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院内压疮发生中的效果分析

2024-07-21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院内压疮发生中的效果分析(精选7篇)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院内压疮发生中的效果分析 第1篇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院内压疮发生中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院内压疮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找出导致ICU院内压疮高发生率的原因,针对找出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通过圈员参与该活动,提高了对院内压疮的认识,同时加强了对危重病人的皮肤护理,明显的降低了ICU院内压疮的发生。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ICU院内压疮发生率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品管圈 ICU 压疮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073-01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压疮也称压力性溃疡或褥疮,是指身体局部长时间受压,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不良,致使皮肤坏死破溃[2]。重症监护病房因病情特殊又是压疮的高发场所。我院ICU为了更好的降低院内压疮的发生,于2013年5月起在科内开展了品管圈活动,通过一系列措施,着重针对高危压疮的预防,明显的降低了院内压疮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开展品管圈活动前2013年1月-2013年4月入住我科且首次压疮危险因素评估≤12分的患者98例,其中男45例,女53例;年龄在16-82岁。其中入住ICU时间三天内的21例,入住时间大于7天的患者19例,入住时间3天-7天内的58例。选择开展品管圈活动后2013年5月-2013年8月入住我科且首次压疮危险因素评估≤12分的患者87例,其中男51例,女36例;年龄在18-79岁。其中入住ICU时间三天内的患者42例,入住时间大于7天的患者25例,入住时间3天-7天内的患者20例。患者年龄,性别、入住ICU时间长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品管圈组成 品管圈由辅导员、圈长、圈员等7人组成。其中辅导员负责对整个品管圈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圈长负责对活动进行统一规划安排;圈员参与每一个步骤的具体实施计划安排。

1.2.2活动安排 品管圈活动进行三个月,每周开展活动一次,每次活动进行0.5-1h。第一周选定主题“降低ICU院内压疮发生”,制定了活动计划,第二周根据科室情况设定了目标,同时对圈员进行了压疮相关知识学习,第三周根据大家收集到导致压疮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不同程度的压疮风险制定明确的压疮预防指引,包括体外的转换;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压力减缓用具的使用;皮肤护理;营养支持;对高危病人进行重点预防等。第四周开始对策实施,两个月后进行效果确定同时进行了效果对比总结。

1.2.3主题选定 全体圈员根据临床护理中常见并常常难以处理的护理问题确定了“降低ICU院内压疮发生率”,为活动主题。

1.2.4ICU压疮发生的原因 医务人员方面:护士压疮知识缺乏,思想上重视不够,防范意识差,高危病人处理不够及时,防皮肤压疮措施不到位,交接班不仔细。不能正确的评估高危病人。病人方面:疾病导致病人重度营养不良,水肿,消瘦疼痛不愿意翻身等。

1.2.5制定防范措施并开始实施 专人负责每天对全科病人皮肤情况进行评估,对高危皮肤(压疮危险因素评估≥12分)填报难免压疮申报表。专人负责对有高危的病人进行护理上的指导包括病人体位的摆放,自制了各种减压软垫同时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治疗措施。每周定时组织科内成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在思想上提高了大家对压疮的重视。

2结果

品管圈活动前压疮发生了8例发生率为8.1%,品管圈活动后压疮发生了2例发生率为2.2%,ICU压疮的发生明显低于品管圈活动开展以前,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降低ICU压疮风险。

3讨论

3.1品管圈活动提升了护士的管理能力,增加了团队凝聚力。

品管圈作为全面品质管理的一环,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活用各种质量控制手法、全员参与,能对自己工作现场不断的进行维持和改善。品管圈活动使每位圈员都是管理者,每个人都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3]。能够提高基层护士的品质意识、问题意识及改善意识。有利于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对工作产生兴趣;同时使同事之间的感情更为融洽,工作向心力提升;拓展了大家的思维,获得了成长。

3.2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ICU院内压疮的发生率。

ICU病人病情重,因插管镇静等原因不能进行正常的交流,加上医务人员给予的各种约束性保护等措施,使得ICU院内压疮的发生明显高于普通病房。压疮的发生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影响了疾病的康复。

科学的压疮管理制度能明显的降低压疮的发生和发展。积极评估病人发生压疮的风险是第一步,我院ICU采用皮肤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Braden评分法)[4],对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做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预测压疮风险。一旦发现高危病人应及时上报,及早给予干预,能明显减少压疮发生与发展。

3.3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增加患者满意度。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不但明显的降低了压疮的发生。压疮发生率的降低也代表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使大家感觉到了工作的成就感。所以品管圈活动是有利于临床护理工作更好的开展,是值得推广学习。

参考文献

[1]陈长英,刘倩倩,李想,孙巧枝,李晓丹,田丽,曹小琴.品管圈活动队提升门诊服务品质的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12):1139-1141

[2]诸葛海燕,刘晓红,张睿.老年住院患者压疮的风险评估及防治策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9):829-830

[3]徐艳,朱金兰,毕玉红.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急诊住院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2):22-24

[4]琪霞,刘云.成人压疮预测和预防实施指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23―59.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院内压疮发生中的效果分析 第2篇

[摘 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血液透析室内部6名护士自愿组成一个“圈”,确立“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应用品管圈活动后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率(4.0%)较活动前(9.7%)明显降低,超出了预期目标。每一位圈员在品管圈方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护理品质意识、脑力开发6个方面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关键词】品管圈;血液透析;低血压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过程中的低血压(lntradialytic hypotension,IDH)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5%-50%【”。其表现为血压值与透析前相比,平均动脉压下降30 mmHg(lmmHg=0.133 kPa)以上,或收缩压下降至90 mmHg以下。典型症状有恶心、呕吐、头昏、眼花、打哈欠、出汗、胸闷,继而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肌肉痉挛、脉搏细数。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等。

IDH直接影响到透析的充分性和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增加透析患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全称品质管理圈,是指在工作岗位上为了解决问题,自发结合成一个小团体,团员间分工合作,应用品管工具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关键性问题,以达到业绩改善之目标【3】。这个小团体,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活用各种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手法、全员参加,对自己的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称为品管圈浯动【4】。我院血液透析室2011年4月成立品管圈,确立了“降低 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方法

