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概论总结

2024-05-13

药理学概论总结(精选7篇)

药理学概论总结 第1篇

一、名词解释

药物,药理学, 药效学,药动学,新药,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量效曲线,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安全范围,激动药,拮抗药,受体,配体,内在活性,受体脱敏,受体增敏,离子障,首过消除,自身耐受性,交叉耐受性,药酶,药时曲线,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消除半衰期,消除率,维持量,房室模型,稳态血药浓度(坪浓度),节前纤维,节后纤维,神经冲动,去极化,老化,神经节阻断药,骨骼肌松弛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局部麻醉药,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神经激素,全身麻醉药,复合麻醉,动作电位,强心苷,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体重指数,抗菌药,化疗,抗菌谱,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抗菌活性,抗生素后效应,化疗指数,耐药性,首次接触效应,多重耐药性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激动药 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

拮抗药 分为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滤过、简单扩散、载体转运 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是简单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是滤过。

5-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生物转化)、排泄 药物的代谢部位:主要在肝脏,其它如胃肠、肺、皮肤、肾

药物吸收的四种方式:口服给药、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呼吸道吸入给药、经皮给药

口服药物进入吸收细胞后3种可能的去向:被P-糖蛋白泵出再次回到肠道、被吸收细胞中的CYP3A代谢、进一步吸收进入门静脉 血浆名与药物结合的蛋白以白蛋白为主,也有少量的与α球蛋白和β球蛋白 磺胺类药物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竞争性置换出降血糖药物甲苯磺丁脲,使后者游离型药物骤增,可诱发低血糖。体内屏障包括: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组织学上血-脑屏障是由血-脑、血-脑脊液、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组成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分成两相:第一相有氧化、还原及水解反应,第二相为结合反应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主要药物和机体方面的因素 传出神经按解剖学分类包括自主神经和运动神经,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传出神经按神经未梢释放的递质分类包括:释放乙酰胆碱递质的是胆碱能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的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抗胆碱酯酶药分为易逆性抗AChE药和难逆性抗AChE药

易逆性抗AChE药:新斯的明、毒扁豆碱、他克林、多奈哌齐

难逆性抗AChE药:有机磷酸酯类 胆碱酯酶复活剂包括:碘解磷定和氯解磷定

骨骼肌松弛药包括去极化型肌松药和非去极化型肌松药 去极化型肌松药主要是琥珀胆碱,非去极化型肌松药多为天然生物碱及其类似物,化学上属苄基异喹啉类和类固醇铵类。南美印地安人用数种植物制成的植物浸膏箭毒主要成分是筒箭毒碱

拟交感胺类的基本化学结构包括β-苯乙胺或儿茶酚 根据中间链的结构,可将常用局麻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酯类,结构中具有-COO-基团,属于这一类的药物有普鲁卡因、丁卡因等;第二类为酰胺类,结构中具有-CONH-基团,属于这一类的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对局麻药敏感性高,运动神经对局麻药敏感性低 在混合神经中,根据神经纤维粗细的作用顺序是:痛觉→冷觉→温觉→触觉→压觉→运动神经 局麻药临床应用于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区域镇痛突触由突触前组分、突触后组分和突触间隙等基本结构构成 全身麻醉药按吸收方式分为吸入全麻药和静脉全麻药吸入性麻醉药是挥发性液体或气体常用的有乙醚、氟烷、异氟烷、恩氟烷、氧化亚氮,目前较为常用的是异氟烷和恩氟烷 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硫喷妥钠、氯胺酮、硫喷妥钠常用的一级强心苷有毛花苷丙,二级强心苷有地高辛、洋地黄

维生素K是促凝血药,抗血栓药包括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常用的抗凝血药有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藻酸双酯钠、水蛭素、香豆素类、枸橼酸钠 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皮质激素,主要包括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性激素包括雌性激素、孕激素和雄性激素

常用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的药有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类、杆菌肽类及环丝氨酸等

β-

三、简答题

1新药研究过程

2β受体阻断药的代表药是什么?简述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3什么是中枢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哪几种?

