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2024-09-17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精选9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第1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习得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云南省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这一专题培训学习的关注点。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特别是他“以儿童为中心”和“在做中学”的主张,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定位在学生能力的建设上,中国教育史上的先人在几千年前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著名论述。如今,面对“知识呈指数激增”的时代,无数个呼唤汇成时代的强音——“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使全世界的人的潜力都得到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要转变目前一些课堂中存在的单

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结合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遇到的困难、存在的原因和实践情况做些分析和探讨。

一、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遇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教学思路上,每一个案例、每一个片段都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探究和合作,进行了许多尝试,积累了不少经验。

但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具体操作和实践问题上,笔者遇到以下问题和困惑:一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式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少教师知之甚少。其原因是有的老师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与落实“双基”割裂开来,认为花时间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无法落实知识和技能目标。二是仍然有不少教师不能正确认识“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在新课程中的关系,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对立起来。《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指出:“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是“共存共荣”的。传统教育以“接受学习”为主,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特别要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其实,在传统教育中,接受学习并不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落、自主性丧失、厌学、逃学、退学。只不过,我们在操作“接受式学习”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是那样的一种心态:教学,唯教材、唯大纲,唯教师。学生就是没有自己内心需求的“罐子”、容器。其实,接受式学习之所以“害人”,是因为“专制”。

二、变革教师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索和实践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学习方式(方法)代替另一种学习方式(方法):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用合作学习代替接受学习,是强调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由狭义学习转向广义学习,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的更多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除了通过课程结构调整和改革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外,最终要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笔者结合课例培训研讨活动和学习反思,作以下探讨和交流。

1、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实际是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构想出一种处理教材的方案。这就需要:(1)明白课程设计的思路,读通本学科的课程标准。(2)做好教学内容的转化,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指向、活动指南和操作依据;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的策划统一起来。(3)进行课程开发,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引导学生活动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悉心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改编……。如人教版数学第一册“认识人民币”一课,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上就紧密联系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了教材,他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结合一年级学生顽皮、好动、好奇、易激动的特点,上课开始把教材中各自独立的三幅主题图设计为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动画课件,在创设情境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把“分类”环节改为整理钱包活动,让学生在充分反复的认识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辨析和区分能力。

2、在教学方法上,选择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在“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

新课程教学改革,重在“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想观念的变革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调查、尝试、研究、体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课程的教材编排,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情感体验。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由弱变强,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不断增长和提高。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教学中,老师把认识人民币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想一想(看动画片想到了什么?)——认—认、说一说(小组合作初步认识人民币)——分—分、理—理(整理钱包再次认识人民币)——猜一猜、摆一摆(猜价格、用学具摆出来)——算一算、买一买(算价钱买东西)等几个活动串连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小组的合作交流,又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立体交叉互动。真正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实现新课标要求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标。

3、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教学本身是围绕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现代教学中,注重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教师角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自主开展学习活动,让他们的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从“认识人民币”课例来看,整节课的设计都将教师角色定位在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上,师生之间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者关系,课堂气氛和谐、宽松。如“现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好吗?”“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人民币”、“咱们就按这两个同学说的方法来试试……”教师温馨的话语、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由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心灵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就容易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将教学内容的点点滴滴化作学生一次次合作、探究活动,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每个学生的得到充分发展。

专家编辑点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当前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从当前主体教育、自主教育以及课改实验的研究来看,在小学教学中,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单一转向多样化和完善、提升),关键在教师的引导。

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该怎样引导?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材《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的主审余文森教授在谈学习方式的转变时讲到了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兴趣,二是责任感。兴趣,是每节课的教学,每个环节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引导。责任感,是要落实在交待学习任务、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分工、学习方式等上面。交待任务并不仅仅是在教学的开头进行,学习任务的延续、深入、转换,教师都应该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具体的语言来交待、提示,在学习过程的调控中不断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王丽萍老师《将“活动”引入课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对转变学习方式问题的探索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第2篇

我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必须针对学情,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为目的,采取多项措施,并灵活、交互使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本次课程改革六项具体目标之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情,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为目的,采取多项措施,并灵活、交互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习惯的形成。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内在需要和动力。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我要学”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教师要给学生带来人格、知识的魅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精彩的导入、恰如其分的名言、典例的佐证等都能收到料好的效果;二是要通过教学改革,增强学科的感染力,使学生产生

