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问题

2024-06-26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问题(精选8篇)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问题 第1篇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问题

“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其底线体现在学生可以不成才,但是要成人。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学生观。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教师不能一味迁就他们,也不能一味批评指责他们,要从关心爱护他们的角度出发,善意地指出他们缺点错误,多和他们谈心,让学生从灵魂深处认识自己的错误。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会关爱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生,直至公正地对待我们所教的每一位学生,才能杜绝各类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总之一句话,“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提供比较适合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快了健康地学习。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问题 第2篇

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孩子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

“没有教不出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老师要表扬,会表扬。恰如其分的表扬能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带给他们学习的动力,扬起他们前进的风帆,引领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表扬要有一颗诚挚的爱心,有一双赞美的慧眼,有一颗适度的宽容之心。要一改挑剔、批评的态度,多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待他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尽量地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是进行表扬的前提。表扬必须实事求是

。对学生的行为评价要力求客观、公正。对是对,错是错。不夸大,不缩小。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实事求是,注重实际效果。

表扬要力求公平、一致。对不同的学生,无论是优生还是暂差生,只要任何学生有着相同的良好表现,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体现教师的一视同仁,公平、公正。表扬应该适时、适度。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定进步时,一般应马上给予表扬,及时强化。表扬也应该有个度,太多的表扬会造成学生浮躁的心理,表扬变成了一种公式,这样的赞赏就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表扬不能太廉价,也不能太过度。表扬要讲究方式、方法。公开表扬和私下表扬要双管齐下。对一些带有导向性、典型性的学生行为,应有意识地公开加以表扬。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在身旁低声的称赞可能比在全班表扬更令他感到愉快,因为这会使他避开被议论、被嫉妒的境地。表扬不要随便把学生进行比较。这是一种并不高明的教育手段。表扬的语言要随机应变,含蓄又不失具体。

二、力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营造课堂人文环境。要尊重学生,乐于接纳学生,给他们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要尊重理解,并且让他认识到是有价值的。如果老师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着自己的“权威”,学生说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就加以否定,甚至给以批评,那么交流是很难进行的。

要让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人生的美丽在于个性的独特性,只有承认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差异,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走上自己的人生旅途,展示辉煌的一生。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针对个性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鼓励质疑问难。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

三、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相信学生,尽量给学生机会。新课程不但从理论上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在实际操作上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如教材内容减少、难度降低,目的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大空间。教师要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领导者,舍得给学生机会,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第3篇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学生根本出发, 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要包括:

第一, 以学生本体为本。教育本质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 也是教育的本体。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 一切教育活动都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第二,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就是指以学生的进步发展为理念。强调学生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 并使其他方面能力也能在此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最终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 以学生整体为本。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是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现代教育体现的最大特点使教育得到普及和发展。以学生整体为本是指以全体学生为本, 即以学生全体进步和发展为本。

第四, 以学生主动性为本。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 是指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为理念, 使学生能够主动发展。

第五, 以学生持续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一是适应性发展。使学生具有适应当前以及未来社会、生活、职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能力;二是潜能性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不断的、最大限度的发展, 从而不断完善自我;三是连续性发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应是不间断的、连续性的;四是协调性发展。学生的发展应实现与周围环境以及自身内部发展相协调。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意义

第一,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要真正取得实效, 必须把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克服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中, 老师是关键、是主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老师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 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其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第三, 有利于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提高和发挥, 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需要和要求。

第四, 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着眼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 就是要建立起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发展观, 把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现上统一起来, 赋予学生的发展以新的内涵。学生的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 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是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是学生可持续的终身发展。

三、构建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特点

第一, 理论性。以学生为本是一个教学理念问题, 也是一个教育理论问题。开展对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研究, 探索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 要研究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科学内涵、基本内容和主要形式, 构建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面临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法和有效途径等理论问题。只有从理论高度真正弄清问题, 才能为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 实践性。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问题。它是在当代高等教育实践中提出来, 而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问题。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 转换现行教学理念, 树立新型教学理念, 是教学体制改革的创新和发展。通过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实践活动, 能够为教学体制改革提供支持, 为素质教育拓展空间, 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第三, 科学性。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是高校教学体制的革命, 也是教学理念的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以科学态度开展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 做到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日益完善符合高教发展规律的教学新理念。

第四, 创新性。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是一个崭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是对高校教学体制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是对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发展, 是对教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也是对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第五, 可行性。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既是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 也是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其内容要有具体性、全面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便于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和操作。

