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2024-09-09

现代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精选9篇)

现代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第1篇

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及思考

现代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工程的全面实施,让借助多媒体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已成为今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正如《物理课程标准》所说:“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因为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随之而来的,课堂教学就面临着重大变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将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因此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相整合,在物理教学中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深化中学物理学科教学改革、转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从而建立和形成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让课堂更加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具有了重要意义。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鲁迅先生曾预言:“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正一步一步地向教育的各个领域深入。作为物理教师要懂得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来优化物理教学过程,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课程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从事自己的活动,甚至能克服种种障碍,完成学习任务。

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普遍为:好奇,模仿能力强。他们对待某一学科的态度往往不是因其重要而努力学之,而是因其有趣而乐意学之,因此,“趣”是吸引学生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围绕“趣”来设计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物理的学习不外乎是探究规律,总结结论,运用公式和讲解与训练,有些物理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如果让这一切仅依凭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那么陷入枯燥而乏味的境地是不可避免的,其后果将是直接扼杀学生的兴趣,扼杀了这门学科的生命。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能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多感官、多渠道刺激人的大脑,赋予了教学鲜明的生命和无穷的趣味,有效地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变传统教学方法中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为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既可以为物理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又可以将一些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一些演示的物理实验以课件的形式显示出来,使抽象的物理问题具体化,枯燥的物理问题趣味化,静止的物理问题动态化,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这些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巨大的作用。

比如在研究篮球自由下落并弹起的过程,可以利用Flash动画制作课件,通过计算机反复演示,使学生认识其过程,同时还可以利用它的某一时刻的静止画面来解释它下落时的特点。这样既便于教师讲解又便于学生理解,使教学难点得到突破。

由于条件限制,物理教学中有些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演示,学生只能从理论上了解。像分子动理论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不深刻、记不住。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的进行动态的模拟演示,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枯燥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形象而又直观的学习过程感染了学生的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更加崇尚科学,因为科学有无限的魅力。

2、有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话点出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体验学习的重要作用。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既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才能获得一定的知识。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网络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学生一人一台计算机,自己操纵鼠标。网络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有问题时,可以及时提出和利用计算机网络与老师和同学讨论,从而多渠道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对某个物理现象有自己的观点时,也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研讨和交流,教师提供解答,这样双向交流中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改变了过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了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通过网络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以不在是简单地搜索答案的过程,而是更多地接触到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时,通过对相关材料的阅读、分析、运用,发展学生处理材料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过程,是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他人交流、讨论,共同完成某项作业,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求解疑难问题,打破了传统课堂交流在时间、人员、内容上的局限,大大拓展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比如通过网络查找太阳系行星的尺寸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冥王星被“开除”出大行星行列的原因。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手段进入课堂,转变了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3、可增大课堂信息量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对于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也应培养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资料,及物理学的发展情况,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需要花较多时间板书,特别是上电学课时写例题、画电路图的时间更多,课堂效率难以提高。而利用信息技术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以提前在电脑中输入必需的文本、公式以及图片,在课前做好课件,上课时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可显示出来,从而省下大量的时间用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或者增加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样,课堂信息量自然增大了,并且可以保存重复使用。由于使用多媒体的直观性也大大缩短了教学难点的突破过程。这就有更多时间讲解相关的知识的实践应用,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弊端,给学生较多自由时间消化和巩固,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如在复习电学内容时,牵涉到的有电路图、实物连接图,电路的连接方式,电流、电压、电阻概念和规律,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等,而且还需要安排大量的练习题。内容如此之多,板书就费了不少时间,复习效果自然不理想。如果在课前用PowerPoint把有关的电路图、实物图以及一些常用公式及练习题都制作成课件,那么在上复习课时教师就可运用多媒体就图启发、由图比较、看图推导公式,为学生提供记忆线索,引导学生一步步建立完整而系统的知识结构,掌握物理规律。然后利用练习强化训练,增强记忆。如此一来,由于引入信息技术,使得原本一节时间仓促的复习课就变得“游刃有余”了,复习效率提高了,复习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4、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

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各种信息媒体上(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集体备课有可能是根据本周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各种信息的使用加以共同研究,达成共识。

可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突破难点和把握重点,又能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被动地位,符合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二.课件制作原则

虽然通过多媒体手段制作的课件具有的形象生动、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的优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工具,但在制作课件时也要注意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内容要科学。这对于物理课件尤为重要。课件中所列的数据、概念、原理、模拟实验都应准确可靠,要能通过课件提供的内容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二,课件流程要科学,要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启发诱导、重点突出、多层次多角度认识等优秀的教学原则仍应遵守,这就要求为了教学内容合理选材,次序得当;表现教学内容的文字字体优美,图形大小适中,色彩艳丽,声音悦耳动听,动画生动形象有趣等,总之要给学生以较强的感官刺激,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

