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社区的意义

2024-05-14

建设和谐社区的意义(精选8篇)

建设和谐社区的意义 第1篇

社区建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作者:孙 旺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6704 更新时间:2001-9-17 16:06:

43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城市工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化代建设的重要途径,更是在城市工作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进入新世纪,以“十五”计划纲要为契机,社区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得到了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社区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社区建设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那么,大力发展社区建设的意义何在呢?社区建设所遵循的“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推进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城市基层基础,切实维护城市社会的稳定。简单地说,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内涵中真正实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下面,再说说当前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社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包括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成立居民自治组织,建立社区代表会议制度;加强民间服务组织建设,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

二、社区内涵建设。包括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发展社区卫生,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健全基层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实?quot;治疗小病在社区"的目标;繁荣社区文化,建设和完善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美化社区环境,动员社区成员广泛参与,把社区建成干净、整洁、有序、舒适的美好家园;加强社区治安,进一步完善社区治安管理体制,建立专群结合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

三、社区外延建设。包括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社区关系为突破口,合理配置和利用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功能,建立科学的工作运行机制可以想见未来我们生活的社区将处处显示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居民的素质和社区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和新型现代化社区社区将出现在我们身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市街道社区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了

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与新矛盾。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探索建立基层组织,努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改革

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组织保证的新方法、新路子。社区作为基层政权组织的载体,是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对于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深入开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努力加强社区建设也是

推动经济建设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不断变革的必然趋势。

所谓社区建设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城市社区建设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加强社区建设是新时期党组织加强基层工作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相结合的集中体现。它既体现了党的领导,又充分展现了城市居民的民主权利,增强了城市居民的整合力。在新形势下,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是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是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可见,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不但可以推动城市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而且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一、新时期加强社区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首先,市场经济使社会的流动性加剧,社会成员的“单位”“组织”属性逐渐减弱,大量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还有大量从事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处于松散的管理状态。其次,企业深化改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企业退休职工的管理,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都将分离到社会,必须有一个载体来承接;第三,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许多社会职能,服务职能,除一部分可以通过中介组织承担外,大部分也要由一个新的载体来承接。人员的社会流动性增加,企业深化改革,政府转变职能,使得计划经济体制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方式很难适应,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取而代之。这种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社区管理。

(二)加强社区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富裕了,越来越讲究生活的质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体制的改革,城市居民同所居住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在社区服务、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群众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城市在管理和服务方面远不能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因此,必须在拓展社区服务的基础上,推动社区建设。

(三)加强社区建设,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迫切要求

目前,城市基层管理普遍滞后,居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邪教“法轮功”之所以卷进去许多党员和群众,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管理薄弱,社区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匮乏。因此,只有加强社区建设,才能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从而加快城市现代化的步伐。

(四)加强社区建设,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改革的迫切要求

一是居委会自治功能弱,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面对流动人口,下岗职工、老龄问题、社会治安、计划生育以及对属地单位的社会化服务等各种问题,居委会力不从心;二是规模及划分方法不合理。随着城市的发展,旧城区的改造与新区开发,按户口数量而不是按自然地域标准来建立居委会的做法,已显得落后,也不符合城市管理的客观需要;三是居委会干部素质不高,工作条件差。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居委会干部由离退休人员组成。这些老同志凭着奉献精神发挥余热,为城市社会管理做出了贡献。但年龄大,文化低,体力和精力不足等问题,使他们难以承担新时期居委会工作的繁重任务,难以承担推动社区建设的重任。同时,居委会办公用房短缺,办公经费匮乏,工作条件差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居委会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强社区建设,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管理的新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从而使我们认识到,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社区建设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民政部门牵头探索和推进,是国务院确定的职能任务,也是民政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各级民政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推进社区建设的主动性。要认识到,推进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巩固、提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改革的突破口和新的工作抓手,是城市民政工作新的着重点。更要认识到,推进社区建设,对于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对于城市基层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稳定,对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意义重大。中央领导对社区建设十分关注,在听取了社区建设汇报后,到各地视察社区建设情况时提出要“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明确指出:“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希望民政部认真研究,提出一个明确的工作思路和办法。在这样的形势下,民政部门一定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改革创新而不可因循守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由此可见,加强社区建设不仅能满足党和人民的需要,而且是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形势和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

二、新时期推进社区建设的作用

城市社区是指聚居在城市中一定地域范围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具有共同的利益和具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建设是在我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当前,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既是城市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权的一项基础工作,更是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一项“民心工程”。由此可见,社区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影响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局。

