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高考题

2024-08-13

古诗鉴赏高考题(精选6篇)

古诗鉴赏高考题 第1篇

不读标题

阅读标题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诗歌的标题常常包含着诸多信息。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只有读了标题以后,才知道本诗谈的其实是读书的感受:读书可以使人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鉴赏诗歌时结合标题分析,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忽视标题阅读,解答常常就会出现偏差。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

玉芙蓉 喜雨

冯惟敏

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这支小令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和感情?

错解 这首小令通过写劳动人民恶劣的生存环境、贫穷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统治阶级残酷压榨的愤怒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解析 本题直接考查同学们审读诗歌标题并以标题中暗含信息解题的能力。病例根本没有关注诗歌标题,而旁涉其他想当然地作答。其实只要紧扣诗歌标题中的“喜”字,再联系学过的杜甫《春夜喜雨》的主旨,就不难做出准确的回答。

示例 此诗表现了诗人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心情,体现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精神。

不看注释

在高考诗歌阅读题中,为帮助同学们充分理解诗歌,命题人往往在诗歌后面附几条注释。这些注释或帮助理解词句,或为答题作暗示,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切不可不看注释,而应利用注释以加深理解,正确解题。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田荐其为工部侍郎。

本诗题为“贫女”,写的是怎样的一个贫女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单分析。

错解 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可又不愿意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去做媒,因为自己也有一双出众的巧手,这就表现了那位女子不迎合流俗的高洁操守。

解析 此题误答的直接原因就是忽略了注释的作用。诗中注释已经清楚地告诉了读者诗人的身世和经历等重要的信息,了解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命题人的意图了。

示例 这首诗语意双关、含蕴丰富。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怨恨。

曲解意象

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在诗中的作用一般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可用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正因为有着这样的重要作用,所以高考试题常常从意象角度来考查。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释:①有记载说刘一止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错解 此诗借写琴棋,表现了寄情于弹琴下棋的闲适生活,抒发了看破红尘而超然世外的淡泊情怀。

解析 此诗在琴、棋上寻其品。言在物“品”,意在人“品”。以直琴、方棋这两个意象寄寓着人的品性。通读全诗可以看出想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嘲讽。而病例则完全抛开了物品和人品之间的密切关联,只回答了字面的意思。

示例 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向: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住处,无关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的讥讽。

忽视小序

有的古典诗歌的前面有一则不长的序,或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或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或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或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或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感情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你认为这首诗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错解 此诗共写了三层。第一层写的是郊野优美的环境。第二层写小牧童正在牧牛。第三层表现了对牛毁坏美景的不满和批评。

解析 此题误答的原因就是没能从诗前小引(小序)看出,这是一首题画诗,而题画诗一般由说明图画内容和抒发情怀、揭示理趣两部分构成。

示例 此诗可分两层,前两联为第一层,介绍《竹石牧牛》图画的景物;后两联为第二层,抒写感悟,即对这种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喜爱。

思维定势

鉴赏古代诗歌,一般来说,说到杜甫,就容易想到忧国忧民的主题,沉郁顿挫的风格。提起王维,就知道他诗风含蓄温婉,充满了山水田园间的恬淡和清新。谈到苏轼,就知道其虽命运多舛却乐观、旷达,词风雄健豪放,意境开阔。但是,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克服先入为主的弊端,不能简单套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机械地理解诗歌,一见到苏轼就想到他一定会“豪放”地高唱“大江东去”,见到陶渊明就一定想到他远离尘世,“采菊东篱下”,见到“悲”“恨”“愁”“怅”就一定是感伤孤独,去国怀乡。用定势思维去解题,其结果是常常造成穿凿附会的错答。

例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后,词人饱经丧乱,颠沛流离,困顿坎坷。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否表现出婉约词风。

错解 这首词能够体现李清照婉约词风。它通过写梦境,表现了对国破家亡的伤痛,对个人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愁苦。

解析 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回答此题,同学们极易先入为主,陷入思维定势。其实,只要略加分析该词的遣词造句,心中便会明白此诗表现出一种豪放词风。

示例 这首词充分显示了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气度恢宏、格调雄奇。

古诗鉴赏高考题 第2篇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古诗鉴赏高考题 第3篇

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古诗鉴赏的考查点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何才能有效应对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标题、作者、题材、意象、抒情字眼、注释、技巧七个方面着手打开古诗词鉴赏的大门。

