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高考动员发言稿

2024-05-19

选考高考动员发言稿(精选3篇)

选考高考动员发言稿 第1篇

学考选考动员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高二高三年级隆重集会,进行高

二、高三学考选考冲刺动员,旨在进一步统一思想,协调步调,激发活力,再鼓干劲,将今年的复习备考引向深入,推向高潮!今天动员标志着我们吹响了我校2017年11月双考备考冲刺集结的号角。

借此机会我想给大家提几点要求和希望: 1.充分认识学考的重要性,明确学考测试的目标。

学考成绩至少有四个方面涉及到大家的切身利益。第一、学考九科考试全部合格既是学生拿到高中毕业证的条件之一,也是报名参加高考的前提之一。第二、学考成绩关系到高三以后的升学,省教育考试院文件明确规定:要“把高考制度与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衔接起来,发挥考试制度的导向作用”,考试成绩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优秀学生参加名牌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必须提交学考成绩,作为是否通过的重要参照。职院校的自主招生,无须笔试,只依据学考成绩和面试成绩直接录取。第三、高三学生选考首考就是你们7选3的高考首考产,高考的重要性就不用我多言了。因此,同学们务必对此次考试引起高度重视,认真扎实备考,力争考出最佳成绩。2.认清严峻形势 坚定必胜信念。

历年的学考、选考情况告诫我们,学考选考都是国家级考试,组考会更加严格,要求会越来越高,投机取巧、侥幸作弊、代考抄袭无异于踏红线、踩地雷、触高压线,自取灭亡,同时,这次考试也是高二高三的同学为高考做好演练和过渡。

从本学期高三三地市第一次联考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差,现有的水平还难以过关,不能掉以轻心,备考时间仅剩10多天,任务还十分艰巨,大家要有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要远离浮了躁,心无旁骛,安下心,静下心,将全部精力,全部时间用到学习上。从现在开始,戒除一切与学考无关的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考复习中去。全国名校河北衡水中学有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那就是“两眼一睁,开始竞争,两眼一睁,学到熄灯。”正是凭着这样一股拼劲,他们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等名校。与他们相比,我们缺的不是方法,不是经验,而是努力。想想即将来临的考试,看看我们还有多少时间没有完全利用,还有多少知识没有完全弄懂,还有多少方法没有完全掌握。我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加倍努力,不是尽力而为,而是全力以赴、不遗余力,充分利用好每天的学习时间,多记几个公式,多背一段文章,多温习一遍知识重点,用自己的努力把遗憾变成欣慰,把空虚变成充实,把时间变成力量!

其次,大家一定要坚定必胜的信心。什么是信心?那就是九个字:“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大家要学会相信自己,挑战自我,征服自我,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罗斯福先生有句名言:“我们唯一害怕的只是我们自己,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才能走向成功,走向辉煌”。其实我们面临的学考,只要我们认识到位,措施落实到位,他只是一次很平常的检测,学考的指导思想是“源于教材考基础”也就是依照课程标准,考基础,考教材,考方法,适度地考能力。选考也是如此,重点考查学生掌握经典知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目标包括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能力层次。试题的比例一般为:识记占30%,理解占20%,简单应用占40%,综合应用占10%。杜绝偏题、怪题,能够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只要把教材上的例题,课后练习弄明白了,就能顺利过关。也许有的同学在想,我的基础差,还有希望吗?起点低,基础差并不可怕,关键是现在,你想不想振作,想不想开始,你能不能坚持,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不过被时间埋没,被意志影响。被习惯消磨。学习是我们的天职,不认真学习就是不务正业。不在乎学业,也就是不尊重自己。对自己不负责。在最后冲刺的关键时期,只要你下定决心。从思想和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时时提醒自己,鞭策自己,努力每一天,奋斗每一天,你一定能够顺利过关。已毕业的这一届,各科学考合格率均达到了98%以上。因此,我坚信只要努力,今年我们可以再创佳绩,再上台阶。

最后,我要说:我们每一位同学,学考一定能创造佳绩,高考一定能谱写华章,因为,我们知道,在以后的每一天,我们到底能做什么。谢谢大家!!