2.选择性原则

首先,制作课件时对于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性,有些学校和教师为了显示其现代化教学手段,过度热衷于多媒体教学,不论什么教学内容都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完成,这实际上是多媒体使用的一个误区。在进行课件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吃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的接受能力等特点,尽量选取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课堂难以完成的实验,或难以演示的复杂物理过程等而在传统教学中一直采用单一教学方法的内容,如声音的传播,牛顿第一定律,分子的运动等。但课件有一很大的弱点,就是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课件内部物理过程演示的机会很少,因此印象不深刻。所以可以完成的探究性实验应尽量让学生动手完成,如探究单摆的等时性原理和摩擦力因素等;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描述的物理过程也要让学生自己描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其次,如果某些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其他电教手段(如幻灯、电影、录像等)更好地完成,又何必花大力气和金钱去追求多媒体课件呢!

选定了用课件表达的教学内容后,就要选择表达内容的信息形式。课件中所用的信息形式主要有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这些信息形式可以根据需要单一使用或综合使用,使内容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符合认知规律。

3.容量适中性原则

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不少的板书,复杂过程的长时间讲解与思考,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这是一个优点即信息量大,但信息量太大,会带来反面作用,如果只顾增加教学内容,只顾展示教师课件制作水平,而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违反了认知规律,容易煮成夹生饭。另外物理课件也容易出现新课内容很快结束,随之带来大量的例题与习题的现象,变“人灌”为“机灌”,成为了“题海战术”的高科技手段,违背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初衷。

二、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也正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这些意想不到的方便和快捷,才使我们的物理教学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应该如何减少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过度依赖;如何才能使我们的物理课回归“物理味”,而不是“技术味”;如何才能在网络环境教学当中真正发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让他们成为形式上的“参与者”,实质上的“旁观者”等等。

1.公开课现形,随堂课匿迹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个别教育,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许多地区,许多学校过度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使得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或评优课时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而不是在钻研教材和教法上。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则是谈多媒体而色变,不敢问津。

2.多媒体仅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成为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仅仅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操作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千万不要把物理课上成一节课件演示课。

3.制作课件即备课。

课件的制作需要有充足的资料,所以制作课件需要会花去很多时间,有的老师往往在课件制作上花费了很多的精力,但却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备课,他们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但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课,必须要认真备教材,认真备学生。而制作课件只是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和实施教学过程的辅助手段,并不能代替备课。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教师首先从思想上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让技术为人服务,而不是让人被技术牵着鼻子走。

其次,需要在物理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从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学练结合、拓展延伸等环节上寻找两者的最佳整合点,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教学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但我们始终要牢记:整合不等于混合,整合不等于简单相加。信息技术是为物理学科的教学服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物理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找准整合点,才能充分运用信息资源上出具有物理味的物理课,实现教学最优化。

新课程体系下的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物理教学的新形式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压力同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与时俱进,敢于创新,让合作学习装点物理教学的春天;让探究争鸣激起物理教学的火花;让体验教育激发物理教学的激情,一定能开创物理教学的美好明天。

现代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第2篇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 陈 娟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信息技术更多的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来,势必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课程开发也是当今教育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AE影视后期制作》为例,介绍了现代信息技术对课程的开发和课堂教学活动的影响,以及利用现代信息化进行教学中的优劣表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项目教学法;影视后期制作;课程项目设定

一、AE影视制作课程项目的设定

项目课程开发是在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而形成的学习项目(或模块化教学单元)设计,是包容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学习情境等内容的系统、立体、全景式的教学设计,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思考,全面达成预期学习目标。一门项目课程由若干个项目组成,一个项目由若干个任务组成。

利用项目化教学后,将《AE影视后期制作》课程进行项目管理,得到符合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将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具体任务的完成,引出相关概念,避免了从纯理论入手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将《AE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分为九个模块,每个模块里面都有三到四个工作任务。整个教学过程按照“六步教学法“从项目引入→项目分析、准备(计划)→色彩 主题(决策)→案例的制作(实施)→项目作品展示(检查)→项目评价(评估)等6个学习任务进行设计, 通过项目实施引领教学实施,体现了理实一体、做学教一体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在项目化教学中的运用

1.课前资料准备

AE影视后期制作是在已有的素材情况下进行素材的加工处理。课前的素材、资料的采集在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主要利用校内网站,将教学资源放到网站上,学生在学校的每一个地方都能实现访问学习。同时将大量的教学素材放到服务器,创建FTP、录制大量的`教学视频、微课作品。让学生不仅只能在课堂学,同时还是课下学。对于即将学习的课程可以达到提前阅读、预习。对不了解的知识点,可以进行课前资料进行学习。实现时时刻刻都是课堂的学习氛围。同时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还可以把知识点进行整合,同时可以完成综合实训,提高操作技能,了解行业规程、和工作完全对接。让学生能在自己学的同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别人身上学习更好的东西,为进入这个行业打下基础。

