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百年孤独的读书心得

2024-08-31

关于百年孤独的读书心得(精选11篇)

关于百年孤独的读书心得 第1篇

一本《百年孤独》,一个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百年的岁月,如同长江黄河滔滔如流,最终在百年之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终点回到起点,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变迁,都画着一个圆形的轨迹。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读这本书感觉最强烈的便是书名所启示的悲凉的孤独感。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他们从小就孤独,冷漠,古都似乎是这个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点,成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同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到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凉。

读这样的小说,感觉就像看作者站在一个高的平台上,去俯视整个布恩地亚家族的命运,听作者讲述一个已然逝去的故事。隔着距离从外看马贡多,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一个孤独的岛屿,而凑近了看家族七代人的悲欢离合,便可发现一个个更为悲凉的孤独的灵魂。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认为打破孤独进行种种艰苦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终以失败告终,如书中乌苏拉在非常孤单之时,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遗忘在栗树下的丈夫,对他说:“你看看这个空荡荡的家吧,看看我们那些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儿女吧,咱们又像当初那样只剩你我两个了。”而霍基?阿卡迪奥对她的悲叹却是充耳不闻,她这些话好象是在讲给一个死人听,对于乌苏拉来说,岂止只是剩两人,其实只是剩她一个人孤独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奥,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他童年时代就一直折磨着他的恐惧突然消失了,在对人生的回顾中,他终于明白自己是很热爱过去最北他憎恨的人们,面对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怀恋,他似乎时有所觉悟了,或许那种一之折磨他的恐惧便是对孤独的恐惧,人的存在就是选择,就是选择他的独特生活行动的方式,一直以来他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驱散这种恐惧,但最终未能如愿。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这样的作品现在读来仍有它的意义,在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独,事实上,这种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最终如马贡多城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

在《百年孤独》中作者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其实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迎来美好的明天。同理,只要人人团结在一起,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精彩、和谐。也不会不至于停滞不前!

关于百年孤独的读书心得 第2篇

小说的结尾奥雷亮诺第二破译了羊皮纸手稿,原来所有的一切早已被预言,时间顺序被瞬间打乱。马贡多小镇以及它的居民,生活在命中注定的轮回之中,他们的命运的轮回里交织着凄美和哀伤。

在现实主义与魔幻主义之共同作用下,我们虽然看到了马贡多的荒诞不羁,我们同样发现了,小说折射出了拉丁美洲不同国家的政治现状。

从大屠杀这夜开始的雨,下了整整五年,马贡多的一切被雨水的冲洗所渐渐侵蚀。香蕉种植园被大雨冲走了,整个小镇退缩到人们的脑海中,成为了永远的记忆。

自从马贡多与周边小镇有了来往以后,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纯朴。殖民者的侵入,把马贡多变成了香蕉种植园。工人的罢工,使植园主串通政府对他们进行了大屠杀。这夜下起的大雨,把马贡多彻底冲向了毁灭。

正如同现实中的拉丁美洲一样,欧洲的探险者逐渐登上了这片土地,土著居民不得不开始适应外来入侵者带来的现代化技术和资本主义。拉丁美洲曾经孕育的繁荣文明渐渐的消

当然,《百年孤独》不仅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折射了有关人性的问题。

作为人类的代表,布恩地压家族代表了人类孤独的情感,不可避免的悲剧以及难以捉摸的幸福的可能性。布雷地亚家族仿佛在用孤独来对抗时间,他们每一代的生活,姓名,性格都惊人的相似。时间对他们来说仿佛不存在。布恩地压家族染上双重疾病:怀旧和健忘。备受煎熬的布雷地亚家注定要在时间的循环中往复,直至灭亡。

于马贡多居民的落后、愚昧更是注定小镇的灭亡。他们不是面向过去,追怀昔日的宁静与淡薄,就是关在小屋里,沉湎于毫无意义的“制小金鱼”“织裹尸布”“修破门窗”“洗澡”等等。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整个民族的团结。

“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马尔克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

关于百年文学史书写的思考 第3篇

首先给百年文学史写作带来新气象的当推“五四”新文化运动。伴随着各种文学形式的新变及发展,关于新文学史的写作开始式微,出现了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论著,体现出文学史写作初始阶段百家争鸣的形态。真正给百年文学史书写带来实质改变的当推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毛泽东发表的一系列讲话与文章,形成与中国国情、文化相关的新理论体系。为适应毛泽东的文艺理论体系,百年中国文学史写作进入制度化阶段。1951年教育部主持起草的《〈中国新文学史〉 教学大纲》即是产物,又成为大学文学史教科书编写的参照。文革期间,文学史的写作同别的文学形态一样经历了最黑暗时期,完全沦为政治的工具。改革开放成为新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也是百年文学史书写的一个新转折点。紧随着新时期政治上开展的“拨乱反正”行动,文学史的书写同样做出了“拨乱反正”的调整,开始呈现出更符合历史史料及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面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史的书写进入繁荣期与成熟期。

根据词典解释,“编码”是指用预先规定的方法将文字、数字或其它对象编成数码,或将信息、数据转换成规定的电脉冲信号。而“解码”则是用特定的方法把数码还原成它所代表的内容或将电脉冲信号转换成它所代表的信息、数据等过程。把这两者的关系引伸开,可以解释成“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系。在百年文学史的书写上,面对每一个时段给文学史书写带来的“编码”,文学史书写都做出了相应的“解码”调整。

二、当下社会发展给文学史书写制造的“新编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态势。全球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中国同世界在各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在商业大潮的席卷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衍生出相当多的问题。处于当下社会的人们,心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更加尖利现实。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面对这样的社会发展情势,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在商业大潮的席卷下逐渐丧失了它的主流位置,到目前可谓完全处于边缘位置。从权力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文学不再受到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控制,拥有了相当广阔颇具弹性的写作权利空间,这对于文学发展来说是好事。但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则反映出它与处于社会中心政治意识形态的剥离而导致其位置边缘化的弊端。其次,大众化传媒对于纯文学的冲击是巨大的,它带动的是俗文学的发展,俗文学的发展又总是伴随着商业利益的因素,作家靠单纯的写作特别是纯文学的写作已经很难谋生,更多人投入到影视文学写作行业中,写作主体的心理结构发生改变。而从文学的接受主体———大众读者来说,趣味性与实用性成为其在选择读物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因素,文学在社会发展中边缘格局的形成也就情有可原。

