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三结合循环模式”的运用

2024-07-30

体育教学中“三结合循环模式”的运用(精选8篇)

体育教学中“三结合循环模式”的运用 第1篇

[中学体育论文]体育教学中“三结合循环模式”的运用

三结合循环模式是指模仿、徒手学练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循环操作的教学方法。

这一方法在球类基本功教学中运用,不仅能使学生在有限的学练时间里规范地掌握球类基本功,尤为重要的是在学练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想象与肌肉活动协调配合的能力,让学生能切实地体会到掌握技术动作不仅仅是体力活动,更重要的是大脑的思维、指挥,自信心的树立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常规模式”教学,学生听、观、练虽然具体明确,但学生在学练过程中随意性较大,通常是学生拿到了球以后只顾玩乐,对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提出的练习要求,不当一回事,基本上是怎样顺手就怎样练,很难集中注意来体会动作要领,去逐步地掌握规范动作。教师则疲于作单个或小范围的指导,纠正学生动作,既显得被动,又费时费力。由于课堂学练过程中动作的规范化不能严格把关,方法不力,以致大部分学生容易重复错误动作练习,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得不到保证。

“三结合循环模式”教学正是在“常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作为榜样参与,诱导学生学练,严格把握教学环节,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多动脑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反复学练动作过程,逐步强化规范动作意识,使学生听、观、想、仿、练融为一体,紧紧相扣。

课堂教学反映出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练动作全身心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练过程生动活跃、紧张有序,由于学练的`正误动作能及时反馈,动作细节 要领体会深刻,对正确动作的巩固,形成动力定型具有显著的实效性。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把住了规范动作的学练关,课后学生复习、巩固时就能按照规范动作进行强化练习,进而熟练规范地掌握所学练的球类基本功。

我校是师范学校,注重基本功的规范化练习,掌握科学且具实效的组织教法是中师生能力培养的具体反映。因此,中师篮球及其它球类教学不能是简单的教师讲解、示范、组织学生自行活动,切忌“一个哨子、几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

对中师生来说,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来到农村小学,在场地、器材不足情况下,运用模仿、徒手练习与实际操作“三结合循环模式”教学,定会使小学生沉浸在玩中学、练中玩的境界。运用“三结合循环模式”教学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求教师示范正确,?领做示范动作准确优美,具有标准的示范性。讲解动作要领简明扼要,明确重点、难点。例如教授“单手肩上投篮”时要点在投篮手臂的小臂是否与地面接近垂直,否则投篮臂不易固定,动作也就不可能规范。

2.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仿效及徒手学练时要假设情境,强化规范操作意识。

3.组织练习队形变化应尽量少,否则会影响练习密度。例如由实际操作转练徒手学练时,学生在练习地点不动,面转向教师,跟教师口令练习就行了,不需重新组织队形。

4.注意教学对象,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包括新授、复习教材时间比例),密度,合理运用正误对比手段,提示学生明辨自己所学练动作的正确程度。

5.徒手模仿学练时上动的结束和下动的衔接要求学生注意身体相关部位的用力顺序、方向、角度必须合理。

6.球类基本功教学课一开始就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技评是成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三结合循环模式”在球类基本功教学中运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学练过程中任务、方法明确,教学效果

[1][2]

体育教学中“三结合循环模式”的运用 第2篇

一、第一环节:自学(5--8分钟)

①课前5分钟导入新课。内容可以是哲理小故事、寓言、神话、优秀歌词、、名人名言、先进事迹、当今时政、公益广告等;教师可准备材料,也可学生推荐材料,课堂上教师学生口述或发文字材料,让学生了解材料内容。学生先思考后讨论,说启示或谈感受。

②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第二环节:探究(15—20分钟)

①检查预习情况(如生字词、背景、作者、体裁或教师指定的预

习任务)

②出示探究指导。

③师生、生生合作探究问题。

④小组合作解决组员对文本提出的疑问,不能解决的组长记录下

来。

⑤教师巡视对疑难问题适时点拨。

⑥对文本中出现的知识性问题,教师要给予讲解。

三、第三环节:展示(10--15分钟)

