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主要作用

2024-07-05

教学反思的主要作用(精选9篇)

教学反思的主要作用 第1篇

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物理教学活动特点,根据反思在教学过程发生时段的不同,我们将物理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三种基本类型。

一、教学前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将教学作为一种预防性、自我学习和预备性的实践活动,主要发生在教师备课阶段。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教学分析能力。

二、教学中反思:主要指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师驾驭教

学活动的能力进行的,重点强调教学现场发生问题的解决。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你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教学中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如何,如何设疑提问并引导学生解答的,所用到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等等。

三、教学后反思:教学后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发生后对其给予实践的反思,有助于促使教学经验的理论化。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学反思的主要作用 第2篇

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教学评价,能够极大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评价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诊断作用

在地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准备情况,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基础,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期望,以及投入学习的动机水平。如果学生在知识基础上存在缺陷,在开展新的教学活动之前,应采取补救措施,以免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如果学生的能力和技能水平较低,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加强有关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动机水平过低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了解地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兴趣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导向作用

在地理教学中,设计良好的地理教学评价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地理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即明确他们自己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内容,发展哪几方面的能力,会起到“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给学生以明确的努力方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用容易理解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评价标准,并告知学生,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有帮助的,但是对高层次地理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却不一定有效,因为这种教学目标需要学生经历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才能达到。

3.调控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根据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正确情况、情绪变化情况等,及时改变预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控制教学进度,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以使地理教学达到最优效果。

4.激励作用

教学反思的主要作用 第3篇

舞蹈钢琴伴奏源于欧洲, 我国改革开放后也广泛运用钢琴伴奏, 其应用范围扩大到日常各项生活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舞蹈教学中, 普遍受到人们喜爱和重视。钢琴演绎形式多种多样, 音乐表现力强, 在芭蕾基训、古典舞、民间舞等各项课程中均使用到钢琴伴奏, 舞蹈与钢琴伴奏形成视听的震撼效果, 是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使人加深对艺术的空间想象力, 使得艺术主题更富有立体感和画面感, 舞蹈教学离不开钢琴伴奏, 其结合越是融洽越是能够发挥出个体与整体的艺术内涵, 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修养素质。

二、钢琴伴奏与舞蹈教学的关系

1. 钢琴伴奏概述

舞蹈钢琴伴奏是教学中专为舞蹈表演提供的音乐演奏形式, 包括正谱和即兴伴奏, 是舞蹈教学重要的辅助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琴伴奏已经独立出来, 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 其不仅具有钢琴演奏时的艺术表现力, 而且还拥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实践特点, 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艺术表演形式。钢琴伴奏是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感与节奏感的主要方法, 根据音乐伴奏的旋律节奏规范学生的肢体动作, 促进舞蹈动作的形象性以及立体性, 加深学生理解舞蹈的动作与艺术内涵, 钢琴伴奏的质量与舞蹈教学息息相关, 直接影响舞蹈的表现力与完成质量。

2. 钢琴伴奏与舞蹈教学的关系

钢琴伴奏是舞蹈教学常用的辅助形式, 是促成舞蹈教学按质按量完成的重要因素, 是提升学生积极性的助推器, 与舞蹈教学密不可分,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钢琴伴奏是舞蹈教学的前提, 舞蹈教学是钢琴伴奏的条件, 钢琴伴奏依赖于舞蹈教学, 舞蹈教学烘托钢琴伴奏, 两者缺一不可, 是发展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钢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的要求

钢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能够真正促进舞蹈教学高效高质完成, 舞蹈钢琴伴奏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 扎实的钢琴音乐技巧, 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将音乐融入舞蹈表现出来, 能够根据不同舞种的编排设定不同的钢琴伴奏情境, 了解熟悉不同舞种的分类特点, 不同主题的表现手法, 例如民族舞、现代舞、古典舞等, 依照舞风编词作曲, 符合舞蹈主题的特点要求。此外, 钢琴伴奏还需要注意明确自身定位, 发挥自身作用。教学中的钢琴伴奏用于辅助舞蹈教学的有效进行, 其主要是突出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不是个体行为表现而是与舞蹈的有效结合, 要结合学生舞蹈情况、舞蹈进度而发挥进行, 不能脱离舞蹈, 否则只能是阻碍舞蹈教学的进行。其次, 钢琴伴奏要重视引导作用, 学生的每一个动作以及情感表现都需要音乐节奏的感染与带动, 从而做出适宜舞蹈主题的肢体动作与神情姿态, 形成正确的舞步节拍, 完整的学会一套舞蹈动作。

