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5-30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9篇)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1篇

我市位于xx山区,是全省乃至全国中药材重要产区和集散地之一。因此,加快发展我市生物医药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重点了解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言献策。今年5月,市政协调研组在副主席李家忠的带领下,会同市林业局药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取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多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华中药库”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多项政策机遇叠加,实施保护与开发并举,稳基地,壮龙头,创品牌,强服务,围绕企业建基地,瞄准市场抓加工,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与大健康产业、硒产业、全域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融合发展。

(一)产业基地规模发展迅速。我市坚持与新一轮退耕还林基地建设、天保工程、石漠化项目、招商引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等紧密结合,建成了新塘乡9.7万亩、红土乡5.2万亩、板桥镇2.3万亩、龙凤镇2万亩、盛家坝乡1.4万亩、白杨坪镇1.3万亩、xx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1.2万亩共7个超万亩中药材面积的乡(镇、处)。截止2017年末,全市从事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156家,常年人工种植中药材品种近60种,中药材留存面积达26.5万亩,其中木本20.3万亩,草本6.2万亩;

主导药材品种产量1.8万吨左右。留存木本药材中,几个主要品种紫油厚朴11.8万亩、杜仲1.9万亩、黄柏1万亩、银杏1.8万亩、青钱柳0.3万亩、木瓜等其他3.5万亩;

留存草本药材中,几个主要品种板桥党参0.6万亩、黄连0.93万亩、百合0.3万亩、贝母1.2万亩、大黄0.62万亩、其他草本2.55万亩。在全省批量生产的80种主要药材中,有30多种产于我市。

(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培育成效初显。省中药材研究所在新塘乡建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高山药用植物园,现保育中药材活体资源1680种,已成为集科研、生产、科普、教学、旅游于一体的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被纳入国家药用植物园主体园。xx黄连基地获得国家gap基地认证;

xx板党、紫油厚朴获省级认证,并获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板桥党参基地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第六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板桥党参生产技术规程》,向国家商标总局注册了“板桥党参”地理商标;

xx圣峰药业的尚灵牌系列产品荣获xx著名产品名称,“尚灵”牌硒虫草、板桥党参、石窑当归、紫油厚朴被xx省林业局评为“全省十大名优森林食品”。

(三)企业发展潜力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流通领域,全市药品批发企业11家,2017年销售额16.9亿元;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58家,销售额达5亿元。在生产领域,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生产企业有7家,2017年产值2.43亿元;

此外还有食品生产企业137家,有意向注册备案保健食品的企业有德源、圣峰、硒谷科技等企业。xx圣峰药业有限公司、xx仙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林(药)业产业龙头企业,圣峰药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四)招商引资有所突破。本着“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原则,先后引进广东、深圳等客商到我市投资兴建中药材加工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引导扶持,快速成长壮大,已有2家药业企业成为xx省林业产业化建设龙头企业,年产值过千万。今年通过推介,广东商会、康芝药业等药业企业有望落户xx。同时,计划打造七里坪生物医药产业园,已完成七里坪产业园总体规划,用地面积1300余亩,建设1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总投资约32亿元,重点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康养产业和高新产业,华阳(xx)药业、国药控股等2家公司可望入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向看,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横向看,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仍处于自主发展阶段,市场经营主体总体弱小,资源保育与开发深度不够,产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比较突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比较优势的难度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整体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一是基地建设层次比较低。尽管现存中药材基地面积26.5万亩,但普遍存在以农户自发行为、以一家一户零散种植和小型基地为主,而千亩以上的大型基地则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药材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弱,只是“小敲小打”,目前只有19家专业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过百万,只占药材专业合作社总数的12.1%。三是企业引领能力弱。全市2017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1.55%,可见占比偏小。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仅1家产值过亿元,1家过5千万,其他都在5千万以下,企业少,规模小,市场主体难以发挥产业引领作用。

(二)缺乏科技支撑,产品技术含量低。一是在种植环节,缺乏专业培训,品种的选育、保种、留种等环节缺乏保障措施,同时农户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剂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有效成分的形成与转化,导致有产量、没质量。二是在加工环节,缺乏严格的技术规范,除极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中药材加工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专业化程度低,中药材加工主要停留在拣、洗、晒、切等初加工上,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三是在规模以上生物医药生产企业中,只有华阳(xx)药业有限公司拥有药品批准文号,其他企业还没有申请办理到准字文号或健字文号,只能生产保健产品或食品。

(三)产业发展缺乏规划,专项扶持政策少。在过去较长时间里,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并非是支柱性产业,缺乏专门的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战略、目标、路径不够明晰。在中药材基地建设上,上级扶持政策少、财政资金投入有限,且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不强,以农户和业主自己投入为主,加之中药材技术人员少,技术服务不到位,造成在种植质量上要求不高,保存率低、效果差。同时,药业企业和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普遍弱小且融资困难,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扶持很少,对投资者无吸引力,企业缺乏动力,发展也面临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制约。

(四)专业人才匮乏,产业集聚发展滞后。过去我市中药材主要是以原料药材销售为主,深度加工的产品严重不足,其附加值太低。原因之一是从事中药材研发的人员不多,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差甚远,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实验到药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条没有形成。特别是全市生物医药的专业化人才如药学信息、生物工程、药学技术及管理人才缺乏,科技支撑薄弱,没有专业的研发团队对优质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和开发。原因之二是全市产业聚集平台建设滞后,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对中药材精深加工生产龙头企业,没有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导致中药材价值提升不足。按照xx州高新区建设8+1的建设目标,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园规划建设也才刚刚起步。

三、几点建议

(一)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完善发展规划。在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孕育着大规模的产业化,将成为未来的新领域。据有关部门预计,到2020年中国健康产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以上。我市药用动植物资源富集,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气侯条件,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有充分的条件和基础,因此,我市应擦亮“世界硒都、华中药库”招牌,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我市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之一来培育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聚集,本着立足xx、连接武汉光谷生物城,辐射鄂西及xx山区的发展思路,利用好xx独特的资源优势,在产业项目、产业政策、产品孵化上与武汉生物医药产业园对接,并尽快出台一套切实可行的医药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路线图。同时,对产业布局、园区发展、结构升级、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进行科学规划、整体布局、全面推进,促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型。

(二)充分运用政策,加粗延长产业链条。一是利用国家、省、州出台的发展中医药政策推动产业链延伸。xx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xx——2030年)》、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今年,省人民政府又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州委七届四次全会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进行了决策部署。这些政策的落地生根,为发展和壮大我市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市可以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利用国家、省及州的有利政策,积极分析、对接国家、省、州的发展规划,充分考虑我市现有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和优势,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强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二是利用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产业链延伸。按照农业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扶贫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发行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精神,引进企业或者培育现有企业,引导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鼓励农户大力发展中药材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精准脱贫。三是利用打造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推动产业链延伸。2017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38.96亿元,占gdp的65.8%,按照“药、医、康、养、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协调的发展理念,聚集xx特色“植物硒+华中药库”和旅养资源,发展观赏性药用植物旅游观光项目,在已成熟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中,嵌入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产品,建设中医药文化养生中心,打造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线路,逐步形成为游客提供体检、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康复、养生等完整的医疗产业链,使xx成为xx山区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三)加快园区建设,培育和完善市场主体。一是加快七里坪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进程,出台优惠措施,优化进园程序,提高服务质量。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链长、辐射带动力强、符合国家、省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项目。三是以现有省中药材研究所、xx民族学院、武汉有关高校及科研机构为依托,与武汉生物医药产业园紧密协作,以自主创新为基础、大力开展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和重大项目科研攻关。四是对现有规模以上企业择优培育,在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物流、康养旅游等领域迅速打造1家以上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对规模以下企业,包括合作社和小型种植、初加工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提供指导,优化服务。五是加强对有保健食品注册生产的企业进行服务指导,尽快发挥辐射带动效应。

