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精神范文

2024-06-15

新东方精神范文(精选10篇)

新东方精神 第1篇

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牧童到山上放牛,每天必须经过一条裂开的岩缝。开始的时候,由于牛太小,跨不过这条岩缝,牧童怕牛掉下岩缝摔死,所以便抱起牛跨过岩缝。久而久之,牧童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每到岩缝前都会很自然地抱起牛,跨过岩缝,来回两次,每天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牛渐渐长成了大牛,可是牧童却没有改变自己的习惯,每次经过岩缝的时候,依然自然而然地抱起牛,跨过岩缝。久而久之,牛在长大,牧童的力气也在一天天地增加,最后,牧童就成了一个可以轻易举起一只数百斤重物的大力士。小时候的我是个彻头彻尾的功夫迷,对这种练习绝技的人非常的崇拜。我总是要求父亲一遍又一遍地给我讲这个故事,自己仿佛就是故事里的牧童,渴望着快速长成大力士。现在回忆起这个故事,其中的道理非常明显:牧童抱牛的故事,就是一个高手长期重复修炼基本功的过程。其实,很多上乘的“功夫”都来自于极其扎实的基本功。基本功的修炼,需要我们把简单的动作长期地、重复地、不断间地练习,练到非常熟练,熟练到成为我们的生理本能,熟练到出神入化的程度,熟练到极致,最后把成为极致的东西转化为我们内在的生长基因。把简单有效的东西练到极致,不是要求每天只做简单的重复,而是当你在“做”的时候,每次都比上次进步一点点。就比如,有一段时间,我练习俯卧撑,当时给自己提出一个原则:每次只比上次多做一个,就这样不断练习了2个月,最后的成绩居然是让我都没有想到的,最多的时候我可以一口气做120多个俯卧撑,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这就是“每次进步一点点的”力量。

工作当中,有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Back to Basic,练好基本功。比如演讲,早期我在讲课的时候肢体语言幅度大频率高,语速快,表情也比较夸张,为的是用这些“形式”吸引观众,但是对内容关注不多。现在我的演讲风格与过去差别巨大,表情很单一,至始至终只有“微笑”这一种表情,几乎没有夸张的手势,有时甚至把一只手放到裤兜里,只用另一只手拿着麦克在讲,但是讲的“内容”全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经过我的深思熟虑,一定会对观众有所启发的,否则我不敢讲。现在的演讲虽然没有那么花哨,效果反而好了很多,从观众全神贯注的表情中,我可以评估出“内容”对他们的价值。其实,演讲的根本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内容”要对观众有用,而且最好直指核心,一针见血,一剑封喉,促使观众立刻马上行动。如果只为了在短时间吸引观众注意力,那么这种演讲很难在观众的记忆和心灵当中留下任何痕迹。

Back to Basic,回归基本功,回归事物最核心的内容,这就是我们可以从平凡变得不平凡,从平庸变得卓越的根本原则。(编辑:姚阿珊)

新东方精神 第2篇

《新东方精神》读后感

《新东方精神》读后感 ――刘方琼 跨入大学的校门,我们的奋斗之路并未结束。怀着奋斗不息的目标,度过实而特别的四年。 拥有动力.。在竞争愈加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不能不努力,这是外在的推力。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推力:不断进取的心。内在推力比外在更难实现,但是更加持久。形成并保持优秀的习惯。当我们习惯的做某件事时,就不会觉得勉强或很难坚持下去。另外我们要能忍受孤独和失败。学习是一个人的战争,耐得住孤独才能走到最后,看到成功的曙光。失败并不可怕,它所带给我们的`经验、反思远比享受成功的喜悦有价值。 成功没有尽头,生活没有尽头,生活中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也没有尽头。把我们今生的每件事做好,我们就已经构成了永恒的一部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新东方精神 第3篇

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

完成时间:2013年11月

主要材料:黑色花岗岩、方钢、灰色砖、黑色砖、灰色壁纸、蓝色布艺等

摄影:蒋国兴

本案以中式为装饰底蕴,灰色、白色、黑色为主色调,湖蓝色为铺色。设计师巧妙地将这几种颜色穿插使用,表达对清雅含蓄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也让更多时尚青年喜爱,让人以现代的眼光感受中式文化。

马仕玖煲位于新疆阿克苏,是一家主营汉餐的直营连锁店,定位在中端餐饮市场,遍布新疆各地。主打以煲为主的菜品,口感美味,备受顾客好评。本案以中式为装饰底蕴,用出跳的色彩打造出一个时尚、简洁的现代中式餐厅。

灰色、白色、黑色为本餐厅的主色调,湖蓝色为铺色,设计师巧妙地将这几种颜色穿插使用,融合一起。灰白黑诉说着中式经典,蓝色增添了餐厅的活跃氛围,蓝白结合突显了时尚气息,表达对清雅含蓄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也让更多时尚青年喜爱,让人以现代的眼光感受中式文化。

餐厅的功能布局分明,分前厅、散座大厅、包厢区,整体规划动线流畅。入口前厅以黑色为主色,设计师巧妙地运用包间的灯光,透过简单流畅的线条隔墙,暖意洒来,倍感温馨。而地面则用光面如镜的黑色花岗岩,与顶部的斜边条镜上下呼应,拉伸了空间感,使来客进厅后视觉倍感开阔。

