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童对话读书笔记

2024-09-04

与儿童对话读书笔记(精选15篇)

与儿童对话读书笔记 第1篇

近日我怀着对美国哲学家马修斯万分崇敬的心情,读了《与儿童对话》这本书。书中记录了教师与孩子之间真实的对话,通过简单的问答帮助孩子建立逻辑性,通过平等的讨论保护孩子自由的思考,让孩子尽情地表达与感受,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常常以一个故事引出问题,几个孩子进行讨论,老师做出适当引导。

有时虽然马修斯很想提出新的方向,但如果当时孩子们讨论得正起劲,他也会尽量克制自己减少发言。最后,孩子们的发言会被记录然后写进故事,这一点充分尊重了孩子,也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马修斯就这样将哲学与儿童联系起来,从这些幽默生动的故事中,我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道理,同时也能感受到马修斯对儿童的耐心与爱护,令人敬佩。

与儿童对话读书笔记 第2篇

在美国,一些孩子他们每天不用上早晚自习,而且每次还不用考试,上完小学可以直接进入中,每个人学的课本都不一样。但都是同样的进入初中或其他等!他们每天还有校车接送。

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在教育上有美好很好。但,我们可以从美国一些得诺贝尔的分析出一些道理,像爱因斯坦,在小学生,学校是非常烂的,时长搞破坏。像许多得诺贝尔奖的人在小学或初中时学习是非常烂的。但他们为什么还能得诺贝尔呢!因为美国每天上学的时间特别少。其中都还包括一些手动课,其它的。小学就可以选择自己所想的兴趣爱好!从而在小学时就可以对他的兴趣爱好进行特别大的发展。而在中国,孩子每天上一天的课,学习不好的还要去上学!学习不好是他的缺点!但他还有许多优点!可是在中国,学习永远都是第一,从而让一些学习不好而拥有其它的优点的孩子丢弃了自己本有的优点。苦逼孩子读书,你认为这跟美国孩子比起来中国孩子非常的没有他们宽松。

也许有人会说:“学习紧要好点。”可一些根本就不会学习的人!他酷爱物理,地理等。那如果逼迫他们学习。那么他们是不是就会丢掉自己所唉的物理,地理呢?从而去学习。但他们不会学习,最终以失败告终。

与儿童对话读书笔记 第3篇

Lulu Delacre has written and illustrated many books,including Golden Tales and The Bossy Gallito.Some of her books have won awards.I wanted to sit and talk with this successful writer.

Q:What were you like at school?Were you talented?

A:I was a good student at school.Yes,I was talented.I could see things in a way that I could transfer them onto paper.I loved to draw and create.

Q:Were books always special to you?What is your single favorite book?

A:In my house,books had their own special room—my father’s study.I loved being in that room.If I have to choose,my favorite book is Voyage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by Jules Verne.

Q:Writing is difficult.Is there a proper,or correct way to write?

A:I don’t believe there’s a proper way to write a book.I keep a journal.I draw in it.I also write ideas and things that I find interesting.I reread these journals.At times,a book is born out of these ideas.

Q:Being a writer must be fun.What is the most excitement you have ever had as a writer?

A:It was when The Bossy Gallito won the Pura BelpréHonor for text and illustration.

Q:What was the first story you sold to a publisher?Tell us about that acceptance.

A:Many years ago I created two characters—an elephant named Nathan and his mouse friend named Nicholas Alexander.Out of the sketches I made of these characters,a story was born.Then it was accepted and published.

Q:What is the most useful thing kids can do to help their writing?

与儿童对话读书笔记 第4篇

【关键词】分享 对话 操作策略

传统读书笔记的被动与封闭让不少学生处于“不害怕阅读而害怕笔记”的境地。在现代语境下,读书笔记究竟该被赋予何种内涵?我以为,立足阅读学对“阅读就是与整本书展开对话”的定义,着眼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建构,读书笔记也应从积累式、感悟式走向“对话型”。

对话型读书笔记是学生在阅读辅导者创设的多维交互式阅读情境中,借助新颖、别致的对话方式,既与整本书(作者)展开阅读对话,又与阅读辅导者、阅读同伴进行续进对话,从而促进个体阅读不断生长的一种样式。对话型读书笔记分别围绕学生与整本书、学生与阅读辅导者、学生与阅读同伴之间创设了交互平台。

