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孝道文化承诺书

2024-05-22

弘扬孝道文化承诺书(精选6篇)

弘扬孝道文化承诺书 第1篇

弘扬“孝道文化”学生承诺书

为弘扬孝道,构建和谐社会,我承诺:

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及其他长辈,为父母及长辈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听父母及长辈们的话,遵守纪律、好好学习,善待兄弟姐妹,善待亲朋好友,珍爱生命、注意安全。

2010年9月30日

弘扬“孝道文化”教师、家长承诺书

为弘扬孝道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我承诺:

弘扬孝道,赡养父母,尊敬父母,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共创和谐社会。

2010年9月30日

弘扬孝道文化承诺书 第2篇

四川省南江县文化馆职工 李天惠

素以文明古国著称的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其中,孝道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文化的精髓,闪烁了人性的光辉。各民族人民把尊老、敬老、爱老、养老被视为传统美德,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无与伦比。

自古以来人民就把敬孝老人视为做人的道德基础,提出“百善孝为先”,“孝德之始也”。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时代,深入研究孝道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对于葆扬孝道美德,弘扬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道文化的发展史渊源流长。回顾历史的足迹,上述时间的长河。早在周朝初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代表最高权力就提出了“孝”的观念,随后逐渐成为了宗教伦理的范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孝道文化发展方面,已经产生了比较完整的伦理道德和孝道观,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孝道文化的思想体系。《论语》《孝经》等孔子的经典名著就深刻地阐述了孝道文化。故中国孝道文化的历史久远,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最大特征。“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宣扬发挥和历代帝王的提倡,已经深入人心,世代相传,不可动摇。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因此,孝道文化已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根深蒂固,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扬光大。

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孝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明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孝道文化深刻的内涵既有丰富的文化理念,又有完善的制度礼仪。从“敬养”的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

敬亲: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及其他长辈首先要做到“敬”与“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和关心父母及其他长辈。

奉养:传统孝道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的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养老人。“生则养”,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根本的要求。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老人,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文化强调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享有优先性。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和“有子能替父”就是就个道理。

侍疾: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功能逐渐衰退,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易得疾病。因此,侍疾是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简单地说,侍疾就是子女应该对患有疾病的老年人精心侍候。比如 2 老年人得了疾病,应当及时请医生诊断治疗,并细心护理,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老年人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所谓立身,也就是指安家立业,勤俭持家,是尽孝老人的基础。这就是说,做子女的应该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便于更好地实现孝敬父母和其他老人的愿望。儿女在事业上有了成就,家旺业兴,父母就会感到欣慰,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反之,那些一生好吃懒做,无所作为,家贫如洗的人,也可以说是对父母的不孝之举。

谏诤:《孝经》谏诤章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父母的言行不一定完全正确,在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子女不仅不能随和顺从,而应尽力劝说父母,使其纠正不义之举,这样就可以防止父母遭到不义的责备。

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就是说尽孝之事必须亲自为之,老有所居是对老人的尊敬,老有所养则老有所乐,对患病老人精心护理则解除其忧虑,老人逝世时必亲自到灵前哀掉,祭奠时要遵从礼仪。“送老归山”也就是善终的意思。儒家的孝道思想把善终同样看得很重要,在祭奠和送葬时施行多种礼仪,以此来缅怀老人的一生,祭奠老人的英灵。

孝道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3 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得到完善。否则将失去孝道,就失去了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融合家庭,对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我国历史上,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二十四孝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当今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第三是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封建时代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第四是凝聚社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力量,达到民族团结,天下一统的目的。第五是塑造文明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作为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经历了孔子、孟子以及后来历代儒家特别是统治阶级文人的诠释修改,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但其消极的一面也是突出的,主要为:愚民性。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统治人民的目的。孔子说: 4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代统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不平等性。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无论是在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孝道的思想都充斥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保守性。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从政治上来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扼杀创新力量,强调对圣贤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义,不思进取,给中华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难以肃清其保守性的影响。

尽管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发展一段时期出现了断层现象,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必须继承并发扬光大。

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 曾涌现过许许多多子女为父母尽孝的感天动地的故事,如董永买身葬父、安安送米、一门三孝……等故事代代相传。在民间,很多子女为了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而各尽所能,甚至还有买母行孝的传说。这充分体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道德观。当今社会也涌现了大批孝星,他们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自己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这些传统的孝道美德为社会和谐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但是,孝道文化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御用文化的“改造”,它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消极作用极为突出,集中表现在愚民性、不平等性、封建性和保守性等方面。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核未进行科学的、理性的研究和探讨,出现良莠不分、矫枉过正的问题。加之“左”的思想对意识形态的长期影响,禁锢了传统孝道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十年浩劫”“批林批孔”期间,对传统的孝道文化作为封建残余思想进行了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致使人们难以正确把握传统孝道文化的合理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时期根本不重视对青少年孝道思想的教育培养,致使一些人不懂得报效父母的养育之恩,更不懂得报效祖国的培育之恩。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些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间不能和谐相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视老人为家庭负担。年老体弱的人就不能自食其力,这是自然规律,应当由其子女供养,这正是报答养育之恩尽孝的时机。然而,有的子女则把老人视为家庭负担,不愿与老人在一起生活,甚至不愿供养老人,这些老人尽管有儿有女,晚年还过着孤单或游离的生活。有些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间把供养老人的责任推来推去,谁都不想供养老人。有的是通过兄弟姐妹协商,把自己的父母平均分配,你家供养一个,我家供养一个,致使老年夫妇不能生活在一起相互照顾;还有的则把老人当作包袱一样甩来甩去,子女间按月份平均供养,都生怕多供养几天,甚至在接收或移交老人时还要称一下体重。上述这些尽孝的方式,实质上是仅仅把尽孝当作 6 任务来完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敬老人,反而是在不同程度地折磨老人,致使那些老人在社会上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在家庭失去了长辈应有的地位。

