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尝试论文

2024-07-25

突破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尝试论文(精选12篇)

突破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尝试论文 第1篇

重要的、难懂的概念、规律,一直是部分学生学习的严重障碍,影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进取精神,如何消除这种障碍呢?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四方面抓起。

一、讲究方法,注重实用

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老师讲课要注重方法的实用性,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如:类比法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概念、规律和方法。不少学生对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常常理解不正确(如场强、电容、电阻),其原因是只注意了数学形式,忽视了物理意义。怎么办呢?我想绝大部分学生对初中物理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比较清楚的,它是用比值定义的,我们就以此为例,进行类比,以加深其理解。

物理学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逻辑性。有些公式学生容易混淆,造成记忆错误,如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死记太伤脑筋,可以借助规律记忆法,让学生学会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出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学会了推导的方法就摆脱了烦锁的记忆。电磁学中不少学生左、右手定则分不清,记不牢,我便想出个“诣字法”,比如用“佑发拉底河”这河流名中的“佑”通右,“发”通“发电”即为右手发电,这样左、右手很有趣地分清了,学生记的还深刻。

二、抓关键,抓本质

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有抓住关键和本质。电磁学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

“磁通量变化”既是关键,又是本质,记住它并不难,但在运用时如何呢?例如,对“有闭合回路在磁场中运动,回路中有无感应电流产生?”这样的问题,有的认为“有边切割了磁力线”就有电流产生。有的认为有“磁通量”就有电流产生。

然而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其原因是没有抓住本质。又如,变压器的`电流与匝数成反比,这关系大多数学生记的牢、但在做有三组以上线圈的计算时,他们仍套用公式结果得出许多矛盾的结论,这就是对N1:N2=I1:I2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这个关键的问题重视不够造成的。通常对概念要抓关键的“字”,对规律、定理等抓“条件、结论”,这些是攻克重、难点的突破口。

三、认识要全面,分析要细致

对学生来说,由于总结、归纳能力差,对知识点认识不全、分析不细是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这就需要老师平时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关于“电阻”的问题,尽管比较简单,但归纳起来内容也很丰富:1、用电阻定律来计算电阻;2、用“伏安特性曲线”来表示电阻;3、串、并联电路中任一电阻的变化对电路的总电阻、电流、路端电压的影响;4、闭合回路内某一可变电阻值为多大时它消耗的功率最大等等,这些有关电阻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练习、总结才能熟练掌握。对重、难点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书本上,要把书吃透,把书中的话拓开,把抽象的东西用练习具体化,在练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又在具体的练习中通过总结、归纳升华,从而做到对重难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和细致分析。

四、选题要有针对性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选题很重要,我们认为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选题不要运算太复杂,综合性太强,否则会影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专用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攻克每个重、难点。

 

突破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尝试论文 第2篇

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不言而喻,因为它是地球众多自然现象发生的根源,也是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关于难点问题,以日照图教学为例,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对客观真实现象的认识难,文科的学生对于地球球面(而非平面)所带来的复杂性和地球运动的动态性难把握,学生利用经纬网准确定位能力还不具备;二是即使对客观现象有了准确认识,要读懂图表也是难事,对观察位置不同而带来的视图变化把握不准。

如何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点,本文拟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以下一些体会和方法。

第一步,借助教具,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借助地球仪,让学生认识和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它的空间感;让学生感知昼和夜,以及昼夜产生的原因;转动地球仪,感知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太阳光到达地球的距离如何遥远,以至于可将其视作平行光的`原因,进而让学生理解,到达地球的太阳光线都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平行;帮助学生建立地球表面各点的地平面的空间概念,借用地球仪,让学生实际感知太阳直射点的概念。

第二步,借助经纬网,引导学生对太阳直射点进行空间定位。

一是帮助学生恢复经线、纬线、经度和纬度等知识;二是利用经纬线对太阳直射点进行定位;三是在黑板上作出黄赤交角图示;四是叠加阳光,作出直射点于23.5N的日照图;五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180,作出此时的日照图,发现直射已南移至23.5S,由此推出太阳直射点的一年中的回归运动规律。

第三步,引用影视资料,对上述现象作直观展示,加深学生的理解。

譬如,引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昼夜和昼夜更替,制作或引用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视频,帮助学生加深对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理,引用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flash,帮助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考核要求。

第四步,动静结合,帮助学生读图。

对动态图进行画面截取,获取某时间点不同视角的静态图,与练习中纸面静态图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读图,建立不同观察位置的视图变化。

初中生物教学几个难点突破的尝试 第3篇

一、走出教室,认识身边生物

初一生物第二节就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上这节课时,我带领全班同学走出教室,认识校园里的生物。这时你会发现:经常见到的一些生物我们的学生却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学生不停地问:“老师,这是什么?”“全缘叶冬青。”“这是什么?”“龙爪槐。”“哦,它的枝条真的很像龙的爪子。”“这是什么?”“紫荆。”“哦,我知道,香港特区区旗上有紫荆花。”“这是油松,我们吃的松子就是它结的种子。”通过实地考察有的学生找到了“侧柏”,有的学生找到了“玉兰”,有的学生找到了“海棠”,有的学生找到了“马齿苋”,有的学生找到了“车前菜”,有的学生找到了“葫芦藓”,有的学生找到了“牛肝菌”,有的学生找到了“鼠妇”,用手一动它就缩成个球形,像个西瓜,所以又叫“西瓜虫”……一节课不知不觉到时间了,学生的兴致未尽,期待着下一堂生物课的到来。

另外,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长期作业:只要星期六星期天自己村或邻村逢大集,就到集市上去看看,多认识一些蔬菜瓜果及海产品,叫不上名字的,就向父母或菜农或渔民请教。在市场上,学生大开眼界,不但生物知识增长不少,还学会了辨别蔬菜瓜果及海产品的新鲜程度,能代替父母赶集购物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能人。