透光的木格前台倒影地面,别有风味。前厅左侧设计了等候区,以长条中式凳为造型,人性化地保留功能部分,也与周边环境所融洽,一步一景。经过前厅是散座区,映入眼帘的是以白色圆管组成的鸟笼圆形卡座。弧形的线条柔化了中式简练线条的生硬,半开放式的鸟笼隔断设计,不阻碍来客的视线,整个大厅尽收眼底。散座大厅以白色为主色调,蓝色的沙发垫做铺垫衬托,有别于前厅的大气,更现代、时尚、清新、自然。边窗用不规则的条型木条隔断饰墙,浓厚的浪漫气息扑面而来,带给餐厅不一样的情愫。

绕过散座大厅则是餐厅包厢区,拥有沿窗风景的卡座,应该是情侣顾客的最爱。设计师利用原空间结构,规划了大小不一的包间,这样合理分布,不浪费空间,也能迎合不同人数的客户群体。包间以灰色为基调,中和的颜色给人舒适感。原始漆白的裸顶,新颖也保持了包间的高度。墙面精雕细琢的瓷盘艺术画、简约中式的主吊灯、一些精美的装饰品,形成格调高雅、造型简朴优美的就餐空间。

新东方的精神 第4篇

最初只是为了糊口,招几个学生办的补习班到了今天,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期待,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为中国学生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教育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未来做更多的事。

有人说新东方很有理想,很有激情,很有感召力;但也有人说新东方很浅薄,只知道卖弄笑话,只知道榨取学生的血汗钱。新东方到底如何,只有新东方的学生最有发言权。有的学生来过新东方后,一来再来,最多的听过新东方几十个班的课;也有的学生来了一次就再也不来了,不需要别的理由,就是因为不喜欢。新东方就这样存在着、发展着,一年又一年,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新东方,来新东方学习,来新东方工作,来新东方寻找人生的希望。

不管别人是否喜欢新东方,走到今天,新东方已经变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变成了新东方很多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也有不喜欢新东方的时候,就像有时候我不喜欢自己一样。但是新东方变成了我生命的追求,我生命的呼喊,我生命的屈辱和光荣,我生命中无数爱和恨的来源。我爱新东方,是因为新东方就像我的孩子,我自愿无条件地爱她;我恨新东方,是因为新东方给我带来了太多的痛苦和伤痕,太多的挫折和失败。在新东方初创的时候,我遇到困难就对自己说:咬着牙挺过去,只要新东方做大了困难就没有了。现在新东方做大了,自己所面对的困难反而越来越多了,有些困难是因为中国的客观现实造成的,但有些困难存在完全是因为我的无能和性格缺陷所致。放眼看去,我开始明白,只要新东方存在着、发展着,我所面临的困难和痛苦将会无穷无尽。多少次痛苦万分时,我下定决心要放弃新东方,希望离新东方越远越好,多少次在我离开新东方一段时间后,又对她如此的魂牵梦绕、日夜思念,只要听不到新东方的消息就茶饭不思,坐立不安。

新东方,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给她太多的意义和分量。有人问我当初怎么会想到“新东方”三个字,认为我一定动了很多脑筋,赋予了这三个字很多的意义。其实当初想到新东方三个字很简单。在办新东方学校以前,我曾经在一个叫东方大学的民办学校办过培训班,自己办学时,为了方便和连续性,在东方前面加了个“新”字而已。我没有想到的是,现在的新东方,我们的“新东方”,开始有了很多的意义和分量;随着新东方的发展,她开始承载我的梦想,新东方人的梦想,新东方学员的梦想,新东方家长的梦想。

最初成立新东方,只是为了使自己能够活下去,为了每天能多挣一点钱。作为一个男人,快到三十而立的年龄,连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都买不起,连为老婆买条像样的裙子都做不到,整个家庭无家可归,连家徒四壁都谈不上,自己都觉得没脸活在世界上。为了出国,我考了TOEFL、GRE,但最终未能如愿;我苦苦挣扎,曾走进各个培训部教室的大门,最终自己办了一所培训学校。当时我曾对自己说:只要能赚到十万元钱,就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了。没想到新东方就做大了,我的梦想也变大了。四海豪杰、八方才俊纷纷来到新东方,学员们像潮水一样涌来,把新东方变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地方。新东方从几十个学员发展到了现在每年几十万学员,新东方从一个托福班发展到了现在每年几千个培训班,新东方从一个学校发展到了现在全世界十几所学校,新东方从单一的短期培训发展到了包括有着优美校园的中小学和大专在内的全方位教育体系,新东方从仅仅以教室为舞台发展到了包括远程教育、图书出版、软件开发、影视制作、外文书店在内的完整的立体教育产业。新东方人正在不断地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

不管外界对新东方如何评价,新东方人已经把这里当作了自己梦想的发源地和实现梦想的场所,也义不容辞地承载了所有学员和家长的梦想和期望。每当一个学员走进新东方,新东方就有了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帮助学员提高英语水平,提高考试成绩,帮助学员了解出国的过程和条件,尽可能让学员明白未来的路怎样走。我们希望在教学员学习英语的同时,和学员一起探讨人生的真谛,一起感悟生命的美好,一起学会真诚而坚定地探索和追求人性的光辉与人类的良知。面对每一个学员期待的眼神,新东方深深感到身上的重担。在新东方,已经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独自承担起这么多人的梦想和期待。因此,为了一种相投的志趣、一种共同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新东方,合力扛起新东方的未来,扛起新东方每一个学员的未来。