2.教学活动中的信息技术运用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光、影、特效实现现场体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直播设备实现课堂同步直播,让学生对影视后期制作有更直观的了解。同时我还将学生的制作过程进行现场拍摄、制作成典型操作方法等方式丰富课堂。使以前的“粉笔+黑板”的模式彻底改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到的提高。

3.信息技术对教学评价的影响

信息技术不仅实现了课堂的反转,使课堂从以前的传授知识,变为讨论答疑。而且评价机制也不再是传统的师生互评这样简单。为了更好的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的制作,同时能带动更多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评价体制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1)投票

利用学校的网站、将学生的作品上传到网站,开展全校性的评价活动,让学生参与手机投票、现场投票等方式。使学生的作品得到评价,而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制作热情。

(2)在线评价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通过在线评价等方式对自己的项目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和意见,得到可操作的建议。

(3)多媒体的集体鉴赏

影视后期的集体鉴赏也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同一主题作品找到差距,同时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创意的手段和方法,对自己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项目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很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很快。在我们的实验班级进行使用后,学生变化很大,真正实现了主动学习。学生对这样的声、光、影的多感官调到的课程兴趣很高。也真正的实现了个性化教学,学生通过学习网站、微课等实现课后自学,课堂答疑的反转。逐步提升自己的影视素养和操作能力。同学还利用晚自习自学,建立专业群进行讨论、学习的热情空前的提高,还有部分同学承担起学校电视台后期处理的部分工作,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实一体教学。

【参考文献】

[1]赵礼君。《After Effects cs4 影视特效基础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8月

现代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第3篇

1.1 缺乏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技术

在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体系中, 核心技术的缺乏是我国的阿喀琉斯之踵, 很多技术效仿国外, 核心的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平台没有基础, 这造成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缺乏创新, 也制约了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持续发展。

1.2 整个社会缺乏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战略

当前企业和社会没有制定正确合理的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战略, 缺乏明确的目标, 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体系。这导致与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相关的产业难于发展, 同时也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制约作用。

1.3 缺乏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结构的转型基础

目前, 有些电子信息产业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化技术平台, 没有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网络化, 产业结构单一, 资源浪费严重, 没有形成结构升级和转型的基础。

1.4 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不足

缺乏专业的人才资源, 人才队伍力量薄弱是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的短板, 一些年龄大的人员缺乏创新意识能力, 缺少年轻的专业人才, 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高,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 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差。

2 新时期电子信息工程建设中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应对策略

2.1 支持电子信息工程核心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中技术处于核心位置, 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是整个体系的中心, 电子信息产业应该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 取得经济、舆论、环境、社会和政策的全面支持, 使整个社会认识到电子信息工程的重要价值, 给予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以重要的地位, 做到政府投资、社会融资、企业筹资的不断扩大。在舆论上给予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创立适宜的空间, 优化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环境, 为电子信息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引导社会的认知和意识, 为电子信息工程的持续进步提供平台。在政策上要争取政府对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支持, 调动政府资源和引领的优势, 将电子信息产业建设成整个社会和经济系统的领头羊。

2.2 调整社会和经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

当前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社会应该对这一战略敏感期和机遇期要有高度的重视, 要将电子信息工程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要发挥电子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等工作上的优势, 真正将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产业调整和生产转型的平台, 以现代化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来确保社会和企业获得超额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弥补社会和企业在发展与提升过程中各类不足和缺陷, 找到社会经济转型和企业自我调整的新路径, 通过社会信息化、企业电子化、经济数字化等目标的实现, 做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成果的充分展示, 坚定企业和社会应用电子信息工程, 使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信心, 为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和现代化技术产业的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2.3 夯实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基础

针对当前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缺乏基础性保障的实际, 应该采用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的策略来夯实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通过建立和完善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平台, 发挥出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基础作用, 使整个社会和经济看到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重要价值, 为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目标提供认知的平台。

2.4 培养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专业人才

人才建设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提升、发展的关键, 尤其是当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存在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实际情况下, 人才建设更是成为制约电子信息工程的瓶颈。新时期, 要转变整个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人才观念, 真正将人才的专业性、通用性发展作为核心要点。要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理论学习, 使专业性、现代化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发展能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 要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专业实践和专业操作训练, 将人才发展置于电子信息工程建设的实践中, 真正锻造出理论扎实、操作熟练的专业型、通用型人才队伍。

3 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和综合实力的根本体现, 是现代化技术最为根本和综合的实际应用, 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存在核心技术、发展策略、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内外不同层次问题, 特别是在现代化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的人才方面, 还存在力量、基础的薄弱和不足。新时期, 应该将电子信息工程作为国家层级的核心重点工程,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转型、发展策略升级等形式, 为现代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探寻新的平台与基础, 实现对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和提升的支持, 做到对发展大局和趋势的有效把握和提升, 这是电子信息工程整个产业新的、核心的目标和任务。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现实性问题, 提出了支持电子信息工程核心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调整社会和经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 夯实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基础, 培养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专业人才等措施。

关键词: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基础,发展战略,核心技术

参考文献

[1]刘伟星.试论电子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 (24) :133-134.