二、网上搜集,了解更多生物

有些生物我们身边不多见,就动员同学们上网搜集,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我在生物课上开辟了一个小专栏:课前二分钟生物趣谈。学生兴趣浓,收获大。如叶文超介绍的一种捕虫植物,名叫雷公瓶,又叫笼草。它是攀援性灌木,高一至三米,基生叶无叶柄,茎生叶散生,有很长的叶柄,叶子的末端有一个囊状体———带盖的瓶子。这瓶子的边缘和内壁能分泌蜜液。蜜液积存到大半瓶时,密封盖渐渐张开一条缝隙,蜜味从缝隙中散发出来。恰好这时主茎上紫红色的总状花序也已盛开。花的艳丽和瓶中的蜜味引得蝶至蜂来,它们哪知道这是个陷阱,进得去却出不来,很快就被瓶中含有消化酶的液体弄得香消玉殒,成了雷公瓶的养料;孙松介绍的吃人树———奠柏;彭冲介绍的最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郑丹介绍的皇后———竹荪等。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认识到生物这样奇妙,为了生存各有各的绝招。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法伟介绍了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苍蝇,许多人认为令人望而生厌的苍蝇无论如何也不能与现代科学技术事业联系起来,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科学家通过对苍蝇眼睛的研究发现,苍蝇的眼睛是由许多六角形的视觉单位(即小眼)构成的。这种复眼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它能把运动的物体分成连续的单个镜头,并由各个小眼轮流“值班”。人们根据苍蝇复眼的构造,仿制了“蝇眼”照相机,其镜头由1329块小透镜粘合而成,每厘米的分辨率达400条线,这种照相机被用来复制计算机的显微电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例子让同学明白了一种生物就是一个基因库,它们在生物圈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保护身边的小生命。

三、开辟实验田,体会劳动的快乐

生物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不能只会纸上谈兵。校园的南面有一小块空地,我便带领学生在那里开辟了实验田。每周三下午课外活动,我们一起劳动,种上黄瓜,土豆,甘薯,油菜,大豆,玉米,还有一些花卉。在实验田里,学生们那么认真地去播种浇水、锄草。不要小看这块实验田,就是在这块实验田里,学生真正认识了被子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了哪些植物开两性花,哪些植物开单性花,知道了什么叫雌雄同株,明白了黄瓜为什么开那么多的花,却没有结那么多的果实。认识了变态根变态茎,很多学生诧异地说:“原来萝卜也开花,原来这就是玉米的雌花,这就是它的雄花。”学生在这里实践了人工辅助授粉,实践了扦插和嫁接。我们把收获的玉米粒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让学生把小手插进去,感觉到热乎乎的湿漉漉的,真正体验到了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产生水。这里不仅是个菜园,花园,还是学生们的乐园。学生在这里身心放松,高深的学术知识,在这里变得浅显易懂。在这里,同学们收获了成功,收获了喜悦。

在生物教学中,许多老师还会有这样的疑问:生物实验课是上还是不上?生物学是新世纪的前沿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方面担任着重要作用,生物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是可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窗口,实验课当然要上啦。但很多老师认为:实验课“乱”,太浪费时间,不如照着课本说说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省事。对于这一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1) 从教学理念上讲要重视实验教学,不要怕“乱”,不要怕麻烦。我们的教学要注重过程,不要只注重结果。我们生物组的实验教学是我们学校的一面旗帜,受到了领导、同事及学生的认可。 (2) 在操作方面要提前准备,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老师在课前一定要提前操作2~3遍,这样,你就会更多地预设到课堂中会出现哪些问题。 (3) 提前培养实验课小助手。我在每个班级培养了六个小助手,实验课上,他们就是小老师,可以帮助其他学生解决困难。这样,实验课不但不浪费时间,反而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巩固,培养了学生的操作、合作、探究能力。

另外,在生物教材中有一些知识点很抽象,如何让学生理解透彻,这也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下面我就几个难点说一说自己的处理方法:

(一)补充相关知识

七年级上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学生对于导管、筛管、形成层的位置关系搞不明白。书中这样介绍:导管在木质部里,韧皮部里有筛管,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有形成层。书中对于木质部、韧皮部没做介绍。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补充介绍了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并让学生对着模型找准它们的位置,让学生有个直观认识。这样,学生对于枣树要高产,常在树皮上砍几刀的做法就理解了,对于“人要脸,树要皮”的俗语也就明白了。

(二)运用形象的比喻

七年级下册着重学习人体的八大系统,学生对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抽象知识难以把握。我就说:血管好比是弯弯曲曲的大路,路边有好多站。肺泡就相当于氧气站,组织细胞就相当于二氧化碳站,小肠就相当于营养站,肾脏就相当于废物收购站。当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气就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就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当血液流经小肠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就增多;当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液中的尿素等废物就减少。

(三)进行模拟实验

在探究学习基因在亲子之间的传递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内容时,为了形象生动地说明亲代(设基因组成为Dd)在遗传过程中,基因的分离、随机组合及其与子代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时,我组织同学们进行“摸彩球”的模拟实验。准备大小相等的甲、乙两只小桶,两个小桶内平均放入红绿两种颜色的小彩球各50个,在每个桶中红色球标记代表显性基因D,桶中绿色球标记代表隐性基因d,表示亲代(Dd)在形成生殖细胞的时候,基因随成对的染色体的分开而分开,随机进入到生殖细胞中。这样,甲桶中不同色彩的小球就分别代表了含基因D和d的精子,乙桶中不同色彩的小球就分别代表了含基因D和d的卵细胞,同时从两个小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在下列表格内相应位置打“V”记录下抓到的这两个小球上标记的“基因”及“基因组合”的情况。(注意:每次抓完后将抓取的球再放回原小桶,每次抓球前要分别摇动甲、乙两只小桶,使桶内的小球充分混合。)重复做50次,记录实验结果。

