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常委会“转方式、调结构”心得体会

2024-09-22

人大常委会“转方式、调结构”心得体会(精选14篇)

人大常委会“转方式、调结构”心得体会 第1篇

人大常委会“转方式、调结构”心得体会

转方式、调结构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举措,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

拓创新,理清服务大局依法履行职责的思路和措施,切实增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围绕深刻认识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意义,加强学习,提高思想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把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的讲话精神,省、市委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决策部署作为重点内容,组织认真研读,领会精神实质,真正把思想统一到省、市、区委的安排要求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区委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自觉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站在人大的角度思考研究工作,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在促进转方式、调结构中的应有作用。

围绕认真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力促进区委决策的落实。区人大常委会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经验优势,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专题调研,形成有翔实情况、有深度分析、有高质量建议意见的调查报告,为区委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对转方式、调结构中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区人大常委会要按照区委的意图和部署,在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及时作出决议决定,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着力增强决议决定的权威性,加强督查,推动各方面凝心聚力抓好落实。

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中的重点工作,强化监督职能,增强监督实效。区人大常委会要把区委决策部署的落实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工作实际,强化监督,全力推进。要采取调查、视察、执法检查、专项工作评议等措施,积极推进新城区、老城区、九龙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迁村并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格局;着力加强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以及“六园”建设等重点工作的监督,督促落实加大科学投入、强化自主创新、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等关键措施。要督促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强化节能减排降耗、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对策措施,促进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对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一些重点工作,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后,还要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方法跟上视察、检查、督查,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围绕发挥人大代表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组织引导,为代表搞好服务。各级人大代表集中了各行各业的优秀分子,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力量。要组织广大代表认真学xxx省、市、区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系列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激发广大代表参与、支持、服务转方式、调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为代表搞好服务,通过走访联系、发放文件资料、组织代表参加常委会组织的活动等方式,保障代表及时了解区委、政府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关政策措施、思路举措;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组织代表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搞好代表小组活动,引导代表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意见,促进区委决策部署的落实,切实做到支持发展、推动发展、服务发展。

人大常委会“转方式、调结构”心得体会 第2篇

3月14日上午10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再次强调,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对我们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冲击,而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要作艰苦的努力。我们必须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放在重

要位置,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温总理语重心长的指出,中国经济必须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而在这三者之间,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光明的路子。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二次探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温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当前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等,对形势做了冷静而客观地分析,并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凸现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我国在后危机时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中国经济未来平稳较快发展需靠转变发展方式来实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环境资源的巨大牺牲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扭曲与不合理为代价的。而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的发展方式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致命伤”。以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为例,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已经越来越严重地依赖出口这一驾马车的拉动,外贸依存度高达60%,特别是我国的外贸出口主要依靠的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大量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随之而来所付出的环境污染破坏的巨大代价。在后金融危机严酷的形势下,如此发展方式,转变越早越主动,转变越快越见效。我们的党和政府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正确地判断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实质上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并及时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传统的、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转不行,必须把加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调结构促转变。坚决打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这是党和政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发展阶段性特征形成的广泛共识,是置身激烈竞争和后危机时代的发展趋势得出的清醒认识,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战略意义。

人大常委会“转方式、调结构”心得体会 第3篇

一、确保完成2013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以上的节能减排工作任务目标。

二、将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省级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是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是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四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加快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能力建设。

五、推动重点领域节能。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加强万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加强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及评价工作。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建设, 建设分拣加工示范基地。

做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宣传贯彻, 2013年启动20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10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以及园区循环化改造。

引领新常态需要转方式调结构 第4篇

引领新常态要以转方式调结构作为路径和手段。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明显表现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这是一系列国内外经济条件发生变化导致的,其中主要因素是人口红利的消失。由于劳动力短缺日益加剧,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结束;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提高,投资回报率显著下降。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减缓,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速度受到抑制。这些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因素的减弱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相应地,实际增长率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这是新的发展阶段特征,符合我国客观实际和发展规律。

根据十八大确定的目标,2020年我国GDP总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这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在6.5%—7.0%的中高速。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如果不能突破传统增长模式的限制、实现增长动力从投入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经济增长速度就可能逐步减缓,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也可能受阻。只有通过消除妨碍资源配置的体制性障碍,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才能发掘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源泉。所以,转方式调结构是稳定经济增长、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率、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路径和手段。

转方式调结构要以提高生产率为导向。转方式调结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源泉。转方式的主要表现是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调结构的主要表现是产业结构升级,关键都是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部门向生产率更高部门转移,进而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机制和增长点,从而提高经济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从农村大规模流入城镇和沿海发达地区,改善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近年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显著降低,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逐渐减慢。这将降低劳动生产率从而进一步降低经济增长率。但是,我们仍然处于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窗口期,近年来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各产业中所占比重在较快提高。

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必须以生产率为导向。单纯提高某个产业的比重,而忽略产业间的关联,忽略市场信号对结构调整的引导,就难以提高生产效率。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入,以生产率为导向重新配置资源可以进一步使生产效率提高。在行业内部,生产率提高速度快、更具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将胜出,而生产率低下、创新能力弱从而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被淘汰,就能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利用,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率水平,实现更快的增长速度。

