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底稿

2024-09-05

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底稿(精选9篇)

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底稿 第1篇

案例介绍——银行存款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实务案例—银行存款

一、会计记录概况

A公司银行存款期初余额为90,431,125.03元,本期借方发生额194,184,723.85元,本期贷方发生额247,796,268.47元,期末余额为36,819,580.41元,共有7个银行存款账号,客户据此设置了7个银行存款日记帐,具体数据见 “银行存款明细余额表”(底稿见索引A1-3-1)。

二、审计目标

(一)确定银行存款是否存在;

(二)确定银行存款的收支记录是否完整;

(三)确定银行存款的余额是否正确;

(四)确定银行存款的披露是否恰当。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介绍及相关提示

(一)执行“获取或编制银行存款明细余额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帐数及日记帐合计数核对相符”的审计程序

向客户索取银行存款日记账,将资产负债表日开户银行、银行帐号、余额等内容填于余额表中,加计与总账核对,确定是否相符;并编制“银行存款明细余额表”(底稿见索引A1-3-1)。

查验结果:核对一致。提示:

由于财务会计软件的推行,在此步骤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对于手工帐记录,要特别留意财务人员的低级错误。

(二)就客户有关银行存款授权与批准制度问询财务和相关人员,并适当地进行核实

对公司银行存款的授权与批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解并抽样核实。(底稿见索引A1-3-3)。

(三)执行“获取资产负债表日的银行存款对账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审计程序

取得了对账单和调节表后,检查了以下内容:

1、复核对帐单上的户名是否为公司的名称;

2、将调节表中所列账面余额与明细账余额核对;

3、将调节表中所列银行对账单余额与取得的银行对账单金额核对;

4、检查调节表各数据加计的准确性;

5、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未达账项是否已注明款项性质、分类、日期、金额、凭证号等。

查验结果:

1、余额核对一致;

2、未达账项的款项性质填写不完整,在审计人员的要求下,客户已补充完整(见底稿索引A1-3-2-4)。

(四)执行“抽查全年对帐单中大额收付款项或同金额的收付款项与日记帐进行勾对”的审计程序

1、发现问题:2005年6月5日广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黄浦支行对帐单上显示划出10,000,000.00元,同月29日又划回10,000,000.00元,期末对帐单余额和银行日记帐余额一致,但是这两笔资金进出在银行日记帐中未予以反映。

2、审计人员进一步追查、取证,并予以调整(底稿见索引A1-3-4)。

(五)执行“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未达账项的真实性,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的进账情况”的审计程序

1、发现问题:光大银行闸北支行存在未达账项586,200.00元。

2、审计人员进一步追查、取证,并予以调整(底稿见索引A1-3-5)。提示:

对于金额较大的未达账内容,应作如下测试:

1、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项

测试其是否已经记入当期银行存款日记账,并在期后银行对账单上得以反映。审查对账单上所记载的内容(如支票编号、金额等)是否与支票存根一致。

如果在一段合理时间内银行仍未付款,查找原因,考虑支票、汇票等支付凭据是否会作废,据以提出调整意见。

2、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项

审查其原始凭证,并检查其是否已过入本期银行存款日记账,并与期后银行对账单核对一致。

如较长时间内银行尚未收到,查找原因,考虑该支票、汇票等收款凭据是否有效,并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3、企业未付、银行已付款项

审查期后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以确认是否已经入账;并审核其相应的原始凭证和会计处理,核对付款单位及金额,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如期后仍未入账,则要求企业向银行索取付款回单,检查其款项性质,视其金额大小作相应调整。

4、企业未收、银行已收款项

审查期后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以确认是否已经入账,并审核其相应的原始凭证和会计处理,核对收款单位及金额,并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如期后仍未入账,则要求企业向银行索取收款回单,检查其款项性质,视其金额大小作相应调整。

(六)执行“从基本帐户开户银行获取在银行开立帐户管理卡信息,结合复核上年底稿确定银行存款帐户数,检查有无帐外银行帐户,是否存在出租帐户或他人共用帐户”的审计程序

取得公司盖章确认的“涉及银行帐户情况管理当局承诺函”(底稿见索引A1-3-6-1)发现问题:招商银行上海分行银行对帐单上的帐号户名不是A公司的名称,而是其他公司BB的名称。

审计人员进一步追查、取证,并予以调整(底稿见索引A1-3-6)。提示:

如果资产负债表日银行存款余额为零且已经销户,则应该索取相关的银行销户通知书。

(七)执行“对大额银行存款余额进行函证,作出记录”的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根据2005年12月份银行对帐单上(除招商银行上海分行)的余额填写了银行往来询证函,并在客户的陪同下亲自到银行进行函证。

查验结果:银行均盖章确认(见底稿索引A1-3-2-2~A1-3-2-15)提示:

