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2024-07-28

沂源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精选9篇)

沂源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第1篇

沂源县特殊教育学校

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沂源县特殊教育学校建于1996年,是沂源县唯一一所以残疾儿童为教育对象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现有36名在岗教职工,8个年级,分聋教部和弱教部,9个教学班,90名学生。自建校以来,学校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为平台,以一切为残疾儿童的生存与发展为核心,使学校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学校先后荣获县文明单位、扶残助学先进单位、花园式单位、城市绿化工作先进单位;市绿色文明家园,市级规范化学校;省康复训练先进单位等十几项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以创建市级现代化学校为工作平台,以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为目标,扎实开展工作,从而进一步带动和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

一、与时代同步,向未来看齐,努力实现办学思想现代化。

近几年来,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相当迅速,我们已经深

切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压力,如不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更新教育理念,就会被时代所抛弃。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先导。为此,学校领导班子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更新教育理念,制定学校中远期发展规划,与时代同步,与普教接轨,走出沂源办教育,跳出特教求发展,实行重心转移,封闭式管理,开放式办学。

我们秉承“抓管理、讲规范、求质量、树形象”的办学理念,坚持“依法治校、人性管理”的基本原则,坚持“民主公正、高效创新”的工作作风,落实“教学第一、发展第一”的教育思想,努力打造教师高素质、教学高质量、管理高效率,积极争创一流学校。

在工作中具体做到四点,一是以人为本,抓思想认识,进一

步更新理念,明确奋斗目标。二是以质量为核心,抓重点突破,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三是以规范为平台,抓学校管理,努力打造全新社会教育形象。四是以发展为目的,抓特色办学,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活动开展为渠道,以训练康复为基础,以面向社会为目的,实现知识教育、体能康复、特长培养、就业升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追求每个学生的因材施教和最佳发展。

二、以投入为前提,以管理为保障,实现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办学条件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目前学校占地

8257平方米,生均用地面积91.7平方米,超过生均用地面积79平方米的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标准。建筑面积3050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33.8平方米,超过生均建筑面积30.79平方米的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标准。正在建设中的高标准餐厅、宿舍综合楼面积1237平方米,计划明年7月份投入使用,到时提升学校的整个管理水平,餐厅达到县卫生管理部门的要求,宿舍达到生均6平方米的标准宿舍,设有学生浴室。绿化用地27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百分之四十以上。在沂源县教体局和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校操场准备改造提升工程,学校原来的炉渣操场,将要变成标准的塑胶操场:笔直的跑道、标准的体育设施、篮球场、足球场焕然一新。操场的改造提升,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形象,同时也为县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8年省、市、县三级政府启动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配套工程,2009年为我校配套的9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全部到位。现学校设有微机室、音乐教室、感统训练室、动漫室、多动与自闭症干预室、律动室、康复训练室、劳动实习室、美工书法教室、家政训练室、心理咨询室、仪器室、多功能活动室、电教室、少先队活动室、体育器材室、图书阅览室等多个专用功能用室。配备了适合特教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各种设施、仪器、标本、挂图和康复训练器材。学

校设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普通教室内有简易多媒体,配有计算机、电视机和实物展台,网络实现了班班通。教师每人一台微机,所有微机都能上网,完全实现了网上学习交流,资源共建共享。在体育活动方面有小型篮球场和足球场,并固定安装了部分运动器械。有大型玩具一套。生活保障方面设有食堂和学生宿舍,满足了师生的生活需要。先进的教育设施为学校迅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以应用为核心,以研究为动力,实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先进的教育思想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来完成,特殊学生自身特点决定着他们更需要现代化,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将会对他们的学习成长、身心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1、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课时覆盖率高,每学期学校要求全部教师必须有60%以上的课时运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教学,多数学科实现了网络教室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学生信息技术课开设的扎实、有效、富有特色,学习兴趣得到积极调动,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几年来,多名学生电脑绘画获省市县级奖励。

2、学校管理信息化。以教育网为平台,实现无纸化办公。利用网络进行校务公开,常规管理、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学校网络全天开放,实现了教师网上交流和互动。使学校管理规范化、信息化,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档次。

3、资源建设特色化。学校资源库涵盖教学课件、优秀教案、教学论文、教学录像、中国手语等方面、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学校还鼓励教师参与学校教育资源的积累和建设,鼓励参与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成绩突出,许多教学课件上传至中国教育资源网,参与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4、教科研工作全面起动。学校建立校本研训制度,确立教研

课题,与各教研组签定目标责任书,落实教科研责任制,全员参与,全体动员。并及时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研讨,讲课比赛、信息技术示范展示课等活动。目前已有多名教师的研究性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和获奖。

四、以教育为途径,以培养促提高,努力实现学生素质优良化。

我们在办学模式上真正做到“自主办学、灵活多样、结合实际、突出特色”。本着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的目标,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积极推行课程研究与改革,开发校本课程,建立学生个体成长档案,实施家校互动教学,大力挖掘学生潜力,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努力培养学生特长,全面打造优良的学生素质。

几年来,学校秉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办学理念,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升学教育、职业教育、艺术教育、康复和感统训练并重,先后向山东省特殊教育中专三二连读大专班输送30名毕业生。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开展得好,学生都有一技之长,因此不愿升学的毕业生均被厂矿企业录用,实现了全部就业和升学。学生的美术作品有26人次获全国“双龙杯”少儿书画大赛二、三等奖;其中的一幅《朋友》入选《吉尼斯世界大全》一书;7名学生达到国家美术等级考试五级水平。在县春运会上累计获得冠亚军30项,有8名学生参加淄博市残疾人运动会均获个人参赛项目前六名;在淄博市首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我校取得了五枚金牌,八枚银牌、两枚铜牌,总分列全市第四名。舞蹈队先后有10个节目在省、市、县、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五、以培训为手段,以名师为目标,努力打造信息化教育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建设者,是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体现者和实施者,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师队伍素质是关键。

