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方法与对策

2024-08-08

课外阅读的方法与对策(精选8篇)

课外阅读的方法与对策 第1篇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及其对策

福建省光泽县增坊小学陈志求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能使学生受到情感陶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吕淑湘同志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却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外阅读资源贫乏,涉及的范围十分窄,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的局限性。一方面在我们农村小学中普遍没有能力构建图书室,另一方面农村学生家庭经济不宽裕,所以大多不愿意为孩子买课外读物。在大部分家长与学生的思想里,形成了优秀的作文等同于课外书籍这一狭隘的概念,为了提高作文的能力,更为了考试,只好针对性的买些作文书,所以学生平时阅读的内容,作文类占70%以上,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

二.有的学校虽构建了图书角、图书厨柜,但也只是摆设,为检查所需。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好书读,也就没兴趣读;当然也不会挤时间去读,即使偶尔一读,目的不明,方法也就不当。

1.没有好书读。因为多数图书角、图书厨柜只是摆设,哪有小学生喜闻乐见、高质量的、紧跟时代的课外书籍。家中更不用说有藏书,有合适的书。

2.没兴趣读。书厨、柜中只有一些陈旧的,摆设的书,学生阅读就没有乐趣,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没有收获,所以不想读。同时随着电视、网络等有声媒体的普及,几乎占去了学生所有课外阅读的时间。学生哪会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

3.没有时间读。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的应试教育,单一的评价手段,导致语文教师过分看重考试检测的成绩,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都局限于教材内容,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不能立竿见影出成绩的课外阅读理所当然地受到忽视,数学教师的重视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了。

4.有的学生虽能调控课外阅读的时间,但目的不明、方法不当。学生们认为,看课外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赢得教师与家长的表扬,只有极少数学生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因而,在阅读中流于形式,重于情节,大都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很少品味其中的语文,更不用说关注内容是如何表达的;也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部分学生有做笔记,也无非是摘抄些所谓好词佳句。

针对上述问题,要在农村小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与能力。我们根据学校实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有书读。首先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建立校园图书馆,成立“书香读书社”;购买了上万册小学生喜闻乐见、高质量的、紧跟时代的课外书籍;并对图书分门别类,把它分成中外名著长篇小说类、童话类、寓言类、民间故事类,科技类,历史典籍类,道德精品类,学习工具类等等,方便学生借阅。其次我们通过告家长一封信、家访、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家长多为孩子买课外读物,现在很多高年级学生的藏书量达到80册以上。再次我们还建立班级图书小屋,让孩子们每天早晨、中午、课间、放学的时间都能有图书借阅,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图书交流制度,让图书动起来,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长花较少的钱让孩子能看到更多的课外书。

二、让学生有好书读。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制定了各年级学生的必读书目,如二年级学生的必读书目为《一千零一夜故事》(注音版)《豪夫童话》(注音版);三年级学生的必读书目为《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故事》《爱丽斯漫游奇境》《汤姆叔叔的小屋》。与此同时我们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差异性,我们还向学生推荐了一部分的选读书目,如《会飞的房子》《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舒克和贝塔历险记》《汤姆叔叔的小屋》《福尔摩斯探案选》《月亮宝石》等。这些课外读物不仅思想健康,学生阅读后能使他们从中 1

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同时又考虑到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有一定的趣味性,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考虑的学生阅读的广度,各方面的书籍都有。

三、让学生有时间读。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是落实课外阅读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优化课堂,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抛弃机械重复的习题训练,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有足够的精力进行课外阅读。另一方面,我们还建立了课外阅读时间保障机制,即每天午间12:20至13;00为课外阅读时间段(我校90%的学生为寄宿生或寄午生),在此时间段中,全体学生可在舒缓的音乐旋律中阅读,很多学生完全沉浸在图书所描绘的情境中,快乐地享受着阅读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此外我们还将每周一、三、五的早会课,定为课外阅读反馈交流时间;并从地方课程中开辟一节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极大的保障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

四、让学生好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课外阅读有浓厚的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1.成立“书香读书社”。为了满足部分课外阅读量大、能力强的学生,我们特别成立了“书香读书社”,定期组织他们开展读书交流探讨等活动,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阅读需求,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2.建立“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评选制度。学校制定了“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评选标准,每学期进行一次评选,在评选中,我们发现了许多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和班级。

3.榜样激励。教师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喜爱读书的例子,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们还以身边的教师和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为榜样,在校园的醒目处粘贴教师的读书寄语及学生的读书感言。让学生以身边的人为榜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建立课外阅读考级制度。榜样的激励力量是暂时的,为了长久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我们特地为学生创建“增坊小学课外阅读考级制度”。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设立了七个等级,每个等级都规定了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以及优秀古诗词背诵篇目等,每学期初制定本学期的课外阅读考级计划,平时由语文教师不定期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期末各学生根据自己一学期的读书情况,向语文教师提出相应的级别考级申请。然后由学校考级委员会组织考核,考核内容为必读书目、部分选读书目和优秀古诗词。考核通过的学生予以公示并发给相应的等级证书。