二是顾自己而不顾老人。人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肝、脾、肺、肠、胃和血管等器官就逐渐痿缩,耳不聪目不明,生活不能自理,心烦意乱,遇事爱唠叨,故有“年老体弱”“老还小”之说。所以侍候老人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细心呵护,在生活起居方面照顾周到。然而有些人只顾自己生活得潇洒愉快,不顾老人的身心健康,把老人视为家庭保姆。有的人借口以事业为重,以“忠孝不能两全”为由,关心领导和上级比关心自己的父母还重要。这种人在领导面前是一张笑脸,回到家在父母面前就是一张“马脸”。他们经常在外面吃喝玩乐或游山玩水,从来不过问老人在家吃什么、穿什么、想要什么?老人生病了也不及时送医院诊治,与老人生活在一起也形同路人。有的人心里的“代沟”不可逾越,不愿意听老人的倾诉,不愿与老人交流思想感情,认为老人唠叨起来很烦人。老人的心里话不能在儿女面前倾诉,就会感到孤单寂寞和压抑。他们只要把心里话说出来了,就会感到舒畅痛快和轻松,这样无形之中就伤害了老人的身心健康。

三是婆媳不能和谐相处。常言道“媳妇就是养老女”,“儿子孝顺不为孝,媳妇孝顺才为孝”。一般来说,娶了儿媳的家庭生活上就多了一个帮手,其父母就该享清闲了。然而,有的儿媳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很好,就是不能正确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甚至水火不相容,待公婆牛马不如,既不帮助做家务活,还对公婆没好言语,7 态度生硬。这样的家庭,往往当儿子的是听之任之,不时也跟着自己的女人起哄,所以一些老人只有叹道:“儿子结了婚就是媳妇的人了”。

四是嫌弃自己父母无能。世世代代家庭之间的贫富之差本是正常存在的,这种差距是不可完全消除的。有的家庭确因父母能力弱小而贫困,有的家庭则因居住地自然条件差,或因天灾人祸而导致贫困。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子女,总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能力,没有创造出良好的家庭生活条件。他们要么以烂为烂,懒惰成性,无力或不愿孝敬父母和其他老人;要么恨自己的父母无能,经常在父母面前发牢骚,不尊重父母,不孝敬老人。有的家庭尽管贫困,为了子女成材,不惜一切代价千辛万苦地送子女读书,目的是改变家庭贫困面貌,老了就可以享清福。可是,当子女完成学业后进入了机关单位或企业就忘了本,摆阔气,讲排场,过上了灯红酒绿的都市人生活,视父母为无知,嫌弃自己的父母,不愿把父母接到一起生活,甚至在别人面前还假装不认识。

孝道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当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弘扬孝道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讲孝道,才能促和谐;只有讲孝道,才能知恩图报。弘扬孝道文化的途径,一方面应当从宣传、教育着手,教育青少年尊老敬老爱老,如何才能更好地尊重老人、孝敬老人、帮助老人;另一方面应当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从尊老敬老爱老的小事做起,让老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建议从宣传、教育方面开展弘扬孝道文化工作。首先保护和宣传地方孝道文化。8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个礼仪之邦,各民族之间和不同地域之间都有不同的孝道礼仪,地方孝道礼仪是地方孝道文化的重要特色。保护和宣传地方孝道文化,应当在破除封建迷信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深入挖掘、保护、宣传和利用,充分发挥地方孝道文化在创社会和谐促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其次继承和发展传统孝道文化。传统孝道文化经过历史发展的检验,有些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人只要活着,总是要老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尽孝道就是报答养育之恩,人人都应当有报恩之心,乃至报效国家,报效人民。只有继承和发展孝道文化,全社会都注重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才能形成尊重老人、孝敬老人、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风尚。第三规范孝道文化的教育体系。俗话说:“养儿不教父之过”,虽然,这只是说明对儿童从小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但是,在中、小学时期对少年儿童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同样重要。因此,应当把孝道文化的精髓编写进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材,把优秀的孝道故事编写进中、小学生语文教材,教育年轻一代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怎样与老人和谐相处,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知恩图报、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第四拓宽孝道文化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是弘扬孝道文化的主要途径,只有通过宣传,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讲孝道的大气候。要利用电影电视、报刊杂志、图书画册、文艺舞台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孝儿、孝女、孝媳、孝婿、孝孙的先进事迹,把那些良好的家教、家风和尊老敬老、爱老养老、勤俭持家等典型事迹,进行广泛 9 地宣传。同时还可将那些侮孽不孝、不讲伦理道德的典型,作为反面教材,在宣传媒体上予以曝光。通过对孝道事例的宣传,以起到褒扬正气,警示众人,教育后辈的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孝道之风。另外,各级人民政府经常性开展“孝道之星”、“最佳公公”、“最佳婆婆”、“最佳丈夫”“最佳媳妇”等评选活动,并给予表彰奖励,对宣传和弘扬孝道文化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五依法保护和促进孝道文化的发展。依法保护孝道文化,主要是运用法律的和道德教育的手段,严厉惩治、教育那些长期虐待父母和其他老人或违反伦理道德的违法犯罪分子,用道德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行为,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弘扬孝道文化承诺书 第3篇