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精良、师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重视师德建设。完善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方案,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制定优秀处室评选办法,实施教职工亲情工程,增强教职工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面向学生、面向社会的服务意识,强化立足本职,扎实工作的岗位意识,强调干事创业、力求发展的创新意识。构建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人文精神,形成教师之间团结、合作的群体关系,使其在充满人性味的校园文化中,怀着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实现人生价值,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学校全面启动名师培养战略,制定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评选制度,积极鼓励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倡教师提高性学习,学校积极通过集中培训、个性发展、政策奖励、经费支持等方式为每教师提供和搭建自主学习和能力展现的舞台。全校36名在岗教职工中高级职称8名,中级职称17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32名;获市级以上综合表彰的5名,获县级以上综合表彰的25名。教师的30多篇教学研究性论文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目前所有任课教师全部参加计算机高中级应用能力培训和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全部任课教师均能熟练运用各种信息手段和设备开展教育教学,能用2—3种方法制作课件,有多名教师的个人网站、信息化教学案例获奖。

六、以现代化学校为依托,以特色办学为突破,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今天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现代化不是短暂的,特殊教育更不是孤立的,只有不断解放思想,立足未来,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用信息化教学为先导,以特色办学突破、实现学校可持

续发展是学校目前的工作重点。在学生教育中,学校注重艺术能力,技能和潜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开发,已取得较好成绩,示范展示课目前已经成为统领弱班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主线。在教职工管理中,名师培养战略已经启动,教师争当名师的热情和激情空前高涨,教师教科研热情已经掀起,科研兴校的气氛逐渐浓厚,学校争取在一年内培养1至2名在全市特殊教育有一定影响的专业骨干教师。在办学方向上,侧重残疾儿童智力的研究和开发,为每个学生发展设计最佳方案,扩大教育面,努力办广义的特殊教育,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努力开创我县特殊教育美好明天。

沂源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第2篇

——江阴市石庄中学

我校现有21个教学班,近900名学生。学校占地面积90余亩,总建筑面积18600米2,绿化面积22000米2。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创文明校园、办特色学校、出一流教师、育创新人才”的办学目标,全体师生同心协力、负重拼搏、不懈追求、努力实践,逐步形成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扎实,诲人不倦”的教风和“文明向上,学而不厌”的学风。同时我们抓住发展机遇,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育装备现代化水平,努力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内涵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以硬件为基础,着力提高教育装备的先进性

以学校改、扩建、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省教育装备现代化创建等为契机,我们不断完善教育现代化装备,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建设中我们确立了“教育超前发展”的观念,高起点、大手笔地规划了学校发展的蓝图。除各类教育装备按一流标准配备到位,学校还投资20多万元,装备了一流的科学探究实验室,成为南师大苏威尔探究实验基地学校。当时,省教育学会会长周德藩参加了揭牌仪式并做了重要讲话。09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装备现代化实验学校。教育装备的先进性为为学校现代化、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以课堂为阵地,着力提高教育装备应用的精细性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装备必须以服务教育教学为根本,所以我们始终以课堂为阵地,积极探索教育装备有效服务教育教学的途径。我们不断提高教师应用教育装备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教学平台。我们要认识到,我们的硬件是一流的,不发挥其作用就是一种浪费。在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几个重点:

1、加强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情景性,愉悦性来服务教学,增加教学的情境性,趣味性和感染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来增加知识的密度和广度,不断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要利用信息技术的综合性来服务我们的教学,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中的作用,使它成为教师个体发展发展、教师集体提升的一个有效载体。利用信息技术,不断丰富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校网站中有中教育星资源库和ftp资源库,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

2、加强和落实理化生实验工作。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十分重视实验工作。新课程强调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实验必不可少,我校在实验条件方面是全市一流的,关键在于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教务处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做好每学期的规划,实验室负责人合理安排,相关教师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强督促,把实验工作纳入到对教师的考核,让实验在教学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3、充分发挥公用教室的作用。学校指定公用教室的负责人,并制定具体的要求和制度。负责人除管理外,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使用的计划,积极主动的开展活动,有效服务好教育教学。

事实证明,现代教育装备在教学上的发展空间是相当广阔的,我们要充分发教育装备现代化的优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以管理为平台,着力提高教育装备应用的科学性

现在,学校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科学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减轻我们压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也是我们实践的重要方面。现在信息技术在学校考勤、安全管理、无纸化办公、图书管理、学籍管理、财务管理、召开各类会议等方面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中学校网站是发挥信息技术管理作用的主阵地。学校网站由专人负责,内容包含了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现在各项工作安排,各种精神的传达,各类情况汇总都实现了无纸化。学校组织召开各类会议,现在已不再受时间、地点和天气的限制,近几次我们利用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召开的学生会议,家长会议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周的升旗仪式如遇雨雪天气可以在室内举行。现在老师每天都很关注学校网站,我们总结为三看一对照:一看学校的工作安排;二看学校的重要事件;三看学校的最新信息;一对照就是对照学校的工作,调整个人安排。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代化装备在学校管理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有效性,及时性;二是节省了人力物力。三是增加了民主性,增加了透明度。

