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中考题范文

2024-05-24

饮酒中考题范文(精选8篇)

饮酒中考题 第1篇

《饮酒》中考试题汇编

(一)(2012湖北随州)阅读下列古诗,完成诗后题目(6分)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1分)15.“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16.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14.心远地自偏(1分)

15.“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16.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二)(2010•河南省,三,4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2分)【答案】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2分)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意思对即可。2分)

(三)(2010•辽宁省沈阳市,7,3分)赏析《饮酒》回答问题。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1分)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答案】(1)表现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2)C

(四)2009云南省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1分)(2)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2)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五)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评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那种超然世外、了无挂牵、漠视名利、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诗人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却不感到喧哗嘈杂,原因是“心远”,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景,生活中有酒即醉,采菊花,看飞鸟,望南山,悠闲自在,与世无争。“忘言”二字是贪图到“真意”的表现。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

1、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写一个“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3、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4、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并答题

①写诗人悠闲自得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

5、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本诗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饮酒中考题 第2篇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全诗朴素而形象的表现了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案

1、闲适自然(闲适、恬静、悠闲等等,意近均可)

饮酒中考题 第3篇

一、试题及其解析

问题解决:例1.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B落在CD边上一点E(不与点C,D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当

联系拓广:如图(2),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B落在CD边上一点E(不与点C,D重合)

(用含m,n的式子表示)

解析:如图(2-1),连接BM,EM,BE。

由题设,得四边形ABNM和四边形FENM关于直线MN对称。

∴MN垂直平分BE,

∴BM=EM,BN=EN。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这是一道典型的折叠题,折叠题是通过图形的展开与折叠,让学生亲自发现结果的来龙去脉,自主探索数学家知识,检验数学结论,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它既能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考查学生思维和解题方法的灵活性,如折叠一般是把图形纸片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对折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构成以这条直线的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从而得到一些线段相等,再利用其它条件解题。

二、方法总结

1. 利用直角三角形求线段

如求BN、AM的长时,开始时利用轴对称得到BN=EN,设BN=x,则NE=x,NC=2-x,那么在Rt△CNE中,NE2=CN2+CE2,从而得到方程。

NE2=CN2+CE2,从而列出BN的方程,是求折叠问题中线段长的一般方法。如下面求AM长时考虑Rt△ABM和Rt△DEM中,由轴对称知BM=EM从而得到AM2+AB2=DM2+DE2。若设AM=y,则

这里主要利用轴对称性得到一些线段相等,再结合其它线段的长度,然后找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得到所求线段的方程,这种方法最为常用。

例2.(2009北京)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1,M、N分别是AD、BC边上的点,将纸片的一角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A落在MN上,落点记为A′,折痕交AD于点E,若M、N分别是AD、BC边的中点,则A′N=_____;若M、N分别是AD、BC边的上距DC最近的n等分点(n≥2,且n为整数),则A′N=_____(n≥2,且n为整数)(用含有n的式子表示)。

这题就是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2.利用相似三角形求线段

在原题中有许多直角和对顶角,就会产生许多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也可求AM长。

但利用相似三角形求线段长时,比例式中需已知三条线段,才能求出第四条线段。有些折叠题有一些平行线,也会产生相似三角形。

例3.(2009年绵阳市)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AB∶AD=4∶3,把矩形沿直线AC折叠,点B落在点E处,连接DE,则DE

A.1∶3 B.3∶8 C.8∶27 D.7∶25

解析:由于△DAC≌△EAC从而得DE∥AC。

∴△DEF∽△CFA得DE∶AC=EF∶AF=EF∶FC。

∵AB∶AD=4∶3,所以设AB=4a,AD=3a,FC=x,则EF=4a-x,

∴在Rt△EFC中,EF2+EC2=CF2,即(3a)2+(4a-x)2=x2。

3. 利用实际操作求线段

例4.(2009河南)动手操作:在矩形纸片ABCD中,AB=3,AD=5。如图所示,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边上的A′处,折痕为PQ,当点A′在BC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也随之移动。若限定点P、Q分别在AB、AD边上移动,则点A′在BC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_____。

