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数据库

2024-07-24

武汉科技大学数据库(精选8篇)

武汉科技大学数据库 第1篇

武汉科技大学是几本?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本,是湖北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在18的时候湖广总督张之洞凑请清政府批准成立的湖北工艺学堂,经过百余年发展建设,于正式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现在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有熟悉的朋友介绍称,武汉科技大学是在后升为一本的,之前都是二本。

但武汉科技大学并不是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小道消息说第二批211工程的高校中,武汉科技大学当时已经被列入211了,结果后来公布的时原定的15所变成了12所,其中就没有了武汉科技大学。不过武汉科技大学虽然不是211、985,但在许多城市招生的分数比211、985还要高,其实力自然是不用多说的,尤其是材料学、冶金、机械方面的专业,优势更明显。

武汉科技大学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与地方联合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实验室,以及很多的国家级成果奖励,所以这所大学的综合实力还是非常强的,是值得报考的一所高校。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本院校,但不是211、985工程建设高校,可实力还是很强的,现在你清楚了吗?

武汉科技大学怎么样

武汉科技大学大部分为一本专业,可称为一本大学,在湖北、山西等省份是第一批次录取,因此在这些省份属于一本;在上海、广东等地区是第二批次录取,因此在这些地方属于二本。并根据专业的实力强弱,也有一些专业批次录取的说法值得推敲。

一、一本二本的说法的判断

一般来说,一本二本的说法根据招生的批次来判断,同一所大学在全国各地的录取批次可能不完全是一样的,因此无法笼统的判断某个学校属于一本或是二本,还要结合某地区的招生录取情况,综合判断得出结论。

比如武汉科技大学本身的专业就分为一本和二本,绝大多数为一本专业,在不同省份的招生批次也有一批和二批,因此也可以是武汉科技大学既是一本也是二本。

二、关于武汉科技大学的专业情况

武汉科技大学王牌专业:冶金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实力强劲,录取分数远高于该校第一批次的录取平均分数,其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较弱,属于第二批次,另外根据高中文理分科的不同,也对其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对来说武汉科技大学的一本专业占绝大多数,只有极少数为二本专业,整体来说武汉科技大学被称为一本大学。

总结:武汉科技大学作为省属重点大学,全国高校排名比较靠前,在湖北省内是仅次于“211 985”的一本院校,是湖北省内普通一本院校的“领头羊”,如果能选择一个不错的专业就更是锦上添花。

武汉科技大学数据库 第2篇

大学美育概论论文

题目: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厚德博学崇实去浮

摘 要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间称为《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乐

关键词: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管弦乐,奏鸣曲,交响

I 厚德博学崇实去浮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中国有很多传说,而那么多传说中我独爱梁祝。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梁祝又被用很多形式表现。芭蕾舞剧《梁祝》用肢体语汇展现了梁、祝凄美的爱情;卡通动画版的《梁祝》则满足了当代青少年观众的喜好。而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之一,则其也是我最喜欢的小提琴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乐曲一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由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华彩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接着双簧管以柔和的音色奏出抒情的主题。整个引子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下,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接下来,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这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谓煞费苦心。创作者之一的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中段)。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

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这个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旋律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华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抒情而徐缓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而这部分最后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突然,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以及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的斗争中。音乐进入展开部,这段旋律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原剧中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音乐中铜管乐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紧接着独奏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 厚德博学崇实去浮

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斗争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而达到了矛盾冲突的高潮。

此刻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开始“一问一答”。这段旋律缠绵悱恻,如泣如诉;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时分时合,把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的“楼台会”旋律,是参考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娘“断桥回忆”的一段悲切的唱腔,和越剧《梁祝》中祝英台的哭腔融合改编而成。“断桥回忆”原曲是浙江已故著名琴师贺仁忠编写的,采用的祝英台哭腔是浙江已故前辈演员张茵的特色唱腔。整段音乐是为塑造梁祝互诉衷情的形象而重新编曲的。