①对探究环节各组没有解决的问题,每个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口头交流。

②说积累:学了本课后你积累了哪些优美的句子、段落或哪些修辞、成语。

③谈启示:你学了本课后有哪些启示。

四、第四环节:训练(8--10分钟)

体育教学中“三结合循环模式”的运用 第3篇

﹃后教、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 变“教师为主体, 学生为在四小为指主导”导为”“学生为的教学理主念体。, 鼓教励师环学究学, 生给质学疑, 生提引供导展学示生交合流作的探节作轻平松台, 和谐让的学环生境在中独发立展自自主己、循文●的学习个性, 提高学习效率, 环教陈构建高效夫节循环”课堂教学。模那么式在, 小“学四作环﹄学兰下文面谈谈我的教学中是做如法何。运用的呢?教中1过去的.创设情境作文教学, 自中, 学质疑作文前。学的导的得指非导常往详往尽花时, 把间写较什多, 指么, 模运怎样开头, 怎样结尾, 都一式用纲一, 交提供代, 一大串词语甚至列出具。结果体的提,

学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 写出来的习作往往大同小异。通过学习“四环

节循环”教学模式, 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 习作前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学质疑, 收效良好。

如在指导学生写《发生在家中的一件事》时, 我首先让3个学生上演一段生活小品, 然后让学生自学质疑。由于学生刚看完小品, 剧中情景历历在目, 所以学生很快质疑了许多问题, 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如何?用第几人称去写?小品表现一个什么主题?观后受到哪些教育?自己遇到过这样的经历吗?又是怎样解决的?……这些质疑, 犹如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思维创新的情境。

2. 合作探究, 畅所欲言。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倡导合作探究。合作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 达到开阔思路、取长补短的目的。这一环节教师应该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及时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为接下来的展示评价作好准备。在参与的过程中, 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

如:学生在写《发生在家中的一件事》时, 上演的小品一结束, 我就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同学们合作的激情很高, 首先讨论这段小品的题目:有的用“当妈妈摔倒的那一刻”做题目, 有的说用“妈妈, 我错了”做题目, 还有的用“妈妈, 我再也不惹您生气了”做题目……题目选好后, 又开始讨论故事开头、经过、结果, 等等。同学们讨论激烈, 各抒己见。在交流时, 互相提醒没有述说到的地方。这样组织实施, 不仅每一个学生都兴趣高涨, 而且他们都在互相合作交流中学会了习作, 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也为下一步的展示环节做好了铺垫。

3. 展示评价, 成就激励。

展示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完善习作。这一环节一般放在第二课时进行, 先通过小组互评, 评出小组最佳作品, 然后在全班展示、评议。如读作品《当妈妈摔倒的那一刻》, 学生说:“我转身就跑, 妈妈在后面追。只听‘啪’的一声, 后面的妈妈摔倒在了地上, 我停住脚步, 扭头看, 只见她左手按地, 右手扶腿, 脸上露出很痛苦的表情。妈妈几次想用力站起来, 都没能起来。我的心猛地一颤, 不加思索地跑过去, 用力地扶妈妈……”在文章结尾时, 学生说:“我后悔极了, 妈妈经常给我讲‘尊老爱幼’的故事, 经常对我说对待每个人都得像春天般的温暖, 要多关心人, 爱护人, 体谅人, 只有尊重了别人, 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我就是不听, 经常和弟弟争吵, 惹妈妈生气, 我真不该……我恨不得打自己几下。”

在展示过程中, 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应进行鼓励性评价, 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同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在展示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 要注意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与提升, 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指示;在展示交流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互相欣赏, 互相展示, 要让学生少些失落, 多些认同, 少些失败, 多些成功。

4. 拓展提高, 丰富内涵。

生活是作文的来源, 体验是积淀生活叠加成文的手段。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仅仅局限于小“我”, 以自己为中心, 或以自己周围的几个人或物为中心。也有的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情绪反应上, 或喜或忧, 或豪情满怀或抑郁伤感等。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帮助他们拓宽眼界, 逐步摆脱小“我”的局面, 去体验大环境、反应大题材、写出大气势, 如反应中国与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等。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帮助他们将表面的情绪逐层深化, 纳入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将自己与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 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集体, 热爱祖国, 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事业。有了崇高的思想境界, 才能倾吐铿锵的语言, 才能提升作文的品味。

