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2024-08-24

构建小学数学“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精选3篇)

构建小学数学“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第1篇

第十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构建小学数学“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闫仁川

电话:*** 重庆市铜梁县永嘉镇小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小学 学科:数学

摘要:传统的讲授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新课标的推行,针对讲授法的缺点,“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主张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师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彻底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本论文通过对比分析,依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实践从模式理念、集体备课、教案编写、组建学习小组和模式环节五个方面阐释了“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结合实施现状分析了“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三个问题,灵活运用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先学后教;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当堂训练

近年来,全县各级学校在教委的领导下掀起了第八次课程改革,要求各学校必须将课改工作落到实处,真正改出实效来。在此大背景下,学校定位“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各学科中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传统的讲授法课堂中,教师为了把教学内容讲深讲透,几乎占用了课堂内的全部时间,这样做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随着新课标的推行,针对“讲授法”的缺点,“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一、理论依据

(一)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的自发学习才是最持久、最有效的个体行为。“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重知识的获取过程,重探究体验,重合作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引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二)教育心理学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习是个体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着,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三)新课标的理念

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全新的定位,每一门课程都提出要对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有机整合,它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根据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原则

(一)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和实施者,起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起主体作用。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前提下才能增强。

(二)整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的过程,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学,都能肯学,都能学好。课堂上,教师要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参加教学活动的机会,尤其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后进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教学要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

(三)以学定教原则

“先学后导,当堂训练”是“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随着学生自学习惯的形成,自学能力会不断提高。学生通过自学,对大部分知识能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讲关键点,讲易混点,讲难点。三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学得会的不讲,教师讲不懂的不讲。

(四)及时反馈原则

每堂课要及时进行检测反馈,教学才会有针对性。因此,教师要把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自学、思考、练习。教师要彻底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三、实施策略

(一)明确理念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二)集体备课

“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应集中研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

2.共同研究下一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

3.确定学生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4.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

5.设计怎样的习题才能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问题。6.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解决这些问题?

(三)编写教案

根据集体备课研究的方案编写教案,基本内容有:课题和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自学指导、合作探究内容、课堂检测题的设计。学习目标,数量不能太多,三个左右比较合适;学习重难点要准确;自学指导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自学任务、学会知识、完成练习的关键,设计时要从学生思维角度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指导学生的策略要具体实用,避免抽象空洞。合作探究要有针对性,抓住重难点知识,明确目的任务,要切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水平,保证学生通过讨论能解决问题。课堂检测题必须紧紧围绕自学的目标出题,可以是类似题,切忌离题万里,注意跨度和难度不要太大,主要是掌握和运用好方法,解决问题就行。作业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有层次,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提高,有必做题、选做题,但并不是将学生人为地划分层次,选择的权利在学生。

(四)组建学习小组

“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科学组建学习小组至关重要。

1.划分原则及依据

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每个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2.小组成员分工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么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成立小组后便给小组成员分好工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分工:选择组内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强、有号召力的同学做组长,负责组内的任务分配和协调工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一周或两周),组长负责调换本组内组员的任务,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记录员担任汇报员,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每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并明白这几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教师应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4.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即: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有效地沟通;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5.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种良性制约机制主要是合理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五)构建过程 1.介绍学习目标

上课一开始就告知学生,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简明扼要,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不做任何说明和讲解。

2.自学指导

通过多媒体告知学生:(1)明确自学内容,具体到几页几行,什么内容和范围;(2)明确自学方法,告知学生怎么自学,引导学生抓住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学生重点思考关键环节,把主要精力放在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上。各学科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科实际,就采用什么方法。(3)明确自学要求,也就是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3.学生自学

这个环节很重要,期间老师要特别注意关注每个学生的自学状况,确保每个学生都紧张、高效地实施自学,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用各种方法去引导纠正。

4.学生练习

自学后,利用练习题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练习题必须精心设计。(1)检测的对象主要是中差生,可以采取板演或抽问的形式。(2)在学生练习期间,老师应注意收集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为后教和小组合作找准切入点。