四、树立以大学生为本教学理念面临的问题

第一, 忽视学生全面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 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和培养, 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功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等培养, 从而容易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第二, 忽视教师的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 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绝不是抹杀教师的作用, 而是对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 在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过程中存在, 学生就是一切, 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 忽视教师在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 忽视学校的功能。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就是要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 但同时也要看到学校是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基本条件。在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中存在重视学生的作用, 忽视学校的功能作用。

第四, 忽视学生的社会性。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 强调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没有正确处理教育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关系, 忽视了社会在学生成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 忽视学生的整体发展。树立学生为本教学理念, 不仅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 更强调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过程中重视学生个体和个性发展, 忽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途径

第一,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是崭新的教学理念, 需要教育观的不断创新。一是教育教学要服务于社会需要, 从专业结构、培养规格、培养方案, 到教学资源整合等, 都要密切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要以与社会需要相适应作为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三是采用应用型教育教学实施模式, 注重学生在应用中学习的、以实践性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四是以学生为本体现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第二, 树立新型学生观。新型学生观是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基本前提。一是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克服师道尊严的错误做法。二是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身心发展潜能,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培养目标。三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的的学生主体观。四是明确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就要信任每一个学生的主体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五是要启迪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发展学生的个性, 给予学生全面展现自身独特个性的空间。

第三, 树立新型教师观。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 教师必须树立新型教师观。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实施素质教育, 依据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 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二是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 要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三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教师是学生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 而且要使他们学会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职责。

第四,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保证。一是要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民主、信任的关系。二是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教学自由的氛围。三是要更新教育观念, 调整教育行为, 改革教学方法, 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

第五,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贯彻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 必须创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一是实施主体化管理。确立学生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作用, 变家长式、保姆式、裁判式管理模式为疏导、启发、自我教育为主的模式, 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二是实施科学化管理。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三是实施个性化管理。做到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尊重学生个性的张扬与优化。

第六,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 必须把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放在一切教学活动首位。一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二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主要指学问和见识。三是提高学生才能, 主要包括自学能力、选择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四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即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问题 第4篇

【关键词】学生为本;高中;田径教学;策略

一、高中田径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理念的现状分析

1.理念缺失的表现形式

在实际高中田径教学结构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其一,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高中并没有对体育教学给予必要的重视,只有部分经济条件比较不错的学校才会为田径教学设立独立的教学场地以及教学设备,保证完整的教学环境,而多数学校田径教学只是单纯的“活动课”不仅没有体现田径精神,对于学生的实际田径教学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教学机制,这就造成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难以得到有效的实现[1]。其二,多数高中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没有积极的运行有效的教学方式,相应的教学策略也比较落后,若是没有建立有效的教学机制,就会导致学生过度浪费体力,却没有实现自身体育能力的升级,长此以往,学生由于学习成效不明显,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导致教学机制中的恶性循环。其三,多数高中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重视技能训练,却忽视了实际操作,这对于学生更好的内化相应的田径教学没有益处。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的田径水平差异进行有效的评估,相应目标设置和学生的差异较大,就违背了个体差异化素质升级的初衷。另外,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十分重要,教师只有掌握田径教学和竞技田径之间的教学区别,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田径能力的同时,有效的建立相应的田径态度和价值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理念运行的现实意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清晰的认知实际的教学现状,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有效转型,但是教师要优化相应的理念,建立有效的项目分析机制,并且进一步从实际教学结构上进行有效的理念升级。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建立相应教学行为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基本诉求为基准。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同时的项目升级,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理念为基本的教学结构转型。在实际的田径教学过程中,由于会出现大量的重复性教学以及重复性操作,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建立相应的针对性指导,教师要在了解基本学情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差异化教学机制,保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相应的了解,并且在实际的田径教学结构中积极的拓展教学思路,真正实现学生为本理念的运行[2]。

二、高中田径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改进措施分析

1.优化相应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才能指导相应教学行为的升级,教师要充分认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从思想意识上对素质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的践行。只有将高中田径体育教育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保证教师对整体教学机制和结构进行实际的推进。一方面,高中体育教师要提升对于田径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拓展有效的教学措施,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保证相应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体育能力能真正有所助益,并且,教师要建立差异化教学模式,针对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升级训练,而对于体育素质较弱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运行热情,并且建立适应其发展的阶段性田径目标,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有效的建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架构[3]。另一方面,学校要给予田径教育足够的重视,不仅要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和器械,也要保证学生的基本体育需求得到满足,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从根本上推动整体田径体育教学项目的优化升级。

