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报告分析探讨

2024-05-20

高校财务报告分析探讨(精选9篇)

高校财务报告分析探讨 第1篇

高校财务报告分析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校财务报告分析等问题的探讨,提出了撰写高校财务报告分析时要注意的问题,简要说明了高校财务报告分析的主要内容,分析了目前高校财务报告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校;预算收支;财务报告;财务分析

预算收入支出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在高教事业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加速发展和扩大影响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给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高校的财务收支报告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财务工作的一个总结性文件,通过对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对目前我国高校的一些具体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在进行高校财务报告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了解单位的整体财务运行情况

了解学校的经费收入和支出,招生和毕业分配,教职工的人员构成,基本建设的投入,学校的基金变动,预算收支计划执行,下年度的预算等情况,为财务报告分析提供一个整体框架。

(二)关注不能进入财务核算系统的经济事项和单位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首先,一个单位的财务报表是现代会计模式的产物,会计报表必然有其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次,现金制本身在会计处理中有其局限性,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也有其固有的、目前无法克服的问题。最后,由于会计人员对各个项目的理解不同,他们所编制的会计报表就会不一样;由于各个人的用词和对企业实际情况的把握不同,在进行财务会计数据的分析也有所不同,这样就导致会计报表数据与实际情况出现较大的偏差。

(三)了解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情况

基本建设是一个单位的重大决策,决定了学校的未来发展,分析建设项目的投入可以了解学校处在哪个发展阶段。

(四)查阅单位编制预算的依据和原则

在财务工作报告中,财务预算的编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预算编制的依据和原则可以为整体财务报告的分析提供制度保证。

(五)参阅本校工作报告

在学校工作报告中有对本年度的工作回顾,查阅工作报告可以了解高校一年来所作的重大事件。

二、高校财务报告分析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包括效益分析、偿债能力分析、收支结构分析、发展能力分析等。高校财务分析应建立以下几个方面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预算执行情况,包括实际收入与预算(计划)差异、实际支出与预算(计划)差异、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等等,利用这些指标分析预算收支的实际完成情况、实际与预算产生的差异以及原因;收入支出情况:包括年总收入与总支出之比、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重、生均事业支出、教职工人均事业支出、现金流入流出比等;资产使用情况:包括各类资产比重、设备利用率、投资收益率、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资料等;偿债能力:包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到期负债比率;趋势分析及发展能力:包括近几年各类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支出增长率、生均事业支出增长率等;社会效益分析;预算缓冲(基金余额占收入的百分比)分析;基本建设投资情况分析:包括:基本建设拨款情况、基本建设自筹建设资金情况和本年度建设投资情况分析;学生培养成本分析:包括:学生直接成本分析和间接成本分析、学生培养成本结构分析。

三、高校财务报告分析的现状

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高校对财务分析普遍都不太重视。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点: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重视“量”上分析,忽视“质”上分析;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不健全,缺乏行业标准;重视事后分析,忽视事前分析;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高等。

四、解决高校财务报告分析的对策

(一)做好财务分析必须建立科学的分析体系

财务分析是在财务报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做出若干方面的分析。一般有决算分析、阶段性分析和专项分析等。要做好以上各项分析,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它包括分析指标有如下内容:

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100%

收入预算完成率=(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本年收入预算数×100%

支出预算完成率=(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其他支出)/本年支出预算数×100%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自筹经费收入占总经费收入的比率=自筹经费收入/总经费收入×100%

学校自筹经费反映了高校多渠道集资办学的规模和效益。一般情况下,自筹经费收入占总收入50%以上,比率越高,反映该校办学效益越好。

自筹经费增长率=(本年自筹经费收入-上年自筹经费收入)/上年自筹经费收入×100%

固定资产增长率=(本年末固定资产总额-上年末固定资产总额)/上年末固定资产总额×100%

这个指标用于衡量高校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也客观地反映学校财务支出结构、支出质量。

学生人均分摊的经费开支数=全年经费实际支出数/当年学生平均人数

学生人均分摊教职工人员经费=(全年工资+补助工资+福利费)/当年学生平均数

学生人均分摊设备购置费=全年设备购置开支数/当年学生平均数

学生人均分摊教学行政费=(全年公务费+业务费开支数)/当年学生平均数

人员经费与经费总支出的比率=人员经费/经费总支出×100%

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比率=人员经费实际支出数/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100%

教学业务费比率=教学业务费支出/公务费支出×100%

人员经费比=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100%

预算内外收入比=预算内总收入/预算外总收入×100%

应用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科技成果实现的价值/研制成果投入的价值×100%

科技成果的获奖率=获奖项目数量/科研项目数量×100%

高校财务报告分析探讨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票据报销;问题;对策

一、当前高校财务票据报销工作现状及特点

(一)票据报销工作流程现状

笔者所在高校票据报销基本按照整理原始单据―制单―审核―出纳收付款流程进行。

首先原始票据由全校各院系主管财务的领导签批,进行初步把关,然后由院系会计人员、教师或辅助报账人员统一提交到学校财务进行审核报销。

第二步,由财务会计人员对原始票据真实性、合法性、手续是否齐全等进行审验,分类汇总,核算金额,然后按支出经济性质归集会计科目制单。

第三步,财务审核人员对制单员所做工作复查,再次核对,进行复核记账。最后一步财务出纳部门根据会计复核人员提交的记账凭证及原始单据付款,完成票据报销。

(二)目前财务报销工作的特点

1、工作量大。随着近年来高校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会计票据报销的数量急剧增加,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2015年会计人均每月制单审核约3000笔,报销单据数每人每月约达20000张,工作量非常大。