一、审视诗词标题

标题对作品而言, 是眼睛和窗口。学生透过标题, 可以把握大意、感知情感、了解写作技巧等。

1.把握大意。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透过标题“览古”二字, 我们可知该诗是怀古咏史诗。透过“越中”二字, 可知所咏的历史对象。至此, 盛衰之感、讽喻之情已跃然纸上。再结合全诗, 就不难把握该诗的情感——作者借过去的统治阶级渴求富贵荣华万世不竭、而最终归于幻灭来警醒世人, 更是讽喻统治者了。

2.感知情感。

如陆游的《书愤》, 一个“愤”字, 情感已跃然纸上。再如王勃的《别薛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 从标题中的“别”“送”等字就可以窥见作者的离情别意。还如《闺怨》《芙蓉楼送辛渐》《春夜喜雨》等众多标题, 只要有看标题的意识, 就很容易从抒情字眼里把握作品情感。

3.了解写作技巧。

如贺知章《咏柳》, 一看便知是咏物诗, 从中可以推知该诗至少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再如王勃《咏风》:“肃肃凉风生, 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 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 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 为君起松声。”从标题看是咏物诗, 再结合全诗内容看, 作者借这个物的特征表达自己崇尚高尚风格和勤奋的精神志趣, 其手法不外乎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象征等。而那些抒情诗如王维的《山居秋冥》, 一看便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再如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 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从题目看, “望”就是观, “野”是处所, 便可推知是借景抒情诗。其基本手法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打量诗词作者

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要准确理解诗词、把握作品情感、体验语言风格, 就不能脱离作者而孤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 无不影响其创作情绪。如读苏轼《赤壁怀古》一词, 只有了解他政治上的失意、远大的抱负等, 才可以读懂该诗所表达的豁达豪迈之情。

就创作流派而言, 现实主义往往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是《诗经》, 代表作家有杜甫、白居易、陆游等。浪漫主义往往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是《楚辞》, 代表作家有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词的流派又分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 格调高昂, 意境雄浑, 感情激荡, 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笔调柔和, 感情细腻, 委婉缠绵, 韵味深远, 代表人物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的鉴赏引路。

三、留心文后注释

鉴赏古诗词时, 直接关系到理解文本和回答问题又可能给考生造成障碍的内容, 往往会出示注释, 这将给考生以极大的帮助和提示。如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 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 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 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 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鉴赏该诗, 如果不结合注释, 一般只能理解到作者的孤独寂寞, 但这远远不够, 如果再结合注释, 联系此时作者的遭遇, 就不难深入地体会到作者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之情又无人理解的愁苦了。

四、把握重要意象

意象是作者借以表达情感的物象。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 往往赋予了客观事物以特定的文化内涵, 如月饱含思念、柳代表惜别等。从某种意义上讲, 抓住了意象, 就等于抓住了作者的情感。

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让人感受到居易的快乐生活。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词人正是借助“缺月”“疏桐”“幽人”等意象, 形象地抒发出内心的怅惘之情。

五、扣紧抒情字眼

不少古诗词选用具有明显抒情色彩的词抒发情感。阅读鉴赏时, 只要找到这些词语, 就可以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了。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只要抓住诗中的“旧别情”和“愁”字, 就不难体会出边关军人的悲愁所在了。

六、关注题材内容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 古诗词可分为写景 (抒情) 诗、记事 (咏怀) 诗、咏史 (怀古) 诗、咏物 (言志) 诗、田园 (山水) 诗、边塞 (征战) 诗等。

1.写景诗:

往往有景有情、情景结合。鉴赏时, 只要抓住景物及选用这些景物的目的、景和情的结合方式等, 其余就不难把握了。如蒋捷《虞美人·梳楼》:

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 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 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 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 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本欲赏花遣愁, 出现在面前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 联想到自己滞留他乡、韶华渐老, 思乡之情油然而起。词人采用反衬手法, 貌似红绿满眼的海棠, 实际上却暗含好花不常开的喟叹。

2.咏怀诗:

叙事抒怀, 往往通过具体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 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等。

3.咏史诗:

诗人往往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 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 以史咏怀, 以史颂人, 以史治史, 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4.咏物诗:

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为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 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5.山水田园诗:

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者, 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 主要代表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6.边塞诗:

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 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内容形成于盛唐, 其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七、体味艺术技巧

技巧是作品的重要元素, 当然也是鉴赏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杜甫《绝句两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解答技巧 第4篇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也是考生们最感困难的考点之一。如何才能迅速准确地解答这类题呢?考生只要具备一定的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掌握“读懂——审清——找,准——答全”的具体方法,解答还是不难的。

一,读懂

我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语言的结晶,它语言凝炼,意蕴深远。语言结构独特,考生阅读的难度大,如果连诗词的基本内容都不明白,要想解答鉴赏题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赏析先得读懂。

1读标题,明确诗歌的类型,确定赏析的方向。

诗歌的题材不同,其表现方法就不同,表现方法不同,赏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赏析前要先明确诗歌的类型,以确定赏析的方向。诗歌从题材的角度看,主要有写景、咏物、怀古三类,这三类诗词的表现特点各异:写景诗借景抒情,咏物诗托物言志,怀古诗借古讽今。诗词的标题往往就能显示出诗歌的题材类型。《秋夜》(2004年福建卷),《登金陵凤凰台》(2008年江苏卷),《冰芙蓉》《窗前木芙蓉》(2008年广东卷),《题李世南画扇》(2008年宁夏卷),这些题目显示的诗歌类型很清楚,它们分别是写景、怀古、咏物、题画(题画诗多为写景诗)诗。

2读作者,读诗人的经历、思想倾向及其诗歌风格,读诗作的时代背景。

“诗言志”,言诗人之“志”;“歌诗合为时而作”,作时代之“诗”。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兮”、“扈”、“汩”、“侘傺”等楚方言,他的每首诗几乎都是以楚声谱写出的“地方戏”;李白性格豪迈率真,感情奔放,思维活跃,他的诗歌显示出了豪放飘逸清新明朗的风格,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杜甫一生布衣,又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时代,开元盛世、玄宗征边、安史之乱等重要历史阶段和事件无不在他的诗歌中显现,透过他的诗可以探究到唐的兴衰史,其诗不愧为“诗史”;陆游一生积极投身于抗金复国的洪流之中,至老“尚思为国戍轮台”,临终还望“王师北定中原日”,爱国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

诗的“志”、诗的“格”、诗的“言”,诗的“风”都不是一律的。诗意会因人、因时、因境而异。读诗就得要先读诗人,读诗时,读诗境。而后才能悟诗意。

3读诗句,把握基本内容,感悟思想情感,弄清主要写法。

读懂是鉴赏的前提,在前两“读”的基础上要逐句读诗词,整体理解其意。古诗词讲究格律,每一种体式一般都有句数、句式、字数、平仄、押韵、对仗以及用字用词等方面的限制,加之它语言凝练含蓄。读诗句特别要注意其几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形容词活用为了动词,“绿”性一变,静态的绿色转换成了在春风吹拂下。万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视觉形象,诗的感染力大增;语序颠倒,“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将词序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词意就贯通明白了;词语省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补上省略的应为“(漫天)黄沙(中)(我)(身经)百战(磨)穿(了)金(铠)甲,(如果)不破楼兰(我)终不还(乡)”,语句连贯完整后,诗意也好理解了。

掌握古诗词的这些表达规律,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则将诗词拟成散文,把握诗词的整体内容,就能吃透诗意,弄清主要写法。

二审清

高考诗歌鉴赏题命制的角度多:情节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词语练字;单角度鉴赏,多角度鉴赏;单项赏析,对比赏折;一项一问,多项多问。解答前应审清题意,理解命题意图,明确答题方向和条项。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007年江苏高考卷)。

这个题目是就规定的两旬进行赏析。两个问题。前一个问思想感情,后一个问表现手法,“哪种”是要求考生回答出一种手法。题目考查的是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吴西逸《[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2008年四川高考卷)。

这个题目是就诗歌具体内容的角度命制的,特别强调的“归隐”是解答的中心。题目考查的是情节内容的赏析。

鉴赏的类别要求不同,解答的角度和方法就不同,考生要把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看清楚。题目千差万异,要求各有侧重,审不清,解答就会出差错。

