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四年级作文

2024-05-18

万里长城四年级作文(精选14篇)

万里长城四年级作文 第1篇

暑假里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游万里长城,万里长城不仅在国人心中,乃至世界上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奇观。每一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为它如醉如痴,流连忘返,令人观赏后回味无穷。

一路上,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哼着小曲儿。风景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水面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泛起层层鱼鳞似的波纹。分外美丽!

大概行驶二三个小时,我到了目的地,迫不及待地下了车,发现这里人山人海。

来到了长城脚下,抬头仰望,高耸入云的长城,如同一条灰色的绸带,连绵起伏,隐隐约约,仿佛仙境!

我们沿着石阶往上爬,城墙很高,上面也很宽,可以并排跑五六匹马。古时候没有吊车,这些都是劳动人民用双手一砖一瓦垒起来的,才能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

继续往上爬,我爬到了最高的烽火台,远远望去,长城宛如卧在青山之中的一条巨龙,我又往下看,长城脚下的游客好像小蚂蚁,真奇妙。虽然我很累,但是我很开心。我情不自禁地喊道:“我是一个好汉了!”

妈妈告诉我,古时候总有匈奴入侵中原土地,后来有了长城,战争可以用它来做屏障。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次,我终于做了一次好汉。我爱这万里长城,更爱伟大的祖国!

万里长城四年级作文 第2篇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长城,我是你们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小李。小李导游带你来看看长城吧,游客朋友们,你们看,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嘉峪关有13000多里。你从北京出发,天黑才到长城,哈哈,这名游客说的说的多好。

从北京出发,不过100多里就来到长城了,又有位游客说长城建筑在哪里?它坚固不坚固,我说非常坚固,建在八达岭上,使用大的条石和方砖铺成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两个马路一样宽,三四辆车可以并行。长城是用来干什么的啊,我回答说城墙外面有200多米高的成排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垛口是用来射击的,城墙顶上每隔300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联系,就可以防守入侵的敌人。我和游客站在城墙上,他说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封建时代,建设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多么辛苦。这些石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着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了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好了,游客朋友们,我的介绍到了这里,大家现在自由活动,多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一定要注意安全,半小时后我们在这里集合,记着大家不要乱扔垃圾,谢谢大家。

万里长城四年级作文 第3篇

中卫城上隶于陕西都司, 为宁夏镇西路防线上的重要军堡, 其位置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据清道光年间成书的《中卫县志》记载:“中卫在宁夏西路, 春秋时羌戎杂居;秦为北地郡地;汉置眴卷县, 属安定郡;后魏为灵州地;隋唐为灵武郡地, 置鸣沙县;五代迄宋没于西夏;元置应理州, 属宁夏路……;明洪武中州皆废, 三十二年 (1399) 建宁夏中卫, 属陕西都司。”1可以看出, 在历代政权中, 中卫均为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所争夺的边陲要地。明洪武年间收复宁夏地区后, 因外部势力的不断进攻扰掠, 遂在此地因险设卫, 修筑边墙、关隘, 修缮增筑城池, 逐渐成为宁夏西路的军事重地。

明代对于中卫城的经营, 无论从选址、布局还是防御模式等方面, 都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明廷对西北地区军事体制和策略的实施, 以及对西北军事防御体系的构建手法。本文通过对中卫城防御性空间的研究, 以期窥得西北四镇军事聚落防御空间的营建特征之全貌。

1.中卫城在西北四镇防御体系中的军事层级

明代的西北地区, 都司卫所制度作为管理兵士与疆土的一项基本军事制度始终存在, 并与边疆镇守、防御策略结合, 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衍生形成了西北四镇特殊的三边总制管理体系, 故此, 在明代中后期, 西北地区形成了以都司卫所制为基础, 以三边总制制度为主导的军事管理制度。在此双重军事制度之下, 军城亦具备双重意义的层级性:即都司卫所制度下的屯兵城层级及三边总制制度下的军事防御层级。

1.1屯兵城层级

在都司卫所制度下, 沿边卫所的军城层级从上至下依次为都司 (行都司) 治城——卫城——所城——堡城, 中卫城属卫城一级。宁夏镇共驻七卫, 其中宁夏卫等五卫驻宁夏镇城, 中卫驻中卫城, 后卫驻花马池城。卫城一般驻扎一卫之兵力, 即5600人左右。据《边政考》记载, 嘉靖年间中卫城驻扎马步官兵7102名。通过对西北四镇各卫城驻扎兵力的统计 (图1) 可以看出, 驻扎镇城的在城卫, 兵力较其他卫城人数多, 其余各卫城兵力均在3000-8000人之间。影响军城中驻扎兵力多少的因素主要有:1) 是否位于敌人进攻的主要通路;2) 军事地理形势是否有利于驻守;3) 城池形制及规模;4) 与周边军堡的联防协守。中卫城驻扎7102名官兵, 在西北四镇各卫城中算是人数较多的卫城, 这也可以反映出中卫城在西北军事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军事地位。

1.2军事防御层级

在三边总制制度下, 边镇内军城层级从上至下依次为总制驻地——镇城——路城——堡城。在西北四镇中, 固原镇城为三边总制驻地, 为最高指挥中心, 负责协调西北四镇军事防务及其他事项, 次一级的军事单位为镇城, 包括宁夏镇、固原镇、延绥镇及甘肃镇四个镇城, 各镇军事防御体系采取分路守御模式, 而本路分守参将驻地即为路城, 每路各负责若干堡城。中卫城在军事防御层级中, 属于路城一级, 为宁夏镇西路分守参将驻地, 下辖20个堡城2, 负责宁夏镇西长城镇关墩至大关墩长210里3边墙及本路内的军事防务。

