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范文

2024-07-30

小康路上范文(精选8篇)

小康路上 第1篇

支教路上小康梦

——记支教老师余彩霞的扶贫事迹

白崖山寨,青峰入云,小河流水,潺潺有韵。2016年9月,一位毅然放弃了县城里的美好生活的年轻女教师,来到了贫穷落后被大山围绕的趾凤中心小学支教,她便是余彩霞老师。初到学校,放眼望去,“青山学校遥相望,似有千言默无语。”看到这落后的面貌,一下子怔住了,与城里的繁华街市,花园式的校园相比,这里似乎还停留在二十世纪里。她一遍遍告诫自己,“既来之,则安之。”于是在他心底一个梦想便悄然萌生:“一定要像一颗小草一样,为这贫瘠的土地增添一片绿色;要用知识这把利剑将贫穷斩断,让山里的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尽自己的一份力。”

一、知识改变命运

余老师深深地知道,只有用知识的武装山里孩子们的大脑,最终才能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学校没有图书室,班里孩子除了语、数、外等少得可怜的几本书外,再没有其他课外书。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没有书读怎能改变这些渴望知识的山区娃的命运。想到这里,余老师把自己珍藏的书籍奉献给了学生,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 为学生买了很多书,把自己的办公室建成了一个小小的图书室。

课余时间,余老师办公室里总是挤满了学生,他们有的站着读,有的坐着读,有的蹲着读,有的独自沉浸在书香四溢的书页中,有的则是两三个合捧一本书读。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读书的样子,余老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就是这样的人,一个运用知识改变学生贫困命运的人。

二、建立贫困档案

这个学期,国家实行精准扶贫政策。余老师没少跑路。她一家又一家地登门拜访,了解每个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一一做好笔录,为贫困生一一建档立卡,让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享受国家的助学补助。

在这次调查摸底工作中,余老师了解到班上有一个叫李彪的孩子,他父母离异,该生有爷爷奶奶看护,他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每年只能熬到腊月二十几才有几天时间回家陪家人过年,奶奶又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家里家外由年迈的爷爷一肩承担。但懂事的李彪每天放学回家总会帮爷爷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对爷爷奶奶非常的孝顺。被学校评为“美德少年”。就这样的一个家庭,村里却没有给他家建立扶贫档案。余老师了解情况后,一面帮该生家庭写报告,详细说明该生家庭实际情况,一面又找人,又托关系,到村里找村支书理论,苦口婆心,磨破了嘴皮,村里终于答应为该生建立扶贫档案。

她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关心穷人的人。

三、亦师亦母情深

自从来到趾凤中心小学支教后,余老师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每个星期只有礼拜天有时间回家陪自己的孩子。回来时总不忘为山里的孩子带几本书和一些零食,用以奖励那些表现优异的学生。有时学校工作忙,星期天也不曾回去。

又一次家里的小孩发高烧,在电话里哭着喊着要妈妈,可余老师只是安慰了几句,就挂了电话。从她黯然神伤的泪光里,我们感到一个做母亲的酸楚和无奈。要是班里有学生生病了,她总是第一时间把孩子送到乡卫生院,陪在孩子身边,为他忙前忙后,又是嘘寒问暖,又是端水买药,就像一个母亲一样。

班上有一个小女孩,穿着破旧,一看就是穷人家的孩子,她叫李玲。孩子穿得不好,可学习却很努力。余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利用周末回县城的机会,到商店买了一斤毛线,然后一针一线的织了起来。常常夜不能寐时,便欣然坐起,织起了毛衣。大约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毛衣终于织成了。一天中午,余老师把李玲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亲自为她穿上,看上去是那样的合身,是那样的漂亮,是那样的温暖。还塞了张纸条,纸条上这样写道:“希望你好好学习,发挥你的语文特长,尽全力补上数学,要让童年不留遗憾,万物懒为首,一定要改掉这个毛病,希望这件毛衣能给你带来一些温暖。”李玲同学看后,深深向余老师鞠了一个躬,两滴清泪不由得掉了下来,地上清晰地印着两个感激的泪痕。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心为了学生,却忘记了自己。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支教之路,山高水长。余老师用自己爱心,为山区的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温暖着他们幼小的心灵,陪他们一起幸福地走过春夏秋冬。