5.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我们在学校和班级均设立了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栏,展示学生近期的优秀读书记录卡、心得卡以及课外阅读小报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让学生会读书。在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既教给学生恰当的读书方法,还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需求,1、结合平时课堂教学传授读书方法。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因为它的目的本身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效果也很好。

2、设立课外阅读指导课。为了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我们从地方课程中抽出一节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从而保证了每个年段每周都有一课时的课外阅读指导,我们根据书籍自身特点,每个班级的不同情况和重点训练项目的不同要求,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课外阅读指导课。

1)读物推荐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推荐课外读物,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读书方法指导课,这种课型主要解决怎么读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课内习得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之中,做到“同类一得,一法能用多篇”。

3)成果展示课。这种课型是在学生对一本书广泛深入地阅读的基础上,江报自己的阅读收获。

4)阅读交流课,这种课型组织学生交流学生课外阅读的收获与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的文章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

5)欣赏课。这是以教师活动为主的一种课型,通过语言,借助录音、音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某一片段、章节或语言的表达。

当学生有适合的书籍可读,有充裕的时间去读,有浓浓的兴趣爱读;当我们的学生或在校园的草坪上,或在浓密的树荫下,或在教室的一角捧着一本本散发着淡淡书香的课外读物津津有味、摇头晃脑地阅读欣赏时;当我们的学生会随着书中所描绘的情节或伤心流泪,或高兴大笑,或激动叫好之时,我们的课外阅读工作就真正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让好书伴我成长,让阅读成为习惯”是我们课外阅读的口号,也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课外阅读的方法与对策 第2篇

单位 龙 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一量化规定,不仅体现了教学要求的变化,更体现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是素质教育的观念落实于语文学科的标志,是我国历来倡导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当代语文教育的体现。大量进行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具有其他任何活动都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分析

自全面实施“减负”以来,大多数的小学生都从繁多的作业中解放出来了,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他们是否会利用这些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呢?笔者从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方面调查本校五年级(五年制)的421名学生,其结果如下:

1、每天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39%的学生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外阅读;52.1%的学生有时有,有时无;8%的学生完全没有;

2、有多达51.3%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47%的学生一般;只有1.7%的学生不喜欢; 3、81.5%的学生家中无藏书;

4、课外阅读方法单一,71%的学生只会用逐字逐句的“细读法”;

5、每天有固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只有27.3%;

6、经常和老师、家长、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情况的学生只有12.6%;

7、从阅读的内容来看,童话故事是学生的最爱,其次是科幻类书,以及一些小说故事,卡通类等书籍。但家长对小孩的阅读起了相当的干预作用,家长最希望孩子读的课外书是课业辅导书。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课外阅读虽然有热情、有兴趣、有基础,但仍然存在严重的缺陷:面窄、量少、指导不够,效果不明显。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方面。

1、学校方面

我们如果一味指责学生阅读兴趣不广泛,阅读效果不明显,显然过于偏颇。从“教”的角度去审视,施教者的价值取向浅近恐怕是根本所在。首先,在素质教育呼声日高的新形势下,相当一部分学校仍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学校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即使有课外阅读,也只是在应试模式里兜圈子。其次,有些学校误认为学生素质的提高,不过是指能歌善舞,会琴棋书画。因此,只注重艺术素养的熏陶,而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没有为学生创造静心读书的氛围。再次,一些学校可以不怕高价地添置现代化的教学 1

18-11-21 0:54 设备,而不情愿为学生添置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课外书籍,即使偶尔添置了一些,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达标”检查,很少对学生开放,这使得书源不足成了学生阅读的大碍。

2、教师方面

首先,由于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老师放不开手脚,课堂教学往往只限于课文,对课外阅读这种“长线工程”则不闻不问。其次,大语文教育观尚未确立。大语文教育观要求建立一个课堂内外相互结合的新的语文课程体系,体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把“小课堂”和“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未能真正确立这一点,对课外阅读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课外阅读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另外,大纲意识淡薄。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规范了语文教学的运作。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学生的阅读量,不少教师对此要求却不甚了解,或者置之不理,致使要求没能得到落实。

3、学生方面。

首先,由于课外阅读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生就很难获得有益的指导。尝不到课外阅读的甜头,课外阅读也就不能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其次,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求知欲较强,但还不具备成年人的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所以缺乏指导的课外阅读也多是读些卡通、漫画之类的读物,而那些需要较高阅读能力的书籍,阅读者寥寥无几。再次,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但他们的自制力还差,阅读注意力容易受电视、电影、录像等声像作品的干扰,不少小学生放学回家,一丢下书包就坐在电视机前看个没完没了。对电视如此痴迷,哪里还顾得上去读课外书呢?

