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案范文

2024-06-25

政治教案范文(精选6篇)

政治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

2、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教和学的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一节课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旧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要揭开这层面纱。

(二)讲授新课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材料导入、启发:

材料一:《功夫熊猫2》在继《功夫熊猫1》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推出的,今年暑假也就是刚过去的暑假上映。《功夫熊猫2》创下了北美票房1.6亿美元,全球票房5.98亿美元。《功夫熊猫》成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最佳载体。

材料二:《喜羊羊与灰太狼》,随着“做人要做喜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口号在成年人的世界流传开来,这只“羊”的市场价值超过了10个亿,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值钱的动漫形象。

材料三:古代的皇帝虽然能够整天载歌载舞,却无法看电视、玩电脑,为什么呢?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出问题: = 1 GB3 ① 为什么影视公司能制作出优秀的作品,跟哪些因素有关?动漫文化带动哪些产业的发展? = 2 GB3 ②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国外和国内优秀的影视作品跟政治有没有关系?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归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影响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教师点拨: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就如刚才所提到的例子,假如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资金等的投入,梦工厂也拍不出如此美轮美奂的《功夫熊猫》,还有古代的皇帝看不到电视也是一样的道理。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教师提问:谁能结合中国经济和政治文化发展的关系,举例分析一下。

学生举例:小农经济产生的政治是封建政治的盲从愚忠,和小农的封闭文化、自大而狭隘;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是寡头政治,自由自私的文化;公有制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政治是民主开放,文化是大众的文化百花齐放。

注: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学生活动:辨析——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所以,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辨析题答案:?

①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所以说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是正确的。

②另一方面,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它还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所以认为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辩证关系。

也可以让学生谈谈对“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认识,答案跟上面是差不多的。而且这一句话是常用来考试的。

教师点评:文化并不是与经济亦步亦趋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例如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并不是很发达,但文化却是很发达,出现了诸子百家,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都起源于这个时代。而我国的香港,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却被人称为“文化沙漠”,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很快,但文化方面的进步却还比不上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举例: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双重性)

A.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举例: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给我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后来发生的“五四运动”就跟它有密切联系。

B.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举例:相对于“新文化”的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封建文化”,封建很多文化都是不讲人性的,比如女人裹脚——三寸,人类中指的中间一节就相当于一寸,三寸只有十厘米多一点,裹脚用布裹缠,从小就缠起,但小时候的脚也不止三寸了,就必须把脚指头弄折,不让脚指头生长,然后用布包得紧紧的,这样长大了才有可能是三寸金莲,这样走路当时的人认为很小步,感觉很轻盈,很美。但这样也使得妇女失去了一部分劳动力,对社会的进步是非常不利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 1 GB3 ①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科技是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组成,它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如当了好几届全球首富的比尔盖茨,假如没有“windows”操作系统这个技术,就没有排在全球500强前列的微软公司,也就没有今天为世人所知的比尔盖茨。

政治教案 第2篇

1.知识目标: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能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重点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等形式对教材的相关内容与有关案例进行梳理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搜集时代性强、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共鸣的典型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要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切忌空洞说教。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导学案》第一课第二课时、《固学案》第一课第二课时。

2.通过书籍、报纸和网络搜集有关的案例。

学生准备:利用课余时间通读课文,把握关键词或理出知识框架。完成《导学案》P7《知识体系梳理》部分。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设计 学习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设) 媒体运用

情境导入

老师引入新课 旁白:同学们,新课开始前,大家来看一则材料(幻灯片放映):新华社评出的国内十大新闻。一、国家机构换届顺利完成 二、神十天宫对接嫦娥玉兔奔月?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展开?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响呼吸保卫战 五、__案终审 反腐力度加大 ?六、中国(上海)自贸区成立七、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八、青岛、德惠发生特大安全事故九、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强化维权十、中央首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 请同学们思考:上述新闻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社会生活分为哪几个基本领域?这几种现象能截然分开吗?你能就这几种现象的关系谈谈自己的认识吗? 老师通过提问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学生:思考并按小组学习展开讨论,初步感悟社会生活三个基本领域及其关系 PPT:新华社评出的20国内十大新闻 第一层级

