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2024-09-18

技术风险管理应对措施(精选8篇)

技术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第1篇

技术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1)强化施工图审核,在组织施工图审核时对高风险工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审核、优化和完善。

(2)督促施工单位根据实施细则编制高风险工点专项施工方案,经施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审定后报总监理工程师审查,报建设单位批准。施工单位按批准的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作业指导书和作业标准,组建专业作业队和专业作业班组,机械设备,严格按专项施工方案组织实施。

(3)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坚持技术复核制,采取有效的技术管理手段提高工程质量。工程技术人员做到对施工图纸审查、技术交底、施工测量及时、准确、无误,各项资料保存完好,以备核查。对收到的设计文件,开工前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会审,对存在的疑问及时与设计部门联系解决。

(4)将监控量测纳入正常施工工序进行管理,施工单位项目部必须指派一名领导具体负责监控量测工作,确保监控量测项目齐全,数据采集及时、准确,监控频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信息反馈及时、到位。

(5)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探明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特别是地表深孔钻探未按勘察大纲完成的隧道,通过洞内超前水平地质钻探及各种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及时探明掌子面前方地质,据之修正设计参数,对高风险隧道实行动态设计。(6)加强过程控制,督促施工单位认真落实“三检制”,保证工序质量;监理单位加强监督检查,工序质量不达标,不予转序;建设单位加强巡检及问题整改力度,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实行闭环管理,保证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技术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第2篇

一、发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发票打假任务更加艰巨。表现在:一是制售假发票和非法代开虚开发票活动猖獗。一些不法分子利欲熏心,利用手机短信、互联网、电子邮件、邮递等现代信息手段,以及街头小广告等交易方式,大肆推销假发票和非法招揽代开发票业务。二是买假用假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且有曼延之势。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取得或使用假发票,严重干扰乱了经济税收秩序。假发票泛滥不仅使税收执法隐患增大,同时也为财务造假、偷税逃税、贪污贿赂、侵吞国家资财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条件。三是发票犯罪手段、方式具有隐蔽性、多样性。一些制假贩假犯罪团伙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作案,而且专业分工明确,涉及面广,游移不定,隐蔽性强,容易逃避执法机关的监控和追踪。另外,普通发票采用的防伪技术低,防伪措施不防伪,使消费者和税务机关无法从直观上鉴别真假发票,都加大了执法机关的打假难度。

(二)经营者和纳税人用票不规范,利用发票偷税问题较为普遍。依法诚信纳税在部分纳税人头脑中还没有真正形成。对发票违法行为,“查出来倒霉,查不出来赚了”的思想还有一定市场。一些用票单位管理制度不健全,发票管理混乱,给地税部门加强发票检查带来很大困难;有的纳税人真票假开、瞒收虚开,采取不开具发票,开具假发票,不按规定开具发票,以各种理由拒开发票,或使用其他收据代替发票等方式,以达到偷税目的。

(三)地税机关对发票的管理、检查力度不够。首先是认识不到位。部分地税机关对当前存在的制售和使用假发票、白条入帐、拒开发票、不使用发票等现象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其次是管理缺位。在对发票的日常管理中,地税机关内部管理衔接不畅,征收、管理、稽查部门之间缺少很好的协调,配合不够密切,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个别单位的发票单靠办税厅“一家”管理,由于人力所限,在对超期领用发票催缴、过期发票缴销以及发票核查比对等环节,易出现管理漏洞。第三是检查力度不够。地税系统目前尚未建立强大快速的真假票检验系统和协查系统。在征管和稽查执法中,往往只侧重涉税的检查,忽视日常发票检查,开展经常性发票专项检查较少。发票审核往往流于形式,对领购发票异常的纳税人缺乏有力监控,对接受单位发票的合法性缺乏经常性检查。执法人员发现纳税人有发票违法违章的行为,也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完全按《征管法》和《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处罚。加之检查缺少有效手段,致使对发票违法的查处、打击不够有力,没有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

(四)发票有奖举报引发的税务行政复议、诉讼案件增多。近几年来,全省各地出现了一批以赢利为目的的发票举报团伙,他们利用税务部门制度或管理上的漏洞,有的甚至采取非正当手段取得证据进行发票举报获取奖金,税务机关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发行政复议、诉讼案件。据有关部门通报,2005年以来,省内各地出现的发票举报团伙,引发行政复议、诉讼案件十余起。

(五)消费者索取发票的积极性不高,维权意识不强。一是因个体消费不存在报销问题,大多数人没有形成索取发票的习惯,即使有的消费者提出索票要求,往往也因店家以各种理由搪塞或以价格上的一定优惠作交换,而放弃了索票的权利;二是税务机关对消费者索取发票的宣传缺乏广度和深度,缺少有效控管、制约手段。有些消费者虽然知道索取发票,但因对发票方面的知识了解有限,缺少辨别合法有效发票的知识,所以在消费后只要店主给发票就行,也不管发票是否合法有效,更不能从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和维护消费者自身权益的角度,积极索取发票。

二、进一步规范发票管理的建议

解决当前发票管理与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采取“规范管理、严查监控、部门协作、综合治理”措施,不断深化“以票管税”,全面提高普通发票管理水平。

