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学模式

2024-05-24

导学案教学模式(精选8篇)

导学案教学模式 第1篇

“导学案”及“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案”与“导学案”:

“教学案”与“导学案”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师生公用的一种文本。“讲”字面上停留在传统教法上,而“导”重点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又有教师主教之嫌,“导学”则突出了有“导”之下的“学”。导学案其实就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一个脚本,故又可称为“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目的不同: 教学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导学案—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

性质不同: 教学案—以教师为中心,具有单向性、封闭性的特点;

导学案—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的特点。

功效不同: 教学案—侧重怎样教、教什么、注重使学生“学会”;

导学案—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注重使学生“会学”。

角色不同:教学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

导学案—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是主角。

二、“导学案”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课前的预习是学生自己或小组完成的,那么一个突出问题显现出来: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用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有一个载体,“导学案”就是起到引导、指导学生自学作用的文本,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它是学生自学的“线路图”。

三、什么是“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检测训练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文本。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课堂是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导学案”其实就是把教材上复杂、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具体的问题,它能引领学生通过读教材寻找方法,关键在“导”上,如果没有“导”作用的“导学案”,那和复习提纲没什么区别。

四、“导学案”的内容:

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围绕 “学”而编制。

包括案头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课内训练检测、课后拓展延伸、教后记、学后记。

学习过程:自学导学、课堂教学两部分

1、案头内容:

“导学案”的稿头包含有班级、科目、章节、课题、课型、执笔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等内容。

2、设计学习目标的几点注意:目标要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设计,应具体、准确,由教学目标改为自主学习目标,由教学重点改为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改为“使自己进一步了解…”。叙述方式应为“通过„„(过程、方法)学习„„内容,„„(达到什么目标)”。每一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

3、学习过程:包括预习导学和课堂教学研讨两部分。自学导学:自学导学的设计,要使教材内容问题化、具体化,具有引导性、兴趣性、启发性、可操作性。预习导学在量上要适当,预习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要有对自学情况的检查方法、反馈信息等,为后面精讲提供问题依据。

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着重“导思路、导方法、导能力”,并且要紧扣教材,重点突出,利于突破难点。也要预设问题,问题就来源于自学中没有理解的知识,同时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

4、课内训练检测:要体现教学重点,扣紧课标,做到精选、精练。训练内容要以培养双基为重点,设计要有层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要有训练检测方法、训练检测情况反馈方式,并依据反馈信息做好纠错,加深知识的理解。

5、课后拓展延伸:这一部分要立足于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拓展延伸题可以利用自习时间完成或留作家庭作业,第二天上交。拓展延伸内容要重视预设生成而未达到理想效果的内容。同时,还要有方法的梳理、思想和思维的发展。

6、教后记:教后记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感受和反思评价,便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教师要认真撰写教后记,便于下次集体备课时交流。这部分内容可以记在《研修手册》上,也可记在《活页教案》上。

学后记:学生通过撰写学后记,达到思考学习过程,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的目的,教师对此要严格要求、认真批阅。

五、导学案编写的一般要求:

1、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2、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3、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4、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及检测方法。

5、注意“教学合一”,注重学生的学习。

6、《导学案》一定要明显体现“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内容。

六、“导学案”需要新的备课模式:

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具体操作:

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草稿→发给全体组员→集体备课,修订草稿,提出修改意见→充实导学案→交主管领导或备课组的把关教师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备课要求:

主备教师(导学案编制者)认真阐述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以及每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并且阐述每堂课的大致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如何突破重点、难点,设计编制讲学稿等。

主备老师发言后,每个教师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研究重点难点及对策,最后形成统一的师生共用的导学案。

七、“导学案”的使用:

1、对学生的要求:学生提前一天拿到导学案→按导学案要求及指导自学课本→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记录下来→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课堂学习时可以在导学案空白处适当作些方法、规律等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要求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导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2、对教师的要求: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八、“导学案”课堂环节: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课堂环节。

“导学案”课堂应做到“七放手”:

1、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

2、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3、重点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

4、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

5、结论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表述。

6、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

7、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导学案”课堂可分为四块:

学生自学----小组探究----教师讲解----当堂训练。

1、学生自学,以案导学。

提前一天(或上课后),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和指导,自学教材并完成自学习题,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遗留问题要做好标记(教师巡视并进行学法指导,检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2、互助合作,研讨交流。

学生对自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通过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讨论的办法予以解决。在讨论中,教师搜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小组代表向教师反馈学习疑点,难点。

3、精讲点拨,释疑解惑。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和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主要讲学生不理解、不清楚的疑点、盲点和难点(此过程要充分重视“兵教兵”)。

4、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教师讲解完后,学生完成课内训练题,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或训练,把未解决好的问题解决好,达到提高的目的。

九、课后作业:

附:教学流程设计主要体现什么? 《导学案》成为详案后,流程可以简写。

流程设计主要凸显教师课堂行为:

1、如何组织检查学生课前自学效果,用什么方法检查,怎样实施,怎样纠正、弥补。

2、如何组织课堂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用什么措施保证学习效果,用什么方法检测学习效果、分享学习成果,如何解决课堂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怎样引导,怎样启发,哪些需要讲授;

3、小结课堂,怎样检测学习效果,怎样评价学生的有效学习及思想、思维发展;

4、如何布置新的课前学习任务。

该流程中具体问题的表述要求:

1、学习方法必须交代清楚如何操作,尤其是新方法开设运行时;

2、具体学习任务只需表述出“导学案学习目标‘几’”即可;

3、讲授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无法解决的内容)至少需要写出提纲,但一节课中的讲授时间最好控制在20分钟以内;

4、《导学案》需要解决问题的答案可以标注在教材上,也可标注在《导学案》上,不必写入流程中;

5、检测题可以在各种教辅资料中遴选,也可以自己编制。

导学案教学模式 第2篇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有选择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独立自主参加学习的全过程。学案教学模式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学案”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一.导学案设计

设计好“导学案”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以下做法: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指导纲要,即“导学案”。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课前复习与回顾”、“新知导学”、“新知探究”、“巩固训练及达标检测”等,根据每单元谈论话题的不同可以灵活掌握内容设置。特点是:让学生结合导学案预先了解所学的内容及要达到的目标。导学案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设计“导学案”时,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生的情况而变,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但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的“导学案”设计一般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学习目标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及主攻方向。导学案中学习目标体现三维性: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通过了解知识结构来实现的,应在导学案上明确体现,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去落实。而能力与德育目标虽然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与体现,需要师生通过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

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在老师设计一个知识结构框架的同时,适当留出部分内容,由学生尝试着总结概括,连接知识链条。

(二)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

“导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形式,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解决重、难点的过程中,找出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 向 老师质疑。从而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解决了知识的重、难点,并逐渐的引导学生找到“会学习”的切入点。

(三)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自学纲要。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像理化生学科是和人类生活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自然科学,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设计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难度,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及时小结反馈——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还要有一部分,就是对学生自学探索后的反馈。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和质疑。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老师在课前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指导。这样既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又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达到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五)课堂检测——注意知识的运用与升华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技能、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检测题目,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

导学案教学模式 第3篇

一、角色转变, 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要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主体参与性, 首要任务就是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便要求语文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模式, 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学案的编写和应用秉持的正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充分展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生本”理念, 在实践中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更主动地融入课堂, 进而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主体参与性。

在学案编写过程中, 我始终注意以学生的兴趣、能力、心理、情感等为参照, 力求让学生在学案学习中展现自己的个性, 收获学习的愉悦和成就感。例如, 我在编写每课的学习目标时, 将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我的目标”两类。“基础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预设的学习目标, 而“我的目标”则由学生自己填写, 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为自己定制的学习目标。设置“我的目标”使学生体会到自我个体的存在感, 意识到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 从而产生了主动参与教学的意愿。此外, 在实施学案教学时, 我也常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教师融入到学生集体中, 与学生合作完成学案任务, 一来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 把握课堂节奏;二来也可以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总而言之, 学案的编写和实施都坚持“生本”原则, 有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获得存在感和成就感, 进而提高其主体参与性。