三找准

古诗词鉴赏的角度很多,要能准确完整地解答其题日,必须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找准鉴赏点和答题的对应点并以此作为解答的依据。有的题目说得很清楚是就某一个字、某一句话、某一联、某一片,还是整首诗词的哪个方面的赏析;有的却没有言明,要考生根据题干的提示到具体的诗词中去找出赏析点。

黄氏延绿轩商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瞄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人”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007年天津高考卷)

这两个题目要求赏析的点说得非常清楚,前一个是两个叠词,后一个是一个诗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可以在诗中直接找出赏析点,然后结合诗中的对应点以及全诗进行分析,这两个题目的解答要点就清楚了。[正官]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自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

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2008年辽宁高考卷)

这个题目是要求对“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结合的方面作分析,题干中并没有言明什么景(赏析点),要解答这个题目,先得找出曲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然后再理清顺序和分辨动景和静景进行赏析。曲中描写的景是“长江”、“淮山”、“江帆”、“山泉”、“晚云”、“夜露”、“新月”、“塞鸿”。分析可见“江山”是远景,“帆泉”是近景;“江山”是静态,“帆泉”是动态;前四句写白天,后四句写夜晚。这样找出赏析的对应点进行分析,一解答起来就清楚了。

四答全

诗歌鉴赏题解答要坚持用必要的术语、结合诗句分条具体作答的原则。答规范,答全面。

诗歌赏析题的命题角度不外乎情节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词语炼字等,每种题目的命题都有其规律,解答也有一定的规范。考生要把

握规律,按照规范逐点解答。

情节内容主要指意象、意境、情景、情境、事件、细节等具体内容,这类题目解答的要领:找出诗歌中具体的情节内容,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分析其作用。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2004年江苏高考卷)

这两个题目都是就情节内容命制的,根据题目的指向,在诗中可以找出“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表示边塞地名的词;“三春白雪”是边塞的气候特点,“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描写的是征人们频繁被调动、时时忙练兵的艰苦的戍边生活,每个情节中都蕴含了“征人”之“怨”。通过分析可以这样答:

(1)诗中涉到的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地名都是边塞地名,诗中写的内容都是征人们的戍边生活。

(2)征人们怨年年岁岁的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的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景色单调,通篇都充满了“怨情”。

“诗言志”。“志”者思想感情也。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这类题目的解答要领:熟悉作者的生平境遇、思想倾向和诗作的背景,找出作者情感的具体载体(情节内容),分析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春日即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昊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罢免。②张罗地,指门前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2008年全国高考卷二)

这个题目考查的是思想感情的分析。注解说得很清楚,作者是南宋的官吏,因主战,触怒秦桧等投降派被削职。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落职失势闲居在家时所写。题为“春日即事”,说明这是因春所见所闻有感而作的写景抒怀诗。前两句描写的是春残日暮的景象——天近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清冷凄苦的景色;后两旬描写的是冷寂的闲居生活——门可罗雀,归鸟声声,自己掩门——空寂落寞的处境。仔细探究这两幅哀景,可以体会到诗人要表达的是一种悲哀之情:前者表现作者政治上失意的空寂寂寞愁绪,后者表达的是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叹。通过这样逐步的分析,答案就不言自明了:这首诗通过对春残日暮的景象和冷寂闲居生活境遇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读懂——审清——找准——答全”是解答古诗词鉴赏题的好方法,考生不妨一试。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备考策略 第5篇

1.梳理知识

以考纲规定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四个考点为主线,构建逐层分解的三级子母知识网(树)。如“表达技巧”主要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构思技巧(第一级子母系统)。表现手法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又分为比喻、比拟、夸张、对偶等,构思技巧又分为卒章显志、首尾照应、起承转合、承上启下等(第二级子母系统)。而借景抒情还可分为触景生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和移情于物等六个知识点(第三级子母系统)。最后整理出第三级子母系统中各个知识点,并把知识点巩固在简练的古诗名句上,如以理解记忆《诗经•小雅•采薇》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掌握“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两个概念。

2.背诵积累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覆大舟也无力”,提高古诗鉴赏水平的关键是背诵积累古诗。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我对于这首诗所觉到的趣味也就是我所征服的新领土……在这种变迁中我又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对于已得的领土也比从前认识较清楚。”可见只有平时不断背诵积累古诗,才能在比较阅读中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能力。因此要熟背小学和初高中课程标准中必背古诗134篇(小学70篇,初中34篇,高中49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延伸阅读背诵一些课外经典篇目。