(四)强化资本运作,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建立政府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纳入政府每年财政预算,重点用于重大生物医药项目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企业重点技术改造升级项目的扶持,用于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项目引进的扶持,用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增加药业产业投入和新药材、新药品开发,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鼓励优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开发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成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新产品和新品种,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在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方面和服务上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协调解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障碍。

(五)优化发展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职能,迫切需要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发改、财政、科技、经信、农业、林业、金融等相关部门,定期就重要问题进行协调,整合现有政策资源,研究制定重大规划和政策措施,检查重大决策的执行,提供产业信息,指导项目实施。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出效益,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2篇

近年来,印度生物技术产业正成其推动经济发展的亮点,生物医药研发行业发展迅速,在世界药品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将印度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园区建设以及相关规划政策整理如下,供领导和相关部门参考。

一、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印度生物医药产业的起步发展

印度生物技术部在国民经济第九个五年计划(1997—2002年)和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2007年)期间提出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建立生物技术园的计划。2005年3月,印度政府公布《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草案,提出了未来10年印度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国家目标和政策措施,在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和贸易、生物技术园和孵化器、法规建设和科学普及等方面提出了战略目标和具体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发展生物技术园区和孵化器就是草案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印度生物技术部每年划拨专门经费用于发展生物技术园,加快推进了印度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

(二)印度在目前国际医药产业的地位

近年来,印度医药产业在国际医药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印度医药产业能够生产400多种原料药、6万多种制剂,出口能力十分强大,其中原料药的60%和成药的25%都已出口到国际市场,2007-2008年仅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的药品价值高达72亿美元,出口量占全球医药产品出口总量的17%。虽然目前印度还是仿制药为主,印度医药专家预测,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将变成印度医药领域一个重要的独立领域,2010年合同研发外包(CRO)价值有望达到10亿美元,临床研究外包一项将达到6亿美元。

(三)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势

人才供给优势: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医学研究理事会、农业研究理事会以及许多大学在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工程、有机化学和化工等领域有着大量的专业人才,可以为印度生物技术园区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目前,印度有300 多家大学教育和培训学院提供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学学位和文凭,这些学校每年为印度培养50多万生物方面的人才。另外,印度100 多所医科大学每年也会向社会输出17000 医学从业者。

园区服务优势:印度的生物技术园区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基本的设施或服务包括:产品开发所需要的实验室、多用途的试验工厂、质量控制和技术测试、废物处理厂、标准化动物饲养室、经认证的人力资源培训机构以及相关的后勤管理服务。印度政府建立生物技术园的目的就是将企业、大学、研究机构集中到一个特定的区域,使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产业聚集的作用。

政府支持优势:印度为生物技术园提供的主要支持包括:提供企业孵化的便利条件;一定期限的免税政策;制定鼓励措施;帮助企业获得风险投资资金等。

二、印度医药产业分布及主要生物技术园区发展模式

(一)印度三大城市是主要的医药研发生产地

海德拉巴:位于印度中南部,是印度第五大城市,是印度政府规划的继孟买之后的第二个制造业中心,目前是印度生制药业最为集中、企业最多的城市,如:著名的Dr.Reddy’s Labs, Matrix Lab, Hetro Drugs, Aurobindo Pharma(与中国辉瑞合作)及Vimta Labs等。印度医药出口局也设在海德拉巴。

孟买:印度的经济中心,也是印度最老牌的生物医药制造基地。很多跨国制药公司及印度本土著名制药企业如:Accurex生物医学、阿尔康制药和阿尔塔实验室等都把总部设在孟买。印度的制药协会也在此地。

班加罗尔:是享誉全球的软件外包城亦是印度新兴生物医药基地,以生物医药研发为主。印度最大的制药企业南新公司(Ranbaxy)研发部就设在此地。同时,印度中央政府2009年初表示将在印度技

术核心区班加罗尔成立生物-IT 中心,展开基因组测序和分析,该研究项目将对印度的人类疾病研究具有特殊意义,中心的研究活动将药物研发时间缩短30%。该中心将设在由印度交通和信息部、人类遗传中心(CHG)、尼赫鲁先进研究中心(JNCASR)和生物技术公司Strand Life Sciences 共同筹建的生物技术园区内,将拥有印度首个生物信息和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IBAB)以及部分人类遗传中心。

(二)印度主要生物技术园区发展模式

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多家生物技术企业的园区,类似于我国的高新技术园区,不同的企业到园区内从事生物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另一类是企业内部的园区,是由企业自己投资建设的,进行本企业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印度Wocwhardt制药公司建立在奥兰加巴德的生物技术园,就是该公司生物医药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属于后者。

印度各邦政府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生物技术园建园模式。安德拉邦的山普尔基生物技术园和马哈拉斯特拉邦的国际生物技术园通过组建专门的公司,对生物技术园进行专业化开发与管理,强调私人机构的参与,从而促进公共机构和私人经济的结合;北方邦的勒克瑙生物技术园是印度最重要的生物技术园区之一,由地方政府和印度生物技术部、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联合建立,强调发挥中央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印度工业信托投资银行知识园则是通过印度工业信托投资银行和安德拉邦政府联合建立起来的,主要目的是发挥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鼓励生物企业的商业化的研究开发活动;秦司尔生物技术园和马利那生物技术园则利用国内、外大学的智力资源发展生物技术园区;海德拉巴农业生物技术园由安德拉邦政府与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合作建立,利用了该国际组织的广泛的国际资源。然而,不管采取何种模式开发和管理的生物技术园,政府总是参与的重要一方,而且发挥着启动、指导、协调、支持和促进等重要作用。

三、印度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政策措施

2005年3月,印度政府公布《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草案,提出了未来10年印度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国家目标和政策措施。印度生物技术行业与信息技术行业一样获得免税优惠。对从事制药业的企业享受与生物技术和IT行业相同的税收优惠待遇,主要包括:所得税优惠:对经批准的进行科学研发的公司实行10年100%减免所得税,并免除研发公司最低出口义务;进口环节税优惠:对以临床试验为目的的所有进口或国内生产的药品和材料免除关税和货物税。将制药业进口关税从25%降至5%,将最高关税从25%降至20%,并免除4%的特别附加关税,其中8种被列入挽救生命的药品的进口关税从50.8%降至5%;园区出口优惠:入驻生物技术园的企业可以享有为期5年的与经济特区内企业同样的出口优惠政策,以鼓励国内企业从事周期长、风险大的研发活动。

同时,印度生物技术部为了鼓励生物产业及生物技术园区的发展采取了以下三项主要措施:一是在全国建立生物技术信息网络。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建立一套超级计算机系统,专门用于生物信息和计算机生物学研究,并将与全国生物网连接。二是鼓励生物技术园内建立生物技术企业孵化器,为企业提供总投资30%的资金支持,如果包括实物投资在内,最高可达49%;三是成立印度生物技术协会(BPSI),由生物技术领域的技术专家和有经验的管理专家共同管理。协会的主要功能包括:对申请建立生物技术园的项目进行评估;对生物技术部给予每一个生物技术园的资金支持模式和支持力度提出建议;对生物技术园的财政激励措施提出建议;为入驻生物技术园内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对生物技术园进行评估和鉴定。

