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教实践分析论文

2024-09-17

幼儿心教实践分析论文(精选3篇)

幼儿心教实践分析论文 第1篇

幼儿心教实践分析论文

1关爱——做到真正的平等,安静不代表省心

Linda——入园一年仍要哭闹的一个女孩子。她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安静,内向,不善于与同伴交流。小班一学年快结束了,她现在的样子正如一开始给我的印象:早上入园仍有分离焦虑,日常活动中安静,很少和别的小朋友说话。不愿意在同伴前表现自己。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强,无论是用餐还是入厕、午睡脱衣服都不用老师过多的操心,省心、省事,但是不容易接近。有一天她入园时情绪很好,笑眯眯的。我们正好在晨间户外锻炼,我请每一个小朋友找一个同伴一起游戏,其他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同伴,可她由于不主动并没有找到同伴,所以她又像往常一样一个人静静的站在一边看别人玩,看见同伴玩得开心的时候她也会露出笑容,看得出她也有些想参与。我于是轻轻地走到她身边,说:“老师还没有同伴一起玩这个游戏,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她望着我,从她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一点的胆怯,但是看着我善意的笑容后她用蚊子般的声音答应了我。我故意说忘记了游戏的玩法,她很高兴地接受了我并教我怎样玩。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有了更多的交谈,一问一答,她居然滔滔不绝的说了很多。采用不同的方式拉近与每个孩子之间的距离,让每个孩子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孩子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更有享受关爱的权利,不能因为孩子的“省心”助长了老师的“私心”。

2平等——“蹲下来,走进你”,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教师要真正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首先必须‘蹲下来,走进孩子的世界’。”过去,只有与孩子进行个别交谈时我才“蹲下来”,当孩子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我才“蹲下来”。然而,偶然的一件事使我认识到“蹲下来”这三个字还有更宽广而深刻的含义。有天早晨我准备好晨间区域活动后,班上还没有孩子来。于是我就站在走廊上看楼下大班的孩子们玩游戏。当我被他们的.行为逗得发笑时,宁宁来了,他奇怪地问我:“老师,你在笑什么呀?”于是,我让他站在小椅子上和我一起看。“苏老师,我还是看不见。”“不会啊,你站在椅子上怎么会还看不见呢?”于是,我蹲下来,当视线和宁宁一样高时往下看,视线刚好被栏杆的横面挡住了,确实看不见。我经常和孩子们说要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后再下结论,没想到作为老师的我却想当然地给宁宁下了一个结论。虽是一件小事,却让我开始反思:在平时很多的活动中,我经常想当然地以为孩子们可以“看得见”“够得着”,现在想来其实并不是如此,这也应该是很多活动效果不尽人意的原因所在吧。因此,在现在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我时刻不忘“蹲下来”,把自己放在与孩子一个知识水平,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喜欢什么,会遇到什么问题,什么时候需要我的介入与帮助。真正做到每个活动是为孩子而设计,而不仅停留在活动表面。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蹲下来倾听,这片天空将会绽放出缤纷夺目的光彩。

3尊重——认真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

要尊重孩子的情感,走进孩子的心灵。我们每一天都和孩子们在一起,孩子的思维很活跃,喜欢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讲话,如果我们能倾听他们的诉说,那将会是个很有趣的过程,并从中能获得很多让你讶异、让你深思的东西。一次点心时间我在照看孩子们排队洗手,还剩下3个孩子的时候我就走出盥洗室去帮助生活老师分点心了,可是等了很久那3个孩子都没有出来。我有些生气,进去一看,果不出我所料,那3个孩子在玩水,正待我要“质问”他们时,其中一个孩子“先发制人”:“老师,为什么肥皂越来越小了,它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还会变出那么多的泡泡”在洗手这个环节,显然孩子玩水拖拉时间这个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也是不允许出现的。但我们时常说要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就其提出的问题来讲,他是认真主动地在探索,专心致志的观察行为无疑是积极的。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先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不要因为自己的冲动扼杀了孩子的一个美好的想法。在活动中注意孩子的特殊举动也是老师走进孩子心灵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孩子出现不同于平常或超出平常的举动时,在给孩子下批评前,“要学会等待”,其实老师也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讲述,也需要细心地观察他们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地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他们,从而实现一个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每次看似相同的案例其实各有不同的“内幕”,反思后发现孩子那块“最短木板”的发展就蕴含在关注每个孩子,平等对待每个孩子,尊重孩子的每个想法。孩子都是需要关注的,不能因为他“省心、省事,不用多操心”而忽视了他的存在,也不能因为孩子“些许的不安分,表现一般”而助长了老师不该有的“私心”,应该用欣赏的眼光鼓励“最短木板”的成长。