2.军镇防区内的防御性空间研究

明廷对于西北四镇军防体系的建设, 在不断的实践当中, 调整防御体制, 完善防御模式, 加强防御工事的建设, 逐渐形成了一套多层次、大纵深, 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防御体系

2.1多层次、大纵深的军事防御体系

在分路守御体系之下, 路城驻扎分守参将, 作为本路最高指挥官, 在战时负责各堡城军士的指挥调遣, 以便协同作战。在西北四镇中, 分路防区一般呈带状, 路城的设置大体有两种情况, 一是位于本路防区端部, 二是位于本路防区中部。中卫城作为宁夏西路路城, 位于西路防区最西部, 亦是宁夏镇的西端。由于战线较长, 军堡较多, 故在西路防区最东端的广武营城又设游击将军, 统领一定数量之游击兵力, 战时视警情听从调遣, 往来截击, 战守策应, 与中卫城分守参将东西呼应, 联防协守 (图2) 。中卫北至广武营城180里, 下辖各堡城分布于二者之间, 依托长城这道人工屏障与黄河这道自然天险, 形成了一套多层次、大纵深的军事防御体系。

头道防线为西路防区北侧的长城及其所依附的贺兰山脉。中卫“偏在西隅, 地狭易守。顾山后之虏窥靖虏者数数有之……”4西路防区为北虏从宁夏西部进攻靖虏之地的必经之路。虏寇入犯多从边外易于通行的沟谷低洼之处南下, 故此, 在这些重要通道处都设有关隘或关口, 并因借山势砌筑边墙, 于周围山峰制高点上设烽墩, 以便在敌寇入侵时及时发现并传递警情, 同时对敌人进行初步拦截, 形成西路防区的头道防线。

二道防线为长城内部前线军堡。西路中卫下辖军堡20座, 其中10座位于长城以南、黄河以北的极冲地带。5沿广武营至中卫城, 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排列, 各自分守一段防区。一旦敌人冲破头道防线, 进入内部区域, 这些前线军堡即会最先收到警情, 根据敌人来犯的数量及位置, 距离最近的军堡便派出兵马进行阻截, 而其他军堡亦视情况派兵策应。

第三道防线为黄河天险及其南岸沿线诸军堡。西路防区内除前沿11座军堡 (包括中卫城) 之外, 另有10座军堡位于次级防区内, 即次冲地带, 沿黄河南岸分布。这些军堡与前沿军堡隔黄河相望, 成为西路防区最内部的一道防线。堡城中军士平时屯垦耕种, 操练兵马, 一旦前沿有警, 则主要担负策应救援之责任, 并且在敌人渡河进入腹内地区之后进行截杀。 (图3)

2.2一堡中心、多堡联防的军事防御模式

战事发生时, 一般采取以一堡兵力为中心力量, 多堡军队联合防守的防御模式。如广武营城所守防区, 敌寇经常从长城外的马路泉、倒树泉、红柳沟等处进犯, 自广武营长城西南的大关等关口杀入内部, 进而南下入犯鸣沙州、红寺堡等地区。如敌人数量不多, 则由广武营城为主力派兵截杀, 由相距较近的南路大坝堡、玉泉营城为策应。若敌人数量众多, 则由其西面中卫城、东面灵州城、南面鸣沙州城派兵增援, 共同抵抗。

这种联防协守模式并非局限在一镇军堡之内, 相邻各镇之间也时有策应驰援, 这也是三边总制设置的最根本原因。在总制制度形成之前, 四镇官员遇警时各守其地, 互相推诿, 以致于延误军情。三边总制出现后, 四镇总兵均受总制官提调, 一地遇警, 相邻军堡兵士即受命奔赴策应。中卫城位于宁夏镇最西端, 西与甘肃镇相连, 南与固原镇相接。据万历《宁夏志》记载:中卫城实属“边陲要路, 左联宁夏, 右通庄浪, 东阻大河, 西距沙山”。若遇大股敌人进攻, 则调遣靖虏卫、固原卫等处兵力加以策援。反之亦然, 若靖虏卫等周边军城受到威胁, 中卫城亦派兵应援。这种分兵守御、集兵作战、多堡联防的军事防御模式在明代中后期分路守御体系形成后, 起到了巨大的军事作用。

3.城池防御性空间探析

3.1选址

长城沿线的军事聚落的选址一般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带, 择佳地而筑。与地形、水体、交通及人文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中卫城所处的外部环境可以看出, 中卫城的选址正是符合了军事聚落选址的典型规律。

首先, 城池背靠贺兰山余脉这一天然屏障, 长城依山势修建, 铲山筑险, 于山峰等制高点设立烽墩, 而城池地势较低矮平缓, 视野开阔, 故有警时, 利用烽墩向城内传递警情。城池南依黄河, 近水源是古代聚落选址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对于军事聚落, 近水而建, 不但能满足城内兵士的日常用水, 更可以在战时及时补充水源, 确保兵马的持久作战力。并且城周围修建有多条水渠, 水利灌溉十分便利。万历年间, 中卫军屯征缴粮食每年约两万多石, 在宁夏所辖七卫二所征粮总数中约占13.5%, 而位于沙漠地区的宁夏后卫则只有1465石6。