四、以活动为载体,着力提高教育装备应用的高效性

在探索如何提高现代化装备使用效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开展相关的活动是一个有效的载体。如把信息化运用与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结合起来。教研活动中我们

注重原生态的资源建设,我们有计划、有目的的拍摄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录象片,供教师交流,学习,参考。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课件制作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大家分工协作,互相帮助,并开展课件制作比赛等。这些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效果,丰富了学校教学资源。我们还通过学校网络,把教师的优秀教案按照学科(备课组)进行分类汇总,以方便教师参考。教师的论文、总结、交流文章也进行分类汇总,做到资料、经验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以前我们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主要是开家长会、家访、打电话等传统形式,现在我们充分利用网上家长学校的优势,扩大了交流的范围,丰富了交流的内容,提高了交流的密度。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学校开设了阅读课,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构建精神家园”的特色建设。在学生中我们也积极尝试开展各种活动,如机器人、航模比赛、网络读书、网络征文、网上签名、网上交流等。在开展相关的活动中,我们努力提高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提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运用的效率。

五、以制度为保证,着力提高教育装备应用的规范性

在完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我们把加强管理、发挥效能也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提出不使用是浪费,不能科学使用是浪费,只有科学高效的使用才是我们的追求。为保证现代化装备运用能有序有效进行,我们注重制度建设。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培训制度。我校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因为没有人的使用,再好的设施设备都不能发挥作用。我们认为教育装备现代化的过程,将改变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教师必须积极主动的适应这一发展形式。为全面提升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使用能力,我们遵循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培训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首先是培养专业教师。其次是对骨干教师的培训。第三是对全体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教师的意识和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

2、使用制度。在应用中,为解决现有设备、设施的正确使用问题,我们针对不同部门、不同的学科制定了不同的使用制度,目的就在于杜绝“有配无管”或“只摆不用”的现象发生,从而科学、有效的使用各种设施设备。

3、管理制度。学校建立并完善与现代化装备使用相关的各项制度,如班级多媒体管理使用制度、各专用教室管理制度等。同时规范台帐记载,学校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以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

4、考核制度。学校专项培

训、使用等情况纳入到对教师的考核,使教师不但思想上重视,更在行动上落实。

六、以融合为契机,着力提高教育装备现代化应用的整体性

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运用是全方位的,因此我们积极整合资源,着力提高现代化装备运用的整体性。如在安全文明校园的创建中,我们一方面完善硬件设施,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教育。我校配备了CK报警系统和自动监控系统,其中CK报警系统共有29个探头,分布在各楼梯口和学校的重要部位,当学生净堂以后,它们就对学校实施全方位的监控。自动监控系统共有15个自动摄像头,分布在学校的主要道路,重要设施及运动区。我们自制了一些教育短片,如安全教育片,行规教育片等。这些短片在学校播出以后,反响很大,对规范学校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再如我校的特色是以“营造书香校园,构建精神家园”为主的读书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作用,另外还开展网络读书、网络征文等活动。这些活动的有机结合,既体现了现代化装备的特有的优势,又促进了各项活动的协调发展。

七、以课题为引导,着力提高教育装备现代化应用的可持续性

学校开展了“信息环境下中学生心理研究”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课题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这项研究既增加了运用信息技术的科学性,又提高了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去年下半年我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重点课题《理化生趣味实验》课题,本学期我们为课题的开题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觉得这个课题的重要意义有两点:一是让我们对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是对未来的努力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通过对课题现实意义的思考及情况分析,我们一致认为开展理化生趣味实验时学生终身教育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适应农村城镇化的需要。也是探索轻负高效教学方式的需要。初中阶段,理化生实验以验证为主,所以主要是演示性试验,学生参与的度(深度、广度与效度)不高。存在教师讲试验,学生背试验,主要是应付考实验的现象。这种现象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不少学生对理化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更不要说什么创新了。所以我们准备从三个层面来开展具体的研究:

1、整合教材既有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

2、引入生活现象,进行拓展性开发与利用;

3、通过师生发明,进行创造性开发与利用。这个课题载体是实验,核心是趣味,重点是开发,价值在运用。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教师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形成校本化课程,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2.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初级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软、硬件协调发展,追求高位均衡教育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教育装备,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近几年成功创建成为江苏省教育装备现代化示范学校、无锡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无锡市素质教育基地学校、无锡市德育管理先进学校、无锡市绿色学校,无锡市健康促进学校、无锡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无锡市绿色网吧学校、无锡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无锡市实验室管理规范学校、江阴市教育信息化运用示范校。

沂源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第3篇

句容人历来想办大事, 能办大事。“向着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进!”句容市委市政府向全市60万人民吹出了战斗的号角。句容人用这个目标招引, 用这种动力牵引, 以现代化的思想办教育, 努力实现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市, 成为句容10年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每一次动员, 都将现代化思想理念深深烙进心底;每一步攀登, 都将句容教育带进一个新的领地;每一次跨越, 都留下了辉煌的印迹。句容人, 挟“九五”加快发展之声势, 扬“十五”纵深发展之声威, 举“十一五”优质发展之声望, 刷新了一项又一项纪录, 跃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 谱写了一篇又一篇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建工程的华彩乐章。