(四)借助多媒体

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尿液形成过程中的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等很多知识点,单凭课本的文字介绍和插图,学生很难理解透彻,我就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学习中用小动画形式展现给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相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大胆地去尝试,在一次次的突破过程中,我们的业务水平就会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中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附表格如下:

摘要: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 笔者根据多年的生物课教学经验, 对此进行了探讨, 以求抛砖引玉。

初中生物教学几个难点突破的尝试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难点;突破

经常听见教生物课的老师埋怨:现在的学生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生活经验太少,对自然界中的生物认识甚少,生物课难上啊。我也有同感。尽管我教的学生生活在农村,但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家的责任田在哪里,更谈不上参加农业劳动了。身边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却视而不见。如何让学生“五谷分,四肢勤”,更多地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走出教室,认识身边生物

初一生物第二节就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上这节课时,我带领全班同学走出教室,认识校园里的生物。这时你会发现:经常见到的一些生物我们的学生却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学生不停地问:“老师,这是什么?”“全缘叶冬青。”“这是什么?”“龙爪槐。”“哦,它的枝条真的很像龙的爪子。”“这是什么?”“紫荆。”“哦,我知道,香港特区区旗上有紫荆花。”“这是油松,我们吃的松子就是它结的种子。”通过实地考察有的学生找到了“侧柏”,有的学生找到了“玉兰”,有的学生找到了“海棠”,有的学生找到了“马齿苋”,有的学生找到了“车前菜”,有的学生找到了“葫芦藓”,有的学生找到了“牛肝菌”,有的学生找到了“鼠妇”,用手一动它就缩成个球形,像个西瓜,所以又叫“西瓜虫”……一节课不知不觉到时间了,学生的兴致未尽,期待着下一堂生物课的到来。

另外,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长期作业:只要星期六星期天自己村或邻村逢大集,就到集市上去看看,多认识一些蔬菜瓜果及海产品,叫不上名字的,就向父母或菜农或渔民请教。在市场上,学生大开眼界,不但生物知识增长不少,还学会了辨别蔬菜瓜果及海产品的新鲜程度,能代替父母赶集购物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能人。

二、网上搜集,了解更多生物

有些生物我们身边不多见,就动员同学们上网搜集,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我在生物课上开辟了一个小专栏:课前二分钟生物趣谈。学生兴趣浓,收获大。如叶文超介绍的一种捕虫植物,名叫雷公瓶,又叫笼草。它是攀援性灌木,高一至三米,基生叶无叶柄,茎生叶散生,有很长的叶柄,叶子的末端有一个囊状体——带盖的瓶子。这瓶子的边缘和内壁能分泌蜜液。蜜液积存到大半瓶时,密封盖渐渐张开一条缝隙,蜜味从缝隙中散发出来。恰好这时主茎上紫红色的总状花序也已盛开。花的艳丽和瓶中的蜜味引得蝶至蜂来,它们哪知道这是个陷阱,进得去却出不来,很快就被瓶中含有消化酶的液体弄得香消玉殒,成了雷公瓶的养料;孙松介绍的吃人树——奠柏;彭冲介绍的最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郑丹介绍的皇后——竹荪等。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认识到生物这样奇妙,为了生存各有各的绝招。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法伟介绍了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苍蝇,许多人认为令人望而生厌的苍蝇无论如何也不能与现代科学技术事业联系起来,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科学家通过对苍蝇眼睛的研究发现,苍蝇的眼睛是由许多六角形的视觉单位(即小眼)构成的。这种复眼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它能把运动的物体分成连续的单个镜头,并由各个小眼轮流“值班”。人们根据苍蝇复眼的构造,仿制了“蝇眼”照相机,其镜头由1329块小透镜粘合而成,每厘米的分辨率达400条线,这种照相机被用来复制计算机的显微电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例子让同学明白了一种生物就是一个基因库,它们在生物圈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保护身边的小生命。

三、开辟实验田,体会劳动的快乐

生物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不能只会纸上谈兵。校园的南面有一小块空地,我便带领学生在那里开辟了实验田。每周三下午课外活动,我们一起劳动,种上黄瓜,土豆,甘薯,油菜,大豆,玉米,还有一些花卉。在实验田里,学生们那么认真地去播种浇水、锄草。不要小看这块实验田,就是在这块实验田里,学生真正认识了被子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了哪些植物开两性花,哪些植物开单性花,知道了什么叫雌雄同株,明白了黄瓜为什么开那么多的花,却没有结那么多的果实。认识了变态根变态茎,很多学生诧异地说:“原来萝卜也开花,原来这就是玉米的雌花,这就是它的雄花。”学生在这里实践了人工辅助授粉,实践了扦插和嫁接。我们把收获的玉米粒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让学生把小手插进去,感觉到热乎乎的湿漉漉的,真正体验到了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产生水。这里不仅是个菜园,花园,还是学生们的乐园。学生在这里身心放松,高深的学术知识,在这里变得浅显易懂。在这里,同学们收获了成功,收获了喜悦。

在生物教学中,许多老师还会有这样的疑问:生物实验课是上还是不上?生物学是新世纪的前沿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方面担任着重要作用,生物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是可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窗口,实验课当然要上啦。但很多老师认为:实验课“乱”,太浪费时间,不如照着课本说说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省事。对于这一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①从教学理念上讲要重视实验教学,不要怕“乱”,不要怕麻烦。我们的教学要注重过程,不要只注重结果。我们生物组的实验教学是我们学校的一面旗帜,受到了领导、同事及学生的认可。②在操作方面要提前准备,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老师在课前一定要提前操作2~3遍,这样,你就会更多地预设到课堂中会出现哪些问题。③提前培养实验课小助手。我在每个班级培养了六个小助手,实验课上,他们就是小老师,可以帮助其他学生解决困难。这样,实验课不但不浪费时间,反而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巩固,培养了学生的操作、合作、探究能力。