选考高考动员发言稿 第2篇

一、考试方式

首考卷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命题, 在全省范围内采用闭卷纸笔测验方式.试卷分成必考部分和加试部分.同一份试卷适用于学考生 (7选3未选择化学学科的考生) 和选考生 (7选3选择化学学科的考生) , 学考生60 min完成70必考题结束考试, 选考生再用30 min完成30分加试题共100分试题后结束考试.

二、试卷结构

从试卷结构上看, 首考卷和原省学业水平考试、省高考理综卷化学部分、省高考自选综合化学部分有很大变化.以2015年1月的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卷 (以下称原学考卷) 和2015年6月浙江高考卷 (以下称原高考卷) 为对照, 具体的试卷结构差异见表1.

从表1分析, 首考卷在题量上比原学考卷少4题、比高考卷多19题;在题型上必考部分与原学考卷相当, 选考部分与原高考卷非选择题部分相当;在范围上学考部分删除《实验化学》部分, 并在选考部分增加《实验化学》模块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在时间设置上必考部分比原学考缩短20 min, 而选考部分比原高考非选择题部分相当.可见在总体结构上, 首考卷发生较大变化, 这些变化既是为了恰当契合全体高中生化学学业水平的测量要求, 也是为了满足高校招生选拔区分和选考生学科发展的要求, 是必然的、主动地、科学的变化, 在教学和备考中建议主动适应变化、及时调整策略.

三、试题特点

依据《考试标准》的目标要求, 试题在内容选择上体现: (1) 注重化学学科特点和方法 (2) 注重双基和主干知识 (3) 注重实验研究、关注STS.在能力考查上体现: (1) 对化学用语认知和使用能力; (2) 用化学视角和原理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独立实验、自主探究的能力; (4) 对化学信息概括、分类、比较、判断、推理、整合的能力.首考卷注重与原学考、原高考卷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注重学考必试题和选考加试题的层次性、功能性和选择性,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1.科学考查学科基础, 体现稳定性

首考卷必考部分试题, 涵盖高中化学必考部分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 试题符合《考试标准》的知识条目和考试框架要求的识记、理解层次, 以容易题、稍难题为主、只出现选择25题一个较难题.选择题在《化学1》考查了物质分类、胶体鉴别、氧化还原、仪器名称、离子鉴别等共11题22分;在《化学2》考查了化学键、反应速率、原电池原理、热化学方程、苯的性质等11题共22分;在《化学反应原理》只考了盐的酸碱性、弱酸电离2个题共4分.其中15个试题:物质类别、反应类别、NA、离子反应、离子鉴别、实验操作、“位构性”、化学键、结构模型、“四同”的区别、原电池构成和原理、热化学方程、盐的酸碱性、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和简单有机物转化与原学考近5年试卷考查的考点和内容几乎一致.非选择题考查了《化学1》离子分离、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化学2》常见有机物的转化、乙酸乙酯的制取共4个题20分, 这些题与原学考考查内容相近, 且多数源于课本, 如第26题源于《化学2》第75页淀粉酿酒和葡萄糖检验、第70页工业制乙醇和乙醇的催化氧化, 如第28题源于《化学2》第71页乙酸乙酯的制取课本实验.

首考卷选考部分试题, 考查3个选修模块各1个10分加试题, 以稍难题、较难题为主, 但其中“有机合成综合题”、“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基本采用原高考相对稳定的题型模式, 其中“实验综合题”采用原高考.如第32题有机题以医药中间体乙酰基扁桃酰氯的合成为背景考查有机化学知识, 主要涉及有机合成和有机推断、结构简式的书写、有机反应类型判断、有机反应的书写、同分异构体书写、合成路线的设计和流程图的表示, 其考查知识点、分值分配和能力要求与2015年高考卷第26题几乎一致 (还考查官能团名称) .可见, 首考卷注意学科主干核心知识的覆盖, 着重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考查, 模块分配和分值分布科学合理, 很重视与原学考、高考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注重渗透学科价值, 体现时代性

首考卷选题新颖、立意深远、时代性鲜明, 既有我国化学研究的最新科技成果、又有合成化学新材料最新的科学技术、还有与生活、生产等相关的社会实际, 更有全球关注的能源、环境引发的热点问题和热点研究.

