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课堂生成资源的捕捉

2024-05-26

例谈课堂生成资源的捕捉(精选10篇)

例谈课堂生成资源的捕捉 第1篇

例谈课堂生成资源的捕捉

[摘 要]语文课堂是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敏锐发现并及时捕捉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从学生读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从学生问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从学生说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从学生写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关键词]课堂 动态生成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38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会突破教师的设想,甚至会与教学思路相悖。作为教师,应敏锐地捕捉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让课堂中的意外生成为语文教学服务。

一、从学生读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以读为本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提出: “……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错读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教师就可以抓住有价值的错读来做文章。

我们来看一位名师的经典教学案例。

(指名读: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曹操正在船头迎风眺望,忽然有个兵士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向北岸驶来……)

生1:他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这句中的“船帆”读成了“帆船”。

师:你听得真仔细!

生2:老师,为什么兵士报告说是“船帆”,而曹操看见的是“帆船”呢?

师:是呀,你们想想看!同桌间可以讨论讨论。

生3:兵士看时一定离得很远,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船上的帆,而曹操看时,他看到了带帆的船,说明离得很近了。

生4:曹操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他向远处看,一定没看到什么,可见东吴的船还没出现;忽然兵士来报,也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了船帆,可见东吴的船在水天相接处刚出现;可是当曹操定睛一看时,已经清楚地看到是一队帆船,可见东吴的船速太快了。

生5:老师,我接着他后面加一句:“可见东南风很急。”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彩!补充得更棒!这可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吴这一方很好地利用了“天时”――东南风。

生6:我认为朗读这一自然段,语速要快些。

师:很好!我们来体会一下,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

教者捕捉到学生朗读中的动态生成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定教,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从学生问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课堂上多表现为喜欢问几个“为什么”。课堂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提问、质疑中去捕捉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如一位教师教学《五彩池》,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进行质疑,结果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有个学生就问:“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教师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教学价值,就围绕这个问题组织教学活动:“要确定五彩池是否能够游泳,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思考。一是看水池的大小适不适合游泳;二是看水池的深浅能不能够游泳;三是看水是不是干净,可不可以游泳;四是看水池中有没有障碍物,敢不敢去游泳。这四个方面的答案都在课文中,请自读课文,把答案找出来。”学生研读课文后找出了依据:“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很多水池太小、太浅,不能游泳。”“水也来自同一溪流――每个水池的水质干净,能够游泳。”“原来池底生着许多石笋――许多水池底部有障碍物,不能游泳。”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五彩池不能游泳。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抓住了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从学生说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新型课堂的特征之一是沟通,要让沟通深入有效,就需要让学生充分地说。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说,他们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行之于外,被他人所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也有明确的提示,第一学段“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第四学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些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等。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展示汇报中抓住最有教学价值的地方,把交流引向深处。

如教学《老牛》一课时,课堂伊始,教师设疑:为什么“我”对老牛一直不能忘怀?请大家读课文,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头牛?(学生读后进行交流)

生1:这是一头瘦骨嶙峋的牛。

生2:这是一头老了、衰弱的牛。

生3:这是一头病得很重的牛。

生4:这是一头快要死了的牛。

生5:这是一头可怜的牛。

生6:这是一头幸福的牛。

……

从学生的发言中,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了“瘦、老、病、死”这四个字。学生交流结束,教师小结:“你们的感受都是对的,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就此进入了课前设计好的思路。这堂课准备充分,考虑周详,整堂课以读为主,以情动人,总体不错,但没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实为遗憾。

无独有偶,笔者听一位教师执教《穷人》时,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形,不同的是这位教师很好地利用了课堂生成。教师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汇报初读课文后的收获,有一个学生的汇报如下:“读了这篇课文,我的感受就是四个字――穷人不穷。”教师在这里没有按照预设的教学程序走下去,而是利用这一生成资源组织了一次有价值的探究活动:“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如何写穷人的穷,又是如何写穷人的不穷的?”教学活动在这一主题探究中走向了生本,走向了深处。

四、从学生写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写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教师要高度关注课堂中学生写的活动,并从中发现最有教学价值的资源,将教学推向深水区。

如一位教师听写“放肆、哭笑不得、失足、气极、瞄准、心惊胆战”等词,有大部分学生把“气极”错写成了“气急”。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后分析:“文章中用的是哪个词?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气极’指气到了极点,‘气急’指又生气又着急,这里侧重于‘气很大’,所以用‘气极’。”――这是从词语的意思方面进行的探究。“从下文中孩子的行动、甲板上人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孩子是因为气昏了头才会有这样危险的举动。所以,这里应该用‘气极’。”――这是结合下文进行的探究。“孩子的气不是一下子达到极点,而是一点一点推向极点的。从‘哭笑不得’可以看出孩子有点生气;从‘吓唬它,朝它大喊大叫’可以看出孩子的气更大了一点;从‘气得脸都红了’可以看出孩子非常生气;当猴子在桅杆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模样’时,孩子的气终于达到顶点,所以这里应用‘气极’。”――这是结合上文进行的探究。教师边听学生汇报,边在黑板上由小到大板书了五个“气”字。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就是发现了学生在写的活动中的错误,并将其巧妙转化成了教学资源,将课堂学习活动引向了深处。

课堂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同一堂课,同一班学生,今天的教学和明天的教学所出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是不同的,这也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五彩缤纷,魅力无穷。只要我们把学生真正当成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把学生当做教学资源,以学定教,又何愁不能捕捉与利用课内动态生成资源呢?