总之,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是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产物, 它所倡导的“自主质疑·合作释疑·展示评价·巩固提高”, 改变了小学语文作文课堂枯燥、乏味的局面, 激发了小学生写作的欲望, 优化了作文课堂, 提

体育教学中“三结合循环模式”的运用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三结合循环模式;运用

模仿、徒手学练以及实际操作等三种方式相结合循环操作的教学方式就是所谓的三结合循环模式。在高中体育球类基本功教学过程中予以语用,除了能够使学生将球类基本功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有效的掌握之外,还可以在雪蓮过程中促进学生肌肉活动与想象配合协调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的问题

学生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中虽然具有明确的听、观、练,然而在学练过程中却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将球拿到手之后往往只记得玩耍,而忽视了教师提出的练习要求以及讲解示范,在对动作要领进行体会的时候就很少会集中注意力,从而无法将规范动作去逐步的掌握住。而教师在进行指导时无法进行小范围或者单个的指导,很难对学生的动作予以纠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十分的被动,同时又会十分的费力费时。因为动作的规范化在体育课堂学练过程中没有得到严格的把关,而且又没有有效的方法,所以很多学生会经常性的出现重复错误动作练习的情况,从而无法保证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 高中体育教学中“三结合循环模式”的优势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三结合循环模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其中可以作为一个榜样,对学生的学练予以诱导,对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的把握,并将学生进行学练的积极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对学生多动脑筋予以激发,对各种动作进行循序渐进的反复学练,对学生的动作意识进行逐步的强化和规范。

我校对基本功的规范化练习十分重视,所以将“三结合循环模式”充分的运用在高中体育基本功的训练当中。在这个过程中,高中体育师生的力培养的具体反映在了对组织教法的科学且具实效的掌握中。所以在我校的体育课堂教学当中,简单的教师讲解、示范以及对学生自行活动的组织不再是篮球及其他球类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式,从而有效的避免了体育课上出现自由散漫的现象。与此同时,我校的体育运动尤其是球类运动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三结合循环模式”的运用的具体方法

对于高中的教师学生而言,必须要将有效的教学联系方法以及扎实的基本功掌握住,就算出现器材以及场地不足的情况,采取模仿、徒手学练以及实际操作等三种方式相结合循环操作三结合循环模式进行教学,仍然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对三结合循环操作模式进行运用的时候必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予以关注。

第一,教师必须要进行正确的示范,领做示范动作要具有准确有没的特点,同时还要具备标准的示范性。体育教师在进行动作讲解的时候需要做到简明扼要的讲解动作要领,同时还要对难点以及重点予以明确。

第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对学生高度集中地注意力进行严格的要求,在进行徒手训练以及仿效训练的时候必须要进行情境的假设,对学生的规范操作意识予以强化。

第三,教师在对练习队形进行组织的时候应该保证最少的队形变化,否则就会使学生的练习密度受到影响。比如在由实际操作过程向徒手学练过程进行会转化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在练习地点保持不动,然后面向老师,随着老师的口令进行相应的练习就可以了,并不需要进行对队形的重新组织。

第四,对教学对象予以充分的关注,教师需要对复习教材、新授教材等练习的时间比例以及密度予以合理的安排。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正误对比手段予以合理的利用,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可以对自己所学练动作的正确程度予以明辨。

第五,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在进行徒手模仿训练的时候要求学生注意动的结束和下动的衔接时身体相关部位的用力角度、方向以及顺序能够做到科学合理、不生硬。

第六,在进行球类基本功教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上课伊始就将明确的要求向学生提出来:也就是成绩考核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就是技能考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中体育球类基本功教学过程中对“三结合循环模式”的充分运用,其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以及针对性,学生以及教师在学练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方法和任务,所以会产生十分显著的效果,这样不仅与体育教学目标相符合,同时还与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性相符合,所以可以促进球类基本功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鲁国斌. 体育教学中“三结合循环模式”的