三、切入当下以“解码”

首先要重视大学文学史教材的编写。“文学通史与大学教育联系最早也最紧密”。1从当今的社会发展情势分析,大学生已经成为文学史最主要的接受者。大学生是将来承担社会建设的主体,对于需要接受文学史学习的大学生来说,文学史就应当充分发挥其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大学生心性培养中的作用。文学史是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优秀文学遗产的最直接因素,一本好的文学史教材,可以激发大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认识和解读诸多作家作品,了解历史上的文学事件,以便更好的知过往、鉴未来。

关于百年孤独的读书心得 第4篇

《租界》是2011年其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上海作家小白的长篇小说,目前已成功售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荷兰文等五种文字的国际版权,且均与该语种的主流出版机构签约。尤其是购买英文版权的美国出版社哈珀·柯林斯(Harper Collins),支付了高达6万美金的预付金——在中国当代作家原创作品的版权输出方面,《租界》创造了短时间内出售语种最多、预付金收入非常高的记录。

据悉,九久读书人已与国内十余位作者签下海外版权的代理权。其中,阎连科、毕飞宇、迟子建、周云蓬、马岱姝等人的作品已经有版权售出。

九久读书人董事长黄育海曾表示,“文化走出去”将作为公司未来重要的业务方向长期坚持下去,使各国读者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和优秀作者,脚踏实地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下一步,公司将计划向海外推出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的原创小说,进一步拓展版权贸易的合作范围。

书香:九久读书人之前的重头戏都是引进外版书,从什么时候开始着力“走出去”?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陈洁:感觉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我们一开始其实也没有特意去做。

只是因为前期引进了很多高质量且有口碑的书,慢慢在这个市场中站定了九久读书人的位置,与外方建立了很稳定的关系,大家就开始常常交流彼此对书的感觉、看法。差不多从2008年开始,就不断有人开始关注中国文学,他们也经常问我们有什么推荐的作者。在引进版权的过程中,你也在慢慢熟悉国外的市场,所以其实也就知道国外读者的阅读偏好等。

《租界》出版以后,我们就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国外的读者,刚好有一个意大利出版人来中国寻找选题,我们就推荐了这本书。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2013年3月《租界》意大利文版正式发行,这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契机。我们就从3月份开始着手准备更多的资料,发往全世界的出版社,并在紧接着的伦敦书展中,跟部分出版社见了面,进行进一步的推荐。可以说,推荐很成功。我们也借此认识了更多的出版人、编辑,有了更多的交流。我们就觉得是时候把我们的作者推向国际市场了。

就如王安忆老师在法兰克福书展的酒会上讲的,一直以来,中国文学都是孤独的。但我觉得文学应该是universal(全世界的)。

书香:这本书主要会输出到哪些国家?输出范围应该与彼此的之间的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吧?

陈洁:目前我们主要输出的国家是法国、美国、意大利、德国、荷兰、西班牙等欧美国家。其实,只要你有了一本欧美国家的译本,后面的推荐就会简单很多。欧美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所以彼此的认知度也相对高。

其实,我觉得,阅读是很私人的。各种题材你在国内能找到读者,在国外也是。即便在大的全球范围内,你一定会跟一批人有很多共同的阅读喜好。只是难在你要怎样找到那一个合适的国外出版社来出版。

我们出版的大多是小说,对于小说来说,读者非常重视或者说关注的就是阅读给你带来的那种深入其境的感觉,特别是小说,代入感尤其重要。而代入感是建立在你对小说背景的熟悉,或者至少是感兴趣,想要去了解的东西之上的,所以小说的背景最好是西方所熟悉的。比如《租界》的背景就是设置在二战中的上海,其中的主人公也有国际背景,这一些对西方读者来说,就相对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这本书就能进入大众的市场。

从大众市场的角度来说,情感类的(爱情、亲情、友情)、悬疑、侦探、惊悚等类型小说一定是最受欢迎的。

书香:在这一过程中,是否遇到一些困难,或者这些年有一些发展方向的转变?

陈洁:要准确地捕捉图书信息,并把信息准确地传递到那一个需要的编辑那里,这很难。

在信息的整理上我们进行得很慢。每本要推荐的书,都得看,并能准确地用英语写好推荐信。我们也需要认识更多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书评人,找到合适的并被广为接受的资深书评人来推荐你在推荐的书,这点也很不容易。慢慢来吧。从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这个角色的改变还很新鲜,还在探索中。

书香:“走出去”的出版项目,对九久读书人本身的发展是否有作用?

陈洁:当然,帮助我们跟国际出版社有了更多良好的互动,提升了我们的国际知名度。对我们的团队考验也很大,提高了对团队每一位成员的要求,提升了整个团队的素质。

书香:接下来的计划中,还会有国内哪些作品被输出?

陈洁:这次在法兰克福书展上,我们有一个例行酒会,特别邀请了我们的作者王安忆女士还有小白。今年酒会的主题是:上海九久中国作家之夜,向国际出版人、代理公司、书探及其他同行介绍了九久读书人的中国文学外推计划,并把两位作者推荐给大家,在酒会上作者可以跟出版的同行有互相进一步的了解。

在书展上,我们也特意准备了版权目录来推荐我们的作者作品。在书展结束以后,我们就收到了很多国家的很多出版社的来信,表示对我们推荐的作者很感兴趣,想要进一步审读的资料。阎连科、王安忆、张炜、迟子建、沈石溪的作品都受到了他们的关注。我们刚刚跟一家法国出版社签了迟子建的《晚安玫瑰》、王安忆的《桃之夭夭》和阎连科的《炸裂志》的授权合同。

书香:在跟国外出版社洽谈中,是否有一些过程和经验可以分享?