解析:由于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边上的A′处,折痕为PQ,当点A′在BC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也随之移动。若限定点P、Q分别在AB、AD边上移动,这里A、P、Q都移动,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很难算。可如果真能折叠一下纸片,就能马上看出答案为2。

三、教学启示

这些方法可单独运用,也可综合运用,如例3。从这些折叠题总结出解折叠题的方法,可为以后更好地解决折叠题打好基础。由此可见,平时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与总结,可以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良好的技巧和方法。人们在数学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思维(思考)结果,形成了所谓的数学思想。把数学思想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手段或转化途径就产生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往往起到评估、决策的作用。所以我们说数学思想方法是解题方法与技巧的灵魂,如果在解题过程中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的引导,就会使解题活动陷入盲目性,甚至使解题思考紊乱,无从下手。

点击中考成语题设题形式 第4篇

一、积累型

此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和记忆力,看考生是否留意了常用成语的积累。

例1 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004.淮安市)

①一丝不 ɡǒu()②巧妙绝 lún()

③别具 jiànɡ()心④不屈不náo()

例2 许多成语源自古诗文。源自《<论语>六则》,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源自《曹刿论战》,表示趁热打铁、一气呵成的成语是_________ ;源自《桃花源记》,借指与世隔绝、环境优美、生活安乐的理想地方的成语是________。

(2004.烟台市)

[解析]例1是一种传统题型,成语属于结构比较稳固的短语。可以从中抽取某个字,给出拼音让考生写汉字或给出汉字写拼音。此类题考查考生对成语的识记能力。难度较小,只要求会读会写即能作答。属记诵考查的最低层次,但在作答时切不可写错。故答案依次为:①苟 ② 伦 ③匠 ④挠;例2主要考查课内成语的积累,相对来说难度稍大一些。但其答案具有唯一性。考生只要平时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加以总结,熟记这些成语,理解其含义,这道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本题的答案依次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一鼓作气;世外桃源。

二、选择型

考查考生正确书写成语的能力以及在具体语境下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例3 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是( )

(北京朝阳区)

A. 花枝招展不辞辛苦妙手偶得

B. 沸沸扬扬安然无样自出心才

C. 嗟来之食大惊失色深恶痛疾

D. 头昏脑涨坦荡如砥小心翼翼

例4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鄂州市)

A. 汤普生夫人的举动止住了孩子们的笑声,全场鸦雀无声。

B. 母亲一走进花丛,那些花就手舞足蹈,像见到了亲人。

C. 走在上学的路上,我经常萍水相逢一些老朋友。

D. 沿着晃动的梯子,我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沾满灰尘的小阁楼。

[解析]例3这类考题是要求考生从所提供的四组成语中选出书写有误的一项,主要考查考生正确书写成语的能力,一般来说,此类考题难度不大。答案是“B”,“安然无样”中的“样”应是“恙”,疾病的意思;“自出心才”中的“才”应是“裁”,设计、构思的意思。而例4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能理解成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还要能结合成语所处的上下文语境,准确判断出成语意义是否正确,考试时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做此类题目的一般步骤是:先解说成语的基本含义,然后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分析运用是否正确。故本题的答案是“C”,“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与句子中的“老朋友”产生矛盾,所以此处运用“萍水相逢”不恰当。

三、纠错型

此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纠正成语中出现错别字的能力。

例5 下列成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北京海淀区)

巧妙绝伦 才书学浅 猝不及防 呕心沥血

丰功伟绩 通霄达旦 坦荡如砥 相映成趣

忘自尊大 花枝招展 世外桃园 声色俱厉

例6 许多广告词借用了成语、熟语,取谐音换新义,琅琅上口,但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陷阱,请识别下面广告词中的陷阱,并将其还原,写在后面的括号内。(长沙市)例:空调机——完美无夏(瑕)

A.淋浴器——随心所浴 ()

B.咳嗽药——咳不容缓 ()

C.洗衣机——爱不湿手 ()

D.蚊 香——默默无蚊 ()

