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魅力四射

2024-05-18

让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魅力四射(精选10篇)

让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魅力四射 第1篇

让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魅力四射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就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浅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电教媒体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鸟的天堂》一课,引入课文时,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那茂盛的大榕树绿得发亮、绿得可爱,那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鸟的天堂”。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又如教学《瀑布》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势和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着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二、电教媒体可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又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也各不相同”这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三、电教媒体可为学生朗读激发丰富的情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五彩池》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此外,教师指导朗读时,还可利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一些关键词语、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放大等技巧处理,让学生反复品读,深入揣摩,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四、电教媒体可为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古诗的语言非常精炼概括,具有跳跃性,给人留有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充分领会诗的美感,并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小儿垂钓》

第一、二句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时,我利用电教媒体出示画面,并配上一段曲调明朗、节奏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聆听老师诵读,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然后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显示出来,有的学生这样描绘的:一阵风吹来,嫩绿的柳枝舞动着细细的腰枝;清清的湖面泛起了鱼鳞似的波纹。瞧,小男孩的头发被风吹乱了,短褂也被风吹开了,露出了可爱的红肚兜呢!……教学第三四句诗“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时,我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的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小男孩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有的说:小男孩不住地摆着小手,似乎在说:“呀,小声点,别过来!别吓跑了我们的鱼儿!”有的说:小男子向他招了招手,好像在说:“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这样,通过想象,诗情画意了然于胸。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电教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电教媒体也为我们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用武之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

让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魅力四射 第2篇

运用媒体教学,使学生受到 “情” 的触动

怎样把语文课文讲活?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极强的表现力,将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打动学生的心灵。如讲授第十册中的《丰碑》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丰碑” 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 “丰碑”具体指什么?用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了军需处长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他的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学生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

运用媒体教学,使学生获得 “真” 的感受

通过程序设计,模拟过程,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提供周围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体的模拟功能,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把文学艺术中的世界展现在论文格式学生面前,既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了课堂信息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第十册《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奋不顾身”一词,可用多媒体模拟喊杀声、枪炮声混成一片,红军战士不怕危险,奋勇夺桥……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定格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几个红军战士夺桥的动作(铺桥、冲锋),用“红军战士夺桥奋不顾身、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在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运用词语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运用媒体教学,使学生得到 “美” 的熏陶

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时,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一一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再用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小鱼死亡;树林被乱砍滥伐,山上一片荒芜。我们要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

运用媒体教学,能点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创新

让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魅力四射 第3篇

关键词:兴趣,灵活性,愉悦性,学习兴趣,学习效果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 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 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促进着教育教学改革。事实上, 在传统数学学习中, 抽象的教学理论很难让学生去分析、去理解、去掌握, 直观效果不佳。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解题能力, 合理运用电教媒体, 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运用多媒体创设故事情境, 诱发学生去展开联想

有趣的故事可以帮助小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开拓学生学习的思路 , 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把学生悄悄带进了数学故事的王国。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平均分”。教师设计了一个情境:有四个同样大小的苹果, 分给两个人如何分?接着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4个苹果, 两个盘子。学生观察后汇报:老师第一个人分得一个, 第二个人分得三个, 教师演示;老师两个人都分得两个, 教师演示;老师第一个人分得三个, 第二个人分得一个, 教师演示。接着老师指出有四个苹果, 分给两个人, 每人分得两个一样多, 这种情况叫做“平均分”。随着上述情境的不断展开, 学生趣味盎然, 浮想联翩, 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 这样的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把学生带入了广阔的数学天地。看似枯燥无味的重要的数学概念通过多媒体一演示学生一目了然, 感觉数学就在身边, 很容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使得重点能得到有效地突出, 难点有效地突破。让学生在多媒体鲜活的情境中, 自由灵活地思维, 不断地联想、想象, 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多媒体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数学课堂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演示力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悬念, 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 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例如, 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我利用投影片让学生当场书写一些数, 师生进行比赛, 看谁最先判断出这些数能不能被2、5整除。学生跃跃欲试, 但随着数位增加, 数目的增大, 他们的判断会越来越慢。很自然, 学生会想:老师用的什么诀窍, 能被2、5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教师抓住这一“火候”, 启发导入, 引起学生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 激发学生对能被2、5整除的特点的学习探究, 进而产生强有力的学习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3 运用多媒体动态化的特点,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恰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使学生获得“灵感”, 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的, 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以解释清楚的知识, 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 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使教与学之间充满了生机。教得形象, 学得主动。学生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扩大了学生的认知空间, 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减少了学生的想象困难, 为学生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效途径。

例如, 在讲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我让学生先在硬纸上画一个圆, 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 剪开后, 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 这些小纸片可以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当分的份数越来越多, 不能继续折下去和剪下去的时候, 我让学生想象, 而想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是内隐的, 学生想象存在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转化过程, 我通过课件演示, 很形象、很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圆怎样一步一步折或拼成三角形或长方形的过程, 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就越接近圆的面积。