一、与整书对话:提供笔记样式超市,邀约作者友情参与

对话型读书笔记最先立足的就是学生与整本书之间的对话。对话型读书笔记需创设不同的对话情境与对话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与整本书展开对话。我围绕语言积累、意蕴感悟、参与创作、策略习得这四个维度设置了近四十种与整本书展开对话的样式。以“集体共读《小王子》,小组循环笔记”为例,我从读书筆记样式库中择取了适合与《小王子》一书进行对话的样式,提供给学生,具体如下:⑴猜想型:在阅读之前,可以写一写对今天阅读内容的猜想;⑵采访型:想象对书中某一人物进行采访,你可以问他书中的有关内容,也可以问其他问题,用你自己的语气提问,然后用该人物的语气回答;⑶感受型:描述一下你读某个故事时的感受(愉快、悲伤、解脱、愤怒或充满希望等),并解释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⑷质疑型:提出2—3个问题,自己尝试解答,还可以提几个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⑸策略型:我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因为与整本书对话样式适切、有趣,所以学生的笔记内容才易呈现了多元的态势。

与整本书对话,如果我们能邀约作者参与其中,不仅能验证学生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拥有一种与整本书对话的真实情境。在“集体共读《会跳舞的小星星》,小组循环笔记”中,我将学生部分读书笔记拍成照片发送给该书的作者程玮老师,程老师给孩子们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点评了学生的读书笔记,与学生展开了对话(以下摘录信的部分内容):

你们那些针对《会跳舞的小星星》所写的感想、思考和建议,都写得太出色了。比如说,姜奕帆同学笔下对圣诞老人的期盼,范思敏同学对人类使命的思考,钱钰同学对孩子和父母关系的审视……特别想说的是,吴葛一同学在作文里对米兰去森林散步,为什么走过蔷薇街,却没有看见爱丽丝的小屋进行的假设和思考,令我大吃一惊。吴葛一同学分析说,也许爱丽丝根本就不存在,是米兰与理性的自己在聊天,与想象中的爱丽丝在沟通……吴葛一同学,说实在的,我刚开始构思时,就是这么想的。后来写着写着,爱丽丝慢慢地生动起来,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物。你真的猜到我的心里去了。

二、与辅导者对话:采用即时观察,随时介入阅读

阅读的辅导者,也以互动的姿态参与着对话型读书笔记的撰写与完成。凡是具有阅读辅导能力,并参与了对话型读书笔记过程的,都可以称之为学生阅读的有效辅导者。阅读辅导者参与对话型读书笔记主要有以下三项任务:

1.观察学生“关注了什么”。发现整本书秘妙并与之对话是对话型读书笔记有效展开的关键。但学生限于阅读能力,是不易发现整本书秘妙的。当学生还未能真正“参透”整本书时,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整本书的“意蕴点”。在“集体共读《会跳舞的小星星》,小组循环笔记”中,我发现学生对真正有意义的话题“视而未见”,于是在“小组循环笔记”之前,我带领学生集体聊阅读发现,在“你发现了书中哪些有意思的内容”这个问题情境下,我和学生一一将书中“有意思的内容”梳理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撰写读书笔记。

2.观察学生“能够对话吗”。一般而言,学生与整本书对话会出现以下几种“意义滞涩”的情况:一是“敷衍型”,这类情况并不是说学生不会与整本书对话,而是态度不够积极,这时可以通过展示优秀读书笔记及加强评比的方式,将其态度引上正轨;二是“跟风型”,即跟着别人的形式与内容写,对于这类情况,可以将笔记样式超市拿出来和学生重温,强调各种方式的特点,让学生明晰并挑选;三是“漂浮型”,即不能深入书本内容的核心,只是围绕整本书的“意蕴点”写几句不痛不痒的感受,这时就需要带领学生深入思考,联系自己生活,联系曾读内容,或采用认同式阐述,或采取批判式理解,让学生的阅读思维走向纵深。

3.观察学生“还能坚持否”。在笔记撰写的过程中,学生“溜号”的现象会时常出现的,或是笔记本忘带了,或是随意应付等,这些都需要阅读辅导者及时观察及时应对,否则容易出现“破窗效应”。加强评比是让学生保持对话的好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强小组间的评比,给每个小组成员的笔记都进行量化打星,然后借助积分制对各个小组进行排名,根据排名发放奖品,这是从外围环境上营造竞争氛围;另一方面,可以组织组内自评,评一评自己的笔记写得怎样,评一评小组成员写得如何,引导学生从内在因素上加强自我反思。

三、与同伴对话:促进多维互动,分享阅读智慧

1.互动模式:多维交互,构建立体网络。

对话型读书笔记立足构建多维交互式的模式,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对话型读书笔记除了“生—生”单向循环(图示1)交流外,还可以组织小组内交流(图示2)或组际(图示3)或集体交流的样式。只有这样,阅读的意义之流才能够源源不断地流淌。