陈洁:我们也刚刚起步在做这样一件事,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如果说有什么感想可以分享的话,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专业。跟任何一种生意一样,版权洽谈过程中也一定要专业,专业是信任的基础。

专业体现在各个方面,对国际市场版权操作模式的熟知度,对文学的了解,对国际出版社的情况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对你在推荐的作品的熟悉,资料上的信息是否齐全,对文本的介绍是否符合西方的习惯。所以九久读书人有一支专业化和国际化版权贸易团队,很多员工都有外国各大版权代理机构的工作背景,经验丰富。

百年孤独的读书心得总结 第5篇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

在忙碌却又充实的学业后迎来了大学的第一个假期。在这个可以自主调节时间,不必为完成作业而忧心的假期里,我与《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开始了一场邂逅。十本优秀书籍之中,读后想为它写点什么的感觉最强烈。

《百年孤独》和众多外国名著给我的第一感觉一样,内容复杂,人物众多且名字十分雷同,写作顺序也多采用倒叙和插叙,初读甚至一度因为晕头转向,理不清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放弃深读。但是第二次将人物对号入座后再读,便被书中所渗透和传达的孤独深深的震撼了。《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作者赋予了人孤独,同时又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孤独的:“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然而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及的孤独也与我们理解的狭义的孤独不同。带上时代背景与作者的身世细细品味,孤独似乎又为我们呈现出了另一番模样。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接受了采访,对孤独的解释似乎很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那一刻,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我脑海中逐渐明晰起来:他渴望拉丁美洲的民众团结起来,共同走向文明,开放与繁荣。

此外,《百年孤独》的魅力也在于离奇的故事情节。贯穿整部作品,小说中的人物们不时会见到鬼魂。“这些鬼魂象征着是马孔多挥之不去的过去。事实上,这些重复出现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历史的特定发展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布恩迪亚和整个马孔多都是鬼魂。他们被自己的文化所隔离和排斥,社会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处处依赖他人。更可怕的是他们已经完全接受这样的现状,不思改变。”书中的宿命论暗喻了古往今来导致了历史不断重复的意识形态,也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使得拉丁美洲的历史被解读成了一个循环,一个不可能出现变革的循环。书中的旁白也加强了这种宿命论给予读者的压迫感。这些光怪陆离,恰恰是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所无法隐藏的魅力。

《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完成巨著后曾有一个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独的历史永远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能够梦想成真。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2

读《百年孤独》纯属是一个偶然,经同事推荐就借回家看看,看了一遍,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无数的倒叙、插叙给弄晕了,读完后也不能完全了解其义。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的文章,忽然想解我一直以来的疑问,便细细的阅读起来。

文章的作者读了三遍《百年孤独》,并对作者的身世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种执着探索的精神着实让我敬佩,不由得让我想起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诚心,也够努力,总会有一定的收获。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其实写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的兴衰。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

“不团结”在我的印象里有很多解释,从片面的角度说,它是自闭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弃的。其实在职场上也不乏这样的案例,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实际上我们往往是在本职工作上倾尽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实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这也说明越是浅显的道理,越是难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导我的这次阅读,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阅读,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可能有时,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它是在写自己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阅读的自己,这种感觉会拉着我们继续阅读;有时,当发现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出现在眼前时,那种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阅读不乏是个好习惯,它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能养成价值的判断力,那我们为何不取别人所长,来逐渐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3

有这样一句歌词唱到“孤单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总不能明白其含义。后来反复琢磨设身处地去考虑,倒是有些懂了的苗头。正是因为孤单,才使一群不甘寂寞的人儿齐聚在一起,彼此消磨着对方的时间,去宽慰自己的颤抖的心灵。而与此对立的,纵使这群孤单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在纸醉金迷中沉沦,自己内心的墙依旧把自己圈存在哪只有自己的密闭的空间内,所以他们注定孤单。

正如同我刚开始对那句话的不了解,我在读了《百年孤独》这本小说的时候,发现孤独二字在文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当我合上书本,再去细细品读,却又看到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隐藏着的孤独,甚至乎那个时代的孤独。

孤独之处首先体现在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故事中的第二代贝丽卡,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阿玛兰妲以及从他们身上展开故事中联系到的相关人物的结局都不约而同地体现出孤独二字。

就好比布恩迪亚上校,在他身上当真发生着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谁会猜想到当初那个延续着父亲没做完的事业在实验室里炼金的寡言的男人,有一日会成就那样一番大事业,征战沙场,杀敌无数;又有谁料到原本对梅蕾黛丝充满爱意,对家庭充满关怀的男子会在战争中渐渐迷失其本性,变得麻木不仁;更不会有人料到其结局竟是那般。

原本与梅蕾黛丝结为夫妇,孝顺的布雷迪亚本是感性的,如果一定要把孤独往那个时候的他身上套,大概只有他一人在实验室里炼金的时候了。但战争,因对那处“世外桃源”的冲击而爆发的战争却使他彻底改变。冷血,孤僻,对周边的人充满警惕。他禁止一切人在其划定的范围以内出现,包括其母亲。用武器围成了人墙,把自己包围其中。

至于其他人的孤独,我搞不懂为什么阿玛兰妲要让自己笼罩在孤独中,一直费尽心机想要博得意大利技师皮埃特罗的喜爱,到手了却死活不要,让皮埃特罗落得自杀的下场。后来又有了情人赫里索多上校,两人情至深处又断然拒绝其求婚,终使自己在悲伤与孤独中渡过。我想也许是因为她失手害死了梅蕾黛丝而产生的愧疚感,让她诅咒,也不允许自己得到幸福吧。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4

前几天读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直打算写篇读后感,苦于无从下笔。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乱以至于理不出头绪。

一直深刻赞同王菲的《我也不想这样》中的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恋还是相爱,到最后会发现不管是需求还是被需求,心灵永远都要有自己的空间。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难免孤独。你我都是一条直线,有人与我永远很近但永远不能相交;而相交后的两条线必然愈行愈远。

对我而言,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塔;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苏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丝;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我的上将奥雷良诺。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5

从本书的背景去看,又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孤独。当时恰逢哥伦比亚内战,数十万人丧生,主人公布恩迪亚上校也是在这个时代造就的英雄。战乱必将使人流离失所,孤独随之而生。