小康路上 第2篇

元潭村位于峦庄镇正南方向4公里处,辖12个村民小组228户860人,现有耕地540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该村山高沟深,地域狭长,气候恶劣,自然条件和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该村支部有党员29名,其中女党员3名。近年来,村党支部在创建“五个好”党组织当中,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兴产业,带领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使昔日贫穷落后的边远高寒村变成了如今远近闻名令人羡慕的富裕村。元潭村党支部,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桥头堡。

强班子,提素质,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支部书记张治业的一句口头禅。他始终把加强支部班子建设和提高党员及村干部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为了规范党员和村干部的言行,村支部讨论制定了《党支部工作制度》、《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13种,坚持以规制范,以范制行,做到执行制度不走样。他们要求党员做到的,干部首先做到;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首先做到。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民主评议干部和党员大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寻找差距,剖析原因,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对评议出不称职的干部由支部进行诫勉谈话,交流思想,使其在短期内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对评议出不合格的党员,严格按照《党章》规定,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于有突出成绩的村干部和党员给予表彰奖励,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科技示范户的典型带动作用,推动全村经济快速发展。在加强班子建设的同时,支部一班人想方设法,多方筹资,2003年投资7万元建起了全镇一流的“两委”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做到了学习有场所,活动有阵地。通过这些有效措施,从而提高了班子素质,使班子工作有了较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一个班子的好坏,主要在于班长。张治业同志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时刻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今年3月的一天午后,元潭村一处山头上突然冒起一团浓烟,似乎是山林着火。接到报告的元潭村党支部书记张治业,此时正在为刚刚去世的父亲办丧事。具有高度政治敏锐性的张治业毫不犹豫,立刻拿起镰刀带领给自己家里帮忙的群众向冒烟的山头冲去……其实,这是一个群众在烧地边草,并没有起火,不过是虚惊一场。在对这位群众批评教育结束后,大家才发现,张支书头上还戴着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这样一个事事冲在前面的好书记,全体党员都在发奋拼搏,尽心尽力。

抓机遇,兴产业,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99年元潭村支部换届后,新当选的支书张治业面对面对百年不遇的98年7.9水灾留下的满目创痍,面对尚有一半人口未脱离温饱线的状况,狠下决心,鼓足干劲,决定大打一场脱贫致富翻身仗。村两委根据本村村情,认真讨论,并因地制宜,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了本村三年发展规划。针对该村牧草丰富、富余劳力多的优势,制定了“内抓养殖、外强劳务”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千百万产业富民工程和双百活动的开展,积极结合两示范和旗帜工程的实施,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努力促进当年增收。特别是中央两个“1号文件”出台后,支委一班人信心更足了,决心以此为契机,反复宣传“1号文件”精神,从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让农民的肚皮子、钱袋子都能鼓起来。在养殖方面,以科技为主导,以管理增效益,村支部多次聘请农牧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实地现场指导,举办讲座,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有效地促进农民增加了收入。村支部还不断探索“协会+支部”的产业发展新路子,成立了产业发展协会。今年,产业协会叩门招商,与丹凤客商陈建民签定了60亩土地租赁种植红豆杉协议,成为全镇在产业发展当中的一处样板和亮点。截止2004年底,全村羊存栏500只,年出栏300只,种植药材200亩,劳务输出260人次,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18元。

排民忧,解民难,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元潭村党支部始终把“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支部工作的核心工作,始终把“体民心、合民意”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体现到具体工作中去。

根据本村自然条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实际,村支部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措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搞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村上找关系,领导协调,在电力部门的支持下,延伸高压线路3公里,改造低压线路4公里;2003年,县国土局在村上投资22万元完成了60亩蛤蟆嘴土地复垦工程,为群众新增耕地60亩修复河堤1200米,防洪加固工程200米;2003年,在县扶贫局的支持下,修建安沟口平板五孔桥,跨度40米,彻底解决了两片6个组群众400多人及学生上学的交通问题。2004,修复改造村组公路8公里。2005年,在组织部及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协调下,元潭高寒边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立项并实施,春季至今,已修建架通安沟8米跨度的石拱便民桥,桥头引线120米,填方加宽工程230方,修复粉刷元潭大桥,改变十多年半边无栏杆、安全设施差的状况,改线放宽学校桥头250米加固工程,完成了公路沙石化铺修,修建小安沟、瓦屋场、红岩、大屋场、阳坡5组80多户400多人的饮水工程,正在筹划建设村2层3间130平方的村卫生室楼房。