5.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

要注意三个明确:明确教什么,明确怎么教,明确教以后达到什么要求。(1)教什么,教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存在的问题,凡是学生会了的问题坚决不再教,这里要注意一个原则,让学生回答问题后,评判的权利还给学生,教的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要明确判断有无错误,有错误错在那里,为什么错,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一直到学生找完问题、更正完问题,找完方法,学会了解题的思维方法为止,教师不轻易把问题和方法主动讲出来,都是学生在主动地思考,这样能够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找问题、找方法的过程,就是运用的过程;(2)怎么教,“兵教兵”是一个很好的教的方法,注意只要有学生会,就要让会的学生教,会的学生可能教的不完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教师可以加以补充归纳,这个环节既是培尖,又是补差。

这个环节还不是教师完全教,要尽可能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6.当堂完成作业

当堂必须完成,分层次地完成。当堂完成的好处:一是可以直接反馈信息;二是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负担;三是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活动课的内容。

四、注意事项

构建“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教学实践去完善和修正模式,用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年龄特征

“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的年龄特征:1.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一次性集中的时间在10至20分钟以内,超过这个时间,孩子会感觉到累,容易走神;自我监控能力弱;注意指向分散,意识紧张度不足,易被周围其他事物所吸引;思维容易分散,注意稳定性低;针对这些特点,在课堂上要注意控制好自学时间,不宜过长,自学任务不宜过多;控制好小组合作的时间,讨论内容要明确具体,难度不宜过大。检测题设计注意形式多样化和趣味性。2.三至六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大提高,自控能力有所提升,由于他们有一定的独立能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小学的数学知识可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大版块。1.“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对数与代数、实践与综合运用这两个版块的知识比较适应,学生的自学效果好,大多数都能学会,作业准确率高,但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能力,检测题的设计应注意层次性,难度适中,防止中差生不能完成而优生又无事可做。2.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个版块的知识与“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有些不适应,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抽象,信息单一,学生自学资源少,缺发实践经验,完成自学任务难度大,容易造成教师多讲。因此针对这部分知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向学生提供形象具体的自学资源,合理开发教材;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发现规律、总结知识、理解概念及公式;检测题的设计注意形式多样化,主要采取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形式,增设操作题、与代数知识相关联的题目。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学导练”教学模式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没有介入各小组的合作学习,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只是等待观望;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不足;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评价,只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当个人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环节时,对于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再由教师补充、更正、点评。要求学生敢于质疑、争论和各抒己见,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对于没有学生能够解答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告知现成答案,可在典型启发下进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

3.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除此之外,教师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

“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特征,整个过程学生在不停的“学”,教师在不停的“导”,充满了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同时确保了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创新模式,构建数学学本课堂 第2篇

一、模式结构和流程

二、模式环节解读

1.教学导入

该环节要做两个工作:首先导入并板书课题,然后利用多媒体或学案出示学习目标。

(1)导入课题:导入课题可以有多种方法,但必须自然省时,简洁利落,直击主题。教学导入大多情况可以开门见山,一些新旧联系紧密的内容,应有必要的承接、过渡、设疑、诱思性语句导入,一些内容可以进行趣味性导入,但必须精练简明,有利于新课学习。

(2)出示目标:呈现的“学习目标”只体现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目标的呈现要明确、具体、可测,具有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呈现方式可以“学案”中列出的学习目标或多媒体展示,呈现应着眼全体学生,确保目标深入人心,以便引领自学。

功能分析:有效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思维,将学生的注意引向课堂学习。这种导入删繁就简,淡化形式,直击主题,使学生注意的维持时间大大缩减,确保注意维持的最佳时段能转移到“自学”和“探归”环节。明确的目标引领,能使学生自始至终围绕目标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中自我调控学习行为,评价学习效果,使学习有的放矢。

2.自学感知

在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的情况下,老师用多媒体(小黑板、导学案中设置)出示“自学指导”和“设问导读”,引导学生阅读感知文本,指导学生深入、充分地自学。