运用[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1):40-

46

2 葛幸幸. 体育教学中“三结合循环模式”的

运用[J].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1):

36-40

3 阎成美 ,翁庐英 ,李妮. “三结合循环模式”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探析[J].河北师大

体育学院学报,2013,38(7):547

4 闫芬. “三结合循环模式”在球类基本功教

学中的作用[J].现代体育,2009,2

体育教学中“三结合循环模式”的运用 第5篇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利用PBL与LBL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中,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使学生今后工作中能运用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进行跨文化交际,从事学术交流及其相关活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只是能够掌握基础英语词汇及语法知识,不能达到现代社会中独立综合运用的要求。

二、LBL与PBL教学法

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此法目前仍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 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综上,可以看出二者具有互补性。LBL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积极性。而PBL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减少死记硬背,旨在调动学生主动、自觉、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明性,训练学生科学思维、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过分强调PBL教学法的运用,就会忽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所以应综合运用两种教学法发挥其所长,克服各自弊端,取得更好的教学目标。

三、LBL与PBL结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PBL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准备――课堂分组讨论――教师总结

1.教师设问,应有充分的准备。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准备讨论提纲。选取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与方式来进行课堂设计。

课前一周发给每位同学,要求同学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后,课下分组进行讨论,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2.课堂分组讨论中,教师慢慢“隐退”,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scaffolding)与教练(coach)的作用,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facilitator)、学科专家、信息的咨询者。

3.教师总结 对学生的讨论中出现的共同性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课文的文化知识、长难句,同时点评各组的发言,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法。总体以表扬为主,切忌在学生发言时,纠正某个发音或语法错误,这样会打断学生思路,更可能挫伤其发言的积极性,建议用延迟批评法,将错误记录,待讨论后提出。其次,不必每错必纠,纠错应集中在那些有碍交际和具有长远影响的错误上。

4.课堂教学评估 要正真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评估,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合适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困难,指导了学生的学习策略并给他们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从而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总之。PBL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这样才能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出适当的设计问题,此为做好PBL教学的基本前提。另外,教师要学习和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

同时,PBL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就要结合提纲、问题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积极与其它同学交流沟通,大家同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因此需要学生们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因此,学生也应从自身出发,完成角色转换,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二)PBL对学生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所以在面对基础薄弱的院校学生,教师还应综合LBL教学法来弥补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

因此,采用LBL与PBL为4:1的学时比例是比较科学的分配方法,LBL教学法所占的学时主要应用于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分配给PBL教学法的学时则用于开展各种课堂教学活动。

四、结论

PBL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教学方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而LBL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培养。两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互相取长补短,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将会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促进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三结合循环模式”的运用 第6篇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是永城市教研室推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本模式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儿童的学习机智,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释疑等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环节”指的是:“自学质疑―合作释疑―展示评价―巩固深化”四个环节,各环节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依托生本教学理念,采用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独立平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学习个性,实现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潜能,真正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一、“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运用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1.“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促进了我校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教师具有了学生本位意识、学生主体意识和学生个性意识。新的课程观已在教师心中生根,教师在教学中不再以本为本,把教材当“圣经”解读,而是十分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学生已有经验的回归。部分优秀教师能以教材为平台,并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师上课不再是一味传授知识,而是分享彼此的思考和收获,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进。

2.“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促使教师自觉地转变了自身角色

教师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主动反思,把教材当作课程资源,根据学生与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风格和特点,提高教师自身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

二、“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根本思想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法的本质就是学法,教是为了不教,为“学”引路、架桥、导航。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找到学习的“金钥匙”才是教学的关键。

“四环节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精心设计的“自主学习提纲”帮助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逐步养成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机械模仿、封闭读书转变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的状态。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关系的变化从教师带着教材走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近教材,开始转变成学生带着问题和教材走向教师。“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下,“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显著特点,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的品质。

