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2024-06-02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精选9篇)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第1篇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摘 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学会欣赏、勇于创新、敢于批判,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美育;美术;艺术;创造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57-02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如何充分发挥美术学科优势,更好地促进美育也已成为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第一个窗口”。为使学生能深入美的世界,能感受、欣赏、创造艺术之美,以及感受、欣赏、创造社会、人生之美,教师要做好美的导游人,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想象,勇于实践,从而达到美术教学和美育目的。

一、善于发现――充分感受美的能力

1.感受艺术文化之美

感受美的能力是指凭借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实践经验从主体感官出发感受到艺术客观作品的直观形式美感。艺术作品总是以其特殊的物质形态呈现于现实中,需要教师借助审美能力对其进行解读,并在教学、学习、训练、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美,把美传递给学生,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更要从从艺术作品中品读出感情积累、感情流向和情感共鸣。

如:为了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沙漠的英雄树――胡杨》的刚强不阿、遒劲坚韧之美,教师不仅要从美术角度让学生去感受,引导学生解读、剖析艺术的表现语言,更要从胡杨的特性、生长环境等让学生作深刻认识。在人们的印象里,沙漠往往是风沙漫天、荒原漫漫、不见草木的生命绝境。可是在我国西部沙漠边缘,人们却能看到这样的奇景:一种高大乔木常常聚集成林,每到秋天,树上树下的金色叶子连成一片,金光闪闪,把沙漠变成一个梦幻般的金色童话世界。这就是胡杨,维吾尔族人叫它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在沙漠的严酷环境中,胡杨作为唯一的成林树种,就像守护神一样守卫着沙漠外的绿洲,用它们不屈不挠的身躯阻挡着风沙对绿洲的侵袭,用它们永生永世的孤寂注满了戈壁滩的宏阔与画意。所以人们又热情地赞美它是沙漠的英雄树,并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只有胡杨能在这种地下水中盐离子浓度类似海洋的沙漠中生存下来的原因。通过以上介绍,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做作品的理解能力,引起对广袤沙漠、对英雄树更多美丽画面的更多想象,同时还增加了科普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无疑是一次很好的美育过程。

2.感受自然人文之美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让学生了解社会、亲近自然、热爱家乡,也是美术教育和美育的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当地古民居,游览层层叠叠的梯田,走访隐藏在深山中的村落等活动,将学生带入乡土美术的氛围中,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去发现身边美的存在,而且引发和提高了他们欣赏美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参观教学、室外写生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清晰、综合、整体地认识家乡的民间美术,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传统文化思想,体验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真正感受“老云和、新童话、真山水”的深刻内涵和底蕴。

二、学会欣赏――深刻鉴赏美的能力

我们知道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而对“美术鉴赏”的学习,就是一种主要的途径。学生通过对它的学习,不仅可以让他们了解到美术的一般类别,还可以加深美术作品多样性与艺术语言的理解。

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就是点、线、面、色,但是这些语言的表达运用手段又是灵活多变的。在西方绘画中是明暗、空间、透视等,在中国绘画中就是笔墨、章法、皴法等。随着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把握好后,当他们要对某作品进行更深入分析欣赏时,就会了解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等,这就在无形中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也使美术与其它科目有了一定的联系。就以罗贯中的《父亲》这幅油画作品为例子,为什么它一经展出,就能够引起轰动,这就要我们知道,作者所生长的时代和生活经历是怎样的,1964年罗贯中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在四川大巴山生活了10年,直到1978年才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在这段时间他经受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混乱和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因而他在他大学学习期间创作了这幅作品,作者根据多年来在四川山区劳动、生活的感受,用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及巨幅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困的老农形象,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从而作品一经公开展出就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对于刚刚经过“文革”的人们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学生要想理解这幅作品,就要了解到作者所属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因而把美术学科与历史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学科相互渗透和联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起各方面对美术学科的重视,消除偏见。所以说对“美术鉴赏”的学习是非常必要与重要的。

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人民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美术作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所以说,我们应当重视“美术鉴赏”的教育,开展好美育活动,为素质教育的推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迈好关键一步。

三、勇于创造――真实表达美的能力

云和地处浙西南边远山区,这里没有美术馆,没有画展,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那些经典之作,接受更多的艺术熏陶。唯有立足当地广袤的自然空间,绿色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人文风情和木玩特色产业,让学生懂得去观察,去发现,去欣赏,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真实的情感尽情地去描绘,去创造,去表达。

1.多方式描绘“家乡美”

在学生充分了解云和家乡美景后,如何让学生用美术形式在笔下、在手中呈现呢?笔者就通过让学生学习用绘画――线描、国画、水粉画、实用美术――雕塑、民间工艺――剪纸、综合材料――粘贴等多种艺术手法去表现,具体的艺术手法如下:

(1)用线条勾勒云和风景

让学生通过观察各景观特征,用各种线条的粗细、疏密、长短,勾勒云和的山山水水、层层叠叠的梯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2)用国画描绘云和山水

仙宫湖,全湖碧波荡漾,晶莹似镜,周围千姿百态的奇岩异峰、浩如烟海松涛,点缀湖边的村庄、田野和山林,本身就好似一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学生也就能用焦、浓、重、淡、清的墨色简约、概括、生动地画出仙宫湖。此教学让学生更清晰更深刻地体验传统绘画――国画的淋漓笔墨和构图、取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点。

(3)用环保材质粘贴云和景观

利用植物叶子、蛋壳、麻绳、火柴等材料粘贴各自然景观。粘贴画是一种受材料制约,必须因材施艺的一种艺术样式。由于制作材料简易方便,又能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因此我以云和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在课堂中引入粘贴画。

2.多形式拓展创意空间

充分利用当地木玩特色产业,多形式为学生搭建木玩创意产品创作平台,拓展创意空间,创作的系列木玩创意作品融入了创造者对美学的思考,极具欣赏性。

(1)组织“快乐木玩大比拼”活动

“把课堂搬到操场,让创意长上翅膀”,“快乐木玩大比拼”活动中,学生用成百上千块积木拼搭而成的巍峨延伸的古城墙,高耸入云的摩天楼,气势恢宏的坦克阵,场景栩栩如生,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刷新了人们对木制玩具的既有认识。