●创建篇:一串串厚实的足迹

奋勇向前, 有了机遇从来不丧失;全力而为, 看准目标从来不迟疑。成为句容教育现代化中最可贵的精神、最鲜明的特色。

1995年1月, 句容“两基”工作通过省级评估验收。

1995年4月, 获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称号。

1996年10月, 句容“两基”工作代表江苏省接受国检受好评。

1997年12月, 句容被评为“省基础教育先进县市”。

1998年12月, 市委市政府召开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推进会。

2003年4月, 句容被评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

1999-2003年, 全市所有乡镇创成“省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镇”。

2002年, 句容被评为“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先进市”。

2003年, 句容被评为“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合格市”。

2004年, 句容“三新一亮”工程通过省级评估验收。

2005年, 句容通过省“六有”工程和“校校通”工程验收。

2005年11月, 句容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工作通过江苏省验收。

2006年3月, 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2007年12月, 全市创成23所镇江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

2007年12月, 全市中小学完成省“四配套工程”建设, 建成省“合格学校”。

2008年1月, 被评为省“幼儿教育先进市”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市”。

2008年7月, 市委市政府召开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

2008年8月, 市委市政府决定总投入近3个亿用于教育现代化市创建工作。

2008年10月, 句容市迎接省教育现代化市评估。

如果说争创是一种口号, 是一种决心, 那么创建就是一种具体的行动, 是将口号和决心付诸实施。出于对教育发展形势的分析把握, 出于对教育事业的职责, 句容人没有疑虑, 当机立断。市委、市政府迅速出台《关于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进一步强化了意识, 统一了思想。

没有政府行为就没有句容教育现代化的奋力推进。句容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教育工作会议, 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年初, 市政府与各镇 (开发区) 签订教育责任状, 年底组织镇 (开发区) 教育工作专题督导考核, 创建工作的实绩列入镇 (开发区) 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委常委建立了联系学校制度、定期走访学校制度和下学校调研制度, 还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长办公会研究教育发展工作, 先后就中小学安全教育、思想道德建设、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基建债务化解、职教中心搬迁建设等形成了政府会议纪要。说了算, 定了干, 句容人打响了一场全面创建教育现代化的战斗。

●均衡篇:一张张美丽的画卷

“我们搞教育现代化不是搞面子上的应景工程, 我们创建的目标是全市范围内所有中小学校, 这是我们创建的大方向。以创促建, 以评促建, 用创建这一手段来促进教育思想的更新、教育条件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提高, 去整体提升句容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这是教育局局长刘志鹏多次对创建工作提出的导向性意见,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句容创建教育现代化工程成为填平洼地、构筑高地的均衡发展工程。句容的老百姓都说:“不管是农村, 还是城市, 如今的校园个个都成了美丽的花园。”

城乡共建, 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句容市通过科学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 加大对农村学校特别是茅山老区和完小、村小的投入, 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 推进完小的“校校通”工程, 严格控制农村学校学生辍学流失, 加强农村学校教育品牌的建设, 实现内涵提升, 使城乡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建立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城区教师到乡镇任教服务期制度。凡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务和学科带头人及其以上称号者, 必须有农村任教的经历, 在评聘教师职称、评选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各级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时向农村教师倾斜。建立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制度, 统筹安排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结对交流, 组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 培训、辅导乡村教师;组织城乡学校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 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促进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协调发展, 同步发展职教、成教、幼教、特教事业。整体搬迁市职教中心, 所有农村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成教中心、各镇社区教育中心借助教育现代化的东风, 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充实。

●保障篇:一组组骄人的数据

推进教育现代化, 十年探索, 句容按照快好结合、科学发展的思路, 积累了自身的经验, 做到了推进有力、保障有力。

教师队伍。在实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着眼于人的现代化的建设, 重点是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 全市在职教职工总数为5056人, 其中离岗退养480人, 小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达92.7%, 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达75%, 职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65.4%, 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6.4%, 拥有省特级教师4名, 镇江市骨干教师158名, 镇江市学科带头人24名。

经费投入。句容市坚持把教育投入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公益性投入, 教育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坚持全市教育均衡、协调、高位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十年来财政投入教育的经费总额为149391万元, 年均增长率为26.3%。2008年教育经费预算为34113万元, 比上年增长28.15%。近三年, 财政投入教育的经费总额为81750万元, 其中本级财政教育总投入76869万元, 年均增长40.4%, 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达到或超过省、镇江市标准。同时, 2007、2008两年化解债务6686万元。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优先发展、优质服务, 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句容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全市中小学学生人机比达10∶1, 教师人机比达2∶1, 校校建有校园网络和教学辅助系统、教育管理系统, 校校拥有独立网站, 授课教室和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比例达3∶1。全市拥有镇江市级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达23所。

●优质篇:一个个丰硕的成果

教育现代工程的引领不仅彻底改变了句容全市学校的办学条件, 而且全面提升了句容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诸多方面显示了句容教育的长处。

整体高位。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小学巩固率、初中巩固率、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94.9%、100%、99.38%、100%,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7.2%, 19周岁人口高等入学率达52.4%, 外来务工农民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 全市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52.21%。

品牌学校。全市所有学校、幼儿园都达到省级合格标准, 镇镇都有基本满足群众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中心。31所幼儿园中, 省示范园16所、省优质园4所, 省优质率达64.5%。34所小学中, 省实验小学15所;13所初中中, 省示范初中11所;3所普通高中中, 四星级1所, 三星级2所, 1所中等职业学校为国家级重点;在省优质学校就学率分别为幼儿园68.8%, 小学64.6%, 初中86.7%, 高中100%。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坚持德育为先,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着眼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弘扬, 高度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加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克服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 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进一步完善了中招改革制度和学校评价制度, 建立了多元化、多样性的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体系。

