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真性情++张扬个性

2024-06-25

写出真性情++张扬个性(精选4篇)

写出真性情++张扬个性 第1篇

张扬学生个性 抒写真实性情

作文是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表现,好的文章能体现出作者深刻的思想、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像、独特的创造、真实的情感、缜密的逻辑以及娴熟的表达技巧。但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目前小学生的好文章太少了,有的学生甚至不会写作文,还的就是在‘抄作文’。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个性,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套话比比皆是,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有关要求。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呢?我认为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解放心灵,在乐于表达的过程中培养个性作文的思想。

消除顾忌,让学生说出真心话。当前小学生普遍认为作文是一种作业,主要是用来应付老师的,老师要求写什么,我就得写什么。因此,作文练习成了‘封闭差事’,成了学生难过之事,哈,这样能写好作文?谁见过讨厌的东西还硬上的——唯恐躲都来不及。这就造成学生习作的种种顾忌:离题——老师不高兴;材料不新——老师不给高分;字数不够——老师会批评……总之,学生是在活受罪中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所以,交上来的作文是真话少,假话,套话多。

要让学生的作文富有个性,必须做到“我手写我心”。如要求的是看一幅漫画后,写写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作文教学中,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说“诚实的,自己的话”,而不是“鹦鹉学舌”,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样学生才能放手大胆写出了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作文也就千人千面,千篇一律的现象也就少了。

二、应打开心扉,让学生说出真感觉。小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敢想敢说,可在作文时,却表现出思路狭窄,常常“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这种情况下即使写出来,往往也是如出一辙,千人一面,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让学生走出“与众不同会遭人讥笑”的心理误区,要有一颗包容之心,能容纳下学生的奇谈怪想、异想天开,不能对他们某些超出常情、有违现实的前卫想法一概否定,视为异端,从而一棍子打死,我们应积极肯定、接纳并加以引导。我们要让学生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说,写自己所写,走出人为的误区,摒弃那些陈词滥调,做到思路开阔,构思新颖奇特,写出极富个性的作文来。

三、热爱生活,在丰富视野的过程中积累个性作文的素材。

1、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要让小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以此丰富学生的视野,积累个性作文的素材。

2、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是叶圣陶先生说过的话,十分明确地说明了作文和生活的关系,为丰富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有目的地为学生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他们投入地参加,从中积累富有个性的作文素材。

3、让学生尽情地游戏。喜欢参加游戏是大多数学生的共性。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学生在游戏中相当放松,能够“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这样积累的作文素材也就别具一格。

三、善于积累,在体验阅读的过程中充实个性语言的库存。

1、观察、体验。“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任何生动形象的语言,应该说也都来源于生活。因此,让小学生体验生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勤观察、善观察的好习惯,是丰富学生作文语言的基础。现在有些学生由于对写作对象不熟悉,写作时常常无话可写或无真话可写,就根本谈不上语言的生动丰富了。例如:要写《放风筝》,先带学生一起放一次风筝,感受风筝放起来的艰难,放上后的快乐,或是放不起来的不快;再观察风筝在空中的样子,有的“悠哉悠哉”,有的则一起一伏,有的横冲直撞,有的逐渐下坠……这样有所观,有所感,作文时的语言就富有个性了。

2、阅读、积累。积极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名篇,读后把好词、妙语、佳段摘录下来,进行整理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好词好句,学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并学会品读赏析。写作文时则时时提醒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句子”。这样,学生的作文便会由空洞乏味向生动具体发展。此外,还可建议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有趣的对话或者讨论、争辩的原话及时地记录下来。这对于学生了解不同的人物说不同的话,写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有很大的帮助。

四、自由表达,在不吐不快的过程中扫除个性作文的障碍。

1、命题要自主。作文本无定法,应让学生自由写作,放任思维,天马行空,给学生作文“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不过分注重“细枝末叶”,给作文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改变过去命题作文的模式,代之以半命题、无命题的自由作文。命题材料要多留空白点。空白点越多,约束就越少,给学生留的自由想象的空间就越开阔。像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命题,都是只作一点提示,而留下大片空白。为想象力的自由腾越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天地。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可以不出具体题目,只是确定一个大致范围,让学生在这个范围内自己拟题,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写。这样不但便于学生发挥想象力,保证抒发真情实感,使文章内容充实,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效地改变学生“怵头作文”和“移植作文”的现象。