2、涉及面广。财务工作本身涉及到学校教学科研各个院系部门、后勤部门、校级附属单位等数十家单位。经费种类多,包括各类科研经费、教学经费、专项经费、捐赠经费、代管经费等等。

3、政策性强。票据报销的每项经济业务,不仅要支持学校事业的发展,更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财经政策。

4、财务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职业道德水准要求高。不经过系统的培训或实习锻炼,很难顺利完成财务票据报销工作。

二、目前财务票据报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票据报销政策和制度依据有待进一步完善

1、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原有的制度、报销政策等不能满足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发展,新经济事务不断涌现,经济活动产生的各类原始票据、会计票据报销遇到许多新问题。如报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网费、手机通讯费、网上购物,电子发票、私车代替公车出行,如何界定手机话费、网费是私用还是办公,差旅事由的公私判断,用来报销的票据凭证是否真实有效等等,诸如此类,都是目前票据报销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存在着报销政策依据不明晰的问题:或者经济事项合理性难于判断问题。

2、各类经费支出管理办法有待完善。高校经费来源种类多,“事业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事业单位的支出或者费用包括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等。”①经费来源多元化,相应的票据报销支出业务复杂多样,各类经费管理政策很多并各有不同,增加了票据报销工作难度。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项目经费等基本上国家都有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出台,如科研经费中的863经费、973经费等,国家都有较为详细的支出规定,为财务会计人员票据报销提供了制度依据。但是,工作中经常出现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合理但不在规定报销范围之内的情况;还有些项目经费预算太过笼统,支出无法与之匹配。此外,高校还存在部分拨款单位对经费管理没有任何支出规定和要求,使得财务票据报销无据可依,支出弹性加大,难于把控。

3、财务票据报销工作的业务流程严肃性不足,较为随意。首先是院系财务主管把关不严,对一些明显不符合报销政策的票据签批放行,财务票据审核人员如果不细心,或对经费管理规定不熟悉,都有可能出现乱报销现象。

其次,科研项目、教学项目等校级管理部门没有更好发挥相关职能作用。比如近年来,教学经费中校外合作办学项目、科研项目中外协费、外包费等都涉及到大额资金的流出,而这些事项产生的合法合规性,需要相关主管部门认真核查,仅凭财务部门票据报销人员难于把握判断其合理性,容易导致经费挪用滥用。

现实中,经常遇到上述情况,财务报销人员也很无奈。报销政策执行较为随意,缺乏严肃性。

(二)财务票据报销人员队伍管理欠缺

1、院系老师、报账员等缺乏财务票据报销基本常识。票据报销过程中,有的老师或报账员无意中取得假发票、无财务专用章票据、白条等到校财务报账,导致经费无法支付。还有的报账员经常把老师的报销账号搞错,从而导致不必要的调账等等。

2、财务票据报销工作受重视程度不够。现实中,常常是财务票据报销人手少,任务重,尽管每天做着重复性的工作,但需要耗费大量智力和体力,有时还要被报账老师误解或因坚持执行报销政策得罪人,属于费力不讨好的工作。相关领导应该更加重视和关心负责财务票据报销的会计人员。

3、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规定: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②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财务报销人员人手紧、外请一些临时人员帮忙审验报销情况时有发生,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仓促上岗。这些都难于保证工作质量。

4、财务票据报销工作人员主动性不足。财务票据报销工作需要业务熟练人员共同承担工作。遇到票据报销问题,大家能够沟通探讨,共同完成。但是这种工作模式也存在缺点,有时会出现工作互相推诿,工作偷懒等现象,时间长了导致会计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影响工作效率。

(三)财务报销政策、相关制度规定宣传不到位

1、各类经费报销政策各不相同,需要宣传。有些报账员和老师不了解经费管理规定,还有一些老师学生专注科研、实验等工作,对财务报销政策基本不懂,导致报销受阻,多跑冤枉路,也容易产生对财务报销人员的怨气或矛盾。

2、对新的财经政策法规宣传不及时。近年来,围绕财政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改革,国家出台了很多新的管理政策,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和经费使用人信息不对称畅通,造成报账员或负责报账老师根本不知道如何把握,也给财务票据报销人员增加了工作难度。

三、加强高校财务票据报销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进一步做好财务建章建制工作,完善报销政策办法

在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前提下,高校财务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操作性强的财务规章制度、工作细则、报销办法等。使票据报销等各项财务工作有据可依,规范有序。笔者认为,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以制度的形式,加强流程控制,强化岗位责任。建立报销岗位责任制,明确报账员的职责、课题负责老师的权限、院系主管财务领导“一支笔”的权责,以制度的形式划分到位,提高财务报销人员的责任意识。避免因权责含混不清,院系审批过程流于形式,导致财务部门包袱过重,票据报销人员压力过大的现象。

2、完善报销政策,适应发展新需要。对不合时宜的报销政策进行修改完善。比如过去的学生实习包干办法,教师加班补贴标准,探亲报销规定等,原标准过低,与现实情况差距较大,但一直沿用至今,对此应尽快予以修订完善。对一些没有支出规定的经费,比如一些科技开发经费、院系自我创收经费等,财务部门应主动协调经费主管部门,制定新的报销办法,使经费开支有章可循。

3、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共同制定管理办法。财务部门应加强和校内其他职能部门的合作,共同承担科研、教学项目等的管理工作。比如学校教务部,研究生院、科研部等部门,职责分别涉及全校本硕博学费、教学科研经费管理的很多层面,经费管理需要各方共同配合完成。