幼儿规则教育现状分析和实践探索 第2篇

(一) 研究的背景

虽然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 但是教育事业还是相对滞后, 其规则教育无法跟上现在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再加上我国有些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 无法通过更好的方式让每一个幼儿从小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就使得我国的规则教育尤为重要。所以, 我国开始重视规则教育, 并且对幼儿规则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不断的探讨, 并且希望能够通过完善规则教育发展, 从而实现幼儿规则教育的合理化。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来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幼儿规则教育现状的研究, 进一步分析出幼儿规则教育的现状, 并且根据规则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 从而得到促进规则教育发展现状的关键条件, 这样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研究本文不仅对于促进幼儿规则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对于我国其他地区的规则教育的发展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当然, 这也为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理论价值以及实践意义。

二、幼儿规则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 规则教育相对落后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再次实行高考制度, 并且逐渐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之后, 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领导人的关注, 然而, 就是因为我国教育事业起步较晚,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落后, 这也是幼儿规则教育的现状。我国很多家庭都忽视了规则教育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所以没有在这方面没有给予重视。幼儿规则教育制度不健全, 这就让幼儿从小无法接受良好的规则教育, 这样一来, 由于幼儿的规则教育素养较低, 在日后的成长与发展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从而制约了幼儿的发展。

(二) 规则教育观念不足

而且, 规则教育观念不足也是幼儿规则教育存在的现状之一。家长对于规则教育的观念严重影响了幼儿规则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就是由于幼儿家长的规则教育观念不足, 所以很多家长认为规则教育并不重要, 就这样进一步忽视对幼儿的规则教育。一旦有教育观念不足, 那么就会在实际行动上落后, 这样就会使得幼儿规则教育无法得到家庭的重视, 从而进一步阻碍了幼儿规则教育的发展。

三、影响幼儿规则教育发展现状发展的因素

(一) 家长自身的素质

说到影响幼儿规则教育发展现状发展的因素, 首先是家长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文化素养。所以, 简单来说, 家长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幼儿规则教育的重要因素。如果家长自身素质较低, 那么就不会有更好的教育观念, 甚至会崇尚“上学无用论”, 这样就无法让幼儿获得更好的规则教育。而且, 家长本身缺乏教育, 自身行为缺乏教养, 让幼儿从小就喜欢模仿, 这样一来, 就会使得幼儿从小就会养成一些坏毛病, 再加上幼儿缺乏良好的规则教育, 那么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二) 幼儿生活环境

当然, 家庭生活环境也是幼儿规则教育的影响因素。如果幼儿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条件, 再加上家里缺乏劳动力, 那么幼儿有可能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而无法接受良好的规则教育。同时, 又因为农村规则教育在现在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 并没有更加完善。所以, 对于一些农村贫困家庭来说, 无法更好的保障, 每个适龄儿童都能够接受规则教育, 这样就损坏了教育发展现状制度的建设。所以, 幼儿的生活条件也是影响幼儿规则教育发展现状发展的因素, 这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促进幼儿规则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 形成长效机制

推进规则教育发展现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而且规则教育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 这就需要规则教育发展现状策略能够形成长效机制, 以此来保障国家规则教育发展现状过程中战略性选择能够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的坚持, 也就是需要长效机制, 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规则教育中的不足。普及规则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从而增强国民自身的文化实力, 这就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长效机制, 这样也可以保障幼儿规则教育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并且能够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二) 促进农村规则教育

与城市相比, 农村的经济教育发展都明显不足, 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在发展规则教育的时候, 能够重视促进农村规则教育的发展, 把农村规则教育的改革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农村地区教育发展起来, 并且能够与城市教育相比, 才能够体现出幼儿规则教育的公平, 这也是幼儿规则教育发展现状的最终目标。将农村教育发展起来, 达到城市教育发展水平, 这是实现教育发展现状的重要措施。

五、总结

我国的教育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这样也可以更好地为幼儿提供更好的规则教育, 从而促进我国幼儿的健康成长。当然, 在幼儿规则教育中, 学校以及家长对于幼儿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 并且家长自身的素质以及观念也是影响规则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家长能够重视规则教育, 并且支持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让幼儿有机会接受规则教育, 这也是对幼儿的负责, 从而促进幼儿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渝江.农村规则教育的影响因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 (10) :118-121.

[2]庞国斌.幼儿规则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3]唐维国.规则教育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2001 (2) 79-83.

[4]徐福荫.规则教育方式创新与多元发展[J].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3.

[5]董亚芬.幼儿规则教育的影响[J].外语界, 2003 (1) .