“经济要发展,教育须先行”。近年来,村支部抓住省统战部联村包扶机遇,积极争取外来投资,狠抓教育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投资10万元的福慧蔡委培小学正式建成,新建教学楼房2层18间,并于2004年建成砖木结构校舍7间。近年来,学校的办公室、图书室、阅览室、器材室等一应具全,新增教学设备十余种,整修操场,配备体育器材十余种。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改善学习环境,精心培育栋梁之才,使元潭教育事业再上台阶。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村支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他们不等不靠,率先在本村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经过支部扩大会议讨论、村民大会通过,对本村中低产田和五荒地集中连片实施造林种草,坚决实行封滩禁牧政策,坚持走造林、退耕、管护同步发展的路子。历年来累计退耕还林500亩,荒地造林400亩,林草覆盖率达到70%,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小康路上 第3篇

选对路种上树做起小康梦

1969 年出生的李文华高中毕业后没有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出外打工, 而是白手起家选择了在本乡本土寻求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 面对滚滚商业浪潮的冲击, 李文华也悄悄做起了自己的小康梦。他抓住机遇, 向信用社贷款承包村里的130 亩荒山, 搞起了果业开发, 通过科学管理, 取得了可观效益。

招贤村地处南昌市西北郊, 梅岭国家级风景区南麓, 有着近邻城区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山区资源优势。1995 年春, 李文华将这一优势与城市绿化的市场需求相结合, 大力发展花卉苗木, 养殖瘦肉型猪, 搞起了立体种养。经过多年的努力, 他拥有了一个1200 多亩的花—猪—果—鱼立体型农业产业生态园。

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2004 年, 李文华的第一家企业——江西淦鑫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也应运而生, 公司以农村种养业为基础, 集苗木种植、园林建设、农家特色休闲等为一体, 由于李文华善管理、懂技术, 公司很快在南昌及省内外打开市场, 成为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自己是富起来了, 可四乡八邻却依然贫困。李文华看在眼里, 急在心上, 他摒弃了“艺不外传”的传统, 把自己积累的宝贵经验手把手地传给乡亲们。在李文华的帮助和带动下, 招贤村出现了“家家种花木、户户养猪忙”的喜人景象。

随着湾里区绿色发展理念的确立, 花卉苗木产业呈现出日渐上升的发展势头, 2005 年以高票当选为村支书的李文华顺势而为, 决定带领全村把发展的重点瞄准在花卉苗木上。为进一步拓展花卉苗木的发展空间, 李文华积极地组织几户苗木大户和花木经纪人, 组建了招贤园林花木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为村民提供技术、信息和销售等服务, 很快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会员由几个人发展到300 多人。

面对城镇化脚步的加快, 招贤村大量土地被征用, 如何面对“失地而不失业”的难题?经周密考察, 他果断组织村民在进贤县衙前乡租赁山地, 在永修发展新苗木基地, 顺利实现了花卉苗木产业异地转移, 从而进一步做大做强了苗木产业。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 招贤村在李文华的带领下, “家家种花木, 户户搞盆景”, 全村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达13000 余亩, 品种也由几个发展到各类盆景、大树桩、香樟等300 多个, 并已形成了“公司+ 合作社+ 基地+农户”的“一村一品”花木专业村的发展模式, 花卉苗木已成为招贤村叫得响的品牌。

当记者一行来到苗木基地时, 冬日里的苗木依然生机勃勃, 一朵朵盛开的红茶花娇艳欲滴, 一盆盆盆景姿态优美、意境幽远, 村民们无限感慨地说:是我们的李书记, 带我们选准了路, 种上了“摇钱树”, 让我们大胆做起了小康梦!

抢机遇办企业铺就小康路

随着时间的一天天推移, 村民们富起来了, 日子好起来了。但富起来的招贤村如何进一步发展?靠着单一的花卉苗木, 招贤村还能走多远?在城镇化日益加速的今天, 如何带领乡亲们走出一条新路?这是摆在村支书李文华面前的又一大难题。穿梭在日新月异、高楼林立的南昌红谷滩新区, 李文华敏锐地察觉到建筑业、旅游业蕴含的巨大商机。他和村干部商量, 决定抢抓机遇, 改变村级经济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 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 形成多元化、城郊型经济发展模式。

