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修课 美术鉴赏 期末作业

2024-05-31

公修课 美术鉴赏 期末作业(精选7篇)

公修课 美术鉴赏 期末作业 第1篇

美术鉴赏作业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教 班级:英教三班: 学号:0906114039 姓名:王云云 将近半年的美术鉴赏课的学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未接触到的知识。美术在我心目中的定义由简单的画画,扩大到了很多方面。那么,美术是什么呢?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诉之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和体会,我发现美术是一种富有内涵,表现形式多样,意义深刻悠远的艺术形式。老师讲课的内容和上课的气氛让我觉得很愉悦,课堂上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让我学会了如何真正的去欣赏一幅画。跟着老师的思路的见解,我不仅领略到了大作的美还领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每节课,同学们准备的展示更是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我自己对造型艺术比较感兴趣,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到,造型艺术是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我所喜欢的造型艺术,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对服装造型设计有较大的兴趣,在课堂上的展示也表现出了我的这一点。无论是什么艺术形式,都需要有创意,有新意,既能反映生活,又能体现自己的独特想法。而服装造型就是具有这种特点的艺术形式。举例来说,对于中国婚礼服装历史变化反映了整个社会历史变化的过程。

婚礼与婚俗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中国的婚姻风俗,自周代形成了六礼,程序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纳吉为占卜;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

大约在汉代,婚礼开始热闹起来。汉宣帝曾下诏,宣布了嫁娶举乐的合法性。当时新郎的下裳镶着黑边,随从一律着黑,迎亲的马车也漆成黑色。而且在黄昏迎亲,无鼓乐,无亲友祝贺。

在雍容华美的唐代,娶妻的人家再也见不到一丝阴暗的色泽,都是彩灯高挂,喜气洋洋。有的婚礼也改在早上进行了。

南宋后,新娘的服饰形成了头戴凤冠霞帔,盖红盖头,上身内穿红娟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宫锁,胸挂镜,肩披霞 ;下身着红裙、红裤、红锻绣花鞋。新郎也是一身的红色,红冠红袍。婚礼的一切都是红色的,红灯红烛,红色花轿,大红喜字,喧天的锣鼓,欢腾的人群,牵着红绸的新郎似乎组成了恒古不变的婚礼场面。

然而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婚礼服装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传统的凤冠霞帔转化成了西式的白色婚纱,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半西化到普遍西化的过程。20年代新娘大红绣袄新郎长袍马褂

20世纪初的结婚庆典仍保持着典型的传统风格。青年女子从小就会缝制结婚的嫁妆,尤其是婚礼服饰和鞋袜,都是以旧时中国的传统手工缝制、刺绣,以便在结婚那天穿上。

20年代,女性争取独立自主,在化妆上也反映了这种转变。眼睛及唇涂深色,头发剪短。当时刚发明了卷睫毛器,故化妆特别强调眼睛。卷睫、娇艳、樱桃唇是20年代的时尚。但是这个时期女子婚礼服装还是以中式风格的大红绣袄、绣裙为主;也有西方引进的白色灯笼袖拖地连衣裙。男子穿的则是长礼服,长袍马褂。

30年代新娘大红对襟绸衣裤新郎十二排扣唐装

那时只有有钱又有点思想的女子才能穿婚纱。穷人家的子女是不讲究什么婚礼仪式的。有些请不起媒人代为说媒的,两家同意了,女方拿了包袱就直接过门。要是有点钱的,新娘还能扯上块绸缎做一件大红对襟开的绸衣绸裤,新郎则是十二排扣的唐装。

40年代新娘白色婚纱新郎长衫

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设计不很复杂,垂直线条的高腰长裙,有褶的袖子和开得较低的领口,仿佛就是当时流行服装款式的翻版。丝和缎是婚纱的主要面料。婚纱款式是长及足踝的,前幅裙用直线剪裁,后幅则缀上另一幅拖地的裙摆,当新娘走在教堂的红地毯上时,拖地的裙摆也在地毯上徐徐而过,令新娘有天仙般的风姿。新郎则西装革履或长衫。农村新郎穿短袄长裤,新娘以带红的色布制成短衫长裤,粉红袜子和红鞋。60、70年代新娘小翻领衬衫新郎绿军装或中山装