(责编 刘宇帆)

例谈课堂生成资源的捕捉 第2篇

科学课堂中善于捕捉生成资源

遂昌县云峰镇中心学校 王桂梅

【摘要】:课堂的生成资源能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所以我们在课堂中要善于捕捉这 些生成资源,并运用好这些资源,以便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 现的情况,从而使预设具有更大的包容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教师只有具有 丰富的知识、全新的理念、敏锐的洞察力,具有拓宽教学视野、灵活驾奴课堂、正 确处理教学资源的能力,才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 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生成资源。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 生成资源

【正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内容的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学生、教师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张扬的举动,一件突发的事件„„只要我们及时捕捉、注意挖掘,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资源。如何捕捉并把握好这些生成性资源,促进师生发展,演绎课堂精彩呢?

一、精心预设:生成资源的前提

没有预设的教学是没有目的的教学。科学课堂应该是利用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空过程。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教学才能具有针对性,才能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使预设具有更大的包容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以五年级的《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教学为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知道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也知道了金属就是最好的传热的中间物。所以在课的最后几分钟可以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够传热,你是怎么知道的?热的传播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方便?同学们发表意见:“塑料,因为用塑料装着东西放在热水中,里面的东西也会暖起来的。”“人们利用热的传播,用铁做成锅,使我们能烧东西吃。”“是的,还有电饭锅,铝锅。”„„“是呀,正是因为热可以传播,所以我们的生活才会这么美味多彩,但希望同学们在烧饭或是其他运用热传播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教师自然地结束了课堂教学,而教学的效果远远没有止于此。可以看出,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基础上,适时把握时机。

因此,科学教师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并据此调节教学行为,使课堂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们个性张扬的天空,让生成在充分的预设中演绎精彩!

二、教学智慧:生成资源的基础

真实地展开与推进的课堂教学是很难真正被规约和计划的。课堂中,信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如果没有匠心独运、恰当使用,最终会造成生成资源的流失。而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处理完所有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 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面对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如果使其为课堂增光添彩,教师的教学智慧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具有丰富的知识、全新的理念、敏锐的洞察力,具有拓宽教学视野、灵活驾奴课堂、正确处理教学资源的能力,才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生成资源。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的《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对于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会增大,使有所了解的,所以通过一系列活动之后,他们会观察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从而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之后让学生讨论:其他液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生活中为了防止液体热胀冷缩引起危害,有些什么措施呢?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从而知道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液体也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既可以拓宽观察面,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探究热情。

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传授知识的层面上,必须在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在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见,平时还要博览群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对科学课堂的生成资源正确“把脉”,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三、赏识评价:生成资源的保证

赏识评价是课堂生成资源的保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赏识、相互激励的评价,能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给学生以自信与信任、轻松与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巨大的,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就可能随时闪现。

在科学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回答、操作等方面的展现都要给予一定的评价。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从不同的方面对他们进行评价,比如今天的字很清楚,作业很端正,正确率很高,实验步骤条理清晰等等。让学生能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点,不断地确立进步的目标。我想学生在这种赏识评价的激励下,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习惯养成上都有了不俗的表现。

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在丑陋的毛虫、一只蛋和婴儿身上,天才能看到一只蝴蝶、一只雄鹰和一位哲人。也许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却需要练就天才的眼睛。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捕捉住课堂生成资源,把握好课堂生成资源,才能激活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才能真正使学生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总之,生成资源让课堂“活”起来,让师生“活”起来,面对课堂上涌现的生成资源,教师应该科学预设课程的目标,挥洒教学的智慧,尊重学生的生命,呵护学生的心灵,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从而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让课堂演绎更多精彩。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2、《小学德育》第327期

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 第3篇

2.正确对待错误资源。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不好的, 有时课堂上学生的一些错误恰恰是具有教学价值的, 教师应正确对待。只有经历发生错误→寻求错误原因→纠正错误”这样一个过程, 学生才能有效地获得知识, 提升能力, 并增进情感体验。

3.巧妙处理偶发事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外事件, 而这些意外事件的出现恰恰又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其好奇心。遭遇偶发事件时, 教师若想很快让学生的注意力重新转移到教学内容上, 是有一定困难的。此时, 教师应暂时改变预设的教学思路, 巧妙发掘偶发事件中的教学因素, 使其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从而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与生机。

例谈课堂生成资源的捕捉 第4篇

[关键词]课堂 动态生成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38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会突破教师的设想,甚至会与教学思路相悖。作为教师,应敏锐地捕捉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让课堂中的意外生成为语文教学服务。

一、从学生读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以读为本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提出: “……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错读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教师就可以抓住有价值的错读来做文章。

我们来看一位名师的经典教学案例。

(指名读: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曹操正在船头迎风眺望,忽然有个兵士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向北岸驶来……)

生1:他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这句中的“船帆”读成了“帆船”。

师:你听得真仔细!