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转入“哭灵投坟”的段落,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在这段旋律中,弦乐的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这里加了板鼓,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这里,小提琴汲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她时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绝,时而低回婉转,泣不成声。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了最后的控诉。接着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哭灵投坟”这段悲天动地的音乐主要采用了越剧紧拉慢唱的嚣板和绍剧中富有特色的“二凡”腔。原汁原味的越剧“尺调”哭腔,抒发祝英台痛不欲生的悲痛情感,乐队铜管演奏的是稍加变化的激昂的绍兴大班(即绍剧)“二凡”高腔。只有中国二胡琴弦上才有的滑指手法,首次出现在小提琴演奏上,使《梁祝》在表现满腔悲愤、痛苦欲绝的情感时,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还有中国越剧、京剧中常用的倒板、嚣板等,首次进入协奏曲,使《梁祝》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最后是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再现了传说中“化蝶”的场景——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 “爱情主题”。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最后的《化蝶》是根据昆曲《梁祝化蝶》的那段笛子独奏以及由贺人中老师编曲的越剧《白蛇传》中的《断桥》部分,加上哭腔完成。表现蝴蝶翩翩起舞那段优美的音乐,是从当年苏昆剧团演《游园惊梦》的昆曲曲牌中提练出来的。把商调式的昆曲音调和徵调式的越剧音乐用“移花接木”的方法连接起来,使二者的风格得到了新的统一。

小提琴曲《梁祝》创作创作于1959年。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祝家美丽的女儿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求学生活中与与善良,纯朴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情谊。三年后,英台要回家了,长亭十八相送,她向山伯表达了自己的爱意。然而回家后却发现自己已经被许配给豪门子弟马文才。争取不到自己的爱情,山伯在郁郁中死去。婚礼当日,英台让花轿来到安葬山伯的山岗,在山伯坟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小提琴曲《梁祝》巧妙运用了大提琴与小提琴音色高低的不同成功地用音乐扮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角色。这是《梁祝》奇妙的地方。厚德博学崇实去浮

音乐开始,以轻柔的弦乐为背景,长笛吹出了优雅而欢快的乐曲,然后柔和高亢的小提琴声响起,音乐中,我们能想象出这样一副美妙的景色:年轻的祝英台换上朴素的男装,告别父母带上银心出发去书院。一路上,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鲜花盛开,从未出过远门的英台带着快乐上路,奔向未知的未来。

紧接着,由小提琴带领,多重弦乐的音色响起,应是学子们纷纷进入了书院,书院里一篇生气勃勃,学子们相互谈笑,共同探讨着论语以及六艺;小提琴的音色此时变得异常高亢,应是英台兴奋地穿梭于各位同学之间,兴奋地与之攀谈。在这里,她认识了山伯,她那颗天真纯洁的心灵就此打动,每天都充满了快乐。在这一部分里,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应答,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

快乐的时光如此短暂,很快,英台要回家了。这个时候,小提琴原本欢快的曲调骤然变得悠扬而缓慢,体现除了少女心事重重的心境;在送山伯回家的路途中,英台犹犹豫豫,欲言又止,小提琴琴音的断续正如同英台面对着心上人时羞涩的心情;而悠长的滑音和颤指的技巧使得音色似心情一般徐缓而犹豫,描绘出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英台远去,徒留山伯长亭惆怅。

10分12秒,几个大提琴音低沉的划过之后,整个乐曲的曲风一下子转变得阴森低沉。我们可以想象,英台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准备向父母提起自己与山伯之间的事情。然而祝员外却已经她许配给了马文才,这个惊人的消息如同一个晴天霹雳打在英台的头上!她的快乐瞬间崩塌!大提琴低沉的音色和小提琴尖锐短暂的音色向应答,还有各种磅礴的管乐声为背景,仿佛是祝员外在不断说服女儿,众多祝家人也不断地劝说着英台,而英台绝望地不断回答“不!不!不!”在自己的反抗得不到任何效果,小提琴发出了悲愤的双弦音的音色,仿佛英台含泪控诉着父母,“你们要这样将女儿一生的幸福都断送掉吗?!”接着,小提琴的声音变得孤独而尖锐,英台回到自己的闺房,悲哀地想着自己今后的一生将这样与真爱擦身而过!

她不甘心!

于是,英台将山伯约到楼台相会,将一切都告诉了他。14分25秒,在大提琴与小提琴的互答中,二人互诉衷肠,倾吐着彼此的爱意,筹划着对策,他们要在全世界的压力下争取到自己的爱情!