二、内容丰富, 教学方式更加多样

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童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发展阶段,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又具有较强的突破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便使得他们更热衷于多元互动型的学习模式。学案的编写原则既然是以学生为中心, 自然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和心理诉求, 突出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在这个层面上, 语文课程导学案的意义就在于为学生定制了丰富有趣的学习内容, 使课堂教学方式更加多样, 从而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语文教学的主体参与意愿程度。

例如, 在为八年级上册《芦花荡》一课设计学案时, 我将学习内容分为了三个板块:其一, 基础学习。主要包括理解字词、自读课文、概括文章情节等, 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础知识, 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准备;其二是整合学习板块, 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梳理课文的叙述脉络, 并进一步总结文章的主旨思想;其三则是自主积累板块, 要求学生挑选出文章的精彩语段, 比如对芦花荡优美风景的描写, 或者是对民间英雄的传神勾勒, 然后分析语段在语言表达、艺术效果等方面的成功之处,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积累和分享学习收获。三个板块在知识内容上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在学习方式上有自主阅读, 有教师指导, 还有团队学习。这不仅明确了知识学习的重点, 而且给予了学生必要的发挥空间,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 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导学案的确能够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关注个性, 课堂表现更加自由

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认识到初中学生尚处于思想和人格的形成阶段, 而这一阶段的学生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性格特征:要么个性张扬而叛逆, 要么性格内向而害羞。在导学案的教学实践中, 针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 教师也要编制不同的导学案, 并以此为依据, 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具体的导学案教学中, 很多方法都能够达到彰显学生个性的效果。例如, 在设计导学案时, 我常常会设计“学习园地”板块,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疑惑、体会和想法等记录下来, 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学习感受。有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材料, 比如谜语、诗歌、电影视频等,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将所思、所想填入“学习园地”中, 作为自己学习过程的点滴积累。又如, 在进行学案导学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性格羞涩, 在交流讨论中表现得过于谦卑怯弱, 不敢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 我就会在组织活动时专门照顾到他们的感受,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并且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 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总而言之, 在导学案的指导下, 教师可以更周到地关注到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 并借助适当的策略来鼓励学生多读、多想、多说, 进而达到提高学生主体参与度的目的。

四、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更加有效

在进行导学案教学时, 我们必须明确“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设计, 重点在于规划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导学案”重在于“导”, 旨在引导和培养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在预习、交流、讨论、实践等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最终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的确, 导学案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点拨。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时, 由于得到方法上的充分指导, 在遇到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时, 便不至于犯难, 因而也就更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

综上所述, 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确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合理、恰当地运用导学案开展语文教学, 能够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使教学活动围绕着学生进行,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生本”理念。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学生的心理、个性、能力等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因此更加乐于学习, 也更加善于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的主体参与性自然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有必要继续探索和完善导学案教学的方法策略, 争取使它在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方面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 导学案教学法在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普及, 成为体现新课程“生本”理念, 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笔者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 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导学案教学法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 有助于营造自由自主的学习氛围,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总而言之, 导学案教学法的确在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语文,主体参与,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平.初中语文导学案编写的意义和原则[J].考试周刊, 2014 (2) :23.

[2]季敏.高效课堂从导学案开始—-对初中语文导学案编制和使用的思考[J].阅读与鉴赏 (上旬) , 2011 (11) .

[3]刘芹.导学案对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调查与研究[J].文教资料, 2010 (34) :59-61.