2.优化“以学生为本”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融合

在传统的教学机制中,教师只是一味的强调相应的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效果,没有对学生的真正诉求进行有效的关注,就导致学生对田径教学没有建立有效的认知。在运行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田径体育能力进行有效的升级,也要对学生的心理以及价值观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教育,保证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优化的过程中,也受到体育精神的影响,建立更加坚韧的意志品质。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拓宽思路,建立有效的趣味性教学,保证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和教师建立更加有效的互动,只有实现教学教育模式的更新,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落实。教师可以在田径体育课程中创新的使用新型教学方法,利用小组教学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小组建立,并且在建立小组的过程中充分考量学生的体育能力差异,保证在满足学生学习诉求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3.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才能保证学生有效的完成自身学习行为的纠偏,在建立田径体育能力评估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的使用统一化的标准,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相应的评价方式和评价项目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并且集中建立有效的评价内容,保证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到真实的还原。另外,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多应用正向的评价模式,以鼓励为主,丰富评价选择和评价项目,将评价结构建立的更加具有针对性。除了教师的评价以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不仅能提升学生对于自己的认知,也能一定程度上建立学生对田径课程学习的期待。

教师在对学生的田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集中升级学生内化相应理论知识的能力,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体育技能的升级措施,真正促进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升级,满足学生基本学习诉求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要集中帮助学生建立体育学习兴趣以及健康学习”“有效的呈现多元化的学习和评价模式”等都是基本的教学要求,高中田径体育教学只有满足能力指标的升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中学生体育素质的优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得到全面的落实,不仅需要高中体育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共同努力,要经历时间的淬炼,也要经历相应的教学升级。教师要从自身的理念转变出发,真正实现教学思维和教学措施的有效融合,只有在践行相应思想的同时,保证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实质化的推进,才能真正助力高中田径体育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红.农村高中体育选项教学背景下田径专项训练的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0(40):291-291.

[2]金立.体育游戏在高中体育课实效性的探索——以田径蹲踞式起跑模块教学为例[J].运动,2015,11(11):74-75.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班主任理念 第5篇

论文摘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特征,高校班主任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在班级管理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维护学生权利,做学生的知己和朋友,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建立健全学生自我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

论文关键词:班主任;管理理念;工作方法;以学生为本

受时代的影响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五个显着特征:一是主体意识增强,关心国家和学校的大事,能主动参与班级的活动,在活动中自我表现意识强;二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无论在兴趣爱好还是个人品性方面都力求表现出明显的个体特征;三是知识信息量增加,获取信息的途径广泛,受外来信息的影响较大;四是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渐强,在社会活动中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个人利益;五是心理情感脆弱,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应对社会变化的心理承受力不强。

针对大学生上述素质和心理特征,高校班主任工作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以学生为本,首先明确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学生作为消费者进入学校,班级管理中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想和心理服务;其次,它更加关注学生的权利,即学生具有获取知识、选择专业、选择教师和安全保障等权利,班主任应当更多地维护学生的这些权利;再次,它提出了班级管理改革的目的在于不断完善自身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以学生为本的班主任工作理念,强调在工作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这并不排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有机统一的,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增添了新的活力。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其教育对象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各种兴趣爱好的初级文化群体。有时,一句通俗实在的话,可能会成为一个学生一生追求的目标;一番人情入理的个别交谈,或许能攻克一个多年不化的“顽石”;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往往会让某个学生倍受感动,从而“浪子回头”……班主任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己和朋友,才能让学生吐纳真情,了解学生尤其是有情感和心理困扰学生的真实情况,教育中才能有的放矢。

思想政治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正人和树人的工作。正人,就是把人的思想拉人正常的行动规范,从而正常而又理性地对待一切问题。树人,就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他们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人才。因此,班主任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与学生交往时,不是一时一事的谦恭如朋,不是矫柔造作,而是一而贯之,出于一种性情和赤诚。换句话说,教师要俯下身来和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从教学中双向互动,到感情上畅然交流,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独立人格,有健康心理,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在新的教育形势面前,班主任如何摆脱“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影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班主任应当充分考虑的问题。教师把学生视为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既体现了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又反映了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情不仅是人的意志、行为的动力,而且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激发和调剂功能。作为教师,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并“让学生爱你,亲近你,你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崇高使命。”