有人问我:新东方有那么多的人才,而且每个人的个性都那么独立,你是怎么把大家团结到一起并让每个人都保持活力和激情的。其实新东方人多是性情中人,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情绪,也不愿迎合他人的想法,打交道都是直来直去,有话直说。因此,新东方形成了一种批判和宽容相结合的文化氛围,批判使新东方人敢于互相指责,纠正错误;宽容使新东方人在批判之后能够互相谅解,互相合作。这就是新东方人的特点,新东方人特有的豁达:大家互相之间不记仇,不记恨,只计较到底谁对谁错谁公正。在新东方,没有任何人把我当领导看,没有任何人会因为我犯了错误而放过我。在无数场合下,我都难堪到了无地自容的地步,我无数次后悔把这些精英人物召集到新东方来,又无数次因为新东方有这么一大批出色的人才而骄傲。因为这些人的到来,我明显地进步了,新东方明显地进步了。他们强迫我进步,因为我不进步,新东方就不会进步,新东方就不会有前途。没有他们,我到今天可能还是个目光短浅的个体户,没有他们,新东方到今天还可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培训学校。正是这批从世界各地汇聚到新东方的个性桀骜不驯的人,把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教学方法带进了新东方,把坦荡的做人原则和勤奋的做事精神带进了新东方。

很多人都问过我,所谓的新东方精神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很难一言以蔽之。人活着需要有一种感觉,新东方之所以被很多人接受,也是因为新东方有一种感觉存在。凡是到新东方来过的人,都在新东方感觉到了一种活力、一种顽强和一种豁达。对于局外人来说,新东方校训之一“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只是一句口号,而对于在新东方学习和工作的很多人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照。

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是我生命中一连串铭心刻骨的故事:是在被北大处分后无泪的痛苦,是在被美国大学拒收后无尽的绝望,是在被其他培训机构恐吓后浑身的颤抖,是在被医生抢救过来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更是在痛苦之后决不回头的努力,在绝望之后坚韧不拔的追求,在颤抖之后不屈不饶的勇气,在哭喊之后重新积聚的力量。

新东方精神对新东方的创业者而言,是徐小平跨洋过海重新创业的激情,是王强放弃贝尔实验室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决心,是胡敏讲课时想到家乡发大水面对黑板无言的泪水,是杜子华从理科生变成中国最好的同声翻译专家的奇迹,是包凡一自己掏钱给学生买教材交学费的仁慈,是李力被推进手术室连开三刀后第二个星期就走进办公室上班的背影……

新东方精神对新东方的老师而言,是在教室停电后依然用嘶哑的嗓子借着烛光继续上课,是在学生困惑时用励志的故事催人向上,是在学生劳累时用嘹亮的歌声鼓舞人心,是在夏天40多度的教室里和学生一起背诵课文来抵抗酷热……

新东方精神对新东方的学员而言,是在孤独和绝望中探索一条人生的光明大道,是在举目无亲的城市从一辆公共汽车挤进另一辆公共汽车的艰辛,是在马路边一边吃盒饭一边背单词的勤奋,是在失恋、失业、失败之后擦干眼中的泪水又鼓起勇气重新爬起来的坚定……

每一个来到新东方的老师和学员都有一个故事可以讲述,有的故事平淡实在,有的故事跌宕起伏、感人至深。但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与奋斗的故事,都是有关人性脆弱与坚强的故事,都是有关生活的孤独与向往的故事。所写的也许仅仅是发生的故事的万分之一,这些故事不一定是最好的、最有代表性的,之所以要讲述它们,是因为它们因时就势浮出了水面。能让读到这些故事的你,多一份感受、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批判,或者在茶余饭后多一份谈笑。也许故事中的人物并没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概,但读故事的人一定会有“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的潇洒。

我真心希望大家能从这读出一点人生的痛苦,读出一点人生的挣扎,读出一点人生的不屈,读出一点人生的顽强,读出一点人生的辉煌;我们也真心希望,大家能从痛苦中读出快乐,从绝望中读出希望,从黑暗中读出光明,从迷雾中读出方向。这就是我们真心的希望,也许我们做得还不够,但我们一直用心在做,并且会努力地做下去。

新东方精神 第5篇

秦鹏

内容提要:发展必然要走本民族的道路,首先应在精神上自强、自立。传统精神讲求“内圣外王”之道,即注重个人修养的“内圣”精神和通权达变、以智取胜、不战而胜的“外王”思想,不仅历史上有许多成功案例,并且这些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东方管理

精神

内圣外王

中国历史悠久和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极为丰富和精深的管理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传统精神“讲求伦理与经世务本相结合”(陆卫明、韩鹏杰 21页),即“内圣外王”之道,即向内求善,强调主体的人格修养和完善,与以天下为己任,建功立业相结合,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以柔见长,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古往今来,精神动力作为推动个人成长、组织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一直倍受关注和推崇。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浩然之气衔育着“直、义、道”等内容。东方文化历来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在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组织的运转以及个人的事业成功、人格健全、家庭幸福中的作用,历来重视伦理道德的巨大推动力量。