导学案教学模式 第4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构建

一、"学案导学"的概念与特征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知识的指导者、主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导学案;二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二、"学案"的编写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应明确,并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相区分。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学习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并根据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A了解B理解C应用)。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考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主题及学习重难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基础及兴趣等。以高一年级文言文《六国论》为例:(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历史的回音,本课的学习特点为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以及体会作者"以史为鉴"的意图。因此,我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能力目标:提高诵读能力和把握主旨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重点是感受中国古人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激发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知识框架两个部分。基础知识(字音、语法、修辞、标点等)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在课前预习时自主完成,从而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知识框架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升级。通过对知识框架的建构,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识。如《六国论》的讲解,除了让学生学习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外,还让学生分别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角度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建立起议论文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议论文要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角度入手。

3、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就可以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学案"中所涉及到的学习方法都是针对所学课本的内容设计的。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把诵读放在了重要地位之一,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文言文的学习尤为重要。(2)自主设疑探讨,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讨。如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存在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3)指导学生在问题的层层引导下深入探究。以《六国论》为例,在学生把握了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在宋代的苏洵为什么要论述六国的灭亡的原因?对当朝的统治者有何借鉴?"作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通过表象挖掘本质的能力。(4)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指导学生迁移、拓展,扩大知识面。

4、能力训练

通过学案中的问题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问题的设置上,应以精为主,逐层递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的能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鉴赏和写作能力;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身感受的能力,将课内知识和课外实际有效连接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达标检测

通过达标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堂堂清、周周清、月考等方式来检测。堂堂清,即巩固提升,是针对本课时中重要的知识点,易错的知识点,以各种题型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用时大约10分钟。周周清,即归纳总结一周所学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检测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月考试题可选取与这一阶段学习内容有联系的题来进行检测。检测的最终目的不是看学生做题多少,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如鲁迅的《祝福》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为了检测完成情况,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找出文中有关祥林嫂的肖像(三次到鲁镇的变化)、语言、动作描写,并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祝福》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因此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探究哪些人物和祥林嫂的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谁是元凶?

参考文献:

[1]张曙光,陈启胜.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

[2]高变荚."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2006.

导学案教学反思 第5篇

导学案作为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形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学案”导学是相对于传统的“教案”教学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所谓“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了学生情况、教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

回想一年来所听的一些的导学案的示范课,结合自己上课的体会,我对于导学案教学方式有了一些自己的感受:

一、导学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通过导学案的定义不难看出,导学案真正实现了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的目的。

二、导学案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导学案的设计理念要从知识梳理型转变为问题探究型,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往讲课往往是将书上的知识点罗列在黑板上,对于重难点老师就在讲课过程中强调一下,学生对此记忆并不深刻,尤其是难点,教师只是总结出结论,致使学生并没有通过所谓的教学难点而掌握解决此难点方法的目的,而导学案通过自身问题的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掌握处理难点的方法。

三、导学案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导学案的设置往往从最简单的自主学习部分开始,这适宜基础较差的学生,之后再针对基础实际进行深入探究,这就锻炼了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如此一来,导学案就满足了教师分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同一节课上依据自身能力掌握到应有的知识,同时增强了教学的双向交流性。

导学案教学反思 第6篇

高县四烈中学李远芬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县本学年在全县初一年级推行了“导学案教学”。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进而提高教学效益。从8月23日开始,我参加了全县统一组织的、为期两天的初一年级教师“学案教学”培训,开学后就开始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探索,已有近2月,现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思索、认识、体会及迷惑、彷徨总结如下,与大家共同分享、共勉。

一、我的认识与体会

1、抓好小组建设及学法指导,是搞好“学案教学’的基础。

“小组学习”是“学案教学”的主要形式。抓好小组建设是搞好“学案教学’的基础。小组建设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考虑成绩搭配、男女性别平均、学生的意愿;要通过小组文化建设增强小组团结协作的凝聚力;更要做好小组长的培训,明确小组内每位成员的职责,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学案教学”应注重“学”法指导。学案中的“学”在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几乎整个活动过程都在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一系列有效的训练活动,每节课知识学生掌握的如何,学习方法的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要让课堂教学充实,尽然有序、效果好,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才能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学法指导不仅仅包括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提示,还应该包括学习态度的引导、学习心理的疏导、学习兴趣及理想的培养,特别是在初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如何做好展示汇报”、“如何设计板书”、“如何进行点评”等相关内容的指导。