利用电教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的功能向学生展示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在这个过程中, 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必将能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与增强思维能力和电化教学信息的最优化, 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愉悦、高效地发展。

4 运用多媒体新异的刺激, 把学生“乐学”变成现实

单纯数学教学的枯燥、乏味, 是教师和学生公认的。由于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差, 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再加上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 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此学科不感兴趣, 对知识的理解接受比较缓慢。多媒体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 为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多媒体中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手段, 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 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且能够有效地打开学生感官的窗户,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中来, 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加深感性认识, 促使他们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向理性转化。通过声音、图像等信息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迅速感知。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绘制几何图形我们可以只轻轻点击绘图选项, 选择想要的图形就可以了, 画出来的图形十分标准, 向学生展示了过程, 加深了理解。操作简单、标准省时、生动形象, 大大吸引了学生眼球, 学生也更容易观察理解。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 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专心致志地学习, 获取知识, 发展智力;而且还能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课业负担, 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通过直观演示,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现出来, 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强化了形象思维, 揭示了数学的本质特征, 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所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快、愿意、渴求的心理状态, 这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小学生的厌学情绪, 同时也会极大地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让课堂评价在语文教学中魅力四射 第4篇

关键词:课堂评价;艺术化;针对性;真诚性;激励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66-01

如果说一堂成功的课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的话,那么课堂评价则无疑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个震撼心灵的音符。在和谐课堂中,能起点睛之笔的莫过于教师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已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评定,更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艺术化的课堂评价,能够给与学生人文关怀,带给学生学习的幸福感,架起师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相反,简单、笼统、没有指向性和激励性的课堂评价,却会成为破坏课堂氛围的罪魁祸首,让课堂的生成变得无奈而尴尬。那么,教师的“课堂评价”如何做到在语文教学中飞扬呢?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评价应有“针对性”

教育学家布莱克.威廉提出:有益的教师反馈是具体的、描述性和及时的。而无关紧要的、模棱两可的随意性评价,往往使学生造成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认识,评价内容含糊就对学生的具体帮助不大。如课堂上,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比较好时,有的老师总喜欢这样评价:“你读得真棒!”“读得不错,很好!”其实学生根本就不清楚自己好在哪里。要是我们能这样评价:“你读得不错,要是能再响亮点、流利点就更好了。”“你读得真流利呀,如果能在速度上稍慢一点,再读好文中的几个‘?,这样能使你的朗读增色不少。”这样的评价针对性强,具体有效,不仅让学生注意到了自己的不足,还明确了努力的方向,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二、课堂评价应有“真诚性”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何评价必须发自内心,只有发自肺腑的鼓励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最大的麦穗》中的一个片断:

师:短短的十几分钟,你们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有的同学还能读得声情并茂,真是好样的!接下去,如果你们能够潜心地默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对话”,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

师:请你们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让大家共同分享你“收获”的快乐!

生3:我认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很笨,他们太听老师的话了,只知道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他们为什么不知道留下一穗呢?因为一大于零呀!

师:好一个“一大于零!”(孙老师从课本里拿出一片银杏叶,走到他的面前)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3:银杏叶!

师:这可不是一片普通的银杏叶,它是我从家乡百年的银杏树上采下的叶。我一直把它珍藏在书本中,如果有一天哪位同学的语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我就将这片叶赠给它。(说完,孙老师双手递过这片银杏叶。)

生3很激动地双手捧起这片叶!(全体师生热烈鼓掌!)

生4:课文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如果南大录取了我,我首先上去,以后我还可以再考北大的研究生呀!

师:这样,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如此的大学经历,是美妙的,也是双赢的!(孙老师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说道)这是我去年从清华校园摘的,我想赠给你。看到这片竹叶,你想到了什么?

生4:我想由考北大改为考清华!(大笑)

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园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生4:一定会的!(学生激动不已地从孙老师的手中接过那片竹叶,信誓旦旦地说。)

师:我期待着那一天!(说完,孙老师和他拥抱。)

我们可以体会到,此刻这几位学生的内心是多么激动。孙老师的言行没有虚情假意的表扬与鼓励,有的只是老师和学生间的真情的交融,有的只是教师真正将关爱与智慧的甘露滴洒在学生的心头,他们会因此立下志向而最终成为有成就的人。

三、课堂评价应有“激励性”

通过激励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老师、学生不断进行心灵的碰撞,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

仍以孙建锋执教《最大的麦穗》中的片断为例:

师:孙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一学生朗读一、二小节)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那么,苏格拉底的话该怎样读?大家都练一练。准备挑战这位同学。

同学们练得有声有色

师:我相信,你一定能比上一次读得更棒!(该学生再读)

师:真为你高兴,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

(这时一生自愿站起来朗读课文的三、四、五节,他读得响亮、厚重。)

师:请你们转过脸来,让我们再次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愉悦!(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是对你的认可与鼓励!

