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英文版诗歌朗诵

2024-06-14

乡愁英文版诗歌朗诵(精选14篇)

乡愁英文版诗歌朗诵 第1篇

诗歌朗诵乡愁

1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中秋月明夜千里寄相思

一轮明月高悬

勾起心底无限暇想

游子张望的姿势 虔诚

胜似朝圣者的模样

眺望远方 北国上空同样的圆月

祈盼 普照家乡的那一片辉光

可否将我一腔热情 满目

湿润的泪光捎回

清辉洗面 耳际呼唤声骤起

月桂下依昔母亲慈祥的面容

花香中落下的 是父亲伫立夕阳

削瘦的身影

秋雨淋沥

柔情油然升起

漂泊的浮萍 牵着思念的线

天有多大 就会飞出多远

流浪的足迹 延伸着亲情的血脉

地有多广 就会渗至多深

背负着这沉重的债

对月愧叹 何日

才能尽孝膝下

一剪纤细的倒影

摇碎一地的月光

家乡雪原上掠过的飞鹰

曾是梦转千回的向往

回眸 初恋的果实

是否依旧挂在记忆桂树上 散发芬芳

在这个月明之夜 萧瑟的秋风

将一颗浮游的心

熏染的越发的凉

中秋月明时 一夜的细雨纷飞

胸口上涨的潮水 冲破思念的河堤

泛滥成灾

3游子的`思念

思念故乡的山

故乡的山的是那样的青

思念故乡的水

故乡的水的是那样的绿

思念故乡的云

故乡的云的是那样的淡

思念故乡的人

故乡的人的是那样的亲

游子的思念

一天一天又一天

但愿人与青山绿水云长久

有朝一日共团圆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会老去。

乡愁英文版诗歌朗诵 第2篇

苍空中飘落的雨滴成线

恰如游子剪不断的思念

家乡的雨啊

一定又洗刷出一个明净的村庄

麦浪在乡亲的梦里滚翻

绿树中的一角屋檐冒着袅袅炊烟

想象爬上家乡的山头

父亲坐在老屋的门上

用手背揩掉额头的劳累

点燃一支旱烟,微眯着眼看

屋檐上雨滴落个不断

汇合成欢快的溪水

乡愁英文版诗歌朗诵 第3篇

就因为这些特点, 在诗歌教学中, 教师往往容易陷入尴尬的境地:讲授太多太白, 就冲刷了诗歌或淡或浓的味道;但说得不多不白, 似乎这节课又没有讲透彻, 学生没有什么收获。有人这样评论语文课堂:老师不讲也懂, 老师讲了也不懂。诗歌的教学更是如此, 那么, 到底应该怎么做既能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这坛蕴涵各种味道的“佳酿”, 又不把诗歌翻译成平淡无味的“白开水”呢?

最近, 听了河南省濮阳市第9中学杨建刚老师执教的《乡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 一课。在教学中, 一个细节的处理, 让我不由得拍案叫好!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他没有过多的阐释, 而是通过比较,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在这点的处理上, 一般的教师仅仅是让学生读几遍, 然后生硬地把这三个词语交给学生, 其实学生真正理解了吗?答案大多是否定的, 而杨老师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讲解诗歌不留痕迹, 让学生在改写中触摸到文字的温度和诗歌的灵魂。

【教学片段】

师:欣赏诗歌还要仔细品味、琢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这是我改写过的一首《乡愁》。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大屏幕显示: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缺少了很多词语。

师:缺少了词语?我们向来要求写文章要简练, 这样不更简练了吗?

生:这里不能简练, 数量词“一枚、一张”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的形状, 又是“小小的”、“窄窄的”, 面积小、程度轻但是乡愁浓重, 反衬诗人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情, 所以不能简练。

师:你说得不错!确实不能简练, 但是我觉得“窄窄的”也可以换成“薄薄的”, “薄薄的”可以反衬诗人心中厚厚的乡愁, 你认为可以吗?