生2:老师,为什么兵士报告说是“船帆”,而曹操看见的是“帆船”呢?

师:是呀,你们想想看!同桌间可以讨论讨论。

生3:兵士看时一定离得很远,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船上的帆,而曹操看时,他看到了带帆的船,说明离得很近了。

生4:曹操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他向远处看,一定没看到什么,可见东吴的船还没出现;忽然兵士来报,也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了船帆,可见东吴的船在水天相接处刚出现;可是当曹操定睛一看时,已经清楚地看到是一队帆船,可见东吴的船速太快了。

生5:老师,我接着他后面加一句:“可见东南风很急。”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彩!补充得更棒!这可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吴这一方很好地利用了“天时”——东南风。

生6:我认为朗读这一自然段,语速要快些。

师:很好!我们来体会一下,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

教者捕捉到学生朗读中的动态生成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定教,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从学生问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课堂上多表现为喜欢问几个“为什么”。课堂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提问、质疑中去捕捉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如一位教师教学《五彩池》,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进行质疑,结果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有个学生就问:“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教师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教学价值,就围绕这个问题组织教学活动:“要确定五彩池是否能够游泳,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思考。一是看水池的大小适不适合游泳;二是看水池的深浅能不能够游泳;三是看水是不是干净,可不可以游泳;四是看水池中有没有障碍物,敢不敢去游泳。这四个方面的答案都在课文中,请自读课文,把答案找出来。”学生研读课文后找出了依据:“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很多水池太小、太浅,不能游泳。”“水也来自同一溪流——每个水池的水质干净,能够游泳。”“原来池底生着许多石笋——许多水池底部有障碍物,不能游泳。”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五彩池不能游泳。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抓住了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从学生说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新型课堂的特征之一是沟通,要让沟通深入有效,就需要让学生充分地说。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说,他们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行之于外,被他人所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也有明确的提示,第一学段“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第四学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些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等。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展示汇报中抓住最有教学价值的地方,把交流引向深处。

如教学《老牛》一课时,课堂伊始,教师设疑:为什么“我”对老牛一直不能忘怀?请大家读课文,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头牛?(学生读后进行交流)

生1:这是一头瘦骨嶙峋的牛。

生2:这是一头老了、衰弱的牛。

生3:这是一头病得很重的牛。

生4:这是一头快要死了的牛。

生5:这是一头可怜的牛。

生6:这是一头幸福的牛。

……

从学生的发言中,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了“瘦、老、病、死”这四个字。学生交流结束,教师小结:“你们的感受都是对的,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就此进入了课前设计好的思路。这堂课准备充分,考虑周详,整堂课以读为主,以情动人,总体不错,但没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实为遗憾。

无独有偶,笔者听一位教师执教《穷人》时,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形,不同的是这位教师很好地利用了课堂生成。教师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汇报初读课文后的收获,有一个学生的汇报如下:“读了这篇课文,我的感受就是四个字——穷人不穷。”教师在这里没有按照预设的教学程序走下去,而是利用这一生成资源组织了一次有价值的探究活动:“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如何写穷人的穷,又是如何写穷人的不穷的?”教学活动在这一主题探究中走向了生本,走向了深处。

四、从学生写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写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教师要高度关注课堂中学生写的活动,并从中发现最有教学价值的资源,将教学推向深水区。

如一位教师听写“放肆、哭笑不得、失足、气极、瞄准、心惊胆战”等词,有大部分学生把“气极”错写成了“气急”。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后分析:“文章中用的是哪个词?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气极’指气到了极点,‘气急’指又生气又着急,这里侧重于‘气很大’,所以用‘气极’。”——这是从词语的意思方面进行的探究。“从下文中孩子的行动、甲板上人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孩子是因为气昏了头才会有这样危险的举动。所以,这里应该用‘气极’。”——这是结合下文进行的探究。“孩子的气不是一下子达到极点,而是一点一点推向极点的。从‘哭笑不得’可以看出孩子有点生气;从‘吓唬它,朝它大喊大叫’可以看出孩子的气更大了一点;从‘气得脸都红了’可以看出孩子非常生气;当猴子在桅杆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模样’时,孩子的气终于达到顶点,所以这里应用‘气极’。”——这是结合上文进行的探究。教师边听学生汇报,边在黑板上由小到大板书了五个“气”字。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就是发现了学生在写的活动中的错误,并将其巧妙转化成了教学资源,将课堂学习活动引向了深处。

课堂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同一堂课,同一班学生,今天的教学和明天的教学所出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是不同的,这也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五彩缤纷,魅力无穷。只要我们把学生真正当成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把学生当做教学资源,以学定教,又何愁不能捕捉与利用课内动态生成资源呢?