四、印度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借鉴意义

印度生物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园区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在产业领域和发展模式的选择等方面能够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发展较为活跃,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产业优势。印度各邦能够根据不同的生

物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特色和人力资源优势,确定各园区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如:安德拉邦(首府海德拉巴)等地重点发展生物农业和医药研发;喜马偕尔邦根据当地丰富草药资源发展草药产业,还有奥里萨邦结合当地水产资源发展水产生物技术等等。我们应当学习印度生物技术园的产业领域和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避免园区的重复建设和产业雷同,巩固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2、不拘形式,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机制。印度各邦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生物技术园建园模式,极大发挥私人企业、金融机构和相关机构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我们在发展生物产业时也应采用新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去激励生物企业发展壮大,调动更多的资源进入该领域,以促进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3、重点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生物技术属高技术领域,研制周期长,所需资金多。国外研发一个新药要花7-10年时间,投资上亿美元。因而,要想取得全面突破十分困难。印度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则把重点放在生物医药和农业上,保持了生物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在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时也应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资源,突出发展的重点,力求在现代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上占据有利位置。

4、搭建平台,促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印度作为信息技术大国,在生物技术发展过程中努力促进其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创建生物信息学,并运用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来解决生物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如数据处理、基因组序列分析、蛋白质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药品设计、发现新的生物标记物等)。建议重视生物技术研发平台和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快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物技术产业,大力推进现代生物产业的发展,努力提高生物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以提高生物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5、政策先行,积极鼓励中小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我们可学习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3篇

1 生物质能源林建设基本情况

赣南位于江西省南部,是全国的重点林区之一。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种类繁多,林业生物质资源丰富。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03.49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77.1%,其中有林地面积271.31万hm2,森林覆盖率74.2%,位居全国前列。赣南有1 500余种树种,在这些树种中,许多都是发展能源林的优良原料树种。

1.1 油料能源林

全市现有油料能源林现状分布如下。

1.1.1 油茶。

现有面积9.49万hm2,球果产量750~1 500kg/hm2,出油率20%~30%,每年产油量37.5~75kg/hm2,利用初果期3~5年,利用年限25~80年。

1.1.2 光皮树。

现有面积300hm2,主要分布在于都、瑞金、赣县等县市,多数为乡土野生,少数于1970年代人工种植,现均以成林,平均蓄积达45m3/hm2,野生状态球果产量3 750~7 500kg/hm2左右,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1.3 油桐:

现有面积3 333.33hm2,球果产量750~15 000kg hm2,出油率25%~30%,年均产油量375~3 000 kg/hm2,利用初始期3~8年,利用年限10~50年。油桐在赣州市主要为人工种植,品种为三年桐和千年桐。三年桐多为块状分布,千年桐多为零星散状分布。

1.1.4 山苍子:

现有面积600hm2,球果产量600~1 050kg/hm2,出油率40%左右,年均产油量300kg/hm2,利用初果期3年,利用年限30年。

1.1.5 乌桕:

现有面积333.33hm2,球果产量1 200kg/hm2左右,出油率20%~40%,年均出油量360kg/hm2左右,利用初始期5~7年,利用年限40~50年。

这些油料能源林,大多管理粗放,有的林分处于荒芜或半荒芜状态,如光皮树、山苍子为野生状态,油茶、油桐、乌桕等多数只全铲抚育不施肥,生长势差。

1.2 木质能源林

全市现有木质能源林259.266万hm2,森林蓄积9 447万m3,灌木林900hm2,生物量1 349t。其中马尾松130.2万hm2,杉木73.6万hm2,国外松9.47万hm2,硬阔42.47万hm2,软阔2.07万hm2,黑荆树266.67hm2,桉树1.33万hm2,杨树66.67hm2,台湾想思20hm2,灌木900hm2。

全市以马尾松、湿地松为主的能源林面积139.67万hm2,可生产松脂600~1 050kg/hm2,利用初始期15~20年,利用年限10~20年,全市预计可年产松脂量5 000万kg。

1.3 新造生物质能源林可利用土地状况

据调查测算,全市现有可发展生物质能源林的土地面积为37.67万hm2,其中:

1.3.1 林地4.

3万hm2。其中无立木林地3.27万hm2,包括采伐迹地0.73万hm2、火烧迹地1.8万hm2、其他0.73万hm2;宜林地1.07万hm2,包括宜林荒山荒地0.97万hm2、宜林沙荒地200hm2、其他800hm2。

1.3.2

潜在林木生物质能源林发展用地33.33万hm2。按现有马尾松林分面积的1/4左右改造新种生物质能源林测算,可用于新建生物质能源林面积33.33万hm2,主要包括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马尾松低产低效林地。

2 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发展现状

赣南能够用于营造生物质能源林的物种资源种类繁多,但可规模化培育形成有一定市场的生物质能源林,主要有光皮树、油茶、油桐、乌桕、山苍子、松树、桉树等树种,其中光皮树已列入赣州市能源林基地建设重点,目前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情况是:

2.1 发展以光皮树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

江西丰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计划在赣南投资发展以光皮树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10万hm2。已经在赣县、瑞金等地建立了原料林示范点,今冬明春可完成光皮树造林666.67hm2。计划在宁都、于都联系筹建新的原料林示范点,在赣县3年内完成光皮树造林1.33万hm2。据介绍,光皮树矮化集约栽培,可产15t/hm2鲜果,100t鲜果可产25t生物柴油,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2 申报生物质能源林重点建设项目

瑞金市有适宜发展能源林宜林地6 667hm2,可改造的低质低效林1.33万hm2。瑞金市委、市政府对发展能源林项目高度重视,已成立能源林项目领导小组,做好了建设规划,落实了预备造林地和低产林改造地块,由赣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承诺,申请世界银行或亚洲开发银行贷款近700万美元,计划5年内新造能源林3 333hm2,改造低质低效林6 667hm2。计划建议在该市工业园建设能源林开发公司,专门从事能源林的培育和开发利用。瑞金、崇义正在积极争取新建以薪材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发电厂。项目建成后,将探索出适合本地区能源林培育模式和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为南方集体林区建设和利用能源林提供经验。

2.3 四旁零星种植的光皮树等能源树种

在于都、瑞金、赣县、定南等地存在以四旁零星分布的光皮树林和各地四旁零星种植的油桐、乌桕等能源树种。

3 发展生物质能源林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环境滞后,资金缺乏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的政策,形成了有利于生物质能源发展的环境,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内蒙古等省市由于前期投入多、研发基础和政策环境好,都相继争取到国家政策和项目的扶持,已开始大面积发展能源林,一些大企业也相继介入,形成快速发展的态势。而赣南作为南方重点林区却处在国家项目扶持的边缘,这与赣州市的林业地位不相称。全市速生丰产林投资热情高涨,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政策环境又相对滞后,许多有意投资能源林的投资者和企业处在观望和徘徊的状态,能源林建设进展缓慢。

3.2 缺乏生物质能源林发展规划

各地对生物质能源林发展的重点、目标任务和造林地类、造林树种及经营技术缺少整体规划。

3.3 生物柴油木本能源植物可利用资源总量少

虽然木本油料植物种类繁多,但绝大部分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人工资源比较少,制约整个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

