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建设的创新之路

2024-06-02

教研组建设的创新之路(精选8篇)

教研组建设的创新之路 第1篇

科技创新引领班组建设之路

伊宁(那拉提)机场 吴克凡

班组是一个企业最基层、最活跃的组织,也是企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和具体实践者。班组素质的高低,体现和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参与市场的竞争力。班组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后备人才培养和生存发展。那么民航企业应当通过怎样的途径开展班组的建设呢?伊宁机场飞行区“谦心”班组利用科技创新引领班组建设的先进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伊宁机场隶属于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36年,是新疆境内最早建设的机场之一。伊宁机场三年来在机场集团的绩效考核、安全业绩检测名次均列新疆支线机场第一,安全运行状况平稳有序。飞行区“谦心”班组是机场安全运行的核心部门,班组主要负责机场鸟击防范及野生动物防治管理、净空环境管理、FOD外来物防治管理、围界管理、跑道的日常维护管理、助航灯光系统维护管理、特种车辆的管理、冬季的清除冰雪管理等工作。

近年来,飞行区“谦心”班组紧密围绕伊宁机场生产经营和建设发展方针,创新性地开展各项科技活动,切实履行安全生产职责,不断强化班组飞行区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机制,切实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工作,为稳步推进班组建设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以鸟击防范工作为例,谈谈班组的科技创新经验。鸟击航

空器事件是航空领域内的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据国际民航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1万次鸟撞飞机事件,造成的损失高达12亿美元。因此鸟击防范工作是机场保证飞行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鸟击航空器事件和鸟类在飞行区内活动的频次成正比,因此如何减少飞行区内鸟类活动的种类及频次,成为伊宁机场飞行区“谦心”班组必须面对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班组努力寻找鸟击防治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经过多方调研,发现薰衣草全株有香气、根茎含樟脑,既可以驱虫防鼠,又不吸引鸟类,非常有利于机场的鸟害防治工作。且伊犁有中国“薰衣草之乡” 称谓,大面积种植薰衣草还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并有利于开发深加工产品、开展特色旅游业。

班组将思路向上级领导进行了汇报,经机场领导研究决定给予班组大力的支持。2009年秋季机场开始在飞行区试种薰衣草,连续三年累计种植面积达1450亩。将机场飞行区改造成为在国内都小有名气的薰衣草景观区,受到了前来机场旅客和民航业界人士的一致称赞。

班组正是依靠创新的思路,科学的管理,使得鸟击防范由依靠大量的人力、物力被动驱鸟,向依靠科学、生态综合治理过渡,促进鸟击防范工作质量的提高。

质量管理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班组每年邀请国家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员以及质量管理诊断师对小组成员进行质量管理知识的现场培训,培训过程中要求老师不仅对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进行培

训讲解,同时注重质量管理中的工具方法的使用应用进行重点强化练习。

班组不满足QC知识的掌握,更注重QC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班组每年都结合安全生产考核目标组织开展QC活动,解决现实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活动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各展所长,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成员团队协同作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通过这些年持之以恒的QC小组活动,小组成员已能熟练的运用质量管理办法和PDCA循环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难题,通过群策群力,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真正做到了会分析、会控制、会计算、会做图、保证年年有成果。使机场飞行区的保障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班组连续四年内科技创新的工作有:有改进太阳能灭虫灯、太阳能遥控驱鸟炮、太阳能能见度测试灯、跑道巡视车辆夜间灯光照明,自行设计了驱鸟风筝并获得了专利证书。三年来共立科技项目五项:飞行区技术工作站建设、植物单一性鸟击防范探索研究、跑道隔离变压器深埋技术、猎鹰驯养驱鸟技术、沥青混凝土道面裂缝修补技术的实验,两项已顺利通过机场集团验收,一项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这些新举措的实行使得机场的安全运行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班组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9年班组成果获得了自治区优秀小组成果一等奖;2010年班组成果获得了自治区优秀小组成果三等奖;2010年自主研发的课题荣获国家级优秀称

号;2010年班组获得机场优秀项目管理小组及鸟击防范“优秀组织奖”称号;2011年班组成果获得了自治区优秀小组成果一等奖;2011年班组成果获得了自治区优秀小组成果一等奖.自治区优秀质量管理小组。2012年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

班组成员永远会牢记正是是科技创新为班组带来了所有的这些荣誉。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是根本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而企业的创新有赖于班组,伊宁机场飞行区“谦心”班组通过实践表明科技创新是一条引领班组建设的成功之路。

教研组建设的创新之路 第2篇

是浙江省宁波市创新农村“三资”管理模式、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宁波市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大局为上、体系为纲、执纪为民、创新为先、统筹为要、务实为贵”的要求和“观大势明方向、思全局促发展、重改革推创新、抓基层夯基础、强执行增绩效”的思路,力促反腐倡廉建设走创新之路,源头活水汹涌来。

