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汉语重要性

2024-09-10

少数民族学汉语重要性(精选8篇)

少数民族学汉语重要性 第1篇

也谈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教学

时间:2011-05-30 来源: 加入收藏

本文简介:此文由126期刊发表网整理提供,如需帮助请联系我们在线客服,谢谢摘 要:写作能力训练是汉语能力专项训练项目之一。汉语教学中开展汉语写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习者汉语思维的能力和习惯,有利于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全面提高。汉语写作教学特点主要有:独立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模仿

摘 要:写作能力训练是汉语能力专项训练项目之一。汉语教学中开展汉语写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习者汉语思维的能力和习惯,有利于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全面提高。汉语写作教学特点主要有:独立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模仿性。汉语写作教学一般步骤是指导、批改和讲评。写作能力训练方式主要有:听后写,说后写,读后写。同时,汉语写作教学中应做到三个重视:激发学习者积极性,按正确行文格式书写和培养学习者动手动脑,发挥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中对学习者输出/表达能力的培养,包括“说”和“写”的教学。而就汉语而言,“写”又包括两方面:汉字书写和汉语写作。汉字书写教学一般在初级阶段进行,教学对象是零起点学习者,通过写字训练使学习者获得汉字书写能力。本文在此仅就汉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探讨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教学。汉语写作作为单项教学课目,教学对象是具有一定汉语水平的学习者,这些学习者经过一定时间的汉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词汇、语法基础知识及常用句式。部分学习者的 HSK 成绩达 3 级以上,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汉语写作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一、汉语写作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 汉语教学中,学习者输出/表达能力“说” 和“写”的能力往往很不平衡,有些学习者能“说” 的话却“写”不出来,有的学习者“说”的虽能写出,但“写”的不如“说”的好,或口头表达上能 “出口成章”,但书面表达上却错误连篇。由于汉语写作能力有限,学习者欲“写”不能。设置汉语教学写作课程,通过对学习者进行专项训练,就能逐渐使学习者解决会说不会写,说得好写得差等问题,使学习者获得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用汉语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实践表明,汉语教学中,学习者在运用汉语尚未达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前用汉语表达时,思维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要借助母语,母语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的表达;而纠正由于母语负迁移干扰造成学习者汉语表达的偏误,通过写作专项训练熟悉汉语思维方式并养成汉语思维习惯,效果最佳。汉语写作教学自始至终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思维的能力。学习者学写作文,一般要经过的过程是:教师写前指导(阅读范文)——学习者写作(实践)——批改(教师批改/集体改/学习者互改等)—— 教师讲评,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学习者要经历汉语刺激(接受汉语信号)——汉语反应(模仿和重复)——汉语强化(教师肯定)这一规律性教学程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习者能明确母语和汉语的区别,并接受汉语表达方式,从而逐渐形成汉语思维能力和习惯。3.有利于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全面提高 汉语写作是对已经学过的汉字、词汇、语法规则等的综合运用。学习者通过写作不仅可以温故 ——复习和巩固已获得的字、词、语法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知新——了解民风民俗,丰富知识。如通过学习,同时,通过写作,学习者还能发现并纠正字词书写、语法运用、组句成文等表达方面的错误。总之,通过系统地言语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学习者不仅能分辨表达的对错,而且能区别表达的优劣,从而使汉语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少数民族学汉语重要性 第2篇

摘要:中专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其任务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特别是通过语法知识的讲授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加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和把握汉语语言的内在规律。将汉语教学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及其它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认识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中专学校少数民族学生 汉语教学

这里的汉语教学是指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汉语语言的教学,其中汉语教学包括教授汉语课程和利用汉语语言教授其它专业课程。自开展汉语教学活动以来,本人谨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中专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问题。

一、改善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水平

1、提高师资水平

师资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提高民族老师的汉语水平,主要通过(1)对在职教师汉语水平的再培训,提高教师汉语水平的实力。(2)开展汉语文化活动,让民族教师更多地了解汉语文化的背景、底蕴,了解汉语文化的意境,增强民族教师的软实力。(3)对于教授汉语语言老师的资格进行严格把关,选用优秀老师。另一方面实施汉语老师援助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让汉语老师作为“外教”给民族学生授课,注重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发音,以及汉语用语的语境选择。此外,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表达方式,要注重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结合、与姿态手势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们“民汉”兼通。讲解内容时要用简洁,条理清晰的书面语言,而在具体事理如描绘景,启发诱导时要用生动、自然的口语表达,以增强感染力。