(1)自学指导:自学活动通过“自学指导”和“设问导读”两个环节来完成。“自学指导”就是通过定内容、限时间、导方法、提要求(要达成的学习要求),对学生的自学给予明确、扼要的指导,可提议自学竞赛,以营造积极、紧张、高效的学习氛围。“设问导读”就是把教学要点(重点、难点、关键)简明、具体地设置成有导向性的问题来指导学生自学。问题的设置应有层次性、渐近性。

(2)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学生在“自学指导”的引领下认真看书,紧张自学。开展学习竞赛,通过读、查、划、写、记、思、练等方法,力争完成自学指导提出的所有任务,学会简单的、基本的内容,找准疑惑点,明确不会的,集中在“小组交流”时提出并予以探讨。该环节的关键是设计好高质量的问题。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地巡视探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做到一查(巡视观察)二记(发现记录)三备(心中备课)。随时调控学生自学进度,确保自学充分。

功能分析:自学是展示之基。该环节也称之为“独学”,目的是让学生“用心”地阅读学习材料,深入感知文本,尊重学生的理解,为后面的展示环节奠定基础。同时,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克服“一言堂”单一、强制性的灌输。

3.小组合作

在学生阅读感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用以交流自学成果,讨论学习疑惑。该环节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交流,二是讨论。

(1)交流:当自学完成以后,学生围绕“设问导读”中的问题,交流自学情况,巩固记忆,同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对重难点、关键点探究解析,讨论释疑。采用一人提问,一人作答,其余人补充的方式,达到多角度解决问题和分享思想方法的目的;

(2)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个体对预设(“设问导读”)中不会的问题,在小组内及时讨论解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作小组的问题在“展示点拨”环节解决;解决完预设的问题后,接着小组讨论解决个体在自学环节生成的问题,若不能解决,留作小组的问题待“展示点拨”时解决。小组内要记录本组存在的问题。

功能分析:单靠学生的自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教师的教学也不应面面俱到,学生能自学会的,教师也不必讲。该环节是给学生安排一些交流探讨疑难的时间,是对“自学”环节的有益地必要地补充和提升。是以小组为单位,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不会的问题,实现“兵教兵”。

4.展示点拨

当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了小组合学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全班展示学习结果,并进行针对性点拨讲解,即所谓“群学”。边引导探究解决,边提炼归纳本课要点并板书。

(1)展示:教师发动并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回答、展讲、展演等形式充分展示自学所得,展示合作收获,展示学习困难,在交流中碰撞生成新的智慧,其他小组的同学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相互补充、相互启迪。

(2)点拨:教师针对小组展示情况,先要耐心激励学生组间点评、质疑、补充、矫正,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性地适当点拨引导,老师点拨的要求: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点拨的内容方法:不仅有思维和方法,更应是价值和做人!

(3)梳理:教师在展示点拨和学生广泛探讨的同时,梳理构建内容结构,提炼要点提纲并板书,进行学法指导。

功能分析:这个环节是该教学模式的重心,是充分落实三维目标,创建学本课堂、生命课堂、魅力课堂,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体验快乐,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情意发展的关键环节,同时是理解感悟重难点,使学生理解运用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

5.回顾小结

该环节就是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堂学习收获,促进知识、技能巩固,过程方法领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操作说明:首先,发动学生谈本课的收获,参考学习目标,谈达成情况。其他同学相互补充,特别要重视引导他们谈出学习体验和感受。

其次,对训练环节暴露出的问题提醒学生复述出来,起到巩固、强化作用。

再次,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完善建构知识结构体系,使课堂脉络清晰。

功能分析:该环节既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整堂课的内容有个清晰的印象,又能使学生萌发出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

6.运用延展

该环节是在前面基本运用练习的基础上,对中上学生的一次拨高练习,对数学特长爱好者的拓展学习指引。

操作说明:利用“学案”或PPT,向学生展示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重思维),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出示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及网址,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思考、探索本课知识,丰富数学认知,发展数学能力,将教学延伸到课外。