一、整体推进,以创新之法构建体系

不久前,宁波市镇海区年第二季度廉情预警指数出炉。“廉情预警”测评范围涵盖了镇海区下属的个镇(街道)、部分区属单位、村(社区)、基层站所。第二季度的指数显示,家单位因个别党员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被“红色警告”,家单位因行政成本较高或者违反效能建设相关规定被放入了“橙色预警”行列,其他单位则显示为安全的“绿色”。测评之后,该区纪委下发了廉情预警告知书,要求相关单位针对问题做好整改工作,排除廉政风险隐患。

据宁波市纪委监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市纪检监察机关围绕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以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为主要内容,坚持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三位一体”,突出抓好基层廉洁工程、廉情预警等专项工作,取得了不少创新成果——

遵循项目建设规律,实行项目管理专业化;按照权力制约原则,实行项目监管分散化;坚持管办分离原则,实行资源配置市场化;根据政务公开要求,实行项目运行透明化;体现重在制度理念,实行项目运作规范化……在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工程建设领域,北仑区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加强政府投资监管和招投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积极构筑政府投资项目反腐“防火墙”,促进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优质、高效、廉洁。

在群众关注的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方面,该市出台了公务卡制度,在市本级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个区推行,使公务消费活动变得透明。每次花了多少、在哪里花的、怎么花的都一清二楚,堵住了公款私用、多开发票、报假账等。

加强对权力运行重点领域和重点人员的监督管理。通过设置廉情直报点,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通过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及时发现案件线索。同时,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使群众关心的干部选拔任用程序、政府采购和工程招投标等均在网上公开。

二、关口前移,以创新之举预防腐败

一家企业违规排污被发现,环保部门依法对其进行处理。这看似普通的一次执法,从执法人员立案到环保局领导审批,每一环节均被即时记录在宁波市纪委监察局的监控电脑上,填录时间自动生成,填录信息不可更改。这套系统刚开始运行的时候,一些职能部门负责人认为纪检监察机关的介入,似乎是对具体执行单位的不信任,但是几次执法过后,发现求情者少了、执法压力也减轻了,这才体会到电子监察系统的“妙处”和“威力”。

宁波市纪委监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市纪检监察机关按照“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权力运行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推进行政审批阳光化、选人用人阳光化、资源配置阳光化,有效遏制了相关领域腐败现象的发生。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该市率先推行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和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为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该市积极推行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全委会和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用人审计和公开评议、县(市、区)委书记用人行为离任检查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和约束了党委主要负责人的用人行为。

——在资源配置方面,该市不断创新和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土地招拍挂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较好地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在权力监督制约方面,该市探索建立纪委委员询问质询制度、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制度和领导干部廉情公示制度,一系列监督制度的“试水”受到社会各界肯定。

三、肃风正气,以创新之道纠风执纪

加强教研组建设走特色教研之路 第3篇

一、当前教研组建设的现状

1. 年级管理制带来的弊端

由于学校实行年级管理制, 不可避免地弱化了教研组的地位和作用, 这样, 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组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教研组评价走马观花

对教研组工作的评价, 一直是学校管理的难点。一方面, 学校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 活动缺乏监督和落实, 随意性比较大。另一方面, 学校在评价中单纯以教研活动的次数和活动材料来衡量教研组工作的实效, 缺乏对教研活动的深入指导分析。这些简单的评价方式挫伤了教研组组长的工作积极性, 导致教研组工作成效不大。

3. 教研组计划和制度落实不到位

教研组每学年、每学期都要制订教研组工作计划, 组员也据此制订个人的教学计划或发展目标。但由于这些“计划”或“发展目标”还只是停留在书面上, 而且制订出来待领导检查完后就上交存档, 用不了多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再从活动实效看, 教研组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和细致的统筹安排。有些教研组只是为了完成工作计划而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 没有明确的教研目标和详实的教研措施, 不能有的放矢地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组员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探讨和交流。

4. 教师的教研观念落后, 缺乏研究氛围

一是个别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不高, 认为教学就是上课、备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 教研活动是一种负担、一种任务。二是部分教师没有教研意识, 遇到教学问题, 往往意识不到其研究价值, 比如, 有些教师课堂效率低, 完不成教学任务, 就拼命要求增加课时, 很少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把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学校把教学成绩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 看重的是教师个体, 导致教师只关注自我成长, 很难与他人真诚交流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即使参与交流, 分析研讨也只是表面现象, 不愿作深入研究。

