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东三省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2024-07-26

国外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东三省旅游业发展的启示(精选11篇)

国外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东三省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第1篇

国外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东三省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不仅是中国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世界性的共同课题.借鉴国外老工业基地的成功转型,在国家政策与资金的积极扶植下,针对第三产业服务业之旅游产业所处的关键地位,应该对东三省老工业基地的旅游产业重新规划和定位,充分发挥东北人才优势,加强东三省区域合作,推进特色旅游产品,以开创旅游市场的`新局面.

作 者:李娌 Li Li 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吉林,长春,130033刊 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PROVINCE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年,卷(期):20(3)分类号:F414 F592.3关键词:区域合作 资源优势 旅游产品

国外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东三省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第2篇

研讨现代物流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回顾了2003年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概况和存在的普遍问题.阐述了物流现代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相应对策.

作 者:赵弘志 赵楠 作者单位:赵弘志(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赵楠(沈阳大学,人文与旅游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国外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东三省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第3篇

一、冰雪经济将成为大庆市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冰雪旅游是指以冰雪景观以及冰雪与其他景观的组合景观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出来的所有旅游活动形式的总称, 是短暂体验冰雪文化的一种闲暇生活方式。然而,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特别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冰雪经济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成为历史的必然。这是因为大庆市现在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资源型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单一、接续产业规模小, 难以弥补采掘业下降带来的增长缺口。冰雪经济这一巨大的自然财富构成了城市的冰雪产业优势, 为发展城市旅游业、对外开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现阶段大庆市发展冰雪经济存在的问题

1. 冰雪产业理念有待推广

冰雪产业体系有待建立冰雪产业理念淡薄, 不能把它看成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是孤立地看待“冰”和“雪”。冰雪经济是“热经济”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我们以前的做法是, 同冰雪产业有关的各部门“各自为战”、“互不协作”, 相互之问的关系脱节;与此同时, 与冰雪相关的产品生产更是游离于冰雪旅游和冰雪经贸之外, 使生产、旅游、商贸、交通没有有机地衔接起来, 尚未形成一条完善的冰雪产业链, 统一的冰雪产业体系还只是一种想法。

2. 生态环境脆弱

大庆市生态环境近年来虽历经治理有所好转, 但与南方沿海省份相比仍很脆。位于内陆而远离海洋, 西部毗邻受水土盐碱沙化影响严重的内蒙古, 北部受西伯利亚干冷气流的影响非常强烈。其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 自身恢复就相当困难。

3. 思想观念偏差, 对旅游资源缺乏合理认识

现在, 外省市也都纷纷打出“冰雪”牌。都想从“冰雪经济”中分一杯羹,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市场竞争观念和意识。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不合理, 能投入到发展旅游业的资金十分有限, 不主动去寻找市场搞开发或无长远规划的乱开发, 从而导致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远不能转化为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

4. 专业人才教育发展滞后, 经营管理人才流失严重

旅游者在参与冰雪体育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 他们需要有人帮助自己解疑、克服障碍, 这就需要具有体育和旅游专业知识的服务人员提供专业技术、安全保护和讲解服务等。由于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一些冰雪体育旅游管理人才流失严重。一些人才抵挡不住优厚物质条件的诱惑, 纷纷被外省份引进, 进一步造成了人才短缺的现状。

三、大庆市冰雪体育旅游开发战略与思路

1. 宣传自己, 大打信息牌、特色牌

在当今社会, 要想让别人认识自己, 必须大力推介自己, 宣传自己。要挖掘自己, 大打特色牌, 文化牌相同的冰雪节, 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必须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文化和历史才是吸引人目光的最重要的因素, 也是支撑冰雪产业发展的核心。大庆是有悠久的冰雪文化历史和冰雪文化习俗, 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如果把这些都发掘出来, 一定会把更多的人吸引到大庆来, 开创冰雪旅游的新天地。

2. 统一规划, 合理开发,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由于滑雪场地的建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 同时建设过多的滑雪场地也存在资金不足和分散有限客源市场的问题, 开发滑雪场要尽量与原有设施和其他景点设施相结合, 严格控制在“不损坏或少损坏自然环境, 即便损坏了环境, 亦应在短期内恢复”的原则进行;尽量不破坏植被, 在滑雪场各项施工过程中, 特别是在进行滑雪道的布局定位时, 应顺山坡就势修建, 尽量避开林地及大动土方工程, 尽量保持原始的环境风貌。

3. 规范市场, 加强标准化管理, 形成市场的有序竞争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的滑雪旅游管理机制, 对滑雪场可像评定星级宾馆那样制定旅游滑雪场等级标准和评定办法。评定指标包括雪道、索道、雪具、造雪机械、培训中心、接待设施、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管理服务等, 对每项指标再细分, 制定出打分标准, 按分数段确定等级。不同等级的滑雪场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 这样既可合理分配旅游滑雪市场, 又有助于各个滑雪场找到自己的位置, 避免盲目竞争的出现。