4、家长方面

有些家长往往认为课外书是“闲书”、“杂书”,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视作“不务正业”。据一项调查表明:20%的家长不赞成孩子读课外书,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孩子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才支持看课外书的占45.1%,放任不管的占8.9%。即使有些“通情达理”的家长,由于迫于升学竞争的压力,择重点校、重点班的影响,也往往只局限于让学生读“作文辅导”之类的课外书,岂不知这不仅无益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除此之外,青少年读物的匮乏,社会上公共图书馆的开放率低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

二、加强对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

怎样才能切实开展好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呢?

这当然是个系统工程,要有学校、社会、教师等方面的配合与协调,要做好三方面的基 2

18-11-21 0:54 础工作。一是要让所有相关人士都认识到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作用,因而都成为搞好课外阅读的动力而不是阻力;二是为教师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在组织、指导课外阅读时没有后顾之忧;三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教师既能轻松愉快又能卓有成效地加强对课外阅读的组织和指导。做好了这三方面工作之后,具体的组织和指导就可以循序渐进了。

1、制定计划、统筹安排。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各年级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的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从阅读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方法、阅读评价等方面给予通盘考虑,以避免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阅读目标首先要定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是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如:对读书笔记的指导,要体现由摘抄词句到摘抄片段,由总结内容到总结写法,由简单的眉批到能够写心得,从而让读书笔记成为小学生练习写作的园地,使他们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阅读内容的选定应遵循“指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趣味性”、“广泛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拟定和推荐了《小学高年级的课外阅读书目》,这些书目分为必读和选读两种,必读书目选择的是一些著名的优秀诗歌、散文、童话、小说,开学初将书目印发给学生。

2、加强引导,激发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根据学生的爱好激趣。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兴趣的侧重点不同。高年级的学生喜欢读的主要是历史故事、寓言、文字优美的散文、情节曲折的小说等。从性别上说,女同学较喜欢读童话、民间故事、散文等,男同学较喜欢读科幻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另外,同龄人写的和写同龄人的作品也备受学生喜爱,因为与学生生活接近,易于理解,易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共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2)制造悬念激趣。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制造悬念,或借助录音范读某文章的精彩片断,或讲述某一作品的故事梗概,或只说故事的开头,或简介某一作家的奇闻轶事等等。每当这时,学生的求知欲特别强烈,渴望阅读相关作品,了解作品全貌。

(3)树立榜样激趣。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教师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在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配合教材,推荐读物。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

(1)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帮助学生了解作品全貌、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了《狱中联欢》可让学生读《红岩》。

18-11-21 0:54(2)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紧接着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课外阅读。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如教完古诗《示儿》后,介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因为这两首诗都是南宋诗人陆游所作。

(3)推荐与课文体裁相同的读物。教师在教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如学了《滥竽充数》就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4)根据节选的课文推荐原文。通过阅读全文,能加深理解课文。如学了《少年闰土》可让学生读《故乡》。

(5)推荐与习作练笔有关的文章。作文课前引导学生阅读与这次作文内容相关或形式相近的文章,让学生把从课外读物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去,从而在读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4、广开渠道,解决书源。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的图书资料普遍匮乏,这在一些农村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据调查,当前约有60%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是通过与同学朋友互相交换个人存书进行的,20%的学生是通过个人购买书籍进行的。学校图书室书籍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占的比例很小,这大大抑制了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结合少年儿童的特点,不断增加书刊,供学生自由选择;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方便学生阅读:

①在各年级组建立“流动图书站”,其中的图书是年级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以及阅读计划,及时从学校图书室领来,并定期予以调换更新,如学习《金色的鱼钩》,教师就挑选一批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和回忆录,让学生课前课后阅读。

②在各班建立“班级图书角”。每学期初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5本书,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资源共享。

③要求每个学生家里要有个人书架,学生每月由家长陪同或自己独自逛书店一次,每次购买所需图书1—2本,按时阅读。这样,就构建了一个由学校、年级、班级、学生家里的四级图书网络。

5、根据实际,指导方法。

培根说过,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必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方法的指导既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也可开设专题阅读方法指导课。在向学生介绍浏览和略读之外,着重帮助学生掌握下面几种读书方法:

(1)精读。对于重要的自己喜欢的文章,要通过初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注,逐步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2)速读。这是一种高速度,高效率的阅读,是从文字符号中迅速吸收有用信息的一种读书方法。课程标准提出5-6年级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速读时,可 4

18-11-21 0:54 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习惯;也可用提问法,让学生速读后解答,培养速读的习惯和能力;还可用竞赛法,激发学生速读兴趣。

(3)读书笔记。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如圈点批注、摘录、摘要、列提纲、写心得等。高年级学生以写心得体会为重点,兼用其他方式。

(4)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阅读童话寓言时,如何抓住情节悟道理;阅读写人文章时,如何理解人物形象;写事文章如何把握前因后果,认识事情所反映的意义;阅读古诗时,如何抓住关键词语明白诗意,把握意境;阅读说明文时,如何抓住说明特点,让学生领悟说明方法等等。教师可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通过讲座或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加以指导,帮助他们提高阅读鉴赏的能力,从而逐步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形成主动阅读的心态。

