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平台数据管理

2024-07-11

云平台数据管理(精选8篇)

云平台数据管理 第1篇

云平台资源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中山市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资源管理,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安全使用,根据《中山市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是云平台的主管部门,负责统筹云平台资源管理工作;云平台资源使用单位(以下简称用户单位)依据各自责任,协助主管部门和运营单位做好云平台资源使用及安全管理工作;云平台运营单位配合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云平台资源提供及安全管理服务。

第三条 本细则所指云平台资源是中山市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为用户单位提供的计算、存储、网络等云资源,具体包括但不限于:

(一)云计算资源。云平台运营单位根据用户单位需求和主管部门审批意见,为用户单位提供虚拟主机服务,用户单位须明确虚拟主机的CPU核数、内存容量、存储容量、端口开放需求和配套设备运维需求。

(二)云存储资源。云平台运营单位根据用户单位需求和主管部门审批意见,为用户单位提供保存系统数据、图片、视频和 备份文件的云存储资源。

(三)第三方软件资源。云平台运营单位根据用户单位需求和主管部门审批意见,为用户单位提供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服务器防病毒、备份工具等第三方软件。用户单位应优先使用自有的正版第三方软件,建议用户单位原则上使用开源软件,如需使用云平台提供的付费第三方软件,用户单位需求须通过按《管理办法》要求组织的专家评审。

(四)云网络资源。云平台运营单位根据用户单位需求和主管部门审批意见,为用户单位提供互联网、党政内外网、业务专网、无线网络、VPN远程访问和其他网络接入服务。用户单位云网络资源需求须明确网络接入地点、数量、带宽和价格等要求,并须通过按《管理办法》要求组织的专家评审。

(五)云安全服务。云平台运营单位提供满足等保三级要求的基础设施安全配套服务。用户单位如需选用云平台运营单位提供的增值安全服务,须通过按《管理办法》要求组织的专家评审。

第四条 云平台服务范围。云平台主要为中山市市直机关及事业单位(含下属单位)、各镇区网站和经市政府批复同意的重点信息化项目提供资源服务。

第二章 部门职责

第五条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是云平台的主管部门,在新建电 子政务项目技术评审阶段就项目对云平台资源的需求提出意见;在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负责云平台资源的申请受理、评估、审批、统筹、协调及管理工作。

第六条 用户单位按需向市经信局提出云平台资源申请,填写《云平台资源申请表》,经市经信局评估、审批和分配资源后,负责对云平台资源的使用和安全进行管理,包括但不限于虚拟主机和账户密码管理、协调软件开发单位合理使用资源、资源使用反馈、信息系统维护等。用户单位须协助云平台运营单位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第七条 云平台运营单位按照主管部门要求,具体负责云平台资源分配实施、资源监控报告、平台运维优化、故障响应、技术支持、平台资源扩容等运营管理工作。

第八条 市公安局是云平台信息安全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单位,云平台运营单位在市公安局的指导下,按照信息安全有关工作要求,做好云平台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章 用户单位前期需求的确定

第九条 新建电子政务项目在技术评审阶段,项目建设方案须参考云平台服务目录,明确云平台资源使用需求。

第十条 新建电子政务项目须参照云平台网络规划,明确云网络资源需求,并经市经信局组织的技术评审和市财政局绩效预 算审核后,作为云平台运营单位进行网络采购的依据。

第四章 云平台资源申请管理

第十一条 用户单位可参照云平台资源服务目录提出资源申请,流程为由用户单位向市经信局提交资源申请表(见附件),市经信局经过内部审批向云平台运营单位发出资源审批意见,云平台运营单位根据资源审批意见分配资源并通知用户单位,协助用户单位进行系统部署或调整。

第十二条 云平台资源申请时间要求。用户单位关于云计算、云存储、第三方软件资源(变更)的申请,须提前于计划实施目标日前至少5个工作日提出申请;云网络资源(变更)申请和云安全服务(变更)申请,须提前于计划实施目标日前至少30个工作日提出申请。

第十三条 用户单位申请将已建信息系统迁移到云平台时,原则上要继续使用前期已采购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第三方软件正版授权,云平台不再安排。

第十四条 用户单位在填写云平台资源申请时,应根据项目建设方案及业务需要,结合信息系统未来3个月的资源需求提出申请,对于资源需求超出实际情况的申请,云平台将根据评估情况做出合理化分配建议。

第五章 云计算资源管理

第十五条 资源分配和使用原则。用户单位应根据业务需要向市经信局提出资源申请,市经信局评估、审批后分配资源总额和初始资源额度,云平台运营单位按初始资源额度分配资源,并监控资源使用情况,在资源总额范畴内,云平台运营单位可根据用户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用户单位可通过邮件方式提出申请,资源调整操作完成后由云平台运营单位通知主管单位和用户单位。如资源使用量已达总额仍不能满足信息系统实际需求,用户单位可再次提出资源申请。

第十六条 云计算资源的初始分配。市经信局通过对在云平台运行的多个信息系统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按照一般性网站及OLTP系统、较大型网站及多用户OLTP系统、大型服务网站和信息系统等三个类别进行资源初始分配。

第十七条 云计算资源升级。在资源总额范畴内,云主机资源的升级按照以下管理原则进行。

(一)达标升级原则。各单位云主机资源需达到一定使用量或条件时才可申请升级,具体如下:

(1)CPU周平均使用率超过80%及以上;

(2)1小时内CPU使用峰值超过90%达到3次以上;(3)内存周平均使用率超过80%及以上;(4)1小时内存使用峰值超过90%达到3次以上;(5)存储空间使用率达80%以上;

(二)临时升级原则。当用户单位的信息系统出现可预期的访问高峰时,用户单位在明确升级时间长度和资源需求后,可向市经信局提出资源临时升级申请。

(三)应急管理原则。云平台运营单位在发现用户部门的云主机出现资源瓶颈情况时,应及时采取资源升级操作并通知用户部门。

第十八条 云计算资源的变更。用户单位需对已分配的云计算资源(第三方软件)进行变更时,须提交资源变更申请,按照申请流程办理。

第十九条 云计算资源的回收。用户单位已申请的资源如出现闲置时可通知云平台主管单位和运营单位进行资源回收。云平台运营单位每季度整理出资源使用率偏低的云主机,对于资源长期闲置不用或已停止服务的主机,在经用户单位和主管部门确认后将收回资源。