4、进一步加强“三重一大”事项管理,明确责任,加强审批制度落实。对于重大项目,重要经济决策、单项支出金额较大等事项,高校财务部门应会同校内其他管理部门,明确审批职责权限,需要集体联签的必须严格遵照执行。比如大型设备采购、对外协作,外包经费,工程款等等,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责任到人;财务票据报销人员,应加强这方面的责任意识,审慎处理,避免重大经济损失的发生。

5、提高制度执行的严肃性,避免报销的随意性。对于票据报销政策、财务规定等,一经批准确立,各部门人员应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违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同类事业单位中不同单位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的会计政策,确保同类单位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对此,高校管理部门应该认真执行,把政策落到实处。

(二)财务报销人员队伍管理应进一步加强

1、加强票据报销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质量。财务票据报销工作人员要求较高,既要懂得财经法规,报销政策,又要熟悉账务、各类会计科目,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按照规定,会计人员都应该持证上岗,并参加相关业务培训,并对财会知识进行及时更新。同时,加强院系级报账员、经常报销的老师财务知识普及工作,定期做好培训。

2、提高对票据报销工作的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学校财务部门领导自身应加强对报账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财务报销人员的地位。票据报销人员工作很辛苦,领导确应关心,在各方面提供全力支持,提升财务工作的水准。

3、明确财务报销人员的责任管理,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力度。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明确财务报销人员的岗位责任。同时,建立健全各级岗位责任制,财会人员依法认真履行各自职责。避免因财务报销工作量大,而疏于管理的情况发生。高校管理部门应建立内审机制,可设立专人专岗,加强日常业务监督。

4、加强财务绩效管理,提高财务报销工作人员积极性。高校财务部门负责票据报销的科室,往往是人员最多,工作最忙,又忙又累,很多人不愿意做报账会计。为此,财务部门应制定奖惩措施,打破财务票据报销人员的“大锅饭”,可以根据会计报账人员的工作量大小,难易程度等,制定综合评定办法,定期进行工作量化统计,并以此为基础,作为绩效工资衡量、奖金发放的一项考核指标,激发工作热情,保证财务工作的质量。

(三)完善会计信息化建设,加大财务政策宣传力度

1、进一步完善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财会信息可以高度共享。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加快了校园数字化建设,各部门积极发展网络办公,财务部门利用网上平台建立了财经法规、报销指南、工作流程等宣传窗口,还开通了网上科研经费查询系统,教师工资查询等,为本校教师学生提供了很大便利。同时,财务部门能够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快速解决,提高了工作效率。

2、加大财务报销政策宣传力度,促进高校和谐发展。去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转发《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等多个财政部文件,请各高校参照执行。为高校票据报销工作提供了新的政策依据。文件内容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且较以前执行的报销政策有很大变化,这就需要高校各部门及时沟通信息,加大对新政策宣传力度,制定新的实施细则,并及时印发宣传手册,让相关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按章报销。从而利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财务部)

注释:

①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2012年12月6日,财政部发布

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发布

参考文献: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分析探讨 第3篇

关键词: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探讨

1 推行全面预算方法, 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指标

1.1 推行全面预算方法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集系统化、战略化和人本化理念为一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通过业务、资金、信息的整合, 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 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 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作业高度协同、战略有效贯彻、经营持续改善、价值稳步增加的目标。

在网络财务环境下, 由于计算机的普遍使用, 使财务数据的取得更加全面、快捷, 方法的运用更加简单, 计算更加准确。如风险决策方法、滚动预测方法、防范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财务控制方法将充分运用, 从而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目前许多高校采用了各大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多套财务管理系统。但这些软件都是基于现行不够完善的会计制度条件下开发出来的, 功能上不够完整。财务管理系统应符合国际惯例, 应增加现行管理系统中不具备或不完备的投资管理、监控、理财等功能。

1.2 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评价指标

建立反映高校财务综合实力类的评价指标, 高校的财务实力是学校收入能力及在一定时点学校的资产状况。学校的财务实力可以反映学校的规模和水平, 也可以反映学校的总资产能力, 特别是反映在多渠道筹资的条件下, 学校自筹经费的能力。从学校总经费、自筹经费、教学活动收入、科研活动收入、校产上交与经营收益、社会捐赠与赞助、学校年末资产等方面, 系统分析学校的财务实力状况及财务实力变化的规律, 有助于了解自身和其他高校的财务状况和水平, 并对学校间的财务状况进行比较, 掌握学校财务实力的变化。设立反映高校财务运行绩效方面的指标, 高校财务绩效是指通过财务会计报表反映出来的经营成果, 也可以称为显性绩效。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内容包括:实力状况;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 其财务绩效评价主要服务于社会, 它以数量的形式提供有关高校教育资源利用情况及其目标完成情况的信息, 从而成为考核教育工作决策的依据。

2 建立及完善财务分析机制

国家新发布的财务规则规定: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支出状况等。财务分析指标包括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分别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资产负债率等。高校财务分析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2.1 事业支出的分析

事业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人员支出包括工资、补助工资、社会保障费和助学金。公用支出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进行支出分析时, 应当检查教职工在册人数, 以及有无超编、擅自提高工资标准或虚报冒领工资情况, 检查业务活动办公费支出情况, 诸如有无违法开支现象, 业务招待费是否超支, 发票使用是否合理等。

2.2 资产的分析

资产是学校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的分析包括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分析。流动资产分析的内容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是否严格执行银行结算制度, 有无挤占挪用或套取现金的情况, 检查内部牵制制度, 有无“坐支”现象。固定资产分析的内容包括:分析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修理和清查情况, 检查是否按规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核算, 固定资产的清查是否按时进行, 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如何, 有无闲置和使用不当情况。无形资产分析的内容包括:分析无形资产的计价、摊销是否符合新的会计制度要求, 以及无形资产的使用效果等。

