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加工专业课程安排

2024-06-10

数控加工专业课程安排(精选9篇)

数控加工专业课程安排 第1篇

数控专业课程安排 第一年

车工技能训练(一年)测量技术(一学期)机械制图(一年)CAD(一年)

第二年

CAXA(一学期)数控车(一年)数控铣(一年)机械基础(一学期)制造工程师(一学期)文化课

语文

数学

政治

数控加工专业课程安排 第2篇

一、背景

数控加工技术是现代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高新技术。2001年 数控加工技术人才被国家列为技能紧缺型人才。2003年教育部等六部委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随着近几年数控加工技术应用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新一轮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数控专业教学特点和课程改革思路

随着企业岗位对数控人才要求的变化,中等职业学校如何确定数控人才的培养方向,分析人才能力培养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制定实用高效的教学计划,是数控专业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

1、数控技术的教学特点

两 高:

专业实践性要求高——做中学、学中做。

对教师能力要求高——理论水平、实操技能、一体化教学组织能力、生产实践能力。

两 广:

CAD/CAM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数控加工技术不是简单的机床操作专业技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涉及整个制造业:机械、电子、电器、汽车、模具、航空、军工等行业。

两 大:

市场人才需求大——能编程、会操机的技术工人紧缺,能设计、能熟练制定工艺、又会加工的高素质人才稀缺。

专业办学投入大——设备投入大、教学消耗大。

2、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现状

(1)教学条件和现状

学制较短,课时不足;

教学设备欠完善,实训工位不足;

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欠缺,师资不足;

教学方法有待变革,教学效率有待提高;

专业课程体系亟待更新,教学评估体系亟待完善;

教学计划执行不够严格,毕业生就业对口率有待提高。

(2)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变化

不是简单的操作工,而需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较好的职业发展基础。

优势:

中职毕业生:三年的职业教育与专业学习

企业学徒工:三个月的机床操作岗位培训

企业招聘员工要求:

第一是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第二是专业技术水平;

企业反映中职学生比较欠缺的是:检测技能、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

(3)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改思路

培养目标: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实践为教学主线,注重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办学方向:以企业数控技术人才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合理设置专业专门化方向,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课程内容:适应数控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注重CAD/CAM一体化技术应用教学,提升专业办学层次。

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模块化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大专业、小专门化”课程架构。

三、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设置合理的专业技能专门化方向。

1、人才培养目标

就业范围:机械、电子、电器、汽车、模具等制造企业。

职业领域:生产、服务、管理。

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规格层次: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术的(中级)数控技能型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

(1)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2)综合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3)专业能力:熟练掌握数控加工技术,能合理选取数控加工的相关要素,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成本效益意识。

(4)学习能力:具有收集、阅读专业技术资料和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

(5)创新能力:了解数控技术的发展方向,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适应职业变换的能力。

(6)职业资格:取得本专业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3、专业能力

专业基本能力:

(1)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具备机械制造的基本技能;

(2)识图和绘图能力:具有一定的识图、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能力,能熟练使用二维绘图软件进行图纸的绘制;

(3)机床操作与维护能力:了解数控加工设备的工作原理、熟悉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具有数控加工的基本知识,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日常维护保养。

专业核心能力:

(1)手工编程与加工能力:熟练掌握数控车床、铣床(加工中心)的加工与编程技术;

(2)自动编程与加工能力:具有CAD/CAM软件应用的基本能力;

(3)生产实践能力:熟悉零件数控加工工艺,能分析、解决数控加工中的常见技术问题;

(4)质量与品质意识:了解企业数控加工的生产和质量管理过程,具有加工工艺实施、数控设备日常管理和加工质量检测的基本能力。

4、专业专门化方向和就业岗位

(1)专业专门化方向和就业岗位

数控编程加工技术就业岗位:

1)普通机床操作与加工

2)数控车床操作与加工

3)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与加工

4)数控加工工艺实施与程序编制

5)数控设备的销售与技术服务

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数控车(铣)床操作工中级证

CAD/CAM一体化技术 就业岗位:

1)计算机辅助绘图

2)数控加工工艺实施与程序编制

3)工业产品设计

4)技术档案管理

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中级程序员证。

模具数控加工技术

1)模具数控加工工艺实施与程序编制

2)数控线切割、电火花加工编程与操作

3)模具CAD/CAM技术

4)模具制造装配

5)模具生产现场管理

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模具制造工中级证

(2)专业技能专门化方向设置说明

1)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和职业岗位(岗位群)的要求,由低至高设置了数控编程加工技术、CAD/CAM一体化技术、模具数控加工技术三个专业技能专门化方向。

2)数控编程加工技术方向为本专业教学的一般要求。

3)CAD/CAM一体化技术方向是为了适应数控加工技术应用的发展

(CAD/CAM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职业岗位要求的变化(数控工艺员的要求),同时引导和提升我省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教学的层次。

4)模具数控加工方向为本专业的较高教学要求,是为了满足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模具制造岗位工作的要求,使学生的专门化技能对岗位的针对性更强。

5)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就业方向选择专业专门化方向,学校也可以根据本地企业数控技术应用情况和产品生产要求,设置专业专门化方向,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四、专业课程设置

数控加工专业课程安排 第3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战略性改革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2)为了积极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形势提出的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强化、加快内涵建设,我校已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实施工作。

众所周知,在工科院校机械类或近机械类专业中,现代数控加工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类专业的专业课,它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机械制造技术的有机结合,它以数控机床为对象,研究数字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在数控机床上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机械加工工艺分析和数控编程的能力,并掌握对典型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技能,对今后从事数控加工和研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我校机械工程学科依托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级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向船舶制造业、紧密跟踪学科前沿,围绕复杂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船舶机电设备与系统的协同控制等领域开展深入而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预先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及产品开发有机结合的科研体系。

1 数控加工技术CDIO实训方案

数控加工技术是工科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热处理工艺和性能特点等知识,能够合理选用工程材料,正确制定加工工艺路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在内容方面侧重于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以及基本分析方法的讲授,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着重数控加工技能的基本训练。通过课堂授课、课内实验和课外项目等多层次教学训练,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工程素质和社会责任,包括团队协作观念、职业道德规范等;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讲求实效的工程观点、综合分析的系统思维等和社会义务责任心、环保节能意识、积极端正的进取心等。为了更加确切地了解用人单位对数控加工技术人才在数控机床应用,特别是数控加工、数控编程等方面的能力要求以及如何建设数控加工实训基地,课题组成员为此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我们走访了沪东重机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江南造船集团公司、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武汉船用机械有限公司和镇江中船设备有限公司等工矿企业,了解了作为数控机床使用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情况以及学校如何组织数控加工技术CDIO教学。综合调研结果,我们认为数控加工技术课程CDIO教学应分阶段按层次进行,采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方案。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数控加工技术应明确界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体现出数控行业特色、专业内涵和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数控专业培养目标。(3)(4)

2 数控加工技术CDIO课外项目和课内实验实施

现代数控加工技术实验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实验课程。通过课外项目和课内实验实践使学生掌握插补原理、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的编程与加工方法等,使学生具有直接针对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测试和维护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理论课程向工程实践课程转换的过渡性环节,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本课外项目实践教学面向机械类专业学生开设,在深化现代数控加工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上,通过课外项目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数控加工仿真软件等现代制造方法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良好习惯。以下针对我校研究生课程——现代数控加工技术课程CDIO部分教学实验内容展开分析和讨论。

2.1 数控编程与加工仿真实验

通过本课外项目和课内实验实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数控机床的数控编程及其仿真使用方法。可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下可以动态地分析、观察数控工艺的完备性、程序的正确性。了解后置程序主要功能分析包括机床选择模块、机床回零、安装零件、NC程序导入、运行轨迹检查、装刀具、对刀和卸刀、参数设置等功能。以船用柴油机关键件CAD/CAPP/CAM集成实验为例,船用柴油机关键件CAD/CAPP/CAM集成系统根据某企业用户提供的零件模型,对零件模型特征信息提取与重构,特征工艺推理及排序,并能生成特征刀具轨迹以及对应刀具轨迹的NC代码,最终对生成的NC代码按照加工要求进行拼接。(5)