2、教学结构的改善

汉语语言博大精深,语法结构复杂多变,字形相近,相似者甚多,教与学都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教与学都要抓重点,而不是全部灌输,对于音节一定要一次性通过,即第一次教授时就要求学生准确发音,一旦一次发音不准,以后就很难纠正,这是因为学习具有惯性式“原始记忆”第一次错,一旦形成惯性想改都改不了;对于语法,不宜讲过多,过繁,讲的太多反而会扰乱学生对语法的记忆,以前掌握的都可能变的模糊不清。语法教授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把日常生活中及写作中常用语法知识讲通即可,也就是语言知识的讲授一定要精要好懂,让学生学后有实际用处;对于字形相近者采用区别法即找出不同点,通过比较字形的不同来加以记忆。此外,教学结构的考核也是需要改革的一个重点“教考分离”的考核制度对老师及学生的考核力度都有加强,充分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使得考核结果能够切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结合考核成绩对教学考核成绩好的老师给予奖励, 对考核结果不好的或对于学生缺乏责任心的老师要给以处罚,这样有奖有罚才能提高教师间的竞争,使老师们更积极有效的投身到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事业中去。

3、使用新颖的教学方式

在教材选材合理的基础上,再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将最现实、最实用的汉语生活语言带到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语言学以致用的能力。由于汉语语言方式灵活,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语言环境性,不同场合、环境都可能造成语意的变化。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在多媒体信息中如身临其境般的亲自体验汉语言的应用。例如:充分利用语言学习资源,在新疆地区汉族人数几乎占半,这给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在我校也有不少汉民同宿,所以同学之间可以很方便地交流,以促进民族同学汉语言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可以尽可能的采用民汉同宿、同习,促进民汉学生的语言交流,以实践来提高民族同学的汉语水平。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汉语语言学习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识性、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对学习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 还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以便利用这些技能自主学习,为适应这个“终身学习型社会”打下基础。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点就是培养其阅读习惯及写作习惯,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及技巧,在惯性阅读中让学生逐渐摸清汉语语言的`规律,这些都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此外,还要大力倡导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汉语语言的学习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延伸,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学空间,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具体授课方式上要把握以下几点

1、全面系统地讲解汉语语法知识。语法是语言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揭示了语言结构的组合规律,通过语法知识的讲授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加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和把握汉语语言的内在规律。汉语语法体系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别具一格,与其它类型的语言,特别是表音文字类语言的语法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系统地讲解,并充分运用实例来阐明汉语语法的规律和特点,必要时还可开设现代汉语讲座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对汉语语法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