3.学习借鉴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四本工具书既是高考命题人拟题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提高考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必读书。可从辞典中选读袁行霈、周啸天、刘学锴等专家通俗易懂的鉴赏文章,引领学生学习其中从每字、每句、每联、每层的微观角度赏析古诗的方法,这种以专家赏析文章引路示范的阅读方法,既可突破规范拟写答案语的难点,又可在不断积累古诗基础上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全面提升考生鉴赏水平。

其次,运用七种阅读策略快速“披文入情”。

虽然命题材料都是考纲规定的“浅易的古代诗”,但解答高考古诗试题的瓶颈还是读不懂诗,可借助以下七种方法快速读懂全诗。

1.熟悉作者

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明确作者的生平、思想和风格。“论世”就是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王安石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在近五年考题中涉及较多,要熟悉其作品的主体风格及主流思想。李白的诗炽烈奔放,怀才不遇;杜甫的诗沉郁凝重,忧国忧民;王维的诗含蓄生动,闲适空寂;杜牧的诗含蓄绰约,借古讽今;苏轼的词雄健豪放,旷达乐观;秦观的词情真意切,伤春离愁;李清照的词婉转凄切,忧国伤时;辛弃疾的词气势雄壮,报国无门。试题会在注释中交代诗人所处时代或当时处境,这些注释内容恰是解题所需的关键信息。

2.懂“诗家语”

掌握了古诗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才能消除文字隔阂。要积累熟记古诗中常出现的双音词,如“端居(闲居)、取次(随便)、若为(怎能)、阑干(纵横)、无那(无奈)”等。因受平仄限制或表意需要古诗中常出现倒装句和省略句,并常以“敢(怎敢)、肯(岂肯)、忍(怎忍)”等词表反问语气,解读时要有还原语序和补充字词的意识。古诗常用借代、互文和互体修辞。如今年江苏卷的第9题考查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就用了借代修辞,以妇女佩带的首饰“珠翠”指代宫女。所谓“互体”是上文的话里含有下文说出的词在内,下文的话里含有上文说出的词在内,如杜甫的《客至》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就是互体,意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3.抓情感语

“情感语”是指古诗标题或正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诗歌的标题不仅交待诗歌所咏对象和事件,还常以“怨、愤、哀、喜、别”等词语点明全诗感情基调和写作目的,如XX年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XX年全国卷ⅱ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XX年重庆卷白居易的《惜牡丹花》等。许多诗中常有“孤”、“独”、“悲”、“愁”等直接表露情感的诗眼,如XX年湖南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愁”字统摄全诗情感。

4.把握结构

高考所选古诗大多具有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的特点。律诗一般分为两层,前两联是叙事写景,后两联是抒情言志。词一般上阕叙事写景,下阕抒情言志,每阕内也是先叙事写景后议论抒情。因此把握全诗主旨的捷径就是深入探究诗词中末几句含意。最近五年中高考古诗试题中围绕古诗尾句(联)、词的下阕或每阕内末几句设计的分析情感的试题就有19道,今年分析诗中最后两句思想情感的试题就有5道。如今年山东卷第14题中(2)小题“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要求分析杜牧的《寄远》最后两句的思想情感,其答案是:这两句写诗人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然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

5.抓住意象

古诗中有许多具有固定象征义的意象。孤蓬、浮云、长亭、南浦等表达离愁别绪,明月、杨柳、芳草、鸿雁、杜鹃等表达思乡怀人,落花、流水、夕阳等表达时光流逝、美人迟暮,梅花、菊花、荷花、青松、翠竹等隐喻正道直行、坚贞孤傲的君子,等等。利用这些“情感载体”即可管中窥豹,见微知著,把握全诗抒发的情思。

6.明确类别

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等七类古诗抒发的情感是有规律可循的。山水诗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田园诗抒发怡然自得的闲适情趣,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边塞诗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征人久戍边关的乡思或壮志未酬的怨愤;送别诗抒发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表达对情人或亲人的依恋,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和祝愿;思乡诗表达客居他乡游子和远戍边关征人的思乡怀人;咏物诗表达自己的高洁傲岸的品格;咏史诗表达缅怀古代英雄、渴望建功立业之志,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抒发国土沦陷、山河易色的悲痛,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抨击昏庸腐朽统治集团。