(一)加强部门协作,建立专项整治发票违法犯罪长效机制

当前要深入开展打击制售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专项整治活动。各级地税机关应充分认识制售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的危害性、紧迫性,认清发票打假任务的艰巨性,加强与公安、国税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联合协查,形成部门合力协税治税、严查重打发票违法行为的专项整治工作机制。要贯彻“破大案、打团伙、捣窝点、破网络”的方针,将大要案件和职业犯罪团伙作为主要打击对象。成立税警联合专案组,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集中力量,严加整治,有效遏制制售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犯罪势头。要坚持日常打假与重点稽查打假相结合,对发票举报线索和发现的制售假发票犯罪蛛丝马迹,及时查处,保持高压态势,把打击发票违法犯罪作为一项长期的、经常的、重要的任务常抓不懈。

(二)重引导抓规范,建立内外互动的“以票管税”机制

消费者的索票、维权意识不强,经营者用票不规范,纳税人诚信纳税意识差,是普通发票管理的症结和难点。因此,各级地税机关应把加强发票管理与优化纳税服务结合起来,着力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和消费者主动索票意识。要重视发票的法制宣传,向广大纳税人和公民广泛宣传发票相关知识,增强依法取得、使用发票的自觉性,提高识别假发票的能力,警示使用假发票的后果。同时,加大对利用发票偷税逃税违法犯罪案件的曝光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加强纳税服务工作,大力开展发票兑奖、有奖举报和发票查询比对等活动,引导消费者把积极索取发票作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让消费者索票真正“热”起来,维权真正“活”起来,促使纳税人增强规范使用发票、依法诚信纳税观念,为税务部门实行“以票管税”奠定基础。

(三)征管查联动,建立职责细化的管票控税机制。针对目前发票管理缺位、执法不严、查处不力的现状,着重抓好基础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

1、在发票管理环节。一是要把发票日常管理作为税收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各征收单位、税收管理员、办税服务厅人员,要重视对纳税人发票使用情况和纳税的审查,通过对发票和纳税人纳税资料的审查比对,分析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发现疑点,加强跟踪管理。二是要坚持发票管理与税收征管相结合,着力加强餐饮、服务、娱乐业发票定额管理和定期检查核销,有效控管税源;着力加强建筑安装、房地产、货物运输等行业发票管理,促进征管难点问题的解决,堵塞征管漏洞。三是要把发票管理与优化纳税服务、规范税收执法相结合,转变发票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搭建12366服务热线和电子税务服务平台,接受发票比对、咨询、投诉、举报,为纳税人及消费者提供释疑解难的实时在线服务,以满足纳税人的服务需求,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征纳关系的建立。要通过整顿发票管理秩序,优化税收法治环境,提高税务机关执法服务的水平。

2、在制度建设上,要完善“四项制度”。一是完善集中管理制度。应用发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发票从批印、销售、使用、缴销全部流程由市局集中管理,内部发票数据资源共享,市局发票管理人员随时监控下属各分局的发票管理情况。二是实行税控开票制度。推广应用税控收款机是税务机关及时、准确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强化税源监控,堵塞征管漏洞的重要手段,应着力在餐饮、服务、娱乐、房地产等行业,大力推广税控收款机,以发票控管税源。三是规范代开发票制度。严格执行代开发票管理有关法规,规范对易漏难管税源以及货物运输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纳税人自行开票、代开发票管理办法,防止虚开、乱开和引税源、拉收入等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四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基层分局长、发票管理责任人、税收管理员三级责任制,制定发票管理工作标准,严格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

3、在发票检查环节,着重强化“两项措施”。一是稽查部门办案时,注重对发票的检查,以发现案件线索。要加大发票协查力度,坚持日常打假与重点稽查打假相结合,对发票举报线索,及时查处,对制、售假发票犯罪应严打重罚,保持高压态势。二是征收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发票违规违法的专项检查和重点整治。选择重点行业发票或重点区域开展专项检查,发现线索或疑点,及时排查、比对和整治。要重点整规不合法发票市场。对不符合规定的发票和其他凭证,包括虚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严格核查把关,监督企业不得作为记帐凭证,不得用以税前扣除和抵扣税款,促进税收秩序的整顿规范和优化,提高征管质效。