人大常委会“转方式、调结构”心得体会 第5篇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转方式、调结构”这一经济发展战略和主攻方向的确立,对环保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把握好环境保护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定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

断取得成效,是当前环保部门需要深刻思考、着重解决的问题。

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调节器”、“控制阀”,在实施“转方式、调结构”战略中,环保部门大有作为。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应该着力在以下5个方面下功夫:

把好环境准入关口。要严格执行相关产业政策,正确处理好环保把关与审批服务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发展效率与增长质量,严格环保市场准入制度,防止“两高一资”项目上马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强化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引导和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

发挥环保倒逼机制作用。通过强化环境监督检查,完善在线监控体系,执行严格的排放标准,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促使一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落后企业和产能退出市场。因势利导推进结构减排,坚决清理小造纸等“十五(土)小”企业。

加大环保科技投入。以企业环保技术攻关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环保专项资金,引导企业不断改进污染治理工艺,提高治污减排水平,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积极服务群众环境需求。围绕“惠民生、促和谐”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抓紧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环境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利益。

人大常委会“转方式、调结构”心得体会 第6篇

通过学习“积极转方式,精心调结构”,我认为,转方式、调结构必须把握好四个重点问题。

一,转方式、调结构不是放弃传统产业,而是在加快发展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转方式、调结构非一日之功,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靠发展来解决。当前,现有的传统产业仍然是发展的中坚力量,要

加快发展速度,在快速发展中实现转型升级。要加快改造提升步伐,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产品研发,不断推动产业上档升级。要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切实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引导企业在建设总部和研发机构,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二,转方式、调结构关键是投入,没有投入,转型与发展都会成为空谈。要优化投向,重点投向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投向高新技术、低耗低排和符合国家政策的产业,加快低碳、高端产业在聚集。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严格考核等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全年任务目标;要大抓项目,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抓好工业、城建两方面的续建、新上、签约、在谈四个项目建设;要积极争取上级金融部门支持,进一步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同时加快金融体系建设,争取更多的金融机构落户;要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充分激活和利用民间资本。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努力为投资者创造高效率、高回报的投资环境。

三,转方式、调结构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不断创造新的优势。要充分发挥蓝宝石、电动车、电子散热器等现有产业的优势,全力抓好中国宝石城改造扩建,完善海关、商检等一站式服务设施,努力打造千亿级珠宝产业;抓好电动车研发中心和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迅速做大做强电动车产业;抓好华光散热器研发中心建设,尽快接纳国际知名电子企业进驻开展研发合作。要积极培育发展新优势,突出抓好矿机集团的薄煤层综采、日科化学的amb树脂、元利化工的mdbe、巴夫利的节能建材等一批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技术的生产推广,尽快变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充分满足工业化和群众日益提升的生活需求,努力培植高端、前沿的服务业发展新优势。

人大常委会“转方式、调结构”心得体会 第7篇

最近,市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在全系统深入开展“积极转方式、精心调结构”大讨论活动,我有以下体会:

一是必须抓好产业调研,确定发展方向。集中力量对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一次全面摸底排查,会同国家级和省级高层次医药专家、学者对我市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把脉会诊,找准定位,合理布局,确定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加快我市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全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二是必须强化政策扶持,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强化主动服务发展的意识,抓服务、重规范、促发展,积极推行领导干部定点联系企业制度、调研走访制度,利用《药品生产信息简报》、药品生产对接会等形式,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重点加强对新药研发的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为实现全市医药产业和医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人大常委会“转方式、调结构”心得体会 第8篇

一是加强农机化基础建设。首先, 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 引导土地流转, 全市共流转土地86.3万亩, 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3.9%。其次, 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工作, 2012~2014年, 武威市共整理土地36万亩, 新增耕地7.5万亩, 有效提高了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再次, 加强路网建设, 新建改建农村道路4036公里, 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1万公里, 有效解决了农机“行路难”问题。

二是强化政策扶持。首先, 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作用。2014年武威市玉米联合收割机、玉米青黄贮机械、秸秆打捆机等购置补贴资金达1724.27万元, 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总额的32.1%。截至目前,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98.84万千瓦, 其中90马力以上的大中型农机具900多台, 耕整地机械68万台 (件) , 播种机械24万台 (件) , 植保机械650台 (件) , 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750台。其次是落实深松整地补贴政策, 鼓励农民进行全程机械化作业, 去年武威市共深松整地106.3万亩, 今年80万亩享受国家农机深松补贴, 有力地推动了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

三是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首先, 把培育和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截至目前, 武威市农机合作社达83家, 入社户数642户, 从业人员978人, 资产总额2.98亿元, 其中农机装备规模千万元以上的农机合作社达8家。目前全市有农机维修网点597个, 从业人员1049人, 经营总收入5528万元。其次, 加强农机化技术培训。2014年采取专业培训、现场培训等途径共培训农机实用技术人员7万人次, 逐步把农机手培养成职业农民。再次, 积极研发生产和推广适用机具。依托武威兴东机械公司, 研发生产全程深松整地机, 玉米秸秆收获机。同时, 引进推广了多种类型的铺膜覆土机、撒肥机、玉米剥皮机、残膜回收机、注水铺膜播种机和玉米脱粒机。