另外,在生物教材中有一些知识点很抽象,如何让学生理解透彻,这也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下面我就几个难点说一说自己的处理方法:

(一)补充相关知识

七年级上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学生对于导管、筛管、形成层的位置关系搞不明白。书中这样介绍:导管在木质部里,韧皮部里有筛管,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有形成层。书中对于木质部、韧皮部没做介绍。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补充介绍了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并让学生对着模型找准它们的位置,让学生有个直观认识。这样,学生对于枣树要高产,常在树皮上砍几刀的做法就理解了,对于“人要脸,树要皮”的俗语也就明白了。

(二)运用形象的比喻

七年级下册着重学习人体的八大系统,学生对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抽象知识难以把握。我就说:血管好比是弯弯曲曲的大路,路边有好多站。肺泡就相当于氧气站,组织细胞就相当于二氧化碳站,小肠就相当于营养站,肾脏就相当于废物收购站。当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气就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就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当血液流经小肠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就增多;当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液中的尿素等废物就减少。

(三)进行模拟实验

在探究学习基因在亲子之间的传递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内容时,为了形象生动地说明亲代(设基因组成为Dd)在遗传过程中,基因的分离、随機组合及其与子代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时,我组织同学们进行“摸彩球”的模拟实验。准备大小相等的甲、乙两只小桶,两个小桶内平均放入红绿两种颜色的小彩球各50个,在每个桶中红色球标记代表显性基因D,桶中绿色球标记代表隐性基因d,表示亲代(Dd)在形成生殖细胞的时候,基因随成对的染色体的分开而分开,随机进入到生殖细胞中。这样,甲桶中不同色彩的小球就分别代表了含基因D和d的精子,乙桶中不同色彩的小球就分别代表了含基因D和d的卵细胞,同时从两个小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在下列表格内相应位置打“V”记录下抓到的这两个小球上标记的“基因”及“基因组合”的情况。(注意:每次抓完后将抓取的球再放回原小桶,每次抓球前要分别摇动甲、乙两只小桶,使桶内的小球充分混合。)重复做50次,记录实验结果。

(四)借助多媒体

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尿液形成过程中的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等很多知识点,单凭课本的文字介绍和插图,学生很难理解透彻,我就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学习中用小动画形式展现给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相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大胆地去尝试,在一次次的突破过程中,我们的业务水平就会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中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如何突破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 第5篇

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中,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活动是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我向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在课堂教学时,告诉学生检测淀粉的简单方法并作出相关的提示。通过老师创设问题,让学生学会对探究活动能进行对照实验的设置,学会如何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式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发展的意识,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好 “主角”。初中阶段的生物课本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却有很多概念,所以,对概念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方面,我通常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八年级上册第20章第1节的内容中,对“相对性状”这个概念的学习。我先是提出“什么叫相对性状”这个问题,再是针对概念中的关键词举出相应的例子,然后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最后老师针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详细的解释。通过这样的解释和比较,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会更加透彻,得到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效果。

突破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尝试论文 第6篇

从教多年,体会颇深。对很多学生来说,数学太难学了,繁、难、变是数学的特点。为了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好数学,我们数学老师都得下苦功,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一些难点问题更要老师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拓展和归纳。切近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并使学生的学科成绩明显提高。下面,谈谈我是如何突破几个难点问题的。

一、通过数学派生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所谓派生公式是指,由一些已知公式推导的重要推理和课本一些具有重要工具效应的习题结论。它们虽未能跻身于课本公式之列,却具有较强的应用功能,在解题时常常能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

例如:我在讲解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的应用时,教会学生公式的两边应用外,还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公式的特点,它们的组合后会有哪些结论,这就是我对学生常说的完全平方的派生公式。

(1)a2+b2=(a+b)2-2ab(2)a2+b2=(a-b)2+2ab

(3)(a+b)2=(a-b)2+4ab(4)(a-b)2=(a+b)2-4ab

有了以上的结论,学生在碰到已知a-b,a+b,a2+b2这三个量中的其中两个量,要求其中一个量的题目时,就会很容易解决问题了,这就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广度的挖掘。同样有了此知识做铺垫,我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所扩展出来的:如在方程x2+3x+1=0 中,如果x1,x2是它的两个根,求代数式(1)x12+x22(2)(x1-x2)2的值时,学生也很容易想到了完全平方的派生公式了,从而很好的提高了解题速度,这样学生就觉得数学其实就这么简单易学!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对这些公式的推论,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实现由一般习题熬特殊公式的转化。明确公式的`广泛意义,认识特殊结论的应用价值,使思维具有广阔性。

二、灵活性的培养

数学教学难就难在灵活性,学生学习数学难也难在灵活性,灵活性不是孤立的问题,而已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果我们注意了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就能在日积月累中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例如,很多老师在公式教学中,都只注重公式结论的教学,忽视公式证明方法和证明过程的,结果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公式教学过程中体现培养性多么重要。因此,在公式教学过程中,既重视结论的教学,又要注重公式推导方法及其过程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公式,灵活运用公式能力,形成深刻、广阔、灵活、畅通的思维品质。

三、小结的运用

教学小结和总结,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内容的简缩,是教学重点的概括,是授人一招的“点金术”。它显示了教师对数学知识前后联系把握的准确性。如果总结得到位,归纳得精辟,能产生“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彰显教师的引导水平。所以成功的课堂小结,能帮助学生梳理、概括所学知识,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桥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在的纵横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数学的总结有本节的小结与章节的小结还有对题目解题思路的总结。