环节一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本课内容。

2.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填写P7《知识体系梳理》中的内容。

3.在教室走动观察学生阅读课文、填写内容的情况 阅读课文,通过自学,填写《知识体系梳理》中的空白处

环节二 老师提出《导学案》P7~P8《基础学习交流》中的问题: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是怎样的?要求学生同桌讨论,点同学回答问题并进行点拨、归纳 根据P7~P8《基础学习交流》中的问题阅读教材,同桌互学,完成问题,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通过黑板或投影仪逐一呈现问题和答案

政治教案 第3篇

一、应积极地转变思想, 努力在各方面充实自己, 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在新课改形势下, 新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 改变了教材结构, 在教学工作各个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在教学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相关能力为主。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以及教学模式来适应新的需要。其次, 由于现在教学主要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以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为主。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如果我们教师自身能力欠缺或知识水平不提高, 那么我们将很难从容应对学生的疑问。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和阅读, 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二、认真备好课

要备好课, 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脚踏实地,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托, 以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为出发点, 紧扣教材重点内容及难点, 设计好每一步教学过程, 并对每一个问题难度及广度都要把握好。

关于备课方面, 我们网上有很多课件, 但是由于地区差异、历史因素等造成了不同地区学生整体水平有巨大的差异, 别人的课件或者教案也就不适合自己的学生。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 应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目标来设计每一步教学和问题。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我们要达到既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又要完成教学目标, 还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这就要求开头一定要精彩, 有悬念, 能吸引学生。而中间则要紧凑, 形式要多样, 让学生感觉是一个又一个的无限风景, 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渡过美好的45分钟。最后要总结点评,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这节课学习的印象。但在这个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开头虽然要求精彩, 但是一定要紧扣教材, 才能在精彩之后自然过渡到教材内容。如果只一味地求精彩而脱离了教材, 那么精彩之后一切就会重新陷入冷淡。第二, 探究活动设计要合理, 难度要掌握好。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 而一些需要学生思考但是根据他们现有水平又能得出答案的问题, 则可以设计为探究学习活动。如果太难, 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只会让他们丧失探究的热情。第三, 教学方法要多样, 但是切忌花哨不实用。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实际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方法, 不要学一些看起来很好但是不实用的方法。最后, 教学模式也要不断变化。每一节课内容不一样, 我们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和环境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教案的编写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程思想政治教案的编写是为了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 在教师的引导下, 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求得创新和发展。教案虽然是教师完成的, 且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但是教师绝不能包办学生的实践活动。教案的设计、实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强调把课堂和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 只有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 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毕竟, 教师的教是外因, 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是内因,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起着引导和指导作用, 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持久和深刻的。

四、教案编写的指导原则

在具体的操作中, 高中政治课堂的学案编写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 主体性原则。对学案设计者而言, 必须尊重学生, 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激发其主体精神;必须依靠学生, 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 以发挥其主体作用。第二, 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 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三, 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 能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领悟知识的奥妙, 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第四, 灵活性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 在编写时, 形式上应丰富多彩, 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第五, 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 要强调内容创新,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上课时, 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语言表达准确精练, 教态亲切自然, 知识传播准确无误, 政治专业语言表述清晰、精练, 设计合理, 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过渡自然流畅。

政治教案 第4篇

教案“一次性”消费 教案“标本化”归档 教案异质性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同一个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会作出不同的教案,但是不管课前如何精心设计、深思熟虑,总感觉留下了许多缺憾。为有效避免教师进行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提升教案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积极意义,我们认为应当改变教案“一次性”消费的倾向,实现教案“标本化”归档应用。

一、教案“一次性”消费倾向的表现形式

所谓教案“一次性”消费,指的是一个教案在本课内容教学完毕之后,该教案的指导意义。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处处可见教案“一次性”消费的现象,实际上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是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以政治课为例,大致上有以下几种。