其次, 中卫城的选址亦考虑到交通因素。中卫城建在交通便利、地势开阔的重要道路节点上, 通过中卫城的交通要道主要有连接宁夏镇城与靖虏卫的道路, 及通往兰州卫、庄浪卫、凉州卫及甘州卫诸地的道路。这几条道路将中卫下辖各堡城及周边诸卫城连接起来, 军情传递及物资运输极为方便快捷。

另外, 中国古代聚落的选址多受到传统风水理论的影响。中卫城的选址亦十分契合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水思想。中卫城建在贺兰山脉之前的卫宁冲积平原上, 地势平坦开阔且有一定坡度, 成为风水理论中的聚落“明堂”, 城池以高山为依托, 背山面水。城址背后的高山为米钵山, 即为城池的“祖山”。山势于城址东西向南延伸至黄河, 东面支脉名为关北山, 即为胜金关所在之处, 东面支脉为沙山, 且城西修筑长城将其围入之内, 长城自城北向西, 至城西转向西南, 跨黄河与山地相连。这样, 即形成了一个以中卫城为中心的三面环绕的内向性空间, 而城池南面即是黄河, 弯曲的河流使“气”流动并止于此处。城正对的远方亦有雪山、冷山作为屏障, 即风水理论中的“朝山”。其选址实为山水围合、负阴抱阳、藏风纳气的最佳位置。

3.2防御模式

中卫城的防御模式亦具有多重层次、以点放射的空间特征。

中卫城边外寇路主要有大五眼泉、桃园儿、狼跑井等十几处关口。虏寇入侵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是自北向南, 由河南岔口等关口入犯中卫, 向南及至常乐、永康二堡, 进而深入犯靖虏、干盐池、西安州等腹内之地;二是自东向西, 由镇关墩、胜金关等处入犯永康、宣和二堡, 进而深入犯海拉都、红古城、半个城等地7。故此, 中卫城在其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 均设置重重锁钥, 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防御网。

在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的防御层次中, 第一道防线均为横向展开的线性防线。东西方向为依山修建的长城, 南北方向为北关山与黄河及置于山水之间的胜金关。胜金关筑于弘治六年 (1493) , 西距中卫城60里, 南临黄河天险, 北依山崖, “山河相通, 一线之路, 以通往来, 然一夫扼之, 万夫莫过”。头道防线的主要作用为巡哨驻守, 及时发现敌情并快速传回指挥中心, 并对敌人进行初步阻击;第二道防线为分散布局的点状防线, 即呈辐射状分布在中卫城周围的下辖堡城, 分别为位于卫城西部的镇虏堡、镇靖堡、永宁堡和位于卫城北部的柔远堡及控夷堡。这些堡城分布于卫城外围, 充当卫城前线截杀的主要力量;第三道防线即为指挥中心中卫城。若敌寇入犯至卫城, 周围各堡城均出兵增援, 相距较远的石空寺堡、枣园堡等前线军堡, 以及内地固原卫、靖虏卫等军城亦须派兵, 沿河伏截、据险策应 (图4) 。

3.3城池形制

中卫城作为一路指挥中心, 无论是城池规模还是形制, 均具有强大的军事防御能力。据嘉靖《宁夏新志》载, 明初, 中卫城为宁夏左屯卫屯种之地, 洪武三十二年 (1399) 在此设中卫, 置中卫指挥使司, 属陕西都司。“迁实在京、在外官军六千余员名, 遂为河西重地。”8城池规模原为周回四里三分, 正统二年 (1437) , 都指挥仇廉扩为五里八分, 天顺四年 (1460) , 参将朱荣增为七里三分, 城周池深一丈, 阔七丈八尺, 城墙增筑至三丈五尺。原城门两座, 分别为东门“振武门”9和西门“镇远门”, 嘉靖三年 (1524) , 参将周尚文开南门一座, 为“永安门”, 三座城门上均建有门楼, 万历二年 (1574) 参将张梦登将城墙甃以砖石。东关城为万历初年巡抚罗凤翔所筑, 周长二百四十八丈, 十一年 (1583) , 巡抚张一元将城墙进行包砖加固, 开东西二门, 城内建有店舍供行人商旅往来停驻。自此, 中卫城“遂为西路坚城, 完固甲于诸塞”10。然而, 由于清康熙及乾隆年间两次大地震的破坏, 明代中卫城基本已损毁殆尽。重建后的中卫城仍位于明代故址, 根据清道光中卫县城图 (图5) , 及明代志书的记载, 可大体推断出明代城池基本布局。

城中央建有鼓楼, 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文庙、儒学等建筑位于城中央偏北, 形成文化中心, 在庙学东西分布养贤、毓秀二坊, 另有忠烈坊于参将府旁。主要道路呈十字型, 卫署在城西主干道的南侧, 其西面为杂项库及监狱, 西路同知署在城东南部, 都司署在城西北, 仓廪位于南门大街, 其他建筑如千户所、镇抚司、按察司、官厅、养济院等均未记载具体位置, 东岳庙、关王庙、城隍庙、玉皇阁等宗教、坛庙建筑分布在城池四周。由于明初朝廷将中卫地区原住居民迁往内地, 而迁内地居民于此, 故除公署及王家文武世族等建筑沿袭当地风格, 普通居民房舍建筑风格及生活习俗与中土无异。明代的中卫城的布局以鼓楼为中心标志性建筑, 道路呈十字划分, 官署、民居、公共建筑、文化建筑、宗教建筑及贸易市场等各类型建筑分布各区域中, 城市空间划分统一、主从有别、重点突出, 城市形态已发展得相当成熟, 虽地处羌汉杂居的西部边陲地区, 但经过明廷的百年经营, 亦体现了明代军防城市的封闭性、防御性、统一性等特点。