(一)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一是企业深化改革,“企业办社会”的“单位体制”逐步瓦解,职工对单位的依附关系逐步弱化,正由“单位人”变为“社区人”;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机关办社会”的格局逐渐被打破,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新格局。这样原来企业和政府中的社会职能和服务职能被剥离出来,转移到社会上;二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民自主权增加,大量富余劳动力涌进到城市,大大增加了城市基层组织在管理上的压力;三是由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下岗人员、失业人员、闲散人员日渐增多,个体户和私营业主增多,对这些人员的行为控制、教育和管理是城市基层组织面对的社会问题;四是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如何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城市基层组织面对的又一社会问题。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消化改革的社会成本,就必须大力推进社区的建设。由此可见,只有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才能解决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把社区建设好了,社会才能够减轻自身的负担,放下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当中去。相反只有社会进步了,才能推动社区的进一步发展。

(二)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吃饱穿暖,他们要求住得舒适宽敞,追求健康的身心,追求整洁、优美、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力推进社区建设不但可以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他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通过社区建设还可以增强居民群众的凝聚力,提高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激励居民群众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三)推进城市社区建设能够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综合反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管理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如市容整洁、园林绿化、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民政福利、居民拆迁安置、居民素质教育等等。这些任务单靠政府有关管理部门难以完成,必须改革政府包揽一切的城市管理模式,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推进社区

建设。只有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才能不断强化居民群众的自我管理意识。只有让居民群众感受到社区这个基层自治组织的优越性,才能让他们在社区建设当中有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视社区如家的亲切感觉。只要每个社区都建设好了,城市建设就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可见,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对加快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对城市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基层政权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责权利不统一、职责任务不明确、管理范围过少、人员老化等问题,使基层组织开展工作越来越困难,严重制约了基层自治组织的活力。要真正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就必须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只有把社区建设成为一级地方群众自治组织,才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热情,克服以前城市基层政权管理体制的弊端,让更多的人投入到社区这个大家庭的建设当中来。

社区在我国城市建设中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它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上,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不断开创社区建设的新生局面。要以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引入市场机制,培育社区民主自治机制,不断完善社区体制机制;以社区居委会日常管理为载体,理顺社区居委会与政府、物业管理公司和社区内其他组织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第一信号,突出重点,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形式,不断增强社区服务能力;以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重点,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整治、困难群体的生产和生活、就业和再就业以及社区安全等突出问题;以社区党建为核心,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对城市管理的领导。

总之,社区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党和政府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基础阵地。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建设和谐社区是我们党长期的不断前进的战略任务,既要与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城市和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的大局出发,集中精力,集中资源,努力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上取得更大的成效,把社区建设成人人讲信用、人人有事做、家家安居乐业、生活环境优美、百姓从内心感到幸福的“诚信、创业、平安、美丽、快乐”的和谐社区。

建设和谐社区的意义 第2篇

摘 要:企业和谐文化对大型石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大力加强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应重视思想基础、文化基础等建设,通过和谐文化活动、优质文化服务、职工综合素质提高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企业 和谐 文化 建设 石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与实践有了实质突破后的重大战略决策,它的确立为构建全民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科学论断,它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这个论断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作为国有大型石油企业,建设企业的和谐文化,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全力推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应围绕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以“以人为本”理念为出发点,打好和谐文化思想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职工为本,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面向基层服务一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着力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要做到热爱职工,牢固树立爱护职工观念,端正对职工的态度,增进对职工的感情,与职工心连心,情相系,建立起上级与下级的和谐关系,干部与职工的和谐关系。在关心爱护职工中,辽河油田渤海公用事业处党委和工会组织建立帮扶救助长效机制,通过送温暖、五必访、帮扶助学、模范职工之家建设等,切实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落到实处。公司领导深入工作一线和生活区,仔细查看生活设施管理和维修保养状况,详细询问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帮助查找管理和设备方面的问题,对查找出来的问题,与主管人员一起共同分析原因,研究制定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要求机关管理人员多倾听职工的声音,多为职工办实事、解难事。

