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区展望未来

2024-06-25

村社区展望未来(精选7篇)

村社区展望未来 第1篇

依托组织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 构建和谐村居

横峰村位于横峰街道中心城区,是街道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街道的龙头村。全村现有616户1595人,拥有60套小康型住宅,2幢村部大楼,1幢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村庄绿化面积60多亩,河道砌石2000多米,村里以经商三产为主,以鞋业生产为辅,工业企业38家,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9880元,人均集体可分配收入达5232元,社会总产值达7.9亿。近几年,横峰村党委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带领村两委,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手段不断创新,社会环境不断改善。

1、强化组织领导,整合各类资源,为构建和谐村居提供组织保证。

随着经济的发展,横峰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工业经济逐步向三产经济转变,大量的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混合居住给社会管理带来严峻挑战,面对这一崭新课题,村党委把建设和谐村居同加强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新时期社会管理规律,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村党委结合人口分布情况,将全村划分为横峰街、上洋池叶、下宅和南洋四个片,另外根据产业分布情况,又设立了鞋业生产区、鞋材鞋料交易区以及成品鞋托运区等三个区,并分别由村党委成员负责联系,实行网格化管理,对各区片的环境卫生、社会治安、设施管护等公共事务,实行定人、定岗、定责,进行包片管理。另外还抽调 1 部分党员、村民代表、青年、妇女、老人等组成工作服务团队,确保每个区、每个片都有人管,有人抓,实现社会管理全覆盖。

为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村党委为每一位党员订了一份党报,并举办了各类培训、讲座以及外出参观考察。邀请市委党校的老师来村讲解国内形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邀请市土管局的领导对农民建房的相关政策进行专题辅导。另外还组织村里的党员、村民代表到国内的先进发达地区参观考察,进一步拓宽视野,积累经验。为了在新时期树立党员的新形象,让党员在和谐村居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责任制的形式落实到每个党员身上。通过岗位的设定,使党员在各个岗位的实践中锤炼党性,提高素质,发挥作用,保持先进性。对于在和谐村居建设和社会管理中表现突出的非党村委会成员、村各线负责人,村民代表等,村党委及时将他们吸收发展到党内来,进一步充实党员队伍,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目前已经有正式党员94个,预备一个。

2、明确两委分工,大力发展经济,为构建和谐村居提供物质支持。

村党委清醒地认识到,两委关系融洽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和谐村居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村党委既坚持自身的核心领导地位,又确保村委在村党委的领导下正确行使职能,两委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相互支持,做到分工不分家,严格自觉得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同时,及时准确地传达村民意见,为党和政府与村民之间架起了良好的沟通之桥。村书记和主任团结合作,两位村主要干部经常一起到街道及市级有关部门要项目要政策,办理相关手续或者积极为村民办实事,从而为横峰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横峰村集体每年有1000多万元的收入,16岁以上村民每人每年可得7000元的贴农补贴,及800元粮食补贴,但是村两委没有满足,而是积极拓展思路,寻找 2 发展经济的新路子。考虑到横峰鞋业市场一期工程无法满足鞋业发展的需要,村两委经商量后,果断决定在横峰鞋业市场一期东南面,建设横峰鞋业市场二期工程。整个工程占地共9亩,共有83个门面摊位,出租给商户,又为村集体经济带来近300万元的收入。在市场推进工程中,虽然遇到个别村民的不理解和反对,但是通过细致的工作和沟通,鞋业市场二期市场得以如期开放。到目前为止,横峰鞋业市场二期俨然成为横峰鞋料交易的最重要的市场,不仅仅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也更加旺盛了横峰的鞋业市场。还有,今年将启动新横峰托运站建设,目前工程已结束选址阶段即将进入施工阶段。近期,村里还将投入60万元,对一块闲置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建造一个大型超市。