2、加强汉语语法知识的应用训练。学习是为了应用,并在应用中进一步得到提高,学生对汉语语法知识的掌握也要通过作业练习来进行检验。作业练习包括记忆练习和能力练习,应以能力练习为主,让学生在作业练习中直接体验和把握汉语语法的知识要点,辩认各种词类和词组,正确分析句子成分和判断语句的正误。老师则通过作业讲评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汉语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3、实行开放式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来源。要注意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开设阅读课程之外,还应积极向学生推荐和介绍课外阅读资料,引导他们从报刊、杂志、书籍乃至网络中捕捉、收集丰富多彩的汉语资料,汲取语言营养,感受汉语语言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汉语语法规律和修辞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4、在抓好中专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母语及其它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将汉语教学与他们的母语及其它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例如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汉语与母语的语法及修辞特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克服母语负迁移,并深化对汉语语法规则和修辞技巧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认识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少数民族学汉语重要性 第3篇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调查数据。在对文献的研究和调查对象现实情况分析的基础上, 编制问卷。问卷既包括要求所有受访者都提供准确的应答信息的结构化问题, 也包含一定的开放性问题。研究选取小学汉语培训教师, 即以小学汉语教师作为调查的对象, 要求受访者根据问卷选项的符合程度先进行单选回答, 再根据开放性问题进行自由回答。调查对象中男教师22人, 女教师71人;大专学历以下19人, 大专学历64人, 本科学历10人;汉语水平等级3级以下 (不含3级) 无, 3~4级29人, 5~6级44人, 7~8级20人;30岁以下有49人, 31~35岁的有39人, 36~40岁的有6人。调查问卷中共涉及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交际策略等四项策略的42项调查内容, 受访者根据学习策略问卷调查表选择与自己情况符合的选项。发出问卷共计110份, 收回问卷103份, 其中有效问卷93份。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从回收的学习策略调查问卷的情况来看, 被调查对象的总体学习策略情况是符合快速有效地学习语言的。具体结论如下: (1) HSK六级以上的培训教师运用各项策略是经常性的, 而六级以下的培训教师在使用各项策略时没有连续性。 (2) HSK六级以上的培训教师经常性地采用某些有效的策略。如完全使用元认知策略中的第17、19、23项策略的占40%以上, 完全使用交际策略中第8、9项策略的占40%以上。 (3) 情感策略的使用中, 第37、38、41等项是教师常使用的, 而第39、40、42等项是不常使用的。因此, 普遍反映的口语表达较差就与这几项策略使用较少有关。 (4) 调查数据显示, HSK六级以下的培训教师完全使用元认知策略的人数几乎为零。也就是说, 汉语水平较低的培训教师, 不善于对已学过的汉语知识经常进行检查总结, 而且, 他们因为早已习惯了“教师教, 学生学”的模式, 一旦离开了教师的教, 就无法进行学习。

同时, 从对小学汉语教师语言能力的访谈及对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中还可以看出: (1) 学习策略使用得当的培训教师学习的成效好、语言能力提高较快, 未使用恰当的学习策略的培训教师, 无论是学习成效还是语言能力都远不如那些具备良好的学习策略的培训教师。 (2) 占语言能力核心地位的是语言交际能力, 而交际策略的正确使用对他们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颇有益处。 (3) 语言知识能力, 是通过认知策略的使用而快速获得的, 使用了有效的认知策略就能使语言知识的提升有显著的表现。 (4) 积极的语言情感态度, 有利于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语言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密切关系告诉我们, 掌握了有效的学习策略, 能使语言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议

1. 培训教师及小学汉语教师都要提高思想认识

有效运用汉语学习策略对小学汉语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和能力提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管理者、教育传授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汉语学习策略在人才素质以及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意义, 把培养有效运用汉语学习策略的能力当作对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师素质的重要要求, 整体而系统地设计双语教师培训方案, 包括培养目标、教学方案、考核测评等, 以此来帮助小学汉语教师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授课能力。引导培训教师充分意识到语言能力是自身能力体现的重要方面, 意识到自身语言能力的高低对当地各项事业发展的重大影响, 从而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语言能力的修养与训练。

2. 改革双语培训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小学汉语教师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目前的双语培训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强化教学的双向交流, 让培训教师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增强每个培训教师在课堂上有效主动的活动时间, 为他们创设语言表达的机会, 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同时, 还要改革传统的测试方式, 目前正在施行的MHK (民族汉考) 正是一种涉及面广的一种测试方式, 它增加了口试和笔试方面的内容, 有利于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3. 明确教学导向, 引入学习策略教学训练方式

从教学实际和学习实践方面看,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着重注意传授基本知识, 教授基本方法, 培养培训教师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并进行实践。比如:可以引入元认知学习策略教学训练方式, 对他们进行计划训练、监控训练、全面贯通训练、内化训练、反馈训练, 使他们能够通过训练, 学会运用各种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提高自身语言能力。在学习策略教学活动中让培训教师做语言学习的主人, 敢于开口, 乐于开口,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言能力和授课能力。