二、我校在教研组建设方面的几点有效做法

1. 改革学校管理模式

近年来, 我校逐步探讨实施了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共同推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加强教研组与年级组的交流、融通与整合, 实现信息共享, 最大程度地形成合力, 并行发展。年级组重视学生的教育和发展, 教研组重视教师的教研和发展, 使教师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2. 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以上学年综合成绩为重要依据, 优先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能团结群众的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 每年一聘, 明确工作职责和相应待遇, 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积极构建“教研 (备课) 组、年级组、班级教学组”一体化的“质量提高协作体”。以协作体目标达成为核心, 认真落实好三个年级在知识技能、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等方面的衔接。三是细化党员干部“三联、三到”制度 (三联:每人联系1个教研组、联系3~5名教师、联系6~10名学生。三到:到群众中去, 倾听教师的呼声;到班级中去,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到课堂中去, 研究教与学) 。四是加强全员培训, 深入推行“且学且行且思”的校本研训模式, 大力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千分行动计划》, 以有效教学理念、名师讲座和案例引领为依托, 重点做好打造有效课堂方法技巧的行动培训, 抓实《名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进头脑、进课堂, 通过“学点滴、行点滴、思点滴”, 把先进的理念和技巧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上。

3. 规范教研活动全过程

提供时间保障。教务处在学期初根据不同学科的需求, 每周安排2~3节课的固定时间用于各教研组活动。

完善教学工作超前规划与反思机制。我校把“打造优质学科”作为教学教研的一项重要工作系统规划, 制定了《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 以进一步推广教研组建设的成功经验, 教务干部对所负责的学科加强跟踪督导落实, 积极帮助教研组创建自己的特色与品牌, 提升学科教学水平。教研组开展了“每月至少一次的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搞好“四个研究”, 即课程标准研究、考试说明研究、考试试题研究、试卷评价研究;在备课组中开展了“每周1~2个工作重点、每周一次工作自查与反思、每周一次问题分析及建议”活动, 真正做到“月活动有主题、有计划、有总结, 周活动有主题、有记录、有典型个案反思”, 认真研究有效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 不能仅靠年级组的行政管理, 更要靠教研氛围的熏陶和专业引领。我校明确“五定六统一两发挥”的备课要求 (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定中心发言人;统一教学案、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重难点、统一练习题、统一单元测试;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发挥集体智慧) , 积极推行“一自备、二交流、三修正、四反思”备课程序, 稳步推广“集体备课、分工合作、个性互补、教案共享、改中应用”和“累记式”“添补式”备课, 向集体备课要质量。

积极开展“愉悦、高效课堂”构建活动。在各学科开展“学案导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形式的专题研讨基础上, 开展了课堂教学全员大比武活动, 并纳入课堂教学评估。学期初组织全体教师在认真学习学校印发的《有效、高效课堂技能技巧培训手册》, 以“八种课” (任课教师每周1~2节听评课, 业务干部每周2~3节推门课, 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每学期出示一节公开示范课, 每学期开展校内评优课, 各学科2~3次学科教学研究课, 组织教龄在5年以内、改任新学科教师举行汇报课, 每周二为课堂开放日, 期末复习、讲评课) 的研讨交流为主要手段, 开展了“课堂观察与会诊”活动, 以教研组为单位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观察会诊、经验与问题查摆, 让每位教师明确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强化课堂教学的评估与引领。期中阶段性诊断后开展了为期二个月的“三轮赛课”活动:每人一堂好课比武, 即备课组1~2节校级研究课, 教研组1~2节校级公开课。力求把高效课堂的学习内容转化到实际教育教学中, 引领教师人人争当课堂教学的“能手”, 人人争当教学成绩优秀的“高手”, 人人争当教学研究的“行家”, 人人争当教研 (备课) 组建设、班级建设和级部、学校建设的“管家”。

深入开展校本小专题研究。建立起“教师 (学生) 、班组 (学科组、班级组) 、学校 (级部、处室) ”三级校本小课题常态研究机制, 从身边的“小、真、实、急”的困惑或问题入手, 通过“发现问题—编制方案—行动研究—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 不断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 寻求具体工作的“一招一式”, 使教育科研“亲近教师、走进课堂、关注学生”, 使“研究+创新”成为教师的工作常态。

建立教研组“教学资源库”。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评比、征集等方式及时积累各类教案、课件、试题等, 完善学段、学科教学资源平台,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4. 积极探讨管理评价机制

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估办法。每次教研活动均按事先安排的任务交流近阶段的研究心得, 并收集相关材料, 意在促使教师根据教学实际, 充分地解析教材、利用各种可用资源组织教学, 及时分析教学的收获与不足。教研组把研究心得上交情况纳入教师教研活动评价方案, 既巧妙地促成了教师个人学习与反思、写作习惯的养成, 又依靠学校管理制度积累了教研资源与信息。

实施教研 (备课) 组捆绑式评价。在建立教师教学常规工作评价机制的同时, 变教师的个体评价为教研 (备课) 组的整体捆绑式评价。我校建立了教学质量班级、备课组目标管理与捆绑考核评价机制, 将各年级备课组成绩与参照学校整体比较情况纳入每位组员的个人考核, 定期评选校级“优秀教研 (备课) 组”“优秀课题组”等, 积极打造“和谐奋进、集体创优”为核心的学习型团队文化建设品牌。

教研组建设的创新之路 第4篇

没有独立的品德教研组,尽管队伍庞大,关注的教师却不多,投入的教师就更少。面对一时半会改变不了的客观状况,作为一个最普通的一线品德教研员,我能做什么?