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经常结合语文课本开展这类读书活动。例如学习《观潮》这课前,让学生去探索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查找有关的资料。学生找到了有关潮水的书籍;再通过浏览,筛选有关章节,找到钱塘江大潮的部分;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摘录下来进行交流。

6、结合实际,培养习惯。

阅读习惯是由实践积累巩固下来的阅读方式、方法、程序等的通称,即适应阅读所需要的,熟练的行为方式与思维定势。“好的阅读习惯正确反映阅读能力,终身受用,有利于学习。”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指导,方可逐渐形成。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主要进行以下习惯的培养:

(1)边读边思的习惯。即阅读时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要读有所思,读有所获,读有所悟。

(2)读书动笔的习惯。即重要文章力求精读,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或边读边圈划,或作旁注眉批,或写读书笔记。

(3)阅读序文、目录的习惯,即首先要看一本书的前言、后记、目录、内容提要等,对这本书有个整体的了解,才便于确定下一步采取何种方法进行阅读。

(4)查阅参考资料的习惯。即阅读书籍、文章,如遇生疏的内容、疑难的问题需要弄懂,就需要动手查阅资料。

(5)定时定量阅读的习惯。每天的课外阅读不少于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阅读量。(6)做“读书卡”的习惯。在阅读中,见到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断,有了临时触发的感想,都应记录下来,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可专门设计一份“读书卡”,里面注明填写的内容、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通过定期检查“读书卡”,可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姿势端正,爱惜书籍等良好习惯。

7、开展活动,组织交流。

爱因斯坦指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 5

18-11-21 0:54 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1)举行读书心得交流。这是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还可以渗透教师对所交流内容的简要的肯定性评价,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情感、审美、思维方法等多重收获。学校可以规定,每班每周至少开设一节读书交流课,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读书汇报评比活动。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读书的体会或感想,可以介绍图书信息或汇报某种阅读方法。

(2)展评优秀读书笔记。随着课外阅读的深入开展,读书笔记也会显示出学生的个性与特色。有摘抄式笔记、剪贴式笔记、归纳式笔记、感想式笔记等等,可以定期检查读书笔记和展评读书笔记,让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强化课外阅读的兴趣。

(3)经常举行各种竞赛活动。如速读赛,即选用一篇文章,限时让学生阅读,看谁能把握文章大意;读书知识竞赛,即设计若干知识题,让学生竞赛或书面回答;古诗吟诵竞赛,即让学生参与古诗知识竞答,佳句妙对,看图想象意境等活动;优秀诗文朗诵赛主要是对所选的诗歌、精美散文作出表情朗诵。竞赛形式多种多样,有学校的、有年级的、有班上的,优胜者都给予适当的奖励。

8、检查督促,灵活评估。

学生是发展着的人,在逐渐趋于成熟,对他们的教育必然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教育学生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它需要适当的点拨引导,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能让学生养成习惯,实现内化,提高能力。所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检查督促,以及灵活的评估,是推进课外阅读,确保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评估的方法大体有:

(1)摘记类评估。检查、评比、交流课外阅读卡等书面文字资料。

(2)活动类评估。开展读书知识竞赛,举行读书心得征文,开展速读竞赛等等。(3)记诵类评估。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并且附录了《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

(4)运用类评估。比一比谁在习作中运用的课外知识多,赛一赛谁在口头表达中引用的课外知识丰富。

教师在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积极分子。

9、家长配合,共同管理。

课外阅读的主渠道在课外,学校的管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要和家长的沟通信息,实行共同管理,这样有利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较好的课外阅读环境。父母要为儿童阅读课外书籍提供物质支持,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读书环境,并以各种方式鼓励儿童参与阅读。学校可布置“亲子作业”,让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看书,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这样,学生阅读兴趣就可能越来越浓郁,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将得到长足发展与提高。

18-11-21 0:54

课外阅读的方法与对策 第3篇

一、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

新课程理念要求改变目前的教育模式, 即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发展、平衡发展的素质教育。为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首要的就是扩大课外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但是, 由于老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小学生课外读物数量众多, 但多数属于“文化快餐”, 与儿童成长的需要存在一定距离。

文学类的如《 (儿童版) 三国演义》、《 (儿童版) 西游记》等, 这类书籍都是对原版进行删辑而儿童化的, 保留的是故事梗概, 丧失的是细节的优美, 然而只有优美的细节才能在阅读过程中培养他们缜密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描述与描写能力。

2. 信息渠道广泛, 读书兴趣欠缺。

电视、网络等是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 尤其是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的发展, 将“自我定制电视节目”成为现实, 可以随时点播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电视是语言、图片结合的信息渠道, 看电视, 不必思考, 也不必担心生字词, 轻松、活泼与自由的程度远远超过阅读, 其吸引力也远远超过课外阅读材料。因此, 小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被电视霸占, 这是造成阅读兴趣欠缺的最重要原因。