1、一般情况下,对所有的银行存款账户向银行进行函证。函证时注意将同一银行的不同账户存款及贷款一并函证。强调由审计人员亲自寄信并由银行寄往事务所,收到回函应同时保留信封或者亲自至有关银行询函,函证结束需由审计人员在询证回函上注明由××审计人员陪同客户前往银行盖章确认并签名;

2、对于一般的银行存款户(除保证金外),应注明如下字样:“上述银行存款的使用不存在冻结、抵押等受限制措施,如有请说明情况”。

(八)执行“询问是否有已质押的或限定用途的银行存款,对不符合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条件的银行存款应予以列明”的审计程序

查验结果:无异常情况(见底稿索引A1-3-1)。

(九)执行“结合借款审核,检查定期存单原件,对定期存单进行函证,追查质押和转存情况,并形成记录”的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向客户索取了定期存款开户证实书的正本并复印作为工作底稿,同时在复印件上写明与原件核对一致,并实施了函证程序。

查验结果:无异常情况(见底稿索引A1-3-2-

14、A1-3-2~15;A1-3-9)。提示:

对于定期存款的审计,要足够重视,控制风险,特别注意要查看到定期存单原件,由审计人员亲自复印取证,如果由公司代复印,审计人员还应核对正本。因为可能存在一些定期存单相关交易,如果不查看到正本,单取证复印件就难以发现以下问题:

1、定期存单的存款期限跨越审计基准日。被审计单位先将定期存单复印留底,然后在定期存单到期之前,提前取现,用套取的货币资金虚增收入或挪用以及从事其他违规业务。

2、定期存单作为质押物,作质押贷款。将定期存单复印留底,用质押贷款所得货币资金虚增收入或挪用以及从事其他违规业务。

3、定期存单背书转让。将定期存单复印留底,用转让所得货币资金虚增收入或挪用以及从事其他违规业务。

(十)执行“检查贷记凭证等付款凭证是否连号,有无签发贷记凭证给外单位作质押而未入帐现象”的审计程序

查验结果:未发现异常情况(见底稿索引A1-3-1)

(十一)执行“抽查大额银行存款收、支的原始凭证”的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以发生额较大或发生次数多的银行账户作为查验对象,分月抽查大额的银行存款收支业务,检查其是否存在问题,并从中抽样形成凭证测试底稿。

查验结果:未发现异常情况(见底稿索引A1-3-7-1~A1-3-7-7)。

(十二)执行“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大额银行存款收支凭证”的审计程序

查验结果:未发现异常情况(见底稿索引A1-3-8-1~A1-3-8-6)。提示:

该审计程序可结合未达账真实性的查证一并进行。

(十三)执行“计算定期存款及存放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占银行存款的比例,分析其安全性,注意是否存在高息拆借”的审计程序

查验结果:未发现异常情况(见底稿索引A1-3-9)。

(十四)执行“如有外币,请检查非记账本位币折合记账本位币所采用的折算汇率是否正确”的审计程序

该公司无外币账户,故不适用该审计程序。

(十五)关于银行存款科目的重要提示

除前述各项提示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随着与银行存款有关的犯罪和会计造假的不断出现,银行存款的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银行存款审计的审计质量,发现错误和舞弊,控制有关风险,成为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方面。以下几点是上述审计程序中尤为重要的:

1、控制银行存款函证;

2、银行对帐单与银行日记帐的勾对:银行存款审计一般只关注银行存款的期末余额,对银行存款流水不够重视。在实际中,特别是一些资金流量大的企业,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控制资金挪用等风险,需要核对资金流水,寻找没有入账的资金收付;

3、关注定期存款;

4、关注银行未达帐项。

四、根据上述会计记录及审计思路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

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底稿 第2篇

根据此次注协审计底稿检查结果,针对我所存在的问题,对以后工作底稿提出如下要求:

1.现场结束,及时整理底稿,并装订成册,否则不予复核;

2.底稿中必须附审计计划和审计总结,审计计划的审计重点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每个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审计重点;

3.审计调整分录的摘要简明并写清调整原因;

4.报告经复核后,针对复核要点要进行反馈,并将其作为底稿的一部分,否则不予出报告;

5.银行存款科目和银行借款科目

(1)银行存款科目和银行借款科目要求每个账户都进行函证,并关注回函结果,极个别情况 不能函证的,要求企业写明原因并盖章;

(2)对于对账不符的银行存款,要求重点关注银行余额调节表中的未达账项,并进一步实施审计程序,对于银行入账企业未入账的未达账项,根据银行提供的对账单,逐笔核实,并全部作审计调整,对于企业入账银行未入账的未达账项,取得企业针对该未达账项的入账凭证和银行提供的对账单,逐笔核对,查明原因,考虑是否作审计调整。

6.往来科目一定要对大额的、账龄长的进行函证,对回函结果进行关注,对回函不符的要查明原因,不能回函的,一定要有替代程序;

7.预付账款科目,首先判断是费用性质还是应收性质,对于费用性质的,取得有关的合同、协议,并关注其中的到货时间或劳务完成时间,以此来初步判断货物是否已经到货、劳务是否完成,并向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了解,进而判定是否需要作审计调整,对于应收性质的,调入其他应收款科目,一并提减值准备;