3、改善基础设施,解决民生问题,为构建和谐村居提供优质环境。

在和谐村居建设工作中,横峰村党委紧紧围绕增加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品质这个根本目标,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为支撑,以整治村建设和村容村貌为切入点,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在齐江路与步云路交接处原本有5间应拆未拆的三十年代建造的堵头,处在繁忙的十字路口,严重影响了交通,给行人和车辆带来不安全的因素。在做了大量细致工作之后,终于在 2008 年10月13日在街道领导和各部门的帮助下,解决了已经遗留四五年的问题。另外横峰菜场里面道路污水横流,外面道路车辆拥挤不堪,这样的环境一直困扰着村民以及周边村村民的生活。通过对市九中周边的道路整改,硬是理出一条道路,分散了菜场外道路的交通压力。在去年年初,又进行了菜场的改造,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村民的买菜环境。今年,该村完成了下宅自然村旧村改造工作,落实了28间个人建房,召集了市国土、规划联席会议,结合市规划村实际,确定了村庄规划区块另外,南洋地块的“立改套”工程已经进入商议期,有望 3 进一步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卫生问题一直困扰着村里的经济发展和投融资环境,为保持村容的整洁有序,村里专门组建了一支夕阳红环保志愿小分队,主要负责对各个自然村的保洁监督。村里还投入10多万元,添置了300只垃圾箱,并对村庄内的后街路、五翔路进行了硬化、亮化和绿化。

4、创新社会管理,发展社会事业,为构建和谐村居提供运行活力。

因为横峰村的企业多、材料店多、三产业多的特点,从而带来的外来人口也多,情况复杂,社会治安、消防安全和外来人口管理是村党委在推进和谐村居建设中重点面对的社会管理问题,必须创新管理方式,才能保证和谐村居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首先是把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在各交通要道,安装先进的电子监控设备16只,全天候掌握社会治安状况,另一方面成立了一支由15人组成的治安夜巡逻队,在夜晚轮流巡逻。其次是抓消防安全工作。消防安全工作问题也是村党委重点关注的地方,为了抓好这项工作,村党委要求村内各企业的负责人或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消防安全员,负责本企业的内保、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安全组织体制。并积极与街道联系,经常性地辖区内企业和三产行业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另外,还在全街道开展创新出租私房管理的试点工作,对出租私房进行全方位整改,配备专门设备并与房东签订协议,落实责任,该村也成为全市出租私房管理现场会的参观点。第三是抓外来育龄妇女的管理。为了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横峰村根据实际情况,由村委女委员负责该项工作,并设立各自然村联络员制度,及时了解情况,做好本村育龄妇女登记工作,进行定期保健检查,另外在街道综治办配合下,全面掌握外来育龄妇女的生育情况。历年来,无一例早婚或未婚先孕现象的发生,计生符合率每年都达100%。第四发展文化事业。为了丰富村民和外来人员的业余生活,该村投资 4 500万元打造一个结合村民活动中心与老年活动中心功能与一体,占地5亩,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活动场所,内有电教室、棋牌活动室、会议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室、台球室、乒乓球室等各功能场所,并配备了各类健身器材、报刊杂志、娱乐设备。让村民在空闲的时候有书读,有地方锻炼。为了使村活动中心真正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村党委还经常组织开展了多项比赛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青年妇女的集体排舞、太极拳、乒乓球等各项活动。另外村级班子应村民的实际需求,建了一个露天的球场和设置一系列健身器材供村民锻炼身体。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为提高全村村民的法制知识,村请来了司法局的同志上课,为村民讲解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第五关注村民身体健康状况。今年12月,村集体将出30多万元,在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全村18岁以上的村民,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这在全市也将是首例

5、推进民主进程,强化自治功能,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民主机制。

村党委按照先锋工程建设“五强”的要求,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进一步规范了决策机制,使决策更加科学、公正和透明。无论是党内党员的发展还是村内大事,都实行民主集中方式进行票决并公示。村党委将党员民主生活会作为村党委学习议事的主要形式,在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和发展上严格实行票决制和公示制。村内重大事情都由村两委成员研究提出、提交全体党员大会和党员议事会讨论,同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召集村民代表讨论决定,村两委根据分工,组织实施,确保了大事有共识,小事能落实。同时村内大小事情及时向群众公开,真正实现了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管理,使百姓气顺心平,减少了决策失误,实现了农村稳定,密切了党群、干群关 5 系。为丰满小集镇的形象,村里将坐落在大石一级公路南侧,东与东塘村交界,南与下洋林村交界的一块占地20亩的村留地实施综合开发。10月30日下午,村里就此专门举行“综合大楼收益实行股份制”民主恳谈会,50多名村民代表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这项体制尝试,并授权村民委员会行使。