学而有趣、学而有用、学而有意的感知力量。如:设计“生活在线”教学环节,以解决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学习交往艺术、以反映学生各自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等都能使学生深刻感知到学习本门知识的实用性、现实性;三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逐步培养和实现。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是学生进行一切学习活动比之学习兴趣更为高层次的学习内在动力。培养责任意识,主要的渠道是思品课教学过程。其次,以学生身边正反素

材为例启示学生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意识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定会有一个跨越式的转变和提高。

二、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也是成长中的学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其表现为“我能学”。科学的教育方式必须是在尊重人的心理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才能称之为科学。把学生当作纯粹的被教育者或“容器”,明显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所以,我们只有尊重了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愿望,才能让其有意识、有目的地表现;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高压、低估、漠视学生的教育观弊端。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一要给予鼓励,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成就感,使之形成自主的行为习惯。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展示——课堂交流“环节后,及时给与评价和鼓励,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要创设机会与条件,让学生感到“可以学”、“我能学”的意识。如:学生讨论教师出示的或课本中 的材料后附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予以“友情提示”——阅读课本的相关范围;进行社会调查、辩论会前予以适当的辅导等;三要给予帮扶和矫正,使之健康发展,防止出现偏差。如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时,要防止学生列举的事例起到负面效应,教师要恰如其分地“为我所用”。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个性差异是人的本质特征。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我们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让不同学生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等得到最佳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一要帮助学生总结认识和了解自己,寻找“切入点”和“入口”,趋优避劣。如: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的善于独立思考问题、有的善于在讨论中内化知识;有的擅长默读,有的喜欢朗读。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给与自由的空间,不可盲目的“一刀切”;二要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防止“恨铁不成钢”,步入极端;三要针对目标,分层要求;四要注意评价及其评价的导向作用。

四、突出教育教学的活动性过程,培养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方式。

体验性是新的课标“三维”目标之一,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传统的教学过程以及受到考试出绩的需要,人们往往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过程,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品质的健全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思品课教育教学的特点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学习。体验的获得的主要途径是:“感知—

内化”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体验性主要是要创设场景和条件使学生在参与的活动中进行感知,从而内化为体验。现有的北师大版思品课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可读性较强。将思品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及其各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为自主学习、实践、探究、、考察、、调查、讨论、交流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以眼、耳、鼻、舌、身、脑直接参与和体验的平台,就能使学生在听、说、议、评、做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亲身感悟,获得理性的体验。

五、以开放的态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性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第3篇

现代教学论认为, 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 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 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传统的复习课, 教师觉得时间紧、内容多, 把自己设计的复习内容及方式强加在学生头上, 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练。教师累、学生苦, 而且收效甚微。要想让学生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就必须转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因此, 数学复习课应给学生提供尝试、实验、独立思考、概括、归纳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根据各自己有的知识经验, 用自己的方式自主地去探索建构。才能有效实现从教材知识结构到自身的认知结构, 再到个体智能的转化。

如:在“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上, 可以让学生自己梳理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刚开始学生只是把一个个知识点按顺序抄下来, 杂乱无章。若这时批评学生“真笨、怎么不知道整理”, 肯定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于是我从学生那里借了一个书包, 把里面的书、本子全倒在讲台桌上。然后, 让学生观察, 我故意把书、本子, 不管大小、长短叠成一叠, 拼命往书包里塞。学生马上起哄:“老师, 不是您那样整理的”、“老师要分类”……这时, 我不失时机地说:“可你们刚才不就像老师整理书包那样整理知识的吗?”学生猛然醒悟, 马上以有效的方式进行整理。结果, 学生探究整理出了各具特色的知识网络图。

二、变单干为协作,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建构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是生生之间, 师生之间的多向互支与协作的学习活动。它能有效地减少教师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控制, 让学生在与人合作、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形成合理、完善的认知结构。在以往的复习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让学生“单干” (即让学生个体独立进行学习活动) , 而忽视了生生之间的“协作” (合作交流) 。这样, 既不利于生生之间优势互补来完善认知结构, 也不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因此, 在复习教学中, 应适当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开展复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参与,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作群体中主动地讨论、交流, 在相互启发、帮助等协作活动中实现认知结构的建构和完善。