幼儿心教实践分析论文 第3篇

一、有关保育员研究文献的概况

1.文献发表的年份和数量:统计显示,从1988年到1997年10年间关于保育员的研究文献仅有48篇,1998年到2007年上半年关于保育员的研究文献共有98篇。详见表1。

2.研究方法:从研究方法来看,98篇文献中,理论研究有29篇,占总数的19.9%;一般性经验总结有78篇,占总数的53.4%;运用调查法开展现状研究的文献有30篇,占总数的20.5%;另有9篇属于知识性介绍文献,约占总数的6.2%。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以前运用调查法研究的文献仅有4篇,而近年来采用调查法研究的文献逐年增加,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就有12篇。

3.研究视角:从教育学视角开展研究的文献共有127篇,其中来自幼儿园一线工作人员的文献有80篇(21篇为保育员的经验总结),占到总数的54.8%;45篇来自高校、教研机构的研究人员;2篇来自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另有19篇属于从医学视角研究的文献,主要研究保育员的卫生工作以及保育员的身体状况等。

4.研究内容:从文献资料看,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保育员的角色定位、保育员的素质、保育员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保育员的管理、保育员队伍存在的不足五个方面。其中关于保育员工作开展情况和管理的研究居多,详见表2。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文献涉及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故笔者在统计时有重复。

二、关于保育员研究的内容分析

(一)关于保育员角色定位的研究

保育员角色定位是保育员开展工作的逻辑起点,我国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从146篇文献来看,1988年学者徐宁欣在否认“保育员是带孩子的保姆”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指出保育员既是幼儿生活的管理员,又是幼儿生长发育的保护者,还应是教育幼儿的好参谋。任慧娟在先后发表的《由“保育员就是教师”———幼儿园保育员角色探析》《关于保育员角色》两篇文章中,不仅认为保育员就是教师,还指出保育员应是课程的实施者,她们在课程具体实施中起着辅助作用;保育员是课程审议者,她们作为教育者有权对课程进行审议和开发;保育员角色在家园共育领域的作用也应受到重视。2001年《学前教育》杂志以“本刊编辑部”的名义刊发了《保育员就是老师》的评论文章,指出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保育员的角色已由过去侧重“管物”变为侧重“管人”;由过去侧重“保”到现在注重“育”,并提出“每个接触孩子的人都是教育者”的观点。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幼儿园应撤销“保育员”这一称谓,对负责班级教育和保育的人员通称“教师”,淡化教师与保育员的职责界限(姜冬梅,2003)。有研究者还认为保育员与教师只存在工作分工的不同,她们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甑丽欣等,2003)。

除上述研究人员关于保育员角色定位的研究外,保育员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了对角色的看法。有保育员认为,自己虽是保育员,却常常把自己摆在教育者的位置上,主动参与、积极为教育活动出主意想办法。保育员的工作好比一台戏中的配角,需要我们灵活机动地把事情做得恰到好处(马惠云,1994;张英,1995)。有研究者(李少梅等,2007)在对一位保育员访谈时,这位保育员明确把自己定位为“我是老师”,她认为老师和保育员一样都在教孩子,教孩子做人,只是分工不同。

文献研究表明,无论是保育员或是研究人员都倾向将保育员的角色定位于教师。这一定位突破了人们对保育员传统意义上的认识,推动了幼儿园保教事业的发展。

(二)关于保育员素质的研究

保育员的素质是保育工作开展的根基,它与幼儿园保教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来自保育工作者的经验总结和研究人员的理论探讨。一些保育员认为“爱心”、“细心”、“耐心”是保育员的基本素质;同时,为了当好老师的助手,保育员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李英,1990;李倩,1995;李学美,1996)。保育员王山霞(1992)认为,一位称职的保育员,需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懂得与幼儿有关的营养、饮食卫生和保健等知识。学者徐宁欣(1988)较为详细地总结出了成为合格保育员的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爱事业,爱孩子,把自己看成是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包括了解并熟悉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手段,配合教师组织好幼儿游戏活动,管理好幼儿一日生活,做好幼儿健康护理等。杨新华(1998)指出,保育员必须具备教育意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而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则是具备教育意识的基础。有研究者还谈到保育员是幼儿园实施保育工作的主体,因此必须具有新的保育观念(沈建洲,1994;周玉韵,2003)。学者郑晓边(1998)提出,通过保育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是保育员应具备的素质。也有研究人员谈到保育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突发事件(任怡萍,2001)。有研究者认为保育工作是细碎、繁重的,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和脑力,因此健康的身体是保育员的一项基本素质(孔令梅,2002)。还有医学研究者在关于幼儿饮食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保育员的营养知识水平对幼儿饮食行为有影响,提出保育员应具有一定水平的营养知识(梅节等,1998)。

