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开题报告范文

2024-05-12

财务分析开题报告范文(精选6篇)

财务分析开题报告范文 第1篇

信息技术自出现之日起,就带给教育者无限的遐想与期望。几代教育技术人和教育研究者历经一个世纪,在众多技术所带来的教育期望中,试图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而改变教育现实的教育理想。然而,在近些年中已经融入了信息技术的教育,把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融合的优势完美的展现在世人眼前,使其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磨合、不断完善,进而构建成完整、清晰的教育体系。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小学,自购置计算机多媒体后,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关系并没有因此发生重大改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其作用仅仅停留在辅助教学上,仅仅是教师教学手段的补充。它更象是录像,只能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东西,以此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作为信息源的功能,其“双向交互性”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并没有形成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其中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也就了一句空话。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信息技术和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选择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与研究》作为研究课题。拟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总结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实施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因素,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或操作程序,同时努力构建起一支新课程意识强,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科研队伍,优化教师教学行为;通过课题研究,构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及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同时带动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通过研究,以求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经过研究,将探索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模式:把电脑定义为学具,有效地辅助学生认知、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融合,正在成为当下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日益普及,理论研究研究日益深入细化,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专著已经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从实践层面,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如“信息加工”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线学习”教学模式,而且推出了大量的精彩的教学实例。上述研究成果与我省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很需要探索、实践、积累。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1)目前我校在课堂教学融合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2)融合环境下学生和教师能力研究

A学生能力: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以及其它技术设备,并初步评价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用技术的优缺点的能力;使用通讯技术和在线资源参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向同学和老师展示和交流课程学习的成果的能力;使用日程和任务管理软件进行自我学习管理,如制定学习计划、安排日程等的能力;通过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并能初步评价资源的准确性、适用性的能力;指导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虚拟的、彼此联通的个人学习空间来进行学习管理、网络交流、在线测试等。

B教师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电子备课和教学研讨的能力;熟练使用搜索引擎、资源网站、资源库系统等,检索、下载和合理使用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能力;自主制作或改造课件的能力;熟练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的能力;灵活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的能力;每个教师建立一个虚拟的、彼此联通的个人学习空间,教师能进行教学资源管理、学习活动设计、教学任务安排等各种网络教学活动,等等。

(3)融合环境下的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呈现的基本特点。(4)融合环境下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方法。(5)融合环境下课堂效率评价的主要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1)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发展动态,充分认识转变教育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手段的重要性,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和切入点、组织课题参与人员系统学习有关运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对全体课题组人员进行运用信息技术培训。

(2)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参与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教与学的优化,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以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整合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2)调查法:调查目前我校教师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现状;调查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与教学效果,搜集资料,了解情况。

(3)案例研究法:选取不同类型的研究对象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实例个案研究。

(4)经验总结法:根据研究计划,各年级对阶段或全过程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工作,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课题的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分工

张娟:负责整个科研课题的理论指导和协调工作,不定期地对研究工作给予督查,同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将研究成果在全校加以推广。

郭洪志:负责制定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研究,及时召集有关会议,处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拟订课题研究计划、报告等。

乔敏:负责课题会议记录和材料整理工作。

杜志丹:负责课题研究档案的搜集与整理,包括文件性资料、计划性资料、基础性资料、过程性资料、专题性资料、效果性资料、成果性资料的收集整理等。

王克英:负责课题中语文学科在本课题中的研究。苏丹:负责课题中体育学科在本课题中的研究。

朱玲玲:负责课题中美术学科在本课题中的研究。

朱美玉、陈楠:负责课题中英语学科在本课题中的研究。

戴永玲:负责课题中数学学科在本课题中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时间计划:

整个课题实施研究为期两年,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8年1月至2018年3月

查阅文献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数据,结合我校办学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科研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编制实施方案并申报课题。

(二)实施阶段: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1、2018年3月 开题报告论证会 2、2018年4月至2018年7月

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研究3、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

理论建构课堂教学模式4、2019年2月至2019年4月

教学实验5、2019年5月至2006年6月

分析调整6、2019年7月至2019年9月

教学实验

(三)总结阶段:2019年9月——2019年11月1、2019年9月至2019年10月

整理汇总材料2、2019年11月

撰写结题报告

3、申请组织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

2、《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与研究》文集

财务分析开题报告范文 第2篇

1.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1.1 通过毕业设计培养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自己受到PLC系统开发的综合训练,达到能够进行PLC系统设计和实施的目的,掌握典型X62W铣床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思路。