3. 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不足。

文化快餐、电视网络等存在大量的语言不规范、思维不严谨现象, 其中最典型的是所谓“脑筋急转弯”;其次是故意使用错别字现象严重, 如用“神马”表示“什么”等等, 还美其名曰“网络用语”。“脑筋急转弯”以不规范的思维方式、不严谨的语言表达, 将人的思考引入混乱, 成年人对此有较强的抵抗力, 但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想单纯, 对其思维方式的冲击作用难以想象。故意使用错别字现象则将人们的表达方式引入混乱, 汉语言的严谨、优美面临严重考验, 也将直接导致小学生在语言表达中无所适从。

以上几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信息来源的轻松、自由与趣味造成阅读兴趣的下降, 快餐式的课外阅读材料弱化了综合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不规范、不严谨的语言环境则导致思维、观察能力的不足。

二、解决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的对策

1. 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是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涉世不深, 心灵纯净, 可塑性强, 因此, 只要学校与家庭相互支持与合作, 适时引导、合理调控, 就可以解决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小学生的课外时间大部分与家长在一起, 因此, 家庭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 为了避免阅读的盲目性, 保障阅读材料的质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向学生家长推荐课外读物书目。其次, 对孩子的阅读量进行日常监督和督促, 为此, 我设计了阅读记录表发给每一位学生, 要求每天阅读半小时以上, 并请家长进行监督和督促, 记录该生课外阅读的书名、阅读内容简介等。最后, 在家长感觉不能准确把握孩子的课外阅读动向时, 应及时反馈和沟通, 以便疏导、纠正。一学期的实验表明, 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面等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语文阅读理解的成绩大幅度提高。

2. 精读泛读有机结合是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关键。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说明, 广泛的阅读、大量的知识信息的有效汲取, 不仅仅增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还可以有效提高其文字表达能力。当然, 增加阅读量需要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 如果字字精读, 时间是不允许的, 只有将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 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足够的阅读量。精读是为了提高阅读的深度, 泛读则是为了拓展阅读的广度。以课文为主的课内阅读是典型的精读, 泛读则是课外阅读的主要方式, 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外阅读都只适合于泛读, 有些代表性的作品仍然需要精读。根据新课标要求, 小学阶段要背诵160篇以上、具有一定经典意义的诗歌、短文等课外文学作品, 尽管新课标没有将这些诗歌、短文列入精读范围, 但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还是应进行精读。我选了《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等作为课外精读材料, 每周安排一个早晨让学生读、背, 并在寒暑假时安排学生进行复习回顾。经过近五年的课外精读训练, 现在大部分学生可熟练掌握。

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 第4篇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

我就“①你读了几本名著?②你对名著有什么看法?③你最喜欢哪种题材的书?④哪些书在同学中传读最多?⑤哪些书曾令你在上课时为它走神?”这五个问题展开问卷式调查。共收回113份答卷。

从阅读数量看,最多的一位同学读了20本,遍览了《三国演义》、《水浒传》、《飘》、《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等国内外名著;读8本以上的只有9位同学;读5至7本的同学有19人;问卷中以读2至4本书的同学居多,有50人(其中读4本书的17人);只读过一本书的有23人,这部分同学读的书以新课标推荐的名著为主;完全没有读过名著或读了但没读完的同学有12位。

从阅读的评价看,读6本以上名著的同学普遍认为名著精彩,可读性强,百看不厌;读4、5本名著的同学则认为书中有精彩的地方,但篇幅太长,有沉闷之感,不如通俗言情小说吸引人;读2、3本名著的则认为这些书不好看,字数太多;仅读1本名著的都认为名著闷、无聊;不读名著的同学的理由是一看那密密麻麻的字就想睡觉或觉得头晕,读不下去。

从阅读的倾向看,言情、武侠、魔幻(鬼怪)题材的书最受欢迎,高居排名榜首。言情小说、魔幻小说、网络小说以及港台娱乐期刊、漫画、游戏攻略等在同学中传读最多。

二、注重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由这份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如果用新课程标准“每年读两三本名著”来衡量的话,则只有16%的同学达标;假如将标准降低一点,以读四本达标的话,也只有可怜的40%的达标率。作为省一级学校的学生,真正懂得阅读,爱好阅读者竟是寥寥无几。看此结果,不禁令人长叹“呜呼哀哉”--这是学生的不幸,亦是名著的悲哀。这种现状确实令人忧心。如今多数学生爱看电视,爱玩电脑多过爱看书;爱通俗言情,魔幻漫画以及明星杂志多过爱名著,却是不争的事实。致力于教育的专家、学者、教师,竭尽全力呼唤新课程要注重人文精神、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实在太有必要了。因为,在今天这个信息社会中,真正的人才,首先要具备极强的对信息的搜集、整合的能力,应用与创新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没有广博丰厚的阅读作为基础,在学生如此貧瘠的课外阅读荒土上,单靠课文这有限的几粒“化肥”,如何培育出无数灿烂的“鲜花”和“蓊郁的大树”来?因此,要想学生学好语文,拥有深厚的语文素养,教师一定要用心改良学生课外阅读这块荒原,铲除其中的“莠草”,广播名著的“良种”,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操。这样,一定会有喜人的收获!

