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2024-06-02

oa管理系统文献综述(精选6篇)

oa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第1篇

文献综述

前言:互联网的出现与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步伐的加快,使得企业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与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信息获取是否及时、信息能否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信息的反应是否敏感准确,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人们对企业办公管理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快速、有效的开发企业级的应用系统,成为当前的迫切要求。因此,建立一个反应快速、智能、灵活、安全的企业办公管理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办公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仅仅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竞争,更重要的是借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与管理理念结合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促进企业各机构、各部门、各员工之间的协作能力和随时随地沟通。

一个“简单、实用、开放、灵活”的协同办公平台已然成为了企业办公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实现将组织与异地的分支机构、人与人、上下级部门之间组成了网状结构,可以保持实时联系;网络中的每个人身处异地仍能及时了解和处理单位事务;即使相隔万里的多个人之间也可以同步协调工作。从而使组织内的经验、知识、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共享利用;各种信息的上传下达实现无损耗、无延迟的完美传递。

协同办公平台关注人员沟通、流程协作、知识共享与整合,可以帮助企业的业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可视化管理及图形化监控,让组织内部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角色,及时反馈问题,快速响应业务需求,帮助决策层全面、准确的了解整个团队的协作和执行力;保证企业信息流(组织)、工作流(业务)、知识流(技术、知识)无细缝整合和协作;从而为企业建立规范的办公流程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全面服务企业发展战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益。协同办公平台技术特点:

1、可视化的流程配置:实现节点、路由图形化拖拉快速设计和配置,帮助企业设计各种复杂业务流程,并且能随机应变和快速对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快速响应企业业务办公需求,降低企业或政府IT投资成本和提高办公效率。

2、图形化流程监控:帮助领导提供对各行政或业务流程的监管,通过图形化节点颜色不同,可以方便、直观、快速了解该流程的审批情况,同时支持各环节审批的详细信息查询。

3、集成OFFICE编辑功能:使用Office Word集成方式作为文件编辑器,允许用户利用Office Word工具在线编辑正文,支持痕迹保留。同时支持将保存编辑后的正文自动将Word内容转换为HTML页面,包括页面链接、图片、动画、表格、文字说明等内容。

4、统一的任务管理:用户登陆系统后,可以在工作区中快速了解所要办理的所有待办事宜,帮助明确用户工作任务,及时处理待办事宜。

5、一步阅文:系统帮您自动填写处理及自动处理,免去了打开提交处理窗口后再手工办理的多个步骤。

页 1

6、动作模板:将当前填写的处理意见、提交路径、环节处理人保存为常用动作模板。

7、一键办文:实现相同类型的公文、处理意见、环节处理人的公文一键处理,从而减少多个公文办理时重复步骤。

8、个性化工作设置:支持用户自定义系统界面显示内容、自定义动作模作和常用意见模板等功能。

9、手机移动办公(EMOA):轻松实现随时随地移动办公,支持各种手机终端应用。

10、手机短信发送功能:支持手机短信发送功能,实现 OA 系统内各种通知、公告、待办、超时未办等事务的短信提醒。

11、可视化报表统计:帮助领导提供决策信息

12、系统性能响应:占用资源少,运行速度快 管理系统产生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提高效率无疑是一种战胜其他企业的方法之一,传统的管理系统显得浪费人力,而且容易产生错误,也不乏一些员工个人的恶意行为,这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而一个由计算机系统搭建的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种情况,此外,管理系统还方便员工查询自身的相关信息,管理员可总览员工信息,更是为整个公司提供方便,因此管理系统对目前市场的发展,为企业更高效的运转是很有必要的开发模式

3.1 B/S模式及其优、缺点

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又称B/S结构。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模式应用的扩展。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IE浏览器来实现的,随着Internet和ponents(ActiveX服务器元件)具有无限可扩充性。(2)JSP JSP(Java Server Pages)是由Sun Microsystems公司倡导、许多公司参与一起建立的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是一个纯Java平台的技术,它主要用来产生动态网页内容,包括:HTML,DHTML,XHTML和XML[8]。

JSP技术使用Java编程语言编写类XML的TAGS和Script lets,来封装产生动态网页的处理逻辑。网页还能通过TAGS和Script lets访问存在于服务端的资源的应用逻辑。