简单地说,我努力让自己身边尽可能地多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进而尽可能地多一些单独的校级品德教研组,以使乐于教这门课、乐于研究这门课的教师团队不断壮大。

一、从无人到有人

有人好办事。那么,人从哪里来?

第一,根据学校状况,通过各种机会、途径,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寻找、去发现;第二,想方设法让老师感觉到自己属于这个品德团队,品德团队跟自己息息相关,帮助他们形成课程归属感。一旦有了归属感,接下来的事情都会比较好办;第三,搭建不同层次的教研平台,抓住各种契机,促努力,促提升。同时,要在活动中留住人心,在活动中聚集人气,让乐于教学、乐于教研的老师体验快乐,尽力帮助他们“出人头地”。

比如,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发现某所农村中心小学终于来了一位年轻女老师。活动后,我主动向该校校长了解她的情况,提出想去听听她的课。听课交流后,我知道这位老师对品德课还是有兴趣的。于是,我一方面跟校长商量,希望以后多让她出来参与学习和交流,做到相对稳定;一方面主动跟她保持联系,鼓励她,并给她提供各种资料,带她认识品德教研队伍中的骨干等。

一年以后,这位老师在区优质课比赛及杭州市论文评比中获奖,07年成为了区第十一届教坛新秀。看到一个老师慢慢成为优秀的品德老师,成了品德教研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感觉真是挺好的。

在学校的支持下,该中心小学品德教研组从综合组里独立出来,这位年轻老师自然成了教研组长,校本教研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

目前,我区品德课程已有一支相对比较精干的队伍,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教学研究,在杭州市乃至浙江省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从有人到有组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学校特别是辅导站的支持下,大多数学校单独成立了品德教研组。品德教研组的数量从05年的22所,增至07年的45所,约90%的学校成立了单独的品德教研组,做到了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计划,基本保证了品德课程教研活动的正常化。

三、从有“组”到有“团队”

让学校单独成立品德教研组,设置一个组长,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要把形式上的教研组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教研团队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因为“团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组”或“群体”,其成员必须要有共同愿望、共同目标,是能协调一致的、和谐优秀的“组”或“群体”。

为此,我主要采取了两个对策:

策略一:培训组长,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学业务水平和教研工作智慧。

培训主要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

所谓集中培训,即一学期开展一次,截止目前已开展了5个学期。

如,07年5月在余杭二小组织的集中培训,其主题是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策划,采用现场展示、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早在上一次集中培训活动中,我就宣布了本次的活动方案,要求每个组长提前将一次自己满意的、真实的校本教研活动总结发到我的邮箱,包括活动的组织策划、展开情况、活动效果、改进办法等,由我选择有代表性的活动总结,帮助其提炼、修改,在活动中作为发言交流,其他的则进行书面交流。

活动中,余杭二小通过发言介绍和现场展示,向大家介绍了一次富有实效的、比较成功的校本教研活动,即如何解决品德课程教研活动难开展的问题,其基本策略是:将教研活动变成一个“长作业”,从提炼主题到展示研讨,后续研究,历时数月;教研活动中教师有“活”有“动”——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漫谈式研讨中生成观点和问题,并能有参与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教研活动“动而不散”——通过前期准备与研讨过程中的“任务导引”,扣紧了教师的需要和可能的发展区;教研活动“余音绕梁”——让每次活动都有一个观点的积累,重视后续研究环节,关注教师行为的跟进。

其他交流材料也都围绕活动的组织策划进行,大家在交流中分享,在分享中获得了启示。

而分散培训则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主要是现场指导教学,帮助策划和组织教研活动,提供资料,牵线搭桥,帮助新组长认识区里有经验的老组长,促进学习、交流、提高等等。

策略二:部分先行,主要目的则是降低工作难度,减小工作压力。

所谓“部分先行”,就是明确建议组长根据学校实际采取由点到面的工作方法,先把对品德课程有兴趣的部分老师组织起来,相对固定地开展品德教研活动,成为“核心组”,领先基本组的老师一步,然后在推进中逐步扩大核心组成员。

如:我区规模比较大的实验小学,共有47个品德老师,一下子要求全员参与品德教研的确有一定困难。于是,学校决定从几个人的小团队先行,让核心组成员在学校教研中起引领示范作用,要求基本组教师学习、消化、运用核心组的研究成果,使团队逐步壮大。

这样从实际出发,切切实实降低了教研组长的工作难度,减轻了工作压力。就目前来看,效果还是明显的。很多学校已有相对稳定的品德教研团队,其核心组成员也呈上升之势。

当然,“部分先行”只是目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面对现实教研工作中遭遇的种种尴尬,我仍充满信心,继续前行……

教研组建设的创新之路 第5篇

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活跃的`生产力.云南机场集团,以自主研发为主,敢于变革,勇于创新,经过5年的努力,完成了多项信息化建设项目.