二、尊重、理解、宽容学生

首先是尊重学生。班主任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从教师的角度看,优秀学生固然可爱,教师也容易做到对他们的尊重,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尊严更应受到尊重。因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需要。所以,教育者决不能冷落、歧视“后进生”,而应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大的关注,真正从内心接纳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使学生感受到人与人的平等,以及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当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应尽量用谈心、交换意见、正面教育、鼓励改正的方式代替批评;当学生有了一点进步时,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关心我”,从而转变思想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坚持发挥学生的特长,扬长避短,使其在有些方面能够“大有所为”,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素质教育强调给学生提供“全面性”的教育机遇,但这并不等于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面面俱优”。相反,这“全面性”的教育机遇恰恰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辟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某个学生在某一方面缺乏“天赋”,而其他方面却可能极具“潜能”。

其次是理解学生。班主任应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与他们交往中,应当善于置换角色,将心比心,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任何学生都不要求全责备。只有这样,才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所理解,只有理解他们,才能真正地与他们达到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再次是宽容学生。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不同,学生的现实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作为班主任,要正确面对学生中的差异对待“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要总用一副严肃的面孔去说教学生,而应用博大的胸怀去宽容他们,给他们自我改正的机会。因为宽容是一种力量,它能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战胜自我。即使学生表现出不当的言行,教师也应竭力淡化学生的问题,甚至通过寻找学生身上的亮点来减轻他们精神上的压力。

三、建立健全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学生自我管理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觉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特征,发挥个体特长。在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建立中,必须注意健全班集体的组织与功能,使它能正常开展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这里的关键是要做好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工作,选用好班团干部,树立班团干部的竞争意识,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班级领导核心。

一个好的班干部,就是班主任的一个得力助手。选用好班团干部,不仅能使班主任从繁忙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而且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在以前的班主任工作中,往往采用指定班干部的做法,结果个别班干部不仅不热心工作,而是处处表现出自私性,不仅管理不好别人,连自己也管不住,在同学中失去了威信。针对这种情况,应运用民主方式,让学生们参加竞选,然后根据竞选人演说,结合现实表现,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这样选出的班干部不仅乐意干,有一定的能力,而且在同学中有威信,有号召力。当选者自我加压,大家监督,不称职者随时更换,学生中表现突出的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竞选活动,向现任班干部挑战,通过淘汰机制使班委会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同时,这样又锻炼了学生们的胆量,特别是提高了语言即兴表达和工作能力,为他们步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欲选出真正优秀的干部,必须在竞选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深入了解哪些学生具有管理、组织能力,适时地做好他们的动员工作。选用的班干部不一定是不一定是学习成绩好的,只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或某一方面的特长便行,以达到人尽其才之功效。这样的班委会既是班集体充满活力的领导核心,又是班主任的一个智囊团。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

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就是把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氛围之中,班级的环境就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氛围。一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如前所述,教师与学生对个别同学“歧视”是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对这类非正式群体进行教育帮助时,要师生协调,建立一种利于他们转变的良好氛围,要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班级的温暖。

要与同学们共同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成功,分担他们的痛苦,宽容他们的失误与过错。分享成功与快乐是容易的,但在很多情况下。应重点注意分担他们的痛苦,宽容他们的失误与过错。学生因家境贫困而生活拮据,或困惑感情困扰而内心痛苦,或困一时不慎而出现失误,或者有了过错,他们的内心已经是非常不安甚至伤心。这时候,如果不注意工作方法,雪上加霜,那将会对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脆弱的心灵是最容易接近的,如果这时候能够真诚地安慰他们,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共同解决难题,他们的心就会与班主任紧紧地相连,教育效果就不言而喻了。让学生们感受到你因为他而快乐,而自豪,和他们共同承担痛苦,这会使学生们受到莫大的激励。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问题 第6篇

摘要: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民办高校工作稳定的重要保障。本文试在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的管见。

关键词:学生工作理 理念 新局面

0 引言

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辅导员站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直接面对学生,肩负教育、管理、服务的直接使命。“辅导员作为大学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学校与学生联系的第一线,和学生保持着比较固定的直接联系。”[1]学校的每一项要求、每一次活动安排基本上都是通过辅导员传达并布置到学生中的,相应的,对学校纪律要求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对学生活动的组织管理,也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对学校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一般总会找他们的辅导员反映情况,寻求帮助。辅导员是维系学校和学生间正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教书育人的大环境里,在完成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全面、合格的有用人才的总目标下,尤其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切实加强服务意识,完善学生管理机制,工作不断创新,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必要保证。