设备的技术性能和技术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设备的技术改造和更新速度又直接影响企业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后劲。因此,加快设备更新和改造,以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是企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更新改造旧机床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在国外己形成一定规模和市场,涌现出了许多专门从事机床改造的公司。国外旧机床改造费用大约为同类型新机床价格的60%,尽管费用较高,但由于机床改造后使用效果好,所以仍然受到机床用户的欢迎。国内近几年才有较多的用户使用数控机床,大多数用户当前最关心的还是怎样用好、维护好数控机床,机床改造还处于起步阶段。改造旧机床是一项高新技术,风险大,承担者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和经验,不仅要熟悉各种类型的机床和不同类型的控制驱动系统,还要熟悉用户的使用要求和机床的优缺点。

传统的机床控制系统都是采用继电器、接触器等硬件逻辑控制电路,不但接线复杂,而且经常出现故障,可靠性比较差。与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相比,PLC控制具有可靠性高、柔性好、开发周期短以及故障自诊断等特点,特别适合应用于机床的控制和故障诊断系统,可以减少强电元件数目,提高电气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

为了使铣床控制稳定与可靠,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灵活性,更容易检修,更能适应经常变动的工艺条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对原来的继电器接触模式模拟控制系统进行PLC改造。

1.1.2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基于PLC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国内,引进PLC控制技术,设计了水净化工艺控制系统,PLC在该系统的水净化过程中控制加药加氯动作,实现了水处理的自动化,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太阳能开发领域,设计了基于PLC的太阳能热水器控制系统,在该系统中,PLC通过控制液位、电源的通断、采集温度和风压等数据实现了自动控制功能;在裂纹检测领域,设计的基于PLC裂纹检测台,很好的发挥PLC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智能化的优点,在汽车轮毂等转轴零件的检测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煤炭生产领域,利用PLC控制的优点,设计的基于PLC的焦化备煤控制系统,实现了金马焦化厂备煤过程,满足了生产需要,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在垃圾处理领域,设计的基于PLC的垃圾焚烧炉控制系统,发挥了PLC控制系统稳定、可靠、便于操作、易于控制的特点,保证了垃圾焚烧炉安全经济运行、炉温稳定、尾气污染控制达标。国内PLC在机床控制领域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加工技术的日益提高,对加工机床特别是工作母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人们也将注意力集中到机床上来,数控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等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制造业的进步。虽

然目前数控机床以其良好的加工性能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但是其昂贵的价格是一般用户望尘莫及的,所以改造现有的机床以达到使用要求是比较现实的,也是必须的。经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造是可以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精度和其他加工要求,并且在实践中已取得的相当好的效益。机床的控制系统的优劣与机床的加工精度息息相关,特别是PLC广泛应用于控制领域后,已经显现出它的优越性。可编程控制器PLC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自动控制。在机械加工领域,机床的控制上更显示出其优点。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和工业自动化越来越高的要求,可编程控制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其技术和产品日趋完善。

今后,PLC将主要朝着以下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超小型专用化和低价格方向发展;二是向高速多功能和分布式自动网络方向发展。而基于PLC的机床电气控制改造方面也朝着模块化、智能化、高速、高效、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1.1.3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X62W型万能铣床的工作情况分析。对旧式的控制系统提出改造方案。采取plc对其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与改造。使其控制系统更新的功能。传统的机床控制系统都是采用继电器,接触器等硬件逻辑控制电路.不但接线复杂,而且经常出现故障,可靠性较差。与之相比,PLC具有可靠性高,柔性好,编程灵活,开发周期短以及故障自诊断等特点,特别适合于机床控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通过使用PLC设计机床控制系统.可以减少强电元器件数目,提高电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改造方案的确定

1.不改变原控制系统电气操作方法。

2.不改变原电气系统控制元件(行程开关、按钮、交流接触器、中间继电器)。

3.原控制线路中热继电器仍用硬件控制(因过载使用几率较少)。

4.指示灯接线仍和原控制线路相同。

5.原主轴和进给变速箱操作方法和结构不变。

6.原铣床的工艺加工方法不变。

7.只是将原继电器控制中的硬件接线改为用软件编程来替代。

8.对机床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

2.1课题的方案

论文的工作方案

1.X62W型万能铣床的概述。搜集X62W型万能铣床的相关资料,并作相关的简述。

2.X62W型万能铣床的工作情况分析。对X62W型万能铣床的机械部分作简要的分析,对其电气部分做详细的分析。

3.X62W型万能铣床的控制电路分析。对其控制电路详细的分析,并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改造和设计。