1.1成立品管圈 品管圈由血液透析室6名护理人员组成,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2名,由1名本科学历的护师担任圈长.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在第2次圈会上投票确定“救生圈”为圈名,其寓意是护士以净化血液为天职,用爱及关怀守护在每一位血液透析患者身边,使每个生命因爱而延续,并制作了圈徽。

1.2选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 由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列出所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将其相似性分类成亲和图,再采用评价法对亲和图所总结出的问题就其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方面分别打分,6人平均分为该方面实得分,4项实得分之和为该问题总分(见表1),最终确定“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并绘制甘特图拟定了活动计划。

1.3现况把握 圈员详尽列出了IDH原因,收集2011年4月25日-5月24日IDH的发生情况,当时血液透析患者58例,共计透析598次,发生IDH58次,发生率为9.7%,具体原因见表2。

根据查检数据表明超滤过多过快、透析中进食、透析前口服降压药,患者心功能不全、使用高温低钠透析是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80/20原则【4](即80%的结果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得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前两者,故本圈改善的重点是超滤过多过快、透析中进食。

1.4 目标设定通过品管方法的目标值设定公式,对每月低血压发生率进行了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一改善值=现况值一(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在主题选定时根据得分,该案例的圈能力应为100%,但由于本圈是第1圈,考虑实际情况,将圈能力下降为66%。改善重点即超滤过多过快(60.3%)与透析中进食(20.7%)的累计百分比(81%)。故本次活动的目标值即将每月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降至9.7%一(9.7%x81%x66%)=4.5%。

1.5解析明确目标后,圈员对改善重点项目进行展开,对超滤过多过快采用鱼骨图手法从体质量增加过多、干体质量设置过低、透析治疗时间缩短、护士设置错误4个方面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将所有原因进行评分,按80/20原则选定要因,得出主要原因是体质量增加过多方面:患者饮水过多、护士具体指导不到位:干体质量设置过低方面:患者衣物更换、称重时护士不在场、称重后末及时记录。对于透析中进食引起低血压分析有护理人员未认识到进食的影响、对患者的宣教不到位、进食的时间选择不正确、食物选择不合理4个要因。2011年6月1-15日对血液透析患者IDH发生次数及原因再次进行调查,做真因验证,经认真查检后得出5个IDH的真因:缺乏相关的宣教资料;健康教育不到位;称重流程不合理及执行不到位;透析中不合理进食;护患、医护沟通不到位。

1.6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 针对要因,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寻求改善对策,并对每一对策依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等指标进行评分,按80/20原则共拟定6个对策进行改善实施。1.6.1 制作血液透析并发症——低血压患者防治手册手册采用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折页方式,从IDH危害、发生率、临床表现、引起原因、如何防治等方面进行指导,重点突出饮食指导,将饮食的原则、3餐的安排及食物的替换、如何计算及控制水、钠的摄入、饮食的禁忌等作详细的描述。

1.6.2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IDH的相关知识,在发放防治手册的同时,做好口头宣教。特别对老年、理解力较差的患者不厌其烦、不断强化,使他们真正理解。在下一次血液透析时作评估,掌握患者的实际饮食、饮水情况,及时更正一些误区,必要时做好家属的沟通和宣教,在家属的协助下改变饮食习惯。对遵医嘱行为差者,可由医生协助指导,并请其他遵医嘱行为好的患者作言传身教,同病相怜患者之间的沟通更有效。1.6.3落实责任制护理将患者分为7组,每组8~10例,每位护士负责1组患者,同1组患者相对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透析,护士每天分管的患者数3~4例,3个月轮换1次。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每次血液透析前都需运用护理程序对其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护理诊断,据此制定当次护理计划,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

1.6.4修改称重流程,严格执行将称重流程重新修改,更细化、更合理。所有血液透析患者的称重必须有护士在场,护士长合理排班,专人负责称重。称重前询问并检查衣物更换情况,对衣服不一致的需称量衣物重量,所带食物也需称重,有需要者先如厕,以减少称重误差的发生。设计专用记录本,称重后及时记录,保证称重的正确性。

1.6.5避免透析中进食指导患者血液透析前就餐时增加就餐用量,避免透析中进食。如因时间安排问题,透析过程中需进食者,可指导患者进食面包、馒头等于食小点心(进食量约50 mg),等透析结束后再给予正常饮食。血液透析过程中进食,时间选在血液透析开始后3h内,血压不高的患者尽量避免在血液透析3h后进餐,以避免低血压的发生;当患者血压低于110/60 mmHg时,需劝导患者不要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进餐。

1.6.6加强护患、医护沟通,合理设置干体质量 每次血液透析前后,责任护士对患者的体质量、饮食、饮水、血压、睡眠、大小便等作全面的评估,特别对体质量增长过多或过少的患者和血压一直较平稳而近期血压波动较明显的患者仔细询问其原因,并与医生及时沟通,重新正确评估干体质量,确定超滤量。2结果

2.1 有形成果 收集2011年10月1-31日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次数,当月血液透析患者67例,血液透析共计679次,发生IDH共计27次,发生率为4.0%,超过预期目标值4.5%。2.2无形成果 品管圈活动前后对每一位圈员就品管圈方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护理品质意识、脑力开发6个方面进行调查,并计算平均分,活动前上述项目的分值分别为1.O、3.3、3.7、3.5、3.7、3.0分,活动后分别提高到5.0、4.3、4.0、4.8、4.8、4.8分。所有指标均有提高,尤其是在品管圈方法运用和脑力开发方面。3讨论

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问题,一直是肾脏病医生密切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和死亡率之间存在一种U形曲线的关系,即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患者的长期存活率【6]。IDH的发生严重影响透析的超滤,导致透析不充分甚至不能正常进行透析,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病死率都有较大影响,是预后不良的有力预测指标[7]。我院血液透析室通过品管圈活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每一位圈员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学习使用品管圈常用手法分析原因,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降低了IDH的发生,从而提高透析的质量和效果,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品管圈活动强调的是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其优势是每人都有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本研究中应用品管圈活动不仅提升了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整个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心,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质量持续改进成为自发行为。当然,作为刚组建的新圈,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在圈能力的评估方面,由开始的满分到后来降至66%.显示出圈员信心的不足。另外,对于各种QC手法的掌握、过程的量化评价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探讨。4体会