二是要为职工着想。坚持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的切身利益,始终坚持用职工的标准来衡量工作的好坏;用职工拥不拥护,满不满意,高不高兴来检验企业工作成效;把工作做到职工心坎上,为职工所认同,共创企业与职工的和谐。我们把宏观上依法维权和个体生活维护结合起来,始终把职工利益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领导积极带头,充分发挥党群组织与基层工会职能作用,设身处地为职工谋利益,想尽办法为职工办好事、实事,受到了职工的拥护和欢迎。在职工之家购置了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放置食品饮料,解决了加班工作员工的饮食问题,营造了温馨的氛围,增强了员工之间的团结友爱之情,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是要从心底里尊重职工。职工是服务的对象,是依靠的力量,也是企业决策的最终的执行者;企业应当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认真总结职工创造的新经验,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教育人、引导人”的六要原则贯彻好,平等交流,民主讨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导职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达成共识求发展。通过积极开展“建设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一方面加强检查指导,深入扎实推进职工教育培训工程;另一方面,大力抓好机关员工的教育培训,鼓励全体员工自觉学习业务知识、综合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四是真诚关心新员工。公司党委把关心新员工作为义不容辞的工作,把新员工看作公司未来发展的希望,想方设法为新员工成长创造良好氛围。把新员工成长列入培养人才的工作计划,时刻关心新员工的政治进步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诉求,帮他们度过走上社会后的茫然、寂寞时期。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生活条件,为新员工宿舍安装空调,配备必要生活用品,让新员工感受公司的温暖,激发工作热情和学习激情。及时掌握新员工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需求,公司责成党群工会部门不定期派专人与他们谈心,进行定期回访,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新员工对公司的关心呵护深受感动。

2.以“优质文化服务”为切入点,夯实企业和谐文化基础

优质的文化报务是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各级组织在实际工作当中,应面向基层职工,面向职工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使和谐文化在企业中顺利培育。

一是完善基层企业服务设施,夯实硬件基础。企业要不断加强对基层车间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按照基层工作特点及职工需求的原则,投入建设职工活动场所,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职工文化室等文化基础设施。上级要支持和扶持一线车间自行开展的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基层文化服务,从硬件设施上为和谐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要拓展服务途径,夯实软件基础。有条件的企业在自办的报刊杂志上要不断扩大对基层一线报道的版面,要突出一线职工和基层工作的特点。企业要加快整合内部资源共享平台,充实企业政务、新闻、文化网站,完善信息网络结构,使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企业和谐的重要阵地;要积极开展书画、摄影、征文等比赛,让职工参与其中,繁荣企业文化艺术创作,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为一线职工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

三是要加强职工文化队伍建设,要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打好人才基础。要加强对职工文化队伍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素质的培训,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培养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文化骨干队伍;要建立合理、规范的人才管理和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文化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作好企业文化骨干的培育,企业可采取普及与提高、培养和引进等形式,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人才队伍,推动企业和谐文化向纵深发展。

四是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体系和机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形载体,不断完善和加强与时俱进的体系和机制建设,就抓住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公司主管领导主抓,思想政治工作部等相关部门具体负责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体系和工作体系,按照公司的统筹策划,结合公司实际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机制作为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体现企业的管理个性,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走向。要建立和完善规范的、科学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责任机制,形成各部门单位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分工协作企业文化建设局面,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

3.以“和谐文化活动”为着力点,充实和谐文化内容

和谐文化需要鲜活的载体作为手段,才能更具生命力和持久性,因此,企业要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营造和谐氛围,开展创建活动,使和谐文化真正深入人心。

一要开展人文精神活动,树立企业和谐精神。企业要充分挖掘向上、向善、向美,一切有利于促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优秀文化资源,要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实践,总结提炼出具有鲜明特色、得到职工认可、引起广泛共鸣的人文精神,在全体员工中建立起基于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纽带,并通过广泛宣传,把核心的文化理念贯彻于公司具体的经营策略、运作机制、管理制度等各个领域和环节,引导帮助职工牢固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形成能够体现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服务、管理实际需要的企业规范系统,形成制度层面的企业文化。

二要认真组织开展职工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营造企业和谐氛围。要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和职工家庭文化建设,以企业文化活动为基点,积极引导家庭文化社会化,逐渐形成和完善企业文化体系,要鼓励支持反映职工生活、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企业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积极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让企业的先进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教育、启迪的功能,充实升华企业人的精神世界。

三要认真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凝聚和谐力量。企业要把和谐创建活动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有机地接合起来,深入实施素质、环境、平安、爱心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扎实开展文明班组、文明车间、文明企业以及文明职工家庭四大系列创建活动,突出和谐思想内涵,吸引职工广泛参与,最大限度地聚集和谐企业建设的强大力量。