1.内容不同教学班级教案使用的异样性

政治教师往往一人要带多个不同的班级,即使不考虑这些不同班级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性,在教学中教师也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料想大家都深有同感:即使在总的教学构思框架下,因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班级学习氛围的影响及教师本人的心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一内容在同一教案指导下,教师教学的效果也不完全一样。如教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容,按教参事例照本宣科收不到好的效果,用“编花篮”这样一个奇特的例子却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越是奇特的材料越容易被理解。克服这“一次性”消费倾向的办法是寻找一种相对高效的且更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教学素材。当然有些教师将备课变成了“背课”,似乎避免了教案的“一次性”问题,但效果如何人所共知,且这种“背”课更容易引起教师的职业倦怠。

2.同一内容不同课型的异质性

与其他学科一样,同一内容在政治课不同课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在常态情况下新授课、复习课与非常态情况下的优质课、展示课、汇报课、观摩课等等完全不一样。比如“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在自己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能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也可能按照资源配置手段、市场的缺点以及解决的措施这样的逻辑进行教学;在优质课中则不仅教学顺序可能变化,引述材料精心设计,中间还会穿插各种微课活动,像讨论、合作、辩论与思考等;在复习课中则可能只是讲述一框架,具体内容由学生自行补充,教师给予更多的作业练习。

纵然无法避免“一次性”问题,但也不能不同课型使用同样的教学法。名师的经验告诉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努力使每一次备课都像优质课那样去准备,每一次教学都像新课那样去教学。

3.不同学期同课内容教案的异构性

不同学期的教学任务不同,或是为了期末考试,或是为了学业考试,或是为了高考,迫使教师针对同一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像必修一主干知识“公司成功经营的因素”,如果是初次学习,可以预设生成、讨论合作甚至自学;到学业考试时期只要适当提点,学生综合并稍作练习即可;到高三考试时则不仅要将内容适当拓展,而且在思维含量上更有准备,因此这些教学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教学指导的教案也应呈现不同的变化。

4.不同时期同一内容学科教案的异形化

这里的“不同时期”不是就学校时间来说的,而是从社会时间来说的。鉴于政治学科的时政化和意识形态化,一旦党和国家的政策发生变化,那么教学与备课自然也应有相应的变化。教师应当了解其中修改的原因并相应地调整教学。由于这些变化是内容上的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教案撰写上可能会有重大的改变,呈现不同的形式。

除此而外,教案“一次性”消费的表现还有很多,比如材料引征、教师禀赋、教学风格、教案写作能力、评价需要等等的不同,都会促成不同的教案样式。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将因此而平添许多重复劳动、无效劳动。有些学校领导往往要求教师按照一定的教案格式书写,完成一定数目的详案,并做相应的检查。这不仅是罔顾教师个性特长、扼杀创造力的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而且从实际教学效果上来看也是低效的,久而久之由于教案书写缺乏研究、缺乏引领、缺乏新鲜与刺激,成了“任务驱动型”的低水平的体力劳动。因此,本文强烈呼吁教案撰写“一次性”消费向“标本化”归档转化,使其真正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教案“一次性”消费的内在必然性

1.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服务性劳动具有一次性的特点

服务性劳动本身就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学之初的教案其使用率必然也是一次性的。教学这一服务性劳动是附着在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的,这也就是服务所呈现的与物质载体的不可分离性。一旦商品的交易活动解除或者交易行为结束,服务也就终止了,说明了服务具有不可重复性,换句话说是“一次性”的,而不是可存储的“标本化”的。

服务还具有异质性的特点,指的是服务行为往往受到服务时间、地点、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活动更是如此,崔允漷研究发现,不仅教学活动的主体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且教学活动相关的客体也同样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比如学校氛围、社会风俗甚至教室环境都可能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

最后,作为服务业的教学活动与一般服务业不同之处在于教师作为一项专业性的活动,具有知识性和专业性,而知识的应用从来就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过程。这是由认识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教案作为一种知识的产物,必然具有“一次性”的特点。