4.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注重服务质量

没有优秀的冰雪旅游从业人才, 就不可能有优秀的管理和服务。要重视对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教练的业务培训, 中心工作人员应参加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 (滑雪) 证书和体育经营专业人员资格证书认证, 持证上岗。培训中心要为初学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滑雪知识和技能教学, 并在滑雪现场进行指导和帮助, 直到基本掌握要领, 能顺畅地在初级道滑雪。要为已初步学会滑雪的旅游者提供进一步指导, 帮助其掌握高难度动作和处理滑雪中的突发情况.应在滑雪场建立急救中心, 配备专业救护人员, 以处理滑雪旅游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提高滑雪场的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祝莉:西部体育产业开发的前景及对策.则政科学, 2002 (2) :76~77

[2]张小林:我国西部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经济理论体系探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 :29~30

[3]李香华:体育旅游与健身.北京:北京体育人学出版社, 2003

国外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东三省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第4篇

国外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东三省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第5篇

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多角度思考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

作 者:刘宝团 孙国 孙建军 作者单位: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大字沟中学,067600刊 名:政治课教学 PKU英文刊名:THE TEACHING OF POLITICS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国外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东三省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第6篇

一、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可增加国家和地方的收入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逐渐好转和改善, 使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用于健身娱乐休闲消费的比重日益上升。当体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时, 体育旅游支出消费构成其中的一份。根据黑龙江省假日办统计结果显示 (下表) , 黑龙江省春节黄金周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接待入境旅游者、旅游创汇等每年都以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近两年增长速度更快, 黑龙江省已经成为全国春节黄金周旅游最热的省份之一, 冰雪旅游业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发展速度最快、关联带动作用较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 冰雪体育旅游作为无形产品可以拓宽居民的消费领域, 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结构,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健康、审美等发展需求, 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 加速社会资金周转, 促进货币回笼, 增加国家和地方的收入。

二、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冰雪体育旅游属综合性的服务行业, 以提供劳务服务商品为主, 满足旅游者在冰雪体育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多方面要求, 因而, 它可以吸收多方面的劳动力就业。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 其发展速度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近20多年来发展形势喜人, 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到2003年末, 全国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648.74万人, 比上年末增长5.9%, 全国旅游业间接从业人员约为3244万人。这对缓解就业压力有重大意义。根据加拿大学者史密斯的系统模型理论, 旅游业每增加3美元收入, 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 而就业机会的增加, 又带动和促进了冰雪旅游地区的经济增长。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本省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使当地就业人数大大增加。

三、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可扩大国际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冰雪体育旅游活动, 可使外国游客在黑龙江旅游期间与我省各方人士接触, 对黑龙江省的省情、有关的经济政策、法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可以极大地改善投资环境, 为外国人来黑龙江省投资经商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在冰雪体育旅游者中, 不仅有体育冰雪专业的学者、专家、教授, 而且也有其它各类专业的科学家、学者、企业家等等, 他们通过旅游既带来当今世界最新科技信息, 通过与同行的交流, 使我们能更快、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同时, 国外客人也能通过体育旅游, 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 从而会进一步密切双方的合作关系, 促进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我们要以2009年哈尔滨世界大冬会为契机, 扩大国际交流, 大力发展冰雪体育旅游经济, 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

四、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冰雪体育旅游的关联带动功能比较强,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性产业, 其生存和发展与其他行业密切相关。开展冰雪体育旅游, 要有规格齐全并能满足各种冰雪运动项目需要的体育运动场地、器材, 要有设备齐全、便利的交通工具, 要有提供各种体育用品、纪念品的商业服务, 要有舒适、宾至如归的食宿条件等等。因此, 开展冰雪体育旅游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冰雪体育用品、交通运输、食宿服务、商业服务、邮电通讯、建筑、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进而促进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可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国外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东三省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第7篇

关键词:人才;观念更新;人才需求战略

东北三省在中国的经济建设及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曾经的共和国的长子现在遇到了发展中不能不面对的难题了。不奇怪,世界在一体化,经济在全球化,人员在国际化。这些“化”其实都在体现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变化。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应这些“化”,应该从“人才”现代化开始。