一、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有一个问题至关重要, 就是代际和谐和家庭和睦, 也就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在当代社会, 弘扬孝道的合理内涵, 批判地继承传统养老敬老的美德, 完善代际关系, 保障老人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 孝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所谓社会和谐, 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方方面面的有机协调。这种平衡协调的境界, 才是社会和谐。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便是人。和谐社会的建设又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每个公民的努力。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 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热爱集体, 热心公益, 扶贫帮困, 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尊老就是指孝道, 总书记把尊老爱幼作为建立家庭美德的首要条件, 尊老也是家庭和睦的前提条件, 要想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社会首先应该从孝敬老人开始。孝是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和桥梁, 是建设和谐家庭的宝贵精神资源。但是孝的作用不仅仅限于家庭, 以孝作为出发点, 推广开来, 其对于社会和谐的建设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基, 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己民族宗教信仰和传统思想文化, 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把孝道推及到社会各个角落, 成为了社会发展中最基础的部分, 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准则。就整个社会而言, 用“孝”来规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使家庭成员之间在日常生活中言行各有所依, 这样家庭就能保持最大的稳定, 从而使社会也得到稳定, 这就是孝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所能起到的最大的社会作用。

第二, 弘扬孝道文化, 有利于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孝为入德之门, 事亲行孝, 历来是做人的根本,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德为成事之本, 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而良好的道德修养是由孝道教育来培养的。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 它不仅是德之本与起点, 也是一切教化之本的起点。从个体来讲, 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 通过践行孝道, 每个人的思想更纯洁、情感更丰富、道德修养更加完善。否则, 失去孝道, 就失去了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 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 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 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 而且还是一种社会行为, 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 肩负着社会历史责任。在今天, 倡导践行孝道, 在全社会进行道德教育时, 更加注重对公民的孝道的培养, 使他们从小就有爱心, 有社会责任感, 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础。

第三, 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我国现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60岁以上老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 老年人口比例由13.3%增加到16%。截至2011年年底, 石家庄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4.71%, 到2015年, 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5.92%, 老年人口将超过170万。据悉, 石家庄自1993年老年人与总人口比例开始超过10%, 进入老龄化社会, 先于全国6年, 目前石家庄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 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未来人口老龄化形势比原来预测的要严重, 而且人口快速老龄化与高龄化、空巢化相交织, 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相伴随, 给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了新的难度。而我国几千年的实践经验证明, 中国老人对于亲情的需求远远胜于其他民族, 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措施只能部分满足他们在经济上的需要, 照顾护理尚可依靠老伴或社会服务, 但精神慰藉方面则必须要求子女通过继承和践行中国孝文化中的优秀思想, 尊亲敬亲, 弥补社会养老的空缺, 以达到经济和精神的养老。因此我们在实行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 应更加重视孝文化对中国养老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制度和传统孝文化二者的优势, 注重二者的结合和互补, 通过制度建设弘扬和延续孝文化, 建立一种以孝文化为依托、符合中国国民性格的养老保险制度, 进而通过孝文化的发展来进一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二、我市孝道现象的出现及影响

石家庄市行唐县是圣贤故里、千年古县, 孝义传统自古传承, 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郄穀、谷士廉等一大批忠贞慈孝之士, 并形成了崇德、重孝、尚义、守礼的良好县风民俗。近年来, 该县以实施“文化兴县”战略为引领, 承旧启新, 把传承慈孝文化、打造“孝义之县”做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全力推进, 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行唐县以提升干群素质为目的, 不断创新宣传思想文化载体, 在全国率先提出“以孝治县”, 把“孝义行唐作为”文化兴县的重要抓手, 使其成为全国唯一“孝老敬亲”的县级先进单位, 先后开展了首届“感动行唐‘十大孝子’”、“感动行唐‘十大慈母、十大恩父’”、“双十佳美德少年”、第二届“感动行唐‘十大孝子’”等系列道德模范评选活动, 尤其是割肝救公爹的行唐县首届十大孝子、大孝儿媳张建霞先后获得2008年度感动河北人物、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现代二十四孝人物”、“当代中华最感动的十大慈孝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及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典范等荣誉, 她的孝义之举感动了乡邻、感动了省城、更是感动了全国,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另外, 行唐评选出的孝子刘兰英、闫文弢、郄秀英也荣登了“孝老敬亲”“中国好人”榜。该县成立了孝德文化协会, 举办道德模范事迹报告会, 开办孝德大讲堂, 成立孝老敬亲基金会, 设立孝德文化网, 并将“孝德”纳入乡局干部和农村两委干部年度考核, 营造出孝老敬亲、尽孝讲和、孝行天下的孝德文化氛围。用百姓身边的道德模范感染人、教育人、影响人, 使讲良心、讲道德的“慈孝”家风促进村风、乡风、党风、政风的转变。行唐县还把孝道实践于干部考评体系的完善与深化, 实践于社会管理方式和县域发展方式的改革。行唐的孝义文化现象, 并非传统孝道的简单复制, 而是深深根植于当下, 属于新孝义文化,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范畴, 它同时也成为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赞皇县孤山村南台庄的“感恩书院”是由8位农民为了“弘扬孝道、感恩社会”这个共同愿望, 自筹资金亲手建起了一座“感恩书院”, 呈现了一个农村版的“百家讲堂”, 冬闲时节, 村民们到书院既能学习传统文化, 还能学到农业知识, 以往农闲时喝酒赌博现象渐渐被取代。矿区精选了24个孝老敬亲的典型为“新二十四孝”, 并制作成图文陈列在幸福家庭人口文化园内, 以此为载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倡导时代新风尚, 使新型孝道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藁城市为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在全市广泛开展“阳光老人之星、孝老爱亲之星”评选活动等。