4.1 强化培训提高护士有效记录的能力 护理记录书写质量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临床专业能力。护理部将护理文书书写及相关政策作为岗前培训内容,并鼓励护士参与文书的选择、实施与评价。各科室在日常工作中还针对临床责任护士专业能力的不同,加强对护士临床各项专业能力培训,提高护士有效记录文书的能力。

4.2促进医护合作准确记录内容护理活动与医疗活动是一个相互协作的统一体,护理文书的记录内容必须与医疗活动相一致,需要医护间多沟通。此外,涉及相关学科的记录内容,医护协作有助于记录的准确性。例如:为确保输血安全,护理部与输血科协作,在规范输血相关检验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流程的同时,规范了输血相关护理记录。

4.3加强监管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护理文书质量检查是护理质量管理的一部分。严格落实三级质量控制体系,责任护士对自己记录的内容负责;护士长对出入院病历每份审签、危重症患者病历每日审签,并抽查在科患者病历;质量管理科对提交后病历最后检查。质量管理科及护理部负责医院护理质量全面督导和管理,并将病历书写质星列入每月护理质量督导内容之一,严格监督检查。定期在护理质量分析会上讲评,不断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持续改进 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伟菊,彭刚艺,临床护理文书规范(专科篇)[M].广州:广东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院内压疮发生中的效果分析 第3篇

资料与方法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开放床位450床, 全院共有护士358名。2012年跌倒患者15例, 男9例, 女5例;年龄25~91岁, <25岁1例, 60~70岁2例, 70~80岁4例, >80岁8例。所患疾病包括顺产后1例,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4例,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4例, 高血压4例, 糖尿病2例, 多数患有2种或多种慢性病。

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我院于2013年1月成立品管圈小组, 圈名为“防跌圈”并设有圈徽, 由1名圈长、7名圈员组成, 护理部主任为辅导员。全体圈员从不良事件中寻找问题, 通过可行性、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方面评价主题, 最后达成共识, 确定“降低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为本次活动主题。

分析现状:回顾分析2012年15例老年患者跌倒现况;随机调查250名临床护士对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预防跌倒相关知识、评估技巧的知晓率。回顾分析2012年15例老年患者跌倒相关情况, 用柏拉图收集数据并分析其所占比例与累计百分比, 如图1。

制作《临床护士对住院患者跌倒认知情况调查表》, 调查250名临床护士对跌倒高危患者、危险因素、预防跌倒相关知识、评估技巧, 见表1。

设定目标:针对统计分析结果, 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确立目标值, 期望通过品管圈活动将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由0.095‰降低到0.057‰。设定理由:因本圈为第1个圈, 如目标设定太高, 完成困难, 圈员的积极性会被挫伤。结合实际情况, 将圈能力设为75%。根据品管圈给出的公式计算出目标值[3], 目标值=现况值- (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 =0.095‰- (0.095‰×75%×80%) =0.038‰。

分析原因:圈员对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后运用头脑风暴法、鱼骨图分析法, 通过护士、管理、环境和患者4方面找出发生跌倒的根本原因。 (1) 护士因素:跌倒发生原因及高危因素知识缺乏、不掌握患者平衡与活动能力评估技巧。 (2) 管理因素:防跌倒相关知识培训力度不足, 防跌倒的执行及监管力度不足。 (3) 环境因素:卫生间不平坦, 分上下层;病区防跌倒氛围不浓厚, 缺乏防跌倒宣教资料。 (4) 患者因素:患者依从性不足。

制订对策并实施:圈员针对原因, 通过头脑风暴法找出对策, 然后评价对策的可行性、效益性, 并根据评价结果实施对策。

组织院内院外培训: (1) 派出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老年专科学习, 学习老年患者跌倒管理知识, 掌握评估方法与技巧, 回院后组织院内培训。 (2) 专题知识讲座:内容有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原因与对策;跌倒高危人群筛查与管理;邀请药学科分析与跌倒相关药物, 提高护士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关注度;跌倒事件案例分享。 (3) 分层级进行患者平衡与活动能力评估方法与技巧训练, 从护士长、护理骨干到临床护士, 人人掌握。先进行理论授课, 以案例分析、现场答疑等形式剖析评估时机、对象与方法;再到临床实践练习, 考核对5例患者评估技巧掌握程度。通过培训, 让每1位护士均熟悉评估方法与要求, 护士在患者入院时能够评估其跌倒危险程度, 并将分值记录于护理记录单, 次日接班再评估1次, 以后每周评估1次, 在患者转科、病情变化时随时评估。

健全住院患者跌倒管理制度, 加强监管: (1) 修订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管理制度, 对跌倒的定义、分类、高危人群、危险因素、评估方法及技巧进行详细说明。 (2) 制订《防跌倒护理指引》。 (3) 重新设计项目齐全、内容具体、填写简单的《发生跌倒个案登记表》。 (4) 药学科制订引起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常见药物查询表。 (5) 完善发生跌倒不良事件后应急预案与报告程序等。 (6) 加大监管力度, 护理部联合质控科定期考核科室护理人员对制度的知晓程度, 现场检查防跌倒措施的落实情况, 护士长夜查房增加对临床护士实施防跌倒制度的考核内容, 确保薄弱时段防跌倒制度的有效实施。

环境改造, 营造安全住院环境:旧住院病区的卫生有台阶, 分上下层, 在无法改变历史的条件下, 在上层台阶涂上荧光标识, 提醒患者注意;提供宽且有扶手有靠背的坐浴椅, 确保患者在卫生间洗浴时稳妥安全。

活化宣教形式, 加强宣教力度:建立住院患者跌倒告知制度, 完善告知内容, 对跌倒高风险者签署《住院患者高风险知情同意书》、不留陪人者签署《不留陪人责任书》, 明确患者与家属的职责, 让其主动参与医疗安全当中;在病区走廊两侧张贴“跌倒高危人群”和“防跌倒十知道”提示语及其图画, 印制和发放防跌倒知识小册子;跌倒高风险者在床头上挂“跌倒高风险”警示标识和《防跌倒护理单》, 动态评估患者得分情况。