第二十条 云主机端口开放管理。用户单位须充分重视应用系统的端口开放管理,在申请端口开放时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端口用途和范围。每一个开放端口均需明确用途和开放范围(互联网、党政外网、部门专网或固定IP),短期无明确用途的预留端口不建议申请,同时端口的开放范围能小则小(最好精确到IP),以减少安全风险。

(二)为加强安全管理,常用端口如TCP21(FTP)、TCP1433(Microsoft SQL)、TCP1521(Oracle)、TCP3306(My-SQL)、TCP50000(DB2)、TCP5000(SyBase)等传输数据类,通常只允许在用户单位应用系统不同云主机之间访问,而不允许外部访问,如需要在非云平台环境内访问此类端口,需要修改到其它非周知端口。

(三)对于不再使用的端口,用户单位应及时通知云平台主管单位和运营单位进行端口权限取消工作,以减少安全漏洞。

第二十一条 VPN账户管理。用户单位须充分重视VPN账户管理,在申请VPN账户时做到以下几点:

(一)申请资格:没有连接党政外网的用户单位允许申请(用户单位有党政外网,但云主机上系统由用户单位的外包单位维护,且外包单位无党政外网的情况时,视为有党政外网);有连接到党政外网的用户单位但有非工作时间需要连接上云主机运维的允许申请一个唯一帐号。

(二)帐号管理:申请的用户单位对任何经由该帐号所产生的安全事件负责。

(三)帐号有效期:所有申请SSL VPN帐号原则上申请使用的有效期不超过3个月。

(四)帐号访问权限修改:用户单位对帐号的访问云主机运维IP、端口权限增加或减少,用户单位须填写申请表交主管 单位审批后由运营单位实施。

第六章 云平台网络资源管理

第二十二条 党政内网和党政外网资源管理。党政内网和党政外网的新增、迁移和撤销申请由市信息中心按照相关流程审批后交由云平台运营单位实施。

第二十三条 对于由用户单位自行负责租赁费用的网络链路需接入云平台网络的,由用户单位提出申请,经审批后实施。

第二十四条 对于由云平台运营单位负责租赁费用的网络需求,数量规模较大的(超过5条链路)须经市政务信息化项目流程进行技术评审和预算绩效审核后实施,数量规模较小的(不超过5条链路)由云平台运营单位参照已提供服务的同类链路价格水平实施,并报云平台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对于由云平台运营单位负责租赁费用的部门专网,凡涉及到链路增减、带宽调整、点位迁移等变更情况,由用户单位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批后由云平台运营单位负责实施。

第七章 云平台资源安全管理

第二十六条 用户单位应安排负责科室(部门)作为云平台资源使用和安全的管理科室(部门),管理云主机的用户名和密码等重要资料,按业务需求提出云平台资源申请。当用户单位 的云平台资源管理科室(部门)发生调整时,用户单位应及时通知云平台主管部门。

第二十七条 用户单位不得随意改变已分配资源的用途及应用系统端口,如确实需进行更改,须经过资源变更审批流程后方可变更。

第二十八条 用户单位须做好应用系统安全防护(如修补安全漏洞等)。应用系统上线前用户单位应通知云平台运营单位,由云平台运营单位进行安全检测,通过后方可正式上线。

第八章 云平台的运维管理

第二十九条 云平台运营单位应在每月中旬向各用户单位提供上一月度的资源使用月报,并根据用户单位的反馈解决问题,完善服务。

第三十条 云平台运营单位须对云主机及应用系统进行监控,当用户单位云主机或系统出现故障时,应及时通知用户单位和主管部门,并按照应急处理机制落实各项措施。

第三十一条 云平台运营单位每季度须对云平台进行定期维护,并提前15个工作日向云平台主管部门提交维护计划,审核通过后,须提前5个工作日通知用户单位,各用户单位需配合云平台做好维护工作。

第九章 附

第三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自印发之日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由中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解释。

云平台数据管理 第2篇

序 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依托信息化建立起高效的管理机制。”《纲要》及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中对教育信息化做了具体规划和明确要求:建设覆盖全国各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决策与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广泛普及。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管理水平提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当前我们面临着教育快速发展与管理跟不上的矛盾;经济快速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在教育领域应用滞后的矛盾;为了促进教育快速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我们推出“学校综合管理云平台”,通过在学校应用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提升学校管理的水平,在学校应用信息化管理工具以促进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教育基础。

本指导手册旨在给“学校综合管理云平台”应用单位和学校提供参考,同时也是对以往该项目推广经验的一次总结和汇编,编制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力求使应用工作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

第一篇 “xx”学校综合管理云平台应用实施办法

“xx” 学校综合管理云平台的应用是指通过软、硬件的建设,帮助学校通过网络建立起覆盖全校的无纸化办公管理系统,构建起智慧校园。

平台包括有学校的办公OA、公文管理、教务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教师管理、教师研修、科研管理、宿舍管理等,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学校将在项目上线的一年之内建成本地区乃至全国一流的数字化校园,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建立一整套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教学信息化、服务人性化”提供全面的系统支持,使之成为一个全面、集成、开放、安全的信息系统,成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的新型教育、学习、实训和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的统一和共享,为师生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服务。

一、建设学校综合管理云平台的意义

1、网络信息化管理是发展的需要

究竟是什么原因拉开了学校之间的距离?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学生刻苦精神?教学设施?……不可否认,这些差异的确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但对今天步入竞争机制的学校来说,这些差异越来越小,尤其是名校之间,更是微不足道。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学校管理的差异正是导致学校之间差异的关键所在。一所学校的管理质量和水平决定着教育、教学、服务等方方面面的质量和水平,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形象,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校本精神。

学校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理念,将工作过程、工作流程具体化、明确化,通过无纸化办公平台实现对工作过程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每一个人都把本职工作做到位、尽到职,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

2、学校网络信息无纸化化管理是提升学校品牌的需要

无纸化管理是在现有条件下打造一个提升学校品牌优势、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的平台。“点点滴滴求合理,细微之处见管理”是学校网络信息无纸化管理的精华所在。

3、学校实施无纸化管理是强化教育精品意识的需要

实施无纸化管理,强化教育精品意识,强化过程管理。在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有明确的过程痕迹可循,即使是最细微的部分也不能忽略。

面对机遇,我们通过信息化打造数字化校园的无纸化办公平台,提升管理效率,着眼细处,成就大事,实现学校的完美升华。

二、学校综合管理云平台建设要具备的条件

1.学校具有外网服务器(或者电信公司租用服务器),学校要接入宽带,保证学校各个办公室与学校的老师在校办公能够使用网络;