阳光体育。认真落实减轻中小学负担的十项规定, 中考中招改革、实行等级记分、综合素质评定等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各镇 (开发区) 普遍建立了“幼、小、中”三段一体的素质教育工作体系, 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各类学生实践基地等素质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全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完善, 高中课程改革有序展开, 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得到切实保证。全市中小学生的乒乓球队等多次在省级以上大赛中获奖。

十年时间, 从硬件到软件, 从现在到未来, 教育现代化工程渗透到了句容教育的每一个方面。为句容教育发展构建一个强大的教育基础和教育地位, 为句容学子的成才构建一个条件优良的教育天地。句容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时代也造就了句容教育的发展。今天, 句容教育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 现代化的教师队伍、管理体系、办学条件、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已经走近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前沿。

沂源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第4篇

1. 课题申报与结题

本课题于2007年8月15日由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五所高校联合申报,西北师范大学主持申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于2007年10月26日批准立项,批准号:DCA070186。

课题2007年11月20日开题启动,到今天(2012年8月2日)结题,整个研究过程持续了五年。

2. 课题申报的原因

当年为什么要申报这个课题?主要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

(1)我们认为,任何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能没有对自身历史的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是一门学科建设的三大支柱。在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领域,学人对历史的研究关注是很不够的,基本情况是:应用研究较多,基础研究较少,历史研究极少。检索文献,专门对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专著,可说是凤毛麟角;相反,我国学人研究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却有了一些文章和专著,如《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等。人们对于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自己国家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应该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既要关注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更要关注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不研究自己国家的教育技术发展史,何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

(2)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正在走向成熟,已经建成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一个成熟的学科专业,它的课程体系中,不能没有发展史课程的设置,而开设“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课程需要有专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在这方面努力做点研究工作,为开出这门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

(3)我国的第一本“科技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8年)是由英国人李约瑟编写的。我国的第一本“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应该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编写。当代的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肩负起这个使命,我们相信,经过努力我们是可以完成这个使命的。

本课题研究得到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所高等院校的支持,一大批业内精英参与了研究,真的“中国电教是一家”。

二、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史为鉴,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道路,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为开设“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课程奠定基础。

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对象:1915—2010年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教训。

(2)范围: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是“大电教,非小电教”,是“电教事业+ 电教学科+ 电教产业”,是“学校电教+社会电教”。

电教是个大系统,由五个子系统构成(普通学校、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计算机网络系统)。

3. 研究的框架

本课题的研究框架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四个范畴、十三个子课题”。

(1)三个阶段: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1915—1949),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1949—1978),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10)。

(2)四个范畴:电教事业、电教学科、电教产业、电教学者。

(3)十三个子课题:①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研究;②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研究;③电化教育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研究;④中国的学校电化教育研究;⑤中国的社会电化教育研究;⑥远程教育发展历程研究;⑦电化教育产业发展历程研究;⑧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研究;⑨电化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历程研究;⑩电化教育实验研究;{11}中国电化教育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研究;{12}电化教育学者与学术思想研究;{13}中国电化教育大事记要与文献选编。

4.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文献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史论结合,有史实有史观,史为主论为辅,以史立论,论从史出。

5. 预期成果形式

本课题成果形式有研究报告、系列论文、一本教材、一套丛书。

6. 组织管理

本课题按照总课题组和一级子课题组两级进行管理。

三、研究过程

1. 六次研讨会

本课题五年研究期间曾举行六次研讨会。

(1)2007年11月20日,兰州,主题:开题启动;

(2)2008年4月10—11日,广州,主题:讨论研究对象、范围、框架;

(3)2010年1月5—7日,广州,主题:中期研讨;

(4)2010年8月2日,兰州,主题:阶段性成果交流;

(5)2011年12月2日,广州,主题:检查进度,部署结题;

(6)2012年8月2—3日,兰州,主题:结题。

2. 曾经有过的几个争议问题

(1)关于电化教育的诞生和历史阶段的划分

我国电化教育是哪年诞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看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①1903年,南京汇文书院用电影教学;②1915年,金陵大学设校园电影放映场;③1918年,商务印书馆拍摄教育影片;④1920年,金陵大学用电影、幻灯推广良种棉花种植;⑤1923年,晏阳初用幻灯进行平民识字教育;⑥1936年,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培训班开班。

经过讨论,多数人认同第二种观点:我国电化教育诞生于1915年,其标志性事件是金陵大学设校园电影放映场。这种观点有文献可查,有照片为证,比较确切。

我国的电化教育是先有其事,后有其名,其事是1915年最早出现的,其名是1936年正式确定的。关于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阶段划分。学者们的意见也不一致,经过研讨,大家同意采取“三阶段论”,将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三大阶段:中国早期电化教育阶段(1915—1949),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49—1978),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10)。各子课题研究,对此必须统一。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如需再划分阶段,各子课题可以有不同。

(2)关于本课题的题目

有人提出最好将课题题目中的“(教育技术)”去掉,因为,许多人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从有了教育,就有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历史与教育同样久远。” 如果按照这个观点,教育技术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再如果按照“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的观点,那么,教育技术的历史就有了100多万年。本课题研究的不是这种教育技术的历史,而是有现代技术媒体参与的教育的历史,是电化教育的历史。“电化”包括前天的电气化,昨天的电子化,今天的信息化。经过讨论,大家同意这个看法:本课题研究的是电教史,不是教育史。研究的时间跨度是1915年到2010年,不是4000年、100多万年。但对课题题目中的“(教育技术)”,大家认为不好去掉,因为这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规定的题目。