(2)木玩产品设计研发

学校设立的木玩产品设计工作室,进行益智型木玩产品研发和积木玩具造型创意设计。为提高云和木玩的益智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工作室团体将木玩与旅游、幼教、动漫、娱乐等元素进行有效结合,开发了系列产品。例如,研发团队结合云和梯田的地理特点,研发了“立体式梯田DIY组合”“十二级四季梯田”“立体式水滴状绚彩梯田”等木玩作品,并成功申报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融入立体思维和全局概念,研发了“新型立体式五子棋”,提高了趣味性,这款作品获得了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3)木制工艺品DIY制作

成立木制工艺品DIY制作工作室,师生在课余时间从企业搜集玩具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如榉木块、木屑粉,加上五彩砂砾,一起设计“接地气”和“跨时代”创意作品。在师生们的妙笔生花下,创作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DIY装饰画,既减少了木料浪费,又收获了美与创意。如创作的《足球》《田园风光》《彩色木糠画》等系列作品在省市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3.多途径参与创意服务

学校成立“艺都设计组”,参加了美丽县城和美丽乡村文化墙制作,以及主题摄影、运动会宣传牌制作项目;与城建局开展美丽县城玩具元素的设计和展示活动,在云和江滨公园与县城建局共同设计并制作了《巢-城市》主题积木玩具造型雕塑群,形成旅游景观;配合旅游局开展如“鲁浙百名学子乐游云和”等玩具文化创意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艺术创意服务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

总之,学校既要在教育教学中强化传统艺术经典教育,让经受过时间检验的艺术经典素材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而不是一味求新逐异,也要把民族、民间、地域的艺术素材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让美育就地取材。“在学校美育工作中,应发扬‘大美育’观念,把美育素材扩大开来,”真正培养具有综合高雅文化艺术素养的文明人、文化人。

(作者单位: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段鹏.当代艺术与学校美术教育略谈[J].中小学美术,2015,(3).[2]杨立竹.美术欣赏课教学[J].美术教学研究,2014,(7).[3]李建芳.美术生活化,生活美术化[J].中小学美术,2014(5).[4]关鸿羽.现代中小学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第2篇

目标导航:

1.复习巩固生字,识记书写“极”、“吸”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激发学生想像力,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学会朋友间的相互欣赏与支持。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充满情趣,洋溢着时代感,是一篇笔优美的文章。教学中,我以读为本,指导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情感,读出文字的精彩。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去感受画展的美,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从读中去欣赏小松鼠执着与认真的美,欣赏熊先生乐于助人的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

课堂描述:

一、复习生字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学习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记得吗?

生:(齐说)记得。

师:那老师可要检查了。

(师出示星星形状的生字卡片:滩、熊、瞧、瓷、廊)

指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现在加大难度,请来了田字格中的生字宝宝和它的朋友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大声地)敢。

(课件出现一片树林,树梢上挂着八个圆月亮,点击鼠标,圆月亮上依次出现:图画、够不到、伤心极了、海报、动物、吸引、而且)

开火车认读,读对铃声鼓励。

二、读中体会,感受美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这些词语都快乐地离开了,但是――

(点击鼠标,七个写有词语的圆月亮消失,但写有“海报”一词的圆月亮仍挂在树梢上。)

生:“海报”没有离开。

师:为什么“海报”不愿离开呢?噢,原来它想问问你们认识它吗?

生:海报是贴在墙上的,像广告一样。

师:对,海报是起宣传作用的。

生:海报是告诉别人好消息的。

师:电影公司为了宣传电影会张贴海报,明星办演唱会、出唱片为了宣传会张贴海报,画家办画展为了发布消息,吸引观众也会张贴海报。

师:(拿出熊先生图片)熊先生今天托我也给你们带来了一张海报,想看吗?

生:(大声地)想。

师:(点击鼠标,课件出示海报)海报发布了什么消息呢?快读读吧!

(生迫不急待地读海报。)

师:谁愿意帮助熊先生来发布消息。

指名读,举手的同学还很多。

师:(高兴地)这么多同学愿意帮助熊先生发布消息呀,那咱们一起来吧!

生齐读

师:海报一贴出,很快就引来了森林里的动物伙伴们,他们在海报前议论纷纷,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会说些什么呢?

(生议论纷纷。)

生:我知道小松鼠要办画展了。

生:我想知道小松鼠的画美吗?

生:我想知道小松鼠的画是怎么画在圆月亮上的?

生:我还想知道小松鼠在圆月亮上画了什么?

生:我觉得在月亮上画画真有趣。

师:是呀,在月亮上画画真有趣,小动物们也有和你们相同的想法。

(课件出示:在月亮上画画真有趣!)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脸上表情很丰富,强调“真有趣”。)

师:老师从你的读中也感受到了有趣。

(生读,强调“月亮上”。)

师:是啊,小松鼠的画展有趣是因为画在月亮上。

师:你们平常会在哪画画?

生:在图画本上画。

生:在白纸上画。

师:小松鼠却能在月亮上画,真――

生:(快速接)有趣。

师: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生齐读。

师:这真是个有趣的画展,它到底办得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请同学们翻开书第82页,自由读12、13、14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这个画展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把你的感受说给同桌听听。

(生说感受,师参与同桌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觉得画展很美,一走进森林画廊,只见每棵树上都挂着画满画儿的圆月亮,真是太美了。

(师播放音乐,请学生闭上双眼。)

师:(深情地)一走进森林,只见这棵树上挂着画满画儿的圆月亮,再看看那棵树上也挂着画满画儿的圆月亮,再往前走,啊,每棵树上都挂着画满画儿的圆月亮,远远望去,这儿成了一条画廊,真是太美了。你仿佛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画画得像真的一样。

师:栩栩如生。

生:我看到了很多画,整条画廊都挂着画满画儿的圆月亮,真是太美了。

师:(激情地)这么多画,这么美的画。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

(生练读,踊跃地举手。)

指名生1读。

师:你读得也很美。

生2边读边摇头,似乎陶醉了。

师:你读得更美了,老师都忍不住想加入你们的队伍,和你们一起合作读。

生:(高兴地)好。

师:老师读前半句,你们接后半句,咱们比比谁读得美。

师读:一走进森林画廊,只见――

生接:每棵树上都挂着画满画儿的圆月亮,真是太美了。

师:谁愿意接着谈感受?