新娘穿碎花小翻领上衣,发型是:齐耳短发、额头留些许流海、头顶头发用头绳绑起或用黑色小发夹向后别。新郎是部队或知识分子喜欢穿军装或中山装,不属部队的就借,但没有领章。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80年代新娘自制连衣裙新郎西装革履

当时市面上没有专门的新娘新服,新娘一般都是到服装店选购时尚的衣裙,男的青一色的西装革履。

90年代新娘单一婚纱新郎单一西装

那时,港台婚纱摄影风行到内陆,新人选择拍婚纱照成了一种流行。当时婚纱摄影的风格基本上是临摩港台风格。造型基本上是新郎穿燕尾服、新娘穿婚纱,一个站或一个坐,造型单一,追求惟美,当时拍结婚照的新人,几乎都是一个版本。

21世纪新娘国际潮流婚纱,新郎上档次的西装

新娘的婚纱质地、款式多样化了,高领、低领、欧款,各种颜色,适合各种脸型、肤色、气质的新娘,丝绸仍为首选面料,但在整个婚纱设计的胸、背、袖子、裙摆、拖尾、花边等处加入一些新兴的面料;新郎仍保持西装革履,但西装款式、质地、颜色紧跟现在流行的款式,一些人更有自己定制的婚纱礼服,把自己意义非凡的礼服珍藏起来。婚礼服装的历史变迁也意味着造型艺术的变化,我们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能体会出美的与时俱进。我希望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能够有更加多的了解,在生活中偶尔可以尝试做一些简单的造型设计,为自己的生活增添光彩。

通过学习美术鉴赏课,使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学到了专业课理论知识以外的东西,这门课培养了我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让我可以更加细致的观察生活中的美。更加坚定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高中美术鉴赏课实践式作业的设计 第2篇

一、以临摹与再创作丰富美的体验和感知

将鉴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美术作品的点、线、面、色彩、肌理、构图等形式要素进行自我体验, 才能真正体会到美, 深入发现和理解作品的内涵。美术鉴赏课中的动手实践重在丰富体验、促进审美, 而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绘画水平。一般高中生的绘画能力普遍不强, 对于画画有畏难情绪, 实践作业的难度系数不能太大, 临摹作业可以临摹局部, 让学生选择画面中自己认为最美、最有意思的部分, 比如原始彩陶上的漂亮图案、埃及壁画中的人物造型、佛教造像中安详沉静的面容, 等等。

在名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是学生很喜欢的作业形式。湘版美术鉴赏《新的实验》这一课中就有毕加索的《宫娥》和培根的《号叫的教皇》等作品, 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尤其是《号叫的教皇》, 学生形容“仿佛能听见尖利、刺耳的叫声”。优秀的改作给名画带来二次生命, 这给了我启发。于是后来的课上我留出一些时间给大家进行名画改作, 有作品《蒙娜丽莎》和蒙克的《呐喊》供学生选择。这两幅作品都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 也是艺术家们争相“恶搞”的对象。上课前我将作品用软件进行处理, 打印成浅色的黑白稿发给学生, 这样绘画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就可以在底稿的基础上自由的添加和创作, 而不必为如何先画出人物形象而伤脑筋了。我的要求是:独立完成作品;表现独特感受和奇思妙想;快速、简洁地表达创意;主题积极、健康。收上来的作业五花八门:蒙娜丽莎和《呐喊》中的人物变身成了法老、忍者、环保卫士、和平使者……背景改成了汽车尾气或者飞机大炮……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