例如:复习《数的整除》时, 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了哪些有关数的整除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各个概念。然后问:这么多的概念, 你打算如何整理并掌握呢?请你们发挥集体的智慧, 共同寻找最好的方式来整理。经过小组合作整理出知识网络,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整理的网络图, 并说出整理思路, 组与组之间可以互相评议、相互补充、相互质疑。学生通过小组内充分的合作讨论, 尝试着建构知识网络, 然后展示、介绍整理思路, 再相互比较、辩论、补充、完善, 真正弄清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实现了知识网络的形成与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和完善。

三、变练习为应用,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建构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用题海战术以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结果是学生往往只会模仿解题方法解做过的题, 而缺乏解决新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高分低能的人。《新课标》要求:“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 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实现认知、能力的自主建构。

如:在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一课时,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一则启示:

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案。

学生1:我设计的是长方体米罐, 长2分米、宽2分米、高3分米。容积:2×2×3=12 (升) ;至少需要的铁皮 (即表面积) : (2×2+2×3+2×3) ×2=32 (平方分米) 或2×3×4+2×2×2=32 (平方分米) 。

我应用了长方体容积计算公式:长×宽×高, 以及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长×宽+长×高+宽×高) ×2, 由于我设计的长方体有四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还用:长 (宽) ×高×4+长×宽×2求它的表面积。

学生2:我设计的是正方体米罐, 棱长2分米。容积:23=8 (升) ;至少需要的铁皮 (即表面积) :2×2×6=24 (平方分米) 。我应用了正方体容积计算公式:棱长×棱长×棱长 (即棱长3) , 以及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棱长×棱长×6。

学生3:我设计的是圆柱体米罐, 底面半径是1分米, 高是3分米。容积:3.14×12×3=9.42 (升) ;至少需要的铁皮 (即表面积) :3.14×12×2+3.14× (2×3) ×3=62.8 (平方分米) 。我应用的知识有圆柱体的容积计算公式:底面积×高, 以及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2个底面积+侧面积。

……

学生在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和听取他人的设计方案的过程中,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等知识得到多次的反馈、强化。不仅自主建构起相关的知识网络, 而且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新课改强调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在小学数学总复习课教学中, 应努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网络, 充分相信学生能够通过探索、交流、实践, 而实现自得。

摘要:复习课是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 促进知识系统化,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 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引导学生在复习课中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自主建构, 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迫切任务。现结合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谈谈数学复习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探索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 “数学教学活动”是这样阐述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段话使我们进一步明确: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人的主体性就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建立一种 “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

一、在“玩”的活动中学习。

玩对孩子来说就是生活,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他们为了适应将来的劳动和工作的一种准备。而数学知识较抽象、枯燥,容易让人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教师要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且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如游戏、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在学生的生活中,游戏和学习是互相渗透的。把游戏引入课堂,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能给予儿童更多的心灵自由、发展机会,从而体验学习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

例如:教学 “位置”一课,从“摸鼻子”的游戏引入教学,让孩子们运用本课的重点内容——方位词“上、下、左、右”来指挥,帮助被蒙住眼睛的小朋友摸到鼻子;又设计“听口令做动作,比一比谁反应最快”这一环节,进行巩固提高,达到熟练程度。这样巧妙的把知识和游戏融合在一起,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在充满童趣的游戏中,初步学会了方位词的用途和方法,观察、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在“做”的活动中学习。

新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还是“体验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要在“做数学”的状态下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得到真正的体验。因此,教师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演示、猜想、实验、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推理、自主探索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构对数学的理解,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和价值。

三、在“思”的活动中学习。

数学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简单地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不能只顾搞活动,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即形成数感、符号感以及某些数学概念、计算方法及表达的算式、公式、规律等),帮助学生将活动的数学知识“内化”,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全过程,从而获得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活动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活动的内涵要体现数学的价值。在活动中、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思考、探索发现的,老师决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尝试。如案例:有 27人要乘车去某地,要求到车辆出租公司调查,可供租的车辆有几种,每种车可以乘几人。给出三种以上的租车方案;调查每一种车的租金是每天多少元,哪种方案费用最少?为这27个人选择一种合理的方案。在活动时,教师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这个案例孩子们在独立思考中发展个性,在合作交流中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第5篇

