教育学心理学著作

2024-08-23

教育学心理学著作(精选11篇)

教育学心理学著作 第1篇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53、外铄论--荀子、华生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 ”--孔子

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

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

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6、导生制--19世纪,英国

77、“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78、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

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教育学心理学著作 第2篇

作者:管理员来源:本站 浏览数:539 发布时间:2011-10-29 15:53:21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 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

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31、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32、迁移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3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

34、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量杯”实验--陆钦斯

3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

36、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37、同化说--奥苏伯尔

38、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

39、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

40、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安德森

41、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皮亚杰

42、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柯尔伯格

43、理性情绪疗法--艾里斯

44、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教 学目标分类法--布卢姆

45、教师领导方式分类--勒温

46、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

47、教师成长三阶段论--福勒、布朗

教育学心理学著作 第3篇

在中国科举时代, 人们常常会把一函图书与杏枝、花瓶函于尺幅之中, 赠给赴京赶考的学子, 这其间正蕴含着“读书成名, 科举高中”的吉祥寓意情节。我国文人的最高追求境界大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立言、立德、立功是三不朽之一。为天地立公,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古代人几乎无不受此学说的影响, 可以说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一) 书名与政治的最初关系及其发微

早在我国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各种学说流派都在努力让当时的统治者接受自己的思想或主张。于是为了系统的阐述本学派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见解, 除了当面和统治者进行交流意图说服外, 著书立说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推广学说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自己的主张遭到统治者拒绝或抛弃之后, 于是退而发奋著书就是很自然的选择。典型的代表如孟子及其门人所著《孟子》。《孟子传》:“邹衍深观阴阳消息, 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 十余万言。”以及后来继承荀子的《韩非子》一书。所以说这一时期的著书, 彰显影响, 提高知名度。服务其政治目的, 与社会风气相连。吕不韦在秦国做宰相, 认为文章却可以流芳百世, 光照万代。《史记·吕不韦传》:“是时诸侯多辩士, 如荀卿之徒, 著书布天下, 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 集论以为八览, 六论, 十二纪, 十二余万言, 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号曰《吕氏春秋》。自著书而自命名之名, 始见于此。”

汉魏以后私家著述蔚蓝成风。学者无不自撰书名。文人自觉把自己的著作和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大概是魏晋时期, 主要的标志是魏文帝曹丕说:“盖文章, 经国之盛事, 不朽之大业。”这之后我国古代的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所以著作与政治的自觉关系, 大概是文学自觉的一个前站。西汉司马迁接替父亲任太史令, 故而《史记》最初书名不是《史记》而是《太史公记》或《太史公书》, 东汉蔡邕曾任左中郎将, 其文集命名为《蔡中郎集》, 汉末孔融曾任北海相故其文集名为《孔北海集》三国时嵇康曾任中散大夫, 其诗文集即命名为《嵇中散集》

这一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集子, 命名为《王右军集》尽管右军这个官位并不高但它代表着一个人在仕途道路前进的最高结果。

《论衡·书解篇》:“著作者为文儒, 说经者为世儒。二儒在世, 未知何者为忧?或曰文儒不若世儒。世儒说圣人之经, 解贤者之传, 义理广博, 无不实见。故在官常位, 位最尊者为博士, 门徒聚众, 招会千里。身虽死亡, 学传于后。文儒为华淫之说, 于世无补, 故无常官。弟子门徒不见一人。身死之后, 莫有绍传。此其所以不如世儒者也”读此可知汉以后著作, 亟亟于自显姓名之故矣。

(二) 作者曾任过的官职、封号、谥号的命名方式。

如东汉的蔡邕任中郎将。其文集名为《蔡中郎集》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封号是“鲁郡公”人称颜鲁公。他的文集就被命名为颜鲁公集。宋人林甫, 私谥和靖。诗集就叫《林和靖诗集》。明代于谦死后被谥为:忠肃。其诗文集被命名为《于忠肃集》这种命名方式在古籍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元范德机撰《木天禁语》一书, 意为:“木天原指宏伟木质建筑物。宋沈括《梦溪笔谈》释曰:“内诸司舍屋, 惟秘阁量最宏壮, 阁下穹隆高敞, 谓之木天”秘阁即后来的翰林院编修官, 故书名题以“木天”。