4.结语

中卫城作为明代宁夏镇的军事重地, 其城池空间布局合理, 防御系统完善牢固, 充分体现了长城沿线军事聚落空间的防御性特征, 反映了明廷对于西北地区军事思想及政策的实施策略。在西北四镇军事防御体系之下所构筑的众多军事聚落,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 绝大多数逐渐演变成为了今天西北地区的各级城镇村落,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当今的中卫已成为总人口上百万, 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的大型城市。故此, 分析归纳西北地区军事聚落的空间营建特征对于长城及其防御体系的保护, 以及对于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特点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清 (道光) .黄恩锡.中卫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8

[2]明 (万历) .石茂华.宁夏志[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69

[3]明 (嘉靖) .张雨.边政考[G]//赵英.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 (第七辑)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11

[4]明 (嘉靖) .兵部编.九边图说隆庆刻本[[J/OL]长城文化网.www.GWculture.net

[5]明 (嘉靖) .胡汝励.宁夏新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2

[6]明 (弘治) .胡汝励.宁夏新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8

[7]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台北:中华书局, 2005

[8]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向西四万里 第4篇

自从买了越野车后,我结识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敢于冒险的朋友,于是,自己的旅行方式也由轻松休闲的FB自驾游向探险文化游转变。在平时的交往与活动中,大家谈得最多的就是西藏与新疆,绚丽的光影,传奇的经历,让人无限向往。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用两个月的时间搜集了很多资料,并做了一个计划,全程约50天,20000公里。

准备工作

计划出来后,我先后在各大论坛发帖征集同行,但反应寥寥。大多回应都认为7月和8月是藏区的雨季,出行不便,且去阿里,安全没有保证。周围的一些朋友也出于为我的安全考虑,建议我放弃这次出行。

我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面对这么多的反对意见,我未曾疑惑过。但坚定并不代表盲目,我多次向去过西藏阿里的前辈咨询,最后决定即使单人单车也要出行,能走到哪里就到哪里!

在这期间,我也对自己的越野车进行了出行前的必要改装。除了车载电台、逆变器、GPS外,还加装了绞盘,万一陷落的时候可以自救。我还带了车的大多数易损零配件和千斤顶,把整车进行加固,还把车的后座改装成一张床。可别小看了这张床,这在出行中可起了大作用,因为在艰苦的行程中,不能保证你一定能住上旅馆。

草之原,花之海

7月22日晚22点,我们踏上了西行之路。出来没多久就下起了暴雨,公路上事故频发。 7月的青海刚刚是春天,满目的油菜花黄灿灿的,煞是可人。以往每年油菜花开时我也会开车出去拍照,但这次的感觉非同寻常,天是那样的碧蓝,地是那样的开阔,朵朵的白云倚在天边,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黄白蓝绿,多么纯净的色彩。

路况不是很好,路面不平,这都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藏区的气候多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这会儿便阴云密布,下起雨来。可能是由于地质结构的关系,雨水一会儿就积了起来,路面与水面立刻就变得模糊不清了,我们不得不放慢了速度。18点40分终于到了玛多,整条街道很荒凉,很少有人走动,只有漫山遍野的经幡和风马旗向你昭示着这里已是藏区。我们加了油(在藏区,只要看到油站,不管你还有多少油,一定要先加满油箱),开出不过10公里来到玛多黄河大桥,这可是黄河上第一座公路桥。

越过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口,除了眼睛疼了一会儿没什么大的高原反应。路况极其恶劣,天空挂着红色的月亮,凌晨4点,到达玉树。

虽然因时间所限,我们无法细细品味哥萨尔王的遗风,但一路秀丽的草原风光已让我们大饱眼福。我看到草原上开着很多五颜六色的叫不出名来的野花,于是重新定义了我对草原的认识——草原并不只是草的乐园,也是花的海洋。此种美丽和此种感受,只有身临其境方可真正感觉得到!

我们第二天去了玉树最有名的文成公主庙,这个庙没什么看头,看到那庙,你会觉得太小了,倒是边上的一排白塔还有几分气势。

出结古镇11公里,路边就是新寨玛尼堆,这简直就是玛尼城,上亿块的玛尼石经年累月,已围成了方圆百米的石头城,白塔环立,经幡飘动,颇为壮观。

吃过饭,我们踏上了去石渠的道路。去石渠的人很少,因此造就了此地景观的原生态与神秘感,摄影家吕玲珑因拍摄此地而成名。

石渠是汉语的称谓,藏语称之为“扎西卡”,就是雅砻江边的意思,这个地方是藏传伟大史诗《哥萨尔王传》中哥萨尔王的故乡。

石渠值得一提的还有色须寺,这是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之一,类似我们的研究生院,此寺院规模很大,寺前的景色绝美。

路漫漫,其修远

7月27日,经由玛尼干戈、新路海、雀儿山、德格、江达,历经千辛万苦,于第二天凌晨3点到达了昌都。

被称为川北第一险的雀儿山,自然有它的不一般。公路以碎石和泥土构成,依山而筑,最宽只可容两车交错而过,会车时真叫人心惊胆战。由于路依山而建,曲折盘旋至山顶,贴着悬崖让车,看着下面的万丈深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德格到江达,山路以泥石修成,一路塌方不断。而江达至昌都的路况只能用“绝对差”来形容,我们折腾了10个小时才走了110公里,这是我们踏上西行路途以来最艰难的一天。这一路上遇到三次险况,第三次最凶险。大概夜里11点的样子,前方堵车,一辆大货车在过一条河时车轮爆胎,一下歪倒在水里。前方是河,两边是山,一下把我们堵在中间。朋友老胡拿了手电去探路,一会儿回来,说是找到一条路,就是利用越野车的能力,从前面山坡爬上去,再穿过一个河谷,最后越过一个30多度的陡坡,就可以绕过这个堵塞地段。由于我们在南京经常玩这些地形,所以两个人一商量便开始行动。我们分好工,一个指挥,一个驾驶。车慢慢地爬上山坡,周围的司机都吃惊于我们的举动,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后想想也挺后怕的,如果陷在河谷里,冲不上那个陡坡,我们可能会比那辆爆胎在河里的卡车还要惨。不过我们成功了,想想有时人生就是在冒险。