2.交流目标:意在分享,达成意义共建。

要达成与同伴共享阅读意义的目标,除了可以按照以上交流模式让学生自主交流外,还可以围绕某些有价值的话题进行集体交流。在“集体共读《会跳舞的小星星》,小组循环笔记”中,我发现学生对“用力保护起来的幸福不一定是真正的幸福”存在着争议,于是,我将这个话题拿到课堂上来,展示与此相关的数篇读书笔记,让学生讨论。他们发现,用恶作剧的方式“蛮干”保护可能会适得其反,但是用智慧、用情感保卫起来的一定是真正的幸福。

3.对话管理:基于兴趣,培育自觉意识。

在对话型读书笔记操作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学生成为对话过程中的“短板”(具体表现以上已阐述)。我认为这些属于对话自觉意识的淡薄。如何培养这类学生自觉对话的意识?首先,我觉得要不断地唤醒他们撰写对话型读书笔记的兴趣,其次,可以加强组内自评。提交笔记之前,小组内互相评一评;一轮回笔记写完了,再请组内议一议,就组内每个成员的表现而论,可以分别评为几星(最高为五星),并说一说理由。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书笔记 第5篇

作看在书的第二章《自尊VS自恋》中写到:“对幼小的儿童而言,自尊可能不是从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外在的标准而来,而是可能来自于是否深深地感觉到被有特殊意义的人所爱、所接受、所重视。其实,爱与接受一位新生儿的标准,可能只有一个,就是生下这个婴儿。

出生后头一两年父母对婴儿所展现的无条件的爱与接受不仅奠定了孩子日后自尊的根基,也让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面对负面的意见或批评时能继续把握住自己。当幼儿脱离了幼儿阶段,外在社会开始对爱与接受加入一些新的标准与条件,如果儿童早期所建立大胆被爱与被接受的感觉足够稳定,那么当他面对严厉的拒绝或责骂时,便不会过度的沮丧或自我贬低。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内化社会所外加的标准,使之成为评价人个自尊的标准。”

今年是我第一次带小班,通过接触与了解,班中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依赖父母或爷爷奶奶的现象很普遍。在家基本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祖宗”。生活自理与自我情绪调节能力都很差。

到了幼儿园,一个班有几十个孩子,老师对幼儿有常规要求,与家中的氛围很不同。使得幼儿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说我班中的刘若熙小朋友,在近一学期的接触中发现她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小朋友,在学习手指律动时发现她做的动作不对时,老师轻声纠正她,她就会立刻眼泪汪汪,低下头不说话。原因就是在家中父母认为小朋友很聪明厉害,时常表扬她,所以在老师单独纠正她的时候就觉得老师是在批评她做的不好。还有一个小男生申佳睿小朋支,平时在班级中特别调皮,在家中他的妈妈经常会对做错事的他进行严厉批评,有时甚至会打他。以至于申佳睿在班级做错事时,老师问他原因,他总是低头一直说:“我错了,我错了,对不起,下次我不敢了。”因为他已经习惯批评和道歉了。

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老师往往会束手无策,但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所接受的人、环境、文化都很不相同。为增强幼儿的自尊,老师应该提供他们更多样化的人际情境,这样一来幼儿就能经历很多不同的人际情境,由此增强他们的自尊也增加他们处理应对人际情境的能力。”

书中的第七章幼儿的目标与适宜的教学中提到:“适合幼儿的教学应该大部分是非正式、非结构性的,并且必须在希望幼儿学习适当的知识与技巧的同时,注意到幼儿气质与情绪的培养。其次,适宜的幼儿教学应该以知性为主要焦点,而非以学科为寻向。应提供幼儿均衡的个别活动与小组合作性活动的机会。让幼儿从事刺激具有批战力的工作,而且应该定期给有需要的个别儿童提供系统化的教导。”

所谓非正式得活动一般包括这几种:

1、自发性的扮演活动,比如我们小班最常见的娃娃家区角,是小朋友行非常喜欢的活动,他们可以自由扮演自己向扮演的角色。

2、艺术与关劳活动,在小班艺术中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而不是专业技能训练,在美术活动中应积极去培养幼儿手眼协调和细致的观案力。

3、小组合作的延伸探系活动或类似的探索与建构性方案,其中老师的角色为顾问而非教导性质,留跟多的时间让小朋友友自己去探索,实验和发现。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书笔记 第6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书笔记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它记录了“小苗”张钫与“大树”季羡林的交流。两人轻松、睿智的对话让我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首先他们谈到了小孩该不该看闲书。季羡林认为,我们应该多看闲书,因为这样能提高写作水平。我们适当地看闲书能积累更多的知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不能因为看闲书而耽误正课,尤其是像张钫那样上课看闲书,就更不敢恭维了。还有,完全不看闲书,一心投入到正课也是不对的。这样做,也许能造就一个尖子生,但永远无法造就一个博学多才的智者。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读点课外书,做到课内课外两相顾。