1 始终坚持“以服务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

1.1 学生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育人是其基本职能。其教育方式及内容不仅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三方面,还应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和文化活动育人等。如果说“服务育人”是学生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那么,这里的“服务”应该是广义上的,既包含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与保证,又包含文化、物质生活的服务与保障,还包括就业指导与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与“教书”、“管理”之间有互动作用,服务跟不上,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也将得不到保障。目前,由于高校招生并轨,传统的分配方式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升学难、上学难和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学生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和困难局面。这种情势下,高校“服务育人”的地位和作用愈显重要。我们秉持“以生为本,服务育人”的理念,就是为了适应目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出能满足国家、社会需要的新时代的人才。因此,具体实践中,各辅导员要善于转变观念,适应时代要求,从单一的“管理”向“服务”转化,坚持为学生服务也就贯彻了“以人为本”精神,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

1.2 要把为学生服务和促进学生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结合,达成师生共赢。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是与大学生年龄相仿的学生工作者,他们了解大学生,与大学声接触交流多、对学生的影响广泛,但又相对缺乏管理经验,这就对高校青年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教育、引导学生不仅需要热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还需要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辅导员只有掌握了教育的规律、方法,了解了学生的所思、所虑、所求,并且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能使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才能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能使学生心理上接受、行动上见效,才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轨道上前进。要广泛涉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如哲学、政治经济学、天文、地理、历史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知识,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所以,辅导员在引导、教育和服务学生的过程中,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与成才,也促进了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1.3 为学生服务目标是更高效。作为民办高校,实行学分制,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坚决贯彻执行,原则性的工作还是坚持。如遵守校纪校规、国家法律、安全问题等方面,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管理中,狠抓几个环节。例如:大一学生的早读出勤率、学生到课率、晚自习出勤率、寝室卫生合格率等。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经常与授课教师保持联系,实行师生共同参与的考勤模式,每周在班级公示考勤结果。严格的考勤制度会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支持;对经常迟到、旷课的学生及时了解情况并作相应处理;加强晚上学生宿舍就寝情况检查,坚持辅导员经常下宿舍,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严抓考风考纪,杜绝学生作弊行为;辅导员积极配合学校和系部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这些方面刚开始可能会让学生多多少少产生一些抵触情绪,但良好的习惯养成对良好班风形成大有好处。辅导员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通过良性教育构想,从对成文规则的敬畏开始,使学生产生“敬畏”心理,到对不成文习惯的敬畏,再至对校园、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的基础性秩序的敬畏,最终在其内心生成一种对事物、他人、社会的应然敬畏,并将其作为个体行为中常态生活信念。

2 科学思考,踏实工作,实现学生工作的“两个目标”

辅导员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科学地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发展,使学生毕业后有自主力、有知识、有能力、能独立、能创业,迅速适应社会发展。

这里涉及到培养学生的两个目标:自主学习、全面发展。未来社会将是一个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因此,培养具备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应该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标准。这里说的“新型人才”应具备有效整合自主学习、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环境和信息的急速变革。要适应知识的更新换代,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根据调查,发现高校学生的业余生活方式主要是上网玩游戏、谈恋爱、唱卡拉OK等。说明部分学生还游离于“被动”和“主动”学习之间。如何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走到主动学习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目标。民办高校的生态性发展,“学风”建设是关键,要促进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应构建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育人”、学生工作教师“服务育人”、行政工作人员“管理育人”三位一体的动态作用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实现学生工作目标。

3 坚持第二课堂的创新性,抓好“三个建设”

创新人才应该是高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其应具备的素质是全面的、综合性的,必须具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具体地说,新世纪创新人才的素质特质表现为:良好的创新意识、百折不挠开拓进取的精神、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创新思维方法,以及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创新能力。它涉及到一个人的多种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大作用,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要围绕“三个建设”来开展工作。

3.1 要把建设“文化校园”作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主题。第二课堂是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的可以承载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教育阵地和渠道,具有丰富性、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灵活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在实施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与第一课堂教学相比,第二课堂有着鲜明的优势。在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中,大都采用的是“一对多”的单向交流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性相对差,而第二课堂则多以团队活动形态存在,较好地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使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个性、不同需求的团队成员通过知识的互通、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获得相互的交融与促进。因此,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各社团和学生组织可以以系为依托,得到专业教师的专业和业务方面的指导,同时又可以以社团和学生组织为平台,与实习基地或校外合作企业进行多方接触,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使学生得到更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锻炼机会。 3.2 要把“创意校园”作为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出发点。第二课堂活动突出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作用,学生自主性强,学生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因此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与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相比,第二课堂的活动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身亲实践过程中,锻炼能力、体验生活与社会、领悟人生哲理。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不仅要增加大学生对活动的兴趣,而且要使他们增强自尊感;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由“参与者”变为“设计者”,由被动参与转变为活动的主人。因此,在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时要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体现出新意,吸引最广泛的学生参与。