8.对于车辆、房屋、土地、专利等要取得相关的权利证书;

9.对于预收账款,取得有关的合同或协议,判断收入是否完成,如不能取得合同或协议,根据被审单位的生产周期等相关信息判断收入是否完成,从而判定是否需要作审计调整。

10.折旧、税金及摊销科目(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要实施重新测算程序;

11.损益类科目要执行截止测试程序;

12.收入类科目在审核时要有对合同的审核程序,抽查或全查收入确认额是否与合同相符;

13.不管理什么性质的审计业务,必须有管理当局声明书,并有法人签字(极特殊情况盖法人章)并加盖单位公章,同时标注日期(此日期即为审计报告日期),期后事项、或有事项、抵押担保事项、关联方及交易等事项不能为空。

14.审计底稿装订要求

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底稿 第3篇

审计工作的主要业务为企业各个阶段的审计、新三板项目等。在审计工作中, 编制审计底稿和整理汇总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其中, 以编制应交税费的审计底稿耗时最长, 而且这个环节最容易出错, 由于还需要根据其他相关科目进行测算, 于是每次做的时候不仅要参考各种报表还要自行测算验证,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 对应交税费审计底稿的编制进行了相关的完善, 希望可以帮助以后从事这方面审计工作的人们提供相应的帮助, 争取用最少的时间做出底稿。

审计工作过程中对于应交税费这个科目, 如果仅仅只是表面接触它, 觉得其看上去是个极为简单的科目, 不像往来的科目之间有相互联系, 其实不然, 应交税费更像一个家族式的科目, 比如应交增值税就需要分别“进项税额”、“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已交税金”等设置专栏进行明细核算。笔者主要侧重于应交税费中的增值税, 它下面细分的三级科目也不少, 做起来要认真分析一下, 特别注意未交增值税这个科目的期初借贷数, 会影响本期增值税的测算。之后就是应交税费中比较常见的税费, 例如: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等。

二、各项目的具体说明

(一) 应交税费的详解

应交税费是指根据在某一特定期间内企业获得的营业收入以及实现的利润等, 参照现行税法要求, 结合规定的计税方法来计算的各种应当且必须交纳的税费。应交税费包括企业依法交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各种税费, 以及在上交国家之前, 由企业代收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等。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企业必须尽到按时交税的义务, 对自己经营所得收入和利润依法缴纳各种税费。这些应缴税费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确认、计提, 在尚未缴纳之前暂时留在企业, 形成一项负债 (应该上缴国家暂未上缴国家的税费) 。企业应通过"应交税费"科目, 总括反映各种税费的缴纳情况, 并按照应交税费项目进行明细核算。该科目的贷方登记应交纳的各种税费, 借方登记已交纳的各种税费, 期末贷方余额表示还没有交纳的税费, 期末如为借方余额反映多交或尚未抵扣的税费。2007年新会计准则做出了如下调整:应交税金, 其他应交款科目取消, 换成"应交税费", 应交税费核算规定如下:

1.本科目核算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应交纳的各种税费, 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等。

2.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借记“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应交税费”科目。

(二) 应交增值税的应用 (见表1)

期末未抵扣数=年初未抵扣数+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进项税额-已交税金-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期末未交数=年初未交数+本期转入数-本期已交数

本期转入数=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进项税额-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三) 其他税费的应用 (见表2)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税率是7%, 教育费附加的税率是3%, 地方教育费附加的税率是2%。测算后无差异或差异较小的就可以直接确认, 差异较大的则需要询问企业差异原因并进行及时沟通, 并在底稿的审计说明中进行适当说明。

(四) 与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勾稽关系 (见表3)

在审计底稿中设有营业税金及附加底稿, 但在最后的财务报表附注中对营业税金及附加是不进行披露的, 并且在很多企业所使用的用友T3等财务软件导出的数据中对营业税金及附加的描述极为简易, 可是在日常审计工作编制审计底稿时, 我们会总结发现:营业税金及附加也是需要进行严密的测算的, 由此, 可以通过应交税费科目辅助填写营业税金及附加底稿的编制。应交税费是负债类, 是根据贷方发生数填写;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损益类, 是根据借方发生数填写的。表2是应交增值税中的表, 营业税金及附加只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填写, 表3是营业税金及附加中的明细表, 应交税费中所包含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科目同时也在营业税金及附加中核算, 由此可见, 应交税费中核算的营业税金及附加的一部分, 其应交税费的借方反映在营业税金及附加的贷方, 二者勾稽, 可以通过表3来检查表2测算的是否正确。这样一来, 正确率就会得到大大提高。

(五) 应交税费的重分类

应交税费期末贷方数为负数, 则要重分类到其他流动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九、企业应如何对应交税费进行列报?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交纳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税费,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规定, 根据其余额性质在资产负债表进行列示。其中, 对于增值税待抵扣金额, 根据其流动性, 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资产”项目或“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列示。