然而,残酷的封建势力如何能让二人轻易如愿,山伯在欲求不得,郁郁寡欢下去了。这时小提琴使用低音部分,音调变得悲伤而孤单,像英台的心一样片片破碎,尖锐的音调像往昔的快乐一般划破了英台的心。

16分30秒,音乐的曲调一下子变得高亢,并加入了鼓声,英台下定了重大的决心,乐曲运用了京剧倒板和越剧嚣板的手法,深刻表现了英台对封建势力的坚决反抗。几声小提琴的高亢的音色走然在各种微弱的鼓点声和快板声中响起,像英台不顾周遭的眼光和议论纷纷,坚决地说,“我不嫁!”然而,她的反抗得不到胜利,她还是不得不加入马家。各类乐器的奏鸣此时仿佛都变得和缓,只有小提琴声偶然间突出出来。一切都看似平静了,英台仿佛接受了她的命运,没有人知道,她早已经在心底下定了必死的决心!

19分30秒,小提琴的琴弓在琴弦上弹跳,发出了若中若轻的音色,是英台,她穿着红色的嫁衣往山伯的墓前飞奔过去,脚步在泥土地上发出“踏踏”的声响。她用尖锐高亢的声响告诉山伯“等着我!”

19分52秒,锣鼓齐鸣,英台纵身跳进了山伯的坟墓!乐曲达到了最高潮,风也为他们不平,雨也为他们悲伤!天地为他们忠贞的爱情而感动!

短暂的停顿后,竖琴的音色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仙境当中,长笛悠扬的声音想起,仿佛花仙子带领我们在亦真亦幻的彩虹下前行,一阵优雅的小提琴声又想了起来,我们仿佛看到两只蝴蝶在花丛中蹁跹缠绵,从此,英台与山伯生死相依,永不分离。厚德博学崇实去浮

 

其实老早前就看过《梁祝》的黄梅戏,对他们的故事也有了一些了解。虽然我也听过这首曲子,可是只到上了这次的公选课,我从未像这次一样仔细分析过乐曲的含义和里面蕴含的故事,尽管梁祝的故事我已经滚瓜烂熟。音乐真的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表达,只要用心聆听,就能听见它所蕴含的深刻的情感。厚 德博学崇实去浮

参考文献

武汉科技大学数据库 第3篇

现场:130名学生选修“风水课”

昨日是该校“建筑与风水”课本学期第一次开课的日子。上午9时许, 记者来到该校时, 老师正讲“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关系”, 教室内有130名学生听课。

在该校教务处印发的选修课简介上, 对该课的介绍为: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与风水”是将建筑与周围环境统筹考虑的学问。

主讲教师叫马威, 是该校城建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他称, 80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兴趣, 但缺乏引导, 自己开设此课旨在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老师:该课讲授人与自然和谐

据马威介绍, 这门课将分9次讲解, 主要围绕“让住宅及室内摆设如何与周边自然环境更和谐相处”来探讨。课程中对“风水”的基本思想为:周边环境的好坏能影响人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又能左右人的性格, 而性格又往往能影响到命运。

自然环境的好坏能影响到人的命运, 这是否为迷信?对此, 马威认为这并不是迷信, 而是将科学知识与人的生活舒适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怎样才能让人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比如为什么中国人在建房时都喜欢“坐北朝南”呢?

马威更喜欢将“风水”看做是一种传统文化, 将坊间的想法与现实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尽管很多人认为‘风水’不够科学, 但实际上很多人在建房或是装修时, 或多或少都有相关的考虑, 而学建筑的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在他们走入社会后是有帮助的。”

学生:分不清是科学还是迷信

据了解, 选修“建筑与风水”的大多是该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 也有部分其他专业学生。“刚听说这门课时, 我也是不太相信, 认为这不是在宣扬迷信吗?”该校建筑学专业大四学生小高说, 听了一次课后发现讲课内容有些道理, 比如建房时考虑“朝向”等问题, 这实际上是在考虑房子与周边环境的和谐问题, “我觉得这就不应该是迷信。”

但也有学生在听完课后提出,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将“风水”与“财富、利弊以及健康”联系起来, 他们对房子的选址和装饰相当讲究, 这些又谈不上有科学依据。

采访中, 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并不能说清楚“风水”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 更多的人只是觉得好奇或是感兴趣, 所以就选修了这门课。