四要持续推进文明和谐矿区建设,建立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企业和谐的重要阵地。通过开展实施平安小区、幸福社区、绿色矿区、清洁企业等创建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矿区设施资源,完善矿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提高矿区管理水平,优化居民生活环境,努力创造和谐氛围和优美环境,积极为员工家属构筑和谐、稳定、模范的文化氛围,把矿区建设成民主自治、诚信友爱、安定祥和、充满活力的和谐矿区。

4.以“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为落脚点,实现和谐文化建设

和谐文化的实践者最终是广大职工群众,建立一流的职工队伍,是建立和谐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各级组织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开展教育使企业员工的素质得到提升,促使和谐文化在企业中生根。

一是要坚持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共同筑牢思想基础。要深入推行理论武装工作,要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并以此指导教育企业每个职工、党员、干部,用共同的指导思想和企业理念来统一全体职工的人心,聚合力量。企业要时常组织职工开展国情教育、国际形势教育、企情教育,引导职工不断学习,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努力提高,与时俱进,逐步坚定职工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职工对企业改革、稳定发展的信念,做合格职工和最受企业欢迎的职工。

二是要加强对职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企业要创新教育形式和手段,通过教育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逐渐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成为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使职工养成知荣辱、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风气,促进企业和谐风尚的形成;要不断加强企业职工的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深化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及家庭美德建设;要积极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促进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班组和谐、企业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

三是要提升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企业职工的全面发展。企业要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训,使职工做到一专多能;基层站所要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针对不同层次文化的职工开展各种技能培训,促进企业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企业人员的培训战略机制,建立完善教育、培训的保障制度;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干部职工通过业务技能进修、在职学习、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育终身学习意识,建设学习型企业,成就和谐型企业。

社区学校少年宫建设的意义 第3篇

一、社区学校少年宫建设有效促进了学校发展

社区学校少年宫可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是丰富学校文化底蕴,促进特色学校建设,完善教育体系架构的有效途径。一是丰富了学校文化建设内涵。各社区学校少年宫以独特的办学理念、运行模式、活动内容,凸显社区学校少年宫活动成效。学校积极创建净化、绿化、美化的人文环境,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化植物营造环境美、人文景观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既重视硬件投入,又重视软件建设,使社区学校少年宫逐步形成特有的社区学校少年宫文化,与学校文化相得益彰,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二是提升了学校特色发展意识。社区学校少年宫活动立足于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不断建立适应不同学生群体需要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环境。在活动设置上各校在不断提升原有传统活动项目质量水平的同时,坚持社区学校少年宫活动与德育相结合,与体育艺术达标内容相结合,与传统活动项目相结合等原则,立足学校实际大胆创新,精心设计特色鲜明、吸引力强、影响力大的非学科类活动,逐步形成有品牌、有特色、有特点的课程模式,形成了以校本教材、社团活动为依托的社区学校少年宫活动范本,确立了学校以品牌活动引领社区学校少年宫项目的特色发展意识。三是完善了义务教育体系结构。各社区学校少年宫通过发放学生问卷、家长问卷,致家长的一封信等举措,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科学设置活动项目,力求做到结合社区教育施教、结合道德法制教育施教、结合兴趣特长的培养施教、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施教,逐步确立以艺术、体育、科技发展为主的活动方向,发挥了学校教育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有效拓宽了素质教育的渠道。

二、社区学校少年宫建设有效促进了教师发展

社区学校少年宫不但是实践素质教育的有益形式,也是教师专业提升发展的有效渠道。一是为辅导教师提供了专业化发展的平台。由于社区学校少年宫活动所需教师量的剧增,极大地推进了社区学校少年宫对辅导教师选派的创新。在辅导教师的配置上,对各学校专业教师、特长教师进行摸排造册,通过统筹安排、跨校任教等形式,不仅为学区之间、校际之间教师的互动、交流、学习提供了平台,也为特长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发挥个人潜能的平台。二是促进了辅导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社区学校少年宫活动在空间、时间、活动内容等方面独有的特点,为辅导教师创造了更多的与少年儿童接触的机会。活动形式的灵活性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要求发展采取多种座位形式,从空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了师生互动交流的密度。辅导教师在活动中适时穿行于少年儿童中间,根据孩子的特点及时点拨、指导,做到了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三、社区学校少年宫建设有效促进了学生发展