生:谢谢大家!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第5篇

一、形象直观,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后,可创设情景、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地观察事物,同时也可使课文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字词变得容易理解。比如“懒洋洋”一词,让学生去理解,学生没看到画面之前会说“很懒”“懒得很”等笼统的词语来表达,让学生用动作表演,他们就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当看过画面之后,再让他们去说,他们会说“躺在地上什么也不干”“躺在地上,跷着腿,摇着尾巴,什么也不干”等等。他们会用更丰富的词语来描述他们理解的词意,再让学生去演一演,他们会学着画面上的小狮子,跷着腿,哼着调,把小小狮子的懒样子表现得惟妙惟肖。还有的学生自己创造出更好的语言和动作,他边摇头晃脑边说:“嗯!今天天气真好呀,晒晒太阳多舒服呀。”就这样,他们轻轻松松地就化难为易了。学生对听故事,看动画兴趣十足,把学习材料变成动画,那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当学生尽情地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美妙声光变幻后,再捧起书本细细地品味书中的内容,肯定能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多媒体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激发联想,激活思维,激起情感。它以直观、形象、生动、灵活的特点和特有的感染力与形象性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意境,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语文教学的多样性,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适宜引导,突破教学重点。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借助图形和动画,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如:《蝙蝠和雷达》一文,对于小学生来讲,了解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老师设计了以下的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只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声音,用“>>>>>”代表声音,“>>>>>”碰上一棵大树,反射(“<<<<<”)回到蝙蝠的耳朵,于是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展示第二幅画面,蝙蝠变为飞机,嘴变成雷达和天线,耳朵变成接收器,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了学生眼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蝙蝠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展的。这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使教学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释疑解难,而且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课件把小兴安岭四季的美景一下子推到学生面前,在优美的抒情朗诵声中,让学生体会:流水淙淙、万物复苏的春天;树木茂盛、雾气浓浓的夏天;落叶飞舞、累累硕果的秋天;白雪皑皑、万籁俱寂的冬天,感受那仙境一般的童话世界在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美,心中的爱油然而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赞叹祖国河山美,陶冶思想感情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学生定格在书本里,禁锢在课堂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更进一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媒体教学更成为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辅助教学,优化课堂结构。

多媒体能够直观地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有机地拓展思维空间,为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提供具体的凭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切实的训练和提高。如:《捞铁牛》一课,怀丙和尚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让水把它送回来。”这一包揽全文主要内容的富有哲理性的句子,需要学生深入细读课文,从事例的联系中,进行分析、推理、寻找答案。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张复合投影片,首先投示捞铁牛的全过程,然后再分步投示捞铁牛的各个环节,通过对慢镜头的观察,学生明确了船沙、牛、水之间的联系,从而弄明白,“是水把牛送回来”的道理。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多媒体的合理介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特别是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美感、兴趣与创造力,满足儿童的求知欲,真正达到“使每个学生都有幸福的童年、美好的心灵、创造的才干、健康的体魄、活泼的个性”的目的。

再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一课时,由于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加之学生对瀑布了解甚少没有切身感受,单凭想像很难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更难体会“生紫烟”的情景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景象。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就可以让学生饱览庐山瀑布的胜景,只见水流从高高的庐山顶上一泻而下,坠落深潭,溅起数丈高的水花,水雾弥漫,向上蒸腾,整个香庐峰被云雾包裹。学生看完录像,教师便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领悟叙说诗意。教师适时点拨,瀑布的水花四溅,使空气中弥漫着大量水气在眼前漂浮,如烟如雾,就像腾起的紫色云烟,使学生脑海中的静态画面化为动态画面,进而受到美的熏陶。接着再次播放录像,并配上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观。当我们感悟喧种竟境时,就很容易领会文意,体会作者感情,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一篇课文只是教学的一个例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这一例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多媒体技术凭借互联网这一庞大的信息网络,可为语文教学的拓展提供极大的便利,从而更有效地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增加容量,有利于将课内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从教学思想上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教师要转变已有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创设情景,才能给学生的学习以一定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剧让语文课魅力四射 第6篇

穆月娥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要:一个好的点子可以挽救一个企业。同样,一个好的教法也可以扭转乾坤。通过课堂剧的实践,学生有了久违的自信,有了盼望以久的热情,还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语言表达。课堂剧成为学生展示自我、进而创造自我、逐步重塑自我、最终发展自我的平台。他们的自觉自愿似乎是水到渠成,又或是润物无声,了无痕迹。本文从服务于学前教育专业为出发点,本着服务发展的宗旨,试图分析改进语文教学方法的途径。从课堂剧的实践中,总结其可取性,从而挖掘其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闪光点。

