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拓展课的认知

2024-06-19

小学数学拓展课的认知(精选12篇)

小学数学拓展课的认知 第1篇

探索小学语文“回顾拓展”课的教学

探索小学语文“回顾拓展”课的教学

新课程从五年级上册开始把每单元的“语文园地”改为“回顾拓展”.“回顾拓展”一般有三个板块,其中必有的是两个板块――“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另一个是“展示台”,从“趣味语文”、“课外书屋”“、成语故事”当中选择一个栏目来穿插安排。“回顾拓展”是单元拓展性综合学习,其中“交流平台”是对每一单元主题学习后的一个总结性的回顾“,日积月累”的内容较丰富,安排了名人名言或是经典诗词句或是对联、歇后语等。“展示台”是关于学生运用的实践性活动,而趣味语文与成语故事则是对传统文化的积淀性学习。“回顾拓展”课是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针对每一个拥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的板块,我们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应怎样使学生有兴趣、更有效地进行“回顾拓展”的综合性学习?怎样让回顾拓展课能真正起到回顾单元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提升?下面,我以五年级下册的“回顾拓展三”为例,谈谈如何提高回顾拓展课的效率。

上回顾拓展课,以前我真是无从着手。上好回顾拓展课,必须要有新意和深意,我找了很多资料。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中观摩课、评比课常见课型不少,唯独不曾见过“回顾拓展”课没有新颖的好教案可以参考,我只好静下心来思考:回顾拓展,顾名思义就是回顾本单元的重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是整合这单元的知识点;同时要想这种课有效,就不能以复习形式枯燥地讲解。我的教案最终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和设计的:

一、在趣意中引领

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有一个永不失败的法宝,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只要激发起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学得轻松有成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更何况回顾拓展课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复习课,要想使学生喜欢这堂课,首先课始时就得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作为一门精湛艺术,课前激趣犹如文章的“凤头”、戏剧的序幕、相声的开场、说书人的起讲,一开始就要有吸引人心的作用,从而敲响教学的第一锤。“回顾拓展三”中的第一块内容是复习本单元的说明方法,按照传统的方式让学生找文中含有说明方法的句子过于沉闷,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我说,你猜”的游戏,让学生快乐地竞赛、学习,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课堂的气氛也热烈了。

二、在回顾中整合

回顾拓展课一般是由几个板块组成,板块之间看似并无太大的关联。我们平时上课也只是一块一块讲下来,比较零散。既然是一堂课,应该让这堂课有一定的整体性;同时回顾拓展课,也相当于复习课,教学以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为目的,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综合、归类、转化和辨别,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使教材有一个整体性。

1.主题整合法

主题整合法是指以具有相同人文因素的话题为主题,将语文教材或其他文本中零散的、甚至单一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与统整,从而聚合多个文本中具有相同文化内涵的丰富信息的方法。在探讨说明方法时,我用了猜字谜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谜面了解采用说明方法介绍熟悉的动物,再让学生用自己组织的语言介绍,我问“:你是怎么通过谜面猜出了谜底?谜面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你还可以用上哪些说明方法介绍你熟悉的东西”;在交流平台上,我说“:这组文章很生动,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这种准确生动表达出来的呢?”;在教学“日积月累”时,我的导语是: 积蓄了力量,我们就快乐出发吧。对了,沿途还有别样的景致让我们去欣赏呢,可要记住哦。(点击课件,播放《快乐老家》旋律,并出示课本中的《四时之风》内容。)

让“欣赏”始终牵着学生的心,牵着整堂课,使原本毫无生气的课,变得暖意融融,使原本零散的内容有一个统一性。

特级教师窦桂梅曾提出“主题教学法”.其实“,主题”也可以是一种课程整合的方法。在新课程观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克服知识单元教学法“见知不见人”的弊端,带领学生围绕一定的文化主题重新选编与整合课程内容,或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或直接构建新的课程,把原先散落、孤立的知识内容整合成具有相同主题的“集成块”.