3 改善预算管理方法

预算是整个学校财务工作的核心, 是高校进行经济活动的依据, 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财务状况和持续发展能力。为了保证高校预算的良好执行, 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权威性, 在工作中切实保证预算功能的有效实施, 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对预算加以管理。

3.1 加强预算的参与机制

高校预算管理必须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没有校领导的支持, 预算管理将是空中楼阁, 无法得以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四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章第六条也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财务工作实行校 (院) 长负责制”。这些法律法规都明确了校长对全校的财务工作负有实施统一领导和管理的责任。因此, 高校预算管理只有取得校长的支持, 才能保证预算及全校经济活动健全有序的运行。同时, 请各职能部门参与到预算的制定中来, 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 将目标分解到各部门, 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次反复沟通, 形成预算草案, 经校长办公会审核批准, 形成正式预算, 逐级下达各部门执行。这样, 不仅可以实现信息最大范围的流动, 使预算编制更为细致, 还可以增强各部门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感, 促进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 使各部门为学校的共同目标而协力合作。

3.2 实现预算编制的科学化

高校预算所涉及的内容日益增多, 因此, 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必须根据本校实际情况, 针对不同预算项目的特点和规律, 综合采用增量预算法、零基预算法、定期预算法、滚动预算法等。在编制人员经费支出和日常经费支出时, 可以采用增量预算法, 即以学校上一年度预算实际执行情况为基础, 根据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的差异, 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然后根据影响预算的因素来确定本年度预算数;在编制专项设备购置和其他专项经费预算支出时, 可采用零基预算法, 即在编制专项预算时, 按照预算年度学校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和相关影响因素, 从零开始, 测算每一项预算经费的必要性及其所需金额, 然后从总体上加以协调综合。通过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可以优化支出结构, 改变预算资金有增无减的状况, 达到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同时, 应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 编制与之相协调的中长期滚动预算, 滚动预算一般以2-3年为宜, 每年调整预算时, 可对以后几年的预算进行更新、完善, 从而使预算成为实施政策的有效工具。

3.3 审慎对待预算的调整

为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在执行过程中, 原则上不得随意调整和追加预算。但是, 高校预算是年度财务计划, 其运行时间跨度大, 因此在预算的执行中, 如果学校实际情况发生较大变化, 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但是, 这种调整只能是必要的微调, 而不是经常性的大幅度调整。对于需要调整预算的部门, 应及时向财务部门提出书面报告, 阐述财务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和预算调整的必要性, 提出预算的调整金额。学校财务部门应对预算调整的书面报告进行审核分析, 集中编制财务预算调整方案, 经校长办公会审批通过后执行, 从而做到预算调整的制度化。

3.4 硬化预算约束

预算倘若执行中不加以控制, 对于预算执行的结果也不做评价, 这只能是形式上的预算, 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所以, 事中控制, 事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预算执行过程中, 财务部门应严格控制支出项目, 对超预算、无预算的支出应拒绝执行, 并及时掌握预算收支情况, 定期向校领导和资金使用部门提供预算执行情况说明, 确保年度预算的均衡完成。对预算的实施效果, 应结合决算, 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在收入方面, 将实际收入数与预算数进行比较, 分析未完成收入的原因, 以及各项收入的开发潜力;在支出方面, 分析各项支出是否控制在计划之内, 比较实际支出数与预算支出数的差额, 重点分析超支原因, 提出相应的解决与控制措施。对各部门预算申报的准确 (下转第101页) (上接第155页) 性、及时性和预算执行结果与部门年度考核相挂钩, 对完成工作任务和经济指标较好的单位, 应采取必要的奖励措施, 以达到预定的绩效和目标。S

参考文献

[1]王卫君.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研究[J].财务与金融, 2010 (04) .

[2]汪文海.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动因[J].财会通讯:理财版, 2009 (06) .

高校财务报告分析探讨 第4篇

高校财务管理体系探讨论文 第5篇

新形势下,抓好高校的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这可以提升高校的综合发展水平,而高校的财务管理是国家财经法律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在制度方面避免发生损失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高校的财务管理不仅仅是辅助后勤的服务,而应该被当作是高校顺利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各项重大的经济决策的基础。因此,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时期下,参考最新的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制定出适应学校发展的体系制度,才能为财务管理工作打下一个坚定的基础。

一、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一)财务管理观念比较落后

在新形势下,高校的财务管理最终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其不只是关注社会效益最大化,也开始谋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筹资管理的目标则由之前的仅仅依靠政府经费的拨款变为多方面筹资渠道的开发,在投资管理方面,以前是通过政府的投入来改善高校的软硬件设备,现在更多地关注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高校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包括很多内容,加强各个方面的财务管理,就可以做到事前风险的防治,降低筹资的成本,获取最大化的效益,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财务监督要求,应优化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

(二)资金的运作方式比较落后

1.筹资的渠道比较单一

由于受到历史原因的作用和影响,仍有诸多的高校缺乏完整的筹资措施和方法,筹资的渠道十分单一,通过银行贷款和政府的补助是唯一的选择。而实际上,当前我国的高校应该开展多渠道筹资。

2.预算管理存在问题

高校的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体系当中很重要的环节,预算管理应与管理决策的要求一致,从而让决策的目标更加清晰可辨。高校在事业经费的使用上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事先的规划,部分目标与高校实际面临的情况缺乏一致,在资金的规划上缺乏合理性,很容易导致资金的分配缺乏合理性,使得高校里主要的工作缺少资金安排,影响了高校的后续发展。