以上从私人著述的角度来看, 可以发现, 古人在著书立说之时, 官吏仕途的思想起了很大的影响。作者呕心沥血, 一旦著作问世, 作者都会在书名上挖空心思, 别出心裁以寄托自己思想情操。无一不打印着政治功名情节的深深烙印。

二、此类作品命名方式成熟的表现。

唐诗有:李杜文章在, 光芒万丈长。首先、我以为在唐代最为显著。故而是文人著作与政治结合的成熟的时期。以官名谥号命名如韦应物做过苏州刺史, 故其文集被后人取名为《韦苏州集》;王维曾任尚书右丞, 其诗文集即命名为《王右丞集》高适曾任散骑常侍, 故其文集命名为《高常侍集》;唐代颜真卿被封鲁郡公, 其诗文集即命名为《鲁颜公文集》;高适, 曾任散骑常侍, 故后人辑为《高常侍集》。如此则不胜枚举。

唐代杜甫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他的集子为即命名为《杜工部集》这种命名方式明显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官吏情节。即使死后所追授的官衔, 那么以最终最高的官衔来命名的也不在少数, 北宋王安石曾被封为荆国公, 其诗文注释即命名为《王荆公诗笺注》抗金名将岳飞死后被追谥鄂王, 故其文集命名为《岳忠武王文集》

从女性角度的现存作品来看, 不但是男性, 据考察, 现有如下可作证据, 汉班婕妤所著《班婕妤集》;《杨太后宫词》宋杨太后撰;《仁孝文皇后内训》, 明徐皇后撰;有的是女性因丈夫受封而的书名金贞玉《金孺人遗诗》、;徐氏的《徐宜人遗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 这大概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人作品命名思想的已经有了更宽阔的领域, 预示着作品政治命名动机成熟的到来, 并且或可以说是标志。

翻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著作, 很多作品即使名字起的很隐士, 显得很一幅超然出世的样子, 而实际是不得已而为之, 试看其中多数人是仕途不得意才退而著书立说以求寄寓自身思想, 抒发个人情怀的。

再次, 现在从官方或国家的方面来看

乾隆皇帝下令修撰四库全书, 在书名后留下皇子永2) 的名字。大概意欲令时人和后人知道他们皇家的这一不朽功绩。而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永2) 未参加实际的纂修工作。只是领衔而已。古籍书名可以说明著作情况, 统治者参加和参与编纂活动如《御注孝经》《御定全唐诗录》。避讳书名也是一个现象, 《广雅》被改名为《博雅》, 为避隋朝皇帝杨广的名讳而改。这也是封建社会人们十分在意官吏思想和等级思想的一个突出表现。

结论

名如其人, 这些五彩斑斓的书名, 体现了作者的境界、感受和对学问对人生的思考。书名更多与作者意图等有更多本质关联、更科学关联。古代文人士大夫著书命名动机心理, 大部分是两种情节深刻影响着:一是政治文化情节, 一是立言功名情节。有的则纯粹以借书名夸示地位。

参考文献

[1]白放良, 白淑春, 中国古籍知识漫谈——书名, 当代图书馆, 1999年01期

[2]王富强, 古书命名方法摭谈, 图书与情报, 2007年2期

[3]余嘉锡, 古书通例, 中国人大出版社, 05第一版。

[4]范崇高, 中古文献整理中的书名问题, 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

教育学心理学著作 第4篇

全书共计4篇12章,近40万字,第一篇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寻求”,第二篇是“近现代中国教育问题的哲学探究与启示”,第三篇是“有关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哲学启示”,第四篇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曲折进程及其哲学追问”。