例谈课堂生成资源的捕捉 第5篇

小学英语课堂是一个不断发展推进、有着灵活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动态过程。作为一段演绎师生共同经历,焕发无限激情的生命历程,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弹性和活力。《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学生在交往互动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就是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敏于捕捉,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宝典的“金钥匙”。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应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应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应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空间和余地,既要有课前的巧于预设,又要有课堂的妙于生成。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科学的策略,捕捉灵动的生成性资源,演绎精彩的智慧课堂,这是每个教师都值得研究的命题。

一、吃透教材,才会精彩“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时间的安排,课堂话题的展开,课堂节奏的快慢,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都应该在课前进行必要的预设。如果对教材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如果对教材缺乏独到的个性解读,如果对学生缺乏细腻的观察了解,往往就发现不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现不了教学中出现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会出现真正充满生命气息的灵动课堂。以“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9《The English Club》为例,笔者在备课过程中精心预设了以下几个文本生长点以达成课堂的生成: ①在情境中生成:课前播放介绍国外各种俱乐部的纪录片以及让学生交流自己对俱乐部的理解、认识,再凭借一组关于国外“生活与俱乐部”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前的所见所闻说一说对“club”的新认识,新感受。②在意义中生成:围绕本单元的新授句型“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采用画面展示、手势交流、相互问答等多种教学途径,让学生切己体察、多维体验,深刻领悟该句型的汉语意思。③在品读中生成:以 文中的“visitor”格林先生的介绍“I’m from the UK.I’m British.”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学生在潜心会文之后,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的特质来引领学生学习其它国家

第 1 页第 1 页 和国籍的正确表达。从而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角色,解读文本,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三维互动,催生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沟通。④在想象中生成:教师抓点辐射,唤起共鸣。英语俱乐部来了visitor,你作为俱乐部中的一员,除了可以用文中所学句型与他交流以外,还可以和这个visitor说些什么呢。学生听清要求以后,便可以开始新的模拟情境对话,他们在想象中智慧碰撞、语言激辩、思维交锋,从而更好地升华情感,交融情理。预设须“简形”。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有效预设的同时不应深耕密植,不宜刻意设计“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一唱三叹”的过度推敲的课堂教学。而应以约驭博,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给予一定的弹性空间。只有为了生成的预设,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致僵死,才能使二者并举、激情共舞、相得益彰,使课堂创造在生成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二、整合资源,才会促进“生成”。

除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外,学生的课堂行为、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教材以外的各种文本性课程资源和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广阔的锻炼平台。教师如果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思考孩子所想,倾听孩子心声,与孩子平等对话,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绪,就能与其真情对白、真心交流,从而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例如:笔者在一节英语课上遇到了以下情景:教师正在与某学生进行日常会话,此时班上一位学生个性鲜明地打了好几个喷嚏,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该举动打断了笔者的教学进程。笔者没有批评该学生,而是轻轻走到他身旁,与其进行了友好交流: T:Hello,JL.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S:I’ve got a bad cold.T:Would you like a piece of paper? S:Sure.I’d like.T:Here you are.S:Thank you very much.T:It’s cold today.Which season is it now? S:It’s autumn.T: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autumn? S:Sometimes it’s warm.Sometimes it’s cool.T:You should put on the correct clothes according to the weather.Do you want to see a doctor? S:Yes, I do.T:I hope you get better soon.在上面的对话中,第 2 页第 2 页 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感冒本来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但教师能以此为契机,巧妙地谈论到季节、天气、活动等多种话题,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心灵交流,切实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有更多地关注生成,尊重孩子的个体行为和理性思考,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生活、观察世界,用心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才会使课堂成为一片流淌着生命节奏和动人旋律动感地带。

三、正确引导,才会有效“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要通过随机评价的手段,适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都应由教师进行及时、到位的价值引导。教师在上课时要努力摆脱课前教学预设的束缚,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用心倾听,细心分辨,并针对各种资源的实际状况及时灵活地做出判断和反应——或欣赏肯定,或点拨疏导,或聚焦深化,或归纳整理,努力促进更高质量资源的生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错误,它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就像一面镜子,以错误为镜,可知教学之得失。通过学生的错误,教师不但可以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不足,还可以从中发现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针对课堂交流中生成的种种错误,教师要善于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最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下面是笔者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2《Ben’s birthday》时的一个片段: T: There are 12 months in a year.Which month is your favourite month? S: December.T: Why? S: Because Christmas is on December.T: Oh, I see.You like Christmas very much.But in December, not on December.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words: at , in, on.(教师在黑板上板书at, in, on并简要介绍了它们的用法。)

四、厚积底蕴,才会智慧“生成”。

教师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决定着课堂中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是不是充分了解学生的状态和需求,有没有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能不能有效调控和组织教学的过程,都处决于教师的素养和智慧,而不是凭借单纯的技巧和

第 3 页第 3 页 手段。课堂资源开发的价值首先是学生的发展。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发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也昭示着教师的教学经验。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即兴的调控能力,关注和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被忽视的而对课堂教学十分有利的细节,提高动态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为真实的语言交际服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教学中从学生那里获取的的各类信息,随时把握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就让我们静心阅读、潜心研究,厚积底蕴、增长功力,让感性实践与理性思考对接,努力把自己造就成英语功底扎实,教学水平高超的现代英语教师。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师在面对生成性课堂时,才会游刃有余,演绎精彩。

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 第6篇

摘 要: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着灵活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动态过程。如果忽视其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弹性和活力。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敏于捕捉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这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关键词:生成性 教学资源 优化