为进一步规范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民主管理,使人口计生工作走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轨道,结合村实际,制定计生村规民约。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实行独生子奖励政策,同时对违法生育者实行重“罚”。比如,未满法定婚龄生育的,或者已满法定婚龄未办理登记生育第一胎满6个月,仍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取消该户7年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及村优惠政策待遇;计划外生育的夫妻,取消该户14年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及村优惠政策待遇,该户14年内不按排建房指标。尤其是对计划外生育者,全家连续14年不再享受村集体分红,据保守估计,三口之家将最低损失超过50万元。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村居构筑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村级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村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村民主自治建设,农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村社区展望未来 第2篇

——浅谈马鹿村近期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马鹿要想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先要看清现状,理清思路,才能更好的谋发展,求出路,真正为民谋福利,实现全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剖析马鹿,找准差距

我村位于 得石镇,现有 社,人口 主要产业有烤烟、现有烤烟 亩,从我村实际情况来看,全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得石镇处于中下水平,其区位、交通、经济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制约我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经济产业结构单一化,目前主要是以烤烟种植为主导产业,其余种养殖业结构相对单一,且没有形成规模化,作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科技含量不高,不利于长期发展和多元化发展;二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网络欠发达,不利于产品销售,更不利于我村长期发展;三是部分村民小农思想严重,小富即安,虽说通过国家近年来对“三农”的大力扶持,村民都已经达到温饱水平,但是村民普遍缺乏主动发展意识和市场观念。

二、我村优势及今后发展方向

但是,马鹿村的经济发展也有着自己优势所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山地面积广适合发展林果业和林下养殖业。我村是得石镇最偏远的村之一,由于多是山地,且交通欠发达,没有大规模发展农业的基础,虽然很多因素制约马鹿村的发展;但是,可以在发展烤烟的基础上大规模的发展林果业和林下养殖业。第二,旅游资源

优势,我村虽地处偏僻,但依山伴水,风景秀丽,现在已在攀枝花市内小有名气,有结合民族特色,打造出一个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项目(比如登山、攀岩、库区垂钓)的特色马鹿的基础,今后更可以结合桐梓林库区旅游项目打造一个桐梓林—二滩—马鹿村的特色旅游项目;第三,在产业未形成规模的情况下,继续加强劳务输出,通过劳务输出不仅能让村民积累一定经济基础,更能让出去的人把外边先进思想和发展思路带回来,这部分人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将会成为我村发展的主力军之一。

三、指导思想及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特色生态马鹿为发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规划,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强化招商引资手段,以突出发展特色发展,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立足我村优势资源,以发展芒果种植,林下发展生态养殖,进一步拉长拉紧农业产业化链条,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促进马鹿村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奋斗目标。到2015年底,生态旅游初见成效,达到年接待游量 人,人均创收 元;林果业和林下生态养殖业初见效益,争取发展芒果种植 亩,林下养殖大户 户,生鸡年保有量 只,出栏量 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完成1—2个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配套;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为把马鹿村建设成为村

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具体规划内容及措施

第一,大力发展林果业,在保证乡镇下达烤烟任务的同时重点种植经济作物。计划种植芒果 亩,预计直接经济收入 万元。其中,今年发展芒果种植亩,增收 万元。

第二,扩大生态鸡养殖规模,增加养殖数量。一是加大规模化发展,努力发展养殖大户,预计三年生态鸡养殖大户达到 户,二是增加小户、散户的饲养数量,此项逐年增收达 万元。三是充分利用二滩库区,在现有基础上发展水产养殖,预计年增收 万元。