2008 年, 凭着自办企业积累的创业经验, 李文华采取村集体控股, 村民自愿入股募集股金, 成立了招贤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建立了混凝土搅拌站。他大力引进优秀人才, 通过“师徒”教学模式, 培养出了本村许多技术工。通过助理实习的方式, 培养公司领导管理型人才和中层管理干部共20 多名, 企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经济效益显著。至2015 年9 月, 公司累计已生产约260 万方混凝土, 上缴各类税收5000 多万元。公司先后评为了市级先进企业、文明单位和诚信单位, 成为名副其实的南昌市混凝土行业的骨干企业。

国际化的室内卡丁车馆

为进一步拓展招贤的经济发展空间, 深挖旅游业的发展潜力, 2015 年8 月, 招贤村又引进了江西首家卡丁车馆——禹港国际卡丁车馆。该项目投资约2.3亿, 占地180 亩, 分室内场馆、室外场馆和汽车特色酒店、汽车运动相关产业链等四部分, 拟打造成以汽车文化为主题概念的主题公园。其中室内场馆11000 平米, 室外场地60000 平米, 全部项目建成后有权举办世界级大赛及全国大奖赛。此项目的建成不仅将进一步促进招贤村旅游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 在李文华的带领下, 招贤村已迈开了与国际接轨的有力步伐。

站在极具现代感的卡丁车馆, 看着远处“禹港国际赛车公园”几个大字, 闻着一阵阵飘过的咖啡香味, 几个朝气蓬勃的年青人正坐在卡丁车上, 起步——拐道——奔跑, 兴致勃勃地体验着极速带来的快感……看着眼前的一切, 记者突然悟到:李书记带领下的招贤村, 不正像在小康道上急速飞驰的卡丁车吗?

抓民生求共富迈开小康步

“胖胖的李书记笑起来起来像个佛!”这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确实, 李文华从小就有一副菩萨心肠, “一人富, 不算富, 大家富才叫富”, 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总是竭尽所能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村民。“有困难, 找文华”, 已成为村民们的口头禅。

村民张依贵过去成天游手好闲, 还时不时地惹是生非, 村民不客气地送了他一个诨名——张“罗汉”。为感化张依贵, 李文华多次上门, 苦口婆心地进行劝说, 并借给他1 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亲自指导他在地里种苗木, 在庭院里培植盆景。还交好学费送他到省林科所培训, 让张依贵学得一门盆景修剪的好手艺。现在, 张依贵靠种花卉苗木年收入已超过2 万元, 不仅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而且因为有修剪盆景的好把式, 村民们都上门来拜他为师, 成为远近闻名的“张师傅”了。

去年的一天, 村民李用保不幸车祸遇难, 留下了一个半痴呆的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 这让李文华心痛不已。他跑上跑下, 为孤儿寡母争取抚恤金, 办理农村低保。在妥善安顿好这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后, 李文华又安排两个已到入学年龄的孩子去村办学校读书, 并主动承担了他们的学杂费。村里人看到这家大小被李文华照料得妥妥当当, 都由衷地说:“幸亏有了个好书记, 不然用保撇下这娘四个, 还真不知道怎么活哦!”

在尽心尽力帮助每一个弱势村民的同时, 作为村书记的李文华, 想得更为长远。为了让招贤村的百姓得到更好的民生保障, 2012 年决定由村委会负担农民医疗报销额外30% 的医疗费;2013年全区征地养老保险政策出台, 李文华又提议由村委会帮助交付所有村民的征地养老保险中个人一次性交费费用;李文华特别注重培养孩子, 每年都从村级财务中拿出30万作为教育发展经费, 帮助改善办学条件, 招聘优秀教师, 提高教学质量。

展望未来, 李文华说, 他正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 投资2 亿元, 打造一个集“村庄规建、特色产业、休闲农业、生态优化和乡风文明”五位一体的综合示范村。可以想象, 一个富裕、祥和、文明的招贤村正在向我们走来, 在李书记铺就的小康路上, 村民们正豪情满怀地迈开了铿锵有力的小康步伐!

后记

在李文华的带领下, 招贤村集体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省“小康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等。李文华个人也先后荣获全国劳模、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全国绿色小康户等荣誉称号。

面对纷至沓来的种种荣誉, 回望20 多年的艰苦创业历程, 李文华说, 其间有艰辛, 有委屈, 更多的是幸福。无论是当初苦口婆心地劝说村民弃稻田种苗木, 还是后来劝说村民用征地所得的补偿款投资入股办企业, 不理解的村民们抛下的冷言冷语曾让他倍感委屈。常年在外奔波, 妻子儿女的嗔怪也使他对家人满怀愧疚。但今天, 凭着自己一颗光明磊落、公平公正之心, 看着村民们一个个富起来了, 生活好起来了, 真是感到由衷地幸福。

时隔多日, 让记者久久难以忘怀的是李文华在采访时最后说的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啊, 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是我最开心的事!