4.PLC的选型与概述。对PLC做简要的概述并选择满足要求的PLC的型号。

5.PLC的软件设计与编程。按照其控制要求设计控制软件。并按照要求编写梯形图。

6.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其它部分和修改不足之处。

7.整理并编制设计说明书。

3.1研究的困难

3.1.1困难有

1.X62W型万能铣床的工作过程、工作顺序及一些机床专用名词不太熟悉。

2.论文材料的组织欠缺经验。

3.1.2解决方案

1.上网收集资料。

2.图书馆查阅资料。

3.请教老师。

4.1计划进度

1.2013年11月25日布置学生毕业设计题目、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

2.2013年11月26日至11月30日搜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3.2013年12月2日至12月13日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确定设计所需的方法和方案。

4.2013年12月16至12月20日撰写设计的初稿。

5.2013年12月23日至12月25日完成设计的二稿。

6.2013年12月26日至12月28日终稿完成打印,毕业论文定稿。

8.2013年12月30日至2014年1月10日毕业答辩。

5.1主要参考文献

[1]张勇.典型机床电气控制解析与PLC改造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王兆晶.维修电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3]殷洪义,吴建华.PLC原理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张晓娟.工厂电气控制设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2007.[5]刘庶民.机床改造的思路与实用技术[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6]王炳实.机床电气控制[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7]王玉中.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8]廖常初.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第三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9]陈建明.电气控制与PLC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财务分析开题报告范文 第3篇

本分析的重点放在开题报告演示的内容结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是利用网络资源所获取的一些开题报告所做的比较分析。从所收集的这些开题报告来看,总共八篇。其中四篇是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三篇社会科研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研究计划),一篇是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外加一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作者自评。

1 硕博论文开题报告的分析

依据Moore(2000)的相关理论,撰写的研究计划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目的。硕博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顺序该是:作为研究框架=>为了获得导师的认可=>展现能力,等等。根据这样的目的,开题报告结构安排的侧重点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变化而采用不同的结构,让导师清楚你要做什么及为什么那样做。但基本的结构可适用于各种目的。

我们首先来看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博士刘群(2005)的开题报告。从整体来看,仅仅一个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而且是幻灯演示版,竟然浩浩荡荡长达104页,笔者觉得无论哪个参加答辩的成员都会感到头疼。即使博士论文的开题有字数的要求,哪怕是要求写一万字,在开题答辩时的演示也不应该超过30页,笔者认为20页左右较妥。因为演示的目的就是把他想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给别人看,20-30页还不能说清楚问题就显得啰嗦,反而使答辩委员对他的研究能力产生怀疑。而且他所给的时间也是有限的。纵观整个报告结构,显得冗长、杂乱无章、没有侧重点、没有逻辑顺序。而且演示中多次出现了诸如“目录,引言,总结”等画面,笔者却找不到归属于哪个步骤和内容,真令人费解。从其选题来说,应该是计算语言学的重点研究内容,其实是比较好的选题,不过也嫌过大过宽。因为机器翻译几十年来都无突破性进展,这同计算机性能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其自身的发展瓶颈,一篇博士论文就想实现机器翻译恐怕让人觉得野心太大了。再有,演示中使人分不清哪是绪论,哪是文献综述,哪是目标,哪是方法。总之就是一个“乱”字了得。

我们再来看一下“胡诗文(Shiwen Hu,2003)”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她的演示与刘群博士的比较而言显得短小多了,可是也有50多个页面,还是嫌多。其实她的报告结构思路还是清楚的。演示中列出了报告的结构安排,有研究目标、理论框架、方法等。只是绪论部分太少,好像没有文献综述之感。另外,第7页和第14,18,27页重复列出提纲,不知为何原因。如果是从第14页才正式开始的话,那前面十多页都是术语解释等,不免使人觉得半天没进入主题。她的正文内容只到30页便结束,即便把“参考文献”部分算入正文内,也只到37页。而后面约20页的内容却都是附录,让人觉得不知作者的重心在哪。笔者认为,如果简化首尾两头过多的附加内容,重点放在中间的内容介绍,刚好差不多20多页的阐述就比较成功了。