2.情境整合法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曾提到过情境整合的作用,她认为情境不是单纯地获取知识经验的手段,它与镶嵌在其中的知识经验内容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时刻对这些知识经验的内容进行着整合。教学时我们可以设计一定的情境,把几块内容联系起来。有一次听课时,我发现一位老师就是以当前孩子最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为情境,整合了各板块。

整合的方法还有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只要是根据实际内容选择适当的操作模式就是很好的整合方法。

三、在拓展中提升

“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是对本单元主题或重点的回顾“,日积月累”是在本单元词语或名人名言上的拓展,趣味语文或成语故事都是在前面文本的基础上拓展的。它的关键还在于回顾拓展后的提升,提升主题,提升知识点,提升学习能力。如“交流平台”是对每一单元主题学习后的一个总结性的回顾。以前对于这一块内容,我基本都是读一读就草草过去了。这次通过查阅资料、认真研究、编写教案,发现这还真是单元复习的一宝。它不仅是这一组文章的重点所在,给了学生一个回顾的平台,同时让这组课文在综合性的学习后,有了一个拓展提升的空间。如果把握好这块内容,那么单元的目标也达成了。这单元的“交流平台”是要交流作者抒情的方法,并从中获得写作启示。总之,目前由于回顾拓展课的理论阐释和实践研讨的缺失,要求我们教师摸着石头过河,课堂中难免问题多多,尤其是乡镇学校。如何在过河的过程中摸出点规律来,使回顾拓展课能真正地回顾单元内容,拓展单元主题,提升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是值得我们长时期探索与研究的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程的编者在探索,我们执教者在探索,终极目标是“授之以渔”,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

小学数学拓展课的认知 第2篇

一、活动目的。

为更好地落实上饶县教体局提出的“以导学案、教学案”进行课堂教学的模式改革,同时也为了进一步了解我乡小学教师在“五案”工作要求的执行和使用实效,加快对新教学模式研究的步伐,深入研究在新形势下学科领域内如何具体落实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我乡数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知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为老师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展示的.平台,计划在全乡开展数学赛课活动。

二、参赛对象:

全乡数学教师。

三、比赛内容与形式。

1、内容:本学期一至六年级的教材。内容不限,课型不限。

2、形式。

(1)抽签:各选手根据自己所报年段抽取上课时间。

(2)赛课:选手按抽签的顺序现场赛课。

四、时间安排、地点:

时间为20xx年xx月xx日,地点在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

五、比赛评判。

六、项、评奖要求及奖励办法。

小学数学拓展课的认知 第3篇

一、拓展文本材料, 奠定认知基础

在以前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总是生硬地将课本外的材料简单地拿过来, 这样的材料没有经过教师的润色和加工, 脱离学生的认知基础, 所以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 显然这是不科学的。面对这样的情况, 语文教师就应该在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 补充课堂阅读教学的有关材料, 这样帮助学生充分、深入解读文本, 获得感悟。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时, 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更加全面地掌握文本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补充了关于林则徐的相关资料。在这个拓展的过程中, 教师并没有生搬硬套, 而是将通过网络获得的信息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时间处于清朝的末期, 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利用鸦片来毒害我中华炎黄子孙, 他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却一味地逆来顺受, 在这样的环境下, 林则徐挺身而出, 在当时政府以及帝国侵略者的双重压力下毅然销毁了鸦片, 让我们的中国人终于能够扬眉吐气。通过教师这样的语言修饰, 为学生们刻画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林则徐的形象, 让学生对于林则徐有了深刻的了解, 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本的学习, 这就是文本拓展延伸的作用。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足, 对于那些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的文本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不利于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掌握。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拓展一些相关的材料,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拓展材料时要注重材料的选择。有所取舍, 避免贪多求全造成课堂教学的混乱, 影响课堂教学的思路。

二、掌握拓展时机, 吻合认知节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和指导。新课标提倡构建“以生为本”的生本课堂,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要求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课堂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掌握拓展的时机, 在学生的思维高潮处及时引导, 激活学生的思维向着更深刻的方向发展, 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提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牛郎织女》这篇课文时, 在学生们对文本的材料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在文本中, 经过教师的指导, 学生们认识到牛郎和织女经历了美满的爱情生活, 经历了王母娘娘对他们狠心的拆散, 这时学生对于文本中的人物有了自己的解读, 与文本中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但是,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有学生却提出来这样的问题:“因为王母娘娘的干涉, 牛郎和织女一年只能见一次面, 这样的生活还有意义吗?”这个问题非常新颖, 一下子就引起了大家激烈的讨论,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这个问题, 教师拓展补充了秦观在《鹊桥仙》中写到的句子——“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引导学生将这两种价值观进行比较, 在学生们的争辩中, 对于人生价值观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 教师抓住学生思维高潮的时机对文本进行材料的拓展, 引导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 获得更深刻的情感认识, 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会出现一定的疑问, 这就是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有利时机, 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有效拓展, 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三、课堂内外对接, 升华认知感悟

选入教材中很多文本都蕴含了丰富的意蕴, 从这个角度来看, 每堂课的结束实际上也是学生另一种思维的开始, 那么, 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抓住学生对于文本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这样的材料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本,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实现课内外内容的对接, 升华学生的认知。

有效的拓展延伸, 帮助学生由课内知识过渡到课外学习,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文本,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合理的拓展延伸, 让语文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形式更加灵活, 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 让学生爱上语文, 收获精彩。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实施拓展延伸, 可以开拓文本教学的广度, 挖掘文本的深度, 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渐提高, 让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逐渐提升, 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1]邵飞, 邵明晓.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 (23) .