(三)财务分析指标的体系不完善

高校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与此同时,高校的组织规模和拥有的资源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市场经济的跳跃式发展,我国高校的各项经济活动也变得丰富多彩。诚然,财务风险也在增加,财务分析与决策就成为了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当中的关键一环。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体系使得财务核算具备了统一性,也提供了财务分析的指标,然而,财务分析指标当中并没有显示出事业单位发展的速度与经济效益等相关的数据,这就说明很多高校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缺乏完整性。

二、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创新

(一)加强财务管理观念

高校管理部门应逐步提高财务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财务管理意识,采取比较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财务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充分了解计算机与财务法律法规等的基础知识。逐步引进内部的竞争机制,组织高校的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研讨会,开始实施流动上岗与定期轮岗的办法,以此调动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还要对部门的财务人员进行综合的评价与考核,并建立健全各项考核的制度。逐步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财务管理观念,并大力推广会计电算化。

(二)采取适合新形势的资金运作方式

1.拓展筹资渠道

积极地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增强学校财力。在国外,部分大学的管理人员认为学校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其空间性是需要值得关注的,若可以给当地提供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和实用性的服务,能够给学校带来很多的优秀资源,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高校必须把握对外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充分利用资源取得更多的校地合作的项目。与此同时,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和相关企业的紧密联系程度,把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运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这样才能够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获取企业的资金帮助,也间接地为高校自身服务。

2.合理地编制综合的财务预算

随着我国高校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的逐步形成,在新形势下,高校的预算制度也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之前高校预算管理的体制,建立了“大收大支”的财务管理的模式,开始实施综合财务预算,将更多的渠道取得的全部收入与支出纳入到高校的综合财务规划和预期中。

(三)建立健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第一,加大对财务分析体系的推广。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分析的作用比较大,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也会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应加大对财务分析体系的推广,对财务分析体系进行科学的制定,该体系中除了需要涵盖对财务情况的评价和分析以外,还需要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并编制财务报告。第二,建立高校财务管理评价体系。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的一系列指标体系,组织更多的绩效评价的相关活动,充分建立各个部门的自我评价、财政综合评价和绩效审计评价一体化的绩效评价的体制与机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的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原则,充分地考虑到高校的未来发展情况,这应该成为高校管理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因此,我国的高校要不断地加强财务管理的管理,以此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实施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最适合高校发展的财务管理分析指标体系,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实际情况,最后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

参考文献:

高校财务管理机制创新探讨论文 第6篇

二、高校财务管理机制创新的意义

第一,顺应市场经济发展。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财务管理受财政经济影响。其一,高校教育并非义务性质。社会形势的发展使高校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逐渐被人们接受,高校财政资源有所提升,另外,高校所获得的相关服务费用也有一定增加,因此高校财务方面变化加大,管理体制的创新迫在眉睫。《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推行,为财务管理机制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对相关单位部门管理进行合理配置与规范具有重要意义;其二,满足高校后勤社会化需求。随着社会进步与改革,高校的后勤部分逐渐走出原有的高校行政机制,具有了自主经营性质。这对高校财务管理机制也是一种考验,表面上的分离导致实质中财政与权力混淆不清。后勤部门的独立用人、资金调用等对高校财政管理都有一定的影响。第二,满足科学发展观要求。教育部有关领导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要求对高校管理有效加强,并将其财务管理放在首要地位。包括对经费流通的监督、投入所带来的收益等等。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分配与改善,研究分析学校自身存在状况,并加以解决,以推动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高校财务管理机制创新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财务环境的改革发展下,想要更好地适应变化,高校财务管理机制从全方位进行了综合性改革,但在目前一些高校财务管理机制的创新改革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管理监督机制缺乏系统性。由于高校接受国家投资,但却执行独立的资源人力管理,并没有承担有关的责任制度,因此对财务资源的管理与监督还不到位,对高校财务管理机制改革造成一定困扰,减弱了相关的创新性。[1]第二,管理体制科学性需要增强。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财务管理体制上执行的制度对学校财务部门的财权责任分担造成一定的矛盾性,财务部门所承担的职责模糊不清,使财务管理机制无法有效合理的进行,缺乏一定的科学性。[2]第三,缺少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评价系统是对财务资源利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可以对学校各项财产的去向与使用进行合理考察,并且及时采取对策进行优化改善。但目前一些高校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对学校自身经济效益造成一定影响。[3]第四,管理人员素养还有待提高。在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中,财务工作人员的个人素养对财务管理水平有很大影响。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是一些高校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办学国模的扩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招聘与培训工作没有很好的落实导致的,从而营销到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