小康路上领头人 第4篇

王传喜今年38岁,待人诚恳,思维敏捷,谈吐直爽,干什么事,哪怕自己吃点亏,也得让群众满意。正是这一点使王传喜在村里的威信越来越高,于是,他连续三届被推选为支部书记。

近几年,在王传喜的带领下,代村人走出一条多业并举的路子,村里农、林、工、商、贸的飞速发展,使代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说起代村的变化,村民们个个都感谢他们的好书记王传喜。

王传喜自1999年任村支部书记以来,责任感,点燃了他求真务实的思想之火;事业心,扬起他开拓进取的智慧之帆。先做人,后做官,管好自己,带好班子,这是王传喜一贯坚守的信条。从上任不久的“十不准”到后来财务公开,从“廉政建设监督员”建设到村经济发展后的“执政为民、艰苦奋斗、克俭克勤、过紧日子”,王传喜始终把廉政作为班子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工作中,首先他大刀阔斧的对村里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的梳理整顿,特别是村里的财务管理和村内治安综合治理。在整顿过程中,他一视同仁,不徇私情,做到狠抓、严抓、细抓,不留“死角”。由于工作落实到位,使村里各项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采访中,从王书记的话语里,却感觉不到一丝骄傲,他不止一次的对记者说:“村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跟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成绩是我们领导班子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他们,代村就没有今天。”

为摆脱“小农经济”对农民思想的束缚,他带领农民走市场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为了避免散养畜禽疾病的传播,便于饲养管理,2002年,在王书记的带领下,村里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占地1000多亩集养猪、养牛、养鸡、养鱼、养貂于一体的养殖小区,年出产水貂100000只,存栏奶牛1000头,存栏生猪10000头,年产鱼苗30万公斤,给村里带来可喜的收入。同时小区的建成,还解决了当地周边村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不但给村里带来了效益,而且还给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代村的养殖抓好了,种植也不落后,村里采取有效措施,面向市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引导农民由“别人种啥我种啥”向“市场要啥我种啥”转变,从中使农民得到丰厚的回报。王书记与村委班子的努力,使得拥有3159人口的代村,人均收入达到4600元/年,农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王书记并没有因为取得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他认为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单靠传统小农业还远远不够,要想在市场中立足脚跟,占有一席之地,还要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王书记说出自己的想法后,与村委班子一道投资300万元建起了集生态、高效、观光于一体的生态种植区。在园区内除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外,还建起了垂钓园。代村借着紧靠县城的地理优势,搞起了生态旅游,仅此一项,每年为村里增加收入上百万元。随着经济的发展,投资3900万元的商贸服务区也落成剪彩,全村呈现出“五区一网”的高科技现代模式。

农民生活富裕了,王书记也没忘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了方便村里及周边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又与他人合作投资4000万元建成了一所诚信中学,目前在校学生达到4000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由于王传喜工作务实、成绩突出,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创建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市、县级“文明村庄”、“经济强村”、“综合治理先进村”、“小康建设示范村”,该村还被山东省农业厅列为山东省沼气利用示范村。本人也先后获得“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临沂市文明市(村)民标兵”、“临沂市优秀青年星火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小康路上 第5篇

----记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党委先进材料

距和静县城30公里处,有一个景色秀丽、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型小城镇,平整宽阔的村、镇道路两旁,排列着错落有致的居民点。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小二楼屹立于规划整齐的小城镇建设道路两侧。那喧闹的集市时不时洋溢着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

哈尔莫敦镇是和静县最大的镇,全镇总面积37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有7.4万亩,总人口20763人,全镇下辖7个行政村,27个党(总)支部,共有党员499名,在以前由于地处偏僻、耕地少,人口压力大、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农牧展增收缓慢,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镇党委依然带领广大老百姓艰苦奋斗,从产业结构调整开始,硬是打破了农业大镇神话,提出了“二五四二“经济发展战略,~年全镇牲畜存栏达到17万头(只),国内生产总值15882.81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38.96元,较上年增加383.96元。