关键词:课堂剧;自信心;创造力;自主学习

一、教学理念基础

教学的理想境界是什么?是教师讲得纵横捭阖,学生听得如醉如痴;还是教师妙言点拨,学生豁然开朗;抑或是老师默然不语,学生却悟得其中深意?毋庸置疑,能说,会讲是教师职业的基本功,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要是茶壶里煮饺子,可当不成教师。而孔子又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这可以说是他老人家授徒三千,大浪淘沙的至真箴言:如果学生没有渴望知识的热情,没有对疑难问题的强烈的,甚至是有点神经质的思考与追问,您,千万别告诉他终极的答案。犹如在黑暗的山洞中摸索,当他走至中途时,过早地把他带到光明地带,就会减小喜悦的程度,或者说对外边的光明不珍惜。你,要在他即将拨开迷雾时,也就是上下求索、众里寻他千百度时,稍指点迷津,他便有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狂喜。

而只有当学生品尝到这种过程和快乐时,教师才获得了机会,享受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果实,那就是引导学生追求主动地、积极地、迫切地学习,而成绩的取得又会他们更有信心,自我激励,自觉地发展自我。

二、方法实施

1.激趣。(1)视频演示。学生立刻有了激情,教师要挑选一些情节生动、通俗易懂的故事,如成语故事“三人成虎”、“朝三暮四”等和童话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小红帽”、“狼来了”等,每节课只放一个。(2)情境设置。假如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我要把故事表演给小朋友看,你会吗?你需要做哪些准备,你面对二三十个四五岁的小朋友,一双双智慧天真的眼睛正渴求认知这世界,你,未来的幼师,将如何把故事演绎给小朋友。

2.分组研讨剧情。首先,同学们分组,分组后固定,每次都一起承担某个剧的演出。其次,教师分配任务。任务一:分析作品的内容是什么?例如《小红帽》,小红帽忘了妈妈的嘱咐,贪玩,使大灰狼提前到了奶奶家,把奶奶吃了,又是小红帽没有仔细观察,自己又让大灰狼吃了。达到的目的是寓教于乐,突出对小朋友的教育意义。正是因为小红帽贪玩,没有安全意识、防范心理才铸成大错,所以主要是对幼儿实行安全防范教育。任务二:小组成员分角色,共同研究角色特点。例如“小红帽”里的角色有:妈妈、小红帽、大灰狼、猎人、花朵等。小红帽的天真可爱,活泼幼稚,语言、动作、情节怎样体现,眼神、语气怎么运用。在小红帽提着一篮好吃的到了奶奶家后,发现奶奶不对劲―――皮肤黑,手指甲长,脸上毛茸茸的,但她没识破这是大灰狼。为了突出她的天真幼稚,语气上要带有好奇,懵懂,语调上扬突出纳闷:“咦,奶奶,奶奶(语速急),你的脸怎么这么黑?(语音轻柔、细、脆)。达到目的―――发挥同学特长,人尽其才;认识角色特点,精准设计。任务三:道具制作,小红帽的帽子,猎人的手枪,篮子等。以期达到好玩、更真实的效果。以上三项任务的完成方法:小组讨论,结合现实集思广益。

3.演出与点评。带着一颗颗忐忑不安的心,同学们登上了台,观众都扮成了小朋友,带着新鲜与好奇仔细地观看着。老师则犹如欣赏自己亲手抚育的孩子一样,不放过他们的每一个眼神、动作、言辞,并且给每一个学生打一个合理的分数。每一组演完,要由其他的同学说出你观看的感受,向评委说一下优点与不足。比如,有同学评价《阿里巴巴》里强盗头子像极了,为什么?此时,是锻炼学生认真观察,缜密分析,条理表达的黄金时刻,是练习语文的阅读理解的狡猾变换,是不知不觉中,理解分析能力的实际应用。面对同学,如何准确、客观、中肯地表达观点,要思量轻重,推敲语句,顾及心理……可以说学生经受了更高级的语言表达考验。而此时教师提供支架式服务,也就是给同学的表达支起一个脚手架,让他稍动脑筋,就会文思泉涌,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表情、效果几个方面去想,去说,学生把模糊的印象变成了具体的分析,口语表达、分析理解,以及鉴赏能力就会一步步地得以提高。

除了同学点评,学生还要自我解剖,回顾研判。须知,课堂剧是学生再创造的果实,是他们在同学面前的一颗颗渴望出彩的心,是希望更上一层楼的心,所以自己评价自己,写在本上或跟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成为肯定自我,寻找不足的一个平台,也是发展提高的一种必要手段。

