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尖子生培养方案之我见

2024-07-10

中学尖子生培养方案之我见(精选8篇)

中学尖子生培养方案之我见 第1篇

培养尖子生具体措施和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中学教育教学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识,造就学科榜样和楷模,充分体现我校的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通过学生成长带动教师成长,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1、学校的宏观调控

(1)学校从宏观上考虑,在培养尖子生上给予最大程度地支持,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参入和亲自过问此项工作。

(2)学校教科室每年举行一次以“尖子生培养工作”为主题论文评比或优秀论文、经验材料宣讲论坛活动,激励教师积极参与。

(3)教务部门督促高中年级从高一开始,要针对年级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培优工作,要有计划方案和具体措施,并建立尖子生跟踪档案。

(3)进一步加大对尖子生培养的奖励力度,在重结果的同时也应重过程,对在怀化市重要模考和高考中,尖子生培养取得优异成绩和竞赛辅导获奖的教师,要给予奖励,同时在晋升、评优中都应体现,充分肯定老师们的劳动,充分鼓励教师的合作精神。

(4)每年学校组织召开高中各年级的尖子生培养专题会,从政策上引导和鼓励年级组和教师最大程度开展尖子生的辅导工作,为学校多做贡献,在多做贡献的同时教师也得到各方面的提高。

2、年级的科学操作

(1)竞赛辅导:在现有平行分班的条件下,适当地组织奥赛辅导是培养尖子生的有效途径。首先,成立临时性的奥赛辅导班,形成新的竞争机制,使尖子生在保持优势的同时重新审视自我,激发新的进取动力。“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感觉是自强不息的动力源。其次,通过奥赛辅导,不仅使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整合方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自主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另外,我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而且有优势学科,可以聘请优秀教师讲课。

(2)定期为尖子生举办相互交流的论坛会,为年级的尖子们提供认识其它年级尖子生并与之交流的平台,通过学生交流,使其思想发生碰撞,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年级应安排或邀请学校优秀任课教师定期为这些同学讲课,讲课的目的在于让这些同学感受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思想,经历多元文化的碰撞,吸纳不同的“文化”营养,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已,拓宽思路,使他们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每一个方面都成为尖子生。

(4)年级为每位尖子生建立成长档案,对每位尖子生的思想、学习动态和教师辅导情况有清晰的了解和分析。采取“磨尖”、“治拐”的方式加大管理力度,通过“磨尖”使他们各科成绩拔尖;通过“治拐”主要针对有偏科现象的学生采取强制性的学科跟踪管理。

(5)年级要为尖子生实行导师制,明确导师的责任、权利、奖惩,导师定期对学生进行辅导,年级要全程跟踪,密切监控。

3、学科教师的管理策略

(1)协助尖子生制定学科目标,提倡目标不宜过高,从多拿1分做起

尖子生的培养重在平时,重在细节,重在积累。特别要强调如下一些方面: 第一,要养成清算应得而未得的分数的习惯;第二,要清除屡犯重复错误的毛病; 第三,克服答题不规范的弊端; 第四,改正审题不清、题意理解不准确的错误; 第五,留意粗心大意出错的地方; 第六,加强识记,保证记忆题的得分;第七,训练答题的速度,学会正确用时; 第八,提高书写质量; 第九,注意答题步骤的清晰性和周密性; 第十,严格遵守题目的要求。

(2)培养尖子生反思意识,建立各学科错题本或纠错本

有些学生作过的题目对自己薄弱环节有针对性,有些题目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关键,这类题目就有必要多次重复去做。另外,上课时记录老师的“启迪”,做题时记录“实战的心得”,评改时记录老师的订正,都是非常重要的提高成绩的方法,特别是做题时遇到的难点、所需的时间,所犯的错误,这些对于提高自我、避免重复犯错非常有用。会做的题目不做错,不会做的题目要做出来。解题要想得快,算得准,写得清。

(3)强化尖子生“学了、知了、做了还要“拿了””的意识

“学了、知了、做了”只是量变的积累,而“拿了”才是质变的提升,教师要善于解决学生付出却无回报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拿不到分的具体原因,存在这样问题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薄弱处,只要突破运用这个瓶颈,成绩就会提高一个档次。

(4)注重知识结构化、复习系统化、训练综合化

对于尖子生来说,结构化的知识、系统化的复习和综合化的训练是最为重要的。首先要学会把零散知识变成结构知识。考察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分辨、归纳并总结同类知识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其次是学会将考点的抽象知识变成题型知识。最后把缺漏知识变新增知识,把残缺知识变成系统知识,也就是查缺补漏,综合运用。

(5)辅导学生做好信息搜集工作,抓住增值的关键点

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帮助、指导尖子生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新题型。建立尖子生之间相互交流所收集、整理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新题型的机制。

(6)安排学生吃好“正餐”,恰当选择资料

这里的“正餐”指的就是学习以“正课”、“正题”为主。使用适合考生的“正题”,集中精力做“好题”。老师应按照教学计划或者所掌握的最新情况给学生编写参考资料和习题,这些习题是老师教学经验的总结,比学生自己找的其他题目更有价值。

(7)有计划有目的地找尖子生谈话,正确引导,要培养尖子生抗挫能力

找尖子生谈话,不断给尖子生暗示,挖掘尖子生内在潜力,调动尖子生的非智力因素,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8)放手让尖子生自主学习

尖子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强,按正常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尖子生吃不饱。因此培养尖子生主动找食吃、找好食吃的能力是做老师的重要任务,教师可以给尖子生开出书目或下发习题试卷,并及时检查和总结。

4、班主任培养尖子生的强化作用

(1)树立远大理想,高尔基说过:“一个人努力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的越快”。让学生在高一开始就有远景目标,每一学期确定多个近景目标。