生: (纷纷地) 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窄窄的”是形容船票的形状, 与“小小的”、“矮矮的”一致, 音节上也押韵;而“薄薄的”是形容厚度的, 与上下文不一致, 音节不押韵, 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 (学生微笑赞同。)

师:哦, 原来这里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 你真聪明, 你又教会了老师一些诗歌知识:诗歌要讲究音韵美。老师向你学习!

生: (争着举手回答) “浅浅的”一词给人无限希望, 那么跨越海峡便不难, 去掉“浅浅的”, 就表现不出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师:炎黄子孙是一家, 我们也希望两岸人民的深情能尽快填平这浅浅的海峡, 使两岸变通途。

生:“矮矮的”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坟墓的特点, 又真切地传达出诗人与母亲阴阳两隔, 永不得再见的哀伤。

师:“矮矮的”写出了诗人的哀伤, 你能试着读出这种哀伤吗? (生低沉舒缓地读这一小节, 较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师: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很好, 分别从数量词和形容词方面做了赏析。现在谁能把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这些数量词和形容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生: (略思考) 这些数量词和形容词的运用体现了诗歌的语言美, 所以不能去掉。

师:你总结得真好, 原来诗歌的第一美就是语言美。 (边说边板书语言美。) 好, 刚才老师的改写是失败的, 我又进行了第二次改写。

(大屏幕显示: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师:你感觉如何?诗的味道、诗的结构有变化吗?

生:感觉没有了诗歌的味道, 也没有了诗歌的节奏和结构美。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诗歌不但讲究语言美, 还有讲究节奏美和结构美。 (边说边板书结构美。)

师:老师总是失败的, 我现在进行第三次改写。

(大屏幕显示: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学校母亲/在家里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异乡新娘/在家乡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坟外母亲/在坟里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台湾大陆/在对岸)

生: (读后纷纷举手, 要求发言) 这样修改了以后, 总觉得很别扭。

师: (追问) 这次是哪里别扭?

生: (仔细琢磨) 这样太直白了, 像原来的多好: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尽管仔细想“这头”也是指学校, “那头”也是指家里, 但是, 还是没有原来的诗句更耐品味。

师:他用了一个词语“耐品味”。真好, 诗歌如茶, 是要品的。轻轻地呷一口, 别急着下肚, 慢慢地品味, 这悠长的味道啊, 尽在这一品中。诗歌的这种特点, 就是诗歌的意境美。 (边说边板书意境美, 学生纷纷点头。)

师:美丽的语言, 忧伤的乡愁, 通过琢磨品味,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精练含蓄, 内蕴丰富的魅力, 加深了对诗人感情的理解。总看这首诗歌, 我们不难发现, 她的美就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以后, 我们再学习诗歌, 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品味。

【片段反思】

余光中的《乡愁》通篇只有88个字, 学生一读就懂, 余光中自己就把这首诗列为“浅显之作”。然而教好《乡愁》却并非易事, 用流沙河的话说:“这是一粒水晶珠子, 内无瑕斑, 外无纹痕, 而且十分透明, 一眼便可看穿, 叫我说些什么, 我看见了的, 别人也都看见了, 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 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而成的, 而是天然形成的……”可是, 就这浅显之作, 以十几岁学生的年龄阅历, 能否体味和感受那种“把我烧成灰, 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的赤子之心?那么, 怎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更近距离地触摸文字的温度和诗人的灵魂?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构思之高妙?

杨老师深深懂得:诗, 一定要读得仔细, 品得仔细。但是杨老师有更深刻的思考:如何读, 如何品?如果单单是表层的读或者简单的品, 那么, 对《乡愁》的理解势必会流于表层。杨老师还深深地懂得:诗歌是美的, 可是美的传递方式是熏染而不是解析。杨老师更深深地懂得:诗歌的创作是将无形之物化为有形之物, 可是诗歌的鉴赏评点则是要通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那么怎么更好地熏染学生, 怎么更好地通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呢?于是, 他以诗人的胆识选取了改写。

在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 他选取品味语言、结构和意境这一重点, 但是, 如何突破这一重点, 他通过三次改写, 在三次改写中, 真正让学生品味了诗歌的语言、结构和意境, 触摸了作者的情感。