二、与生活结合, 进行写生、创作和设计

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教学中我试着从生活中挖掘课程素材, 融入艺术实践,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真实的体验和认识, 将美术创作内化为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美术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例如讲到具象艺术, 我让学生试着画一些形状简单的生活物品, 学习一些透视和明暗色调的表现方法, 让学生亲身感受画家是如何创造出三维立体形象的, 这对没有专门学习过绘画的学生是个全新的体验。又如《变幻的自然万象》这一课, 我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 漫步校园, 对着风景写生。我引导学生观察校园, 分析自然景观和建筑的布局特色, 指导构图, 激励学生捕捉和表现那些平时被忽略掉的美丽之处, 教学楼、拱门、喷泉、雪松、假山等都成了学生用心描绘的对象。这样的实践机会还有很多, 比如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中鼓励学生创作一幅自画像;在欣赏原始陶器后请学生设计一件有独特器形、图案的陶器作为家居摆饰;在《战争与和平》这课中引导学生创作反战主题的海报或漫画等等。作为一些拓展延伸的内容, 还可结合实际进行签名、校服、班徽校标、校园雕塑等的设计, 展现学生的无限创意和对生活的美好构想。

三、感受多种工具、材料与创作手段

爱玩一直是孩子的天性, 高中生也不例外。绘画形式的作业做多了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 这时应为学生展示多种创作材料媒介与手法, 让学生在游戏一样的氛围中体验和创作, 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作欲。

比如在《各异的风土人情》这一课中, 我以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专题欣赏, 课程中教给学生简单的折纸、剪纸方法, 跟学生一起现场剪纸, 时间充裕的话, 还可以剪出人物的身体和四肢, 组合成简易的皮影造型, 学生上课的兴趣很浓厚, 气氛热烈。又如, 我国的书法篆刻艺术博大精深, 是很好的实践内容, 但需要一些工具材料和场地的支持。我想到了橡皮章, 可以让学生简便易行地体验篆刻艺术。于是我制作了教程, 在课上现场示范和指导雕刻要领, 学生则为自己的名字找好相应的字体, 进行布局和设计, 上课时准备好橡皮、美工刀、铅笔、白纸等材料就可以动手雕刻自己的印章了, 当印章落向纸面的那一刻, 我看到学生的脸上成就感十足。

四、以多样化的活动触发审美体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是唤起少年特有的, 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除了传统的静态作业方式, 通过动态作业———美术活动深化鉴赏体验, 将课堂作为展示能力与个性的平台, 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创想, 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途径之一。表演模仿、演讲、辩论、参观展览等等都是活动作业的形式。

一直以来, 一些学生对美术课不甚重视, 认为高考不考美术, 上美术课是浪费时间。如何让学生正确看待美术课, 爱上美术课?我决定让每位学生做“两分钟演讲”, 主题是“生活中的美术”, 内容自选。虽然演讲中不少学生的表现还很生涩, 存在各种问题, 比如语言不够简洁, 幻灯片图片过多, 幻灯片字体太小……但我还是很欣喜地发现, 大家都很在意自己在演讲中的表现, 都精心制作了PPT课件, 内容范围挺广。一些选题让我印象深刻, 除了学生喜爱的各种动漫作品介绍, 还有例如大自然的色彩、六合农民画、汉服、原宿森系……从学生的口中我听到不少新名词, 也感到自己更了解学生的喜好、需求和个性, 课堂中的沟通和交流更自然。通过演讲学生了解到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认识到美术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 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对美术课的态度。

作业的设置离不开适当的评价, 评价的结果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对实践式作业的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要多鼓励, 不挖苦;多表扬, 少批评。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从而增强学习美术的信心和愿望。其次, 要注重过程性评价, 反馈要及时, 评价要真诚。相比作业本身来说, 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是更重要的评价指标。最后, 要注重作业展示,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总之, 要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 构建美术鉴赏课堂新的作业内容与形式,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注意作业的多层次与可选性, 作业量在精而不在多。实践式作业以实践促体验, 以评价促发展, 为学生展示才能和个性提供平台, 为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提供更多支点和动力, 是打造高效美术鉴赏课堂的途径之一。

摘要: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 构建高中美术鉴赏课实践式作业新的内容与形式, 以动手操作丰富感知, 以绘画实践促进体验, 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为审美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支点和动力, 打造高效美术课堂。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实践式作业,设计方式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怎样上好美术鉴赏课 第3篇

1 、激发兴趣

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我在讲课之前,把临摹的一幅高两米的油画《蒙娜丽莎》及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挂在教室。虽然学生们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看过这两幅画,但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大而且如此美的画,许多同学走在画前认真观察,津津乐道,甚是惊奇,在学生们止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之际,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此时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油画与国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介绍油画与国画的技法。介绍《蒙娜丽莎》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以及作品给观赏者带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内容。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外出参观