小学数学拓展课的认知 第4篇

一、拓展课的对象选择

拓指开辟、扩充。展指展开。拓展性学习显性是指在原有基础上展开、开辟新的学习领域,从教学方面定义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方法的扩容增加和优化发展,是对学生学习的全方位的促进。拓展课正因为其广泛的学习领域,所以其对象不只是针对部分学生,而应是让不同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不同的收获,体验不同的成功感。小学阶段拓展课该拓展到什么程度,就是今天我要谈的“度”的把握。

二、拓展课的“度”的把握

1、拓展课内容难易度的把握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课解决的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我们强制要求学生去解决问题。所以拓展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觉得研究数学是件有意思的事、乐于干的事。那么教者在选择拓展的内容上就要下功夫,不拘泥于传统的教材意识,也不能简单取奥数教材上的内容。它可以是教材中的一些趣味题、探究题,生活中的趣题,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或是其他媒介中的,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我们都要认真思考,仔细操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融入我们的课堂,才能在课堂上有收获。

①拓展课的内容可以是小学数学教材上的“你知道吗”?如数列计算1/2+1/4+1/8+1/16+1/32+……1/1024=教师通过图例让学生能够有所顿悟的东西,不需要学生花太多经历去死记硬背,不需要违背学生学习方法的,又能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索欲望的。但若提升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类似于3/4+3/9+3/14+3/19……+3/104这样的数列,但显然这已不适合全体学生,这对小学生里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高要求,跳一跳是摘不到桃的。

②拓展课的内容还可以是练习中的找规律。如312-213,451-154,847-748,我们发现这些算式的结果都是99的倍数。于是我们需要启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结果都是99的倍数,原因在何处?再如1、2、3、4组成两个两位数,使其积尽可能最大。以其中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怎样做才能让体积最大?……这些需要学生猜测、验证,然后得出结论,再实践的内容是我们拓展课需要去挖掘的。

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活趣题。如莫比乌丝带,让学生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一点原理,由此带动学生再创造、再思考的内容都值得拓展。如陈加仓老师的有趣的骰子一课,在与学生骰子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骰子中存在的秘密,解密赌场背后的秘密,即好玩,又含有思维、教育的价值,值得推广。再如《可怕的科学》中的《22的秘密》、《可怕的预言》等内容,看上去它们是些类似于魔术性质的数学,如果我们能步步设迷,不断提起学生解开这些魔术的奥秘的兴趣,那么数学课堂将变得丰富多彩。

2、拓展课教学方法深度的把握

拓展学习关乎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可以通过猜测、观察、操作、假设、列表等进行,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选择适合、更深入浅出的方法进行。教者在教学时需要把握教学的几大基本原则,尤其是科学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3、拓展课中思维发散广度的把握

拓展课上能让学生有发出感叹: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一声感叹就是拓展课的成功标志。在课堂中学生能一起研究,一起发现表象背后的本质,是我们拓展课需要追求的目标。课堂中不断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更是课堂追求的本质。

但数学思想方法呈隐蔽形式,渗透在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看到知识背后蕴涵的思想,运用这些思想进行再认识、再实践,那么知识与方法均可以被学生运用,再创造才有可能出现,拓展课追求的思维发散才有可能被实现。拓展课因学生需要而开设,最终的成败也取决因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消化程度。课后找学生聊聊天、做做后测,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拓展课的路才能走得更远。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几种 第5篇