如何把这些孝老敬老的典型事例推而广之并成为人们的一种理念、一种习惯, 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成为石家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三、弘扬传统孝道文化,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引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孝是家庭和睦的首要前提, 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是全体公民的学习榜样, 因此要大力倡导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

第一, 利用社会多元文化元素推广孝道,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 不断探索新媒体时代典型宣传的有效途径, 注重创新宣传方式,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 如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及乡风民俗等形式, 大张旗鼓地宣传尊老敬老、孝德高尚的先进典型, 鼓励人们学习先进, 教育和引导广大公民树立孝敬意识, 形成尊老敬老、崇尚孝德的良好风尚。二是设置宣传专栏, 在电视台开辟专题节目, 开办网站设立“弘扬孝道文化”网页, 组织对典型孝道事例的跟踪报道, 邀请学术专家开展专题讲座, 同时利用晚会、标语、板报、橱窗、黑板报、悬挂行孝名人画像、行孝名人名言、孝星挂历、台历等多种宣传形式, 大力在全市推广“孝义行唐”、赞皇“感恩书院”、矿区新二十四孝等典型做法, 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 让在典型宣传中体现的主流价值观真正在人们心中扎根。三是深入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以孝敬父母、关爱老人为主题, 举办各类报告会, 组建志愿者队伍, 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 进村居入社区, 开展“敬老模范”、“慈孝之家”、“孝德思想教育进校园”、“帮孤助老送温暖”和为老年人指路、帮老年人过马路等公益活动, 让敬老爱老蔚然成风。通过对孝文化的大力宣传, 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老、敬老、养老的良好氛围, 使孝文化的优良传统深入人心, 家喻户晓, 人人践行。此外, 成立编写小组, 根据当地实际, 结合古典故事、案例分析、社会反馈、家庭互动, 汇编孝道教育读本, 将全村、乡、县、全区等孝道建设典型事例编写进去, 分发到学校、家庭、单位, 作为各地各部门开展孝道教育的鲜活教材。同时, 坚持把孝亲敬老的“小孝”与促进对事业、对国家、对民族的“大孝”相结合, 加强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教育, 不断培育民族精神、创新精神, 切实拓展孝的内涵, 提升孝的境界。

第二, 重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把培育、宣传先进典型作为弘扬孝道文化的关键举措来抓, 典型示范是增强孝道文化建设感召力的重要基础,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 一名孝星就是一个标杆, 推广社会主义新孝道, 要精心筹划, 主动作为, 大力培养孝道典型, 树立慈父慈母孝子孝女的典范, 树立行孝榜样, 政府应该像对待先进人物、劳动模范一样地予以表彰, 社会应该给他们以崇高的荣誉。在这方面, 行唐、赞皇、矿区、鹿泉及青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只有这样做, 在全社会才会形成一种敬老光荣、不孝耻辱的社会风气及人人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 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之精髓, 建设现代孝道文化。弘扬传统孝道,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道中的精华, 并批判其糟粕, 与时俱进, 摒弃一些过时了的部分, 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孝道文化。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把尊老爱幼作为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 这是传统孝道在新时代的运用和弘扬, 也是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的具体表现。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 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从人民群众生机勃勃地伟大创造中汲取养份, 对传统孝道进行创新、发展, 探索提出新时期弘扬孝道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对体现孝道的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动力, 使传统孝道在新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

孝道精神崇高光荣, 关爱老人责任重大。我们要以孝道典型为榜样, 大力弘扬传统孝道文化, 继承优良道德品质, 深怀爱老之情、弘扬敬老之德、大兴助老之风、常办利老之事, 精心呵护家庭和谐, 齐心共建社会和谐!

摘要: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其核心是敬老孝老, 在新的形势下, 我们倡导孝道文化, 弘扬孝老敬亲的典型事例, 对提升全民的道德素质, 促进建立在家庭和谐基础上的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弘扬孝道文化承诺书 第4篇

我国的孝道文化,其最可贵的核心是“缘人情”、“依人性”而确定的。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说:

洋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尙矣。

这是把美德礼仪从属于“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的卓越观点。古代统治阶级的文化体系固然是从治国的功利需要来确定道德规范,制定礼仪制度,为了“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才要“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形罚”(《史记·礼书》);但其确定道德规范和制定礼仪制度的最终根据还是“缘人情”和“依人性”。要国家强盛,固然是“非兵不强”,但仍然同时要强调“非德不昌”(《史记·太史公自序》)。“形势虽强,要以仁义为本”(《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所以,要“以德治国”并辅以“以法治国”,两者结合。所以,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并与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建设现代的美德,而其中就包括了孝道这一美德。

孝,是仁之本。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其为仁之本欤!”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行之有常)而信(言之有实),泛(广)爱众,而亲(近)仁。”(《论语·学而》)《孝经》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就把孝提到天经地义、人伦之大道与核心的高度。