上述对保育员素质的研究,不仅为选拔和培训保育员提供了依据,也对保教工作水平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关于保育员工作情况的研究

保育员工作的开展是幼儿园保育工作实施的具体环节。有关研究主要有三大方面。

1. 保育员工作的具体要求:

1989年,《早期教育》开辟了“保育员工作问答”专栏,学者徐宁欣连续8期详细介绍了关于保育员的工作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同年,田义台在《早期教育》发表《保育员应知》,讨论保育员应如何协助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其他相关研究,主要来自幼儿园一线工作人员对保育工作中某些细节要求的讨论,如幼儿的午睡(宋正宜,1995;杨爱英,2003;黄妹芳,2006)、梳子的卫生(汤雪琴,1997)、筷子的消毒(许杏芳,1998)、幼儿的水杯手绢枕头的卫生(粘淑玲,2000;陆小涛,2003;刘芝美,2004)、拖布的干燥(高龙妹,2000)等。

2. 保育员与教师的合作:

研究保育员与教师合作的文献大多是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的经验总结。任松(1996)谈到,如果教师忽视了向幼儿较为全面地介绍保育员的工作,致使幼儿认为保育员整天就是打扫卫生,照顾他们吃饭睡觉,其他事情就不会做了。这样会给保育员参与教育活动带来困难。有教师谈到,在与保育员的合作中应该注意尊重保育员的劳动,与保育员共同制定幼儿一日生活中各环节的常规要求,在制作教玩具时主动邀请保育员参加,主动将教学活动的教案给保育员阅看以帮助保育员提高教育水平(陈继红,1991;何桂香,1994)。还有教师具体谈到了如何与保育员合作开展就餐管理等问题(黄菲,1998;蒋美云,2000)。

保育员自己的看法认为,保育员应增强目标意识、善于观察幼儿、抓住时机进行随机教育以提高配班水平(姜玉芳,1998)。有保育员谈到,充分了解教师的教育意图,保持与教师观念上的一致性,能使自己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默契配合取得成功(郑国珍,2004;杨金梅等,2004)。

另外,有研究者在探讨保育员与教师的合作时指出,需要教师和保育员牢记任何活动中都要贯彻“保教合一”的意识,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彼此之间密切协作,保持沟通(卢国才,1993;江兰芬,2001)。学者郑晓边(1999)认为一日生活不仅仅是保育员的事,需要教师与保育员密切合作。吴海云(2004)谈到,在教师与保育员的互动合作中,彼此要养成交流的习惯、共同探讨教育措施以及给予保育员适当评价以帮助她们专业技能的提高。

3. 保育员的经验交流:

保育员彼此之间经验体会的交流有助于整个保育员队伍素质的提高。从现有文献看,这些经验包括:幼儿一日三餐中科学的进食量及营养量;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钮红,1994;吴美珊,1997;杨向红,2004);汤雪琴(1998)还详细介绍了保育工作某些细节的具体经验,如自制拖鞋袋既不占空间又保持卧室整洁漂亮的方法、自制刷袋既通风干燥还取用方便的经验等。杨玉荣(1998)谈到,保育员通过家访能对幼儿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等有进一步的了解,便于自己今后工作的开展。有保育员还通过示范讲解穿衣、裤、鞋、袜的要领,及如何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引导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方法(颜志芬,2000)。有保育员还谈到,通过参加课题或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后,提高了自身工作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刘曰晓,1998;吴美珊,2000)。

(四)关于保育员管理的研究

对保育员实施有效的管理是幼儿园保育工作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有园长认为,把好保育员入园关是建设高素质的保育员队伍的第一步(杨君荔,1997;叶秀丽,1999;叶俊萍,2005)。一些幼儿园通过组织每周一次的保育员业务学习、每学期进行一次保育员心得交流、每年对保育员进行一次理论考试、每学期按年段进行保育员操作观摩等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在提高保育员素质中收到了一定成效(史琳琳,2001;丁巧灵,2005)。还有幼儿园专门成立了保育员研讨组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进行讨论。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保育员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她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司马荣波,2001)。学者刘占兰(2000)采用参与式培训方式,使保育员从只关注物变为乐于与教师一起关注研究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教养策略。许多幼儿园还通过吸收保育员参加课题研究、鼓励她们参与教玩具制作以充分挖掘保育员的潜力(刘金媛,1994;饶亦玲,2000;张晓岚,2003)。近几年,还有幼儿园尝试三人轮岗制,其目的之一是提高保育员的专业成长。李爱华(2005)认为,保育员通过亲自承担班级的教学管理、家园共育等不曾接触的工作,找到了展示自身价值的机会。张宝兰(2007)也谈到“轮岗”使保育员有了教学实践的机会,对转变观念作用重大。