2.2 Vericut加工工艺系统仿真实验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Vericut加工工艺系统仿真软件的使用,通过如船用柴油机关键件典型零件数控加工实例的实施,将课内学习的数控工艺知识综合起来,对不同的工艺内容要了解的不同的实施步骤和采取方法。产品的实际加工环境包括数控加工设备、工装夹具及其加工刀具等,因此在虚拟加工环境中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控加工设备模型、夹具模型、刀具模型及工件模型,使得Vericut虚拟加工环境能够依据用户输入的NC代码、工艺参数和刀具模型给出有关工件变化、刀具状况、加工效率等信息,为进行产品的可制造性评价和优化打下基础。

3 结论

在数控加工技术CDIO项目实践教学过程中,整个项目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主要包括编程、仿真、切削加工、撰写报告和演示答辩等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答疑作用,要求学生按进度完成各环节任务;项目实践教学组织采用个人和团队的方式,其中团队项目实践的成员之间必须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禁止以逸待劳现象;项目实践教学完成后,要求提交项目实践报告、数控程序源文件及仿真、加工的关键草稿纸等。评定方式根据项目实践表现、项目完成情况、项目实践报告质量、演示答辩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数控加工技术CDIO项目的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数控加工技术应用培训方案,探讨了数控加工技术实训的内容和层次的划分,提供了制造工程实践环境,在实现数控加工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数控加工技术CDIO项目实施近一年多来,研究生反映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项目设计、实现、运作之中,小组成员要进行项目总结交流,实现经验分享,拓展所学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注: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KJB460003)和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校第(2010)47号)资助

参考文献

[1]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9):86-87.

[2]江帆,张春良,王一军等.机械专业CDIO培养模式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10(6):192-194.

[3]方喜峰,张胜文.数控技术应用实训方案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6):90-92,103.

[4]王爱玲,李梦群,冯裕强编著.数控加工理论与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中职数控加工专业课程建设探讨 第4篇

一、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之间的主要差距

1.师资队伍方面的差距

目前各中职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师是一支比较年轻的队伍。其中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来到职业学校任教的,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对各岗位人员的能力需求以及操作规范、技术标准、质量控制与检测、机器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知之甚少。

2.实训场地设备方面的差距

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教学模式的改革,各校仍普遍存在实训场地不足、设备数量不足、设备配置不合理等现象,达不到“车间式实训室”或工厂车间的标准,使学生实训工位不足,每个学生实操时间太短,实训教学效率低下。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的差距

目前数控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是按学科系统化构建的,课程门数偏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整合,学生就业后难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综合性问题。而且,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繁难、陈旧等弊端,不适应现代科技和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4.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差距

目前各校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上。在教学方法上,理论课教学还是在传统的课堂里施教,只是比过去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实践课在实习车间进行,实习内容通常是学生动手操作,加工完成一定数量的和不同复杂程度的工件。理论课老师按教材讲,很少考虑这些知识在学生以后实习和工作中是否用得着;实习指导老师只是教学生把一个个零件加工出来,实操技能的传授往往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未能向学生传授相应的理论知识,造成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脱节。

二、中职学校数控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轮流到企业顶岗锻炼,使他们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技术,熟悉企业各主要岗位群的技术标准和能力需要,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打造一支名副其实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2.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通过实训设备的优化配置和实训场地的挖掘扩容,为学生提供工位充足、时间充裕的实际操作训练。充分利用上级财政拨款充实学校的实训设备,在保证基本满足学校开展实训工作的前提下,体现学校特色,避免平均使用财力和重复购置,实训项目可以统筹安排,实现资源共享。

3.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制定新的数控专业课程方案。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一个结构合理、配置优化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包含学科系统、学习领域等多种课程结构模式。全面更新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融入当前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的内容。

4.创新教学模式,突出能力培养,改进学业评价

(1)继续试行和不断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仿真训练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3)大力推行和完善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发展性评价,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

5.以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作为数控专业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1)确立一体化教学的主导地位,把教学的主阵地移至实训场所,大力倡导和推广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操作能力达到企业生产的岗位要求。

(2)根据企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针对性很强的实训教学内容。

(3)积极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让学生真正接受企业化管理。

为了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所存在的教学效能低、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分离、理论教材与实训课教材相脱节的弊端,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与“项目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数控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数控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上述矛盾的必然选择。