那个时代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在作者的刻画中以另一种形式,无形地抗议着这一切,然而最终无法摆脱的还是孤独。在那个时代,尽管有人挣扎着去打破这份孤独,但终因无法凝聚成一股力量而告终,走向失败。诚然,孤独是导致一切恶果的导火索。作者希望广大拉美人民可以团结起来,战胜这份孤独,让团结的力量促使拉美地区也投入现代文明的顺流之中,顺流而上,并非逆流而下。不被世界所孤立,傲立于文明发展的大潮之中,打破封闭,展开新生活。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唯有孤独永恒。作者所说的这句话并非绝对,放眼未来是正确的,而孤独并非永恒。竭尽所能,摆脱孤独,纵使一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难敌全军万马。在整体的推动下促使个人的前进,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分,也正有了整体,个体才不至于太孤独无助。这也正是中国不断向前迈进的原因之一。

有人问作者马尔克斯,在你这本书里,狂热昏愦的总是男子(他们热衷于发明、炼金、打仗而又荒淫无度),而理智清醒的总是妇女。这是否是你对两性的看法?而马尔克斯则回答,我认为,妇女们能支撑整个世界,以免它遭受破坏;而男人们只知一味地推倒历史。到头来,人们是会明白究竟哪种做法不够明智的。

我想,不是因为革命起义的危险,马孔多四年多连绵不绝的大雨,还是男男女女的畸形爱恋,而是害怕自己无法忍受像奥雷里亚诺上校不断反复熔铸小金鱼,阿玛兰妲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不停做寿衣,庇拉尔·特尔内拉在与不同男人的纠缠中麻醉自己的那种孤独。


百年孤独高中生的读书心得 第6篇

《百年孤独》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作品能。初读《百年孤独》时,只觉得它晦涩婉转、深不可测,读起来不知所云,往往是昏昏欲睡、两眼无神、托梦周公。但是它却有一种魅力,即使晦涩难懂却还是深陷其中,让人读了一遍又一遍,欲罢不能。在读了四五遍之后,感觉脑海灵光一闪,书中呆板的人物突然活现在眼前,那遥远的家乡“马贡多”仿佛浮现在眼前,一个历经百年的家族由刚开始到繁盛时期再到衰落,一切都是那么地生动,让我融入故事的情节之中。

《百年孤独》讲述了一个历经百年孤独的家族最终走向消亡的故事。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但集合成就是一部完整的家族与民族的孤独史。

这本书将一个原始的部落,完全暴露在时代进步的潮流里。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这个可怜的小镇马贡多。从开始的吉普赛人带来的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使他们知道了磁铁、冰块以及外面的世界。

随后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让这个和平的小镇开始慢慢地质变,紧接着两党派的纷争波及了整个马贡多,到处都是战乱、流血和纷争。而代表着垄断资本主义的香蕉公司也借机趁虚而入,使这个小镇得到了暂时的虚伪的繁华,但又迅速在泡沫经济中衰败。作为马贡多的开创家族——布恩迪亚家族,一次一次地遭受着这些外来的冲击,在这些冲击下变得繁盛,最终却走向灭亡。

书中以复杂的人物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其中的现实魔幻主义及“将来时的过去式”的描写方法让人耳目一新。曾有人评价《百年孤独》充满了极致的夸张、现实与虚幻结合、超越时空和地域、时间与空间的互换等种种怪异的写作手法,让人无从追寻,更不可预知。许多中国作家深受其影响,例如莫言、阿来、贾平凸等作家的作品中品出马尔克斯的创作手法,他是许多人的文学先父。

马尔克斯采用的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历史。其中的情节或时间,特别是人物的名字,七代人几乎名字都是相同的,马尔克斯将他们全部拖入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迪亚家族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感受布恩迪亚家族的荣辱兴衰。最后故事中借用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结束了这个家族的命运。

《百年孤独》是一部繁杂和令人唏嘘的百年家族史,同时也是一部百年变迁的地方兴衰史。马尔克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用小说的主题:“人的孤独、封闭造成的落后和愚昧,最终会使整个民族走向消亡的道路。”以此来希望拉丁美洲整个民族的团结。

关于百年孤独的读书心得 第7篇

他们匆匆的脚步形成的气浪,即使再微弱,也足以掀起几片枯叶。可刚露出几份见天日的水泥地板,很快又被从别处吹来的枯叶覆盖。若不是知道这条繁华的街属于一座繁华的城,单就这一个片段,这一个场景,打上“凋敝,萧条”的字样,也绝对不为过。“或者称呼此情此景为“马孔多”?”大脑里的这个念头还是一闪而过时,右手却如早已预知了大脑会有此念头一般,安静地放在了《百年孤独》的封皮上。若不是左手紧握的牛奶杯尚有余温,助我抵御寒意。我一定会被透过这书皮的,更甚于窗外的寒意狠狠刺痛。马孔多在哪里?马孔多在《百年孤独》的360页书纸里,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脑海里。

在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贫穷;面对过,或正在面对思想交替的国度里。在雨林里,在平原上,在沙漠中,在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只要那里尚有人类存在。马孔多,什么都不是。马孔多,就是一切。以来,第一次能如此用心地读完一本书。之前一直用一种浮躁而慵懒的态度去阅读,甚至只读个内容简介,上网搜个一两句书中经典名句就算读过了,就敢显摆了。但是《百年孤独》却不容许我这样做。从故事开篇的第一个场景,家族二儿子,奥雷里亚诺上校面对行刑队开始,整部小说就已经像一只深入我内心深处的小手,紧紧地抓住了我,把我一把揪进了这个最真实存在的虚幻之地。在那里,我仿佛亲身跟随着马孔多村的奠基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他的妻子乌尔苏拉一起,跋山涉水,来到大泽区这片荒芜之地,打下第一根木桩,盖起第一座草棚,每一个家的住址,都精心安排,甚至享受的阳光都不多不少。作者在描绘马孔多的建立时,用各种的侧面描写勾勒了一个有活力,如唐吉可德一般天马行空的男子,和一个勤劳踏实,“耕种时从不唱一声歌儿”的女子。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来到了闭塞的村庄。带来了放大镜,假牙,飞毯,银版照相术,还有被何塞称为人类最伟大发明的——冰块。