三、“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构建了生本高效课堂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具有容量大,参与多和探究性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重视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教会方法,教会思考,教会应用。该模式教会学生善于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包括整理系统、分析结构、构建联系线索、总结各种规律、比较知识异同、归纳知识特征等,力争使学生在参与中领会知识内容,在体验中培养健康情感,在探究中形成科学态度,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应用中获取实践能力,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在联系中构建知识网络。如此设计,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1.学生课堂学习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时效性强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要求课堂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示,既让学生明白了学习方向,又给孩子提示了学习方法。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学习,有方向、有方法、有动力,改变了以往那种满眼都是问题,又抓不住实质性问题,满脑都是方法又不知用什么方法,结果什么问题也没解决,课堂学习收效甚微的现象。

2.课堂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讲得再多再好,也不能称为高效课堂。“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学生始终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认真研究,踊跃发言,这样的课堂精彩纷呈。

3.课堂上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课堂上,学生分组学习,全员参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好学生圆满完成了任务,差学生也有收获。学生有收获的课堂就是最有效的课堂,巧妙的设计,科学的指导,多元的评价使每个学生在自己认知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有最大收获的课堂就是生本高效课堂。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是一种实践性强、效果好,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把握“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积极推进,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解放学生,提升课堂,成就教师,发展学校。

体育教学中“三结合循环模式”的运用 第7篇

二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1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当前高校大多数都是采取学年制和学分制。学年制是便于管理者的出发点而建立的,其强调的是授课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中心地位,突出的是在教学管理中的统一性与共同性,而在这种传统的群体制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就忽视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教学管理活动的灵活性要求。由于对学生个性理解的偏差,学校经常会处在一种错位的境地。但学分制则要求能够方便学习者,并且能够服务于学习者。高校对学分制的内容、本质、规律和方法的认识往往较为缺乏,传统的学年制当中,以教师授课为主、工作意识和任务导向等观念,仍是目前较为主流的价值取向,因此使学分制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贯彻执行,从而出现了对学生的管理有余而服务工作不到位的现象。

2选课体系不科学,教学资源匮乏

首先,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必修课,选修课比例非常小,开放课程数量太少。第二,组织部门之间的障碍阻碍了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设置,阻碍了知识的集成。在分支的选修课中专业课程的主题系统和组织形式,不能参与跨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只注意适应要求的高度专业化的知识,而忽视了高度的综合,但也使某些专业逐步淘汰。第三,由于可选的课程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缺乏有效地管理,选修课质量也不高。课程资源的短缺,课程质量不高,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过程考核机制不规范

众所周知,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但是,仅用学分并不能完全衡量出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在选课过程中,多数学生选课盲目,避难就易、随波逐流,追求市场适用性,不可避免地存在趋易现象,即尽可能选择容易过关或者容易完成学习过程的课程,从而导致学生为了学分而避实就虚地选择一些相对容易的课程。还有一部分是学生原本感兴趣的,因选课学生不足而不能开课,导致学生只能选择其他课程修习。这样学分虽然修满了,但是学习的质量还是下降了。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高校无论是实行学分制还是学年制,都应将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学习质量考核制度是必要的环节。

4教学管理过程管理力度不够、评估体系不健全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可以起到多方面的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可以及时获得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工作状态的反馈信息;第二,可以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工作状态的质量进行准确客观地评判;第三,可以结合各种评估手段约束和激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成员;第四,可以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持续提高并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第五,可以促使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我校目前在教学过程的管理上不能规范地开展工作,制度也不健全,导致一些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不顺利。一旦到了评估的时候就临时抱佛脚,准备和收集各种材料。对学习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跟进,使问题累积,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造成严重后果。评估体系本身是具有规范、导向、促进、诊断、反馈等多种作用,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简便的适合学校自身的评价方法,使得评估结果不具有可比性和权威性,从而又恶性循环,导致教学过程监管力度和积极性降低。

三运用PDCA循环理论改善我校的教学管理

1制定计划

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上,定期召开学习委员会议,落实各项教学工作。特别是在开学初期,将本学期的重点工作进行安排,列出教学工作的各项事宜及大致开展时间,各班级的学习委员以此为参考,并结合每项工作实际开展时发布的具体通知进行有计划地实施。并且针对各个班级当前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地指导。在各班形成以学习委员为中心、班级同学积极配合的良好班风。加强对学习委员的培训,本着对每位同学负责的态度,做好日常工作的通知及总结汇报工作。同时也在与学生的交谈中,灌输每位同学配合学习委员、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正确思想。

