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案设计

2024-07-26

颐和园教案设计(精选9篇)

颐和园教案设计 第1篇

《颐和园》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的一篇写景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喜爱之情。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颐、耸、舫等生字,正确朗读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朱红 、形态不一等词语;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欣赏体会长廊和万寿山的美丽景色。

2、过程与方法:

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感知,去欣赏,去体会,通过朗读来逐步提升。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长廊和万寿山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来给你们上课,我可高兴了!我想你们都喜欢旅游,是吗?瞧,我带来了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我们一起来美美游赏一番吧!

(播放录像)

2、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颐和园吗?是呀,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课件出示)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那里诗一般的美景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拿起书,翻到第87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⑵ 你游赏了哪些地方?用横线标出来。

2、检查自学:

⑴ 出示词语:

金碧辉煌 葱郁 朱红 形态不一 神清气爽

从这些词语的排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⑵ 五颜六色,姿态万千,神清气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那么它有哪些地方等着我们去慢慢游,细细赏呢?

教师点拨,归纳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是的,我们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游赏美景,感悟美

1、游赏长廊:

⑴ 在这些美丽的景色中,最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课件出示

⑵ 那就请你以自己最喜欢、最得意的方式美美地读一读。

⑶ (学生读完一遍后)同学们先停下来,这一段共有5句话,比较比较,哪一句或哪两句最能突出长廊的特点,就重点练习美美地读。

⑷ 谁起来读一读,也可以和你的朋友合作(一起)读。读时要边读边想象: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哪一句最能说明?第二句用了什么词使我们体会到长的特点,谁能把它读出来?

⑸ 长廊还留给你什么印象?

① 画多:

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走在这样长廊上,你会怎么走?

② 花多:

谢是什么意思?此时,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色?

③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你有什么感觉呢?

⑹ 真是美的画面,给人美的享受,同学们有信心把美读出来吗?有信心的请站起来,端起课本,第2、3句放慢速度,美美地读一读。

2、游赏万寿山:

⑴ 颐和园的长廊美,万寿山的景色更美,我们赶紧出发,去万寿山自由地游一游,赏一赏,呆会儿我们聘请小导游给游客们介绍介绍,小导游可以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介绍游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是怎么样的?

⑵ 学生自由准备。

⑶ 导游介绍,游客评议。

⑷ 我们就跟着作者的脚步,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读:

你有什么感受?你怎么体会出来的?

耸立:什么叫耸立?我提供两个数字供你们参考。佛香阁高41米,下面的石墙高20米;也就是说有61米高的佛香阁建筑在半山腰上(教师手势演示)。想一想,什么叫耸立?作者的心情怎样?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金碧辉煌 :金是金黄色,碧是碧绿色。那么这金黄色、碧绿色到了什么程度才叫金碧辉煌呢?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⑸ 边走边欣赏,不知不觉登上了万寿山,向前下,望见──

真美啊!再远点,是昆明湖,仔细读读,读出了什么?

从镜子、碧玉、滑、痕迹等词语体会昆明湖平静的特点。

师:作者写游船和画舫在湖面滑过时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此处滑用得很准确。

⑹ 万寿山的美尽收眼底,让我们把它记在心中吧!

五、总结作业,深化美

1、总结:

我们一起细细游赏了长廊和万寿山,真是美不胜收,其实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下次有机会,我们再去细细游览。

2、布置作业:

抄写文中自已喜欢的写得美的词句。

颐和园教案设计 第2篇

⒈用学过的方法学习本课中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⒉能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⒋默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风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通过朗读,感受颐和园的美丽,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课前准备:

⒈学生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⒉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江山秀丽,大家一定也去过许多地方,也感受到了那份美,那你们到过哪些地方?能否用一句话描绘一下那儿的景物。

⒉学生交流。

师小结:五彩池、桂林这些都是自然风光,使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除了大自然的杰作外,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雄伟壮丽的古建筑,也让我们折服。

⒊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也带你们一起去参观一座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出示图片):22.颐和园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

师: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游记一般是按时空的转换,地点的转移来写的。下面我们一齐来:

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找出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再读一读。

⒉交流,明确。

① 过渡句:指名说出示句子、齐读、师小结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

②师小结:从这里我们知道作者先来到了著名的……接着到了……然后登上……最后来到……

(板书)长廊 → 万寿山脚下 → 万寿山上 → 昆明湖边

三、学习课文。

⒈师:颐和园是闻名世界的皇家花园,那儿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们再读读课文,自己完成练习:

我来到了        ,在那儿我看见了             ,我最欣赏的是                     ,因为                                  。

⒉交流,媒体随机出示。

※长廊

⑴学生交流。“700多米长”结合实际给学生感知。

⑵师小结:长廊是以五彩的画而著名,那些画上画有人物、花草、风景等,媒体出示。

⑶辨析句子:读读两句话,说说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几乎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媒体演示横槛上的画,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自读、指名读,齐读)

⑷你们去过颐和园吗?别遗憾,看:(出示图片,师讲小故事)

⑸小结:颐和园有700多米长,相当于我们在学校的跑道上走三圈半,但即使是那么长,专家考证没有两幅画是相同的,这使我们不得不佩服            。再读读句子,把你的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万寿山脚下

结合课文以及媒体理解“琉璃瓦、宫殿”

※万寿山上

师:去过桂林的小朋友都知道漓江的水有静、清、绿的特点,那昆明湖的有什么特点呢?

交流出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⑴学生自读,感受昆明湖静、清的特点。指名读、齐读。

⑵去掉第二句,学生再读,有什么感受?

⑶昆明湖是那么得静,以致船在湖面滑过几乎也不留痕迹。

※昆明湖边

⑴师:十七孔桥的确让人流连忘返,但最夺人眼球的是那上百根石柱上雕刻的小狮子,它们姿态不一。你看:

出示图片。

老师这里有一段介绍石狮子的文章,请你读读,看看他是怎样把石狮子介绍具体的。这些狮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你看,这边望柱上的一只狮子,右耳高高竖起,仿佛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桥下的流水。那边望柱上有一只母狮子,身边有三个儿女。它正用自己的左爪轻轻地抚摸一只肥胖的小狮子,那小狮子仰面朝天,四肢拼命地摇动,第二只小狮子大概是刚吃完奶,正从母狮的腋下钻出来,睁着一双大眼睛四处张望。再看母狮背上,还有一只小狮子!它淘气地抓住母狮脖子上的毛,正摇头晃脑地嬉闹。另一根望柱上的更有意思,两只小狮子正打成一团,争着抢妈妈脖子上的铃铛。再看看另外那些小狮子吧:有的搂着母狮的腰,表情惊慌,生怕掉下河去;有的只露出半个头和一张嘴,好像怕生似的;有的则在母狮那儿撒娇、调皮,竟爬到母狮的头顶上玩耍;更有甚者,一只小狮子还在母狮背上奔跑起来!多么富有情趣的画面啊!

⑵出示: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⑶假如你是一个小导游,你怎么把这栩栩如生的小狮子介绍给大家呢?我们可以用刚才文章里介绍狮子的方法,也可以自己发挥想象,用下面的形式介绍给大家。

说话练习: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它们有的                                  ;有的                    ;有的                            ……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⑷学生交流。

⑸出示课文里的话,学生自读体会。

⒊小结:颐和园真美,那些彩绘画让我们大家着迷,那金碧辉煌的佛香阁让我们仿佛置身皇宫,而那水平如镜,似一块无瑕的翡翠的昆明湖让我们有荡舟的愿望,那千姿百态的石狮子多么诱人。看着这一切,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么会不自豪呢?

四、拓展延伸。

说写双通道:学习课文介绍景点的方法,介绍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可以先说给同桌听,再写下来。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3篇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感受颐和园长廊美丽的景色,掌握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师:在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生齐读课题)它可是一座具有皇家气派的园林,里面的宫殿金碧辉煌,树丛葱郁,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师:想知道颐和园到底有多么美吗?我们就先睹为快吧!

(出示颐和园图片)

师:还记得颐和园的景点有哪些吗?