还有,季羡林鼓励我们多积累古诗、古文。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代代相传,可不能断在我们21世纪青少年的手里啊!不仅如此,多积累古诗文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大树”用丰富的内涵,教给了我们这些小苗很多很多。真感谢“大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书笔记2

学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更加深知自己作为一个新世纪少年的责任与义务。

在这篇为采访的文章中,在轻松和谐的谈话气氛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老的平易近人与他的亲切和幽默,还有对下一代的希望与深深关爱。

苗苗与季老共讨论了四个问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闲书问题”。

在季老看来“闲书”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学的更好,而且可以提高写作阅读水平。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看“闲书“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可以让我们增加知识,明白做人的道里。所以说”闲书“并不闲。大诗人陆游就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季老的一番话合情合理,是我倍受感动,所以,要学好语文,就先读书吧!

对于季老提出的`会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的要求,我觉的并不过分。因为日积月累,总会积累起来的。

季老对我们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我们向目标进发,向成功进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书笔记3

这个单元我学了四篇课文,这几课都是讲与学习有关的。它们分别是《我的“长生果”》《窃书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吕》。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叫做苗苗的小朋友和一位老学者季羡林的对话组成课文。课文一共有几个片段:季羡林和苗苗谈看闲书,季羡林看了很多闲书;苗苗和季羡林谈正课,有各种各样;苗苗和季羡林谈被古诗和古文。课文写出了季羡林主张的三件事:多看闲书;主张三贯通;还有一个小孩起码要背200首诗50篇古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书笔记 第7篇

这是一篇访谈录,主要讲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到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家作采访。季羡林爷爷是主张看闲书的,他小时候就喜欢看闲书。之后又谈了读书的方法和经验,他还要求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对我来说,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得不由衷佩服季羡林爷爷的知识渊博,他精通外国语言,是我国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我觉得季羡林爷爷有许多话说得个性对:文章只有写真事才能写好,只有多看点课外书才能将文章写通顺。在文章中,能够看出季羡林爷爷文章写得个性好,还明白季羡林爷爷记性个性好,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这都与季羡林爷爷爱看书是分不开的。我真期望自己就是那文中的苗苗,从此刻开始,要向季羡林爷爷学习,多看课外书,增长知识面,能像季羡林爷爷说的一样,能背两百首诗,五十多篇古文。

与儿童对话读书笔记 第8篇

1927年, 陈鹤琴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提出, 幼儿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查儿童的成绩。如果将陈先生昔日所提倡的“标准”放至当下来理解, 即今日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如何处理好今日《指南》与“考察儿童的成绩”之间的关系, 则是领会《指南》精神的核心所在。《指南》的出台, 无疑为幼儿发展状况评估找到了更为科学、具体的参考依据, 也更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 “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 调整和改进工作, 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

经过多年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实践与探索, 结合幼儿园园本课程实施方案, 我园逐步形成了园本化的幼儿发展评价方案。我们通过日常评价、观察记录、幼儿成长档案 (书面的宝宝成长册、电子的每个孩子的宝宝网页、作品评价等) 、幼儿学期综合发展评价、幼儿评语、学期抽测等方法对幼儿发展情况进行多元化的评估, 为幼儿建立客观丰富的个性发展评价档案。当然, 我们的评价不是为了获得阶段性结果, 更不是基于“管理主义”的“评价”, 对幼儿发展情况作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幼儿向下一“阶梯”更好地发展。在当前, 我们还需更深入学习与解读《指南》, 讨论这份“合理期望”背后的根本问题。要用专业的眼光去解读儿童的行为表现、分析儿童的成长需求, 形成一种积极的幼儿发展现状与“合理期望”之间的“质量对话”;要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寻找提升幼儿发展的有效策略, 提供适宜的学习经验, 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要理解和尊重幼儿在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让每位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达到《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这些才是《指南》对于幼儿发展评价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也只有这样, 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才能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保教质量的有力抓手, 才能真正有助于形成教师的“实践智慧”。

幼儿发展评价是动态、持续的过程, 这个过程还应该是不同群体 (行政决策者、教育实施者和获益者, 包括家长以及幼儿自己) 多方参与的过程。《指南》在正式颁布之前, 曾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这就体现了国家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过程中逐步建立向大众开放, 接受质疑的机制。作为基层的幼儿园, 也应持有开放的心态, 发动更多的相关人士关心幼儿发展评价问题, 用我们的实际行动, 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问题, 并由此关心有关童年的价值与幼儿教育的目的等根本性问题。

让儿童直接与汉字对话 第9篇

关键词:培养兴趣;课堂效率;多媒体;竞赛活动;鼓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识字教学要注意研究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乐于识字,以达到大量识字的目的。下面,就是笔者在低年级识字教学研究中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游戏,活泼愉悦】