(2)培养良好心态

调整心态,要求他们以平常心对待考试,把平时考试当高考,把高考当作平时考试,最重要的是要自信,轻装上阵,进入最佳考试状态。在考前,我们还争取家长的配合,要求家长在高考前不要对子女施压,更不要让亲朋好友过多关心他们的成绩。对于学生的成绩,每次考试后,各任课老师都认真分析情况,对于存在问题的科目,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要找其谈话,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

(3)注重磨练尖子生的意志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磨练注重磨练尖子生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规范他们的行为意识,培养尖子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4)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尖子生的辐射作用。

尖子生对班级和年级形成浓重的学习风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有着潜在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尖子生学习成绩优异,但不能“一俊遮百丑”。班主任要加强对尖子生的情商的培养,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突出的问题,并要求他们相互交流,提出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一个融洽、互动、上进的氛围,化解尖子生的心理压力,激活思维,提高效率。

中学尖子生培养方案之我见 第2篇

论文摘要: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变革时期,回顾、总结、探索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是有其特殊意义的。早先的一些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适应现代语文教学的需要,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其语文水平,目前这段时间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文艺鉴赏水平,培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呢?

首要是必须确立语文课的地位,将其认定为主干课、重点课、基础课。目前,在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只认为数、理、化才是主要课程,而把语文当成副科来对待。因而,把语文学习往往放在次要地位,投入的精力、时间少于数、理、化课程。结果是“两败俱伤”,语文没学好,数、理、化也学不上去。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语文课的载体作用和工具作用。为整体培养语文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书写素质的培养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时期,虽然也强调书写工整,但在考卷上或作文中,只要内容正确,即使书写不整齐、不规范,也往往给满分,导致学生忽视书写:错别字多、笔顺不规范、字迹潦草,有的写得龙飞凤舞,使人难以识别;有的写成斜体(向右倾斜);特别是一些女同学把字写得极小,只占字格的四分之一或一半;有的还停留在小学生初学写字的阶段,字体显得十分幼稚。针对这种情况,我反复向学生进行书写重要性的教育,要求每一位同学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大楷字帖或钢笔字帖,进行临摹;对书写较差的同学,除鼓励他们在作业中加强书写练习外,还有意安排他们写黑板报、墙报,在实践中提高书写水平;同时还定期举办全班性的或组与组之间的毛笔、钢笔、粉笔书写竞赛,鼓励学生把字写得工整规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文艺鉴赏素质的培养随着出版事业和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阅读过一些古今中外的书籍,看过大量的影视作品。并把因看低级庸俗、色情暴力作品而堕落犯罪的典型事例,作为前车之鉴,引导学生树立正气,阅读好书,读伟人传记和古今中外的名著,特别是鲁迅、茅盾、巴金、冰心、高尔基等名家的作品,把学生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中引入文化精华的殿堂,自觉地抵御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

3、口头表达素质的培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客观要求未来的国家主人,不仅要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而且应该有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雄辩才能。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转化的时期,学生会因心理渐趋成人化、思维追求成熟完美而造成某种障碍,使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呈现弱化态势。这种口头表达能力弱化的现象,在中学生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回答问题或争论问题时,有的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有的拖泥带水,不得要领,谈不到点子上;有的则急得面红耳赤、抓耳挠腮,半天挤不出一句话,甚至干脆低头不语。针对这种状况,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加以培养训练:

①课前三分钟的讲演练习。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前的三分钟时间,由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讲演练习,内容由自己选择,可以评介一本自己最喜爱读的书、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或一句名人名言;可以讲述一个动听的小故事;可以评述自己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也可以评说某种行为或现象,总之要讲自己最熟悉的、最愿意说的事。

②定期举行全班性的讲演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每次讲演比赛后进行奖励与总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独立思考问题。

③准备一些能引起争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论辩。

④让不主动发言的同学作各种活动的主持人,在实践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4、写作素质的培养我国已故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语文?„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叶老的这些话,不仅概括了语文的真谛,也指明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准确、生动地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但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皮发麻。尤其是命题作文,要么是无话可说,干瘪无力;要么是空话连篇,脱离实际;要么东拉西扯,文不对题;要么无病呻吟,堆砌辞藻。部分学生因写不好作文而丧失信心,进而产生恐惧感,谈作文而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指导措施不力。

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①提倡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提倡实话实说,反对说空话、套话,老老实实把心里想说的话,有条理、有次序地写在纸上。如对初中一年级的同学,写说明文时就写:《我的书目》《我的小录音机》《我的铅笔盒》《我的毽子》……写记叙文就写《游儿童公园》《放风筝》《滑旱冰》等等。总之,先从学生最熟悉、印象最深的事写起,就可以逐渐消除畏难情绪。

②鼓励学生办手抄小报。结合语文教学的进程或重大节日,由同学自己确定主题、撰写稿件,自己设计版面、插图,办各类形式的小报。仅2005届初一两班同学一学期就出了18期小报。从他们给小报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活跃的气氛:《中学生报》《启明星》《环宇周报》《星星小报》《春潮》《朝晖》《新芽》……通过办小报,激发起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③小记者实习活动。学校有运动会、讲演竞赛、书法比赛等重大活动,我便发动班上的同学除自己踊跃报名参加比赛外,还要人人争当小记者,去现场观察、采访,学写一些简短报道或通讯、杂感,然后组织同学互相切磋、修改、筛选,其中优秀作品供小报刊用。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积极性,遇有机会都争先恐后地写。

④记日记、写随感。提倡同学们把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用日记、随感、杂记的形式随手记下来,做到一事一记、随有随记,即使是片断也行,为写作文积累素材。