因此, 应交税费科目核算的各项目税费期末借方余额, 应该根据其流动性, 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资产”项目或“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列示。同时考虑, 针对其他增值税导致应交税费期末贷方为负数为非常正常经营行为, 或者不符合商业常规——其合理性及合法性存在问题, 产生不确定性, 按理不应当确认为资产, 如果按照准则规定已经调整至“其他流动资产/其他非流动资产”科目的, 应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

三、应用过程的注意事项

应交增值税测算表中环环相扣, 不可以填错任何一个, 要注意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的填写, 注意借贷方向;填写营业税金及附加明细表的要注意与应交税费的借贷方向;重分类应交税费要一定记得重分类转出, 一定要在其它流动资产转入, 保证借贷相等。

通过以上设计的这几个公式可以准确的计算出每个要测算的数字, 而且根据所附这几张表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勾稽关系, 可以直接套用公式, 不用再像之前的审计工作一样繁琐, 在理解公式的前提下可以高效率的完成工作。在表1中既进行了测算又进行了检查, 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纠正, 表2中的账面缴纳数应该与表3中的审定数是一致的, 表2中的差异应该无差异或差异较小, 否则就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公式简单, 易操作, 在做应交税费的审计底稿中, 只要使用正确, 测算结果就不会出错。这几个公式使用之后可以缩减工作时间, 更重要的是, 正确率得到大大提高, 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相对于之前来讲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俞红梅.浅析“应交税费”科目的会计核算[J].现代商业, 2011 (11) .

[2]耿秀珍.“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账余额会计处理[J].财会通讯, 2011 (16)

如何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第4篇

一、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应完整,引用法规应规范。编制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既是审计准则的要求,也是审计工作的要求。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有些审计人员对此认识不足,仅对重要项目或有问题的项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或者只重视审计结果的记录,忽视审计过程的记录填写,出现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结果、审计报告不符或者出现有审计过程而无审计结果、有审计结果而无审计过程的审计工作底稿。部分审计工作底稿没有审计人员签章,也没有审计组组长复核意见和相关人员签章;相互引用时没有注明索引号,审计工作底稿印证关系不明,存在重复取证的现象。有的审计工作底稿只对发现的问题列明定性依据,却没有列出正确处理问题所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个别引用的法规在“法规名称、文号和具体条款”三要素上不齐全,有的定性依据与处理处罚的口径在同一份报告、同一类问题中都不尽可能相同。这样做往往会造成很大的审计风险。事实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过程,也是重新核实、查证的过程。完整的实施好这一过程,就能弥补前阶段审计取证的不足,从而比较彻底地了解被审计事项的基本情况。坚持这一点,审计工作质量就能有较好的保证。

二、合理、规范的取证格式是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重要条件。由于受多年习惯做法的影响,加上对审计规范的理解不够到位,当前不重视收集原始审计证据的现象比较普遍。审计人员习惯于采用编制审计证明材料(取证类底稿,下同)替代原始审计证据取证的做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能正确处理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关系的情况:一种是将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混为一体。如有的审计工作底稿重复审计证明材料的内容,有的仍沿用过去的审计工作记录,既作审计工作底稿,又是审计证据,还有的在审计证明材料中对审计发现的违规问题提出处理处罚意见,要求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工作底稿上签字盖章等。另一种是将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完全割裂开来,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与取得的审计证据没有依存关系。只有规范的取证格式,才能更好的汇集资料、揭示问题。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写要一事一稿、情节表述简明清晰、定性准确、编写合理有序。由于审计涉及面广,取证材料比较多,这就要求每一个审计事项编写工作底稿。编写审计工作底稿,语言要简炼,用语准确,对每个问题经过的时间、地点、责任人和有关金额等必要情节、内容都必须表述清楚,用以证实每项经济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从而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真相,使人一目了然。编排要合理有序,要合理分类,一般按问题的轻重决定秩序,把问题较为严重的工作底稿排在前,以便突出重点。审计问题定性要准确,这关系到审计报告的质量和审计决定书、审计意见书是否客观公正、合理有据、经得起考验。全部审计工作底稿编完以后,在编写审计报告前,应反复检查、修改,避免错漏,影响审计质量。而且在每一张审计工作底稿中,必须有审计说明和审计结论,以此判断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四、审计工作底稿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控制的勾稽关系。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勾稽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同一会计科目的不同层次审计工作底稿的勾稽关系。同一会计科目可能形成以下三个层次的审计工作底稿。①对报表余额或发生总额确认的底稿,如审定表等;②余额或发生额的明细化底稿,如明细表、计算表等;③查证核实的底稿,如抽查表、盘点表、检查表等。二是相关会计报表项目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勾稽关系。由于被审计单位同一经济业务的发生,往往需要通过不同的会计科目予以核算与反映,因此,审计人员必须通过交叉索引及备注说明等形式反映相关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勾稽关系。交叉索引可以更清晰地反映某些审计数据或资料的来源和去向,方便审计工作底稿的查询和复核。三是各会计报表项目的审计工作底稿与试算平衡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当审计人员按照审计计划完成全部审计事项后,应将具体审计项目审计工作底稿中的相关数据和内容归类汇总,编制审计差异汇总表和试算平衡表。只有将各个会计报表项目审计工作底稿勾稽相符后,才能编制审计报告。