生:我是从这段读出画美的“每一幅画儿,都吸引着好多观众。”

师:你更会读书,这句话没有一个“美”字,你是怎么感受到“美”的?

生:因为每一幅画都能吸引观众,说明画很美。

生:画不美,怎么能吸引观众呢?

师:(微笑)是啊,每一幅画都吸引观众,美!你能再读读这句话吗?

生点头,有感情地读。

师:瞧,你的读书声也吸引着同学们。

师:咱们班是男生的读书声吸引听众,还是女生的读书声吸引听众?

(生互不相让,有说男生的,有说女生的。)

师:咱们比比就知道了,女士优先,请女生先读。

(女生读得很美。)

师:男生准备好了吗?

男生:(响亮地)准备好了。

(男生读得更有感情。)

师:咱们班的同学都会读书,瞧,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被你们的读书声吸引了,来,让我们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

(生兴奋地表扬自己,情绪高涨。)

师:看看这幅画很美,看看那幅画也很美,每一幅画都很美,每一幅画儿――

生齐接:都吸引着好多观众。

生:第14自然段也能说明画展美。

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小松鼠的画展让动物伙伴们也都学会了画画,而且一个比一个漂亮,说明画展美。

师:(摸生头)你真会读书。

生:画展开了三个月,这么长时间还有观众来欣赏,也说明画展美。

师:(对该生微笑)你也会读书。

师: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走了一批观众,又来了一批观众,画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真是美呀!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生齐读。

师:画展这么美,你们想去现场看看吗?

生:(急切地)想。

(师播放画展课件。)

师:看了画展,你想说什么?

生:小松鼠的画真是太美了,我好喜欢。

生:每一幅画都很美。

生:小松鼠的画真多呀!

师:小松鼠还有好多画没有展出来呢?你知道有什么画没展出来吗?

生:有柳枝。

师:有什么样的柳枝?

生:弯弯的柳枝。

师:加上“弯弯的”,柳枝就更美了。

生:有美丽的蝴蝶。

生:还有粉红色的桃花。

师:这个画展真是太美了,太吸引人了,太成功了。

三、理解感悟,欣赏美

师:(疑惑地)小松鼠的画展为什么能办得这么成功呢?让我们到第6、7自然段去找答案,请你们默读6、7自然段。

(生默读。)

生:因为小松鼠在办画展前画了很多画,准备很充分,所以他的画展才会很成功。

师:你从哪个词知道画多?

生:一大串。

(师拿出卡片:一大串)

指名生读。

生:“有……有……还有”也说明画多。

师:(点头)对,当数量或种类很多时,我们会用“有……有……还有”。

师:小松鼠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所以小松鼠画得很快乐。

(出示卡片:“画呀画呀”,指名生读,生读出小松鼠的快乐。)

师: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再读一读,小松鼠快乐地画着――

生(快乐地)齐读:“小松鼠画呀画呀,画了一大串满是画儿的圆月亮。”

师:办一次画展可不容易,小松鼠画得很认真。

(出示卡片:“画呀画呀”,指名生读,生读出小松鼠的认真。)

师:小松鼠认真地画着――

生(认真地)齐读:“小松鼠画呀画呀,画了一大串满是画儿的圆月亮。”

师:画一幅画儿可不够办画展,得画很多画,小松鼠不停地画着。

(出示卡片:“画呀画呀”,指名生读。)

师:小松鼠不停地画着――

生齐读:“小松鼠画呀画呀,画了一大串满是画儿的圆月亮。”

师:咱们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这一段。)

师:这次画展能成功的举办,除了小松鼠自己的努力外,还要感谢谁?

生:(快乐地接)熊先生。

师:那熊先生是怎么帮助小松鼠的?

生:熊先生用一叠瓷盘帮助小松鼠在圆月亮上画画。

师:(疑惑)明明是瓷盘,为什么说是画在圆月亮上?

(师拿出瓷盘,生观察。)

生:因为瓷盘白白的,很像月亮。

(师出示卡片“白白的”,指名生读。)

生:瓷盘圆圆的,像圆圆的月亮。

(师出示卡片“圆圆的”,指名生读。)

师让身边的同学摸瓷盘。

师:你摸瓷盘是什么感觉?

生:很光滑,很舒服。

师:书上哪个词写出了你这种感受?

生:又白润又光洁。

(出示卡片“又白润又光洁”,指名生读。)

师将瓷盘在课件树梢背景中慢慢升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说:我高高举起一个瓷盘,就像树丛间升起――

生接:一个圆月亮一样。

师:熊先生真是太富有想像力了,用一个个又白润又光洁的瓷盘就帮助小松鼠实现了梦想。让咱们再读读这段话,体会熊先生丰富的想像力。

(生练读,再指名读。)

师:如能加上动作读就更美了。

(生配上动作齐读。)

生:“一叠”,“一个个”也能说明画多。

师:(微笑)对,一个瓷盘不够小松鼠画,也不能办画展,一叠瓷盘才能画很多画,才能办画展。

(师板书。)

师:小松鼠能成功举办画展,可得好好感谢熊先生啊!

生:熊先生还帮助小松鼠张贴海报了。

师:你真是个有心人。那你想对熊先生说些什么?

生:谢谢你,熊先生。

师:你想做小松鼠的代言人,替小松鼠感谢熊先生。

生:熊先生,你真是个乐于助人的人。

生:熊先生,你真是人热爱人的人。

师:(微笑)你很激动,你想说熊先生是个热爱帮助人的人,是吗?