3.数控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第5篇

随着数控技术的日益普及,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近年来,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学校为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职教观念,把职教作为产业,依托市域经济、面向社会需为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为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胜任数控技术应用与操作的初、中级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在原有机电专业的基础上,开办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开发新课程体系与课程

1.调研市场,准确定位

目前,数控人才的市场需求有三个层面:“蓝领层”、“灰领层”和“金领层”。我校面向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将专业定位在培养“蓝领层”上,所毕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控理论基础,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修并且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初、中级证书。为了实施培养目标,本专业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和企业行家组成的“数控专业建设改革指导委员会”,经常对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论证,加快专业建设,与市场保持零距离对接。

2.适应市场,开发新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校多次修订相关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以行动为导向,建立了适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理实一体化的原则,下调

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突出了专业核心课程与技能训练的项目,使之更贴近企业,提升了专业教学的实用性、有效性。理论上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内容,把培养数控综合能力所需的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综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3.突出技能,优化课程设置

在专业教学上,以能力为本位,优化课程设置,实行科学的课程整合,突出操作技能的专业实训。把现行的《机械基础》、《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课程,综合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一门课程,并配套设置钳工技术训练、零件测绘训练、车铣技术训练等相关实践性教学模块,避免不同学科的重复教学;把《电工基础》、《电子线路》、《液压与气动》、《PLC编程技术》等课程综合成《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一门课,并配以相关技能训练;把《数控加工工艺》中的数控刀具、工装夹具等内容并入实训操作中,不再安排理论课时,提高了技能训练的实效。

二、构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1.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首先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相脱节的局面,直接将教学场所搬到实训室,课程内容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与技术服务于一体。采用边讲边练、现场演示的教学方法,使每一课都能讲授、示范、训练同步进行,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次整合设备设施,在技能

训练方面,对数控实训室进行了改造,增设模拟编程教室,安装了数控仿真软件,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避免了材料的浪费等现象。

2.实施项目教学法

在专业教学中,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状况。比如在数控车削技能训练课中,为了学习圆弧的车削加工,我们以标志性建筑为项目,学生看到的不再是教材上圆弧加工的内容,而是标志性建筑上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与行业企业的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少了书本知识的单调和乏味,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对接。

3.实行模块化教学法

我们开发的是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都是模块化的教材。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小模块,对每一个模块,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布置任务后,各小组从熟悉图纸开始,确定加工工艺、编写程序、输入系统、模拟切削,每小组完成后,进行讨论,接着由各小组长分别介绍本组的加工方法,然后全班同学评选哪一小组工艺最合理,编程最简单,切削最经济。老师最后再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通过模块化教学法的实施,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使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得到了综合运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完善相应地教学评价体系

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

顺应时代,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具体化,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职业道德规范和通用职业能力,从工作质量、专业知识、培训态度、文明生产、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采用笔试、口试、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成果演示、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以及采取单科考核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2.健全专业建设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配备高素质的专业建设管理人员、明确职能、落实责任、提高效率;二是健全专业建设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课程开发、评价、管理以及常规管理等规章制度,对专业建设实施监控、评估、信息采集与反馈的运行机制,为数控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制度的保障

我校在数控专业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要真正实现与市场零距离对接,建立起独特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岗位需求适用型数控人才,我专业结合《数控专业建设规划》将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进行了整合。

四、课程改革保障措施

我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拥有十三个专业,学生5300多人,教职员工近300名。数控技术专业是我校的第一新兴专业,有的教师有多年在数控制造和加工企业工作的经历,有指导学生生产实习的实践经验,有较

强的教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学校现有4个数控加工车间,为课程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进入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钢铁迁安、中等城市的建设,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人才的需求,为我校数控加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宽的舞台。

学校与我市各大钢铁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校企联合办学已经起步,对于课程改革,学校与有关企业都有共识,企业将为我专业学生实习和课程改革提供场地和设备,为我校专业教师操作技能训练提供指导和帮助;这些都为本课程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

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组长:宁文军

副组长:包艳青 杨翠华

数控技术专业实训课程整体改革 第6篇

本文从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应如何培养令用人单位满意的“高端优秀技能型专门人才” 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控 实训 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对优秀高端技能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党中央、国务院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中,对本地区高职教育提出了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求,同时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而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速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操作技能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