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我们在感受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又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现代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现代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我们改进教学提供了新的辅助工作,更造成了教学关系的重要变化。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不再是传统的“教材——教师——学生”的三元关系,而是由“教材——教师——计算机——学生”所组成的新的四元关系。从而,用发展的眼光看,这就必然会造成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显然,这将对传统的教师角色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现在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是教学信息的加工者

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对整个教学活动有绝对的控制权,而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随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的“以学为主”的支架式、抛锚式、启发式等教学策略的广泛应用,表面上看,教师仍然是知识的传播者,但已由传统教学中的“填灌机”变成了要会用教学设计与方法去分析学生、设计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策略的教学系统设计专家。因此,教师角色的本质虽未改变,但外延扩展了。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是能以动静结合、可触可感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融入教学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这个角色支配下的教师必须明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它是便于师生共同融入教学情景的工具。所以说,不能把课堂当作放映室,不能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当成彰显个人的工具,教师更不能只是一个放映员或解说员。

二、现在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夹杂着糟粕。教师要承担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作为引导者,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作为辅导者,是使学生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其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能力;作为指导者,是使学生能够清醒、自主地区分信息的价值类别,避免不良信息的侵害。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面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层次的多样化,教师应努力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对学科知识更大的兼容性,从而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个要素必须互动,强调“自主、互动、创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互动教学环境中,学生的非常规性提问、质疑、争辩、甚至不满都会发生,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亲和力,构建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满意、愉快的学习态度,化解掉不和谐因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是良好教学质量的前提,其教育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三、现在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是新教学模式的实践者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是巨大的,教师必须通过终身学习来接受挑战。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的流通不再是一个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过程,而是一个师生之间能够实现信息互动的双向反馈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成为教学信息及资源的研究者,善于对各种来源的信息进行研究、比较、过滤、精选、整合,然后再提供给学生,确保教学的高效和优质。教师方法的改革等,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专家。

現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应是新教学模式的实践者、开路先锋,既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要求教师必须从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构建以教学活动、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培养模式”,把“单一学习”过程变为“综合实践”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求新和勇于创新的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开拓的观念,较好的语言素质,合理的认知结构的新一代教师,将能跟上现代化的步伐,永葆职业青春。

四、现在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是新教学模式的反思者

学习也好,实践也好,都要聚焦在反思上。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思想,净化情感。努力塑造部分学生不是很难,但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好每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教师的反思只有教师在思想上和实践上以一种统一的方式被教师自我看成是有问题的时候,这种反思才是有意义的。教学实践反思就是教学研究,教师要反思自己每一堂课中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只有经过反思这一环节,教师才能从经历中获取促进成长的营养。反思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一名成功的教师,必定不只是经验丰富的教师,而且是善于对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自觉进行积极反思的教师。教师通过反思把握时间情境下具体问题的本质,获得对教育的感知和顿悟,不断生成时间创意,提升时间智能,不懈地追求自身教育行为的合理性,改进教育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我们的教学产生了很多的变化,这是教师职能的多元化体现;对学生而言,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了其主体地位,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在充分肯定现代技术对于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我们不应将现代技术看成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我们应高度重视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更新。综上可见,现代技术及时为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对于全体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1]傅自素.数学现代课堂教学与教师素质.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7月第15卷第7期

[2]但琦.严尚安.数学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学数学.2005年6月21卷第3期

[3]刘惠新.和谐校园和个人自由发展.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26卷第10期

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学教学的影响 第5篇

现代信息对会计学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扩展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等方面,但同时也出现忽视学习过程和效果等负面影响.为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应在会计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时注意适时、适量、适宜、适度的统一,注意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合理结合.

作 者:孟君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财会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会计学   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第6篇

当前,信息技术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步伐,学校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但是,笔者在教学教研过程中发现,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着对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应用中的理解及操作层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使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偏离正确的方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更多依赖信息技术支持,忽略其它教学技术手段

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有部分领导和老师认为,新课改每一节课如果没有用到多媒体网络,或者只用了几分钟的计算机,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课,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好课”的局面。而其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简单单文字加图片,完全可以用投影片来实现。事实上,多媒体网络也是信息技术一部分,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过信息化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技术应用得好坏主要看其是否用得恰当,在于质而不在于量。

有另一些人对技术持—种依赖状态,认为技术越先进越好。原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人面对面实现的交流和讨论,非要利用网络论坛、发帖子或视频系统来实砚,结果不但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浪费。