第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结合马鹿村少数民族特色,建设特色农家乐 个,年接待游客 人次。

第四,近期把劳务输出作为村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手段。我村目前有 余人在外务工,计划用三年的时间通过各种方式输出 人务工,提高劳务经济收万。

第五,招商引资。争取三年内吸引一家较大型企业建设桐梓林—二滩—马鹿生态旅游项目,并吸引村民集资 万元,建设 个特色农村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就地务工的机会。

五、2013年工作重点

1、抓好烤烟种植工作,力保在完成乡镇下达烤烟任务基础上多发展烤烟 亩;

2、做好险情应急演练工作,开展险情自救宣传 次,险情应急演

练1次;

3、发展芒果种植 亩;

4、发展生态鸡养殖 户,争取年出栏 只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公路的修建;

6、抓好社会事务工作,确保辖区的安全和稳定。

六、发展展望

村社区展望未来 第3篇

(一) 第一阶段:研究水平偏低

这个时期的社区社会环境十分薄弱, 制度重建。社区的研究总体上是处于重新建立框架和起步的状况。研究方法以定量抽样调查为辅、定性调查为主。研究人员都是一些理论工作者, 并非专业出身。社区研究的理论意义与意识特别薄弱, 总体研究水平低下。

(二) 第二阶段:研究的初步发展

该时期的社会环境是工资与企业劳动和社保制度改革全面开始, 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开始感受到经济改革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压力。我国社区的研究工作慢慢进入模式化。各式各样的研究方法中, 混合法占着主导地位。研究人员由基层工作人员, 理论工作者和做决策的人组成。队伍人员各尽职责, 社区研究的社会意义大于理论意义。研究的总体水平迈进了一大步, 通过研究得出的成果逐渐趋于成熟。

(三) 第三阶段:社区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时期逐渐被重视推行, 我国民政部积极探索、局部实验并在全国推行社区建设政策。社区工作的研究现状属于全方位整体的发展和基础理论的逐步深入阶段, 出现了比较研究视角。研究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 关于社区的基础理论研究, 无论从各个方面, 开发及创新都有重大突破, 总体研究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困境

从总体上看来, 关于城市社区的研究还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虽然从1980年以来, 我国几乎在研究的横向和纵向上都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忽略了对它本质的分析及所能总结出来的规律做一个基本概括, 所有研究方向过于独立, 没有一个内涵上的融合, 没有形成成熟的学科系统体系;新领域研究只是停留在表面, 进展速度很慢;盲目的追求与外界接轨, 不从自身国情的实际情况出发, 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城市社区研究成果的形成。

关于社区的经济理论研究较薄弱。由于目前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 社区的经济理论研究都是初级阶段。社区一直是社会学者的研究对象, 社区经济也是他们研究的一个对象, 事实证明, 社区经济的研究对现实社区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总体来看, 我国目前对社区经济的研究所掌握的资料并不多, 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差异过大, 对社区经济概念的理解还没有较统一的认识, 经济学界对社区经济的研究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一些涉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在理论上严重滞后。

(一) 城市社区体系的完善

以基本概念的确立为出发点, 给关于城市社区的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明确指出城市社区的研究方向, 运用丰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最后形成完善的城市社区研究体系。与此同时, 在平时研究中除了对对象要注意观察研究外, 更应该注意从表面看到本质, 从实践中提炼出基本的理论。

(二) 中西方注重研究合并与融合

我国城市社区理论研究的目标, 既不是西方理论的参照物, 也不是检测西方理论的工具, 而要结合国情, 发展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城市社区理论。在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同时, 又吸收西方哲学的精髓, 吸收西方城市地理学, 特别是城市社区地理学的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部分,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三) 多种学科加强融合