五、明确责任,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工作。在形成审计报告之前,必须对审计工作底稿经过层层复核,每一层次复核的内容和责任都应该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取证、事实陈述、制度法规应用,主要数据和主要问题的相关性、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应该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底稿进行复核检查,是否按规定的要求记录,必须做到所出手的工作底稿内容完整、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附件齐全。主审人员的责任是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正确性、可靠性,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进行全面复核确认;了解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编写的内容是否完整,编写的格式是否规范,做出的判断是否准确,结论表述是否清楚,措词是否得体,审计法规应用是否恰当,能否为审计意见提供足够的支持,即审计工作底稿是否能充分支持所签发的审计报告。审计组长的责任主要是要解决审计人员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分歧,及时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澄清审计事实,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和适当。

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是当前审计机关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和作用,同时强制要求审计人员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审计准则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水平,更好地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工作底稿作用 第5篇

审计工作经常由多个注册会计师进行,他们之间存在不同的分工协作。

审计工作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测试程序和实现目标。

审计工作底稿可以把不同人员的审计结果、不同阶段的审计结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各项工作都围绕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这一总体目标来进行。

2.审计工作底稿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它不但记录了审计证据本身的反映内容,而且记载了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证据的评价分析情况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

这些审计证据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

⒊审计工作底稿是评价审计责任、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业绩的依据

评价审计责任通常是评价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报告所负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责任。

如果注册会计师严格依据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据实发表意见,并把这些情况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上,那么在任何时候依据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评价都有利于解脱或减除审计责任。

注册会计师专业能力的强弱、工作业绩的好坏表现在选择何种程序、有无科学的计划、专业判断是否恰当等方面。

这些因素可以通过评价审计工作底稿来体现和衡量。

⒋审计工作底稿为审计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查提供了基础依据

开展审计质量控制通常是由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主要包括指导和监督注册会计师选择实施审计程序,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并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

换言之,审计工作底稿既可以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对象,又可以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依据。

审计质量检查通常是由注册会计师协会或其他有关单位组织进行,其核心工作就是对审计工作底稿规范程度的检查。

财务审计工作底稿 第6篇

二、审计目标

(一)确定计提坏账准备比率是否恰当,坏账准备是否充分;

(二)确定坏账准备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

(三)确定坏账准备余额是否正确;

(四)确定坏账准备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介绍及相关提示

(一)执行“获取或编制坏账准备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核对报表及明细账合计数是否相符”审计程序

1、向客户索取或编制“坏账准备明细表”(底稿见索引);

2、复核加计正确并合计与总账数、报表数核对相符,标注相应的审计标识。

提示:

注意坏账准备发生额中借贷方发生的内容,避免期初期末余额正确但发生额位置或内容填写错误的情况。

(二)执行“检查计提坏账准备是否符合公司披露的会计政策,本期有无发生变更,审核其理由及影响”审计程序

查验公司制定的坏账会计政策,按账龄分析法并结合个别认定法估算坏账损失,本年未发生变更,具体底稿见索引。

提示:

对本期坏账准备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需要关注变更是否有为满足管理当局调节利润的需求、是否公司的行业、业务发展相应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等有较大的变化。对变更的影响一般采用未来适用法,需要单独按原有会计政策重新计算计提坏账准备与现行政策之间的差异,并评估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工作总结《财务审计工作底稿》。

(三)执行“按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和标准复核已提坏账准备是否恰当,若有大额差异应进行调整”审计程序

按相应其他应收款的审定数重新编制按账龄的分析表,按审计确认的公司合理的坏账政策计算应计提坏账准备的金额,与账面数的差异较大需要进行调整,底稿见索引

(四)执行“对账龄长且久无回收记录的应收款查验其可收回性”审计程序

对账龄长久无回收记录的应收款如金欣房地产、股份联合会、连英物资等根据不同情况已查验可收回性,底稿见索引。

提示:

对余额较大长期挂账而一直有发生额的应收款项即使有函证回函确认,若可能仍然需要进一步取证该单位是否为关联方,是否实际有偿还能力,是否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等状况,最好能有近期的比较会计报表供分析,经分析后若累计有较大亏损或资产不实等状况,根据实际情况看是否需要追加计提坏账准备。

(五)执行“对采用个别计提法计提的特别坏账准备应审核计提依据,取得相关证据”审计程序

特别坏账准备底稿见索引。

提示:

主要证据可以参考相应公司比较会计报表、经营状况、资产不实、债务人信用不良等状况来判断。

(六)执行“检查内确认坏账损失是否按规定权限审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账款,所作会计处理是否符合现行规定”审计程序