四、钢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 规范学生舞蹈动作, 丰富肢体语言

舞蹈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其主题、情境、动作、思想都离不开音乐的表现作用, 音乐直接刺激到人们的感官体验, 优秀的伴奏乐能够激发学生的舞蹈创作灵感, 激发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激发舞者空间想象力, 促进舞蹈动作的协调性、规范性以及流畅性。相适宜的伴奏乐能够激发舞者的感官体验, 把音乐表现的旋律感情转换为自身的体验, 再而通过肢体形态做出各种规范优美的舞蹈动作, 把音乐和舞蹈融合在一起, 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舞者的动作往往根据音乐的快慢强弱而有所变化, 按旋律舞动青春, 达到艺术的最高效果, 钢琴伴奏要善于掌握节奏, 调动舞者的积极性, 引导舞者做出丰富的舞蹈动作。

2. 营造舞蹈学校氛围

舞蹈教学是艺术教学, 需要活力与激情,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少还带有教条主义的沉闷色彩, 要最大化激发学生的艺术热情就必须改善舞蹈教学氛围, 创造良好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摆脱单调枯燥的课程教学模式, 以音乐贯穿教学, 促进舞蹈教学的多样性。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展师生互动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活跃课堂气氛, 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求一个内容反复练习多次的单一教学法, 应该采取多样式、侧面式、课外式、互动式等方式练习, 经常更换曲目乐章, 或者乐曲中队节奏适当变换, 让学生体验不同风格的伴奏, 不同形式的教学, 增添课堂乐趣,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校氛围。

3. 协调舞蹈老师与伴奏者的合作模式

钢琴伴奏师与舞蹈教师之间要建立互信理解的共进模式, 合作共赢, 共同把舞蹈教学提高到更高水平。舞蹈教师处于教学课堂的主导, 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的主次, 影响着与钢琴伴奏师的配合工作, 影响着舞蹈动作的艺术演绎, 要想诠释好舞蹈并教授学生正确的舞蹈演绎方法, 舞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掌握专业水平, 具有一定的舞蹈音乐分析水平, 善于沟通协调关系, 积极建立与伴奏者、学生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钢琴伴奏能够推动舞蹈教学的有序进行, 促进学生学习舞蹈的能力, 是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舞蹈钢琴伴奏不是单纯的脱离舞蹈而演奏, 而是真正融入到舞蹈中去, 利用钢琴的艺术表现力规范舞蹈的演绎步骤。舞蹈老师与伴奏师双方的搭配影响着舞蹈教学质量的高低, 正确认识钢琴伴奏这一专业, 最大化发挥出伴奏即兴、灵活等特点, 辅助舞蹈老师培养舞蹈者的节奏感与表现力, 理论融于实践, 不断学习探索, 创造出更适合舞蹈学习的情境氛围, 提高舞蹈艺术与音乐演绎的表现力, 真正提高舞蹈学习者的艺术水平。

摘要:舞蹈是表现生命律动的一种形式, 常常伴随音乐旋律完成整套动作, 钢琴演奏自古以来便具有高雅独特的音质魅力, 其音域、音色、和声、音量等都极富感染力, 常被用来作为舞蹈演绎时的伴奏。钢琴伴奏能够提高舞蹈艺术的感染力, 促进舞蹈教学的优质完成, 对舞蹈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该不断探索研究钢琴伴奏的作用, 将其完美融合于舞蹈教学中, 提高学校舞蹈教育的品质, 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钢琴伴奏,舞蹈,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敬轩.探究钢琴伴奏在舞蹈中的作用及特殊要求[J].神州, 2013 (13) .

[2]杨莹杉.浅谈钢琴伴奏在舞蹈基础训练课中的艺术作用[J].文学教育 (中) , 2011 (04) .