一、东北三省企业在“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人才的招与留问题

如果从辽宁省高校近三十年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而言,留在东北三省企业中的毕业生人数的确是越来越多了。但是,这仅仅是一个静态的时点数据,如是动态的时期数据呢?很多企业是年年招聘,年年又有前一年刚招聘来的大学生已跳巢了。东北三省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在规模在管理层次上都是很上“档次”的。问题就是企业年年招聘大学毕业生,为这些异地的学生解决了当地的户口,为这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缴纳了最初的“经验或经历”成本。但是,这些学生在该企业或机构做了几年之后,就会纷纷跳巢。有些单位的高管甚至痛心地说,整个当地的这个行业的企业几乎家家都有曾经是我们企业招聘来的大学生,都是些“成手”之后就跳走了。问题是:为什么?这些企业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为什么就是留不住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2、企业缺乏人才需求的动态战略

许多企业对于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对这人才的持续安排等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有时候是急需,但招聘之后却不知道怎样培养、怎样使用,没有详尽的计划与安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到企业之后,能干些什么,干到什么程度,若干年之后的职位能做到什么程度,包括薪酬待遇升迁等等诸多问题,不是大学生不知道就是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也不知道,也许董事长、总经理也是不知道。在前途一片渺茫的情况下,不走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二是企业没有后续培训这一说。已经流行很多年的一句话是,21世纪老板给予员工的最大福利就是培训。惠普公司前首席知识官高建华先生写过一本书《笑着离开惠普》。高建华先生写道:“一个企业如果经营得好,可以赚到钱;一个企业如果管理得好,可以健康;而唯有当一个企业文化好的时候,才会令员工快乐地工作”。那么,企业有没有一个能够让大学生留下来在企业扎根的企业文化呢?三是企业如何选人的问题。企业界都会说这样的话,选人如同选钻石;优秀的职工是企业最大的资产。既然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资产,那么企业最大的资产在流失时,企业又该采取什么措施?第四个问题是致命的:制度,一切均应来自制度或是体制。企业在招聘及培养、提升大学生能力方面又有哪些制度呢?企业用人留人的机制如何?五是没有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方法。让员工明白自己的岗位职责是管理者的首要工作,根据岗位责任书每年给员工做业绩评估是管理者的天职。我们企业人力资源部的领导们是否完成了自己的“天职”?

3、重视外地高校轻视本地高校的毕业生

就目前辽宁省高校、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辽宁省省内的学校基本上是可以支持或支撑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建设的。总的来讲,我们省内的高校将大专的学校算进来共有100多所。有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东北财经大学;有东北三省唯一的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有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集一身的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大学;有既是辽宁省的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的省综合性大学的辽宁大学;有在轨道经济方面在全国闻名的大连交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等。也就是说,在学科、专业不是很特殊的情况下,我们辽宁的大专院校的学生是足以满足企业及区域经济需要的。但是,有些企业就是愿意招聘外地的学校外地的学生,我们没有任何歧视外地院校外地人的意思,问题是如果从满足需要的角度来说,是否应该优先从省内解决呢。好不容易从外地招来了,人家“成手”之后就打道回府了企业不是还得再招吗?如果各个方面的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是否可以优先招聘本地本土的大学毕业生?这样也会为企业节约相应的相关成本。

4、观念陈旧、缺乏员工后续培训

这些年我们学习了不少西方管理理论与管理实务,也学会了这句话: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资产。的确,在员工能够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或是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企业员工的确是企业最大的资产。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员工并不能够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或是经济利益,这个时候,员工很可能是负债而不是资产。怎样用人、怎样留人的确是门学问。在经济不景气的现在,企业更需要转变观念。企业用的人,未必一定是企业的正式职工,也未必一定有过该专业的实际经验。有些时候,经验也许未必是件好事,因为要看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企业中获得的这样的经验。都是正式员工,企业人力资本的成本不大吗?都是曾经有过工作经验的,在工作中已熟视无睹了,还能创新吗?都是正式的员工,在经济景气的时候可以,如果经济不景气又该如何?都要曾有过经验的,又如何使有了一定习惯的员工适应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如何让员工有其应有的忠诚度?专业的确重要,但大学期间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知识的转化能力、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对问题立即反应的能力。“学历”不等于“学力”;“文字”不等于“知识”、“能力”。企业的后续培训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问题,企业重视过吗?有多少大学生到了企业之后就再也没有后续培训过。