三、激扬的魅力

1“。 我要学”。学生上课全部动了起来。因为要制作道具,所以有画的,有剪的,有贴的。因为各有角色,需设计台词,彩排,修改完善。他们忙并快乐着。学生有争上游的劲头,由于是分组演出,老师的打分,同学的点评激发了同学们潜在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创造。没有让学生读课文,他们却绘声绘色;没有让学生分段落层次,他们却准确地安排一幕一幕;没有让他们想一想―――主旨是什么,性格又如何,他们却神形兼备,揣摩到位。例如:看到别的组演的《阿里巴巴》后,另一组便想超越。别组演的阿里巴巴,看见强盗来后,只是躲在树后,向外张望。后边组马上作了改进:让阿里巴巴爬上大树,即蹦到作道具的椅子上,以占据有利地势来观望。一个往椅子上蹦的动作;然后扒开树叶,只露出两个眼睛偷偷往外看,树叶遮挡了面部,更隐蔽。这样的细致改造与加工,增强了戏的动作性。观赏效果更好。又如《小红帽》中,前边演大灰狼扮成的奶奶,就是奶奶坐在椅子上,而后边组作了改进:把三个椅子连成一个床,让奶奶躺下,又把同学的外套拿来盖在身上做被子。这样,伪装起来更像了。同学们不断琢磨,研究,改进,呈现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热烈场面。

2“。 我能行”。出了彩儿,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肯定,这使长期以来被人否定甚至呵斥的同学,心理上有一种被人认同的自豪感,自信心得以提升,这使得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价值,在乎自己的表现,进而重新树立自己的形象。例如《阿里巴巴》,有同学演强盗头子骑着把扫帚,模仿哈里波特,动作滑稽可笑。大家评价她的动作好。她很高兴,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因为以前语文课,她一直是睡觉的,也从不喜欢语文。自此,每次演出,她都仔细研究人物,回回出彩。即使演一朵小花,她也都要制作纸花,戴在头上,拿在手上,左右摇摆,配合别人,尽心尽力。有了信心,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力。作品的再创造无异于打开了同学们想象的.闸门,灵感的浪花一浪高过一浪。例如《小红帽》原本的台词只有几句:从前,在一个大森林里,住着一户人家,他们有个女儿叫小红帽。有一天,小红帽的奶奶病了,妈妈让小红帽去看奶奶,嘱咐她不要贪玩。同学们改编的剧本:早晨,妈妈正在辅导小红帽功课。小红帽和妈妈坐在桌子后,妈妈说小红帽这是什么,小红帽说“tiger tiger,so easy”接着,有一个小朋友叫小红帽出去玩,于是妈妈去做饭,小红帽和小朋友在院子里打游戏,妈妈用书本做的案板、纸糊的刀正在切西红柿,那做菜的动作熟练极了,忽然,电话响了,妈妈把手机贴在耳边,“噢,是妈妈呀,”一旁奶奶的扮演者说,“孩子,(咳嗽)今儿真冷,我感冒了。”“噢,妈,您感冒了,咳得厉害吗?流鼻涕吗?嗓子疼吗?”“不流鼻涕,就是呀,唉……”妈妈对奶奶的关怀孝顺无形中给予小朋友敬老知识的教育。同学们烘托了真实的生活场景,加上得体的形体动作,简直就是一个童话世界。生活元素的溶入,爱心知识的传递,使同学们觉得语文课就是生活的翻版,认识到还是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去观察,去总结,才会表演好,真正实现让小朋友在生活中学习、成长、受益。

3.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因为要对视频内容进行分析,并且还要分成几幕进行演出。学生不得不想:视频分成几部分合适,每一部分是要表现什么,因此需认真看视频,并且上网查相关资料,还要形象地说,这不得不使他们绞尽脑汁。自主学习水到渠成。例如成语“朝三暮四”这个词。原文:宋有狙公(狙,猕猴,狙公,就是爱养蜂猕猴的老头)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理解)狙之意(心意),狙亦得(理解)公之心。学生演出时,给狙公戴上白胡子,把嘴后缩成瘪状,突显他没有牙了,又躬腰,咳嗽,来显示他的老态,为了体现他与猴子能心心相印,同学们设计让老人给每个小猴子起了名字:大嘴猴,逗逗猴,吃货猴,美美猴……而且让猴子围成一个圈和老人玩猜谜语。老人乐滋滋地说:“谁猜对了,有奖啊!”猴子们争先恐后地叫着,蹦着,各种声音、动作渲染了热闹、有趣的情景。老人接着说:“红屋子,白帐子,里边躺着个白胖子,是什么好吃的呀?”众猴抓耳挠腮,有说“西瓜”,有说“瓜子”,老人背对着猴子,面对观众说:“嘿!连个花生都猜不出,就这智力,还在这混!”

4.合作沟通能力得到锻炼。为了演好剧本,得到高分,同学们就要暂时忘记隔膜分歧,一心一意演好。而随着合作的深入,彼此就有了默契,以前的恩怨也就了无痕迹了,同时,也认识到,只有团队才是生活、生存的大本营,犹如滴水之于大海,大家齐心协力,整个演出才会成功。

美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魅力 第7篇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达到这种美的情感的体验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作为语文教师首先人具备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等修养,同时还应该有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和心灵去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所以,语文教师的修养在审美化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自己体验到文章的意境时,如何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呢?