JSP页面由HTML代码和嵌入其中的Java代码所组成。服务器在页面被客户端请求以后对这些Java代码进行处理,然后将生成的HTML页面返回给客户端的浏览器。

文献[7]中描述JSP具有如下特点:

(1)将内容的生成和显示进行分离。

(2)使用JSP技术,WEB页面开发人员可以使用HTML或者XML标识来设计和格式化最终页面,使用JSP标识或者小脚本来生成页面上的动态内容。

(3)生成可重用的组件,绝大多数JSP页面依赖于可重用的,跨平台的组件(如JavaBeans组件)来执行应用程序所要求的更为复杂的处理。(3)PHP PHP即Hypertext Preprocessor的缩写。PHP英文是“超级文本预处理语言”。PHP 是一种 HTML 内嵌式的语言,PHP与微软的ASP颇有几分相似,都是一种在服务器端执行的“嵌入HTML文档的脚本语言”,语言的风格又类似于C语言,现在被很多的网站编程人员广泛运用。PHP 独特的语法混合了 C,Java,Perl以及PHP自创新的语法。PHP可以比CGI或者Perl更快速的执行动态网页。

4.2后台数据库的介绍 1)SQL Server 2000 Microsoft SQL Serve 2000(简称SQL SERVER)由一系列相互协作的组件构 页 3 成,能满足最大的WEB站点和企业数据处理系统存储和分析数据的需要。它是一个真正的基于客户,服务体系结构的RDBMS产品。SQL Server服务器软件主要由两大部份组成,即SQL Server内核(Kermes)及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其中DBMS部份完成数据存取,资源管理,安全控制等各项操作。SQL内核部份处理客户与SQL Server的连接及磁盘和网络I/0等,它负责DBMS提供必要的运行环境。

SQL Server作为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具备以下特点:(1)物理数据和逻辑数据的独立性。

(2)数据完整性。(3)查询优化。

(4)备份与恢复和安全认证。MySQL 当今社会,信息已经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资源。为此许多大型企业购进各种大型商业数据库,并基于它们展开一系列的应用。然而这些大型商业数据库价格非常昂贵,对于许多中小型企业来说,过于昂贵的数据库成本,是阻碍各种数据库解决方案进入企业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开放源代码团体的努力下,已经涌现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开源数据库。这些开源数据库以低廉的成本,适用的功能已经在各种中小企业中得以广泛的应用。MySQL数据库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MySQL开源数据库具有以下特点:(1)速度快

(2)易用,可移植性好,支持网络应用相对于Oracle、DB2等大型数据库的复杂设置和管理,MySQL既简单又高效。

(3)支持SQL语言,和其他商业数据库具有一定的共性SQL(结构化查询语言)是一种所有现代数据库都选用的语言

(4)源代码开放,容易找到技术支持源代码开放是开源数据库的优势所在。(5)价格便宜与商业数据库相比,开源数据库在价格上有明显的优势。结论:本文从计算机散件市场的发展趋势和计算机散件目前市场趋势分析出发,为计算机散件报价系统指明了方向,对目前计算机散件市场的分析,市场欠缺一款用户能网上查询散件的一款报价系统,所以开发出一款具备用户随时能浏览散件以及性能和价格,有查询功能的报价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人用以ASP为前台,SQL 2000或Access 数据库为后台来开发本报价系统是完全可以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的计算机硬件市场[J].电脑知识与技术,1998,06.[2] 文芳.2007年上半年计算机硬件市场研究.电子商务,2007,09.[3] 韩晓明.HP公司基于国内政教行业特点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2010.[4] 韩玲.基于Web的纺织企业快速报价系统的开发.纺织科技进展,2006,03.页 4 [5] 黄颖为,赵佳,孙德强,曹磊.基于B/S模式的纸盒在线报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包装工程,2010,03.[6] 赵月爱,王继荣,赵忠孝.基于ASP技术的商务网站的构建.电脑开发与应用,2004,03.[7] 杨青.ASP的主要技术特点分析.电脑与信息技术,1999,04.[8] 肖信民.基于J2EE与XML的网站自动生成技术研究.电脑与电信,2009,01.[9] 王炎.浅析JSP技术在动态网页技术中的应用.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005,09.[10] 焦广旭,李军杰,梁静等.基于JSP技术的WAP网站的设计与实现.太原理工大学,2009,1.[11] 戴雪蕾.基于SQL SERVER的网络数据库安全管理.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2009,04.[12] 厉建欣,司青燕.论MySQL开源数据库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商业科技,2009,01.页 5