二、东北三省企业方面解决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解决人才“留住”与扎根问题

企业如何招进来、留得住大学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制定人才需求战略以及人才培养相关的规划,明确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人才的专业水平、需要人才的基本素质。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的比尔·休利特在回答如何对待竞争激烈、员工流失的问题时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可能阻止员工离开公司,因为人才流动是正常现象。我的愿望是让每一个离开惠普的员工说惠普好”。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惠普公司前首席知识官高建华的三进三出惠普,高建华才能够写出《笑着离开惠普》这样的书。要留得住人才,就要有留得住人才的机制与管理体系;就要有留得住人才的企业文化;就要有得有留得住人才的制度;就得有得有留得住人才的合理薪酬与专业培训;就得有留得住人才的人性化管理;就得有得有留得住人才的平台与工作。这一切需要企业大量的、耐心的、细致的工作,需要持续性的保障。因此,企业不应马马虎虎的招一个就招一个,走一个就走一个。这样的企业机制与机制下,企业也不可能做大做强,也不可能基业长青,更不可能创新发展。比尔·盖茨就说过,如果拿掉了微软前20名工程师,微软公司就什么也不是了。只有微软的管理方式、重视人才的程度才会成就今天的微软。大家在学习微软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微软在世界500强中有三个指标是世界第一这就是:人力资源、财务预算、企业管理。因此,企业需要认真研究自己的用人政策与用人制度,公正、公平、公开地为每一个人才提供在企业留下来、发展、提升的空间。

2、更新观念与员工培训

纵观世界著名的企业而且能够进入世界财富排名500强的企业,没有一家企业是不重视教育、培训的,没有一家企业没有自己的培训基地或是企业内训大学的。“GE”公司的克劳顿村培训中心,闻名于全世界,“GE”的员工、高级管理者的培训就是在那里完成的。LG公司的培训中心,在其规模、环境布局、硬件设施上都远远好于我国的大多数高校……基于东北三省工业企业的现状,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一些企业现在还有自己的技校,学校、教师、教室以及现成的教学设备……企业与高校可以统一协商,资源共享,在辽宁省范围内建立“大师资”队伍,在某些企业挂牌,为相关的企业建立教育、培训中心,由“批发”式上课、培训,变为“零售”、“点菜”式上课、培训。相关企业均需要的人才培训可以相对集中,确实解决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为企业减少人力资本成本的投入。毕竟“员工脑袋就是资产”的观念已被广大的企业家所接受。

企业员工的培训与后续教育跟上了,学习的知识多了,人的视野就开阔了,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改变了。观念滞后,可能是我们东北三省企业最要命的一个问题。日本人有一句话:见多才能识广。只有重视学习,重视培训才知道人才有多重要。看看现在跨国公司、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的CEO、CFO,看看这些人的学历所毕业的学校我们就会明白许多。

3、只要是人才就要给予充分重视

企业应该重视人才,而不应在乎这个人才的来源,英雄不问出处。我们辽宁本地大学的教学质量相当可观。全国高校大重组那波中只有辽宁的大学是重组最少的,学校也都是些有一定历史的老牌学校,每个学校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外地大学也许是因为地域、距离,的确产生美了。因为不是很了解也就有了很多很神秘的地方。其实,地方大学的学生有着外地学生许多不具备的优势:工作中有了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回到学校找老师找答案;工作中的问题还可以到兄弟学校走一圈就能得到解决;涉及综合性的问题,地方性大学什么专业、学科没有啊,找几个学校的教师诊断咨询一下不就全结了嘛。因此,企业应给与本地大学生相同分量的重视,这样就解决了企业一定每年不惜血本奔波于省外只招外地高校毕业生了。同时,企业在招聘人才的同时,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人才。也就是“几条腿”同时走路。一是从外地、本地的大学中招聘、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这样的“引智”过程比较短也比较好用比较可心毕竟是百里挑一的。二是与相关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类似企业内部大学的形式,定期上课、定期内训、头脑风暴,同时将培训与科研联系起来,在企业科研与产品创新上做些文章,这样也是一个很有针对性的方法。三是培训、代培自己的员工,形成自己的人才库存。

4、在经济景气与不景气中都应节约人才成本

企业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企业处于的发展阶段、企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状况。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正确对待自己、招聘、使用适合自己的员工。企业处于的大环境比较好的情况下,可能多出一两个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多支付了人力资本的成本而已。但是,现在是整个大环境小环境都不景气,相关的人才成本就成了企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正常、经济景气的时候,企业也应该正确解决企业的用人问题。因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就是实现盈利、实现利润最大化。将昨天的成本成为明天的利润的方法之一就是用好人用对人。企业的许多工作,可以找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做,一是给这些学生一个认识企业、了解企业、有些工作经验的机会;二是企业也能解决相关成本,用一定“水准”的人员多做一定“水准”的工作。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适合”是最佳的状态也是最佳的成本控制,发挥每个人应该发挥的作用。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尤其是应该节约成本,降低支出。看看肯德基,看看“德勤”、“安永”这样世界级的企业,在相关程序标准化之后,人才的使用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了。如同一个著名职业经理人所言,企业就像一个庞大的机器,无论什么位置,换个人就像换机器零件,找个型号合适的就行了。