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古今中外教育实践与教育哲学相互关系的发展为主线,以中国教育问题的哲学解析为主题,将教育哲学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问题紧密对接,引领教育哲学与教育问题深度对话。它不仅全面梳理了教育哲学演进的历史脉络及其思想价值,而且运用教育哲学思想,多侧面、多维度、理性而通俗地解析了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破解之道,是一本关于古今中外教育哲学关系研究的论著,同时也是一本理性务实分析中国教育问题的著作,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有着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感兴趣的读者,可与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营销发行中心联系,电话:020-87553335。

教育学心理学著作 第5篇

19:ACD 20:ABCD

小练习:

1、迁移的概括原理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B、苛勒C、奥苏倍尔D、贾德

2、有人说学生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是教师或家长期望的结果,能够解释这句话的原理是()

A、晕轮效应B、罗森塔尔效应C、同化理论D、关系转换理论

3、目前教育领域最常用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是()

A、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B、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C、加涅的层次累计观点D、奥苏伯尔的知识分类系统

4、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5、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 B、可以跳跃的 C、因人而异的 D、可人为改变的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卡列杰夫 B、廖世承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7、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在()年。

A、1903 B、1908 C、1913 D、19248、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9、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10、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C、发现学习D、探究学习

11、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是()

A、奥苏倍尔B、桑代克C、布鲁纳D、斯金纳

12、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创始人是()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班杜拉D、柯尔伯格

1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

A、相同要素说 B、概括化理论 C、关系转换说 D、学习定势说

14、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斯陶布 C、章志光 D、柯尔伯格

15、布鲁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A、学科基本结构B、行为习惯 C、榜样行为 D、动机

16、在学习理论领域,()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17、加里培林提出了()的理论。

A、掌握学习B、观察学习C、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 D、学习结果的分类

18、提出发现教学的是()

影响力心理学著作读后感 第6篇

高中三年没接触过一本课外书,浸淫在高考的氛围里。真的感受到了一项技能(尚且把读书看做一项技能),需要持续不断的精进和练习才能接近正常水平。任何一种能力,只要放上一年不去接触,几乎会归于零。很不幸,我的这项技能已经快失去了。

小时候有个习惯,就是边吃饭边看书。并不是废寝忘食,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要占用,而是类似于今天吃饭时看看剧一样,纯粹觉得干巴巴吃饭没什么意思。在电子设备还没有普及起来的初级教育阶段,吃饭期间配上辅助娱乐,我已经站在了时尚的风口浪尖了。

这项吃饭期间的娱乐活动总是被父母无情的制止。就好像“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一样,为了制止而制止,但是除了蹭脏书,吃饭看书有什么不好,现在也没个所以然。好在我还算倔强,没有改正,所以侥幸多看了两本,而且每本书读了三四遍吧,就像现在吃饭,还是会抱着看过三四遍的剧看。但高中这个习惯终于还是没能继续。

言归正传,谈谈《影响力》这本书。翻它的时候是从前到后依着顺序看的,没有了当初那份悠闲的心境,反而多了几分急功近利了。其实多读几遍再写更好,可好久没写过读后感了,很希望写点什么。

权威:权威的力量是强大的,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的也会在权威的命令下干出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稀缺:正常情况下,珍贵的东西必然不多。而稀缺原理就会利用失去一种东西的可能性来激发我们的行动力。出去购物时经常有店员告诉你,这件衣服是我们店里最后一件,今天不买,明天可能就被人买走了。听到这些话,如果面对一件你很心仪的衣服,你可能会下买的决心。或者在一段关系中,你追得越紧,对方跑得越快,反倒是你不怎么紧追不舍,你就拿得越稳。

大多数情况下,即时的判断是好事,因为这已经被无数人验证过。况且人脑这台精密的仪器不太可能在一些小事上重新判断。正是利用人脑的这一弱点,好的或者坏的影响力被施加到了你的身上,所以我们更需要学习和判断。