3.4 林地少,基地缺,经营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

全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群众造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山地租金增加,集中连片大面积流转山地难度大,大面积发展存在一定困难,形成不了规模化的能源林基地。缺少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进而导致种植经济效益不佳。

3.5 对赣南乡土优良生物质能源树种———光皮树重视不够

缺乏系统的研究推广,尤其是良种繁育和大面积矮化集约栽培丰产等技术急需组织科研攻关。

4 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林几点建议

4.1 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生物质能源林建设是一项新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要求各级、各部门都能重视此项工作,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安排专门资金用于生物质能源林的研究开发利用,对能源林基地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4.2 认真搞好总体规划

要组织开展深入细致的资源调查与区划,摸清家底,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在组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建设规划,在能源林基地建设上既要防止一哄而上又要反对一味等待观望、错失良机。

4.3 加强传统木本油料植物的改造和研究,力争在经营水平、单位面积产量上有较大的突破

赣南传统木本油料植物有油茶、油桐、山苍子、乌桕等,且有一定的规模和比较好的基础,但由于传统的经营思想和模式的影响,大部分经营粗放,产量比较低,若在良种良法使用上下一定工夫,效果将是显著的。如油茶,全市现有面积约9.47万hm2,若通过改造产量提高75kg/hm2,将增加食用油产量7 100t,通过以茶油替代低质食用油,使低标准食用油脂用于生产生物柴油。

4.4 加强高含油、高产量优良树种或优良材料的选育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要加快研究解决在引种、栽培、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开展品种选育、栽培实验,制定生物质能源林建设标准。光皮树是赣南优良乡土能源林树种,目前当务之急,必须加快优良树种或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尽快推出一批可供生产上应用的优良品种和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同时做好光皮树原产地保护工作,尽快组织争取申报赣南为“光皮树之乡”。

4.5 严把能源林基地建设质量关

严格按计划任务,建设质量标准,建设时间进度,工程管理要求,规范组织实施,严格检查验收。积极推行工程质量监理制,项目管理责任制,对工程质量实行责任事故追究制。

摘要:对赣州市生物质能源林建设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分析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发展现状,提出生物质能源林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发展,调查报告,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R].(发改能源[2007]2174号).

[2]白卫国,张玲,翟明普.论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培育与发展[J].林业资源管理,2007(2):9-12.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4篇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落实国家与省相关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宣传,坚持中西医并重,重视中西医结合发展。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的政策法规,真正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农村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发挥好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作用,把中医药工作列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考核目标,对发展相对缓慢和困难较大的地区要加大扶持和督查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明晰统计口径,确保对中医药的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确保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完善中医投入机制,推广宁波市按中医服务量进行财政补助的做法。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建立科学的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省政府要督促各地按省条例规定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建议设区的市单独设立相关机构,以利于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

二、大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挥省级医教研机构的龙头作用。省政府要加强对我省相关高校、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及省级中医药研究机构的支持,充分发挥省级医教研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成为综合服务能力强,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成为全省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和临床教学科研基地。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育中医药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深化中医药高校的教学与课程改革,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继续加强中医药类名牌专业、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省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配套资金,大力促进国家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及研究室建设。总结省政府建设“重中之重学科”的成功经验,充分支持利用和发挥我省医学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力量的优势,整合中医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力鼓励其进入各类科技园区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临床能力,切实提高中医药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效果。

三、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县级中医院建设。省政府要督促各地落实“县级及以上政府应重点举办好一所中医医院”的规定,做到“县县办好一所中医院”。各级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要明确本地中医院发展目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研究制定县级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基本设施配置标准与计划,大力推进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使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需求相适应。要学习推广长兴县重视中医院建设、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做法,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基础设施条件,按要求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药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四、努力优化中药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中药现代化水平。省政府要根据当前中药产业发展实际,增加省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规模。研究建立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加大对经典、有效传统中医处方和民间验方整理、开发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文件保护、鼓励使用院内中药制剂。加大对龙头骨干中药企业和重点品种、独家品种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转型升级,在药品集中采购和省级医保目录调整中给予必要的倾斜,同时优先推荐申报列入国家医保目录,为我省中药企业提供生存发展空间,推动中药产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扶持壮大“浙八味”等道地药材和铁皮石斛等珍稀特色药材项目,挖掘传统中药优势、促进中药成果产业化。加强对农村种植中药材的指导,鼓励引导建设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中药材基地。加强中药材市场监管,提高中药材质量。

以上意见,请省政府研究处理,并于2012年5月底前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研究处理情况报告。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5篇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11月19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玉生、赵宽的带领下,对我市医药工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委员们深入天康药业、杨村医药工业园、天洋药业、万和制药、禾益化学药品、康达和亿维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听取了杨村镇党委负责同志关于医药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介绍,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人关于《营造良好监管环境,推动医药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情况通报,并就如何进一步优化医药产业的发展环境,依靠科技创新,做大做强医药产业进行座谈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医药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企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已成为天长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天长现有医药生产企业13家,企业在职员工4000多人。3家药品生产企业生产10个剂型60多个品种的药品。2家生产药品原料企业生产5个品种的药品原料。4家药械生产企业年产值均超过亿元。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今年前11个月全市医药工业实现产值

7.7亿元,销售收入6.3亿元,利税4466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3.6%、15.6%、35.1%,出口创汇6851万美元。

2、新上项目逐年增多。天康、天洋、万和药业,康达、亿维、天康医疗用品、康宁医疗器械等企业近两年共新上项目10个,新建生产线13条,开发新产品7个,总投资1.59

亿元。天康药业十年磨一剑,研制的复方黄黛片(白血康)获国家三类新药的批文,目前已正式投放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禾益化学药品公司正致力于研发新型抗高血脂药物,已取得初步成果。天洋药业投资1000多万元,新上软袋丹参滴注液,项目建成后不仅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还为企业年增加产值一亿多元,效益可观。康达医疗用品新上血糖仪、测试条项目,投产后将形成年产血糖仪20万台、测试条3000万片的生产能力,使企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医药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座落在铜城镇安乐社区的天康药业园区占地1500亩,园区规模和环境被省药监局负责人誉为全省第一。规划建设6平方公里的杨村医药工业园目前已建成2平方公里,园区已集聚了10多家药品医疗器械和经营企业。天洋、康达2家骨干企业年产值均超过亿元。

二、存在问题

1、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不高。除天康的黄黛片外,大多数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抢占市场先机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知名品牌”三要素在我市大部分医药工业企业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2、企业规模不大,总量偏小。亿元以上的医药工业企业数量不多,产值不高,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还不到10%。且产品单一,产业链不长。

3、人才匮乏,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在人才上,一是科研攻关人才奇缺。有的企业花重金聘用了高级技术人才,由于环境差,聘用不久就走了。二是中层技术人才不足。主要是企业忙于生产经营,疏于对中层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

进。由于受人才的制约,导致医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

4、企业用工困难。医疗器械用品生产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人数较多。目前企业普遍用工困难,开工不足。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压力。