3.3 要把“友爱校园”作为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目标。学院各社团和学生组织要利用第二课堂这一阵地,学生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工作,在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得到训练。在获得锻炼和体验的同时,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当前社会竞争的形式和就业的需求,完成“学校人”到“社会人”[2]的转变,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建设一个友爱和谐的培正校园。

4 科学有效地利用“四条途径”,提高学生工作的效能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都必须科学有效地利用好学生工作的“四条途径”,实现学生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4.1 抓好学生工作的主体力量。学生工作教师队伍。系部学生工作要取得系主任对学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学院人事处、学生处应该密切配合,科学地选拔、任用、考核、培训和管理好学生干部队伍。

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原因,目前我院学生工作教师队伍还未形成完善的队伍选拔、任用、考核、培训和管理制度,因此出现了现有学生工作队伍大部分年龄较轻、工作经验不足、工作队伍不稳定的现状。以培正学院会计系为例,个别年级的辅导员一学期一换,有时甚至一学期几换,导致学生工作出现“断层现象”,不利于学生工作的稳定。同时,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增多,使辅导员超负荷工作,辅导员除了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外,许多非本职工作都压到了他们肩上。学院也没有明确从制度上保证辅导员按其工作任务履行职责,使辅导员处在一种被多重管理的状态下和学校管理结构的底层。学校的各职能部门都可以直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同时辅导员又归系(部、中心)管理,系(部、中心)从自身工作角度出发,又使辅导员承担了众多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的事务,多重管理,多重考核,使辅导员不知所从,整天忙于事务。频繁的文体比赛、各种检查评比、资料数据的上报。事无巨细,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抓去管。事实上辅导员成了戴着学生工作教师的帽子,充当着学生的“保姆”、“警察”、学校各部门的“勤务兵”、系(部、中心)“服务员”①的多重角色,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工作的开展,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

因此,学院人事部门、学生处和系领导需密切联系和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抓好辅导员队伍的配备工作;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工作,提高素质;科学管理辅导员工作队伍,严格考核;加强辅导员工作作风建设,增强责任心;热心关怀,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水平,真正实现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3]

4.2 在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单靠辅导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学生干部队伍发挥作用。为此,首先指派好德才兼备的团委学生会指导老师,带好系团委和学生会,发挥学生干部队伍的得力助手作用。其次,要加强学生干部素质的培养和锻炼,让他们传递管理工作信息,反馈同学意见和要求,协调各方面关系,以保证管理制度的顺利贯彻和落实。最后,要抓好学生干部以外的学生积极分子的培养,为他们创造发挥作用的条件和机会,以此形成梯形的骨干队伍,使各项管理工作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重点突出,层层渗透。

4.3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挥校园网络作用,全面建设好系部学生工作网站,实现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进网络,全面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当今社会已逐渐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信息量大,速度快,影响力远大于过去任何一种传播手段。学生工作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工作实效性。一是建设开发学生管理网络系统,更快更大范围内地为学生提供服务,减少琐碎事务对辅导员工作的困扰,使其专心开展学生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使学生管理和教育的工作进网络,这意味着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即同新的知识工具、新的交流工具和新的生产力相结合,教育将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最后,我们应该统一思想:“学生工作是育人的第一线”,学生是学院办学的主体,学生工作对于整个学院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学院各个工作都应围绕着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来开展。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利用学院“双评”的机会,不失时机地抓好机遇,消除疑虑,把学生工作的调研、建设和发展工作认真抓起来,用实际行动落实学院领导关于学生工作“一、二、三、四”的工作理念,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为学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①:“勤务兵”:旧军队中为军官办杂务的士兵。“服务员”: 机关的勤杂人员;旅馆、饭店等服务行业中招待客人的工作人员。本文引用“勤务兵”和“服务员”借以说明辅导员在工作中处于被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北京:新华社..10.14.