作 者:秦秀琼  作者单位:云南机场集团战略发展部,云南,昆明,650200 刊 名:云南科技管理 英文刊名:YUNNAN KEJI GUANLI 年,卷(期): 21(4) 分类号:V2 U8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机场建设  

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 第6篇

校本教研,其实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学校是研究的基地,教师是研究的主体,教室就是教研室。研究的起点是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的归宿是解决这些问题。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校本教研,对教师而言,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学校而言,是保证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对课程改革而言,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

校本教研对于农村中学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农村中学在师资、条件上相对薄弱,而且面广量大。要使校本教研得到较好落实很不容易。

我们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2003年开始校本教研以来对此深有体会。开始选题过大,形式化、盲目性使研究半途而废;随后有了适当的主题,但成因分析不足,理论依据不强,造成研究效果不佳。2004年下学期开学,我们分析成因,认为校本教研属于新事物,值得借鉴的经验少;教师认识不够深刻,校本教研效果差。为了体现校本教研的以校为本、体现科研、需要依托、需要依靠、形成网络的特征,我们在全镇“三级教研网络”的实施中,总结出了“以学校为主体、以区域为依托、以教研部门为依靠、以网络为平台”的有效校本教研之路。

一、以学校为主体

校本教研它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校本教研的目的就是解决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学术研究;也就是在我们现有教师的水平上研究解决一些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小问题,而不是研究那些专家研究起来还觉得困难的大问题。所以校本教研要以学校为主体。在这点上,我们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步:征集、归类、对比、筛选问题。

我们的做法是,要求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后进行反思,对于自

3.每位教师对主题研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后或产生的新的问题、新的疑惑时积极反思,再次学习,制定新的策略,深化主题研究。

这样,每位教师在相关的主题上各有突破,学校期末汇总成为“经验”,作为以后借鉴。

二、以区域为依托

一个学校教师的能力有限,许多问题的解决要依托其他兄弟学校的支持,只有形成一个教研网络才能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镇开展了镇本教研活动,学校可以在镇本教研中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征得兄弟学校支持;也可以展示研究成果,让兄弟学校借鉴。

三、以教研部门为依靠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难免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在研究过程中感到困惑,一些现象解释不清,为了少走弯路或进入误区,这就需要及时反馈研究情况和存在问题,得到教研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

去年下期开学,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现状,我们组织全校语文教师进行成因分析,一致认为是学生预习不到位造成的,最后经过商讨、论证,拟定“三环节”教学法,即:功夫用在课前,讲读放在课中,积累重在课后。通过半年的实验,全校学生的语文素质普遍有所提高,并且学生课外知识面也广了。

四、以网络教研为拓展平台

一本刊物与我的教研之路 第7篇

苏延清

上世纪80年代末,师范毕业的我被分配到定西县北部山区一所偏僻的八年制学校任教,当时,我成了那所学校有史以来唯一的师范“高材生”。

初为人师,我就被“委以重任”:开学报到那天,老校长郑重其事地把学校图书仪器室的钥匙放到我的手中。叫名字是图书仪器室,其实,里面的陈设十分简陋;一台学生电源、一台电流表、一台电压表、几个三角尺和圆规和可怜巴巴的100余册图书。

第二天,正当我心怀忐忑与失望整理图书仪器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了一摞崭新的《甘肃教育》,足有50余本。顿时,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记得上师范三年级的时候教我们语文的老师名叫武玉鹏,他擅长写作,曾有几篇文章发表在《甘肃教育》、《飞天》、《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上。因此我们许多同学对他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更有甚者希望节假日给他家干干家务,顺便借几本他收藏的各种图书,而能够听他关于写作方面的“真传”,几乎成了我们几个 “热血青年”的奢望。就是这位我们心中的“偶像”在一次语文课上告诉我们:“„„建议大家以后在教学中遇到困惑的时候,不妨翻翻《甘肃教育》„„”。从那刻起,《甘肃教育》这本杂志就令我心驰神往。没想到如今得来竟然这般“不费功夫”,我如获至宝。

那时,农村学校的老师晚上放学后大多各自回家,偌大的校园里经常只有我一个人独守。乡村的夜晚十分宁静,夜幕降临时分,每当感到寂寞时,我便打开《甘肃教育》,独坐在煤油灯下,徜徉于《甘肃教育》这一百花园中,品味着一篇篇文字优美的教育教学论文,研读着一个个成功的教学案例,不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反复揣摩。我总是在努力寻找着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日积月累,读得多了,视野自然开阔起来,不知不觉中我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了较大的长进。

毕业后的第二学期,我代表学校参加了学区举行的“优质课比赛”,由于我的课堂设计新颖,教法独特,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受到 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捧着烫金的获奖证书,我内心发出由衷的感叹:“《甘肃教育》,谢谢您!”