4. 完善课程设置, 使小学汉语教师掌握更多的学习策略和知识

对于参训的小学汉语教师而言, 无论是日常学习、社会交际还是汉语课堂教学, 良好的、准确的语言表达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在这方面不仅有着十分强烈的主观求知欲望, 其需求也呈现多元化。作为拥有丰富教育资源的学校, 应该以培训教师的需求为导向, 开发出一套体系完整的语言能力训练课程。一方面给培训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 一方面科学地对培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套训练课程除了包括目前开设的汉语精读、汉语阅读、汉语口语和汉语听力及汉语写作课外, 还应针对小学汉语教师所处的学段开设基础语音类、汉字基础类、教学技能类、教育管理类等课程。基础语音类的课程主要解决普通话的基础语音问题, 汉字基础类的课程主要解决小学汉语教师对汉字基础知识的缺失问题, 教学技能类主要解决小学汉语教师的授课能力问题, 教育管理类课程主要解决小学汉语教师班级管理及班主任工作的教育理念及方法问题, 使他们了解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和方式, 提高对小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管理能力。这些课程的开设, 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而且通过多方培训, 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5. 拓展训练空间, 使小学汉语教师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高语言能力

参训小学汉语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不仅在于认识的提高和基本语言知识及技能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进行锻炼提高。运用汉语学习策略强化实践, 把语言知识和技巧内化为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从而真正提高小学汉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延伸, 是培训教师学习成果的实践与交流的载体, 是他们发展自我的空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有形资源, 尽可能地为培训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创造机会。一方面, 可以加强班级汉语学习氛围的影响力, 制定在教室里不说母语只说汉语的制度, 对积极开口说汉语的培训教师加以表扬和奖励;另一方面, 适时在班级中或更大范围内举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普通话大赛等各种竞赛, 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在比赛中得到锻炼。

我们的双语培训工作不可能反复地进行, 在培训期间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不能经常性地使用, 就会流失或遗忘。学习策略对于语言能力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师语言能力较差的这种现状, 不仅仅是采用什么模式的问题, 更重要的应该是采用何种教学策略进行汉语学习的问题。对他们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 就是想了解学困者和善学者在语言学习策略上的差别, 找到提高小学汉语教师学困者语言能力的途径, 帮助他们不仅学到语言知识, 提升语言能力, 还要掌握有效的语言学习策略, 真正做到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张敏.教师学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2]何少庆.英语教学策略理论与实践运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3]肖武云.元认知与外语学习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4]赵惠, 王红成.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考试周刊, 2010 (25) .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76-01

前言:汉语是藏族学生的第二语言,绝大部分藏族学生汉语能力基础与汉族学生相差很大。相对贫乏的汉语词汇、汉文化知识,加上阅读习惯和方法的欠缺,直接阻碍着他们的阅读效率和能力的提高。语言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语用能力为根本,采用交际主义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为了快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在汉语文教学中结合藏族学生特点作了一些努力。

一、注重语言积累,培养读书习惯

藏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缺少词和句的掌握,平时又缺少语言环境的熏陶,他们往往能用一个词说一句话,却不知道词语的含义是什么。因此,在汉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基础教学。注重积累,除了重要词语力求让学生掌握外,教师还要做适当的补充和延伸,积累以下内容:

1、积累词汇。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词汇,使学生的词汇量不断增加。备齐《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小词典》和《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让学生对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短语时及时查阅,不仅要弄清它的意义,还要掌握它的同义词、反义词,区别它们的感情色彩和适用范围。在积累中丰富词汇,增强汉语的阅读理解能力。

2、积累语段。教师应经常选取写人、写景的语段抄录给学生,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多记诵一些古代优美的诗词和现代优美的文章。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学习汉语文也就不会困难了,这叫功到自然成。

3、积累汉语文的文化知识。汉文化博大精深,而藏族学生大部分来自闭塞的山区,对此了解很少。因此,学生要对文化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并经常温习。

培养读书习惯时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在诵读中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语感。每一篇课文都做到读通、读顺、读懂,为学生以后的课外阅读奠定基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重点语段要求学生背诵,帮助学生积累典范性的语言材料。

二、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能力应包括下列五方面的内容:(1)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2)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3)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4)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份的话语,(5)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其中,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不仅要学习语言本体知识并进行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建造高楼大厦的砖木,同时也要教给学生建造高楼大厦的技术和方法。除了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教法灵活以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针对新的学习要求,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探索汉语言学习方法,明确文体,锁定学习目标;理请结构,概括文章要点;知人论世,理解作品内涵;咬文嚼字,品味文章语言;同类比较,揣摩写作特色;根据要求,筛选有关信息等。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高一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我着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根据语境,揣摩语义的能力。