2、“学案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巧妙引导。

在“学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得力助手,一方面要相信学生的智慧和能力,绝对不能越俎代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学生毕竟是学生,离不开教师必要的引导、指导。试想:如果学生人人都能脱离老师而自学成才,那学校还有啥存在的必要?又何必要教师?故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注意自己的角色,一则不要无故干涉学生的活动,二则注意自己对时间的支配权利,要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全体学生,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学习,要注意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艺术性,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放开自己的手脚,大胆的施展自己的才华,更要在学生产生倦怠、迷惑或感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毫不吝啬的给予巧妙地引导,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获得成功。

3、实施“学案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施“学案导学”后,表面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松了,但教师的任务并没有减轻,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和道德素养,明确自己的任务,提高业务素质。课下教师要搜集更多适合教材、学生的教学、教育资料和相关信息,供学生参考和学习,要把工作做得更深、更细;努力准备各种材料,使之更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材料更具有逻辑性、趣味性、生活化,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游刃有余。才不会将“课堂”变成“放羊”,只见热闹,没有成效。

二、我的彷徨与疑惑

1、导学案的实施对优秀学生来说的确得到了更多、更快的发展,课时对于那些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够好的孩子来讲,就是雪上加霜,原本在教师讲解、指导下尚且学得不好,更何况现在让他们自学,那就更是摸不着东南西北了。

2、“学案教学”的教学流程要求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展示汇报、点评,对于每节课短短的40分钟来说,即使我们现在每堂课仅仅只安排了一个框题的内容,还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成绩如何保障?

3、小组交流学习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小组内那些基础差的、表达能力弱的、不够大方的同学常常是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真正实现参与讨论,长此下去,他们只会越来越没有自信,表达能力也会越来越弱。

4、编写合理适用的“导学案”困难重重。我校师资力量薄弱,同学科任课

《海燕》教学导学案 第7篇

教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2.进一步学习象征、映衬、对比等写作技巧。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2.学习象征手法。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二、解题

<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亲自目睹了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高傲(ao4)

呻吟(yin2)

翡翠(fei3)掠起(1ue4)

困乏(fa2)

蜿蜒(wan1 yan2)2.解释下列词语。

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课文比喻海浪。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震,情绪过分激动。困乏:疲乏。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六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第二部分(第七段至第十一段)。

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部分(第十二段至十五段)。

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4.学习文章写作技巧(1).象征手法。

a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b象征与比喻的比较:比喻只是借助喻体形象化地表现本体;而象征不同,用作象征的事物,既是自身,又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还蕴含着别的意义。而诗的意图,象征的对象,恰如隐身在那别的意念之中。所以象征技巧擅长于用单纯的揭示复杂的,用形象的暗示抽象的,是一种托具体形象、寄深远意蕴的艺术手段。比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是一种创作手法。

(2).有力的对比和烘托。(3).具有强烈抒情性的语言。

作为散文诗,《海燕》的语句不分行,但它精练、形象、优美,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感强。例如“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短短一句,以“叫喊”写声,以“黑色的闪电”写形,以“飞翔”“穿过乌云”“掠起波浪的飞沫”写一连串的快速敏捷的行动;有比喻、有夸张(“箭一般地”,比喻中兼有夸张),形象特征鲜明;较多的句中停顿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琅琅上口。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四、深入探讨海燕形象,理解文章内涵 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怎样的一个年代?