7.以诗解诗

“以诗解诗”就是借助已掌握的古诗来解读未知新诗的阅读方法,即利用自己积累的古诗与要求分析古诗之间在意象、意境、手法、构思和情感等各方面的相似性或相关性进行类比联想或相关联想,来突破分析未知古诗的难点。古诗积累越多则触发的联想越丰富,那么对未知古诗理解的就越深入透彻。

最后,运用三种答题策略科学规范做答。

写好高考古诗试题的答案语是决定最终得分高低的关键环节,许多考生都是因写不好分析语而丢分,应按以下方法写出规范答案语:

1.运用诗歌术语写准总括语

高考古诗试题的答案语应按“总括语→分析语”总分格式表述。总括语是指答案语中用古诗术语概括古诗在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等某个方面特点的总结部分。要准确理解并熟记答题所需的各种鉴赏术语,表现手法术语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托物言志、侧面烘托、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细节描写、卒章显志、起承转合、承上启下、首尾照应”等,情感术语有“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傲岸不羁、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建功立业、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美人迟暮、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效果术语有“异曲同工、画龙点睛、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耐人寻味、言尽旨远、意味隽永、意在言外、意境高远”等。

2.运用两种格式写细分析语

分析语是指答案语中结合诗句具体赏析部分,即结合诗句分析来阐明总括语中诗歌术语的内涵。如果总括语中用了术语“借景抒情”,那么分析语中就要相应结合诗句分析出何景、何情、景与情何关系三个要点。分析语有诠注式和穿插式两种写作模式。诠注式是对诗句意思进行简洁解释说明。穿插式是从诗中筛选出答题所需的关键词语穿插在自己的答题语中。如今年湖南卷第14题(1)小题在分析元好问词中情感时就用了穿插式——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了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词语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情绪。还可运用一些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格式提高分析语准确性,如分析借景抒情手法时,可依照“借助……的描写,营造了……氛围,表达了……情感”格式(三处省略号的内容依次是诗中各个意象、意境特征术语、思想感情术语)拟写答案语。

3.依照不同题型写全各要点

在具体解答分析意象、分析意境、分析炼字、分析手法、分析情感等五种高考古诗鉴赏题时,可将“总括语→分析语”的答案再分解成“指→析→点”三大步,“指”就是总括语,“析”和“点”就是分析语。分析意象题按照“指出意象→分析特征→点明情感”格式表述,分析意境题按照“概括特征→描术画面→点出情感”格式表述,分析炼字题按照“指出炼字→分析含义→点明情感”格式表述,分析手法题按照“指出手法→分析运用→点明情感”格式表述。诗歌最主要的特征是抒情性,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所以解答各种古诗鉴赏题的最后一步都要点明情感。

古诗鉴赏高考题 第6篇

古诗鉴赏题中所指的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来阐述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来阐述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古诗鉴赏中的表现手法有时偏向于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一)象征及托物言志:

*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也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他就象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象征运用于诗歌中的作用往往是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如:梅花象征坚贞、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荷花象征高洁等。典型例题:(解析)

《卜算子·咏梅》陆游(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解析】在本诗中陆游写梅花的意图,恰恰是通过梅花这个具体形象来象征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作者以梅喻人,上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所以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

* 托物言志是诗人通过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或情感。采用托物言志方法写的古诗文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因此在表现手法中托物言志这种手法往往和象征有一定的联系)。典型例题:(解析)

《瀑布》 李忱(唐)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解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其从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瀑布”乃是胸怀大志志士的化身。诗歌以瀑布喻人,象征了冲决一切、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生志向。整首诗托瀑布言己志,读来使人激奋,富有激情。

(二)虚实:

* 概述

虚实结合是写诗作文的常用技法。虚与实,指虚景和实景。实景是作者描写的客观景物,即“眼前之景”;虚景是想象或联想而出的景物,即“心中之景”。(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具体内容指向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通过联想想象,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 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诗歌中的“实”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在诗歌中具体呈现方式