四、高校财务管理机制创新的相关对策

第一,构建合理的监督制度。在高校的财务管理机制创新中,首先要构建合理有效的监督制度,其中包括对财务制度、监管体系的完善、相关机构执行力的提升等等。从内外两方面来进行有效机制的实施与控制,建立与当地政府、社会大环境三者之间的监督与互动,来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性,同时也为高校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第二,提高财务管理科学性。以财务管理的观点分析,对于资金的流动管理比盈亏状况更要关注。例如将信贷资金规范到财务预算的管理当中去,建立全新资金平衡的财务关系,在预算制度中注意科学合理性,提升其真实性,将预算与高校的未来发展相结合,保证高校资金的稳定与安全。另外,对高校原有会计机制进行改革,可在原有基础上增设科目,来巩固高校财务资金稳定性,同时提高其核算的科学性。第三,完备财务评价体系。高校财务的管理机制离不开整体性的评价体系,需要按层次满足动态需求,将绩效与风险评价摆在基础,全方位角度进行高校预算以及资金最终使用效益评价为中心,制定相应的最终评价目标,用以推动高校财务管理的全面改革发展。包括:高校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分析、最终运营绩效指标的评价分析、高校财务未来发展潜在能力的评价分析、加强高校各部门资金分配与效率的评价分析、财务部门对外投资的收益评价分析以及社会效益的相关评价分析等等。第四,高校财务管理团队的能力提升。对于高校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对其进行政治素质及职业道德相关的教育。督促其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与加强,提高个人思想政治意识与观念。将维护财政纪律放在首要位置,服从相关法律法规,将诚实守信、恪守原则作为工作基本,担负起财务服务的工作职责;其次,对其业务能力的培养与加强。通过学习增强其科学管理财务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参与到部门各项管理工作当中去;最后,要实行相应的制度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规范。定期对其道德品质、工作能力、工作绩效进行评价与考核,并实行相应的奖惩制度。

五、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机制创新作用于意义的简述,深入讨论了如何改善高校财务管理机制创新存在的问题。希望可以为阅读者带去一定的参考与帮助,使阅读者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可以对相关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参考文献:

内控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探讨 第7篇

从高校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领导以及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部门对财务方面的认知存在很大问题,导致很多高校仅把内控停留在会计部门,虽然对相应的财务数据具有较为可靠的`来源和去向,但是却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忽略了管理控制,进而即使产生了一些不规范的财务行为也不能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理。此外,众多高校在财务管理的内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较多纰漏,很多规范过于笼统没有实际可行性,从而不利于监管财务管理行为。

2.2   缺少财务风险评判方案

近年来,众多高校都制订了扩招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开始负债完成基础建设,并希望用这种方式弥补目前相对短缺的教学需求,给高校办学造成了更大压力和风险。然而,这种风险并没有引起管理者的重视,这也是在当今高校体系中被轻视甚至忽视的财务风险问题。没有完善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方案,缺乏正确的风险评估与考察,给高校未来发展带来了很多风险隐患。

2.3   高校内部的财务监管职能偏低

高校内部财务监管是资金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高校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中,内部审计部门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原因如下。首先,许多高校没有单独的内部管理部门,大多依附于其他部门,从而在具体的工作中很难发挥作用,进而会增加工作难度。其次,在诸多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中,相关人员的自身工作能力有限,存在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从而不利于开展财务审计工作。最后,很多高校在内部审计上存在工作盲区,例如常规方面的审计工作较为普遍,而具体某一单一领域的审计非常稀少等。

2.4   财务管理的相关监管方面存在问题

高校财务报告修订问题的探讨 第8篇

1.高校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不够充分

第一, 资产的真实性不充分。

资产负债表上, 固定资产以原价列示, 不扣除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对高校的某些无形资产, 尤其是商誉不进行核算。这些做法必然导致高校资产的虚增或虚减, 造成高校资产的不实。

第二, 负债的真实性不充分。

贷款利息的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 即按高校实际支付的利息反映利息数额, 对于高校本期承担的不在本期支付的利息和期末应付而未付的利息不进行反映, 这样就造成各期资产负债表上的利息数额不符合所应负担利息的情况, 也造成各会计期间的利息不具有可比性。

第三, 净资产的真实性不充分。

高校的固定基金科目用来核算高校因购入、自制、调入、融资租入、接受捐赠和盘盈固定资产所形成的基金。在资产负债表中, 固定基金划在净资产类。按照净资产的定义, “固定基金"科目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净值, 即实际价值。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 其原始价值与净值的差额应越来越大。但是, 由于高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其损耗程度不予度量, 所以, 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数与固定基金数完全一致, 我们无法了解高校固定资产价值的损耗情况, 造成高校的净资产缺乏应有的真实性。

2.高校财务报告的完整性不够充分

当前, 我国高校不编制现金流量表。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是为报表的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信息, 以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 并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 评价企业财务风险。当前, 我国高校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比较活跃。尤其是许多高校为了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求而向银行大量贷款, 致使许多学校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 甚至有的学校出现无法按时支付利息的情况, 学校的会计风险已到达或超过警戒线水平。这时, 银行等债权人为了自身的资金安全和经济利益, 十分关注高校的现金流量和会计风险状况。因此, 有必要在现行报表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现金流量表。

二、解决高校财务报告问题的对策

1.修订资产负债表

在现行的高校财务报告体系下, 高校定期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送支出明细表、资产负债表、基本数字表和政府采购报表。在该财务报告体系中, 资产负债表处于核心地位, 资产负债表的改进与完善对其他财务报表有重要影响。

资产负债表上, 高校的投资通过“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两个项目予以反映。对校办产业的投资回报是高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之一, 因此, 高校对校办产业的投资具有长期性。对其他单位的投资有时是为了获取短期的利益, 有时是为了获取长期的利益。因此, 流动资产项目中应包括“短期投资"项目, 在流动资产项目后应设置“长期投资"项目, 以利于高校会计信息使用者全面分析高校的投资情况。

为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 资产负债表上, “固定资产原值"下应增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清理"项目, 以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净值、固定资产的净额和固定资产出售或不能继续使用而报废时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的情况。

为反映高校负债的结构和长短期偿债能力, 负债项目应按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部分。删去原有的“借入款项"项目, 在流动负债部分增设“短期借款"项目, 在长期负债部分增设“长期借款"项目。