再看看两篇美国的博士论文。不是笔者崇洋媚外,第一感觉就觉得比前面提到的几篇国内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好很多。两篇开题报告总页数分别是14页和19页,都没超过20页(虽然与幻灯演示版不可相提并论),真的是结构安排清晰明了,语言简洁精炼啊。尤其是俄勒冈大学计算机系Douglas R.Dechow(2002)的开题,第一页封面便有一个简短摘要,告诉读者其研究的大致内容。第二页整洁的内容目录简介更是令读者深感作者的思路清楚明晰,研究时间进度都详细列出了,还列出了每一章的主要内容,而整个篇幅只用了仅仅14页!另外加利佛尼亞州地理学系James Mc Carthy(1997)的开题也相当不错。虽然在结构安排上没有Douglas的明了,但对研究背景、理论框架、研究问题假设、方法、时间进度等都有阐述。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对自己的研究计划在四年之后做了跟踪反馈的分析。这是他在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并且做完了相关的研究之后,对当初做研究计划时所做工作的一个对比回顾和总结。从中他得出了自己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原计划的预期目标,哪些尚未成功,并依此分析了原因。他认为自己的研究基本按计划报告中的要求进行了,但与具体研究进程还是出现一些脱节现象,这除了不可预测的客观原因外,同自己当初做的研究计划不足和欠周密有一定关系。这说明了做好研究计划是多么的重要。但计划归计划,现实归现实,他做的这些总结也是事后才“诸葛亮”。不过对我们怎样写好研究计划有很多的启示。他是从开题报告的语言表述、研究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及其理论框架等三个方面进行自我总结的,从研究结束后的角度来总结当初做计划时所存在的主要缺点和不足,并进行了自我评价。具体详情可参见所附文章。

还有一篇是加利佛尼亞州人类学系的Nancy Grey Postero(1998)的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注:在美国,博士论文一般称dissertation,此报告没特别注明,又较短,故笔者自判断其为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这篇报告基本符合要求,只是文献综述和绪论的阐述没有分得很清楚,有点混在一起了。

2 社会科研课题研究计划或开题报告的分析

最后要看的就是三篇社会科研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了。这类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顺序该是:作为研究框架=>为了申请资金=>展现能力,等等。根据这样的不同目的,其结构安排的侧重点应该把自己或机构的雄厚实力和光辉历史放在计划的最前面,也可先讲研究的结果会带来怎样好的影响,研究计划的结尾应包括费用情况。详细列出资金运作的流程,详细的资金运作计划,越详细越好,态度要诚恳。以取得资金机构的信任,获取足够的研究资金(Moore,2000)。

但这三篇总体来看,如果按上述要求则都有欠缺,同时关于“网络教学”的这篇其“研究背景”和“研究基础”在内容方面有些重叠之嫌。后两篇作为演示版总页数也稍嫌庞大,都缺少研究费用、资金运作计划等的介绍。特别是市教育局杨锦兴(2004)的这篇开头空话、套话连篇,满股“官僚”机关作风味,又没研究时间进程安排等。不过比较而言,谢璞(2002)的这篇较好些,除了正标题被“开题报告”几字喧宾夺主和前述欠缺外,有时间进度安排,其他内容安排也较合理,算是比较成功的开题。

3 结束语

以上是对利用网络所获取的一些开题报告或研究计划所做的比较分析,分析的案例材料真实可靠,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但因篇幅问题,本文只重点讨论了开题报告的结构安排及演示内容等问题,其它许多方面尚未能深入探讨。然而,开题报告的优劣与否事关下一步研究的关键,且实践当中产生的问题远不止上述这些。在此,本文仅做抛砖引玉,以期有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开题报告是论文写作或研究能否按计划实施和开展的重要保证。为了帮助教师在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和教学中及时发现论文开题报告所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该文通过网络收集数篇硕博开题报告和其他研究人员的开题报告进行了详尽地比较分析,指出开题报告在撰写内容及演示中所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必须注意的方面,也为其他科研工作人员在科研计划的撰写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开题报告,论文写作,教学,分析

参考文献

[1]Dechow R D.An Aspect-Oriented Infrastructure for a Typed,Stack-based,Intermediate Assembly Language[D].Depnce:Sci eOregon State University,2002.