“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愿意接受的。”低年级的孩子对游戏更是情有独钟。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使用了许多游戏方法,如:编儿歌,激发学生识记汉字的兴趣。如,冲:两点水,声旁中。淋洗身子用水冲,用水冲,水汹涌,战斗打响往前冲。外:左边“半月”,右边人,夜深深,月儿悬,人在外。虽然有时候学生编的字谜比较粗糙,但是他们的创造潜能实在令人赞叹。翻牌游戏:学生把生字制成生字卡片,然后几人一小组,边出牌边读字音并组成词,谁先把手中的生字卡片打完,谁就是学习生字的冠军。另外,还有“摘苹果”“送信”“送字宝宝回家”“你读我找”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学生在愉快的情感状况下识字认字,就会其乐无穷。

【图式,更迭巩固】

在儿童眼中,每个汉字都是一幅图画。伴随特定的环境,这幅图画是清晰的;离开特定的环境,这幅图画便是模糊的。图式识字,即从视觉角度出发,利用儿童形象思维进行识字,努力使每一个汉字在儿童脑中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下面,就以苏教版教材第二册识字6为例,谈谈笔者对图式识字教学研究的尝试。

《识字6》这篇课文围绕夏天的乡村夜景展开。课文配有相应的插图,图文对照,既有利于帮助学生识字和理解词语,又能把学生带入夏天夜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遐思。这篇韵文共有“星”“奶”“丁”“扇”“牵”“织”“女”“斗”8个生字,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使图式识字教学呈现层次:

一、记一记

在学生识记的基础上,出示“牵”和“扇”的儿歌

牵:秃宝盖,罩牛头,前头大人拉着走。

扇:习习凉风入户来,手摇羽扇好凉快。

二、转一转

玩转转盘的游戏,出示“丁”加不同偏旁字后组成的新字“叮”“钉”“盯”和“灯”,并呈现字谜:有口叮叮当,有金是铁钉,有目看得清,有火来照明(揭示谜底:丁)

三、猜一猜

出示“心”和“星”的汉字演变规律,区分这“心”和“星”,并围绕“星”的字义展开教学:

1.小朋友,你们知道天上都有哪些星吗?(金星 木星 水星 火星 土星)

2.生活中又有哪些星呢?(歌星 笑星 球星 影星 童星)

3.其实,星有时还表示很少很多的意思,比如(星星之火 星星点点)

四、认一认,说一说

出示图文对照的词语(生字组成的词语)

奶牛 酸奶 奶粉 奶茶

紫丁香 园丁 沙丁鱼 拉丁舞

芭蕉扇 白羽扇 电风扇 吊扇

牵牛花 牵手

烟斗 斗笠 漏斗 斗牛

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词说一句话。

五、读一读

天上星

天上星,亮晶晶。

小丁丁,数星星。

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

星星眨眼睛,总也数不清。

爷爷摇蒲扇,奶奶递棒冰。

牵牛星,织女星,

北斗星,北极星,

老人星,天狼星

……星星故事多,

丁丁最爱听!

在这个过程中,汉字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呈现,慢慢的,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中,对这些汉字的认知由陌生走向熟悉。

【探究,创造发现】

第斯多惠说:“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他们,独立地去掌握他们。”汉字是最古老、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在指导识记生字时,可以经常引导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你还有更好的办法记吗?”以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能量。如,说一说:就是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字的意思,如“雨”字,有的小朋友说:“那四点就是雨点”。还有小朋友说“我在家里,通过窗子看下雨,四点外面的框就像是窗子。”再如,“瓜爪”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我请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想办法辨清楚,有个学生这样记的:“爪”像又长又细的指甲。“瓜”中间的点像西瓜中间黑黑的籽。

【生活,无限广阔】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汉字无处不在。校名、校训、班级名、课程表、伙伴名字等都成了我们指导学生认识汉字的材料。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看电视、上街、购物、外出旅游等机会去看看商标、读读店名、认认标牌,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了识字的快乐。在班级后墙壁上,我们专门开辟了“生活汉字乐园”。“娃哈哈”“佳洁士牙膏”都成了孩子们认识的汉字资源。这些小小举措既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又能学到新的字,达到多识字、早阅读的目的,使识字的空间无限延伸,无穷无尽。

总之,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只有认认真真地过好识字关,学生后续的阅读和写作才会扫清障碍。让我们在识字教学的广阔舞台中不断创新,享受陌生到熟悉的快乐识字之旅!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 第10篇