当前, 高校资产负债表采用“科目余额表"的结构形式。“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原理, 不符合资产负债表的定义。它实际上是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 这种报表结构沿袭了我国传统预算管理体制下的资金表格式, 不仅报表内容与其名称不吻合, 而且有些项目与收支表重复。因此这种格式的资产负债表需要改进。改进后的资产负债表应采用“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平衡公式, 这样就完全符合资产负债表的定义。新资产负债表将收入和支出剔除, 收入和支出在业务活动表中予以反映, 从而使资产负债表与业务活动表避免了重复表达。

2.增加现金流量表

现行高校财务报告体系下, 学校不编制现金流量表, 由此导致银行等债权人无法掌握高校真正的现金流量和会计风险状况, 影响高校进一步扩大融资, 也不利于高校自身进行会计风险控制和加强会计管理。因此, 有必要在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现金流量表。

高校现金流量表由七大项目构成, 与企业现金流量表的主要区别是增加了教学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科研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两个反映高校特点的项目。高校现金流量表的格式如下。高校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与企业相同, 这里不再列示。

参考文献

[1]朱爱华.修改和完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J].会计之友, 2006 (3) .

[2]李昌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 2006 (7) .

[4]易华.中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比较及其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农业高校财务公开的探讨 第9篇

关键词 农业高校 ;财务公开 ;会计信息

中图分类号 D922.26

Abstract Analysis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its economic basis, probes into the forms and contents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summarizes financi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on this basi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 ; financial disclosure ; accounting information

2010年4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规定高校应公开教育经费、科研经费的收支、使用及管理等信息,以及公开财务审计和年度财务预决算信息等,并决定该《办法》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高校信息公开就是财务信息公开,但对高校来说,财务信息的敏感程度相对较大,通常被高校纳入了保密信息范畴。因此,高校财务信息如何公开、公开范围多大、公开程度深浅等问题已成为目前高校信息公开的关注焦点。

1 农业高校财务公开的重要性

1.1 加强财务管理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农业高校和其他各类高校一样,所需资金由国家财政无偿提供,致使农业高校对如何利用教育资源没有太大的社会和市场压力,加强财务管理的意识不强。虽然,近年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渠道增多,且来自政府财政拨款以外的收入占高校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但各类经费的使用均无人监控,资金的提供无需回报,学校也无需向经费的投资者提供经费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的说明,只是年末向主管部门报送一份本年度的财务决算报表,从而致使高校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同时,高校属于非盈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需要计算利润[1],即没有一个需要达到的计划目标,组织内部经费支出的随意性很大,在未对高校经费的开支实行外部监督的情况下,高校的内部成员通常基于个人的利益,通过种种途径争取更高的薪酬、更优越的办公条件来最大化自身的利益,其结果是高校的资金开支与工作不匹配,各部门经费分配不合理,人员经费比重过高,用于日常运转的办公经费多,而用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经费不足,从而导致资金使用的效率低,高校发展的后劲不足。

农业高校实行财务公开,一方面,将农业高校的相关财务数据和资料对大众公布,使学校经费的使用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学校为了自身的名誉和发展,必须在资金的使用上力求高效益,这就迫使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上下功夫,从而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将农业高校财务数据对外公开后,本校教职工从财务公开中行使更多的知情权、民主监督权,以减少或避免本位主义,有利于减少浪费和损失;同时学校内部人人知情,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教职工个个以主人翁参与财务管理,从而达到提高学校财务管理的内在要求。

1.2 可持续发展的外在需要

由于高校办学主体和模式的变化,农业高校的经费来源渠道由原来单一的政府拨款型向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多元型转变。农业高校经费来源既有财政拨款,也有学费收入、经营收入、科研收入、社会捐赠收入及其他收入,甚至近年来由于用于基建经费的增加,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农业高校在银行贷款的数额不断增加。但资金的增加并未改变财务信息披露的渠道和形式。目前,除了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年度财务报表外,其他资金的提供者均无法取得高校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更不能利用有效的会计信息进行合理地、科学地决策。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对高校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业高校也不例外,表现在农业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竞争、优质生源的竞争,特别是由于专业的局限,生源的竞争尤为突出。农业高校的经费提供者,除了政府财政拨款是固定的、无偿的且具有一定强制性的特点外,其他经费来源都是农业高校为培养人才或提升科研和学术质量预先付出的代价,是农业高校向社会公众承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育或科研服务而取得的服务收入,投资者包括学生、捐赠者、项目资助方、债权人,在一定的前提下投资者有自主选择高校的权力。市场经济的规则是优胜劣汰,各类经费的投入越多,学校的资金越充足,实力越强,而学校综合实力越高,则可吸引更多的教学科研人才和优质生源,学校的发展后劲越强。投资者是否将资金投入高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高校情况的了解,信息是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信息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决策的结果,高校能否提供真实的、高质量的财务会计信息有助于决策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1.3 有助于教育成本理论的发展

近年来,教育成本的概念越来越提上日程,教育成本的高低被认为是衡量高校办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教育成本的理论最早提出于20世纪中叶,约瀚·维泽在其专著《教育成本》中首先提出了教育成本的概念,之后关于教育成本的理论日渐丰富,对教育成本的概念、分类、计量、教育成本的分析进行了广泛地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多还局限为对教育成本的概念和定义的阐述,特别是中国对教育成本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办学成本的计量研究方面,在各高校财务会计信息相对封闭的情况下,有关专家由于缺乏各高校的财务信息,实证研究比较困难。高校财务数据和财务资料的公开,教育成本的研究工作者可轻松地从公开渠道中取得第一手研究材料,为教育成本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提供依据,从而推动教育成本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nlc202309021120