经查验本年确认连英科技坏账损失按经理办公会议审批,底稿见索引;本期无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账款的情况。

提示:

1、权限审批主要依赖于查阅公司有关章程、内部管理制度等涉及坏账事项的文件,并对照相关会计处理复核其流程、授权是否合规;

2、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账款需要查明收回的原因,并追查以前相关已作坏账损失处理是否合理,相关会计处理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处理。

(七)执行“检查向债务人询证回函的例外事项及存有争执的余额”审计程序

询证函回函未发现例外及有争执事项。

提示:

询证函可能存在有关事项与账面不符或有争执情况存在,对该等事项需要了解判断相关事项真实原因进而分析判断公司账务处理是否存在不当,并评估对公司会计报表的影响,必要时视其重要重大程度请专家或律师出具有关意见再行判断。

(八)执行“检查重分类调整转入的应收款项是否已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按其他应收款已审定数重新进行账龄分析,并重新计算坏账准备,底稿见索引。

(九)执行“检查坏账准备的结转或冲减是否有充分依据,是否符合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检查有无利用关联关系转移债务,重新计算账龄而冲回已提坏账准备以调节利润的现象”审计程序

坏账准备的结转或冲减已收集相关依据,见索引号,符合现行制度规定。

审计工作底稿的类型 第7篇

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审计档案保管制度,以确保审计档案的安全、完整。

对于永久性和当期审计档案的保管年限分别如下:

⑴永久性审计档案应长期保管。

⑵当期审计档案自审计报告签发之日起至少保存。

⑶不再继续审计的被审计单位,其永久性审计档案的保管年限与最近一年当期档案的保管年限相同。

对于保管期限届满的审计档案,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决定将其销毁。

销毁时,应根据有关档案管理规定履行必要的手续。

工作底稿法现金流量表编制思考 第8篇

在用工作底稿法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表时, 有如下问题值得注意和思考:

(一) 现金流量表与其他报表之间关系的理解

工作底稿中, 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年初数加减调整分录中的借贷金额以后, 等于期末数;利润表中的借贷方发生额合计数等于期末数, 这说明现金流量表是依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有关账户记录资料编制的, 实质上,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过程是将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资料转换为收付实现制表示的现金流动。

(二) 调整分录的编制原理

从工作底稿法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表的程序中可以看出, 调整分录的编制是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关键步骤, 调整分录的编制要遵循下列原理:

第一, 调整分录是通过对经济业务发生时编制的分录进行调整得到的。编制调整分录时需要把原分录中“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现金账户分别记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有关项目。凡是原会计分录中没有涉及到现金科目的, 原分录中借贷某相关科目, 调整分录中仍然借贷某相关科目。

如原分录为

根据原分录编制的调整分录为

如果原分录为

根据原分录编制的调整分录为

第二, 编制调整分录时, 把引起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现金流入的项目作为资产类科目, 引起现金流出的项目作为负债类科目, 现金流入时计入相应资产类科目借方, 流出时记入相应负债类科目贷方, 调减时从相反的方向去调。调整分录的二级科目, 就是现金流量表主表中的具体项目, 它是用来说明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原因的。

如销售商品产生现金流入时, 要记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科目的借方, 而要调减这个科目金额时要记入该科目的贷方;购买商品产生现金流出时, 要记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科目的贷方, 而要调减这个科目金额时要记入该科目的借方。

第三, 编制调整分录时应先假设, 然后再调整。假设所有的收入和增值税销项税额都收到现金, 带来现金流入, 对于没有带来现金流入的收入及增值税销项税额, 要对相应的调整分录中现金流入科目从相反方向进行抵减。

假设形成营业成本的各项费用要素及增值税进项税额都付现, 形成现金流出, 对于没有带来现金流出的各项费用要素及增值税进项税额, 要对相应的调整分录中现金流出科目从相反方向进行抵减。

假设三大期间费用都付现, 形成现金流出, 对于没有带来现金流出的期间费用, 要对相应的调整分录中现金流出科目从相反方向进行抵减。

以期间费用为例, 对上述三个假设进行说明。假设利润表中的管理费用项目的金额为5000元, 在编制调整分录时假设所有的管理费用都付现, 编制调整分录如下:

对于没有带来现金流出的管理费用, 要编制调整分录进行调整。假设管理费用中有1000元行政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 由于折旧费用没有形成现金流出, 所以要进行调整, 编制的调整分录为:

第四, 编制调整分录时, 有时涉及现金流量明细科目间调整。如上例管理费用中有1000元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 由于行政管理人员工资属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的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在编制调整分录时应该记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科目的借方, 记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科目的贷方, 调整分录中还要涉及“应付职工薪酬”账户。

(三) 主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的检验

可以增设“现金流量”会计账户, 通过登记该账户, 对主表中计算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进行检验。具体方法是:把调整分录中所有涉及现金的账户金额登记在“现金流量”账户中, 如果是现金流入记入该账户的借方, 如果是现金流出则记入该账户的贷方。最后该账户的余额即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引起的现金流量净额, 余额在借方为净增加额, 在贷方则为净减少额。该金额加上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即为主表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二、工作底稿法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表应用实例