2.学校的教师年轻化,信息技术操作熟练,特别是已经通过信息技术实验学校评估的单位;

3.项目实施能够突出学校的特色,对区域内的其他学校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4.学校在信息化应用上有发展规划,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示范作用突出。

三、学校综合管理云平台建设流程

1.学校明确学校综合管理云平台建设的需求;

2.根据学校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学校领导给予确认;

3.签订项目施工合同;

4.公司根据个性化方案,调整项目内部流程;

5.项目交付,用户培训。

四、学校综合管理云平台的应用与管理

1.项目的应用由学校办公室或信息中心牵头,制定系统应用的规则,确保学校每个人都能有效的落实系统的要求;

2.学校领导亲自抓,对系统的应用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性支持,加强管理,总结经验;

3.定期组织学校各科室领导学习管理的技巧和经验,强化科室工作的线上完成情况,将各项工作逐步移到网络平台。

第二篇 应用“xx” 学校综合管理云平台实施方案

一、“xx” 学校综合管理云平台架构

1.系统网络拓扑图

2.学校综合管理云平台功能模块介绍

系统采用b/s模式设计,系统安装到学校服务器上,学校教师和家长端无需安装客户端只要能够上网就能够使用,极大的方便了学校系统的应用。

1.学校通过学校综合管理云平台的搭建,为学校提供了可靠的在线管理,将以往的结果管理改变为过程管理,确保工作有效的完成,极大的提高了效率;

2.学校学校综合管理云平台的搭建,实现了校长对学校各个科室工作的扁平化管理,实现对学校各个工作流的有效监管;

3.学校的各个工作流程全部在线完成,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效率,节约了工作时间,平台也能按照各个管理者要求提供相关数据报表,便于统计;

4.平台为学校每一个用户提供了一个提醒功能,对于未完成的工作登录即可以看到,督促教师快速的完成。

二、功能设计及主要技术指标

“xx”学校综合管理应用云平台帮助学校实现在线无纸化办公,平台具有公文流转、德育管理、教务管理、后勤管理、科研管理、宿舍管理以及相关数据录入、数据分析、数据统计、数据查询等功能,可完全满足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家校沟通,数据统计等需求,通过创造一个开放式的网络无纸化办公环境,促进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和学校现代化的实现。

1.系统功能设计:

a.安全管理功能

系统为用户进行管理设置了强大的管理模块,所有用户的添加、权限的设置全部可视化操作,管理便捷,具有分级权限管理,方便快捷的数据统计和报送功能。能够满足学校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不一,实现管理简便的要求;系统的用户密码验证、数据备份、模块操作日志记录等;

b.科室管理功能

平台为每一个科室提供专属的管理模块,实现每一个科室能够有效的应用平台实现对工作的管理,实现管理工作的高效化;

c.数据统计功能

平台为管理者提供了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管理者只要在平台上输入对应的量,就能将所需要的数据报表生成出来,并可以在线打印;

d.信息发布功能

平台为管理者发布信息提供了强大的功能,可以发布页面信息也能发布附件,让其他人员及时的了解信息;

e.寝室管理

通过系统可以对学校的寝室以及学生床位进行有效的在线管理,并定位到人,老师通过系统将每一个学生安排到对应的床位上,建立起学生的寝室信息库,为寝室卫生和寝室纪律的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

f.在线留言功能

系统为家长和老师提供给了在线留言功能,家长可以通过系统与老师进行在线留言互动,老师也可以通过系统的留言进行恢复,从而实现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有效沟通;

g.家校协同功能

系统为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提供了家校协同管理模块,家长通过系统设定的账号、密码登陆后,就能够查看学生在学校的如成绩、出勤、表扬等各个情况,有利于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督促。

2.主要技术指标:

a.学校综合管理云平台为纯软件产品,运用asp.net语言设计,安全性能高,采用B/S形式设计,有多元化的用户群,进行统一身份验证;

b.有多种形式的数据导入、导出和多样化的报表生成功能;

c.从德智体美多方面的详细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d.有多种样式的学生学业质量分析体系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e.有效检测和反馈学生学业进步状况和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水平;

f.多种手段对教师教学、科研等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价;

g.以学生和教师为基础,实现学校各系统、各部门以及学生和家长的协调发展;

云平台数据管理 第3篇

从分析勘探开发研究院高性能计算业务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 分析存在的问题, 确定建设“勘探开发云管理平台”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集群、工作站、存储、网络、应用许可证”等计算机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统计分析, 实现计算机资源的监控、应用、管理一体化。勘探开发云管理平台使用户无论在国内或国外, 使用移动笔记本或者工作站等终端设备, 都可通过国际互联网采用虚拟专用网络 (vpn) 技术或者直接通过企业专线登入云管理平台。

2、平台架构分析

勘探开发云管理平台的建设目标如下:

(1) 集成开发系统监控、系统告警工具, 实现软件、硬件资源运行状态实时监控, 提高系统运行维护效率和问题发现处理及时性;

(2) 建立计算资源管理数据库, 实现计算机资源静态资产信息和动态分配信息的分析管理;

(3) 引进虚拟化技术, 探索地震处理解释专业软件Web应用模式, 支持勘探开发专业软件在海外的远程应用。

勘探开发云管理平台部署上由五台服务器分别提供可视化服务、网页服务、管理平台服务。为了保障每个远程会话的质量, 可将多台可视化服务器做成负载均衡模式, 每次发起新会话时, 程序自动会根据当前可视化服务器的实时负载情况, 优先选择负载较小的服务器承担新的会话。

管理平台的开发采用传统的B/S模式, 多层架构体系 (如图1所示) 。客户端可通过普通PC浏览器、桌面应用程序或者其他设备应用程序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接入方式。开发平台采用I B M Web Sphere Portal, 后端由Oracle提供数据库服务。云管理平台从系统设计上分为被监控管理层、数据采集层、数据汇聚层、集成展现层四层。 (如图1)

该云管理平台下一步将对以下内容做进一步的功能完善, 比如:虚拟机资源的管理, 包括虚拟机创建、维护和迁移;集成X C A T或者Ganglia集群监控和操作系统部署软件;机房制冷、用电等机房环境信息的监控;勘探开发项目管理;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资源库的维护;报表数据的产生等等。

3、结语

通过勘探云管理平台的建设, 可以实现用户只要能上网就可随时随地使用及时更新和维护的主流软件并实现异构系统中的软件统一调度;应用人员可以进行异地协同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浮动许可的应用, 可以减少重复投资, 合理规避海外政策风险;海外现场可远程享有高性能计算和海量数据存储服务。

勘探开发云管理平台是在研究院转型海外业务中, 根据多年来积累的对勘探开发业务支持的经验以及大型国际油田服务公司的成功案例, 结合海外业务的实际需求而开发的, 该平台的建设是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支持海外业务转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软件委员会, 研究院勘探开发主流应用软件体系框架和发展建议[R].2011.10.