社区学校少年宫为少年儿童成长提供了一个开放、趣味、平等学习平台。一是有效帮助少年儿童认识了自我。全区社区学校少年宫充分发挥社区资源在公益性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使广大少年儿童根据个人愿望、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参加各项活动。通过活动使广大少年儿童认识了自我、发现了自我、改变了自我、超越了自我,实现了自我价值,增强了自信心。二是提升了少年儿童的素质和能力。广大少年儿童在社区学校少年宫里选修各种自己喜欢的体育艺术、科学技术、劳动技能、社会实践等活动,保证了少年儿童在学习中学有选择、学有兴趣、学有所乐、学有所得,既陶冶了少年儿童的情操,又使其逐渐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

四、社区学校少年宫建设有力助推了家长发展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第4篇

新农村建设中构建健康社区的意义 第5篇

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在创建健康社区中巩固小康成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六个方面内容,都是以惠及全体人民,给人民群众带来利益实惠为基础的,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与和谐的含义。创建健康社区,让人民群众感受健康与幸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为什么在新农村建设中,强调建设健康社区,理由有几点:

一是巩固小康社会成果的必然要求。当前,影响人民群众和谐的因素很多,但贫穷是带来社会不和谐的最大根源。目前,我们苏南地区在工业化的历程中,gdp增长速度都普遍较高,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小康社会水平。但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人民普遍小康的环境中,依然有许多家庭处在贫穷状态。据笔者了解,引起家庭的贫穷因素有很多,但疾病带来的贫穷却是主要因素,改革以来,不少村合作医疗制度名存实亡,使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提高缓慢甚至下降。同时,由于原生态人居环境的破坏,群众发病率大为提高。靠传统的一根银针、一幅草药,一只药箱,已经无助解决群众的看病难问题。“小病顶,大病拖”成了少部分农民的理性选择,“不怕穷,就怕病”成了部分农民的典型写照,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因家庭成员患病,从富返贫,住着楼房,过着艰难的生活。“贫”与“病”的相随,不仅使部分农民失去了维持基本生活和再生产的基础,而且也正在抵消着政府扶贫减贫的努力。gdp的增长与部份家庭因病返贫的“逆反”现象,成了建设新农村建设不和谐的因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也采取了医疗机构改革与医药费调价等宏观调控措施,各地也采取了合作医疗改革等举措,但这些都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通过新型社区建设,让群众“无病得到保健,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离镇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健。

二是居民健康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需求多样化,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问题的解决,更希望提高健康质量,提升幸福指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农村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众,从事农业为主的体力劳动日益减少,强度日前减轻,而生活水平提高后,营养摄入过度,高血压、糖尿病等富贵病也随之而生,特别是老年群体,失去土地上的劳动后,渴望有一个有益身体身心健康的环境。近年来,大量新市民融入地方,纳入社区管理。我们塘桥镇新市民已超过本地居民,达到10多万人,也给健康环境和原有的医疗资源带来了压力。所有这些,要求建设有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健康功能型社区。

三是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存在“重医疗,轻预防;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型医院,轻社区卫生”的倾响,健康资源配置极不合理。因此,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市各地在建设和谐社区中,以创建健康社区为抓手,城乡统筹,医疗服务全面纳入社区化理念,有效地巩固了小康水平。实践证明,社区卫生服务是一种贴近群众、方便群众,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新型卫生服务,符合我国农村实情,适应农民群众需要,是建设基本健康保障制度的基础。实现健康的目标,离不开扩大城镇医疗服务,但同样需要最基层的社区服务。在建设和谐社区中,让人民群众得在共享社区资源中,得到健康的教育,健康的环境,健康的服务,健康的设施,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健康举措。

二、建立完善保障体系,在打造平台中提升服务水平

创建健康社区,是构建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市场经济中,产生诸多不和谐稳定的因素,其深层次原因实际上都是利益失衡造成的,这种利益失衡,从健康保障方面看,突出表现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同城市健康保障方面巨大差别的不公平现象。为此,建立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我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在完善市镇医疗机构设施、推行农村、城镇合作医疗保险基础上,把健康保障体系向农村社区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建设了比较完善社区服务互动体系。