4简述正常心肌膜电位的5个时相

5简述根据对心肌生理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对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6简述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措施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分类

7简述肝素的作用和分类

8简述糖尿病的两种类型

四、论述题

1、试述传出神经受体的分类与功能

2、试述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毒机制、症状及解救方法

3、试述肾上腺素受体被激动和阻断后效应

4、试述RAAS系统作用机制

5、试述强心苷的化学结构与临床应用

6、试述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7、试述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作用机制及用途

8、试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疟作用

药理学概论总结 第2篇

现代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的发展,以及系统生物学视角的引入、创新的生物信息学工具的研究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对于药物作用机制(Mechanism of Action, MOA)的研究,并发展出一系列标志性的、创新的研究范式(paradigm)。现代化学生物学(chemical biology)的发展,积累了海量的关于小分子化合物的细胞学筛选结果,其对细胞的作用机制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例如,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Broad研究院完成的Connectivity Map项 目,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测量了多种药物作用于人类细胞后引起的基因表达变化图谱,并形成一个统一的参考数据库。利用该数据库可以对各种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从而依据与已知药物基因图谱的相似性来预测未知药物的作用机制。在给定某种疾病状态的基因图谱的情况下,可以在这个参考数据库中查询与输入的图谱(pattern)显著负相关的基因图谱,其对应的药物就是该疾病状态的候选药物(调节剂)。运用该策略已经获得了一批药物作用机制的新认识,以及筛选得到的新药(或药物的新用途)(Lamb, Crawford et al.2006)。近期,美国NIH的发展路线图(Roadmap)中The Molecular Libraries Program项目的实施,使得PubChem数据库中的药物筛选结果迅速增长。

上述研究范式初步体现了 “系统药理学”(systems pharmacology)的概念。传统意义上的药物作用机制(MOA)是考虑药物结合的单个蛋白质或者基因,以及药物在细胞和体内如何分布和被代谢。系统药理学则是以全基因组为考察范围,观察药物对全局基因网络(例如以转录因子为主要控制因素的转录调控网络)的作用模式。因此,“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是一个更为具体、更有操作性的概念。2007年,Andrew L Hopkins 在Nature Biotechnology撰文明确提出“Network pharmacology”的概念,2008年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进 一步发表了“网络药理学:药物研发中的下一个研究范式”的综述文章。由于生命和疾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其中涉及到多基因、多通路、多途径的分子功能网络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单一靶标的作用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往往比较困难。因此,针对多基因疾病相关的“分子群”寻找组合式药物靶标将成为药物研究 和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们从2004年开始在网络生物学(network biology)上作技术积累,进行蛋白质物理相互作用网络(Physical interaction network)、遗传相互作用网络(genetic interaction network)的数据集成和挖掘,已经在未知基因功能预测方面得到应用(Genome wide prediction of protein function via a generic knowledge discovery approach based on evidence integration, BMC Bioinformatics.2006;7: 268)和2010年Cancer Informatics。

药理学概论总结 第3篇

1 医学概论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医学概论课程是为我校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考试课程。本课程整合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和药理学等10门基础医学课程及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耳鼻喉科学等临床医学课程的内容, 医学体系高度融合, 是一门具有大量医学知识内容的综合课程。在教材安排上, 以“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为主线[1], 按照正常结构-生理功能-常见疾病的顺序, 重点放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及常见病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简单的院外治疗和护理上。但是调查问卷发现相当多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并不清楚学校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 认为本课程与其专业及将来的就业并无关联。在这个前提之下, 驱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动力即是兴趣及最后的考核成绩, 而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

2 病理学是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桥梁, 其内容整合将丰富医学概论的教学

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上都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加拿大注明医生和医学教育家Sir William Osler (1849-1919) 曾写道“As is our pathology, so is our medicine”即, 病理学为医学之本。在医学教育中, 病理学的学习必须在融汇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审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之后, 又为后续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奠定了基础, 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2]。对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 病理学是一个懵懂的词汇, 而通过对病理学能够深化学生病理意识, 有利于其在复杂的医学知识中总结规律, 注意形态与功能、抓住局部与整体, 掌握病理变化与临床疾病联系之间的有机联系。譬如, 学生都知道肝炎、肾炎、肺炎、肠炎等, 但却忽视了这些各器官的病变其基本病变均为炎症, 这是疾病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此病理内容的学习, 有利于学生在整个医学概论学习过程中点与面的结合, 特殊与一般规律的把握, 利于学生对“组织-器官-系统”的线性理解, 抓住疾病的本质。