[2]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勘探开发专业计算机软硬件建设成果和经验[R].2011.4.

[3]王京, 浅谈海外数字油田与勘探开发一体化集成系统建设[OL].2006.4.

[4]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发挥科技引领力提升信息化保障力[OL].2010.10.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0/10/15/001309204.shtml.

选对云平台 简化云管理 第4篇

“除了在功能上要求满足我们的需求之外,简单、灵活、安全是我们在选择云平台时重点关注的内容。” Radix Technologies亚太区总经理张告诉记者。Radix Technologies 是一家来自瑞典的IT服务商,当这个公司2009年进入中国拓展业务的时候,其数据中心就开始部署云计算,“既为降低IT成本,同时也为其向外提供云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张说。

不过,由于云管理平台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目前市场上可以看到的云平台并不多,基本上还是一些传统的管理软件供应商提供。当然,也有些技术实力比较强的企业也选择了自己开发。自己开发可以最大程度地定制功能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后期维护成本很高,同时,最终产品的可用性还受限于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更多的企业还是选择了市场上成熟的云平台。

Radix Technologies后来选择了CA Technologies的CA AppLogic 3.0。“这是一款专门面向管理服务提供商和企业客户的一站式云平台,能帮助企业方便地定义基础设施、配备、部署和管理应用,为其开展业务奠定很好的基础。”CA Technologies亚太区云计算、虚拟化及服务自动化副总裁Anna Gong表示。

Anna Gong介绍说,为帮助用户,特别是云服务商成功地部署云计算技术。CA Technologies还提出了一套业务服务创新(Business Service Innovation)方法论。“这个方法论由五个部分构成,分别包括云服务的建模、服务的装配、自动化、服务保障以及安全。”

据介绍,所谓服务建模是指对于某项服务,明确这个服务需要什么样的资源、什么样的架构,以及有什么样容量需求和多少成本;服务的组合是指把来自不同技术环境的功能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服务提供出来给用户;自动化是指把云环境统一整合在一起,对整个云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实现云服务的自动提供和迁移等;服务保障则是对云服务进行监控,并预测和分析云环境的可用性、性能,确保服务级别;安全则是确保用户的数据和身份等的安全。

“CA Applogic云平台再加上我们的服务一起可以帮助客户快速实现计算的落地,尽快体现云计算的价值。”Anna Gong说。

云平台数据管理 第5篇

1 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的内涵及其特征

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是直接从海量数据中发现科学规律的一种研究范式,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对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和模拟科学的继承与发展。它由三个基本活动组成: 科学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分析,其数据来源主要有大型国际实验,跨实验室、单一实验室或个人观察实验,个人生活等。在这一新的科学研究范式中,先利用科学仪器或者模拟方法采集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机软硬件设备进行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将处理分析后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存储在计算机中。信息科学贯穿科学活动的始终,而科研人员对数据的审视是在整个科学活动中比较靠后的步骤才开始的。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作为科学大数据环境下科学研究的新发展,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 1) 数据驱动,而不是假设驱动。传统阶段,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和模拟科学能够获得和使用的数据相对匮乏,只能采取假设驱动型研究方法,首先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和自身知识进行假设,然后通过设计实验、理论推导或者是计算机模拟等定义好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而现在科学研究已经从数据缺乏时代过渡到数据泛滥时代,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不需要模型和假设,科研人员的关注重点也从“我要怎么验证这个假设”转变为“我能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什么关联”,数据成为科研活动的起点和驱动力。

( 2) 强调可重复性。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保证科研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是科学研究的前提,而可重复性是检验科学研究结果可靠性和真实性最有效的手段。在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中,技术的进步使数据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产生的影响也更大,所以为了更好地保障科学研究的可信赖性,必须更加重视科研活动的可重复性,从而尽快识别出错误的或者弄虚作假的科研结果,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中国

( 3) 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通过对科学数据的分析和挖掘,直接从科学数据中发现科学规律,认识事物的相关关系,其精髓在于客观,但不能像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和模拟科学那样检验逻辑上的因果关系。然而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其目的不仅是发现科学规律,还要探索规律运行的本质原因,得到相关性之后还需要结合前三种科学方法解释因果性。

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是对前三种科学的继承与发展,将其作为一个新的、科学探索的第四种范式,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当然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2 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

2. 1 科学数据层面的挑战

科学数据面临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但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根本挑战在于其规模性、复杂性和特异性。

( 1) 规模性是科研大数据最明显的特征,也是科研人员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原始数据的规模性和数据增速的规模性: ①原始数据的规模性。科学研究是持续性的活动,传统科学已经产生海量数据积累,如澳大利亚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自开展以来,每天都能产生好几个千万亿字节( PB) 的数据; ②数据增速的规模性。随着科研人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仪器越来越先进,科学研究能够生成和获取的数据量越来越多,数据量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数据存储能力的增长速度,导致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数据量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

( 2) 复杂性是科研大数据的重要特征,给科学数据共享造成巨大困难,主要表现在数据类型的复杂性和数据结构的复杂化: ①数据类型的复杂性。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从科研研究类型角度将科学数据分为4 个基本类别: 预测型、计算型、实验型和记录型,这种划分方式模糊了具体学术活动下所收集到的数据类型的复杂性。计算机技术和科学方法的进步使科研人员能够获得的数据类型愈加复杂化,如核磁共振成像、基因序列、电子显微镜数据等形式; ②数据结构的复杂性。传统科学数据主要以结构化的方式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但是随着科研人员获取数据的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非结构化数据成为科学数据的主流形式。与结构化数据相比,非结构化数据的组织更加凌乱、复杂,给数据处理和共享带来挑战。