一.注重个人修养的“内圣”精神

《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何谓“强”?《孟子·公孙丑上》载:“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孔颖达注:“缩,直也”,指正确的道理。“自反而缩”,意为反躬自问,为维护正确的道理而勇往直前——这才是真正的“强”。“曾国藩曾说:‘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一味逞强,终必自败;炼就坚忍不拔的刚强意志,始可有所成就”(易孟醇 359页)。在东方传统中,“管理已不再是管理对象服务于某种外在的社会管理目标的一种单纯的事务,而成为作为管理者的人的一种“尽性”与“践行”的过程;管理学也不再是一种纯技术的“应用科学”,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价值判断特色的人的生命学说”(张再林 286页)。

1.崇德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中国古人以“礼”为形式的管理活动实现了目的与手段、内在欲求与外在规范的有机统一,“礼的形式已成为一种既有一定形式规定性又与无规定的人的终极实在相关的‘有意味的形式’,即审美的形式”(张再林 287页)。如董仲舒所言“天不变,道亦不变”,他将伦理道德原则与规范等同于天,使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支配一切社会生活的原则(苏东水 146页)。德治并非忽视法权关系,尊崇道德能够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人要有对道德法则的敬畏,否则法律也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

2.贵仁

《说文》中对“仁”的解释非常高深,“仁,亲也,从人二。古文仁,从千心,从尸”。后一句诠释恰恰说明了人类理性的启蒙,即对原始精神状态的自我否定,因为过度或泛滥的爱会迷失自我,甚至向恶转化,所以才有了“义”。3.重义轻利、义以生利:

义的本质是伦理规范在调控人的利益行为时所形成的行为约束力。重义,就是重视提倡和发展“义”的行为约束力。“不是法制的确立,而是道德和人性的培养‘教化’成为儒家管理学说的中心”(张再林 289页)。重义不等于不言利,应“把义作为决定利益取舍的道德标准”,谋利必先行义,“合乎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就可以产生一定的物质利益”(骆玉廷 42页)。这是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的优秀的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它对今天讲求法治、诚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全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自由超越、创新与控制约束是社会组织、文化形态通过矛盾作用而协调互补的两种功能,也是人发展的动力和路径依赖。落实到组织的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就是将组织的功能体(为了达到组织的外在目标)与共同体(为了满足成员自己的需求)这二重性质相结合。“内圣外王”正是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自由发展与受约束性的统一。

二.通权达变、以智取胜、不战而胜的“外王”思想

人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东方民族以既坚持道德理想至上,又不流于“举一而废百”的偏执,始终以务实精神著称于世。“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以变为宗,主张以变应变,反对对一定的固定管理模式的恪守与固执”(张再林 291页),即“权”的思想。所谓“权”,即随机应变,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权达变。

1.东方文化的包容性

在传统文化中并没有把“治人”超验化绝对化地看成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在“治人”这一治本的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和针对一定的对象亦不排斥“先礼后兵”,不拒绝对“治法”的积极运用,即主张在以礼为本的前提下刚柔兼济、礼法并隆。体现了崇德的理想主义与慎行的现实主义相结合。

2.未战而先胜,先胜而后求战

兵家思想也是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商业交往中为人们津津乐道。其中首推孙子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和先胜全胜的不战思想。

孙子将“不战而屈人之兵”视为用兵的至上境界,这一全胜思想是“以人为本”的伦理境界和“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子兵法·谋攻》)的功利追求的辨证统一。孙子指出:“百站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应当坚持“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孙子兵法·火攻》)的原则,其最高追求已然超越了战争本身。

3.讲求攻心为上,伐谋为上,指以取得战略上的优势为上策;伐交次之,继而是伐兵,伐城为最下策。《孙子兵法·计》中有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庙算:指战争发起前静态的、长远的战略运筹,以静制动。“从行为学的角度理解,就是以最优的筹备和最小的代价实施行动并获取最大的收益,这是效率和理性的客观要求”(姚有志)。

三.践行

东方传统文化注重行为自律的自我管理——治身。它是一个不断积功累行的过程,是对自己私欲的克服,也是对自身的身体、心灵、精神、情感、智慧水平的整体改善,“关键是必须通过主体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努力来实现”(苏东水 231页)。儒家思想注重向内“诚意”、“正心”、“修身”的道德、人性的“教化”与向外“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主体价值、道义担当并为之奋斗相统一。

人的意志,不仅表现为个体意志,更体现为群体、组织、民族的整体形态。群体的意志是把个体的分散意志整合、统一为群体的共同的权威意志,否则就没有群体的统一行动,也就无法实现共同目标。

曾国藩是位政治家、理学家,也是位管理大师。他的制胜之道首先得助于他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礼治”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概括起来就是:以“礼教”为根本,以“仁刑”为手段,以“血诚”为保证,以“恕忍”为条件。曾国藩写道:“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曾国藩全集·日记

(二)》 470页)自古得人才且善用者得天下。“收、用、教、绳”是解决人才问题的四个项目,而“广、慎、严、勤”则是曾国藩的处理要诀。“为适应封建士大夫的儒学心态,曾国藩强调礼治;为扭转清朝中叶制兵的腐败,他实行了军事上的改革;为求事半功倍之效,他进行了人才上的开拓:这三点便是曾国藩能够成就‘中兴首功’的不算奥秘的奥秘”(易孟醇 416页)。