2、利用谈话,表达真情。要让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就应引导学生反映个性化的生活经历,畅谈个性化的认识感悟,抒发个性化的审美情感。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惟在理真情切而达意。”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闲聊,毫无顾忌的说笑,经常会显示出他们日常生活中最敏感的、最有兴趣的事。从他们的谈话中,能发现学生生活中的新鲜事。这时,教师若能精于点拨、指导,使学生从中领悟,提高认识,获取作文材料,往往这类作文的内容最富有生活气息,最具有个性特点。

3、表达要一气呵成。小学生作文在表达形式上往往碰到许多认为的壁垒。比如,要怎样开头结尾,要注意前后照应等等。这本来是没错的,但如果时时受到限制,学生想写的东西势必受到影响,且会造成无从下笔的局面,最终放弃了想表达的意思,想表达的思想。因而在作文中,我们应尽管让学生自由表达。总之,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心情舒畅、信心十足地进行练习,在写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只要从根本上解除了学生害怕和厌倦作文的心理,学生就不会觉得“作文难、难作文”;而教师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最大作用就在于调动和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努力创设一种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并给以明确、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样,我们便会发现学生的作文充满了个性、灵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文其实就是把想说的话变成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只要老师们能够把作文联系实际,文字出于真心,学生的作文一定会有显著的提升。

引导学生写出真性情文章 第2篇

骡子和马, 最近出现在深圳的建设工地上。一项工程需在海拔300多米的山上作业。按常规, 必须先劈山修路, 运输材料上山。但这样不仅拉长工期, 而且破坏山体和植被。于是深圳人请来了骡子和矮马, 将石料驮上山顶, 既省却了筑路的工期, 又保护了生态。

现代化的工程采用原始的运输方式, 真不可思议, 甚至是一种倒退, 但是它行之有效, 在保护环境和避免无谓的工程时, 它却可能是一个先进的方法。这种既切合实际而又别出心裁的举措, 对我们极有启发。

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于是就有学生写道:我们应当穿布鞋, 不应当穿皮鞋;应当用镰刀, 不应当用收割机;应当用蒲扇, 不应当用空调。更有一篇记叙文写爷爷暑天吹空调导致感冒, 经过医院的治疗恢复健康后, 醒悟到:“还是蒲扇好, 再也不要吹空调。”

批阅完作文, 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 如果让我们的学生扔掉手机、网络、周杰伦、阿迪达斯, 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 他们愿意吗?

再想想平时的作文中经常看到的观点:愚公是傻瓜, 他完全可以远走他乡;屈原不应该投江, 轻生是消极狭隘的举动;伯夷不食周粟, 是死不开窍;陶渊明归守田园, 是沽名钓誉……

难道作文就是这样靠这些假话、歪话来支撑吗?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必须合于事实的真理, 切乎生活的状况。”写作文要说真话、诉真情, 要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那么,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呢?

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一而足, 笔者拟从个人教学实践出发, 谈几点想法, 。

一、帮助学生树立文品与人品统一的观念

笔者一直推崇“文如其人”的说法。“文由胸中而出, 心以文为表。” (王允《论衡》) 白居易也说:“言者志之苗, 行者文之根。所以读君诗, 亦知君为人。”这些言论, 都认定作文与做人是一致的。为提高文章的品质, 就要提升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 修炼道德品行。人品的高低, 思想的正邪, 审美的雅俗, 都会影响文章品质的优劣。人之高下, 是可以从文之高下里反映出的, 即所谓“言为心声”。“诗是心声, 不可违心而出, 亦不能违心而出”。读《离骚》, 就会感染于屈原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读《出师表》, 则感染于诸葛亮的忠义;朗诵《满江红》, 就会感动于岳飞的英雄主义精神;低吟《声声慢》, 又会感动于李清照的孤独飘零。

但我们的学生文品和人品是割裂的, 他们总觉得作文无非就是完成一下任务, 凑足800字, 甚至想只是哄得老师开心一下。

这是极大的悲哀!