《说文》解释:“孝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是说人子应该“善事父母”,承接上一代的事业和意愿的传宗接代。《孝经》解释:“孝,畜也。畜,养也。”就是要承担养老的责任和义务。《论语》还进一步指出,只是养还不够,因为动物也能养。“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不单能“养”,而且“善事父母”,帮父母做事,从内心喜爱、尊敬、体贴、关切父母,使他们快活舒心。《释名·释言语》进一步说得好:“孝,好也。爱好父母,如所悦好也。”由衷地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才是难能可贵的核心。出自内心感情,又见诸实际,付诸行动,见于形象,这才是“美”。

孝的基本含义是养与敬。养偏重于物质和事功方面;敬则偏重于精神与心理方面。而它们的核心则是内心的爱。

孝,还常表述为孝敬和孝顺这两个连用词。孝敬和孝顺,也体现在精神心理和物质事功两方面。传统孝道的精华还在于,要求孝敬和孝顺,也讲是非原则,并非无条件的,并非绝对的敬顺和盲从,并非提倡愚忠愚孝。《孝经》中孔子回答曾子“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时,说:“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样才能使父君免于无义无道,失其家和国,这才是真正的爱父爱君,为家国好。这就是说,如果父母合乎义理,则敬顺服从;不合义理,则要争。当然,这个争,不是凶残斗争,恶意争执,而是善意的诤言、商讨和规劝。即使拼死相争,也是为了大义。道理要争,话要说明,但态度要好,仍是出于爱心。

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有些人走极端,把孝敬、孝顺发展到无条件盲从,把等级权威强化到不合人情的地步,使孝道离开了原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的根本,则是其流弊,而非其初衷。例如,朱熹说:“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文集·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一》)后来再恶性发展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不讲道理,无条件服从,生死予夺,是绝对错误的。

传统孝道,还有一个十分可贵的精华,是从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和基础出发,将其可贵的出发基础和核心观念“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的博爱思想,推而广之,指向不独孝其父母,而且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孝为仁之本。“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可见孝要推广到博爱。

今天我们要建设、发展、促进新时代的孝道文化,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道中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到“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等思想的精华,并批判其糟粕,与时俱进,扬弃一些过时了的部分。例如:“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学而》);办喜事,要“二拜高堂”的磕头(现在新式婚礼都改为鞠躬了);父母逝世后,为官者要辞官归里,守孝三年;平时,要早请示,晚汇报。我们今天有报效社会和国家,为人类谋幸福的理想,已经淡化“光宗耀祖”,“光耀门庭”,为一姓一家“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孝道观念。我们还要继续建设、促进和发展新时代的孝道文化。

将家庭的孝道推广到社会上,形成广泛的敬老博爱,这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风气。社会化的敬老爱老,也影响到古代官方采取很多优待老人的行为,例如在节日给老人送衣食钱帛,请老人赴宴,给老人尊荣的虚衔等等。在今天,我们社会上也有很多尊老敬老的新民俗,有敬老院、养老院并有不断改善,提高质量的措施。现在,很多城市发放了老年优待证,让老人免费游公园,坐公交车等。

随着新时代孝道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养老敬老的设施与内容形式,将不断改善和提高,使新时代孝道文化日益丰富,创造出日新又新的局面,以促进我们的社会日益幸福美满!

弘扬孝道文化 传承中华美德 第5篇

岑溪市第三小学 莫恒华

【内容摘要】孝敬父母,尊长敬老,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现今独生子女多,从小娇生惯养,不敬父母、虐待老人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上仍然屡见不鲜。建设弘扬孝道文化,不能忘记传统美德,如何让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观念真正入脑入心?如何让孝敬父母,尊长敬老在社会蔚然成风?作为学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把孝敬父母,尊长敬老意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项基础工作,让学生树立孝敬父母,尊长敬老观念,养成孝敬父母,尊长敬***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美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要求学生从“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等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养成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道德品质为总抓手,进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 孝道文化 传承美德

一、孝道文化

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孝道文化,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著名的国学应用学家翟鸿燊教授曾说: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事实也是如此。孝道造我们的国家一直发挥着不一般的作用。

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二、弘扬中华美德

古人云:“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几千年的文明社会是以孝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时至今日,我们提倡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孝道”的发展和完善。岑溪市第三小学依据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客观规律,以“孝”道教育为突破口,从小就把中华民族“崇孝”的传统美德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不仅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

首先,我们力争通过研究实验能够设计出一套具体的方案,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并践行孝道准则,达到如下目标:在家里,子女尊敬长辈,长辈爱护子女,共享天伦之乐;在社会上,尽职尽责,为国家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对个人,要修身养性,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有序。班主任以班团活动课为阵地,制订班主任工作计划,开展系列化孝道文化教育,并通过读书活动、写心得体会、开主题会等方式进行多渠道的教育。个别学生进行家访、谈心等形式进行孝道文化意识教育,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学科教师通过

制定教学计划,落实渗透学科教学的孝道文化教育契入点。评价实施孝道文化教育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其次,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关于孝道文化的最新理论。要在学校进行“孝”的教育,就要了解研究当今我国尤其是农村孝道的现状、成因及其发展趋势;要研究中华孝道发生了何种变化,要研究当今孝道的内涵,即是民众能够认同并能践履的孝道内涵;要了解研究当今孝道的形式,尤其是民众所创造的养老新形式;要了解研究孝道的价值,孝道对家庭、社会、下一代的影响;要了解研究当今孝道的机制,如制度、氛围、心理等制约机制;要了解研究当今孝道的建设模式与理论框架。通过这些研究,去寻求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结合点,去设计学校进行“孝”道教育的内容与模式。