二、出示词语

1.抽生初读,纠正字音。

长廊横槛万寿山佛香阁 排云殿昆明湖画舫……

2.生齐读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

师:颐和园到底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这篇游记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好好地理一理。

(生抓首尾,理写作顺序。)

师:作者对颐和园有什么印象?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表达吗?可以用波浪线勾画出来。(板书:美丽、说不尽)

师:现在我们看看文章的中间部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颐和园的美丽呢?从哪些句子读到的?我们可以在这些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有意思的句子。(出示句子,生读)

师:这些句子都放在什么位置?(段落的第一句)

师:每句话都有什么词?(表地点转换的词)我们通过这些词能清楚地知道上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地方,下个自然段又写的是什么地方。这么一衔接,段与段之间的条理就很清楚了,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就很自然了。所以,这几个句子又叫———(过渡句)

师:好,我们就按作者的写作顺序走进大门,绕过大殿,去长廊吧。

四、品第二自然段,读写结合

师:长廊有哪些特点?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一边默读一边标出重要的词句。

师:你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句中的数字。(板书:列数字)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这一读,长长的长廊仿佛就在我们的脚底下延展开去。看来,列数字这种方法能表现景物的特点。长廊还有什么特点?谁来读?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数字了解到了长廊的长,读着这句话,你的眼前又跳出了哪些词?从这些词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五彩”———颜色美丽;“人物、花草、风景”———内容丰富;“几千幅画”———数量众多。)

师:你还体会到什么?(“没有相同”———能工巧匠的高超绘画技艺。)

师:想看看这些画吗?(出示长廊的画)

师:这么多的画,看也看不完。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生说);走进这样的长廊,仿佛———(生说);走进这样的长廊,犹如———(生说)。长廊不仅长,而且廊内的画也很美。还有什么也很美?(生读)

师:花儿们争着开放,用一个四字词 来说就是———(生说)。再加上昆明湖上的微风轻轻一吹 , 人的心情 自然也就———(生说)。画美,花美,心情美。这么美的长廊,同学们赶快把这一段背下来吧。长廊是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再看长廊。

出示:整体看———(生读);看廊内———(生读);看廊外———(生读)。原来,作者是这样三看长廊的,先———(生说);再———(生说);最后———(生说)。

师:写颐和园要有一定的顺序,写园内某一景点也要有一定的顺序。

师:颐和园内有长廊,我们学校也有书画长廊。(出示图片)你能模仿这一段写写我们学校的长廊吗?拿出本子,写一写。

《颐和园》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语导入: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北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使得成千上万的游客为之倾倒,今天就让老师作一回导游,循着作者的足迹,带同学们去领略颐和园的美丽风光。

2.观看颐和园的风光片,感性认识颐和园的几个主要景观。

3.说说观后感:看了颐和园那如诗如画的风光后,你想说些什么?

二、读首尾段,疑中生情

1.过渡语:多美呀!作者在游赏完后也不由自主地大加赞赏,你们看!

出示首尾句:A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B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2.质疑: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这两句话都是写颐和园美丽的,是课文的起始句和总结句。

三、整体感知,合作学习

1.听课文录音,让学生说说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哪些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每一段是怎样过渡衔接的?

四、欣赏美景,感受自然

1.欣赏“长廊”部分。

(1)朗读训练: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想想能用哪一个字来分别概括长廊的特点?

(3)出示课件,指导看图(长廊图),体会长廊的“长”“美”“奇”,找出相关的语句。(板书:长廊长、美、奇)

(4)在长廊中游赏,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画出有关语句,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5)出示句子: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6)指导朗读:是啊!一条长廊就是一幅五彩的画,一条长廊就是一部悠久的历史,叫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让我们一齐来回味。(齐读整段)

2.欣赏“万寿山”部分。

过渡语:走在长廊中,饱赏那美景,让人神清气爽,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你们接下来看。

(1)播放一段万寿山录像片。

(2)指名读第三、四自然段。学生互评朗读的效果。

(3)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有什么特点?