在书第五章“儿童教育的近现代观念”之“蓝天下的学校:大自然是学前儿童快乐的学校”中笔者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在接近开学的日子时的思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欢乐,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每个人都有无尽的生活前程。在这个日子的前夕,最让我感到忐忑不安的是怎样使孩子们在学校里不失掉幼儿之乐。”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很直观的告诉了我们:“快乐”是一切工作的底线。

那怎样使孩子们在学校里不失掉“快乐”呢。

书中直接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蓝天、白云、绿地的世界。在大自然中,孩子们环视四周,绿色薄雾笼罩,仿佛走入了童话世界一般。原来教育不需要关在围墙中,而是可以走入大自然。孩子是自然之子,他们天生是亲近自然的。大自然本身便是孩子们快乐的学校。

这让我想到,每逢春季踏青、夏季写生、秋季赏菊、冬季赏雪的日子,孩子们总是表现的非常兴奋。以前只是以为孩子们在单纯的享受大自然的美。现在才知道,就是这样的单纯审美,孩子们才能在快乐中轻松获得了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 第11篇

“儿童是谁”,乍一看,似乎被这个问题所迷惑,儿童就是儿童,还会是谁呢?带着这个疑问去看,才豁然明白。作者是借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等等的观点来阐释“儿童是谁”的。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儿童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是历史之子;儿童是成人之师……把这些“儿童是谁”的称号放在我们身边的孩子们身上,仔细地对照,谁说不是呢?

孩子们的绘画作品里,有你想不到的水果汽车,有美丽的彩虹桥,有海里的住宅小区……你能说他们不是艺术家和梦想家吗?

孩子们会与鸟儿对话、与群山、田野、万物交流,你能说他们不是自然之子吗?

对于孩子们来说,世界上的种种事物都是新鲜而令人惊奇的,他们会问:鸟为什么会飞呢?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大象的鼻子为什么那么长?你能说他们不是思想家吗?

孩子们的生活是天真烂漫,率性而动的,而成年人确是刻意追寻规律,甚至追求功利。就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中所描述的那样。所以,谁说孩子们不是“成人之师”呢?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 第12篇

福禄贝曾说过:“孩子就是我的老师,他们纯朴、天真、无所做作,我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教育界提倡“请蹲下来看孩子吧!”其实就是想让我们放下架子,谦逊地面对儿童,和孩子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当我读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中的第一章《儿童是谁》之后,对儿童却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觉得我们不仅是要尊重儿童,更要以儿童为师,要读懂儿童。

儿童是一张白纸,他们的心灵纯净而又善良,他们的思维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的世界充满想象。在一次美术课上,孩子们画了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大树。当我看到小宇的画时:画面凌乱,大树东倒西歪,颜色也不对,树叶居然用了灰色!“这是什么树啊?”我脱口而出。小宇似乎很委屈,弱弱的的说:“老师,我画的是刮台风时的大树……这些细线是大雨,还有……很多泥土,所以大树变得灰蒙蒙的,看不清楚了……”我愣了,赶紧拿起画来仔细看。是的,当我用孩子的眼光、以一颗童心来看他的画时,原来这是一幅多么形象生动、多么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大树被强劲台风刮得东倒西歪;泥沙淹没了树干;是多么生动和形象啊。其实,如果总是习惯用地用成人的思维和成人角度去要求孩子,则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快乐和丰富的想象力。有些时候,我们更应该靠近孩子一些,更天真一些,不要以主观臆断,多“请教”孩子。于是,我连忙拿起小宇的画,很诚恳的对小宇说:“小宇,老师错怪你了,原来你的画这么棒!”

让儿童在作文中学会与世界对话 第13篇

那么儿童是以怎样的方式与世界展开对话的?我们来看一篇儿童作文。

天下虫虫都可怜

——读《昆虫记》有感

我从小就很怕昆虫,每次有金龟子或者蝴蝶飞进我家的阁楼,我总会莫名的紧张,甚至起一身鸡皮疙瘩。我曾经很喜欢养蚕,但真到了蚕宝宝变成蛾子的时候,我又变得不喜欢了。

妈妈说我不喜欢昆虫,是因为我不了解它们。寒假里,我有幸读到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它让我走进了昆虫的世界,这本书写得很好,我常常沉浸在书中,看到了那么多的昆虫世界的悲喜剧。它改变了我对昆虫的看法。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金步甲的婚俗》,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法布尔在观察自己养的金步甲时,发现一只金步甲肚子被掏空了,他很惊讶,盒子里不少啥呀,可它们怎么会把自己同伴的肚子给掏空了呢?过了几天,又有一只金步甲的肚子被掏空了,就这样每隔不久,都会有一只金步甲被另外的金步甲掏空肚子。