论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第4篇

【关键词】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2-012-020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在现实教学工作中,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教学反思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催生教学智慧、提高教学能力、个人素质,面对新的教学要求与新时代特征,反思教学成为教师的成长必经之路。快速地成为“反思型教师”也成为教师成长的必然选择。但是教学反思的方式与内容各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理念

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决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对于学生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作为教师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统一,与国家和民族利益保持一致,要随时修正自己不正确的教育理念。比如,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学生的成绩,十分注重学生的分数,当有些学生分数达不到自己要求的时候,就对学生处罚或者区别对待,做出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不相符合的行为,严重影响到教师的社会形象,并给学生的身心方面造成了伤害,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学生观。作为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明白社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或各种专业性的人才,对学生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或区别对待学生的行为严重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显然也与时代特征不相符合,严重违背教育公平与公正的要求。

2.反思教学内容

保证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是教学中必须的首要的问题。因此,教学内容正确性的反思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教学内容不正确,说明存在教学失误,教学失误可以折射出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因此,通过教学反思能发现并纠正错误。其次在教学内容正确的前提下,必须再对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进行反思。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脱离教材,但也不能照搬教材。教材内容只是一个参考的蓝本,并不是唯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教材里的内容就可以,而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拓宽视野,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以提高其个人素质。所以,对教材内容地分析与处理、对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都要一一认真思考和研究,在以教材内容为主要线索的前提下,适度地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内课外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能使教学内容由单一化变为多样化,教学课堂丰富化生动化。一个缺乏大量知识信息的课堂是毫无吸引力的、干瘪的、乏味的,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育目的。所以,在教学内容反思方面既要对教学内容的正确性进行反思,也要对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进行反思。

3.反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即为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上好一堂课,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课程内容是难以具体落实的。自新课改后,教材的内容编写更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目标、易混淆易错的知识点等方面,都要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及反思。对其中用到的教学方法、原则、手段、教学顺序安排也必须反思。但凡优秀的教师,都非常注重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严谨而认真的教学设计的反思,是优秀教师炼成的必修课程。

4.反思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能直接反映出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教学目标有没有达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恰当,教学态度是否端正,是否高效地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是否自身有迟到早退拖堂等现象。经过这些系列的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也不足,对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应该如何去弥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只有养成总结和反思的好习惯,才能快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5.反思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如何,能直接体现师生双边活动结果的好坏。一个称职的教师不能不重视教学效果,只管教书不顾效果的教师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优秀而称职的教师对于教学效果的反思是非常重视的。而对于教学效果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学生作业方面着手,看大部分学生能否轻松地完成作业,作业的正确概率是多少,有无抄袭敷衍的现象;其次,从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观看教学效果;再次就是可以通过调查和学生交流了解教学效果。无论效果好坏,都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原因,作为今后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好的将来怎么发扬,不好的如何去纠正、补救,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6.反思学生学习的方式

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新课改要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只有掌握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价值感与成就感,树立对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7.反思教学方法

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最主要的是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方法,但是无论什么样的风格,都离不开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有的老师讲课非常有吸引力,除了个人的高素质之外,更与他的教学方法有关。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是教学方法的使用与选择,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比如,对于年龄小、年级低的学生,教学中最好运用更多的直观教学法,显然更爱受学生的欢迎,更适合学生身心的特点。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学内容相对简单的情况下,讨论法更适用。教学方法的选用标准不一,除了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要符合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规律,只有从多个角度去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才能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8.反思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各类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关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对话互教互学的过程,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处于共同学习、教学相长的状态。教学过程不再是单方面设计并运作的“单边活动”,而是变成一种互动的、发展的“双边活动”。因此,素质观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新课标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如果要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前提必须是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9.自身知识的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自身文化素质必须过硬。首先得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自己必须先掌握;其次教师还应当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的知识,这类知识是用来支撑学科知识的,为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提供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第三,还应当有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指学科教学法知识,它能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怎么教”的问题;最后是具备文化知识,主要包括一般的人文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基本的艺术素养等;另外,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时代的发展突飞猛进,教师的知识还应当与时俱进,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和新课改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

教学反思的主要作用 第5篇

近日,有幸和工大附中的周老师一起同上《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的异构课。在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想法。

一、选课题因为最近正好听了优秀老师准备的公开课,于是考虑,如果是我,我将如何处理这节课。正好本区安排研讨课,对同课异构进行研讨,哪种教学模式更适合该内容的教学,于是选了该课题

二、确定教学目标定下课题后,我首先仔细研究课标的相关内容和要求,然后阅读教材,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确定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等。

三、查资料在确定目标后,我查阅各种资料,包括配套的纸质和电子教学参考资料,反复研究多套他人和本人以前的教学设计,确定教学思路。

四、撰写教学设计

在学情分析这一块,我重视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生活的实际结合,强调“科学源于生活”的观点,激起学生的学习信心,强调思想情感教育在生物学中的渗透。