一、培养阅读能力,享受情感美

朗读是语文审美教学中重要审美环节,同时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感受语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先应有教师的范读和有感情的导读,以情激情感染学生,再由学生在朗诵中感受情感美。在通过多样化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不但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融入情境,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与意,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愉快地去获取知识,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体验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它能令人感受领悟,回味无穷,身置其中,同时获得美的熏陶与美的享受。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样化的审美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获得愉悦。比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时候,采用了幻灯机、录音机、图画及多媒体教学,创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图画美、音乐美、文字美合为一体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了美的具体形象。在教学时,我首先用幻灯片打了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让学生感受到色彩美和蓬勃的生命力,由此学生产生了对大榕树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这种种生命现象的热爱。然后在教学第二次看鸟的天堂时,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再仔细听录音机中录制的快乐的鸟叫声,并叫学生吹哨学小鸟叫,用不同的动作演示鸟儿欢快、倦了、累了、栖息在枝头上的几种形态。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联想和想象天地,既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情趣,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给人身临其境的美感享受。

三、开发创造性,描绘图画美

学生在学习过程,通过对美的认识和感受,然后去创造美。在这一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学生想说、想写、想画而培养学生在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无论是古诗教学还是其它文体的教学,都能用上这种方法。比如我在教学《林海》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抄优美的句子等多种方法感受景色美、语言美,激发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然后叫学生根据对课文中美的认识,在把这美丽的原始森林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利用课堂学习的内容,用一双灵巧的小手,描绘出一幅幅美的图画。

四、教师要用自身的美去感染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教师不仅应有教员的风度,而且应有演员的表演艺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获取知识。

首先应具备形象气质的美,教师朴素、大方、得体、整洁的着装,使学生感到一种自然美。其次表情要美,表情美并不等于一味的微笑,而是要用丰富的表情去述说一个个或悲壮、或清新、或欢快的美的故事,如教学《春》这篇文章,表情应该是欣喜、欢快的。有时还可以配以优美的适宜的手势。如教《故乡》,课文中写到少年闰土捕鸟时的一系列动作“扫开”“支起”“系”“拉”等,用得生动贴切,教师不妨动手做一下,让学生也模拟一下,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气氛渐入佳境。

其次教师上课应注意语言的美。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有利手段。语言不仅应具有准确简练的科学美,更应该具备生动形象、抑扬顿挫的语感美和韵律美,有时像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一种清泉般的恬静美,有时如大江东去,气势磅礴,给学生一种激越雄壮的豪放美,语速时缓时急,语调时高时低,恰到好处的交替使用,让人入情入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特级教师斯霞说过:“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

让多媒体教学为语文课堂增添魅力 第8篇

一、多媒体为语文课堂提供了逼真的情景

一堂课成功课的开头, 能使学生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如教学《长征》一课前, 首先放映歌曲《十送红军》, 多媒体同时显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画面……这样, 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动感画面, 把学生带进良好的学习情境, 从而为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教学《瀑布》一课, 我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 屏幕上出现的瀑布的景色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 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 多媒体使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 将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 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很自然地投入到思维的状态之中。运用多媒体不仅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运用多媒体创造气氛, 会使同学们沉浸在美好的情景之中, 同时教师通过具体的引导, 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 从而带着兴趣进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二、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可变得具象, 同时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因素,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变得乐学。教学《詹天佑》一课时,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的背景, 课中交流, 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让学生深深折服。由于运用了多媒体教学, 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提高了教学效率。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能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 同时, 课文的重难点也能巧妙地化解。

三、多媒体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而,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 多媒体进入课堂, 使教学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变。在教学中, 能给学生提供思维能力的感性材料, 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展。

运用多媒体,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语句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应根据课文的需要, 相应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精彩的马戏》一课, 我设计出了问题:文中描写猴子顽皮的样子时用了“直笑”, 在写黑熊紧张时却用了“哄笑”, 这两种“笑”能不能调换呢?用多媒体投影猴子杂耍的动作。学生回答:“猴子穿着小孩的衣服”一出场, 同学们就被逗乐了, 所以用了“直笑”这个词;接着投影出黑熊笨拙的神态, 当它从“跷跷板的那一头掉下来”时, 同学们一下子笑出来, 所以用了“哄笑”这个词。因此, 这两个词不能调换。多媒体可使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快速地渗透到学生心里去, 由此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四、多媒体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延伸