统计学方法:对于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资料, 均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对于数据中的计数资料, 使用例数、百分率进行描述, 当进行组间比较时, 采用χ2检验。

结果

有形成果比较:品管圈活动结束后按衡量指标计算实施品管圈管理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0.037‰, 见表2。

无形成果比较:对圈员运用QCC能力、责任性、积极性、自信心、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评价。评价方式:由圈员8人以自评方式评分, 每项每人得分最高分5分, 最低分1分, 每项总分40分。得出活动成长值=活动后平均值-活动前平均值, 通过正负值来评价无形结果, 正值说明提高, 负值说明下降。结果表明, 圈员在品质管理手法、责任性、积极性、自信心、沟通协助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均明显提升, 见表3。

讨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表2结果显示, 品管圈降低了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 (P<0.05) 。表明品管圈小组通过品管圈管理, 针对住院患者跌倒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选题、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及原因分析,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 通过派出人员外出学习、开展多次专题讲座、分层级进行跌倒评估技巧培训, 提高了临床护士对跌倒相关知识的理论水平;健全防跌倒管理制度, 完善监管机制, 进一步加大了护理部与质控科的监管力度;通过环境改造、加大宣教资料的张贴与发放, 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防跌倒意识。

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品管圈活动的特点是被授予一定权利的一个小组, 每人都有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其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 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 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 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4]。本院开展品管圈活动后, 护士能积极参与对存在的工作缺陷进行原因分析, 制定改善计划并落实措施, 使她们有被尊重、被认可、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从而提高了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

开展品管圈提高了护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品管圈活动开展过程中, 护士学习了管理思路, 充分运用头脑风暴法、流程图、柏拉图等收集资料, 用鱼骨图分析法解析问题并制订计划, 用图表表达有形成果[5]。通过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圈员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提高了圈员们的脑力开发与沟通协助能力。

参考文献

[1]鄢雨英, 林莉莉, 郑佳音, 等.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护理病历书写完整性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10, 9 (7) :624-625.

[2]张玉兰, 马腾霄, 王勇琴, 等.老年血管病跌倒患者平衡与步态的评定分析及据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5) :29-31.

[3]梁丽梅, 黄惠燕, 许百虹, 等.品管圈在降低住院药房差错件数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药房, 2012, 23 (25) :2350-2352.

[4]丁海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会阴切口愈合不良率的效果观察[J].护理管理杂志, 2013, 9 (13) :657-658.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院内压疮发生中的效果分析 第4篇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仪器误报警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ICU仪器误报警率为活动主题,对我科使用中仪器发生错误报警的现况进行调查,分析仪器发生错误报警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ICU仪器报警误报率由46.5%以上降低到18%以下。结论 品管圈活动降低ICU仪器误报警率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品管圈;仪器误报警;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26-01

ICU是一个仪器使用密集的科室,为了测定危重患者各种参数是否正常,用药是否合理,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这就是ICU病房仪器的功能体现。提高ICU护士对仪器的正确设置,能有效降低仪器的误报警率,提高护士对报警的敏感性,以及时对患者进行处理,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 [1],我科2013年7~8月,为降低ICU仪器误报警率进行品管圈活动,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1日~7月31日我科使用中的仪器(包括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微量注射泵)为对照组(活动前),选择2013年8月1日~8月31日我科使用中的仪器(包括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微量注射泵)为观察组(活动后),选择以上仪器在使用中报警情况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仪器名称、编号、发生报警、报警类别、是否误报警。在排除仪器本身故障前提下,对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使用中仪器发生误报警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小组 我科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由9名护士组成一个圈,选出圈长、副圈长各1名。督导员1名,由护士长担任。经智力激励法投票决定了圈名(爱希优圈)和圈徽,圈名意义:与本科室“ICU”音近。“爱”即全体圈员互助互爱,团结和谐;“希”即全体圈员年轻及富有热情,有无限潜能,是品管圈、科室、医院未来的希望;“优”即优化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1.2.2调查方法 采用头脑风暴法,针对使用中仪器发生错误报警率可能的原因进行数据收集,因果关联分析得出:护士方面三种情况:病情变化前后未调节报警参数、持续未调节报警参数、报警值设置错误占据了仪器误报率的68.3%,根據80/20原则,将护士方面三种情况作为是本次品管圈活动改善的重点。而造成护士方面三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为科室仪器品牌多样;护士年资低、经验不足;护士责任心不强;专科仪器操作培训欠规范、效果不理想;ICU护士工作繁忙、人力不足。根据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设定了本次品管圈活动目标值:在7月30日前将ICU仪器误报警率由46.5%以上降低到18%以下。

1.2.3 对策及实施

1.2.3.1制定仪器报警参数设置方案(1)各类仪器在使用前必须打开报警开关,根据患者的病情,设置相应的报警参数。(2)交接班时观察患者病情,根据情况调节报警值,如患者休息时报警音量适当调小,以免噪音影响病人休息。(3) 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前后,以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特殊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报警范围及参数,避免错误的报警。(4)在仪器上可贴上醒目的标志:请正确设置报警参数,时刻提醒管床责任护士对报警参数进行调整。(5)出现仪器报警以后,根据不同颜色的报警,及时的给与相应的处理,保证患者安全,减少报警时间过长带来的噪音,和对其他管床护士和患者的影响。

1.2.3.2 对护士进行有计划的仪器操作培训(1)科室根据不同层级护士的能力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实施。(2)对于不常用的仪器由科室培训员进行定期培训。(3)加强护理与临床医学和工程学方面的合作,如医生负责指导护士,仪器在使用时对患者的影响和潜在的危险;新仪器应由厂家工程师进行培训,每位护士培训合格后再投入使用等等。(4)鼓励低年资护士对仪器多进行操作,或者通过阅读说明书等大家互相学习,从而提高护士使用仪器的技能,正确的设置报警参数。