在教学准备这一环节上,因为是给外校学生上课,对学生课前准备的布置是由其课任老师提出,我主要进行的是老师准备的这一块。

关于教学环节的设计,我进行了无数次的设想和修改。因为考虑到在外校上课,所以,我将课堂学生实验实施的环节省略,留给学生课后由其课任老师指导执行,把第二课时的内容提到本课时上,所以容量较大。但考虑的学生思维已经启动,所以就一气呵成,将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列举完,课时紧张在所难免。

关于教学流程部分。

首先是导入部分。为了节省时间,在进行语言描述情境后直接导入。同时也考虑到后面的视频和画面较多,所以导入简单化处理。而动物行为的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动物状态的变化学生难以理解,所以用画面展示,罗列了多种动物的行为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为后面的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第二,这节课的重点是列举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这部分的教学,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了生存、繁殖,对环境作出适当的反应而出现各种行为,因此,按照教材处理,先探究身边的小生命蚂蚁的最常见的觅食活动开始。但由于重点是列举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因此我只是根据课件上设置的蚂蚁搬食物的情境指导学生试着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然后播放事先录好的学生实验活动片,引导学生得出:饥饿的蚂蚁有觅食行为;播放图片归纳觅食行为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列举其他动物常见的觅食行为。

在学生列举动物的各种觅食行为后,说明在复杂多样的环境中,不仅要觅食,还要有很多类型的行为来应对环境。通过设问:你们还知道动物有哪些常见的行为类型?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填写在教材P61的表格中,然后请个别组列举。在学生列举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指出根据动物行为的意义界定各种动物行为的名称及概念。

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展示课件上的画面,指导学生判断画面上动物正在进行的行为类型,检查教学效果;布置学生思考动物的这些常见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上。通过画面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研讨交流并完善方案,注意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列举动物行为之前,播放图片归纳觅食行为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列举其他动物常见的觅食行为。从而激起学生展示自己在生活中获取的知识、帮助他们明白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源自课堂和课本,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及生活中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达到“学习即生活”“生活亦学习”的境界。

在学生列举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指出根据动物行为的意义界定各种动物行为的名称及概念,培养他们提炼科学知识的能力;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保护动物、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意识强化;在列举节律行为时,老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节律”的灌输,指导学生特别要在青春发育期遵循自身的节律性,白天努力、少做“夜猫子”,以保证健康成长(由于内容很多,也就不在“生物钟”知识点上纠缠,只是点到即止);在归纳社群行为特点时,强调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的职责,因此做好自己的事,就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才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重视课件设计。课件是很好地教学工具,它不仅能直观形象地展示抽象的科学知识,也能因为精彩的画面和实际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理解知识,展示一些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让学生亲自体验、参与的活动等。但如果运用不当,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起到负面影响。因此,课件的设计,我也非常重视。既要画面引人,又要能恰当地表达教学意图还要把教学的重要内容突出出来。因此,我首先构思好版块,然后上网搜集资料,从众多的资料中筛选最合适的;搜寻配套视频,用数码相机拍摄编辑找不到的现成资料。就是画面的是否形象,我要动了很多脑筋、搜了很多图片,才得到这些可能既是学生喜欢的、又不引起学生太多遐想的画面。

课后反思

尽管课前备课反思很多,但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还是有犹豫的地方。

一、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如何导入“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这部分的教学,总觉得有不妥之处。课件设计的是“蚂蚁拖食进入蚁洞”,老师设问“这是蚂蚁的什么行为?”“觅食行为。”“蚂蚁有觅食行为吗?”,这种设计是为了避免课堂学生的猜测过多、老师解答过程过长,从而避免课堂时间过长、冲淡主题。但这样设问,我总是觉得好像和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不一致。课后细细想想,觉得教材设计者的意图可能是通过探究蚂蚁喜欢取食哪种食物,得出蚂蚁有觅食行为这个结论的。其实,在探究出蚂蚁爱吃哪种食物的过程中,只要稍加引导,就能推论出“蚂蚁有寻找爱吃的食物的行为,这种寻找爱吃食物的行为就是一种觅食行为”而导出重点部分的教学。还有当时觉得这部分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所以想换种导入方法,就是将蚂蚁聚集在米饭粒周围的画面换下蚂蚁搬菜粉蝶的视频,这样就可以直接探究饥饿的蚂蚁聚集在米饭粒周围是否是觅食行为,从而导入“在复杂的环境中,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顺利进行列举多种行为类型重点教学了。这样既可以避免生硬的转问“蚂蚁有觅食行为吗”这个问题,还可以节约时间进行重点部分的学习。也不知为什么,在设计这部分教学时,怎么也走不出思维怪圈,终究是按照一开始的设计思路教学了,真是件莫名其妙的事。可能当时觉得这种教学思路也能达到教学目的吧,但现在细想起来,终究觉得有不妥之处。