但这绝不是一本关于阴谋论的书。人脑的某些一触即发的反应可以被很好的使用,也正在被很好的使用。但倘若有人利用这些弱点损害我们的利益,这是不能被允许的。

管理学著作读后感 第7篇

——《致加西亚的信》(1)读后感

当时看到课件上管理学经典名著推荐书目的时候,最让我好奇的便是《鱼》、《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以及现在正在写的《致加西亚的信》,直接丛书名上看,实在是找不到它们与管理的关系。后来了解到《鱼》讲述的是美国西雅图一家金融担保公司业务部门经理玛丽·简让业务部这个一个多年来死气沉沉、贫乏消极的部门脱胎换骨、变成高效的团队的经历,而《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则是讲述郭士纳将病入膏肓的IBM扭亏为盈的传奇故事,两本书都是标准的管理学著作。但《致加西亚的信》却不是这么回事。

当看到《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它竟然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与其他管理学著作的长篇大论相比显得有些势单力薄,然而翻开这本一百余页的小册子,真正原来作者所写下的文章只有短短的24段英文,译成中文只有几页,其余的则是作者的序言、手记、介绍、其余文章,罗文中尉自身对送信经历的描述,加西亚将军与麦金来总统对罗文中尉的褒奖以及其他一些人的读后感。这一切使我更想对这本书的奥秘一探究竟。

关于送信的大体经过,我们可以从罗文中尉的叙述中有所了解。在梅西战争爆发的前夕,美国总统麦金来急需与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交换双方的信息以便展开对西班牙的作战。而当时的加西亚将军处于古巴的丛林之中,美国人并不知道他的具体方位,更糟糕的是从美国到将军的旅途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到处都是西班牙的军队——军舰、骑兵、巡逻兵、间谍(2)。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情报局局长瓦格纳将罗文中尉推荐给了美国总统。于是,罗文中尉带着总统的信,孤身一人离开了美国,一路上历经艰险,在古巴人民的帮助下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并将古巴的情报带回了美国。

作者哈伯德在《致加西亚的信》中这样写道:“关于那个名叫罗文的人,如何拿了信,将他装进一个油纸袋里,打封,掉在胸口藏好,如何在三个星期之后,徒步穿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将信交到加西亚的手上——这些细节都不是我想说明的,我要强调的重点是:美国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3)作者认为,罗文的故事中最最值得反思的是这样一种敬业精神,只要交给了他任务,那么他不会去关注于其中的困难,不会去为自己寻找借口,而是不假思索地接受任务,并在之后一丝不苟、坚定不移地完成。对上级的任务,没有其它,而是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地去完成,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当上级布置的任务下来,有多少时候我们是在看着任务,挖空心思地去寻找它的不合理之处,要求获得更多的资源才能完成?甚至于拖拖拉拉直到最后也无法做好。我们可以举一个熟悉的例子:社团活动。社团作为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会加入或多或少的社团,而加入的初衷肯定有一点就是为了培养自己的能力,或者说是为将来步入社会做一点铺垫。而在社团中锻炼自己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组织各类活动。组织一项活动,自然有不小的工作量。尤其是在在浙大,对于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有着各项严格的规章制度,各项活动必须按照规定的复杂流程都做好才行。立项、跑表、场地借用、宣传品的制作与投入使用、活动后的备案等等,对初入社团的新人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些困难就像罗文中尉送信途中面对的海浪、丛林荆棘、敌兵等危险,那么,我们是否能像罗文中尉那样,在接到任务之后,立刻一丝不苟地闯过这些困难,将我们手中的信送给加西亚呢?很惭愧的说,我自己便远远没有做到。在上次社团组织的讲座中,我作为负责人,遇到困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问部长怎么办?尽管有的事情可以自己通过查阅其他资料解决,但我依然选择了最为使自己省心的方式——向自己的“上级”要求获得更多的信息:我要求知道加西亚的具体位置,知道他长什么样,知道我的行进路线,知道我如何才能找到他等等,诸如此类。是的,我并没有做到像罗西中尉那样,立即去执行任务,不去追问各种“无比重要”的问题,没有像他那样凭借自己的勇气与信念跨越种种艰难险阻。更何况我所面对的困难与罗文中尉相比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阅读《致加西亚的信》,霎时让我感到无比羞愧。