多媒体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 发展了智力, 增强了兴趣。在作文教学中, 我尝试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们作文, 从中感受到了这种方法的直观生动,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是提高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我在教学“童年趣事”这一内容时, 首先让学生回忆了一下童年的游戏等, 然后指导学生习作要求。让学生把想好的习作办法输入电脑重新播放并配上音乐演示出来, 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而后请学生练习给画面配上旁白, 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 而且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学生把习作内容说明白后, 即可动笔把说的写下来, 怎么说就怎么写。写完后, 把自己所写的作文利用投影台展现在大屏上, 全班同学进行互评, 这样不但使同学们对习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还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提高了作文课的教学质量, 增强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大大提高了视听效果, 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力, 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 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只有利用多媒体为语文教学不断构建新的平台, 才能使语文课堂在科技的氛围中彰显浓郁的人文气息。

多媒体进入课堂, 不仅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的需要, 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朝最优化发展。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情景,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课堂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快速地投入学习;加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 使学生的视野开阔, 扩大知识面。在教学中多媒体强化了视听效果, 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语文课堂,开阔视野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让语文课堂在品读中散发魅力 第9篇

一、扣住关键,品味细读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都属于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信息量大,而且情感丰富,语言细腻,在篇幅布局乃至全文谋划上都有一定的特色。因而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关注其信息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根据课题、关键语句乃至关键字词等引导学生去品味,从标点、词语、句子依次去品析,通过揣摩、品读从而调整他们的频率,使之与作者的思想共鸣,让学生不仅感受到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欣赏到语言的魅力。

比如学习《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如果单纯地从内容来看,讲的是一个聋哑人学画的故事,虽然有点励志,但是却平淡无味。然而从语言上分析,却大有讲究。比如题目“鱼游到了纸上”这就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也能产生很多想法,不仅能激起学生疑问,更是文章的文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疑惑进行分析,进行解读,引出对话。接着又写了年轻面家的高傲,不理睬别人,随之笔锋一转,突出是个聋哑人,他不是不理睬别人,而是不明白别人说什么。最后展开作者与年轻画家的对话,从“鱼游到了纸上”到“先游到了我的心上”作为结尾,突出了年轻聋哑人成功的不易。整篇文章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最终才能挖掘出语言魅力。

二、推敲揣摩,研读课文

读书是需要思考、需要质疑的,只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推敲揣摩,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进编者,走进作者,与他们开展深层次的灵魂对话。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与编者、与文本对话,了解写作背景,了解写作目的,从而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学生在品读语言时,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反复揣摩,赏析,推敲,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从语言中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比如《触摸春天》这一课就非常感人,不仅写出了安静的神态以及心态,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自己内心丰富的感受。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时,不仅需要品读语言,更重要的是要触摸语言,感知语言。比如春天为何要触摸,难道不能看吗?由此思考,分析,感知安静是个盲童。她触摸春天是通过自己的嗅觉,感知花香;通过触觉,感知蝴蝶,接着又放走蝴蝶,从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安静在不停触摸春天。当然,这里的触摸还有两层含义,一是安静用自己的方式来感知春天的美好,另一个就是安静没有被残疾所打倒,她的世界依然是春天的,是阳光灿烂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出一个属于她自己的缤纷世界。”安静是这么做的,然而她内心的那种宁静,那种对世界的感知,对美好世界的憧憬,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推敲揣摩来感知,来品味。

三、多元探读,激活思维

学生通过多元探读,才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体验、去感知语言,从而体验到课文所要描述的美景,所要抒发的情感,所要品析的语言节奏、绘画与音乐美,并最终丰富自己的情感,启迪自己的思维。

比如学习《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一课,很多老师把目光聚焦到实验上,甚至还有老师亲自做实验,让学生感知。然而他们却忘记了,这是语文课,不是物理课,学生需要的是体验语言,而不是物理知识,因而品读语言才是关键。比如伽利略做实验前,别人是怎么认为的?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验证其权威的?这里引导学生品读第二、三小节,读亚里士多德的话,读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崇拜,从而可以感知到伽利略所受到的压力。接着引导学生品读伽利略的思考,或者说是理论论证,并且做出各种假设。同时伽利略做了多次试验,最后在斜塔上做实验,这当中的语言叙述,以及具体描述、别人评价等等所包蕴的含义,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品读,甚至还有可能去辩论,从而最终激活他们的思维。

情景教学让语文课堂彰显魅力 第10篇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语文新课标的一次革新,它能很好地改善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语文的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更加深刻细致地理解文本内容,丰富情感体验,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如何运用情境教学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是教师不可忽略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特征;策略

“情境”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他借助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古代“伯牙学琴”的故事为情境教学的成功典范,伯琴学琴三年不成,成连让伯牙面对大海,聆听天籁之间,由自然之美引发心中之情,情感受到感染,艺术灵感被瞬间激发。

教师创设的情境要有真实感,要复活学生的原有图式,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真实之感。创设的情境要有情感,要以文本之美熏陶学生,诱发学生的“情”,让学生发现语文之趣、语文之美、语文之真。创设的情境要有想象力,要为学生拓展广远的意境,能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人茅塞顿开,能帮助学生叩开心扉,打开记忆的仓库,疏通联想的脉络,张开想象的翅膀。