福鼎市桐南小学 刘莉兰

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当代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最紧迫的课题,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浪潮的走向之一。

一、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1、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才有可能不知疲倦地钻研那门学科,他们的创造性火花才有可能爆发.由于数学学科内容讲究科学性、系统性,选材规范内容相对稳定。而数学活动课内容的选择,虽然基础知识来源于教材,但不是教材的翻版,它具有选材灵活、注重实践、吸收信息快、活动形式多样等优势,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一位老师在上统计图表时,利用数学活动课,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到附近的几个繁忙交叉路口,要求他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写出调查报告或建议。结果,一个小组根据某一时段通过交叉路口车辆的种类,建议白天限制农用车辆进入城区;一个小组根据某一时段行人闯红灯的次数,建议对市民加强安全教育等。这种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各自施展才能,发挥想象。数学活动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感受到了个人的价值。这对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必然会产生良好的作用。

2、变机械识记为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通常是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载体。学生首先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着手调查、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探究过程中体验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探究学习打破了书本、教室的壁垒,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所设计的内容非常广泛,这种学习内容的开放,也必然带来学习方式的开放,在开放中带来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放。探究学习凸现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特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展示,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量角的大小》一课中,教师提出怎样使用量角器,他并不是直接请学生翻开书寻找“量角的大小要注意„„”,而是让学生提出问题:量角器是半圆的,与角有什么关系?量角器的顶点在哪?怎样看内圈和外圈的数字?课始学生使用量角器的方式千奇百怪,通过他们在纸量角器上找角,画角等活动,慢慢验证了自己的各种想法。不管他们的设想多么“不可思议”,教师都没有理由去组织他们的思考活动。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来源于大胆“设想”,而当这种设想刚提出之时,也常常被人们视为“不可思议”。鼓励儿童大胆提出设想,就是培养激励儿童的创造意识。教师不要责怪孩子幼稚可笑,抓不住要领,孩子们每提出一个新的设想都是走向真理的可喜的一步,应当热情地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和探索。

3、变封闭思维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它即有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也有师生时间的信息共享。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有着几方面的优势: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实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合作学习中,学生即是具有主体地位的能动者,又是具有主题地位的受动者。如学习《统计》一课,让学生三人一组合作统计猪八戒吃饼干的情况,此时,三位学生便组成了一个整体,他们为统计过程献计献策,互相帮助。这样,在合作过程中,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

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好学生、个别学生,而合作学习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这就促使小组成员团结一致,促使学习优良的学生自觉地去关心帮助组内学习差的同学,让学习差的同学也得到发展,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优秀生在帮助学习差的学生的过程中,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有助于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合作学习方式的实现,使学生成了课堂上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二、改变教师教学策略

1、目标——让学生自己明确

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醒目的靶子,为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目标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而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有些目标可让学生课上提出。如教学“6、7、8、9的认识”一节,学生在认识1至5这些数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可启发学生思考:我们今天认识新数6、7、8、9,应该完成那些学习目标?通过学生回答,教师依此将学习目标展示出来,形成一个整体目标。

2、时空——让学生自己拓展

众所周知,不同的学生认知方式不同,思维模式、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企图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或形成同样的思维层次、模式和习惯。教师应尽量让学生拓展自己的探索时空,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大胆地尝试,猜想、探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民主、安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3、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

当学生认识比较模糊时,激发学生主动议论,组织学生认真剖析,能去伪存真,把握重点,及时攻克难关。比如学生对“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余数为什么要扩大相应的倍数”认识较为模糊,这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有的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每把椅子30元,100元钱可以买几把?还剩多少钱?”说明余数是10而不是1;有的用验算的方法加以检验;有的用列除式方法解答,都会得到相同的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余数要扩大相应的倍数”才正确。为什么呢?教师再引导学生从算理上议一议,得出的“1”是在原来的被除数的百位上,表示的是1个百,所以余数是100而不是1。