邱菊

作为一门以学生自主实践探究为主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学生亲历真实的实践,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获取真实的体验,在实践任务完成和现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时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研究来看,出现了一种倾向:把现实问题搬到课堂上,通过整合后的学科学习的方式来完成主题学习任务,所采用的基本策略是:读书、讨论、演算、想象等,需要用哪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救学习运用哪个学科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无疑实现了教学的综合性,但是忽略了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性属性——学生不能够在真实地与所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现象去互动,去实际动手操作,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去亲自感受现实,获得多方面的实践体验。笔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还是在课堂以外的真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来进行的,要强调学生亲历感兴趣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历感兴趣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指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动手操作、解决真实的生活和社会现实问题,还有没有在室内进行的“课堂教学”?答案仍然是肯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然需要“课堂教学”。不过,“课堂教学”要解决的是“实践过程”以外的问题。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有如下学习环节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活动的主体的确定、方案的制定、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策略性问题的解决、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整理、交流展示、升华情感体验等。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实践活动开题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激发兴趣、选定主题、确定活动的方案。

课堂教学基本内容包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唤起学生对感兴趣问题的研究欲望,确定要进行实践研究、开展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按照主题内容的一致性和相近性给学生分组;指导各小组讨论制定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目标、活动的步骤、活动要创造的条件、活动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小组内成员的分工、预想困难和问题,作出策略预想等。老师对学生制定方案情况进行可行性评判和指导。

第二种类型:活动策略指导课。

活动策略指导课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开题课后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策略问题来进行指导。通过教师的观察、调查反馈,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自己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所设想的问题解决策略施行受阻等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困惑、问题,给予策略性指导。

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提供必备的知识来源,提供并组织学生展开学习领会为解决问题必备的知识;提供必备的学习设备、条件(如图书馆、微机室),指导学生学习资料学习研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研究实践中所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调控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必需的学习策略等。通过活动策略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后面的研究实践。

第三种类型:成果总结整理课。

学生通过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成果。这些成果用什么方式来呈现?这是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来进行指导的。

指导学生总结、整理研究成果,需要跟具体的、能够实现其研究、实践的生活与社会价值的背景联系起来,因此,教师要做的事情首先是为学生创设这种“背景情境”,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果总结整理出来以后有什么样的生活和社会价值。

然后,根据学生研究内容的类型,来确定实践成果的表现形式:制作实物成品或者模型;写出调研报告、小论文、提出建议;作出数据统计、绘制图表;写书信或者心得体会;编演剧本;办手抄报等等。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成果总结整理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尽最大可能,总结整理出自己满意的“显性成果”。

成果的总结整理,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学生自己完成,具体情况根据学生活动成果的实际来确定,因此,教师的指导采用针对学生个人和团体来进行两种情况。

需要说明的事,教师的指导主要表现为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整理成果所遇到的困难,组织学生展开研究讨论;对学生研究讨论如何总结整理的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点拨、提示。第四种类型:展示分享课。

展示分享,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的过程。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定性、定质,而是通过展示,互相分享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实践活动的在生活和社会中的价值意义,增进自我成就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我成就欲望、社会角色感,增进积极的情感体验。

展示分享课要安排在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研究成果的生活和社会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具体方式可以采用:作品展示、交流、互相评议、请家长、社会人士来进行鉴定等方式来进行。

展示分享课课后,应该有一个实践延伸的过程:要让学生的成果切实与生活、社会现实互动起来,在生活和社会现实中,真实地发生其意义,实现其价值,得到生活和社会的回应。

前面提到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的几种类型。应该提出的是: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亲历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是为学生“亲历生活和社会实践,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服务的,上课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去实践、探究、创新。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点滴体会 第6篇

吴艳

甘肃民乐县南古寄宿制小学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新授课的研究,忽视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练习课。事实上,学生知识的真正掌握与智力开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练习课的巩固、深化。因此,我们要像重视新授课一样重视练习课的研究。小学数学练习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总课时数的2/3,也是新授课的延续。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并使技能转化为技巧,必须充分发挥练习这个环节的作用。因此,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精心设计练习,耐心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消化,巩固应用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课堂练习效率,下面就本人对练习课教学谈几点体会:

1练习要有坡度,有层次,还要把握重点

学生接受和巩固知识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并且是有阶段性的。所以设计的练习题,也要根据阶段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坡度,还要有层次。就是将设计好的练习题,按坡度不同分几次提供给学生练习。练习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在知识的联结点上动脑筋,在掌握知识的关键上下功夫。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应用题时,分析,列式和计算全部都进行练习,但主要矛盾不在计算上,而在与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和实际问题入手,在分析问题时从简单问题入手练习找规律,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找规律能够正确迅速地寻求到解题的方法。所以练习植树问题时要集中练习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先让学生明白在一条线段上两端都要栽树(要栽的棵数=间隔数+1)和两端都不栽(要栽的棵数=间隔数-1)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并能使稍复杂的植树问题转换成简单化,不要单纯做题,重在使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的转换思想。