生点头。

师:我也有话想对熊先生说 ‘熊先生,你真是个富有想像力的人,能想到用瓷盘代替圆月亮画画。’

师:你们想对可爱的小松鼠说些什么呢?

生:小松鼠,你的画画得真美!

生:小松鼠,你能教我画画吗?

四、指导书写,创造美

师:小松鼠是一个对兴趣执着,做事认真的人。相信他的执着与认真也感染了你们,让我们也来认真地学习这两个字。

(课件出示:极、吸)

师: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生:“木”加“及”就是“极”,“口”加“及”就是“吸”。

师:你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的。

生:年级的“级”把“纟”换成“木”就是“极”。

师:再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两个字右边相同,偏旁不同。

生:我发现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

师:写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时要注意――

生齐说:左窄右宽。

师:请看老师写“吸”字。

(师范写“吸”字。)

生:老师,你的“口”写高了一点,应写低一点。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谢谢你的提醒,相信你比老师写得更好。

师:请你们在书上描红一个,再在本上写一个。

(生练写,师巡视指导,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头抬起,身坐正,脚放平。)

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师:(同学们都写完后)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指名学生读屏幕上的作业,如下:

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认真完成,相信你一定能完成好:

1.你想在“圆月亮”上画画吗?请画一画。

2. 你能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吗?相信你也能吸引很多的听众。

3.请你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16、画满画儿的圆月亮

梦 实

想 现

帮 助

课后反思:

语文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以海报为主线切入课文,重新组织教材。先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理解海报,再看海报,使学生对画展产生强烈的好奇,产生疑问“小松鼠是怎么在圆月亮上画画的?”,“小松鼠的画美吗?”,“小松鼠到底画了些什么?”。学习贵在有疑问,有了疑问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这些疑问使学生产生了看画展的欲望,萌发了探究的意识,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迅速走进了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我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从读中悟,从悟中读。如第12、13、14自然段,我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说感受,交流感受,从读中感受画展的美,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并通过自由读,想像读,合作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来表现美。再如第6、7自然段的学习,通过不同层次的读“画呀画呀”,使学生感悟小松鼠的执着与认真,从读中欣赏人物品质的美。最后,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学生在美的课堂中也产生了创造美的欲望,这时,我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写字、绘画、读书等形式创造美,再次受到美的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想像引读,比赛促读,并用文本中的语言进行评点(如“吸引”),不露痕迹地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从读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读,古往今来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让我们一同将读进行到底吧!

作者邮箱: xcp1968@126.com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第3篇

一、激发兴趣热爱美, 培养审美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课堂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是逐步形成的, 教师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中, 课堂氛围才会活跃、浓厚。同时, 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和基本功, 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例如我在执教二年级美术《海底世界》剪纸鱼一课时, 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教室黑板上设计了简笔画“海底世界”, 有各种各样绿色的海藻、有美丽的珊瑚、有形状各异的贝壳、还有诱人的大龙虾……上课铃声一响, 同学们走进教室就眼前一亮, 感受到了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 有效激发了学生对这堂课的好奇心。随后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兴趣盎然, 不但用巧手剪出了不同形状的鱼, 还将“鱼”粘到黑板上, 让黑板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 让这些从未看过海的孩子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 激发了对美术课学习的兴趣, 也陶冶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

二、调动感官发现美, 培养审美能力

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他们的眼、耳、手、鼻等去感受周围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变化, 并由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刺激其从事绘画表现的欲望。比如:我在上《小泥人》一课时, 让学生仔细观察泥人, 并说一说泥人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经过仔细观察认为泥人由头、身子、胳膊和腿组成。然后我又引导:泥人是靠什么连接起来, 而且站着还不会倒?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对绘画作品仔细观察做一些探究性的讨论。有一个学生大声喊道:“我发现了, 在这个泥缝中有一小节牙签。”我夸奖道:“真是个会仔细观察的孩子。”最后我出示了5个不同的小泥人, 供学生欣赏后提问:“小泥人是用哪些方法做成的?”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进行观察, 通过动手实践总结出了制作小泥人的方法有搓、揉、捏、粘、刻, 等等。可见调动各种感官对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和审美具有推动作用。有观察和思维, 才会有创新,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的美术素养才会有所提升。

三、鼓励创新表现美, 培养创作能力

要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 就要提高整体素养。只有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丰富起来了, 创造力也就能得到明显提高。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 要给学生留有自我表现的空间, 让他们展示多彩的联想, 挖掘他们的潜能, 引导学生积极创造出新颖的作品。如手工课《贺年卡》, 课上先让学生欣赏我购买和自制的贺年卡, 然后讲解各种贺年卡的制作材料、色彩、图案、象征的意义等内容, 最后给学生讲清楚贺年卡的发展历史, 送贺卡的意义, 使学生从制作贺卡中感悟到亲情、友情的珍贵。这一系列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同时在制作贺卡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耐心和爱心。学生各显其能, 在互相探讨和教师的指导下, 制出了形态各异、寓意深刻、美轮美奂的贺年卡。

四、巧妙评价欣赏美, 发展美术素养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对作品不能有具体、全面的感知, 所以回答问题简单, 对作品的优点不能正确评价出来, 审美水平和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在课堂点评学生作品环节中我们经常会为学生所表达的评价语言感到乏味、头疼。例如:在一年级《春雨沙沙》一课中, 我让全体学生观察三位学生已完成的作品, 我问道:“这三幅作品中哪幅画最好?为什么?”有个学生站起来说:“第二幅最好看。”我继续问:“为什么最好看?”这位小学生却答不上来。我慢慢引导点拨:“春天有什么特点?你再看一看, 想一想?”过了一会他一拍脑门说:“我知道了, 春天的雨细而密, 这位同学画出了春雨的特点, 而且用绿色来画雨丝, 突出了春天的气息。”我赞许地点点头。从上述事例可看出我们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不光要从兴趣、动手动脑、观察、创新思维能力这些方面着手, 还要在平时适时点拨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语言, 来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在音乐欣赏中感受美、创造美 第4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感受;创造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学生感受到的美无处不在。思想品德课上,一个个闪光的人物,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塑造着学生心灵之美;语文课上,一篇篇精美的佳作,给人以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之美;数学课上,小小的阿拉伯数字,点、线、面构成的几何图形,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之美;体育课上,跑跳投拍,让学生享受着健体之美;美术课上,勾画描涂,使学生享受着五彩缤纷的画图之美……学生在美中求知,在美中探索,在美中创新,在美中快乐。美,让学生走入知识的海洋,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让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艺术的美,被音乐作品所表达的艺术之美所吸引、所陶醉,使音乐艺术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呢?