A公司2008年度有关资料如表1和表2所示。其他资料如下:该公司本年度用银行存款偿还短期借款20000元。管理费用组成项目如下:分配工资费用3000元;计提折旧2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其他管理费用1000元。该公司本年度增加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全部以现金购买, 无形资产属于使用年限不确定无形资产, 期末进行减值测试未发生减值。该公司年末未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该公司按税后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金。所得税税率为25%。

单位:元

单位:元

单位:元

(一) 编制调整分录各调整分录编制如下:

(1) 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单位:元

(3) 借:管理费用6000

(6) 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7) 借:短期借款20000

(8) 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二) 检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通过现金流量账户的借方余额可以看出, 本期现金流量净增加额为74000元, 与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的增加额 (由于本例中没有涉及现金等价物) 相同, 与现金流量表主表中的第五个项目“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相同。

(三) 将调整分录过入到现金流量表工作底稿

现金流量表工作底稿如表3所示。

(四) 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表

现金流量表主表如表4所示。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四亿字的历史底稿 第9篇

1959年4月29日上午,周恩来在招待60岁以上的全国政协委员的茶话会上,向380位与会者讲了这样一番话:“我们都是过60岁的人了,至少是戊戌年出生的。戊戌以来是中国社会变动极大的时期,有关这个时期的历史资料要从各方面记载下来。在座的都经历过四个朝代:清朝、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史料很值得收集。”“新的东西总是从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最落后的到最先进的都要记载下来”,“暴露旧的东西,要勇于使后人知道老根子,这样就不会割断历史。”

他提议“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并说:“我如果有时间,也愿意写点东西暴露自己的封建家庭。”“谁要写蒋介石的历史,我还可以供给一些资料,两次国共合作我和他来往不少。”这就是后来累计征集达四亿字的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缘起,也可以这样说,周恩来是文史资料工作的倡导者。随后,这项工作便迅速而有效地开展起来。

“文史资料”的来龙去脉

1959年7月20日,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历史学家范文澜任主任委员,李根源、王世英、杨东莼、申伯纯、顾颉刚为副主任委员,章士钊、吕振羽、刘大年等40人为委员。征集和出版文史资料,成为这个委员会成立之初首要和迫切的任务。范文澜在成立会上强调,写文史资料,“要做到字字有根,句句落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归根到底就是要达到真实的目的”。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拟定了145个历史事件和61个历史人物的参考题目,并设立了北洋、军事、政治、经济等业务组。无论角度、范围、侧重点如何变化,“以从清末到全国解放前这一时期为主”这个征集时限,一直是明确的。而民国史则贯穿于这一时限之内。尽管民国史在当时尚不为史学界所看重,但就民国史研究而言,文史资料显然有着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到1959年底,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已征集到200多万字的资料,于是决定编印《文史资料选辑》。1960年1月,第一辑《文史资料选辑》由中华书局出版,内部发行。这是一种类似以书代刊的32开不定期出版物,每年大约出八辑。李侃(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当时是中华书局近代史组负责人,他被时任总编辑的金灿然点名负责《文史资料选辑》的编辑工作并与政协文史委办公室保持经常的业务联系。他后来回忆说:

《文史资料选辑》当时是内部刊物,订阅者不但要限制级别,而且要凭县以上领导机关的公函办理订阅手续。每辑发行8000份,然而总是供不应求,不断有机关和个人要求订阅。它之所以受到读者欢迎,主要原因是通过这个刊物可以了解到在一般书刊中所了解不到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历史知识。

从1959年起,一批在押战犯陆续得到特赦,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如杜聿明、宋希濂、溥仪、周振强、王耀武、郑庭芨、杨伯涛等,后来被安排为政协文史专员。他们除亲自撰写了不少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史资料外,还对征集上来的文史资料稿件进行订正、校阅,起着某种意义上的“把关”作用,使文史资料在真实性和可靠性诸方面进了一大步。

到1966年5月,全国共征集到约一亿字的文史资料,出版《文史资料选辑》55辑,约860万字;另出版《辛亥革命回忆录》6辑,约250万字。当中包括了许多重要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如朱德、吴玉章、何香凝、黄炎培、章士钊等人撰写的稿件。

在停顿了12年之后,1978年,全国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得到恢复。此时,国家政治生活已经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到上世纪末,尽管全国政协所征集的文史资料中,已有一亿字以不同形式相继出版,但因种种原因,仍有近三亿字搁置库中。从1998年起,经全国政协、各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及有关专家数百人历时四年的通力协作和不懈努力,从近三亿字的原始稿本中,筛选和整理出一套26卷本、3500万字的《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的出版,意味着文史资料自晚清到建国前这个时间段的征集和出版工作,至此已告一段落。

民国史的“底稿”