四是加强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首先, 采取现场演示的办法, 宣传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先进作业方式, 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认知度。其次, 抓好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 在凉州区黄羊、九墩片区, 古浪县永丰滩片区, 民勤县昌宁、西渠片区共实施玉米全程机械化项目7个, 并用足用活国家保护性耕作项目、全程机械化项目的示范效应, 划定项目区, 实行连片集中作业, 上述片区全程机械化水平都达到80%以上。同时抓住项目实施有利时机, 加大项目示范推广力度。

转方式 调结构的“央企路径” 第9篇

改革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动力,“转方式,调结构”是做强做优做大国企的关键路径。在每次重大改革创新中,央企都率先垂范。近年来,央企以国家资源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和优化行业布局为出发点,带头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培育行业领先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加快企业主辅分离,促进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大力发展服务业,为企业节能减排创造条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了一条广阔的发展道路。

调结构的排头兵

国家之间的竞争,乃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的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中小企业,都应做强做优做大。在当今急需跨越式发展的时代,如何协同中小企业在全球市场中上下求索,提高整个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是中央企业不容回避的职责所在,也是能力所及的发展目标。央企坚定不移向改革挺进,承担起了实现国家发展的特殊功能和战略要求,努力使整个国企群体更具有了竞争力。

我国建材行业多年来繁荣发展,但仍然存在“大而不强”、产能过剩、企业分散、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国家建材行业排头兵的中国建材集团,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资本运营、管理整合、联合重组和集成创新的成长之路,带动了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共生多赢,为产能过剩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样本。以其水泥产业为例,通过开展大规模战略性联合重组与产业升级,已成为推动地方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为组建南方水泥,他们这几年先后并购重组浙江水泥、尖峰集团、虎山集团、三狮集团等企业,发展中国联合水泥、设立北方水泥,四年内稳妥联合重组水泥企业近200家,水泥产能达到2.2亿吨,形成了东南、淮海、北方三大核心区域市场,改变了浙江等地水泥行业原本产能过剩的尴尬局面,对地方水泥行业结构调整、提高生产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建材集团从一个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主业的企业,成长为我国建材行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成为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尤其是科技进步、新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十年间,集团营业收入从20亿元增长到近2 000亿元,实现了战略驱动下的跨越式发展。

实施结构调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中石油长庆油田的既定方针。油田在2008年重组整合后,面临着发展主营业务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和未上市业务庞杂、效能低下的困境,公司确立了“做强做优做大油气主营业务、做精做专工程技术服务業务、做优做好矿区服务业务”的发展定位,坚定不移地推进业务结构调整,运用市场机制拉动资源配置,激活存量,用好增量,满足了油田快速发展需求。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施未上市业务转型。整合五个采油、采气技术服务处,其中三个退出原有检泵、小修等井下作业业务,整建制转型从事超低渗透油藏开发,其原有业务向社会市场开放。油田建设工程处退出筑路、道桥等业务,强化长输管道、油气田大站大库系统工程建设和维修抢险业务。机械制造退出传统“三抽”等低端制造业务,转型从事油气田数字化配套设施和采油采气高效节能设备的研发制造。理顺了物资供应、水电、通信、多元经济体制,形成服务油气上产的发展优势。未上市业务通过实施分类指导、定额减亏、定期扭亏等措施,提前实现了“三年内整体盈利”的目标。同时,着力改善矿区环境和提高服务质量,走用人少、效率高、逐步市场化的现代物业管理路子,形成了具有长庆特色的矿区服务品牌。

着眼于发挥人力资源最大潜力,按照油气发展需求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用政策引导二三线富余人员向一线岗位流动,盘活用工总量1.5万人,一线用工比例由重组前的不到50%提高到66%。特殊工种人员向生产前端转移,技术人员向厂部集中,用工效率显著提高,人均油气产量从339吨上升到772吨,较好地化解了油田发展与人员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

转方式的主力军

当前,如何平衡通胀、增长和转型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三大关系问题,靠原有的体制机制和产业结构难以实现三者兼顾,而国企的制度改革和转型升级,将有助于破解这一难题。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态势,中央企业从未停止过积极的探求,在国际经济环境重大变化和调整的背景下,为中国实现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供了良好契机。而今,在历经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撞击后,以央企为代表的经济产业体系正借助转方式的契机,推动产业向主体化方向发展。

“归核化”战略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清除非核心业务,积极主动地把资源和能力向主营业务方向集中,将各种优势资源用以加强或重构企业核心业务的战略。在经过“归核化”的四个阶段后,将其非主营业务甩掉或者外包,逐渐提高其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在行业中发挥主导作用。为了实现专业化生产目标,中国南车集团坚持战略创新,通过“整合归核”“借力强核”“创新造核”“拓展扩核”等“归核化”战略,探索出了一条大型轨道交通装备企业赶超世界一流的有效发展路径。通过调整、整合,集团子企业总数由组建时的21家减少到19家,三级以下企业从2000年底的400多家减至目前的90余家。