(板书:佛香阁排云殿鸟瞰颐和园大半景色)

(4)出示课件。图文对照找出各景物并重点理解“金碧辉煌”“葱郁”“掩映”的意思。

(5)师对照图着重介绍佛香阁、排云殿两大景点。(板书:雄伟壮丽)

(6)出示课件:生填空练习。

登上万寿山,站在______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_______。正前面,是_______,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_______和_______。

(7)品读:这就是万寿山,美吗?那请你们美美地读读第三、四自然段。

(8)小结:置身于万寿山中,欣赏其美景,给人感觉如何?(启发想象,学生小组交流)

3.学生自学“昆明湖”部分。

(1)小结学法。课件出示:A读中悟——找出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B赏生情——利用书本、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像及文字资料。C说中练——自己来作导游把美丽的景色介绍给同学。

(2)设疑:从万寿山下来又来到了哪里?你又看到了什么?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昆明湖、十七孔桥各有何特点,画出有关词语。

(3)出示课件,让学生图文对照,并理解“姿态不一”意思。(板书:昆明湖物多景美)

(4)齐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自己来作导游把美丽的景色介绍给同学。

4.总结写法。

(1)课文描写了颐和园的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段与段之间又是如何过渡的呢?(画出过渡句)

(2)小结:全文结构严谨、过渡自然,全文的结构为总分总。

五、课外拓展,培养能力

1.复述课文内容。(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美丽的长廊让人神清气爽,雄伟壮丽的万寿山使人大开眼界,物多景美的昆明湖让人心旷神怡,置身于这美丽的大花园中,真叫人流连忘返。)

2.学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如何?请你把颐和园的美景有条理地告诉大家。

3.学生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眼中的世界遗产知识。(作者单位:新余市逸夫小学)

□责任编辑 徐慧林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第5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

板书:

颐和园

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八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指导读书。

6、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

颐和园教案设计 第6篇

一. 教学目标

1. 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若干个。积累课文中的词语。

2. 能理解“几乎”的意思,知道准确运用这个词语。

3. 继续学习默读,归纳文章内容的方法。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归纳,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 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

二. 课前准备

搜集自己喜欢的旅游景点的有关资料。

三.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

1. 我们伟大的祖国,江山如画,风景独好,有许多各具特色的自然美景。你们到过哪些令你难忘的地方?

2. 学生自由交流。

3. 大家介绍了那么多的地方,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我们的首都--北京去游玩,大家高兴吗?我们先到北京的颐和园去游玩。

板书:22颐和园

4.出示“颐和园”的图片。

(二)小组自学,读通课文。

1. 请大家以小组的形式自学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读通课文中出现的长句。自己再把课文读一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2. 学生自读课文。

3. 反馈交流。

4. 出示句子。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杨柳。

指导朗读这个长句。你读懂了什么?

(三)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1.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那么美丽的景色,你们喜欢吗?

2. 自己读读2,3,4,5小节,你最喜欢颐和园的哪一个景点?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3. 学生自由读。

4. 交流反馈。

5. 随机出示练习(阅读新体验)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并说说理由。

(1)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2)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几乎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3)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

(4)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四).听听读读,体会顺序,指导背诵。

1.刚才大家读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不过,把游览颐和园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啦。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2.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的本领大,能听请作者使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1) 师读生听。

(2) 学生动笔填写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

( )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 )就来到了万寿山脚。

(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 )就是昆明湖。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4. 齐读第2--5小节,再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5. 指导学生自由背诵自己选择的课文。

(五).创设情景,完成阅读新体验。

1. 我们学习了第2,3小节,了解了北京颐和园美丽的景色。下面请同学们做小导游带大家一起去游览,怎么样?

2. 在游览之前,我们要先知道游览的线路,请你们再读读课文,画一张游览路线图,可以小组合作。

3. 交流,校对。

4. 学生做小导游介绍。

(六).拓展,说些双通道。

1.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游览了北京的颐和园,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了那儿的美景。中国有许多这样的名胜古迹,请你选择其中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结合课前的照片和资料,学习课文介绍景点的方法介绍介绍。

2. 学生准备。

3. 交流。

颐和园教案设计 第7篇

淮北市百善矿小学 郝学华

整体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大语文观出发,本课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吸收积累语言,从而去运用语言。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和同学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课设计的教学时间可用两课时完成。

一、直观显示,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到过北京吗?那里有天下闻名的故宫、长城、颐和园。今年暑假老师去北京旅游,在那拍了许多相片。今天,我把在颐和园拍的相片带来了。(多媒体显示,显示一张介绍一张)

2、同学们,你们想去颐和园浏览吗?