为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实地考察是很有必要的。如讲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这一章时,带同学们参观博物馆。馆内有许多学生从未见过的工艺品一一彩陶、瓷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要求同学们留意这些工艺品的名称、 出土时间和出产年代,分析工艺品榈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如彩陶:半坡类型彩陶造型朴实厚重,彩绘纹样除几何图案外,以人面、鱼、自等形象最为人注目;庙底沟类型彩阳彩绘纹样以几何图案为主,变化更为多样,除少数兼用红彩外,多为黑彩,有时彩陶上有红白色陶衣,加强了 色彩的对比效果;马家类型彩陶则满身装饰;半山型造型更加优美,最有特色的是长颈和短颈或无颈而有折沿的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壶,形象丰满浑厚,稳重大方。在对比中分析彩陶的异同,另外还邀请博物馆管理人员给学生做了一次有关古代工艺美术知识的讲座。管理人员把水倒进有舞蹈人物的彩陶盆里,舞蹈者的身姿便倒映在水中,巧妙地构成了一个池畔欢舞的场面。动一下盆内的水就发生晃动,倒映在水中的舞蹈者和身姿,产生一种婆婆起舞、婀娜多姿的艺术效果。同学们被祖国有如此悠久的历 及人类如此灿烂的文化所吸引。增强了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理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创造精神,为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努力学习,扎实奋进。

3 、举办展览

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画的分类及其装裱艺术形式,我举办了一次中国书画展览。展览的作品都是临本,内容包括山水、人 物、花鸟,装裱形式有立轴、横披、镜肝、手卷、册页等,直观教学的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轻松愉快,同时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

4 、搜集整理

在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教学中要求同学们到农村、街道去搜集旧的年画、剪 纸、民间玩具、草编、竹编等,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并按类别、作者、创作年代、风格等整理出来,加以文字说明。同学们在搜集过程中亲眼见到民间艺人熟练的剪纸工夫,不用草稿,一幅生动活泼的《老鼠嫁女》就出来了,又一幅代表喜庆气氛的《五谷丰登》跃然纸上;还有质朴自然的草编的虫、鱼等玩具。这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学生获得甘醇美酒般的民间艺术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劳动群众质朴热情和醇厚的情感,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这是无穷的影响。

我为美术鉴赏课定调 第4篇

一、范画导课

这是美术课用得较多的一种导课形式,上课时通过范画展示,能给学生造成一种视觉上冲击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范画一定要有代表性,如果是学生喜欢的,他们就会带着探究的目光去看,并产生疑问。教师要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进行解答,以此导入课题。如鉴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展示一张意大利美女形象,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真漂亮!”接下来会问这美女在干什么,什么职业,性格如何,等等问题,这时教师只要用问题引导就可以了。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直接把《蒙娜丽莎》拿出来,这样学生会说:“这不就是《蒙娜丽莎》吗?有什么好看的!”这样就无法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了。二、演示导课

演示法是教师最为直观的教学展示手段,有利于抓牢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对学生的思维运转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教师个人准确无误的演示或示范,往往也是专业水平的展示,教师无形中树立了威信,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感,并形成认真学习的动力。如《什么是美术作品》一课,教师一气呵成地用粉笔完成了范画《树木风景》,并讲解其审美法则以及构图美、落款美、印章美的知识和画家的情感,以此导出课题,从而激发学生作画的欲望,使教师在学生的阵阵赞叹声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观察导课

现代心理学将观察视为人们发现并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智力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尤其重要。教师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手段导入新课,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明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如《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一课,先让学生观察一棵树,说出如何才能画出自己对这棵树的感受。学生会说出很多,如从枝干的曲折想到曾经的风雨。当走出数学课堂看这棵树,会是几何形的;走出语文课堂看这棵树会是故事型的;走出美术课堂看这棵树是情感型的,等等。其实,画是心境的一种表达、是情感的一种抒发。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就能通过自身的强烈感受更深切地理解画家及其作品的情感了。