四、广泛涉猎,全面提高素质

其实影响学生汉语自读效率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综合素质。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基础学科,文学、艺术、科技、哲学、宗教等领域,无不涉及。为了迅速提高学生的自渎能力,我鼓励学生课外读名作,读时文、读历史,读地理、读哲学、读科技。广泛涉猎,多方熏陶,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加他们的见闻和生活体验,深邃他们的思想,丰富他们的情感,推动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用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

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从课堂语言、体态、板书及个人的特长、爱好、品格、修养等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教师还应具备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重在激励、妙在点拨、贵在引导、巧在开窍,使整个教学过程收放自如、快慢有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其实,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有闪光的人格。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生命的闪光无过于在课堂上面对几十双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睛,是因为学生的成长,教师的生命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结语:综上所述,教师只要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采用交际法教学并在汉文化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材料进行各种旨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和交际,是能实现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的。作为少数民族汉语文教学,不能照搬汉族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去教学,我们要结合自身、学生实际,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共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文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盛 炎.语言教学与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 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3] 陈潮华.试谈新疆民族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J].语言与翻译2004(2).转贴于.

少数民族学汉语重要性 第5篇

摘要:对于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要使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更上新台阶,就必须要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汉语教学是其突破口之一。然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汉语的因素有很多种,在汉语教学中,要注意发挥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使每个学生得到共同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汉语;教学质量;课堂教学

少数民族的发展,需要培养出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人才,而这些人才在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必须要学好汉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要了解经济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帮助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加快发展。当然,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在藏区,汉语的教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十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已经取得了不少的宝贵经验。但是,掌握一门语言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尤其是博大精深的汉语言,少数民族地区该如何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兴趣,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情感,加强课堂交流。

课堂交流包括师生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以语言交流为主,但是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想得到学生方面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还更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要以健康、阳光的面貌面对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种情感传输给学生,以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探索,对原有知识结构的补充,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和谐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抓教学课程改革是重点

汉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汉语教学摆在少数民族教育的突出位置,抓好抓实,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基础。首先从教学一线开始入手,切切实实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主要采用专题教学、观摩课的形式,把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且经常性地组织汉语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让教师不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而且认真研究教学对象,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设计好教和学的过程,打破“课本搬家”的教学方式,对症下药。同时,从设计教学过程向设计学习过程转化,激发学生自由思维,对症下药。同时,从设计教学过程向设计学习过程转化,激发学生自由思维,以学生平时经常接触的、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为入口,引起学生的兴趣,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对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的要求,要求教师运用流畅的普通话,写现范的汉字,真正结合汉语教材科学性、直观性的特点把教学中“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式变为激发兴趣、增强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三、抓教师教学水平是关键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之一在于教师,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理念的提升,综合素质教育的提高,决定着学生由“机械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变的进程,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要培养合格人才,首先教师必须合格。毫无疑问,要实现学生“民汉兼通”,首先汉语教师必须“民汉兼通”。要始终以提高汉语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师队伍建设是永远不变的工作重点”的指导思想,组织广大中小学汉语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中短期培训班,提高教师自身的汉语知识和综合素质。

四、抓教师考核是保障

要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就要实现教学质量考核的科学、真实,使考核结果能够真真实实地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加大对汉语教师的考核力度,在普通话达标的基础上做到每学期向学生征求意见,组织汉语教师进行专业基础的知识考试,督促教师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还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汉语教学奖惩措施,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师进行以专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考核。对综合考核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缺乏责任心的给予处罚,逐步取缔单一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传统做法。在汉语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教师注重以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环节。学校要经常开展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汉语积极性的活动,如,汉语演讲比赛、汉语文艺比赛、汉语征文比赛、汉字书法比赛,以及开展“汉语日”活动,学校设立“汉语角”等,鼓励学生加强汉语口语对话。

此外,各中小学校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聘请在内地工作的少数民族干部或有关技术人员向学生介绍内地发达地区的生活、文化、交通、教育和工业等情况。尤其是通过科技致富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汉语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学汉语重要性 第6篇