(3)关于本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要不要包括电教产业和社会电教?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应该包括。因为,本课题研究的是“大电教”,不是“小电教”,是“电教事业+电教科学+电教产业”,是“学校电教+社会电教”,是“课堂电化教学+课外/校外电教活动”。

关于电化教育产业。电化教育产业是电化教育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电化教育事业是一种公众事业,具有公益性,不应完全产业化,但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的发展,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的支持,电化教育产业是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电化教育发展史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的篇章。

我国电化教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是形成期;90年代是快速成长期;新世纪以来,进入深入发展期。目前。对电化教育产业实践与理论比较系统地研究还少见到,这次确立“电化教育产业历程研究”作为一级子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也只是起步的探索。

关于社会电化教育。我国的电化教育最初是在社会教育领域兴起的。20世纪2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教育革新者陶行知、晏阳初等,利用幻灯普及民众教育,点燃了我国电化教育的火种。30年代到40年代末,我国的电化教育主要在社会教育领域实施,管理电教的政府机构是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高等学校电化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社会教育工作人员。解放后,特别是70年代末电教重新起步后,我国电教实践和研究的重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社会电教转移到学校电教,对社会电教的研究很少关注,除部队电教外,对其他社会电教进行较深入系统研究的很少。部队电教一直受到重视,研究成果累累,部队电教人对历史的研究走在了地方电教人的前面。2002年总参电教局组织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一书,40多万字,记述了1978年至2001年我国军队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

在讨论课题研究对象时,有人说,我国电化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改名教育技术后,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泛化了,由电教领域扩大到一切教育、教学领域;而功能缩小了,主要只是学校教育的功能,由大电教变成了小电教。这次电教史的研究,应回到大电教,使电教的功能得到扩展、延伸,从学校教育功能向社会教育功能延伸:向“三农”延伸,向社区延伸,向行业延伸。电教的服务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大中小学生,而应是社会上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确立了“中国的社会电化教育研究”这个一级子课题。

四、 研究成果

1. 研究成果

已发表论文37篇,专著7部。完成了13本丛书和一本教材《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的书稿。

2. 两点发现

(1)传承与创新:将外国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拿来,按照国情使之本土化,为我所用,是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的基本途径、主渠道。

(2)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将近100年的发展,走过的是自己开辟的道路,这是一条既不依附西方,也不自我封闭,而是从国情出发,与国际接轨的自主创新之路。

3. 几点启示

从电化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电化教育几经周折,能够得到发展和壮大,以致有了今天的辉煌,是几代电教工作者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它留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开放的视野;(2)包容的心态;(3)进取的信念;(4)独立的品格;(5)奉献的精神。

五、研究的不足与今后打算

1. 研究的不足

(1)由于时间久远,一些重要的史料还未全部收集到手,影响了一些事件的进一步落实。

(2)本研究只涉及中国大陆部分,未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状况。

2. 今后打算

沂源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第5篇

根据省市校安工程文件精神,淮安市对全市学校需要加固的校舍进行加固,我校有幸被确定为校舍加固工程试点校,率先实施校舍加固工程,和新建工程同时并进。

2011年2月起,政府共投入500多万元,加固教学楼3700多平方米;投入126万多元,新建学生宿舍楼1054平方米;校园配套设施围墙和花池等改造投入13000多元,校道路面改造250多平方米,投入1万多元。

由于加固工程的技术目前还不是太普及,从招标和签订合同,我校均和教育局基建办共同参与。工程共投入500多万元,设计、施工均由国家一级资质的江苏苏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负责。

沂源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第6篇

——红莲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情况汇报

为贯彻落实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加强我校全体教职工的责任心和工作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及思想政治建设,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为实现我校工作制度建设的飞跃发展的奋斗目标,现将我校工作制度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章程建设情况

教育发展的前提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创新性。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为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师队伍,提升办学质量,我校以“承担小学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办学宗旨,确定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目标,在发展中积淀了学校特有的“创新能力,完美人格”的校风和“善诱、赏识、交流、服务”的教风;形成了“博学、善思、明礼、成人”的学风。学校制定了《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在培养目标上,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得到充分发展,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在遵循教育方针,学习国家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我们对学校的各项制度进行了完善,制定了《红莲小学管理章程》、《红莲小学岗位职责》、《红莲小学各类制度》、《红莲小学教师一日常规》和《红莲小学教学环节管理标准》,《红莲小学法制教育制度》,《红莲小学学生成长与综合评价制度》等。使学校各项管理有章可循,走出了一条民主管理、依法执教的路子,实现了学校管理由常规化管理向制度化管理更到人性化管理。

依据《学校章程》的原则与要求,制定并完善教学、财务、后勤、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驾护航。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制定《红莲小学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层层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学生家长接送制度,每周开设一节安全课和法制教育课,使安全工作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

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我校认真贯彻落实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组织开展了制度建设工作,进一步促进了我校“强责任,转心态,变作风”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全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营造了认真负责,积极向上的良好工作态度,规范教育教学工作行为。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及时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负责人为成员的制度建设领导小组。二是制定了《红莲小学管理方法》,及时召开了动员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工作步骤。三是对开展制度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从增强责任心,推进制度建设,完善机制和加大问责等方面明确了责任领导和责任人。领导小组对我校各项制度进行认真整理和登记,对原有的不适应的制度进行修改完善,结合当前工作的发展形势,进一步规范管理力求切实可行。在各项制度的修改完善工作中,涉及到人事,财务,师德师风,安全卫生等各方面,本着适用,可行的原则,建立各项制度,并且做到重点制度上墙,组织教师利用业务学习等相关时段进行集中学习,以求责任到人,做到心中有数。