(四)突出工作重点,规范行业发票和代开发票管理。(1)要强化对建筑安装业和房地产业的发票管理,对企业使用发票情况加强监控检查,严格以票控税。房地产企业在销售房屋收取定金、预收款项时,必须开具专用税务收据或到税务机关统一代开发票。对出租房屋的纳税人收取租金时,必须向承租人开具税务发票或到主管地税机关代开发票。(2)加强货物运输业“代开票”和“自开票”纳税人的管理。由地税机关代开发票的,要严格执行“先征税再开票”,并据以填写“代开货物运输业发票清单”的规定;对自开发票纳税人实行限额分类管理。在申报营业税时,必须同时报送营业税申报表和货物运输业发票清单,并切实加强对发票清单的审核,以及加强对所开具发票金额与其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收入额的比对。(3)对服务业和娱乐业,要继续推行有奖发票,大力推广安装税控装置。(4)对涉税行政事业单位、执法单位停车场等所有涉税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纳入地税发票管理。(5)要进一步规范代开发票管理。加强同国税部门的协调,严格执行国家代开发票的相关规定。纳税人到地税机关要求代开具发票时,要严格审核确认申请开票人应当提供的身份证、经营业务证明、税务登记证等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对限额以上或以下企业实行限额分类管理。对应当缴纳税款的,在开具发票的同时,要足额征收税款,并严格执行“双向注号”和登记台帐制度,严厉打击利用发票偷逃税行为。基层分局不得违规为非本地经营的单位代开工程结算发票;不得违规为外地车辆从事的外地运输业务代开发票;不得随意扩大代开发票范围。严禁混税种、混收入级次或引税源、乱拉收入等违法问题的发生。

(五)完善配套措施,切实提高发票科学管理水平。

1、针对普通发票管理中存在问题,加强发票管理调研,积极推进发票管理机制创新,完善管理办法和检查手段;

2、加强发票承印企业的税务行政许可审批,支持发票承印企业采用信息化防伪技术,提高发票科技含量;

3、建立识别真、假发票的电话语音查询或网上查询系统,为社会提供便利的查询途径;

4、完善发票举报奖励办法,堵塞制度和管理漏洞,防范因执法管理不当引发税务行政复议、诉讼案件,有效化解执法风险。选择部分行业、个别票种逐步推行“有奖”发票,鼓励广大消费者举报假发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发票管理,协助税务机关打击各种发票违法行为。

技术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第3篇

1 生物学特性

落叶乔木, 高可达30 m。树皮褐色, 深纵裂。小枝粗壮, 栗褐色, 无毛。叶常集生于枝端, 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 长7~20 cm, 先端钝圆或急尖, 边缘有8~9对波状钝齿牙, 基部窄或近耳形, 幼时叶脉有毛, 老时变无毛, 侧脉7~11对, 叶柄短, 仅2~5 mm, 疏生绒毛。总苞浅碗状, 背面有瘤状突起。坚果卵形。花期5-6月。果实9-10月成熟。

2 生理习性

蒙古栎喜光, 喜凉爽湿润气候;同时, 又耐干旱、瘠薄, 耐寒性极强, 能抗-50℃低温, 对土壤要求不严, 在中性至酸性土壤上长势良好, 但不耐水湿。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等省份, 在大、小兴安岭的生长区域为海拔200~800 m, 河北为海拔800~2 000 m。另外, 在俄罗斯、朝鲜、日本等世界多地也有栽种。

3 繁育方法

蒙古栎果实采集容易, 种子处理简单, 播种繁育技术已日趋成熟。同时, 因为其根系发达, 有很强的萌蘖性, 所以在有条件的林区, 也可以定株后直接分殖培育, 既省时、省工, 缩短培育周期, 又能保证成活率。另外, 近年来, 随着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的需要, 一些蒙古栎大树被跨区县、甚至跨省成功移植, 为苗木培育技术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4 大树移植的技术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蒙古栎大树的移植, 一般需要经过前期准备、挖穴 (刨坑) 、起 (掘) 苗、包装、栽植、栽后养护等几个重点步骤, 每一步都有极强的技术要求, 都需要认真细致的操作。但尽管如此, 还是会因为天气情况、立地条件、树木自身的生活力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 因此需要克服一些技术风险, 才能保证移植的最终成功。

4.1 非适宜季节移植

蒙古栎大树移植的最佳季节是秋季落叶后到春季萌芽前的休眠时期, 因为此时蒸腾量最小, 移植成活率高。但是, 有些绿化工程因为工期所限或其它原因, 需要在气温较高的季节移植, 这就需要技术人员设法尽量缩短中间运输时间, 减少蒸腾;同时, 要避免根系失水太多, 避免起运时机械和绳子、吊带蹭伤、缢伤表皮。通常的做法是疏剪树冠或摘掉1/3左右的叶子, 用薄草帘捆扎、遮盖树冠并用水将其喷湿, 也可向树干和树冠均匀喷洒20倍的抗蒸腾剂;用草绳事先将拴吊带的树干密密缠绕后再绑缚;用无纺布、草帘和10-14号铅丝将土球以井字式包扎。

4.2 水土不服

移植蒙古栎大树, 维持和恢复树体以水分代谢为主的平衡是成活的关键, 而迅速发生新根, 与新的生活环境建立起良好的联系最为重要。为了给苗木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栽植前可先用多菌灵对土壤消毒, 然后施肥, 或采取客土等措施。挖苗断根时, 对1 cm以上的粗根予以保留, 于土球壁处, 行宽10 cm的环状剥皮, 再涂抹0.001%的生长素, 促使苗木快速长出新根。

4.3 机械损伤

远距离移植蒙古栎大树, 难免会发生折枝、掉皮等一些机械损伤, 如不及时治疗, 经过长时间雨水浸渍和病菌寄生, 容易腐烂, 形成树洞, 影响树木健康和美观。可以用刀片刮平伤口四周, 使皮层边缘呈弧状, 然后用2%~5%的硫酸铜溶液消毒, 再用含有0.01%~0.1%的α-萘乙酸膏涂在伤口表面, 可促使伤口快速愈合。