5、制定正确的人才需求战略

管理就是管人。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的任何战略目标的完成,都离不开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获取、整合、保持和激励、控制和调整、开发。人力资源规划是将企业战略与目标转化为人力需求,以企业整体的超前和量化的角度分析和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具体目标。任何成功的企业或组织都是十分珍惜和爱护人力资源的。但是,现在我们东北三省有多少个企业真正做到了上述的内容所要求的内容?要做好上述工作,除了与企业内部的相关因素有关,企业还应该借助于社会提供的人力资源信息,真正预测企业到底有多少人员需求;清查和记录内部人力资源情况;确定企业招聘需要、相关规划与协调。企业做到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的人力管理也只能说是完成了一部分。其次,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做到“五星级”标准的工作,那么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五星级”标准的工作环境,让员工知道什么叫“五星级”的标准,五星级与其他星级的区别。这个环境的建设,应该是由企业高管负责的。再是,企业需要提供合理的薪酬与专业的培训。人才流动是正常现象,企业要想留住优秀的员工,既要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进,也要关心员工的成长,提供有利于竞争的专业培训。同时,企业要正视“利益驱动”,人力资源是必须用“钱”买的,只有出价合理“卖”方才能接受,双方才会成交。培训员工既是企业的义务,是对员工负责任的体现,也是赢得员工忠诚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培训体系越健全。员工的忠诚度也越高。员工培训不是成本是投资,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员工成为“职业运动员”。一个企业的战略规划的实施,还需要有标准化的流程和工具,这些标准流程与工具必须是员工熟知的而且能够掌握的。这也需要企业高管对员工进行培训与沟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才能真正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振兴东北的八大瓶颈与六大希望刘晓林 观察与思考2004.2

[2]东北振兴遭遇人才“死穴”:本地难留,外地难引 中国青年报 2004.2.24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适应新形势走出新路子温家宝 新华社 2003.8

[4]《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简章》辽宁省高中等教育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 2008 4

[4]大连日报 大连新商报等

本论文为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辽宁省高等教育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策研究”。项目号20060101

国外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东三省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第8篇

一、发展旅游业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意义

1. 调整经济结构, 优化产业格局

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的主要任务是把产业结构调整贯穿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全过程, 发展新兴产业, 延伸产业链, 为东北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点。旅游业是东北大部分地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 它的广泛的关联性与带动作用可以加快东北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 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可以发挥固有资源优势, 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

2. 扩大就业机会, 拉动人力资源市场需求

旅游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可以创造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需求市场。旅游业发展需要交通、住宿、饮食、娱乐、购物等多种服务行业与之配套, 这就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据国际权威部门统计分析, 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 平均可增加4.37万个就业岗位, 而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 就能带动相关行业5~7人就业。 (1) 另据统计, 预测到2010年, 全世界旅游经济就业人数将达到2.54亿人, 将9%的就业依赖于旅游业。 (2) 据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的测算, 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每增加3万美元的旅游收入, 就将增加2个直接就业机会和5个间接就业机会。

3. 增加外汇收入, 缓解资金缺口

据专家测算, 在中国, 旅游业收入每增加1美元, 就可以使利用外资金额增加5.9美元。不仅如此, 旅游业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创造外汇收入的理想产业选择。旅游业不同于一般外贸, 它是一个低成本创汇的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 旅游业创汇占出口总收入的比重高达20%以上。利用旅游业创汇是个空间广阔、门槛较低的渠道。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 资金缺口是一个制约瓶颈。在制造业吸引外资日益艰难的今天, 旅游业已经成为吸引外资的新亮点。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 旅游基础设施落后

发展旅游经济, 关键是搞好交通, 交通顺畅才能将游客请进来。以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运力不足仍然严重制约旅游业的发展。近几年东北地区交通状况虽有了很大改善, 但交通仍是阻碍旅游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历年游客抽样调查中, 游客反映最多的问题交通不畅。许多地区交通建设落后于旅游景点的建设, 尤其是景区内部、景点之间交通还存在较多问题, 比如景区道路状况差、景区不通班车或班次少、车况差等。其次城市引导系统不完善, 无法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城市引导系统是由一系列路标、路牌、道路交通地图、通用标志符号等构成的对行人、游客、车辆等的方向性行为进行指引的系统。东北地区在城市引导系统建设方面明显落后于南方。

2. 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 片面的旅游经济发展观, 致使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旅游业发展粗放。就东北地区来看, 虽然生态状况总体好于西部, 但是目前存在不断恶化的趋势, 潜伏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旅游业的发展。工业及生活废弃物造成水体、地上等的污染影响了动植物及人类的生存环境, 造成旅游环境及旅游资源的质量下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观最终导致旅游资源无节制、掠夺性开发, 高品位的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旅游和环境的依存关系受到强大挑战。片面的旅游经济发展观又导致粗放式的旅游增长方式, 致使旅游产业处与规模扩张的初级发展阶段。