2实施计划

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教学策略,灵活实现实验探究与教学探究的相互融合。实验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把观察引向深入,让学生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直至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论探究通过对理论探索和演绎来研究,诱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新概念。教学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我的业务知识和综合素质,采取有效合理的管理方法,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对象上要有针对性,执行上要有严格性,明确管理目标,敢于面对棘手问题,时时进行跟踪评价、反馈处理,及时对出现的问题或发生的情况采取措施予以修正,以便实施。毕业生的毕业率向来是学院高度关注的焦点。为了毕业生能如期顺利毕业,通过对以往毕业生常发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学年,进行在校期间课程修习情况的总结验收,即提前一年进行毕业资格审核。按照毕业生毕业及获得学位的要求进行对照,将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列出,如必修课通过补考或重修仍未通过者、选修课学分修习未能达到毕业要求的、学位绩点不能满足获得学位要求的、曾经有违纪现象者等,将有这些问题的学生一一列举。首先与学生本人核对所罗列信息的准确性,对确实存在以上问题的学生进行日常监督,这些监督通过学习委员或者直接与学生本人进行联系来实现。同时将该信息也通知学生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让他们及早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在选课、学习报名及考试报名的日常工作中,提高对这些学生的督促力度。

3检查效果

根据计划,通过验证、分析以及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来评价、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和效果。从评价结果中得出实行的方案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不是合适的实施方案。然后将反映出来的问题放入下一阶段的PDCA循环中,直至问题最终解决。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以班主任的优势及管理学生教学工作的便捷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收集信息,掌握计划的进展程度,从而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对整体实施方案进行协调和改进。教学管理的各项举措经过上一阶段的实施,结果如何可以在这一阶段得到良好检验。结合学生每学期的期末成绩、各项工作开展的情况,完善这阶段工作的开展。例如通过学期跟踪,再一次总结毕业班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部分学生确实已经解决了课程未通过、学分未修满等问题,而尚存问题的学生通过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的共同帮助,也取得了预期的满意效果,将问题学生的数量降至最低甚至使问题学生全部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侧重与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联系,旨在能够及时发现计划实施中未解决的问题,进而改进实施策略。

4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提高成效

体育教学中“三结合循环模式”的运用 第8篇

一、在“读”中体验情感

《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咏, 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有时候, 我们的讲解是苍白的, 就好像面对着一道美味佳肴, 我们首先应该去品尝, 感受其带给我们味觉的美好, 然后才有可能去关注它的烹制方法、营养成分。而诵读就是让我们充分品尝“诗词”这份大餐的最好方法, 它能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

(一) 创设情境, 走进诗词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是教育界经常的话题, 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 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我”即诗人、诗人即“我”的感觉。如学习杜甫《登高》一课时, 正值秋风萧瑟之时, 这不正是一个创设情境的契机吗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千二百年前的秋天, 重阳节前后, 在夔州, 长江边上, 秋风凛冽地吹着, 吹得万木凋零, 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 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 有一位老人, 衣衫褴褛, 蓬头垢面, 步履蹒跚, 跌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这不正是品味诗句情感的最好的开始吗 ? 良好的情境, 需要老师敏锐的观察、精心的设计。

(二) 寻觅“重读”, 悟出情感

所谓“重读”, 即在朗诵中加重语气, 增大音量, 以强调所读内容。诗句中哪些词语需强调 ? 为什么强调 ? 传统的做法是老师直接把自己认为需重读之处提出来, 让学生们照葫芦画瓢。毫无疑问, 这是对学生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极大的抹杀。那么, 如何让学生自己“悟”呢 ? 这就需要老师设计启发式的问题了。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我们可以设计几个层次的问题:a.概括这一句的主要内容。—描写了秋天长江边的景色;b.景色有什么特点?—悲凉、冷清;c.如何能看出景色的悲凉、冷清呢 ?—“急”“高”“哀”“清”“飞回”体现出来的。这三个问题思路清晰, 层次推进, 也绝无“为难”学生和牵强附会之感。到了第三个问题, 学生便能顿悟:哦, “急”“高”“哀”“清”“飞回”一重读, 悲凉的情感就表达出来了。