2练习要注意点拨 ,启迪学生智慧

在数学练习课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设计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饶有兴趣且具有一定坡度的`练习题,另一方面要注重练习题中智力因素的点拨与启迪。例如,判断一个自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不少学生往往把这个数所有的约数都写出来,在判定该数为合数或质数,我设计了如下练习进行点拨:要判断15是质数,还是合数。就要准确判断15除1和15之外有无别的约数,有则是合数,无则是质数。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加深了对质数、合数概念的理解。学生不仅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而且判断速度明显加快。

3练习要消除定势,注重练习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今天学习乘法应用题,他们往往认为所有的题目都用乘法做。明天学习除法,又认为所有题目都用除法做,这些都是定势的思维干扰的结果。学生在解题时新旧知识相互干扰的情况也引要起注意。在设计练习时,就得考虑如何防止学生产生思维定势,怎样理解新旧知识的相互干扰,练习的内容不能孤立的设计,而要考虑与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容易掌握新知识,技能纳入已有的认识体系。

4练习要形式多样,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小学数学听评课的教学反思 第7篇

我一直是一名语文老师,11月9日,有幸到砖埠小学听了三节数学课。总体感觉很好,比以往见过的数学课都好,其中有三点感受较深。

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中都有了较为充足的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以活动贯穿课堂,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在教学评价上,教师都比较注重,以表扬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树立自信。这两点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对于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有极大的作用。另外新课程理念还体现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多元,强化了数学的实用性……

细节决定成败。在《可能性》上,上课初始,学生回答抛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50%,教师想让学生回答1/2。于是,教师就引导,结果学生偏偏不弹弦,回答的乱七八糟。教师反复引导无果,终按捺不住怒火发作。自此,课堂气氛直转而下,学生不敢举手,教师也丧失信心。50%=1/2如此简单,如此没有价值,如此和教学目标“可能性”风马牛不相及,却成为了本节课的一个转折点!其实我感觉在这里老师完全可以说出来,50%=1/2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太简单了,太没有思考价值了。它之所以难,难在于学生猜测老师的心思,“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猜心思是件很伤脑筋的事情。我们很多时候都演绎了这一幕:因猜一个没有多少价值的心思(或者说标准答案)而影响了课堂进度,影响了师生的情绪。

习惯训练的最高点应该是思维习惯,思维的训练是数学课的重要价值。我记得初中时一位临时代课的数学教师说过:“数学是寻求最简单的科学。”这种寻求的途径就是人的思维方式。在《7的乘法口诀》一课中,有些教师认为应出现加法算式,而二小的王老师说教参中明确说过234口诀时需出现,这节课不必再出现。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乘法思维的形成,虽然利用加法体现了多种方法、分散思维的训练,但是当前是学习乘法,而且前面已有这种铺垫,反复出现加法,不利于乘法思维的形成。再说教参中既然如此说,就肯定有它的原因、依据,我们不能在解读教材不清的情况下,就想当然,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再如《口算乘法》一课,30×3=90,学生说他的计算方法是30+30+30=90,一连两位学生都是如此。而本课的目标是填零的乘法,前面例题已经讲过,学生仍然按老路子做,说明学生没有这种思维这就是放着大道不走非走小道。何况本节课就是教学生如何走上高速呢?我个人认为这时老师不应该肯定,更不能表扬,而应该问“有没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走高速—既快又安全。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数学训练就是思维的训练。

小学数学拓展课的认知 第8篇

一、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具体实例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

新知识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应当积极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差异创设合理情境,使学生形成自身水平不足与解决问题的矛盾,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起来。《角的初步认识》的情境设计:

1. 初步认识角

师:三根小棒首尾连在一起,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摆成一个三角形。

师:去掉一根小棒,连在一起会是一个什么图形?

摆一摆,并展示。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PPT出示校园情境图,找一找哪里有角?

学生观察,指一指,说一说。

出示情境图中的三个物品:剪刀、钟表、三角尺。(如下图)

师:这三个物品上有角吗?