从根本治穷治富

80年代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我镇的农牧民群众也蠢蠢预动,在确保家庭内粮食够吃的情况下,大胆地搞起了蔬菜大棚,种起了经济作物,但在有的村组确还是以种植小才麦、玉米为主,产业结构调整进展非常缓慢,甚至有的农牧民群众认为:“政府越让种的作物,我越不能种,种了就赔帐”。针这种情况,镇党委一班人多次深入农民田间地头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和,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得知:不是群众不想富,而是思想没有解放,对党的政策不理解。于是镇党委决定在做好动员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组织其它村调整成功的农民进行现身说法,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达到共识,使他们自觉的去尝试、去调整,党委、政府只是起到引导、协调、服务的作用。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农牧民终于尝到了甜头,就连我镇萨拉村、乌兰尕扎尔村两个产粮大村都打破“我们的土地不适宜种植辣椒、棉花”的顽固思想。现在我镇的种植呈现出了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五花八门的种植”格局。

走共同富裕之路

经过多年的努力,哈尔莫敦镇部分村率先富起来了,大部分群众也先后富了起来,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村、组仍有群众处于贫困状态,他们的生产生活都比较困难。对于这些贫困户,镇党委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镇党委认为“一户两户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为此,镇党委研究决定发动党员、干部,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扶贫力度,走共同致富之路。一是由镇党委书记带头,发动每个领导成员与这些贫困户结对子,建立联包户,帮助他们定脱贫计划和措施,给予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实行重点扶贫帮困。二是因地制宜,广辟致富门路,进行开发性扶贫致富,哈尔莫敦镇是以农业为主的镇,自然资源匮乏,没有什么可以形成拳头支柱产业的产品。为此,镇党委组织党员、干部分头深入各村民小组逐家逐户同农牧民座谈,帮助他们根据家庭情况及市场需求选择致富门路及致富项目。一是根据市场上对瓜果需求量大的实际,为贫困农牧民购买种子及树苗,帮助他们发展林果业。二是帮助没有购买能力的牧民购买牲畜,引导他们发展畜牧业。三是对靠近镇中心的的农牧民,为他们提供场所,鼓励他们利用地缘优势发展修理、缝纫、经商等。通过镇党委下大力气,采取一系例行之不效的方法,使我村民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活真是比密甜。

加强自身建设

哈尔莫敦镇之所以能够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是因为有一群带头致富的好党员;这些党员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是因为有一个艰苦创业、团结务实的好班子。自哈尔莫敦(乡)镇成立以来,镇党委书记已经换了好几任,但那种以身作则、廉洁奉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始终没有变。现任镇党委书记马龙可以说为哈尔莫敦镇各项事业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任职期间,带领班子成员修通了老百姓盼望以久的G218国道至镇政府12.3公里道路,建起了占地面积约1200余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小城镇面貌焕然一新,项目建设接连不断,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他正在描绘着哈尔莫敦镇的发展蓝图,继续战斗在奔小康的征程上,被群众亲切地誉为“实干家”。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镇党委十分重视利用镇党校及电教手段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党在农村的路线及各项方针、政策、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坚持每月2-4次政治学习,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另外,在整体班子的建设中,本着以“思想教育为主,换人为辅”的原则,对在思想上的认识不到位,但能主动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愿意接受帮助教育的同志,我们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帮教工作,提高他们的认识,转变其思想观念,对于在思想上认识不清,行动上不能与组织保持一致的个别干部,坚决予以撤换。~年,镇党委先后对镇直机关及各村的支部班子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经组织考察,及时调整任命了4名党支部书记;选拔镇级后备干部14名,村级后备干部45名,站所、学校后备干部11名,并建立了“后备干部”档案,对他们的工作实绩和工作作风进行跟踪考察。现所属7个党(总)支部班子健全,结构合理,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明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近年来,为保证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镇党委始终坚持“三个做到”。

一是做到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紧抓实,镇党委针对我镇粮食种植面积大,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亩均效益这一问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的和农牧民群众交谈,首先从思想上改变农牧民群众保守的认识,然后,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方努力,投资448万元的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和投资663万元的土地整治项目相继落户我镇,在坚持搞好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坚持科技兴农。

小康路上 第6篇

——阿荣旗民宗局大引领工作先进事迹材料

大引领工作开展以来,我局按照旗委、旗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会议精神,找准帮扶切入点,不断创新大引领工作方式,在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文化教育条件、发展群众致富产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显著改善了引领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有力地促进了兴安镇联合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大引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积极落实引领任务 成立民族宗教事务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确认一把手负责扶贫的具体工作。积极落实精准扶贫各项政策,科学确定扶贫措施,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把贯彻执行旗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作为引领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是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政策法规,吃透引领文件精神,在思想上、行动上能够与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加强宣传,争取百姓对引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为开展引领工作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找准症结,调整结构,引领脱贫