2.1 统筹规划, 删减教学内容

医学概论的全年的授课学时数为204学时, 其中包括66学时的实验课。由于授课量大, 学时数相对较少, 分配给病理学的学时数为9学时。为了能够使学生充分学习病理学的知识, 教研室在坚持“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基础上, 将病理学总论部分放在单独9个学时中, 而个论的知识则放在相应的系统中授课。同时, 对总论的内容进行删减, 将炎症和肿瘤部分内容作为重点讲解。以炎症为例, 在常规医学生教育中, 炎症的重点为炎症概念部分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分类;急性炎症的血管反应过程和白细胞反应以及炎症介质的作用、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和结局;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和肉芽肿性炎的特点;而面对医学概论的学生, 炎症的重点放在炎症的原因和急性炎症中白细胞的作用, 以及慢性肉芽肿的特点;急性炎症的特点和主要病理变化和血管反应机制及炎症介质的作用则简单介绍, 要求学生理解。

2.2 调整教学方法

传统病理学授课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法为主。随着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和发展, 针对医学生的病理学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 翻转课堂、PBL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引入, 使病理课的课堂丰富多彩。针对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病理知识的讲授也应该博采众长。通过实践发现, 案例法不仅适合医学生的专业教育也适合非医学生的教育, 例如肿瘤部分膀胱上皮癌的讲解。首先通过演示了一张乳头状癌的病理切片HE染色图, 告诉大家什么是乳头状、菜花状癌性病变, 在乳头或菜花的蒂的位置比较细窄容易折断, 折断之后乳头中间的血管就会断裂, 血液就会流出来, 这就是一次血尿。那么病人第一次血尿不在意, 第二次就会来医院检查, 所以临床上很多膀胱癌是病人发生血尿之后才发现的。从学生都能明白的血尿入手, 将膀胱癌的大体形态、镜下特点及临床表现联系起来。引导法、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改变考核方式

本教研室实行80%期末成绩+10%实验成绩+10%平时成绩的期末评价机制。由于知识点较多, 学生的考核压力较大, 为了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降低学生的抵触心理, 我们对考核模式进行了调整, 主要体现在期末的卷面考试内容的调整上。例如, 减少基础知识点的考核, 增加开放式题型;适当体现当前普遍关注的临床医学事件。比方说, 禽流感、手足口病、乙型肝炎、抗生素应用等。同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在期末评价时, 适当增加考勤的比重;增加课堂小测验, 并将测验成绩体现在期末考核中。

总之, 在整合病理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尝试, 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但是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 尽可能多的传授给学生病理学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真正明白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作用, 乃至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是需要更多的实践工作来完成的。

摘要:医学概论是一门融合了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的综合课程, 其学习对象为医学基础薄弱的非医学专业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文章结合医学概论病理学部分的教学经历, 通过删减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方法, 改变考核模式等形式, 探索适合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最优课程整合模式。

关键词:医学概论,教学方法,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金昌洙, 袁文丹, 柴勇等.在医学院校非临床专业中实施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1) :79-80.

管理学概论 第4篇

(2)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企业对管理知识的需要是普遍的,二单一的技术教育适应不了企业的一般需要,莹尽快建立管理理论,并在学校中进行管理教育)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利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报酬、合理额集权与分权、跳板原则、公平、保持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管理要素(它是由五个职能构成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4、梅奥及霍桑实验 结论是:

(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他通过不成文的规范左右着成员的感情倾向和行为;(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5、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见图P35)

6、赫斯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是指薪金、工作条件、生活条件、职业安全、人际关系等;激励因素是指工作成就感、工作成就认可、工作本身的挑战和兴趣、个人的晋升机会、工作中的成长和责任感

7、权变管理理论:是卢桑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权变就是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管理工作复杂性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性,不存在固定的模式。

8、企业文化

1)含义:是指一个组织的行为规范和共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组织女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指南。2)特征:

A.企业文化是一种人本文化,重视人地价值,依靠人、关心人、使用人,发展人; B.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的管理方式——组织内部合作、友爱、奋斗的文化心理环境以及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内化为成员的主体文化,转化为自觉行动; C.企业文化的任务是增强凝聚力。

8、企业文化的要素构成

1)表层文化:厂容厂貌、厂歌厂旗、产品形象、职工风貌; 2)里层文化:规章制度、组织结构

3)核心文化: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9、学习型组织

1)含义:是指通过营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二建立起来的有机的、高度柔性的、分享网络型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2)特征:见P38 3)要达成这样的学习型组织,必须有一下五项修炼的扎实基础:

A.自我超越 B.改善心智模式 C.建立共同的愿景 D.团队思考

E.系统的互动关系

10、虚拟经营

1、系统的原理

1)含义:系统是指有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全局性 3)系统的内容:整体性原理、开放原理、匹配原理