一个优秀的组织必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传统,传统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就是能够培养优秀人才的体制和氛围,优秀的人才在这样的群体中往往以群体而非个体出现。曾国藩有言:“凡事非气不举,不刚不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对东方人的精神最为经典的概括。舍我其谁的自信、海纳百川的胸襟、豪迈倔强的血气、杀伐决断的霸气正是当今我们的民族所缺失阳刚之气,而我们惟一不缺乏的是坚忍不拔的毅力。

振兴百年积弱的中国,我们首先应在精神上自强、自立。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因素是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但是并不能自然地决定社会进程;而且人本身随着周围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造、演化而不断发展变化。消极因素可以通过现实中高超的管理技巧和得当的政策、策略加以扭转和纠正。西方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泛滥已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东方管理强调“和为贵”的原则,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统一。学以致用,古有明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事业呼唤东方管理文化的复兴。吾辈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智慧 陆卫明、韩鹏杰/主编 [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 治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张再林/著 [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 东方管理学 苏东水/著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 曾国藩传 易孟醇/著 [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5年 曾国藩传 朱东安/著 [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年 曾国藩全集 [M]长沙:岳麓书社 1987年

曾胡治兵语录 蔡锷/编 [M] 北京:中华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2年 精神动力论 骆玉廷/著 [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年 英人 法人 中国人 储安平/著 [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年

新东方精神 第6篇

内容提要:尼采思想与中国知识人的关联,长期以来一直为学界所关心。本文试图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语境中尼采思想被接受与诠释的历史事实为依托,从知识社会学角度来探讨尼采审美主义在中国语境中的内涵与效应,以此考察尼采思想作为一种批判现代性的精神资源,是如何在中国的现代性进程中被创造性地阐释并发挥独特作用的。文章认为,以审美原则为最高原则来削平世界的深度模式,以个体审美体验来否定世界的本真意义,是审美主义的核心问题,也是其内在矛盾性的症结所在。以此为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思想的演进逻辑特别是审美乌托邦的意义及可能蕴涵的问题。

一、尼采思想与中国知识界相遇的一般情况尼采,这位自称具有“不合时宜的思想”的德国哲人,即使不是本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知识界影响最大的西方思想家,无疑也应属于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列。从19梁启超在《新民丛刊》上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2],到19李石岑主持的《民铎》杂志编辑出版“尼采号”,再到李石岑《尼采超人哲学浅说》[3]和“战国策派”代表人物陈铨的《从尼采到叔本华》[4]等著作的出版,从王国维鲁迅到茅盾郭沫若……尼采的思想,在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始终受到知识人的关注。

就尼采作品的翻译而言,应该说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鲁迅、张叔丹、肖赣、郭沫若、刘天行人等最早翻译的是尼采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sprachZarathustra,1883-1885)的序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全文,首先有一位无名氏发表在《国风日报》上的译本,其后郭沫若、马君武、肖赣、徐梵澄、雷白韦、高寒(楚图南)也有不同的译本问世。尼采的自传《看哪这人!》(EccoHomo,1908)则主要有包寿眉、梵澄、刘恩久、高寒等人的译本。另外徐梵澄还译了《朝霞》(DieMorgenrote,1881)和《快乐的知识》(DieFroehlicheWissenshaft,1882)两本书。还有一些短篇文字的翻译情况,这里不再一一列出。[5]

同样值得注意的则是国外一些介绍尼采思想和生平的著作也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但这些作品主要来自英法和日本;德国人对尼采的直接论述则几乎没有涉及。比较著名的有英国人Muegge《尼采》一书[6],法国人HenriLichtenberger《尼采的性格》[7]和日本人三木清的《尼采与现代思想》[8]等。和许多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情形相似,尼采思想在中国的流播,中间媒介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至于这一时期中国知识界涉及尼采的著作与文章更是数量可观;而受到尼采影响的知识者更可以说是大有人在。[9]事实上,尼采的超人思想以及打破一切偶像、重估一切价值等重要思想,在中国赢得了来自不同知识群落的广泛反响与回应,并从不同的侧面被赋予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内涵。比如,章太炎是较早提及尼采的学说并将之与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比较的重要思想家,早在19的时候他就说到:

要之,仆所奉持以“依自不依他”为臬极,佛学王学,虽有殊形,若以楞枷五乘分教之说约之,自可铸溶为一。王学深者,往往涉及大乘,岂特天人诸教而已。及其失也,或不免偏于我见。然所谓我见者,是自信而非利己(宋儒皆同,不独王学),犹有厚自尊贵之风,尼采所谓超人庶几相近(但不可取尼采之贵族学说)。排除生死,旁若无人,布衣麻鞋,径行独往。[10]

而几年之后(1915)谢无量对尼采的认识,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知识人在近代以来的大变局中所走过的心路历程。尼采思想的“多偏宕横决,易使人

新东方精神 第7篇

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赣)劳社证字10000119号]批准的一所正规专业厨师培训学校;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备案的国家大型的专业烹饪人才定点培训基地;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承认的具备高等厨师培训资格的厨师培训学校;是和全国数千家星级宾馆、酒店合作定点委培的厨师学校;是2009年荣获省首批“江西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荣誉称号的专业厨师培训学校。