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蕴含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并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良好影响的,优化课堂教学的氛围、信息、环境和机会。它是不可预设的,在课堂教学中它是偶遇的、随机的现象和时机。若能善于捕捉并巧加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改进学习方法和转变课程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捕捉偶发事件。所谓捕捉偶发事件,就是指教师要善于将那些在教学设计之外而又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事件,能善加利用、将其巧妙的融入新知识的学习的动态性教学资源。如笔者在讲Where be …?这个句型时,忽然发现一个学生的黑色钢笔不小心掉在地上了,有些同学的注意力都转移了,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失时机地与这位学生进行下面一段对话。

Teacher: Hi, Wei Gang.Wei Gang: Hi, Miss Ma.MA: Do you have a pen, Wei Gang.Wei Gang: Yes, of course.Teacher: What color is your pen? Wei Gang: It’s black.Teacher: Where is it? Wei Gang: It’s in my pencil-box.Teacher: Is it in your pencil-box? Wei Gang: Yes, it is.Teacher: Could I borrow it, please?

Wei Gang: Oh,my God.What’s the matter? Where is my pen? Teacher: Look, It’s on the floor.Wei Gang: Oh, thank you, Miss Ma.在这段对话中,不仅在真实的场景里灵活地运用了Where be …?的句型,而且也向学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即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只要做个有心人,就可以随时抓住机会,运用学过的英语语法知识和词汇进行英语口语交际的练习,尽可能多地创造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机会。

偶发教学动态资源如果教师能善加利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还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课堂偶发事件出现后,教师首先要迅速判断其教学价值,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这些“节外生枝”将成为促使课堂进行的有效生成性资源。

2.捉错误——加深印象促发展。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学生因不懂或似是而非而出现错误,错误的出现便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所以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只要善于充分挖掘并善加利用错误这个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掌握新知、开启智慧,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有些学生经常分不清health和healthy。有一次课堂写作时有个同学构思

不错但是又犯了这个低级错误,笔者决定利用这个小小的失误让学生分清这两个单词。笔者先在课堂上表扬这位同学作文构思不错:I want to eat health food,because I want to be health and healthy is very important for everyone.笔者把这几句写在了黑板上,并故意把health写得特别大,并要求同学们好好学习,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这个同学很不好意思地跑到上面把health改成了healthy,把healthy改成了health.教师带头给了掌声,同时嘱咐他:以后做句子一定要仔细啊!他点了点头,后来班里再没有人犯过这个错误。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并能充分利用,这些“错误”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给课堂教学增加活力,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影响,起到优化课堂的作用,为教学增添一些精彩!

3.捉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的疑问,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在讨论交流中解答疑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九年级第一学期的一次试卷讲评时,有个学生对一个语法与情景对话提出了质疑。Going skating is hard, but I try ____ it.A、learn B、learning C、to learn D、learns 答案是C,可是为什么B就不可以呢?试着学它也可以啊。笔者细想了一下,B选项无论从意思、句法结构都没有什么不妥,觉得他提得很有道理,于是表扬了他的质疑精神,同时肯定了他的答案。通过课堂质疑,原本一些模糊不清的知识点也变得清晰起来。在教学What color do you like best?句子时,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突然王丽娜问:Excuse me, Miss Ma.What color do you like best? 听到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一下,既然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这么高,何不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大家去猜一猜呢?于是我因势利导引出话题: T: I have two favorite colors.Please guess.学生参与的欲望马上高涨起来S1: You like red and black, I think.S2: You like white and yellow, I think.S3: You like white and black, I think.S4: I’m sure you like green and white.同学们争先恐后猜问…… T: Well.Let me tell you.Li Tao(一名学生)and I have the same favorite colors.You can ask her now.S5: I see.You like yellow and white.T: You’re clever.本片段的精彩之处在于教师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没有正面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还问题于学生”,有意识的把它变成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催生出一次教学活动高潮,既精彩又高效,何乐而不为呢?

4.捉创意—放飞智慧的梦想。课堂教学在师生交流和学生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方式会与众不同、具有一定的创意性,虽然不太符合常规的逻辑,但是细想之下确实有其可取之处。对于创意型的课堂生成性资源,教师要特别小心翼翼地捕捉,如果创意不错,就要从正面予以发掘,帮助学生放飞智慧的梦想,如果不正确,也要予以鼓励并指出不足,保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如:冀教版《九年级上册英语》UNIT4 Stay Healthy,主要讲解保持健康、看医生及人们在诊所的活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若要想使课堂精彩、高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为此,我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Do a survey),问: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catch a cold? What do your mother and father tell you do when you catch a cold?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互动过程中,不仅调动了固有的知识储备,还达到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在真情交流中共享了思维碰撞出的“生成资源”。

英语课堂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的利用,不仅使一种教学智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英语教师自身素养的一种考验。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做一个有

心人,积极关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有益的细节,有效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活力,让课堂真正有效化、高效化。

例谈课堂生成资源的捕捉 第7篇

《行道树》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在语文学习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本节课首先让学生了解行道树的精神,从而由树及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象行道树一样无私奉献,努力追求的人。

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的思考讨论,发表不同见解,以及教师及时的点拨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道行道树象征无私奉献者,懂得“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案例描述

一、情景展示

多媒体上给大家展示了三幅画,并配上《好大一棵树》的背景音乐,第一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森林景象;第二幅是气笛轰鸣,烟尘弥漫的街道树的情景;第三幅是婀娜多姿,盘虬卧龙的盆景树情景,(表达要有情感,语述稍慢)。

二、情景问题探究

根据对多媒体上的三幅画的描述,引领学生思考。教师:同学们,如果你们是一棵树,你愿意做一棵什么树?为什么?