浅谈如何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姓 名:杨海军

族 别:汉族

性 别:男

学 校:阜康市第四中学 联系电话:*** 邮 编:831500 单位地址:阜康市第四中学

单位电话:0994——3234121

浅谈如何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摘要:汉语是中国不同民族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通用语言。在人际交往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如何提高内初班学生的汉语水平,学校、老师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关键词:汉语水平、语言环境、普通话水平;

一、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现状

内初班的招生对象,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生活的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他们身边的小伙伴都是本民族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都使用母族,在家里与父母、兄弟姐妹的正常交流也都使用母语。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学生的汉语水平不高,大部分学生不能熟练的用普通话正常交流,刚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不敢用汉语说话,学生在教室、宿舍、食堂、游戏时都喜欢用本民族语言,并且有时还会把母语带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正常交流都成了问题,这就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注重对内初班七年级新生加强普通话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才是提高内初班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营造语言环境,加强普通话的训练

1、培养学生使用普通话的习惯。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生源地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用母语进行交流已成为习惯,因此要让少数民族学生开口说汉语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说汉语,让他们明白只有多说才能有所提高,在生活中,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同住一个宿舍,一起吃饭,一起学习,学校的一些醒目地方都贴着“请讲普通话”等标语,课堂教学中硬性规定,学生回答问题必须使用普通话。学生不敢说,教师就自己或找说得好的学生示范,让学生模仿,并利用加操行分、红花台、3分钟演讲比赛、朗读课文、听经典名著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增强他们说普通话的勇气和信心。久而久之,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改变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考核方式

以往的教学方式,课堂基本上是一言堂,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学生没有或很少有“说”的机会,教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听、说之类的实践训练都忽略了。此外,大多数民族学生在课外习惯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在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说汉语的氛围,学生用汉语交流的习惯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再者,对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考核多是采用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形式的局限性,导致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难以得到全面的考核。因此,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汉语实践训练,其汉语学习仍然是只会写,不会说,不会听。今后对民族学生的考核应该增加听、说、读等能力的考核,促使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重视普通话的训练,认识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这样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

3、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创设情景、视听、口语对话等形式,这些都使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改善,课堂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课堂上的汉语学习总是有限的,一旦离开了老师,离开了书本,踏进实际生活的交际场合,面对问话或聊天,往往会张口结舌,把自己心里想的说不出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多种,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迁就学生,以及课堂交际语境单一是较为突出的因素。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有意识地让自己的语速慢下来,使每个音都很到位,这与一般言语交际差别很大,是与现代生活脱节的。由此可见,把汉语学习同日常实践割裂开来,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内,显然是不能学好汉语的。为了能够持久保持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学校经常要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培养学生使用汉语的综合能力。比如利用班会时间开展听故事、讲故事比赛、口语大赛、演讲比赛、国旗下讲话、经典诵读等。具体做法是: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短小的故事,然后由学生模仿;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朗读经典名著和一些短小诗歌;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社团课“经典诵读”、主动报名小小播音员的培训,每节语文课上3分钟演讲,然后学生自己点评、他评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真正的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喜欢上汉语。

三、加强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前,绝大部分使用其母语进行交流,在书面表达能力方面几乎是空白。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应注重从基础抓起

1、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积累词汇。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历经三千年演变而未中断的文字,在漫漫三千年的过程中,汉语积累了丰富的语汇,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不能相比的。针对这一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基础抓起,首先要求学生准备积累本,摘抄好词好句,诗歌、古诗词等,但是单纯的背诵学生会觉得枯燥,不感兴趣,教师就要通过成语接龙,古诗词记忆大比拼、自编成语故事等方式加强积累,让学生在平常的说话与写作中,能够使用更多的词语进行表述,做到熟能生巧,从而达到灵活、准确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说话和写作。