江西新东方烹饪学院创办于1987年,在20多年厨师培训的教学管理中,认真汲取国内外厨师培训的先进经验,深化烹饪培训教育模式的改革,使江西新东方烹饪学院在全国厨师培训学校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厨师培训模式和烹饪教育特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级技能人才。

20多年风雨锤炼,开创中国厨师培训新模式;20多年励精图治,铸就中国烹饪教育知名品牌;20多年辉煌历程,打造中国烹饪教育的航母。新东方烹饪教育本着“团结、务实、开拓、奉献”的企业精神,为中华大地培养了三十余万名品学兼优的烹饪人才,为我国餐饮业的发展、为国家推行“再就业”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多次荣获“示范窗口学校”、“先进办学单位”、“诚信单位”、“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

江西新东方烹饪学院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四周环境优美,教学使用现代化先进硬件设施,拥有宽敞明亮的理论教学厅、多功能实习厅、样品展示厅、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习中心等场所,是热爱烹饪事业的有志人士学厨师的理想厨师学校。

江西新东方烹饪学院规

模大,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由国家高级技师及特级大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在20多年的厨师培训教学管理中,独创出一套标准化、理论联系实际的互动式模拟餐厅教学法、五步教学法加导师训练,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掌握餐饮行业的流行趋势,学院还经常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大师级名厨教授酒店流行菜和创新菜,聘请国家高级考评委投入到学院的教学管理中。

“汇集天下名菜,培养厨师精英”,江西新东方烹饪学院与您在餐饮行业一起走向成功、迈向辉煌,继续谱写颇具传奇色彩的新东方烹饪教育新篇章。

一、集团办学,集约发展,铸就一流品牌

江西新东方烹饪学院自1988年成立以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30多万优秀厨师精英,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烹饪培训机构。新东方烹饪教育拥有大批知名的烹饪大师担任讲师,师资力量雄厚。新东方烹饪教育继承和发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融汇了川菜、鲁菜、苏菜、粤菜、闽菜、湘菜、浙菜、徽菜等全国八大菜系精髓。凭借集团办学的优势,新东方烹饪学院的学生们可以在任何一所新东方烹饪学院学到八大菜系原汁原味的风格,成为专业的厨师精英。厨师是人类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人离不开饮食,而饮食则离不开厨师。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紧张的、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的到来,以家庭烧煮为主的饮食方式,必然要被公共餐厅、食堂以及流动快餐为主的方式所取代。

二、依法办学,注重诚信,值得信赖

江西新东方烹饪学院是国家大型的专业烹饪人才定点培训基地;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具备高等厨师培训资格单位;全国数百家星级宾馆、酒店定点委培单位。在21年来的教学运作中,认真吸取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深化教学改革,使学校在全国职业教育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深受全国各地欢迎的烹饪人才,多次被评为“优秀企业”称号,学校环境优美,设施先进,使用现代化不锈钢多功能旋风猛火灶教学,拥有宽敞明亮的理论厅、实习厅、示范厅、电教厅、刀工练习厅、翻锅练习厅、标本展示厅,是理想的求学之地。学校教学规模宏大,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常年由国家级技师及特级大师主教,聘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国家名厨、烹饪大师、国家高级考评委讲师投入到教学管理中。

学校教学严谨,管理科学有序,深受社会各界和主管部门的高度赞誉,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办学单位”和“示范窗口学校”,被誉为“江南厨师第一校”

三、深化改革,特色鲜明,实践科学发展观

传统的厨师培训模式过分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市场和职业岗位的需求,产生了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江西新东方烹饪学院在21余年的办学道路上积极深入市场,开展调研,自主研发教材,强调专业课程的实践性、社会性和职业性。江西新东方烹饪学院根据宾馆、酒店的岗位职能需求,建立模拟餐厅,设立“寿宴”、“婚宴”、“庆功宴”等项目课题,在烹饪大师的指导下,学员分别担任采购、切配、炉头、厨师长、经理等角色,分工协作,进行实战演练;通过这样严格、正规的烹饪培训练习,实现了从学员到合格员工的零距离接轨,大幅度提升了学员的技能和综合素养,将学员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专业型厨师精英。

四、以生为本,提升素质,成才的摇篮

坚持“以生为本,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例如“节约每一滴水”、“垃圾分类”等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学生环保意识;“军训活动”加强了学生国防意识和纪律意识;开展篮球、乒乓球等比赛,增强了学生体质,培养了学生拼搏奋进的精神;大师讲座,展示了大师风范和人格魅力,激励学生以大师为楷模,奋发向上;“成功学子报告会”激励同学们以学长为榜样,不断地积极进取;“文艺汇演”让同学们激扬青春、展现活力;“技能竞赛”让同学们展示实践才华,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这些活动促进了每一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塑造他们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