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操作及日常维护工作,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企业需求量最大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而现在的毕业生却往往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短期内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是教育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表现。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沿用了几十年的课程与教材,使人们习惯于过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数控专业设置知识型的课程偏多,实践技能课较少;教学内容较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脱离实际比较突出。

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的用人需求,对于高职院校数控专业的课程必须重新整合。

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加强实训教学,以便能在实习岗位上尽快适应企业的需要。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数控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数控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也只有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得以实现。

下面是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一、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

建立“校企共育、能力递进、技能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

首先是课程体系改革,是知识结构内容的改革。

课程体系应该按照“实用、适度、够用”的来设置。

数控技术专业与多家企业合作,通过对行业岗位调研分析,结合本专业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构建以真实零件为载体,以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生产车间为教学实施地点,按岗位认知、能力系统培养、强化实践、突出应用的理念培养学生。

进行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改革,使学生既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素质教育和学做一体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专业岗位,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相对接。

通过数控技术专业岗位专业岗位要求,选择教学载体,设计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开发行动导向的核心课程。

引入行业标准、企业规范,转换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重点建设核心课程,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及考评方法,协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出口畅、入口旺”的良性循环态势。

实践证明,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凸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办学理念,它不仅对数控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而且对整个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数控专业通过与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采取 “校企共同管理,专人具体实施”的分层管理办法。

我们在每个实习基地都建立了由校企领导、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工人师傅组成的三级管理小组,对校企共育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生产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负责给学生安排生产任务和技能训练课题等日常协调、管理工作;生产一线岗位的工人师傅和带队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和质量考核工作。

在顶岗实习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岗位、定师傅、定目标,并在实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从而保证了学生专业技能的不断递进,并得到迅速提升。

二、建立满足教学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

加强数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数控技能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的需要,建立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现场教学做一体化,边讲边练,使学生对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进行训练,使学生通过训练,经过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实训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能独立使用设备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和产品,以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能通过岗前培训,毕业时能独立操作,做到“零距离”上岗。

通过实训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现;提高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

与企业深度合作,引企入校,合作经营的“校中厂”,打造成“教学、生产、研发、培训” 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

扩大校外实训基地,与多家企业共建生产、顶岗、就业功能兼备的校外实训基地。

秉承“有限的学历教育、无限的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全面开展社会服务。

发挥工厂的技能综合训练作用。

由工厂技术骨干指导学生专项及综合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职业技能、社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

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积累生产经验;通过考取国家相关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教师、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创新能力。

整个培养过程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校企共育、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打造教育教学双师型、社会服务专家型的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具有高职特色、专兼结合、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团队。

培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校内专业带头人。

聘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邀请数控技术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专业建设,使专业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注重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养,不断强化教师的研发能力,根据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加速知识更新,拓宽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培育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抓住企业升级、产品换代的机遇,承接生产科研项目,开展技术服务,进行数控技术推广。

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参与生产实践,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每年聘请企业高级技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建成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教学双师型、社会服务专家型的教学团队。

数控加工专业课程安排 第7篇

日前,作为课改参与者之一,受娄海滨老师所托,对嘉兴地区几所机械专业规模较大的学校有关领导与相关老师进行了电话交流,倾听大家对新教材的意见,同时,作为省中职机械专业新课程改革基地学校代表,我又深入一线,与我校若干教授本次五本教材的专业老师、相关专业学生进行了交流,现对新教材的使用意见反馈如下:

一、新教材的优点:

1.直观性强、通俗易懂

新教材插图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突破了传统教材理论性强、知识点多、枯燥乏味的缺点,采用了较多的图片展示,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眼球,符合中职生认知特点。特别是《走进数控》这本书图片精美,较好地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加深了学生及其家长对本专业的认识。《数控加工机械基础》与《钳工》两本教材也大量采用了图片呈现,《钳工》以图片流程方式表达加工过程,使知识点由抽象变得具体,直观性强,学生易于理解,学习比较轻松。