二、列举动物行为类型部分的教学列举动物行为类型是本节课的重点。关于这部分的教学,课前有两种思路,一是老师先列举一种类型的动物行为多种表现,然后归纳出该动物行为的概念,再请同学们拓展举例;二是按照教材大致安排,先引导学生知道蚂蚁有觅食行为、图片展示多种动物的不同觅食行为、概括出觅食行为的概念、请同学们列举常见的动物的不同的觅食行为,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常见的动物的其他行为、说出判断行为类型的依据、老师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及评价、其他小组再举例补充。考虑到给学生充分参与并多思维,所以选择了第二种教学思路。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给予恰当地指导。但遗憾的是,教学中课堂时间太紧,又因为是借班上课、不能将设计的内容留待下一节课进行。因此,在课堂上,只是请一小组就某一动物行为类型如防御行为等列举了两例、在诱导他们说出规类的依据后,就没让该组继续说完他们交流的结果,而是把机会给予了其他小组继续说其他某一动物行为的类型的例子了。虽然,在后面的“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例子吗?”补充回答中可以弥补部分遗憾,但还是不能让全班各组都有发言的机会,就是发言的小组,也不能将本组的交流结果全部呈现,可能影响了部分同学积极交流的情绪。课堂结束时,如果让学生们把交流的结果交给他们自己的老师评价可能会有所弥补,但当时却没有考虑完善,这就让我对这节课的处理,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三、课堂教学中,语速有时过快。教学内容熟悉程度不够,语速过快,就凸显了课堂思维的停顿,使语言表达表现出不够流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语速的调节上,我要注意加强调节。

教学反思的主要作用 第6篇

力的提升!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教师明确本课教学目标以及学习的意义。

(三)学生展示

展示学生预习、讨论的效果。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反馈预习的效果。

(四)教师释疑

在学生展示过程中,经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很多问题基本上都已经解决,对于一些知识疑点教师给与明确。

(五)小结交流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本节重点。

(六)达标练习

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后反思

(一)、本节课坚持了学校倡导的“四步互动教学”和吸收了兖州一中教学中一些教学方法,但本节课进入角色比较慢,开始有紧张感,以后要加强训练这方面的心里素质,对于板书的设计应加强,使板书更加条理化,规范化,要注重知识的整合和系统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看、想、说,去体会交通运输与人们的密切联系,懂得怎样使用和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明确通信和商业与我们的关系。

本组点评:

优点:

(1)目标明确

(2)环节齐全

(3)注重详略,注意重点

(4)注重双边活动、积极主动

(5)讲练结合、即时巩固、锻炼能力

(6)语言准确简练

(7)讲的细致

(8)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9)联系实例

(10)容量大

(11)材料利用充分

不足:

(1)板书应规范,更加调理一些

(2)注意知识的整合,大胆删减不需讲的东西

(3)讲的偏多,注意少讲、精讲

(4)板图时注意颜色的搭配会更加清晰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第7篇

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巧妙之处,比如:

体外转化实验,首先是生物的选择很巧妙,把肺炎双球菌的种类与小白鼠的死活相对应,其中的第四个实验两种菌的组合,更是很巧妙地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

第二个实验的前三个实验已经可以得到实验结论,另外加了DNA酶的实验使得实验结论更加完整严谨;

第三个实验标记噬菌体的过程是最不易想到的地方,要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设计思路,并指出其中的困难所在,让学生自主动脑思考解决困难的方法,设计实验步骤,理解课本上的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

② 由之前学过的生物的分类导入,解释本节课标题,再一起学习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而且要在每个实验得到结论自后都回馈一下标题,利于学生构建本节的知识结构;

③ 注意一些关键点的强调:比如对标题中“主要的“噬菌体∈病毒”、“加热能使细菌失活但DNA分子仍有转化能力”、“RNA作为遗传物质同样也有实验验证”等,在合适的时候告知学生,有助于其突破重难点,教学反思《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另外,与本节相关的一个小知识点,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荚膜和致病性关系的问题,上课为学生解答时比较模糊,查阅如下:

荚膜就其主要成分来讲,大多是多糖,少数是多肽,也有个别的不是,一般来说是无毒的。但是它对于细菌的生存有很大帮助:

①抗吞噬作用:荚膜因其亲水性及其空间占位、屏障作用,可有效抵抗寄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②粘附作用: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间粘连,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无生命物体表面,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具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毒力强,有助于肺炎链球菌侵染人体;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细菌荚膜有生物吸附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及胶体吸附在细菌体表面上。

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处于细菌细胞最外层,荚膜犹如盔甲可有效保护菌体免受或少受多种杀菌、抑菌物质的损伤,如溶菌酶、补体等。

④抗干燥作用:荚膜多糖为高度水合分子,含水量在95%以上,可帮助细菌抵抗干燥对生存的威胁。

⑤当缺乏营养时,荚膜可被利用作碳源和能源,有的荚膜还可作氮源。

例如可以引起人类肺炎的肺炎双球菌,分R型和S型,R型无荚膜,S型有荚膜,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轻松的将无荚膜的R型菌消灭,而对于S型则较为困难,而患肺炎。小鼠感染S型菌后会患败血症死亡。

人或鼠的免疫系统对于外来的病菌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教学反思的主要作用 第8篇

1 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1.1 反思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价值观的体现,也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教学理念不仅决定着教学的方向,也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反思教学理念时,为突出“学生主体”的原则,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是否关注了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了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二是是否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加强了书本与生活的联系;三是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了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与语境;四是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文化背景,增强了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五是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了分层教学和个性培养;六是是否关注了学生的生命价值,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空.

1.2 反思教学设计

1.2.1 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指引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和流程,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在反思教学目标时,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反思教学目标的启发性,反思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展示教学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习动机;二是要反思教学目标的弹性,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施教,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个体差异制定了基础性目标和选择性目标,切实做到了分层教学和分类推进;三是要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反思是否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增长了能力,掌握了规律和方法,并充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2 反思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在反思教学的重难点时,教师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反思是否准确地把握了重点和难点,既要反思教材中的重难点,又要反思学情中的重难点;二是要反思是否科学地突破了重点和难点,既要考虑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要考虑巧妙地启发引导,在化难为易中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1.2.3 反思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教学结构的优劣制约着教学的可操作程度.在反思教学结构时,须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反思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要使教学的操作方案科学有效,就要针对教情和学情反思课程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二是反思教学步骤的严谨程度,既要注意每个环节的导入和衔接,还要注意课堂流程的时间设计,要避免“前紧后松”“前松后紧”和“满堂拖沓”的不合理状况;三是反思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和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调整思路,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流动的、鲜活的生成过程;四是要反思教学时空的设置,要反思是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1.3 反思教学组织能力

1.3.1 反思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当前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在反思教学策略时,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反思教学策略的指向性,反思教学策略是否指向特定的学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二是反思教学策略的操作性,要反思教学策略是否包含具体的内容和步骤,能否转化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三是反思教学策略的灵活性,要反思教学策略是否能够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内容和不同学生的表现进行灵活的调整.

1.3.2 反思教育机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不论教育者是怎样的研究教育理论,如果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作为教师要时常反思教育机智,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反思能否依据教学需要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教学环节,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二是反思能否依据教学生态调控学生活动,具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三是反思能否处理突如其来的教学事故,具有处变不惊的临场应变能力.

1.3.3 反思教学表现力

教学表现力是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情况,在反思教学表现力时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反思语言的表达情况,既要反思语言表达是否准确、严谨,又要反思是否简洁、流畅,还要反思是否生动、风趣;二是要反思情感的表现力,既要反思情感表现是否声情并茂、情真意切,又要反思是否中和有度、情理相生;三是要反思教学媒体的辅助效果,既要反思教学媒体的辅助手段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反思是否增大了教学信息的容量,还要反思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1.4 反思教学评价

1.4.1 反思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应反思在实施评价时是否树立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观念,是否做到了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是否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

1.4.2 反思教学评价的过程性

应反思在实施评价时是否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感知过程、探究过程和情感变化的过程.