五、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就业有保障

新东方精神 第8篇

由于《佛学研究十八篇》的核心在于佛教,所以我们看到梁启超所塑造的印度文化形象,其实主要的、可以加以描绘的,自然也是印度佛教,特别是佛教教义,而婆罗门以及其他外道思想则被他一笔带过;他甚至在《说<大毗婆沙>》中给出了这样的结论:“治宗教史或哲学史者,尤当以《婆沙》为鸿宝……吾辈苟能分类爬剔,则印度思想之全部,皆于此可见。”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中把佛学对他的影响追溯到早年随康有为求学的万木草堂时期,后来更是受到谭嗣同、杨文会等人的影响,1902年更是写出了《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当他的老师康有为奉孔子为教主、筹划建立孔教会的时候,梁启超却提出了国人应该信奉佛教的主张。”(2)梁启超此时已认为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出世”、“乃无量而非有限”、“乃平等而非差别”、“乃自力而非他力”(3),此文发表的时候梁启超还在流亡日本,主要关注的还是佛学的政治价值:“梁启超在讲佛学的六大特征时,讲现代科学、民主、自由,乃至争取国家独立不怕牺牲的精神贯注于佛教。”(4)那么,时隔近20年,梁启超为何重返佛学(佛教)?

《佛学研究十八篇》写作的年代大致集中在1920至1925年。列文森在《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这一著作中写道:“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即在他思想变化的第三阶段,梁启超激烈地争辩说:西方与中国理想是相对的;西方重物质,东方重精神。”(5)这十年即1918年到1928年,我们所知道的是,从1918年12月到1920年3月,梁启超与蒋百里、丁文江、张君劢等七人在欧洲考察了一年多的时间,列文森所说的第三次思想变化,便是直接来自于这一次旅行,其思想结果最先集中反映在《欧游心影录》中。在《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历数了一战所暴露出的西方社会的诸多弊病,其中就有科学万能论以及由此派生的机械论的观念:“近代人因科学发达,生出工业革命,外部生活变迁急剧,内部生活随之动摇”,“内部生活本来可以凭借宗教哲学等等力量,离去了外部生活依然存在。近代人却怎样呢?科学昌明之后,第一个致命伤就是宗教。”(6)“此前,像任何一个十九世纪实利主义的欧洲乐观者一样,梁启超相信进步的必然性,并因西方的进步成就而崇拜它。现在他则认为,进步的欧洲人已使自己陷入困境,科学的发展、物质资料的获得已成为欧洲仅有的进步,科学留给他们的是精神崩溃。”(7)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现代文明的出路在哪里呢?在1923年的《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中,梁启超说:“救济精神饥荒的方法,我认为东方的——中国与印度——比较最好。东方的学问,以精神为出发点;西方的学问,以物质为出发点。救知识饥荒,在西方找材料;救精神饥荒,在东方找材料。东方的人生化,无论中国印度,皆以物质生活为第二位,第一就是精神生活……东方的学问道德,几全部是教人如何方能将精神生活对客观的物质或己身的肉体宣告独立。佛教所谓解脱,近日所谓解放,亦即此意……东方的主要精神,即精神生活的绝对自由。”(8)然而正如列文森所评价的那样,“梁启超毕竟不是甘地。在精神的中国,物质也有它的地位。”(9)梁启超自己也说过,“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10)这样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在《佛学研究十八篇》中,梁启超会把原始印度佛教解释为“人间宗教”、作“世间解”,并把原始佛教看做注重实践的、“理论与实践之调和”的宗教。佛教在梁启超看来是“哲学的宗教”,与西方的哲学与科学并不抵触,它对人生精神问题的解决也可以是现世的:“但我们所能知道者,安住涅槃,不必定要抛离尘俗。”(11)在1923年的科玄论战中,梁启超发表了《人生观与科学》,试图调和科学与超科学,从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梁启超并不反对西方的哲学与科学,只不过西方丢掉了内在精神和内心生活,人生观因而不完整。而此时梁启超高举东方精神,认为中国和印度的宗教哲学思想要高西方一筹。作为受到希腊思想影响、内在地含有科学认识论(“从认识论出发的因缘观”)、“一面提倡实践哲学,一面提倡批判哲学”的印度原始佛教,已经不像梁启超在1902年《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所言的那样承载政治使命,其转而承载的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熏染和复兴的使命。更何况,“治泰西哲学及心理学者,必须兼治《婆沙》,以其所发明多为欧美人所未逮也。吾辈若能联合两者为比较研究,必可以新有创获以贡献于人类。”(12)

于是,梁启超在《佛学研究十八篇》中所呈现的,是一个以印度原始佛教(兼顾大乘与小乘)为正宗,能够成功踏入西方哲学领域、于精神生活(解脱)和实践给予智慧的指导、理想的东方“哲学的宗教”世界。

纵观梁启超的个人活动史及其著述史,我们发现梁启超在《佛学研究十八篇》中所论述的印度佛教与佛学,并没有脱离其早期的论点太远,只是服务的目的发生了变化。然而归根结底,梁启超一生所追求的也只是一个目的:建设现代中国。梁启超把印度佛教、佛学塑造成东方精神的理想形态,不仅仅因为它可以与西方沟通、与西方抗衡甚至超越西方,还在于梁启超将印度与中国同列为西方物质的对应物之时,印度精神已经内在于中国精神中去了,梁启超说过大乘佛教虽然肇始于印度,却在中国发扬光大。因此,佛学这一东方精神的树立,就更加理所应当。或许借用列文森的结论,这种树立也成为了“对中国文化的声望辩护”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在这种辩护中看到的,并不是一个保守顽固的梁启超,其中仍然包含着文化调和与交流的开放式态度。这一点既在《又佛教与西域》中讨论犍陀罗艺术中隐现,也流露在梁启超对佛教“中庸实践”的概括,同时也反映在论大毗婆沙时对印度佛教大乘一脉所内含的逻辑等观念的赞赏中。这种复杂的观感反映了作为近代知识分子代表的梁启超的民族与时代焦虑感,这既导致了他对印度佛教思想资源的挖掘,同时也导致了他对印度婆罗门等其他思想资源的选择性遗漏。