如第30题 (1) (2) 小题以工业硅热法高温真空还原精矿石制金属镁的生产实际为素材, (3) (4) 小题以全球变暖问题引发的CO2资源化立意, 以我国“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技术”的最新成果为背景;第31题以近年来发展很快的量子点发光技术的发光核Cd Se (硒化镉) 颗粒的制备实验为对象;第32题以用于疾病诊断的生物试剂“后马托品氢溴酸盐”的制备所需的新型医药中间体乙酰基扁桃酰氯的合成路线为题材.

这些试题的选材涵盖硅热法炼“国防金属”镁、新型LED发光材料硒化镉制备、医学鉴定和生物医药的中间体合成、二氧化碳高效制取甲醇最新技术等与化学有关的新医药、新材料、新技术、新资源等多个领域, 体现了首考卷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生产实际、关注科技进步的特点, 通过多角度的展现化学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科热情, 弘扬民族自信, 可以说处处渗透着化学学科价值, 充分体现首考卷试题的时代性和价值性.

3.综合考查学科素养, 体现层次性

首学考关注考核化学语言和应用能力、化学方法和分析能力、化学实验和研究能力、化学计量和计算能力.必考试题注重全体学生基本方法、基础能力、重要学科思想的考查, 基础性特点突出;相比, 选考试题在题材选择、信息呈现和问题设计上十分开放, 关注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 处理信息、运用知识能力, 用化学手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化学视角关注社会和科技的能力.全卷在两个不同的范围和难度要求上综合考查化学学科素养, 层次清晰、区分度大.

如第30题“无机推断和化学原理综合题”主要涉及物质推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书写、盖斯定律、焓变大小比较、温度对速率和平衡的影响、图像的分析和绘制等考查点, 多数属于《考试标准》加试b、c要求, 即要在识记的基础上达到理解、应用要求, 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试题通过硅热法制镁的工业情景、矿石样品的实验数据、硒化镉纳米颗粒发光的影响因素、5张不同的实验图表 (温度-平衡常数图、反应时间-甲醇浓度图、反应时间-温度-颗粒平均粒径复合图、配位剂浓度-颗粒平均粒径图) 等多角度的给学生搭建新的思维平台, 从而展示出不同层次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 考查学生提取、分析、重组信息的能力, 考查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和图表的能力, 考查学生图像绘制、筛选推理、原理表述等综合素养, 以达到加试题分层、区分和选拔要求;并鼓励学生突破固化的思维模式, 通过独立创新思维提出问题解决办法, 学会从化学视角重新审视工业排放二氧化碳的资源价值 (从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到合成重要原料甲醇的基础原料) , 在考查中体会化学新技术对能源、环境的意义和我国化学事业的蓬勃发展.该试题将原高考分开考核的无机题和原理题相结合, 题型和设问上与原高考保持稳定, 同时新视角命题体现了试题设计精心、梯度合理、价值突出, 十分利于选拔有学习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促进新高考改革试点的稳步推进和发展.

4.突出考查化学实验, 体现回归性

化学科学发展史证明“化学每一次重大发现, 都离不开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 可自从2011年以来, 《实验化学》不再作为指定选修模块列入必修范畴, 而是作为“综合实验”选取了“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和检验”、“硫酸亚铁铵晶体成分的分析与检验”、“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3个实验分配到必修模块进行教学, 虽然原高考中有“综合实验题”会考查到相关内容, 但《实验化学》中许多精选的实验活动、实验方法、现代化学技术在教学中学生无法习得, 考查无法涉及, 实在可惜.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 将《实验化学》模块作为限定选修模块列入首考卷选考范围, 《实验化学》的回归, 意味着在今后考试中将突出化学实验作为“人们探索和验证化学规律的重要手段”的学科功能和特色.

第31题实验综合题以新型发光材料的的发光核Cd Se (硒化镉) 颗粒的制备流程为背景, 全面考查学生解读开放性探究实验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 会控制实验条件、选择仪器、解释实验操作理由、补充实验流程和原理等.仅从实验装置图 (如图1所示) , 就可看出, 该试题和原高考卷实验题有明显的延续性, 同样考查“热门”仪器—三颈烧瓶、水冷凝管、吸滤瓶的使用, 同意侧重“热门”操作—冷凝回流、抽滤的考查, 既体现了首考卷实验题的稳定性, 也体现了实验题科技化情景化新特点, 更体现了“硝酸钾晶体的制备”中重要分离提纯方法—减压过滤 (如图2所示) 作为《实验化学》回归的代表作用.