[2]Moore N.How to Do Research[M].3rd Edition.London:Library Association,2000.

[3]McCarthy J.The Good,the Bad,and the Ugly:The Political Econ omy of the Wise Use Movement[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 fornia,1997.

[4]Postero G N.Manufacturing Identities in Lowland Bolivia:Na tional,Ethnic,and Individual[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 nia,1998.

[5]Shiwen,Hu.Optimizing Adaptive Computing Environment via Binary Translation Systems[D].Texas:University of Texas,2003.

[6]刘群.基于模板的统计——翻译模型研究及汉英机器翻译系统实现论文开题报告[D].北京: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2005.

[7]谢璞.新课程观下理科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南京:南京市教育局,2002.

[8]谢幼如,李克东.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开题报告[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2002.

财务分析开题报告范文 第4篇

跨入21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逐渐强盛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性的人才。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我们对当前的学生状态做了较普遍的调查:本校是一所民汉双语学校,少数民族占53.32%,由于少数民族学生语言障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问题意识、创新的思维能力。大部分学生具有盲从性,习惯于听从别人的意见,跟着别人走,对问题不了解无从下手更没有独特的见解,缺乏一种学习的“灵气”,学生的思维不够积极和不够自信。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问题意识,才能进行创新。

由此可见,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学校的发展,提高双语数学的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形成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通过解决日常生活、實际情景问题,发展提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方法、注重数学运用的创造数学的能力,并形成坚定、自信的意志品质。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造精神,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

3.通过课题研究,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双语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与自信心,进一步提高学生提问题的水平,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和追求知识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一个平台。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够把握学科知识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巧妙地、具有创新性地组织教学。

5.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能把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能有意识地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把实验经验提升为理论,并能推广应用。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1.探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

2.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汉语教师进入双语课堂进行授课,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双语学生学习的困惑和不足进行取样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整改和研究。包括调查表、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2.案例研究法:根据具体的教学案例对教学活动中具有典型事例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进行总结分析,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

3.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不断的总结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的实施课题的研究

五、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

摸底调查了解班级学生,根据任教班级的特点,进行摸底,并提出教学上的一些困惑,让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制定研究的计划。

2.研究阶段(2013年4月—2014年5月)

模仿阶段:这个阶段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准则,而进行的训练。如当某位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明确的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有创意”,为其他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和启示。成型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在进行了模仿训练后,提升出来的阶段。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所产生顿悟和灵感,经过大脑深思熟虑,提炼出新的观点和看法。深化阶段:在新的观点和看法产生后,学生能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必要的验证和深化的思维进行再次加工,对结论进行系统化。

3.总结阶段(2014年6月)

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资料、案例分析、撰写实验论文,汇报研讨课。

六、课题保证

1.学术保证:课题负责人韩为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研究,曾荣获新疆教育学会小学数学学科研究会优秀辅导教师荣誉称号。并一直担任伊犁教研室课改成员。

2.组织保证:成立以韩为民为组长课题组,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网络,努力为实验者提供学习机会。

3.时间保证:其他成员绝大多数均为学校一线实验教师,正从事教科研和教学工作,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贾玉芬、帕孜拉、王晓道等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开题报告(范文) 第5篇

年产200万吨焦化厂炼焦工段工艺设计

二依据及研究意义

依据:从炼焦方法的进展看,炼焦炉经历的煤成堆、窑式、倒焰式、废热式和蓄热式等几个阶段。16世纪当时高温炼焦始于当时是用木炭炼铁的。17世纪因木炭缺乏,英国首先试验用焦炭代替木炭炼铁,中国及欧洲开始生产焦炭。这种方法炼出的焦炭产率低、灰分高、成熟度不均匀为了克服上述缺点,18世纪中叶,建立了倒焰炉,这种炼焦炉的结焦时间长开停不便。19世纪,随着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要求从荒煤气中回收化学产品,产生了废热式焦炉,这种焦炉产生煤气几乎全部用于自身加热。

为了降低能耗和节省焦炉煤气,1883年发展了蓄热室焦炉,增设蓄热室。高温废气流经蓄热室后温度将为300摄氏度左右,再从烟囱排出,热量被蓄热室储存,用来预热空气,这种焦炉可是加热用的没气量减少到煤气产量的一半,用来预热高炉煤气时,几乎将全部焦炉煤气作为产品,因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近百年来,炼焦炉在总体上仍然是蓄热式、间隙装煤、出焦的室式焦炉。