城市社区是一个新鲜丰富的研究课题, 涉及很多学科领域, 所以, 各学科的研究人员要发挥自身的长处, 通过总结归纳各个学科的优点与特点, 能使城市社区研究更全面, 有利于找出多种角度不同的理论观点。无数现实的例子证明, 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不同学科背景学者共同参与基础上的。中国历史上一直有“天下为公, 是为大同”的思想理念, 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国家。而这些理念在以前经济贫穷的时代, 是很难实现的。如今我们强调和谐社会, 协调发展, 是说经济与社会要平衡发展, 而为了让我们的这一理想化社会越来越接近于现实, 社会工作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而社区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整体中也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新事物的成长是困难的, 会遇到许多阻力与挫折, 因为它们力量微小, 得不到广大群众的认可与支持。社会工作如同一个新生婴儿一般, 它的成长在最初阶段是微小的, 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但是, 如果我们全身心投入到一个新事物的培养发展上, 它是会不断成长壮大的, 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都是如此, 它们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 并最终开辟出一条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三、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的前沿问题与趋向

责任编辑:陈贵娟

关文君 (1988-) , 女, 长春工业大学2011级社会工作硕士。指导教师:韩明友。

参考文献

[1]卢谋华.中国社会工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4.[1]卢谋华.中国社会工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4.

[2]张敏杰.中国专业社会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6 (4) .[2]张敏杰.中国专业社会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6 (4) .

[3]方明.社区研究的进展[A].陆学艺.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1989[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3]方明.社区研究的进展[A].陆学艺.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1989[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

[4]王颉.社区研究十年[J].社会学研究, 1989, (3) .[4]王颉.社区研究十年[J].社会学研究, 1989, (3) .

村社区展望未来 第4篇

关键词:城中村二代;回顾;研究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121-02

随着“城中村‘富二代的炫富生活”、“迷茫的城中村富二代”、“城中村村民,坐拥分红租金蜕变成‘二世祖”等网上帖子的泛滥,这群不学习、不经商、不工作、不务农,被贴上二世祖标签的青年逐渐走入研究者的视野。城中村二代已经成为城镇化进程中重要的研究群体。

笔者查找了1990—2012年研究城中村二代的文献,筛选过后对现有的国内研究成果加以整合,并适当运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分析,以期深入地了解城中村二代的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启示和帮助。

一、有关城中村二代研究文献概述

城中村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结合部出现的由血缘、亲缘、宗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深层的社会关系网络联结的却又带有现代化气息的乡土社会[1]。对城中村的研究起于9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成果中偶有提及城中村二代,如丘永雄等1997年在青年研究中发表了《城郊结合部“二世祖”违法犯罪问题探讨》[2],这是我国学术界第一篇公开发表的专门探讨城中村二代的论文。但直到今天,在中国知网所收录的文献当中,不多于30篇的学术论文专门探讨了城中村二代。

关于城中村二代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末,主要探讨城中村二代的犯罪问题;第二个阶段是21世纪头十年,主要研究城中村二代的生活方式;第三阶段是2011年代至今,主要分析城中村二代的社会认同和教育等问题。

二、城中村二代研究现状

城中村二代一词从2012年原发于大河报被新浪微博广泛传播的“城中村二代架豪车拥豪宅月薪却千元”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然而在此之前,城中村二代在学术界并没有固定称号,比较集中的有“二世祖”、“城中村青少年”、“上田农民子女”、“主观剩余劳动力”等。而关于城中村二代这一群体,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概念。较为集中的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把城中村二代定义为当地依靠征地补偿费、土地租金分红和租屋收入,不工作也有不错的生活保障的,过着游手好闲的青年群体[2]。

(一)城中村二代的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

关于城中村二代的现状,综合学者的观点,主要表现为双高双低现象,即失业率高,犯罪率高,社会认同度低,文化素质低。

1.坐享其成,失业率高。城中村二代成长于富裕的城中村,依靠钟楼为生的父母,在各种分红、征地补偿费下,物质生活极其优越,于是主动放弃就业,过上了食利寄生的生活。据调查,珠三角某城中村就业率仅为22%—27%。这些剩余劳动力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成为城市化的阻碍力量。

