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为秋雨的小学作文

2024-05-30

题目为秋雨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

题目为秋雨的小学作文 第1篇

秋姑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秋之门。红枫叶,染红了草原。金黄的叶子,小麦黄的草,像金黄色的水溶性染料在水中缓缓绽放,这美丽的风景,你可以想象。红枫叶,麦黄的草,蓝天,还有我们幸福的心。我从地上捡起一片金黄色的银杏叶,拿回家,轻轻地放在鼻子前,仔细地闻了闻。优雅、清新、精致,这些词逐渐在我的脑海中产生。

秋天的稻草被火焚烧,红色的天空是秋天。我爱秋天,更爱那秋韵。秋天不像春天那么优雅,不像夏天那么温暖,不像冬天铺着一条巨大的银毯。秋天有她独特的魅力,我们需要慢慢品味。秋天是迷人的,有丰盛的果实,甜美的葡萄汁,优美的花朵,当然还有无与伦比的风景。

秋天的颜色:唐代诗人王绩有一首诗:“树木皆在秋天,山和山都在夕阳中。”。虽然它描绘了枯黄的树叶和落日的余晖,但景物与天空结合的景色无疑令人惊叹。”夕阳云与孤鸟同飞,秋水与天空同色。”这是王勃对水与天空的描述。这是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这真是最自然的挖掘工作。秋天的景色,不管怎样,我印象深刻,你呢?

秋天的景色——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农夫的叔叔在果园里提着一个果篮,踮着脚尖,用手摘着秋天的果实。蜜蜂忙,蝴蝶忙,我当然不能闲着。我喜欢在果园里忙碌,我会帮一帮叔叔,摘水果。回家后,吃着自己硕果累累,心里甜滋滋的。因为这是我们自己劳动的成果。

秋天的`声音——在普通人眼里,秋天是无声的。然而,在我看来,秋天是有声音的。只需要我们仔细听。秋天,当我们走在这么大的森林里,仔细听,落叶有声音。每一片叶子都是大自然赋予的生命。和人类一样,他们有生有死。秋天是他们即将离开的时候,所以他们会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些只属于他们的东西。秋天的风柔和而舒适。它在我们耳边告诉我们秋天的童话故事。

当银色的毯子覆盖大地时,秋姑娘轻轻地关上了秋天的门。当下一个秋天,她会悄悄地走进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视野。

题目为秋雨的小学作文 第2篇

I exercise everyday, usually when I come home from school .And eating habits are pretty good. I try to lot of vegetabIes ,usually ten to eIeven times a week.And I eat fruit everyday and I drnk milk everyday. Ofcourse,I love junkfood too, but I try to eat it only once a week.Oh,and Isleep nine hours every night. So you see,I look after my health lifestyle helps me get good grades.

Good food exercise help me to study better.

我每天都锻炼身体,通常当我从学校回家时,饮食习惯相当好。我想很多的蔬菜,通常为十~11倍一个星期。我每天吃水果,我每天都喝牛奶。当然,我也喜欢垃圾食品,但我尽量一周只吃一次。哦,每天晚上睡九小时。所以你看,我照顾我的健康生活方式帮助我取得好成绩。

题目为秋雨的小学作文 第3篇

关键词:余秋雨,苦旅,文明,历史,文化

在现今,余秋雨无疑是全球各华人社区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他的《文化苦旅》在巴金先生主编的《收获》杂志上连载,不仅奠定了文革之后新时期文化散文的创作根基,同时也使文化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他曾说 :“近年来在学术上想得最多的是以中国文化史为背景的中国文化人格。因此,一接触山水,就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在这方面的感悟投注上去了。”[1]余秋雨以他深沉的文化情思,把历史感悟、文化关怀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对于文化,他不奢望有什么祝祈,但毕竟是有着希冀与期待的,他“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2]。多情而苦涩的心灵与斑驳历史文化的碰撞,到底给了余秋雨怎样的沉郁风骨与苦旅情结?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到底又让余秋雨产生了怎样的思考与企盼?他的“苦旅”情结,笃行于文明、历史、文化的层面之上,他以一位文化精英的睿思和学者的洞见,独行于历史的峰峦,凝眸王朝的背影,与历史精魂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

一、踏访千年足迹,捡拾文明碎片

80年代后期,余秋雨抑或是出于心理上多种年龄的叠加,有着对儿时奔跑于山路的渴望,抑或是出于对“书斋著作”与“文化现实”脱节而产生的困苦。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时期他最终选择离开案头,开始漫长“田野式创作”的目的只有一个,去到那些文人先辈曾经驻留的地方,找寻文化的遗留,找寻文明的碎片。他从祖国大西北,转到西南蜀地,再走笔吴越春秋,最后以境外南洋的丛塚作结。他就那样“边走边想,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边地旅舍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的所在,把刚刚写下的那点东西寄走……”[3]