中学物理实验能力培养之我见 第3篇

1、教师自演自说。做演示实验时, 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边做边说, 学生在下面看热闹。缺乏积极的思维活动, 参与程度很低, 学生的三种实验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2、学生机械式地做实验。学生不理解实验, 不清楚实验的目的、原理, 更不知道设计实验方案时考虑的问题和选择方案的方法, 只是按书中步骤操作和记录数据, 甚至于为迎合书中结论而拼凑数据;

3、还有些学校在黑板上做实验, 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完成了实验。

这些情况, 教师往往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 学生则是为了应付老师作业。学生由于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发展, 逐渐失去了做实验的兴趣。

为此, 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提高其参与程度,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实验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 是为了认识某一物理现象, 并对此物理现象做出判断。但学生在观察时常抓不住要领, 理不顺关系, 表现为不知道该看什么和如何去看, 以及看不清所演示的现象。为此, 我们要做到:

1、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一个物理现象, 首先应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即明确观察什么。只有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才能在实验的过程排除与观察目的无关的因素, 抓住所要观察的主要物理现象, 达到观察的目的。例如:高中物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 就是要用控制变量法看看质量确定时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和合外力确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其它现象都是次要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讲解来实现。

2、指导观察方法

常用的观察方法有:顺序观察法、整体局部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推理想象观察法。

3、提高实验本身的可见度

实验尽可能做到仪器简单、过程明了。但有些实验现象很不明显, 可见度小, 应借助于机构、光电的方法转换变量进行放大, 或采用染色, 衬托背景等措施突出观察的对象, 增大实验的可见度。例如, 在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中就是用了光杠杆的原理来放大桌面的形变和通过液面的升降来反映瓶子的形变。

对于一些较隐蔽的、不方便直接观察的物理现象, 有时候我们也会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演示, 但这并不能代替实际的物理实验。

4、鼓励学生相互交流

通过交流, 学生之间取长补短, 发现自己观察中的不足, 提高实验观察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实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包括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仪器的能力以及按实验步骤操作和排除故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应从几个方面来进行:

1、规范教师的示范, 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前提

教师演示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学生独立操作时的依据, 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讲实验原理, 更应在课堂上加强对实验的演示。为此, 教师应从实验方法的设计、器材的选择、操作的顺序、观察的方法、结论的归纳等方面精心备课, 并在课前反复演练, 力求操作规范、熟练。

2、强化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基础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起始于实验的基本操作。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凡是涉及基本操作的训练, 必须采取“讲清原理, 示范操作, 学生练习”的做法, 人人动手, 反复练习, 最终达到人人能独立操作。

3、上好实验课, 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中心环节

实验课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我们提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实验时, 教师先介绍实验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然后教师在台上做, 学生在台下跟着教师一步步、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跟, 学生在教师的步步指导下, 养成良好的实验方法和实验习惯。提升其实验操作能力。

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良好途径

第二课堂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而且有利于培养技能。例如, 通过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带着课堂中的问题及教师布置的小实验内容, 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教师审阅批准后, 可一人或几人一组来实验室操作。可以举行实验操作竞赛、组织课外兴趣小组、举办物理科技晚会等活动, 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进行实验操作考核, 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措施

改革传统笔试形式, 让学生实际操作, 抽签选择实验进行考核, 可以促进学生上实验课时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中的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及根据实验目的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教学具有其他教学形式难以替代的优势, 实验情景能生动地吸引学生, 实物和现象能刺激学生产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我们应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 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 改进或变换实验方法, 预想实验结果, 分析实验误差等形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密:《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结构模型初探》, 学科教育, 2002 (6) 。

中学物理实验能力培养之我见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发现、基本理论的创立,都是通过实验观察和认真总结思索得来的。学好物理离不开实验,要在物理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更离不开观察与实验。因此,教师要上好每一堂演示、实验课,在观察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物理实验能力的概念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物理实验能力就是能顺利进行物理实验并达到实验目的要求的个性心理特征.从广义角度来讲,物理实验能力是指运用实验理解、验证物理理论观点及借助物理实验获得新认识的能力.它包括:发现、选择和明确课题的能力,选用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使用仪器和实验操作的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实验思维的能力,收集资料数据的能力,分析、研究和处理实验资料、数据的能力,发现物理实验规律的能力,等等.狭义的物理实验能力则仅指完成物理实验操作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仪器使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狭义的物理实验能力是不完整的,不能满足学生学好物理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狭义地认识和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只能成为“照方抓药”的操作员,既不能真正达到培养物理实验能力的目的,也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实验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为了认识某一物理现象,并对此物理现象做出判断。但学生在观察时常抓不住要领,理不顺关系,表现为不知道该看什么和如何去看,以及看不清所演示的现象。为此,我们要做到:

1、明确观察目的观察一个物理现象,首先应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即明确观察什么。只有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才能在实验的过程排除与观察目的无关的因素,抓住所要观察的主要物理现象,达到观察的目的。例如:高中物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就是要用控制变量法看看质量确定时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和合外力确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其它现象都是次要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讲解来实现。

2、指导观察方法常用的观察方法有:顺序观察法、整体局部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推理想象观察法。

3、提高实验本身的可见度实验尽可能做到仪器简单、过程明了。但有些实验现象很不明显,可见度小,应借助于机构、光电的方法转换变量进行放大,或采用染色,衬托背景等措施突出观察的对象,增大实验的可见度。例如,在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中就是用了光杠杆的原理来放大桌面的形变和通过液面的升降来反映瓶子的形变。对于一些较隐蔽的、不方便直接观察的物理现象,有时候我们也会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演示,但这并不能代替实际的物理实验。