2.游手好闲,犯罪率高。20世纪90年代,学者立足于网络报纸不断揭露的城中村青少年犯罪的现象,从社会管理体制、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分析其现状和原因。如丘海雄等通过对海珠区四个自然村的调查,发现40%以上的二世祖有违法犯罪的行为,并得出城中村二代犯罪以男性为主、犯类型主要表现为吸毒、赌博、敲诈勒索、故意伤害[2]。

3.二元分裂,社会认同度低。由于城中村及其回迁社区的长期性与问题化,学者运用社会排斥、社会距离、社会认同等理论来研究城中村二代的社群隔离现象。指出城中村青少年的社会认同整体呈现“二元性”、“钟摆性”、“分裂性”的特征,且社会认同内部具有潜在的多维性、复杂性和矛盾性[3]。在与城市市民互动中出现的社群隔离现象导致其陷入权利贫困、能力贫困和动力贫困状态,严重阻碍了城中村青年融入城市社会的历史进程[4]。

4.学习积极性差,文化素质低。随着城中村的进一步发展,学者们认为教育是影响城中村二代的根源性因素,于是展开了对城中村二代教育的研究。2007年,甘美好等对珠江三角洲的“上田农民”子女的教育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上田农民”子女的教育状况存在着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读书积极性低、存在辍学的隐忧等问题[5]。2010年,李珂对秦皇岛市“城中村”的儿童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区环境进行调查,发现“城中村儿童”的各种教育环境都不容乐观,导致儿童出现种种心理问题[6]。

(二)城中村二代问题的归因

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学者们对城中村二代的问题成因的研究也有所差异。

1.社会经济视角:畸形发展的经济模式导致城中村二代游手好闲。一个村庄的现代化进程,往往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振兴。对于城中村而言,大力发展集体企业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解决村民就业,提高村民素质,进而适应都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然而政府往往简单地将征地补偿费和土地出租收入分到村民手中,集体发展基金留存很少。此种情况强化了家庭经济得到改善的小生产者的散漫意识[2]。久而久之,造成了城中村二代游手好闲的现象。

2.社会文化视角: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反差导致城中村二代的价值观错位。根据总体的文明进程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协调有序地向前前进的。而在城中村二代身上却表现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巨大落差。“一方面迈入了市场经济环境,在主动城市化过程所获得的土地、房产、股息等利益超越了一般城市居民收入。但另一方面他们在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上却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烙印[7]。”即城中村二代的文化素质的提高远远跟不上物质层面的转换速度。于是,在城中村二代身上,容易导致生活错位甚至离轨等状况。

3.教育学视角:不断层化的社会环境影响了城中村二代的发展。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条件和动因,也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和反应[8]。带有悖论性质的现象是家境优越的城中村二代,脱离贫穷的同时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他们一方面丧失农村原有的艰苦奋斗,另一方面又不具备城市孩子的优势。城中村是一个不断层化的社会空间,人们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与搅拌下的分化组合中汇聚到一起,这一外来性、异质性、流动性与缺乏严密内在组织结构的疏散社会在治安、环境等问题异常严重[9]。以上这些,导致城中村二代的教育面临种种困惑与问题,也给城中村未来的发展留下了难题。

(三)已有的对策建议

1.以空间融合预防社会群体隔离。孙远东先生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不能指望把社会重新‘部落化为一个个孤立的、自我维系的单位,地域性共同体存在的关键是是否能建立起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共同体与更大社会之间的联合体。”因此,为了避免城中村青年因为单独一边或自成一体而再度成为边缘化人群,城中村改造安置小区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空间规划调控作用。同时,要积极创造平等融洽的社会氛围,克服失地农民子女社会交往的空间障碍,增加交往机会,使城市社会各阶层群体加强互动和彼此尊重,从而避免社会冲突的发生,保证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4]。

2.发挥教育手段的内在改造作用。针对城中村二代出现的教育困境,学者提倡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社会再教育、业余教育体系,培养农民的主动发展意识,逐渐改变落后的文化素质和小农经济意识,让村民积极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锻炼,培育现代文明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10]。