1.2.3.3制定ICU标准化床边交接班规范,把使用中仪器报警参数的检查、设置纳入到各班交接班的项目中。责任护士接班时必须检查分管病人使用中仪器报警参数设置是否正确,并根据病人实际情况调节报警参数。

2 结果(表1)

2组仪器误报警率比较见表1,活动后各种仪器误报警率显著低于活动前,注: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品管圈活动前后仪器误报警率比较(%)

组别各种仪器误报警率(%)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注射泵活动前 46.5 38.3 28.526活动后1816116 注:P<0.05

3 讨论

3.1 降低ICU仪器误报警率的重要性 在ICU这个特殊的区域内,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等仪器众多,当监测参数数值超出报警范围时,机器发生声、光报警,提醒医护人员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及处理突发危及生命的事件。如果出现过多错误的报警不仅影响患者的睡眠,而且干扰医护人员判断和反应能力,产生报警疲劳。报警疲劳是指面对大量的仪器报警,医护人员失去对仪器报警的敏感性,包括没有注意到报警或者干脆对报警置之不理[2],从而影响了护士对患者的观察,甚至丧失了有效的救治时机,导致重症监护效果降低。有效降低仪器的误报警率,提高护士对报警的敏感性,以及时对患者进行处理,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减少噪音对重症患者的干扰,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因此如何降低ICU仪器误报警率在重症患者监护中显得尤为重要。

3.2 品管圈对降低ICU仪器报警误报率的有效性 品管圈增强了护理人员自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集体讨论,拟定和实施相应对策,如需对活动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数据收集对比,用事实说话,提高认识;制定仪器报警参数设置方案,使每一位护士在使用仪器时能够有据可依,有例可循,并提高正确设置抱紧你个参数的依从性;有文献指出68%的护士对使用仪器感到有压力 [3],从而不确定如何设置报警和处理报警。因此对护士进行有计划的仪器操作培训,使护士能有足够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去熟练使用仪器;制定ICU标准化床边交接班规范,让护士在交接班时能规范的关注仪器的报警参数设定;通过品管圈活动一系列措施实施2个月后,提高ICU护士对使用中仪器正确的设置报警值,能有效地降低仪器的误报警率,提高了护士对仪器报警的敏感性,减轻了患者心理的负面影响,更好地取得了患者的配合,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姓良,胡靖青,刘娟,王庆云,黄妮娜.护理干预对降低心电监护仪报警率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2):16-18.

[2] Bell L.Alarm fatigue linked to patient′s death-Interview by Laura Wallis[J].Am J Nurs,2010,110(7):16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院内压疮发生中的效果分析 第5篇

摘要 目的 探索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40例采用品管圈活动和常规护理。圈内成员经过6个月的护理干预后评价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腰疼、双J管移位、膀胱刺激症、尿路感染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结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的降低术后留置J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 品管圈 双J管 并发症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on Reducing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of Patients Indwelling

Double-J Tube Abstract Objective The effects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on reducing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of patients indwelling double-J tube was explored.Methods Control group included 43 cases adopt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However, Experimental group included 40 cases adopt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and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After 6 months Intervention,we evaluated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of patients indwelling double-J tube.Results The differences of backache,double-J tube displacement, bladder discomfort an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Bloody urine and scaling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 Developing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can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of patients indwelling double-J tube.Key words Quality control circle;Double-J tube;Complication 双J管在上尿路梗阻方面的疾病中应用比较广泛,比如说输尿管结石、肾盂输尿管成形、盆腔肿瘤等疾病。它具有引流和支架的双重作用[1]。双J管还可以避免外支架和肾造瘘的缺点,使吻合口漏尿减少,防止输尿管扭曲,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利处[2]。然而临床当中插了双J管的患者还是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比如说疼痛、血尿、感染甚至移位脱落等等。品管圈活动近几年在临床护理中应用比较多,它是指由相近或互补的工作人员组成一个小团体,集思广益并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人员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般人数为6个左右[3][4]。相关研究显示它能够减少差错事故,提高患者的满意度[5]。本研究试图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留置双J管患者的护理中以有效的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1 研究对象

1.1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取某医院泌尿外科术后留置双J管的患者共83例。纳入标准:①手术后有留置J管的患者;②无其它急慢性疾病;③患者和家属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疾病不能配合者;②有精神疾病者;③拒绝参加研究者。

1.2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到12月入院术后留置J管的患者共83例,随机分组成对照组43例,实验组40例,年龄18~78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项目(n)年龄(岁)性别 文化程度

≤30 30~50 ≥50 女 男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以上 10 12 12-0.267 0.789 19 21 18 25-0.513 0.608 7 12 18-0.138 0.890 6 实验组(40)对照组(43)Z值 P值 研究方法

2.1品管圈人员组成 全圈共有主管护师1名,护师2名,护士3名,共6人。主管护师为圈长负责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圈名取名为“同力圈”,意思为共同努力为病人服务。

2.2选定主题 圈内成员召开会议,首先提出几个待选择的主题,然后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紧迫性、可行性、预期效果和工作量四个方面来评定要选择的主题。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主题被选择的可能性越大。最后选定“减少留置双J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主题。

2.3干预措施 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护理,干预组采用品管圈活动加常规护理。圈内成员共同商讨,评定留置双J管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分别分析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所有的对策措施每个圈内人员分床位责任制负责并做好记录,每周开会总结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分享经验心得。讨论主要存在的并发症为

(一)由于粘膜损伤或感染导致的血尿,应对措施为①减少运动②饮水量增加 ③抗生素按时服用④专人定时督促。

(二)尿液反流导致腰疼,应对措施为①及时排空膀胱②服用解痉药③心理安慰。

(三)活动度过大致管子移位,应对措施为①适当制动②做好宣教并示范③播放日常活动视屏加深印象。

(四)双J管留置时间较长或移位致膀胱刺激症,应对措施为①做好心理安慰工作②适当调整体位③督促及时服用抗炎解禁等药物。

(五)双J管时间较长不光滑致结垢,应对措施为①按时拔管②督促饮水。

(六)不良卫生习惯等原因致尿路感染,应对措施为①及时沟通,心理安慰 ②无菌操作 ③督促饮水和卫生。

2.4评估工具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来确定。2.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Z检验等。3结果