[2]魏志渊.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探索.高等理科教育..(4).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问题 第7篇

内容摘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以学生为本

激活课堂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尽管师生的平等对话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弱,学习习惯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据笔者观察,在教师授课过程中,部分学生昏昏欲睡,甚至有个别学生打哈欠;如果教师提问,课堂则异常安静,指定学生回答,学生不是呆若木鸡,就是不知所云;进行分组讨论时,课堂气氛不活跃,有些小组的学生只是自己看自己想,有的则浑水摸鱼,谈论不相关的话题,当交流某种观点时,学生不愿主动站起来回答......总的来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课堂效率低。究其原因,是我们只认可了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语文课堂小组讨论的形式,却没有领悟其实质。因此,要避免这种局面,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备课备学生,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汲取知识的主体,作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备课思想,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以学生易于接受为标准。倘若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灌输思想,那就很难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很难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另外,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都不是很好,但很多学生却有

共5页第1页

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目前,中职学生个人意识强、多叛逆。那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须注意赏识教育,进行微笑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忌说空话、大话,宜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话题。例如,在学习《音乐就在我心中》这篇文章时,我创设的情境就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音乐。有的同学喜欢流行音乐,诸如周杰伦、王力宏的歌;有的同学喜欢古典音乐,如“梁祝”、“高山流水”等;有的同学喜欢钢琴曲,如贝多芬、巴赫的作品等。由于音乐这个话题,学生熟悉且兴趣浓厚,这样很快,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课堂一下子活跃了。

又如在学习《雨霖铃》时,如果仅靠分析文本,学生是很难体味出词中那深沉而忧伤的意境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在萧瑟的秋天,一个女子凭窗向远处伫望,窗外是片片飘飞的落叶,落叶下,一个孤独的身影越走越远。课堂教学时我展出这幅画面,引导学生去感受这首词的意境。接着,我播放了《雨霖铃》的课文录音,那声情并茂的语言,那忧伤缠绵的音乐,把学生领入到一个朦胧而又凄迷的情感世界中。

二、培养主体意识,激活学生,参与互动

在人本教育中,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的学知识到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而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我们习惯于“满堂灌”的方式,要求学生毫无批判

共5页第2页

地全盘接受,这只能抑制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我们要改变这种陈旧的方式。要进行有效地教学,就要善于调动学生,就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不仅是以教材为主体,以师生共同探究平等对话为基础推进教学,决不能仅把课时内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作为最终目的。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效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情感。要想激活学生,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教师是课堂的发动机,教师舒缓,幽默的语言,丰富、优雅的表情,都能给予学生积极的感染。也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开放的对话中,才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新颖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被激活了,只有思维活跃了,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活动。

例如,在《离太阳最近的树》这课的串讲中,我抓住“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这句话中暗示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回答说:“暗示了红柳的悲剧。”于是我接着问:“作者认为可悲的仅是这些吗?”同学们思考的积极性提高了,有的说:“可悲的是人们亲手毁灭了红柳,破坏了环境。”还有的说:“人们目光短浅,愚昧落后。”于是,我因势利导地让他们来讨论一下文中司务长的所作所为。我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纷纷议论开了,看到同学们热情高涨的样子,我安排了他们采取辩论的方式来发表各自的见解。通过这种方式,很快就点燃了学生深入探究的火种。因此,要形成有效的互动课堂,教师的引导很关键,学生毕竟是学生,不完全具备对知识的辨别能力,需要教师

共5页第3页 的有效引导。要使学生每堂课都学有所得,还要教给学生学科的学习方法。中职语文教学,与其面面俱到,还不如抓住一个重点,激发学生兴趣,师生共同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在有效的教学过程中,抓住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纲,注重提问的艺术。问题设置要有层次,切入点宜小且具体,有必要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进行讨论。

譬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抒情与下阕回首往昔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而导致思维卡壳,课堂冷场,那么,教师就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

(1)上阕描绘的景是什么地方的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这与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有什么联系?

(2)词中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来过渡到往昔同伴的回忆?

(3)作者回首往昔,目的是什么?(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

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同时,又让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形成良性的有效教学的循环模式。

三、创造语文实践机会,丰富课堂,锻炼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所

共5页第4页

以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所以,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尝试着把单一枯燥的语文课变成形式丰富的剧本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辩论课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学习了《项链》、《茶馆》等文,我们编排了课本剧,经过了精心准备,专门拿出一节课进行表演,并让学生点评,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各种能力,使他们受益匪浅。

此处,我还建议学生们在课外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我时常安排阅读课上让他们交流各自的读书收获和体会或选择一些教育性比较强的美文,采用朗读比赛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和讨论,久而久之,既拓宽了他们的文学视野,又锻炼了各种能力。

总之,以人为本是时代的要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探索适合于新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迎来中职语文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雷泽怀:《我对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人民教育,2009(15)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问题 第8篇