4.4 病害、虫害

蒙古栎常见的病害为白粉病、褐斑病和早烘病。一般在多雨、多风的年份容易发生。用波尔多液、石灰硫磺合剂、防霉灵等农药防治, 一般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舞毒蛾、栗象鼻虫是蒙古栎的常见虫害。一般用2.5%的敌百虫粉药和1.5%的乐果粉药能防治, 但应控制好浓度, 以免蚕食用树叶后中毒。

4.5 雪害和雨淞

在秋季, 蒙古栎树叶会逐渐变为黄色或红褐色, 非常漂亮。如果赶上风小、风少的年份, 树叶会存留至初冬才逐渐飘落。如果此时突降大雪, 一些树冠过大、叶子还没落净的孤植大树容易因积雪过多被压裂或压断大枝。因此, 在多雪的地区, 应对新移植的蒙古栎大树在雪前进行适度疏剪和去叶, 在雪后及时振落枝条上的积雪, 以防雪害。

如果遭受雨淞, 可以用木棍或竹竿击打树枝上的冰, 或者设立支柱, 支撑受力过大的枝条。

4.6 风害

在北方多风的地区移植蒙古栎大树, 灌水后树木摇摆不稳, 容易遭受风害, 轻者容易形成偏心或偏冠, 严重的会造成枝杈折断, 甚至全树被风吹倒。预防风害最有效的措施是立支柱或搭支架固定树干。另外, 适当加大栽植坑, 疏剪树冠, 也能有效地预防风害。

5 结语

尽管在移植蒙古栎大树时存在着各种技术风险, 但是, 如果采取合理的技术保障措施, 依然能克服这些困难, 确保树木成活。

参考文献

技术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第4篇

关键词 蒙古栎;大树移植;技术风险;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S792.1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02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毛榉科(壳斗科),栎属,又称蒙栎、柞树,为国家二级珍贵树种。它树型多变,枝叶优美,既是常见的园林风景树、行道树,又可作为防风林、防火林、水源涵养林和荒山造林树种[1]。蒙古栎材质坚硬,耐腐力强,树干可供车船、建筑、坑木、牧区围栏等用材,压缩木可供加工机械零件,还可以作为嫁接栗树的砧木和繁殖实用菌和木耳的材料,叶子可以养蚕、入药,是名副其实的“全材”树种。

1 生物学特性

落叶乔木,高可达30 m。树皮褐色,深纵裂。小枝粗壮,栗褐色,无毛。叶常集生于枝端,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7~20 cm,先端钝圆或急尖,边缘有8~9对波状钝齿牙,基部窄或近耳形,幼时叶脉有毛,老时变无毛,侧脉7~11对,叶柄短,仅2~5 mm,疏生绒毛。总苞浅碗状,背面有瘤状突起。坚果卵形。花期5-6月。果实9-10月成熟。

2 生理习性

蒙古栎喜光,喜凉爽湿润气候;同时,又耐干旱、瘠薄,耐寒性极强,能抗?-50 ℃低温,对土壤要求不严,在中性至酸性土壤上长势良好,但不耐水湿。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等省份,在大、小兴安岭的生长区域为海拔200~800 m,河北为海拔800~2 000 m。另外,在俄罗斯、朝鲜、日本等世界多地也有栽种。

3 繁育方法

蒙古栎果实采集容易,种子处理简单,播种繁育技术已日趋成熟。同时,因为其根系发达,有很强的萌蘖性,所以在有条件的林区,也可以定株后直接分殖培育,既省时、省工,缩短培育周期,又能保证成活率。另外,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的需要,一些蒙古栎大树被跨区县、甚至跨省成功移植,为苗木培育技术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4 大树移植的技术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蒙古栎大树的移植,一般需要经过前期准备、挖穴(刨坑)、起(掘)苗、包装、栽植、栽后养护等几个重点步骤,每一步都有极强的技术要求,都需要认真细致的操作。但尽管如此,还是会因为天气情况、立地条件、树木自身的生活力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因此需要克服一些技术风险,才能保证移植的最终成功。

4.1 非适宜季节移植

蒙古栎大树移植的最佳季节是秋季落叶后到春季萌芽前的休眠时期,因为此时蒸腾量最小,移植成活率高。但是,有些绿化工程因为工期所限或其它原因,需要在气温较高的季节移植,这就需要技术人员设法尽量缩短中间运输时间,减少蒸腾;同时,要避免根系失水太多,避免起运时机械和绳子、吊带蹭伤、缢伤表皮。通常的做法是疏剪树冠或摘掉1/3左右的叶子,用薄草帘捆扎、遮盖树冠并用水将其喷湿,也可向树干和树冠均匀喷洒20倍的抗蒸腾剂;用草绳事先将拴吊带的树干密密缠绕后再绑缚;用无纺布、草帘和10-14号铅丝将土球以井字式包扎。