( 3) 特异性是科学数据区别于其他数据的关键特征,对科学数据共享和学术信息交流提出挑战,主要表现在认识的特异性和价值的特异性: ①认识的特异性。由于科学数据与客观世界相分离,对科学数据的认识必然带有主观性,数据采集者认为是数据的采集物,接受者可能不这样认为,观测数据或者模拟数据可能是、或者顶多是“供述的证据”; ②价值的特异性。科学数据作为一种可重复利用的非消耗性资源,其价值增值需经过科研人员的利用来实现。影响科学数据增值程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科学数据本身的价值,决定理论上的最大增值程度;二是数据使用者的能力,决定实际增值程度,而科学数据的交流和共享能够实现数据的多方利用,促使科学数据价值产生指数增长,所以如何实现科学数据共享成为科学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2. 2 科学研究层面的挑战

首先,科研人员缺乏将数据转化为知识的意识和方法。中国一方面,科研人员没有意识到科学数据的价值特异性,绝大部分科学数据会随着科研人员的退休、项目的结束等原因被遗弃,无法被其他人员使用。另一方面,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具有无参考性,科学研究方法需要从传统的假设驱动变为数据驱动,科研人员必须培养数据敏感性,以数据为本,转变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

其次,科研人员缺乏设备和技术支持。目前科研项目呈现金字塔型分布,第一层项目能够得到国际财团机构或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获得超级计算和存储资源,而占大多数的第二层和第三层项目所获得的资助相对有限,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的资源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科研人员无法平等地获取保证项目所需的资源支撑,延缓了知识创新进程,不利于科学的持续发展。

最后,数据共享方面存在阻碍。一方面,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之间缺乏统一的交流平台,虽然科学研究的地理分布性和跨学科性不断加剧,但仍有接近87. 5%的数据未能形成数据源以供科研人员利用。另一方面,数据共享在具体实施层面,会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政策、制度等因素导致原始数据、研究方法等无法实现真正共享,跨国项目在此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科学交流体系的完善值得引起科学界和国际方面的关注。

3 云计算在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云计算是一种利用互联网实现随时随地、按需、便捷地访问共享资源池( 如计算设施、存储设备、应用程序等) 的计算模式,Gartner 公布的 年的技术成熟度曲线,Cloud Computing 正处于泡沫化的谷底期,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期望膨胀期,人们对云计算的认识逐渐趋于理性和成熟,业界也不再热衷于炒作云计算概念,而是将实现云计算的成熟和规模应用作为努力的方向。Gartner 的2014 年十大技术和趋势评选中的个人云时代、规模IT 都属于云计算的应用,云计算真正与实际应用和环境融合,实现从探索向应用转变,成为大数据时代个人和企业进行数据管理的必然选择。

在对数据管理的使用和认识上,很多科学领域都落后商业领域至少10 年,云计算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于科学领域具有借鉴意义,将云计算应用于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中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第一,帮助科研人员应对科学大数据规模性带来的存储挑战。超大规模是云计算最基本的特点,其底层由数十万台乃至数百万台的服务器集群组成,如Google 云计算中心已经具有几百万台服务器,云计算中心通过运维管理、资源管理等机制整合和管理这些庞大的计算机集群,具备了海量数据存储能力,能够有效地应对科学大数据的规模性。此外,云计算采取横向扩张方式,即增加更多的逻辑单元资源,与传统通过增加单个逻辑单元资源性能的纵向扩展方式相比,中国横向扩展方式具有成本低、部署周期短、灵活性强等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科学大数据增速的规模性。

第二,为科研人员提供面向非结构化数据的弹性计算能力,以应对科学大数据的复杂性。MapReduce 作为云计算系统中的关键数据处理组件,具有两个核心理念: 一是将问题分而治之,分布式处理是面对海量数据时的首要选择; 二是移动计算而非移动数据,避免数据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通信开销。MapReduce 的设计初衷就是面向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部署在海量基础设施之上,使云计算具有能够应对科学大数据规模性和复杂性的强大计算能力。结合虚拟化技术在云计算中的成功应用,云计算可以根据用户实际使用情况对资源进行动态分配,及时满足用户对计算资源需求的变化,帮助科研人员应对突发情况。

第三,实现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可获得性,为科学数据共享提供保障。科学数据按照科研活动过程来划分可以分为原始数据、推导和组合数据、文献,这些数据是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的核心要素,因此必须保证科学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获得性。云计算中心具有完善的保障措施,在硬件方面采用了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网络和能源方面的冗余设计等措施,软件方面采用了多副本容错、心跳检测等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安全性。而且科学数据由云计算提供方统一管理,打破了原有数字资源分散的局面,有利于资源的有效流通、利用和共享,实现科学数据的价值特异性。

云平台数据管理 第6篇

登录

拿到rancher账号后,请登录管理界面:https://11.211.0.101/,界面风格请自行设置调整。

新用户首先根据标准化文档章节1.4.5.5进行harbor同步配置,就可以生成harbor账号(账号和rancher一样),由管理员授权harbor账号后就可以登录harbor管理界面查看镜像

Harbor管理界面:http://11.211.0.102

登录后可以修改界面风格

配置Harbor

邮箱地址:填写个人的公司邮箱

密码:可以和rancher的密码一致

点击同步后,系统会自动在harbor创建同名账号

1、管理员再登录到harbor上授权用户访问指定项目(参考harbor用户权限标准)

2、最后用户在rancher上部署服务时,就可以模糊查找镜像。

进入项目

每个用户都会分配对应的项目权限

Rancher容器云的层级关系:集群--项目(系统)--命名空间--工作负载(workload,即服务名称)--POD(容器/副本)

命名空间:项目英文名-环境名缩写,如uasc-dev,fdc-sit1

harbor项目为:youcash-项目英文缩写

如:youcash-fdc、youcash-odp等

部署服务

进入项目后在【工作负载】页面点击【部署服务】

这个界面的参数配置具体参考标准化文档章节2.5部署应用服务

基本信息

Docker镜像:支持模糊查询,输入关键字后点蓝色的下拉箭头即可

命名空间:目前测试环境有10套环境,按照实际情况选择

环境变量

主机调度

压测专用宿主机会打上标签:env=pet

所以运行在压测环境下的POD需要打上标签:env=pet

运行在非压测环境(如sit、uat等)的POD建议打上标签:env≠pet

其中【必须】【最好】【首选】的区别请查看标准化文档

宿主机标签查看方法

健康检查

按需配置,目前暂时不强制开启

数据卷

参考标准化文档章节4.2.1 日志文件命名规范,至少需要配置2个数据卷

其中/data/applogs是存放应用日志(按照ucff规范,应用程序日志输出应该同时输出到console标准化输出和文件落盘),文件用于zabbix监控,console用于发送到日志平台。