4、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通过交流,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发现自己观察中的不足,提高实验观察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的培养,即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整个初中阶段涉及到九十多个演示实验、十几个分组实验。物理教学中绝大多数物理现象、物理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来的。实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理解与运用,甚至影响到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实验能力的培养有得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能提高其观察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真正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能力,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事先弄清实验的方法、步骤和要求。

2、实验前教师要针对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重点提醒,对于操作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可以先示范,再让学生去做。同时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3、搞好实验总结。实验结束后对学生抽查提问,让他们叙述实验步骤,回忆实验情景,分析实验结果,归纳出正确结论。对于重点实验,有条件的可以把实验过程与注意事项制成光盘,演示给学生,以加深他们的印象。

4、对于实验中出现的较大误差和失败实验,教师要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原因,纠正错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物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针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可分三个阶段。第一,模仿性階段。教师首先演示。演示时应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示范性,使用的仪器要整洁,放的位置要合适,既要便于操作,也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技能。演示完毕后,让学生模仿操作,如:天平的使用,在教师严格按照操作规则演示完毕后,让学生独立操作。通过实验过程,使学生对实验器材、实验过程有了感性认识,增加了对实验的了解、熟悉程度,并对天平的结构、用途有了初步了解。第二,独立实验阶段。主要由学生按实验要求的方案、步骤独立完成实验。通过预习,先让学生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以及器材的使用有清楚的了解,然后,教师给予适当提示,讲明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再由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如:用天平和量筒测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应提醒学生注意:1.砝码取用一定要用镊子夹取;2.视线一定要与量筒凹液面相平;3.石块一定要慢慢放入水中等。实验完毕后要求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填写实验报告,不能编造数据,对误差认真分析原因,探讨减小误差的方法。通过独立性实验,使学生对天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对质量、密度的理解也大大加深。第三,设计实验阶段。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与相关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达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这一阶段对学生要求较高,教师可做适当指导。

中学尖子生培养方案之我见 第5篇

职业中学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之我见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兴趣不高.而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对学习效果和教学成绩的直接影响不可小视.一本好书的离奇情节,一部好的.影视作品的曲折的矛盾设计,都足以吸引读者、观众津津有味地读下去,看完整.少一页或是差一集都会让人意犹未尽,倍感遗憾.究其原因,还是兴趣在作怪.英语学习更是如此.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学起来就会轻松、愉悦、主动,有效果.工作十年来,我对这一课题不断思考、探讨,也有了一点体会.

作 者:王东升  作者单位:龙江县职教中心 刊 名: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FORTUNE WORLD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 

中学尖子生培养方案之我见 第6篇

[作者]  高潮

[内容]

(江苏省扬州中学  高潮)

提要  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根据现代社会阅读教学的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需求心态,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第二,运用整体论、系统论、信息论的基本原理,强化整体观念,培养学生对读物载体的整体感受和把握;第三,树立创造意识,加强高层次阅读能力的培养。

*                *                *

现代文阅读理解是语文测试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高中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大量研究表明: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它既有认知的参加,也有情感的参加,更伴随着紧张的思维活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思维品质应包括思维的自觉性、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就当前语文测试和高中阅读教学的实际,我以为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把握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一、激发需求心态

阅读应该是自觉的。自觉的阅读必定有强烈的阅读需要,它是培养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动力。

当前中学生,特别是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对现代文中的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戏剧的阅读,自然饶有兴趣,这类文章无论是人物或情节,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到了高中以后,文艺性的作品尽管仍然需要加强阅读,但是在教材和一些阅读测试训练中增加了不少抽象的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对这类文章,一般的高中学生往往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思维跃动不起来,而恰恰这些文章具有特殊的功能,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社会学家认为,任何阅读都要受到社会要求的制约。阅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目前,在校高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是一种专门的理解型阅读训练。近几年来,高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所选的材料,基本上是现当代能够反映人们日常生活阅读实际的文章,材料的内容多种多样,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形象的、理论的。材料的文体也不拘一格,其中尤其是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字占有相当的比例。因为随着科技发展的社会化、现代化,将来的高中学生不管是学文的,还是学理的,不管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还是走向社会工作,均要接触这一类的大量的文章。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实际生活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比叙述文和抒情文用得多。高中与大一的学生应该多练习这两体文字;一面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思想。”[1]对朱先生的这一见解,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顾黄初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阐述:“朱氏强调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训练,一是由于这两体文字最能显示学生的思路的清晰度和严密度,二是由于它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2]两位先生谈的虽然是作文的问题,其实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

训练这类现代文阅读能力,正是社会现代化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课题在阅读教学中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高中阅读教学应着重于理性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鉴于此,现在好多国家都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并以此作为测试学生读书能力,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教师很有必要引导他们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动机和目的,要从现代社会对阅读教学的需要入手,对自己的阅读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引导学生问问自己,在阅读方面,你好什么,乐什么;阅读的好与乐是否还停留在感官的刺激上,有否注重理性的思维;明确为什么阅读,以及阅读对于自己能力的培养,跟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何联系。这样,阅读的动力就能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这是阅读的心理素质产生质的飞跃的标志。有了意志的作用,阅读训练才能进入高度自觉的`境界。为此,除了主要利用好教材上那些“例子”进行训练外,每学期还可以有目的地选编一些文质兼优、短小精悍、贴切生活的典范文章,按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按序列编拟一些训练题,经常让学生去阅读,去历练,不断激发学生自觉需求心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的关键性一步。