1.4.3 反思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应反思在实施评价时是否改变了单一的评价标准,是否采用了档案袋评价法、研讨法、游戏化竞赛等评价方式,是否真正做到了量化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1.4.4 反思教学评价的主体性

应反思在实施评价时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是否开展了自评、互评和个人评、集体评等评价活动,是否切实做到了把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起来.

1.5 反思教学效果

1.5.1 反思师生表现

既要反思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反思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否平等对话、积极互动.

1.5.2 反思教学得失

一方面,教师要反思教学的收获,反思学生是否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开发了思维、增进了交流、触动了心灵、提升了人格,反思自己是否获得了经验和策略;另一方面,要反思教学的不足,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学中留下的遗憾和教训以及改进教学的对策和方法.

2 教学反思的呈现方式

2.1 教学反思的主要类型

开展教学反思,既可以进行“课后思”,即课后反思,并及时撰写教学日记,又可以进行“周后思”或“单元思”,即一周课结束或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并改正;也可以进行“月后思”或“专题思”,即对一个月或一个专题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和反思,总结教学得失;还可以进行“学段思”,即通常的期中教学反思、期末教学反思和学年教学反思.

2.2 教学反思的常用方法

2.2.1 行动研究法

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教学反思是将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考察,同时开辟交流渠道,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将教学实践和反馈意见结合起来,不断改进教学实践.

2.2.2 比较法

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反思,应突出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学生反映及同事评价的比较,并及时矫正不足;明确比较的三个定位,即纵向与过去的自己比,横向与现在的同事比,走向与真正的名师比,从而取长补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2.2.3 叙事法

用叙事法进行教学反思,既可以进行自我反思,用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教学情况记录下来,通过分析发掘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也可以求教他人,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把自己教学中的困惑描述出来,让他人帮助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2.3 教学反思的形式

2.3.1 反思随笔

教师可以在观察学生反映、梳理教学得失、捕捉教学机智、关注同行评价的前提下,坚持选准切入点、把握感悟点、注重及时性的原则,以教学中成功的案例、问题的思考、理论的借鉴、智慧的升华和创新的体验为内容,撰写反思随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就是他在教学实践中写下的大量的教学反思随笔,是反思随笔的典范之作.

2.3.2 反思教案

教师可以将个人反思与同伴互助有机结合起来,把公认的有难度的课程作为研讨对象,组织教师开展议课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与探讨生成能够改进教学的反思教案.

中小学体操教学的作用和主要内容 第9篇

关键词:中小学体操教学策略

综观国内外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状况,体操历来都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十分重要的首选内容,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在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单易行,趣味性强。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锻炼价值和功效是其他运动项目所无法代替的。在新课标中,体操仍然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中小学体操教学的现状分析

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的体操教学情况不容乐观,许多学校的体操内容已经减少,甚至没有了,有的也只是队列队形练习或是徒手准备操了。实施新课标以来,这种情况并没有多大改观,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1)体育教师对体操项目在新课标内容体系中的意义缺乏认识。体育教师错误地认为体操教材的趣味性不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甚至有时学生还会对有些体操技能的学习产生心理障碍,再加上有些体操项目还具有不安全的因素,因而放弃了体操教学。

(2)对学生在体操教学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问题,给体操教学蒙上了阴影。我们都知道,谁都不能保证体操教学中不会发生意外伤害事故,这在很多时候是防不胜防的,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当出现伤害事故时,学生家长往往会做出一些对学校和体育教师缺乏理解的事情,给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带来许多麻烦。为此,一些学校领导就不允许体育教师教学有一定危险性的教学内容,而有些体育教师也为了自身的利益,放弃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心,于是体操内容就这样被悄悄地取消了。

(3)学生厌学。体操教学中学生在练习时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或很不积极,流露出紧张、信心不足、甚至不想再练的厌学情绪。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个:①紧张心理。体操的动作多,技术的差异大,在动作技术练习时,容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这种不协调常常造成动作失败,甚至身体受伤,很容易使学生形成紧张心理;②胆怯心理。部分学生因身体素质较差,动作练习往往有力不从心之感,动作经常失败,极易产生焦虑情绪,总觉得困难重重,于是自信心下降,以致错误地夸大动作的难度,形成“胆怯”;③内容单调乏味。一套操、一个内容、一个游戏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主感到乏味、厌烦。

(4)体育经费紧缺和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制约了体操教学的开展。没有场地器材,就好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操教学也只有等待了。

二、中小学体操教学的主要作用

1.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身体姿势。促进学生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发育