2、效益原理:指的是整管理系统和管理过程中,必须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益产出

3、人本原理

1)人本管理原理:就是以人为本,即以人中心的管理,把人视为管理的重要对象和企业的重要资源,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全面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培育员工共同的价值观,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员工的共同努力去实现企业的目标。

2)人本管理由低到高范围五个层次: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文化管理

3)人本管理原理的基本思想:

A.以人为本中心的价值观

B.员工参加管理的自觉意识形成制度化、法制化 C.是人性完善发展的管理宗旨 D.服务顾客的企业宗旨

4、责任原理

1)含义:是指在起iyede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做到责、权、利相结合 2)基本观点:

A.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B.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要制定具体完成的任务 C.责、权、利、能一致 D.奖罚分明、公正及时

5、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和思想教育方法

活动所需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于每个职工格局上级制定的目标,分别制定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横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2)特点:

A.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方式—目标的是闲着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即上级与下级一起共同确定目标。B.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管理”取代“压制性管理” C.协调集权与分权的矛盾,促使权利下放 D.注意成果(2)网络计划法:就是运用网络图的形式来编制计划的一种方法。

E.正确的绩效评估

1)权威型领导方式:以权力服人

2)民主型领导方式:决策中下属人员以各种形式参与决策,进行双向沟通

3)放任决策型领导方式:领导高度授权,让下属相对独立地处理问题,完成任务

4、管理方格图

5、管理沟通: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课题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或对象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

6、协调:就是指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组织目标,对组织活动的各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及过程进行调整与改善,排除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冲突,使组织获得协调一致、有序进行的一项管理活动。

7、激励的实质:就是根据人的心理行为规律,利用能够激励激发、引导、强化、修正人的动机和行为的各种组织力量和方法艺术,对人地行为施加影响的领导过程。

8、激励内容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A.人的需求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求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需求,主要观点是:人地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B.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向上发展,人们始终处于追求满足需求的状态中;

C.需求是产生人的一切行为的最深层的原因

D.主导需求是激励人的行为的主要动力,较高的未满足的需求成为主导需求也被称为优势需求,它是驱动人们行为的主要动力。(2)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将激励因素分为两类:保健因素(薪金、工作跳江、生活条件、职业安全、人际关系);激励因素(工作成就感、工作成就认可,工作本身的挑战和兴趣、个人的晋升机会、工作中成长和责任感)

(3)行为改造和激励理论:也称修正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行为的重复率或人的行为趋向取决于人们对于过往行为结果价值的主观认识,行为结果有利时会重复出现,行为结果不利时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

8、激励的方式与手段:

按照激励中诱因的内容和性质,可以将激励的方式分为三类: 1)物质利益奖励(奖酬激励、关心照顾、处罚)

2)社会心理激励(目标激励、教育激励、批评与表扬、感情激励、尊重激励、参与激励、榜样激励、竞争激励)

3)工作激励(工作适应、工作的意义和工作的挑战性、工作的完整性、工作的自主性、工作的扩大化、工作的丰富化)

3)反馈控制:也称事后控制,是指工作进行之后,管理人员将之宇控制标准相比较,检查有无偏差并分析原因,及时拟定纠正措施,指导现在和未来。

3、控制的原理

1)控制关键点原理:是指管理者越是选择计划的关键点作为控制标准,控制工作就越有成效。

2)例外性原理:指管理者越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例外情况上,控制工作就越有效

3)适度性原理:是指控制范围、程度要适度。要避免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要注意控制成本。

4)反映计划要求原理:计划越是明确、全面完整,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越是能反映这样的计划,控制工作越是能有效地为管理者的需要服务。

管理学概论 第5篇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答魅力型领导者的含义。

2、简答领导的控制功能。

3、简答目标管理的特点。

4、前馈控制的必要条件。

5、请列举五种常用的精神激励法。

6、简答按沟通渠道所形成的网络分类。

二、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请结合实际论述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请结合实际论述影响决策的因素有哪些?