三、意见和建议

1、编制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医药产业是朝阳产业,与人类共伴共生。目前我市医药工业已形成气候,不少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定的声誉。随着天康黄黛片的上市和天洋软袋丹参滴液的投产以及康达等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医药工业的产值将成倍增长。我市医药产业目前正处在发展的拐点,需要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培育和扶持,当务之急就是编制发展规划,按照百亿产业规划,引导产业科学发展,使医药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议市政府成立医药产业发展指导组,由一名分管市长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协调解决医药工业发展中的问题。并出台政策,对医药工业发展在用地、引进人才、融资、项目开发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2、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优化升级。产业升级靠什么?靠科技创新。医药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因此要引导企业千方百计集聚创新要素,加大研发投入。向天康药业学习,十年磨一剑,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己品牌的新产品。对于新产品的研发,建议市政府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扶持。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寻求合作伙伴。要引导企业破除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陈旧观念,充分挖掘自身的优

势,积极寻求合作伙伴。目前我市部分药品原料生产企业由于资金问题,生产能力闲置,生产经营困难,建议引导支持他们通过招商引资或与大企业嫁接,实现企业扩张升级。

4、组建药业商会,实现行业自律。建议由市工商联和药监局牵头,指导成立天长市医药行业商会,为医药产业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和信息交流平台,强化行业自律,形成信息共享、合作共赢、竞争有序的医药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第6篇

我县围绕“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思路,大力改善中医药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认真做好中医药基础性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强了中医药工作,提高了中医药的普及性。现将我县中医药发展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全县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3个,乡镇卫生院15个(其中中心卫生院7个),村卫生室588个,个体医疗机构52家,其中中医医疗机构13家,占总数的25%。在全县村卫生室中,有乡村医生资格504人,执业助理以上资格155人,开展有中医服务和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占乡村医生总人数的40%以上。我县中医院是全县中医药人员的集中点,共有中医人员52名,中药人员6名,占全院卫生医技人员总数的55%。其中高级职称中医师5名,中级职称19名。近年来,我县着力推进以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能够开展针灸、火罐、推拿、熏洗药浴、中医康复、中医药预防等多种特色服务项目;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诊断和中医方剂治疗疾病的基本中医药服务,初步形成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二、中医药政策落实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一)对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和扶持

对开办中医医疗机构,严格按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臵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通过严格的管理,为群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中医药服务。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在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大中医医院的改造建设力度,逐步在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臵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通过不断努力,基本实现每个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培育、培养一批名科、名医,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二)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三)努力培育特色专科,中医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县中医院通过抓专科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临床优势明显的中医药学科和专科初步形成,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重大疑难疾病,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加强人才培养,中医药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是中医药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关键。开展师承教育工作,鼓励支持老中医带徒,选拔有悟性、爱学习、能吃苦、有一定工作经验医生做弟子,传承老中医丰富的临床经验。推进农村卫生人员中医药专业学历教育工作,鼓励尚无正式学历的乡村医生参加中医学历教育。

三、我县中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因受到历史、地域和经济发展因素的限制,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中医药技术骨干力量薄弱。中医药从业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农村中医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基层实用型人才缺乏,分布不平衡。中医人才断层,一

批五、六十年代的老医师基本到退休年龄,而新的人才尚未成长起来,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二)农村基层中医治疗手段相对单一。限于基础建设、设备投入、群众认知感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乡、村两级中医药服务还以中药方剂(饮片)治疗为主,中医适宜技术的普及和一些先进治疗方法的推广尚有待时日。

(三)中医药科学宣传普及不够深入。一部分群众对中医药缺乏认识甚至并不认可,导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误解、否定和排斥中医药的现象。

(四)政府投入相对不足。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经济基础薄弱,对中医药事业的总体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四、意见和建议

(一)完善扶持政策。增设中医药特色服务收费项目,适当提高中医诊疗技术服务价格;按照医务人员职称,合理确定中医诊查费,并向名老中医倾斜;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中提高中医药服务的报销比例,降低报销起付线;将治疗效果好、服务价格适宜的中医诊疗项目增补到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支付范围中。

(二)实施中医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程。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文化积淀,打造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的价值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7篇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执行情况总结评估报告提纲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进展情况总体评价

对本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二、“十一五”规划执行具体进展情况

(一)重要指标比较。对“十一五”前后有关发展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机构、床位、人员、固定资产、中医药服务、病床使用率、投入等。各省可根据本地中医药实际情况增加有关事业发展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二)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对“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实施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包括为完成任务采取的政策措施、实施的重大项目、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主要包括:

1、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2、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方面。

3、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和重大疾病防治方面。

4、中医药在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方面。

5、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方面。

6、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

7、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

8、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建设方面。

9、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方面。

10、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

411、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方面。

12、中医药走向世界方面。

13、其他。

(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对“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保障措施推进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主要包括:

1、中医药管理体制建设方面。

2、中医药投入方面。

3、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应用方面。

4、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方面。

5、中医药行业管理方面。

6、深化中医药机构改革方面。

7、其他。

三、规划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1、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方面。

2、重点任务完成方面。

3、重大项目执行方面。

4、政策措施实施方面。

5、其他。

(二)主要原因分析

1、政府层面。

2、社会层面。

3、中医药自身层面。

4、其他。

四、“十一五”规划执行基本经验总结

系统总结“十一五”规划有效执行的基本经验,为推动 “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五、政策建议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8篇

1 基本情况

自2012年以来,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根据黑龙江省林业厅和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的四率指标要求, 结合我市实际, 采取各项有力措施, 切实做好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三年来没有发生大面积病虫害成灾情况。具体工作开展如下。

主要任务落实情况

伊春市营林局按照省、市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的总体要求, 努力推进各项工作, 顺利实现了各年度工作目标, 并圆满完成了应急预案的相关工作。

(1)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为切实抓好《伊春市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应急管理工作, 提高保障林业生态安全和处置林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的能力, 伊春市营林局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 在日常应急管理工作中坚持营林局主管森防副局长亲自抓、市森防站领导具体抓, 工作到具体各局营林科森防站, 责任到人的原则,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需要, 成立伊春市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指挥部。市营林局局长任指挥长、各林业局局长任副指挥长, 市营林局、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气象局等有关部门 (单位) 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营林局, 伊春市营林局主管森林病虫害防治副局长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 市森防站站长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 各林业局营林处、财务科、森防站负责同志为成员, 确保把应急工作及责任落到实处。

(2) 应急预案建设及救援队伍建设

建立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网络, 有相应的可操作性的预案。成立了伊春市林业有害生物应急管理工作小组, 建立有完善的预案体系, 为提高对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处置能力, 保障林业生态安全, 伊春市营林局森防站结合本部门职能职责, 2014年根据省政府要求制定了《伊春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经伊春市人民政府同意在全市实施;确定了各级负责人负责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 并定期修订完善相关预案, 成立了林业有害生物专家组, 专家组由伊春市林科院、伊春林业学校、市森防站等单位的森防专家组成, 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应急预案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加强基层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队伍能力建设, 开展对各林业局培训基层林业人员的指导。基层林业有害生物人员培训三年来共培训251人次, 培训取得预期效果。

(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全市共有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21处, 其中:国家级标准站11处、国家级先进站2处、省级先进站3处。全市每年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300万亩, 防治面积在180万亩左右。伊春林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面临的形式依然十分严峻, 森林病虫害长期持高不下的态势没有大的改变, 森林病虫鼠害发生和蔓延已逐渐成为影响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面临巨大压力。测报和防治缺少必要的资金、森防后备人才匮乏及在管理体制上受到多种与现实森防工作不相适应的制约等原因, 使森防这项涉专业性要求高、科学性强、需多部门的协作才能做好的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具体存在以下的问题:

第一, 防治资金投入不足, 防治资金管理体制不合理

随着防治药费和人工材料费的上涨, 防治成本不断提高, 实际支付的防治经费仍保持原地不动, 远远不能满足防治实际要求, 导致防治效率不高, 防治效果不理想。同时, 按照《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护经营办法 (试行) 》各局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费包含在天保管护费总体支出费用中, 防治费没有明确的支出比例要求, 各局防治面积越少, 越能减少在森防方面的支出, 因此, 每年由总局下达的防治计划, 很难在林业局得到落实, 造成防多防少一个样, 防与不防一个样, 防好防怀一个样。由于林管局并不掌握防治经费的使用权, 无法对各局的防治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在对防治面积的验收中, 即使对不合格面积按规定扣除, 也不影响总局对各局防治费的决算。受专业技术水平和传统思维的影响, 基层普遍存在对林业有害生物危害认识不足, 甚至认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可有可无, 肯点树不算什么, 致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和危害面积逐年增大, 松毛虫、鞘蛾等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面积居高不下, 舞毒蛾等偶发性林业有害生物暴发成灾。

第二, 没有预测预报经费, 预测预报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森林病虫鼠害预测预报是整个森防工作的基础, 及时而准确的预测预报是推行无公害防治、实现持续防灾御灾、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 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 由于林业有害生物灾前早期预防工作的非直观性, 一些单位忽视预防, 将森防工作重点放在灾后救治上, 并以此作为森防工作的可见政绩, 违背了自然生物灾害御灾减灾的客观规律, 造成了森防救治物资的极大浪费和有限森林资源的巨大破坏, 最终陷入救灾的被动局面。现有的林情要求我们必须跨过“边破坏、边治理”阶段, 实行积极的防治措施和准确的监测预报, 最大限度的发挥有限的资金作用, 减少林业有害生物对宝贵森林资源的侵蚀。目前我市现行防治费包含在各局的天保费仲, 没有明确的支出比例要求, 造成各局支出比例不统一, 不合理, 缺乏科学性。

第三, 应急防治储备库缺少必要资金管理维护

为应急防治当年舞毒蛾的发生, 2006年和2007年市政府共投入资金160万元建立伊春市林业有害生物应急药械储备库, 购买植物源杀虫剂11吨和防治机械160台等药械, 极大缓解各林业局防治舞毒蛾药械不足问题, 在舞毒蛾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缺少管理维护资金, 部分器械已损坏不能正常使用。为保证今后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及时性, 发挥有限药器械最大效益, 药械应急储备库要及时补充更换药械, 充分发挥应急药械储备库在保障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效能, 每年就要有稳定的建设资金的投入。但随着全市商品林的全面停伐, 育林费已经没有提取, 在育林费中列支的林业有害生物相关经费已没有来源, 这些建成项目的设施设备需要有稳定资金来保养、维护和运营, 每年都需要补充一定数量的防治药品、油脂燃料、维护保养办公耗材及运营资金, 主要才能满足这些建成项目的基本运营。经过实际发生测算, 每年需要保障资金共计15万元, 根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4】16号) 此经费需要纳入财政预算内科目进行列支。需要纳入财政预算内科目进行列支。至今资金也没有落实。

第四, 原因及建议

a.合理调整防治资金管理

目前全市现行防治费包含在各局的天保管理费中, 没有明确的支出比例要求, 造成各局支出比例不统一、不合理, 缺乏科学性。建议一是全市统一明确防治费在天保管理费中的支出比例、统一管理。按防治面积、按不同防治方法每亩10-15元进行列支。二是要解决林管局对林业局防治工作无制约力的问题。真正做到没有检查验收、没有验收单, 财务部门就不予防治经费决算。

b.建立行之有效的预测预报管理体系

根据我市森林资源分布、立地类型。林种树种、树龄及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分布等实际情况, 在全市设固定测试点18个 (国家级中心测报点除外) , 每个固定测报点设3个固定测报样地, 全市共布设54个固定测报样地, 来监测不同的测报对象, 参照国家级中心测报点补助标准, 从天保管理费中各 (区) 局拨出3万元作为测报费基数, 再按监测面积大小以每亩投入0.5元作为测报经费来单独列支和支付, 这样才能调动基层预测预报工作的积极性, 有效提高预测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c.加强林业有害生物应急储备库维护管理

为保证应急药械储备库在林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中心防控能力, 国家、省市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设施设备, 但每年这些设施设备需要有稳定资金来管护保养和维修, 每年需要补充一定数量的防治药品和油脂燃料, 共计15万元, 这样才能保障应急药械储备库的应急防治作用。

2 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三年来伊春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1-2.4‰之间, 完成了省森工总局和省林业厅下达的低于3‰的指标。

3 重点建设项目落实情况

建立健全了应急资金保障制度, 建立了伊春市林业有害生物药械储备库, 购置了应急处置所必须的物质储备, 有专人管理、维护和保养, 并根据预测预警及时补充、调整应急物质、资金储备机制。伊春市营林局2008年争取到国家林业有害生物建设防控体系建设资金523万元, 按项目建设要求, 利用5年时间先后购置了多种有害生物防治设备和网络传输设备, 陆续建成了伊春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急药械储备库、热处理库、药物熏蒸库和预测预报网络数据传输中心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项目, 这些项目的建成, 对全市森林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和森林病虫害动态防治, 以及控制国内外危险性病虫灾害发生趋势都起到了积极的防控作用, 林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防控能力明显加强。

摘要:伊春市是国有重点林区, 由于体制管理和森林经营等方面的原因, 人工林面积比例较大, 天然林比例较小, 对森林病虫害抵御能力较弱,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 但森林病虫害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 为了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率长期居高不下的被动局面, 自2012年以来, 伊春市国有林区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文章就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马庆丰.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管理研究[J].北京农业, 2011 (9) .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9篇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1;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01

2015年1月,农业部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将马铃薯与水稻、小麦、玉米并列为中国四大主粮。2016年是《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的启动之年,按照全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为了充分利用好我省的资源优势,提高马铃薯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年初以来,省农委组织人员对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马铃薯主产区是西南、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2016年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14个省列入农业部马铃薯产业推进试点省。据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提供数据:2014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9000万亩,总产量1840万吨(折原粮)。按照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10点次试验示范县测产估算数据,2015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236.3万亩,鲜薯总产量602万吨(折原粮120万吨),分别占全国规模的2.7%和5.9%。如果按照统计部门数据,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100.2万亩,总产量278.5万吨(折原粮55.7万吨),分别占全国规模的1.1%和3.1%。我省马铃薯单产水平较高,位居全国第三位左右,鲜重亩均产量2200~2300公斤,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亩均2800公斤以上。

全国马铃薯种薯品种390多个,包括鲜薯食用型、淀粉加工型、油炸食品、全粉加工型和特色型等品种类型。我省具有繁种能力的企事业单位13家,其中骨干力量3家。审定的马铃薯种薯品种21个,绝大多数是鲜薯食用和淀粉品种,主要有鲜食延薯4号,尤金、富金、夏波蒂、大西洋等引进的加工专用型品种也有少量种植。没有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型品种。目前我国也只有少数马铃薯品种能用于加工全粉。