从筑炉材料看,自19世纪90年代起,砌筑焦炉的耐火砖由粘土砖改为硅砖,使结焦时间从24~48h缩短到15h,使一代焦炉从10年延长到20~25年

从炉体构造看,为了炼出强度高、块度均匀的焦炭和提高化学产品的产率,炉体设计必须有利于均匀加热,为了实现均匀加热,需要发展和完善加热设备,近年来焦炉正朝着大型化、全机械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研究意义:有利于合理利用煤炭资源、降低焦炭成本。能够单独炼焦的肥煤、焦煤资源太少了,配煤可以使用一些弱粘结性甚至不粘煤。

2、有利于得到用户需要的质量指标的焦炭,满足不同的用途。

3、有利于炼焦生产操作,避免推焦困难。

三研究现状

我国已是世界上焦炭生产的第一大国。2007年焦炭的总产能约3.6亿t/a,实际总产量3.35亿吨,约占世界焦炭总产量的60%。焦炭出口量1530万t,占世界焦炭贸易总量的50%以上。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2010年焦炭产量同比增

9.1%,达3.88亿吨。中国已成为全球焦炭生产与供应中心。由于炼焦行业的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特点,我国炼焦工业的高速发展给资源供给、环境治理带来的压力日益加大。就总体水平而言,我国炼焦行业仍属于资源利用效率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产业

进入2010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我国继续贯彻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我国焦化行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应对上游炼焦煤大幅度涨价、成本高增,下游钢材价格下跌、产品亏损等严峻挑战,积极促进我国焦化行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振兴,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

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当前,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一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影响,国内外形势仍然极为复杂,经济运行中各种矛盾和问题仍然不少。焦化行业运行中也仍将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增强把握市场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积极应对市场需求趋缓、生产成本继续居高、产品价格下滑,企业艰难经营的严峻挑战,着力推进焦化行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和技术进步,努力促进焦化行业的平稳高效运行。

四:主要参考文献和相关资料

1李玉林、胡瑞生、白雅琴 《煤化工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 2《中国炼焦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百度文库,2011.3

3孟庆波《采用配煤炼焦新技术 稳定提高焦炭质量》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鞍山,114044

4郭树才《煤化工工艺学》化工工业出版2006。4

5姚昭章《炼焦学》冶金工业出版2005.9

五:论文写作步骤及措施

1通过对炼焦工艺的了解和文献资料的参考以及相关书籍的查阅。

2完成开题报告

3画出炼焦工艺草图;然后通过所做设计的产量计算设计出炼焦炉并附结构图;其次通过炼焦炉选择与之相适合的其他设备;然后画出详细的工艺流程图;根据流程图选择合适的摆放位置以及分配员工等最后完成整个毕业设计。

4修改错误

六论文写作进度计划:

第14周:查阅文献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第15周:实习调研阶段

第16-17周 :毕业设计阶段

第18周:论述答辩阶段

七:指导教师意见:

小学美术开题报告范文 第6篇

自1980年代传统中国画研究复苏以来,学术界己对传统绘画的图式风格建立起了一套形态认识线路。尽管这个线路己经具有了现代美术研究的系统性特点,但这种认识线路只能在传统绘画的语境中生效,一旦面对当代日益开放多元的形态分化,这种单线条的研究思路仍显得捉襟见肘。因为现代艺术形态学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对视觉的平面构造和风格演进的描述,而是视觉与构造、呈现与阐释的动态统一。形态学研究之所以对于现代艺术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本身就是现代艺术用以抵制传统孤立、分割、静态的笔墨图式和风格流派的思维路径,正是现代主义者们在形式、语言、修辞方式上的不断开拓,最终演变出了形态各异的现代艺术。

因此,在新形态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历史写作和批评也必须做一些相应的调节,至少必须突破传统的文学化、概念化的品评方式,在对形态的考察上也应适当疏离于传统的笔墨范畴(比如具体的图式和皱法概念),尽量在图像(图形)、色彩、视觉感知,以及作品呈现方式的方向摸索出一种适合寓意流动、语境转换、多重逻辑并叠的现代观察方式和解读方式。这不仅是阐释语言的转变,也是理解和参与现代的尝试,尽量让写作的思维与现代的语境匹配,以期达到真实地呈现一百年中数代艺术家在现代进程中的形态探索的努力。