余秋雨独自一人出行,独自一人进入远山远水,独自一人进入文化腹地,独自一人默默无言地面对默默无言的土地,这所谓的“孤旅”,也许正是“苦旅”的最初由来。台湾老作家欧阳子在分析《文化苦旅》时,曾经精到地点出了余秋雨“苦旅”的含义。她认为《文化苦旅》的“表面意思,当就是作者浪迹天涯,一站又一站地走访‘人文山水 ',行行止止,风尘仆仆,劳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涩的感想,故谓之‘文化苦旅 '。”[4]

“走惯了远路的三毛唱道‘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 '没有人能告诉我,我悄悄出发了。”[5]余秋雨这样说着,带着李白在轻舟上的希冀和陆游在毛驴上的怀想,走过一个又一个地方,他就如同一位虔诚的僧人那样义无反顾,为着尘世的救赎和佛门的普度,芒鞋破钵,苦行佛陀。在面对已有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他驻足写下《白发苏州》。通过历史,他看到吴越混战,看到百姓的苦难,看到“馆娃宫”里的西施,看到苏州人的委屈。“苏州城,是苏州文化静谧的后院。”[6]他要道出苏州的见识与度量,但他同时又感到困惑,困惑人类最早的城邑之一,会不会、应不应消失在后生晚辈的竞争之中?时髦的年轻人,还能不能保存苏州风韵的核心?余秋雨害怕现代文明掩埋苏州厚实的灵魂,他想要保留苏州城的古老文明,保留它的从容与宁静。

余秋雨跋远山、涉远水,踏访千年足迹,在古人的步履之上怀想超越时空的祝祈,在无言的冥想之后举起驱散愚昧阴霾的火炬。《道士塔》是《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当余秋雨走进被王道士请人刷白了的洞窟中,他低声哀求。莫高窟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象,就像王道士木然的痴笑一般,让他几次梦醒难寐。他对这笔文化重债好恨、好恨!几摞银元,就像“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7],悄悄换走了祖先留给我们的馈赠。在凄艳的莫高窟门外,在王圆箓的圆寂塔前,余秋雨仿佛看见装满经书的牛车走出大漠,他那嘶哑的声音在竭力呼喊,企图阻止那双罪恶的手。残破不堪的洞窟,是一个古老民族滴血的伤口。昔日的荣光,像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像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战栗。历史的进程常常与蒙昧、野蛮相伴,最终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当余秋雨在历史遗迹之中捡拾文明的碎片时,他有过恼怒,有过悲哀,有过惋惜。但他还是期待,期待那碎成了碎片而依然发亮的文明的出现,就如同家乡上林湖中破碎的陶片,但这一次他不会选择丢弃。

《文化苦旅》的基调沉重而苦涩,这到底是因为什么样的文化指令,让余秋雨对那片土地、那个时代坐立不安?“雷达把新时期文学概括为重塑民族灵魂,这是对的。再深化一下,这个‘灵魂’是什么,不就是余秋雨苦苦寻找的‘远年的灵魂’,不就是民族深层的精神和文明么。”[8]文化的苦旅就是文明的苦旅,余秋雨将那些“远年的灵魂”唤醒,用自己的生命对晤,为的只是在现世将文明保留。“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为它呼喊几声”[9],哪怕是徒手开辟荒草掩埋的路途,走上万里沙地。

二、提携万卷文书,补缀历史沧桑

余秋雨有着古代文人一脉相承的对民族文化、历史使命、文明传播的强烈忧患意识和忧切的文化良知。他相信有一种神秘的“人格传递”,融入到山水大地、风土人情之中,无形而悠长。特别是他一直引以为傲的余姚籍文化大师们,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都是姚江的儿子,都是河姆渡的后裔。这样的传递促使余秋雨找寻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通过文人先辈的典籍,将历史的沧桑补缀。但就像修书人看到残破文书时的痛心,他面对历史遗迹时的心境也可谓悲凉凄切。

作为历代文人的子孙,他带着先辈的企盼熟读诗书,渴望有一天能够将他们的夙愿,放回心的归处。文革那些年,余秋雨在一天的劳累之后,凑着蚊帐中昏黄的灯光,翻看着曹雪芹的著作,感受人世间似乎还存在的些许的温暖与欢乐。文革后期回乡养病,在蒋经国先生早年的读书室里,他全身心地钻入到《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万有文库》等大量旧书经典中。到了切切实实谋生的而立之年,他潜行在13平米的小房子里,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四部戏剧文化史论专著,这期间所接触到的大量史论著作,都为余秋雨历史文化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来自书籍的供养,为余秋雨提供了广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眼光,让他能够在宏阔的视野上进行文化涉猎。当然,也正是基于对历史的了解,他对历史文人更有着感同身受的情怀。