2、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

学校定期召开校务会,民主决策学校评模晋级,绩效考核,等重大事项,构建和谐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为一体的关系,营造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良好环境。学校还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领导班子,增强班子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校党员教师处处创先,事事争优,对身边的教师起真正引领和带动作用。

我校恪守“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这一职责,立足本岗,以学校的发展大局为重,以认真负责的积极态度完成所分管的各项工作。

学校对电教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各功能室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教学实施,仪器设备,文体器材,图书音像资料尤其是现代化教学实施的使用效益,防止实施的闲置和浪费。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个别负责人对开展制度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那只是文字材料,没有得到充分认真的思想态度上的高度重视,检查,反馈。

今后还需有章可依,有章可循,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激发潜能,进一步强化目标达成,强化制度落实,强化职责规范,强化权利下放,强化团队意识,强化信息管理,强化潜能激发,强化行动研究,全员、全程、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红莲小学

沂源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第7篇

xx县教育局:

根据《xx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市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及周教通(XX)号文件要求,现将我校开展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汇报如下:

一、各学校制定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做法和成效。

“没有调查就没有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同志的经验总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新型学校管理的关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可以说,今天我国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制度变革上,而制度变革的核心是如何对上、下级,社会,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

我校按照这一指导精神,将学校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前提是实现教育“管、办、评”分离、对长期存在的上级、周围相关部门对学校管理和教育实践活动干预过多,以及服务单一化、僵硬化等弊端而提出的改革思路,目的在于突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专业技术指导能力。为此,我们必须认真而客观地了解社会、家长等各阶层的反应,以学校教师人事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过多现象及去行政化实践探索作为问题着力点,重点分析和探讨去应对上级,周围相关部门对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现代制度发展建设研究提供保障。

二、推进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公办学校政府办,公办,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怎么管学校的问题,长期以来政府习惯于发文件、一手包揽,从校长任命到教师选聘,从学校制度建设到学校评价都是上级说了算,结果各学校千人一面,同质化思想十分突出,没有结合学校实际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更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办现代学校的制度管理的多元化需求。

绝大多数人认为章程的制定能否解决当下的学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在“主管部门管得太多,学校自主权有限”“校长任命制,专家办学特色不明,校长过分依赖主管部门”,学校“管”得太死,章程制度没有激活教师积极性。教师对于“论资排辈”,绩效分配“大锅饭”现象很是不满。部分家长和教职工也觉得管理主体单一,缺乏建构社会和家庭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

三、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些想法。一是认真学习现代学校制度,用一揽子制度变成自觉行为,管理成本会逐渐缩小,机制的效益会很高;章程制度科学的讨论制定,广大教职工独立而富有奖励性的公开参与讨论,将群贤的意志转化为大家自觉行为,充分体现民主治校的思想。

校长应倡导将现代教育制度中的人事权下放、经费包干给学校意味着对校长发出了以下五个挑战:.挑战校长的法律意识操作基础,校长是否有依法办学,接受民主监督的意识;挑战校长的民主意识,校长能否实行民主管理,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好学校;挑战校长的责任意识,校长是否有向政府负责,向社会负责的意识;挑战校长的办学智慧,校长是否具有办学能力,能把一所学校办成好学校;挑战校长的创新意识,校长能否运用教育智慧,以创新思维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一句话,校长愈来愈不好当了。

当然要推行现代学校制度章程路还很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前提是上级主管部门松手,简政放权,去行政化,减少基层干预,实现“管、办、评”分离,从多方面提升管理效能和教育质量。

xx镇中心学校

沂源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第8篇

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的过程, 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全球化的浪潮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制定了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同时,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显著增加, 大部分学校的物质条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相比之下, 更加健康、清晰的教育理念却并没有为人们所掌握, 思想性、观念性的障碍依然存在。教育的民主化进程虽然不断加快, 但幅度和成效仍不能让人感到满意。

前段时间, 来自《光明日报》上一位大学生的文章《上大学, 我们为了什么》中这样写道:“恢复高考制度那些年, 考大学就是为了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学扩招以后, 普通的大学文凭已不再奇货可居, 大学生满地都是, 上大学没有了‘铁饭碗’。”“为学而学、为就业而学, 完全忽视了自身的兴趣爱好, 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 许多人的幸福感却在不断下降。”《中国青年报》的《青春热线》专栏, 不久前也提出了“读大学到底值不值”的话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也表示, 目前, 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虽然他强调说, 大学毕业生工作几年后的薪水变动率远高于农民工, 但仍可能会造成一种负激励效应, 造成一种“干吗上大学?”的疑问, 以及“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我国目前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距离普及化还有相当的距离, 然而, 大学生为什么会产生“上大学是为了什么”“读大学值不值”的疑问呢?我想, 这折射出的是教育价值的流失问题。期盼读书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的收入、社会地位, 这种愿望可以说是许多家长和学生现实的、真实的想法。这反映的是一种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庸俗化现象。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指出, 这种教育观把人这一主体异化了, 把人异化为物, 强化了人对物的占有。他认为, 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人成为有价值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 必须高度重视价值建设。

那么怎么来建设现代教育价值呢?