争议:专家与开发商意见不一

“风水”能不能成为大学的课程, 在学术界和建筑界也存在争议。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冯桂林认为, 对于建筑风水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 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清晰的界定。不过, 在社会主流人群不认同“风水”就是科学的情况下, 高校开设此课应持谨慎态度。

武汉科技大学数据库 第4篇

怀着对象牙塔的无限期待与向往,2009年夏天,我来到了武汉黄家湖畔,第一次听到了上面的话。钢铁品质教育是每个武科大学子走入校园的第一课。走进校史馆,可以看见象征着辛亥革命胜利、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告捷时飘扬在红楼的铁血十八星旗。这面旗帜就是我校的前身——省城中等工业学堂的赵师梅、赵学诗和陈磊等同学共同绘制的。我们的校友早在一百年前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如今的武科大人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前辈们致敬。在2011年11月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网络炼钢挑战赛”中,我校研二学生栾国庆、宋生强代表武汉科技大学参加了学生组的比赛,比赛从11月15日晚8点开始,持续了24小时,共模拟冶炼了34259炉钢水。参赛选手先使用高炉模拟生产出铁水,再用转炉模拟将铁水炼成能用于生产管线钢的钢水。比赛以生产出符合成分和温度范围且成本消耗最低钢水的选手为胜。最终他们击败了来自25个国家的650支队伍,获得东亚—大洋洲赛区学生组冠军。

在学校崇实讲坛,我们常常聆听学长们的教导,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河南省原政协主席范钦臣、中国慈善排行榜前十的恒大地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我静静地坐在下面听他们讲述自己的人生,让人兴奋的不只是可以这样近距离地倾听他们的故事,浸染他们的成功之道;更重要的是,我们和他们有着同一种精神,同一种文化,我们相信自己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有朝一日也会像他们一样绽放光芒。

“在中华大地上,哪里有钢铁冶金企业,哪里就有武科大的校友,哪里就有武科大人作出的贡献。”校长孔建益曾经骄傲地说。每次在招聘会上,听到面试官夸我们学校的学生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用人单位都“大量批发”的时候,心里都有藏不住的高兴。据不完全统计,在湖北的武钢、鄂钢、冶钢三大钢厂中,不单主要领导大多是武科大的毕业生,还有超过一半的中层以上的管理与技术干部都毕业于武科大。在我国36个大型和特大型钢铁冶金企业中,有60多位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毕业于武科大。学校因此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武科大学子无时无刻不受着“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钢铁品质的熏陶,这种品质融入每位武科大学子的身心,这种品质在武科大学子中代代相传。

在洒满阳光的日子里,在沁湖边漫步。错落有致的石头是得天独厚的躺椅,翻翻自己喜欢的书,很惬意的小时光。看着每棵树上的“领养证”,想起老师同学们种树的身影,人和树就这样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无形之中生出一种特殊的情感。渐渐地叫得上每种植物的名字,记得它们四季不同的姿态,还有那种青草的味道,湿热的水的气息,温润的荷花香……我憧憬了一遍又一遍它们大树成荫的样子,来年毕业我也要种下一棵树,看着它像母校一样,枝繁叶茂。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本吗 第5篇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本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教育部和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中冶、中钢等六家国家特大型企业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后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种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学校几经更名、几度搬迁,钢铁情缘一脉相承、崇实理念一以贯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学科优势。

学校校园总面积1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3.94万平方米,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675人,其中专任教师1838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例超过80%,副高以上职称人员比例为55%。学校拥有双聘院士8人,国家“____”创新人才3人、“长江学者”1人、“____配套引智工程”项目2项,湖北省“百人计划”6人,“楚天学者”60人,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30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6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9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1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63人。学校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图书馆馆藏文献300万余册;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校;教学设备精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亿元;建有32个研究所、1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现设置有15个举办本科教育的学院(部),69个本科专业。冶金工程、矿业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分别位列全国高校第6位、第7位。学校拥有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2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8个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和省级重点(培育)一级学科(覆盖学校72个二级学科)。

学校科学研究实力雄厚,优势突出,特别是在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化工、控制等行业具有较为突出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学校建有湖北省属高校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近五年,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70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80余项,连续七年获得15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数量位列全国高校48位。