2、加强作文片断教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内初班的学生最怕写作文,因为他们属于半军事化管理,与外界社会接触少,读的书不多,多数学生难以写好作文。其实,内初班的学生生活空间虽然狭小,但是却自有它的特色,有写不尽的内容与主题,只是由于学生对写作有一种畏惧感而不愿写,久而久之,恶性循环造成他们写作能力低下。针对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中应采用以下方法,第一,提高写作兴趣,作文点评课要做好充分准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远航的风帆。在教学中,把学生常见的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观察形态如何,什么颜色,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等。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片断写作。第二,把日常的生活场景在课堂上表演,然后指导学生记录下来,就成为一篇不错的片断作文。比如,选几个学生扮演内初班的老师给学生缝衣服、理发、取钱、取包裹,学生上街购物、丰富多彩的社团课、老师陪着学生看病就医,师生一起返乡在火车上等场景,学生们看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顿时消除畏难情绪,就有了写的兴趣,你一言我一语,下笔有物,描写具体。教师这时就要及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或者自己评价,好的给予表扬表,不足之处指导改正,长期坚持这样就能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学生只有有信心了,敢写了,才能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素材,才能提高写作能力。

内初班的学生要学好汉语,真是不容易,但是只有学好汉族,才有希望学好其他学科,所以内初班的教师责任重大。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一点爱心,少一点粗心;多一些技巧,少一份随意性,多一点耐心,少一份急噪,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就一定会大幅度的提高。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学汉语重要性 第7篇

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发音存在很大差异,学生音调普遍存在问题,导致其在汉语听力方面存在障碍。以哈萨克学生为例,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其发音与汉语存在很大差异。汉语里c、zh、ch、sh这几个音哈萨克语中是没有的,因此其在发音过程中一般用舌尖前音s代表c,将舌尖前音j、q、x代替zh、ch、sh,因此其读音往往不标准,例如将cong读成song、将cuo读成suo、将zhang读成jiang、将chang读成qiang、将shang读成xiang。另外,哈萨克语中没有复元音音节,在发音时会将复元音音节zhou读成单元音音节ju,而且,哈萨克语属于无声调语言,其音调会随着附加成分的增加后移重音,因此哈萨克族学生很难掌握汉语的音调,在发音时常常出现音调读错的情况。这给汉语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1.2音、义脱节

音、义脱节也是汉语听力教学中常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哈萨克族学生的母语是哈萨克语,对于汉语接触较少,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很难听懂句子的意思,加之母语的干预作用,导致小学生将听到的词与句子背景联系起来的难度较大,还会造成同音词误用的现象,例如将上班写成上板,将崇尚写成重上,这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1.3教学内容不理解

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在听力教学中,即使学生能听懂汉语读音,但是其不能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导致听力教学效率较低。

1.4心理障碍

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刚刚接触汉语教学时非常紧张,在进行听力训练的时候,因心理障碍,原本能听懂的句子和单词出现了失误,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对汉语听力教学的进步产生了阻碍作用。

1.5汉语教师的普通话不标准

由于国家要求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必须会说普通话,但是由于自治区条件较为艰苦,导致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很多自治区学校的汉语教师没有系统学过汉语,只是懂一点汉语,这导致少数民族的汉语教育水平较低。尤其是小学的汉语教师,很多都是少数民族,其汉语本身就不标准,甚至有的汉语教师会带着方言土调,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2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听力水平的方法

2.1加强对学生的语音训练

语音是提高汉语听力水平的基础,只有彻底掌握了汉语语音,才能全面理解听力内容,进而提升听力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语音训练上花费大量时间,进而纠正少数民族学生的发音。对于哈萨克语中没有的音节,要单独进行训练,不断强化训练强度,保证学生掌握每一个汉语发音方法。当学生的汉语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时,教师可以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练习常用语的发音,从而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汉语音节,为听力教学奠定基础。

2.2加强对汉族文化的渗透

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很多听力材料都是对汉族习惯和文化的介绍,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对汉族文化不了解,因此其不能深刻理解听力材料中的内容。所以,加强对汉族文化的渗透对于提升少数民族汉语听力教学水平很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补充汉族文化,拓展学生知识面,例如由于哈萨克族不过春节,其很难理解汉族春节的一些风俗,教师可以给哈萨克族学生讲汉族春节的来源,以及包饺子、贴春联的风俗,帮助学生理解汉族文化,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听力内容。