4.2 水土不服

移植蒙古栎大树,维持和恢复树体以水分代谢为主的平衡是成活的关键,而迅速发生新根,与新的生活环境建立起良好的联系最为重要。为了给苗木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栽植前可先用多菌灵对土壤消毒,然后施肥,或采取客土等措施。挖苗断根时,对1 cm以上的粗根予以保留,于土球壁处,行宽10 cm的环状剥皮,再涂抹0.001%的生长素,促使苗木快速长出新根。

4.3 机械损伤

远距离移植蒙古栎大树,难免会发生折枝、掉皮等一些机械损伤,如不及时治疗,经过长时间雨水浸渍和病菌寄生,容易腐烂,形成树洞,影响树木健康和美观。可以用刀片刮平伤口四周,使皮层边缘呈弧状,然后用2%~5%的硫酸铜溶液消毒,再用含有0.01%~0.1%的α-萘乙酸膏涂在伤口表面,可促使伤口快速愈合。

4.4 病害、虫害

蒙古栎常见的病害为白粉病、褐斑病和早烘病。一般在多雨、多风的年份容易发生。用波尔多液、石灰硫磺合剂、防霉灵等农药防治,一般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舞毒蛾、栗象鼻虫是蒙古栎的常见虫害。一般用2.5%的敌百虫粉药和1.5%的乐果粉药能防治,但应控制好浓度,以免蚕食用树叶后中毒。

4.5 雪害和雨淞

在秋季,蒙古栎树叶会逐渐变为黄色或红褐色,非常漂亮。如果赶上风小、风少的年份,树叶会存留至初冬才逐渐飘落。如果此时突降大雪,一些树冠过大、叶子还没落净的孤植大树容易因积雪过多被压裂或压断大枝。因此,在多雪的地区,应对新移植的蒙古栎大树在雪前进行适度疏剪和去叶,在雪后及时振落枝条上的积雪,以防雪害。

如果遭受雨淞,可以用木棍或竹竿击打树枝上的冰,或者设立支柱,支撑受力过大的枝条。

4.6 风害

在北方多风的地区移植蒙古栎大树,灌水后树木摇摆不稳,容易遭受风害,轻者容易形成偏心或偏冠,严重的会造成枝杈折断,甚至全树被风吹倒。预防风害最有效的措施是立支柱或搭支架固定树干。另外,适当加大栽植坑,疏剪树冠,也能有效地预防风害。

5 结语

尽管在移植蒙古栎大树时存在着各种技术风险,但是,如果采取合理的技术保障措施,依然能克服这些困难,确保树木成活。

参考文献

[1]赵建成,孔照普.河北木兰围场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对措施论文 第5篇

3结束语

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现阶段,竞争也非常激烈。要想成为建筑行业的翘楚,就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方针结合科学合理的方法一步一步时间,在实践中发现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所存在的问题,且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作者:孟祥宇 单位: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J].住宅与房地产,,(28):110.

[2]姚云燕.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5):151-152.

五措施应对薪酬管理难题 第6篇

相关薪酬评估报告表明,从~5年的时间里,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翻了一番,而薪酬管理却日益成为企业的“心愁”,通过近两年来与几百家国内企业近距离的接触,笔者了解到,企业薪酬管理的困惑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困惑一:员工价值回报原则定义不清

如何认可员工的贡献是企业的价值观的体现,一旦价值与薪酬挂钩就必须有一整套完善而严谨的评价系统支持这种运作。

当前西方运行的两套薪酬系统,即:能力型薪酬(回报基于素质模型的个人能力评价,其目的是鼓励员工按照设计的模式发展能力)和绩效型薪酬(回报基于评价员工的工作成果及工作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与薪酬直接挂钩只能选择其中一种价值原则。大多数中外企业实行的都是绩效型薪酬,即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直接挂钩,公司与员工双方均十分清晰这套价值系统并专注努力工作以争取高业绩。然而,如果将两者同时与薪酬挂钩就会出现难以解释清楚的状况。

案例: 一家百余人的软件公司,年初制定了工作任务及绩效考核指标,到了年末却将能力与业绩评估各50%作为调薪依据。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力与业绩常常不能成正比,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激起员工公愤,感觉被公司愚弄了,最终对公司管理者的信任度下降、工作热情低落。

建议措施:

要有明确的薪酬哲理,即价值回报原则,并指导薪酬的日常实践。

困惑二:裁员是降低成本的良药吗?