三、相应的对策

首先,作为语文老师,要负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责任,不能仅把眼光放在没完没了的作业和应试练习上。要创造阅读的条件,营造阅读的气氛,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读书的快乐。在校内,尤其在课堂上,老师要常和同学一起朗读文本,培养学生对文字的兴趣,也可选择一些精美时文和同学一起分享,陶冶学生的情感;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自由地选读感兴趣的书,或者经常组织阅读交流课,让同学互相推荐好的书目,汇报彼此独特的阅读心得。更重要的是形成读书的习惯,我觉得,教会同学写读书笔记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当然,学生开始可能不愿写,老师可以先把它当做一项必须完成的作业,指定读书书目,每次都认真评改,好的文章大张旗鼓地表扬,提高学生写笔记的积极性。而在字数方面先放宽一些,每周写1-2篇。等形成习惯后,再在篇目上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在字数和质量方面逐步提高要求。这样,学生会由不自觉变成自觉,逐渐对书产生好感,爱书的境界也就离他们不远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以小组方式,每个星期带同学逛逛书店或地方性的图书馆,感受书香的醉人氛围。

其次,教师应利用家长会或其他方式,多与家长沟通,获得家长的配合,让家长为其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具体做法是:①为家长开列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目、报刊和杂志。②建议家长经常陪孩子读读书或过问孩子读书的情况,最好抽时间与孩子读同一本书,再一起交流读书的心得。③适当调整和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从小就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整天对着电视。因为,看电视的习惯一旦养成,要控制孩子不看电视或少看电视就很难了。

最后,要时时关注学生的阅读动态,老师宜采取不记名的方式经常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对学生选读的书作出适当评价,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的侵蚀,提高文化的鉴赏品位。

课外阅读的方法与对策 第5篇

文章来源:上海家教 http://

换位思考——引导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除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外,也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学习更多的生字新词,吸收更多的语文养分,从而加强本身的说话与写作的能力。”

“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读物。一方面可以增广学生的见闻,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课外书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能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对事物的看法。内容健康的读物,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明辨是非、培养品德方面,能起一定的作用。”

这两点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了解,所以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以促进他们的语言流畅性,增强他们的文学底蕴。然而在高中阶段,其他学科占据了学生大量课余时间,因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成为一个要点。下面就谈谈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在这方面的一些实践做法和经验,权作管窥:

现在,有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读名著。然而,调查表明,高中学生的主要阅读兴趣仍停留在形象的感知阶段,还缺乏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和爱好。在这个知识多元的时代,学生更乐意捧起卡通漫画、通俗故事、流行杂志。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把学生手中的爱书拿走,塞一本名著给他,学生是不可能接受的。即使他们阳奉卖你老师面子,也会阴违把海明威、吴研人丢到宇宙黑洞里去。

诚然,卡通漫画、通俗故事、流行杂志相对比较肤浅、感性化,只是浅层次阅读。而对于学生来说,阅读经典作品的确有助于完善人格,丰富人生底蕴。但是,想要一步登天地让学生自觉自愿地看名著,更有甚者,要求学生每一次阅读都必须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既要让学生完成量的规定,又要让他们在阅读中受益,这显然是非常困难的。这必须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

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某名著,大多数学生会面露苦色,淘气的更会大喊没有时间。事实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时间更愿意花在“兴趣”,对于他们感兴趣的读物,他们还是会挤出“海绵里的水”的。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应注意不要一味地反对学生的浅层次阅读,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们的确需要一些“不用脑子”的书籍来调节情绪。一竿子打死,只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态,导致阅读兴趣失落。更有甚者,会随身准备几本作文选编,作为写作文时的“灵感来源”,那更是得不偿失。

课外阅读的方法与对策 第6篇

品味经典——提高阅读水平

当然,只有前面几步是不够的,我们始终都注重名著的经典性。因此,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就要进入到经典名著的阅读阶段。多数学生拒绝读名著,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与作品存在时空上的差距,无法理解文字的隐晦和艰涩上。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教师的帮助,教师要多方面积累资料,建立自己的“资源储备”。在适当的时候,把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特定环境介绍给学生,必要时,可以把作品的情节梗概一起告诉学生,有条件的话可以放映相关的影视片段,能够很好地带动阅读前奏,并且很可能有延展的效果。逐步创建一个阅读经典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这个花园中自足地成长。

我曾任教一个男生占了班级总人数五分之四的理科班,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之前,我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全班没有一个人完整地读过《红楼梦》。权衡之后,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五课时),把曹雪芹的生平、红楼的前五回和十二钗的命运发展以“说书”的形式展现给了学生。那一周,每个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平时最淘气的几个男生在我结束红楼简介的时候,很自豪地对我说:老师,我已经读到第十一回了,等我看完了再和你交流。接着,讲解文章,学生思路非常流畅,很轻松地把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人物分析透彻了。在之后的半命题小作文《我看×××》中,有很多男生写出了《我看林黛玉》、《我看史湘云》的文字,虽然笔触还比较稚嫩,但很真实地展现了他们视角中的红楼人物。阅读热情高涨的理科班男生还要求和文科班女生展开一次有关红楼人物的辩论赛,看着平日里最调皮的男生和从不大声说话的女孩为了争论“冷月”葬的到底是“诗魂”还是“花魂”而面红耳赤的时候,我知道这一个星期的“说书”绝对是值得的!