oa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第2篇

【关键词】盈余管理;应计利润;动机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目前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一般可以从“信息观”和“经济收益观”两个角度来理解。Scott、Schipper和Healy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是目前学术界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WilliamK.Scott(2000)是最早给盈余管理下定义的。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背GAAP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或(和)企业市场价值实现最大化的行为。这是一种狭义的概念,将盈余管理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范围之内,采取的方法仅包括会计政策选择。Scott从经济收益观的角度,强调企业的管理者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在此观点下,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令管理者满意的财务成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满意与否的重要依据;而Schipper(1989)则认为,以信息观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信息观认为,盈利是许多决策和判断的重要信号,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便在于其具有“信息含量”这一特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广义的概念,即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为目的而对财务报告对外披露过程进行干预和歪曲控制的“一种披露管理”。在此定义下,盈余管理不仅是对财务结果的控制,同时还可以存在于对外披露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涉及的盈余管理范围比前者大;Healy和Wha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时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以公司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Healy和Whalen的定义也是广义的,将改变企业投资的时间安排和规划交易也包括在盈余管理的范围内,并突出了盈余管理的动机问题。

我国的会计学者对盈余管理的一般定义是: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其他方法,寻求对自身有利的利润结果。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也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盈余管理是否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即盈余管理是否合法合规;二是盈余管理的方法是仅指会计方法还是包括非会计方法,如交易的构建和交易时点的安排等。孙铮、王跃堂(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空间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秦荣生(2001)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又称利润操纵,是指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

(一)应计利润总额法

该方法包括以下模型:

(1)Healy模型(1985)。Healy模型是用估计期总体应计利润的平均值来作为事件期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估计值,并假设企业每年的非操纵眭应计利润的均值是不变的。

(2)DeAngd0模型(1986)。与Healy模型有所不同的是,DeAngelo模型是用事件期的上一年的总体应计利润来作为事件期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估计值。

(二)应计利润分离法

由于在计算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时考虑的因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模型。(1)Jones模型。该模型假设,由于公司的营业收入增加和固定资产规模扩大,应收应付项目及折旧额等相应的应计利润也会随之增加。所以,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应该是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固定资产规模的函数。

(2)修正的Jones模型,该模型认为,定期增加的信用营业额是营业收入中被人为操纵的部分,所以,回归方程中的营业收人的增量应扣除应收账款的增量。

(3)行业模型。行业模型认为,在同行业公司中,决定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因素变化是一样的,而不是设计模型来直接估计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决定因素。

(4)截面Jones模型、与Jones模型相比,截面Jones模型参数只是不用时间序列数据估计,而是用截面数据估计。

(5)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与修正Jones模型相比,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中参数也是用截面数据,而不是用时间序列数据估计。上面5种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中,有些事时间序列数据模型,有些则是截面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是根据每个公司估计期时间序列上的数据,估计出每个公司的一个总应计利润和相关主导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因此,时间序列模型需要样本公司有较长时间序列的数据,并且要求公司在估计期每进行系统性的盈余管理。截面模型假设样本公司在同一行业中没有显著的差异,所以,其实根据事件期每个行业的公司数据,估计每个行业的总应计利润和相关主导变量的回归系数。由于上述5个模型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上,所以有关的争议很多,而且实际应用的效果也是有很大差异。

(三)具体项目法

具体项目法是专门针对具体的应计利润项目进行的研究。比如,对坏账准备货保险行业的索赔损失准备进行研究。

(四)盈余分布法

公共应急管理文献综述 第3篇

1应急管理的概念及发展

目前学术界对应急管理的定义并未有统一,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思考和定义,对其进行梳理如下。 在这其中,从政府角度来定义应急管理是研究的热点。

1.1 应急管理概念

多数学者将应急管理定义为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童书元对应急管理的界定是,应急管理就是围绕突发事件展开的预防、处置、恢复重建的管理行为,有效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 陈静和周峰认为应急管理就是组织相关力量在监测、预警、干预或控制以及消解危机性事件的生成、演进与影响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1.2 政府应急管理概念

在现有研究成果中,政府应急管理和公共应急管理是两个经常被提起的概念。 刘霞和严晓认为,应急管理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上讲,指为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在突发事件的减缓、准备、响应及恢复四个时序阶段中,国家和政府针对各个阶段特征,协调各种物资、资金、人力、信息和制度等资源,并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管理活动。 狭义上主要指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阶段,对所需的物资、资金、人力、信息和制度等资源,实施以追求效益、效果、效率、公平为目标的动态管理活动。