当行业的整体经济环境不好时,企业难以完成指标,甚至面临生存挑战,有的企业为了控制成本、节省开支,采取大规模裁员措施。固然裁员在短期内可以快速减少成本,但是大量裁员的费用也是惊人的。此外,在裁员的同时,为了避免关键人才一道流失,企业还要额外付出保留费。

其次,大规模裁员会导致人才流失、知识流失、士气下降,企业在业内产生负面影响。等形势好转之后,企业开始重新招聘人员,招聘费用、培训费用加起来甚至可能超过裁员所节省的成本。

因此,裁员之前,必须进行综合性利弊分析,如组织设计、运营、成本、市场、人员等方面,以确定是大规模裁员还是小范围裁员。

案例:一家大公司在业务战略重组时,拿出20亿美元实施大规模裁员, 以期降低成本, 达到财务平衡。于是从一般员工到高层经理,不少人被公司分期分批解雇,实际耗资也超出了预算。等到几个月紧张的裁员终于结束,财务报告暂时达到平衡,接下来业务部又不得不开始招聘新员工,因为大部分岗位与裁员前的运作是相似的,需要人手补充。

还有更为有趣的现象:一个业务部裁掉了一位经理,这人跑到另外一个业务部去应聘,不久又被列在裁员名单之列,他听说后马上又联系了第三个业务部门。

建议措施:

1. 通过开发多元化薪酬政策降低成本,或提高成本效益;

2. 采取“化整为零”的做法,即:将一次性裁员化为每月常规性小量解雇,以尽量降低各方面的负面影响;

3. 将成本控制转化为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比如:重新审查你的组织架构,拿掉那些可有可无,尤其是不再发挥作用的经理位置;解雇你不需要的人,雇你需要的人;解雇那些低绩效的员工,雇有潜力,有工作热情能产出高绩效的员工;降低成本,寻找从控制支出转向利用这些支出为价值增值的措施。建议薪酬管理人员走出办公室,直接到业务部门去寻找最有效的方案。

困惑三:职位系统被束之高阁

脱离职位谈薪酬就如同鸟儿折断了一只翅膀,是飞不起来的。在企业中,职位是联系外部市场与内部贡献公平回报的重要桥梁与尺度,也是组织设计的说明书。

不同职位对企业承担的责任不同,创造的价值不同,因此获得的报酬也不同。跨国公司把职位系统看成是人力资源实践的建筑与基石,不少国内企业也建立了职位管理系统,甚至不惜花几十万元巨资聘请咨询顾问公司,建立了全套职位评估并编写了说明书,但结果却常常被束之高阁。

案例: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坦言:“我们所有的职位都有说明书,但是用不上。”探究原因,发现其根源在于这家企业的管理人员并没有真正理解职位管理的价值,更不知道如何将职位价值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逐一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只有发奖金才是万能的。而高价请来的顾问公司在完成了任务之后就撤离了,并没有教会企业的管理人员如何使用、维护与管理新知识,结果这套花了大价钱换来的职位系统就成了一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废纸,该企业的薪酬管理依旧陷在陈旧的套式之中,

建议措施:

重新审核职位管理体系并将其与薪酬回报、任务计划与绩效考核指标系统、能力或素质模型、激励机制、员工培养及招聘等一系列人力资源实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全封闭式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困惑四:怎样让薪酬更有激励性?

西方高管薪酬由三部分组成:固定薪资+企业绩效奖励(分红)+股票/期权。通常,固定薪资只占总年薪25~30%左右,浮动薪资至少占到70%,在高管薪酬体系中引入企业风险承担机制。

在中国,只有少数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结构受到西方理念的冲击,大部分企业的高管,固定薪资所占比例偏大,浮动部分比例偏低,高管与中层经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基本薪资上,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薪酬激励体系。

非高管人员及一般员工的薪酬结构也同样存在着概念不清的内容。一个常见的做法是:在薪酬结构中有一项是年限工资,即员工每工作一年,会增长等额工资。企业这样做实际在有意无意鼓励那些无作为的员工“混年头”,也伤害了高绩效员工的积极性,结果使得“不想留的人赶不走,想留的人留不住”。

建议措施:

提高动态薪酬管理水平,薪酬策略必须不断反映企业某个时期的业务特点,抓住主要需求点,提供恰如其分的薪酬方案。

困惑五:如何做好员工沟通?

在薪酬实施流程中,绝大多数国内企业从未将日常员工沟通列在日程上。员工莫名其妙地收到一笔奖金,却不知为何得来,心中产生许多疑惑。这表明企业的这笔钱又白花了,因为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激励作用,成本未兑现效益。由于员工不了解自己薪酬的来历,公平合理的原则也无从表现,原本是一次最佳的传播与表达企业的文化与价值观的时机,就这样白白错过了。

案例:跨国公司在员工沟通方面的要求及重视程度是远远超出国内企业的。以惠普公司为例,每项政策、制度、流程的改变,都要通过沟通机制迅速传达给每个人,每年年终无论是否有调薪措施,人力资源部门都会和每位员工进行沟通。

企业需要怎样的薪酬体系?

除了我们常说的薪酬体系应该体现公平、竞争、激励、合法、成本5项原则之外,以下3方面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外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实施的:

1. 企业需要能够培养高绩效人才队伍的工作环境,薪酬体系应该时时处处为营造这种工作环境增值;

2. 始终严格控制成本,不是消极的削减成本,而是提倡最大化地发挥成本的效益,同时还要保持企业竞争力;

3. 企业的人才战略是随经营需要而改变的,薪酬体系也需要全面支持这种变化。

笔者对薪酬管理的体会可以16个字概括“风吹草动,深谋远虑,沟通至尊,未雨绸缪”。

“风吹草动”指薪酬管理者对企业内外环境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及相应的调整速度;在每项政策、制度及方案设计上要有全局观才能深谋远虑,政策要有延续性,长短期计划结合,考虑潜在发生问题乃至每个细节;通则明,不通则暗,及时明确的沟通能够获得政策制度达不到的效果;最后是“未雨绸缪”,在问题发生之前尽可能做好防范措施。