提高课外阅读能力的方法 第7篇

新中 张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但我们总是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和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那么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爱上课外阅读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课改中我发现教师的任务决不只限于教学生去读一篇篇文章,理解一个个主题,而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适用于不同目的、不同内容的读书方法。因此,我布置下课外阅读的书目任务后,每个月都要在阅读课上做这么几个小活动检验读书成果,考察读书质量,我在具体的活动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质疑问难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难点,可让学生随时进行记录。在阅读质疑课上,每个学生都可亮出自己的疑点,请求援助。其他同学讨论、探究,帮助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在学生无法解答时,教师可参与讨论,和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最后评选出最有价值问题、最富挑战性问题、最完美答案,加分以资鼓励。如果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抛砖引玉”,从不同角度提些问题作示范,开阔学生的视野,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2、遐想空间

不少文学作品的结尾总是意味深长,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思考空间。这样的作品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契机,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的去想象,去探索作品留下的遥远的回味空间,让学生在燃烧的创作激情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想象能力。

3、群英争锋

阅读前,由学生自由组合,全班分成四大组,各组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点为本组命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项阅读,发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集思广益,每组读后出一份题(包括抢答题、必答题、风险题、拔高题),交给老师,由老师择优录取,形成竞赛题目。接着,每组推出四名代表,其余同学组成“智囊团”,必要时为代表献计献策。准备工作做好后,教师作裁判,班长作主持人,举办“阅读知识大赛”,让四组同学各展风采,成绩最佳组为冠军组,评出最佳选手,由最佳选手从智囊团里抽取“幸运之星”,加分以资鼓励。这样,不但巩固加深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体验,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反应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了阅、思考、学习和竞争,落实了“面向全体”的要求。

4、写作一隅

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读完文章后,已欣然领会其主题思想,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启示。此时应让学生拿起笔来,抒写自己心中所思。在这方天地里没有丝毫限制,学生可以海阔天空地遐想,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有的文章语言优美,可让学生摘抄;有的文章情节离奇,可让学生大胆仿写;有的文章主题深奥,可让学生改写或续写。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既可以积累写作语汇,又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5、课外自助餐

适合于节假日。学生在广泛阅读后掌握了丰富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口味办手抄报或编自编书,无形之中既让学生重温、感悟和思考了文章的内容主题等,又展现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提高了动手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之法。在学生读完著名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之后,让学生办了一期“我看祥子”为主题的手抄报。在一份份形式多样,五彩缤纷的报纸中,体现的是学生们深刻的感悟,绽放的是学生们智慧的火花,还有巧妙的版面设计和精彩的构思都让人为之喝彩。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与体会 第8篇

一、引导学生做纯粹的读者, 浸润其中

1.用环境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不要把学生硬拉到书桌前, 而是要利用环境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让班级的图书角落、校园的读书小园、家庭的小书房伴随阅读的光阴。

值得欣喜的是,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图书馆取名“三味书屋”, 再现了鲁迅先生笔下读书的意境, 古朴典雅的环境真是读书的好去处。因此, 到“三味书屋”里去读书的学生都爱上了阅读, 这就是环境的力量。每天, 学生有秩序地分时间段进入书屋品读、借阅。他们在这里或站或倚, 或颦或笑, 或奋笔疾书, 或轻轻圈画;一张张小卡片上写下了读书的心得体会, 诉说着读书的喜与乐, 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班级里, 还成立了“生日书吧”。每到学生生日, 家长都会送一本书作为礼物。我让学生先阅读, 制作“小寿星导读卡”, 然后同学之间在读书卡上写上读书寄语, 反馈读书信息。还可邀请家长一起分享读书感悟。这个小角落, 成为教室里最温馨的景致。另外, 还要做好家庭阅读的指导, 设立小书房, 有学生阅读的藏书, 在家也营造阅读氛围, 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环境的无形力量, 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随手有书读, 随处能读书, 有了这种氛围, 学生在阅读之路上越走越远, 在知识的天空越飞越高。