吴进认为公共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方面进行的公共系统管理。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课题组认为城市应急管理主要包括预防、准备、反应和救治、恢复,其中核心是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救治各种城市灾害和突发事件。

巫广永认为政府应急管理是指政府为了在应对突发危机事件过程中,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危机,最大程度消除社会影响,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基层政府应急管理,是指县(区)以下的镇(乡)级基层政府,所组织进行的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过程。

赵菊认为应急管理是指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组织机构为避免或者减轻突发事件(有时甚至是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威胁、重大冲击和巨大损害,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实施管理措施与应对策略的过程。

综上,政府应急管理主要指的是政府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动态管理过程。

2我国公共应急管理实践研究

政府应急管理中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是重点研究内容,本文着重从基层应急管理方面进行梳理。

2.1 基层组织应急能力重要性

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社区方面,社区是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承载体, 是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前沿阵地。已有学者从信息搜集与传递及时、救灾行动迅速灵活、应急供应渠道灵活、全面关注弱势群体、灾后群众心理辅导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社区参与应急管理的优势。 社区应急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 推进社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城市社区和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正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刘万振和陈兴立认为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对于“平安重庆”建设、“和谐重庆”构建、确保重庆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在西部全面实现小康具有重大意义。

2.2 基层组织应急能力存在的问题

现在政府对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不是很重视,问题主要集中在培育公众应急能力上。 我国社会公众应急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导致社会公众应急过程中不能及时自救互救,损失严重,后期救治成本高昂。

目前,基层政府应急管理存在职能定位不明、应急管理工作缺位和应急管理执行力乏力等三大问题。 在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的实践中,存在着民众忧患意识薄弱、政府人员时间理念缺乏、责任意识不强、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和应急动员能力不足等问题。 另外,社区应急管理存在自身管理体制不顺、自治建设薄弱和外部支持不够等问题。

2.3 基层组织应急能力建设途径

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通过设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中心、领导靠前指挥、果断决策、及时公开信息、建立政策性巨灾风险保障机制等方式切实加强政府应急管理。 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应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差距和不足,进一步加强预警预防,应急保障和联动指挥三大体系建设。 许多来自基层的应急管理工作者认为应把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提到国家应急管理的议事日程上来,以强化基层抗风险能力建设为重点,在政策法规、队伍建设、装备配备、基础设施培训等方面给予加强和保障。 具体可以通过加快基层应急保障能力的建设、加强公用卫生设备设施的建设、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的建设、加快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等对此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多数学者认为建设基层应急能力重点在于培训和应急联动机制。 依照《突发事件应对法》,将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四个方面工作及其相应的社区建设整合起来,整体推进,开展“综合应急标准化社区”建设。 必须建立常设的城市社区应急组织,加强社区居民居安思危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应急能力。 政府提供外部支持、加强社区自身应急管理规划、组建专业性强的社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培育良好的社区应急文化。 针对社会公众应加强应急演练、鼓励公众参与应急管理、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重视家庭储备。 针对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突发危机事件,保持应急管理的灵活性,果断、高效地进行应急管理。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建立及完善应从建立高效统一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同时注重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调解机制及其保障机、增强基层政府应急动员能力、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

综上,我国应急管理中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方面研究的比较多,应急能力建设主要在“一案三制”的大框架下,整合法规、政策、物质等资源应对突发事件。 通过以上文献可以发现,今后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重点在基层, 应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重点是形成机制,建设“综合应急标准化社区”。

3国内学者对国外应急管理的研究

3.1 美国应急管理研究

借鉴国外应急管理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应急管理研究会有所帮助。 国内学者对美国应急管理的经验介绍比较多,进行综述如下。

3.1.1 运行模式

美国应急管理运行模式值得我国研究学习。 美国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基本特点是:统一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标准运行,体现出一种“综合性应急管理”理念,即全风险管理与全过程管理。 从横向看,应急管理的对象由单灾种向多灾种转变;从纵向看,应急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的管理,无论应对何种灾害,都要经过减缓、准备、响应与恢复4 个阶段,并构建了强大的法律支持体系,由总统直接领导,联邦应急事务管理总署等核心机构协同运作的危机管理体系。 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主要有美国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及国家应急预案。 美国应急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看,一条主线是强化综合管理,其主要特征是:有依靠高科技支撑的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有统一指挥、分级管理、相互支援的应急反应体系。 社区应急管理方面主要理论包括有恢复能力的社区理论、减灾型社区理论、安全社区建设及应急计划。