*作者系原惠普公司大中华区薪酬总监、惠普商学院讲师,现为人力资源管理顾问

附文:

银行业PK家电制造业

家电制造、手机制造业、银行业相PK,银行业的销售总监年薪最高(39万),比家电制造业总监高出了11万;研发总监以手机制造业较高(36万)。(80分位值)

(数据来源:太和顾问)

附文:

中西部地区主流行业薪酬增幅达7%以上

重庆机械制造业薪酬比高7.4%。伴随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重庆机械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作为制造业基础的装备工业需求规模日趋扩大。因此,该城市从事机械制造业的人员总体薪酬值得乐观,在总监一级,挣得最多的是销售总监,年薪36万,比研发总监高出5万,比财务总监和市场总监高出6万。

20武汉保健品行业薪酬比20增长7.1%,研发总监和销售总监都捧走了32万的高薪,市场总监次之,年薪31万,财务总监也能拿到28万。

年长沙百货业薪酬与年比增幅达7.3%。近年来,不管是国内的连锁商业,还是国外知名大商家都竞相登陆长沙,使得长沙的百货业热闹非凡。硝烟四起的商战中,也在爆发人才大战,总监一级中,销售总监最受欢迎,年薪达33万,其次分别为市场总监(31万)和财务总监(28万)。(曹伟慈)

建筑经济管理应对措施论文 第7篇

一、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背景下,我国初步加强对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视,并且针对综合管理活动进行了实践探究,在一定程度上为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但是综合考察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发展情况,发现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仍然存在明显的问题,会对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其一,建筑经济管理理念普及力度不足,部分建筑企业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也没有结合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各项管理措施进行创新,不利于建筑经济管理理念的落实和各项工作的稳定开展。其二,建筑企业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足,无法结合建筑企业各项工作整合发展的要求落实经济管理工作,并且部分工作人员缺乏经济管理方面的经验,对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涉及的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管理知识了解不够透彻,很难推动建筑经济管理效能的提升。其三,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相关辅助管理系统建设不够完善,无法从多角度支撑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稳定开展,特别是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无法形成统一的体系,导致管理相对分散,会对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产生消极影响。基于此,要想借助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力量推动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新时期就要正确认识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处理措施,为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效能的发挥创造良好条件。

二、有效应对建筑经济管理题的措施

在对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形成正确认识的情况下,为了全面提高经济管理效果,辅助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就要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应对措施,全面推动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在新时期背景下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在建筑行业中相关工作人员对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错误认知会影响工作效果,所以要想提高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能够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能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工作需求对各项工作进行调整,确保建筑经济管理理念得到贯彻落实,使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作用得到全面系统的发挥。在具体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内部落实宣传工作,通过相应的宣传活动和文化引导使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应用,将宣传教育工作向工作人员的生活延伸,进而提高宣传教育工作影响力,深化建筑经济管理人员思想认识,使其能结合建筑经济管理的指导科学开展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工作水平,有效促进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二)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直接影响,新时期要想对建筑经济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创新,就要结合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具体需求组织开展员工引进和培训工作,对建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进行优化,确保在高素质工作人员的支撑下,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应用到综合管理实践中,并且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工作潜能,使其更好地为建筑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在此工作中,建筑经济管理人员要结合不同项目工程的管理需求设计相应的`管理方案,并通过学习和交流吸收借鉴成功工作经验,不断调整管理模式,对管理内容进行优化,制定更为科学的建筑经济管理方案,有效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对建筑经济管理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完善管理制度能够保障各项工作呈现出规范化发展态势,提高工作效果。所以结合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现实需求,要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加以规范,并明确各方面工作职责,有效激发各层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同时在健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还要对监督体系践行完善,增强监管工作的实效性,有效支持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对行业稳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只有对建筑经济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构建全新的管理模式,支持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才能使建筑行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加快综合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周如方.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3).

[2]黄振中.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解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8).

[3]李彦娇.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6(4).

技术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第8篇

一、“科技风险”与“技术风险”的区别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术是人们在科学知识的指引下, 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手段。科学与技术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是发现, 技术是发明;科学是认识世界, 技术是改造世界;科学是提供可能, 技术是使可能成为现实;科学处在自然与技术的交点上, 技术处在科学与社会的交点上。科学技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人们习惯将其合在一起称为“科技”。于是, 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风险便顺理成章地称之为“科技风险”。其实,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 那就是产生风险的主体问题。到底是科学产生的风险呢, 还是由科学、实践归纳提炼出的技术产生风险呢?我们不妨举个例子。卡尔·本茨是第一辆汽车的发明人, 他这辆车的动力主要依靠汽油燃烧产生的爆发力。换句话说, 汽油燃烧产生推动力是这项发明的主要科学依据之一。几百年来, 汽车制造技术不断提升, 汽油发动机也多次改良。随着汽车制造也得推进, 汽车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的风险, 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交通事故。每年因交通事故引起的人类非正常死亡人数高达上千万, 人们在渴望速度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速度的危害。那么, 在这场人类自制的“悲剧”中是什么制造了风险呢?是汽油燃烧可产生推动力这一科学规律呢, 还是基于此规律在内的大量技术的结晶——汽车呢?显然, 只能是技术而不是科学规律。所以, “科学技术风险” (或简称“科技风险”) 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我们应当称之为“技术风险”。