2.3有目的地扩大汉语词汇量

词汇量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搭建语言大厦的材料。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越大,其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就越透彻,准确率就越高。如果掌握的词汇量有限,其很难将词汇与其所代表的意义联系起来,进而影响听力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在进行听力教学之前,要扩充课文中的词汇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等,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汉语听力能力。

3總结

总而言之,听力教学对少数民族的汉语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汉语听力教师应分析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语音训练、加强对汉族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对汉语的亲切感、有目的地扩大学生汉语词汇量,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促进少数民族汉语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完善我国语言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古丽那尔·加丽木汗.哈萨克族民族学校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研究[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

少数民族学生医用汉语教学刍议 第8篇

关键词:医用汉语,少数民族学生,教材,教学模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语很汉语双语教育, 不仅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也是发展我国民族教育的必由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大力推进双语教育, 全面开展汉语文课,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国家对双语教育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这将是我国中长期教育的指导方针。

由于学生在预科阶段专业术语接触得不多, 尤其是护理专业的学生, 医用汉语知识贫乏, 入系学习后听不懂专业课、不会记笔记、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师生交流困难, 无法适应专业教学的要求。因此, 对汉语授课, 相当一部分民族学生会有一种焦虑感、不适应感, 这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 也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以下从医用汉语教材及教学模式探讨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汉语教学。

1 关于医用汉语教材

1.1 针对性强

我校使用的医用汉语教材的主要对象为新疆中等卫生职业学校预科少数民族学生。因为教材参编者均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他们对学生的情况、入学前的汉语基础了如指掌。教材注意到与学生原有汉语水平的衔接, 特别是这些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结合新疆中等卫生职业学校预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吸取各类预科汉语教材之长处,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量身订做了这套教材, 必然能克服以前借用教材的种种弊端, 有很强的针对性, 相信随着新教材进入课堂, 必将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1.2 理念新

任何一种教材都要体现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本套教材从新疆少数民族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 以语言学和汉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遵循第二语言教学与学习规律, 较好的体现了以下四项: (1) 教学换位, 过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现在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主角; (2)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 即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转换; (3) 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 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

1.3 内容丰富

本套教材各科选用了大量范文和语言材料, 内容丰富多样, 有汉语知识、医学知识、历史传说、民族知识、名人故事、地理常识等等, 在选材上注意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总之, 通过一年各科汉语教学, 使学生不仅在汉语听、说、读、写各项技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知识面得到扩大, 而且也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1.4 结构合理

这套教材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各科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要求、教学目标配合默契, 殊途同归, 共同打造学生汉语综合素质, 使其在一年时间里汉语听、说、读、写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另外, 各科教材的体例、结构设计各有特色, 别具匠心,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师生教学互动, 这对实现大纲要求及总体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与MHK相契合。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是今后在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干部、教师及学生进行汉语水平测试的重要制度和权威办法。因为MHK刚刚试行, 学生对其模式、内容、分级标准等等还不熟悉, 这套教材认真总结了多年来HSK的经验, 全面研究了MHK的考试, 努力按MHK要求学习, 做到学有目标, 使其经过一年的汉语学习, 尽快达到MHK相应的过级标准。

2 关于医用汉语教学的模式和设计理念

医用汉语教学最终目的: (1) 掌握相关医用汉语的词汇、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爱好和兴趣等; (2) 提高相关医用汉语的“听、说、读、写”等实际应用技能。

医用汉语课以汉语知识为主, 以专业知识为辅, 合理掌握“专”的标准,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为目的, 语言技能训练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属于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第二语言教学, 汉语教学, 它以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为研究对象, 研究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因此, 预科汉语教学不同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专业教学、专业汉语教学、公共汉语教学等。

在医用汉语教学中, 重视对以后专业学习与实践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加以提炼, 用准确、生动、有趣、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以增强其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其内容包括医学基础知识、疾病防治、求医问药、保健与环境、运动与生活方式、健康饮食等。在编写过程中, 力求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内容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能力训练系统化, 且设法保存医学书面语的特点和风格, 目的是减少学生今后阅读医学书和参考书的困难。

上一篇:高校党组织战疫示范微党课第十讲个人观后感下一篇:全国交通安全日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