一、品味语言

杨老师通过把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和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去掉, 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了这些形象、生动、重叠词语的重要性, 有了这些词语, 诗歌似乎就有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奏和悠扬婉转, 而去掉这些词语, 语言顿时变得枯燥单调。所以, 通过这一简单的比较, 学生很轻松地懂得了诗要讲究用词美、音律美等语言美。

二、品味结构

杨老师通过把诗歌的长短句改换成散文的形式———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通过这样的改写, 学生很容易读出改写后的内容, 缺少了一波三折的节奏和韵律, 而没有节奏和韵律的诗, 味同嚼蜡。从这里, 学生感受到, 原来, 诗歌的韵味啊, 还全在诗歌的结构中。所以, 在这样的改写比较中, 学生又很轻松地品味到诗歌要讲究结构美。

三、品读意境

杨老师通过更换几个词语, 把整首诗都改写成大实话, “我/在学校母亲/在家里”, “我/在异乡新娘/在家乡”, “我/在坟外母亲/在坟里”, “我/在台湾大陆/在对岸”, 这一简单改写, 看似游离了诗作, 却是“发功”前的一段“蓄势”, 是“实景清而空景现”。通过这样的改写, 学生轻轻松松就懂得了, 诗歌的韵味原来尽在这样的含蓄的意境中。

学生看似没有出声读书, 但却是实实在在地“读诗”, 这是对诗的一种再创造, 是情感升华后对诗的再演绎, 完全能达到“真境逼而神境生”的目的。尽管没有过多语言的解释和阐述, 学生却能理解到诗歌的美妙之处, 这足以让学生浸泡在诗歌语言的陈酿之中, 慢慢浸润, 慢慢吸收。这样的教学引导可谓是匠心独具, 达到了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武建华诗歌的乡愁元素 第4篇

从旧日泥土里滋生出精神指认的根须,并终而汇聚催发出盘诘不断的“乡愁”繁花,正是诗人武建华诗歌给我留下的印象。他的文学创作已历经三十多年,在这默默的耕耘里,他在他的诗歌内容里涵容了复杂的“乡愁”主题与生命意象迹写,如浓在心尖的亲情乡情,生养在土地上的良善道德性追求等等方面,围绕人性“七情”的诸种诗意探索,渗透出时空跃迁中人类存在境遇内基本而难解的命题:乡愁。“乡愁”元素成为诗歌永“在路上”的时代表达。因此主体抒情的视点便较为精敏地呈现为“反观”的记忆打捞与捕捉。诗人对于时代主体性的期待,表现在诗歌里呈现为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发自心灵的强烈赞歌和抚慰,这正如诗人诗学观所表达出的那样:“人民是太阳,诗是阳光中的风、玫瑰和疤痛……”。这如风如疤痛的诗思,也便在生命的轻与重间,持续抵达着离乡土记忆越来越远的乡土想象,成为现代性行程里社会思想的时代痛结。武建华以其个人历史化的社会印迹,行思在地域性美感特征的深处,满载着遥远的乡愁,留下南阳乡土宽厚的生存经验,这乡愁如河般流经诗人记忆的心房,使我们疼痛,使我们在现代性荒凉的风景里,回望已逝村庄曾有的诗意感动,正如诗人在《飘飞的羽毛》里写下的那样,“生命从死亡中起飞,寻找再生的源地”,原乡虽然已经历史性地消失,但它也定会在我们的追忆里再次苏生。诗人“耘锄”不懈,将诗性的船锚,深深地抛进了故乡——那一片久违了的记忆大海,光亮粼粼波动,闪现出澄澈的思想活力。