我国应从法律约束、跨区域应急预案、区域管理、应急信息网络、跨区域应急物流中心网及应急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等6 个方面初步构建跨区域应急管理的主要框架。

3.1.2 管理机构

美国应急管理机构上下协同,综合响应,效率较高,形成了以国土安全部为中心,下分联邦、州、县、市、社区五个层次的应急和响应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标准运行。美国应急管理机构是全员参与的,即能调动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各种力量,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形成了“联邦一州一地方政府”的综合性、整合性、全覆盖式的安全应急管理模式。 美国的应急运行中心,是一个集情报收集、智能分析、执法、私人机构汇报和紧急应对于一体的常设全天候跨部门组织。

中美应急体系系统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现有的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确实具有突出的四大优势: 体系更强大、响应更及时、动员更有力、救灾更有效。 中国应加强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加快应急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建立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应急管理模式。

3.2 其他国家应急管理研究

3.2.1 英国应急管理

英国应急管理在制度建设和操作规程上都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英国应急管理的特征包括以系统抗灾力为核心的应急理念、以规程为中心的动态文件体系、有分有合的管理体系、不断创新的应急能力建设。 英国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包括《国内突发事件应急计划》。 英国政府应急管理体制涉及的相关部门及主要职能分别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民健康事务部、志愿者组织、警察部门、环保部门、相关行业与企业、海上及海岸警卫署、军事部门等。

3.2.2 日本应急管理

日本应急管理系统和我国有相近之处,我国各地政府应积极借鉴日本应急管理经验和教训。 日本完善高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20 世纪50 年代,制定了《灾害救助法》等灾害管理法律,建立了以单项灾种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到60 年代初,制订了《灾害对策基本法》;到90 年代,特别是1995 年阪神大地震后,促进日本政府进行应急管理体制改革。 经过多年努力,日本建立了以综合防灾减灾为主要特征的应急管理体制。 本应急管理注重地理信息系统(GIS)对防灾计划的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新技术。

日本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灾害危机管理机制,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经验。 日本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可分为三个部分,即事前预防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对策、灾后恢复管理。 日本建立了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担任会长的安全保障会议、中央防灾会议委员会,作为全国应急管理方面最高的行政权力机构。

4结论

综上,国内学者对应急管理的概念研究比较多,对公共应急管理概念不明确。 对国外应急管理的研究比较多,有较充分的分析和启示。 应急管理实践方面,应加大对基层应急管理的研究,特别加强对基层组织应急管理评价体系研究,构建“综合应急标准化社区”。

摘要:对公共应急管理实践进行综述,综述内容涵盖应急管理的概念、我国公共应急管理的实践研究、国内学者对国外应急管理的相关研究等内容,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类梳理和综述,厘清公共应急管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应相关实践,并得出相关结论。

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第4篇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程度

中图分类号:F27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11-02

在学术界,盈余管理是一个有30年历史的研究话题。在这30年间,已有很多中外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如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和动机、估计盈余管理的模型,盈余管理的影响等。关于盈余管理的诸多方面,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和看法都不尽相同。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对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有着重大的影响,既包括有利的影响也包括不利的影响,为了发挥它的有利影响及控制它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对盈余管理进行监管和限制,而进行监管的首要前提就是对盈余管理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Healy and 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这一定义主要是强调盈余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盈余来误导利益相关者和影响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而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投资者,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主要包括债务条约和薪酬条约,这说明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债权人保护密切相关的问题。

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GAAP)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从Scott的定义可知,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是一种合法的行为,盈余管理对各个主体产生的影响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表现。

宁亚平(2004)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操纵,或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但是这些经营活动和交易的重组增加或至少不损害公司价值。该定义认为盈余管理是盈余操纵中不违反会计准则的规定,且不会损害公司实际价值的一种行为。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可以看出,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合法性而言,有些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有些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非法的误导投资者的欺诈性行为,还有一些学者对两种观点兼而有之。但就其手段而言,大部分的学者都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认为是通过会计手段或者实际行动来管理盈余,使盈余达到管理层所期望的水平。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评价报告盈余质量的方法既包括检查盈余被管理的程度,还包括观察管理盈余的目的,如误导投资者有关于企业的潜在的经济业绩或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同后果。不管是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还是进行实际的交易,盈余管理的动机总是多种多样的。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类:1、利润平滑;2、减少税收收入;3、契约目的;4、减少政治成本。