中小学时期,少年儿童的骨骼、身体各器官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是促进正确身体姿态形成、防止身体畸形发展的大好时期。通过队列队形、轻器械体操和徒手体操的教学,有利于学生骨骼、肌肉的协调发展,养成正确、良好的身体姿态,促进身体正常发育。

2.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调节功能

体操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样,如轻器械体操中的攀登、爬越、跳绳、搬运,技巧中的各种滚动、滚翻、平衡,器械体操中的各种上法、下法、腾越、摆动等。通过体操的教学,可以充分发展学生身体的灵敏、柔韧、力量、速度等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并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发展学生空间、时间定向定位能力和平衡能力。

3.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学会运用体操基础知识技能

体操中有大量简单易练和实用性、趣味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并且贴近生活,同时又能激发出中小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这一类教材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学会运用体操基础知识技能。

4.培养学生勇敢、坚毅、果断、顽强和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促进心理素质发展

体操有一些动作是在非常规状态下完成的,并具有一定的难度,如分腿跳跃、鱼跃前滚翻等,完成动作时要求学生及时、果断、大胆,所以通过体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果敢顽强的心理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另外,体操具有艺术性、可以表演和展示自我的特性,适合于学生进行自我表现和自我愿望的展示。也能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操的特点之一就是保护和帮助,要求学生要有合作精神,体操的集体游戏更能表现出合作的行为。在体操比赛和体育游戏当中,要求能与同伴合理分配角色,并且能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所以通过体操的教学,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游戏和体操运动,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形成乐于助人和接受他人帮助的态度,体验尊重和被尊重的感觉。由此可以加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能促使学生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三、中小学体操教学的特点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易于开展教学

体操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性别、身体条件和训练水平以及不同的设备、器械,并可因人、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项目与内容进行教学,以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健美体型的目的。如基本体操中的队列队形、徒手体操、健美操、实用性体操等,都适合中小学生锻炼的需要,易于开展。

2.既能全面又能重点地锻炼身体

丰富、多样的体操内容,为全面和有重点地锻炼学生身体提供了有利条件。合理选择体操内容,既能全面增强学生运动系统、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功能,有效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提高灵敏程度,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全面发展。又可以重点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局部练习以达到平衡发展和矫正某些畸形的目的。这个特点是其他运动项目所不具备的。

3.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体操运动的许多技能在生活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克服障碍、发展自我保护的能力,如轻器械体操中的攀登、爬越、跳绳、搬运,技巧中的各种滚动、滚翻,器械体操中的各种上法、下法及各种支撑和悬垂移动练习,利用跳箱、山羊做各种越过障碍的练习等。这些技能的掌握对人们在特殊情况下的自我和相互救助、保护有很大帮助,也使得体操更加贴近生活实际。

4.趣味性强

在以往的教学中,可能有一部分教师会错误地认为体操教材的趣味性不强。进行体操教学时,学生的兴趣不高,感觉枯燥乏味,同时又有恐惧心理。其实不然,在体操教材中有着大量的趣味性极强的教学内容,如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技巧等等。体操教材的趣味性有待于教师去设计、开发。

5.心理拓展价值

体操运动中的许多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心理体验,承受较强的心理负荷。需要练习者具备一定的勇敢、果断和相互合作与信任的心理品质等。例如,当学生在跳箱上练习“跪撑一向前挺身跳下”这一动作时,完成这一动作的主要障碍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心理问题。练习者只有在克服了恐惧、担心等心理障碍后,才有勇气向前跳下。这一动作对培养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具有的独到价值。因而体操运动具有较高的心理拓展价值,如深入开发利用,体操运动在实现新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心理健康领域的目标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中小学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

体操内容虽然十分丰富。形式多样,有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健美操、器械体操、轻器械体操、技巧、跳跃和艺术体操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体操内容都适合中小学体操教学的。中小学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是以课程标准的精神为依据,有助于学生达成学习的目标。如何更好地选择小学体操教学内容是我们体育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体操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

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与性别特征;②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⑧具有较强的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④在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方面有较强的实效性;⑤要与客观实践相结合;⑥简单易行。

五、结论

虽然当前中小学体操教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体操内容在新课标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其独特锻炼价值和功效更是其他运动项目无法代替的。因而,加强体育教师对体操在新课标内容体系中的意义的认识,转变体操教学观念,开发体操教学资源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物流实训心得体会下一篇:预算管理培训心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