3. 区域旅游合作不够, 没有形成东北旅游品牌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的规律, 是居民旅游和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是各区域适应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竞争的战略。通过区域合作来有效整合旅游的资源, 充分利用合作区域的自然、人文、政治、经济、法律优势, 消除交通、市场、政策等障碍, 形成强势竞争力。东北旅游区域合作已开始起步, 辽宁省在2004年大力倡导省内旅游合作, 建立大连——沈阳——丹东金三角旅游线路, 倡导辽西城市旅游联合;吉林、黑龙江五省市建立了旅游经济联合体, 但目前的东北区域旅游合作还只是线路组合、政府间的政策协调, 并没有进入区域旅游资源的系统整合、开发、利用, 以及旅游服务设施的综合利用、旅游品牌的统一打造等深层次。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旅游业发展策略分析

1.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可能性边界 (PPF) , 代表一个国家生产潜能的极限。交通和通讯是基础性的、高影响力系数的产业。优先发展交通与通讯业可以使整个旅游产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达到最大, 提高旅游收入占GDP值的占有率。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 要重点搞好区内外联系的交通要道, 旅游景点的运输体系, 通讯设施建设, 打通旅游产业的脉管系统。进一步优化交通布局, 以主干铁路和国、省道公路为重点, 逐步构成“三横四射六纵”的公路网架, 实现客运高速化。建设哈尔滨绕城、哈尔滨至辽宁至吉林的省界公路等项目。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 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开工建设平齐线、大郑线、滨绥线等铁路复线改造项目, 积极推进哈尔滨至大连快速客运专线建设, 与辽、吉两省共同争取国家尽快启动建设铁路东边道, 形成新的出海通道。加快发展中俄间水路运输, 推进中俄界河大桥建设, 以便吸引大批的来自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的海外的游客。

2. 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和工业旅游

东北地区拥有特殊的气候条件, 冬季降雪量较大, 雪期较长, 具有开展冰雪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 哈尔滨的冰灯、吉林的雾凇更是堪称一绝。黑龙江的冰雪旅游在全国已经小有名气, 我们可以利用冰雪旅游带动东北的旅游, 让外地游客在黑龙看冰灯, 到吉林去看雾凇, 来辽宁回味历史的遗迹, 还有在大连欣赏现在繁华都市的风光, 让游客尽情的享受东北的风光。

东北地区在发展工业旅游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东北一直被誉为“东方鲁尔”、“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地区的工业企业拥有无数的辉煌:这里生产了新中国第一辆卡车、第一台轿车及全国惟一的一辆东风轿车, 珍藏了毛主席乘坐过的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2005年1月9日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全国工业旅游103个示范点中, 东北三省就占了21家, 比重超过20%。

3.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坚持旅游与环保良性互动, 是东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东北生态旅游开发一定要按照生态旅游的基本要求, 制定科学、详细、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建议目前尚待开发的自然生态环境突出的旅游资源从开发伊始, 即按照生态旅游的思想和方式制订生态旅游规划, 把“人少收入高”作为目标, 走高质量的旅游发展道路。对于那些目前已经有一定基础和客流的景区, 如长白山、千山、镜泊湖、五大连池等, 更应配合国家的“十五”建设生态功能区计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 停止一切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 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认真组织重建与恢复。科学制定规划, 分期分批启动, 力争使这一批生态旅游区成为东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地区, 成为21世纪东北旅游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4. 加强省际间旅游合作, 创建东北旅游业品牌

东北地区旅游业因其空间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资源上的互补性, 具有协作打造高等级区域旅游板块的基础。东北各省应把旅游业的发展置于整个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之中, 开展区域旅游经济协作, 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 积极促进旅游区域分工和专业合作, 推进建立覆盖辽、吉、黑、内蒙古的大东北旅游圈, 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产业链的连接,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以期在全国旅游发展格局中形成一个最佳的组合体。

对东北的旅游资源应尽早创建1~2个国际旅游品牌, 3~4个国内旅游品牌, 形成经久不衰的旅游吸引物和可持续的旅游流。另外要加强旅游品牌化经营和管理, 创建东北区旅游名牌企业, 重要的是强化旅游产业链和各企业的品牌意识, 尽早地进行东北区旅游品牌商标的注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旅游产业化应是东北三省的“联合舰队”。以联合促销来创造市场规模效应, 是实现旅游产业规模经济的基础。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旅游业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意义, 并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旅游业的策略。

关键词:旅游业,东北老工业基地,冰雪旅游,生态旅游

参考文献

[1]旅游产业整合提高竞争力研究[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2]年小山:品牌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国外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东三省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第9篇

第一,关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今后5年GDP增速初步安排在6.5%以上,是在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综合考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外部环境变化以及面临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的,充分体现了既要积极稳妥、符合实际,又要克服困难、争取更大作为。