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2.注意象征手法运用的特点,把握形象内涵;

作者在文中赞美的是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鹅”等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乌云”“狂风”等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五、品味关键语句

1、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你的看法。

(准确指认修辞方法;反复体味,深入分析;要从表情达意的效果及营造意境角度进行分析。)

① 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风貌。

② 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

③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六、联系社会生活

1、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把握形象,展开联想、想象,然后作出有条理的分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七归纳课文。

作者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今天,也可以从另外角度来阅读这篇散文诗,如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等。

八、布置作业

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反思 第8篇

一、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认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自主建构与知识结构相对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教学过程就是把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导学案”教学的实质内涵是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以导学案为载体, 针对学生自学存在的疑难问题和提供的反馈信息, 展开问题讨论, 依据问题讨论效果, 教师精讲点拨, 指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疑点。引导学生反思小结, 梳理知识结构, 理出规律, 最后巩固训练, 当堂完成教学目标。

二、“导学案”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教师角色的定位不准确

问题:在导学案的使用上, 有的教师仍重“讲评”而轻“探究”, 习惯“讲学案”而不是“用学案”, 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对策:进行“导学案”教学, 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角色观念, 定好自己的位置。在“导学案”教学中扮演好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 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中拓展思路, 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在引导和思维启示中, 还要担当起整个学习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学生学习障碍的排除者角色, 以保证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二) 学生的学习习惯待扭转

问题:学生适应了“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 他们不敢存在着突发奇想, 用不着去发散思维, 因为有老师为自己准备好的标准答案, 但导学案提倡的是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允许他们异想天开, 但学生却畏手畏脚, 使得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对策:在使用“导学案”教学的初期, 教师应该详细地告诉学生“导学案”教学的优点, 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 同时要对学生多鼓励, 学生在品尝成功的喜悦后才会慢慢地适应“导学案”教学。

(三) 学习小组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问题:由于我们学校的班容量都比较大, 一班都在70人左右, 故分组时往往就是前后左右桌的同学为一组, 于是就可能存在缺乏“领头羊”的情况, 小组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

对策: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 然后将学生搭配分组, 每4-6人为一个小组, 保证每个组内有一到两名学情较好学生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但在班容量大的前提下实施起来还是很困难。

三、“导学案”在制作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制成的“导学案”的质量良莠不齐

问题:开始应用“导学案”时, 我们分配了制作任务, 保证每章节教材都有专人负责。但在使用中发现, 制成的“导学案”与有些教师的思路不符合, 用起来不顺手。

对策:每位教师将自己负责的章节先做出初稿, 再经过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备课环节后定稿, 通过“集思广益”, 使“导学案”的质量得以保证。

(二) “导学案”制作中需注意的环节

1.“导学案”中一定要有序言

所谓的序言, 也就是依据课程标准、学情、教材等内容所制定的项目, 其主要内容有:课题、课标解读、重难点、学法指导等内容。

问题:容易忽略学法指导

有些教师认为学法指导没什么用处, 其实是教师对学生学情掌握不够, 无法提供有效的学法指导。

对策: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教师既要重视教法又要关注学情, 让二者有效结合。

2.“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的问题缺乏思维的含金量, 不少“导学案”设计的问题显得过浅, 过平淡, 缺乏思考的力度, 更缺乏思维的厚度和宽度, 不能充分体现学案思维的导向价值。

对策:“导学案”设计的问题情境, 必须突出重点, 在重点内容上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广泛交流;尽量联系现实生活, 选用生活中的现象、实例作为问题的情境材料, 使学生在增长感性认识的同时又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要少而精, 使学生能够围绕重点内容在课堂上深入思考、充分交流、认真表达。

3.“导学案”的整理和保存

问题:每科每课都使用导学案, 一天下来学生的导学案就有厚厚的一打。整理保存有难度。

对策:首先要求学生每科都准备一个小夹子, 再者在设计导学案时需注意:在“导学案”的页眉或页脚处注明教材的章节, 同时所有的“导学案”的页码要连续。这就方便学生整理, 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导学案”的价值, 进而重视“导学案”的使用。

4. 课后反思, 教学相长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课后反思包括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教师需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思考性回忆, 包括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等。学生需对自身的思维和探索过程进行整合, 完善知识结构。故在“导学案”设计时, 一定要留有空间, 以备学生记录。

四、结束语

上一篇:仓储保管合同 (三方)下一篇:礼文化中的人与自然之和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