学校重视立足行业显优势,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先后与武钢、攀钢、重钢、涟钢等20余家大型企业和湖北省有关地市州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牵头组建了面向区域发展的“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并成立了“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术研究院”,“韶钢-武科大炼铁技术研究所”,设立了“许家印奖学金”、“科力生奖学金”、“武钢奖学金”、“涟钢奖学金”、“首安奖学金”、“濮耐奖学金”等15项社会奖学金。学校还成立了董事会,第一届董事会有33家企业,第二届董事会由51家董事单位组成,董事单位分布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冶金、机械制造、医疗、建设、金融、科研设计、教育等12个行业,为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推进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坚持教育创新,加强素质教育,倡导知行并重,注重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了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项、国家级规划教材10本,获批建设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获得4项国家教学成果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15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五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3%以上。学生在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国际炼钢挑战赛冠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等奖励;“攀登者”机器人足球队先后荣获10次世界冠军、13次全国冠军;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培养了国家女篮队长苗立杰为代表的多位国家级队员。

百余年来,武汉科技大学秉承“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13万余人,他们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尤其是钢铁冶金行业的骨干和栋梁。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同澳大利亚、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三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学校与美国侨港大学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合作举办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合作举办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项目)。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作学校的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邀请一大批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讲学,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和科研合作,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武汉大学科技协会 第6篇

各部门简介

秘 书 处:下设秘书部和礼仪部。秘书部负责本协会的内部财务流通和组织纪律监察,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会议记录,文件起草,档案备份和其他日常事务的处理。礼仪部主要负责协会的公关、礼仪、主持等。

活动中心:下设一区分部、二区分部、三区分部、四区分部主要组织开展特色学科竞赛,联系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参观科技展览高科技企业。各区分部主要负责各校区所开展的活动,同时协同其他部门处理本会其它事务。

拓展中心:下设策划部和外联部。策划部负责对协会的活动进行提前筹划与安排,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外联部主要职责为与校内外其他相关单位交流沟通,获取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推动本协会向外发展壮大。

宣传中心:下设网络部、新闻部和宣传部。宣传部主要负责对外宣传协会活动安排、进程、内容。新闻部主要进行科普宣传、民意测试和新闻调查等,同时负责本协会的对外媒体宣传工作,树立本会良好社会形象,扩大本会的影响力,提高本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网络部负责本协会的网络主页的创建和日常维护与升级换代,对外宣传本协会,维护协会的良好形象。

珞珈论坛项目中心:专项负责组织开展珞珈论坛大型学术讲座、交流座谈等活动。

数码科技体验俱乐部(会员部):组织广大数码爱好者参与相关数码科技体验等活动,包括DV拍摄、航模设计、机器人制作等。

二、干部要求:

1、政治立场坚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有创新能力,工作积极、热情、热心为同学服务且有恒心;

3、担任过相关工作或学生干部,有一定的社团工作或学生工作经验者优先;

4、有一定的特长者优先,如电脑、绘画、写作、摄影、摄像等。

三、招聘流程:

1、报名方式(1)现场咨询报名:招新点报名(9月15日-22日,各校区食堂门口),本协会活动现场

咨询报名,直接到协会办公室报名(工学部大学生活动中心一楼)

(2)E-mail报名:未来网校园通知中科协招新通知下载报名表填写后发至whukexie@126.com(即日起至9月22日14点截止)。

2、面试及公示

面试时间待具体通知,面试结果将于9月25号——9月31号向全校公布。

3、任命

科协常委会根据公示的情况集体讨论后报校团委通过,正式任命各主任、部长、副部长。

武汉科技大学数据库 第7篇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是与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共享资源,其学校图书馆是位于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校园正中央,于2004年8月建成。9月投入使用,现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5000m²,设有采编、技术、阅览、流通、行政办公室等部门,全馆共有读者座位2600余座。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现有馆舍已不能满足需要,一座30000 m²的新馆正在筹建之中。

其中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其教改特色市场营销专业、环境艺术专业、3D数字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建筑动画专业、游戏设计专业、医药营销专业由于其密切与职业教育思想配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大学校园感受文化熏陶,另一方面也会加强动手能力,注重技能培养,毕业后还可享受推荐就业服务,推翻了传统的学生自主外出寻求实习的模式,真正意义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让大学生资源更大程度的投入到社会中,让大学生顺利走进企业。