还有一些学科老师对信息技术老师有更多的依赖,认为信息技术老师理所当然要包办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一切工作,上一节公开课需要几个信息技术老师陪同,机器出了故障由信息技术老师解决,有的甚至完全有信息技术老师操作这节课电脑设备。这样的教学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也是不理想和不现实的。学科老师首先应该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2.在教学中过度追求精品课件,忽略简单实用型课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是教师都很热悉的词汇了.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这些课件也都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随着对教学剑客重视程度的提高及各级各类教学课件评选活动的增多,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出现了重评选精品课件,忽视教学实用型课件的倾向。于是出现了在参选课件活动时.学校集中几个教师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制作开发精品课件参评,评选结束这些课件几乎就完成丁它的使命。我们认为只有能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实用性强的课件才是真正有效的。对于这种课件要求不必特别美观,也不必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信息也不必特别丰富,涵盖的知识点也不必很多,只要能够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或情感激励工具,教学中发挥到实用、管用、好用的作用即可。

还有一些教师制作课件一味追求趣味性,而缺乏针对性,造成哗众取宠的负面效果。在一些公开课中,常会发现一些课件,插入过多的动画、声效,花哨得好像一些娱乐课件。当然.设计者的本意是想使课件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事与愿违,一些幼稚的画面成声音常引起学生的哄笑,反而扰乱丁课堂秩序。强调艺术性,忽略学科科学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目前国内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增多,学校可适当购买一些课件,这样使用起来就会比较方便。当然现成的课件不一定适合教者的教学意图,这时可利用抓图、抓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的所需部分,重新进行组织、整理、加工。在设计和选择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堂课突破—、二个难点足矣,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一定要给课件“减肥”。

3.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课件,忽视整体教学过程

很多教师认为要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首先就要有非常完美的课件,花大量的时间在课件制作上,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课件的形式固化起来,并且几乎包括教师所能想到的和所能表达的所有内容,就像一篇电子救案,以至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教师—课件—学生”的教学方式,因而割裂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力和教学过程全部局限在课件上,鼠标、键盘不断按动,眼睛蹬着屏幕,口中念着课件上的内容。而学生则盯着不断变化的屏幕,把它当成传授知识的老师。这种夸大课件作用,降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势必让教师和学生沦为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奴隶,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次发展。教师应该摆脱以课件为中心的这种思路,从关注课件设计到更要关注教学过程的设计。技术只是工具,归根结底技术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

4.教学中使用过多的多媒体展示,教学中心发生偏移

在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在在新课改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是教学中万能的技术,在课上从头至尾都使用多媒体,而对其他常规媒体不屑一顾。在某些公开课上,我们甚至看到一些教师纯粹以多媒体代替黑板与挂图和实验,其追现代化的意思固然不错,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总的来讲,借助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物体具体化,微观物体宏观化,对教师讲授重点和难点是有一定帮助的,但过多的多媒体展示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例如,在实验课中以多媒体课件实验为主,忽略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过分的意境表达,会剥夺学生的想像力和对优美文字的整体感情能力;数理教学过分形象化,将影响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以多媒体为中心,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放映者,无法发挥主导作用,也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都被禁锢于课件、多媒体、设备操作中,这种做法未免本末倒置。

5.在教学过程中技术的使用与课程教学容量的处理不当

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无原则地增大教学密度,令学生应接不暇。虽然多媒体在教学、中可将声音、图像、动画集成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在设计者的优化组织设计下,增大信息传播速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如果内容太多,进度太快,学生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呈现的信息切换过于频繁,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及时地转移。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一味加大教学密度,即使图文声情并茂,学生也经常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所以,教师一定要科学地处理技术的使用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关系,重视启发性原则,给学生留出时间去思考,安排适量的活动去发现。

与此同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只能使一些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忽视实质。例如40—45分钟一堂课,学生既要上网查资料,又要小组讨论,还要自己作报告。有的教师规定三分钟上网查资料.三分钟的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做一些拷贝、粘贴。根本无法对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处理。我们认为,可以考虑以单元为主进行活动安排,必要时可以将两到三节课合在一起上,这样才有可能将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落实下去,而不流于形式,学生也有时间从容地思考,把收集外界信息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6.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技术组合应用中使用不当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各样教学软件的推陈出新,很多新技术进入了课堂。如多媒网络教室管理平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资源平台、VOD校园点播系统等等。这些软件加上许多多媒体如: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液晶投影、无线传声器等等,再算上原有的录音机、电视等常规媒体,一时之间多媒体电脑教室几乎被多种技术进行全副武装。但当实际用这些技术的时候,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他们对其一知半解,不了解某种设备技术的长处和短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在教学中有什么特长等,因此无法把这些设备媒体或技术很好的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导致多种技术特色组合不当,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最大效用。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第7篇

杨宁孙宁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学院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任何一类信息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都曾对教育产生过世大的影响,以文字和印刷术的出现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更是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在文字出现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以口授为主,加之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等。以雄辩术、演说术为表征的语言技术一直是当时最主要的教育技术。但是当人们需要把教育内容中的知识、经验、思想信息长期保存、随时再现或大范围同步传播时,语言技术的局限性凸现出来。文字技术的出现突破了这种局限性,并逐步上升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技术。它的出现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自学能力。特别是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使文字传播技术产生了革命性飞跃,并引发了以文字信息为传播对象的教育群体,使印刷体的书籍、课本成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近、现代教育的普及。这两大信息传播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堪称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两大里程碑。