生:我愿意做行道树,因为它有很大的作用。生:每一种树都有自己的作用!

生:我愿意做林中树,因为森林中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我们可以健康快乐的生活。

生:盆景树也不错,它可以装饰我们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受到特殊的优待。

生:我愿意是行道树,尽管我没有优越的生活环境,也没有特殊的优待与照顾,但是我却能给人一个好的生存空间,给别人一些照顾啊!(老师鼓掌,学生也一起鼓掌,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兴趣随之而来。)

教师:同学们,如果我们生活在第二幅画的环境中,内心又将如何呢? 生:受不了„„

教师:同学们刚才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不过,别急,让我们大家一同走进张晓风的《行道树》一文,看看她是怎么说的,(引出本课要讲的主要内容)

三、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我建议学生进行思考,并与学生进行讨论,提出问题,接着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接连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行道树说自己的事业“神圣”呢?但为什么又是“痛苦”的?

2、怎样理解“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3、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4、我们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学生以小组讨论,整理讨论结果,互相交流。老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生:因为行道树为城市制造了新鲜空气,为行人献出了浓阴,还每天为人们迎来光明,所以事业是神圣的。

生:行道树没有森林中的树快乐自由,它们的生活条件很差。生:和城市的人相比,它们是孤独的,苦熬的。老师:很不错,大家都能围绕课本去认真思考。

生:可以这样说,行道树所做的事是为大家服务的,这就是神圣,而痛苦指它们自己生活的环境不好。师:(表示赞语)然后继续启发学生思考。

生:行道树还为人民破坏了环境,不珍惜自己的生存条件而痛苦。

师:对啊,这也是他们痛苦情感的一个方面。

生:我认为行道树也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它的“清新”,“浓阴”、“光明”都是我们必须的,它给了人们这些,所以是幸福的。

师:对啊,为我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多么深沉的幸福啊!

生:我认为文中写到人类的“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这说明居民不珍惜清新的环境,这让行道树感到悲凉!生:它们改变不了人们的思想、认识,更悲凉!

生:我认为行道树辛辛苦苦创造了一点清新,第二天又被人们破坏了,所以它悲凉„„

师:你们想的都有道理,我们可以这样说,现实是悲凉的,一行绿树根本无法改变悲凉的现实,所以只能是“悲凉的点缀”。

生:老师,前面有同学说行道树为条件不好而忧愁,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对,它真正忧愁的是居民的生活条件恶劣。生:对,我也是这样想,它是为他人的健康而忧愁,为它无法改变这一切而忧愁。师:说得好,那么快乐呢?

生:快乐的是他们做了许多事,比如,“创造了清新”“献出了浓阴”“迎来了太阳”。

生:别人认识到他们的重要,所以它们高兴。

生:行道树还在想,总有一天人们会珍惜自己的生存条件,所以它高兴。

师:你们想的还真远,看来作者在文中应加入这一点。(师生都笑)

教师小结:行道树的自白可谓发自肺腑,它的富于牺牲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着实令人敬佩。老师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作必要的补充。

通过我们的讨论、学习,同学们对行道树的形象,有一定的理解,明白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现实生活中,不乏象行道树一样“奉献自己,快乐别人”的奉献者呀!

学生各抒己见(如:清洁工人,抗震救灾的白衣天使,武警官兵,教师、航天英雄等)

教师小结:我们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我们的生活能如此美好快乐,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象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的人的存在。

他们承受着痛苦,努力追求,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他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不断创造着世界的奇迹。他们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让爱的阳光洒满大地。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你又将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有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教师:是的,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爱心,世界将永远充满阳光。让我们把爱心传递下去吧!反思和启迪

一、注重学生主体,体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文章内容以及文中所蕴含的问题,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学,快乐的去探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问题的空间和平台,使课堂灵动起来,达到了超乎想象的效果。

二、拓展发散思维,创设新颖情境

如何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先决,它有着奠定授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将行道树的画面配上《好大一棵树》的背景音乐,带入课堂教学,进行情景设置,意在引导学生对行道树形象的深层思考。

针对“行道树是神圣的,又是痛苦的”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我及时引导学生讨论,适当指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发散思维。

至于结尾,当把行道树的形象推及到现实生活中的奉献者时,紧扣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的英模,“神七飞天人”2008年奥运会甘当陪练员的夏焙泽等学生耳熟能详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爱的奉献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时我再穿插一段激情洋溢的演讲,并不失时机地播放韦唯的《爱的奉献》,这样我发现学生兴奋不已,激情澎湃。

三、反思教学问题,促进今后发展

1、在《行道树》一文的主旨上,没能引导学生深思与体会,给其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捕捉生成资源构建高效课堂的探索 第8篇

关键词:生成资源,生活经验,偶发事件,学生错误

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平台,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再高明的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将整个教学过程都预设好。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教师应正确应对这些情况和事件,适时捕捉并加以利用,生成“原汁原味”的教育情境。笔者试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用心构建高效课堂。