如果要找出一个和“文史资料”最接近的概念,那一定是“民国史”了。因为除了少数涉及晚清的内容外,文史资料中的绝大部分,写的都是民国时期的人和事。自这个意义上看,文史资料就是一部民国史,只不过不同于教科书或学术意义上那一类的民国史。

在中国历史上,“民国”是一个离我们很近的时代,也是一个相对动荡的时代,还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时代。政权更迭,事件频发,战乱绵延,山河破碎,社会机制和社会观念的变化,使相当多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或卷入到历史进程当中,扮演了种种角色。他们不是历史学家,却是历史的见证者。当中不少人,亲历了鲜为人知的历史场面,有些人甚至属于一些重要历史内幕的几个知情者之一。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所见所闻,就意味着能让后人最大限度地认识真实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政协委员中名流荟萃,集合了自晚清以来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一大批风云人物,他们不仅掌握着大量的历史资源,而且成为文史资料作者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尽管文史资料在范围上覆盖到民国历史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所不包,但在形式和体例上则是散篇的汇集,不属于文献意义上的一部系统的民国史,没有章节构思之类的学术通套。

以往人们了解历史,往往更多地通过以研究成果形式出现的文献类著作。这些著作常常偏重于梳理历史脉络,以及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做规律上的分析和结论上的认识,“虚”的成分多一些,难免失之抽象,而不能完整地准确地解释历史过程,更不能提供太多的细节和内幕。

文史资料以“三亲”(亲历、亲见、亲闻)为写作原则,读者见到的,是大量含有感性成分的鲜活的历史细节,这不仅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让历史在我们面前“活”起来,而且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澄清一些历史背景,挖出一些历史现象的具体细节,以利说明和揭示一些重大问题或关键问题。即使是一些当年看上去地位很不起眼的小人物的回忆,也往往能提供出史实上的关键时间和关键情节,回答了民国史研究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仅以抗战胜利后的一段时间为限,就能举出不少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如2002年出版的《文史资料存稿选编》中,收有范汉杰1964年写的《国民党军进攻中原军区宣化店点滴回忆》一文,范在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文章详细介绍了蒋介石密令作者携亲笔信交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发动进攻宣化店,打响内战第一枪的过程。众所周知,抗战胜利后,是国民党政府撕毁停战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但这第一枪究竟是怎样打响的,蒋介石挑起内战的细节,一直不位人知,尽管范汉杰在1964年就把这个过程写了出来,但直到近40年后,《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的出版,才公之于众;再如曾在蒋介石警卫室工作的项德颐,在《抗战胜利前夕蒋介石拟赴延安未成之回忆》中披露,他曾奉命为蒋赴延安做打前站的准备(后未成行)。作者揭露,蒋氏拟赴延安之举,是企图借此“提高个人威信”,“以既得抗战胜利果实压倒共产党”,当时这件事即使在国民党要员中,也是一个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的秘密;又如有文史资料披露,抗战胜利后,中国曾准备派军队参与对日本的占领,并指定了部队、确定了驻扎位置。

类似这样有价值、有吸引力、有新鲜感的历史细节,在文史资料中几乎随处可见。撰写一部完整而准确的民国史,倘若无视或抛开文史资料,那便无异于闭门造车,后患是无穷的。事实上,一些学者早就认识到这一点。金冲及1994年曾回忆说:

我可以说是文史资料的忠实读者,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我几乎买了一半,而且读得非常认真。拿辛亥革命史来讲,我和胡绳武教授合写了一部四卷本的《辛亥革命史稿》,150万字,里面引用的文史资料总有几万字,开一句玩笑,稿费中其实有不少得支付给文史资料委员会。

文史资料不仅是民国史研究者必备的工具书,而且是一种“桃李无言”的民国史普及性读本。它有很多几十年不变的忠实读者,也有很多当年的孩子是看着它长大的,还有很多普通读者的民国史知识来自文史资料。文史资料包罗万象,能满足对这段历史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感兴趣的读者,有人对文史资料的分类做过这样一个统计:政治、军事、经济(工商、邮电、交通、金融、财政)、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文物、报刊、新聞、出版、图书、体育、卫生、科技)、社会(华侨、宗教、慈善机构、民族、民俗)乃至流氓、土匪、帮会、娼妓等等。可谓无所不录,比“百科全书”还百科全书。

同时,在文史资料中还随处可见揭密式的描述、惊心动魄的场面、生动的历史细节、显贵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历史人物的一举一动,谈吐气质,却看不见故弄玄虚的“文学色彩”。一句话,文史资料确实很好看。王朔在《回忆梁左》中的如下一段回忆,就是一个左证:

梁左是写喜剧的,读书的口味偏于历史掌故,我和他经常交换书看,他推荐给我的大都是这一类。我有一套《文史资料》,他一直想据为己有,我不答应,他就5本5本借着看,直到去世还有几本在他书架上。

上一篇:中药专业毕业自我鉴定下一篇:基金项目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