压测环境会产生大量日志文件,建议压完后尽快清理

缩放/升级策略

选择:滚动: 先停止旧Pod,再启动新Pod。

命令

一般不需要配置

网络

主机网络:一般是关闭

主机别名:按需配置

DNS:一般不需要配置

扁平网络:启用

IP:填写静态IP地址

Subnet:选择预分配的扁平网络(一般一个项目分配一个扁平网络)

说明:

macvlan IP(扁平网络)是交付一个24位网段,由项目组自行分配各个环境的IP,部署服务时使用静态IP

渠道区网段(可用IP):11.215.XXX.2~252,网关:11.215.XXX.254

核心区网段(可用IP):11.219.XXX.2~252,网关:11.219.XXX.254

比如项目有10个服务(一般而言一个服务对应一个镜像),预计在测试环境会有dev,sit1~3,uat1~3,压测,全流程、预演等10个环境

那么可以为每个环境分配20个IP如:

dev:11~30

sit1:31~50

sit2:51~70

sit3:71~90

uat1:91~110

uat2:111~130

uat3:131~150

wpt:151~170

pet:171~190

pre:191~210

标签/注释

一般不用配置

安全/主机设置

容器环境资源概念:

预留(request):最小值,该值是k8s固定分给该POD的,其他POD不能占用

限制(limit):最大值,即POD运行内存最大不能超过该值,否则会OOM(内存溢出)

测试环境一般建议CPU预留设为100m(即0.1核),内存预留可按应用程序实际需求(如2048MiB或者4096MiB),比如账务中心的一般一个pod运行内存在2G内。CPU限制和内存限制可适当调大,如2000m(2核),8096MiB(8G)

服务容器附属的sidecar容器建议CPU request设为100m(即0.1核),内存设为1024Mi

CPU/内存预留(request)和限制(limit)必须设置,不能留空

其他的如下图默认即可

配置完成后启动即可

日常维护

服务启动后,如果POD无法启动

可以在工作负载层级的事件查看报错

还可以点击到POD查看事件

POD正常运行查看日志

也可以到日志平台查看日志,详见《测试环境日志平台使用》

进入命令行

CPU内存网络磁盘IO监控

在工作负载级别可以查看监控

点进pod也可以查看单个pod的监控

查看扁平网络已分配的IP

dubbo服务添加sidecar

在工作负载添加sidecar

基本信息配置

sidecar同样需要配置CPU/内存预留(request)和限制(limit)

云平台数据管理 第7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有效解决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等问题,降低行政成本,实现集约化管理和应用,充分发挥省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以下简称政务云平台)的作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行政机关管理和使用政务云平台的活动。

第三条 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充分利用全省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开展电子政务应用,不再新建独立的机房或数据中心,不另行采购硬件、数据库、支撑软件、云计算和信息安全等基础设施,法律法规、政府规章以及国家有关文件明确规定的除外。新的应用系统依托政务云平台建设,现有应用系统逐步迁移到政务云平台。

第四条 省政府办公厅负责全省政务云平台的规划、应用、管理和监督,审核省级部门的政务云平台使用需求,受理设区市政务云平台建设方案备案。

信息安全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政务云平台及应用系统安全监控工作。

使用政务云平台的单位(以下简称使用单位)负责应用系统的开发、部署、维护、管理和安全。

政务云供应商负责政务云平台的建设、咨询、服务开通、日常运行维护和平台安全。

第五条 设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辖区政务云平台行政主管部门,优先利用省级政务云平台或采取租用方式建设本辖区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县(市、区)原则上不建设政务云平台。第二章 使用管理

第六条 政务云平台使用包含申请、受理、审批、测试、开通、变更和终止环节,并通过政务云平台业务管理系统实现。

第七条 使用单位根据需求向政务云平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使用申请,并提供应用系统建设方案、应用系统性能和安全自测报告、政务云平台资源(以下简称云资源,含云主机、云数据库、云存储、云安全等)需求及其他申请材料。

第八条 政务云平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核实使用单位申请材料的完整性和云资源需求的合理性,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提出不予受理意见,使用单位应当根据不予受理意见重新提交申请;受理的,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批意见。

第九条 政务云平台供应商应当根据审批意见在2个工作日内提供试用环境,试用时间为15—30天;经政务云平台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确有必要的可以延长试用时间。使用单位在试用环境中部署应用系统,并对应用系统进行功能、性能及安全测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3级以上的重要应用系统,须提供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第三方测评机构出具的软件性能及信息系统安全测试报告。

第十条 应用系统通过测试的,经政务云平台行政主管部门终审,正式开通应用系统,临时试用环境转为正式环境。政务云平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合理规划、按需分配”的原则,按照应用系统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合理值来分配计算、内存、存储、网络带宽等云资源;业务量变化幅度较大的应用系统,可以根据实时需要动态弹性调整所需云资源。

第十一条 正式运行过程中,使用单位要求调整云资源配置的,须提交变更申请,政务云平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变更审批。审批通过的,政务云平台供应商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变更。涉及重大变更的,须重新提交本办法第七条中的有关材料,应用系统通过性能和安全测试。

第十二条 使用单位不再使用政务云平台服务时,须做好应用系统下线和数据迁移备份工作,并提交终止申请,政务云平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终止审核。审核通过后,政务云平台供应商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回收相应的云资源,终止有关服务。第三章 运行维护管理

第十三条 使用单位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合理使用云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日常运行,监控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向供应商反映,确保应用系统安全稳定。

第十四条 政务云平台供应商负责提供云技术咨询和方案优化,配合使用单位完成应用系统上线和迁移工作;定期主办云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推广政务云平台使用。

第十五条 政务云平台供应商负责政务云平台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监控云资源使用,及时解决云故障,并定期(每月不少于1次)向使用单位和政务云平台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云资源利用情况表、运行维护报告和优化建议。第四章 安全管理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利用政务云平台侵犯国家、集体利益以及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政务云平台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七条 政务云平台行政主管部门对政务云平台的安全负责,并会同信息安全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开展政务云平台及云应用系统安全检查工作,对发现的安全风险问题督促相关单位及时整改。

第十八条 使用单位应当安排专人负责应用系统管理、安全保密和安全审计,明确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级别,并按照相应级别开展安全建设,加强日常监控,保障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