(一)每节课的小结是章节小结的基础,教师认真抓好每一节课的小结,对以后的章节小结有着深远的意义。例如:我在讲授菱形的性质时,就这么引导学生,对一个图形的认识,要从以下5方面:(1)边(2)角(3)对角线(4)对称性(5)面积性来归纳小结它的知识特点。每一节课的知识点我相信很多老师都会小结得不错,在此我就不多说了。

(二)章节的小结是综合知识的积累过程。为类型的解题思路小结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例:在上完了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我从六个关系式给学生做了小结

(1)顶点在x轴上,则可以写成y=a(x-h)2. (2)顶点在y轴上,则可以写成y=ax2+c

(3)图像过原点,则可以写成y=ax2+bx

(4)顶点在其他地方,则可以写成y=a(x-h)2+k

(5)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x1,o)(x2,0)时,则可以写成y=a(x-x1)(x-x2),

(6)如果知道对称轴如x=2时,则可以写成y=a(x-2)2+k

(三)有了每一节小结,每一章节的小结以及对教材,对题目的广度,深度的挖掘,积累,综合类型题目的小结也会游刃有余。例如:有中点的题目是,我给学生小结想到以下的知识点:

(1)想到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理由是等底同高。

(2)想到延长中点所在的直线构成“8”全等形。

(3)想到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及相应的性质。

(4)想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图。

(5)想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又如:做动点题目时,我是这样给学生小结的:

(1)把图形能求的边求出来。

(2)不能求出来的则用含有t(或其他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3)列含有t的方程。列方程又有以下的方法:

方法一:用线段作为等量

方法二:用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列式。

方法三:用勾股定理列式。

方法四:用三角函数列式。

方法五:用面积法列式。

抛物线的大题,特别是含有字母系数的抛物线,是很多学生的一个难点,我是这样给学生归纳的:

(1)把能求的点求出来。求不出来用含有某个字母如m的代数式表示

(2)把能求的边也求出来。求不出来用含有某个字母如m的代数式表示

(3)把能求的直线求出来。

(4)把能求的角求出来

(5)看看有哪些特殊的图:如直角三角形,30°,45°的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图。

(6)列含有m的方程。列方程又有以下的方法:

方法一:用线段作为等量

方法二:用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列式。

方法三:用勾股定理列式。

方法四:用三角函数列式。

方法五:用面积法列式

分法六:用抛物线做等量列式。

成功的课堂小结,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所体验和领悟,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策略和具体策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知一解百,以简驭繁。

突破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尝试论文 第7篇

学生的前经验: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小孔成像,学生已有倒立实像的概念。(甚至已有学生知道像的大小可由蜡烛到小孔的距离改变或由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改变来调节);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的平面镜成像,学生已有了正立虚像的概念。(学生已经知道实像可以在光屏上承接,而虚像只能用眼看到,但不能用光屏承接)而据光的折射规律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因其

成像的复杂多变而成为学生认知上的新难点。

突破的方法:

1.建立模型

学生或亲自实验(若班额小而实验器材又充分的化,一定要让学生分组实验)或听老师边讲解边演示的实验,要要求学生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根据现象初步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什么像;二是要让学生建立有关光具座上三个物体的空间模型:实验源(蜡烛)、实验对象(凸透镜)、效果显示器(光屏)。

2.建立静态的成像模型

凸透镜成像从生活中的应用来说,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一是当物体在二倍焦距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光屏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应用是照相机;二是当物体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屏在二倍焦距之外),应用是幻灯机;三是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之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如果只是这样平面的让学生记忆和考查的化,问题不大。但如果考查如何调节,即让学生由静态的模型,到动态的模型的化,当是学生认知上的最大问题所在。

3.建立动态的调节模型

凸透镜不动,移动蜡烛,其所成像的大小和位置就会随之移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倍焦距处及二倍焦距处。在光具座上这两点把长度分为三个区间:二倍焦距外、二倍及一倍焦距间和一倍焦距内。同学们可以建立这样的动态模型:物近,像远,像也大。即当物体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它所成的像就会远离凸透镜且渐次变大。以上是指凸透镜成实像时的规律。

4。“口诀”辅助

难点突破七法尝试 第8篇

一、预习先行, 旧知铺垫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不论是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还是东庐中学的“讲学稿”, 学生的自主预习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的过程是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 先入为主的学习过程。通过预习, 学生对教学内容初步进行了探索, 什么地方已学懂, 什么地方还不会, 学生心中有数, 听课时学生就能有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上, 从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预习为学生上课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角度来讲, 带着问题上课, 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更强烈, 有利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故而于课堂知识难点的突破便有了很好的铺垫。

课前预习指上新课前利用较短的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学习。课前预习是要把学生的行为引导到“最近发展区”, 因而老师要精心布置课前预习, 并为学生提供自学目标, 学习知识重点, 课前预习一般应做到以下二点: (1) 复习、巩固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旧知识、概念, 以保证与新知识顺利衔接; (2) 初步领会学习内容, 找出划出自己预习中不懂的难点问题, 标记疑惑, 让学生并把不懂的问题记在预习本上, 以便在课堂有针对性地听课。

二、创设情境, 激发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难点即将出现或者导入之前, 创设一种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激发探求欲望。要让学生懂得深而透, 由情懂意, 也可采用现代化手段, 创设、利用“数学情境”, 演示知识的生成, 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 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欲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发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难点也会在无形中化为乌有。这种方法的优势是能直观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 好的情境设计不但能激活学生思维, 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人赏心悦目, 甚而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在教两圆位置关系时, 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动画课件, 将两圆进行拖动演示, 学生对于圆心距和两圆半径之间的关系很容易掌握。