通过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我认为:音乐艺术不仅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欣赏教学的中心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倾听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以培养学生听懂节奏、力度、速度、情绪、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所描绘的音乐形象及其在主题内容中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让学生体验、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之美。通过挖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倾听、去体验、去感悟、去想象,力求从音乐欣赏中获得美。

一、让学生了解乐曲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欣赏欲望

音乐欣赏主要是一种要求很高的认知活动。听音乐不能单纯地停留于情绪或情感的领略,因为这种片面的追求音乐情感的变化是很不够的。由于音乐的音响运动对学生生理上给予刺激,唤起他们的情绪波动,进入一种与自己经历的生活相似的感受,产生某种满足。但这种理解与体会是有局限性的,难以扩大深化。我们若能让学生认识到一部音乐作品中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这部音乐作品在社会上的反响、声誉等,在听赏音乐时就可以理解作曲家为什么会这样表现音乐作品,作曲家主观所想表现的情绪是什么?感情的理解就会深入,就能够体验到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

例如,在让学生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春江花月夜》多次易名演变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首乐曲是经几代音乐家千锤百炼的艺术精品;向学生介绍这部作品是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洵阳江头夜送客”而命名。然后,向学生介绍外国报刊曾评论中国广播乐团在德国演奏此曲时的景况:“台下的听众静极了,大厅里仿佛空无一人,瞬间的寂静,随之而起的是暴风雨般的掌声。”最后,我再通过多媒体电教手段向学生展示《春江花月夜》的美术作品,出示精心设计的富有诗意的十个小标题,在播放乐曲的同时展示主题音乐的曲谱,通过形象具体的画面、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乐曲的内容,让学生在美的画面里、美的语言中倾听着美的音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欣赏欲望和学习热情,感受着这部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进入到艺术的情境之中。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整体的音乐文化素质。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无论是用素材对比法、悬念设疑法,还是名曲逸闻法、律动参与法,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融入艺术美的情境之中。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有感情地视唱《春江花月夜》中的主题音乐,从中感知旋律美,进而逐段欣赏、逐段分析。在寓有诗情画意的小标题显示下,学生通过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的联系,从乐曲中感受并辨别出各种乐器所演奏出的不同音响效果,加深理解各段主要内容,真正感受到优美抒情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和精致细腻的配器。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体会到了音乐艺术的美,进而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展现音乐艺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在音乐欣赏审美过程中,每个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参与了音乐的再创造活动。这种“再创造”更为灵活、丰富。在审美教育中,学生对美的事物的体验、审美的过程,也是联想、移情,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联想与想象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联想是智慧的桥梁,想象是智慧的翅膀,美的欣赏和创造都离不开想象。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调动学生创造性想象,使学生能对原有形象的意蕴加以新的发挥和开掘。因此,在学生理解了音乐语言之后,我注重启发学生广泛的联想与想象。

如,欣赏轮唱歌曲《保卫黄河》时,那震撼人心的曲调,铿锵有力的节奏,刚毅自信的感情,大气磅礴的多部轮唱,使学生联想到:一泻千里的黄河在咆哮,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犹如黄河之浪怒滔滔;我们仿佛看到不论是在万山丛中,还是在青纱帐内,游击健儿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抛头颅、洒热血,挥动刀戈而战斗的英雄形象!激昂的情绪,高亢的歌声,引起了学生内心的共鸣,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

又如,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由“悦耳”到“赏心”唤起学生对美的歌颂与创造。学生把听到的音乐通过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音乐开始了,很低沉,很小;再听,还是低沉,声音大了;聆听,不再低沉,声音很高亢,好像可以摧毁一切;用心去听,黑暗的社会,暗无天日的沙皇统治,看看那些纤夫,衣衫褴褛,精疲力竭,面无光彩,到了一种可怕的地步,有的低头拉纤,有的遥望远方,莫不是在遥望一种希望!是在向往一种平等!拉的哪里是纤!分明是在把黑暗和不平等拉向悬崖!就像歌中唱的那样‘穿过茂密的白桦林,踏进世界的不平路,我们沿着伏尔加河,对着太阳唱起歌,哎哟嗬,哎哟嗬,拉完一把又一把!’他们的黎明就要到来了,远方的天空已经泛起了曙光!此刻我已明白,夏里亚宾是在蔑视那肮脏的统治,是在蔑视一切罪恶!静听,声音再次变小,但已不再低沉,那一声声对解放的祈祷,那一句句对苦难的呐喊早已响彻心底……”一首好的乐曲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想象,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唤起学生感情上强烈的共鸣,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恬静之美,感受到祖国的美,促使学生的思想情操更趋高尚,使学生从艺术美升华到心灵美。

总之,音乐艺术作为艺术形态的一种反映,是采取独特的形式来表现和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进一步发挥认识、教育和审美的功能。音乐欣赏教育就是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的兴趣不断强化,水平不断提高,真正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愉悦,真正喜欢上音乐欣赏课,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受美、创造美。