指一指,说一说。

2. 归纳角的特征

师:观察角都有什么特点,讨论并汇报。

生1:有一个尖尖的点。

生2:有两条直的线。

生3: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的线连在一起。

师:我们把尖尖的点叫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边。(边说边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创设利用小棒摆一摆的具体情境,从学生已知的图形入手,引出角;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哪里有角,感知角就在我们身边;指一指、说一说,引导学生经历角的抽象过程,初步建立“角”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游戏激发兴趣,引发初步感知到深入认识的思维过渡

1. 摸角和指角

师: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摸一摸、指一指你身边的角。

摸角(桌面上的角和数学书中的角)和找角(教室里的角)时,学生对角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出现错误(摸法随意,指向不明)。

学生演示后,教师指导如何正确摸角、指角。

2. 辨角

辨一辨哪些是角,说明理由。

3. 画角

尝试画角,并展示、讨论。

生1:先画一个点。

生2:用尺子向两个方向分别画两条线。

课件演示画角的正确过程:从一个顶点起向不同的两个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得到一个角。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角的认识,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向深入理解角的特性的平衡过渡。通过找角、辨角、画角等游戏活动,进一步巩固“角”的概念。】

三、探究核心问题,经历理解差异到共同作用的学习过程

1. 体会角的大小

师:同桌比较活动角的大小,说一说可以怎么比?

生1:可以直接观察比较角的大小。

生2:大小差不多的两个角,可以用重叠法比较大小(演示)。

2. 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1)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大小的关系

师:结合学具活动角,你能让它的角变大、变小吗?

学生尝试玩活动角,点名让学生说,教师演示。

生1:把角的两边往外拉,角变大了。

生2:固定一条边,向外拉另外一边,角也能变大。

生3:两边慢慢合拢,角变小了。

讨论小结: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两边叉开越小,角越小。

(2)角的大小与角两边长短的关系

师:将一个角的一边延长,说一说角有什么变化(课件演示)。

生:角的大小不变。

课件依次演示将一个角的两边延长,一边缩短,两边缩短,让学生说一说角的变化情况。

小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笔者设计了三个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比一比活动角的大小”,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感知角是有大小的;“如何让活动角变大变小”,注重学生的操作、体验,引导学生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边叉开大小的关系;“延长角的边,角是否有变化”,利用多媒体演示,学生对比、感悟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在教学《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时,采用“认知冲突”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由猜想→验证→概括的学习过程,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突破思维障碍。

摘要:认知冲突是学生对现有的认知与新知识间的一种不平衡表现。由两堂低、中年级“图形与几何”课的教学引发思考,如何运用认知冲突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在认知发展中促进数学思维的提升。

关键词:认知冲突,图形与几何,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拓展课的认知 第9篇

1. 依据元认知知识,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按照元认知理论。通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诊断、自我调整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完善整个单元(阶段)知识的认知结构,学会反思解题过程。

学生学习的重点是通过具体的题目分析,掌握对出错原因的剖析方法,学会依据测验诊断调整学习的态度和方式。

2. 根据元认知体验,设计突破措施

数学试卷讲评课是以策略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其中的规则是启发式的。学生需要丰富自己的元认知体验,在讲评课上应该采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元认知体验不光是对自己学习的认知,也应该包括对他人学习方式的认知和辨析,以至评价反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有效地让学习者学会交流和评价。

具体措施包括:

(1) 设计“自我评价量表”,引导和规范学生反思策略。

(2) 小组讨论学习,进行组内试卷统计和组间数据比较,分析典型错误。

(3)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3. 按照元认知监控的不同维度,改进“数学单元测试”自我评价表的设计

第一阶段设计:让学生在试卷上错题的旁边用红笔订正,在试卷表头归纳本次考试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下阶段学习计划。此做法的优势是学生耗时少,与原有体验相匹配。不足之处主要是反省认知的目标大而模糊,学生对此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大多学生用“计算粗心”来概括不足,用“多做题”来作为下阶段的学习计划。此设计没有体现培养学生反省认知的目标。

第二阶段设计:设计归纳表2份,表1为课堂小组学习统计表,用于分析典型错误。表2为学生解题反思表,需要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下图为表2)。优点是把反省认知目标定位为错题反思,让学生可以根据表格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反思习惯。不足之处是学生缺乏对知识整体的反馈认知,大部分学生在归纳错误原因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填写。

第三阶段设计:在前表的基础上参考了林少杰老师的“数学单元测验”学生自我评价表。增加了对测验的整体认知和对自我认知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区分了“单元测验”与“阶段综合测试”评价表。单元测验评价表没有设置“知识结构反思”,而是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单元知识归纳总结。

小学数学公开课的实施方案 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突破口,以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为研究核心,以深化“课堂集学习、实践、研究于一体,加强实效性,减少盲目性、随意性,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用教学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并总结经验。通过参与校本教研,提升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1、实践性: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将研究贯穿于教学始终,坚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