2.教案撰写作为一种智力性活动具有独特性的特点

由于设计理念、思维结构、前后顺序、材料引用、重难点确立等的不同,使得每一个教案都有独特性。不仅如此,“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案一旦完成之后就意味着作者(也就是教师)已经隐于文本背后,当读者来理解这一文本之时,会因为不同的人生阅历体验,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即使是作者本人也不能保证每一次的理解都一成不变。很多时候,同一内容的教学在不同班级教师也会有不同的发挥,虽然从精神本质上看好像完全是按照教案进行的,但形式上教学活动会因此呈现出多样性,事实上教学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

三、教案“一次性”消费向“标本化”归档的发展示例

新课程改革给备课领域也带来了变革,促进了校本备课的发展,尤其是基于个体智慧之上的集体备课制度,为最优化教案的撰写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但问题恐怕并未因此而终结,因为它仍然没有解决教案的“一次性”消费问题,即这一集体备课的成果是否具有对未来的指导性,是否可以几年不变呢?

在研究和总结一些优秀教师,特别是许多特级教师备课的成功经验之后,我们发现在对教案“一次性”消费中积极因素充分研究基础之上,进行“标本化”归档,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所谓教案的“标本化”归档是指对每一次教案中优秀的部分进行搜集整理、主题化概括,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发现更新、更好、更有效的教学资源之后再予以增补、删改,通过这个过程使教案日趋完善,使教师经验日趋成熟。“标本化”并不是说教案克服了“一次性”消费之后就可以一劳永逸,相反教案会随着时代、内容、教材整理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而不断地与时俱进。总之,我们不是要拒斥教案“一次性”消费,而是在寻找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教学背后隐藏的规律性的东西,这才是“标本化”归档的真正本意。比如在经济学教学中,有许多经济理论给予科学的解释并不能完全地得到学生的认同,需要教师研究其中的规律并予以解决。像汇率问题,从新入职教师到成熟教师的教学经历中他们会逐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知(教学中具体用人民币和美元分别代替本币与外币):

后来通过进一步的研修,专家们建议可以在这问题上适当介绍“美元贬值影响日本经济”的历史背景,重申防止中国重蹈日本覆辙的最佳选择是保持人民币稳定或者建立世界范围内的多国货币体制,从而升华学生对汇率的认识。这就使经济学的教学具有了经济味道,要达成这一点就需要不断地对已有的教案进行“标本化”归档。从这一意义上说,保留各个时期的教案对教师自身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标本化”归档类型丰富,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往往表现为材料搜集整理,如笔记剪报;旁注勾勒,如对某些主干内容处作旁注,包括教学方法探索、优缺点说明、题型考查情况、学生可接受能力等等;边修改边发展,如集体备课、二次备课、微课备课等。当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的归档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但是作为专业的、新时代的教师成长,在这一点上则需要更多的探索。首先,要加强研究。自己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多看新闻、报纸和教学类杂志,比如政治教学类的书籍、相关学科的科普知识等,这些都可以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帮助。看《货币战争》等经济学的书,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视野更宽广;看《该不该把桥上的男人推下去》等哲学类的书,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情趣;看《剑桥中国文化史》等文史类的书,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深邃……其次,要接受专家的引领。学校、各级教育机构都会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名师讲座,我们要用心去听,主动地吸取精华为我所用。最后,要与同行多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去名校学习、与其他学校交流等活动,只要用心总会有所收益。

据此,我们以必修一模块“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内容为例来谈,“标本化”归档是如何促成教师成长的。本框内容顺序是先从商品开始讲货币的历史,再说货币的职能,最后说纸币,大约要花2-3课时进行教学。“一次性”消费向“标本化”归档的具体做法如下。

1.材料变而思路不变阶段

这是第一阶段。大约对应于教师的适应期,这个时候的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专业知识或者按照某些教案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创新,但对教材的整体思路不敢僭越。在这一内容上,许多年轻教师特别是刚入职教师,上课基本就是“背课”。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知识点通常不会有错,但教学技术方面有待发展,这个阶段在教师职业发展中需要的时间并不长。