3.进行一种新型制度的文化孕育、重构和整合。都市村社型共同体由于特定的社区背景,其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全面地渗透经济理性的价值观念;同时,它还拥有传统村社价值合理性的深刻土壤。两者共存共融,使得它在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与实质理性的紧张关系中、在两者的博弈中能够达到相对“中庸”的境界。该境界无疑为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注入崭新因素,同时又存留了满足心理认同的原生文化因素。“二世祖”所代表的是一种不健康的亚文化,无论从现实的角度还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都不能上升为主流文化。因此,只有从文化上进行重构和整合,才能促使城中村二代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

三、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研究有待全面深入

到目前为止,关于城中村二代的研究论文数量不足30篇。在研究内容上,缺乏专门讨论研究的论文,相关观点散见于城中村青少年(包括城中村二代和外来青少年)的文献当中,且多数只是用少量文字从一个侧面论述城中村村二代某一方面的内容,缺乏总体上的把握。其次,研究视角局限于社会学和教育学,且处于比较宏观的层面。最后,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成果以描述性研究居多,对成因的分析或浅尝辄止,或过于片面,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

(二)城中村二代的标签化现象严重

关于城中村二代各种论点在学术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由于没有全国代表性的有关城中村二代的大型调查,且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使得很多研究将城中村二代过度问题化,不够公正客观。即城中村二代的标签化现象严重。盲目地根据个别经验给城中村二代带上过多负面的帽子,只会加剧群体的心理负担,进而诱发更多的群体问题。

(三)对策建议的可行性有待加强

针对城中村二代一系列问题,现有研究成果中提出的对策建议多显得可行性不强。加大城中村改造、进行文化整合等,其绝大多数建议都显得大而空,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更多的学者在论及对策建议时只是泛泛地提出要提高认识,要更加重视城中村二代的教育问题,要改善家庭和社区教育环境等,在可操作性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这也是今后研究可以开拓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176.

[2]丘海雄、张永宏、王兴洲.城郊结合部“二世祖”违法犯罪问题探讨[J].青年研究,1997,(3).

[3]陈占江,项晶晶.“钟摆”与分化:城中村青年社会认同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1,(9):119—127.

[4]陈晓莉.从隔离走向融合:城中村青年社群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7):73—78.

[5]甘美好,汤耀庭.珠三角“上田农民”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及对策[J].青年探索,2007,(5)42—46.

[6]李珂.秦皇岛市“城中村”儿童教育环境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

[7]曾坚明,谭媛.关注新的边缘人群体——珠江三角洲“二世祖”生活方式[J].青年研究.2002,(4):35.

[8]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9]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

村社区展望未来 第5篇

1社区康复的定义和目标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讨论, 共同制定了关于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社区康复意见书》[1]。其对社区康复所下的定义是:社区康复是社区发展的一项策略, 是使所有残疾人得到康复、具有平等的机会和达到社会一体化。目标是:确保残疾人能充分发挥其身心能力, 能够获得正常的服务与机会, 能够完全融入所在社区与社会之中。社区康复的实施有赖于残疾人自己及其家属、所在社区、以及相应的卫生、教育、劳动就业与社会服务等部门共同努力[2]。

我国现有残疾人数已超过6000万, 只有10%的能在康复机构得到治疗。社区康复比单纯在医疗机构中的现代康复医学手段作用更广泛, 它能调动社会、残疾人自己、家属积极参与, 在家庭伦理、社会意识和经济生活方面都有好处。从解决社会问题入手, 大力开展社区康复比医疗和康复机构部门的治疗更实际, 非常适合中国的国情[3]。

2社区康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领导不够重视。绝大部分领导认为社区康复并不能为整个社区带来经济效益, 社区康复可有可无, 这是社区康复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

2.2 经费短缺。康复设备资源不均, 主要集中在省级大型医院, 由于经费短缺也导致了康复从业人员的缺失, 专业人才匮乏。

2.3 社区工作环境比医院差、技术进步慢、报酬低、使优秀人才往医院流动、社区专业技术人员缺口越拉越大。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师又普遍缺乏康复知识, 没有接受过正规康复知识系统培训, 所以这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很难得到持续有力的技术支撑。