建设和谐社区的意义 第6篇

建设和谐铁路发展思路确立以来,全路上下认真学习、加深理解铁道部党组确定的发展思路,把思想统一到部党组的部署和要求上来。大家普遍认识到,建设和谐铁路,是铁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铁路自身发展的正确选择,从而增强了实施建设和谐铁路发展战略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从总体情况来说,认识提高,开局不错。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紧紧围绕建设发展的思路,全力打好主动仗。打好主动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树立主动意识,把铁路改革发展的战略迅速见于行动,付诸实践。实现改革发展,必定会遇到大量的老问题、老矛盾,也必定会产生大量的新情况、新现象。碰到问题躲着走、遇到难事绕着行的被动思想;怕担责任、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观念;跟在人后、亦步亦趋的惰性作风,都是我们要坚决摒弃和克服的,也都是与改革发展要求相背离的。可以说,超前谋划、主动工作,是践行铁路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和谐铁路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着新老问题的错综交织,我们既要有敢于果断解决多年老问题的勇气,又要有不给后来人造成“老大难”的胸襟。打好主动仗,要求宣 传思想战线高扬主旋律,营造新环境,促进大发展。铁路改革发展,前提是思想的跨越。一切妨碍铁路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铁路改革发展的陈规陋习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铁路改革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同时,铁路改革发展,需要职工的真理解,真实践,需要全社会的真赞同,真支持。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站在实现铁路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主动出击,澄清是非,讲清道理,指明方向。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主动肩负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重大使命;必须肩负起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和稳定职工思想的重大使命;必须肩负起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重大使命。打好主动仗,要求各单位和各部门对看准了的事情、条件具备的工作要不等不靠,立即着手,抓紧落实。铁路改革发展,是就铁路全行业而言的,具体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所做的工作就是为全路的改革发展作贡献。无疑,铁路改革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一些大的项目安排,必须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但自上而下并不是一切都要等上面的安排和部署。当前,尽管总体思路和一些实施规划有待完善,但大的框架已经确定,主要任务已经清晰。有条件的单位和部门步子完全可以迈得快一些、大一些,早动手必将早受益。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铁路又好又快发展,机遇难得,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路情,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活力结合运用、发挥好,走出中国铁路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快速平稳发展的道路。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铁路部门必须着眼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优化发展,提升质量,为构建和谐铁路发挥 基础保证作用。

全面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扩大运输能力。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如用好新增资源,努力挖掘存量资源潜力,进一步优化列车运行径路,提高路网整体运输能力;统筹速度、密度、重量三大要素,在提高列车运行速度的同时,努力压缩列车追踪间隔时分,进一步增加了干线行车密度;提高线路通过能力的同时,努力提高机车车辆的运用效率。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一方面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保证作用,另一方面,其网络化运输的特征和优势,对连接东西、沟通南北、辐射全国,促进区域间人员、物资往来,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运输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会大大提升铁路运输的市场竞争力,将使铁路客货运输产品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也必将吸引更多的客流货源,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铁路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在即将实施的第六次大提速,将全面优化普通客车产品。同时,做好动车组替换客车的转移配置,在西南、西北、东北以及中部地区主要干线增开一批普通旅客列车,提升这些地区的客运能力和客车档次,适应不同层次旅客的需求。

提高运输质量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铁路运输的根本目的是不断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提高的要求。要适应这一要求,铁路运输不仅需要实现数量的扩充,更重要、更迫切的是要实现运输质量的提高。因此,抓运输质量,不仅是铁路运输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而且体现着社会文明与进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提高铁路社会效益的根本保障。提升服务质量,具体按而言,如:加强站车服务,强化服务意识;简化货物、行包办理手续;建立适应市场的价格机制;大力减少货损、货盗;提高旅客列车正点水平;压缩货物运到期限等等。

大面积提速调图,将全面优化运输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向社会推出速度更快、分布更广、服务更优的客货运输产品。全路要牢牢把握这一优势,把做优做强核心业务作为优化配置资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设和谐社区的意义 第7篇

哲学学院2009300010055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儒家伦理文化合理内核的有效汲取,对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具

有积极作用。这些合理内核,一是儒家在道德文化理念上追求圣人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境界,二是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推崇

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三是儒家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关键词】儒家伦理观;传统文化;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目前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下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活动,我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地融人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所以构建和谐文化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在世界各个民族发展史上,只有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五千年源远流长,这充分说明了华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丰富而广博的历史文化资源。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而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儒家伦理文化合理内核的有效汲取,对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就此略抒浅见。

一、儒家在道德文化理念上追求圣人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境界及其意义

儒家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词与期待上。儒家传统伦理深信,人性中具备了道德的一切要素与可能,因而“为仁由己”,只要安伦尽份,反躬内求,便是道德的完成。由此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这种修养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已修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而这种修养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

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这种道德自我正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所谓的“为己”“成己”的道德理念,其内在旨趣不外是在人格上达到理想的境界,而儒家的价值理想,也最终落实到人格理想上。