(1) 要注重认知教育。一方面, 政府、学校管理人员和老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进行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不管是教育体制改革、学校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 还是办学体制改革, 都应当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 时刻都要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利益。判断改革是否成功的依据也在于此。另一方面, 教师要紧紧围绕教书育人的这个教育根本价值, 来对受教育者进行真理教育、真知教育、真仁教育, 从而使我们的受教育者能够富有爱心:爱自己、爱他人、爱家庭、爱团体、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爱人类、爱自然, 这是教育的根本价值。同时, 高度重视能力教育, 发展受教育者的能力。这个能力是广义的能力, 也就是说要培养受教育者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责任能力。

(2) 要注重制度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有利于教育要素 (包括国际国内要素) , 有利于教育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回顾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30 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我国教育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历史性突破。然而, 我国教育在决策体制、投资体制、考核体制、监管体制与责任追究机制建设方面却相对滞后, 成为制约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因此, 只有全面推进教育体制的变革, 才可能实现我们刚才讲到的价值教育, 还有能力教育, 真正使我们的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为人的全面发展负责, 为我们国家民族素质的提高负责。

摘要:在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还有国际上的各种竞争, 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无疑体现在国民素质上, 而知识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渠道。推进教育的民主化进程, 促进教育界自身的思想解放, 全面、深入地理解教育现代化发展内涵变得更加迫切。教育要想实现现代化, 必须高度重视价值建设。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价值,价值建设

参考文献

[1]一骏.上大学, 我们为了什么[N].光明日报, 2011-08-26 (16) .

沂源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第9篇

一、不断完善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创设信息化教育环境

信息技术在21世纪的幼儿教育中有着独特的需要和发展前景。而硬件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园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积极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添置相应设备,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创建了专业的网站,拥有一流的电教设备。我园科学维护网站和多媒体设备,重点抓好“幼儿园网站”“幼儿园资源库”的建设。不断更新改版“幼儿园网站”,进一步规范、充实其内容,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我园的办园特色和办园水平,形成有我园特色的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精品。现代化的软硬件不仅满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需要,而且为她们通过网络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构建信息化管理机制,实现幼儿园管理的现代化

根据信息化工作的特殊性,我园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将网络管理与教育科研、卫生保健、安全工作、后勤服务、行政管理等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化地构建了幼儿园信息化管理机制。在行政管理方面:涉及幼儿园概况、幼儿园组织机构、幼儿园规章制度、幼儿园目标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幼儿园工作评价及幼儿园财务管理等方方面面;电脑技术使档案管理有序、高效,运用办公自动化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档案文字整理等更加规范准确。在卫生保健方面,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幼儿定期体检记录、身高体重测评、营养计算、检查矫治事项、登记事项(儿童事故登记、传染病登记、体弱儿登记、预防疾病药物使用登记、紫外线消毒灯使用登记、大型玩具使用检查登记)等实施全面管理;借助电脑,设计出一些艺术字以用于墙面布置、环境创设等也变得轻而易举;安全管理方面,我园还建立建全了一整套的多媒体监控系统,能有效地监控全园的安全情况。

在幼儿园网站宣传上,我园较好地实现了幼儿园向社会、家长进行幼儿教育教学、幼儿学习、生活情况的介绍和幼教知识宣传和推广的使命,同时也和社会、家长实现了有效的互动,为倾听接受社会各界、家长对幼儿园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促进幼儿园的发展创设了便捷的途径。我园的网站自开通以来,受到家长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幼儿园的网站架起了与家长、同行、社会的桥梁,家园交流更加宽广,便于家长、社会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教改动态,以便更好地进行家园合作,真正发挥出网站的作用,使我园的家园管理工作日益完善。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教育改革能否深化,关键在于能否更新观念,而观念的更新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认识过程,要使教育信息化设施发挥应有的效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关键。我园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课程。组织全园教师开展多次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促使教师们具备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现代化教学水平,能够更好地胜任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精彩纷呈的教学案例、先进前卫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不仅从因特网上获得大量动态的幼教信息及专家咨询,而且还通过网络和幼教同行进行业务交流,进行网络教研活动。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学识,还转变了教育观念,加速了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素质,从而使幼儿园吹起了清新的现代化学习之风。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成功实现。

四、创设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现代教育园本特色

多媒体课件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将单纯的文本信息转换成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的结合,创设出生动、形象、逼真并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吸引幼儿多种感官,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用它来制作辅助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多媒体课件,更加适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它以幼儿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式,开辟了幼儿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天地,展示出了多媒体教学软件技术的独特魅力。显示出无以伦比的优越性,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通过课件制作比赛,使教师们学以致用。在课件制作上考虑如何激发起孩子的兴趣,如何制作一个孩子喜欢、接受和容易投入的课件,如何把抽象、枯燥的知识容入形象、生动、活泼的课件当中,要求课件贴近孩子生活实际、实实在在起到教育作用,丰富的主题内容,涉及多个领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和动态的交互式环境,将教学活动与课件巧妙组合,相溶一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创设了幼儿喜爱的各种情景,引发幼儿产生愉快轻松的情感体验,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欲望。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幼儿学习的主体性,拓展了幼儿积极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创新精神,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此外,教学资源得以选择与共享。我们发动全园教师参与幼儿园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不断充实资源库的素材。幼儿园将自己本园多年积累下来的优秀教育活动设计、优秀教育活动、科研成果、评价量表等相关资料储存起来建立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资料库,进行资源共享,精彩的课件、教案都能在幼儿园的每个班级共享,使大家不断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上一篇:支教课程设计游戏下一篇:集体备课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