三、分散难点, 逐个突破

这是突破课堂教学难点的传统策略, 即在教学时, 要有整体和大局观念, 如果教师对于所授知识点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 或引导学生分析数学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在导入问题前, 根据原题适当对原条件或结论进行“改造”, 先创设铺垫问题, 或运用类比、等价、归纳等手段对原知识点进行变式、拓展, 可将难点进行转化、削弱或分散。将难点分别渗透到几个相关知识内容当中, 进而化解难点, 各个击破。还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 我在一堂初三复习课——“二次函数中的三角形问题”时, 考虑到这个内容是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它包括函数图象中的三角形面积计算、三角形相似、锐角三角函数、二次函数、直线的平移、一元二次方程等多个内容的融合, 综合性强, 中考中通常将它们设计成中考压轴题, 是一个难点内容。于是, 在教学设计时, 采用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方式, 将难点分散到各个环节中。大致步骤为: (1) 根据一个二次函数图象找出特殊点 (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图象的顶点等) , 写出它们的坐标, 并找出这些点的坐标与二次函数解析式之间的关系; (2) 找出图象中由特殊点构成的三角形, 并求出其面积; (3) 根据现有的特殊三角形, 思考在抛物线上找到与之有公共边且和它相似的三角形, 利用相似的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尝试求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的顶点坐标……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 环环相扣, 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入最佳状态, 不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被调动起来, 难点也被逐步化解, 逐个击破。

四、设问“新”“趣”, 化难为易

这种方法主要体现为创设问题时寻求“新”和“趣”, 使问题的出现让学生产生一种需要, 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 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动力。新课程特别重视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而巧妙的提问, 更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动机, 等于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 出现难点问题, 教师可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了解问题内部环环相扣的结构特点, 将一个问题巧妙设计, 使设计的问题在具有创新性、开放性、探究性的同时, 又要使设计的问题具有趣味性、诱导性、易于操作性的特点, 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追求问题的本质, 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可诱导学生发现或提出新的问题, 教师引导或鼓励学生将新的问题或子问题进行重新组合, 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相信学生, “相机诱导”

作为教师,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独特个体。“学生是课堂中真正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 每个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各不相同, 每个学生在对待同一问题时, 由于认识角度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 其获得的认识也会有差异, 通过教师的诱导, 他们对问题会有独特的理解, 这其实是我们急待出现的“课堂生成”, 我们要相信学生, 并给他们以足够的自信, 当老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点, 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探索性问题时, 就可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让学生自己尝试找出问题的本质, 寻求解决方案, 这有利于学生深层思考, 尤其是难点知识的理解。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会涌现出常规的解法, 也会有超常的想法, 或会一知半解, 此时, 教师应抓住时机, 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独特的、新颖的方法, 教师在具体问题的辅导过程中也要适度不能因学生积极好问就“全盘托出”, 而应“相机诱导”进行适当的点拨, 诱导学生加以整合, 如“庖丁解牛”般将难点问题巧妙地层层化解。教师不是旁观者, 可从以下几方面给学生以启示、诱导:

⑴解读问题, 给学生一段语言文字的描述, 打开学生想象的空间。

⑵根据问题, 引导学生画出图形, 数形结合, 诱导学生思考, 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探讨的过程中互相弥补, 相互启发、相互影响, 从中受到启迪。

⑷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教师适时点拔:尝试添作辅助线、移动图形、尝试拼剪、构建假设、验证猜想等。

六、进退自如, 捕捉灵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常会遇到这种状况:学生对于教师细心的讲解、分析, 仍然是一头雾水, 尤其是对于数学难题的分析。此时, 我们可采用“退”的方法:避难择易, 先探求最原始、且较易于接受的问题, 或举出特殊例子, 这容易把握难点知识的破解方向, 打开解题思路障碍。当运用通常方法和“退”的方法很难解决的问题时, 我们又可考虑“进”的方法:由原始问题诱导出新的变式出子问题, 对新问题的探讨、分析, 往往能探寻到对于原问题新颖奇特、简洁的解题方法。或运用限定的方法, 由一般退到特殊, 运用从特殊进到一般, 先解决一个一般性问题, 从而特殊情况的难点也就很容易理解。有时教师在课堂中还应抓住瞬间生成, 捕捉智慧火花, 适时调整策略, 因势利导, 捕捉解决难点的灵感。

七、难点反思, 作业延伸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如学生现有的基础水平, 或教师讲解的速度, 或教师的教法设计……等等, 对难点知识的分析花了很长时间, 可学生仍是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故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难点内容进行反思。通过对难点知识、问题的分析过程反思回顾, 对例题步骤讲解的回放, 再加上师生的交流、问答, 对原知识点进行引导、归纳、总结, 通过对难点问题的反思, 可能诱发学生对原问题的新的解题思路和方向, 或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甚至会超过预期的效果。另外, 教师应针对知识难点预设一组有层次的课后延伸习题, 通过练习可让学生在后续的课后时间内继续领悟知识难点, 或独立完成, 或合作解决, 这不仅有利于本堂知识难点突破、知识的巩固, 还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甚至能激发学生更深入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突破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尝试论文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重难点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学素材的滞后,教学内容的抽象,教学手段的单一,教学文本的反复训练,使得部分生物课堂索然无味,课堂教学呈现出高耗低效的不良态势。如何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灵活简易的教学方法来突破课堂教学的瓶颈,使全体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形成能力、开掘智力潜能,是构建高效课堂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运用了比喻、比较、联想、感知、归纳等简易教学方法,使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化、立体化、生活化、趣味化和系统化,教学化繁为易,突破重难点。

一、比喻,知识形象化

“比喻”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艺术。课堂教学恰当地引用“比喻”,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具有一“喻”道破“天机”之神奇功效。如讲循环系统的血液循环时,把血液比作运输车,心脏比作动力机关,血管比作车路,毛细血管比作货物交换站,这样就使复杂的过程和现象变得形象直观,便于记忆,容易掌握。