在武建华的诗歌创作当中,他以自己生命体验的个人精神词源不断拓展着诗性空间的延伸,诗歌内部充满与历史镜像里生活细部的对话,更为深切的诗歌抒情受惠于我们伟大的诗歌源头的持久影响,回响着《诗经》民间风韵的遗绪。当然,这里更多的是指向诗人将诗艺的凝炼投入到以往的生活体验之中,体现出较为强烈的“风雅”传统精神,连同真实的社会变迁省察,与历史涓流点滴的疼痛欢乐,都深蕴其中。在自九十年代以来诗歌现场不约而同地转向不同程度的叙事性实验,诗人武建华所创作出的诗歌,粘带着来自泥土的记忆,叙事性中转化着个人生命体验的视景,在诗歌更充分地实现以不丧失艺术性为代价的介入社会现实意义上,富有既往诗歌文化积淀,也相应地不断实现着新的传统延续。诗歌评论家程光炜曾认为,“艾青的诗学贡献摄其要者,主要集中在富有张力的意象创造、立体化和散文化形式构筑、确立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相共振的新型关系”,借此用来体察武建华的诗歌风格追求,也是契合的。正是“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共振”的自觉民间立场,源于土地的歌唱,使得他的诗艺形式的张力增强,重意象营造,素朴的情感韵律过程中富含散文化冥想特色,给人以明亮的忧伤诗艺美感,激发出浸透生活的坚实思索。现代性的“乡愁”布满远离故乡漂泊的生存体验,词语对存在的寻找,充满着记忆对诗歌光辉闪现的赐福,代表性的诗篇有《泥土的气息》、《流经生命的河》等:

我嗅到了洋槐花的暗香。在潮湿里

摇曳着枝干,簇动着花束,碰撞着头颅

串串笑声,沿着花香坠入泥土;粒粒乡愁

在泥土的气息中生根,发芽,片片枯叶

在暮秋或冬风中飘逝

泥土的气息氤氲着,使乡村和田野

弥漫着一拨一拨的生机

……

只要我面南伫立,泥土的气息就

扑面而来:刻在岸上的皱纹

隔着月光的凝视,挂在草尖上的笑声和

泪珠……它们不亚于春风,不亚于秋雨

——《泥土的气息》

故乡的清河,一直在我心中流淌

她的宽阔和悠长

成为我生命的海岸线……

她时常是我梦中的温床

她又时常摇醒我的迷梦

——《流经生命的河》

“泥土”、“田野”、“故乡的清河”意象,源自于诗人对乡土大地的诚朴热爱,在诗歌里满溢着仁爱的芬芳,“扑面而来”,“又时常摇醒我的迷梦”。这些始自民间的“乡愁”元素,既有以往诗歌意象的碰撞,也有着诗人自我情感的注入,“河流”与乡土的风物往往凝视为情感的客观对应物,恰似“粒粒乡愁”融入诗人回眸的感怀之中,带有鲜明地域性的“苞谷”、“红薯”等意象成为诗人汇聚“乡愁”的具体化表达,“冬雪飘落,薯窖柴封/南阳盆地缘上的人,又开始吃着红薯/取暖越冬……”有时诗人对于“乡愁”的眷念,丝丝化为追忆亲人的生命心象的陌异呈现,缓缓叙事性的抒写里按捺不住流淌着一股动人的思念和忧伤,如《雪人》、《母亲》、《侍奉母亲的茅草》、《捉棉铃虫的妹妹》等:

多少年了,我的眼前,总有一个雪人

在晃动:一个雪人骑着自行车

在乡间雪路上,向城里的方向晃过来

白雪,刺伤了我的眼睛。一转眼

雪人就不见了。我飞下雪沟

将雪人“打捞”上岸。我用身体支起

一个僵硬的身躯,并擦掉他满身和

满脸的冰雪。这时,我才看清——

雪人竟然是我的父亲:瘦骨嶙峋

他顶不住落雪的北风——

(他明白:正在县城读高中的我,明天

就没餐票了)

这时,父亲骑的自行车

还在雪沟里躺着,百余斤的面袋子

nlc202309082106

与白雪的色彩一模一样……

多少年了,我的眼前,总有一个雪人

在晃动……

——《雪 人》

想让母亲喝一碗现成饭

这是我多年的心愿

这天我终于挤出了闲暇

做了一碗现成饭,端给母亲

可到她长年一人居住的屋里

发现她已经出远门走了

怎么也不提前打个招呼

——《母亲》

把绿色的棉铃咬个洞,钻进去

咬破一个个温暖的希望

这是妹妹,站在棉田的夕阳下

捉棉铃虫时的心情——

……

村庄灯火通明

妹妹回到家里,妈妈已把油灯挑明——

“工分太狠,比虫狠,二十条才一分!”