村子因为他的到来充满了活力,以及荒诞的探索热情。可马尔克斯显然不是安徒生,他不是来讲童话的。接下来的百年纪事成为阿尔卡蒂奥家族以及马孔多村的噩梦。家族创始人,何塞因为解不开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而发了疯,下半生一直被绑在树上。大儿子放荡不羁离家出走,最后枉死。二儿子一生孤傲异常,不懂得爱,也没有被爱过,在发动了32场起义后,宣布与政府和谈,孤独而死。三女儿和养女,为争一个男人而争风吃醋,一直斗到老死方休。本以为家族传到了第二代,会有所好转。可家族里的后人,不但不停地重复以第一代人的名字命名,还一遍遍地重复着前人的悲剧。一个个或死于非命,或失心发疯。直至家族最后的传人,私生子奥雷里亚诺因为妻子难产而死,儿子刚出生即被蚂蚁吞噬,悲愤中解开了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这才发觉,原来吉普赛人死前早已解开了家族的整段命运:家族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伴随着家族的陨落,整个马孔多村也在经历了创立伊始的清贫,外来人口迁入后的人丁兴旺,外国殖民势力的投资与撤出后,最终走向衰败,走向毁灭。马孔多的兴旺与灭亡,映射了广大第三世界的村庄与小城镇在20世纪的挣扎与不易。

在不开放的年代里,他们只能与愚昧为伍。甚至把冰当做一件发明。但那时的马孔多人是幸福的,他们战胜了大泽区的糟糕环境,战胜了萦绕村庄多时的失眠症。还能时不时地从同样愚昧的吉普赛人那里找点乐子,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向外国殖民势力开放的伊始,他们享受到了现代社会带来的一切满足,火车,电话,照相,就业机会,当然也包括拿着留声机,样样精通的法国**。可是,伴随着完全的开放,殖民者在带来享受的同时,也和当地的**政府勾结,使用极低的价格雇佣劳工。当劳工以**申索权利时,狼狈为奸的政府,立马挥起屠刀,毫不留情地镇压。

殖**义者却以无辜不知情者的样子,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许下一连串空洞的美好的诺言,却在村子遭受自然大灾时,拍拍屁股收拾走人。在他们眼里,村子就是一笔买卖,当其价值被榨干时,殖民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才不在乎那些原住民的生活呢。而对于政府而言,村子也是一笔买卖,政府收取大量的税金,当殖民者撤出后,这个没有最后一点价值的村子,自然不能再勾起政府的一点欲望。他们也不在乎那些可怜的国民的生活。这样的交易,对于殖民者和政府而言都是有利可图的不亏本买卖。唯一被牺牲掉的便是如马孔多一样的不幸村庄。然而,在同情何塞家族与马孔多村的同时,我却隐隐地又要为他们的某些传统而愤怒。

这种愤怒,不是憎恨,而是怒其不争。贫穷是一种至极可怕的疾病,就像艾滋病先摧毁人们的免疫系统,使得人们即使一次小小的感冒也可以致死一样。贫穷,先摧毁的是人的道德底线,然后,使得人们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摆脱厄运相伴。我不是卫道士,我也提倡婚姻自由,我也不喜欢文章后半段当家作主的宗教没落贵族费尔南达的刻板与虚伪。但是,我仍然无法接受何塞家族私生子成堆,家庭**的习俗。书中,几乎每个何塞家族的男人都会有一个私生子,即使是像梅梅这样的女孩子,也会因为青春期的冲动而养下一个私生子。而奥雷里亚诺上校更是有18个私生子,1个死于战乱,17个死于政敌的暗杀。更让人费解的是,乌尔苏拉居然全部都认下,并统统养大。乌尔苏拉是出于同情,怜悯,延长香火?我不得而知。但是,在我的国度里,私生子远没有到可以正大光明地被接受。因此,我始终相信何塞家族的这一荒诞习俗,以及乌尔苏拉的所谓宽容,完全都是出于一种因为贫穷对道德底线的长期侵蚀,而最终导致的愚昧与堕落。贫穷毁灭了何塞家族的同时,也对马孔多所在国度的自由派义军下了手。参加了自由派起义军的小奥雷里亚诺想和自己的姑姑阿玛兰妲上床,却遭到了阿玛兰妲的拒绝。郁闷的他问自己的战友“我们是为了自由婚姻而战吗?”他的战友回答“是,我们战斗是为了将来你连你老娘都能娶!”道德底线被侵蚀,直接导致了人与人关系的混乱,也间接导致了自由派无论如何革命都无法取得胜利。在那个虚拟的国度里,自由派伸张的所谓自由犹如嬉皮士曾经鼓吹的“要**不要做战”。

性解放是自由的一大意义,但不是全部的意义,更何况他们所谓的性解放,是连老娘都可以娶的极大解放。相信但凡还相信人伦纲常的家庭都不会给这样的派系投上一票的。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何塞家族和马孔多村,只留下了一地碎片,一地血肉,一地孤独,等待着蚂蚁来觅食,等待着诗人来吟诵,等待着后人来重复。马尔克斯成功地描绘了一个时代,一群人的生活状态。看着他们,就不得不联想到自己所处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不禁要问:当我们因为贫穷而愚昧,又因为要摆脱贫穷而不择手段时,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社会距离马孔多又还有多远呢?君不见,那个百年孤独的诅咒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正时刻地悬挂在我们头顶。街上,枯黄的树叶被清洁工人扫去了大片,但是我分明看见更多的枯黄树叶早已蠢蠢欲动。

关于孤独症的教育教学研究 第8篇

1 孤独症的基本情况

1.1 孤独症定义

儿童孤独症是指一种疾病, 主要表现为患儿精神活动与环境脱离、行为离奇、孤僻离群、沉浸于自己的病态体验中, 别人无法了解其内心的息怒哀乐。

1968年Kuffer提出了婴儿孤独症的定义:缺乏社会化的兴趣和反应、语言功能损害、异乎寻常的动作行为和游戏形式僵硬、局限, 动作具有刻板重复性、仪式性以及强迫性, 而且具有早发性, 起病年龄在30个月之内。