薪酬契约是公司的所有者为激励和监督管理者的工作,就管理者的薪酬与管理者签订的合同。该合同一般是建立在报告盈余的基础之上,这就为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动力。王倩(2009)以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高管是否出于薪酬动机采取盈余管理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高管的确存在为了薪酬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债务契约是公司就所借的债务与债权人签订的合同,合同中一般包括借款的限制条件或违反借款合同的惩罚性措施。Sweeny(1994)讨论了债务契约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最终出现债务违约的企业在在违约前的数年中平均来说更加偏好选择可以增加收入的会计政策。

持续性是衡量利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波动性大的利润容易传递一种利润不能持续的信息,给投资者带来风险感,进而减少投资者的投资欲望。Defond and Park(1997)发现管理者会把利润从好的一年转到坏的一年;例,如果当期利润是好的而预期的利润是坏的,管理者会把一些利润从好的年份转到坏的年份。

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动机之一是税收因素。当应税收益与报告盈余挂钩,并且受报告盈余的影响时,就会为公司递延收益以减少税收现值提供激励。Coppensa and peek(2005)检查了欧洲的八个私人企业,研究发现当这些公司没有收到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时,会避免报道少额的亏损;但是在那些有税收管制的国家,公司会避免报道少额的亏损。

会计信息被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广泛用来对公司股票进行估价,这使得管理当局产生通过操纵盈余来影响公司股票短期价格表现的动机。Burgstahler and Eames(1998)利用财务分析师关于股票交易的建议来预期盈余管理的方向,主张并发现得到“买”的建议的公司更可能通过管理盈余来达到分析师的盈余预期,而得到“卖”的建议的公司更可能报告负的非预期应计项目。

很多的行业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监管,但是一些行业的监管是直接与会计数据挂钩的。银行业的规范要求银行必须满足借助会计数字表达的一定资本充足率。这些行业监管激发了管理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的数据来应对监管的动机。Collins,Shackelford and Walhen(1995)发现,近一半的样本银行为对付监管而运用5种及5种以上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三、盈余管理的程度

对盈余管理定义和动机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公司是否发生了盈余管理,以及在哪些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了盈余管理,但是却无法衡量有多少公司(频率)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了盈余管理。最先采用模型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衡量的是Healy。Healy将总的应计利润拆分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并以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继Healy后,有不少学者如,DeAngelo、Jones等都建立模型来估计盈余管理的程度,尤其是Jones的模型更被广泛运用,不过这些模型的基本思路都是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做为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标准。

Jones(1991)以1980至1985年间申请进口减免税的行业中的23家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这些公司导致收益减少的非预期应计项目的频率比较高,有线电视行业为样本公司的70%,申请进口减免税为样本公司的90%。如果导致收益减少的非预期应计项目的期望频率是50%,那么有20%的有线电视公司和40%的申请进口减免税的公司有盈余管理行为。

由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模型往往只能估计影响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而无法估计通过安排真实交易所进行的盈余管理,这可能会导致估计的盈余管理程度不够准确。为克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模型的局限性,Burgstahler and Dichev在1997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模型:盈余分布法。盈余分布法所估计的盈余管理不仅包括了影响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还包括不影响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杜滨、李若山和俞乔(2003)运用盈余分布法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确存在为配股而进行的盈余管理,从不同年度的比较来看,盈余管理频率最高的是1997和1998年,分别达到66%和67%,其他年份也都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

大量有关盈余管理程度的研究文献都得出了有力的证据,证明有许多公司出于各种动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对盈余管理程度的研究,能够揭示出投资者利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损害,为监管部门是否需要及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监管提供了依据,也为准则制定机构是否有必要对会计准则进行修改指明了方向。

结束语:近30年来,很多中外的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的动机、影响、衡量方法等,这只能帮助我们识别公司是否发生了盈余管理,以及在哪些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了盈余管理;却不能帮助我们了解有多少公司进行了多大程度的盈余管理。对盈余管理的频率和程度的研究,能够为监管部门是否需要加强监管及加强多大程度的监管提供了一个参考;对各项具体准则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各项具体准则的优劣及是否需要对准则进行修改。因此,我认为将来的研究重点既包括对盈余管理频率和程度的研究,也包括对盈余管理与各项具体准则之间关系的研究。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0,(9):37-42.