1. 转变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服务意识。

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 最重要的是改变管得过严、管得过死的管理模式,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变管理为服务。管理者应从“高高在上”的观念中走出来, 把学生放在应有的主体位置上, 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 在管理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此, 管理工作者首先要理解、信任、关心每一位学生。当代大学生是具有丰富情感思想的群体, 渴望平等、信任和更多的理解。管理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这种需求, 设身处地考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和就业等问题, 为学生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其次, 在管理工作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在奖学金发放、学生干部任用、推优评优等涉及到学生利益的敏感问题上, 不应当厚此薄彼, 以免挫伤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性。第三, 要发扬民主, 善于倾听学生意见。学生管理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一样, 如果存在“一言堂”现象, 只能导致学生对各项工作、活动参与度的降低或缺失。因而, 管理工作者应广泛了解学生情况, 充分听取学生意见,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第四, 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既要把学生当成教育的客体, 又要注意发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

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教育能否顺利实施、教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手段。大学生虽然是同龄人中比较优秀的群体, 具有较好的知识素质, 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同样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要位置,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使大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首先, 要尊重学生, 从人格上平等地对待学生, 利用学生的活力和朝气, 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和创造, 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其次, 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科学分析学生的问题, 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三是要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性, 对于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疑问和困惑, 必须予以正面、正确的答复, 而不是采取逃避或是视而不见的态度。

3. 坚持依法治校, 健全规章制度, 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规章制度是依法治校的基础, 也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维护好学生的合法权益,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从制定和完善各种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入手。首先, 应赋予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在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出台之前, 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 虚心听取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真心实意地接受学生的监督, 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权。其次, 对于学校的各种信息应公开透明, 从机制上防范和杜绝管理工作者在有关学生工作事务中的不公正。第三, 学校应充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 对校内外可能存在的危害制定相关的预防和应急机制, 尽可能避免危害的发生。第四, 要畅通学生的利益诉求渠道, 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 能通过申诉、诉讼等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 改进学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切实增强学生管理和服务实效。

一是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 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 理顺学生管理系统中各个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关系, 建立健全责任制, 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二是适当放权, 发挥基层作用。既要赋予学院 (系) 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 又要让其拥有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权力, 做到责权统一;三是进一步推行校系一级学生工作体制的党政融洽, 协调统一, 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四是坚持“精细化管理”, 严格管理, 将管理覆盖到每一个过程, 控制到每一个环节, 规范到每一个步骤, 具体到每一个动作, 落实到每一个人员。

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包括学校管理中的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和隐性文化。校园文化既能以校园精神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引领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激励大学生开拓进取、积极向上, 又能以形式的广泛性和潜在的内涵规范性影响和约束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是一种“无为”的管理。因此, 要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载体和形式, 弘扬学校文化, 建立校园人文生态景观, 美化校园环境, 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塑造学校形象, 把校园文化建设同学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以厚重的文化积淀, 自由、理性的精神气质, 优美的校园景观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6. 强化教育培训,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

一所好的学校不仅要拥有教学、科研人才, 而且也要拥有好的学生工作管理人才。面对新形势, 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 促进高校发展, 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从学生工作发展趋势来看,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当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上还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教育与培养, 真正培养一些不登讲台的专家, 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正的教师队伍和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构建好责权清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 真正促进学生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 不断为加快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7. 创新工作方法, 不断提升管理服务工作水平。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大胆借鉴和吸收现代科技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最新管理成果, 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方法。如培育和完善校园勤工助学市场, 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助学岗位;支持和鼓励教职工、社会人士及企事业单位同困难学生结对子帮扶;对贫困学生、残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给予特殊关爱, 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心灵抚慰等等。这些人性化管理措施和方法能使大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能使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还可以建立校园网络, 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开展网上德育教育及信息收集活动,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校园网络来加强学习, 从而增强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8. 整合资源, 创新机制, 打造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平台。

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按照“加强教育、科学管理、突出服务”的工作思路, 可以探索成立“大学生事务中心”, 通过这一平台, 及时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事务服务和权益服务, 解决学生困难, 方便学生办事, 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一是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大学生事务中心设立信息网站、事务信息栏、信息咨询室等信息发布、查询窗口, 定期发布勤工助学、就业招聘、专题讲座等各种信息, 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浏览这些信息发布窗口, 及时查询、获取相关信息, 使信息发布的周转时间有效缩短, 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方便、快捷地了解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既可以扩大信息量, 而且可以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针对性。二是为学生提供事务服务。可以将学生处、校团委、教务处等与学生工作有关的部门和单位分别在大学生事务中心服务大厅设立服务窗口, 为学生提供快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9. 注重师德, 求真务实, 进一步转变管理者形象和作风。

上一篇:煤矿通风助理述职报告下一篇:未来的狗链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