最后,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曾子孝道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髓,剔除和摒弃封建的落后的不合时宜的东西,在扬弃中发展曾子的孝道文化。能够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适用于中学生的孝道文化教育理论,用以指导学校孝道文化教育,并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建设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三、课题研究

在调查学生对曾子孝道文化及孝敬父母、尊长敬老观念认识和学生在家庭、社会中对待父母及老人态度的情况下,我们确定了如何对学生进行实施孝道文化教育。

1、精心设计家庭调查

在研究实验之初,课题组精心设计了《岑溪市第三小学孝心行动手册》,对全校2000多名学生中,进行小孝星评比。经过调查:1.早上起床能向父母长辈问候的占21%,2.平时与父母长辈说话态度和气的占36%,3.每次闹别扭的时候,自己主动打破僵局的占35%,4.知道父母工作辛苦,能关心父母为其倒茶、盛饭的只占13%,5.知道父母爱吃什么的占45%,6.能帮助做家务的只占20%,7.觉得父母说话太多,希望他们尊重自己的决定的占39%,8.任性对父母长辈发脾气、顶嘴的高达70%,9.缺乏爱心好吃的菜要放到自己面前,想不到让父母长辈先吃的占85%,10.自理能力差,自己的事要让父母操心的占75%。通过调查活动,一方面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为下一步实验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反省自己,也促使其从内心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下一步的孝道教育铺平道路。

2、制订孝道行为规范

针对调查问卷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为学生“行孝”立规矩。对学生的“孝”道,制定了10条具体规范。①每天上下学打招呼。②长辈下班要说“您辛苦了”。③长辈生日要主动问候 送小礼物。④让食,饭后要主动收拾餐具。⑤每天要坚持做家务。⑥按时上学、努力学习、独立完成作业,不用家长督促。⑦长辈生病,侍奉、作简单饭、安慰。⑧主动与家长交谈、商量、不发小脾气。⑨不到不宜去的娱乐场所,不做坏事,不让家长操心。⑩父母之间发生矛盾,要懂得调解。这些都是“规定动作”。学校要有“规定动作”、科学的行为要求,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从“要我做”到“我要做”、“我能行”。学生学会

自律,是道德教育的最佳目标或是终极目标。没有他律,学生不会学到自律。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主体参与和主动内化──知中行、行中悟、悟中从。强调主体性,应有限度不要导致‘自发论’,更不要引向‘心中只有自我’。

3、开设孝道校本课程

我们积极组织相关实验教师广泛收集“孝道”材料,收集中外古今有关“孝”的美德故事,数不胜数。是天下百姓“行孝”实践水平的高度体现,又是历代推行“孝”道教化的活教材。我们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孝道文化教育校本教材选编了有关故事,教师为学生推荐,学生自己又去收集了有关“孝”的故事。如:考叔“纯孝”感庄公、缇萦至孝感文帝、李密陈情报祖母、花木兰代父戍边、岳母刺字、朱寿命千里寻母、黄香温席、孝敬父母的毛泽东、朱德《回忆我的母亲》、陈毅为病母洗尿裤、孝子孔繁森、„„《孝道故事》里选编了“黄香温席”、“徐孝克藏食孝母”“胡泰病榻侍母三十年”、“陈毅探母”、“杜瑶瑶孝敬父母的故事”等众多的行孝的故事,也选编了一些学生中孝敬父母的人和事,包括一些“感动中国人物”。这样从古至今,从伟人到平民百姓到身边的同龄人,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别“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和发扬。由认知到明理有利于导行。这门校本课教学效果及形式好。

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展“继承美德,孝敬父母”美德活动课评优活动,充分发挥班主任专题实验的作用,选出一、二节最佳校级课观摩。以点带面,推动整体的,两年多,全校上“孝敬父母”美德课二十余节。请家长参与课堂或听课,老师、家长、学生产生共鸣,流下热泪,使人感到情真意切。

4、开展孝道专题活动

在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对学生“孝敬父母”都有要求。但是,对于如何进行这项教育没有具体意见。自从进行实验来,我们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孝道专题活动,有了不少创造性的探索。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空间,但范围有所局限,如何使有限的空间发挥无限的教育作用,这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探讨的问题之一。因此,学校积极拓展立体空间,充分利用各种有行的和无形的空间,开展孝道专题活动。

办孝道专题墙报、黑板报、橱窗;悬挂行孝名人画像、行孝名人名言,制作曾子孝道文化壁画;每天课外活动时间播报学校孝道信息和学习感悟;从直观上,使整个学校充满浓厚的曾子孝道文化氛围和行孝教育气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曾子孝道文化教育。为使曾子孝道文化教育规范、全面、科学、有效,学校积极拓展以校为辐射源,从学校向家庭、社会传播的工作思路,使之事半功倍。

5、召开孝道主题班会

我们定期召开“曾子孝道文化”主题班会。同时,制定了详细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活动细则,以及评价标准,采取综合性、立体化的多种评价模式,并将学生这一道德习惯的养成作为评选“三好学生”的一个评价台,所有活动情况一律记入中学生成长记录,让学生在约束中逐