[2]杜滨,李若山,俞乔.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研究[J].中国金融学.2003(6).

oa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第5篇

文献综述

选择课题的意义:

学生管理系统主要是提供学生,老师或者来访者方便的查询等相关操作,对学生的信息管理能统一规范化。功能块的相应操作分别由其对应的子模块实现。通过教育网络或互联网把整个学校的学生信息汇聚起来,为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全面及时的学生信息,方便管理,同时亦可通过校园网扩展各类信息化应用,共享学生信息。学校可通过一个简化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使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管理效率的目的。国内外现状研究: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开始于1954年,当时美国首先用计算机处理工资单。40多年来,计算机在处理管理信息方面发展迅速。例如,60年代美国计算机在管理中应用项目不到300项,到了1975年达到2670项。而现在,美国在财务会计上90%的工作由计算机完成;物资管理中80—100%的信息处理由计算机完成;计划管理中是80—90%。据计算机应用方面发展较快的国家统计,计算机用于经济管理的约占80%;用于科技运算的占8%;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占12%。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是在70年代末开始的,虽然起步较晚,近几年发展却较快,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为信息处理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手段,对于推动我国管理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

传统纸媒介管理的学生信息难于共享汇总,其统计数据正确性也难以考证。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如:效率底,保密性差,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更不便于查找,更新,维护等。计算机在全国普及后,管理媒介有了质的飞跃。

随着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学生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长。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就需要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这样的系统,可以做到信息的规范管理、科学统计和快速的查询,从而减少管理方面的工作量。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若建立一个B/S结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便可以通过网络来选课并且查询自己的有关信息,使得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学生的效率。结论: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为其他系统(如学校图书管理系统、学校档案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总务后勤管理系统等)提供学生的基本信息,同时它也需要如教学管理系统提供课程设置数据等。这些系统在具体应用中构成一个大系统,相互调用对方的数据。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设计并开发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本次设计和开发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应符合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的规定,满足对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的需要,并达到操作过程中的直观,方便,实用,安全等要求。系统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方法,既便于系统功能的组合和修改,又便于未参与系统开发的技术维护人员补充和维护。学生管理系统通过教育网络或互联网把整个学校的学生信息汇聚起来,为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全面及时的学生信息,方便管理,同时亦可通过校园网扩展各类信息化应用,共享学生信息。参考文献: [1]吴晨,《ASP.NET+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与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7月 [2]张学群、楼克明,库存管理,《运筹学基础》,经济出版社,1996.3 [3]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4]段兴等,《visual basic数据库实用程序设计100例 》 人民邮电出版社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第6篇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SIMS)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MIS), 是一个由管理人员和计算机组成的用以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代替传统的人工模式 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对于推动我国管理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等特点。

二、发展历程

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企业当前运行的数据进行处理来获得有关信息,以控制企业的行为;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数据及相应的模型,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能从全局目标出发,对企业的管理决策活动予以辅助。从工业发达国家来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至1965年)单项数据处理阶段,也称电子数据处理(EDP)阶段。这是电子计算机在管理领域应用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当时计算机硬、软件的限制,数据处理的性质只是使用计算机代替人的手工劳动,进行简单的单项数据处理工作,如计算工资、数据统计、报表登记、编制计划等。这个阶段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集中式的批处理。

第二阶段:(1965年至1970年)综合数据处理阶段,也称事务处理系统(TPS)阶段。这个阶段计算机硬、软件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多用户的分时系统,计算机开始应用于对某一个管理子系统的控制,并具有一定的反馈功能。如库存管理系统、生产调度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等。这个阶段的处理方式已发展为面向终端的联机实时处理。

第三阶段:(1970年至今)管理信息系统(MIS)阶段。这个阶段是在企业中全面的使用计算机把各种管理子系统的功能集中起来,构成了计算机化的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即现代管理信息系统。这个阶段的处理方式是在数据库和网络基础上组成分布式处理系统。它的特点是使用数据库和分时处理的计算机网络,并充分利用运筹学等数学方法,实现了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共享