三、案例分析题(共30分)

案例:

苏?雷诺兹(Sue ReynoIds),今年22岁,即将获得哈佛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本科学位。在过去的两年里,她每年暑假都在康涅狄格互助保险公司打工,填补去度假的员工的工作空缺,因此她在这里做过许多不同类型的工作。目前,她已接受该公司的邀请,毕业之后将加入互助保险公司成为保险单更换部的主管。

康涅狄格互助保险公司是一家大型保险公司,仅苏所在的总部就有5000多名员工。公司奉行员工的个人开发,这已成为公司的经营哲学,公司自上而下都对所有员工十分信任。

苏将要承担的工作要求她直接负责25名职员。他们的工作不需要什么培训而且具有高度的程序化,但员工的责任感十分重要,因为更换通知要先送到原保险单所在处,要列表显示保险费用与标准表格中的任何变化;如果某份保险单因无更换通知的答复而将被取消,还需要通知销售部。

苏工作的群体成员全部为女性,年龄跨度从19岁-62岁,平均年龄为25岁。其中大部分人是高中学历,以前没有过工作经验,她们的薪金水平为每月1420美元-2070美元。苏将接替梅贝尔?芬彻的职位。梅贝尔为互助保险公司工作了37年,并在保险单更换部做了的主管工作,现在她退休了。苏去年夏天曾在梅贝尔的群体里工作过几周,因此比较熟悉她的工作风格,并认识大多数群体成员。她预计除了丽莲?兰兹之外,其他将成为她下属的成员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丽莲今年50多岁,在保险单更换部工作了10多年,而且作为一个“老太太”,她在员工群体中很有分量。苏断定,如果她的工作得不到丽莲?兰兹的支持,将会十分困难。

苏决心以正确的步调开始她的职业生涯。因此,她一直在认真思考一名有效的领导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试回答以下问题

1、影响苏成功地成为领导者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2、你认为苏能够选择领导风格吗?如果可以,请为她描述一个你认为有效的风格。如果不可以,请说明原因。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答魅力型领导者的含义。

答:这种领导者有着鼓励下属超越他们的预期绩效水平的能力。他们的影响力来自以下方面:有能力陈述一种下属可以识别的、富有想象力的未来远景;有能力提炼出一种每个人都坚定不移赞同的组织价值观系统;信任下属并获取他们充分的信任回报;提升下属对新结果的意识,激励他们为了部门或组织而超越自身的利益。这种领导者不像事务型领导者那样不擅长预测,而是善于创造一种变革的氛围,热衷于提出新奇的、富有洞察力的想法,并且还能用这样的想法去刺激、激励和推动其他人勤奋工作。此外,这种领导者对下属有某种情感号召力,可以鲜明地拥护某种达成共识的观念,有未来眼光,而且能就此和下属沟通,激励他们的工作方向。

2、简答领导的控制功能。

答:控制功能指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对下级和职工,以及整个组织活动的驾驭和支配的功能。在实现组织的目标过程中,“偏差”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偏差”的发生可能源自于不可预见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源自于内部不合理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不合格管理人员的影响,纠正“偏差”,消除导致“偏差”的各种因素是领导的基本功能。

3、简答目标管理的特点。

答:(1)目标管理强调以目标网络为基础的系统管理。(2)目标管理使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3)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4)目标管理促使权力下放。(5)目标管理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

4、前馈控制的必要条件。

答:(1)对计划和控制系统已做出透彻的仔细的分析,并确定重要的输入变量。(2)建立前馈控制系统的模式。(1分)(3)注意保持该模式的动态特性。(4)必须定期地收集输入变量的数据,并把它们输入控制系统之中。(5)必须定期地估计实际输入的数据与计划输入的数据之间的偏差,并评价其对预期的最终成果的影响。(6)还必须有措施来保证。

5、请列举五种常用的精神激励法。

答:(1)目标激励(2)情感激励(3)榜样激励(4)行为激励(5)考核激励(6)尊重激励(7)关怀激励(8)表扬激励(9)荣誉激励

6、简答按沟通渠道所形成的网络分类。

答:(1)链式沟通(2)轮式沟通(3)环式沟通(4)Y式沟通(5)全通道式沟通

二、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请结合实际论述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⑴战略。战略与组织结构二者之间的关系没有绝对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固定关系。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我们考虑组织设计,就必须考虑组织的战略,而制定战略时,就必须考虑一定的组织结构的影响。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环境的变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战略要相应的调整。战略变化要求组织作相应的调整,重新确立关键性职能及其承担机构的地位,调整好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优势甚至是改变员工的工作方法。

⑵规模。这里的规模指的是组织的人数。组织的规模越大,组织结构就会趋于复杂和规范化。首先

随着规模的扩大,组织的管理幅度和管理结构都要有相应的扩张,由于受到管理幅度的限制,管理层次往往会增加较快。其次组织规模的扩大,组织内部的工作协调难度增加,所以就要对员工进行部门划分,形成多部门的结构。最后,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组织的管理条例逐渐完善,使组织的行为更加规范化。⑶技术。技术是指为将组织的投入转化为产出而使用的知识、工具、技巧和活动。任何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技术。因为组织总是需要将某些投人转变为产出,该过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当今,在众多技术中应该更关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组织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信息技术有助于非程序化决策向程序化决策的转化,有助于重大决策问题的集中以及次要决策问题的分散,有助于更好的解决管理中的集权与分权问题。