接着,集团积极实施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借力强核”战略,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差距。同时,为了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在坚持做强、做精、做优主业的条件下,中国南车积极实施扩核战略,培育未来“种子”业务,打造公司新的支柱型产业。目前,中国南车的主要产品涉及国家鼓励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3种,分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动车组、机车、城轨地铁、客车、货车及核心零部件。

nlc202309020752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到逐渐开始与高铁鼻祖阿尔斯通、西门子争夺世界市场,中国南车仅用了10年时间。“十二五”期间,中国南车正在形成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专有技术延伸产业、资本运营“三位一体”的国际化经营格局,成为引领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发展的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

东风汽车公司重组浙企东风杭汽的成功合作典型,展现出央企落户地企经济转型升级之间的良性互动。东风裕隆是东风汽车和杭州市、台湾裕隆集团三方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东风汽车在杭州投资东风裕隆整车项目,正是看中了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整体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配套产业等良好环境。项目总部落户于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临江新城内,总投资46.5亿元,首期建设规模为12万辆整车和20万台发动机的产能。自从该项目入驻以来,已经吸引20多家配套零部件企业入驻临江工业园。

从2010年12月东风裕隆汽车正式在杭州落地以来,东风裕隆在杭州迅速生根发芽。纳智捷大7SUV汽车面世后,广受市场好评,目前订单已经超过

1万辆,正是东风裕隆项目在杭州这块风水宝地上生根发芽的力证。按照规划,到2015年,东风裕隆整车产销规模要超过20万辆,临江产业园产值将达250亿元,成为千亿级的销售企业。

稳增长的发动机

无论是在国际或国内,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中坚力量,在国家利益拓展、经济基础夯实、社会与经济安危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特殊角色。中央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局势中,总是能攻坚克难,出色完成各项经济指标,成为有说服力的经济增长典型。

中铝公司自2009年危机尚在深度蔓延之时就开启了全方位深度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战略转型成果初步显现,应对市场波动的主动权有了巨大的提升。2011年9月以来,受国际经济低迷和国内能源原材料涨价影响,铝行业再次出现金融危机时产品售价低于生产成本的倒挂现象,铝企业大面积亏损,中铝公司铝板块也出现了月度亏损。

但与2008年不同的是,中铝公司整体仍处于盈利状态,因为它通过自己的九大业务板块,铜、稀土、工程技術、能源、资源、金融、国际贸易等板块的盈利,有效地冲抵了铝板块的亏损,继续保持整体平稳增长态势。

在金融危机仍在向实体经济蔓延时,随着国家一系列稳增长配套政策的出台,经济转型升级的力度不断加强,区域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步伐持续加快,中铝公司深刻认识到,面对已处于充分竞争的铝市场,单一的铝产品已难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于是公司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制订相应的科学决策,迅速提出了运营转型,向资源能源大省加快实施产业转移、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强矿产资源勘探,进军煤炭和发电产业,启动了一批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和用新技术装配的低碳项目,加强在矿产资源领域的整合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资源的勘察、投资与开发,资源储备数量与质量迅速提升。

从2009至2011年,中铝公司通过大力加强基础管理,实施运营转型,实现了从年亏损70亿元到盈利30亿元的根本性转变。随着运营转型的继续深入,中铝打造最具成长性的世界一流矿业公司的步伐将更加坚实。

央企除了拥有巨大的资产规模和广阔的市场体系外,还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央企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走内生增长的道路,已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地方稳增长方面尤为突出。长安汽车现有15个整车和发动机工厂,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工业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企业100强、中国上市公司20强,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之首。经过多年发展,长安汽车已形成以重庆为核心的“五国九地、各有侧重”的全球研发格局,在全球汽车业最发达的地区,让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员和资源为其所用。拥有10名“千人专家”领衔、6 000余人的研发队伍,已掌握世界公认的286项汽车核心技术中的262项,研发能力居中国汽车行业第一。每天以3件专利的速度,引领中国汽车自主创新潮流。

近十年来,累计投入研发经费250多亿元。快速突破和掌握缸内直喷增压、智能复合燃烧、双离合变速器等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研发全球先进整车和发动机能力。S系列发动机升功率已达82 kW,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累计行程达5 000余万千米,居中国领先地位。正在建设中国西部最大的垫江综合试验场,开发百公里油耗3升的新一代汽车。

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利用数字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成果,快速打造经典产品。坚持集成创新,大力研发具有轿车舒适性、MPV商务性、SUV通过性、适合国情的蓝海产品。刚上市的长安逸动,整体品质已达到、个别部件品质甚至超过合资品牌,成为长安征战市场的重要力量。长安汽车今后每年将有2~3款全新产品投放市场。

2005年以来,长安汽车自主品牌销量连续6年排名中国第一,位列世界13。品牌价值已达305亿元,居中国前十。依靠优良的产品质量与性能,品牌溢价能力不断增强。长安汽车将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全球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自主品牌销量达到400万辆,成为世界一流汽车企业,让长安汽车品牌成为中国工业的象征。同时,长安汽车将利用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品牌优势,在两江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的汽车产业集群,将鱼嘴打造成全球行政管理、研发、制造、物流、信息、销售、文化等八大中心。到2015年,投资300亿元,形成年产300万辆汽车、产值3 000亿元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带动重庆钢铁、橡胶、电子、化工及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