然而,在教育技术经历了传统技术(口语、文字、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和实物等)、视听媒体技术(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和语言实验室等)以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阶段以来,高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奏响了跨世纪宏伟乐章的主旋律。“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在人类文明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过程中,更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二、当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技术体系各分支带来的影响

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从新的和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技术‟是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构思、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方式,既包括技术的资源,又包括人的资源以及人机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以此来实现更有效的教育。”

从功能结构上看,教育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特殊分支,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五大分支,妈教育模式、教育传播技术、教育资源利用技术、教育研究技术和教育评估监控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以后,主要使这五大分支中的前三项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笔者将分别对此进行阐述。

(一)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组织形式和动作规则等主观形态的技术。它体现了知识积累、社会文化传递的渐进性,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最基本、最有全局意义的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

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知识翻新速度快、问题出现类型复杂的时代要求。

为了改变这种善,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技术专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一致认为:发展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目前,在国内外,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育技术应用大体有以下四种模式:

1.基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①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过程;②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③通过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策划教学过程、进行学习评价。

2.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其特点是:①教学环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②以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内容;③教学信息按超文本(非线性)方式进行组织,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④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学习者必须通过一系列交互操作来进行学习;⑤以CD-ROM贮存教学信息,信息量大。

3.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教学”模式。其特点是:①提高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②学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主动地进行学习;③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进度、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

4.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是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一种交互式人机世界,它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

总的来说,新型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发现者;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学习环境,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二)对教育传播技术的影响

教育传播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它既包括远距离大范围的声像图文信息传播技术,也包括面对面的课堂形体、语言传播技术;既包括以教学演示、实验、信息传播为目的的工具技术,也包括教学方法、工艺、过程、技巧等智能技术。

互联网络的宽鬲化、智能化、个人化,多媒体的综合业务数字网使得全世界任何地方的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其它任何地方的用户通过任何方式进行通讯,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信息通讯服务。同时也使得人类信息的传播呈现网络化。网络传输的宽带宽使得信息传输的速度不断提高,各种网络传输协议的成熟也带来了如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和信息检索等多种网络信息服务,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较之利用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输的速度慢、信息量小、顾储不便来说,当代信息技术在信息传输上体现了以下几点优势:

1.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它能为学习者提供多媒体办公通讯系统,如电子邮件、图文传真机、可视电话等,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学习者可与外地学习者进行交流、协商、探讨,实现了自主学习。同时它能提供十分方便的联想式非线性即时在线式的超媒体信息检索和查询,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习者线性阅读的方式。

2.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为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与应用其它媒体的教学系统相比,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信息量大、传输质量高和交互性强的特点。

3.信息贮存的光盘化。与传统的文字教材相比呈现了信息量大、存贮速度快、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交互性强和非线性的优越性。

(三)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教育资源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教育信息整合与资源利用两个方面。信息整合技术所解决的是科学知识的存储、分拣。资源利用技术所谋求的则人力、智力、信息资源、工龄、设施、资金、环境充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信息化社会的信息量剧增,计算机等新的信息手段的飞跃,扩充了个人想要利用信息时信息选择的余地。同时,个人不仅接受、利用信息,而且也参与包括了信息的惧、生产和发布在内的活动。这就便利双向信息传输有了可能,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

计算机等信息手段不是针对大众而是针对个体发出信息,个体可在他愿意获取信息时随时获取、再生并发出信息。新的信息手段大幅度地扩充了教者与学者的双向信息交流,为学习者创设了个别化教学的学习环境。新的信息手段作为真正的个体信息媒体有可能符合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与特性。

远程通讯也可以用于获取大量信息。学生和教师向许多公开信息服务机构中的一个机构进行订购,便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和其它基础材料,比在任何学校中以具体形式得到的多得多。网络中大量的信息资源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开放的,信息的价值良莠不齐,学习者在对信息长期的接触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形成了“信息能力”。

三、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E拉兹洛在其1992年提交给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决定命运的选择》中指出:“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规定世界权力与财富性质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一个比黄金、货币和土地更灵活的无形的财富和权力基础正在形成。这个新基础以思想技术和通讯占优势为樗。一句话,以„信息‟为标志。”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电话、传真机等的广泛使用,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纪元。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不久以后,人机对话的技术将使人们不仅能发送和接收信息,而且能不受距离和运作时间限制地进行对话、讨论、传递信息和知识。”

在全面信息化社会,知识是关键性要素,教育是信息时代的根本。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我们的教育主要以传递知识和累积文化为目的,教育是指向过去的;进入工业社会后,教育指向现实,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有急功近利的局限性;进入信息化社会后,教育则必须面向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富尔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和通讯等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至生产方式等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能力直接决定着学习者信息素质的高低,这乃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也在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