二、媒介传播活动中的技术风险缺失问题

默奇在一项关于环境污染信息的调查中得出, 普通受众对于风险的感知和定义大多来自大众传播媒介。媒介在传播活动中的思路和策略直接影响到受众对技术风险的认知。任何不当的传播方式都将使得风险深藏或扩大。

(1) 选题方面:先天不足。在媒介传播活动的初始阶段, 选题问题十分重要。在现今的传播活动中, 选题的主要特点是新闻价值大于社会价值。那些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往往会被媒体迅速推到风口浪尖, 成为受众热议的话题, 进而忽视了那些技术风险背后真正的大风险。这样的做法带有明显的选择性, 也迎合了大多数受众“只关注当下”的心理。

(2) 架构方面:“唯恐天下不乱”。信息的成形必须有较为完整的结构, 结构的构建是先于内容的重要步骤。简而言之, 对于一条风险信息而言, 如何安排和布局是影响受众风险感知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来讲, 多解释原因, 少突出矛盾才是王道。

(3) 信源方面:意见领袖当道。维特费尔特曾指出, 一个理想的新闻故事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 其中之一便是“用精英信息来告知”。的确, 意见领袖是技术风险不错的“发言人”。然而, 传受双方都忽略了一点, 那就是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众所周知, 风险的产生源于某些不确定性的存在。我们对技术的应用, 只是掌握了它有利于人类的一面, 对于它有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我们并不了解。那么, 这些不清楚的因素会不会产生风险呢?我们不知道, 意见领袖可能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 不确定性是必然存在的, 以此类推, 风险也是必然存在的。

(4) 传播内容: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实”。技术风险信息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已被人们普遍认知的信息, 一类是尖端科技的信息。已被普遍认知的技术风险信息自然不必多说, 像克隆、转基因这样的尖端技术风险信息我们又应如何处理呢?在人们日常接收的风险信息中, 往往收到的是极端化的传播内容。具体来说, 要么是一概肯定, 要么是一概否定。当受众从不同渠道接收到这两种意见时, 他应该信哪个呢?恐怕只能更加的不确定。

(5) 内容表现:诉诸恐慌而非诉诸理性。在现在的技术风险信息传播中, 常常出现“致癌”、“致死”等引起受众恐慌的词汇。从信息本身的文字表述或语言描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可能”、“极有可能”这样的限定词。然而, 从受众的接收情况可以看出, 这些限定词语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反而是后面的“致死”等词语引起了受众的关注。这是为什么呢?其实, 这与受众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目的有关, 这便是“消除不确定性”。“可能”、“极有可能”这样的词是模糊的, 不能使受众真正得到确定信息, 而“致癌”这样的可能性信息最终引起了受众的注意。

三、应对措施

(1) 危害已存而风险未知——重视技术风险传播的均衡化。对技术风险已显露危害的报道并非不科学, 而是过于狭隘和简单地理解了技术风险的实质。技术风险的产生是由于不确定因素的作用。我们如果只关注由于技术风险产生的危害, 就极有可能忽视其他不确定因素可能引起的潜在风险, 这种风险具有隐蔽、潜伏期长的特点, 我们应在关注那些已知危害信息的风险因素时, 对那些未被注意的、未被考证的风险因素加以重视。

(2) 重视社会价值, 主张前瞻性的传播策略。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 新闻从业人员通常比较关心某条信息的新闻价值, 这本无可厚非。然而, 在有关技术风险的信息传递中, 社会价值的作用应当被充分地考虑。因为, 一条信息的传递, “吸引关注”是最表层的作用, 最深层的作用还是通过信息传递影响受众的社会实践。

(3) 做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传播者。媒介传播活动中技术风险的缺失,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播者个人科学素养不足所产生的。针对这一问题, 传播者应当同科学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强沟通, 保持一定范围内的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十分必要, 它关系到传播者应对技术风险的理论储备。我们知道, 技术风险本不可避免, 我们对媒介传播活动中技术风险缺失的研究, 主要是为了让技术风险的不确定性尽可能缩小, 以构建一个相对均衡、稳定的传播环境。

参考文献

[1]肖永康.论科技风险与科技伦理建设[J].重庆大学学报, 2008, 9 (3) :66-68.

[2]杨文晓.试论科技风险的产生与规避[D].厦门:厦门大学, 2009:13-52.

[3]郝成超.风险社会下中国科技风险的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8:33-46.

[4]肖显静, 屈璐璐.科技风险媒体报道趋势概述[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2, 29 (6) :93-98.

[5]艾志强.科技风险与科学技术的公众认知[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09, 3 (11) :15-18.

上一篇:机电通讯稿下一篇:2024年社区端午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