[解析]这两道题考查的形式相同。都是要求考生更正错用的成语。例5主要考查考生对成语知识的掌握,只要平时注重积累就不难找出本题中的四个错别字即:“才书学浅”中的“书”应是“疏”,空疏的意思;“通霄达旦”中的“霄”应是“宵”,夜的意思;“忘自尊大”中的“忘”应是“妄”,狂妄的意思。“世外桃园”中的“园”应是“源”,溪水的尽头的意思。而例6设题的形式颇具新意,与现实紧密联系,结合当前一些广告滥用谐音,不利于语言的规范化,要求考生恢复成语的本来面目,属于学以致用的题型。本题正确的答案依次为:A 欲 B刻 C 释 D 闻。

四、联想型

这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注重迁移,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条件生发联想,写出规定的答案。

例7写出与下面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再另选一个历史人物,并写出相关的成语。(福州市)

(1)吕蒙——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

(3)项羽——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备考:饮酒知识点总结 第5篇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原文呈现 饮酒·其五 魏晋 陶渊明

结庐[1]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问君[3]何能尔[4]?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5]见[6]南山[7]。山气日夕[8]佳,飞鸟相与还[9]。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3)君:指作者自己。(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5)悠然:自得的样子。(6)见:看见(读jiàn),动词。(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一、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5、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6、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二、按要求默写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2、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

3、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4、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陶渊明《饮酒》诗中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5、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6、寓情于景,道出了诗人隐居后欣慰之情的句子是:

7、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 ”(填原文)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8、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

三、赏析

1、诗的三,四句道出全文的主旨,表明了诗人的境界。

2、全诗朴素而形象的表现了陶渊明 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3、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5、阅读此诗,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来。

6、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

一、选择。

1、A2、B3、B4、C5、B6、A

二、按要求默写。

1、心远

2、“心远”或“悠然”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7、心远地自偏

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三、赏析。

1、远离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厌弃世俗,陶醉自然。

3、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4、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5、略。紧扣诗意,写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6、悠闲淡远,静穆恬适的心境(恬静、恬淡、愉悦、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心境)。

7、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似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8、此二句妙在自己无心见山,然悠悠远望,心与物游,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9、生活的真谛、无法形容

饮酒中考题 第6篇

㈡、关系法:

关系法是初中化学计算题中最常用的方法。关系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列出比例式,通过已知的量来求未知的量。用此法解化学计算题,关键是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质量关系,还要善于挖掘已知的量和明确要求的量,找出它们的质量关系,再列出比例式,求解。

㈢、守恒法: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因此原子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㈣、平均值法:

这种方法最适合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通过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就符合要求,这样可以避免过多计算,准确而快捷地选到正确答案。

㈤、规律法:

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理量往往是符合一定的数量关系的,这些数量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应规律,表现为通式或公式,包括有机物分子通式,燃烧耗氧通式,化学反应通式,化学方程式,各物理量定义式,各物理量相互转化关系式等,甚至于从实践中自己总结的通式也可充分利用.熟练利用各种通式和公式,可大幅度减低运算时间和运算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㈥、极植法:

㈦、图解法:

㈧、巧设数据法:

㈨、十字交叉法:

溶液部分涉及有关溶液的浓缩及稀释问题的计算,计算量有时比较大且计算步骤较多,很多学生理不清思路,东一下,西一下,无从下手,如果能使用十字交叉法,对此类计算题就迎刃而解了。

㈩、估算法:

杜牧《题乌江亭》中考题 第7篇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令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 诗。

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

假设性推想——如果 ,也有可能 。

参考答案

1.(1分)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

点击中考对联题 第8篇

例1 (淮安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 回答问题。

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 全国各地纷纷开展纪念活动, 缅怀我们伟大的总理, 讴歌他光辉的一生。“鞠躬尽瘁为人民”和“呕心沥血干革命”是从下面纪念总理的一副对联中抽取出来的, 请你把它放回原处。

上联:戎马倥偬, , 殊勋盖世间, 无法磨灭;