⑷环境。环境是泛指那些存在于组织外部的影响组织绩效和行为的因素或力量。组织面临的环境不同,对职务和部门的设计以及各部门关系的影响都不同。一个组织的结构必须与它的环境相适应。

⑸权力控制。除了上述一般因素之外,组织设计还要考虑一些特殊因素影响。在我国如,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与法规等。

2、请结合实际论述影响决策的因素有哪些?

答:(1)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环境。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对环境的习惯反应模式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新的决策,也会影响决策的内容。

(2)过去的决策。今天是昨天的继续,明天是今天的延伸。历史总是要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影响着未来。在大多数情况下,组织决策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初始决策,而是对初始决策的完善、调整或改革。组织过去的决策是目前决策过程的起点;过去选择的方案的实施,不仅伴随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消耗,而且伴随着内部状况的改变,带来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非零起点”的目前决策不能不受到过去决策的影响。过去的决策对目前决策的制约程度要受到它们与现任决策者的关系的影响。如果过去的决策是由现在的决策者制定的,而决策者通常要对自己的选择及其后果负管理上的责任,因此会不愿对组织活动进行重大调整,而倾向于仍把大部分资源投入到过去方案的执行中,以证明自己的一贯正确。相反,如果现在的主要决策者与组织过去的重要决策没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则会易于接受重大改变。

(3)时间。美国学者威廉・R・金和大卫・I・克里兰把决策类型划分为时间敏感决策和知识敏感决策时间敏感决策是指那些必须迅速而尽量准确的`决策。战争中军事指挥官的决策多属于此类,这种决策对速度的要求远甚于质量。例如,当一个人站在马路当中,一辆疾驶的汽车向他冲来时,关键是要迅速跑开,至于跑向马路的左边近些、还是右边近些,相对于及时行动来说则显得比较次要。相反,知识敏感决策,对时间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这类决策的执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质量,而非速度。制定这类决策时,要求人们充分利用知识,做出尽可能正确的选择。组织关于活动方向与内容的决策,即前面提到的战略决策,基本属于知识敏感决策。这类决策着重于运用机会,而不是避开威胁,着重于未来,而不是现在。所以,选择方案时,在时间上相对宽裕,并不一定要求必须在某一日期以前完成。但是,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外部环境突然发生了难以预料和控制的重大变化,对组织造成了重大威胁。这时,组织如不迅速做出反应,进行重要改变,则可能引起生存危机。这种时间压力可能限制人们能够考虑的方案数量,也可能使人们得不到足够的评价方案所需的信息,同时,还会诱使人们偏重消极因素,忽视积极因素,仓促决策。

(4)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风险是指失败的可能性。由于决策是人们确定未来活动的方向、内容和目标的行动,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能力有限,目前预测的未来状况与未来的实际状况不可能完全相符,因此在决策指导下进行的活动,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危险。任何决策都是必须冒一定程度的风险。组织及其决策者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会影响决策方案的选择。愿意承担风险的组织,通常会在被迫对环境做出反应以前就已采取进攻性的行动;而不愿承担风险的组织,通常只能环境做出被动的反应。愿冒风险的组织经常进行新的探索,而不愿承担风险的组织,其活动则要受到过去决策的严重限制。

(5)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制约着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以及行为方式。在决策层次上,组织文化通过影响人们对改变的态度而发生作用。任何决策的制定,都是对过去在某种程度上的否定;任何决策的实施,都会给组织带来某种程度的变化。组织成员对这种可能产生的变化会怀有抵御或欢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偏向保守、怀旧、维持的组织中,人们总是根据过去的标准来判断现在的决策,总是担心在变化中会失去什么,从而对将要发生的变化产生怀疑、害怕和抗御的心理与行为;相反,在具有开拓、创新气氛的组织中,人们总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决策的合理性,总是希望在可能产生的变化中得到什么,因此渴望变化,欢迎变化,支持变化。显然,欢迎变化的组织文化有利于新决策的实施,而抵御变化的组织文化则可能给任何新决策的实施带管理学概论来灾难性的影响。在后一种情况下,为了有效实施新的决策,必须首先通过大量工作改变组织成员的态度,建立一种有利于变化的组织文化。因此,决策方案的选择不能不考虑到改变现有组织文化而必须付出的时间和费用的代价。