二、强化整体观念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者刘守立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3]整体与局部,宏观和微观,是当代许许多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重视并妥善处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使局部功能服从于整体目标,从而取得理想的整体效益,这正是现代系统论的重要观点。而阅读理解中的整体性思维,说到底,就是对阅读载体能够整体把握。因此,这一理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强化整体性思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调对读物本身整体的直接体验和感受。现代文的阅读训练,一般是以篇为单位进行的,是立足于全篇这一整体的。我们平时反复强调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意思也就是说,文章是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的字词句段,也不能只抠只言片语、个别章节,获取杂乱零碎的知识与信息,而要善于从总体上去驾驭它,把握它,理解它。阅读的精力应放在揣摩作者意图,着重抓住文章的主要精神、内容要点、思路脉络这些全局性的问题上。这些问题抓住了,理解了,字词句、层次关系、表现方法这些局部性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或者起码可以说为正确解决局部性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现代文的阅读训练远不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简单相加,它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读懂一篇篇难易程度与所学教材大体相当的各类体裁文章的能力,关键在于教会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各个单项知识及其技能去读懂一篇篇文章。这一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阅读训练材料和高考试题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小到对一个词语、句子的理解,大到对某一段落、某一信息内容及表现手法的理解,都要求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放到一定的思维流程中去思考。比如考查修辞手法,不仅要从狭义的辞格上去认识,而且要从语义上直至从作者的感情、写作的意图等方面去理解;考查某一段材料的内容,就要联系其他的材料,研究它们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

可是每次练习或高考,仍有不少学生忽略整体感受,他们重文句轻 篇章、重局部轻整体,缺少统览全篇、整体把握的思维方法,缺乏整体性思维品质,有的只是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对某些局部的理解,没有把材料各组成部分的情况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的研究,领会其通篇的内容和形成,得出整体性的结论。所以说,要使文字信息的传输发挥有效的整体作用,一定要帮助学生纠正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思维方式。

2.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现代文阅读训练用于检测的题目,都是从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中产生的,而提供的阅读材料一般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题目的设计必然联系整篇文章。这就决定了题目设计的整体性。在各类练习、测试题内,尽管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要考查的能力很多,题型变化很大,但在训练与测试时不可能也不允许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所设计的题目只能依据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作整体设计,使之既有重点,又能反映文章的全貌。训练与测试,自然要牵涉到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但考查这些知识往往与考查运用这类知识的能力结合起来,是为理解与鉴赏文章服务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测试出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的实际能力,而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品质才能得以培养。

可是,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不能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了解发问要点同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拿到文章,一读题目,就急急忙忙到文中寻找信息,结果不是选择片面,就是判断失误。由此可见,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必然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必然有利于对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形成一种能力。

3.注重训练程序的整体优化。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急于求成,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结果欲速不达,收效不大。整体教学理论及其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按照阅读理解的过程与规律,规划训练程序,优化阅读效果,同样需要整体性思维。阅读训练的程序一般分为“两部分”、“三阶段”。

“两部分”是指分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先谈分项。阅读中不重视文章的整体是不对的,它无异于舍本逐末,但如果因此而轻视局部――词语句段的理解,也必然影响对文章全局的把握。所以,我们在强调阅读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应该把视线投向影响整体性阅读能力提高的各个方面。分项训练仍应注重整体性原则,区别在于它的目标单纯。有人形象地把 篇章阅读比成一台复杂的机器,把包含在 篇章中的每一单项的知识,比成大机器上分解下来的一个个简单零件,并且指出,对这些“零件”的认知,不能离开整个“大机器”。这是经验之谈。为此,学生头脑中首先必须了解“大机器”的“构造”以及“工作原理”,同时,还必须经常装有一份“零件清单”,当看到阅读材料需要思考问题时,立刻能从“清单”上发现激发思维的“机器零件”。比如:怎样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怎样正确理解段落的含义,怎样概括具体的内容,怎样理解抽象、含蓄的内容,怎样梳理繁复的内容,怎样明确指代的内容,怎样把握关键的语句,怎样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评赏作品的写作技巧,怎样准确地评价文学作品,怎样进行比较阅读,等等。这些局部训练显示了有序性,局部优化了,就能为取得阅读的整体高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训练”是指在分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将点连成线的全方位的理解训练,即由语文形式到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直至表达效果的探索。综合训练方式多样,不拘一格,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考查阅读能力。无论是分项,还是综合,都显示了阅读训练的有序化。这种有序训练在整体性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必然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个阶段”是指阅读训练中思维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包括“认知”、“选要”和“简缩概括”。这三个思维层次都是有计划地在分项和综合训练中由浅入深地逐一展开的,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认知”必须整体认知,它是理解的前提,读者要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就需要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句子,根据具体语境推断字义和语义,读完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能够明白写了什么。“选要”是整体制约下的摘要,就是能够在文章中尽快地判断和选择出重点词句语段和全文的内容要点。这一能力对准确而又快速地理解文意,提高阅读效率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简缩概括”是对整体的简缩概括,阅读时不仅要明了文章蕴含着哪些信息,而且还要善于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并用自己简括的语言反映出来,或对加工概括的答案(选项)作出选择,它包括以句或段为整体的简缩概括,也包括对全文的简缩概括,既有浅层概括,也有深层概括。

综上所述,现代文阅读整体优化训练的全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分到合、循序渐进的规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品质,在这一系列训练中逐步得到培养。

三、树立创造意识

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对读物的评价鉴赏上,能够很好地体现思维的创造性品质。对读物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进行评赏,除了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的基础知识、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接受性思维而言的,具体地说,就是在理解读物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原文的 篇章结构、写作技巧、语言特点以及思想内容的高低优劣,来一番“评头论足”,作出自己中肯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新的见解,从而获得具有创造性的新认识。比如,评赏文章,能道出人之所未道,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再如,从阅读文章中发现了别人未发现的问题,而确实是问题,这也是创造性思维。