二、比较,知识立体化

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通过概念对比,使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概念,深化和活化概念,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人的生活需要空气》一章时,需涉及相似的概念:呼吸、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容易混淆,我则把它们搬到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学生得知: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四个环节。呼吸运动则仅仅指呼气和吸气两个动作,它的结果只是完成呼吸的第一个环节;呼吸作用则是指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分解有机物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但记住了它们,而且还充分理解了这些概念间的区别,不再张冠李戴了。

三、联想,知识趣味化

生物学中许多知识理论性强、抽象、枯燥而且需要识记,单凭教师语言传授,初中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记牢或透彻理解。概念掌握不到位,就影响到学生在学习中对生物现象的分析,伤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而启发学生联想身边的生活情景,却容易理解、掌握、运用生物学知识。如在讲人通过呼吸运动完成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时,通过呼吸肌收缩,使胸廓容积扩大,肺被迫扩张,肺内气压下降,低于大气压,从而完成吸气。而这一知识就非常抽象的,理解记忆起来非常难。于是我就让学生联想生活场景,吸气是外界气体进入肺,好比我们去要别人的东西,自己得去拿,去劳动,对于肌肉劳动工作就是“收缩”;要来了一些东西,得有地方放,所以空间得变大,而这里就是指容纳气体的肺要扩张;又因为肺是在胸廓中,所以胸廓容积也是变大的。这一联想使学生在趣味中很容易就把这一过程记准记牢了。

四、感知,知识生活化

深入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教学素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对于生物学中的许多内容,他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早有感知,这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发现并利用,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蒸腾作用时,由于相应的物理学知识没有学到,学生难以理解蒸腾作用为植物吸收水分提供动力,我就利用学生生活中用管喝奶的例子做类比;在学习血压的大小时,我让学生回忆浇地时,水管上有时有小洞,冒水时因水管内部水压的不同而冒水的表现。学生在对这些知识的回忆与感知中豁然开朗,达成教学目标。

五、归纳,知识系统化

课堂教学中,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完善精要的规律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画龙点睛,使所学知识更有效地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可使学生巧妙地记忆理解重点难点,更会使授课锦上添花。如讲“性状的遗传”时,在给学生讲透遗传规律后,用几种具体现象给学生总结出:(1)表现类型相同的个体杂交,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即和亲代不同的性状,那么可以判断“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且为杂合体(基因型就确定了),“新性状”(即与亲本不同的性状)为隐性性状。我将这种规律形象地概括为“无中生有”规律。(2)亲本是一对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不论正交还是反交,后代数量足够大且总是为某一种表现类型,则后代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后代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且亲代都为纯合体。这种规律我们总结为“有中变无”规律。两种规律的总结使学生对遗传规律知识的掌握如鱼得水,巧妙地掌握了遗传规律中的重难点知识。

初中英语教学重点难点突破之我见 第10篇

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是教师课堂的主要内容。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接下来,我一七年级上Unit3 Is this your pencil?(Section1a-1c)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一.精心备课,把握重点和难点

Is this your pencil?(Section1a-1c)的重点是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疑问句确认物主关系并坐简略回答。教学难点是能够正确使用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 yours, his,hers.二、关注学生差异,调整教学难点。要上好英语课,教师就必须了解每个班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水平,适时调整教学难点。富家桥镇中学初一学生基础薄弱,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对于本单元名词性物主代词的教学要循序渐进,反复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名词性物主代词。

三、实物教学和游戏教学相结合。

本单元Section1a-1c部分词汇像pen, pencil,eraser,dictionary等都是学生平常学习中使用过,运用实物引出教授新词直观形象,结合“大小声”游戏反复操练词汇,即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让学生巧妙的掌握了词汇。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分析和讲解Is this/that...?句型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多媒体课件由于其形象直观特点,能使抽象东西形象化,既突出重点,又能使难点化难为易,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牢,兴趣盎然,增加美感。

五、情境教学法。

运用学生的book,pencil,pen等用具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操练Is this/that...?句型并引出名词性物主代词,对名词性物主代词结合课件进行讲解。同学与同学之间小组合作操练重点和难点句型,通过反复操练加强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六、游戏活动法。

猜猜小游戏,利益学生的书、铅笔、钢笔、橡皮等文具让学生猜猜是谁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生动活泼,寓教于乐。

七、巩固练习法。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设计一系列有关Is this/that...?和名词性物主代词运用的练习,检验学生对于本单元的难点和重点的掌握,对于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精心讲解,突破难点和重点内容。

突破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尝试论文 第11篇

1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自原深发展银行作为先行者在国内供应链金融服务大胆创新并得到了丰富利润后,紧接着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一些在经营上相对传统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都开始猫准了该项业务,而且国内供应链融资业务量逐年上升,发展速度较快。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涉足该业务领域,供应链融资新产品及其组合产品的不断推出,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原深发展银行最早倡导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经历了以票据与质押为代表的产品先导期,逐渐形成了明确的供应链理念,并通过一系列的调整与创新进入了品牌建立期。年该行明确提出供应链金融业务要面向中小企业和贸易融资,将其提升为全行的战略业务。在组织结构上,在总行建立了保理中心,加入国际保理商协会,设置了贸易融资部,建立双线管理的贸易融资特别审批通道,以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审批的专业化和效率。原深发展还创造性地制定出自偿性贸易融资授信管理制度体系,形成了适应于供应链贸易融资的信用评估办法。工行推出了“沃尔玛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大型零售商的上游供货商大多为中小企业,工商银行针对中小企业交易对手的信用,为供应商提供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融资服务。兴业银行推出的“金芝麻”系列服务产品也是以中小企业为目标客户群,该产品针对供应链的不同环节提供不同产品,其中生产专项产品有项、采购专项和销售专项产品各项。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推出其供应链金融品牌一“浦发创富”,该产品是国内银行业首个全面整合公司及投资银行业务、突显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的金融服务品牌。“浦发创富”力求满足企业在生产、贸易、投资、理财等各领域的金融需求,为企业提供综合性的、专业性的金融产品解决方案,其中提供的基础性供应链金融服务有:提高企业的信用度;为企业降低采购成本;加速存货的周转;降低账款管理成本。同时该服务也推出了特色服务,包括为采购商解决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供应商解决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企业定制专门的`服务方案;为船舶出口商提供融资服务;为工程承包项目提供信用支持服务。原深发展就率先推出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供应链金融系统与物流监管系统进行实时数据交互更为紧密,这也对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数据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正在从“线下”转战“线上”。,整合后的平安银行在上海宣布升级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推出供应链金融系列,产品涵盖了供应链金融的全流程服务。平安银行推出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后,到月底,已有150多家大企业采用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340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获得供应链融资。年末,平安银行贸易融资授信余额亿元,较年初增长小微借贷余额为2872.82亿元,较年初增长23.11%,小微借贷余额为558.34亿元,较年初增长16.25%。