1978年美国儿童及承认孤独症学会顾问委员会提出孤独症定义:起病年龄在出生30个月之前并具有发育速度与发育顺序异常, 对任何一种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 语言认知及非语言交流异常, 与人、物和事的联系异常, 并统归于广泛性发育障碍。

中南大学医学院李雪荣教授主编的《孤独症诊疗学》指出, 孤独症属于一种严重的儿童心理发育障碍, 国际疾病分类将其划归在精神疾病的范畴中。谢明认为, 孤独症是一种由神经广泛性发育障碍导致的严重的儿童心理发育迟滞 (严重的心理年龄低龄化) 疾病, 属神经性疾病范畴。

1.2 孤独症的表现特征

人际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问题。儿童缺乏与他人交流或交流技巧, 与亲人不亲, 不做社会交往的微笑, 对亲人与陌生人不加区分。婴儿期不喜欢拥抱, 母亲将其抱着喂奶时, 他不会将身体与母亲贴近, 不会望着母亲用目光对视或微笑。

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 语言是一大障碍, 绝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 这是其就诊的原因之一。部分儿童具备语言能力, 但是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表现为重复刻板语言, 或是自言自语。语言内容单调, 有些语言内容奇怪难以解释, 模仿语言或“鹦鹉语言”不会主动与人交谈, 不会提出话题。

孤独症儿童常对一般儿童所喜欢的玩具过游戏缺乏兴趣, 尤其不会玩有想像力的游戏, 而对某些特别的物种或活动表现有特别的兴趣和迷恋, 尤其是圆的或可以转动的物品, 可以到着迷的程度, 例如转圈、嗅味、玩弄开关等。对环境倾向于要求固定不变, 表现对日常生活常规变化的拒绝, 有的儿童每天要同样的饭和菜, 数年不变。刻板、重复行为和特殊的活动姿势, 表现来回踱步、自身旋转、重复地蹦跳, 最常见的姿势是将手置于胸前凝视。

1.3 孤独症的发病率

Fombme总结了1966-1999年以英文发表的23篇有关孤独症流行病学淹留文献, 涉及样本人口400多万人, 年龄0-27岁, 共确诊患者1533人, 平均患病率为5.2/万。1998年报道11篇文献的平均患病率达7.2/万, 日本患病率为1.3/万。

英国一项研究认为, 英国《卫报》曾报道, 研究报告警告说, 儿童孤独症发病率是公认数据的25倍。

孤独症是男孩多于女孩, 不取决于文化社会等环境因素, 而是取决于集体本身的自然的偏向, 也称生物性影响。西方国家报道, 孤独症男女性别差异为5:1, 也有报道为2:1;国内报道为6.5:1, 北京报道为9:1。南京市脑科医院儿童心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民洁说, 国际上一般认为病情严重发病率5/万, 病情较轻的发病率为40/万左右。据2012年发达国家统计发病率上升至是1/88, 由于此病不分人种、民族, 发病率是一样的, 这样算来, 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 病情较严重的孤独症儿童约游56万, 较轻的则有500多万。轻重之分, 在于患者经过训练后生活能否自理。由此看来, 教育训练在孤独症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1.4 孤独症的治疗

目前尚无治疗孤独症的特效方法, 也没有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摆脱这种障碍, 然而, 随着科学进展, 越来越多的孤独症患者可以得到帮助, 早期干预, 特殊教育支持和药物治疗的结合, 可以帮助患有孤独症的儿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而在目前, 我国最普遍的治疗方法就是早期干预特殊教育, 也就是康复训练, 因通过一些训练可以看见孤独症儿童的症状有所转变, 这也是孤独症患者家属认可的原因之一。他们清楚, 孤独症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 所以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训练来改变孤独症儿童的症状。

同时, 实践证明早期干预和及时的教育仿佛能有效地改善他们的封闭状况, 发展他们的语言和智力, 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育, 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为他们日后能较好地适应深灰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就如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所说, 医学的终点是教育工作者的起点。当孤独症儿童的问题在目前医学条件下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时, 我们只能从教育训练着手, 来改善他们的障碍, 促使他们逐步向常态方向发展。

2 目前关于孤独症的训练方法

随着国内外孤独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多, 其训练方法也随之发展迅速, 如注意力交流法、关系疗法、感知觉统合疗法、行为疗法、音乐疗法、听觉统合疗法、药物疗法、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结构化教学法、多感官疗法以及中药疗法、针灸法、饮食疗法等等。

在我国机构中最常见的教育训练的方法有感知觉统合疗法、音乐疗法、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等

2.1 感知觉统合训练

谢明指出经实践证明, 加强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训练对于促进他们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完善, 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甚或自理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北京市一所著名的特殊学校的研究者在课题《孤独症儿童的实验研究》中说到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发展有着促进身体健康成长、促进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促进注意力的发展、稳定情绪、改变行为等作用。同时, 这绝不仅是为了获得某项动作技能, 而更重要的是取得运动以外的效果, 即促进自闭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展,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这才是进行训练的最终目的。

由于孤独症是神经系统障碍疾病, 所以诊断初期, 医生都建议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感知觉统合寻了。实践证明, 科学、系统的感知觉统合训练对于改善孤独症儿童神经系统的信息整合、促进各部感觉器官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是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

2.1.1 关于感知觉统合

感觉统合是指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统合起来, 经大脑统合作用, 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反应, 即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 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 、输入大脑, 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2.1.2 感知觉统合的原理

只有经过感觉统合, 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 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 人体本身的反应, 又是一个新的回馈刺激, 提供大脑有关人类行为的信息, 帮助人们大战出更有效的行为反应。借着这种持续不断的感觉统合过程, 大脑的分工愈来愈精细, 功能愈来愈好, 个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力也就愈来愈强。

2.1.3 感知觉统合的方法

进行感知觉统合训练, 通常有四个步骤:第一, 要对受训练儿童进行前期评估;第二, 要依据评估结果制定个别训练计划;第三, 组织实施并适时进行阶段评估;最后, 进行终结评估。

2.2 音乐治疗训练

对部分孤独症患者来说, 音乐可以稳定情绪, 音乐可以作为教孤独症儿童的很有效地增强物, 音乐也可以作为配对学习、语言学习、认知学习重要的媒介, 当然, 音乐也可以是很重要的创作表达, 而达到增进自我控制能力。总之, 对部分孤独症患者而言, 音乐是他们的日常和史料很重要的一部分。