(三) 比较韵脚, 体会转变

在一些乐府诗和词中, 常常通过韵脚的转变来改变情感。以李白《蜀道难》为例。第一段用“噫吁嚱,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一句领起, 以“天”字起韵, 至“连”字结束, 连压五韵 (iαn) 。第一句总写蜀道的高危, 突出蜀道的难行, 奠定了全诗豪迈狂放的情感基调, 接着用四韵八句写了蜀道的来历;然后换韵, 以“川”字起韵, 至“叹”字结束, 连压四韵 (uαn/αn) , 写蜀道的难行。一般说来, 韵字开口度越大, 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 韵字开口度小、音阻大的易于表现凄婉之意;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 仄声韵 (含入声) 合于悲抑之情。我们看到, 这一段所压韵脚不单开口度较大, 而且都是平声韵, 所以要读出豪迈狂放之意、昂扬激越之情。在诵读教学中, 这样的“点”很重要。学生一旦用转韵的规律找到这样的“点”, 便能拥有一份成就感, 对诗词的投入便又自然多了一分, 前后部分的诵读自然也能更有意识地表现出感情的变化了。这样的“奖励”正是学生自己给自己的。

二、在“思”中加深领悟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早在20世纪40年代, 罗农父先生在《国文教学经验谈》中指出:“只能了解, 不能欣赏, 那么读人家的作品, 就只能懂得它的意义, 还不能辨出它的风格的高卑和雅俗;自己写起来, 也只能做到通的一步, 还不能做到好的一步。”如果说“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个起点的话, 那么“思”就是“荡开来”的一个关键步骤。能否在色彩绚丽的花儿中看见五颜六色的美, “思考”是加深领悟的原动力。

按照张炳隅先生的说法, 在文学鉴赏过程中, “思考”指的是“思考”过程中接受美感的审美活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此一层面的工作可简言为“对话”。如何构建富有张力的课堂空间, 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完成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三种对话必不可少。

(一) 构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诗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 教学过程最首要的是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收集处理信息, 建构意义。而诗歌教学应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读课文, 通过对话, 进而领会课文内涵。如在教学《蝶恋花》一诗时, 我提出:“明月不谙离别苦”这里为什么写“明月”而不是“残月”呢?于无疑处点疑, 组织学生讨论,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时候, 好多同学都抓住了“不谙”这个关键词, 正是因为“明月”明亮、饱满, 它才不会明白离别的悲凉和伤感。因此, 适时、巧妙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情感, 让学生和文本再一次的“亲密接触”, 会大大深化阅读体验, 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二) 构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最为重要, 它不仅能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也会带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让课堂在动态美中生成。而现实中, 很多无效提问不仅会框定学生的思维, 有时也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如一位教师在讲《声声慢》时发问:“词人为什么寻觅?她丢失了什么?”“丈夫!”一位同学的大声抢答让教室里哗然一片。很显然这样的提问所引起的不假思索的回答破坏了整首诗的意境, 也破坏了学习氛围。所以, 想让课堂真正成为对话的场所, 就要让课堂对话具有挑战性。只有富有挑战性的话题,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在教学《渔歌子》这首词时, 我提出:“这个钓鱼的老者在斜风细雨中为什么不回家?” (学生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讨论结果怎么样?这位老者为什么“不须归”?