(一)摸清底数,找准原因,建好民生台账。我局5名干部包扶兴安镇联合村25户贫困户。经多次入户调

查论证,查找致贫根源。25户中有因病致贫4户,因灾致贫6户,因土地少、收入低致贫8户,因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致贫2户,其他原因致贫的5户。根据上述致贫原因,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我局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组织召开村党支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商议村发展思路,确定了村经济发展项目。二是深入村民家中进行调查走访了解社情民意,掌握村民的真实想法和加快发展的迫切需求,并向每户村民发放了民生联系卡。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和本人意愿以及村脱贫产业发展情况,包户干部与贫困户共同制定了脱贫计划。四是为每个贫困户分别制定了木耳种植,养猪育肥,养羊的产业扶贫和土地流转经营、异地搬迁、政策兜底等引领脱贫民生台帐。

(二)科学制定计划,确定富民产业,促农民增收。局领导和扶贫工作组先后多次赴引领村并入户进行实地调研,在摸清底数、熟悉情况的基础上,按照旗里统一要求,制定了定点包扶总体规划和每年的工作计划,明确目标、步骤和措施。为了增加引领村“造血”能力,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和慎重考虑,并结合扶贫村的实际情况,我局投入项目资金50万元兴建了联合村木耳菌场,建立起10万袋党员黑木耳养殖示范基地。项目实施过程中,全局工作人员经常深入扶贫村进行督导,了解项目

进展情况,召开现场会,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目前已生产木耳菌袋22万袋,木耳菌场生产的菌袋也带动周边村的木耳养殖,木耳菌场成为联合村富民支柱产业。

(三)抓设施建设,办实事,送温暖。一是在做好扶贫户个体脱贫工作的同时,我局积极扶持引领村的各项工作,先后在兴安镇联合村投入40万元兴建了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投入2万元完善了村民活动室活动器材和设施,投入2万元用于5个村民小组路口安全监控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联合村基础设施。二是积极开展慰问贫困户活动,帮助解决生活实际困难。贫困户李国军家在盖房时,因为电线老化、缺乏用电常识,导致家中所有用电开关、照明设施全部损坏,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活。王瑞娟局长了解情况后,积极协调当地电管部门帮助理清电路,并个人拿出1000元钱为期购置照明设施。贫困户于占林有过养猪经验,引领员萨仁得知情况后,主动与他谈心为其提供科学养猪的相关资料,还拿出1000元帮助他翻盖圈舍。三是在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给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与贫困户共同过节,提高了引领队员在村民心中的信任度,增进了彼此之间感情,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还组织天通寺慰问贫困户,天通寺筹措了价值5000元的生活用

品,给每户送去了一袋米、两桶油。

三、落实上级决策,扎实开展,成效显著 我局充分发挥引领队长、副队长引领作用,不折不扣的执行上级决策,在保证引领工作时间的基础上,坚持系统帮扶、综合施策,打好了整村脱贫攻坚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立足于农村长期发展的“命脉”,重点提升村“两委”班子的四个能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发展经济、带头致富的能力,依法治村、民主监督管理的能力,服务群众、教育引导群众的能力)作为系统帮扶的有力保障,不断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其“造血”能力,同时工作的重点聚焦于“村民素质提高、集体经济增长、村民收入增加、村容村貌整治、民生改善、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确保脱贫效果重实效质量非单纯数字。

小康路上 第7篇

7月17日,力建学院小康社会在社区社会观察团整理工作在桃苑3号楼A508寝室展开,观察团全体成员参与了本次社会实践收集的200余份调查问卷的整理工作。

上午,观察团全体成员集合后,领队张志浩同学强调了此次整理工作的重要性,随后宣布了相应的整理要求并且将任务分配给队员,此次整理工作分成统计和展示两部分,分别有不同的专长的队员负责。

在统计工作中,队员们要将不同收入的人群进行分开整理,用于了解不同收入人群对 “小康生活”的认知情况,然后将贫困人群的调查问卷单独分析研究,进而了解到对贫困人员帮扶情况,方便观察团向当地有关部门提出更好的建议。

负责展示的同学不仅要运用计算机知识将统计出来的`数据更加直观的反映出来,同时还要把人民群众对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议和期望更好的表达出来。