三、案例分析题(共30分)

1、影响苏成功地成为领导者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答:每一个组织的领导者,都具有一定的权力。领导者的权力包括:职权和权威。权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职位的权力,即职权。这种权力是由领导者在组织中所处的职位所决定的。它是由上级和组织赋予的,并由法律、制度明文规定的,属于正式的权力。这样的权力随职务变动而变动。在职就有权,不在职就无权。职权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组织活动的决定权、指挥权,对组织成员的奖惩权。人们往往出于压力和习惯不得不服从这种权力。职权与个人因素(学历、能力、资历、人际关系等)无关。二是来自于领导者个人的权力,即权威。这种权威不是由领导者在组织中的位置所决定的,而是由其自身的某些特殊条件和才能所决定的。例如,领导者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工作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领导者善于体贴关心他人,令人感到可亲、可信、可敬,不仅能完成组织目标,而且善于创造一个激励的工作环境,以满足群众的需要等等。这种权威不随职位的消失而消失,而且这种权威对人的影响是发自内心的。领导者的权威是由四种因素构成的,即品格、才能、知识和情感。

2、你认为苏能够选择领导风格吗?如果可以,请为她描述一个你认为有效的风格。如果不可以,请说明原因?

管理学概论 第6篇

1、西方管理学中强调领导的影响力。(√)

2、成功的领导者往往具备一些有共性的个人特质。(√)

3、哈默和普拉哈拉德总结日本公司的经验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设置机制,保证把最优秀的人才配置到最具潜力的岗位上。(√)

4、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

5、与战略决策相比,管理决策时战略决策的支持性步骤和过程,也是管理中的主要业务决策。(√)

6、管理创新价值观是构筑管理创新目标的基础。(√)

7、组织结构必须服从组织所选择的战略的需要。(√)

8、由于组织规模不同,不同组织内管理者角色的重要性相同。(X)

9、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将领导概括为一种影响力。(√)

10、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人际关系角色最重要。(X)

11、管理工作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涉及沟通。(√)

12、管理主体既是管理体制的出发者,又是管理创新的“工艺师”。(√)

13、不确定型决策可采用数学模型来帮助进行。(√)

14、组织文化本质上是软文化管理的范畴,是组织自我意识所构成的精神文化体系。(√)

15、西蒙认为管理即决策。(√)

16、非职权的实质是与组织职位相关的权力。(X)

17、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8、情感动机是一般动机之一,这是最复杂的一种动机。(√)

19、勇于开拓是管理主体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20、组织存续目的决定了组织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既定目标。(√)

21、组织文化的约束是制度式的硬约束。(X)

22、动机不是个体行为的直接原因。(X)

23、制定绩效计划是绩效评价管理过程的起点。(√)

24、管理创新心理需求可以认为是人的需求的最高层次之一。(√)

25、薪酬设计在组织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没有不同。(X)

26、领导的职能和作用反映在对环境的应变并引导组织内的变革中。(√)

27、管理主体的良好心智模式的形成离不开其优秀品质的养成。(√)

28、西蒙认为企业组织的任何活动都出于为消费者创造或增加价值。(X)

29、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与个人价值观起重大作用。(√)30、管理的目标具有双重性。(√)

31、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决策角色最重要。(X)

32、一个组织成熟完善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其能否建立了对控制者的控制机制。(√)

33、决策的第一步是搜集信息。(X)

34、奖赏权源于被影响者期望奖励的心理,即部属感到领导者能奖赏他,使他满足某些需要。(√)

35、权力是责任的依据,权力是履行责任的保证。(X)

36、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

37、核心竞争能力要求的是大又全。(X)

38、组织的外部环境仅与自然的、物质的因素有关。(X)

39、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理论认为,领导是一个静态行为过程。(X)

40、领导是管理中的高层次活动,它以法定的权力决定和影响社会、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

41、组织文化向社会辐射的渠道是单一的。(X)

42、使命感是管理主体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X)

43、惩罚权在使用时往往会引起怨恨、不满,甚至报复行动,必须谨慎对待。(√)

44、绩效评价是确定奖惩、报酬的依据。(√)

45、传统的人群关系学派认为,组织就是人的集合体。(√)

46、人力资源是组织最主要的资源。(√)

47、转化能力与管理主体的心智模式无相关性。(X)

48、个人愿景根植于个人价值观、关切与热望和利益之中,它是个人持续行为的内在动力。(√)