儒家把修己、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第一章)。在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说中,既含系统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又含道德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El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宪问》)“躬自身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要求自己而不强求别人的精神,是注重人的主体道德的自觉表现。一个有仁德的人。不怨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惭愧自己没有能力,着急自己不了解别人。这里体现了孔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也就是这种“修己慎独”的修养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进而人们提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诚信的职业操守等更高的要求,希望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在精神需求和文化修养上更加和谐。而现实上,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

上也呈现出了一些不足的问题,如不讲公德、缺乏正义、不重视公平、友情和亲情的弱化,甚至出现了“见死不救”的现象等,这种行为和事情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给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带来了压力。而儒家道德文化理念上的“修己慎独”的人格追求,正是为这些挑战和压力“排忧解难”。而这种途径的理论支撑点就是儒家的“修己慎独”的人格追求,这种人格追求强调个人的内心道德自觉,注重“内省~慎独”的人格修养。作为人们基本道德底线和道德规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意义和借鉴价值,从而也有利于和谐文化的建设。

二、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推崇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及其意义

在人伦关系上,儒家重人与人之问的伦理关系,如果我们扬弃其注重等级名分的糟粕,那么,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原则可以说就是提倡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原则。儒家认为,人不是孤立自存的,而是处于各种人际关系中,人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儒家提倡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交往,“礼尚往来”。而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基本原则就是“仁”,“仁”的根本是孝悌之德。其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稳固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有了所谓的忠恕之道。“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也就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儒家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其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要爱己及人,利己利人,不能不说这中间蕴含着人与人之间互助的内涵。由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既出现了无数孝子慈父,仁兄贤弟,也培养了许多为民请命、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条件、背景等各种要素差异的原因,使得各个阶层、社会组织、人与人之间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因此,建立融洽相处的社会风尚,不仅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还需要伦理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而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所推崇的相互协调及和睦交往正能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调节人们在处理人己关系时“能近取譬”,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欲望和要求,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这样人们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学会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腾文公上》)“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使人们能安老怀少,有责任地为家庭、朋友、社会而去把住自己的言行,从而以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的井然有序的社会。

总之,儒家推崇的相互协调的和睦相处能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来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去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去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三、儒家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及其意义

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取向。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内容十分复杂,重义轻利以义制利才是传统义利观的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而儒家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又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儒家的思想中,“义”即道义,也就是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利”指利益,又指功利或功效,通常指个人利益、私利。【1】而在义利孰轻孰重上,儒家以义作为当然之则,“重义轻利”,主张“义以为质”、“义以为上”。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荀子明确提出:“先义而后利”(《荀子·荣辱》)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

子·荣辱》)孟子要求“先义后利”,针对这一观点,他表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当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利”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即使圣_人,也不能完全不讲利:“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二程集》第396页)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遵循“先义后利”的原则。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儒家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这种境界给人以正面的价值取向,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当前,由于功利主义和资本主义文化糟粕的影响,一些人们受到“利”的驱动而做出了一些丧失道德的事,如毒奶粉、黑心棉、假药、假酒、豆腐渣工程,有的为了遗产、家产而使父子、兄弟相互残杀,有的为了一己之利而使朋友反目成仇等等。一般说来,求利是无可厚非的,也能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惟利是图、见义忘义、损人利己,那么会败坏社会的风气,破坏社会秩序。损害他人的利益,这必须要招致他人的怨恨,产生不和谐的因素。然而,儒家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能对此起到抑制作用。儒家主张在合乎道义原则的指导下,采取适宜合理的方式去取利;在义利发生矛盾时能够“以义为质”、“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在谋利中不失义,以保证社会秩序健康有序地发展,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维护社会的稳定,从而对于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1994年10月5日召开的“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大会及国际学术研讨会”

韵开幕式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对孔子及其儒家给予评价中说:“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以完善人的主体道德,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修养和对他人、国家、社会应有的义务和应负的责任联系起来,这在当前市场经济和商品生产发展的社会条件下,对于我们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的”。【2】由此可见,儒家的伦理观,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在它的熏陶下,圣人们向来以修身立德为己任,以表彰忠臣孝子为要务,以先义后利为准则来修身治平。这种伦理思想贯穿了传统文化的始末,支配了中华思想界几千年,影响极其深远。当然,无论哪家思想,哪种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性。因此,笔者主张儒家在文化格局中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其目的是为了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得以复兴,而不是复古。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用批判的眼光去继承和发扬,为当代中华和谐文化找到重要的源头活水。

总之,儒家伦理观在道德文化理念上追求圣人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境界,在人伦关系上推崇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与当代具有共时性价值的一面,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苗润田.。放于利而行多怨”—— 儒家义利学说再探讨[J].哲学研究2007(4).