学校图书馆有各个专业的教学参考书籍,各种文献资料,藏书近40万册,报刊1000余种,每年也在陆续更新中,初步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藏、借、阅一体化的馆藏特色。数字化资源建设从2006年初“万方数据”落户我馆开始,现已引进“中国知网”、“超星”,並自建各种数据十余项。目前在馆内电子阅览室以及在校内各节点均可查阅。全馆现有各类服务器、计算机100余台,存储设备容量达8T,馆内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与校园网络互联,是校园一级节点,读者可以从校园网查询图书馆的相关信息。

由于采用了ilasII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软件,所以书刊收藏、借、还以及办公均实现了自动化。

图书馆内还有图书管理员,每周开放达82小时以上。馆内还有自习室,在图书馆内要时常保持安静,不允许大声喧哗。图书馆借读证办理可以询问辅导员,借出图书请在规定时间内归还,要注意保持书籍的整洁。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在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管理区黄家大湾1号,就坐落在湖北省著名的东湖风景区内,湖光山色,美景如画,远离闹市的喧嚣。在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读书的学生共享本科学校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所有资源,如:教室、自习室、机房、宿舍、教师等。

到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的路线为: 火车站 武汉火车站:

1、乘坐 643路, 在落雁路先锋村站下车,步行至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2、乘坐 525路(或 513路), 在青王路龚家岭站下车,步行至青王路龚家岭站,乘坐 515路, 在落雁路先锋村站下车,步行至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武昌火车站:

1、乘坐 轨道交通4号线, 在武汉火车站下车,步行至 武汉火车站,乘坐 643路, 在落雁路先锋村站下车,步行至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2、乘坐 564路, 在 八一路东湖新村站下车,步行至 八一路东湖新

村站,乘坐 515路, 在 落雁路先锋村站下车,步行至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汉口火车站:

1、乘坐 轨道交通2号线, 在洪山广场站下车,步行至 八一路洪山广场站,乘坐 515路, 在落雁路先锋村站下车,步行至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2、乘坐 725路(或 610路), 在武汉火车站下车,乘坐 643路, 在 落雁路先锋村站 下车,步行至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汽车站

付家坡客运站:

1、步行至武珞路十五中站乘坐608路, 在八一路东湖村站下车,再乘坐515路, 在落雁路先锋村站下车,步行至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2、步行至梅苑小区站乘坐 轨道交通4号线, 在武汉火车站下车,再乘坐 643路, 在落雁路先锋村站下车,步行至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宏基客运站:

1、步行至武昌火车站乘坐 轨道交通4号线, 在武汉火车站下车步行至武汉火车站乘坐643路, 在落雁路先锋村站下车,步行至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数据库 第8篇

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是湖北工艺学堂, 是晚清时期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在一百多年中, 经过多次更名及高校合并, 在1995年由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冶金建筑专科学校和武汉冶金医学专科学校三所院校合并成立武汉冶金科技大学, 并于1999年正式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属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三校的合并使得学校存在三个校区, 学生分别在三个校区上课学习。

后来由于校园占地面积严重不足, 武汉科技大学的办学条件已出现危机的警示, 据考证2003年各类在校生2万8千余人, 而校本部青山校园面积只有826亩, 生均占地面积仅0.3分。为解决这一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拓展校园空间, 应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2003年6月, 在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经充分调研论证, 在洪山区青菱乡黄家湖畔征地1902亩建设新校区, 于2005年9月新生入驻。

所以, 武汉科技大学多校区的形成既有高校合并又有新校区的建设。经学校调整, 目前, 本专科学生基本分布在青山校区和黄家湖校区。洪山校区以自考和成人教育为主。多校区的管理模式为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表现为由学校统一制定发展规划, 统筹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学院则是二级管理机构, 具体负责教学、科研、行政组织的运作;各分校区作为二级学院所在地, 不设任何管理机构。