四、以旧拓新,承上启下的导课

上课时,可以通过对上一节课的内容做简单扼要的回顾来导入新课。这样讲课时能使学生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唤起学生思维积极性,达到巩固和加深知识的目的。如《从传统到现代》,就要回顾外国部分知识并和中国部分知识做比较进行讲解,绘画和传统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和西方唯心主义哲学观截然不同,但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复习中国绘画的发展对解析西方绘画有很大的帮助。

五、设疑激趣导课

“思源于疑”,疑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如能巧妙设疑,就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为集中。同时在新课导入中设疑,也可增加学生掌握知识的乐趣。如《托物寄情》一课,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梅、兰、竹、菊有什么样的生长规律?为什么会成为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文学家是怎样用梅、兰、竹、菊来寄托情感的?还有哪些可以寄情的物象呢?这种导入可调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与学习。

六、故事导课

寓意深刻而又幽默轻松的故事通过教师语言的渲染铺垫常常富有趣味,这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导课形式之一。美术作品中的一些历史背景、传闻轶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可以作为故事来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如讲述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导入画家对生活的体验,然后转入作品赏析,使学生在故事情节所营造的历史自豪感中步入课堂。

七、创境导课

“未入其文,先动其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这样导课,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变换的自然万象》,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花园长廊中真实地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生置身其中方能真正地理解不同的自然观,才能对课本中的“自然的再现、人格化的自然、西方的自然观、理想自然”有透彻的理解。

八、音乐、诗词导课

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诗词来导入新课,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用《青藏高原》这首歌导入中国西藏美术,用高尔基的《海燕》朗诵片段导入对俄罗斯巡回画派作品的理解,这样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九、多媒体手段导课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手段的导入新课更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影片、动画、网络视频等。如《审美自律》,先让学生看《兰亭序》短片,介绍作品的创作过程、情感的表达,然后导入新课教学,课堂气氛热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 第5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美术教材;多媒体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学校都开设了美术鉴赏课程,高职美术欣赏课的开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会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然而,当前的美术欣赏课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表现在:

1.教材内容过于僵化,体系陈旧,对于美术常识和门类都只做了非常简单的介绍,然后简单带过了一些西方油画和中国国画的作品,知识面显得非常狭窄,而且内容也不够有新意,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非常明显。

2.教学方法呆板,而不够灵活,目前许多讲授美术鉴赏课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方式是非常单一和枯燥的。

3.教学的设施依然很落后。科技的进步速度是非常快的,教学中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多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多数高职学校的美术鉴赏课因学校的状况而决定了多媒体技术不能有效的使用。

4.学生的美术基础普遍较差。因为我国目前还是实行的应试教育,致使学生们很少接受到系统的正规的美术教育,大多学生对于美术教学的课程多半都是抱着轻视消遣的心情来的,这种轻视的态度对于美术的学习无疑是一种阻碍。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教师要选好紧跟高职时代的专业性教材,并做到不断更新

对于教材的选择与使用,教师应有绝对的话语权,选一些能跟上时代的教材对于高职的美术鉴赏课来说是尤其重要的,无论是传统的美术还是现代的美术,无论是平面作品还是立体作品在选择时都要兼顾,能使学生毕业后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二、将多媒体技术充分的运用到教学中,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美术鉴赏课在高职学校中占用的课时通常是比较少的,可是需要讲授的内容却是很多的,例如门类就包括了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和建筑等等,从时间上来说,也是横跨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从地域上来说更是涉及到世界各地。所以多媒体的大容量和强大的综合功能性就可以很好将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它可以同时以音乐、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将知识进行生动完整的传达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深度。当然,教师们也要加强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对于幻灯片等一些基本的影音软件也要熟练的使用,制作出具有吸引力的课件,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这种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来得轻松有趣,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打开他们思想的闸门,加深对于美术鉴赏的理解。

三、教学实际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鉴赏氛围

在美术鉴赏课中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要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他们耐心阅读教材,大胆讨论发言,发表鉴赏演说等。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鉴赏课上,我们不要以师者自居,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及时的表扬、鼓励学生发言,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鉴赏课的兴趣。