3、放映《颐和园风光》,观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和大。

(点评:这一教学环节做到了教材的开放,主体的开放。充分地运用了与本课教学有关的材料,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认为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了解文章介绍了颐和园哪些景点。可在书中画出来。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作适当的点拨。

3、交流所画的景点(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4、同学们,初读课文,你觉得文中所介绍的颐和园如何呢?引导学生再一次认识到颐和园的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请同学再读课文,并把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句子画下来,然后同位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指名回答: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四、品味语句,体会美景。

在以下的教学中,抓住描写各景点的优美词句,带领学生朗读,品味,在读中感悟。

1、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5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多媒体展示长廊画面,结合朗读,让生体会到长廊的长,以及感悟到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先让学生理解“掩映”的词义,然后结合第三自然段的语句“八角宝塔形”“耸立”“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金碧辉煌”,认识到佛香阁、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和颐和园建筑的特点。

3、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导学生朗读时语调舒缓,饱含情感。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体会昆明湖的静、绿。

同学们,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景色:是家乡的小溪,水塘或是公园里的人工湖?引导学生回想,把课文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4、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结合十七孔桥录像片断,认识十七孔桥特点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五、画图说话,感悟升华。

1、让生根据文章内容,画出颐和园的简单面貌图,找两个画画较好的同学上黑板画(老师可进行指导)。

2、根据课文内容,可随意补充,为自己所画各景点配导游解说词。

3、小组内,转换角色,以导游角色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所画的各景点。

4、让刚才上黑板画画的同学作导游介绍景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点评:本环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通过朗读、画图、说话,让学生越来越深地体验到颐和园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自豪感也越来越强,这时再去感情朗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体会。)

6、自选一段,感情朗读,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六、课外拓展,练习写作。

1、带领学生到矿公园游览。

2、模仿《颐和园》,进行小练笔。

(点评: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由学习到实践,再回到学习,加强了语文实践,形成了良性循环。)

总评:

本课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在感中悟,悟中画、悟中写、悟中说,形成良好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颐和园的美,熟悉作者的叙述顺序,为走出课堂打下了基础。

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读中悟奠定了基础。通过两次的读书,使学生有了整体的感知,随后抓住重点句子,指导朗读感悟,突出了重点,尤其是“画图说话,感悟升华”环节,充分体现了《标准》的综合性学习精神,让学生通过画、写、说、演,合作学习,再加上走出课堂,实地参观,进行写作,真正做到了《标准》要求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颐和园教案设计 第8篇

“景观”一词最早是用来描述耶路撒冷的城市美景。然而, 景观“Landscape”一词直至18世纪, 人们才将它与景观设计行业联系在一起, 19世纪之后, 工业革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机会, 同时, 也赋予了景观设计不一样的意义。他不单单指得是大自然的自然风景, 而是将生态、园林、文学、绘画、历史等多门学科交织在一起, 使人为改变的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做到满足人类生活需求, 达到生活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等。为了使景观设计脱离模式化, 景观设计者必须要将地域性的特点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从而达到景观设计与当地的自然环境, 人文特色相匹配。

中国古典园林还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地域性特征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自然风景和地理特征的表现, 而且还是结合了当地的人文风情特色以及宗教特色的最好体现, 甚至还包括当地的生产生活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 政治背景等等。我们现在对地域性对园林景观的影响的研究不单纯的只研究园林景观的布局和构造, 也是对当地文化底蕴的一个探索和了解。