有一次,法布尔亲眼看到一只雌虫在摆弄一只雄虫,最后那只雄虫终于挣脱,逃之夭夭。法布尔又在自己的玻璃盒里不断发现遗骸,总是雄性步甲虫的,这些雄性步甲虫大概都是这样丧命的。从六月初到八月一日,从最初的二十五只雄性减少到只剩下五位,其他的全部被雌性步甲虫掏空肚子。有些昆虫的新婚之夜也会有同样的事情发生。

这个故事让我非常惊讶,昆虫竟然有如此不可理解的行为。同时,昆虫的世界,有着如许的秘密,又让我感到无比好奇,昆虫的繁衍是一个多么悲壮的事啊,看来,真应该爱惜每一只昆虫的生命,它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不容易啊,它们的爸爸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读完后,我把自己的QQ签名改成了“天下虫虫都可怜”,来表达我对这些小虫的敬意!

这是一篇读后感。从现今小学生写的读后感来看,很容易陷入模式化,比如总是先介绍一下读该书的背景,接着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最后谈几句读书之后的感想。这样的读后感充其量不过是“主要内容简介”而已,从中,看不到阅读者如何在阅读中引发共鸣,如何在阅读中生发感情,一句话,没有引发对话。

首先,文化认同是儿童作文的对话立场。儿童生活在社会生活之中,经历着文化的熏陶与习染,儿童也在作文的过程中,与世界发生冲突、融合,因此,儿童是在与世界对话也就是作文的过程中建构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自我的这种文化身份,是儿童在习作对话中成长应当持有的立场。

在这篇读后感中,一开始小作者就表明自己对于昆虫并不怎么喜欢,但是通过阅读《昆虫记》之后,她却能发自内心地对昆虫充满敬意。这种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作者有了自己对昆虫世界的一种感悟,那就是“天下虫虫都可怜”,具有独特的打动人的力量。由此可见,作者是把昆虫作为一种“生命”来看待,把昆虫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放置于一个同等的文化地位上。这种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正是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持有的立场,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作者是真正进入了《昆虫记》的世界。

其次,自我故事是儿童作文的对话起点。写作作为一种对话,是需要写作者敞开自我,与世界建立起“我—你”关系的。所以从本质上讲,任何人的真正的作文其实都是在讲述自我故事,也只有讲出了自己的故事,对话才有可能产生。因此,儿童作文应当学会从讲述自我故事出发。

作者一开始就讲述自己的故事,在故事中展现自己与昆虫的故事。作者从小害怕昆虫,“莫名的紧张”和“起一身鸡皮疙瘩”点明了自己的害怕,同时,作者又说自己喜欢蚕,却不喜欢蛾子,这又使得故事的讲述很有戏剧性。

接下去,作者便把《昆虫记》中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转述了一遍,这就突破一般读书笔记的写法。一般的读书笔记会用“概述”的方式把全书的基本面貌展现给读者,这样的写法有利于展现全书,但是可读性不强,其原因就在于失去故事性。而本文作者则以书中一个故事作为讲述的重点,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使笔墨集中于一个故事,使文章的可读性与感染力大为增强。

因此,好的故事是儿童作文的对话起点。

再次,心路历程是儿童作文的对话呈现。作文需要袒露心迹,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读者,但文章贵在含蓄,表达感情贵在曲折,所以在许多时候,这种心路历程的表达需要蕴含于故事之中,并不是直接表白。而这种心路历程,又恰恰是儿童作文与世界对话“成果”的一种呈现。

文章从一开始表达的对昆虫的“厌恶”到读到《昆虫记》时感受到的“震撼与惊讶”以及最后作者的“敬佩”,均是对话成果的一种呈现。先说“厌恶”,儿童对于昆虫的“厌恶”感,很有可能来自于生活体验,例如蚊子会吸食人血,蜜蜂会蜇人,有的昆虫有很怪的气味等,这些生活体验导致了作者对昆虫的“厌恶“;当然也有可能来自于成人世界的影响,成人对昆虫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儿童的态度,这两种情况恰恰是儿童与生活世界对话的结果;然而儿童与生活世界的对话毕竟不能深入到生活的内部,直至作者读到《昆虫记》,这部基于研究的作品展现的昆虫世界突破了儿童的已有经验,细致深入的描绘令儿童看到了超越经验的世界,因此,“震撼与惊讶”就产生了。而“敬佩”感的产生,则与儿童对昆虫产生了新的理解有关。作者写道:“它们来到这个世界多么不容易啊,它们的爸爸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从这句话中可以窥见,作者是以人类的亲情的视角来看待昆虫世界的现象,可以说,此时,对话已然形成,视界得以融合。