4、信息——让学生自己获取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重要渠道,在课堂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双方交流传递着各种信息。传统的自然课堂教学,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都由教师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地进行。上课时,教师面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提出的各种“始料不及”的问题,常有“应接不暇”或“无言以对”之感,教师、学生都很尴尬。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让学生收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信息,进入课堂,教师再利用课堂教学的灵活形式,营造浓厚的信息氛围,让学生在直接实践中感知,建立自觉地信息意识;养成关注信息、收集信息的习惯。

5、过程——让学生自己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师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只有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思维中介——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例如,教学体积的意义,概念描述中的“空间”、“所占空间”的含义,学生感到既抽象又陌生。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把书包从课桌中拿出来,把手伸进去摸一摸,提问:“有什么感觉?”把书包放进去后再摸一摸,提问:“现在有什么感觉?”通过拿、放、摸这些实际操作,让学生去亲自感受,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通过教师来培养,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通过教师来引导。因此,教师自身也必须增强教育、教学实践的主导意识,积极、创造性地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上做好文章。

6、结论——让学生自己获得 “授人以渔”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学生要真正理解掌握以至运用一定的学法,必须学会归纳学法。然后,归纳学法绝非易事,须有教师的惊心设计和引导。下面是我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一节的片断。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它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Sh。那么,怎样求圆锥的体积呢?它是否与圆柱体一样直接由它的底面积乘以高呢?

生:不是。假如用圆锥的底面积乘以高,求出的是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到底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乘积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实验。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6组,其中1、2、3组的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4、5两组的学生制作等底但不等高、等高但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6组的学生任意制作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并准备足够的沙子。上课要求各小组按书上的要求进行实验。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各组制作的几何体,再经过最后悟出结论: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1/3。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方法:

1、假设,2、类比,3、验证,4、归纳。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到的仅仅是点拨、引导作用。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第6篇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高桥中学

徐盛国

摘 要: 教学面向学生,转变阅读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想问”的基础上“敢问”,在“敢问”的基础上“会问”,切实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使被动的学习过程变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真正能从“学会”变成“会学”。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 学生; 提出问题 ; 转变 ; 学习方式 ;

前言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仍无法站在一个平等交流交往的平台上。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教师教学任何一篇课文大都是从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的固定教学模式。学生课堂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学习上也就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学生不愿去开动脑筋,提问质疑的良好学习方式。阅读教学中只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才能使学生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成发现式的学习方式。笔者就这一问题作如下阐述。

一.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包办,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空间,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多让学生体验成功,学生在体验中让想问。

王充《论衡实知》认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他认识到问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不提问就不可能解决疑难问题,也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可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疑问尤为重要,做到每一节语文课学生都有想要问的问题,是保证学生真正学好语文的一把钥匙。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想问,就必须消除学生内心恐惧,保护好

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千方百计为学生排忧解困,让学生体验成功。学校一次语文教研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一位教师执教朱自清《背影》望父买橘的片段时根据课文的“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提出:为什么觉得心里轻松?问题抛出不到五分钟一共叫了八位同学,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换人”。这种“替”形同变相体罚,挫败感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八位同学的自卑直接影响了班上的其他同学,老师很尴尬地拿起参考书念了一句:“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父亲越是尽到自己的责任,心里就越感到踏实满足。”所以觉得心里轻松。老师这种急于代替学生阅读的教学方式。其实就是关上所有学生想通过探究获得情感体验的大门。课后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教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去产生问题,或转换角度,另辟蹊径让学生在思考中去产生问题。效果又会怎么样呢?《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中的案例“老师是一只青蛙”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明白什么,学会什么?《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指出:“发现性学习强调过程,强调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成功或失败甚至是一无所获,都是学生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需要”。多给学生阅读的空间、多给学生体验阅读的过程、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体现自身阅读的价值。

二.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有问必问,有问敢问的习惯。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教师就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关爱学生。学生一定会爱上语文课,有了闪光点,我们要不吝啬说出你真行你比老师想得更仔细„„对于他们来说,一句平平常常赞扬的话语,一个和蔼鼓励的眼神,一点实实在在欣赏的微笑都会让他们得到惊喜,让他们品尝得到成功的滋味,学生就会重新认识自己。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做到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学生对自己就会充满信心,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就会有