干预前和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见表2。结果显示腰疼、双J管移位、膀胱刺激症、尿路感染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结垢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品管圈活动在减低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有一定的作用。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组别 总人数(个)血尿

实验组 对照组 40 43 35

并发症发生人数(个)

腰疼 移位 膀胱刺激 结垢 尿路感染 10 22

0 5 25 3 9 Χ

20.499 5.988 4.418 0.330 0.013 0.044

6.642 0.009

0.905 0.336

4.574 0.032 P

4讨论

4.1 品管圈活动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效果分析 发生血尿的人数显示并没有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是血尿的发生主要是和对粘膜的损伤有关,插管对粘膜都会有一定的刺激。品管圈活动的干预对防止大出血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少量血尿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一般会在3天左右自愈。结垢主要和留置的时间长短有关,所以干预的效果也不明显。腰疼和膀胱刺激症干预的效果比较明显,主要是因为这些因素和服用解痉药、心理安慰和健康教育有关,常规的护理在健康教育方面患者还处于认知阶段,而品管圈活动的干预患者更加趋向于行动阶段。

4.2品管圈活动有效的提高了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品管圈活动的每次开会实际上就是一次学习和活动的过程,气氛轻松,充分调动了成员的积极性。同时增长和分享了不少的知识,并通过量化工作量来完成任务,使得更有效的服务病人,提高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4.3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能力。通过品管圈活动,圈内成员的沟通能力有所提高,护士们更加有责任心。另外圈内人员做为一个小团体一起集思广益,进一步培养了大家的团队合作能力。将预防每个病人并发症的任务责任制到某个护士,同时又一起商讨具体方案,使得整个工作个体和集体相结合,灵活自主和引导监管相结合,护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有了一定的提高。5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的减少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护院期间的生活质量,同时提高医院护士的护理质量水平。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实施品管圈活动的时候我们没有建立奖罚制度,除了在精神上给与奖励,我们并没有有效的物质激励方式。期待以后类似的活动能够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陶红艳.内外双引流在复杂性肾结石术后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24.

[2] 徐友明,胡礼泉.离断性肾盂成形术双J管内引流治疗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1,22(7):419-420.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院内压疮发生中的效果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 年6 月~2014 年7 月品管圈活动前本院ICU病区各类置管总计267 例, 其中男171 例, 女96 例, 年龄25~77岁, 平均55 岁, 其中非计划性拔管10 人次。2014 年8 月~2014年9 月实行品管圈活动后实施各类置管总计289 例, 其中男187例, 女102 例, 年龄24~82 岁, 平均56 岁, 其中非计划性拔管3人次。品管圈活动前和活动后2 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方法

1.2.1 品管圈介绍

1.2.1.1 品管圈一般情况:ICU病区8 名护士以自愿报名的形式组圈, 其中主管护师1 人, 护师3 人, 护士4 人, 平均年龄26 岁。副护士长为圈长, 负责对品管圈活动进度进行安排和管理;护士长任辅导员, 负责对圈长进行培训及整个品管圈活动的指导;选出圈秘书一名, 负责记录品管活动会议的内容, 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圈员负责每个活动步骤的实施。

1.2.1.2 确定主题各位圈员运用头脑风暴法从科室不良事件中寻找问题, 运用记名式团体投票法、531 评价法评价所发生不良事件的严重性, 以及从品管圈的迫切性、重要性、上级政策和圈能力入手, 剖析科室内的安全隐患。针对本科留置导管多, 特别是气管导管、中心静脉置管、胃管、有创动脉测压管使用频率高的特点, 最终确定以“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率”作为活动主题, 活动时间为2014 年5 月~2014 年10 月, 圈会每周一次, 形式多样, 会议平均历时0.5~1h。

1.2.1.3 拟定活动计划此次品管圈活动时间共计26 周。第1周:组圈并设定圈名、圈徽。第2~3 周:选定主题与拟定活动计划。第4~7 周:现状把握与设定目标。第8~9 周:分析原因与制定对策。第10~18 周:实施对策。第19~23 周:进一步改进, 效果确认, 形成标准化。第24~26 周:检讨改进, 巩固效果。同时利用各位圈员的自身优势确定每个时间段的负责人。

1.2.1.4 现状把握绘制ICU管路固定的流程图、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状况、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 针对2014 年6月~2014 年7 月实施留置导管患者人次、管道非计划性拔管率进行分析, 找出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 具体见表1、表2, 得出ICU品管圈活动前的非计划拔管率为6.22%。

1.2.2 原因分析

组织圈员讨论, 从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方法、流程四方面, 总结分析患者管路脱出原因, 并绘制了要因分析图, 通过讨论找出持续胃肠减压患者拔管的因素如图1、图2 所示。

2 制定对策并实施

针对大家提出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展开讨论, 提出改进固定方法、统一约束规范、制定管路宣教手册、提升护理人员责任心、规范交接班等五项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措施, 依据柏拉图80/20 法则将约束不当、管路固定不牢列为本次活动改善的重点。利用PDCA图来检验实施效果, 具体措施如下:

2.1 气管插管固定方法的改进利用气管插管固定器来代替原有胶布固定法, 通过对昏迷、躁动、清醒的患者实施合理镇静, 适当约束及加强宣教, 经过一个月的观察认为其切实可行。同时使用万向接头软管, 患者使用呼吸机支架固定呼吸机管道时, 预留一定长度, 避免患者头部大幅度活动, 保持头颈部与气管导管活动的一致性。

2..2 “高举平台法”固定各种引流管路[6]选取3M蚕丝胶布, 长短根据管路固定部位适当剪裁, 将胶带中间位置粘贴在引流管路正中, 并360°缠绕导管后使导管高于皮面0.5 cm左右为宜, 再将两边的胶带粘贴于患者皮肤上。各种引流管路固定更加牢固, 对患者皮肤无压迫, 降低了患者更换体位时管路滑脱的几率。