我们必须让他们认识到作文的本质!其实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并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都离不开一个“真”字!新课标也提出:“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

二、激发学生强烈的作文动机

激发强烈的作文动机, 让学生有想说、想写的冲动, 也就是要激发写作主体性的觉醒。好多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的流水线式的布置、批阅、评讲, 沦为了机械的写手、写作的奴隶, 其实是一种极端的接受学习。极端的接受学习, 体现的是机械性, 学生不理解作文的意义。他们写出的是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 根本谈不上什么思想, 谈不上什么“独抒性灵”, 他们只是完成任务而已。

写作需要激情, 诗人总是激情满怀地投入诗歌创作的。郭沫若写《凤凰涅槃》时, 感情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抑制, 全身乍热乍冷, 有时全身打颤。在创作《地球, 我的母亲》时, 他躺在草地上, 想象着自己在母亲的怀抱里, 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深情地歌唱着:“地球, 我的母亲!天已黎明了, 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 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可以说, 激情是写作取得成功的巨大驱动力, 没有激情很难写出佳作。

作文指导的主要任务是激活学生的思路, 点燃他们心灵中火焰般的激情。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与众不同的, 在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着一股说和写的“火山”。指导作文就应该促发“火山岩浆”的喷发, 激发他们强烈的作文动机。

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首先学会用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并启发互相讨论、交流, 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当学生的“火山岩浆”即将喷发时, 教师应给予他们充分的“表现”时间让他们一吐为快。当说到高潮, 到了一种不吐不快的境界时嘎然而止, 让他们将自己的话“倾诉”到纸上, 就形成了作文。

比如, 师生心理对话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生气了, 怎么办?”“我遇到了挫折, 怎么办?”“老师误解了我, 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到的实例, 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的话, 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 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 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 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 表露心声, 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只有这样, 坦诚的思想才能冲破牢笼, 感情的潮水才能无拘无束地倾泻, 超越前人的激情方可拥有。

当然, 学生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学生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 不论想法是多么可笑, 多么幼稚, 只要是真实的, 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 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真性情可言。

三、提高思辨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的沃土。要创设机会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而社会是写作的大课堂, 教师要指导学生体察社会, 从而开阔视野, 提高认识事物、思考社会的能力。学生写作的过程, 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 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 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 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我们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 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别人的关爱、对丑恶行为的憎恨。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 把社会作为课堂, 领略家乡的自然美、人情美。深入社区, 感受社会变革;采访人物, 了解人物思想感情, 挖掘人性美;开展调查访问, 感受身边的变化。这些是学生对生活的直接体验, 因此也就不难从文中见“人”。

但我们也要看到, 学生的思想修养、观察思辨能力还不强,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对一些社会现象认识模糊不清。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如在作文课上, 笔者曾让学生就报纸上曾刊登的杨丽娟痴迷刘德华而导致家破人亡疯狂追星行为发表看法, 写一篇作文。有的学生认为勇气可嘉, 只是代价太大了一些;也有学生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 不必崇拜明星到痴迷的地步, 欣赏歌声是关键;有的学生认为各人有各人的活法, 杨丽娟选择自己的活法, 我们又何必关注呢……教师就要在交流辨论中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认识, 分清美丑、善恶, 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取向,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从而训练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分析事物的能力。认识水平提高了, 作文的真实性也就大大增强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不但要引导学生看到生活的“向阳面”, 而且也应注意生活的“背阴面”。要指导学生横眉冷对现有政治、文化中某些自欺欺人的恶劣倾向, 而且能凭借文字尽情“袒裸”万种心迹, 形成千姿万态的情感形态和理念类型。既可以热烈昂扬地憧憬朝阳升腾的灿烂理想, 或由衷地礼赞创造奇迹、惊天动地的英雄人物, 也可以沉静地抒发对清风冷月的独特感悟, 也可以大胆问天、问地、责自、责人, 也可以有理有据地谈社会、评述政治、政党。只有这样, 搁笔之后, 学生才能获得情绪喷发的畅快平衡。而如此从胸中流泄出来的作文, 必然神气完足、情韵丰满、激荡人心、新颖独到。

怎样写出真性情? 第3篇

生:是的,我们也明白只有情真意切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否则,就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尽管精致,却缺乏生命活力。

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教学建议中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就是这原因。