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鉴赏演说,成为一个个的美术鉴赏家

在美术鉴赏课堂上,学生普遍存在表达语言匮乏现象。面对艺术作品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力不从心,要么用“靓啊”,“好啊”“中意啊”等几个词语来涵盖各种复杂的感受。如对《溪山行旅图》的描述多数都说:前面一座山,后面一座山,中间有条瀑布;对此画的感受一个同学只能说一个词或少数几个词语:雄伟、高大、险峻、宁静、神秘等,较少有完整的回答。语言到此为止,只停留在简单的判断上,使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开展艰难。这样美术鉴赏便停留在浅表层面。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固然与语文水平、审美水平以及地方性口语习惯的困扰等因素有关,但是,如果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艺术理解的表达能力,是能够克服这一困难的。美术教师要善于从分析性语言如线条、明暗、色彩、空间、形状、比例、肌理、节奏、韵律等方面的词汇培养,鼓励他们主动地发表个性化理解的富有创造性的多角度的审美评价。

五、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提高对鉴赏课的认识,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另外在鉴赏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师要心中有数。备课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佳。

(二)鉴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血衣》、《南昌起义》等,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鉴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

(三)鉴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鉴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

(四)鉴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五)鉴赏的时间不可过长,内容过多过滥,学生会厌倦,教师可以把欣赏教学穿插于平时教学之中,使欣赏与传授技能相结合。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 第6篇

一、看

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他们的创作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等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和艺术家本人的身世、个性、世界观、艺术观、创作激情等密不可分,这些就如同基因一样被带入作品的每一块色彩与笔触之中。高中绘画第6课中,徐渭《墨葡萄图》和刘文璞的《葡萄》都是以葡萄为题材,一个是耐人寻味的墨点,一个是看了就流口水的葡萄。不能说谁画得好与不好,要看怎么去欣赏。不能只想讲故事一样把两则的不同讲出来,要先让学生看。要提高学生的奖赏能力:一是增加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了解各门类美术的艺术特点及其不同流派的艺术语言,才能与交流者对话,进而知道怎样从感性入手进行形式分析,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二是鉴赏经典的美术作品,优秀的作品。知道得越多,鉴赏时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甄别、评价等思维活动就会比较快,比较准确了。

二、品

这里的品,不是品味道。是让我们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的时候,曾有学生提出漂亮的就是美的。我就让学生辩论罗丹的雕塑《欧米艾尔》。漂亮是美术欣赏的标准吗?学生通过激烈的辩论终于明白欧米艾尔既不“漂亮”,也不“好看”,但给我们心灵和视觉上以震撼,她传递给我们一种“残缺美”,或是我们说的“凄美”。辩论的最后,我适时引用罗丹的艺术主张:“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有可能变成非常美,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能算是美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牢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如果只是让学生记住我们教学规定的作品的理论评价,用固定的美术欣赏方法去欣赏,由于我们强加给他们过多的程式化的学习内容,而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美术课也会同其他的应试学科一样死气沉沉,没有想象,没有创造了。

三、发现

在高中美术鉴赏的第一课就是《培养审美的眼睛》,我们在看一件作品时,不能只靠自己的感觉,或自己的喜好。要多发现作品中的美,作品中的不同。例如,张萱的《捣练图》和米勒的《拾穗》都是以劳动为题材的,我刚开始也讲了两幅作品的小故事,但是我还会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发现潜在的东西。张萱的《捣练图》体现的是优美的劳动,从身上的衣服和发饰以及眉毛,学生发现是在宫廷里进行的劳动。米勒的《拾穗》是一些穷苦的农民们在劳动,让学生去发现作者的社会背景不同,年代不同作品也截然不同。让学生去发现,去找,比我们讲故事一样讲给他们听效果好很多。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利用好每节美术课,不能只讲故事,要引导学生会鉴赏,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进入联想,结合已经欣赏过的作品去鉴赏,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藏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意识积累的模糊印象。我们有必要了解各种美术形式特点,美术的艺术语言及美术家为什么那样表现等等,以培养大家具有一双审美的眼睛。

摘要:在美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是主体,没有学生的行为,仅靠教师的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鉴赏活动。