现阶段学校学生信息管理是学校教务管理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和基础。现在我国的大中小学校档案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纸介质的基础上,这样的机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模式下利用人工进行学生信息管理,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如:效率底,保密性差,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更不便于查找,更新,维护等。诸如这些情况,令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信息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也浪费了许多人力和物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 使用日趋成熟的计算机技术来代替传统的人工模式,来实现学生信息的现代化管理,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易修改、可靠性高、存储量大、数据处理快捷、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便于打印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用计算机制作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功能强大的Internet网及时的向学生的家长传递该生在校的最新成绩,有助于学校与家长的信息互动,为更好地把握学校的教育方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开发这样一套管理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

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学籍信息管理,班级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成绩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报表功能。具体系统功能需求描述如下:

1.学籍信息管理

通过这一模块,可以实现学生基本情况的添加、删除、更新。还能查询各个学生的情况,姓名、家庭电话、家庭住址、学号等各个消息。还能修改个人密码。2 班级信息管理

实现班级的添加、删除、更新。查询班级的所在系别,辅导员等。

3课程信息管理

每个学期都会增加一些新的科目,通过本模块可以轻松的添加以及更新课程。可以根据学期条件或者班级条件的选择,也可根据课程名、课程号或者班级的选择,并对值的输入,可以看到数据集中显示符合条件的课程数据信息,而且可以根据教工的修改要求进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的操作。

该项管理对课程的属性进行了具体化的分类,比如可以分辨是考试科还是考察课,而且根据条件的选择大大得提高了对各学期课程数据的记录操作,很大得帮助了教工们工作效率的提高。

4成绩信息管理

本模块实现了成绩的输入、删除、更新。还能查询到平均成绩以及单科最高最低成绩以及个人成绩。把成绩统计这个繁琐的工作简单化,为学生成绩的管理方面提高工作效率。

5系统管理

因为本系统是供多人一起使用的,必须对某一些人进行限制。于是设置了管理员,非管理员只能进行查询操作,不能进行更改。

6报表功能:根据学生成绩自动生成成绩报表打印

四、选题的意义

21世纪全球信息电子化的潮流势不可挡,计算机渗入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它的广泛应用给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在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升学率普遍提高,各类大专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信息管理,所涉及到的信息量之大,数据之繁琐,可以想像用手工对这些数据进行操作有多么的复杂与繁琐,因此自动化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五、开发工具

1、C#拥有C/C++的强大功能以及Visual Basic简易使用的特性,是第一个组件导向的程序语言,和C++与Java一样亦为对象导向(object-oriented)程序语言。C#拥有简洁的语法、精心地面向对象设计、与Web的紧密结合、完整的安全性与错误处理、版本处理技术、灵活性与兼容性。

2.数据库:Access

Access 是关系数据库开发工具,数据库能汇集各种信息以供查询、存储和检索。Access 的优点在于它能使用数据表示图或自定义窗体收集信息。数据表示图提供了一种类似于 Excel 的电子表格,可以使数据库一目了然。另外,Access 允许创建自定义报表用于打印或输出数据库中的信息。Access也提供了数据存储库,可以使用桌面数据库文件把数据库文件置于网络文件服务器,与其他网络用户共享数据库。Access 是一种关系数据库工具,关系数据库是已开发的最通用的数据库之一。Access 多用于中小型企业来设计中小型数据库,一般的学校教务系统的数据库用Access 来设计完全能达到要求。由于考虑到本系统是应用在单机系统上,只建立起一个数据库。

六、结论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为其他系统提供学生的基本信息,同时它也需要如教学管理系统提供课程设置数据等。这些系统在具体应用中构成一个大系统,相互调用对方的数据。

而学生信息管理的工作量非常大,为了能够为高校学生信息管理提供一种更加高效,实用的管理手段,为学生信息的存储,统计,分析,交流提供一种更加快捷,安全的信息平台.并且能够减少大量的人工操作,以及在人工操作中由于人为因素而引起的数据错误,保证学生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使学生管理人员能够轻松,正确无误地完成各项工作,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七、参考文献

1.c#数据库系统开发案例精选,明日科技,张跃廷,韩阳、张宏宇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2.c#2.0实用开发详解,丁士峰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3、丁宝康:《数据库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4、c#程序设计,杜四春,银红霞,蔡立军等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c#程序设计实用教材,唐耀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6、《.NET框架精髓》,王敏之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

上一篇:我的乐园小学生作文600字下一篇:猪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