生:上次我们学校举行的作文竞赛,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和亲情有关的文章。如:《你的眼神》、《依靠》、《泪》、《久违的背影》、《爱住我家》等,在选材时内容大体上都一致,不是大雪天爸爸接我放学,就是晚上生病妈妈背我去医院,要不就是爸爸在很冷的天给我送衣服,让人读起来毫无新鲜感。

生:我们的老师教我们从朱自清的《背影》所选的事件中,有哪些事件可以折射出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有哪些事件是我们亲身体验的?一步步把我们引入到现实生活中,为这篇文章先选好素材。

生:这说明,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所以平时要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师:我觉得还要善于思考生活,孕育内心的情感。对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我们不能仅停留于感知的表面,而要善于联系,把握实质,获得某种启迪。

生:对。如贝壳,本是人们惯常玩赏的普通物品,但在作家席慕蓉笔下,她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社会生活,由贝壳“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却在身后留下了精美的东西而生发出感想:人是不是也应当踏踏实实地生活工作,为世间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呢?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由表及里的思考,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使她有了自然贴切、意蕴深厚、启人心扉的生活感悟。

生:由于生活中许多事物、情感往往在人们眼前和脑海中“昙花一现”,我们须养成随手记写的习惯,学会写情感日记,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褒贬和评论,做个“多情善感”之人。

生:我认为,平时,还要多与他人交流彼此对事物的看法和内心的感受,促使自己深入体察,学会思考,在讨论和争辩中逐渐孕育出成熟的生活情感。

师:要知道,“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种实话实说,用朴实真挚的情感,使读者流下激动、心酸的泪水的写法,就是生活写真。生活写真,首先要“事真”,事情中往往流露出感情,感情“真”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要依照题意大胆想像)。

生:其次要“理真”,人们常将“情”与“理”连在一起,称为“情理”,理真即符合来源于生活的原则,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和生活逻辑,符合情理。文章有了“真”事“真”理,才会有真情,才会感动人,打动人。

【微博】

无话可说:叶圣陶指出,作文是一个“物→意→文”的过程。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和生活密不可分,正像叶圣陶所指出的:“生活充实,才会表达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对学生而言,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真性情”应该是生活的再现。

郭老师回复无话可说:对。就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与“语文”嫁接起来。我们有了生活体验,有了强烈的情感表达欲望,有了一定的语言积淀,还需掌握一些表达方法,方能在习作中更好地表达我们的真情实感。

七月流火:我看还要学会回忆筛选,提炼情感。因为,作文不是生活的简单相加,我们经历过的、体验过的,或许并不丰富,但如能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加工、组合与提炼,也能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写出真我与个性表达 第4篇

学生为什么喜欢说言不由衷的话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普遍把写作当成一项负担, 从心底里认为这是一项为完成任务而完成的作业训练;其次, 目前的部分写作教育对小学生的要求过高, 要求孩子写脱离真实、远离自然的生活场景、社会场景, 而不是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从而造成小学生作文中空话、套话比较多, 真情实感比较少。其实, 孩子学习写作, 不是为了写出华美的文字, 不是为了成为文学家, 是为了表达、交流、应用, 是为了从生活的点滴中获得感悟和体会。所以笔者认为, 在小学这个作文的起步阶段, 要引导孩子用儿童的视角去观察, 用儿童的感触去体悟, 用儿童的心灵去表达, 引导孩子说真话、说小孩子的话, 要让他们明白学会真实自然地表达, 才是写作的最大技巧, 才是真正的个性表达。

一、正确看待“我”的形象, 学习我手写我形

写出真“我”是个性表达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 “我”是最熟悉的, 也是最有话语权的, 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 可是却常常被忽视, 学生常常舍近求远, 舍易求难去寻求自以为精彩的内容。引导学生珍视自“我”身上的写作价值, 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 学写自“我”, 是学生写出真我, 学会个性表达的重要内容, 也是解决雷同作文的重要步骤。