主要考虑:一是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确保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根据初步测算,三次产业发展能够支撑6.7%左右的增长;三是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符合中央的整体安排;四是统筹稳增长和转方式,为调结构留足空间。2010年我省GDP为8667.58亿元,未来5年保持6.5%以上增速,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到2019年GDP可达17457亿元,提前1年实现翻番。另外,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保持同步看,2010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15411.47元和6237.44元,保持6.5%以上增速,预计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在2019年和2017年提前实现翻番。

第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脱贫攻坚,既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发展问题、社会问题。目前,吉林省有15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吉林省现行脱贫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8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3360元。按照这个标准,预计到2015年末,吉林省还有贫困人口102.1万人,脱贫任务相当艰巨。

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其他因素,按照国家每年6%的增长率水平测算,2019年吉林省脱贫标准约为人均纯收入4500元。通过实施扶贫攻坚工程,预计2019年可以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第三,关于继续抓好重大项目建设。重大项目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具体抓手。《建议》提出实施松花江全流域综合治理、航天卫星数据产业、地下综合管廊、兴边固防富民、河湖连通、资源型城市转型、智慧吉林、生态移民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工程。这些都是事关吉林省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大项目、好项目。比如,松花江全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涵盖九大领域,这样的项目对吉林未来发展将产生重大的、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我们要全力推动这些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另一方面,继续谋划、推动和建设一批具有引领性、创新性、成长性的重大项目。比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议》提出滚動实施一批创新发展工程,开展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光刻机、CMOS、3D打印、高端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等一批产品产业化。同时,还要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种子企业,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到2020年,力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

第四,关于推动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这是立足吉林省东中西部资源、区位、产业、生态等实际,在区域发展方面确定的战略选择。

东部是吉林省自然资源宝库,要突出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转化、产业升级、沿边开放、兴边富民等内涵,科学规划、创新举措,有效提高绿色发展、特色发展水平。中部是吉林省发展的隆起带,要大力推动长吉一体化,带动中部城市群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和城市承载能力,提升辐射带动效应。西部是吉林省的重要生态屏障,要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构建高效生态经济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三个区块建设,绝不是要孤立割裂东中西部关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条件,在促进区域协调协作、相互支撑、良性互动上下功夫。

第五,关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吉林省是全国重要粮食主产省和商品粮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内部动因都发生深刻变化,作为粮食调出大省,我们面临着产量和价格“天花板”下降和成本“地板”上升的双重挤压。随着国家粮食收储制度的调整,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面临新的挑战。

基于农业发展形势变化,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吉林要争做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的指示精神,《建议》提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这既是吉林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为全国粮食主产区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发展模式的需要。《建议》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三个层面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从加快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深化林业改革和供销社改革,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等方面提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从建成一批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700亿斤阶段性水平,农作物综合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农业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到40%以上等方面明确了主要发展指标。

第六,关于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十三五”的重点任务。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建议》按照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要求,提出实施产业发展“四大工程”,巩固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老三样”,培育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建筑、旅游“新四样”,加快培育生物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好服务业发展攻坚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和高品质转化,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围绕优化动力结构,《建议》提出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地位,推动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如“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创造多个全国第一,到2020年,吉林的卫星发射数量将达到60颗,形成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分发和应用服务于一体的卫星数据产业链。围绕优化投资结构,《建议》提出加大对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政府投资,谋划实施一批补短板、上水平、增后劲的重大工程。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投向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实体经济发展带动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

第七,关于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总书记视察吉林时深刻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症结是体制机制问题,必须从完善体制机制、搞活体制机制入手,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建议》提出围绕“国企改革要深化、民营经济要发展、简政放权要彻底、市场活力要增强”的总体要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国资国企改革是创新体制机制的核心任务,也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建议》明确提出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的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和抗风险能力,使之成为吉林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简政放权是释放活力的根本之策,也是理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键环节,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必须持续发力,深入推进。《建议》提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建议》还提出加快市场配置要素、财税、金融、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农村等专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民主法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改革。

第八,关于实施双翼共进推进开放发展。开放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吉林省具有沿边近海的区位优势,但这一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对外通道“通而不畅”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14年吉林省外贸依存度只有11.7%,低于全国近30个百分点。贸易规模小,是黑龙江的2/3,不足辽宁的1/4。贸易结构失衡,出口仅占进口的1/3。

“十三五”时期,吉林省对外开放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看,东北亚国际局势趋好,中韩自贸区取得实质进展。从国内看,开放作为发展理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也被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吉林被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定位为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从吉林省看,我们不但拥有沿边近海的优势,而且已构建形成了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中新吉林食品区、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三大国家级开放平台,长春新区即将获得国务院批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一轮振兴,我们有基础、有能力、有条件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实现大开放大发展。