“工分不狠,是穷狠……”

——《捉棉铃虫的妹妹》

诗歌里对于亲人的思念之情,感人至深,诗人选择的生命经验情感叙述,转化为“雪人”、“出远门的母亲”、“夕阳下捉棉铃虫的妹妹”等具体细节性的意象记忆摄取,揭示生存的同时,也隐隐地拷问着自我灵魂,伴随着对父母的一种愧疚感,暖暖的情感流露出诗人对于昔日乡土亲情深沉的爱。波兰诗人辛波斯卡曾有“呼唤雪人”的心灵自由的抒发,而武建华写下的“雪人”则满满地呼唤着情感的依恋,充满着对父亲深深的眷念,精准而极为触人心弦地传达出父亲背负苦难的生命律动,于此捺进了“乡愁”里泊满风雪的心,没有极为真诚的生命体验和生存敏识,不会写出如此痛感的诗篇。那“落雪的北风”里,“晃动”的“雪人”艰难地骑行在乡土大地,亲情裹含“乡愁”沉沉的疼痛溢于言表,具体历史生存情境的诗写浮现,使得歌赞与怀念之情凝结为水乳交融的一体,这和诗人淳朴的表达旋律、开阔的诗境是分不开的。

武建华力求在自己的生命感受中写出精神故乡,诗篇中积淀下浓厚的文化归属感,并且以崇高而广博的生命心象来迹写原乡记忆的心灵复归,犹如时代里“奔跑着呼唤宁静”的光亮。对于存在境遇的勘探,诗歌标出了“语言的吃水线”,也成为了心灵静美的“休止符”,“令周边明亮而温暖”。面对时代的迷津,正如诗人所说出的那样,“前方是哪里?前方是田头还是海岸?是落日还是时间的边缘?”然而不管时光如何流转,我们依然会在历史记忆里看到诗人返身站立,遥望那一片精神的原乡:

然而那些久远的召唤

依然像乡村母亲站在村口的温暖的守望

励志英文诗歌朗诵 第5篇

wystan hugh auden

perfection, of a kind, was what he was after,

and the poetry he invented was easy to understand;

he knew human folly like the back of his hand,

and was greatly interested in armies and fleets;

when he laughed, respectable senators burst with laughter,

and when he cried the little children died in the streets.

暴君墓志铭

威斯坦•休•奥登

完美无缺的美梦任由他追求,

简单易懂的诗歌但凭他编造;

愚弄世人是每天烂熟的把戏,

动用武力是毕生最大的嗜好;

显赫的僚属会陪他笑逐颜开,

英文朗诵诗歌配乐 第6篇

主办单位: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 承办单位:皖西学院外语协会 2012年10月份

一.活动背景

面对当前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爱,以及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外语协会因此为了替我们广大英语爱好者营造一个活跃的英语交流环境,特举办此次的英文配乐朗诵大赛望给同学们更多的激情更大的英语学习空间。

二.活动目的:为了丰富大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提高在校大学生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同时也是为了给予他们更多地展现自我的平台,皖西学院外语协会特此举办此次英文配乐朗诵大赛,使得在提高同学们英文水平的同时,让他们感受英文诗歌的魅力和风采,帮助他们更多,更深层次地了解国外文化的与众不同,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个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三.活动展开:

活动形式:英文诗歌配乐朗诵 参赛资格:皖西学院全体在校学生

活动环节:1该活动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环节,初赛竞选上的选手才有资格参加决赛,同时决赛整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初赛的基础上可配乐;第二部分是现场抽序号即兴朗诵。