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如以“我们怎样报答父母”为主题,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父母血汗钱来之不易,深深体会了长辈为自己付出的爱。在主题班会的演讲过程中,台上、台下形成共鸣,整个活动是在感激父母、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宣誓中结束的,很多同学听着其他同学的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之后,我们又通过调查发现,乱花钱、乱丢馒头以及吃零食的现象极大减少,而学习风气比以前更浓厚了。很多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的父母写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封家书,信中洋溢着学生对父母浓浓的敬爱之情,表达了学生为报答父母而决心刻苦学习的铿锵誓言。大部分学生周日回家都能为自己的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下雨了,打个电话告诉爸爸开车注意安全;吃饭时,把好吃的饭先让给长辈„„,学生细小转化使家长倍感欣慰,全校上下更形成了浓厚的孝道文化氛围。

6、利用节日组织活动

过中国年,承传美德,孝敬父母的自我教育活动:利用寒假过中国年的时间,要学生说三句话:“•您辛苦了、您好、新年快乐”;做三件事:“鞠躬、让食、抄三幅对联”培养了学生“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品德,受到学校、家长、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好评。充分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以及“母亲节”、“父亲节”组织学生开展爱父母的教育活动:围绕着四个节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孝”的教育活动。不少班级分别将这四个节日,定为本班学生的“孝敬日”。要求学生在“孝敬日”至少用一个课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社会公益劳动。有的班级组织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感受不完全相同,但有几点却是相同的:都是平生第一次给父母洗脚,一开始都有点难为情,抱着完成作业的态度去做,但随着惊奇产生了难以言说的感受。当他们用手抚摸一双双整日里在田间劳作、有些粗糙甚至长满厚厚的老茧、深深的裂口的脚时,真切的感受到父母养育的艰辛和母爱、父爱的无私与博大,也为以前的不懂事感到内疚。在今后的日子里,要多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在学校里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给家长洗脚,看似简单,但在家庭中产生震撼是强烈的,“举手之劳,却有点惊天动地”。它不但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父母。一位家长在信中写到:“我本人深感惭愧,虽已过而立之年,虽已为人之父,却没有给老父母洗过一次脚。愧疚之余,我不禁赞叹这道‘家庭作业’出的好。„„就让我们这些成年人也‘从我做起’,给父母洗一次脚吧”。

总之,“孝道”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突破口。古人云:“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社会是以孝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时至今日,我们所提倡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孝道”的发展和完善。我校树立关于“孝道”的先进典型,营造“以孝为荣”的校园氛围,使学生由小事做起,积善成德,升华思想,使之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境界。实践证明,我们的孝道教育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净化了学生的灵魂,整

弘扬孝道文化 建立和谐家庭 第6篇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有些人对孝道却避而远之,视为封建糟粕,以致产生了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所说:“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已成为影响代际关系的世界性社会问题。”

如何弘扬孝道文化?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不少有识之士大声呼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乌鸦尚有反哺(用口衔食喂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时要下跪在地上)之恩,更何况人乎?试想,父母既有养育之恩,更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教诲,为人子女者,能不义无反顾予以回馈么?尤其当父母处于垂老之年、贫病交迫之际,不尽子女的孝道,能说得过去么?可惜,这些浅而易见的道理,过去是因受“左”倾思想的奚落、当今是因“金钱至上”而被迫“靠边”。因此,提倡并弘扬孝道,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来抓,切实让孝道文化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

其次,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我们略做考证便可得出结论,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了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儿童,以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当代著名作家冰心就非常关心对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她要求,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大道理,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关心父母、爱护父母。显见,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很多事例证明,孝敬父母绝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呢?如果一个孩子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情感,怎么能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呢?这方面,有不少小学学校开展了以“五心”教育活动为主题的传统美德教育系列活动(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他们通过“五心”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胸怀大志,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他们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德育要求,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孝心奖章”争章活动。这一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也是传统孝道文化在新形势下得以弘扬的有力证明。

其三,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正处在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传统孝道文化中倡导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溯宗归祖和凝聚性的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尽管在当代社会,人们似乎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而不甚重视其家庭私德,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国古代视孝道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种更为深刻而渊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不宜移易的理念。现在有些人,父母生前不孝敬,等到老人死后却大办丧事,有权有势者甚至圈地筑坟,车队簇拥,络绎不绝,连日宴席,以显示其能“光宗耀祖”。这决不是什么孝道,而是借着父母的牌位显示自己的“荣耀”。这种现象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歪曲和渎亵!而通过对这种“孝道”的批判,也正显示弘扬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

其四,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已逾1.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2500万人。到那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两倍于日本的总人口,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将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可见,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为此,我们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国倡导和弘扬孝道文化的重大意义。

中国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中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家庭养老是我国普遍认同的养老模式,它赖依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道观念。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家庭养老的功能有日益弱化的趋势,传统的孝道观念也开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不时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宣扬传统的孝道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方面,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并采取了积极的举措。如199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敬老养老的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规范。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把尊老爱幼作为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最近,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也是贯彻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效地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等,都将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孝心无价

相信大家都一定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孝顺的媳妇在忙碌了一天后,还为婆婆打好洗脚水,为婆婆洗脚,当年幼的孩子看见妈妈正在为奶奶洗脚时,自己也打好了洗脚水,一簸一簸的端到妈妈的面前说:“妈妈我也为你洗脚”。这一场景确实很令人感动,也让人深省,我们长这么大到底为父母都做过些什么?我们有几个人能记住父母的生日?父母最喜欢吃的东西?父母的鞋码?这些看似很微不足到的事,却表现着我们是否对父母有一份孝心。