这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差距。

四、信息技术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教育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从教学的本质来说,学习是根本的,学习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学习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处理能力。所以说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最根本的应该是发展人的教育,包括人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对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指导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的思想和策略就应从人的发展教育的目标而来、从学习中来,向全世界学习;从历史经验中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从科学研究中来,总结信息教育的步骤。

在信息教育实施过程中,课程目标要考虑到学生的必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内容上要考虑到与其它学科课程整合的要求,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但又不能偏离信息技术对人能力培养的要求单独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要在观念上认清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区别;教材的编写要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除以上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教材编写方面的要求外,各地教育部门应积极配合、加大资金的投入、做好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中国电化教育》1997年12期;

2.刘先义《论现代教育的技术革命》《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4期;

3.贝蒂·科利斯《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新的教育情境》《教育质量》(中文版)26期;

4.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年2期。

现代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第8篇

1 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过多, 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在近几年剧增, 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作为一个朝阳产业, 现在信息工程在我国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很好的应用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了。智能的提出给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带了了机遇, 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智能电器、工业生产中的各种智能检测、智能生产, 用智能机器代替人的操作已经成为一种主流, 给工业生产、企业运作、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虽然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发展迅速, 但是由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建设起步较晚, 发展时间短, 过多的是借鉴于国外的经验技术, 自己缺乏相应的发展体系, 虽然应用颇多, 但是国内电子信息工程没有核心技术, 相当大一部分的先进技术以及核心技术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从国外直接引进, 加大了电子信息产品的投入, 而且束缚了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在以创新为主题的社会上, 缺乏创新, 就失去了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优势, 使得自己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缺乏专业型人才, 自然就缺少了创新的能力。在当前世界, 电子信息发展应用是顺应时代要求的, 也与本国的综合国力的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 国家和企业必须对其重视起来, 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努力。

2 当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意识

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不够重视, 只知道一味的加大引进国外最新产品, 在国内市场上抢占先机, 并不重视自主创新。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缺少核心技术, 很多产品都是效仿国外的产品, 自己无法掌握核心技术, 这就导致了产品开发的成本过大, 销售价格过高, 销售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由于我国电子信息行业起步晚, 国家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时间短, 高校培养时间过短, 企业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 就导致了该行业专业型人才的缺乏。人才的缺少抑制了新电子产品的创新, 也阻碍了该行业的发展。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根本, 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决定着某一新技术能否持续不断的繁荣发展。

2.2 行业法律不规范

由于电子信息行业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纷争, 因此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电子行业的法律法规, 但是由于时间短, 理念认识等不够充分,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这些法律漏洞使得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而去钻法律漏洞, 导致电子技术行业经常发生不法行为, 而又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不能对这些行为进行打击治理。过多的犯法行为打击了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热情, 也打击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使得我国的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困难。

3 针对现代化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3.1 加大创新力度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主题, 只有创新才能使国家、企业不断的发展, 从而提高国家的经济水平。虽然当前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困难, 但是面对社会不断的现代化, 国家和企业必须加大对这方面的重视, 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的投资力度, 扭转落后局面, 在引进国外新产品的同时, 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 结合国内市场, 发展自己的新型的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加大对专业型人才培养的力度, 国家、企业和高校多方面支持合作, 培养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熟练、有想法的创新型人才。

3.2 国家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程的重视

电子信息产业的顺利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国家应该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程的重视, 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程的经济和政治上的支持,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严格规范电子信息市场, 保证企业的健康运营, 制止各种不法行为, 为企业发展拓宽渠道, 引导其掌握核心技术, 支持大企业走向国际化, 引导中小型企业联合发展, 鼓励自主创新。

4 结论

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对国家、企业、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 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电子信息工程市场良好运行, 对于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应该针对当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加大自主创新能力, 掌握核心技术, 大力培养专业型人才, 在发展的同时吸取成功的经验, 结合自己的问题, 不断调整发展方向, 保证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逐渐迈入世界大国的行列, 经济水平日益提升, 各行各业发展飞速, 其中电子行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电子信息产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 因此, 必须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研究, 同时对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 确保其顺利发展。本文主要对当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盛超.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 2015 (7) :1-3.

[2]张玉芹.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品与质量, 2015 (27) :6-8.

[3]黄伟.关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5 (4) :12-16.

[4]董丽云.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5 (22) :21-23.

[5]孟凡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若干问题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5 (9) :32-33.