激情。如我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甜甜的泥土》时,我鼓励学生预习时记下自己不明白(问题)的和自己收获的。第二天专门用一节课让学生把自己读的问题和收获进行交流,前面有几个语文优秀的学生谈了自己读后对母爱的重新认识,对离异家庭中孩子的同情和呼吁。最后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说“那泥土,甜丝丝的”的问题时,班上有很多同学回过头去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这位同学,因为这句话前面有两个自然段作者交代了王小亮把舍不得吃的糖埋在地下,不想,地温回升,糖化了,渗入大地。还因为提问的这个同学平常在班上不是很听话,语文课也不是很认真。此时这位同学在同学们异样目光的注视中,低下了头,好像在接受同学们的嘲讽和老师的审判。我马上说:同学们,他提出问题说明他读得很认真。我接着问,你是怎么想的?这个同学还是没有抬起头,我建议全班同学为他能提出问题鼓掌。这位同学终于抬起头说:“老师,我学《七颗钻石》时,对课文最后的句子‘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就没有弄明白”。我看到他那渴求搞清楚问题的眼神,我马上建议全班同学再次为他不懂就问鼓掌。这位同学又说:“老师,我想那泥土,甜丝丝的不一定全是指泥土是甜的。”我问这句话到底蕴含着什么呢?全班一阵短暂的沉默,一部分同学被我这一问似乎带回到课文中,有的同学开始猜测,最后提问的那个同学首先发言:“王晓亮虽然现在不快乐,但他看到糖,就如同得到妈妈的爱。所以他笑了。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探究,随着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不断深入,真正悟出了作者的用意。提问的这个同学得到了成功的幸福。他得到了别人的肯定。从那以后这位同学上课就喜欢提问题了。很多同学读课文比以前更仔细了。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已越来越多了。《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明确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的“接受教育”严重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并随着“接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学生问题意识越来越弱。”可见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把目标定在学生的问题上,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敢问。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 的转变。学生也就能自觉担起学习的责任,学生的学习才谈得上真正的自主。

三.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好问的示范 让学生在阅读中会问,在老师问中继续发问,在老师问前自己去问。

学生已经敢于提问了,但是怎样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呢?因此,要想学生会问,不仅要教会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必要时也要做好提“问题”的示范。我们语文教师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如果示范得法,长期训练,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因此,老师要想提高学生问的质量,要蹲下来看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作示范。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就要讲究问题的“目的性”、“总体性”、“思考性”“启发性”、“针对性”、“逻辑性”。所以教师示范时应注意:设问要问在理解课文的关键处;问在理解课文的当问处;问在学生需要处。如我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三颗枸杞豆》时我让学生带着:“是三颗什么样的枸杞豆”去读,因为这个问题牵动全文,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强化学生阅读的创造。有很多学生概括出是“ 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有深刻涵义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课堂中老师再继续抛出富有什么教育意义?有什么深刻涵义?为什么征服我?的问题。进而使学生明白要读懂课文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长期培养学生会问为什么,学生学习的方式会根本改变。《学习方法指导丛书——语文阅读与课文学习方法》指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自读法极其有用,学生不可能一辈子跟在老师后面听课、读书。因此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自读法的能力,对今后学生独立阅读十分有用。”

四.切实转变语文阅读教学观念、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和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

氛。”语文阅读教学最忌古板保守。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如果学生提出出乎老师意料的新见解,教师应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有一点闪光,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如:教学一篇课文要求学生预习时提出自己最想提的问题。课堂上把他们提出的问题拿来师生一起共同探讨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认真阅读的好习惯。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意识。《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其实这样的环境就掌握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手中,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是老师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也只能机械、呆板、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如果我们把阅读教学的课堂确定为互动式、探讨式、交流式、那就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同时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学生就会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语文教师能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溶入到这种轻松、民主、和谐、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则必将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沃土。如果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与他们平等对话、耐心交流,共同研究探讨,就一定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起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合作,强调学法,重视研究如何学,让学生有更多学习机会,更多思考空间,更多发表独立见解的余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习方式就可能转变。