2.知识浅显、针对性强

本次新教材针对性很强,特别是《数控加工机械基础》这本教材针对数控车床与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结构、部件展开教学,抛弃了传统教材中轮系的计算、平面机构等知识点,增加了伺服电机、滚珠丝杠等知识点,使教材知识变得浅显易懂、针对性很强。《钳工》这本教材针对三个项目展开教学,教学主题与目标非常明确。《autocad》这本教材则针对每个项目,用程序性知识的结构编排,比较适合中职生学习,从与学生的随机交谈中可知,开学至今,学生觉得学习有兴趣,比较轻松。

3.理实一体、实践性强

教材编排体系方面,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轮廓比较清晰,交互性较强,教学组织方面,老师更多地将教学场所搬到了车间、机房等实训场所,与以往教学相比,教室授课的次数明显减少,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的东西也比以往增加。

二、新教材的不足

1.教学资源少、备课困难

新教材尽管理念新颖、图片较多,但是,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偏少,教学组织比较困难,特别是《数控加工机械基础》这本教材,伺服电机、同步带等器件,没有教学实物,只能找图片,这与当前中职机械专业师资普遍紧缺、教学任务普遍繁重的现状产生强烈冲突。

2.实践器材少、考核困难

新教材要求理实一体授课,强调实践操作性教学为主体,对于cad、制图这两门课实践上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操作,但是,《数控加工机械基础》如何实现理实一体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技能性环节考核?配套器件如何准备等等问题,大纲中没有明确,教学组织困难,考核更加无从下手。反映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依然让学生背知识点为主,因而,学生认为尽管简单,但是,枯燥乏味,欣赏完老师呈现的图片后就忘记了相关知识点。

3.其他问题

有些教材中出现一些不应该的知识点与图形表达的错误,有的教材知识点重复较多,特别是《钳工》的七巧板项目中,三角形的加工太多,学生做完第二块就不愿意再做重复性的东西,整体比较简单,但是最后一个夹具项目又显得有些难,教材的项目选择值得探讨。《机械识图》这本教材入门阶段采用初步让学生认识制图的构思很好,但是,以中职生入学时的能力与学习习惯,教材选择对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中职生的认知能力?教学内容上,必授知识点与拓展知识点安排是否合适?现行的必授知识点浅显得让老师无法上课,这个层次的识图能否保证学生今后的识图能力?《cad》教材整体较好,就是后面的例题有些偏难。

三、教材使用遇到的困难

1.师资年轻问题

从交流的几所学校反映来看,中职机械专业整体上师资都比较年轻,好多老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知识讲不透、讲不到深处、讲不到专业程度,对新教材的理念把握上显得很不够,如何讲解理实一体教材感觉到非常困难,需要培养师资队伍。

2.教学场所与装备

理实一体教学需要相应的教学场所与装备配套,但是,教学装备配备是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教学场所更困难,很多学校的教学场所已经定型,难于适应新课改对教学场所的要求,整改同样困难。

另外,中职与成人高考、函授、自考等课程衔接与学分互认导致的教材指定等问题也阻碍了兄弟学校对中职数控新教材的选用。考虑到教改牵一发、动大局,有的学校持谨慎态度,基本处于观望状态,他们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了一套新教材,以期教师先熟悉新教材,再计划在下一年度内选用新教材。

问题分析:

作为浙江省数控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对上述问题作了仔细分析,个人以为主要原因还是以下几点:

a、客观上,编写者来自于中职一线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我们难于从日常事务中脱离出来,潜心于教材编写、配套教学资源的开发,导致配套教学资源缺少,以至给大家的使用带来困惑。近几年来,随着地方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一些学校实训场所都已经建设好,但是,与理实一体教学的场所要求相差较远,难以适应新教程教学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具体的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带来困难;

b、主观上,新教材的使用要求相关学校、一线教师根据本校实际,改变教学思路与教学策略,无疑是对已有的惯性思维的一大冲击。从湖州、绍兴及嘉兴地区若干学校的考察来看,有些学校在思想上与行动上还没有具体地落实新课改的准备,还是停留在既有的基础上重复以往的传统做法;

c、针对全省各地参差不齐的数控专业办学条件,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装备配备、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下如何开展理实一体教学,新课程标准还需要相关的教学指导方案指导有关学校、教师的实践操作。