说起来也真够惭愧的,以上的问题,我基本上都不能回答。其实现在像我一样的人还真不少。但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襟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在回答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时是这样回答的:“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语出惊人,发人深思。是啊!父母到了要子女孝敬的时候,已经步入老龄。此时,他们无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越来越需要子女的孝敬,而这种孝敬主要在亲情,而非全都可用金钱或雇个保姆来替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孝敬父母的机会也就逐渐减少。商机之类错过了还会再来,而失去父母健在的孝敬机会,那就时不再来,遗憾终生。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讲求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但长期以来,这一传统美德却被许多人淡忘和漠视。据报道,今年北京某中学的抽样调查却显示:有近50%的学生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更谈不上对父母的生日祝福。在现在的社会中还有一些人当父母老了,不在有力气动了,就会嫌弃他们,埋怨他们,责怪他们,去说他们给你带来了累赘。更可气者还有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要了,弃他们于马路上而不顾.其实呀,这些人在我们身边随处可以看到,他们是残酷的,冷血的,甚至是没有人性的,他们也根本就没有良心,何谈什么孝心呢? 所以大力宣传和建立孝道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善待老人、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建立和谐家庭的重要元素,而且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台湾作家龙应台谈过一件小事:有一天,她带着85岁的父亲去台北看《四郎探母》的演出,当演到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时,她发现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因为她父亲受到剧情的感染,想起自己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时,一天准备帮母亲到市场去买菜,路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来,辗转流离去了台湾,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来不及道别的母亲……深受剧情感染的不仅是她父亲,曲终人散时,她发现不少中年儿女及老人眼里都有泪光闪动。这就是孝道文化的力量。正如龙应台指出的,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孝道文化便是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为此,当今弘扬孝道文化要从落实家庭孝道上着手,建立和谐家庭,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社会风气。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或许一声祝福对自己算不了什么,但对父母来说,这声祝福却比什么都美好,都难忘,都足以使他们热泪盈眶!

曾参以孝为一切道德的根本与总和,以孝统帅一切伦理道德。认为孝不只是个人行为和治理家庭的准绳,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纲领,是天经地义、永恒普遍的基本原则。与如今科技进步发达的社会相比,似乎古代人们对“孝”的理解更为深刻。为了增强现代学生的孝道观,中国科技大学的以为老师还特意为大家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那就是让同学们回家为父母洗脚,但是能完成“作业”的同学却很少,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奇怪,有些不好意思,觉得似乎太形式化了。不错,它的确是一种形式,但它是种可以衡量我们给予父母的爱是不是也像父母给予我们的爱那么多的一种形式。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为父母洗脚,那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我们可以为他们过生日,即使没有任何礼物;我们可以陪他们好好的吃一顿饭,即使没有大鱼大肉;我们也可以了解父母的鞋码,为他们买双鞋子,即使它不是名牌。这些平凡的事,当我们真正用心去作了以后就能体验到它的不平凡了。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全球各社会、各个文化道德中永恒的主题,不论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社会稳定。而孝,正是调节家庭关系的一剂良药。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效忠国家的人。从孝出发,才能家和万事兴,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座的所有朋友,让我们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只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只是一顿粗茶淡饭。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一枚含着体温的硬币……无论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无论这种方式是丰厚还是微薄,只要是向父母献上一份孝心,这种感情都是无比珍贵和美好.孝,是稍纵即失的眷恋,是无法重视的幸福,是一失足成千苦恨的往事......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让我们永远记住孝心的存在,记住孝心是无价的.嘉祥县是曾子故里、孝经圣地,曾子的孝道源远流长,广为传颂,为嘉祥人民树起了孝道的丰碑,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嘉祥儿女。为弘扬曾子孝道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大力实施“关爱银龄孝德建设工程”。广大妇女既是经济建设的创造者,更是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实践者,尤其在孝敬父母公婆方面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孝敬老人更能体现出女性的胸怀善良,体现出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价值和作用。我们作为曾子故里新女性,更应该秉承曾子孝道精神,孝敬父母,关爱老人,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值此春节来临之际,县妇联向全县广大妇女姐妹发出倡议: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再次掀起敬老人,献爱心热潮,让孝亲敬老的亲情传播,促进家庭和睦幸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孝敬父母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或许一声祝福对自己算不了什么,但对父母来说,这声祝福却比什么都美好,都难忘,都足以使他们热泪盈眶!

孝亲敬老要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杯酒、一碗饭,点点滴滴见真情;一件衣、一床被,丝丝缕缕连爱心。老年是人生中阅历最丰富的时期,但也是人生中最孤独、最需要关怀的时期,做儿女的要常回家看看,陪老人吃顿饭,向长辈问声安,与父母谈谈心,我们的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个电话,都会让他们倍感欣慰。让我们从帮老人打扫一次卫生、带老人做一次健康检查、给老人洗一次澡、实现老人一个愿望等点滴小事做起,把敬老爱老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孝亲敬老要做到“六要六不要”。即:思想行动要尊敬老人,不要歧视老人;衣食起居要照顾老人,不要淡忘老人;生活零用要宽待老人,不要吝啬老人;生病就医要护理老人,不要不问老人;逢年过节要慰问老人,不要冷淡老人;文化娱乐要关心老人,不要不管老人。

上一篇:入党干什么在党干什么下一篇:激动人心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