29日,在昌都我们商量后决定从邦达转到川藏南线进藏,这一天走了八宿、然乌、波密、通麦天险、八一。波密过后的路很有意思,一会儿在山边,一会儿在峡谷中,一会儿在森林里,好像路两边还有不少伐木场。根据资料我们知道,通麦是川藏南线上最险要的地段,经常有泥石流和大塌方,所以在到达之前我们还是有点紧张的。通麦大桥的桥面用木板铺成,车开上去,有的木板被车轮压得跳起来,打在车底,嗵嗵直响,加重了紧张的气氛。刚过大桥就遇到检查站,我们很疑惑,资料上没说这要边防证呀!检查人员上车检查后我们才知道查的是松绒,松绒的国际市场价格很高,怪不得要设卡检查,防止走私呀。

我们在拉萨住了几天,于8月6日踏上了西去阿里之路。

以前在网上和书籍上看到描写通往阿里的道路如何难走,这次算是领教了。出拉孜不到20公里,道路已经颠得让人感觉自己是榨汁机里的柠檬,所有的东西都要散架了。大约夜里11点左右,我们到达了德穷道班——阿里南北线的交叉点。在道班吃了些食物后,藏民给我们用牦牛粪生了炉火,屋子里立刻暖和起来。这时室外的温度已经降到了4度,海拔5120米。

我们此行选择的是南线,途经神山冈仁布奇、圣湖玛旁雍错、古格遗址等。

此后的道路更加难走,不时可以看到被陷的车辆。我们在路上还看到了从珠峰去纳木错路上遇到的那队外国车队,那辆漂亮的奔驰G已经彻底报废,遗弃在一户藏民家里。一队人都挤在红色的丰田60上,看行驶的方向,可能已经放弃这次旅行,打道回府了。

仲巴的道路沙化十分严重,漫天黄沙。我们大概以60公里的时速开了不到30公里,我觉得前轮有点不对劲,以为跑爆胎了,下车一看,原来是走之前改装的保险杠经不住剧烈的颠簸,一头挂在了轮胎上,已经把轮胎划了个大口子,再晚点这个胎就废了。

由于连接处连根断裂,我们无法将其安装回去,只能把整个保险杠连绞盘一起拆了下来。我们在海拔4700多米的地方干了一个多小时才把杠子弄下来。GPS上显示的海拔一直在5000米以上。过了马攸木拉山口,就是阿里地区了。车外黑漆漆的,车内人昏沉沉的。就在这个当口,随着一声巨响,车摔到了一个大坑里,狠狠地砸在地面上,又借着惯性冲了出来,但明显右倾。我想可能是爆胎了,下车换吧,哪知道,一下车大吃一惊,右后避震器的钢板断了,也就是说车走不了了。托人找关系,让人把车先送去狮泉河修理厂。吃过午饭,我们借了辆车直奔圣湖玛旁雍错。

有道是物极必反,好运似乎降临到我们头上了。据当地人讲,神山圣湖一般都是云雾笼罩,想看清它们的真面目非常难。而今天却云开雾散,阳光普照,远远地就能看见神山冈仁布奇白色的顶峰。到了圣湖,更是美得无法形容,只能说我们先前看到的什么羊湖、纳木错之类的被无数人赞美的湖水跟这里比,全部黯然失色。

第二天,我们踏上了扎达探寻古格遗址之路。神山至扎达大概有300公里,一路上没车,没人,连动物都看不到。过了巴尔兵站,我们穿过一个大峡谷后,连草都很难见到了,到处是戈壁、盐碱滩。中午的时候,在这个可以称为无人区的地方,我们居然找到了一户藏族人家,据说这是神山到扎达路上惟一的一户人家,他们以给去扎达的路人提供食宿为生。这是一个祖孙三代的家庭,我们一边吃着糌粑,喝着酥油茶,一边指手画脚,确切地说,是手舞足蹈地和这家人比画着,用这种最原始但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交流。

我们给一家人拍照,主人希望我们能给他们一张照片,正好这次带了Canon便携打印机,看到一家人惊喜地传阅照片,我们也很开心。

下午3点,我们来到了传说中的土林。绵延20公里的土林,真是大自然的造化,鬼斧神工,难以名状。穿过土林,我们就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扎达。黄昏时我们去了古格遗址,古格离扎达大概有20公里,我们在土林中穿行,一路上寸草不生,车过之处,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当路两边渐渐有了灌木,一条河流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古格文明赖以生存的水源——象泉河。经过一个路标后,一座依山而建的城邦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不壮观,但很神秘。整个遗址坐落在一座土山之上,自下而上,根据住民的等级,构建了很多洞穴、寺庙与宫殿。要放在其他地方,这种工程倒不觉得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在阿里扎达这片荒蛮的土地上,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居然曾经存在过这样一个文明,确实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第二天我们直奔阿里首府狮泉河。我们快到狮泉河的时候,路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齐笔直的柏油马路通向远方,这是阿里惟一的一条柏油公路。