3社区康复发展的措施

本次地震后的伤员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康复需求, 国家、卫生部对此相当重视。

3.1 政府统一领导, 将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应将社区康复纳入医保的有关政策中, 积极探索双向转诊及社区康复费用的医保制度, 从政策上支持弱势群体, 促进社区康复事业的发展[4]。

3.2 加快社区康复人员的技术培训, 充分发挥康复资源中心作用。

3.3 扩大社区康复服务范围, 开展有特色的社区康复服务。改变目前传统的针灸按摩理疗康复的缺陷, 加强精神卫生服务。可在社区卫生服务服务站设置康复室, 配备康复治疗师, 提供能开展工作的基本康复训练器材和评估设施, 定期对残疾人进行康复治疗和功能评定, 同时开设家庭康复病床, 定期派康复治疗师到残疾人家中进行康复治疗[5]。

3.4 规范社区康复转诊流程, 加强社区康复网络建设。建立并规范社区康复转诊流程, 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建立市级医院-区级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形式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6], 扩大康复治疗及评定的社保范围, 加强宣教工作, 以社区为基础, 家庭为依托, 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服务站, 乡镇卫生院, 残疾人联合会等机构的设施及人员的作用, 形成社区康复训练服务网络。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 对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来说是一次机遇。在我国现存的医疗环境和体制下, 康复治疗工作的重点应该在基层, 因此必须立足基层, 加强基层, 改善基层, 把社区作为地震伤员的落脚点, 切实加强地震伤员的社区康复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内各有关组织、志愿人员、残疾人自身及其亲友的作用, 切实加强地震伤员的工作, 以期他们早日康复并尽快地融入社会中, 完成个人的生活自理和发挥一定的社会作用。

摘要:以汶川地震为契机, 探讨四川社区康复的发展。随着地震医疗救援工作的结束, 院内康复即将结束, 根据地震伤员的分级收治原则, 更多的伤员将集中到社区进行康复, 笔者根据四川省社区康复现状分析地震为四川社区康复带来的机遇和发展措施。

关键词:社区,社区康复,机遇,发展

参考文献

[1]ILO, UNESCO, WHO.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for and with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1994, Joint Position Paper.

[2]Rehabilitation International.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World-wide application.RI.1998.8~12.18~24.

[3]沈永梅, 王彤, 刘起展, 吴传军.社区康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厂矿医学, 2007;20 (4) :443~444.

[4]林桦.澳大利亚社区康复对我过的启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12 (12) :1110.

[5]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社区卫生服务文献汇编 (1996~2000) [Z].2000;69:112~115.

关注农业动向展望农业未来 第6篇

本刊为月刊, 大16开, 64页, 每册定价15.00元, 全年定价180.00元。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 11-5343/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3908。

邮发代号:80-283,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农业展望》编辑部 (100081)

电话:010-82109913

村社区展望未来 第7篇

在接下来的音乐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刻苦钻研音乐课程标准, 积极认真地参与远程研修学习, 抓住每一次能够向优秀教师学习教学经验的机会, 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让我从当初对音乐教学的不知所措转变为得心应手。从学习中理解了音乐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以音乐为本, 以人为本, 开拓思路, 创新方法, 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 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做到以美感人, 以美育人。

音乐教学应从感性入手, 以情动人, 以美感人, 重视教育的潜效应。在课堂教学中, 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 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生生合作探究的情景, 有利于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习和探究, 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 活动中学习, 在主动中发展, 在合作中增智, 在探究中创新, 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

新课标下的课堂要求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开放的心态、平等的原则、合作的方式、发现的方法来开展活动, 应该把音乐课堂作为开发自我潜能、培养音乐人才的平台。寓教于乐, 不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 主动感受音乐, 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使音乐教学在和谐、有趣、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有序地进行。

上一篇:道路施工通告全封闭下一篇:教育学选择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