2在活动安排上,外语协会各部门理事将在比赛开始的前一天进入赛场打扫现场卫生,同时检查投影仪、音响、话筒等硬件设备工作是否正常。

3在人员调度上,比赛前进行严密的人员分工,每个理事要清楚明白自己在活动当天的任务和责任,同时要严格自己,至始至终在自己的位置上完成好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尽可能的避免因为人员没有到位而造成的突发情况的可能。

4活动之后理事组织观众和选手有秩序退场,剩下的的理事们将会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打扫会场

参赛时间

2:初赛时间2012年10月20日,下午3:00-5:00;决赛时间2012年10月24日19:00-21:0.参赛地点:初赛在外语协会办公室,决赛地点未定前期准备:宣传部

组织人员绘制宣传海报,与此同时响应外协会员积极参与活动;办公室人员开展报名,准确的记录每位参赛者的报名信息,整理信息成参赛选手表,确定参赛人数;科网部准备大赛配乐以及舞台灯光效果;学习部准备英文主持演讲稿。

举办阶段: 组织部安排人员维持现场秩序,可以安排四人前面两人后面安排两人,在入口处安排两人随时准备意外情况发生以作安排;安排好评委老师的座位,后勤人员随时准备评委的需求;大赛开始由主持人邀请会长宣布开始;大赛结束之后主持人邀请外协副会发表结束词;之后组织部疏散人员散场,会维部安排人员在外面准备收集会员对大赛的看法及意见。

评分标准:

a、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评委的平均分为选手得分; b、评分标准:

自备朗诵(50%)即兴朗诵(50%)内容 2

语音 技巧

台风总分

10 四.日程安排:

1,2012年10月14日~19日宣传,让学生明确比赛题目并做前期准备,学生可在此阶段报名参加比赛。2、2012年10月20日进行初赛,学生可在此阶段报名参加比赛。3、2012年10月24日进行正式比赛,由外语协会负责比赛全过程。五.奖项设置: 一等奖2名 二等奖4名 三等奖6名

六.报名方式:

少儿英文诗歌朗诵材料 第7篇

捎回了暖意。

俏乖的归雁,

落在谁家的屋脊。

满园杏枝探出了新绿,

包裹着粉红色的蕊蕾。

浅水里跳嚣的游鱼,

竟然与钓钩玩起了游戏。

春风搅了夏的梦,

便扰了静谧。

蛙知会了蛐,

轮番着唏嘘。

淋湿了衣衫的斜雨,

散杂着眼眸的泪滴。

摇扇凉了谁的心扉,

白发染了谁的额眉。

秋叶惹了冬的白,

整理出回忆。

年迈的耕牛,

默默地丈量着大地。

静静地聆听大自然的神曲,

适合朗诵的励志英文诗歌 第8篇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

(1)

boats sail on the rivers,

and ships sail on the seas;

but clouds that sail across the sky,

are prettier far than these.

(2)

there are bridges on the rivers,

as pretty as you please;

but the bow that bridges heaven,

and overtops the trees,

and builds a road from earth to sky,

is prettier?far than these.

小舟飘过河流

克里斯蒂娜·乔治娜·罗赛蒂

小舟飘过河流,

大船飘过海洋;

难比白云飘过晴空,

最是美丽景象。

河上架起桥梁,

令人神怡心旷;

难比长虹横跨蓝天,

树梢遥遥探望,

建起通天大道,

乡愁英文版诗歌朗诵 第9篇

“飞扬青春、激越人生”中英文诗歌朗诵比赛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此次活动秉承大学校园优秀文化,激发了选手们的爱国、爱校热情,增强了选手们及观众的审美意识,参赛选手的才华横溢、深情演绎博得了评委及观众的阵阵喝彩与掌声。

通过这次活动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大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也在学校范围内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个院系的*名同学报名参加了此次比赛。本次活动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并且得到了*系和外语系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编辑。

1.安排太紧,2.准备3.工作太仓促,4.未协调好与其他部门的工作。

2.观众较少,场面稍显冷淡,不过后来的精彩又吸引来了不少观众。

3.部分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欠缺,衣着方面也因为我们的疏忽未加以强调而使选手们的穿着不很正式,影响了效果。

4.与评委老师和系领导、老师的联系也不很及时。

5.设备方面也有些欠缺。

乡愁朗诵 第10篇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英文译文:

When I was young,

my homesickness was a small stamp,

I was here,

my mother was there.