8月11日,天晴了,车也修好了,我们又踏上了西行的道路。此行一路至新疆的叶城,1125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走这条路时,我很兴奋,有一种征服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从头至尾伴随着我走完这条艰险的新藏公路。

德格是藏区三大古文化中心之一,位于金沙江畔,与西藏隔江相望,与西藏的拉萨、甘肃的夏河齐名,有藏区三大印经院之一的德格印经院,使之成为藏族传统文化的收藏地,是川藏北线上四川境内的最后一个县。

在神山脚下仰望近在眼前的巨大山峰,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据说还没有人能够登上顶峰,不是因为它难于登顶,而是由于它的神圣地位,藏民是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神山之上的。

走出西藏

8月12日,是我们要走出西藏的日子。

虽然已是8月,但这里夜晚的气温还是在零度以下。过不多时,我们就来到了西藏与新疆交界的山口——界山达板。这里海拔号称6700米,我们用GPS测了一下,实际上也就5000多米。

过了红柳滩,我们遇到了沙尘暴,天昏地暗,黄沙漫天,太阳变得只是一个亮点,能见度不到20米。过了康西瓦达坂,风沙小了一点,路面又开始变差,公路两旁雪山上融化的雪水冲下来,冲断了路面。我们每隔几百米就会遇到水毁路面,原来以为阿里的过水路面难走,现在看来和这里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齐腰深的水毁路面,你不得不驾车涉水而过,有时从车内向外看去,水平面就在车窗下不远,让人心惊胆战。也不知过了多少个类似路段,水渐渐的少了,前方出现一大片灯光,终于到了三十里营房,我们可以吃饭休息了。

第二天继续赶路。地理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往后的路况比以前好,但周围的山势开始险峻,公路盘旋在峭壁边缘,稍不留神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麻扎大板。麻扎大板是维语坟墓山口的意思,这个名字极富新疆味道,这里的人与建筑风格也有了维族感觉。下午5点钟左右我们已经到达新疆叶城县境内,道路两旁不时地出现维族村庄,不断有维族小朋友向我们招手,公路也突然之间变得异常平坦。一路颠簸,突然一下子安静下来,好不习惯,当时的感觉有如驾驶着一辆奔驰房车,安静而又平稳。8月6日从拉萨出发到现在,看到的人都没有今天一天多,当时的感觉不夸张地说,和刚从大狱里放出来的犯人差不多,激动!

在去喀什的路上,我们会路过英吉沙,这可是以制作小刀子而出名的地方。千里迢迢地来到这里,我们当然不能免俗,每个人理所当然地被宰了几百至上千元不等,然后心满意足地奔向喀什,大约14日凌晨1点,我们到达了喀什。

长城四年级作文 第5篇

“同学们,成语大家都不陌生吧?今天我们要举行一场跟成语有关的游戏,名字叫‘成语长城’。”老师发话了,“游戏规则是:全班同学每个人说一个成语,不能重复别人说过的,五秒钟之内答不上来或者重复,就要站在讲台前罚站。”听了规则,刚刚还幸灾乐祸的我们顿时像被霜打了茄子般——蔫儿。但是,游戏马上要开始了呀,我们还得严阵以待。

为了应对比赛,我只好利用老师准备的时间,快速翻看书本后的面的成语库,亏得我们语文书后面有成语库。我争分夺秒,记了不少成语,以备不时之需。“游戏准备开始,大家各就各位!”老师宣布道。第一个站起来说成语的是小胡,他信心十足,脱口而出:“三心二意”。接着,是小刘“画蛇添足”……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着,刚才还信心十足的大家,慢慢变得没有底气起来,因为肚子里的成语也快用完了。轮到我了,我拍案而起,大声叫到:“胸有成竹”。没想到,在我说完后,后面小李同学居然卡壳了。只见他抓耳挠腮,站在座位前,支支吾吾,变天说不出一个字。大家急了:“快点呀,再不说我们要倒计时了啊!5、4”就在大家刚要喊“3”时,他从牙缝里挤出一个词:“未雨绸缪”。天呐,好晦涩的一个词呀。算你厉害。我想到。

长城四年级作文 第6篇

这于早上,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乘车去北京,妈妈让我好好地休息,睡上一觉就可以到达北京了,可是我激动地一点儿也不想睡,一路的秀丽风景让我目不暇接,看了一路的风景我终于有点累了,昏昏然然地睡着了,当我一觉醒来,啊!已经到北京了!北京真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我们一刻也没有停留,直接就乘上公交车就去了长城,很快我们就到了长城的脚下,长城远远望去就像一条巨龙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在长城的脚下有一块石碑上写着“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爬到长城的顶端,我从第一层爬起,一开始我爬的很轻松,爬到第三层到第四层,它的坡度很陡,看上去就像一条直线,地上的砖头由于走的人太多已经变得非常光滑,爬得我心里直打鼓,又很累,真有点想放弃了,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鼓励我加油,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这样长大以后将会一事无成,听了妈妈的话我又继续往上爬,累得我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终于爬上顶端,啊!我站在长城顶端的感觉真好。啊!往下一看,下面的游人密密麻麻,我终于克服了困难,战胜了自己。

长城四年级作文 第7篇

汽车行驶了两三个小时,我们便置身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透过玻璃窗眺望,眼前的景色令我赞叹不已。长城蜿蜒起伏在群山之中,像一条在崇山峻岭上伏卧的巨龙,时隐时现,正欲腾飞。我还未登上长城,就被它雄伟的姿态深深地吸引住了。