小康路上 第8篇

全面小康社会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提高

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目前, 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 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居民消费结构优化, 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 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人民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 以及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秩序等。而这一切最终要体现在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上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是,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 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人均GDP预计为25000元, 相当于现在的3000美元左右。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美元币值变动等因素, 2020年, 人均GDP可达4000到5000美元之间。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些社会指标主要表现在城市化程度、社会结构的构成、教育、科技的水平以及社会生活质量等几个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及质量的重要指标。它是居民用于食物消费的支出与总消费支出之比。一般来说, 居民收入水平越高, 恩格尔系数越小。根据国际经验, 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时, 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约30%左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均将继续下降。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可以降到30%以下, 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可以降到40%以下。从社会角度看, 发展有财富积累问题, 还有财富分配问题, 分配的状况又会反作用于财富积累和社会稳定, 均衡发展要实现社会公正、安全、机会平等和社会保障等。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在0.45以上, 收入分配不甚合理。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国将继续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 居民的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差别将会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相对差距也会缩小。相应地基尼系数将会逐渐降低, 2020年有可能下降到0.4以下。

高质量的生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之上。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社会, 才算得上是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协调的社会, 是一个社会控制机制完善的社会, 是能有效化解内部矛盾的社会, 是建立在尊重人的权利基础上的法治社会。和谐社会中, 主要的利益群体都能够通过制度化的手段, 通过正当途径满足自身的需要, 无须越轨便能满足正当合理的要求, 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合理的、稳定的, 不会发生重大的社会冲突。以人为本,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要求,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维护公平、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建设和谐社会, 最为重要的条件是完善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这样的机制一旦形成, 当社会中出现不和谐因素时, 这种机制就能够自发地搜寻、发现这些不利因素, 并发挥调节、矫治的作用, 以减轻、化解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冲突, 化解大量的微观层面的利益摩擦, 减少各种社会矛盾, 从而有效地整合社会各阶层及各种力量, 使社会结构保持平衡,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提高生活质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从老百姓角度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是要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 相应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积极扩大就业, 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理顺分配关系,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具体地说, 今后应主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以人为本, 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改革和发展, 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以人为本, 不仅仅是为了激发人们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进步,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因此, 我们必须从传统的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到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上来,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是要以人为本,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人民群众生活彻底改善的长远利益。

二是优化消费结构。建设小康社会是为了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的提高又是通过消费质量的提高来实现的。因而, 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优化消费结构, 提高消费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目前, 我们正处于从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过渡期, 进入了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期间消费结构升级, 工业化进程加快, 城市化速度上升, 人口大量转移, 社会财富迅速增加。这一时期也是消费结构变化最快的时期, 消费结构将由生存型、温饱型, 向质量型、发展型、享受型升级, 人们不但要吃饱, 而且要吃好、营养均衡全面, 喝上清洁的水, 呼吸新鲜空气, 还要住得舒服, 行得方便, 享受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文明。当然, 物质的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 高质量的生活还要有高素质的人来创造并享用。没有高素质的人, 就不可能享受当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丰富成果, 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生活质量。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 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因此, 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 还要加速发展文化教育科技事业, 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同时, 还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和消费者权益, 建立健全完整的消费法律制度和运行规则, 依法保障消费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满足。

三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就业是民生之本, 居民主要通过就业的形式参与社会经济生活、获得收入来源、提高生活质量。使全体民众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重要条件是充分就业。只有就业水平比较充分, 就业结构比较合理, 就业者素质提高, 才能有效创造和分享社会财富, 才能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因而充分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目标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既要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还要注意优化就业结构。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 广开就业门路, 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 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 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而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以保证经济不断发展、缩小三大差别、实现社会稳定, 确保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是扩大居民收入, 形成稳定的社会中间阶层。收入是改善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了, 提高生活质量才有可靠的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 要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逐步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 形成稳定的社会中间阶层。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 会带动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提高, 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的社会结构。从国际经验看, 最稳定的社会应该是中间社会阶层占多数的社会。今后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力争到2020年中等收入阶层比重达到40%。

五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柱, 也是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 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 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工具, 也是社会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包括基本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险。因此, 完善人人享有、体系完整、制度健全、水平适当、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建立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 着力改善医疗卫生状况和医疗水平, 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 力争2020年社会基本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

上一篇:诚信档案平台使用指南下一篇:描写雨丝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