2.有课程设置保证阅读时空。

阅读, 只有让它进入课程, 设置相应的读书时间、空间, 才能保证做到常态化。在时间上, 可以“长课程”“短课程”“微课程”相结合。

每周1节课, 教师扎扎实实地进行读书指导, 让学生潜心阅读;每天中午半小时, 学生自主阅读;每天语文课前2分钟, 进行阅读积累。在这样的时空里, 教师更要指导学生具体的读书项目和形式, 如:针对一至六年级学生推荐不同阅读书目, 每学期10本, 供学生挑选, 有必读和选读书目, 有国学经典、名人故事、中外名著等。

3.用主题探究培养阅读思维。

如果说平时自主的阅读像满天星斗那样是散点状的、个性化的, 那么我们还需要找到一根线索, 把它恰当地串起来, 这样才能指导学生进行系列的、高质量的阅读。因此, 学生阅读要有深度的思考, 要做有品位的读者。

一是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进行指导, 从课内到课外, 以点带面, 指导学生主题阅读。一个主题, 就是一个阅读环境。学会读相关主题的书, 读整本的书, 读系列的书。如:学习了《只拣儿童多处行》, 确立“走近冰心”阅读主题, 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 阅读一批适合自己的冰心作品。在阅读探究时, 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赏读思考, 实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这样, 学生才能有感而发, 有疑而注, 有得而写, 提高阅读的思维品质。

二是挖掘德育节点指导读中思。围绕德育节点如礼仪、诚信、关爱、孝敬等, 指导阅读探究。先让学生广泛地搜集阅读资料 (相关方面的经典故事、国学内容等) , 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归类, 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结合所阅读的故事来宣讲自己的做法。例如:国学经典《论语》里“言必信, 行必果。人无信不立”是关于诚信方面的话题, 《凯琪的包裹》《花婆婆》《人间有晴天》等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引导学生向善、向美, 可以利用晨会或班会来读、讲。一个故事, 就是转变学生行为的美好开端, 这样的阅读更有趣、更有深度, 教育也就更有示范性, 真正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做到内涵式阅读。

二、鼓励学生做自信的舞者, 多样展示

仅仅有大量浸润式的阅读是不够的, 还要把表达的平台留给学生, 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做一个舞者, 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表现, 而是深层地表达。那么, 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机会, 才能让阅读中的学生有恰当的展示?

1.家校合作, 营造最温馨的舞台。

阅读, 要做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形成树树相依的“森林效应”。利用“亲子阅读日”, 鼓励家长走进校园, 成为读书活动的参与者。每个家庭设置“最美小书角”, 家长每天抽出半小时, 与孩子共同阅读, 共享阅读的快乐;家校联合定期举行“数数我的藏书“”书桌秀, 书房秀“”分享我的阅读小故事”等图片展;开展家庭亲子共读活动“温情故事会”;鼓励学生每周末把本周的读书成果与家庭成员分享, 如抄录文摘、撰写随笔、讲故事、共演课本剧等。这样, 学生在家也有了展示的机会。

2. 借助读书活动成就最出色的自己。

要充分利用读书节、童话节、读书论坛、主题诗会、作家进校园等各种活动, 给学生提供平台, 展示读书情况。学生或进行读书趣事交流, 或好书推荐, 或新书发布;还可以讲讲书本里有趣的故事;演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分享读到的精彩片段、心得体会;评评阅读的成果。通过一个个展示的舞台, 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个性, 充分表达阅读的快乐, 让自己成为阅读的主角, 真正在课外阅读中享受到童年的幸福。

三、引导学生做快乐的作者, 绽放光华

阅读指导的功夫不能仅仅停留于阅读本身, 如果阅读是输入, 那么我们还应该给学生搭建输出的通道。这样, 输入与输出就会构成一个完整的阅读循环。读是吸收、积累, “舞”是倾吐、表达, 写就是阅读的延伸与拓展。学生只有大量积累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法, 才能练就文学表达的基本功, 日积月累, 积微成著, 酿出甘美的创作之蜜来。

1.指导个性化的创作, 让学生享受快乐。

学生都是天生的诗人, 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 心中的想法千奇百怪, 又很想说出口, 那么教师就要顺势引导学生去创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主题来创作, 把“常态化”和“私人定制”相结合, 让学生自己报名, 参与文学写作。在学校图书馆里, 开辟出一方天地, 把作品呈现出来, 和大家一起分享。成立“文学社”“表演社“”演讲社”等一些学生社团, 有针对性地指导。还可以分年段来创作, 低年段利用童话节, 创编绘本、童话, 写童诗童谣;中高年段可以结合学校读书节等系列活动进行相关创作, 让学生享受当作者的快乐。

2.运用积极的评价, 让学生亲近文学。

对于学生创作的作品, 教师要恰当地运用评价激励, 采用“私人定制书柜”“集作成册”“读书星级证书”等方式进行激励, 随时在校园里展示。每学期评出校级“创作小达人”, 激发学生更投入地去创作。学生有了创作体验, 在阅读时更能体会文字的韵味及巧妙之处。创作所获得的积极评价, 使学生与文字更亲近, 与书本更友好。

上一篇:2023学雷锋通讯报道下一篇:天台镇文明餐桌行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