阳光灿烂,游人如织。下了车,我和爸爸妈妈随着人流登上长城。长城上平坦宽阔,五六匹马可以并驾齐驱。城墙外侧垛口相连,每隔一段路,便有一座烽火楼,远远望去,像耸立在地上的一支支利剑,直插云天。城楼分为上下两层,底层用于住宿和存放武器,上层是平台,四周是垛口。我站在城楼上,观望八达岭群山,心境很是开阔,想象着古代将军指挥军队,奋勇抗敌的情景……

这时,妈妈走过来对我说:“在这万山丛中,只有远道关隘通向塞外,过去听说过‘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今天到了这里,是不是感觉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我重重地点了点头,回答说:“是的,这里的地势真险峻啊!”

接着,我们又继续攀登,终于登上了八达岭——长城最高点。

站在高高的城楼上,居髙临下,极目远眺,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长城在叠翠而险峻的山岭上迤逦远去,一直伸向远方,与碧空相接,更显得气势磅礴。我觉得,它像一条有生命的、探首天际的巨龙,正在翻山越岭地向前奔腾。望着眼前的壮观景象,我不禁轻轻抚摩着古老的城墙,心中涌起一股民族自豪感,这是中国人独有的骄傲。

经过两千多年寒暑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世界奇迹,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象征。站在万里长城上,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辛苦修筑长城的情景,仿佛看到了今日各族人民携手同心建造比长城更伟大、更壮丽的光辉业绩,仿佛看到了我们幸福美好的明天……

长城四年级作文 第8篇

有一次,一批游客到我的身体上参观。有几个年纪不大的小朋友在我身上嬉戏打闹,其中一个小朋友说:“咱们就这样走多没意思呀!不如我们来画画吧!”另外两个小朋友附和道:“好呀!可是我们没有笔。”听到这里,我非常高兴,因为他们没有笔,没有笔怎么画呀?突然,那个要画画的小朋友拿出了块石头说:“没关系,我们用石头画。”说完,就开始了,我又气又急,一直对那三个小朋友说:“不要往我身上画画,请住手。”可那三个小朋友就当没听见一样,还在画画。我心想:天哪!我英俊的脸就要完了。可是他们三个还是不听,我只能忍受着痛苦了。

还有一次,一些人拿着几根烟,抽完后就扔在到我的身体上,把我烫得体无完肤。我本以为有人会捡走,可是根本没人管。这时,几个小朋友拿着几个塑料袋跑了过来。我心想:“我美丽的身体有救了。”可是他们不但不捡烟头,还把他们自己的垃圾留了下来,使我更加脏乱。我真是失望至极,要是有人帮我清理身体就好了。

登长城-四年级作文 第9篇

今年放春假的时候,我去北京旅游,终于见到了雄伟的万里长城,那情景到现在想起来,还是激动万分。

那天一大早我们就出发了,因为路比较远,我晕车了,昏昏沉沉地躺在座位上。不知过了多久,妈妈叫我:”快看,长城到了!”我睁眼一看,车停了,连忙冲下车,绵延起伏的万里长城展现我的眼前,一下子,肚子里的不舒服已经烟消云散。我们先坐滑车,滑车就像一列火车,很快就把我们送到半山腰,接下来我们就开始真正的爬长城了。长城的台阶高低不平,低的地方如履平地,我轻松地奔跑,高的地方可惨了,都到膝盖了,要手脚并用才上得去。走着走着,我已经气喘吁吁,快走不动了,妈妈笑着说:“你看,好汉坡就在前面了,加油!”说完把水递给我,我喝了口水,给自己打打气,又继续向上爬,终于登上了好汉坡,我站在高处手舞足蹈,大声欢呼。毛主席曾说过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我也成了“好汉”。

望着曲曲折折的长城,我想:人生的道路不就跟长城一样吗?只有那不畏艰险,一步一个脚印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终点。

长城游记四年级作文 第10篇

“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我也要登上长城,做一回“好汉”。

我们站在长城脚下,抬头仰望。长城蜿蜒起伏,远远看上 去,就像是一条横卧的巨龙,正准备一飞冲天呢!

我们开始登长城了。顺着巨大的青石台阶往上走,发现台阶 的表面已经凹凸不平,而且非常光滑。可想而知,有多少双脚 曾经走过这里呀!走了一会儿,腿有些不听使唤了,又酸又 痛,便站在城墙边休息。往下一瞧,树木葱茏,郁郁葱葱,墙 体顺山势而建,十分险峻,城垛上有箭眼,果然易守难攻。

休息片刻,我们继续向上登。路越走越陡,我心里十分紧 张,便开始打退堂鼓了。可是,我想:我一定要坚持住,当一 回“好汉”。于是,我下定了决心,使出了吃奶的劲,小心翼 翼的向上登。偶尔抬头向上望去,发现长城上人流如潮,远处 的人,就似乎是一个个小黑豆,紧紧的挨在一起,慢慢的向上 移动。“坚持向上!”我心里想着,终于登上了长城。

小学四年级作文:长城 第11篇

去年暑假,爸爸开车带我去游长城,那天天气非常好,早上我们就坐车去八达岭长城了,过了好久,透过车窗,我看见了远处出现了连绵不断的高山,我迫不及待的下了车。

走了一会儿,我看见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刻着毛主席的名言,“不到长城非好汉。‘”正在这时,过来几个外国人,我连忙说;hello,他们也跟我打招呼,还说了一些我听不动的英语,最后我们还在这巨石前合了影,我继续王高处爬,还看见了烽火台,我隐约看见“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标语牌。登到高处,向下望去,。到了下午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古代人没有起重机,没有汽车,材料全靠人工搬运,居然修了这么雄伟壮观的长城,他们真了不起啊。