惠民生的助推器

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更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海外资源等优势。加强与央企的对接合作,不仅是促进地方“十二五”率先实现转型升级重大突破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地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2012年,在整个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央地合作”,央企与全国15个省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对接活动,相继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一些省份甚至签下了近千亿元大单。对于支撑经济发展、促进保增长目标实现产生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nlc202309020752

央企和地方有着深厚的渊源,联姻合作源远流长。近年来,在国务院国资委的直接推动和有力促进下,央企与地方联姻释放出1+1>2的巨大效益,不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效凸显,而且一举成为双方突破瓶颈的跳板,成为地方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的引擎、又好又快发展的加速器。中石油、中石化、一汽集团、中航工业、中国北车、兵器工业、三大电信公司、国家电网、五大发电集团、五大建筑集团、中粮、华润、中化、中钢、国药等大批央企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建成了一批重大项目,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为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注入新动力,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长东北,两年时间35户中央企业进行对接,在谈、签约和落位项目45个,成为吉林省重要的央企集聚区。近年来,央企在吉林抢滩登陆,带来的不仅是令人欣喜的投资额,更是吉林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助推器和重要抓手。

央企在吉林的投资项目也从传统的机械制造产业,向生物、电子等战略新兴产业转变。2011年驻吉央企的投资项目涉及13个行业。总投资120亿元的兵装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8亿元的国电联合动力项目、中航长春航空科技产业园等项目落地生根,一时间,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新兴产业在吉林大地风起云涌,为吉林战略新兴产业迈上新台阶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驻吉央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吉林经济建设,将央企自身优势和地方发展机遇有机结合,推进深层次、高水平的战略合作,促进吉林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一汽集团实施了“以长春为核心,加强东北基地建设,做强做优做大整车主业;充分发挥整车的带动作用,开拓地区零部件发展的新空间”的举措,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

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轨道客车制造企业,用自己的成绩演绎着“接轨世界,牵引未来”的核心理念,成为央企“走出去”战略的最大亮点。10多年来,长客股份累计签约出口铁路客车和城市地铁客车3 600余辆,出口成交额超过31亿美元。其出口产品分布在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国内同业中唯一一家既有干线铁路客车,又有A型地铁车及B型地铁车出口业绩的轨道车辆制造商。

2012年3月22日,长客股份公司制造的首列EMU电动车组正式在巴西里约上线运营。巴西里约电动车组为A型不锈钢车辆,在车体强度方面,首次采用美国AAR标准设计,至此,长客股份已可以完成各种强度标准的轨道车辆生产制造工作。以京沪高铁开通为标志,长客不仅完成了CRH5型动车组、CRH380型系列高速动车组的研制,搭建了四个国际一流的动车组研发平台,提前实现了主产品升级,同时建设了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动车制造基地,为引领企业持续发展,迈向世界一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在河南焦作先期投资23亿元,建设兵装集团焦作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该项目规划面积800亩,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利税3亿元以上。项目包括:中高端液压支架等矿山装备项目,投资16亿元,达产后年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利税总额约1.8亿元;年产40万支汽车车桥项目,项目总投资7亿元,达产后预计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总额约1.2亿元。此举将对提升焦作装备制造业规模和竞争力、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中原经济区先进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事实证明,央企与地方企业的合作空间巨大,央企发展只要善用自身资源优势,就一定能形成与地方经济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格局。

结 语

梳理2012年的年考成绩单,足以见证中央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道路上的坚定步伐。央企不仅在技术、管理、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在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同时,央企重组整合力度不断加大,户数由2006年的169家调整到2012年的116家。尽管改革发展的成绩显著,但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想又好又快的发展,非需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国企不可。

今年是“十二五”的第三年,作为实体经济的领跑者,中央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背景下,将结合企业自身战略上的强项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创造领域和空间,携手地方中小企业,毫不迟疑地向着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迈进。继续坚持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征程中,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共建绿色低碳的美好家園。

(责任编辑:云 生)

人大常委会“转方式、调结构”心得体会 第10篇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接宏观政策,下连微观主体,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尤其是当前的经济仍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转方式、调结构将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触及许多深层次矛盾。要调出速度、调出质量、调出效益,必须坚持用统筹之策研判形势、化解矛盾、协调关系。具体来讲,要处理好五

个方面的关系。

既要重经济增长,又要重结构优化

保增长和调结构并非“零和博弈”,二者应是相辅相成。常德目前仍处于爬坡追赶的发展阶段,发展是硬道理,增长是硬任务,对此丝毫不能含糊。但是,调结构同样是当务之急,更要统筹解决好保增长与调结构问题。要通过增量转型积聚增长优势。充分利用低碳商机,以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重点,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推动污染增量向绿色增量转化,产值增量向效益增量转型。要通过存量转型拓展增长空间。目前,常德市工业经济挑重头的仍是烟草、机电、食品等传统工业,必须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调结构、扩总量的“重头戏”,瞄准产业链高端,引导和支持现有企业突破核心技术,提升装备水平,优化工艺流程,争创名品名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力。要通过城市转型生发增长拉力。城市化是新时期结构调整的一条主线,要按照“区域中心城市、生态宜居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的新型定位,大跨度拉开城市框架,大力度推进城市扩容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用新型城市化拉动结构大调整、总量大扩张。