数控加工专业课程安排 第8篇

一、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教学做合一”, 学练并重,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问答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 项目式教学法等多种方式方法。

结合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的特点, 教师可将课堂转移到数控加工技术实训室, 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面对真实的设备和真实的产品, 做到真实的“境”;在专业实训中将理论课教师和实践教师的身份合二为一, 做到真正的“双师”;将企业的生产任务作为教学任务, 让学生加工企业产品, 做到真实的“品”;从而让实训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情境下做到将理论付诸实践, 用理论指导实践, 通过实践结果验证理论,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只动嘴不动手的教学状况, 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教学过程中, 采用“讲—演—练—评”教学方法。“讲”把知识融合到实训教学中, 即在演练之前讲解理论基础知识, 设备原理, 功能结构。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教室“讲”, 用多媒体“讲”。

近几年, 我校购进大量的数控机床和专用的数控仿真计算机, 并购置了宇龙和斯沃仿真软件, 使硬件设备日趋完善, 为数控编程专业多种教学方式数的实施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理论和实践分开的模式, 将理论和加工合为一体。在数控演练基地建立了集教学区、仿真区、加工区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先在教学区讲解理论内容, 并将理论知识的重点内容和实际加工中应注意的要点进行讲解。之后针对本次课教学内容的加工图纸布置给同学, 学生首先进行工艺分析、编写加工程序。然后在仿真区对理论知识进行计算机仿真练习。当在计算机上调试通过后, 在加工区进行实际的加工操作。这样就使理论—仿真—加工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通过两年的实践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在实践操作中采用学生互助的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还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现在企业对员工的情感要求越来越高, 需要在工作中学会怎样与人合作、与人沟通。根据社会的需求我校在教学中采用分组互助的方式来进行, 选取由一名学习较好的同学和一名学习较困难的同学为一组, 将加工课题布置给他们, 由他们组成一个项目组, 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当遇到难题时相互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当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是由老师给出正确的解决办法。

这样教学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相互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会如何关怀和帮助别人, 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办法, 使学生学会和不同性别、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人在一起和合作。增强了人际沟通能力, 形成团队意识,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加强实践教学的保证

数控编程与加工是一门要求动手能力较高的课程, 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 要搞好数控编程实作的实践教学, 首先要有实践技能过硬的教师和一支企业工作经验丰富, 懂技术、实践能力强的实训教师队伍。

以前我校数控专业教师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纸上谈兵。在进行动手加工方面能力较弱, 使得学生在进行实际的加工操作中指导不到位, 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为改变这种状态, 实行主要从内部培养的原则, 我们除了有一批来自企业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外, 还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的骨干教师, 选派他们到机械加工企业参加数控生产和设计工作, 锻炼实践能力, 使他们在学中干、干中学,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有了这样的教师队伍, 使得数控编程实作的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开展, 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实践经验。

四、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较高岗位职业能力的高素质, 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标志是既达到中等教育水平, 又获得操作技能等级证书。为适应这种趋势, 必须要设计好课程体系结构,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以及综合评价体系。教学计划将行业标准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逐步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实现“双证书”培养模式。增强了学生就业的准确定位, 也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因此我们将过去单一的理论测试改为理论知识考核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模式, 采用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对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形成了层次化的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即“课题技能考核—项目过程考核—综合技能考核—课程最终考核 (评价) —职业资格鉴定”。在项目考核中, 每个项目都基于工作过程设计了项目考核评价表, 内容包括工件加工, 基本操控, 安全文明生产, 工艺合理, 程序编制, 完成时间, 合作性及其他安全文明生产项目。综合任务的测试具有岗位工作任务的针对性, 紧紧围绕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突出项目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和学生自评, 互评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终培养出适应能力强, 技术水平高, 素质良好的技能人才。

总之, 要想不断完善数控编程与加工的教学方法, 达到一种最佳的教学效果, 并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达到一种好的学习效果, 来推动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对数控技术专业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粗浅看法。并对中职学校在对数控编程与加工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根据我校现有的教学条件所进行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数控加工专业课程安排 第9篇