结语: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授学生鱼还是授学生以渔,教师起决定作用。如果我们还是注重传授了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被我们锁定在给什么,要什么,给多少,要多少。那就是授学生鱼,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追求“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境界。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又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并能敢问、会问。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

方法获得过程的体验。这是授学生以渔。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适应学生将来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晓梅 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3]李敏《课堂有效提问方法》中国人事出版社 [4]余清臣《研究性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第7篇

于扬

地理课本中的许多内容本身是由问题引出的,可以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在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教师都可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选6《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一节前,联系学生的社会实践课,我让学生设计一个有关“城镇河流的污染调查及处理”调查表,要求学生在放月假时同镇的同学组成调查小组,可到居民家中、工厂访问了解,调查本镇河流的污染源有哪些?询问居民及工人是否知道这些污染源会造成什么环境问题?也可通过对河流内生物的生长状况判断河流的污染情况。并根据收集的资料,推断这些污染物需要多长的时间才可以消除?若不消除会造成怎样的危害?放假结束每一小组交一份调查报告。同时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可采用什么措施消除这些污染?怎样才可以还我们一个青山绿水的社会环境?若你是镇长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治理这些污染?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第8篇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们知道, 讲解任何数学题, 首先要有一个审题, 审题的过程就是一个观察能力培养的过程。

(一) 注意观察题目的特点

题目中的内在联系和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往往成为发现解题途径的线索。所以引导学生充分观察问题的结构特点, 联想起与之相关的知识信息, 由此分析探求出正确简捷的解题途径来。

(二) 注意观察题目中的差异

充分注意到题目中的各种差异, 有助于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 从比较这些差异中, 可以获得解题信息, 确定解题方向。

(三) 注意观察题目中的隐含关系

几乎所有的题目都不会直接地把与解题有关的全部条件显示出来, 所以在解题时, 要善于观察, 发掘与解题有关的隐含关系和条件, 从而为顺利解题提供了可能和方便。

(四) 注意改变观察角度

不同的观察角度, 会使我们发现题目中的联系。有意识地在分析过程中不断改变观察角度, 对于全面掌握题目的内在联系很有益处。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教师必须舍得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数学阅读。当学生的自主阅读发生操作和理解上的困难时, 讲解也应以启发点拨为主, 教给学生如何去明确阅读目标, 如何对阅读活动进行计划、安排和准备, 如何确定阅读的重难点内容, 以及在阅读中如何排除干扰和困难, 等等。课外, 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写数学小论文的活动, 让学生自己去获取一些相关资料进行阅读, 并将阅读的成果总结出来。比如讲授了极限一章后, 可以留给学生写一篇关于极限的论文。

三、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兴趣和欲望, 为“自主学习”引发内在的心理需求

“自主探求”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接受式课堂教学的最本质的区别。学习动力源于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源于内心需求, 能动地学习源于学习的兴趣, 创造性地学习源于“自主探求”的欲望。让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发展自我。应该给予所有学生以同等的展现机会。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将学生学习知识这种内在需求转化为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内心需求和不竭的动力源泉。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学生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状态, 使学生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 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 学会知识, 学会求知, 学会自主发展。

在教学中, 应大胆放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同时, 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要求, 教师就必须学会扮演多种角色。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考、自由选择的空间, 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 鼓励学生敢于争辩、敢于质疑、畅所欲言、大胆想象, 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 数学课本是你们的,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 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 在课堂上, 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一节课下来, 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还使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采用尝试教学,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为“自主学习”提供外部条件

传统的“先讲后练”教学方法, 课堂上总是教师先讲, 把什么都讲清楚了, 学生再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做练习。这种知识传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在课堂里只是竖起耳朵听教师讲解。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出题, 学生答题。学生已经定位在被动的位置上了, 怎么能使学生“主动”起来呢?鉴于此, 应在教学中尝试将教学过程倒过来, 即将“先讲后练”改为“先试后讲”, 让学生先试一试, 在尝试中学, 然后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反馈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让学生先做尝试练习, 就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上, 如果他们在尝试中有困难, 可引导他们互相讨论, 形成学生自己探索的态势, 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 给学生提供充分、适当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五、重视“自主学习”过程的调控和指导, 为“自主学习”建立有效保障