既要重局部突破,又要重整体推进

面对转变发展方式这个宏大课题,选择重要部位率先突破是必要的。但是,经济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在经济工作中,不少地方、单位仍不同程度存在片面追求重点突破、忽视整体提高的现象。比如,有的在一、二个支柱产业上单兵突进,而忽视了产业阵营的整体设计、协调发展;有的只注重在见效快的项目上下功夫,不愿在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上花力气;有的过于看重培植典型,而忽视面上推广,等等。其结果,虽有“龙头”,却只是一枝独秀;虽在局部节点上有所突破,却形不成整体优势。在调结构过程中,必须以点“带”面,把重点突破与宏观规划、整体设计、系统优化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经济结构全面转型,而不能以点“代”面,抓重点忘一般。对于牵动结构调整全局的重大项目和重点部位、关键技术和薄弱环节、深层障碍和紧缺资源,要在精力投放、力量安排、资金支持上重点倾斜,用大投入、大改造、大改革促进大突破。与此同时,要做到胸怀全局,着眼带活全盘,促进局部调整与全局调整、重点部位与其他部位、关键环节与相关环节有机衔接、协调共进。

既要重近期利益,又要重长远发展

调结构的内容手段不同,产生的经济效应也就不同。有的见效比较快,能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如扩大投资、增加产能等;有的则见效慢一点,或者要经过转化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但对区域经济长远发展有利,如转换机制、研发技术等。调整结构必须坚持“近抓增长”与“远谋转型”相统一,既要重近期利益,又要重长远发展。要在调优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调活资源。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内部结构,是当前常德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心,必须抓紧抓好。但深层次看,资源配置问题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如果资源流动不畅,难以配置到高效益的部位和环节中去,经济增长就缺少后劲。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消除影响资源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夯实基础。要在扩张产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增强经济长远竞争力的核心支撑,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支持和鼓励现有企业全面实施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要在抓好项目的同时更加注重“两型”要求。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招商原则,着力引进轻污染、低能耗、高回报的重大项目、补链项目。发展循环经济、治理环境污染,这是法治条件下政府和企业必须做的事情。要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强化环保意识,不能总在惩罚中清醒,总是被动地应付。

既要重经济效益,又要重民生改善

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终极目标;改善民生不纯粹是个花钱的领域,同时也是促进消费、拉动增长的重要动力。调结构、保增长、保民生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在调整结构的过程中,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科学谋划、协调推进。要稳步扩大劳动就业。鼓励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稳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要科学引导消费需求。着眼于形成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和持久动力,坚持短期刺激措施与持久治本措施相结合,在实施好“家电汽摩下乡”、“购房税收补贴”等一些刺激消费的临时性、应急性政策措施的同时,更要顺应中央投资向民生领域倾斜的趋势,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投入,筑牢“社会安全网”,消除群众消费的后顾之忧。

既要重政府引导,又要重市场运作

行政推动是结构调整的一种手段,过去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现在抓结构调整,行政手段仍然不可或缺。但应当注意的是,随着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空间越来越小。在调结

转方式调结构情况汇报 第11篇

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情况汇报

根据曹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安排,我局对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十二五”经济发展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重大措施情况、管理通胀预期有关工作落实情况、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门检查。情况如下:

一、2011年以来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情况

(一)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情况

我县2011年制定的2012年各项经济地区生产总值为200亿元,同比增幅21%,高于菏泽市的13%、山东省的9.5%、全国的7.5%;“十二五”地区总产值县增幅为19.4%,高于菏泽市的14%、山东省9%、全国的7%,符合曹县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实现跨越发展,在“十二五”未达到山东省中等发展水平、菏泽市第二大城市的要求,也全面贯彻落实了“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与国家、省市县“十二五”发展的目标紧密衔接、协调一致。“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扬“爱县、忠诚、包容、厚德”的曹县精神,紧紧围绕“争先进位、跨越赶超”为目标。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强工业、兴三产、保民生”为重点,坚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良性循环。继续加快推进“富裕曹县、幸福曹县、和谐曹县”建设。在2011年基础上,通过五年努力,确保“一年大提速、两 1

年大变化、三年大配套、四年大提升、五年大发展”,成为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重要区域。整体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在执行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方面符合国家和省市县“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二)管理通胀预期有关工作落实情况

1、“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实行了行政首长负责制。

2、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生产供应保障充分。其中小麦今年预计总产71.3万吨,比去年增产2.3万吨;蔬菜总产预计115万吨,比去年增加5万吨;化肥农药供应20万吨,其中县生产资料配送中心配送7万吨;粮油肉蛋鱼价格平稳,市场供应充足。