一、善用生活经验,顺势生成资源

学生在生活中总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思想和行为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资源。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乐趣。

在教学《做维权的消费者》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侵犯我们消费者权利的经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苦恼:刚买的圆珠笔一写字,笔尖的小珠珠就不见了;新买的皮鞋,刚穿了几天便张开嘴,变成了“鳄鱼”牌;小店买的面包已发馊变质;书店买的字典是盗版;市场上的豆腐含有吊白块……在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苦恼之后,笔者进一步设问,你们当时又是怎样处理的呢?部分学生说,遇到这样的小事,只能自认倒霉。此时笔者引而不发,让学生讨论交流如果自认倒霉有何危害。在形成正确认识后笔者进一步提出作为消费者应当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生有的说找经营者理论、退换或赔偿;有的说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学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偶发事件,机智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往往会受到内外某些不可预测的偶然因素的干扰。偶然因素的出现,使资源的生成带有偶然性。面对偶发事件,如果教师能积极加以引导,就可使其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教学《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时,列举了一个实例:“马克思持续40多年研究政治经济学,一部《资本论》几乎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他充分利用英国博物馆的有利条件,阅读大量书籍、报刊、统计材料、经济行情表。马克思读书写作时有个习惯。他的脚会情不自禁地在地板上擦来擦去,时间长了,水泥地竟被磨出了深深的足迹。至今的英国博物馆中还留有‘马克思的足迹’。”话音未落,意料之外的一幕发生了。许多学生用脚在地板上擦来擦去,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此时笔者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微笑地说:“看来大家都是马克思的忠实崇拜者,不过我们学习马克思,不是要模仿他去擦地板。‘马克思的足迹’是他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立志成才的精神的见证,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课堂上一阵私私窃语之后,学生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停止了擦地板的动作,教学秩序很快恢复了正常。

三、妙用学生错误,幽默生成资源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学生。其实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简单粗暴、不负责任地对待错误。作为政治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错误并加以利用,使其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为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服务。错误资源利用得好,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有的甚至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一次课堂上,笔者发现一个女学生在写纸条,收来一看,原来是写给一个男生的。看着上面稚气的话,笔者忍不住笑了。这一笑激起了全班学生的好奇心,几个调皮的男生大声喊:“老师,念出来!”写纸条的女孩低着头,满脸涨得通红。全班学生好奇地期待着,笔者说:“你们真的想知道?”学生一致点头。“其实是两句再普通不过的话。”笔者打开纸条念道:“听习大大的话,做个好学生!”班里一片笑声!那个女学生也大大地舒了一口气。课后,她主动找到笔者说:“您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教师,我一定记住您对我的期望,听习主席的话,做个好学生!”

捕捉生成资源构建高效课堂的探索 第9篇

[关键词]生成资源 生活经验 偶发事件 学生错误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47

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平台,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再高明的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将整个教学过程都预设好。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教师应正确应对这些情况和事件,适时捕捉并加以利用,生成“原汁原味”的教育情境。笔者试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用心构建高效课堂。

一、善用生活经验,顺势生成资源

学生在生活中总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思想和行为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资源。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乐趣。

在教学《做维权的消费者》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侵犯我们消费者权利的经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苦恼:刚买的圆珠笔一写字,笔尖的小珠珠就不见了;新买的皮鞋,刚穿了几天便张开嘴,变成了“鳄鱼”牌;小店买的面包已发馊变质;书店买的字典是盗版;市场上的豆腐含有吊白块……在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苦恼之后,笔者进一步设问,你们当时又是怎样处理的呢?部分学生说,遇到这样的小事,只能自认倒霉。此时笔者引而不发,让学生讨论交流如果自认倒霉有何危害。在形成正确认识后笔者进一步提出作为消费者应当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生有的说找经营者理论、退换或赔偿;有的说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学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偶发事件,机智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往往会受到内外某些不可预测的偶然因素的干扰。偶然因素的出现,使资源的生成带有偶然性。面对偶发事件,如果教师能积极加以引导,就可使其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教学《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时,列举了一个实例:“马克思持续40多年研究政治经济学,一部《资本论》几乎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他充分利用英国博物馆的有利条件,阅读大量书籍、报刊、统计材料、经济行情表。马克思读书写作时有个习惯。他的脚会情不自禁地在地板上擦来擦去,时间长了,水泥地竟被磨出了深深的足迹。至今的英国博物馆中还留有‘马克思的足迹。”话音未落,意料之外的一幕发生了。许多学生用脚在地板上擦来擦去,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此时笔者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微笑地说:“看来大家都是马克思的忠实崇拜者,不过我们学习马克思,不是要模仿他去擦地板。‘马克思的足迹是他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立志成才的精神的见证,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课堂上一阵私私窃语之后,学生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停止了擦地板的动作,教学秩序很快恢复了正常。

三、妙用学生错误,幽默生成资源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学生。其实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简单粗暴、不负责任地对待错误。作为政治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错误并加以利用,使其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为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服务。错误资源利用得好,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有的甚至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一次课堂上,笔者发现一个女学生在写纸条,收来一看,原来是写给一个男生的。看着上面稚气的话,笔者忍不住笑了。这一笑激起了全班学生的好奇心,几个调皮的男生大声喊:“老师,念出来!”写纸条的女孩低着头,满脸涨得通红。全班学生好奇地期待着,笔者说:“你们真的想知道?”学生一致点头。“其实是两句再普通不过的话。”笔者打开纸条念道:“听习大大的话,做个好学生!”班里一片笑声!那个女学生也大大地舒了一口气。课后,她主动找到笔者说:“您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教师,我一定记住您对我的期望,听习主席的话,做个好学生!”