2.3 深静脉置管有效固定方法护理人员在病人入科时仔细观察深静脉置管的在位情况及外露刻度, 并贴标签做好标识, 确定医师皮下缝合牢固, 观察敷贴是否粘合牢固。若有卷边现象及时更换, 将外露管道处利用”高举平台法“进行双层胶带固定, 将患者双手合理约束, 加强巡视, 积极宣教, 并依据情况合理应用镇静剂, 持续观察。

2..4 胃管有效固定方法鼻胃管由胶布固定法更换为医用固定贴加3M蚕丝胶布采用高举平台法固定, 取得较满意效果。同时在第6 个月巩固效果期间, 对躁动患者自制了带乳胶管的棉绳再固定, 增大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阻力, 起到良好的效果。

2..5 规范固定方法及督查利用品管圈活动会议及护士办公会, 圈长进行固定方法的示教, 指导采取科学规范的固定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加强督查, 采取一对一讲解, 及时指出不科学的固定方法, 加以修正, 以确保人人掌握并严格落实。

2..6 制订新的管路固定流程图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留置管路的必要性, 讲解非计划性拔管可能造成的后果, 使其引起充分的重视。制定统一管路宣教手册, 制定了基本需求示意图, 由于插入食管插管无法说话的患者进行沟通时更简单有效, 使患者基本需求能得到及时的满足, 提供小白板给文化水平较高的患者进行沟通。患者的配合程度得到提升, 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及护士的工作效率。

2..7 规范约束文献报道[4]四肢未加约束或约束不当导致UEX的发生率为16.8~90.3%。恰当的约束是预防UEX的重要措施之一。应针对不同意识程度的患者正确合理使用约束带, 制定并组织学习约束带使用护理规范。护理人员首先与家属有效沟通, 告知其约束的目的, 取得理解与配合, 签同意书, 再评估约束的有效性。如需要肢体约束或身体约束, 注意约束带松紧度, 以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度, 打结处应系在患者手指不能触及处, 保证患者双手距离导管至少20 cm[7]。要经常检查约束的可靠性, 变换体位及特殊检查需松脱约束时应扶持双手[8], 以防意外拔管。另有研究表明, 由于身体约束可使患者产生气愤、易怒等情绪, 从而导致意外拔管事件增加[9], 所以对于谵妄、烦躁明显的患者, 应及时告知医师, 对患者适当约束的同时进行适当的镇静。

2..8 不可预知的脱管的有效解决在品管圈活动后非计划性拔管的3 例患者中, 有1 名患者发生2 次胃管拔管现象, 其原因为:患者性格倔强, 坚决拒绝约束, 1 例中心静脉导管滑脱, 原因为蝴碟翼与导管脱落所致。针对以上状况我们改进了一些对策, 即躁动患者配合镇静合理实施约束、胃管增加自制的带乳胶管的棉绳固定、班班宣教、加强医护沟通、加强缝合等方法, 目前暂未发生非计划拔管现象。

2.9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8.0 进行数据录入输出,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以检验水准P<0.05。

3 结果

3.1 活动前后非计划拔管率比较, 见表3。

3.2 有形成果品管圈活动后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3.75%下降至1.04%, 下降率为68.84%。

3.3 无形成果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 使全体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品管手法的运用、计算机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 并且大家积极主动的参与科室管理, 自信心及责任心、团队的凝聚力明显增强。如图所示。

4 讨论

4.1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ICU的护理质量非计划拔管为ICU较为常见且严重的护理问题之一, 非计划拔管不但延长了患者停留在ICU的时间和住院天数, 还增加了医疗费用。发生非计划拔管的患者可能由于过早拔管而终止其所需的治疗, 病情恶化并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留下医疗纠纷隐患。加强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与监测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工作。我科通过品管圈活动, 利用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法、头脑风暴法等方法, 查检表、甘特图、特性要因图 (鱼骨图) 、柏拉图、关联图等基本工具, 从诸多因素中找出要因, 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对策, 形成了规范的操作流程, 使ICU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由6.22%下降至2.07%, 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提高了护理质量。

4.2 品管圈活动提升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品管圈活动的精神是尊重人性, 创造愉快的工作环境;发挥员工的脑力, 开发无限脑力资源;改善企业体质, 繁荣企业[10]。强调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 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品管圈活动使得人都有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 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 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品管圈活动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本次品管圈活动从排查科室内的安全隐患入手, 层层剖析, 由点到面, 由表及里地发掘问题, 从内部和外部分别寻找原因, 使得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尤其是各种图表的绘制, 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 到后来的熟练运用, 使圈员们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每周的圈会, 通过加强沟通, 加深了解, 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这些品管圈的无形成果使得护理人员从要我做改变到我要做,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质量持续改进成为自发行为, 符合科学的管理理念, 减少管理成本[11],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雪萍, 张淑敏, 蔡欢欢.21例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2011, 6 (6) :1026-1029.

[2]杨莘, 王祥, 邵文利, 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30-132.

[3]Moons P, Sels K, De Becker W, et a1.Development of a risk tool for d eliberate self-extubation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J].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004, 30:1348-1353.

[4]沈犁.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 :68-71.

[5]周东梅.品质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50-151.

[6]余昆容, 宋华.“高举平台法”在固定各种引流管路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17 (6) :718.

[7]方静, 杨海燕, 刘汉, 等.ICU病人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2) :37-38.

[8]李瑞艳, 祁丽梅, 王丽娟.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2, 25 (1) :232-233.

[9]窦英茹, 潘春芳, 单雪芹.医护人员实施中心静脉导管集束预防策略依从性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18) :87-88.