《致加西亚的信》教会我们的第一点是如何做一名好的下属。对我们而言,现在教会我们的也许是如何一名好的社团干事,将来则是如何做一名好的职员,不管是一名基层员工,还是已经成为一名高级经理人,只要自己还有上级。崇高的敬业精神,正是这本书教给我们的核心思想。如果我们能够像罗文中尉一样忠诚敬业、尽职尽责、自动自发,我们必然将会成为卓越的职员,而我们的雇主也将会视我们为企业的栋梁,从而我们也将会被雇主所倚重,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追求。尽管我们最初的目的不是这些,而只是出于自身的不可抑制的职业精神。正如马克·戈尔曼所说:“卓越就是比别人更为执着;卓越就是比别人更敢于冒险;卓越就是比别人更富于梦想;卓越就是比别人有更高的期望!这就是通往卓越之路!”(4)“上帝正让我们追求完美——为我们自己去定一个高于他人的标准。”(5)

严格地来说,《致加西亚的信》与其他的管理学著作不大相同,或者说它讲述的是如何进行自我管理,而不是管理他人。不过,作为一个管理者,必定希望拥有像罗文中尉一样地员工,能够在公司中出色地“将信送给加西亚”。通过激励原理,管理者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但前提一定是管理着自身已经成为了一个能“将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注:1.文中所指的一书为:《致加西亚的信》.(美)阿尔伯特·哈伯德 著.瞿文明 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第42页第11-12行

3.第6页第11-16行

4.第65页第17-21行

教育学心理学著作 第8篇

(一) 扩招与资源的矛盾:大学生厌学的主要成因

尽管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早已成为共识, 但扩招后, 这种理念更多的成为空谈, 师资力量的严重短缺, 导致教师无法与学生作更深入的交流, 极大地影响了师生的情绪和课堂效果。以目前被普遍看好的讨论式教学而言, 在多达二三百人的教室里成功地进行讨论式教学其难度可想而知, 单一的讲授方式也就成为多数普通教师避免杂货市场尴尬局面的明智选择。缺少教师的足够引导, 学生又良莠不齐, “差生”的厌学心理极易影响“好生”形成不良学风。而多数高校的“宽进宽出”, 就业市场的“唯亲录入”又为厌学主义打开大门。虽然各大高校在扩招后纷纷提出“宽进严出”的口号以提高学校声誉,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尽然。

(二) 教育体制的弊端:大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应试性的高考制度以及专业选择的“不自由”等教育体制弊端也导致了大学生的厌学。“一些大学生所读专业并非自己喜好, 而由家长或学校包办填志愿。有调查显示, 学生自初中开始, 学习的原动力来自家长的占三分之二多, 家长急于让孩子弥补自己没上过大学的遗憾, 这就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即便有能力也不愿好好学。一项调查显示, 在一些高校, 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厌学的学生比例达40%”[1]。学非所爱和现实就业压力下导致的“做非所学”, 引发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痛苦和困惑。而学分制的流于形式, 不仅没让出色的学生提前毕业, 还增加了课程压力, 挤占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科研的时间。另外, 考试制度死板, 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临时抱佛脚便成为很多大学生的“最佳选择”。

(三) 网络信息的冲击:大学生厌学的外在原因

网络信息时代, 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光盘视频、新闻广播、手机网络等媒体迅速而快捷的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绝大多数信息, 信息来源渠道的拓宽, 信息时间成本的缩减, 不仅使学生思维活跃, 也使其不愿意耽误时间在自己不感兴趣或已经了解的信息上, 显然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不能给学生提供这种信息快餐。