中国园林主要分为江南和北方两大区域, 从气候来说, 由于江南地区低吼温和、湿润, 其园林设计以繁复和细腻为主。南方园林以私人庭院为主, 大多都依水而建, 清新淡雅, 不拘小节, 犹如南方姑娘般温润, 南方多雨, 因此庭院里多廊架亭子, 结构紧凑, 以人为景观为主, 因此有时也略为简陋。北方气候干旱, 少雨, 因此北方园林多围绕自然江河而建, 以自然景观为主, 北方降雨少, 气温相对低, 所以北方园林景观更偏向于松柏这样的大型绿野植物, 因此形成北方园林景观中包罗万象, 雄厚壮观的特点。

通过对园林景观概念的了解, 我们不难发现园林景观是要反映当地的自然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地域特色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历史发展过程, 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总结成三点:第一, 两者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第二, 因为地域特色的影响, 设计师们有了新的想法与灵感。第三, 园林景观需要借助当地特有的建筑和植物等来实现其设计的本质。

二、颐和园园林景观规划历史进程

北京颐和园, 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之一, 也是迄今为止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园林。他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 始建于清朝乾隆帝十五年, 建于北京西郊。当时已经有四座皇家园林, 各具特色, 唯独遗憾的是没有相互连接, 颐和园选建在四座园林中间的那片空地上也是为了五座园林有机结合, 朝相辉映。第二个时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圆明园遭到火烧抢劫等破坏, 原来的长廊也被烧得所剩无几, 内部所有的佛像珠宝全被洗劫一空。第三个时期, 是在清朝慈禧太后年间对其进行修葺, 并改名为“颐和园”。直到八国联军侵占中国时, 又对圆明园实施大规模抢夺。而后直到新中国成立时才对其实施了保护。直到现在, 政府更加重视颐和园的保护和建设, 投入巨资希望能对颐和园能够进行还原。

颐和园地处翁山, 坡度高低大小各不相同, 山与水的结合自然而又复杂, 在建成初选地址之时, 这种地形就给颐和园的修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但也注定了他山嵌水抱的特点, 山地地形繁多, 由山谷, 山坡, 凸地等组成, 地势低的地方自然形成小的水景, 因此有着宛自天开的效果。

其次, 颐和园选址占地面积大, 又是建在大自然, 多种多样的植物种类给园林景观带来了繁多的设计元素, 大自然本身存在的山坡形态和表面植物都能为园林景观添光加彩。

三、颐和园地域性分析

地域性认知——时间: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

空间——以佛香阁为例:佛香阁, 屹立在万寿山中心部位的山腰处, 环绕周围的八根柱子及其巨大, 擎天柱一般威严耸立, 阁楼结构也极其复杂, 尤其顶部还采用十分少见的八攒尖式, 因此, 佛香阁也被当做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典范。佛香阁周围环绕的景观也尤其值得一提, 黄绿的琉璃瓦, 朱红的宫墙, 葱郁的树丛都让人陶醉, 前方的昆明湖绿得不真实, 像一块巨大的翡翠, 如此一来, 佛香阁更加显得是气宇不凡。

不同地貌体现着不同的地域特色, 地貌的高低错落为园林景观提供了天然的骨架, 为了保持大自然的生存状态的安全性, 我们设计者必须对地形地貌保持足够的尊重, 这种尊重不是指的是完全顺从不做任何改变, 而是将景观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 使它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

气候影响着植物种类的分布, 气候也是影响着地域特色的又一大重要因素, 例如,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岭南园林, 潮湿多雨并且炎热, 设计师为了使它达到抵御台风并且大面积遮阴的效果, 往往将其连成一片。

园林景观设计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 那就是水, 雨水充沛的地域应都运用水, 降水少的地区应合理巧妙的运用, 如南方私家园林, 小水景较多, 而北方皇家园林则是选址江河湖周围, 日本地域狭窄, 空间有限, 以细小沙石来代替真正的水, 也就是我们所知的枯山水。

与自然环境不同, 人文环境指的是经过历时的变迁, 人们在一定环境下形成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历史传统等。因此, 人文风俗也是影响园林景观的另一大因素。