[10]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7-76.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院内压疮发生中的效果分析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为精神科男病区,患者绝大部分为长期在医院疗养的精神病患者。日均住院患者60~65例,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长期在我科住院的患者60例,60例患者均诊为断精神分裂症,年龄在40~70岁。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小组:小组由10名护士组成,其中主管护师3名,护师3名,护士4名。学历本科3名,专科6名,中专1名,平均年龄33岁。圈长由护士长担任,辅导员由护理部主任担任。圈名为“四叶草”圈,传说中四叶草象征希望、幸福,四片心形叶片代表我们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护理我们的患者,让这些迷失在精神沼泽中的患者享有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在医院过着幸福平安的疗养生活。

1.2.2选定主题:圈小组成员从“护理安全管理与患者安全”方面查找问题,针对我科的实际情况,运用头脑风暴法提出5个候选主题,从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护士重视程度、政策支持5个维度进行评价,每个维度以1~5分计(5分为最高分,3分为普通分,1分为最低),最后“降低患者服药不良事件发生率”以130分居首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选定为本次品管圈活动的主题。

1.2.3明确定义及衡量标准:精神科服药不良事件是指患者服药过程出现的影响患者疗效的不良事件,包括患者不配合治疗(藏药)、未正确执行医嘱、未按正确时间服药、护士发错药、药品剂量名称不符、漏服药等。衡量标准:服药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生服药不良事件患者例数/患者总例数×100%。

1.2.4制定活动计划:品管圈活动周期为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第一阶段:确定主题和制定活动计划;第二阶段现状调查与设立目标;第三阶段分析原因及制定对策;第四阶段实施对策;第五阶段确认效果;第六阶段资料总结,成果巩固。

1.2.5现状调查: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每日由值班护士记录当天的服药情况,每周由圈长核对统计。调查选定的60例患者的服药情况,服药不良事件发生27例,发生率为45%,其中患者藏药12例,占44.4%,未按正确时间服药9例,占33.3%,护士发错药3例,占11.1%,药品剂量错误1例,占3.7%,未正确执行医嘱1例,占3.7%,漏服药1例,占3.7%前3项不良事件24例,占总数的88.8%,故将其作为改进重点。用鱼骨图分析患者服药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1.2.6目标设定:本圈圈能力为80%,按品管圈相关公式计算出目标值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目标值=45%-(45%×88.8%×80%)≈13%。

1.2.7制定对策并实施:针对服药不良事件发生的要因,全体圈员利用头脑风暴法提出改进对策,根据80|20原则确定实施以下对策。

1.2.7.1完善安全服药制度及改进服药流程:认真做好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评估工作,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不配合服药及有藏药行为的患者集中服药,将药研碎溶解后喂服,并由专人看护。服药前所有患者按床号顺序排好队,药牌摆放也按床号先后顺序,护士按此顺序依次发药给患者,服药期间至少有3位护士在场,值班护士发药,护理班护士核对药牌及患者面孔,治疗班护士检查患者服药情况,必要时用压舌板检查。服药期间护士注意力要集中,不闲聊,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除特殊情况外,护士长及所有在上班的护士均参与服药。对需特殊时间服的药物与常规时间服的药物分开放置,专人负责给患者服药。

1.2.7.2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在患者工娱疗活动室内摆放健康宣教手册,每日组织患者阅读健康宣教内容。每周五下午,由治疗班护士给患者做健康宣教,耐心讲解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服药的重要性,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何辨认自己的药品,增加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每月最后一天护士长及值班护士组织开患者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对健康宣教知识的知晓率,根据患者的理解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

1.2.7.3加强专科知识及药理知识的学习:制定学习计划,科室每月开展一次业务小讲座,由护师及护师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轮流主讲,组织护士参加每月2次的医院举办的业务知识讲座,发放精神科知识手册(含精神科常用药相关知识),每个护士必须掌握,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提问,每季度考核一次专科知识。如有新药使用,护士长负责收集该药品的相关药理知识,在护士例会上组织护士学习。

1.2.7.4加大管理力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士的护理安全意识,加强责任心教育,对年轻护士、责任心不强的护士加强管理,培养好学上进的习惯,引导她们向技术好,责任心强的同志学习。建立奖惩制度,护士日常工作表现与医德医风考评相结合,鼓励不良事件上报。合理弹性排班,新老护士结合,节假日双休日确保护理人员充足。

1.2.7.5加强护患沟通、医护沟通:要求责任护士积极与自己管理的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对治疗的依从性,如发现患者异常情况及时反馈。对不配合服药的患者医护之间进行讨论,分析患者服药不配合的原因(如患者难以承受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自知力缺失、患者受精神症状支配等),针对不同的原因制定不同的医疗护理方案,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1.2.7.6改善对药、发药环境:药房设置护士对药独立区域,并分别在对药区域、发药区域贴上“对药期间请保持安静”、“对药期间请勿打扰”;“发药期间请保持安静”、“发药期间请勿打扰”的温馨提示牌。提醒护士对药、发药期间注意力集中,保证护士在对药、发药期间避免受外界干扰。

3效果

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对固定的60例患者的服药情况调查统计,共发生服药不良事件5例,藏药3例,未按正确时间服药1例,漏服药1例,发生率为8.3%。计算进步率和目标达成率。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进步率=︱(改善后-改善前)︱/改善前×100%。服药不良事件发生率8.3%,目标达成率114.7%,进步率81.6%。

通过本次活动,10名护理人员运用QC手法、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凝聚力、责任心、自信心、荣誉感八项自评总分为66~78分,与活动前19~59分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见图1。

4讨论

4.1品管圈活动降低了精神科服药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是2014年~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患者安全目标之五,也是每一位医务人员的职责,而护士是药物治疗的最后把关者[3]。口服药物是精神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服药安全是精神科护理安全的重点,开展此次品管圈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品管圈活动,全体圈员集思广益,运用PDCA循环法,收集资料,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实施对策,及时进行效果评价。我科品管圈活动的开展,科室患者服药不良事件发生率由45%减至8.3%,目标达成率114.7%,进步率81.6%,有效降低了患者服药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达到预期目标。

4.2品管圈活动提升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开展品管圈活动以来,圈成员的工作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由被动完成工作任务变成主动参与科室的管理。在小组讨论会上,各成员在愉悦的氛围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之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4]。通过品管圈活动,圈成员的运用QC手法、沟通协调能力等八项能力得到提高,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潘海燕,颜波儿.品管圈活动在ICU医护人员手消毒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0):2154-2155.

[2]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2013,48(2):127.

[3]武慧英.品管圈在住院患者口服药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9):1379.

上一篇:腾讯人才培养计划下一篇:《早发白帝城》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