现代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第9篇

一、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下,学生被教师安排在指定的座位上,在肃穆庄严的课堂气氛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学生的参与性、能动性受到压抑,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学生成为教师的支配物,被动地服从安排,只能唯师唯书。在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使用的背景之下,以网络为平台的学习环境,彻底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从依赖教师、依赖课本的被动学习,学生在网络视阈下开始了数字化和资源共享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在学习环境的改变之下,这是学习方式甚至是学习形式的重大变革,是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彰显的有力证明。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还使学生学习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在对资源的搜集、整理、利用过程中,学生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并进而尝试创造知识,这正是对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自觉性、探究的能动性等学习品质的最大发展,也是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过程。

二、促进学生学习心理的变革

1.改变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心理过程

我们发现,过去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初步感知教材内容、理解教材基本知识、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拓展所学知识。这样的环节组成的教学过程,有着严格的先后次序,不能够轻易变动。也是在这样的“模板”之下,我们物理学科教学多年。当学生要开始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原理时,往往是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与此内容有关的旧知识,引出教学内容,然后由学生看书(感知教材),教师分析讲解(理解教材),接着是做习题(巩固知识),最后是引导学生解决与此原理有关的现实问题(运用知识)。这个心理过程的特点:一是仅以教材文字为载体,信息单一;二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物理课堂教学中,文字、声音、动态的图像等都能在计算机的技术平台融合,并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呈现的是丰富的教学内容,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物理知识如何形成,内在直接有何联系等等,都可以通过这种多样化的方式加以展现。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的光与影,改变了以往单纯空洞的知识结果传输,让学生乏味的背记,而是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的心理变化,将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等多个学习环节相融合,以多种感官参与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拓展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渠道和空间

传统物理教学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渠道是通过课堂教学,从教师那里取得。信息技术进入物理教育领域,不仅拓展了物理教育的时空范围,而且使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的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多媒体教学软件CD-ROM的问世,以直观生动的方式更好地推广教学资源;互联网通讯教学,让学生可以在虚拟的教学情境下完成学习过程,达到仿真教学的目的,使得“随时随地学习”成为一种可能。至此,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教室里的方寸之地,不再局限于纸张课本的现实之间,与教室与书本并存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可能,让终身化、民主化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学科教育教学形式上得到彰显和升华。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满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班级授课制的一大特点就是突出共性,整齐划一而难以“因材施教”,无法留意到每位学生的个性需求。人的发展呼唤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这样无法改变的教育现状,无形中让许多学生失去了对知识的兴趣,甚至是求知的渴望。在以往的物理课堂上,当个别学生遇到疑问,有时不能及时提出,并得到解答,单纯的依托课后的答疑和辅导,“时过境迁”往往“杯水车薪”。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化的心理机制,在技术准备充分的前提之下,随时随地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当学生出现疑难问题时,能够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平台自主地寻求帮助,解决问题。在“人机”交互的世界里,学生可以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得到愉快的学习体验,及时个性化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在“师机”“生机”“师生”的多方平台之下完成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3.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教学的模式,改善了教学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既是教师重要的教学工具,同时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手段。因此,学生获得了更多主动参与、主动设疑、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机会。教师不再充当学生的指路人,而是学生自主前进的坚强后盾。通过收集信息、数据分析、模拟实验等过程,学生亲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更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自己的认知方法。和传统的教师教授相比,信息技术支持的学生自主学习保证了学习的有效性,拓宽了学习的广度,挖掘了学习的深度,让学生学得多、学得深、学得真、学得实。每一次的收获又能启发学生打开新的世界,提升新的层次,从而推动更加深入的学习。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切实获得了眼界的开阔,智力的锻炼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三、促进了学生能力发展的变革

1.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以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有助于将全球学习资源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扩大了学习的时空范围,为学生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应力求实现两个转移,即“教向学转移”和“知识向方法转移”。

所谓“教向学转移”,即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移。只有教师逐渐将课堂让渡给学生,还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交流合作的时间,才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动力。

所谓“知识向方法转移”即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逐渐向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转移。只有淡化知识要求,重视方法的传授和启发,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切感受物理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视角,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才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大量普及,信息素养逐渐成为一个人立足社会、独立生活、融入人群的必备素养。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各学科共同的责任。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中学物理教学,主要可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信息素养。

一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物理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进行清晰的讲解,也要求教师能组织学生进行操作。信息技术的应用更进一步丰富了物理教学中可操作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的操作,既是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熟练信息技术的过程。

二是对信息技术资源的批判理解能力。对网上资源进行批判理解是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特征。它不能仅通过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形成,还须通过物理教学过程中加强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判断信息的有效性和信息陈述的准确性的能力。

三是应用信息、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通过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和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思想情操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与他人和谐共处、互相支持的社会群体性,增强了学生乐群友善的态度和协同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创设教学情境的可能。课堂因此扩大到自然、社会中,融入到历史、文化中,也可以把科学家请到同学中间,把实验室搬到教室中来。生动鲜活的情境给学生带来更复杂的环境,也就是带来更广阔的学习资源,更灵活的学习方法,更自由的学习途径,更个性的学习体验,更丰富的学习机会,更多元的评价标准。

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下的教学情境可以通过资源的开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人—机”交互、多媒体呈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思想;通过促进学生的交流和表达培养学生快速处理信息及自信表达观点的能力;通过大数据采集和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李明亮,四川省遂宁中学校,629000)

上一篇:第一次煮方便面400字小学六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北京第四中学高二期中考试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