在那时,大多数乡村学校教师的精神生活是极其单调的,而我的精神生活却因有了《甘肃教育》而变得丰富多彩。

记忆犹新,那是1997年10月的一天,邮递员送来了一份来自甘肃教育社的特殊信函,惊喜万分的我迫不及待的打开它: “……你的稿件《对贫困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的再认识》,经编委会审阅,决定在1998年第1期《甘肃教育》上刊用,请勿投它刊……”,整个采稿通知都是高尚老师手写的。

顷刻间,几个要好的同事把这“喜人”的消息传遍了校园,年近六旬的老校长亲自跑进我的宿舍,紧紧握住我的手:“难得呀!难得,在我们山村里真的难得!”

放学后,同事们早已挤满了我的宿舍。我从学校附近的小卖部里 “背”来了一箱牛肉罐头、一箱红川大曲酒和一条白沙烟,一下子花去我半月的工资。“贺宴”一直进行到凌晨3点,从来“滴酒不沾”的我,也第一次尝到了醉酒的滋味!

那年春节之后,年味未尽之时,我就欣喜地收到了散发着油墨清香并刊有我拙稿的《甘肃教育》。自此,《甘肃教育》伴我走上新的历程,我开始了艰辛而又幸福的教研写作之路。

2003年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为了让每个实验区的教师尽快地掌握新课程的理念,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自上而下的逐级培训。那学期,我刚刚调进城区学校,没有机会参加国家、省、市级的培训。新学期初,在学校举行的校本教研会上,我代表教研组作了题为《走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几个误区》的发言,列举了时下新课程实施中教案书写、板书设计、学生活动、作业布置以及考试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错误做法,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没想到,我的发言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参会教师的充分肯定。

其实,我的发言稿中许多观点都是研读了当时几期的《甘肃教育》上的教改文章后整理而成的,是《甘肃教育》再一次帮我在人才济济的城区学校有了一席立足之地。一年后,学校成立了教研室,我成了教研室的一员,并负责学校校报的编辑工作。

十多年来,我坚持撰写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文章,先后在《甘肃教育》、《地理 教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学生学习报》、《新课程》、《学习方法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还参与了多部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被多家报刊聘为 特约撰稿人。同时,针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撰写了100余篇近10万字的教育杂谈(随笔、言论),分别发表于《甘肃日报》、《未来导报》(原《甘肃教育报》)、《人民之声报》、《民主协商报》、《定西日报》等报刊杂志,并有多篇文章在各类评比中获奖。

天道酬勤。十多年来,我先后被评为 “定西县青年教学能手”、“定西地区青年教学能手”、“定西市骨干教师”和市、区 “学科带头人”。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青春难再,工作岗位几易,20多年来,唯一不变的是我对《甘肃教育》的那份钟情。

教研组建设的创新之路 第8篇

(1) 创新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高风险, 赣州中心城区的“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 成功后必将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是它需要选择一个最佳路径, 不能走风险极大的纯粹创新之路, 要走模仿创新之路, 只有模仿创新才能把“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的风险降低至最小。

创新是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 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它有四层含义:第一, 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二, 更新, 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替换;第三, 创造新的东西, 就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第四, 改变, 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

创新最重要的特征是:新颖独特;高风险;高回报。

创新不容易:第一, 创新意味着改变, 所谓推陈出新、气象万千、焕然一新, 无不是诉说着一个“变”字;第二, 创新意味着付出, 因为惯性作用, 没有外力是不可能有改变的, 这个外力就是创新者的付出;第三, 创新意味着风险, 常理都说,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但创新的付出却可能收获一份失败的回报。因为创新确实不容易, 所以, 总是在创新前面加上“积极”、“勇于”、“大胆”之类的形容词。

创新的上述涵义意味着赣州中心城区的“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成功后必将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是它需要“积极”、“勇于”、“大胆”的创新精神, 需要借助强大的外部力量推动, 需要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无论古今、无论中外, 文化的变革是最艰难、最艰辛的变革, 文化创新必须要有的大付出却也可能反会收获一份汗水加遗憾。

因此, 赣州中心城区的“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在战略上既要有必胜的信心, 同时在战术上需要规避风险。创新一定要有风险意识, 但应该如何规避风险呢?“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要走模仿创新之路, 而不是要走纯粹创新之路, 只有模仿创新才能把“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的风险降低至最小。