除了平安银行外,2012年以来民生、中信、光大、兴业等多家银行在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方面发力,实现从“线下手工处理”到“线上多系统集成”的转变,推出相应产品。2012年3月10日和3月24日,民生银行“保理及供应链融资系统”的两个产品相继上线;2012年12日光大银行正式推出“汽车供应链金融线上融资系统”,为汽车行业客户提供在线融资交易、各类信息查询和物流管理服务;兴业银行也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电子化流程管理建设,并筹划供应链金融线上化,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亮点之一。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策略

第一,加强商业银行供应链业务品牌宣传与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应结合本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特点,加强品牌宣传力度,针对不同行业、领域与规模的供应链业务,采取不同的品牌宣传策略,做到精准营销,采用广告、新闻、报刊、杂志等渠道提升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知名度,同时加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新,结合银行自身特点,谋求差异化竞争,避免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同质化,最终形成具有专业影响力、认知度高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

第二,加强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一方面,加强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核心企业是各类信息的主要来源。在配套企业获得融资之后,需要接受银行监控以保证其按时按需向核心企业提供产品及服务。另一方面,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配送是供应链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与之相对应,物流企业在整个链条的运营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采集、蹄选、分析物流企业提供的各类数据,银行也可以从配送程序的层面对链上企业的经营情况及面临风险做出侧面了解。

第三,加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化建设。借助Internet/Intranet/Extranet建立虚拟的扩展供应链,构建内部网络运行系统与外部网络运行系统,引入先进电子商务条件下的营销策略与渠道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整合供应链资源,同时利用当前先进的RFID、GPS、EDI等信息技术建立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以信息的形式及时反映供应链上下游企I的经营管理、资金流动等信息,使商业银行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其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情况,实现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三流合一”,提高商业银行供应链业务的经济收益。

初中物理创新教学的尝试论文 第12篇

【摘要】创新物理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动手能力,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这就是本文要阐述的观点。

【关键词】物理;创新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同时又是要提高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为了探索物理创新教学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对课堂教学的收尾方法进行了创新尝试。

1.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要想把所学知识梳理清楚,首先得记忆所学知识。如果能够及时让所学知识在学生脑海里重现,就能增强记忆,减少遗忘。新课结束后,让每位学生都回忆本节课内容要点,加工后进行整理,然后分组进行交流,并进行反思,然后教师进行点拨,拓展升华,使知识系统化、深入化,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分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学的轻松,用的自如。

2.让学生抢答练习题,增强竞争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回答简单的物理问题,可以形成应用知识的技能,探究新知的基石,对于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讲完后,可把学生分成几组,教师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让全班同学抢答,看哪组的同学抢的多,答的对,并表扬冠军或冠军组,对抢答不理想的组或个人提出希望,迎头赶上,不要失去信心。这种形式既能抓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增强竞争意识,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3.精心设计小实验,提高动手能力,激发探究欲望

中学生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较差。为了增强动手实验的意识,提高动手实验探索新知的能力,物理教学一定要重视实验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实验鸣锣开道,而且还用实验收拾战场。学生刚学完新概念,新规律,教师演示一个实验,或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东西做一个小实验,并要求说出实验原理或解释实验现象,或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并用现有器材探索新知,学生人人动脑、动手、动眼、动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养成动手实验观察的好习惯。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动手实验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如:讲完八年级物理上册,“摩擦起电”一节后,让同学们各自拿自己的塑料笔杆或塑料米尺在头发上摩擦几下,然后去吸预先撕好的碎纸片,当同学们看到碎纸片被摩擦过的笔杆或者尺子吸起来时,个个兴奋不已,这个时候老师乘热打铁提出新问题:“纸片会被吸住不掉下来吗?”学生又接着探究,发现纸片不会被吸住不掉下来,而是吸起来后就又掉下去了。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学生踊跃回答。这样什么是物体带电和接触带电就不解自破了。从而使学生不仅在兴奋之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大大增强了学习物理的信念,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又如:在讲完八年级物理下册“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一节后,教师可演示短路对电池的危害实验,因为电源短路在电学中是一个难点,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讲起来也不是一下子就能交待清楚,只有用事实说话,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自体验一下,难点才能迎刃而解。这个实验可以这样做:将电池固定在电池盒里,用夹子将导线直接与电池正负极连接起来,几秒时间,只听见“噗”的一声,电池一端严重变形并伴有一股焦味,请学生摸一下电池,会有很烫的感觉,由于短时间内放电,电流很强,有可能造成火灾。学生亲眼目睹了电源短路的严重破坏十分惊奇,个个找原因,争先恐后地解释,有的觉得不可思议,并从中深刻体会到物理是有趣的,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想弄明白个中原由,就必须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物理的潜能,兴奋地渡过了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就是我在物理教学中使用过的教学方法,长期坚持事半功倍,成绩斐然,学生学的舒心,教师教的放心,多快好省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上一篇:十佳竞选演讲稿下一篇: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听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