2.思路变主旨不变阶段

这是第二阶段。当教师进行职业形成期之后,已经熟练掌握教学的一般技能,他们已经懂得应该在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思路自由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教学。前例中,教师只要不改变“货币的历史”、“货币的职能”与“纸币的一般常识”三个重难点前提下,究竟先讲授哪一块内容都没有关系,不一定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这是“标本化”归档的一次质变。但是实现这一转变之后,教师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可能会碰到瓶颈,也就是所谓的“高原期”,很多教师在这个阶段将会停留好长时间,甚至一辈子,要突破它需要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旨趣,广泛接受来自各方的有益经验。

3.主旨变而境界不变阶段

这是第三阶段。达到这一阶段时,颇有“翻转课堂”的味道,只要实现框目内容的“三维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当然要达到这一阶段,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达到这一境界自然地就会要求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作更大的努力,教师教学已隐于学生学习的背后。比如“沙龙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性教学等。笔者曾经尝试引入《货币战争》一书的相关知识,并附上我国经济学家的一些点评与读后感,让学生主动谈论货币的职能与发展史。引入这种“原著导读”式的教学,改变了为人诟病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给学生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事实证明,越是成熟教师的教学尝试越接近新课程的理念,同样,越是深入理解新的课程理念,越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是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教师心中还有教材。

4.教学无法阶段

这是第四阶段。“至上无法”,当教学达到一定的阶段同样可以实现“无法”的境地,此时教师心中已经没有教材,只有学科。窃以为,这一阶段在目前中学教育领域鲜有听闻,反倒是改革开放之初或民国学案中多有提及。在这种状态下,教师教的不是眼前的教科书,而是大经济,也就是在融会高中阶段需要的经济学知识基础上,自行编写教材组织学生探究发现,形成知识、情感和能力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教师的教学水平已经完全成熟,对学科知识也已了然于心,教学也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就是教育家陶行知所谓的“生活即教育”阶段,也是叶圣陶所谓“教是为了不教”的阶段。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经济与生活》有其自身的逻辑体系,即:为何生产(生活和消费)——是谁生产(经营者与劳动者)——为谁生产(个人收入的分配)——在哪里和怎样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列表如下:

只要按照这一逻辑体系,教师自行开发教材,运用素材,在不偏离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的尝试都是科学合理的,这大概也是新课程选修课程开发的初衷吧,目前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正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示例的内容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中是随心所欲的,好像所有的知识都是教师自己的,听其课如同听故事,但受益匪浅。

缺乏反思的教案写作对专业发展是无效的重复劳动,依赖经验积累的发展路径对专业发展是低效的,个性化教案的推出则是对教师专业的尊重与肯定。我们坚信从教师专业成长来说,教案使用的“一次性”问题无可避免,但是扬弃这一现象中的优势和缺点,通过“标本化”归档能够使教师快速走向成功。

政治意识的本质高中政治教案 第5篇

【课标内容要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本质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识记意识的起源、本质;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使客观存在的反映;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能力: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学习重点】意识的本质

【教学难点】意识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二、新课过程、合作学习:

(复习旧知识)

1、导入新课:驶向春天的“武广高铁” 12月26日,备受关注的武广高铁正式运行…中国人用十年完成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事情。人是非常聪明的,中国人也是!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就是中国人充分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意识的作用,才取得举世关注的辉煌成绩,那么,什么是人的意识。本节我们来研究一下意识的本质。

3、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高考考纲: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

4、图片展示:石头、植物、动物、人都有反应特性

结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5、学生自主学习:背诵(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6、探究活动一:思考:是不是只要是人就一定有意识?