在对保育员具体工作的管理中,有幼儿园定期组织教师和保育员交流合作中的感受,以确保保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金严华,2004)。为了保证保育工作切实落到实处,有的幼儿园制定了详细的保育员每日工作程序(张靖,1998;林立萌,1998)。不少园长还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谈到了稳定和建设保育员队伍的有效措施,如“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吴月玲,1997);以人为本,通过满足保育员被尊重的需要、成就需要、学习需要以及保育员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做好保育员管理工作(周玉韵(2005)。有些幼儿园在保育员的评价方法上进行了探索。如改变传统自上而下的检查方式,让保育员既是检查者又是被检查者,逐步建立保育员的主人翁意识(何文,1999)。还有的幼儿园尝试对保育员进行岗位绩效评估,通过制定有层次性的、便于操作的评估表,采取自评为主互评为辅的方式,提高了保育员队伍的思想业务水平(欧文锦,1998)。

(五)关于保育员队伍和管理存在的不足

近二十年来,研究人员对保育员队伍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庄爱平(1997)对保育员队伍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较大样本的调查,发现保育员队伍不稳定,90.7%属于临时工或短期合同工,经济待遇低且每天工作达8~10小时,保育员合理意见常常得不到采纳,保育员身体、文化、专业、品德等方面的素质与《规程》要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杨敏(1997)对杭州市民办幼儿园现状调查中同样发现保育员队伍存在不稳定的现象。王相荣(1998)对幼儿园在职保育员的素质调查中反映出保育员文化层次偏低、年龄结构大龄化、缺乏保育职业培训、保育水平低、自我感觉差等问题。倪齐英等(2000)在对该园保育员进行的“幼儿保育常识”考核中发现,保育知识普遍比较缺乏。高秀红(2004)通过调查发现,大多幼儿园没有建立系统的保育评估体系,使得保育员开展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有研究者还提出幼儿园领导在奖惩激励机制、评价管理保育员工作等方面存在问题(刘馨,1999;王雪英,2003;李君,2004)。

医疗工作者一直以来非常关注幼儿园保育工作开展情况。特别是近两年共有10篇关于保育员的调查报告。研究者对保育员营养KAP的调查表明,保育员具有较好的营养态度,同时也发现她们的知识水平有限,但有随着年龄而增高的趋势(王玉等,1994)。有研究者从对托幼相关人员卫生保健知识培训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保育员培训率最低,仅为51.9%(曲红明等,2005)。一些研究者(高丹等,2004;邱静,2005)对保育员的双手进行了细菌污染检测,结果显示合格率低,并指出这与保育员的卫生知识和个人卫生习惯较差以及幼儿园忽视对保育员双手的规范消毒有关(史玲等,1997;吕惠荣,2003;谢爱春,2006)。有医疗工作者发现,保育员编制不足且更换较为频繁,担心不仅有害于儿童的心理适应,更会给岗前培训于1次/年的幼儿园职工健康体检加大管理难度(付旻等,2006;朱新,2007)。季金陵等(2006)在对江苏省淮安市各类幼儿园调查中发现,民办园和个体园的保育员配置严重不足,能达到1名/班的幼儿园分别为67.12%、11.16%。金丽萍(2006)连续4年对吉林地区幼儿园的保育员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并不乐观。接近一半的保育员阴道清洁度差,患有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阴道炎者达到38%,且发病率有增长趋势。研究人员担心保育员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对保育员研究的反思

近二十年我国关于保育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和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1.拓宽研究视角和方法。对作者群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教育界。保育员工作的性质还涉及诸多医学范畴,如果教育人员能与医疗工作者开展合作研究,发挥各自所长,势必会促进对保育员研究工作的进展;从研究方法看,大多采用经验总结的方法,深入保育员具体工作进行实证研究的不多,今后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2.加强理论探索的力度。关于保育员的研究既是实践性研究也应有理论的探讨。如前所述,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来自经验层面,因此今后需加强对理论的系统性研究。

3.深入探讨保育员的素质。保育员和幼儿教师都是幼儿园一线工作者,但对保育员素质的研究远不及教师素质研究。保育员和教师虽然目标和工作对象是一致的,但其不同的工作内容决定了她们的素质结构和要求是不相同的。为此,应加强对保育员素质的研究。

上一篇:实习组长工作报告下一篇:申诉状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