“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强调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 发挥每个人的个性潜能。促进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所以“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发挥教师的调控和指导作用。应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采用不同的形式培养自学能力。

(一) 内容不完全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闭嘴”, 给内容制造一定的空白, 让学生自己去深度思考, 推测可能的结果。

(二) 发展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给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后并不终止解题活动, 而是要求学生对所解出的问题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 并编出发展题,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解答发展题。

(三) 多角度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 要尽可能地从各个不同角度来启迪引导学生, 推动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经常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情景, 是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置身于其中的学生不再是消极地听课, 而是积极的探索者。

(四) 要注重终结阶段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 能把新概念、新规律与原有知识协调一致, 从而达到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目标。

(五) 要在下课前保留板书中的问题, 擦掉结论部分, 体现出问题比结论更重要的教学思想。

(六) 要在临下课时宣布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问题之核心部分, 并建议学生独立思考。

总之, 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 归宿也是学生的发展。因此, 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转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被动接受的地位, 让学生“观察、 阅读、探索、合作"学习数学的过程, 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数学, 进而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真正实现学生科学素质的整体性提高。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舞台的话, 那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是舞台的主人。只有让“主人”真正了解实施新模式教学的意义, 才能把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这台戏演好。

摘要:数学学习过程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按以下几个步骤实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尝试教学,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重视“自主学习”过程的调控和指导, 为“自主学习”建立有效保障。

关键词:数学,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职数学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厉小康.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除了常采用几种教学方法外,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根据高效课堂,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很快适应高效课堂及学习方法,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首先应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应高效课堂的要求,随着高效课堂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及新方法还会不断产生,例如:“六步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先导后学法”,“讨论法”等等。都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演变,对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只有掌握了基本方法,再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加以选择,加以实验和改造,使其方法更加贴近教学实际,符合学生认识的实际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

一、在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要考虑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练习的同时,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应注意数学学习的生活性,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的学习中自觉追求探索新知识。

(2)在符合教学三维目标,教学内容特点的前提下,以利于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来选择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要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和教学三维目标,在教学时应认真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的学习方法,其次还要以最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前提,也不能只单纯的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若能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整合并加以灵活运用,本身就是给学生展示出了该数学问题将有多种方法来理解和解决,从而达到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的目地。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还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己有知识能力,学生的年龄不同其心理和生理发展也不同,因此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学会现有的教学内容。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应一定要结合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教学引导方法。

(4)俗话说,“课本,课本,教学的根本。”小学数学课本它是实现小学数学目标的重要工具,是对学生进行数学基础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用书籍,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来源。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应以高效课堂为主,不能脱离教材,追求“新”,“超”,奇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迷失方向,使学生无所适从。

二、培养学生学习方式应遵循七个原则和四个阶段:

(一)培养学生学习方式应遵循七个原则

(1)寓高效学习心理原则于教材之中的原则。

(2)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的原则(即并不排斥教师指导作用,但也不能放任自流)。

(3)强化学习动机原则。(即把学习目地性和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及积极性调动起来)。

(4)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既学生自主探索,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学习,教师个别辅导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助于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

(5)探、悟、练、馈结合的原则。

(6)展示和反馈相结合的原则,(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反馈善于对自己所学知识产生质疑。)

(7)变式复习的原则,(在教师或数力学题变形式的指导下,学生加深理解和灵活应用,以培养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有很大作用)。

(二)培养学生学习方式应遵循四个阶段:

(1)自读练习阶段:其目的是学生学会阅读教材的方法和培养独立做题的能力,进行自我检查练习的能力。

(2)启发自学阶段:目的在于使学生独立自学,养成自学习惯。

(3)质疑点拨阶段:对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质疑应进行针对点拨。

(4)展示反馈阶段:它是在已经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得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反馈,从而使教师知道学生掌握程度,教师适当引导会使学生向更难更高学的层次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时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和培养学生学习方式应遵循七个原则和四个阶段,使学生很快适应高效课堂及学习方法,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蓓.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2期.

上一篇:游嵊泗列岛作文300字下一篇:颜色的词语2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