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 第5篇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欣赏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得以逐渐形成,进而促进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的提高。我从事美术教学已经十多年,教学中经常面对的是一群天真、质朴的农村孩子,农村的孩子,外出参观的机会少,同城市的孩子相比,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相对弱一些,但他们非常喜欢上美术课,也很有想象力。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喜欢上在绘画课、手工课,对欣赏课不感兴趣。因此,如何上好欣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又在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紧紧的抓住孩子们的心,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值得去探索的课题。下面就如何让美术欣赏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谈谈我的点滴收获,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以往上欣赏课,我总是一味地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并硬要学生能够理解、接受。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实在是强人所难。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这种忽视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教法说得难听点就是“对牛弹琴”。可想而知,学习效率很低。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因此,“欣赏”,不仅是指以愉悦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而且还要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美及作品的含义。几年的工作实践发现美术欣赏课,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品位等审美素质的重要空间,孩子们审美快乐的获得与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达成同样重要。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为此,我认为在上欣赏评述课时可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首先,课前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

上课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搜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有个习惯,喜欢收集学生平时的优秀作业。为了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想象力,我利用之前收集到的学生作业作为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欣赏的面大了,他们的想象思维就会更开阔,画出的作品也会更生动。如在上《卡通明星总动员》一课:为了使学生自觉、主动的获取知识,我设计了一个重要的设问:“同样是动物或人物,为什么卡通形象这样受人们的喜爱呢?设计师们好象是在他们身上施加了魔法,到底使它们哪里改变了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我们一会儿还要进行卡通明星的模仿秀,你们想参加吗?

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于是学生们分成了四组,分别去感受、体验和分析卡通形象的造型及色彩和性格特点,最后学生们对他们的讨论进行总结,有个人的展示,有集体的补充,体现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性的学习和积极的参与精神。在教师营造的师生互动的氛围中,自然的将学生引入课堂的教学当中,而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进行课堂参与的欲望.学生们自然的融于课堂,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也就获得了审美的快乐.其次,在欣赏评述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美术欣赏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用探究、研究的方法,创造性的解释,深入地理解造型艺术作品。用思考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对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述,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探究问题的提出、学习伙伴的选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地想像,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由地呼吸,引发了学生的创造的灵感。学生们在富有情趣、表现活动自由的美术教学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和技术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让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充盈课堂,这不仅仅让学生接受了美术评论家或美术教师对作品的评价,而且也让学生自己感受了作品,自己阅读了作品,亲自作出对作品的解释与评价,这才是美术欣赏课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欣赏课上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教师应让每个学生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不应把成人意见强加给学生,更不要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如在欣赏米罗的作品《暗影中的罗莎利》时,当学生们看到作品时,有的学生说什么都不像,有的学生认为好看,这时教师不应评论学生的审美水平低或高,对或错,应当好中间人,让学生去争论,在争论中逐渐加深对抽象画的认识,反之,教师如果认为学生不该对画家的画质疑,批评学生欣赏水平低下,学生的积极性遭到打击,容易与教师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讲的再多、再生动,也只是一相情愿。

此外,运用多媒体进行美术课欣赏,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差,不能每节课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此,有关欣赏课的内容教师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象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进行随堂欣赏,引导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比如在上《认识身边的树》一课时,就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走一圈,欣赏一下校园里多年的古愉、形态各异的花树,这样既加强了他们的直观认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又有利于之后的教学。学生在这种教学情景中自觉、自主地去感受、去探索、去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美术教学效应。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第6篇

一、班会目的

针对本班学生多为家中的“小皇帝”且生活于竞争激烈的商品经济时代大环境中,平时表现较为自私,缺乏互助意识与奉献精神,拟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课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明白:雷锋精神的内涵在于奉献,而奉献正是美的真谛,从而在切实感受身边好人好事(感受美)的过程中激发奉献(创造美)的情感,学会关心与帮助周围的人,共同创造生活中的美。

二、教育重点

奉献是雷锋精神的内涵,是美的真谛,中学生应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中无限的美。

三、准备工作

1、组织学生收集雷锋事迹片段(录像或VCD均可),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和《爱的奉献》;

2、发动全班同学分小组搜集有关雷锋的事例与名言,并制作成小剪报;

3、在搜集资料的同时布置学生进行专题讨论:

①我班有哪些好人好事?是否体现雷锋精神?

②我班存在哪些与雷锋精神相违背的现象?

4、教师归纳专题讨论结果,用于班会课上的讨论;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及典范人物事例,以备班会课辩论与发言;

6、组织学生排练小品《雷锋在哪里?》。

四、活动程序

1、主持人(宣传委员)宣布班会课开始;

2、播放雷锋事迹片段(背景音乐:学习雷锋好榜样);

3、小品表演《雷锋在哪里?》;

4、学生小组发言:美在我身边(讲述身边好人好事);

5、小组竞赛:谁的点子最好用——如何针对本班实际创造美;

6、班主任宣布竞赛结果与进行小结;

7、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8、班会课结束;

五、活动过程

1、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课开始;

[主持人]三月赶走寒冬,悄然而至;三月融融暖意,却上心头;三月的嫩绿,三月的和风,三月的轻柔,构成一幅极美的图画。但三月的美又岂是如此简单就描绘得尽的呢?三月的第一次班会,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美,创造美!

2、播放雷锋事迹片段;(背景音乐:学习雷锋好榜样);

[主持人]自然景观是一种美,爱人助人难道不是一种美吗?这一种心灵的美,更能让人感动,更能体现美的真谛。可是有的同学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么傻的人吗?有的同学说:这叫吃亏,何美之有?还有的同学说……

3、表演小品《雷锋在哪里》;

[主持人]小品中的同学吵来吵去都没得到结果:雷锋到底哪去了?是啊!时代不同了,今天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把午餐节省下来给邻居大嫂吃,带病去帮工人叔叔干活等,但社会的发展难道就代表从此不需要雷锋了吗?我们真的找不到雷锋了吗?