中国画的现代进程,首先应该是视觉形态化的现代文化活动,这个活动由现代性的点状经验连接而成,即新的艺术家以新的语言形态和材料,不断突破传统的定义和边界,个性的突破最终扩展出新的艺术语义系统。因此,本文尝试突破传统的风格传承、流派演变的系统论述,尽量去分析和解读个性化的新形态、新语言的成因及其未来衍生的可能性。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中国画所面临的现代紧张不是从理论预设中分离出来的紧张,而是一种真切的被动的国际文化处境,而在异质文化的入侵的情形下,现代的进程则在文化情绪上必然带有“现实主义”的倾向。因为中国画的现代进程,所涵盖的不仅仅是中国画自身的现代语言问题,更重要的潜台词却是一一面对异质文化入侵的本土文化生存发展的策略问题。而在现代主义艺术逻辑中,尽管现实是艺术个性表达的基础和条件,但突破甚至超越现实往往是现代主义者的勃勃雄心。这是自“浪漫主义”以来开启的人文精神的新界面,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所要表现的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而不是现实或道统的说教。考察中国画,却正与此相反一一与集体话语和历史追溯关联最多的领域往往是现代性最不兴奋的领域。因此,在中国画与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纠葛的近百年历程中,我们实际上较少发现真正具有现代性的文化因子在中国画领域产生。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传统中国画的美学思想是伦理美学化、话语化和修辞化的。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艺术的评介往往通过历史经验与现实功利的折中而成为制度化、合法化的阐释原则。这种阐释疏离了视觉经验,脱离了具体的形态考察,脱离了敏感的现场感受,依赖于历史权威和集体话语,己经与现代艺术语境格格不入。但是,在新生代学者中,我们逐渐看到一种转变:当代中国画的理论研究和批评写作己经逐渐突破传统诗文、道统的论述,他们己经认识到文艺理论首先是一种分析和谙问的态度,是对历史文化和现时的文艺活动的质疑和批判,而质疑与批判是健全的文化知性必不可少的抗体。这个转变,可以乐观地视为中国画领域的一大时代性的观念进步。

3、参考文献。

[1]康有为著,《万木草堂藏画目》[M],上海:长兴书局,1918

[2]康有为著,《欧洲十一国游记·意大利游记》[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陈独秀著,《美术革命》[A],郎绍君、水天中编,《 20世纪中国美术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4]吕玮著,《美术革命》[A],郎绍君、水天中编,《 20世纪中国美术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5]梁启超著,《美术与科学》[J],北京:《晨报》副刊,1922年4月22日。

[6]梁启超著,《梁任公文存》,上海:上海教育书店,19360

[7]蔡元培著,《美术的起源》,北京:北京大学新潮社编《新潮》[J] 2卷4期,195月。

[8]蔡元培著,《蔡元培美学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0

[9]大村西崖著,陈师曾译,《中国文人画之研究》[M],上海:中华书局,1922.

[10]陈师曾著,《中国绘画史》[M],天津:百城书局,19340

[11]张君励、丁文江著,《科学与人生观》[C],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0

[12]金城著,《国画宗派说暨各体式之商榷》[A],北京画院编,《京派画家艺术文集》[C],柳州:广西美术出版社,0

[13]刘海粟著《画学上必要之点》[J]《美术》第二期,上海图画美术学校出版, 19190

[14]刘海粟著,《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M],上海:中华书局,19310

4、论文提纲。

第一章遭遇现代一一对文人画的批判与背离

1.1“国画改良”

1.1.1康有为与“国画改良”

1.1.2“国画改良”所面对的中国画现状

1.1.3岭南“折中派”的呼应

1.1.4徐悲鸿与康有为的理论默契

1.2美术革命

1.2.1陈独秀与《美术革命》

1.2.2康、陈辨异

1.3蔡元培、林风眠“以美育代宗教”

1.3. 1蔡元培与《以美育代宗教》

1.3. 2蔡元培与林风眠的合作

1.4百年震荡一一开启紧张对立的文化语境

1.5小结

第二章参与现代一一中国画与现代艺术的交汇(1920-1930年代末)

2.1国学复兴:对民族文化的清理和论证

2.2文人画的落照

2.3异军突起的“折中派”

2.4黄宾虹为文人画的辩护

2.4.1内向自足的文化取向

2.4.2“精神”与“内美”