第十九条 政务云平台供应商应当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规定,加强政务云平台的安全防御,监控网络行为,阻断网络攻击,做好数据备份,定期发布安全公告(每月)和开展应急演练(每年),确保政务云平台安全运行。

第二十条 未经使用单位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云主机、云数据库、云存储等用户资源,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复制和利用用户数据;非法获取国家秘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第五章 监督考核

第二十一条 各单位在制订电子政务规划和预算时,应当充分利用政务云平台基础设施;财政部门把政务云平台使用作为安排部门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经费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的政务云平台使用情况列入电子政务考核。主要考核内容为:应用系统云计算化的比例,即利用政务云资源的应用占所有应用的比重;云资源使用效率,即云资源是否闲置或配置过度;政务云平台上的应用系统安全状况。

第二十三条 对政务云平台供应商的主要考核内容为服务响应、服务满意度和服务质量3个方面。服务响应为服务响应时间;服务满意度是使用单位对服务的满意程度,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服务质量为所提供云服务的性能、稳定性、安全性和可用性等指标。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政务云平台为非涉密系统的基础软件和硬件平台,依托电子政务外网为全省电子政务应用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服务,包括专有云平台和公有云平台。

专有云平台为行政机关提供服务,主要部署审批办理、数据交换、信息共享等业务;公有云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主要部署门户网站、办事受理、咨询反馈等业务。专有云平台和公有云平台之间通过安全措施按需互通。

基于云计算的测试管理平台 第8篇

软件测试就是利用测试工具按照测试方案和流程对产品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 甚至根据需要编写不同的测试工具, 设计和维护测试系统, 对测试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执行测试用例后, 需要跟踪故障, 以确保开发的产品适合需求。

自动化测试, 一般是指软件测试的自动化, 软件测试就是在预设条件下运行系统或应用程序, 评估运行结果, 预先条件应包括正常条件和异常条件。自动化测试是把以人为驱动的测试行为转化为机器执行的一种过程。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是一种通过网络统一组织和灵活调用各种ICT信息资源, 实现大规模计算的信息处理方式。云计算利用分布式计算和虚拟资源管理等技术, 通过网络将分散的ICT资源 (包括计算与存储、应用运行平台、软件等) 集中起来形成共享的资源池, 并以动态按需和可度量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服务。用户可以使用各种形式的终端 (如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甚至智能电视等) 通过网络获取ICT资源服务。

1传统测试环境管理

传统的测试环境由测试工程师自行负责, 在测试项目开始时按照测试用例要求测试拓扑进行测试环境搭建, 每个人的测试环境相互独立, 对测试资源基本是独占的。各个测试环境独立拥有一套测试设备, 包括测试PC, 被测设备, 测试仪表等。

独占式测试环境能够让测试人员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 测试人员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测试拓扑的构建, 而且由于资源独占, 不会因为其他原则导致测试进展的停滞。但是, 这种传统的独占式测试环境存在如下问题:

1) 资源利用率低。不管测试人员用不用设备, 相关设备都无法被他人共享;2) 测试拓扑的连接是固定的, 变更拓扑需要人工干预, 如进行线缆的插拔;3) 部分关键设备的缺乏可能会造成瓶颈, 导致产生最长路径, 延迟整个项目的周期;4) 此外, 由于测试环境是相互独立的, 各个测试工程师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测试环境管理, 各个测试环境缺乏统一性, 所有测试环境的管理就比较容易出现混乱的情况。

2基于云计算的测试管理平台

2.1云测试平台架构

本文设计的基于云计算的自动化测试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不

本平台主要涉及三部分内容:

1) 测试资源管理:实现测试PC, 被测设备, 测试仪表等资源的管理;

2) 测试任务管理:实现测试任务的调度, 包括手工及自动化测试任务的管理与调度;

3) 测试报告管理: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测试报告, 能够对不同产品不同版本的各个测试用例测试结果的跟踪, 实现整个测试项目的管理。

2.2测试资源管理.

测试工程师能够很方便地在不同的测试床之间测试资源以测试床为单位进行管理, 测试床对应测试工程师相应的测试环境, 但测试床按照标准化方式进行定义, 以减少不同测试环境的差异, 不同的测试床对于测试工程师而言, 只是设备与连接方式的不同, 测试工程师能够很方便地在不同的测试床之间进行迁移。

测试床包括不同的测试设备, 如测试PC, 被测设备, 测试仪表等。不同的测试设备具有不同的参数配置, 如:

1) 测试PC包括IP地址, 连接方式, 帐号, 密码等信息;

2) 被测设备包括连接方式, 登录IP地址, 端口号, 用户名, 密码等信息;

3) 测试仪表包括IP地址, 插槽号, 端口号等信息。

不同的测试设备需要通过端口进行相互连接, 一般情况下测试设备之间是通过网线直接相连的。不过为了方便进行测试拓扑变换, 可以使用物理层交换机作为中间转接设备, 所有测试设备都跟物理层交换机相连, 通过控制物理层交换机来实现不同端口的互连, 以方便测试拓扑的管理。

通过引入交换机作为中间转接设备, 并按标准化的统一方式定义测试设备, 测试端口, 端口连接等, 并以测试床为单位进行管理。可以将原有的多个独立式测试环境合并到一个测试床, 来实现灵活的测试拓扑变换。设备通过统一的测试床能够实现更好地资源共享, 测试人员只占用需要使用的测试设备, 释放不需要的设备, 可以在效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此外, 通过标准化的方式来定义测试床, 可以极大地减少测试环境搭建的工作, 方便设备管理。

2.3测试任务管理

测试任务可以分为立即执行任务与定时调度任务。立即执行任务在任务提交后即启动执行判断。定时调度任务可以指定一个启动时间, 如指定2013年6月1号22:00开始执行, 或指定为按周期调度, 如每天晚上22:00开始执行。

测试任务状态分为就绪、失败、等待、运行、结束。

1) 就绪:任务在提交后, 系统启动任务的判断, 满足判断条件后 (如测试床能够满足测试条件) , 任务进入就绪状态;2) 失败:测试条件无法满足时, 如现有所有的测试床都无法满足任务所需的测试设备时, 任务进入失败状态;3) 等待:任务所需的测试设备当前处于被其他任务占用状态的话, 则进入等待状态, 等待再次进行调度;4) 运行:任务在获得到满足需求的测试设备后即进入运行状态, 开始执行测试用例;5) 结束:任务运行完成后即进入结束状态, 此时可以在历史任务中进行相关信息查看。