4、学生小组发言:美在我身边(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

[主持人]同学们的发言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雷锋其实哪儿也没去,就在我们的身边。时代的改变或许会令雷锋精神的表现形式有了改变,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社会不再需要雷锋。实际上,雷锋精神的内涵——奉献依然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并被千千万万的人所学习与继承,以美而纯洁的心灵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与美,感受到如三月和风般的温暖与舒适。

时代需要雷锋,时代需要美,但美却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去感受与创造。如何才能为社会创造美?如何才能让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美?让我们一起来出谋划策,从美化我们的班集体开始,美化我们的生活。接着我们进行小竞赛:针对本班实际出点子,并请班主任当裁判进行评比,看谁的点子最新颖最实用。

5、小组竞赛:谁的点子最好用——如何针对本班实际创造美; 主持人出示课前学生专题讨论的结果,各小组可任选其一来出点子,小组长发言小组讨论结果。

评比标准:新颖,实用。

附:学生专题讨论结果

①同学请教问题——诸多借口,不愿解答;

②早上值日迟归——其它同学不愿帮忙,班集体被扣分;

③好朋友上课违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④班干部履行职责——其它同学不配合甚至搞破坏;

⑤同学的课本不见——袖手旁观“看好戏”。

[主持人]请各小组选择要出谋划策的题目,立即协商,五分钟后由各小组长归纳发言。

6、班主任宣布竞赛结果与进行小结;

[班主任]经过十分困难的比较过程,最终χχ小组以微弱优势胜出。我们大家用掌声对χχ小组的同学表示庆贺。

这次的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也开得很有创意与实效,让同学们明确“学雷锋”关键是要学习雷锋精神的内涵——奉献,也让同学们感受到在新时代我们仍需要雷锋精神,在我们的身边仍存在许多活雷锋,如我班的陈帜同学,冯婉婷同学等,都是乐于助人的榜样。正是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美。但美不仅要感受,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创造。我们的班级,我们的社会有好人好事的存在,同样也有自私自利、漠不关心、“我好你不好”等现象的存在,需要我们出点子,把这些“丑恶”变成美。刚才大家集思广益,提了许多好点子,那么希望我们的每个同学都能真正把这些点子付诸于行动,用实际行动创造美,让我们的班集体更团结,更互助,更“美丽”优秀。

7、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8、主持人宣布班会课结束;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第7篇

浅谈美术鉴赏中如何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福建省南安市诗山中学 陆铝彬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通过美术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术鉴赏;创新思维

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美术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正如儒尔贝说过:“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去解析美术鉴赏活动,探讨如何构建活跃的课堂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教学情景

从字面的含义理解,情境必定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绪、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就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美术鉴赏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

(一)创造“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习主体的自觉意识和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养成和发展个性品质。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如:当欣赏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的时候,当学生一见这幅作品时,脑海里立刻会对蒙娜丽莎那谜一样的微笑产生兴趣。然后引导他们去听音乐中对蒙娜丽莎的歌颂,使学生在视听盛宴中感受到作品的魔力。再通过视频对梦娜丽莎的介绍,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去鉴赏蒙娜丽莎。结合鉴赏课中学习的鉴赏方法: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以及比较式鉴赏对《蒙娜丽莎》做深入的鉴赏分析。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掌握欣赏的方法,使学生在接触作品后,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展开想象,再运用自己掌握的美术知识分析作品,使学生在对美术作品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并学会自主欣赏。

(二)创设“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

1.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创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在鉴赏课中,建立课堂学习小组。例如:以四人或三人小组的形式组建,这样的构成具有互补性作用。

2.挖掘集体潜能,体验合作的成功,促进个性社会化。在鉴赏课中,可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换意见,还可以扮演欣赏作品的不同角色,从而体会合作的成功。

(三)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在欣赏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如:鉴赏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星空》等让学生从对作品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作品的理性认识;欣赏音乐与绘画结合的沙画作品《彩云之南》,在视听盛宴中感受到作品的魔力以及艺术的神奇。再者在教学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创造性操作能力,当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及想象、联想,使欣赏过程提高到另一个高度。让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直观教学是美术鉴赏的重要特点,我们应利用多媒体教学绚烂多彩的表现形式,融鉴赏、讲授、示范为一体,声画同步,图文并茂,脱离课本那些有限的图文资料,为学生开拓一个更广大的艺术鉴赏世界。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实验证明,多媒体的计算机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其优势主要表现在:①它集声音、文字、图象、视频于一体,能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使教学显得丰富多彩。②可缩短时空距离,把过去的、异地的人和事显现在眼前,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③化抽象为具体化宏观为微观,从而突破难点。④能有效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网络优势,更有利于优化美术教学。如在《中国民间美术》一课时,把民间美术作品、各地方风俗、服装饮食等做成课件,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地域风俗,通过多媒体使美术情感与艺术形象完美的`结合了起来。

三、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标强调:“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美术学习的态度、方法与成果,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评价学生作品要从促进学生发展入手,重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性,不能用统一的尺度来要求学生,要体现美术的基本特征,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例如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等,来评析学生的作品。在评价中,我们应强调过程性,关注个性的差异。当然,赞美、鼓励是主要的手段,以多元的评价尺度及时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评价。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第8篇

一、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不同艺术语言的运用, 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