让情感主导美术鉴赏课教学 第7篇

一、重视情感作用, 运用情感主导

艺术作品是创作者情绪体验和思想观念的结晶。一般来说, 美术家在绘画创作中倾注了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 所以各种情感既丰富多彩, 也与众不同, 并且与不同的色彩有关。仅以传奇的毕加索为例, 研究者总爱用不同的颜色, 为他标注出不同的情感表达时期, 比方紫色时期、蓝色时期等。由此, 我们可根据不同的色彩时期对毕加索作品展开分析。

色调象征了情感的不同倾向。毕加索的蓝色时期, 属于他情感忧郁的阶段。当师生一起对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作品进行评析的时候, 就首先要对其绘画中的色调进行关注, 由于色调的不同而折射出毕加索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的不同。在心理学上, 蓝色几乎是忧郁、郁闷的代名词。当然, 我们不能只注意色彩语言的风格类型, 更要探究深藏其中的情感内涵。

布局文法是情感表现的关键所在。如果说图形、色彩是语言要素, 那么, 组织这些语言要素的章法使用也非常重要, 是构成作品张力和气场的主要手法, 也能反映出艺术家情感的含蓄或者奔放。可见, 鉴赏美术作品时适当研究章法布局的规律和表现, 发掘创作者所蕴藏的感情基调和情感张力, 对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大有裨益。

二、加大情感投入, 扩大欣赏范围

众所周知, 在审美体验中, 只有投入感情, 努力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才能完成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只包括欣赏者的自我感情的投入, 而不忽略创作者和作品本身的情感。否则, 作者、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关系不够完整。因此, 在美术作品鉴赏课中, 师生了解创作者的相关信息, 是能否深刻地解读作品的依托条件之一。诚然, 不同的观众对美术作品的解读要求和鉴赏要求也不同, 但是观众本人情感的投入, 仍然是进入作品氛围、找到共鸣的重要鉴赏方法。

1. 对作品本身和作者情感的理性剖析

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讲述和教授一些中外美术史的常识, 以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实现与更多知识点连接的可能。只有这样, 才能为理解鉴赏主题提供更宽广的专业视野, 不管是美术欣赏还是音乐欣赏都是如此。例如, 在《亚威农少年》这幅毕加索创立立体主义风格的重要作品中, 几个抽象的、几何化造型的女性, 用直线和概括的线条造型, 加上火红的颜色, 激情地面对着这个变动不已的现代世界。观看这样色彩热烈的绘画作品, 观众无法不被线条的造型和浓烈的色彩所感染, 虽然不能用一种理性的方法把情绪描述出来, 但是情感被色彩语言的影响而打动是确凿无疑的。

又如毕加索的作品《少女》。师生可以一起了解毕加索创作该作品时生活的背景信息。该部作品创作于毕加索的人生低谷, 即好友卡萨盖马斯因失恋而自杀之时的1903年, 对于毕加索而言是极其郁闷的。生活困顿, 壮志难酬, 朋友辞世, 这一切都使得画家内心苦闷。这种对作品背后信息的了解, 十分有助于我们对作品主题的全面和准确地解读, 也是对美术鉴赏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的一种保证。

另外, 师生还要一起从语言角度来鉴赏作品。《少女》以蓝色为主色调, 通常蓝色在表现性绘画中具有忧郁的象征, 表达了毕加索内心的忧郁和苦闷。从构图看, 画中分为男女相拥和母子图两部分。这些, 教师都可以作为讨论部分提供给学生探究, 以便他们更理性地探究语言风格对主题表现的影响和作用。

2. 对作品感情的感性熏陶和感悟

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被思维定式所左右, 不能有条条框框, 不能因为看了名人的、权威的评论而失去自己真实的独到的看法。比如说, 就毕加索的表现主题, 学生要分析一下为什么有大量的女性, 女性形象意味着什么?这种真实的质疑有利于形成热烈的讨论, 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地表达自己对作品、对鉴赏的理解。

其次, 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列宁曾提出:“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 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 才能得到力量, 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其实, 中学生感性敏感度的培养也就是对他们审美能力的培养, 因此, 在鉴赏课上应让学生从直觉上感悟, 培养他们的审美习惯。

上一篇:蒙氏教学的五大步骤下一篇:养鱼记小学生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