摘要:本文从梁启超与印度的关系角度探讨了其《佛学研究十八篇》,借助于已有研究成果,在梁启超个人思想转变的大背景下,揭示了梁启超重返佛学以及印度的缘由,其对印度佛教的东方精神的高扬其实构成了他建设现代中国文化的他山之石。

新东方精神II承启等 第9篇

展览地点:亚洲艺术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

吴冠中版画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0年10月1日——2010年10月31日(10:00~18:00)

策展人:张思永

展览地点:北京千年时间画廊

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3818库内

表现生活

参展艺术家:李山,从瓴萁,蒋文勇,李婷婷

展览时间:2010.9.18日(星期六)一10.23(星期六)

展览地点:阿特塞帝画廊第一展示空间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内D因菊香书屋对面)

《野风摧》——常晓军个展

开幕:2010.10.16周六下午4点——7点

展览时间:2010.10.16~11.30

地点:仁艺术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

古巴当代艺术三十年

2009年10月程昕东携中国当代艺术登陆哈瓦那古巴国家美术馆,一展中国当代艺术之全貌。2010年9月,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即将隆重推出“古巴当代艺术三十年”展览。这是除古巴本土以外,首次在世界范围内举办的一次完整的古巴当代艺术展览。通过全方位介绍三十位极具代表性的古巴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全方位勾勒出一条从60年代至今的古巴当代艺术发展脉络,显现当今世界另一股蓬勃、生动的当代艺术新势力!

展览时间:2010.9.25——11.30

新东方精神 第10篇

参加开幕式的领导一起启动本届开幕式

安徽新东方院长许邵兵在开幕式上致辞

首届“新东方杯”青年烹饪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于6月16日上午在北京新东方烹饪大舞台上拉开了帷幕。来自全国各烹饪院校最优

秀的烹饪学子,他们将在16、17两天内进行最激烈的烹饪技能大比拼,共同谱写中华大地的美食神曲。

强手如云,竞争激烈

经过各个班级、各个院校的层层选拔,能够站在北京大舞台上参加烹饪技能大赛,他们都是各院校的骄傲,他们都是烹饪界的宠儿。首届“新东方杯”青年烹饪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的巅峰对决,可以说,人才济济、强手如云、竞争激烈。从他们灿烂的笑容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安徽新东方烹饪专修学院的烹饪学子更是羽扇纶巾、信心百倍,他们的目标就是夺权本次技能大赛的大奖。

激情在汗水中挥洒

据了解,为了能在这次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安徽新东方参赛选手们已经辛苦备战了一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伴随着他们的是牺牲每一天午休时间的练习,伴随着他们的是每晚在实习大厅里反复的操作。他们白天练拼盘雕刻、晚上练热菜面点,尤其是在临近决赛的前几天,他们不顾炎热的天气,依然坚守阵地、不放松,时刻努力着,为了自己的梦想而肆意挥洒着美丽的青春!汗水中伴随着快乐,努力中伴随着收获。

大赛中彰显英雄本赛

大赛正如火如荼的进行,这是一出视觉的盛宴,也是一次经验的切磋。各院校选手现场比拼、彰显英雄本色。安徽新东方学子正在为大赛献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和拿手绝活。热菜、冷拼、雕刻、西点四大单项比赛正在进行,美轮美奂的展台筵席设计已经闪亮登场。安徽新

东方学子用心设计的“徽风皖韵宴”成为所有院校展台筵席设计中最大的亮点。

徽风皖韵宴之八骏图

徽风皖韵宴之大展宏图

“徽风皖韵宴”成亮点

“徽风皖韵宴”在秉承徽菜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从展台上我们可以看出,“徽风皖韵宴”以黄山松、徽派建筑马头墙、安徽省花杜鹃花为背景,巨幅雕刻八骏图是一组驰骋奔腾的八匹骏马,昂首阔步、精神饱满。精致的冷拼大展宏图更是生机勃勃、雄鹰展翅。

小编带您一起目光齐聚“徽风皖韵宴”展台下方,创新双味葡萄鱼、菊花豆腐、灌汤金色牛丸、宝塔肉等,据安徽新东方烹饪大师介绍,这些菜肴既体现了徽菜选料朴实的特点,又体现了讲究工艺注重火候的特点,主食点心以传统马蹄酥为代表,同时配以精细的龙须面为补充。现场的一位参赛选手透漏,此次宴席设计的龙须面是中华奇人——拉面绝活烹饪大师吴斌老师的得力学子做的,曾经在中央电视台CCTV—3上看过吴斌大师的拉面表演,今天能亲眼目睹他的学生的作品,相信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荣幸吧。另外,一些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作为整个“徽风皖韵宴”的点缀,“一专多能的特点”在安徽新东方参赛选手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安徽新东方许院长

上一篇:铁道专业介绍下一篇: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