二、大学生厌学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心理成因

(一) 对改革的困惑使大学生产生马克思主义怀疑论

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挫折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冲击, 不仅认为西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说明了西方学说的完全正确性, 认为苏东的巨变是马克思主义破产的结果, 而且对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充满困惑, 由此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思想宝库的重要部分, 而只是简单的把马克思经典著作课程看作一种政治任务, 认为里面的知识除了考试之外根本用不上, 马克思主义怀疑论甚嚣尘上。

(二) 升学就业的偏好使大学生偏离马克思经典著作

目前, 虽然在各大高校均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并且政治理论也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 但两者都可以在考前突击式恶补的情况下相对轻松地通过考试。即使是在专业课的设置中, 也没有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足够重视。以经济学为例, 现在很多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置中, 西方经济学是专业核心课程, 而《资本论》原著选读类课程则降到选修课之列。而在经济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考核中, 西方经济学的地位又是压倒性的。这样, 大学师生重视西方经济学而忽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可避免。而且, 马克思经典著作课程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方法论、人生观和思想境界, 而不是任何的物质资料和操作技能, 较其他课程而言, 没有明显的近期效果和经济效益, 显然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用主义需要。

(三) 重复式教育和僵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丧失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重复式教育使学生丧失兴趣。目前, 从中学到大学都开设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的课程, 课程内容存在交叉和重复, 学生听课没有新鲜感。而且“俗话说, 理论是灰色的。政治课也由于其本身的理论性而不可避免地给学生一种枯燥、乏味的感受, ”[2]以《资本论》为例, 由于其侧重于抽象经济理论的研究, 并且篇幅长, 思想深, 研究难度很大, 需要具备相当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教师才能胜任此工作。然而, 囿于各种限制, 目前能够或者愿意讲授《资本论》原著选读类课程的教师很少。一方不愿意教, 一方不愿意学的尴尬局面造成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改变大学生厌学马克思经典著作心理的对策思路

曾有老师指出, “我没遇到过真正不爱学习的学生”[3]。厌学心理的出现其实是多系统出问题的结果, 改变大学生厌学马克思经典著作心理的对策思路既在课堂内又在课堂外, 需要文化、经济、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革新等多方面的保障。

(一) 良好的家庭和社会风气是大学生向学的文化保障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的盛行, 使大学生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那些付出少、收效快的行业。李芳教授对当代大学生崇拜偶像的调查显示, 有22.2%的大学生崇拜文体明星, 这个比例和崇拜学术领域专家占受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基本持平。在父母和社会官本位思想的侵蚀下, 大学生甚至把繁重的“社交训练”作为主业。“有心理专家指出, 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 家长承担的责任比老师多。如果家长参与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可以减少75%的青少年心理问题”[4]。所以, 不扭转家庭和社会的风气, 而将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教育的责任简单地推给学校和老师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也很难达到目的。只有通过培养良好的家庭和社会风气才可能使高校的教育效果更好地显现。

(二) 高效的就业市场是大学生向学的经济保障

要调动大学生的向学积极性, 必须给他们一个稳定的心态, 良好的就业预期。这要求国家必须规范就业市场, 通过各种政策引导和刺激, 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 保证大学生的就业率, 尽可能地保证其所从事的是其所学专业。而这又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 也不单纯是教育系统本身力量所能完成。至于解决就业压力的措施,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劳动工时的缩短来实现, 具体办法参见笔者的相关文章, 这里不赘述。

(三)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大学生向学的制度保障

要完善教育体制, 从小学到大学真正地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要认识到学生各种不合理行为的出现不单是学生自身的问题, 而是前期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失败的结果, 带着理解的态度制定非惩罚性的人性化制度, 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思想和言行, 其效果往往更好。而要做到这些, 就需要吸纳足够的师资力量补充教师队伍, 实现小班授课, 一对一帮扶, 让学生从家庭脱离之后仍然能感觉到温暖, 而教师的人格魅力又经常成为学生向学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教育系统里, 这种爱的力量远远超过任何的强制性力量。