从颐和园的建筑装饰上来看,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纹样对园林也是颇具影响。中国古代建筑都特别精细, 工艺上使用民间传统的木作、瓦作、油漆作等, 颐和园中的不少细节装饰还有砖雕、石碑、叠石造景等。

四、总结

地域性景观设计是很好的彰显名族精神和名族文化内涵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途径, 在整个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仅要尊重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恩惠, 还应融入我们的名族精神于其中, 如此一来, 景观设计就可以很好的融入人们的生活, 让人们从中领略历史的积淀, 也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鞭策我们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当然, 要想做好园林景观设计, 我们也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域特色, 深入解读该地区的历史文化, 体会他的精神所在, 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 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 如此一来才能够将景观设计和生活完美结合, 才能够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季蕾.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D].东南大学, 2004.

《颐和园》教学设计 第9篇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颐和园》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主题,《颐和园》作为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时可以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一是引导学生按照游览顺序,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图文互动,挖掘文本中的赏析元素,再现文章所描写的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和画面美,又从画面中体会到文字表达的意蕴美;二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图,激发兴趣,感受风景美

1.回答问题。同学们,你们去过颐和园吗?请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简介游览颐和园的感受)

2.介绍颐和园。(出示有关颐和园的阅读资料)

3.欣赏颐和园的美景。(伴随轻音乐《山涧》,幻灯片出示颐和园的美景图:颐和园航拍全景图、万寿山航拍图、昆明湖航拍图、长廊美景图、佛香阁和十七孔桥风景图。)

4.揭示课题。刚才的图片展示了颐和园美丽动人的风景,那作者又是怎样用文字来表现这种美丽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先让去过颐和园的同学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在介绍颐和园的概况中让学生欣赏颐和园的风景图片,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路,体会结构美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思考问题。(1)课文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得较紧密?(2)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有什么希望?

3.认读生字新词。

4.交流自读情况。(1)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得较紧密?(第一自然段讲颐和园给人的总体印象。第二自然段讲长廊的景色。第三自然段讲从万寿山山脚下抬头看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特色。第四自然段讲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景象。第五自然段讲在昆明湖畔看到的景色。第六自然段讲的是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联系得较紧密,讲了作者游览颐和园的过程。)(2)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有什么希望?(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3)出示句子: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学生齐读后回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一是说颐和园是公园,地点在北京;二是说颐和园的特点是又大又美。)

5.浏览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1)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用“____”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3)填空:作者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先来到 ( ),接着到了( ),然后来到( ),最后到了( )。(4)出示颐和园景点地图。边看图边说游览的顺序,直观感受作者的游览顺序,搞清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湖心岛、十七孔桥等的方位关系,对颐和园全景有个大体的了解。(5)再读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抓住这些句子描述的位置、句中的动词,领悟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问题引领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长文短读,旨在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写作方法。并在读中领悟每段开头第一句话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连缀作用,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研读课文,驻足景点,品味语言美

(一)游赏“长廊”。

1.出示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学生齐读)

2.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要求:画一画:用横线画出描写长廊的句子,想想作者来到长廊,是怎样观察长廊的?读一读:读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想一想: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学生谈谈自己游览后的感受,教师引导理解、朗读、感悟。出示:长廊远景、近景、整体的、局部的风光图片。)

(1)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引导:①这两句说了长廊的什么特点?(长)你从哪些词中看出了长?(七百多米,273间,一眼望不到头。)②出示练习:“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 )间。”这句话用的是说明方法,突出长廊的长和间数多的特点。③出示资料: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文亭,全长728米,分为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1992年被认定为“吉尼斯世界纪录”。④指导朗读。(出示长廊图片:远景、近景、整体的)这么长的长廊,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一下?

(2)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引导:①这句话告诉我们长廊还有什么特点?(美)②“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③出示资料:廊上的横槛和房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虫鱼、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④想象说话:“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那会有些什么画呢?出示句式引导说话: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人物画有___、___、___;花草画有___、___、___;风景画有___、___、___。⑤课件展示。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美轮美奂的长廊画。⑥指导朗读。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长廊的美吗?