19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西面约1000千米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岁,年幼的一岁半。据记载,狼孩刚发现时时四肢走路,她们总是喜欢单独行动,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黎明时分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饥时觅食,饱时休息,人们花了很大力气使她们恢复人性,小女孩在抚养一年后死去,大女孩两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直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7年学会了45个单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问题:狼孩的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结论: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类社会,离开了人类劳动就不会产生意识.而社会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就是说 1、从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7、展示图片及探究活动二:动物到底能不能产生意识?

前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巴浦洛夫曾做过的一个试验: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后来,人们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同样点上火,给它一个水桶,让它灭火,但它此时已束手无策了。问题:黑猩猩不会就地取水灭火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补充:动物是没有意识的。只有人类才有意识。就是因为任何动物的大脑,都没有像人脑这样发达和完善。

8、展示人脑结构图、第一二信号系统图

结论:2、从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9、展示图片及探究活动三(实验:)让学生画神鬼

展示学生成果:

结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才能产生思想和意识。3、从内容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的主观反映。

通过这个结构图来表示这个过程:客观事物 感觉器官 人脑加工 意识

这其实就像工厂一样,人脑像“加工厂”,客观事物所以,像“原材料”,意识就是产品了。

结论:意识的本质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反映

结论:世界上是没有鬼、怪、神的,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所以,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0,展示图片及探究活动四:展示材料:小朋友对猪的认识

为什么不同小朋友会有不同的认识?

结论:形式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1、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12、三、总结:1.从意识的 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 。

①意识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是 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 看,意识是 的机能。人脑是意识产生的 。

3.从意识的 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形式上是( )。意识内容是( ) 的,意识源于社会实践.

4.总之, 物质世界是 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 ,物质 意识.

四.巧建结构 (略)

五、素质测试

1、易错易混点:

(1)有了人脑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

(2)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管梦境多么离奇,它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

(4)电脑也有意识。

(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

(6)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 )

六、巩固练习:单项选择

(1).(广东卷文基·14)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A.存在决定意识 B.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2.) 2.(08广州一模.21)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有“谈虎”可能“色变”的情况,这说明

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B.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来源于个人的内心体验 D.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3、)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画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条牛。”这段话生动地说明( )

A、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关于上帝的观念不过是人脑自生的

B、物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上帝,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C、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政治选择题方法指导: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

作者:学科专家 发布时间:-05-09

浙江省遂昌中学 郑旭红

案例名称:《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科目:思想政治 教学对象:高二(15)班 课时:1课时 提供者:郑旭红 单位:浙江省遂昌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框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意识的本质》,本课是对“物质”理解的深化和延伸。理解“物质”离不开对“意识”的理解,因为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上有两类现象,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彻底地坚持唯物主义,弄清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应理解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因此,揭示“意识”的本质本身是探索世界的本质的内容。弄清意识的本质,还是理解意识的作用的前提,本框还是下一框知识的理论依据。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知识目标:意识的起源,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

能力目标:理解意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本堂课的内容,学生迫切想了解意识这种神奇的现象,这就为本节课打下了心理上的基础;但是,本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只有让学生融入课堂、积极思索,才能学好知识,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意识的本质,

教学难点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书本知识及学生的实际决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高校寻物启事》——历史系:公元5月7日,历史将记住这一天,赵某人餐卡不知落于谁手,有志于解开这一千古之谜者请拨___X

中文系:《如梦令》 大饭慌中出错,餐卡不知归路。衣带渐已宽,人也正憔悴。急觅,急觅,我那救命饭卡。

数学系:本人丢卡一张,长7CM,宽5CM,卡号为121的平方,请将正确答案送至征某处。

新闻系:本报讯,新闻系王某不慎于今日将餐卡丢失,据悉寻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有了解线索者请打新闻热线___X

(师)为什么对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述?