从2009年起,国家开始实施马铃薯原种补贴试点政策, 2010~2013年吉林省有两家单位纳入国家马铃薯微型薯生产补贴试点单位,即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补贴金额540万元。2011~2015年我省积极抓好农业部马铃薯良种扩繁试点项目实施工作,每年争取补贴资金500万元,落实试点面积5万亩。全省有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能力的企业主要有:敦化富农种业、延边原种场、吉农高新、雁鸣湖种业、吉林吉科生物等。随着专业化生产企业的出现,种薯生产正从主产区分散农户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方式。

东部山区的延边、白山、通化等地气候冷凉,适合种薯繁育,是天然的优良种薯繁育基地。重点大县包括:磐石(2.8万亩)、敦化(2.5万亩)、舒兰(2.1万亩)、安图(1.9万亩)、柳河(1.7万亩)、汪清(0.85万亩)等县(市、区)。主要基地有敦化市沙河沿镇、和龙市南坪镇、汪清县汪清镇及百草沟镇、柳河县孤家子镇及姜家店乡、长白县马鹿沟镇等。

我省的中西部具有适于马铃薯商品薯生产的砂壤土和气候条件,生产的马铃薯表皮光滑、淀粉含量相对较高,薯块腐烂率和虫食率低,是得天独厚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重点大县包括:长岭(15万亩)、公主岭(10.5万亩)、农安(8.5万亩)、扶余(7.7万亩)、德惠(5.6万亩)、九台(4.9万亩)、洮北(4.6万亩)等县(市、区)。主要基地有榆树市五棵树镇、九台市纪家镇、公主岭市怀德镇、梨树县万发镇、长岭县三青山镇、扶余市肖家镇、洮南市万宝镇等,种植品种为春薯3、4、5号,延薯4、6号。

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原有的育种目标已经不适应主粮化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育种以高产、抗病、鲜食为主要目标,适合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的专用型品种严重缺乏。适应马铃薯主粮化的新要求,亟需对原有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培育市场需要的专用型、特色型品种,马铃薯育种需要从头开始。二是种植品种结构不合理。早熟品种供不应求,中晚熟品种供过于求。由于品种结构不合理,集中上市,主产区常常出现“卖难”,种植户效益不高。三是脱毒种薯的推广面积小。全省脱毒马铃薯种薯普及率接近30%,而且三分之二用省外品种。全省脱毒种薯年生产量2万吨左右,推广面积只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0%左右,很大一部分农户仍沿用自留种薯的习惯,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单产水平(使用种薯能增产60%以上)和质量。山东省脱毒种薯普及率近100%。四是种薯市场监管难度大。马铃薯行业标准和法规不健全。即使有标准也没有专门的法定质量监督和控制部门来执行相应的标准,监管缺失。由于马铃薯商品薯与脱毒种薯外形没有太大的区别,农民对脱毒种薯真假难辨,一些商贩将商品薯或劣质种薯代替脱毒种薯来销售,导致马铃薯种薯市场非常混乱。五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近年来我省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面积不断加大,但距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黑龙江及内蒙等地区仍有很大差距。种植者缺乏技术培训,种植技术参差不齐,生产上缺乏农机农艺融合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栽培管理粗放,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六是商品薯市场处于无序自发的状态。虽然种植马铃薯平均收益较高,但因缺少规划,发展以中小散户居多,生产与市场不接轨,年际间市场价格波动很大。七是加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或家庭作坊式企业。全省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320家左右,主要加工产品为粉条(丝、皮)。一般加工型马铃薯淀粉含量17%~18%、约5~6斤薯出1斤粉,而普通马铃薯淀粉含量为12%~15%、约7~8斤薯出1斤粉。由于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一些加工企业只能从市场上收购非加工品种、鲜食淘汰品种,这些品种淀粉率低、质量差,经常出现面包比面粉便宜的怪现象,企业加工利润微薄。

2 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与邻近省份相比,我省马铃薯产业的优势明显:一是技术优势。科研育种能力强。全省有脱毒种薯繁育科研院校和企业13家,先后培育出具有不同熟期和用途的马铃薯品种21个,其中延薯4号和春薯3、4号通过国家级审定。技术体系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承担着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春综合试验站和吉林省马铃薯技术产业技术体系的科研工作,拥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一流的硬件设施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二是自然环境优势。吉林省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地域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东部山区夏季低温冷凉,不易发生病虫害,山高水清,是天然的防御屏障,十分有利于种薯生产。广袤的松辽大平原,土壤疏松,土质肥沃,早春温度回升快,六、七月份雨量充足, 昼夜温差大,气候、土壤特点非常适合商品薯的生长。与黑龙江相比,我省无霜期长,有利于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品质较好。与内蒙古相比,地势平坦,易于机械化操作。与辽宁相比,气候适宜。气温超过25℃马铃薯不再生长。黑龙江水灾严重,内蒙古较为干旱,辽宁温度偏高,都需要较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需要多次喷洒农药,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三是有一些工作基础。虽然这一优势并不明显,却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先决条件。我省原有马铃薯贮藏能力110万吨,实施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新建标准化储藏窖527座,增加贮藏能力1.91万吨。同时,马铃薯种植品种较为成熟稳定,脱毒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与其他主粮相比,马铃薯具有全价营养、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效益好等特点。为什么马铃薯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我省又具备马铃薯生长的天然优势,而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相邻省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难点:

2.1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从马铃薯加工产品上看,主要产品为精淀粉、低聚糖、膳食纤维、植物蛋白粉和各类粉条。油炸食品薯片和薯条以及全粉加工等尚属空白。我省只有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吉林省三青山银河粉业有限公司”。原来全省建了4个较大的淀粉厂,因受原料薯来源时间、贮藏能力、环保等限制已陆续停产。马铃薯没有大型加工企业的原因:一是当地政府重视不够。重视工业及服务业项目招商,忽视甚至就没有意识发展马铃薯产业。二是产业发展和工商资本不对接。懂产业的没有融资能力,拥有资本的不懂产业。三是没有专用型品种。马铃薯以鲜食为主,加工原料种植很少,我省至今也没有适合油炸食品薯片、薯条和全粉的品种,自然也不会有相应的加工企业。四是加工原料薯保障能力差。由于我省土地流转困难,价格又高,企业出于成本压力,大多采取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的方式购买马铃薯,但是,因企业无法制约农户,当市场行情好时,企业收不到,当市场走低时,企业又不得不高价回收,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系约束乏力,订单不稳,严重影响企业经营及效益。五是贮藏能力不足。马铃薯收获主要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份,由于企业本身没有贮藏能力,开工时间也集中在这三个月,其他季节不得不停产,加工企业常年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2.2 缺少产业链条的相互配套

马铃薯生产是一个多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包括种薯病毒脱除、组织培养、原原种生产、原种生产、田间繁殖、质量检测和控制、商品薯生产、储藏、加工等环节。目前缺少权威部门的组织规划、管理、协调和系统的质量监控,各环节间缺乏纵向联系和衔接,现有投资大多在组织培养和原原种生产环节,对田间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冷链物流等环节的缺乏足够的重视,结果是导致微型薯产能较大,而真正用于商品薯生产的种薯生产能力不足,整个体系不配套,限制了最终效应的发挥。马铃薯科研、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格局尚未形成。

2.3 缺少政府的引导扶持

虽然确立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但在政策扶持上与其他主粮还有很大差距。没有原种生产扶持和良种推广补贴,没有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农机具没有纳入补贴范围,生产所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少、额度低。