2、互动性:通过互相听课、评课营造平等研讨的平台,构建互动的研究方式,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共识。

4、个人反思性:采取教学随笔、课后反思等形式,让教师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反思、总结,对教育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共享。

三、实施策略:

(一)、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为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我们抓实集体备课。建立“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制度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内容、定方式、定中心发言人)。备课要求做到“三备”:首先备内容。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教师只有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才能透彻,这样讲起课来才能举重若轻,才能讲在点子上。教师还要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旁征博引,看穿、看透教材,这样,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同时,要备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前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依据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下发的训练材料,教师必须先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当堂训练、快速反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的.成长依赖的是每一堂课的积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重中之重。

1、构建日常有效课堂。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如何体现科学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其二,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其三,常态课如何针对学生差异实施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提升教师日常教学能力。

2、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根据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本学期我们将通过有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计算正确、迅速,而且更突出要求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与灵活,并注意把各种计算(口算、笔算、估简便计算、解决问题)有机地联系与整合起来,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从更高的要求提升学生计算的素质。并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教学。

(1)、关注课堂的全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行为,更是学生的行为;不仅是好成绩学生的行为,也是“差生”的行为。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认真对待课堂训练。思考题的难度要有梯次,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差生”要具有回答问题的优先权等。

(2)、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题能力的培养是在过程中形成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只有长期坚持,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才会有结果。

(三)、“专家”引领,不断研究教学,提高自我。

1、教师之间广泛而真诚的交流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大家可以通过交流取长补短,为自己的教学寻找金点子。

3、、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深入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活动中继续开展互相听课活动,听课后组织教师共同探究、共同评课,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4、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在教研组活动中重温教研组所制定的备课制度。

5、为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积极参加区级进修活动和校本培训,组织教研组老师观摩精彩教学录像课,将这些精彩课中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带入各自的教学活动中,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6、本学期我们的教研活动为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了舞台,同时也加强数学教研组建设,促进我校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方法 第11篇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按不同教学阶段分,有章节复习课、单元复习课、期中复习课、期末复习课、毕业总复习课;按复习内容分,有概念复习课、计算复习课、空间与几何复习课、解决问题复习课、综合应用复习课等;按教学方式分,有题组引导复习课、专题讲座复习课、质疑解难复习课、自主学习复习课、试卷评讲复习课等。

无论什么样的复习形式,小学数学复习课都必须做到具有针对性。这里的针对性有三层意思,一是针对所要复习内容的特点,设计复习的方式方法。二是针对“学情”,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及遗忘缺漏情况,确定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三是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精心编选富有启发性、典型性的训练题目。

小学数学说课的方法与技巧 第12篇

说课,是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训练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手段,目前也成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的练兵形式。

八月份,学校利用暑期培训时间开展了全员说课“大阅兵”活动。由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牵头的这项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项活动的开展,让学校从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各科教师对说课这一活动认知的情况。全体教师说课稿的撰写水平得到了充分展示,同时也训练了老师们独立分析、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并通过优秀说课稿的说课展示,帮助全体老师正确掌握了说课的一般流程,体会了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活动之后,再次拿起这四十多份数学说课稿,逐一认真地学习研究,体会颇多,感触颇杂。每一份说课稿都渗透了老师们独立的认识教材、分析教材、重组教材的个性化思考,是教学能力个性化的最佳体现,甚至让我觉得是体现了“版权”的创作。当然,由于说课稿的撰写牵涉到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掌握运用理论的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认知、分析、重组教材的能力等),而能力差异是客观地存在的,这就决定了说课稿的质量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理论的阐述比重方面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撑,科学的教学设想必定有相关的理论依据。“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理论的准备是为了帮助说清“为什么”,运用得恰如其分,则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何做到“恰如其分”,我们看这样的例子: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设计》说课稿片断:

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基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或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教学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我将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比较获得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困难,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对自己的探究得出的方法可能会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评析:可以看出,在说课中理论知识的运用不在于引用大段的《新课标》内容或过多的名人名言,往往是将理论的阐述融入主知识点的分析之中,为彰显自己的观点增添说服力,上面的片断就做到了这一点。说课之“说”,在于说出自己的设计“理想”。“理想”拒绝了“恰如其分”的理论,就可能走向“幻想”。