写长城的作文四年级 第12篇

长城是石头造的,没有任何工具,但是有无数的手和肩。但是现在人们已经摧毁了雄伟的长城,果皮、饮料瓶和私人摆摊费用随处可见。

于是我和同学开始了爱城卫士。当我们看到果皮和饮料瓶时,我们立即把它们捡起来,放进垃圾袋。垃圾袋装满后,我们把它们倒进垃圾箱。看到私摊收费马上改正。人家可能会问我不听怎么办。我会告诉大家,我们马上通知环保队的`大叔制止,看他们还听不听!

小学四年级作文:登长城 第13篇

车出北京城不久,我就看到车窗外那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后来,就出现一小段一小段的城墙,我知道八达岭长城就要到了,心里一阵莫名的冲动。听导游说八达岭长城是开放最早的一段长城,城墙全长共是三千七百四十一米,八达岭长城的战略地位十分的重要,所以此段长城的修筑工程非常的宏大,城墙高大坚固,敌楼密集。

终于到了八达岭水关长城了。今天天气真好,晴朗但不炎热。抬头远眺,蓝天白云下,群山起伏,深色的长城匍匐在青山之颠,连绵不绝,城墙随着山峰的走势,蜿蜒起伏,如巨龙盘绕。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的腿脚早就跃跃欲试了。踏上长城我便有向上奔跑的冲动,仿佛我就是那古时守城的战士。谁知刚踏上一脚,就差点摔倒。这楼梯可真高啊!一级至少有四五十厘米高。俗话“吃一堑,长一智。”接下来,我走楼梯可小心多了,我先一脚踏上去踩实了,再上另一只脚,就这样一口气上到第二个烽火台。这时,我看到了一个通往好汉碑指示牌,可高兴了,心想,到了好汉碑,应该有资格做好汉了吧!妈妈还在那里给我照了好多张照片呢!我们接着往上,一直登到第三个烽火台,我开始气喘吁吁了,妈妈已经累得走不动了。爸爸问我要不要继续往上攀登,看了看越来越陡的石阶,我有点畏惧,可一想,好不容易才来到长城,如果不登上最高的烽火台,实在有点遗憾。于是,我又有了信心,和爸爸接着往上登。越往上阶梯越难走,我的脚也快支撑不住了,但我还是咬紧牙关往上攀登。终于登上最高的烽火台了,我累得靠在城墙直喘气。往山望,长城仿佛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中飞舞,真是壮观极了。这美丽的景致让我忘却了身体的疲劳,我庆幸自己登上山顶。迎着山风,抚摸城墙,心中有无限的感慨:当年修筑长城的祖先们,在生产力水平那么落后的年代,他们又是怎么把这么大这么重的石条抬到这陡峭的山上呢?八达岭长城只是其中的一段,那绵延不断的万里长城,到底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多少的血汗啊!

欣赏完美景,我们又开始往回走,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今天总算是领略到了。下山真不好走,我和爸爸都是扶着栏杆,小心翼翼地一级一级地往下走。到了第三个烽火台,找到了妈妈,休息了一会儿,接着往下走。我一边走腿还一边直打哆嗦,生怕一不小心脚踏空,摔了下去。

小学四年级作文长城景色 第14篇

去年暑假,我们来到妈妈的一个朋友家,她家离长城不远。我们来北京本来是探望爸爸,顺便来找这个阿姨一家玩。阿姨的家两个孩子,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他们俩与我和妹妹年龄相差不多。我们见了面,大人们给我们彼此介绍过后,两个小家伙便一起找玩具玩,而姐姐把我拉进房间,玩我们大孩子的游戏。我们俩一起下动物棋。叔叔还给我们做了一顿大餐。而我和这个比我大两个月的姐姐越聊越投机,很快便成了好姐妹。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两家一起爬长城。那天正好下雨,朦朦胧胧的,什么也看不清。为了防止走失,我们两两一排,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一同往上走。我和姐姐打

排头,远远超过了大人们,首先来到第一个烽火台。我们从窗口往下望,雾气朦胧,什么也看不清。远处隐隐有山的轮廓,一排排青松立在半山腰,只能模糊地看到一些绿色。浓浓的雾气,使人犹如在天上飞着一样,前方一片雾,雾使我看不到终点,多会儿就到了?还有多远?不过不管多远,使劲爬就是了,会爬到尽头的。

我们俩一直往前爬,我一想到已经爬了多少烽火台就浑身充满力量。由于下雨天,我们爬得很吃力。突然,雨不下了,我们脱下了碍事的雨衣。姐姐高兴地说:“你看,雨都被我们感动了,不好意思再下了。”忽然,她像是看到了什么似的:“哇,好美!”我顺着她的目光看去,也不由得惊叫一声:“哇哦!”此时,有一阵大风吹过,雾散开来,露出碧绿的青松和巨人般的大山。婆娑的树影间,偶尔有几只小松鼠跃过,在树林中嬉戏,穿梭。

我们继续往前爬,乌云慢慢散开,等我们到第八个烽火台时,乌云已经完全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温暖的阳光。眼前的东西逐渐明朗,不再模糊。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清新的空气和成功的喜悦让我内心喜悦。

上一篇:冀教版比多少教学设计下一篇:似水年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