2.4 缺少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马铃薯产业发展没有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各地缺乏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二是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机制尚未开始建立。三是马铃薯产业管理机构不明确。四是管理部门服务不到位。马铃薯产业涉及多个部门,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马铃薯产业不熟悉,监管得多,疏导得少,主动服务就更谈不上。五是底数不清。全省马铃薯产业实际情况不完全清楚,统计数据不全面,播种面积、产量等常规指标也不在统计科目之列。多套统计数据之间差距较大。六是环保要求高,缺乏相应的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基础设施。

3 下步发展对策

《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农农发〔2016〕1号)对东北地区马铃薯的发展定位是:“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种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强晚疫病防控,提高脱毒种薯生产能力,建设贮藏设施。”

根据农业部的区域规划、市场需求和我省自然资源优势,确立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种薯走出去、品种引进来、加工储藏跟上来。具体讲就是,加强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基地建设,鼓励加工专用型、早熟品种引进、选育和示范推广。在东部山区重点县(市)建设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在满足省内种薯供应的前提下,为中原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供应优质种薯。在中西部平原区重点县(市、区)建设商品薯生产基地,满足食品消费和加工企业原料需求。

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万亩,鲜薯总产量达到450万吨以上。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50%,加工专用型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加工龙头企业至少发展到5家。

按照上述思路,下一步重点任务是:

(一)加快专用型品种研发繁育、重点是引进新品种和改良原有品种。推动马铃薯主粮化,良种研发要先行。要进一步支持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建设,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以品种选育、茎尖剥离组织培养、病毒检测、种苗快繁、原原种生产、原种扩繁基地相配套的马铃薯种薯生产繁育体系。充分利用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承担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春综合试验站任务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技术支持,加快推进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全面推广脱毒马铃薯商品化生产,大幅度提高马铃薯单产和效益。根据市场和加工需求情况,重点依托省农科院、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延边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抓紧开展适宜制作薯条、薯片、淀粉等不同用途的主食加工及精深加工的专用型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加快选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综合性状优良适宜主食加工的专用型品种。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周期漫长,育成1个新品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在加快专用型品种研发繁育的同时,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引进新品种和改良原有品种上,争取用2~3年的时间,培育出适合我省种植,性状比较稳定、品质比较优良的专用型品种。

(二)加强良种和商品薯基地建设。引导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种植。一是规模化种植。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要途径,统一种植品种。二是标准化生产。建立马铃薯投入、田间管理、加工及销售等标准体系,实施行规管理。三是产业化经营。只有产品档次提升、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形成有市场、有竞争的自主品牌。继续巩固东部山区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成果,扩大种薯种植面积。大力支持商品薯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在中西部平原地区,按照轮作和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的要求,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以300公顷为基数实行规模经营,建设马铃薯商品薯生产基地。

(三)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一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包括鲜食品种、早熟品种和加工品种。二是研发、推广新型种植技术,重点是推广宽垄、覆膜、喷灌和汁水还田等新技术。三是推广农技农艺相结合新技术,实施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建设高标准马铃薯种薯综合配套增产增效技术示范工程。四是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马铃薯加工后的废液、废渣等副产品进行再加工,生产多种化工原料、高蛋白饲料、高效液体肥料等。尤其是加工淀粉后的分离液成分富含氮、磷、钾及各种有机物,极适合农田灌溉、改良土壤、增强地力,是一种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技术措施。这项新技术可以彻底解决污水处理问题,达到零排放,可解决土地板结、腐植酸降低等问题,已经被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内蒙古、甘肃、宁夏乃至黑龙江等地部分企业也采取了这样的工艺。五是定期举办科技培训活动,帮助农民学习科技知识,引导农民科学种植。

(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一是鼓励原有停产的企业重新开业。我省原有的一些马铃薯加工企业,生产线和加工设备比较齐全,比如:吉林省天丰集团(梨树县)具备年生产8万吨高功能淀粉、2万吨功能性低聚糖、1万吨膳食纤维、500吨蛋白活性肽等生产能力;吉林省三高淀粉公司(原长春金源集团)具备年产1万吨马铃薯淀粉(全粉)的加工能力。各级政府特别是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破解难题,搞好银企对接、企业与农户对接等。充分利用好我省新组建的农业发展基金、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等,积极做好项目推荐工作,尽快推进这些企业恢复生产。下一步重点支持吉林省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年加工马铃薯15万吨产业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该项目经省发改委备案,整套加工技术由中国科学院提供,今年重点完成马铃薯全粉生产线、蛋白粉生产线和果胶生产线建设;积极支持长春学龙淀粉公司进行精制淀粉、变性淀粉、手拍粉、方便粉丝等生产项目扩建和设备工艺改造升级;支持长白永旭保健食品公司(光源马铃薯专业合作社)1000吨以各类粉条为重点的薯产品加工扩建项目;进一步支持长岭县三青山镇马铃薯加工园区完善设施,吸引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增强带户能力,促进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和加工企业集群化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宣传我省在马铃薯产业方面的技术和生产优势,大力宣传马铃薯产业的效益优势,吸引工商资本投资那厂。

(五)积极推进多元化产品开发。抓住马铃薯主粮化和国家即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的机遇,以主食化为切入点,丰富马铃薯的产品应用范围,促进马铃薯加工多样化,由原字号农产品向加工食品转变。以马铃薯加工企业为主体,依托省内科研单位,抓紧开展马铃薯面粉等主食产品配方研究,加快马铃薯食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研发,重点推进马铃薯全粉、变性淀粉、油炸薯条、薯片及膨化食品等主食产品多元开发,同时推进薯泥、薯饼、速冻薯条等休闲食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六)集中财力建设大型马铃薯贮藏。由于马铃薯含水量高、不耐储藏,上市时间又较集中,亟须加快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延长供应周期,实现贮藏增值。一般情况下,马铃薯贮藏后能增值1~3倍。从2012年开始,我省利用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共建成马铃薯及果蔬贮藏窖(库)4217座,增加马铃薯及果蔬贮藏保鲜能力17.8万吨。但这些贮藏窖(库)规模偏小,发挥的作用有限。今后马铃薯窖藏建设项目补助应主要针对马铃薯加工企业和种薯生产企业,向标准化基地倾斜。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建设5~10个大型或超大型贮藏窖(库)建设,实现马铃薯均衡上市、价格稳定、促进增收的目标。

4 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

尽管马铃薯产业发展应当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在产业发展不成熟、不具规模的初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破解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难题还必须依靠政府。一是明确主管机关,适应国家实施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战略。增设管理部门,确定马铃薯为主粮的产业定位,二是各级科研单位增设马铃薯研究部门,各级农业推广部门增加马铃薯推广工作职能,各级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增加龙头企业指数,科技厅增设马铃薯研究项目,统计部门重设科目统计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建立产业发展的信息化平台。

4.2 出台马铃薯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对马铃薯主产区的政策支持。农机补贴、高产创建、农民合作社等项目扶持政策向马铃薯重点大县倾斜,省内出台支持马铃薯发展政策。一是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品种研发引育、基地建设、主粮化开发、贮藏窖建设、龙头企业。二是在省级龙头企业评定时把马铃薯加工企业视同特色企业对待,降低门槛,重点扶持。三是把马铃薯生产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

上一篇:普查保密培训会议纪要下一篇:幼儿园早操比赛活动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