(2) 从目前现状看, 赣州中心城区的“宋城文化”在全国的排位并不是最强、最好。既然如此, 这就面临着一个落后者要比学赶超先进者的问题, 也即赣州中心城区“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的“创新”面临着一个需要向先进者学习模仿创新的问题, 因此, 赣州中心城区的“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的最佳途径是走模仿创新之路。

据笔者所知, 全国称之为宋城者有河南开封、浙江杭州和江西赣州, 此外还有河南商丘、甘肃定西。但真正可以冠称具有宋城文化、可以和宋城文化沾得上边的, 目前来看, 只有河南开封、浙江杭州和江西赣州。

如果深入调查研究开封、杭州、赣州这三座城市, 宋城文化气息最强的是杭州, 第二是赣州, 最弱的是开封。这是笔者在查阅探究这三座城市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所得出的一个结论。

既然赣州中心城区的“宋城文化”目前在全国的排位并不是最强、最好, 这就面临着一个落后者要比学赶超先进者的问题, 也即赣州中心城区的“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的“创新”面临着一个需要向先进者学习模仿创新的问题, 因此, 赣州中心城区的“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的最佳途径是走模仿创新之路。

其模仿创新的对象, 首选的最大目标是杭州, 因为杭州的“宋城文化”总体上远超赣州。其次是开封、商丘、定西。

为何开封、商丘、定西也是赣州模仿创新的目标?因为模仿创新意味着模仿者还可以旁观同一水平或比自己落后者的试验产品, 然后从中学习借鉴, 借此防范代价高昂的错误。

模仿创新认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任何先进者都会有遗憾欠缺和瘕疵, 任何落后者都会有它的淘金之处。

(3) 没有任何一种创新是建立在毫无依据的基础上的, 任何一种创新实际上都是遵循着模仿、消化、吸收、创新这一过程的, 但自觉、主动地模仿创新可以创造出更巨大的进步, 因为模仿可以节约研讨和开发的成本, 减少各个环节的巨额投入, 而这些巨额耗用, 本来是必须发生的, 但因为模仿的存在, 就已经由先进的开创者全额承担了。

模仿创新是指落后者在模仿学习率先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思想与行为、经验与技术、方法与设施等一系列成功因素的基础上再行谋求改革创新, 从而达到跨越式赶超率先成功者之目的。

可能有些专家学者及领导会认为, 模仿者是一种亦步亦趋的角色, 因为拿不出原创的东西, 无奈之下, 只好去模仿别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模仿本身就包含着创新, 模仿是对创新的精确复制或者粗略仿制, 与创新一样, 是落后者走向成功的关键, 特别是当模仿与创新二者密切轮回操作, 当更加突出创新时, 会更加有利于落后者的快速发展。

精明的模仿者可以创造出巨大的进步, 因为模仿可以节约研讨和开发的成本, 减少各个环节的巨额投入, 而这些巨额耗用, 本来是必须发生的, 但因为模仿的存在, 就已经由先进的开创者全额承担了。另外, 模仿者还可以旁观别人的试验产品, 然后从中学习, 借此防范代价高昂的错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任何先进者都会有遗憾欠缺和瘕疵, 任何落后者都会有它的可淘金之处。请注意:“落后者”, 包括整体落后、部分落后、细节落后三种形态, 对“落后者”的“落后”要区分主干与枝叶;“先进者”, 也包括整体先进、部分先进、细节先进三种形态, 对“先进者”的“先进”也要区分主干与枝叶。

可能有些专家学者及领导还会认为, 我们的工作就是创新, 不需要模仿,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 没有任何一种创新是建立在毫无依据的基础上的, 任何一种创新实际上都遵循着模仿、消化、吸收、创新这一过程的, 之所以要特别提出模仿创新, 是要让人们在创新中更加明确重视模仿的意义, 更加明确其中的模仿目标, 由不自觉、不主动的模仿变成自觉、主动的模仿。

(4) 赣州中心城区的“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如果走模仿创新之路, 则可以较快捷地与杭州的宋城文化并驾齐驱, 至少也可以缩减与杭州宋城文化之间的差距。其模仿创新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其一, 寻找出杭州宋城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其二, 模仿杭州宋城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其三, 在模仿杭州宋城文化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 依据赣州中心城区自身原有的比较优势 (原有的核心竞争力) 进行创新 (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