三、四年级经常会有介绍自我、描写同学一类的写作要求。这时学生可以抓住优势特长进行描写:如可以写“我”钢琴弹得特别棒, 平时怎样练琴, 取得多少荣誉;可以写“我”喜欢阅读, 经常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看书的场景。但是, 班级里不仅只有明星学生, 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学生, 更有一些问题学生。此类学生, 没有这样的经历可写, 怎么办呢?没有这样的经历可写, 也可以写平凡人的不平凡, 普通人的不普通。“高大上”的确让人羡慕, 小缺点也亲切可爱。如有的学生爱哭, 作业做不好哭, 考试成绩差哭, 家庭作业本子忘记在家里了也哭;有的学生不善沟通, 不小心撞别人一下, 不会主动道歉, 最后还和对方打起来了;有的学生上课爱讲空话, 自己的问题发现不了, 别人一说话他却喜欢管闲事……这些小问题真实地存在于班级的学生身上, 他们对这些题材再熟悉不过了, 写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每一个“我”都真实存在, 有长处, 有缺点, 有脾气, 有个性, 真是一个取之不尽的题材库。

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有了“米”之后, 再讨论怎样烧, 肯定简单多了。教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选材的肯定和必要的引导。教师可能会担心学生们写反面题材不健康, 会影响他们的成长, 事实上,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教师稍加引导即可。写缺点是为了更健康, 写阴暗是为了更阳光。真实地写一写“自己”的缺点, 看一看“自己”的行为, 议一议有什么问题, 想一想可以怎样改进, 或许效果会比写检讨书来得更春风化雨。这就是所谓的“以文化人”。

二、客观看待“我”的周围, 学习我手写我境

任何一个“我”都是与周边的环境紧密相连的。写出真实富有个性的“我”必然离不开“我”学习生活的客观环境。客观看待这种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 学习真实描写是引导学生写出真我, 学会个性表达的又一重要内容。

比如写《我的家乡》这一类的题材。学生常常习惯性地去写自己的家乡多么美, 山多么青、水如何蓝、空气如何清新, 诸如此类。假如真的美当然应该引导孩子写好那独树一帜的美丽。可事实上, 很多学生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周边生活环境并不理想,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却让学生拼命描绘美丽的家乡, 这无疑是让学生把写作文和讲假话联系在一起。假如学生长期经受这样的训练, 怎么可能懂得个性表达, 怎么谈得上对作文的兴趣。那何不让学生根据真相来写呢?假如家乡的河很脏, 就让学生写家乡的河有多么脏, 为什么会这么脏, 以及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希望, 不也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吗?又如家乡的交通比较拥堵, 就让学生写出堵车的“盛况”, 这么堵的原因以及自己的建议, 一样也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根据实际情况写作, 引导学生说真话, 才不会让学生觉得无所适从, 而且, 学生也能在实实在在的表达中提高写作能力, 并最终在真实表达的基础上学会个性表达。同时还会让学生有一吐为快的愉悦, 有痛快淋漓表达的成就感, 享受到作文的快乐和喜悦。

三、真诚体会“我”的内心, 学习我手写我心

通常说, 文章有真情才能够感动别人。可是, 情是摸不着、看不见的, 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善于沟通的学生来说, 这比写客观的环境、人物更难。要真正把“我”写活, 把“我”的周围写好, 更需要学会情感的体悟和心灵的表达。真诚地描写内心世界, 才能更好地实现个性化的表达。

语文教材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作文, 安排的是让学生们写自己的心里话。大部分的学生都选择了妈妈或者好朋友来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可事实上, 也有很多学生平时不习惯跟父母交流, 甚至连自己的妈妈都从来不沟通。而一些外来务工家长, 平时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跟孩子做情感上的交流。所以这种心里话, 这些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验过。让他们来写这类作文, 很有难度。此时教师应想办法把习作内容与学生平时熟悉的生活、学习、劳动情境结合起来, 特别是与一些偶发事件结合起来, 这是打开学生心灵, 开展情感作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作为教师, 抓住集体劳动、班队活动、课间活动、偶发事件等契机开展类似的引导, 让情景再现, 在真切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感受体会, 是打开学生心灵, 开展情感作文教学的好时机。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无论是谁, 都是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 遵守纪律、为人着想也都是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学习和体悟的!自私也好, 小心眼也好, 也都是成长的过程, 写下来, 看一看, 悟一悟, 也许会成长得更快呢!

上一篇:扶贫养牛创业计划书下一篇:党支部民主评价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