目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对欣赏部分内容作了大大的增加, 古今中外、抽象、具象美术作品及雕塑、建筑艺术作品都作了较科学的编排。因为我们知道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大画家, 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掌握必要的审美知识, 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但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观, 他们不明白怎样才算美, 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正确地欣赏美、认识美、理解美, 帮助他们分清是非美丑。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美, 就必须对教材中的作品进行赏析, 使学生了解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的关系,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而获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美术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 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美术作品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眼光来欣赏。因此, 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欣赏美术作品。例如, 新石器时代彩陶壶上面的人面鱼纹形, 对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并不会激发多大的审美快感, 可是在当时却可能完全不是如此, 那时候的人们把鱼纹画满陶器, 把对于子孙天伦之乐、部族谋生力壮大、战斗力强盛的希望都寓于其中, 寄以若强若大的情感, 而今天的人们从小没有人向他们宣布鱼纹和“子孙满堂”的关系。所以, 他们见到鱼纹就不会产生超出这图形本身感染力以外的更多的审美情感了, 如果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欣赏, 就不会奇怪这种情感的强烈程度了。随着历史的发展, 美术作品从原始向现实向超现实方向发展, 人们对于各阶段、各类型美术作品的审美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将中国画和西洋画作一简单比较, 美术作品线条的有力、流畅、概括力强、表现力丰富, 这是中西画所一致的, 但是中国画善长线描, 意在内美, 西方传统油画善用块面, 意在形准, 这是两者的区别;美术作品都用色彩来反映明暗对比, 但中国画颜料以植物性为主, 亮度差, 西洋画颜料以矿物质为主, 亮度强;美术作品都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 但中国画偏重于写意, 西洋画偏重于写实, 这就形成了两大类不同的技巧形式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艺术家对社会、自然认识的演变和深入、绘画技巧的不断多样化, 中西方都形成了逐步渐进的各种绘画流派。因此,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美术赏析过程中, 既要讲清美术作品创作的一般技法, 又要介绍不同流派的不同特点, 帮助学生正确欣赏美术作品。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加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让课堂充满活力与魅力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讲授的重点应放在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教给学生怎样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艺术家用毕生精力所创造的美。一根树枝, 一片浮云, 一叶小舟等在用笔用色中都能发现它的美。一个人可以不会画画, 但必须会欣赏美的自然及美的美术作品。

美术课中审美教育的基础是让学生用眼睛去感觉生动直观的艺术形象。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优秀的学生作业、作品及教师的范图、范品让学生去感受, 还应注意收集一些适合欣赏的玩具及工艺品, 如凤阳花鼓、南通板鹞、无锡泥娃娃等。在课的开始展示欣赏图, 给学生审美的享受, 为理解新课内容作铺垫, 这样既能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 又有助于教好新知识, 完成练习。

美术课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作业技法水平的表现是不同的, 审美情感体验也不可能全在作业中反映出来。因此, 教师可有选择地选一些作业让学生进行讲评, 提些问题, 尽量启发学生动脑, 如“同学们, 你们看, 这些画画得好不好?”“你看了有些什么感受呢?”等, 学生会随着提问去观察、去感受。

三、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大自然中处处可见到美, 拔地而起的高楼、优美的现代城市雕塑、迷人的花香、绿意盎然的田野等都给人以一种美感,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 从而感受美, 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相互关系。

在高中美术教材中“风景装饰画构图”一课, 教师课前应先让学生在校园里或城市街道、公园、农田走走看看, 让他们自己选择所画内容, 在课上提问“你为什么选择画这个内容”。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 教师再带领学生制作取景框到某一场景取景构图, 每个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想去选择题材, 表达绘画意境, 通过这一课的实践, 学生们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 并努力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美。

感受美 追求美 创造美 第9篇

一、创设音美情境,引领学生感受美

高尔基说:“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品德课尤其要求教师有巧妙的语言策略、敏锐的语言应变能力、丰富的语言表现力,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语言优美生动,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比如,杨老师在引入新课前,一首《地球你好吗》将学生带入了“我们要保护地球的情境。接着,他以自然流畅、凝练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授垃圾变资源以及废电池的危害知识时,他以科学准确、言简意赅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引导学生将垃圾变废为宝时,他以简单明了、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诱导学生的行为。总之,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出的语言美,使学生领略到音美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另外,适宜的音乐也是音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更是营造和谐、灵动、有效的品德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适时地融入适宜的音乐,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品德教学的氛围中,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形美情境,引领学生追求美

形象性是艺术的外显特征,思想品德课堂同样需要形象性。比如杨老师在教学“地球你好吗”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组祖国山美、水美、风光美的图片,接着画面一转,一组因污染导致的垃圾成堆、河流堵塞、河水发黑、空中烟雾弥漫的图片出现在学生眼前,美与丑的强烈对比冲击着人的眼球。这时,杨老师问:“看到这里,同学们最想说的是什么?”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又如教师播放的“让废电池回家”的视频,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的形式,十分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一节废电池的危害。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形美情境中,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乱扔垃圾的危害,懂得了环保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的意识,从而使教学达到了引导学生追求美的目的。

另外,教师丰富的体态语言、亲切自然的表情、鼓励赞赏的笑容、优美准确的手势等,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品德课堂充满美的气息,使学生的身心受到美的熏陶。

三、创设意美情境,引领学生创造美

意美,就是教师根据品德课内容的主题而创设的严密的教学意境美,即教师用“意美”去感心,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比如郁老师设计的“看看谁的主意妙”这一主题活动,他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使教室变得更美,并动手做一做,亲手打扮自己的教室。这一环节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追求美并创造美的欲望,更是激发了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情感,达到了“意美以感心”的效果。

又如,在“喝水的学问”一课中,郁老师针对学生喜欢喝饮料这一现象,创设了“看一看、摇一摇、尝一尝、说一说”的活动情境。他引导学生看一看饮料的颜色,观察摇一摇饮料后产生的气泡,尝一尝饮料的味道,说一说饮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艳丽的颜色,为什么有这么甜或又酸又甜的味道,为什么产生大量的气泡。然后郁老师进行现场解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明白了饮料的危害之大,懂得了要少喝或不喝饮料,应该多喝白开水,白开水才是对我们身体最好的、最有营养的朋友。接着,郁老师再以自己在肯德基喝冰可乐闹肚子的真实事例,启发孩子意识到过烫、过冷的水不能喝,温开水才是最好的。在随后的课堂交流活动中,学生兴致盎然,学得有滋有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懂得了怎样喝水科学,并能对他人不科学的喝水行为进行劝阻。这样师生和谐、愉悦身心的课堂,这样帮助学生发现美,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品德课堂,谁能说不美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教师喻为“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要完成“特殊雕塑家”的任务,就要在教学中创设美的情境,引领学生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从而使学生达到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一致,成为美的人。

上一篇:首届博鳌生态语文教育创新发展论坛圆满落幕下一篇:加拿大留学春季入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