综上所述, 2015年10月首考卷力图引导学生重视课本、重视基础、重视实验, 力图突出化学新成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力图推进化学视角、观念和思想的渗透, 力图体现新课标中“化学课程的选择性”, 是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背景下一份十分优秀的示范性试卷, 对本省试点改革的深入和其他省改革的推进有良好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良.由一道错误的计算题引发的思考及对策[J].中国数学教育, 2015 (3) .

[2]朱允洲.一道期末考题的解法探究与教学启示[J].中学数学研究, 2015 (10) .

选考高考动员发言稿 第3篇

关键词:高考,选考模块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1-0062-03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B

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是高中课程标准的特点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设置选修模块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有如下优点:(1)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2)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2]。为了体现化学课程标准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高考化学试题分为必考和选考两个部分。考试大纲规定选考部分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四个模块,考生任选一个模块进行答题[3]。对于此前担忧的“选修模块是否纳入高考以及如何纳入高考的问题”[1,2]已经得到解决。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选考模块存在几个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1)选考模块的数量和分数比例, (2)选考模块的层次定位,(3)选考模块的难度等值。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希望使选考模块的试题更加符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更加贴近课程标准,从而有利于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推进。

1 选考模块的数量和分数比例

课程标准省区高考化学试卷选考模块种类和分数比例如表1所示,其中海南卷选考模块的分数比例最大,占到20%,而广东和山东卷中的选考比例较小,不到10%。宁夏卷、海南卷和山东卷的选考模块数量均为3,而广东省和江苏省的只有2个。由此可以看出各个省区选考模块的数量和分数比例不尽相同,那么如何理解和认识这个差别呢?

选考模块的分数比例应根据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学分和选考模块的能力要求进行设置。课程标准指出每个模块均为2个学分[4]。《考试大纲》规定必考部分包括“必修1”、“必修2”以及“化学反应原理”三个模块,而选考部分包括“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生活”四个模块,考生可以任选一个模块进行答题[3]。整个试卷涉及到必考部分为6个学分,而选考模块中的任何一个均为2个学分,由此可以计算出选考模块的分数比重应在25%左右。考虑到模块的能力要求较高,回答选考试题需要较多的时间,如果分数比重太大,势必会影响必考部分的答题时间。综合考虑,看来选考模块分数的比重大约在15%~20%左右为宜。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可以考虑把选考模块的分数的比例适当加大到25%。

选考模块的数量设置应该从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出发,结合省区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如果选考模块太少,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体现不出课程标准中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理念。反会造成这样一个局面:在经过几次考试之后,部分学校和教师为了应付高考,指定学生只选取选修模块中的一个,这样经过几年以后容易把选修模块中的一个变成必修模块,而其他选修模块就形同虚设。如果选考模块太多并且过于复杂[5,6], 会增加部分好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会给考试命题及录取的操作制造很大的压力。可见,课程标准高考化学试题的选考模块的数量不宜过多也不要过少,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省区(海南、宁夏、山东)采用3个选考模块是比较适宜的。

2 选考模块的层次定位

选考模块究竟是保持基础性、扩大知识范围的考查还是加大能力的考查?对此,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对化学学科而言,其实在课程标准中已经给出答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4]指出“必修课程……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选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深刻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由此可见,化学科目的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的基础,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7]。同时,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设置是按照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进行排布的。“螺旋式上升”的排布方式侧重于使每一阶段的化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系统或循环,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重复出现,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8]。所以,必修模块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有利于保证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而选考模块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科的专业技术联系密切,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仔细研究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知识内容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每一个选修模块在必修模块中都有一定的知识内容作为基础。例如“化学1”中的主题“认识化学学科”和“化学实验基础”中的知识内容就为后续整个高中化学学科的内容尤其是选修模块“实验化学”模块打下基础。化学2中的主题“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为学习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打下基础,而“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内容涉及“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三个选修模块知识内容。化学反应原理由于涉及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已经在考试大纲中规定为必考内容。从以上必修和选修模块内容上的对应关系可以分析总结得出:选修模块对应的选考模块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都比必考部分的要求要高。从这一角度考虑,选考模块的试题应加大对深层次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以进一步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课程标准理念。