生:因为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所以他不想回家。

师:是啊, 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坐在小船上垂钓老者看到了——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看到了——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看到了——

生:斜风细雨。

师:如此迷人的景色, 怪不得他不想回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

生:因为他看到了河里的鳜鱼太肥美了, 他想多钓一些回家, 而且他还准备了箬笠和蓑衣, 下雨天他也用不着急着回家。

新的课程期待老师的角色转换成导演, 组织课堂教学, 提示学生演好自己的角色, 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老师不是放音机, 学生也不是答录机。老师不是解惑人, 而是摆渡人。构建好师生之间的对话,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学会表达。

(三) 构建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每个人都以自己不同方式去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因此, 学生对文本意义思想感情的多元性必然会引起学生间认知经验、情感、智慧、灵性的碰撞, 形成“矛盾”。让他们对话, 让感性的同学尽情讲理, 让感性的同学痛快的描绘。

例如在教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时, 学生就对结尾一句“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中的诗人情感产生了争论。有的认为这是一种旷达的人生观, 有的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双方各执一词, 据理力争。在“激烈”的“对话”中不仅认识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诗人形象, 也完成了作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解读。

一个鸡蛋从外部打开是食物, 从内部打开是生命。而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无疑是年轻的心灵所进行的一次次关于文本体悟、关于生命体验的对话, 哪怕幼稚也无关紧要, 他们定会慢慢成长, 走向成熟。

教育不是知者带动无知, 而是师生共同追求真理, 对话是发现真理、展示与把握意义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对话才有创新。只有在对话中, 在理解中, 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完整精神境遇的整合与共享中, 才能超越功利性教育, 才能扎根于人的生活境遇, 追寻人生的意义, 使精神获得有价值的生长, 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在“写”中提升能力

如果说前面的两个阶段算是“入得去”的话, 那么这个过程就是“走得出”了, 在这一阶段, 学生的思维发展要经历由感悟、思考, 到深入思考, 甚至到研究、批判的变化, 以思维促写作, 用文字来表达情思。

(一) 艺术改写, 锤炼语言

如在教《雨霖铃》时, 让学生将诗歌改写成散文, 用散文的笔法描绘诗歌所描写的优美意境, 演绎诗歌的情感。教《邶风?静女》时, 让学生发挥想象, 在原诗基础上加以创新, 把《邶风 ? 静女》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 然后发表在班级博客上, 全班一起分享几十个不同版本的爱情故事, 有至纯唯美的爱情故事, 也有故事新编搞笑版的爱情故事。

(二) 多角探究, 质疑批判

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 提炼出“自由探究”的小话题:美在动静结合, 美在选词炼句, 美在语言的豪迈, 美在情感的奔放, 美在侧面烘托, 美在视点变化……在教李商隐的《锦瑟》时, 可以让学生就诗歌的主旨展开探究, 你倾向于“爱情悼亡”和“自伤身世”哪种说法呢?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言之成理即可。

(三) 横纵联系, 对比激趣

如在教完柳永的《雨霖铃》和晏殊的《蝶恋花》之后, 我引导学生比较两首离别词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教完李清照的《声声慢》, 引导学生阅读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作品, 例如《如梦令》《一剪梅》等, 让学生自主比较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特点。

(四) 巧用诗词, 连缀美文

作文中适当引用古诗词, 会使文章语句意蕴十足, 文采飞扬, 既能体现考生的文化底蕴和作文潜能, 也能体现考生炼字达意的能力。因此, 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将不同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大致一致的诗句放在一起表达一个话题, 不失是一个有效的训练。如高考作文《打一场母语保卫战》开头:“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试问, 哪一种语言有这样灵动的气韵?“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试问, 哪一种语言有这样绚丽的色彩?“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试问, 哪一种语言有这样恢宏的气势?

在这一开头巧用杜甫《绝句》以及《诗经·卫风·硕人》和曹操《观沧海》的诗句构筑反问及排比句式, 指出汉语的灵动的气韵、绚丽的色彩和恢宏的气势, 一气呵成, 入题神速, 引人注目。

新课标指出, 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 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而这样的“读、思、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读”中开启体验的大门, 在“写”中提升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在所读、所思、所写中逐渐领悟古代诗词的魅力, 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创新认识, 并在写作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想象力、思辨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满足于学生长远需求的教学模式, 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必将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秋玲.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2]朱月明.我怎样朗诵古诗词——古诗词朗诵技巧探究[J].语文建设, 2009 (11) .

上一篇:4s店开业方案下一篇:申请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