药理学概论总结 第7篇

1 课程开设的目的及模式

非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 但其工作大都与医疗相关, 毕业后服务于医疗机构, 工作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背景[3]。因此, 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 必须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目前,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学科授课, 即将基础医学诸多学科内容进行重组, 然后由各教研室轮流讲授各自所承担的教学内容;另一类是按系统讲解, 即将各系统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基础医学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讲解。目前我校采取的是第一种教学模式。

2 生理学在基础医学概论整合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2.1 非医学专业新生适应问题及对策

非医学专业学制为4年, 新生在入学后立即接触涵盖10门课程的基础医学概论, 此时他们对新的环境、人际关系以及教学模式仍未适应。虽然新生仍保持着高中阶段的良好学习态度以及强烈的求知欲, 但由于生理学的机理抽象且逻辑性强、各系统之间联系复杂, 新生并未掌握适合该学科的学习方法, 容易出现不适应, 从而感到生理学难学。而新生对生理学产生的畏难心理又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诸如自信心下降、心理失调等。针对以上问题, 生理学教师需提前熟悉授课对象, 主动给予新生更多专业课程方面的指导和关心, 使新生保持学习的热情,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引导, 使其逐步形成适合大学的学习方式。

2.2 生理学课程整合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课程整合常伴随知识性教学内容的裁剪[4]。与传统生理学教学相比, 整合教学授课章节及涵盖内容无明显变化, 而课时数却减半甚至不足一半, 为缓解和消除内容与课时之间的矛盾, 就要求教师根据授课对象的特质制订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 合理精简授课内容。生理学是基础医学概论中第一门机能学科, 其学科特性是内容抽象, 生理过程、原理特别多, 很难理解和记忆, 学习者需具备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才能学好。由于非医学专业多为文科生, 文科生习惯于死记硬背, 逻辑和归纳总结能力欠缺, 上述特性在整合生理学教学中尤为突出。因此, 教师在实际授课时需将重点、难点内容提前给学生指出, 学生自学后有了初步理解, 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 做到有的放矢, 并且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机能学科的学习方式。比如在讲解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时, 教师应首先复习组织学的相关内容, 接下来请学生自己看静态图观察思考, 然后进行动画演示, 此后教师再配图讲解, 最后以案例学习的方式向药理学等后续课程以及横向联系临床课程的方向, 引导讲解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通过多途径反复强化重点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机能学科的学习方式。

整合的生理学授课对象多为文科生, 文科生另一个普遍特质为理科基础薄弱, 且对理科知识学习和接受的能力差[5]。根据这一特质, 教师在课程讲述过程中需适当补充学生欠缺的理科知识, 补充内容的深度够用即可, 内容点到即止。比如有关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学习, 该部分内容很抽象, 深入理解需要有适当的理科基础, 并且是学习后续章节“心脏电活动”的基础, 是学生感觉学习吃力但又必需的基本理论。因此, 教师应在实际授课中补充相关的理科基础知识, 使学生学起来感到难度不太大而且够用, 不会产生畏难心理, 然后再进行提纲式教学, 把基本理论及机制讲清楚, 不过多纠缠于理论的细节内容。

生理课程整合同时亦伴随学生自学时间的增加[6]。文科生的第三个特质为阅读能力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这一特质, 适度提高指导性自学内容的比例。由于培养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循序渐进, 且要具备足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 因此选择消化与吸收这一章为自学内容。消化系统的生理课位于课程中段, 教学进展到这一章时,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理学理论知识并且对生理学的学习方法有所领悟, 而且此章基本原理简单、理论性不强,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学生可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感受、自我归纳总结, 教师适时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还可以在自学的基础上辅以拓展视野的案例学习、指导性阅读。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及领会知识的能力, 鼓励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并对其给予充分肯定。通过上述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促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整合的理念。

3 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特质, 确定课程内容, 制订符合学生特质的教学计划;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积极思考、不断探索, 将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灵活运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自学、整合的观念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创新, 探索一条更适合基础医学概论整合中的生理学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崔光成, 刘吉成.本科医学院校开办非医学类专业的现状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7) :31-32.

[2]李卫东.基础医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3]王晗, 梁平.医疗保险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教学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6) :1172-1174.

[4]冉志华, 乔宇琪, 蔡青, 等.医学教育改革中的课程整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 30 (9) :67-68.

[5]金昌洙, 柴勇, 袁文丹.我校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9) :53-54.

上一篇:天气热400字作文下一篇:送给父母的端午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