一、技工院校数控加工专业现状

数控加工专业既是技工教育的重要专业,也是与企业关联比较密切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在企业主要进行机床操作、质量管理、程序设计和工艺编制等。现有的数控加工专业只能满足于校内教学,主要讲授程序编写、机床操作,忽视了产品质量控制和加工工艺的编制,学生进厂后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团队协作方式,也使企业对学生的能力产生了疑问,这说明我们的培养模式脱离了企业生产需要。为此,学校应该转换教学观念,从校内教学向工厂教学转变,从实训型教学向生产型教学转变,贴近企业,贴近岗位,注重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情商的培养。

二、技工院校数控加工专业改革思路

1.以企业需要为导向,结合企业要求制定培养目标

技工院校数控加工专业从大规模开设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发展到现在遇到了一些瓶颈和难题:一是招生人数逐年下降;二是培养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跟不上企业设备更新的趋势,造成了学校难招生、企业难用人的恶性循环。要改变这一局面,技工教育必须根据当前企业发展的状况和人才需求的特点进行改革,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开设新专业、新课程,建立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新思路。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技工教育的“产品”就是我们的毕业生,企业是这些“产品”的最终用户,体现技工教育价值的就是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认可和信任。

2.以培养目标为根本,确立数控加工专业的培养方向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要抛弃,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原则,确立新的教学方法,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也要使学生熟悉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具备一定的产品质量管控、加工过程管控能力和与人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在这个培养过程中,企业要参与进来,与学校一起制定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典型工作任务,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用、好用、够用。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要相互渗透、互相支持、双向介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培养出综合能力强、企业认可度高的技能型人才。

3.以企业要求为本位,改革数控加工课程

原有的数控加工课程从学科出发,以学科知识为主体,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这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虽然为学生快速适应生产岗位奠定了基础,但与企业生产要求具备的技术和技能有很大距离。按照目前数控加工专业的课程要求,技工院校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不强,适应生产一线的工作技能和创新力不足,与社会的实际需要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用一根线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点串起来,这根线就是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技工院校要建立数控加工教学资源库,对每一个任务涉及的理论点进行细分,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配合、金属材料、数控加工等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能手脑并用。学生在完成教学项目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识读零件图、识看装配图、制定高效合理的加工工艺。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从单个零件的加工到整个工作任务的完成,学生都亲历亲为,相互探讨、相互帮助,探讨加工工艺的合理性,在过程中进行创新。同时,充分利用各种设备和辅助工具,使自己完成的零件更具互换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将从根本上得到强化,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4.以技能为主线,丰富教学方式

技工院校培养的就是技术工人,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以技能为主线,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加大实习教学内容。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典型工作任务,将企业的实际加工应用到课堂中来,在突出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成立由企业技术专家、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专任教师组成的教学资源库及数字化课程开发小组,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学校可定期联合企业举办各工种技能竞赛和专业知识竞赛,并在竞赛中体现质量管控和团队协作的要求,尽量贴近企业标准。

5.企业跟进,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

学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用人单位和在校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最终培养目标是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学有所成、用人单位满意的合格毕业生。校企联合制订教学计划,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由企业专家进行指导。学生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迅速成长,通常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多是一个师傅带四五个学生,这种方式能快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技能。通过这种方法,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与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课题继续进行,作为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综合技能提高的课题由企业提供,并且企业参与评定。

6.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思路

当前,整个制造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工艺正在引发整个制造业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在形成。李克强总理指出:“促进中国制造上水平,既要在改革传统制造上补课,同时还要瞄准世界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加快3D打印、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和制造,以个性化定制对接海量用户,以智能制造满足更广阔的市场需求,以绿色生产赢得可持续发展未来,使中国装备价格优势叠加性能、质量优势,为国际产能合作拓展更大的空间,在优进优出中实现中国制造水平的跃升。”3D打印、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改变了传统制造的理念和模式,是制造业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应该紧跟企业发展的潮流,开设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和课程。

三、小结

校企合作不仅是教学观念上的转变,更是教育制度和办学思路的创新。学校要提高教师素质,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更好、更全面地实施上述计划;企业要拿出专人和一部分资源与学校进行整合、共享,共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校企合作举办技工教育,既符合当代技工教育发展的规律,也符合新形势下企业培养人才、提高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需要。

上一篇:西方财务会计调整下一篇:人力资本的现代价值——基于管理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