《建议》提出实施长吉图向东开放和面向环渤海向南开放双翼共进。主要考虑,长吉图开发开放是国家战略,是吉林对外开放的名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实施。同时,面向环渤海开放是吉林推动开放发展的现实选择,通过构建通化内陆港区,建设白通丹经济带,推动四平、辽源向南开放,可以加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合作,逐步延伸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有利于加快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不断拓展吉林省振兴发展空间。

国外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东三省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第10篇

(一) 可以大大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城市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冗员问题十分突出, 同时农村每年也有大量劳动力剩余。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就业形势。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成分, 也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据统计, 国有企业就业人员在不断下降, 而城镇私营企业从业、城镇个体经营企业和乡村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则不断增加, 截至2013年底, 全国7.7亿就业人口中的91.8%在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不仅安置了国有企业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 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 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首先, 民营经济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和较有效率的分配机制,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并受市场信号调节。民营企业经营的特点和自身作用的发挥, 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功能完善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同时又在客观上为国有企业提供了示范, 使国有企业感受到市场竞争压力, 从而有助于推进国企改革;其次, 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造就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 他们是民营企业的带头人, 也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另外, 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科技进步, 民营企业在经营上有高度自主权, 受不合理的行政干预较少, 为其将先进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 发展民营经济可以启动民间资本,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为了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国家在给予优惠政策的同时, 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但这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所需的资金相比, 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而同时,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在大幅上升, 只要政府加以适当引导, 提供制度保障, 就可以启动这些民间资本, 从而缓解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国有资金不足的局面, 同时还可以全面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 东北各地政府不断改善政策环境, 鼓励民间投资, 悉心培育民营资本快速发展, 使东北民资出现了总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可喜势头。仅2011年, 辽宁省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2万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3%, 实缴税金1, 600亿元, 同比增长27.3%。截至2012年底, 吉林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 600亿元, 同比增长23.5%, 占全省GDP达到40%。2012年末, 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6, 627亿元, 比2003年末期的1, 301亿元增长了4.09倍, 年均增长19.8%。民营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 从2003年末的32.1%增长到2012年末的48.4%, 增长了16.3个百分点。2012年末, 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单位户数207.4万户, 比2003年末的100万户增长了107%, 年均增长8.4%。同时, 近年来, 在东北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过程中, 一些东北民资也表现不凡。诸多统计数字表明, 东北民营资本与过去相比, 有了迅猛的发展。然而, 与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 东北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规模偏小, 经营集约化程度低。

总的来看, 东北地区上规模的企业为数不多, 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 达不到规模效益。在经营方式上, 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粗放式经营, 产品档次较低, 技术含量不高, 高质量产品较少, 名牌产品不多。

2、民营经济内部结构有待调整优化。

在各类工业民营经济中, 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数占民营企业的比重较大, 而民营经济主要代表的私营企业比重较小;个体私营企业主要从事商贸、餐饮、服务等经营活动, 从事生产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生产的相对较少。

3、民营经济投资相对较少。

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投资稳步增长, 而民营经济中除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增长相对较快外, 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增长缓慢, 有的地区甚至绝对减少, 民营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

4、在管理方式上多为家族管理。

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普遍, 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这种高层次人才的缺失, 已成为制约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三、振兴东北民营经济对策分析

(一) 进一步解放思想, 摒弃对民营经济的偏见。

东北三省的民营经济与东南沿海省市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主要症结在于思想不够解放, 缺乏对民营经济的后发优势及巨大潜能的足够认识。受历史、自然、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计划经济时期较长的东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趋向, 直接影响着政府机关、企业和群众的思想解放程度, 也影响了东北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东北地区, 民营经济难以享受国民待遇, 民营企业项目审批难和融资难等问题十分突出。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应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 切实清理现行投资准入政策, 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领域, 打破所有制界限、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 凡是没有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 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 都应向民间资本开放, 保证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 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二) 完善对民营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

东北地区政府职能改革滞后, 行政审批色彩浓厚, 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 这些都是阻碍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一些部门和干部对民营经济发展缺乏认识, 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 口号多, 落实少, 索取多, 给予少。东北要深化改革, 加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就要继续改革政府职能, 完善服务型政府的职能, 建立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1、要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

各级政府加大对信息服务、技术支持、筹资融资、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 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2、要大力开展民营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培训。

利用社会资源, 依托大专院校、各类培训机构和企业, 开展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营管理、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

3、要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和到境外投资办厂, 给予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与其他企业同等的待遇。

(三) 加速金融体制改革, 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国外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东三省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第11篇

上一篇:妈妈我想对你说小学五年级优秀作文550字下一篇:园林绿化工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