该环节对于中后学生不必强求,要求他们量力而行,可继续订正理解前“随堂检测”中没会的题目。

构建小学数学“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第3篇

【摘要】学案分层教学中创新训练模式,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精心设置训练内容,分层设计问题串、科学合理安排训练时间,优化训练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推行分层布置作业,建构高效课堂。

【关键词】学案分层教学  创新  落实  训练  高效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6】GHB1750。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17-02

能力是人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它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教师奉送的,而是通过个人的实践获得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理应成为训练的主体。课堂训练就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身参与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是在这种反复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因此“以训练为主”不应单纯看为一种教学方法,不是满堂做题、满堂提问,而应看成一种教学思想,它体现着时代的特点,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精髓,体现着中学数学学科最基本的性质、特点和目的任务。因此,创新训练模式——“促”实践,就成了学案分层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实践中要多措并举、因课制宜落实训练,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1.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训练为主”就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的教学理念提倡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例如在教《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一课,我与学生共同探讨全等三角形“SSS”定理时,设置了画一个与已知三角形ABC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A′B′C′活动,先用电子白板显示画图步骤,然后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已知三角形ABC,教师示范画图过程,再让学生按示范画出三角形A′B′C′,之后将三角形A′B′C剪下来看是否与三角形ABC重合,教师大胆尝试课改要求,给学生展示空间和机会,充分体现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从而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并且更自信。

2.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应该把学生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动手解决问题、自我归纳总结等各种训练的时间提高到2/3以上,教师的讲析、提示、诱导、答问等所有活动的时间应压缩在1/3左右,切实落实精讲多练。

3.精心确定训练内容

训练的内容应精心确定,包括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美育熏陶、智力的开发和创造精神的培养等等。并恰当地确定训练重点,防止面面俱到,但一定要突破重点、难点。

4.精心确定训练方式

训练的方式绝非单纯的做题或问答,应包括阅读教材、讨论探究、解说条件和结论、数学概念正误辨析、数学符号语言表达、尺规作图乃至动手操作,各种方式可集中、可分散、可交叉,灵活和谐,不拘一格。

5.充实课堂巩固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题目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科学创新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6.优化课堂训练过程

具体到一堂数学课,训练过程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组成:第一是定训练目标。一节课究竟要干什么,由谁来定,这是教师的事情。教师必须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方向,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二是激趣。教师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精心编制一些问题串和有梯度的题目,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第三是达标(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这是训练的关键阶段,占用时间最长,这个步骤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训练,或阅读教材、或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或提出问题、或动手解决问题、或自我归纳总结、或独立思考、或班上发言。总之,这是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教师在这个步骤中要启发、诱导、激励学生,把握好训练方向。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举足轻重。如果说训练是通往目的地的必经桥梁的话,那么,提问则是这座桥梁的引桥。除此之外,提问还可以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它像一条无形的线牵引着课堂教學从第一分钟走向第45分钟,就是说,提问是完成训练必不可少的手段。第四步是释疑解惑。对学生普遍存疑之点教师要准确、精当讲解。第五是扩展延伸。训练虽然是在目标控制下进行,但数学学习不是机械的,对目标之外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话,教师可以作适当的扩展,甚至在个别情况下可以多占用点时间。

训练过程中,教师尽力使课堂气氛宽松、和谐。一旦学生的学习进入高潮:或两军对垒,激烈交锋,相持不下;或沉浸其中,情不自禁,欲罢不能……这时,教师不妨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尽心尽兴,不必顾虑时间问题。这种情形,正是学生个性思想火花碰撞闪光的最佳境界。

7.推行作业分层布置制度

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要避免进入“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教师再随意布置过多作业——学生再应付作业”的恶性循环,消除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设计、无暇顾及研究学生的现象,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因此,加强作业的管理与指导,避免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作业,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由之路。

上一篇:开学教师大会发言讲话稿下一篇:人大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