近几年,高中现代文阅读材料中均有一定分值的评赏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之所以必要,不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操和认识能力,也是正确接收信息,真正“消化”信息,并从中得到借鉴,以提高自己有效地输出信息的本领所必须的。人的大脑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器,一般来说,对外界的信息总有所选择,有所加工,这就取决于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优劣了。阅读训练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阅读应该坚持独立思考,认真仔细地分析研究,既注意发现其中的妙处,认真学习和领会,又注意发现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是不足或不妥之处。其关键是不迷信、不盲从,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特别是对名家名篇更需要有这种态度。因为人们对于事物认识从深度上或广度上出现某些不足是很自然的,表述中出现疏漏或含混现象也是难免的。教师要引发学生在无疑处见疑,在有疑处无疑。学生如一时不能发现问题,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加以启发,让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比如有篇题为《南郭的出路》的文章,其中一段,作者在分析和否定了一种错误态度之后,提出还有一些人则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这种态度对不对,没有下文。接着作者通过比较,说:“生活中的南郭没有学好真本领,除了主观因素,还有若干客观因素。”写这些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未加交代,语意残缺,甚至给人造成这些人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是“情有可原”的印象。在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指出其毛病所在,接着要求学生在恰当的地方补上两句话,使其表述完整,并简述理由。补充什么?加在何处?为何要加进这两句话?学生思维活跃,并且各抒己见……。可见,善于发现问题,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需要发挥想象力。科学家说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智力活动的强度和广度,促进思维能力的增强,就能不断有所创见。如阅读材料中的短短一句话、一个素材、一个情节,常常意有未尽之处,在符合原文写作意图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翼,思考更为广泛的问题,或大胆设想,增添补充扩展一些内容,或用不同的方式,改造原有的材料,这对于深透理解原文大有益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再次,要有强烈的撞击意识。阅读文章的时候,朝着与常规性思考方向相反的方向即逆向去分析思考,评价总结,则经常可以从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的撞击之中获得新想法,认识到常人不易认识到的问题,提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创造性见解。如对阅读材料中的用词、造句、构段、表述、情思主旨、风格语言等,均可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必须这样,而不是那样,或不能那样;如不这样,将会怎样。经过这样的反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定能逐步提高。

最后,要有发散思维的能力。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理解事物、分析问题也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事物,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阅读的时候,不是朝着一个方向研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而是朝着几个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最后得出不止一个的正确的结论。这种发散思维是进行创造性阅读时用得最多的一种思维方式。对阅读训练中关于内容和写法的思考,常常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去作出多元而准确的理解。

注释:

[1]朱自清《写作杂谈》第1078页,开明书店1945年版。

[2]顾黄初《略论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载《扬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3期。

[3]刘守立《“大而化之”阅读教学观刍议》,载《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4期。

中学尖子生培养方案之我见 第7篇

[作者] 高潮

[内容]

(江苏省扬州中学 高潮)

提要 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根据现代社会阅读教学的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需求心态,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第二,运用整体论、系统论、信息论的基本原理,强化整体观念,培养学生对读物载体的整体感受和把握;第三,树立创造意识,加强高层次阅读能力的培养。

* * *

现代文阅读理解是语文测试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高中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大量研究表明: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它既有认知的参加,也有情感的参加,更伴随着紧张的思维活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思维品质应包括思维的自觉性、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就当前语文测试和高中阅读教学的实际,我以为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把握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一、激发需求心态

阅读应该是自觉的。自觉的阅读必定有强烈的阅读需要,它是培养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动力。

当前中学生,特别是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对现代文中的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戏剧的阅读,自然饶有兴趣,这类文章无论是人物或情节,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到了高中以后,文艺性的作品尽管仍然需要加强阅读,但是在教材和一些阅读测试训练中增加了不少抽象的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对这类文章,一般的高中学生往往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思维跃动不起来,而恰恰这些文章具有特殊的功能,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社会学家认为,任何阅读都要受到社会要求的制约。阅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目前,在校高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是一种专门的理解型阅读训练。近几年来,高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所选的材料,基本上是现当代能够反映人们日常生活阅读实际的文章,材料的内容多种多样,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形象的、理论的。材料的文体也不拘一格,其中尤其是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字占有相当的比例。因为随着科技发展的社会化、现代化,将来的高中学生不管是学文的,还是学理的,不管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还是走向社会工作,均要接触这一类的大量的文章。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实际生活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比叙述文和抒情文用得多。高中与大一的学生应该多练习这两体文字;一面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思想。”[1]对朱先生的这一见解,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顾黄初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阐述:“朱氏强调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训练,一是由于这两体文字最能显示学生的思路的清晰度和严密度,二是由于它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2]两位先生谈的虽然是作文的问题,其实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

训练这类现代文阅读能力,正是社会现代化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课题在阅读教学中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高中阅读教学应着重于理性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鉴于此,现在好多国家都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并以此作为测试学生读书能力,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教师很有必要引导他们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动机和目的,要从现代社会对阅读教学的需要入手,对自己的阅读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引导学生问问自己,在阅读方面,你好什么,乐什么;阅读的好与乐是否还停留在感官的刺激上,有否注重理性的思维;明确为什么阅读,以及阅读对于自己能力的培养,跟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何联系。这样,阅读的动力就能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这是阅读的心理素质产生质的飞跃的标志。有了意志的作用,阅读训练才能进入高度自觉的`境界。为此,除了主要利用好教材上那些“例子”进行训练外,每学期还可以有目的地选编一些文质兼优、短小精悍、贴切生活的典范文章,按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按序列编拟一些训练题,经常让学生去阅读,去历练,不断激发学生自觉需求心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的关键性一步。