一、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一味追求“情境”,忽视了文本内容。毋庸置疑,语文教师应打破单一的讲授模式,采用演讲、辩论、讲故事、播放音乐与动画等方式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但部分教师为追求“所谓”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除运用多媒体创设图画情境外,还让学生动手画画,将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忽视了文本内容,忽略了语文课该有的“文”味。

2.随意“情境”,偏离文本中心。“好钢用在刀刃上”,在重难点内容处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能理解与把握,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化,易被学生所接受。部分教师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创设教学情境,追求表面的浮华,而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却视而不见。

3.重“情”轻“境”,脱离文本实际。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情感随课文内容而波澜起伏,欲罢而不能,让人流连忘返。“情”依赖于一定的“境”而生,若创设的情境脱离了文本,就没了活动的背景,“情”就会失去依托。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理解情境教学的特征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情境教学。

二、情境教学突出“情境”二字,创设情境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情境的创设要有真切感

此特征就是要求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内容的意境相符合,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想学和会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经验,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新知识的链接、同化,直接让学生感知知识,在相似的情境中获得对应的形象感知,从而带给学生真切的感觉,更加投入到学习中。

(二)情境的创设要富有情感性

语文情境教学,情感性是关键,丰富的情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知识的传达中伴着强烈的情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爱,学生才会更喜爱学习,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更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满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情境的创设要能诱发学生的“情”,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各种“情”(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等),不仅让学生自主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提升了精神境界,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情境的创设要富有想象力

富有想象力的情境设置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情绪,推动内需,更能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设置富有想象的情境,更能拓展深远的意境,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文本所要展示的情境中,加强学生间的交流,通过联想、想象拓展思维,让语文教学更加富有情趣。

三、开展情境教学,让语文课堂彰显魅力

1.以境激发情感。教师捕捉文本之美,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共鸣,从而引发悬念,激发学习动力。(1)以生活启情。初中生对生活充满热情,但由于社会阅历不丰富,人生体验不深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打开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宝库,理解文章的立意、情感,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如在《本命年的回想》教学中,教者播放《祝福》的视频片断,出现祭祀用的鱼时画面静止,让学生用简单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2)以画面生情。画面可以使内容具体、形象化,让学生走直观、真实地感知课文内容,道理审美情感。如在《济南的冬天》教学中,教者创设图片情境,向学生展现雪后秀美的山景,让学生感受“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的“妙”在何处?在图片的直观、文本的意境中有学生能感受到妙在雪光、雪色,也有学生感受到妙在雪态。(3)以音乐抒情。音乐、文字同属文艺,有诸多相通之处。教师借助于音乐引领学生进入情境,重返某种场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丰富学生想象,让他们去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如在《春》教学中,教者在学生了解课文的结合后,给学生播放《春之歌》,让学生聆听音乐,想象文中的画面,将自己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中。(4)以想象悟情。古诗的意境之美千姿百态,或雄伟壮阔,或豪放旷达,或含蓄典雅,教师要借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帮助他们搭建想象的桥梁,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如让学生读《泊秦淮》,想想“烟笼寒水夜笼沙”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以境启发思考。教师要在文章的疑问处、矛盾处创设问题情境,留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疑惑,将他们的思维置于活跃的状态。如在《孔乙己》一文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揣测,“的确”表示肯定,学生能从中看出矛盾,到底是“死”还是“没死”,学生提出质疑。教者要引导学生不能静态地分析句子,而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文本,抓住易被学生忽略的字词分析文本,如《背影》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看似平淡,学生忽略“已”“最”等词,就忽略了作者的情感。教师在此处设疑,能让学生感受作者之情感,感受作者的意图。

3.以境促进思考。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拉近知识、生活、媒体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借助多媒体创设形象、直观的情境,能渲染学习气氛,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故事创设情境,能紧紧抓牢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之中;借助角色扮演,让学生置于真实的情景之中,体味角色的心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中,教者让学生在揣摩人物心理的基础上,分派旁白、邹忌、妻、妾、客、齐王六位角色,如要表现妻的偏爱、妾的畏惧。通过扮演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艺术魅力。

4.“情”“境”“人”互动

师生是情境的实现者,亦是情境的一部分,师生充分地融入情境中,更能发挥情境的教学意义。如,《天净沙•秋思》写的是诗人马致远的所见所感所悟,通过多媒体播放画面,配上“秋日情思”的曲目,可让学生充分融入诗的情境中,充分感受诗的意境,更能激活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

总之,情境教学不是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和分析研究,那样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教师应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思考、想象、实践,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示自己的个性,从而实现有效的情境教学。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初级中学校

上一篇:勇担当跟党走演讲稿下一篇:澳洲南澳大学学费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