2 农业高校财务公开的经济学基础

2.1 公共产品理论

根据经济学理论对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划分,高等教育同时兼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属性,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作为公共产品属性的一面,政府财政对教育进行投资,也是为了解决社会成员中部分受教育者付不起学费的问题,是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和受教育者的机会均等。既然政府为高校提供了教育经费,高校向代表政府行使管理职责的教育主管部门提供资金使用情况的信息是理所当然的,正因为如此,高校每年末必须向主管部门报送学校年度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而作为高等教育私人收益的一面,为克服公共产品背景下的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现象,高校要对受教育者收取一定的学费以补偿教育成本,收取学费已成为高校办学资金补偿的必然选择。作为交换,学校承诺对社会和学生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教育服务,但这种承诺通常由于没有一定的监督而大打折扣。因此,向学生和社会大众公布学校资金其服务的使用情况即学校财务状况也成为必然。

2.2 委托代理理论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前提,当所有者即高等学校的出资者不直接管理自己的财产,而将财产委托给他人即高校经营时,就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中国高校所有权全部或者绝大部分属于国家所有,除少数民办高校外,绝大多数高校自身不具备对学校产权的所有权,因此高校所拥有的是对国有产权的一种代理权,或称管理权。目前,各高校均未对外公开其财务信息,委托人与代理人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由高校所有权派生出来的如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等都没有明确的主体来监督,而与这些权力相伴产生的管理权限和办法,如财务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控制制度等的制定和执行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体来检查、约束,从而有可能导致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如无视资源配置的效益而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根据委托代理理论,高校承担着对学校所有资金保全的责任(企业则还需要承担资金增值的压力),高校代所有资金的提供者行使学校资金的支配权和管理权,因此,高校作为受托方有责任和义务向委托人和社会大众提供相关的财务会计信息,来满足政府、纳税人、学生及家长和社会大众对高校财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而且信息越公开、透明,代理方迫于压力,会尽力降低代理成本,即降低高校的办学成本。

2.3 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

不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当参与者在决策时对博弈的某些特征不太确定时,他面临着不完全信息时的博弈[2]。在高校财务公开中,相关各方包括:高校、政府、学生及家长、捐赠者、其他资金提供者(含债权人),其中高校是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者,即财务信息的提供者,政府、学生及家长、捐赠者、其他资金提供者(含债权人)是高校财务信息的需求方。作为财务信息供求的各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希望财务信息公开的程度不同。一方面,高校加工和提供对外公开的财务信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费用;另一方面,由于财务信息的公开会涉及到单位的政务和相关业务[3],某些领导出于多方的考虑也不愿意对外公布,会尽量少公开甚至不公开财务会计信息;政府作为管理者和所有人有权知道高校的财务信息,高校当然不敢有所保留;其他资金提供者希望得到足够可靠的信息而不能实现时,就有可能选择放弃;学生交费上学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谁为巨额的学费买单,一度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为了给全社会一个交代,高校更应实行财务公开,财务公开的程度和内容除了国家政策的规定外,还受双方博弈的影响。

3 国外高校财务公开的具体做法

发达国家、地区的大学,年度会计报表必须像上市公司一样对外公布,香港高校也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每年在学校网站上公布年度会计报表,公开提供给社会各界人士查阅,任何人都可在高校的公开网站上得到所希望查阅的财务报告和财务会计信息。

各国高校公开财务信息的具体情况不一,采取的公开方式和公开内容也各不相同,如美国将大学分为政府型大学和非营利型大学,政府型大学即公立大学,其经费来源很大部分来自政府拨款;非营利型大学即私立大学,其经费来源部分来自政府以外的其他经济实体资助,而不是由政府出资建设。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大学,其资金来源除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外,其他来源如各类捐赠收入所占的比例也很大,因此,美国的高校会计核算就采用“基金会计”的模式,即将收到的各类资源按照提供者限定的用途分为几类基金,其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也按基金主体披露,以分别满足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具体要求[4]。

日本高校包括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各高校须设置相应的各种信息提供机构,通过网络或其他宣传刊物公开教育研究活动的状况。2004年开始,要求各类高校,向社会公开高校的财务信息,高校须公开的财务信息包括借贷对照表、收支平衡表等财务报表和事业报告书,确保高校运作的透明度。

4 农业高校财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

《办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了高校财务公开的内容,具体规定为: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向校内外公开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财政性资金、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等相关信息。因此,农业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内容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讲求效益,具体包括对外公开的财务信息和对内公开的财务信息两大类。具体财务公开的内容见图1。

4.1 对外公开的财务信息

资金流财务信息:(1)资产负债表,反映学校资产规模、构成、流动性,负债的规模、构成、期限,净资产规模、构成;(2)收入支出表,反映学校各项收入及来源、支出及构成;(3)财务收支预算,反映学校各类资金的使用出向;(4)其他需要对外公开的财务信息,如反映财务报表以外的综合财务情况说明。

业务流财务信息:(1)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反映各类收费的类型、结果;(2)财务管理制度,反映学校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工作的好坏程度;(3)其他信息,反映重大财务信息活动的公告,如学校物资采购程序、招投标信息等。

4.2 对内公开的财务信息

主要是指对特定对象公开的财务信息,这类信息需要注册和授权才能查阅。其中包括:(1)教职工个人工资津贴查询,学生助学金发放查询,反映个人收入到位情况;(2)学费缴纳、减免查询,反映学生学费的缴纳及欠交情况;(3)往来款项、项目经费查询,反映教职工借款的归还情况和各类项目经费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4)其他内部财务信息查询,如资金到位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用于校内加强财务管理所需要的财务数据等。

上一篇:酒店实习的工作报告下一篇:5人搞笑小品剧本《武林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