2.4测试报告管理试报告管理

测试报告管理主要为了方便进行测试项目的过程控制与管理, 主要用于跟踪项目的测试过程, 对项目的测试结果与产品缺陷进行跟踪。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 产品的内部测试对产品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在产品的内部测试阶段一般通过测试项目对产品进行测试跟踪, 一般情况下一个测试项目会分为多个阶段对产品进行多轮测试, 每个测试阶段需要完成相应测试用例的执行, 由于不同测试用例对测试环境或测试拓扑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一个测试阶段对应于多个测试任务。即, 一个测试项目包括多个测试阶段, 一个测试阶段包括多个测试任务, 一个测试任务包含多个测试用例。所有的测试用例的测试结果汇总生成一份完成的测试报告, 测试项目经理通过测试报告能够掌握整个项目的测试进展, 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 能够掌握各个测试阶段产品的版本质量。

够掌握各个测试阶段产品的版本质量。测试任务完成测试执行后, 将进入历史任务阶段, 各个测试用例的测试记录与结果将合并到测试项目中去, 测试工程师针对失败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结果分析, 以确认版本是否存在BUG, 并填写测试报告。

BUG管理系统用于当被测设备存在问题时提交缺陷故障单以便进行BUG跟踪。BUG跟踪系统根据每个BUG的唯一标识BUGID进行跟踪, 目前常用的BUG跟踪系统有很多, 如Bugzilla, Mantis等, 所以云测试平台不需要实现完整的BUG跟踪系统, 只需要在测试结果分析中记录相应的BUGID, 通过外部链接的方式即可实现两个系统的链接。

2.5云测试平台

虚拟化是一种去耦合技术:将底层物理设备与上层操作系统、软件应用分离开来, 更高效灵活的使用计算资源。计算系统虚拟化的实质是:针对不同的需求, 快捷的组织计算资源, 隔离封装具体的硬件体系结构, 解除软件系统之间的紧密依赖, 按需求的描述在虚拟环境中构建计算系统的虚拟映像:借此实现了透明的可伸缩的平台架构, 提高硬件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率, 用户可以从该平台上获得高效透明的服务, 用户可以在该平台上提出任务的硬件需求, 而不用考虑支持平台的真实硬件设备。云测试平台通过如下方式将测试床中的测试PC, 被测设外, 备, 测试仪表设备实现虚拟化。

1) 测试PC:由于测试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统, 如WEB客户端兼容测试一般需要覆盖主流的Windows与Linux等多个操作系统, 此时客户端的布暑就比较耗时耗力, 通过虚拟化, 能够在短短的几分钟之间完成测试环境的部署;

2) 被测设备:目前越来越多的嵌入式设备使用Linux系统, 并使用组件化开发方式, 组件化后上层应用跟系统底层硬件实现了解耦, 所以只需要简单的扩展即可将相关组件移植到x86结构的PC上, 这样就可以通过普通的x86 PC即可实现被测设备的模拟。通过引入虚拟化技术, 能够大大节省硬件成本, 而且在x86 PC上能够很方便的对组件进行单元测试, 集成测试与功能测试。通过将相关功能组件进行抽象, 与具体的硬件环境解耦, 能够更好地支持异步开发, 在多产品开发的环境中能够节省开发工作量, 加快相关功能的产品化速度;

3) 测试仪表:由于测试仪表的转发性能较高, 能够实现线速发送数据报文, 所以测试仪表的虚拟化则较为困难。但功能测试对于测试数据报文的速率要求不高, 所以可以通过PC的网卡来实现测试仪表的虚拟化, 通过PC的网卡来进行数据报文的发送与接收, 这样也可以很好地降低测试成本。如Ixia公司的Ix VM即实现了对测试仪表的虚拟化。此外, 测试过程中使用的测试仪表可能会由不同厂商生产的, 不同厂商的测试仪表提供的自动化API也不尽相同, 所以自动化测试时可以考虑封装高层API实现对测试仪表的统一控制。

通过将测试PC, 被测设备, 测试仪表等测试设备进行虚拟化后, 即可实现所有的测试资源的虚拟化, 通过云平台的相关技术, 能够很方便的进行测试环境的迁移与扩展。

所有的测试设备、测试仪器以及测试PC, 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 都以测试床为管理单元, 通过网络将各个测试床连接起来, 构成一个测试网络, 在这个网络上各测试床的角色与地位同等, 由测试管理平台统一管理与调度, 各测试床对于测试工程师而言没有太多差异, 测试平台将呈现为测试设备组成的云, 云中的所有测试设备都可以实现动态分配。测试工程师可以从任何地址通过VPN接入到测试管理平台中, 通过测试管理平台提交手工或自动化测试任务。对于自动化测试任务云测试平台根据任务描述从云测试平台中检索符合测试任务要求的测试设备, 并自动执行相应的测试任务, 并可以根据历史的测试用例执行用时给出本次测试执行预计完成的时间, 测试完成后还能够自动收到自动化测试结果。对于测试工程师预约的手工测试任务, 系统将自动计算各个测试任务的用时, 在满足高优先级手工测试的同时, 自动安排各个自动化测试任务, 尽可能地充分利用测试设备完成自动化测试, 从而充分利用资源。

云测试平台提供了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 打破了常规模式下测试环境独占方式, 测试人员不再拥有专门负责的测试环境, 减少测试环境搭建以及维护时间, 大大缩短了非任务性测试时间的消耗, 提高了测试人员的测试效率。

3结论

云计算作为当前新兴产业之一, 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预计未来将会对生产与商业模式产生重大变化。本文针对网络产品的测试提出了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云测试管理平台, 通过实现测试资源的虚拟化, 将测试设备 (真实或虚拟的) 划分到不同的测试床, 通过网络将各个测试床连接起来, 并由测试管理平台统一管理与调度, 通过实现测试设备虚拟化, 测试平台将呈现为测试设备组成的云, 云中的所有测试设备都可以实现动态分配。云测试平台能够实现测试环境, 测试任务, 测试项目的管理, 提供了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 能够很好地满足手工与自动化测试的需求, 极大地提高测试设备的利用率, 降低测试环境的建设与维护成本, 提高测试效率。

参考文献

[1]软件测试, http://baike.baidu.com/view/16563.htm.

[2]自动化测试,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3916.htm.

[3]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云计算白皮书 (2012年)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5214847/n15218338/15224998.html, 2012, 4.

上一篇:数控专业的实习周记下一篇:五矿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