“虚实相生”作者运用想象联系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虚景与实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有时从对方着笔借人映己也是一种虚实相生的手法。)

“虚实结合”作者通过联想,寓实于虚。05长宁模拟考 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这种写法,其表达效果是寓实于虚,形象含蓄地表达了惜春伤春之情。在学过的古典诗词中,写法相同的句子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化虚为实”化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感情为具体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实物。从而将离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即化情思为景物。《西厢记 长亭送别》“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夕阳楼上山重迭,未抵闲愁一倍多。”“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联想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相似联想,一种是相对联想,还有一种是相关联想。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

(三)用典:

* 概述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括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桂枝香·金陵怀古》化用了杜牧的《泊秦淮》

* 用典在诗歌中具体呈现方式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有明典、暗典、翻典。(诗歌中点化前人诗句也作为用典)

明典就是明用典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暗典就是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翻典就是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例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最后一句:“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积雨辋川庄作》这首七律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尤其是此句反用典故,更显作者态度。《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而文中末尾句“海鸥何事更相疑”反用这一典故,变成海鸥不怀疑自己,暗示出作者与世无争、与人无碍、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从而有力地表现出作者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 诗歌中常见典故

投笔、楼兰、折腰、鸿雁、商女、长亭、尺素、冯唐、梅妻鹤子等。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据《汉书》载:汉武帝时,曾遣使通大宛国,楼兰王阻路,攻截汉朝使臣。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霍光派傅介子去楼兰,用计斩杀楼兰王。一般表明征战将士誓平边患的决心。

鸿雁: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

尺素:书信 四)比兴

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的是起兴;《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用的是起兴;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诗人开篇即运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涧底松”,比喻托身寒微的士人;“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之子弟。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增强意蕴,产生了影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五)、衬托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刻画的人或物鲜明突出。衬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也叫烘托;二是反衬。

正衬: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例1:“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解析】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 5 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天际、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例2:“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解析】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例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解析】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反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反衬有两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乐景写哀,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动静相衬,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例1: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解析】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例2: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析】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与山鸟的声响来反衬春涧的空寂,进一步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 在衬托的手法运用中,有时以人烘托人(《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有时以物烘托物(“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有时以景物烘托人物(《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烘托实际上也是一种侧面描写,它通过侧面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使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鲜明突出。以景物烘托时又会涉及到渲染这一种表现手法(“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 注意反衬与对比的区别,反衬与对比都是两事物并提,有时易混淆。它们的不同表现在:它们的目的不同:衬托之所以言及甲事物,是由甲到乙的单向作用。对比则是甲乙二者同时突出,是甲乙之间的双向作用。作用不同:衬托以宾衬主,揭示主体;对比是两相比较,呈现出差异。

(六)情景关系

情景关系在诗歌鉴赏中经常会涉及,如04、07年上海秋考。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好的诗词往往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正像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发情感,从而把情感传达给读者。典型例题:(解析)

04秋考 赤壁 荒矶鸥鸟满烟芜。

就诗歌中划线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情和景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个字)

诗末一句,作者以“荒矶鸥鸟”为意象,构建了一派凄迷萧索的意境,含蓄地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历史兴亡的愁怀和人生失意、理想不能实现的淡淡哀伤。尤其是该句卒章显志,以冷景衬哀情,起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典型例题:(解析)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也是一道结合意象分析感情的题目。“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些形象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显得暗淡朦胧,从而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情与景关系在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主要呈现方式: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考点与情景关系考点紧密相连)。

相关“意境”考题所涉及的答题点包括: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展现出的图景;剖析作者思想。(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展现出的图景具体从欣赏诗的画面美着手,抓住景物特征及景物所营造的氛围;剖析作者思想主要从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情感着手,通过诗歌的情感基调,来推及其内在情感。在完成前两点思考的前提下,总体概括诗歌内容所呈现出的为怎样的一幅画卷。)

情与景关系在高考诗歌鉴赏中的答题基本格式

首先表述情景之间的关系,其次明确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描绘具有怎样特征的景物,最后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如果提及意境要表述景物所营造的氛围以及诗歌中所呈现的为怎样一幅画卷。)

典型例题:(解析)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解析】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台城》韦庄(唐)

上一篇:《父亲的麦芽糖》教学设计下一篇:新高考制度教师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