2.5中国画与现代艺术的交汇

2.5.1“洋画运动”与“准印象派”画风的流布

2.5.2现代艺术团体与现代艺术的发端

2.5.3与文学同步的现代意识

2.5.4白话美术理论的展开

2.6小结

第三章中国画的改造

3.1审美趣味和艺术功能的转变

3.1.1“画道革新当破雅”

3.1.2反映论的创作思路

3.1.3年画、宣传画的勃兴

3.1.4国画油画之争

3.2文人画余绪一一潘天寿

3.3写生、写实及政治现实主义

3.3.1样板中国画

3.3.2“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3.3.3边缘的林风眠

3.4小结

第四章现代性的产生:“新潮美术”时期的中国画

4.1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期的中国画

4.1.1走出“红光亮”

4.1.2老艺术家复出与重返传统

4.1.3先声夺人的吴冠中

4.1.4再度的迟钝与滞后

4.2“新潮美术”背景下的中国画

4.2.1现代的文化生态一一个体意识的复苏

4.2.2“三次地震”与“穷途末日”

4.3多元格局的开启

4.3.1写实风格的式微

4.3.2“新文人画”

4.3.3“实验水墨”

4.4小结

第五章开放性假设:新绘画一一边缘交叉与中心转移

5.1“新绘画”的理论假设

5.2“抽象实验”与“表现主义”

5.2.1“抽象实验”

5.2.2“表现主义”

5.3它山之石一一跨界的实验案例

5.4新生代新绘画案例

5.4.1新生代中国画

5.4.2新生代新绘画的理论背景

5.4.3跨界的实验一一新生代新绘画案例

5.5小结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文采取三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即美术形态学分析、文化语境分析、文献综合的基本方法,并适当采用开放假设,对自上世纪初期以来中国画与现代文化遭遇的历史情境中的文化命题、美学观念及形态擅变做一宏观的理论梳理,著重探讨中国画在“现代”情境中身份确认和致力方向的困境。

对于绘画而言,“现代性”的本质意义是语言形态的裂变和惯性表达的中断式的革新,因此,现代性必须通过形态学的表征来指证。这种指证首先来自新语言实验,同时来自历史语言的突变甚至中断。因此,要证明中国画现代性的存在或展开,必须在中国画领域去寻找那些曾经发生的`形式语言的实验的历史事实,通过对具体艺术家的具体语言实践去鉴别和梳理这些现代性质的文化因子的产生和发展情形。当然,这还不够,只看见产生的新东西也许还不足以证明现代性的产生,我们甚至必须去检查一一哪些既往的东西己经或正在消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旧东西的消逝和新生事物的诞生同等重要,它们同是文化新陈代谢的明证。鉴于此,笔者对中国画的形态学观察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为了照顾中国画形态学意义的整体性,笔者把“文人画”看作是“中国画”这个种概念的子概念或“附属概念”.同时,本文尝试适当拓展了“中国画”形态学的概念外延,将之放在更大的绘画界域,即与同时期的其他绘画种类中去进行比照和互参。这是因为,中国画的现代进程本身己经超越了前现代的单一线条的祖述和嫡传的发展状况,逐渐实现多向交叉、分化、转移和异化。要对这些形态上的征候做出恰当的揭示和呈现,必须将之放在宽泛的现代视觉艺术的视域中才可能得以实现。此外,在现代进程中那些引发争议的案例和被视为典范的案例一样重要,都是语言风格、修辞方式的革新最直接的表征,是传统形态的对抗性力量,同样需要在相对开放的文化视域中来进行考察和评介。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问题的开放性假设,著重于转换“中国画”在历史和现实背景下凸显出的重重矛盾,这些矛盾既是当代中国画的课题,同时也是我们关于中国画现代J陛的多重定义项。因在多元价值背景中,绘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文化选择与创造的问题。简言之,这些矛盾在文化观念、艺术形态的层面深刻地影响著一百年来的现代进程。笔者研究的重点就是以下的三对矛盾:

1、文化品质:传统的内向、超脱的人格与现代开放外向、入世的人格之间的矛盾;

2、文化观念:传统的单一谱系的文化伦理与现代多元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3、艺术形态:经典的历史形态与变异、更新的当代语言与之间的矛盾(语言的滞后和被动)。

7、预期的结果。

上一篇:是第几个世界水日下一篇:入党教材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