(师)那么什么是意识?意识又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意识的神秘面纱吧。 学生回答:

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

政治教案-第九课教案-教学教案 第6篇

识记:

1、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2、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

理解:

1、举出世界各地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变革的具体方式各不相同的实例。

2、说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3、说明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4、对艰苦创业精神的认识。

5、说明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重点难点:

1、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建设祖国需要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6、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7、青年成才的条件。

8、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二、教时安排:六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内容: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

识记:

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2、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过程。

理解:

1、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重点难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教学过程

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阅读节1及小字部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阅读节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㈡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各具特点 阅读节1及小字部分:①所有国家、地区和民族是不是都按照一般过程发展?②有一些国家、地区和民族,由于特殊原因,可以怎样发展?③这是什么过程。阅读节2:特殊过程与一般过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㈢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

1、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阅读节1、2:①社会发展史首先是什么历史?②为什么?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阅读节3:①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哪两个方面?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又有反作用。)阅读节4前半部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中可以得出一个什么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能举例说明吗?(如奴隶社会)

3、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

阅读节4后半部分:①衡量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标准是什么?

②这个标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③今天,我们应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 这个标准在我国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见小字部分。④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和基础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提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这个标准?

(①“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和基础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这一判断标准是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提出来的。③之所以要坚持这个标准,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以至整个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四、小结

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2、什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过程?与一般过程有什么关系?

3、社会发展史首先是什么历史?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有什么关系?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6、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什么?

五、作业

1、社会发展史首先是什么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什么?

六、板书

第九课 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一、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 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㈡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各具特点 ㈢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

1、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

第二教时

一、教学内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识记: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理解: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重点难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㈠和平与发展问题 新闻记者节1:当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是什么?

1、和平问题

阅读节2:①什么是和平问题?

②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节3:目前,世界和平是否稳定?能否争取和平的世界环境?

2、发展问题

阅读节5:①什么是发展问题?

②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节6:在世界经济总体发展的同时,有什么严峻性?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3、当今时代的主流

阅读节7:当今时代的主流是什么? ㈡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1、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阅读节1: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什么?

阅读节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阅读节3: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怎样做?

四、小结

1、当时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2、什么是和平问题?什么是发展问题?

3、什么是当今时代的主流?

4、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什么?怎样扫除这个障碍?

5、讨论:举一例说明西方某些国家是如何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这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有何影响?

(如美国为了本国的利益,以反恐为口号,把是否赞成他的主张作为划分朋友和敌人的标准,任意把别国说成是“邪恶轴心”,提出“先发制人”的强权理论,诉诸武力。这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

五、作业

2、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当今时代的主流是什么?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六、板书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㈠和平与发展问题

1、和平问题

2、发展问题

3、当今时代的主流

㈡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1、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2、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三教时

一、教学内容: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二、教学目标 识记:

1、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

2、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理解: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运用: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重点难点:

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教学过程

㈠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

1、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作用

阅读节1: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什么作用?

②阅读小字部分: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2、当代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

阅读节2:当代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空前地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1、国际竞争的表现

阅读节1:当今世界正在向什么方面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竞争? 阅读节2:①当前国际竞争表现在哪些方面?

2、国际竞争的实质

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什么?

③什么是综合国力?包括哪些因素?其中什么是决定性的因素?

3、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阅读节3:当前世界各国为什么都在努力增强综合国力? ㈢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加入世贸组织我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阅读小字部分。阅读节1:①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什么? 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是指什么?

2、加入世贸组织我们面临严峻挑战

阅读节2:①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严峻的挑战是指什么?其中对企业的挑战是什么?对政府的挑战是什么?

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使得我国哪些问题更加突出?p2

四、小结

1、当代科技革命的作用?影响?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3、怎样才能提高国际地位?

4、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5、讨论: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我们青少年应具备哪些素质?

(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必须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为此,我们青少年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富强、科技的发展作出贡献。)

五、作业

3、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六、板书

三、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㈠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

1、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作用

2、当代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 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1、国际竞争的表现

2、国际竞争的实质

3、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㈢我国的机遇和挑战

1、加入世贸组织我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2、加入世贸组织我国面临严峻挑战

第四教时

一、教学内容:树立共同理想做“四有”人才

二、教学目标

识记:

1、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上一篇:历史名人白居易的故事下一篇:2025幼儿园家长会教师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