(四) 创建“博客制”的教学方法是很好的选择

在个性张扬的开放式社会里, 封闭式的教学和考试制度很难达到影响学生心灵, 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目标。由此, 笔者尝试提出, 高校的部分课程完全可以借助于网络这种高科技来进行人本化教育。“人本化教育思想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布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 (I-YOU) 关系理论, 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5]。可以要求师生分别建立个人博客并定期发表博文和评论留言, 教师再依据博文, 评论和留言的内容等评定等级, 在教学的同时也完成了考试。这种方式既利用了大学生热爱网络的心理, 强化其上网的目的性和专业性的同时彰显其个性, 又避免了传统考试死记硬背的弊端, 并因“批卷者”甚众而抑制大学生作弊的心理, 使其久已丧失的信用得以重新恢复, 而学生对教师科研工作的监督, 又会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 加深专业素养,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马克思经典著作课程自身的改革和完善是改善大学生厌学心理的根本要求。要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开设时间进行调整。初中高中时代应多开设法律基础等课程加深学生的法律意识, 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则放到大学教育阶段, 避免大学生产生重复听讲的厌烦情绪。教师也要抓住当前西方世界经济危机使得包括美英等发达国家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都兴起研究《资本论》的浪潮的契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宣传, 使其明白现存的西方哲学和经济学原理并不是根本解决人类问题的钥匙, 唯有从《资本论》中吸收人类理想的精髓, 结合现实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可行之路。所以说, 厌学马克思经典著作的问题出现的“责任也不在马克思主义本身, 而出于对它的生搬硬套和刻板的运用, 是方法论运用上的错误”[6]。最终改变大学生厌学马克思经典著作课程的根本也在于方法, 是方法论层面的问题。

摘要:社会转型期, 大学生普遍产生厌学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心理。通过对此类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我们提出利用新的“博客制”教学方法及相关改革措施来提高大学生向学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经典著作,厌学心理,“博客制”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莹, 张晓晶.大学生厌学, 应试教育留下的后遗症[N].新华每日电讯, 2006-1-28.

[2]周龙燕.高效政治课教学必须重视人文教育[J].成都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3, (1) .

[3]何勇海.不妨先问问大学生为何厌学[N].工人日报, 2008-3-27.

[4]黄春英.减轻压力让学生不再厌学[N].黑龙江日报, 2006-2-24.

[5]张燕.大学生厌学情绪的人本化厌学策略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9) .

教育学心理学著作 第9篇

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大学生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我认为,这并不重要,只要对学生有爱心就行了。”很显然,这位大学生未曾涉猎过教育经典,对教育经典也未能正确认识。为了更全面了解这一问题,我们对来自5个师范院校的28名应聘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涉及两个相关问题:

1、“请你列出在大学期间你阅读过的教育经典著作,并简要谈谈你对其中某部专著的体会。”遗憾的是,这28位师大毕业生(其中中文专业9位,理科专业19位),没有人列出一本教育经典,也没有人阅读过教育经典。他们回答的内容几乎是一致的,如:“没读过”“还未读过”“未曾读过”等。

2、“作为一名即将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你是怎样看待阅读教育名著的?如果在大学期间尚未读过,那么从事教育工作后,你是否打算阅读一些?”

这项调查结果显示:28人中有24人认为:“高深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关系并不大,只要把书教好就可以了”;“读不读教育名著,我认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教育要有一颗爱心”:“我认为能教好书,主要靠扎实的专业知识,至于教育理论以后可以看一点”;“大学四年,我还从未接触过教育方面的专著,我想,还是先把业务做好再说。”

另4位大学生这样回答:“阅读教育专著是以后的事”“以后也许会读一点”“在大学四年里,导师从未提倡我们阅读教育名著。”只有一位大学生这样写道:“参加工作后,我会买几本教育专著读读,它毕竟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会有帮助的。”这项调查表明,大学生阅读教育名著总体上认识不足,明显缺乏正确引导。他们只知道:只要教好书,只要有爱心,只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就行了,殊不知,光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殊不知教好书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支撑;对教育有爱心固然重要,但爱心更需要有爱的科学,有爱的智慧。