After growing up,

my homesickness was a narrow ticket,

I was here,

my bride was there.

Later,

my homesickness was a little tomb,

I was outside,

my mother was inside.

And now,

my homesickness is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乡愁席慕容版朗诵伴奏 第11篇

乡愁席慕容版朗诵伴奏

《乡愁》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延伸阅读:没有见过的故乡

缠绕着我们这一代的,就尽只是些没有根的回忆,无边无际。有时候是一股汹涌的暗流,突然冲向你,让你无法招架。有时却又缥缥缈缈地挨过来,在你心里打上一个结。你却找不出这个结结在哪里,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原因,也不知道是为了哪一个人。

三年以前,在瑞士过了一个夏天,认识了好几个当地的朋友,常常一起爬山。有一天,其中一个男孩子请我们去他家玩。他家座落在有着大片果园的.山坡上,从后门出去,就可以看到后山下一大块树林围着一个深深的湖。这个男孩子指着他家院墙外的一棵大樱桃树说: “你看见那个从下面数左边第五枝的枝子了吗?那根技子歪得很特别的,看见没有?那是我爸爸七岁时候的事了,他爬到树上采樱桃,也是这样一个夏天,被我祖父看见了,罚他就在那根枝子上坐了一个下午,不准下来。那根枝子从此就歪了。”

也许是他在唬我,也许是他父亲唬了他。可是他对家的眷恋,对儿时的追怀,对时光逝去的否认,都可以由这一棵大树,甚至由这棵大树上的一根歪歪的枝干上获得满足了。因此,他说话时甚至带了一点骄傲。而我呢?我给他看我的拖鞋吗?我或许可以给他唱那支儿歌,但是他听得懂吗?就算他终于懂了,那份量能抵得住就在眼前的这一棵他曾祖母手植的庞然大物吗?能抵得住他立足于上的这块生他又有他的土地吗?

而我就越发怀念那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故乡了。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听父亲讲故乡的风光。冬天的晚上,几个人围坐着,缠着父亲一遍又一遍地诉说那些发生在长城以外的故事。我们这几个孩子都生在南方,可是那一块从来没有见过的大地的血脉仍然蕴藏在我们身上。靠着父亲所述说的祖先们的故事,靠着在一些杂志上很惊喜地被我们发现的大漠风光的照片,靠着一年一次的圣祖大祭,我一点一滴地积聚起来,一片一块地拼凑起来,我的可爱的故乡便慢慢成型了。而我的儿时也就靠着这一

乡愁英文版诗歌朗诵 第12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情感把握:

小时候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从千里之外搭载着装满母亲牵挂的信封。它跋山涉水,紧紧贴在诗人幼小的胸膛,温暖着诗人年幼的心。

朗诵技巧:

“小”为上声,但前半上音调不要太高;接“时”,阳平,轻柔舒展;“候”去声,读轻声收尾。

“乡愁”阴平平起,首次出现,情绪还不是特别强烈;“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连读带过,但“邮票”是儿时母亲来信的期待,稍重读,中重格式;“我在”连读,“这头”音调稍高一些,为将扬起的“那头”做铺垫。注意:此时,母亲还是中年妇女,“乡愁”只是自然的距离之隔,故不可沉重收尾。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情感把握:

长大后,乡愁变成了夫妻情义,虽然有空间阻隔,但一张船票就成为诗人传情达意的大雁,向夫人报平安、诉思念。人分两地,情同一心。

朗诵技巧:

“长”上声高起,连“大”字,着重而稍放,并应有顿,引起听者的注意,凸显“乡愁”从少年到青年的变化;下句中的“船票”是具象的,要比“窄窄的”读得重一些;此节最后一句的“在那头”要略微延续后稍停顿,为后两节诗人转入中年的阶段情感升华做准备。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情感把握:

后来,诗人已经不再年轻,但漂泊在外的游状态却依然如故,一方矮矮的坟墓成了诗人对母亲永恒的遗憾。

朗诵技巧:

“后来啊”读得应尤为悠长、深切,感觉应犹如一位历尽沧桑的白发老者的慢慢回忆,娓娓道来,充满了感慨、深情,“啊”的语气,稍长并带有叹息意味;再下句的“乡愁”,应高起拉长,略停,“矮矮”不能过高,当厚重,转接“坟墓”,当沉重,缓收,给人以凄凉、荒芜之感;

这时的“我”,已人到中年,“我/在/外头”自然要读出“人到中年”的成熟情怀,“我”停,“在”停,语速要慢一些;“母亲”应比上一节的“母亲”读得稍用力量,此时的“母亲”已经离去,要读出悲伤与思念之情,似有哭声,“在里头”要读出愧疚与悔恨。注意:此处朗读,要有情绪变化,要在回忆中带着思念、悲伤和深情。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情感把握:

现在,浅浅的海峡,成了诗人心中的断沟,也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深深伤痕。这里不仅仅是地域的阻隔,还有人为的原因。因此,“乡愁”已不仅仅是诗人心中的相思和苦闷,它还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愿与盼望。诗歌的意境在这里也得到了升华。

朗诵技巧:

“而/现在”此处作者笔锋一转,诵者应阳平高起,感情高升,此处要长停一下,给听众留下悬念——现在究竟怎么样了?;下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小”感情转入“大”感情,应字字着力,“是一湾”后面要“挫”一下,以便把后面“浅浅的海峡”加以强调,使“浅浅的”读起来感觉并不“浅”;

“我/在/这头”紧接上文,“我”字提起,近全上声;“大陆/在/那头”中的“那”字读得重一些,“头”字长一些,要缓缓地收。注意:“大陆/在/那头”整个句子,与以前的格式均不同,结尾是情感的升华之处,要读得要深而沉,让听者也融入进来,翘首而盼,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乡愁英文版诗歌朗诵 第13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

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flash课文配乐朗读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王湾《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专心爱心用心 1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幻灯片]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2004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

1、课件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节奏与重音的划分。(展示幻灯片)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幻灯片]

(1)、诗中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请找出这几个词语。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这种难以言尽的情感?那么作者的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3)、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2、归纳板书(幻灯片)

补充讲解:

(1)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作者可以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为生活而奔波,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与爱人团聚,了却作者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五、欣赏歌曲《乡愁四韵》。

(现在,音乐家已经把这首诗谱上乐曲,赋予了乡愁更深刻的含义,请同学们欣赏音乐,体会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愁)

插入:两案形式分析

游子的思乡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目前,我们党和政府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两岸和平同一。台湾政界重要人物(连战、宋楚渝)也频频访问大陆,两岸前景一片光明。了切台湾人民思乡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远了。

六、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让学生再次深情朗读课文。

七、课堂练习(幻灯片)

八、欣赏其他诗人写的“乡愁诗”。(幻灯片)

九、作业布置(幻灯片)

教学后记:

1、用音乐导入及熏陶效果非常好。

2、朗读还可以延长一些时间,多读几遍。

描写乡愁的诗歌:乡愁就是一种痛 第14篇

一走数十载

带走了故乡的模样

丢失了许多的想象

老槐树枯瘦的枝干

再也承载不了儿时攀爬的重量

寒风起树儿响

又是一年落寞的回想

赐予我生命的地方

荡漾开来就是痛

痛在心扉

就像一把手术刀

割开万水千山

离别与情愁搁在东西南北

让光阴数着春秋

一步一步不回头

脚步停留望故乡

熟悉成了陌生

黯然失语

我用灵魂为故乡歌唱

老屋 老桥 老船

老人 老友 新童

我随缘而至

却己走远

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唯有滚烫的回忆

照亮我不变的血质光芒

走到哪都把故乡放在心房

.12.29

作者|杨福江,笔名草原如梦

上一篇:作为一名合格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三个技能下一篇:政史地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