最后,建构理想是儿童作文的对话指向。对话为何展开,何以需要有对话?实际上,对话都指向理想生活的建构,都基于对未来的理解与畅想。失去了理想的支撑的对话是无法想象的。对于儿童尤其如此,他们对未知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渴求,他们天然地具有“理想气质”。因此,真正的儿童作文会表现出儿童对理想的向往。在本篇中,最突出的让文章具有“理想气质”的是作者从金步甲虫的故事引发出对昆虫的怜爱之情,从一个故事引申出对昆虫的爱,对于小动物的怜悯,这是一种由此及彼式的人文关怀的萌芽,这使得文章获得更为广大的境界。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 第14篇

但如若只是放任幼儿,恐怕也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正就如同书中所提到的鲁迅的“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之间的关联。显然儿童更好地成长一定程度上还是十分需要我们这些成人去指引他们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的将我们成人认为孩子因该发展的方向去强迫他们接受。就像我们成人所设定的三味书屋一样,对于孩子来说是相当枯燥与乏味的,这样只会让他们变成一个缺乏好奇心、缺乏探究精神的木偶。特别是对于幼儿教育,适当地释放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三味书屋中发现百草园的乐趣是必然的。

结合我们现在的幼儿园课程来说,我们能够发现现如今的幼儿教育也在一步步地像这个方向不断地靠拢。例如越来越多的教案中体现出了幼儿自主探索,自由讨论发现的重要性。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探索能力、探知欲望,这样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作为一名在职的幼儿园教师想要让自己班级的孩子有个性地发展,更要深刻理解及内化这样的一些理论知识,将它们融入于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之中,将它们普及与每一位孩子的家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孩子们那些可贵的东西吧!

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读书笔记 第15篇

第一章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问题

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者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

至今为止,对于哪些心理活动属于认知的范围,还没有一个严格划定的界限。不过心理学家普遍都同意认知包括的是那些高级的智慧活动,其中有思维、想象、创造、概念形成、推理、制定计划、采取策略、解决问题等。

还有些心理过程比如知觉、表象、记忆也是认知的方式。

认知发展与教学

教学要循序渐进,一方面是指教学的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另一方面是指儿童在学习时的认知的顺序。两者是统一的;就教学的效果来看,后一种“序”往往更为重要。

皮亚杰划分的认知四阶段:

第一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3—

6、7岁

第三阶段 具体演算阶段7---

11、12岁能够理解事物的变化是可以逆转的,或者说他的思维是可逆的。他的注意不是集中于事物的某一个特征,还能转移到其他特征;在时间上不限于当前的瞬间,能把握事物的前后的变化过程。发展了相当的的稳定的概念。

第四阶段 形式演算阶段 约相当于12---

15、16岁

认识结构的变化

知识的学习如何促进认知的发展呢?它的关键是引起认识结构的变化。

第二章 幼儿的数概念和运算能力是怎样发展的?

第三章 小学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与教学

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概念的发展环境、教育条件的差异对儿童掌握数学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广度和深度:在小数、分数和空间观念,以及“图与数”、“完成系列”、“数的组成”、“数概念的应用”等,难度较大、较复杂、需要逻辑推理的项目上,差别比较明显。二是数概念的应用方面:环境、教育条件较差的儿童在运算中显得较不熟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推理的能力较差,解题速度较慢。他们在运算中还不能摆脱感性经验的支持,甚至还依靠手指的帮助计算。

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特点

认数能力的发展

(一)读写

这个时期的儿童(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儿童)认知活动的特点是感知、直观因素起着较大的作用。数越小越能通过感知直接把握。他们认识百以内的数时,一方面通过数位记住各个书的名称和顺序,一方面在活动中对实物或图形进行概括,逐步理解各个数的实际意义。而多位数离儿童的生活实际较远,难以借助形象去把握,儿童认识这样的大数就感到抽象、困难。

(二)位数与数位

刚入学的7岁儿童虽然能认写100以内的数,但完全没有数位概念,所以他们把“一万零二十”写成“1000020”。所以,可以认为在整数和小数的认数中,掌握数位是关键。儿童对数位的掌握在数概念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位概念是形成其他概念的基础。儿童不懂数位就不能认识多位数、不会写数、不会掌握数序、完成系列。在读写中实际包含对数位的辨认,儿童对多位数的认写感到困难,与数位掌握的不好是不无关系的。

(三)图数互变

在认知过程中,表象是从感知过程向思维国车概念过渡的中间环节。可见,丰富儿童的表象,1

对于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儿童的知识经验不同,他们在头脑里所贮存的表象,无论在质和量上都打不相同。为了丰富儿童的表象,必须丰富儿童的感知经验。教师除引导儿童直接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实物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是儿童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以促进儿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从二维空间观念向三维空间观念发展。

上一篇:景观设计师个人总结下一篇:大班独木桥活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