一本管理学著作读后感 第10篇

这学期陆老师给我们上了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课,这门课的内容与管理学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大型的企业管理者来说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陆老师的建议下我们每个人都读了一本关于管理的书籍,而我阅读的是美国的一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卓越成效的管理者》,让我对“管理”这个词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来向我们叙述了新颖的管理理念,它重点阐述了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管理者的五项要素,包括: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时间,重视工作的贡献,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善于做有效的决策。“善用时间、关注结果、善用人才、要事第一、有效决策”此五项说起来容易,落实到具体问题中,无不关系到个人的认知、领悟、沟通、总体掌控能力。对于管理者而言,有效决策应该是至关重要的,修炼有效的决策能力,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规则、文化。这让我们在以后的发展的道路上更加注重培养管理者所具备的素质。

书中德鲁克指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六个特征:第一、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第二、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第三、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远景和理念,他的原则是:我能做出哪些贡献?第四、在选用管理者时,要注重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第五、要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但要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第六、只做有效的决策。这让我想到了如今的金融领域叱咤风云的人物如百度老总刘彦宏,苹果CEO乔布斯这些高层管理者决策者正因为他们卓越的有效的管理,才让他们企业的品牌形象做的越来越好,这也证明了一个企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的高效的管理!

那么作为管理者到底怎样才能做好管理?怎样养成好的管理习惯呢?文中反复提及了一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是天生的”而“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并无天生的统一标准,而是如文中所言,高矮胖瘦、趣味风雅、忧虑爽朗各个不相同。但他们无不是通过实践中的历练而变得卓有成效。卓越的管理者是怎样炼成的呢?首先,他必须要知道怎样掌握自己的时间,合理分配时间,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其次,有效的管理者要注重外界的贡献度,要有长远目标,不能好高骛远,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而后管理者需要利用自己的长处,更好的取长补短,在工作中不断得到历练提升。最后卓越成效的管理者需要有果断冷静的判断能力,要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我记得我们的金融老师汤老师曾跟我们讲过在经济这个领域生存的人必须的有异于常人的冷静,就是在任何事情发生的情况下也不会对他有所影响。所以从另一个方面讲就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来讲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不急不躁,这样才能考虑长远利益;其次,要有一颗包容心,这样才能不至于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又一颗包容心,才能让他人充分发挥他人的长处,容他人之短处;坚持才是卓越之道。因此,学习是无

止境的,管理大师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们要认真去读、要身体力行做,必定会有新的收获。

公共管理学经典著作选读目录 第11篇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第14-26页,第27-29页。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3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三章、第九章第一、二节)。

郑乐平编译:《经济·社会·宗教——马克斯·韦伯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怀特:《行政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中文版。另见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44-52页。

古利克:《关于组织理论的说明》、《总统行政管理委员会的报告》,见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

古利克、厄威克:《行政科学论文集》,纽约: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所1937年版。

厄威克:《行政的要素》,纽约:皮特曼出版社1949年版。

西蒙:《行政格言》,见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127-141页。或沙夫里茨、奥特编:《组织理论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112-124页。

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沃尔多:《行政国家:美国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论研究》,纽约:罗纳德出版社1948年版。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142-146页。

林德布罗姆:《“竭力对付”的科学》,见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198-208页。

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奎德:《公共政策分析》,纽约:诺思·霍兰出版社1982年版。雷格斯:《行政生态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彭文贤:《行政生态学》,台湾三民书局1992年版。

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学》,美国亚拉巴马大学出版社1980版。

弗雷德里克森:《走向一种新公共行政学》,见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329-341页。

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1973

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缪勒:《公共选择理论》(第2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唐斯:《官僚制内幕》(郭小聪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即出)。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奥斯本:《摒弃官僚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本。奥斯特罗姆等:《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1960)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1965)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上一篇:公司现场环境管理规定下一篇:青春励志诗歌朗诵稿 男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