(3)出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引导:①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风景宜人。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②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学生印象。

(4)出示: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引导:这句话说明什么?(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朗读。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长和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想一想,怎样朗读这段话才能把长廊的长和美读出来呢?指名读,小组读,引读,赛读,齐读。)

5.归纳写法。这段话是按从“整体看—看廊内—看廊外”的顺序写的。(即先抓住长廊“长”的特点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6.总结学法。游赏“长廊”用的学习方法是,先读全段,整体感知,画出描写景物的语句,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景物特点的;然后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写。最后,与同学交流分享阅读体会。(读、画、想、说)

(二)游赏“万寿山”。

1.出示学习要求: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方法(读、画、想、说)自主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画一画:画出描写万寿山景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万寿山看到的美景。读一读:读读有关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说一说:把你的阅读感受与同桌同学分享。)

2.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3.汇报交流。学生谈游览万寿山后的感受,说一说在重点词句中领会到的景物的特点。教师出示相关语句和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出示: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引导感悟:①这几句话写的是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丽。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的?(“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阁的造型精巧;“耸立”说明了佛香阁很高;“一排排”说明排云殿占地面积之大;“金碧辉煌”说明排云殿的壮观。)②提问:万寿山的美丽还表现在哪里?出示:“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引导学生明白用“黄”“绿”“朱红”等颜色形容山上的景物,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③出示万寿山航拍图,并配上解说:“从空中俯视万寿山,只见殿阁楼亭依山势排列,严谨中又富有变化。”问:从这幅图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佛香阁、排云殿雄伟的特点)④阅读佛香阁、排云殿资料。⑤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朗读时要特别强调“耸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等词。)

4.体会昆明湖的“静”和“绿”。昆明湖美在哪里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体会。

(1)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引导: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运用比喻突出湖水的静和绿。把昆明湖水的静和绿比作“镜子”和“碧玉”。)

(2)出示: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①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哪个更好,为什么?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不留一点痕迹。

(第一句好,有了“几乎”更真实,因为作者是站在山上看昆明湖上的游船、画舫缓慢前行的,由于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细微的波纹。)

②句中“慢慢地滑过”中的“滑”,你能换上几个意思相近的词吗?(驶、开、漂……)

③“滑”字用得真好,好在哪里?(用“滑”字写出了游船、画舫行驶得很慢,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在冰上慢慢滑动似的,没有在湖面留下一点痕迹。所以更显出昆明湖的静。“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以动的画面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3)感情朗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指名读、范读、小组读、齐读)

(三)游赏“昆明湖”。

1.自学课文第五自然段。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2.汇报交流。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岸边倒垂的杨柳;湖心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作者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十七孔桥的?(抓住景物“多”的特点来写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每根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3)出示: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①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②想象说话。“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出示句式引导说话:“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③介绍“十七孔桥”。④欣赏图片“姿态不一”的小石狮子。

3.读中想象,边读课文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设计意图:本环节一是让文字与图像建立联系,在学生对文字有了一定的感悟与鉴赏之后,让学生欣赏图片,体验从语言文字的想象中感悟到的美景和实际美景的差距,从而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描写方法之妙。二是导学长廊部分,渗透学法指导。在学生领会学习长廊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学法自学探究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美景,在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运用中升华自己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思考问题。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首尾呼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可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内容更加完整。起到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的作用。)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颐和园给人的总体印象。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总结规律。(1)我们按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的美景,这是写游记最基本的规律。(2)回答问题。你觉得写游记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有什么好处?(首先,这种方法比较符合人们日常对景物的观察情况,符合人们的赏景习惯。因此,用这种方法描写的景物也就容易被人接受,容易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其次,移步换景也有利于多侧面地描写景物,有利于表现景物的全貌,展示较为复杂的环境和场面。随着脚步的移动,可以将景物的前后左右、里里外外都欣赏到,从而多侧面地、详细地把一个景物描写透彻。)(3)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游记应该注意哪些方面?①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②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楚游览顺序。③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④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4.推荐阅读。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5.课后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2)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份导游词,介绍家乡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3)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如诗词、对联、图片、故事、传说等),放入资料袋中。

上一篇:研究生夏令营与推免生下一篇:围棋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