3、农副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畅通,实行了农副产品运输车 辆通行费免收政策。规范农贸市场摊位费,强化了成品价格和交通运输收费监督。

4、严肃查处价格不法行为。加强日常监督检查,重点加 强民生价格监督,重点实施种子价格与涉农收费、医药价格、商 品房明码标价、教育收费等专项检查,重点整治出租车市场秩序,规范商场、宾馆、药店、旅游等行业价格行为,着力打造“12358” 价格举报品牌,做到有报必查、有查必果。

(三)、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项目实施情况

2011年以来,县发改部门争取国家技术改造专项投资项目一个,为菏泽斯递尔化工有限公司2.4.6技改项目,争取国家资

金120万元。现资金计划已下达。

二、存在的问题

1、落地工业项目结构不合理,给调结构转方式造成较大压力,高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低、节能环保项目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研发资金投入不足。

2、食用油储备体系没能建立,有价格人为操作的风险。

三、问题整改情况

1、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县发改局、经信局组织业务人员,认真学习《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1年本)》,对新目录产业投资规模、产业方向有了正确的认识,联手对节能报告进行审查。县发改部门搜集整理了一批国家限制的产业申报程序,下发到各招商单位、职能部门,从项目准入关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进入。

2、县粮食局正在筹备县食用油储备库建设,以降低需平抑食用油人为控制价格的风险。

四、措施和建议

1、县招商部门对各招商单位和人员进行国家产业政策培训,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招商。

2、物价、财办、农业、县社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对流通渠道的各个环节严把关口。

转方式调结构工作总结 第12篇

1:编写完成了《关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的意见》。深入企业、街道等部门调查研究,编制完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工作的意见》,通过实施“园区带动、创新驱动、开放拉动和城乡联动”发展战略,着力优化发展空间和环境,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走出一条具有XX特色的经济高端化、产业集群化、城乡一体化、生态宜居化的发展新路子,推动XX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2:编写完成了《关于加快工业特色产业园建设的意见》。在充分调研并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编写完成了《关于加快工业特色产业园建设的意见》,以优势骨干企业为支撑,以招商引资和“双退双进”为手段,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规划建设一批经济效益好、集约程度高、产业特色明显的工业产业园,加快全区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3:制定完成了《2010街道转方式调结构工作考核内容和办法》。在充分论证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研究制定了《2010街道转方式调结构工作考核内容和办法》,引导街道注重项目质量和效益,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区域发展。

4:制定了《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电视台、广播电台专题宣传工作的方案》。围绕全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调整工作,重点宣传报道全区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园区布局、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城市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工作,为全区 “转方式调结构”工作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责任分解了《关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的意见》。汇总了69项工作任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并将部分操作性强、可分解、可量化、可督查的2010年工作任务,纳入0A系统实行统一管理,及时掌握转调工作的进展情况。

人大常委会“转方式、调结构”心得体会 第13篇

2011年, 陕西省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391.3亿元, 较上年增长13.9%, 增速在全国位次较上年前移2位, 人均GDP达到33142元, 跨上5000美元台阶达5131美元。

投资破万亿。2011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33.05亿元, 比上年增长30.2%。第一产业665.97亿元, 增长51.7%;第二产业3758.42亿元, 增长42.2%;第三产业5608.66亿元, 增长21.3%。在民生领域, 2011年, 全省城市公共交通业投资增长73.8%;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长84.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74.2%,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长64.6%, 分别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54.3、44和34.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据了半壁江山。全省民间投资5016.97亿元, 比上年增长42.5%, 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3个百分点, 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0%。工业特别是支柱工业领域投资力度加大。装备制造业增长74.6%, 有色冶金工业增长51.9%, 食品工业增长38.1%, 医药制造业增长36.3%, 分别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44.4、21.7、7.9和6.1个百分点。

消费增速逐季加快。2011年陕西省成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 带动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大幅增长, 加之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措施不断完善, 推动消费市场持续旺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国家刺激消费政策效应减弱的情况下, 依然保持逐季加快的态势。2011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7.0%、17.7%和18.3%,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3.09亿元, 比上年增长18.6%。其中, 限额以上企业 (单位) 实现商品零售2005.76亿元, 增长31.4%。从销售商品用途看:吃类商品零售182.7亿元, 比上年增长28%;穿类商品零售319.8亿元, 增长34.6%;用类商品零售1503.26亿元, 增长31.1%, 穿类和用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高于吃类6.6和3.1个百分点。全省限额以上企业 (单位) 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实现营业额86.49亿元、128.88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23.5%、24.3%。

对外贸易增速放缓, 利用外资增速加快。2011年, 全省进出口总值146.23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0.8%, 增速比上年放缓22.9个百分点。其中, 出口70.11亿美元, 增长12.9%;进口76.13亿美元, 增长29.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55亿美元, 增长29.4%, 比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

二、陕西加速发展

2012对于中国经济面临双重困境, 内忧外患:内有经济加速下滑, 国内需求短期内无法大幅提振;外有欧债危机阴云未散, 出口下降。

而硬币的另一面, 则是“拨开云雾见月明”。从国际环境看, 一些经济大国在2012年再次陷入衰退的风险正在加大, 但复苏的步伐不会停滞, 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中印的带领下仍然会高于其他地区。从国内政策环境看, 2012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将和国际社会一道, 通过鼓励增长共同应对全球经济衰退。