二、强化整体观念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者刘守立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3]整体与局部,宏观和微观,是当代许许多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重视并妥善处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使局部功能服从于整体目标,从而取得理想的整体效益,这正是现代系统论的重要观点。而阅读理解中的整体性思维,说到底,就是对阅读载体能够整体把握。因此,这一理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强化整体性思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调对读物本身整体的直接体验和感受。现代文的阅读训练,一般是以篇为单位进行的,是立足于全篇这一整体的。我们平时反复强调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意思也就是说,文章是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的字词句段,也不能只抠只言片语、个别章节,获取杂乱零碎的知识与信息,而要善于从总体上去驾驭它,把握它,理解它。阅读的精力应放在揣摩作者意图,着重抓住文章的主要精神、内容要点、思路脉络这些全局性的问题上。这些问题抓住了,理解了,字词句、层次关系、表现方法这些局部性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或者起码可以说为正确解决局部性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现代文的阅读训练远不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简单相加,它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读懂一篇篇难易程度与所学教材大体相当的各类体裁文章的能力,关键在于教会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各个单项知识及其技能去读懂一篇篇文章。这一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阅读训练材料和高考试题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小到对一个词语、句子的理解,大到对某一段落、某一信息内容及表现手法的理解,都要求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放到一定的思维流程中去思考。比如考查修辞手法,不仅要从狭义的辞格上去认识,而且要从语义上直至从作者的感情、写作的意图等方面去理解;考查某一段材料的内容,就要联系其他的材料,研究它们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

可是每次练习或高考,仍有不少学生忽略整体感受,他们重文句轻 篇章、重局部轻整体,缺少统览全篇、整体把握的思维方法,缺乏整体性思维品质,有的只是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对某些局部的理解,没有把材料各组成部分的情况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的研究,领会其通篇的内容和形成,得出整体性的结论。所以说,要使文字信息的传输发挥有效的整体作用,一定要帮助学生纠正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思维方式。

2.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现代文阅读训练用于检测的题目,都是从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中产生的,而提供的阅读材料一般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题目的设计必然联系整篇文章。这就决定了题目设计的整体性。在各类练习、测试题内,尽管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要考查的能力很多,题型变化很大,但在训练与测试时不可能也不允许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所设计的题目只能依据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作整体设计,使之既有重点,又能反映文章的全貌。训练与测试,自然要牵涉到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但考查这些知识往往与考查运用这类知识的能力结合起来,是为理解与鉴赏文章服务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测试出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的实际能力,而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品质才能得以培养。

可是,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不能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了解发问要点同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拿到文章,一读题目,就急急忙忙到文中寻找信息,结果不是选择片面,就是判断失误。由此可见,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必然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必然有利于对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形成一种能力。

3.注重训练程序的整体优化。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急于求成,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结果欲速不达,收效不大。整体教学理论及其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按照阅读理解的过程与规律,规划训练程序,优化阅读效果,同样需要整体性思维。阅读训练的程序一般分为“两部分”、“三阶段”。

“两部分”是指分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先谈分项。阅读中不重视文章的整体是不对的,它无异于舍本逐末,但如果因此而轻视局部――词语句段的理解,也必然影响对文章全局的把握。所以,我们在强调阅读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应该把视线投向影响整体性阅读能力提高的各个方面。分项训练仍应注重整体性原则,区别在于它的目标单纯。有人形象地把 篇章阅读比成一台复杂的机器,把包含在 篇章中的每一单项的知识,比成大机器上分解下来的一个个简单零件,并且指出,对这些“零件”的认知,不能离开整个“大机器”。这是经验之谈。为此,学生头脑中首先必须了解“大机器”的“构造”以及“工作原理”,同时,还必须经常装有一份“零件清单”,当看到阅读材料需要思考问题时,立刻能从“清单”上发现激发思维的“机器零件”。比如:怎样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怎样正确理解段落的含义,怎样概括具体的内容,怎样理解抽象、含蓄的内容,怎样梳理繁复的内容,怎样明确指代的内容,怎样把握关键的语句,怎样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评赏作品的写作技巧,怎样准确地评价文学作品,怎样进行比较阅读,等等。这些局部训练显示了有序性,局部优化了,就能为取得阅读的整体高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训练”是指在分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将点连成线的全方位的理解训练,即由语文形式到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直至表达效果的探索。综合训练方式多样,不拘一格,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考查阅读能力。无论是分项,还是综合,都显示了阅读训练的有序化。这种有序训练在整体性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必然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个阶段”是指阅读训练中思维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包括“认知”、“选要”和“简缩概括”。这三个思维层次都是有计划地在分项和综合训练中由浅入深地逐一展开的,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认知”必须整体认知,它是理解的前提,读者要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就需要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句子,根据具体语境推断字义和语义,读完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能够明白写了什么。“选要”是整体制约下的摘要,就是能够在文章中尽快地判断和选择出重点词句语段和全文的内容要点。这一能力对准确而又快速地理解文意,提高阅读效率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简缩概括”是对整体的简缩概括,阅读时不仅要明了文章蕴含着哪些信息,而且还要善于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并用自己简括的语言反映出来,或对加工概括的答案(选项)作出选择,它包括以句或段为整体的简缩概括,也包括对全文的简缩概括,既有浅层概括,也有深层概括。

综上所述,现代文阅读整体优化训练的全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分到合、循序渐进的规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品质,在这一系列训练中逐步得到培养。

三、树立创造意识

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对读物的评价鉴赏上,能够很好地体现思维的创造性品质。对读物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进行评赏,除了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的基础知识、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接受性思维而言的,具体地说,就是在理解读物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原文的 篇章结构、写作技巧、语言特点以及思想内容的高低优劣,来一番“评头论足”,作出自己中肯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新的见解,从而获得具有创造性的新认识。比如,评赏文章,能道出人之所未道,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再如,从阅读文章中发现了别人未发现的问题,而确实是问题,这也是创造性思维。