3 选考模块试题的难度等值

各个省区的不同地区受师资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各自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了不同的选修模块,但在经过一次考试之后,受高考的“指挥棒”的负作用的影响,一种极端的情况是学校可能仅开设1个与相对简单的选考模块对应的选修模块进行教学。所有学生学习的模块都相同,实际上是把选修变成了必修,不利于课程标准的推进[5]。如何保持选考模块试题难度的统一,有利于引导中学选修模块的开设,避免难度不等值引起的不公平同时避免把选修模块中的一个变成必修模块。这是以前的高考试题不存在的问题,但却是课改后课程标准考试面临的最大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考虑。

对于试题难度的控制已经有很多研究,理论也相对成熟[9-11]。而对于不同选考模块的试题难度问题,可以从选考模块涉及的知识容量、能力要求以及认知情境等几方面进行考虑[12],多位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经验丰富的专家多维度进行预估[9],之后进行加权平均。再将各个选考模块难度不等值进行调整,经过反复几次之后可实现选考模块试题难度的相对统一。

各选考模块试题的知识容量和能力层级相当可从设问角度着手,并采取相同的设问方式。编制操作可如下:把各模块的选考题都设计为相同数目小题,并根据能力层级由低到高的次序编排,由此而使各选考模块题之间的能力层级大致相同。海南化学的选考模块试题采取了3道选择题和1道非选择题,每道非选择题的知识容量基本相等,很好地实现了知识容量的统一。而宁夏的选考模块试题只有1道填空简答式非选择题,其知识容量基本相等。

认知情境主要是指问题的认知背景相当,即各模块选考试题的问题情境均应偏向于选修该模块学习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选修知识的“专业”性,而不是根据必修的知识内容,即可对选考模块试题进行解答。只有保持选考模块的“专业”性,才能保证选考模块的层次性和保持试题的特色,实现难度的统一。

从这几方面单独考虑之后,最后还要综合这些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到难度的等值。另外如果试题在能力层次上要求较低,那么可以适当增加知识容量的考查来调整试题的难度。由于《考试说明》对“物质结构与性质”能力层次要求的限制,宁夏、海南对此模块试题的难度调整就采取了这种方法。从考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同一省区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两个模块的难度基本相当,而不同省区的同一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或“有机化学基础”的难度也基本相当。这些说明从以上几个角度综合考虑选考模块的难度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化学与技术”模块的统计难度偏大。一般情况下,难度是对同一考生群体而言。而实际上,课程标准的模块式考试的情况并不相同,考生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答题,这就使考后统计的难度有一定的差异(表3)。这是由于各个选考模块本身的原因造成的,所以应该在高考命题时要认真对待和处理这一问题。例如,课程标准中的“化学与技术”模块的知识范围较广,应用性较强,能力要求也相对较高[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于把握内容的深广度。所以,广东和江苏两省就没有把此模块作为选考模块,而海南和宁夏两个省区开设此模块的学校相对较少,造成选取此模块的考生人数最少(表3),考后的统计难度偏大。当然从理论技术的层面看, 还应该对考后统计的参数进行检验和分析。这样才能得到影响选考试题参数的主要因素,是试题本身还是考生主体。在准确分析把握了主要因素之后,在今后的命题过程中综合考虑并协调各方面的因素,最终做到选考模块等值。

由此可见,只有解决好选考模块带来的相关问题,才能使其有利于推进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理念的实施,又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才能真正发挥选考模块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潘洪建,曹汉斌.关于高中选修课几个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7):3-9.

[2]闫蒙钢,王江平.关于实施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7,(2):74-77

[3]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13.

[4]教育部考试中心.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1-131.

[5]王磊,宋万琚,陈颖.化学新课程高考方案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考试,2008,(1):55-60.

[6]丛立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可行性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4):5-10.

[7]王祖浩,王磊.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80-83.

[8]王静霞.大陆、香港和台湾高中化学课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50-52.

[9]张警鹏,郑启跃.高考试题难度的因素分析及难度控制[J].教育科学研究,2008,(4):24-28.

[10]伶庆伟,甄长荫.科学化考试试题难度控制[J].松辽学刊,1991,(2):76-80.

[11]邵志芳,余岚.试题难度的事前认知任务分析[J].心理科学,2008,(3):696-698.

上一篇:集团财务部总结下一篇:平面构成教育教学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