二、使用语言文字的描述方面

说课从具体操作上看,应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写说课稿与说课,这里说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是从写说课稿方面谈的。显而易见,一篇好的说课稿应是主题鲜明的,思路清晰的,用词准确的。这样,文字运用的规范性、科学性、可听性显得尤为重要。一位老师的说课稿能说明这个问题: 《认识整万数》说课片段: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经历探索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的过程;会读、会写整万数;知道整万数的组成;了解数位顺序表中的万级各个数位;了解万级各个数位所表示的意义,会按一定要求和顺序数整万数。

2.增强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迁移能力,提高同学间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大数目数值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探究、交流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评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一般从三方面(三维目标)进行阐述,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目标的确定应依据教材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学情,目标越具体、越明确,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学方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上面的例子中,设计者准确地应用了“经历、会、知道、了解”等新课标规定的词语,这些词语从实质上反映了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同时结合教材内容,描述了在本课中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自主探究”,“迁移”,“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能力,言简意赅。

三、面对不同对象的性质方面

所谓不同对象,是指说课与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对象不同。说课面对的是同行、教育教学专家,所以针对教材中某一知识点,应重点地“自我介绍”式地说清对教材的分析、教学的理念、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等。其相对于课堂教学的特征就是无教师、学生的实际活动。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学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实践活动,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为特征。正是因为说课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对教师的要求除了理论素养、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外,还要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和情感的表达能力,这表现为大方、得体并有体态语的交流等。在我校开展的这次说课展示活动中,几位老师都表现得流利自如、落落大方。

这次说课活动,对我校全体教师是一次演练,更是一次提高认识的机会。在分析与学习的基础上,我体会到说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把握好“浓”与“淡”的关系

“浓”与“淡”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理论阐述与教材分析”、“怎样教与为什么这样教”之中。

一方面要把握理论阐述与教材分析内容的尺度,既要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引导又必须处理好与教材分析的“浓”“淡”关系。理论的阐述太多,会使得说课内容的空洞乏味,华而不实。理论阐述太少与教材内容结合不紧密,又会使得说课内容浮浅而不厚重。这样看来,撰写说课稿首先必须备课充分,要做好三项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情、设计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理论的阐述要体现出三个层次:一是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二是某一种合适的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三是本学科的专业理论。这样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再围绕以下几个环节撰写说课稿:一说教材。(说清地位和作用、目标和任务、重组教材的方法与依据、重点与难点、);二说教学法。(说清采用的教学原理与原则、教法与学法之间的融合点、特别要说清采用的教学法在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时的作用与方法);三说教学程序。此环节是说课中的重要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说教学程序可从这三方面入手:1.先说出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再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就行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这也上对说教材说教学法的一个“互应”。2.重点把握好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过渡衔接及时间安排。3.说明如何针对课型特点及教学法要求,在不同教学阶段师与生、教与学、讲与练是怎样协调统一的。4.要对教学过程作出动态的预测考虑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

另一方面,在说教学程序时也要把把握好“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浓”与“淡”的关系。这一关系的把握其实反映了教理与教例的有机结合的问题。做到理随例出,例不离理;理和例既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把握好“轻”与“重”的关系

首先,说课分为撰写说课稿和说课两个环节。在面对同行或教育教学专家“说”时,应把握好语言表述时语气、语调,要做到铿锵有力而不失抑扬顿挫。过渡处转折自如、清晰简洁。这就是“说”的轻与重要有个度,不能不愠不火,也不能煽情过度。其次,不同环节笔墨的“轻”与“重”也是值得注意的。显然,说教学程序这一环节是说课的重中之重,既能彰显对教材的个性认识,又能体现撰写者的理论水平,所以笔墨应略“重”些。其它几个环节,如:说教材、说教学法等笔墨就相应“轻”一些。把握好“散”与“合”的关系。

一节课应是有主题的,说课也应有主题。每个环节都为这个主题服务,这就是要求把握好“散”与“合”的关系。散文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说课的每一个环节看似独立,呈“散”的状态,其实应是有一根主线贯串其中的,这体现为“合”的主线是说课稿的“灵魂”所在。这根主线就是撰写者基于教材、教学理念两者进行综合地深层次思考的产物。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会传达出具有整体性与个性的特点。知识点的整体性要求对知识的框架有深层的认识,知识点的个性要求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独立性和批判性的思考。有了深厚的理论支撑,加上对教材的扎实理解,抓住主线,凸显每个环节的特点,也就把握好“散”与“合”的关系了。

上一篇:我的钥匙一直在作文下一篇:中长跑运动人才培养训练的有效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