2 武汉科技大学多校区办学对学生的影响调查分析

2.1 研究方法与过程

此次研究主要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 辅以资料查询, 运用描述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调查采取走访与网络调查相结合, 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78份, 其中走访调查200份, 回收192份, 网络调查100份, 回收86份。调查对象的比重情况如下:所在校区比例青山校区54%, 黄家湖校区46%;被调查者女生占39%, 男生占61%;学历方面三科生占51%, 专科生38%, 研究生占11%, 力求保证所选取的样本和数量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采集的信息、内容涉及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校园文化气息、教学设施分布、消费水平以及校园安全等多个方面。在研究过程中, 单项之间有时会出现样本总量的细微不一致, 这主要是剔除一些无效信息 (如空题等) 导致, 不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和对结果的分析。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校园文化缺失和割裂现象凸显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 在“您如何评价所在校区的文化人文气息” (限黄家湖学生) 一问中, 1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浓厚”, 21%选择了“一般”, 而63%的选择了“淡薄”。由此可见, 新建校区缺乏校园文化底蕴, 人文气息淡薄。一来新建校区总体建设进度缓慢, 人文建设滞后, 校区时间短, 历史沉淀空缺, 加上学生以新生为主, 原有的校园文化不能有效继承, 新的文化难以形成。其次, 校园文化割裂严重, 由于校区定位和布局的不同, 新校区只有低年级学生和部分院系, 造成不同专业和高低年级缺乏必要的交流机会, 阻碍了校园文化的凝聚。

2.2.2 教学质量下降, 学科发展受影响

首先, 校区间距离远, 教师要在多个校区奔波, 时间和精力很大部分消耗在路上, 影响了教学质量。其次, 学科专业的建设和融合受到负面影响。新建校区一般是教学基地, 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十分苍白。最后, 学生跨校区选课出现困难。选课制是学分制实施的核心, 但由于地理条件限制, 学生不可能做到跨校区选课, 违背了学分制改革的目标。同时在几个校区开设, 既又加了教学成本。调查显示, 76.74%的被调查者认为“多校区办学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18.60%认为“没影响”, 只有11.62%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质量上升”。另一方面, 29%的被调查者选择“想选修的课程只在另一校区开设”。

2.2.3 教育设施难以共享, 造成教学资源浪费

硬、软件设施的分布不均使学生 (尤其新校区) 不能充分地享受学校资源。虽然在政策上不同校区的学生可以同等地利用各校区的设施, 但校区间距离远, 交通不便, 对其它校区的陌生心理会使减少共享的时间和次数。从问卷中可以看出, 69.76%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资源难以实现共享”, 只有11.62%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实现共享”, 6.97%的选择了“不能实现共享”。

2.2.4 对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

在回答“多校区办学是否影响就业水平 (限黄家湖学生) ”时, 58%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就业水平”, 24%认为“没有影响就业水平”, 18%认为“不好说”。校区分散、地理间隔、信息不畅、交通不便, 对就业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新校区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落后的郊区, 给学生外出应聘实习、企业来校招聘制造了极大的不便。学生外出应聘的时间成本、心理成本、经济成本增大。

2.2.5 娱乐、医疗以及后勤保障等设施存在不均等现象

对问题“您是否对校内各项服务 (如食堂、开水房、洗衣房、校医院等) 满意”时, 青山校区方面, 6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满意, 18%选择了基本满意, 只有13%选择了很满意;而黄家湖方面, 43%选择了很满意, 33%选择了基本满意, 只有24%选择不满意。可见, 娱乐、医疗以及后勤保障等设施存在着不均等的现象。

3 武汉科技大学多校区办学的对策性建议

3.1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重构校园文化体系

传统的优秀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基础, 而创新则给文化建设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要吸收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优秀成果, 继承经过历史积淀的文化底蕴, 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和再定位, 确定一个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又符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建设目标, 融合成新的办学思想和理念, 形成新的校园文化体系内容。由于各校区、院系的条件不同, 专业学科的领域不同, 甚至年级层次不同, 各校区在开展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必须围绕学校的目标战略,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方向, 从结构和内容上改进, 循序渐进,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新校区的发展可以借鉴旧校区加以修整与规划, 建设与自身适合的硬、软环境。可以引导和支持学生的社团文化活动, 丰实校区的文化气息和学术氛围, 通过校训校歌等让学生感受学校独特的的校风校貌和历史传统, 开展校风学风建设、学术科技竞赛、体育文化活动等校园文化建设。甚至还可以通过新校区新鲜活跃的文化氛围影响旧校区, 推动旧校区的革新。