前美国音乐治疗协会主席Temple大学教授K.Bruscia在《音乐治疗定义》中曾说明: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利用音乐体验的这种形式, 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患有孤独症的大部分儿童虽然拒绝通过语言与他人交流, 但却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敏感, 音乐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绝大部分儿童是有良好的甚至很好的音乐感受能力, 并对音乐表现出特别的爱好, 所以音乐治疗的疗效对孤独症儿童较为显著。

2.2.1 关于音乐治疗

音乐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 它影响着人类的情绪和感受, 使人内心平静, 也能使人愉悦。音乐治疗是利用音乐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包括重建、维持及促进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音乐治疗对儿童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每个儿童都天生具有潜在的音乐能力, 他们对音乐的反映能力都很强。经常可以看到智障儿童随着音乐的旋律欣喜摇摆或大声哼唱, 而音乐作为一种媒介成为矫正孤独症儿童行为, 消除障碍的有利方法。

2.2.2 音乐治疗的原理

音乐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等人脑主管情绪的中枢, 能对人的情绪进行双向调节。如当人们的情绪出现一种障碍, 医学上称“紧张状态”或“应激反映”时, 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量增加等变化。音乐能使人放松, 消退紧张, 通过音乐放松治疗, 可以在生物反馈仪上看到, 应激改善后人的血压下降, 呼吸心率减缓, 皮温增高, 肌电下降, 张力增进肌体活力, 所以音乐能使人精神焕发, 消退低落的情绪。正是由于音乐的以上诸多特点, 把音乐治疗应用于对孤独症的治疗当中来效果比较明显。

2.2.3 音乐治疗的方法

第一, 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 做音乐、行为能力前后对照测量表 (目前采用的自编量表分行为、音乐两大部分) 第二, 根据录象每次做跟踪笔录或观察纪录;第三, 制定远、近治疗目标、设计课程及每一次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音乐能力的训练, 观察对儿童行为缺陷补偿作用的程度) 音乐工具可采用奥尔夫音乐训练乐器等。

2.2.4 音乐治疗的研究程度

在尝试音乐治疗干预孤独症过程中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了解孤独症的人都知道, 孤独症本身是复杂的。它的病因、治疗和训练干预都是复杂的。有些干预技术在多年的实践中已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但音乐治疗对孤独症的干预还在摸索尝试中, 尚无具体的技术模式。

2.3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

1981年美国人罗瓦思出版了《发育障碍儿童教育》一书。书中叙述了运用“应用行为分析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的基本做法。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 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的家庭, 治疗孩子的方法。他们是看了罗瓦思1987年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

2.3.1 关于应用行为分析法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即ABA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是一种结构化的教育方法。它可把我们要教授的技能分解成可执行的行为单元, 用特殊的手段对每一个行为单元进行培训直到掌握, 最后把已掌握的行为单元串联起来形成更为复杂的行为, 表现在语言、模仿、游戏技巧、社会交往等。

2.3.2 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原理

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大师斯金纳所发展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他认为, 个体先出现某些行为, 如果这一行为受到强化, 那么以后在类似情景中, 这一行为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

2.3.3 应用行为分析法的方法

DTT的英文全称是“Discrete Trial Teaching”, 中文可译为“回合式操作教学法”或“分解式操作教学法”。DTT是ABA的具体教学操作方法。DTT是一个非常具体, 非常系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孤独症儿童学习任何一个课题时几乎都可以使用它。一般情况下一个课题在一天中要教10个DTT回合, 每个回合都由四个必须的要素组成 (指令、反应、结果、停顿) 。使用DTT教孤独症学生必须了解和正确运用这四个要素才能有效。

2.3.4 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研究程度

从1962年至今, 不仅洛瓦斯和他的同事对该研究项目一直进行着追踪报告, 并且已在全世界的特殊教育领域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研究者和工作者队伍, 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开设有ABA的专业和研究生科目, 许多特殊教育机构要求其发展障碍学生的教师应以ABA为基本功, 这使得ABA作为一种应用型学科在方法体系和临床实践上得以长足的发展。

尽管在ABA发展的几十年当中, 它一直是受到争议最多的一种方法, 但毫无疑问的是,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哪一种方法能够象A-BA那样通过有效的解决孤独症儿童及其他发育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 从而达到减轻症状的效果。加之ABA在临床的实践操作上已形成一整套结构化的方法体系:无论是个案行为状态的观察与记录、患儿能力结构的划分与测试、IEP (个别训练计划) 的制定操作、训练者的操作规范与原则、训练课程的内容结构与设计以及训练计划执行效果的评估与反馈;还是在专业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上都形成了基本的规范与标准, ABA至今仍被大多数的自闭症专业人员所认可, 也包括许多得益于ABA而成长的孤独症儿童的家长。

参考文献

[1]王纯.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 5.[1]王纯.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 5.

[2]刘君, 梁雅琪, 王爱娟.感觉统合训练治疗感觉统合失调320例疗效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6) .[2]刘君, 梁雅琪, 王爱娟.感觉统合训练治疗感觉统合失调320例疗效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6) .

[3]李惠和, 唐剑波.感觉统合训练108例疗效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 2005 (2) .[3]李惠和, 唐剑波.感觉统合训练108例疗效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 2005 (2) .

[4]刘惠军, 李亚丽.应用行为分析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 2007, 3.[4]刘惠军, 李亚丽.应用行为分析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 2007, 3.

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 第9篇

我们团队做过一个社交App,名字叫“花开”,讲的是“慢交友”,就是要两个人种一株花,而且,一开始不能聊天!