课堂教学活动中,生成性资源是每一个教师都会遇到,如何让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意外,不成为教学的“绊脚石”,而是成为教学的“生长点”, 成为不期而至的精彩和亮点,正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期盼和追求的。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与时俱进,善于发现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并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促进课堂有效生成,这样,思想品德课才会因不可预约而变得更加高效。

捕捉教学细节 生成精彩课堂 第10篇

荆门市东宝区象山小学

陈松能

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思想,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以往,我们教师习惯利用预设性的教案对学生进行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种“牵引”式的教学,犹如教师设计好的一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答案是统一的,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作为活跃的思维个体,在教师引导下,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显得愈来愈重要。于是,如何在教学细节上下功夫,使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我们教师探索新的途径。一、一个巧妙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中,老师是通过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师巧妙设计教学和学生一起直面疑难,使学生真正激起对科学探究的意识,会对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电路出故障了》一课,教师将一个1.5V电池用电线串联两个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发现灯泡一个有点亮,而另一个根本不亮。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询问学生:“老师手中的灯泡为什么不亮,你们能帮老师查出原因吗?”顿时,教室里沸腾了,有的同学说:“是灯泡坏了!”有的同学说:“是灯座的问题”还有的说“是电线的问题!”看到同学们探究的欲望这样强烈,教师进而问道:“你们有什么办法来检测呢?”教室里安静下来,接着有人开始窃窃私语„„就是这两个提问,让教室里一热一冷,表面上看好象是同学们遇到了难题,而实际上正是把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提升到理性,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有序研究状态中。

又如,教《物体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师抓住现象引出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教师精心准备教具,向学生展示大小相同但重量不同的几个瓶子在水中分别沉浮、悬浮的现象,学生根据看到的现象,提出了“为什么大小一样的瓶子,有的沉到水底,有的浮在水间,有的浮在水中?它们受到水的浮力一样吗?沉在水底的瓶子受到水的浮力了吗?”等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需要提升的知识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使课堂生成了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探究的有效探究过程。二、一次课内外灵感的捕捉,促进探究活动更为生动

在教学中,科学教师似乎是最注意课前准备和材料应用的人,似乎都喜欢关注学生中的新鲜“玩意”。课堂中教师教学材料的创新和实验的重新设置,往往得益于教师课堂内外瞬间细节的捕捉。

如,我们做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发生偏折实验时,一般要求各组将准备的纸盒在烧杯中固定,让电筒光透过纸缝两次,一次杯中装水,一次不装水,并在杯的另一面标出两次光的位置。而我们在这次实验时,发现电筒光束不集中,且在杯中光速的距离过小过短或者偏向,实验现象很不直观。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让学生看到准确、直观的实验现象,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光的偏折,从而深入了解折射现象呢?一次上课时,我偶尔发现一个调皮的学生将一束激光打在桌角处,光鲜红,十分集中。他自己在下面玩,没想到我会看得那么清楚。课后,我想,学生经常偷着玩的这种激光灯,光束集中,颜色鲜艳,能否让学生做这个实验既简单又直观呢?于是,我们想起了用激光水槽,后设一纸屏,行记下光点,后倒入水,当水淹没光束时,若光点发生位移,则证明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穿过时,会发生折射。果然,当水淹没光的一瞬间,不单光点位置移动较大,而且光束的偏折,同学们看得清清楚楚。顿时,同学们为自己实验成功欢呼不已;对于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穿过时,会发生折射的问题也迎刃而解。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课堂内探究活动的生动与否,是与教师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力以及教师瞬间灵感的捕捉密不可分的,教师捕捉得好,便能使一节本来很不好理解的课变得浅显易懂,趣味性增强,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三、一句刻意的追问,构建一个立体的概念

课堂上,教师的一句引言,一句追问,都能使课堂灵动起来,甚至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表象认识中,迅速掌握探究的方法,发展探究的能力,理解探究的本质,形成形象的概念,从感性探究提高到理性探究,养成了较好的科学思维力。

如,在教《空气》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以“塑料袋中的空气”作为情景引入以后以“引导性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和思考的思路。如“塑料袋里的空气能看见吗?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这样学生就会围绕“怎样看到无形的空气”等相关问题去思考,学生这时会在一定的理解逻辑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假设与作出猜测。进而,教师再追问,“为什么我们平时都没有发现自己生活在空气里?”进而,让学生回到概念上来,“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如此这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定向思维能力。

还有,在“花的报名会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汇报,得出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双性花的概念,进而老师进一步追问:“这么多种类的花,它们受精强果的方式会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这一步紧一步的追问,把学生引到花儿究竟是怎样受精结果这一关键性问题上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对已掌握概念进一步内化。

上一篇:小学文明交通志愿者服务活动总结下一篇:阅读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