下联:日理万机, , 英名满天下, 有口皆碑。

这道题比较简单, 同学们只要稍加审题, 即可明确所给的备选内容概括了总理一生的两个重要阶段:战争时期和建国后。根据已给出的上下联部分, 不难确定:“戎马倥偬”与“呕心沥血干革命”对应, “日理万机”则与“鞠躬尽瘁为人民”匹配。

例2 (扬州市) 下列各组对联, 对仗不工整的一项是 () 。

A. (上联) 风生碧涧鱼龙跃 (下联) 月照青山松柏香

B. (上联) 醉倚春风弄明月 (下联) 斜撑老树护幽亭

C. (上联) 千古迷人繁盛地 (下联) 九州耀眼艳阳天

D. (上联) 二三星斗胸前落 (下联) 十万峰峦走足底

此题是考查对联最显著的特征:对仗。同学们须注意, 对仗有严对和宽对之分。遇到这类选择题, 不可偏执, 认为对联必须词性相同, 意义相关, 从而钻牛角尖, 这样往往会选不出正确答案。应深入分析每个选项, 找出对仗不工整最显著的一项。

例如本题中, 选项A上下联最后一个词“跃”对“香”, 一个是动词, 一个是形容词, 看似不妥;选项C的“繁盛”对“艳阳”似乎也不大合适。但与选项D相比, “胸前落”与“走足底”明显不能相对, “走足底”应改为“足底走”。所以答案为D。

例3 (无锡市)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样式。撰写对联要按照它的特征进行, 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意义相关等。请根据特征要求, 为下面的上联续写下联。

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上联:学业宜从勤奋始下联:

这道题就是传统的对对子, 给出上联, 对出下联。完成这类题有一定的难度, 同学们首先要分析例子, 从中获取一些答题的导向。例子中的“草堂”对“诗圣”, 二者意义关联, 所写内容都与杜甫有关。再分析所给的上联, 先进行词性划分, 明确结构特点:学业 (名词) /宜 (副词) /从 (介词) /勤奋 (形容词) /始 (动词) 。明确了每个词的词性, 还须把整个句子再串连起来, 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可以看出, 上联是属于劝勉励志一类, 那么下联内容也应和上联相近, 或者相反。此时, 同学们要打开思路, 例如根据上联应联想到有两句名句与之很相似: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上联的“宜从”可对“必由”“应自”等, “始”可与“来”“出”等动词相对。当然也可反对, 如“勤奋”可对“懒惰”。这样一分析, 就容易对出符合要求的下联了。示例1:韶华不为懈怠留;示例2:成功必由刻苦出。示例1有文采, 意味较深;示例2较平淡, 但基本上满足要求, 符合对联特征, 所以也不会失分。

例4 (南通市) 丰富多彩的初中语文学习生活即将结束, 九年级 (6) 班组织了一次“我心中的语文”专题学习活动, 其中有主题为“话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交流会。在这次活动中, 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请为本次交流会的场地布置拟一副对联, 要求所写内容切合活动主题。

拿到这道题, 很多考生可能束手无策。对对子已经有一定的难度了, 而写出一副完整的对联, 对考生更是严峻的考验。可以说, 这道题不仅考查考生的文学素养, 也是对考生的心理素质和解题习惯的一次考验。

首先要耐心读题, 抽取题干中有价值的信息:一是组织主题为“话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交流会;二是为本次交流会的场地拟一副对联, 内容切合主题。第二步就是要分析整合信息:“话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中“话说”是评论、评说的意思, 这是交流会的主要目的,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限定了评说的内容及作品的范围, 可以确定对联中必有“评论”、“评说”;而评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需先通读文学作品, 由此可得出“评论”对“通读”或“阅读”、“浏览”等;根据“文学作品”一词, 可引申出“古今”、“中外”这一组表明时间和范围的词, 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很容易让考生联想到许多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整合思绪, 就能够写出比较满意的答案了。

示例1:综合学习视通中外, 人物评述心系古今。示例2:忠奸智愚百家名篇常浏览, 嬉笑怒骂千古人物任评说。

上一篇:乡镇变电站员工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毕业设计质量分析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