这个软件一开始,要搞很久很久,花才会发芽,发芽了,才能看到对方的文字资料。之后还要搞很久很久,才能看对方的照片。总之每进一步,都要很久,很久,很久。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社交软件,除了每天面对模模糊糊的交互体验,莫名其妙的菜单,跳脱的画面之外,很长时间里,只能面对一片软件生成的土壤。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喊“这个软件去死吧”?不要慌,因为它已经死了。

一年的时间里,这个软件的下载量加起来只有1000多。1000多是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但凡稍微有一点点玩头的软件,几个人朋友圈转一下也差不多是这个数量了。

后来,团队在濒临倒闭的最后时刻,做出了App“犀牛故事”。没想到一上架竟然火起来了,在苹果软件商店的榜单上一度窜到21名。那段时间,大家的手机上都开着榜单,刷着排名,一面欢呼雀跃,一面兴奋地幻想着未来。

就在這时,有人突然想起了“花开”。为了防止用户查看公司还做过什么产品,公司就赶紧偷偷摸摸地把拉低制作水准的“花开“从苹果软件商店下架了。

后来有一天,“花开”的服务器服务商来催费用。因为软件已经下架了,后端工程师陈king就准备把服务器关掉,在操作的时候,他顺便看了一眼数据。

这一看不要紧,天哪,那个软件还有6个用户!在登录的用户啊!

我们都惊讶极了,说,上去看看他们都在干吗吧?

老板问:“你们还有谁的手机里有客户端?我们公司的存档里已经没有客户端了。”

大家面面相窥……

这个软件已经下架了,再也不会迭代更新,也没有客服了,连开发人员自己手机上的客户端都已经卸载了,可以说,全宇宙都没有这个软件了!只有那6个人,还在玩。这6个人,孤孤单单地漂浮在数据的宇宙中,玩着一个已经消失的软件!

而我们什么都不能做了,连给他们发个推送、请个安都做不到了!

我们问工程师们,要玩多久他们才能聊上天?他们说不知道,因为还没有测试到那里……

也许他们还在种花、浇水、捉虫、松土、晒太阳……也可能他们已经说上话了,不知道那个时刻,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陈king毫不犹豫地给那台服务器续了费。

老板说,只要这六个人还在,就把服务器一直维护下去。因为负载太小,而且再也不会有新用户进来,他们会觉得很流畅很流畅的。老板还说,有朝一日如果我们发了财,就要把这六个人找到,花一百万一台把他们的手机买来,然后给他们磕头。

希望这同样耐心的六个人,永远都不要发现只有他们六个人了,希望他们成为朋友,希望他们结婚,希望100年后这个孤独旋转的星球上人丁兴旺,儿孙满堂。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 第10篇

“乌苏拉和她丈夫一样勤劳。她是一个严肃、活跃、矮小、意志坚强的女人。她一生中从未唱过一首歌。每天从黎明明到深夜,她无处不在,到处都能听到她上浆的荷兰亚麻裙的轻微沙沙声。”

相对于非常经典的开头,我觉得这句话平凡多了,所以一般不会被人注意到。正如书中所描述的,乌苏拉,一个看似平凡的女人,是她努力和力量中最耀眼的闪光点。她既是妻子又是母亲。无论是在丈夫为陌生的学术疯狂的时候,还是在她发现自己的儿孙陷入陌生的命运时,她都在与命运不懈的抗争。努力扭转困境,让人与人相连,统一分散的力量。

虽然这种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她的晚年也是在眼疾带来的模糊黑暗和岁月太久而逐渐衍生的孤独中度过的。但是她的热情很强,在一堆孤独陌生的人群中特别珍贵难得。几代人共同生活的生活,曾经是《百年孤独》年最幸福的一幕。乌苏拉最小的女儿阿玛兰塔布恩迪亚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她爱上了钢琴技师皮埃特罗。

嫉妒让她一次又一次地破坏了表妹丽贝卡和他的婚姻,直到她不小心毒死了弟弟年轻贤惠的妻子――。强烈的自责和仇恨交织在一起,扭曲了她的心理。她与皮埃特罗交往,但拒绝嫁给他,使皮埃特罗自杀。出于悔恨,她故意烧伤了一只手,用黑色绷带包了一辈子,决心永远不结婚。但是她内心的孤独和压抑让她无法忍受,甚至和刚刚长大的侄子厮混在一起。即便如此,她还是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她整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缝补衣服,拆开缝补,撕成碎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孤独是布迪雅一家的通病。也许即使皮埃特罗不存在,阿玛兰塔的结局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在反复的命运中,皮埃特罗是一个起点,让阿玛兰塔告别了少女的活泼天真。她一生渴望爱情,一生拒绝爱情。在这个矛盾中,我度过了一生。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 第11篇

百年孤独这本书是我看得最困难也是最久的一本书。 这本书是一本人类心灵孤独的苦难史.当我翻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最后一章,兴奋仅仅只是一瞬间,很像一个孤独的行者,终于走完一段漫长而期待尽头的苦旅,却突然却迷失了方向,瞻望回程的忐忑,让人茫然而陌生,弥漫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夜不能寐。

中主人翁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他与近亲乌苏拉新婚时,由于害怕像姨母与叔父结婚那样生出长尾巴的孩子,乌苏拉每夜都穿上特制的紧身衣,拒绝与丈夫同房。因此遭到邻居阿吉拉尔的耻笑,何塞杀死了阿吉拉尔。从此,死者的鬼魂经常出现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凉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宁。他们只好离开村子,外出寻找安身之所。经过了两年多的奔波,来到一片滩地上,由于受到梦的启示决定定居下来。后来又有许多人迁移至此,建立村镇,这就是马贡多。布恩迪亚家族在马贡多的历史由此开始。

许多年之后,面对刑警队,雷奥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小说作者对开头斟酌良久,他只用几十个字完美的将过去现在未连接。在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整个民族能够团结在一起。《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马尔克斯称威廉福克纳为导师,显然深受其影响),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其内容涉及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浓缩投影。《百年孤独》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二十世纪现代文学中不容错过的精品。

其中莫言评价说:对《百年孤独》有非常真实的、崇敬的感觉。这样的作品会不停地卖,一代一代的人都会读,是畅销书。我没有办法预测如果重新出版的话是否会轰动,当年文学青年几乎人手一本。百年孤独乃是过去五十年来所有语言中最伟大的杰作。《百年孤独》在马尔克斯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达到了顶峰。这部小说整合并且超越了他以前的所有虚构,从而缔造了一个极其丰饶的双重世界。它穷尽了世界,同时自我穷尽。

上一篇:图片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设计下一篇:东障小学督导评估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