杭州宋城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手笔对宋城景区宋代营造法式的综合性开发。宋城是依据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而建, 无论是整体布局、建筑结构, 还是细节特色等都尽量还原宋代都市原貌, 怪街、市井街、宋城河、千年古樟、九龙广场、城楼广场、文化广场、聊斋惊魂、南宋风情街等景点一步一景。城内斗拱飞檐、车水马龙, 精彩丰富的民俗活动真实再现了宋代都市汴京的繁华景象。二是用宋代节庆活动助燃旅游市场。杭州宋城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地, 市井街内打铁铺、棉花铺、酒坊、染坊、陶泥坊、特色小吃等七十二行老作坊鳞次栉比, 越剧、木偶戏、皮影戏、布袋木偶、铜锣说书、街头杂耍、燕青打擂、捉拿武松等表演此起彼伏, 尤其是王员外家小姐抛绣球招婿表演更是闻名遐迩, 新春庙会、火把节、泼水节、桂花节四大节庆活动精彩纷呈。三是多元化融资, 充实壮大市场营销合力。杭州出台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宋城集团从白手起家, 到行业先锋, 刺激了众多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发;同时, 多家主题公园的共同开发和管理,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宋城整合营销模式。赣州中心城区应在模仿杭州宋城文化核心竞争力的三大过程中, 依据赣州中心城区自身原有的比较优势 (原有的核心竞争力) 进行创新 (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

(5) 赣州中心城区的“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如果走模仿创新之路, 还可以较快捷地将开封、商丘、定西等地的宋城文化甩出更大的距离。针对落后者, 其模仿创新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其一, 研究甄别开封、商丘、定西等地的宋城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其二, 研究甄别开封、商丘、定西等地的阻碍宋城文化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原因, 其三, 在模仿与汲取教训的过程中, 依据赣州中心城区自身原有的比较优势 (原有的核心竞争力) 进行创新 (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

开封的宋城文化主要体现在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龙亭湖西岸的宋代文化主题公园, 它是以画家张择端的写实画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 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为建设标准, 以宋朝市井文化、民俗风情、皇家园林和古代娱乐为题材, 以游客参与体验为特点的文化主题公园。集中再现原图风物景观的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 再现了世界闻名的古都汴京千年繁华的胜景。2009年, 清明上河园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座以绘画作品为原型的仿古主题公园, 是国家黄河黄金旅游专线重点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基地。商丘的宋城文化主要体现在文化名片上, 它是南宋等都城建都地之一, 是中国火文化、三商文化、两宋文化、汉梁文化、葛天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孔祖文化、庄子文化、木兰文化、旅游文化、酒文化、授时文化的发源地。但这些只是文献记载而已, 并无实物。位于商丘市主城区南部有个宋城公园, 冠名为宋城, 实际上只不过是以植物景观为主的生态社区公园。定西的宋城文化主要体现在安西与平西宋城遗迹, 位于定西市安定区, 安西城平面呈正方形, 边长336米, 残高10米, 平西城平面略呈长方形, 东西长360米, 南北长345米, 残高12米。2003年, 安西与平西古城都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 定西的宋城遗迹仍然处于原生状态。赣州应在模仿与汲取开封、商丘等地经验与教训的过程中, 依据赣州中心城区自身原有的比较优势 (原有的核心竞争力) 进行创新 (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

(6) 赣州中心城区的“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如果走模仿创新之路, 可以较快捷地提高赣州中心城区的宋城文化的生产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赣州中心城区的“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 其本质是一个要努力建设宋城文化的生产力的问题, 不少学者认为:生产力是由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模仿能力决定的, 生产力的公式为:生产力= (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模仿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 模仿创新已经是赣州中心城区“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的一条必由之路了。

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国家、地区乃至企业的经济活动中, 文化因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大, 这都充分说明经济的竞争、商品的竞争越来越多地凝结在商品的文化力竞争上。可以说, 文化贫瘠的经济不可能有持久发展的动力, 不注重文化的经济最终必然丧失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 赣州中心城区的“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 其本质是一个要努力建设宋城文化的生产力的问题, 不少学者认为:生产力是由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模仿能力决定的, 生产力的公式为:生产力= (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模仿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 模仿创新已经是赣州中心城区“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的一条必由之路了。在模仿创新中要善于运用经济学的规律, 分析和看待赣州“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比如:一是要运用供求平衡规律进一步做大赣州宋城文化的需求市场, 当务之急是要把需求市场做大;二是要运用市场失灵理论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的重要作用, 要善于克服“市场不灵”的弊端, 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加强管理、投资和经营, 实现模仿创新的效益最大化。

总而言之, 创新有高风险, 只有模仿创新才能把风险降低至最小;赣州中心城区“宋城文化”在全国的排位也决定了“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的最佳途径要走模仿创新之路;任何一种创新实际上都遵循着模仿、消化、吸收、创新这一过程的, 但自觉、主动地模仿创新可以创造出更巨大的进步;赣州中心城区的“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如果走模仿创新之路, 则可以较快捷地与杭州的宋城文化并驾齐驱, 可以较快捷地将开封、商丘、定西等地的宋城文化甩出更大的距离, 还可以较快捷地提高赣州中心城区宋城文化的生产力, 从生产力这个角度来看, 模仿创新已经是赣州中心城区“宋城文化创新区建设”的一条必由之路了。

参考文献

[1]习小林, 钟德智.模仿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内容与困难[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 .

上一篇:《怒吼吧,黄河》优秀教学反思下一篇:行政管理学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