在现阶段, 要秉承“厚德博学, 崇实去浮”的校训, 在全校推进“表里如一, 坚忍不拔;勇承重载, 精益求精”的校风建设, 积极开展校园精品文化工程建设。同时可借鉴国内外在多校区办学方面的先进经验, 坚持长期地推进校园文化精品工程。实践表明, 无论是合并重组型的多校区高校, 还是新建扩展型的多校区高校, 都必须进行校园文化的整合与优化, 才能使多校区办学更好地发挥1+1>2的效能, 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建设兵。

3.2 教学安排人性化, 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人性化是当代的发展趋势, 学校在进行教学安排合理化的同时也要要注意人性化。教师是传知布道的主体, 在教学中举足轻重, 在科学合理安排教务的同时, 要尽量满足教师的需求, 这样才能以保证教学质量。比如避免同一天内在多个校区教学, 同一个教师课程在其身心可承受的范围内尽量集中, 甚至可以采取单双周制 (一周一校区, 隔周换校区) 。

精品课程具有高质量高共享性特点, 并且可以促进其他课程的革新与提高, 因此要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一般会发布在学校网站上, 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学习, 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需求与授课校区的矛盾。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共性需求, 在多个校区同时开设共性需求大的课程以满足学生需要

3.3 深入信息化建设, 为资源共享积极创造条件

信息网络不受时空的限制, 可以有效地解决物理距离带来的不便。学校要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 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目前学校虽然都开设了电子图书馆, 但受硬件资源不足的限制, 很多学生难以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成果。同时, 加强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硬件建设, 更重要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的管理, 是信息化软环境的引导与建设。由于软环境的忽视, 投入的成果得不到利用, 如学生在电子阅览室只是做作业, 甚至是上网, 自己没有有效利用资源还占用资源。因此在加快信息化的同时, 特别注意软环境的开发与引导, 切实提高信息化成果的利用率。

信息化资源不可能完全替代实物资源, 即使是信息化, 也只能是某些方面, 因此依靠信息化但绝不依赖信息化, 要采取各种措施, 为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如在多校区之间增派学生乘坐的专车, 方便学生往来。学校对有些专业换校区也不失为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一种方式, 但这种方式利弊还值得商榷。要提高资源利用率, 最根本的是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多校区的特殊性, 根据不同校区的特点, 科学规划, 科学建设, 科学源自科学的方法, 如建设初期进行考察调研, 杜绝从形象工程。

3.4 关于促进多校区办学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多校区办学是高校改革的新兴模式, 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影响, 需要政府积极改善交通条件, 方便通行。学校及社会各方面更应积极应对。

(1) 学校要扩大对外联系, 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

学校要加强对外宣传, 提高社会知名度, 出台各种政策和便利条件, 利用各种资源, 吸引和邀请企事业单位前来招聘、座谈、讲学, 建立长期稳固的毕业生供需关系。

(2) 利用现代化通信技术, 建立就业服务平台。

第一, 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方式, 建立多渠道信息发布平台, 保证就业信息的充分利用;第二, 加强就业网站建设, 完善服务功能。网站要从就业信息发布单一功能向就业指导、政策宣传、学生推荐、疑难解答、网络招聘多功能方向发展, 让学生能够随时根据需要选择服务内容。第三, 构建快速信息反应机制, 加强各校区的联系, 使学校就业资源得到共享和优化。

(3) 转变观念, 构建新型就业管理模式。

就业管理者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构建引导式、启发式、帮助式的就业管理模式。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一方面, 利用校园文化活动, 实现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的拓展;另一方面,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特别是要多与企业进行合作, 成立就业实习基地, 让学生在得到锻炼的同时, 了解并适应企业, 为最终就业奠定基础。

摘要:经过高校的合并重组与扩建, 多校区办学格局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一种重要办学形式, 论文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 通过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分析武汉科技大学多校区办学对大学生的影响, 并提出合理规避和降低其对学生不良影响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武汉科技大学,多校区办学,影响

参考文献

[1]周玲.中外多校区办学的案例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 (2) :15-18.

[2]刘华东, 张婕.我国多校区办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 :61-62.

[3]余莉.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的问题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2008, (2) :47-48.

[4]陈爽, 朱嵩.多校区格局下教学管理的困难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 :263-264.

[5]卢勃.组织与控制: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策略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 .

上一篇:多途径可打造负载均衡下一篇:医院妇产科室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