建设和谐社区的意义 第8篇

企业的和谐是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事业单位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 当前大多数企业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 如何在企业中建设和谐文化, 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一、和谐文化的内涵

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 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等多方面的和谐。企业的和谐文化, 是企业的具体化和载体, 它是指企业员工之间存在着一种幸福、和谐、有序的文化氛围,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 大家能够受到关爱和尊重, 自身的才华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在不断助推组织发展的过程中, 员工个人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企业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

1.企业和谐文化的建设, 有利于人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解决工作上的难题

人们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除了要揭示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或解决自然界中存在的问题, 还要用部分精力解决人们之间的许多矛盾和冲突。有些矛盾和冲突极大地影响着人们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当然, 生存在社会中的人, 必然会产生或遇到许许多多的矛盾和冲突, 甚至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但是, 有些矛盾和冲突是人为造成的, 是可以避免的, 是不必要的。如果建立一个良好的和谐文化, 这类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 甚至可以消除不必要的冲突, 员工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工作的开展。

2.企业和谐文化的建设, 有利于消除目前社会中存在的浮躁情绪

浮躁情绪心态的产生和出现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的不良因素的反映。这种因素的根源来自于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 表现为不认真学习、人浮于事;不愿做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 好大喜功;不认真从事自己的工作, 不脚踏实地。有的是甚至违背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 是一种缺乏有序的、规范的、有效的、合理的管理机制或所引起的不良现象。反之, 有这种心态的人在社会群体中制造了许多矛盾和冲突, 阻碍了企业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3.企业和谐文化建设, 有利于企业展开工作的良性循环

企业是一个动态的开放大系统, 有了和谐的文化, 这个大系统中的各子系统才能够正常运转, 各子系统才能互相配合协调工作, 企业所投入的人力和财力才能够达到合理的匹配, 产生最大效益, 企业这个大系统才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走上高速发展的运行轨道。

4.企业和谐文化的建设, 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要发展, 需要不断地积累人才资源。有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提供干事业的和谐文化环境, 就能留住人才。有了人才,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所保障。

总之,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较好的激励制度, 更需要有和谐的文化环境, 和谐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人文环境, 以及合理的用人机制等根本条件作为保障。

三、企业建设和谐文化的路径

大多企业当前面临着一个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 其内部目前也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音符。我们需要营造一个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人文环境和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通过营造和谐氛围, 消除不和谐的音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解决:

1.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完善企业和谐文化建立

构建和谐的一流企业, 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培养高素质型人才, 其关键在于营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对于他们来讲, 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价值环境, 往往比单靠提高物质待遇更重要。优化利于人才成长的好环境, 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建设让每个人都能施展自己的才能环境、健全让每个人都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制、建立让每个人才都能脱颖而出的氛围。建立和完善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为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用共同的理想和事业追求激励人才、凝聚人才、稳定人才。既要从学习、工作上给人才热情支持, 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又要注重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给予关心, 加强教育引导和帮助, 为人才成长进步、施展才华、释放能量创造条件和搭设舞台。

2.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推动企业和谐文化建立

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造就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文化氛围, 制定出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稳定人才的措施。从薪酬方面来讲, 部分企业员工的收入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公司相比, 有着天壤之别。应该说, 薪酬是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如果我们的骨干人才、关键人才的收入无法达到市场上应有的标准, 则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只是一句空话。在过去, 福利住房制度, 是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一大法宝, 许多优秀的员工, 尽管收入不高, 但是由于能够拥有一套廉价的住房, 使他们选择了国有企业。另外, 良好的福利医疗制度, 也是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 随着住房制度、医疗制度的改革, 原来国有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对于优秀人才的稳定和吸引力大大降低。因此, 研究和解决优秀人才的住房、医疗、交通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是我们的管理部门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也是我们需要努力去解决的问题。

3.建设弘扬和谐的文化传播网络, 让和谐理念在员工心中扎根

和谐文化是一种全体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文化家园, 是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 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文化氛围。和谐就是力量, 和谐才能发展, 和谐才能创造, 和谐是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消除一切不和谐因素, 营造和谐文化, 必定能够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宁林.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路径及其贡献作用初探[J].管理观察, 2013, (3) :186-187.

上一篇:情人节给客户祝福语下一篇:开展学习贯彻党章及入党宣誓仪式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