从陕西发展看, 近几年, 陕西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力度, 2002年以来, 经济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特别是2007年以来的高速发展, 陕西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主性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具备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因此, 2012年, 全省经济将会持续在快速发展的区间运行。

分析认为, 短期内, 陕西要夯实实体经济不放松。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 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更是一个国家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关键。

就陕西而言, 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重要机遇期, 必需紧抓国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区域发展战略正在积极推进的重大机遇, 以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为主, 争取上大项目、好项目来抓投资。生产角度要以优势支柱工业推动为主, 逐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要加快能源工业产业升级, 壮大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 增强工业持续较快增长后劲。

长期看, 要坚持科技创新不放松,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点在科技创新, 在提升消费贡献率。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后期, 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为支撑点,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上升的生活需求, 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西部强省必然要求。要以科技创新为出发点,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针对新增劳动力及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 促进充分就业, 同时力争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从区域看, 要坚持分类指导不放松, 实现区域统筹发展。陕西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在以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关中, 持续稳定的推动力在新能源工业和绿色工业为主的陕北, 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极在以循环经济发展为主的陕南。因此, 陕西必须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 坚持一市一策, 分类指导, 推动三大区域共同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所有制看, 要坚持开放搞活不放松,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陕西发展的活力在民营经济。目前, 陕西非公经济已占据半壁江山, 2011年, 陕西的民间投资也已占投资总量的一半以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搞活,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 培育陕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012年, 在这承上启下的一年, 要认清形势, 正视困难, 抓住机遇, 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紧紧围绕主题、主线, 继续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正确处理速度、结构和物价三者的关系, 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创新社会管理和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好全省安定和谐发展的大局;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埋头苦干, 把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严谨细致的敬业精神结合起来, 全力贯彻落实既定部署, 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陕西机遇挑战并存

据有关方面表示2012年中国经济减速已成定局, 市场担忧经济下滑风险的悲观情绪占据上风。省统计局针对相关企业的一份调研报告中也显示, 企业对未来发展预期大多持谨慎态度。去年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2年中国经济的政策基调, “稳”字当头。经历金融危机冲击后, 世界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调整期, 中央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和管理通胀之间的关系, 陕西面临巨大压力。

加速发展一是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难度较大。目前, 陕西省经济增长主要依托工业, 工业中主要依托能源重工业。在工业经济中, 初级、高耗能行业增速快、比重高, 代表工业化水平的制造业增速慢、比重低, 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难度较大。2011年, 全省有色冶金工业增加值增长23%, 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1个百分点, 特别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幅高达42.1%;能源化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高达63.4%, 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占43.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仅增长13.4%, 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低4.5个百分点, 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13.3%下降到12.8%, 为近三年来较低水平;医药制造、纺织业分别增长12%和10.2%, 仅占规上工业的1.6%和1%。

二是提升消费对经济贡献的难度较大。随着全省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 人均GDP相继突破3000、4000和5000美元后, 陕西以汽车、住房和休闲娱乐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热潮开始初露头角, 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房地产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问题使楼市面临前所未有的调控压力, 机动车激增也使交通拥堵弊端凸显, 收入差距缩小缓慢导致新生消费源不足等矛盾也开始暴露, 新一代消费升级仍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消费增长后劲令人担忧, 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难度较大。

构稳中求三是短期内较快提高服务业比重难度较大。2011年, 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 增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 比全省经济增速低2.2个百分点, 比第二产增速低5.2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6.4%下降到35%, 下降1.4个百分点。在GDP总量过万亿、人均水平过4000和5000美元后, 陕西进入经济学家定义的“中等收入”阶段, 如何借鉴发达地区经验,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提升服务业特别是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比重,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是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 阔步迈入全国发达地区的难解之题。

调结构转方式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第14篇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专家委员们更是将创新视为提振经济的有效手段。谈及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接受《科技创新与品牌》记者采访时提出:我们过去经济发展主要靠要素投入,现在怎么办?譬如我们的石油的消费,预测柴油消费已经到峰值了,汽油的消费2025年可以达到峰值,我们再像过去那样数量的扩张?现在产能大部分过剩,怎么办?我们只能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调整我们的结构。调结构转方式靠什么?靠科技!没有科技支撑,这些都没有办法进行。这些年油品质量不断提升,没有技术根本无法实现提高油品质量。我们把硫含量降下来,不断优化汽油、柴油当中的酚类,过去是降杂质,现在是优化结构,必须要靠科技创新。所以我们要加大科技创新。只有坚持科技创新,有新的技术出现,才能保证调结构转方式顺利达到目标。

曹湘洪谈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一个词语“创客”,就是要更多发挥蕴藏在民众当中的创新积极性。通过创新,促进经济和社会以及产业的发展。在民众当中蕴藏了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要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大家都行动起来了,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就能到位了,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就能更加健康!

上一篇:电子报刊排版比赛策划书下一篇:大学生遭遇“雷人”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