近几年,高中现代文阅读材料中均有一定分值的评赏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之所以必要,不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操和认识能力,也是正确接收信息,真正“消化”信息,并从中得到借鉴,以提高自己有效地输出信息的本领所必须的。人的大脑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器,一般来说,对外界的信息总有所选择,有所加工,这就取决于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优劣了。阅读训练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阅读应该坚持独立思考,认真仔细地分析研究,既注意发现其中的妙处,认真学习和领会,又注意发现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是不足或不妥之处。其关键是不迷信、不盲从,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特别是对名家名篇更需要有这种态度。因为人们对于事物认识从深度上或广度上出现某些不足是很自然的,表述中出现疏漏或含混现象也是难免的。教师要引发学生在无疑处见疑,在有疑处无疑。学生如一时不能发现问题,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加以启发,让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比如有篇题为《南郭的出路》的文章,其中一段,作者在分析和否定了一种错误态度之后,提出还有一些人则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这种态度对不对,没有下文。接着作者通过比较,说:“生活中的南郭没有学好真本领,除了主观因素,还有若干客观因素。”写这些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未加交代,语意残缺,甚至给人造成这些人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是“情有可原”的印象。在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指出其毛病所在,接着要求学生在恰当的地方补上两句话,使其表述完整,并简述理由。补充什么?加在何处?为何要加进这两句话?学生思维活跃,并且各抒己见……。可见,善于发现问题,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需要发挥想象力。科学家说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智力活动的强度和广度,促进思维能力的增强,就能不断有所创见。如阅读材料中的短短一句话、一个素材、一个情节,常常意有未尽之处,在符合原文写作意图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翼,思考更为广泛的问题,或大胆设想,增添补充扩展一些内容,或用不同的方式,改造原有的材料,这对于深透理解原文大有益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再次,要有强烈的撞击意识。阅读文章的时候,朝着与常规性思考方向相反的方向即逆向去分析思考,评价总结,则经常可以从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的撞击之中获得新想法,认识到常人不易认识到的问题,提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创造性见解。如对阅读材料中的用词、造句、构段、表述、情思主旨、风格语言等,均可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必须这样,而不是那样,或不能那样;如不这样,将会怎样。经过这样的反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定能逐步提高。

最后,要有发散思维的能力。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理解事物、分析问题也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事物,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阅读的时候,不是朝着一个方向研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而是朝着几个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最后得出不止一个的正确的结论。这种发散思维是进行创造性阅读时用得最多的一种思维方式。对阅读训练中关于内容和写法的思考,常常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去作出多元而准确的理解。

注释:

[1]朱自清《写作杂谈》第1078页,开明书店1945年版。

[2]顾黄初《略论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载《扬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3期。

[3]刘守立《“大而化之”阅读教学观刍议》,载《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4期。

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之我见 第8篇

于是, 我以此为课题开始进行研究。我首先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对化学学科抱有较强的好奇心却懒于思考问题, 对问题不敏感, 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 有时又碍于教师或教材的权威, 不敢质疑。还一些学生随着化学学习难度的加大, 对化学学习越来越没信心, 开始放弃化学学习, 更不用说积极提问了。对此, 我在两个平行班中的一个班 (实验班) 用以下策略进行尝试。

一、深入了解学生, 多给学困生表现机会, 树立他们敢于提问的信心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学生都会发现一些问题, 但往往不敢提出来或没有提出来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特别是对于一些胆小、很少提问的学生, 教师更要经常多关心他们,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只要他们能够提问, 不管问得好不好, 都要给予肯定和称赞, 鼓励他们再问。有些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 这时我们一定要有耐心, 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不要让他们有提不好问题而尴尬的感觉。对能够提出问题, 特别是提出好问题的学生要充分肯定, 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自主探究, 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热情。只要能够长期坚持, 一定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 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 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 并能用质疑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

学生好奇心强, 所以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 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第一, 创设生活中常见的有趣的情境, 让学生有既熟悉又跃跃欲试的感觉,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也想提问题。例如, 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过生日的画面。学生会问:生日蛋糕为什么疏松可口?

第二, 故意在一些演示实验中创设一些出人意料的不同于课本描述的实验情境, 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提出问题。如:在探究燃烧条件的活动中, 我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学生看到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这种现象与他们头脑中的“水火不容”相冲突, 此时他们会提出问题:为什么热水中的白磷会燃烧?如果把热水换成冷水, 其他条件不变, 白磷还会燃烧吗?

三、授予学生方法, 让学生懂得提问

有些学生不敢提问, 不是他们没有胆量, 而是他们不懂提问的方法。为此, 在日常教学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提问的过程, 归纳总结提问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提问。

第一, 让学生学会一看到现象就能直接提出问题。如看到铁钉生锈, 就会提出问题:铁钉为什么会生锈?走过花园旁边, 就能提出问题:为什么可以闻到花香的气味……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提问的习惯。

第二, 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 让他们看到相同现象或不同现象时懂得分析什么变了, 什么不变, 原因是什么, 从中提出问题。

第三, 让学生学会根据逆向思维, 提出问题。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 生成碳酸钙和水, 学生会提出问题:碳酸钙和水会发生反应, 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吗?

第四, 注重基础, 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这是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敏感性的基点。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外在动力。

实施以上策略一年后, 我又对这两个班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提问能力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统计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可能看出, 在教学中采用恰当的培养策略, 实验班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明显比对照班的学生强。

上一篇:桔子四兄弟的作文下一篇:换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