待到不惑之年,余秋雨终于提携万卷文书,开始了补缀历史沧桑的苦旅。他客寄柳州,在柳侯祠的回廊中,静听自己的脚步声,追忆宗元客死南荒的文豪悲哀 ;他南下蜀地,在急流浩荡的都江堰,为“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10]而感叹,遥远的缔造者的面容渐渐清晰 ;他梦临西湖,在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上,倾听着“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吟诵,讲述着苏小小背后的垂泪人生,感叹着无惧于死的白娘子形象 ;他忆起水乡,在笃笃的船帮声中,在欸乃的橹声中,手持张岱的《夜航船》,心头却卷起幻想的波澜 ;他远走南洋,在冷僻安静的坟地里,巡睃着一个又一个藏在这片泥土下的故事,他说那个地方,“神秘得像寓言,抽象得像梦境”[11]。走过那么多的路,他的心总是被山水扇动得疯疯癫癫,面对过去的历史他有着说不尽的惭愧。美好的山水啊,它接纳了历代多少文人无可奈何的叹息,悠长的山风和流水寄托的是无尽的哀怨啊!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转变成对历史的无奈”[12]。余秋雨在山水风物之间,寻绎历史积淀,延展文化情怀,慨叹人文心理,试图以对历史的冥想和洞见的阐释来补缀历史的沧桑。《风雨天一阁》是余秋雨描写家乡藏书楼——天一阁的历史文化散文,从中讲述了天一阁这一文化奇迹的古今历程,包括它的产生,它的保存,它的世代守护,以及它近代的遭遇。余秋雨在钦佩范钦强健人格和范氏家族不移意志的同时,也着实为天一阁近代的浩劫而悲哀。中国文化的保存和流传的艰苦历程,是何等的悲怆与神圣!脆薄的纸页经不起野蛮战火的焚烧,经不起人类贪婪的欲望。余秋雨小心翼翼地登上楼梯,颤巍巍地捧起书阁中取出的书函,面对这数百年苦役的结晶,他的双手是沉重的,面对苍老文化屈辱的遭遇,他的心情是沉重的。

余秋雨对于历来文人学者珍视的文化,在近代遭遇所谓文明产物的摧毁而痛心,强烈的文化良知促使他完成文化人世纪性精神引渡的使命,延续肇始于鲁迅“拯救国民性”的命题。他徘徊于悠长历史的坎坷命运,低沉、忧伤的心绪成为他一种固有的情结。每到一处,他强烈的使命感自然而然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现代社会太多的弊病,堵塞了历史文明的涌流。当然,也正是因为余秋雨对于历史沧桑强烈的苦涩情怀,他在挖掘历史时所体现的历史向度、历史价值,也让儒雅、高格、修养,因为历史的厚重而流露在云水间。历史因他而鲜活,他也因历史而变得博大。

三、探索生命潜能,抚慰文化灵魂

可以说,余秋雨这般跋远山、涉远水,所要找的,即是文化的灵魂。为了能够读懂山水风物的文化内涵,余秋雨探索着自身生命的潜能。当他抚摸历史痛处的时候,文化灵魂也终于在喘息之间得到安慰。“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13],然而那些地方,有多少去的游人能真正读懂它们封存的文化?又有多少文人会走出书斋,走进远山远水,给予文化灵魂以抚慰?这样的人少之又少,也许大地已经等待了几百年,等来的许是修缮,许是成为废墟。

在这长长的跋涉之路上,余秋雨好似一位身着长衫的文人,一路走来。在他脚步停留的地方,他惊叹,他惆怅,他沧桑,他苦涩!在《文化苦旅》中,有一篇名叫作《狼山脚下》的文章,苍劲之中不乏文雅。在南通狼山东麓,余秋雨找到了猜测了千年的骆宾王墓,冷僻的墓茔,甚感悲凉。投笔从戎的文学天才,在起兵失败之后,竟然躲到了这里。一抔黄土,半截石碑,也可想初唐的这一才子晚年的孤寂与落破。余秋雨俯下身来,默读碑文,悉听一声长叹。若是骆宾王晚年真的皈依佛门,倒也是一个安慰,至少这一位文化大师能够有一个心的归属,能够在禅堂之中写写弄弄,吟吟唱唱。

在《庙宇》一文中,余秋雨同样讲到一位僧人,那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在近代历史上,李叔同这样一位精通文学、书法、绘画的全才出家为僧,一直是一个猜不透的谜。余秋雨通过弘一法师在五磊寺的行迹,道出了“返璞归真”的心灵诉求在新时代的尴尬。为弘扬佛法律宗,弘一法师创建道场的倡议得到支持,然而经费哪里来?可以说,佛教走到现代,曾一度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举步维艰。按照当时的情状,光光靠僧徒“广结善缘”得到的施舍,还不够寺庙的日常开销。弘一法师的发愿又怎能离得开“藉名敛财”,怎能不去招惹诀别的世事?余秋雨在故乡庙宇的黄墙曲廊之下,低吟送别曲,感受晚风拂柳笛声残。在弘一法师的佛门经传之中,感受黄卷青灯,感受萧然落寞。

余秋雨自问不及历代文人大师的学识与涵养,然而为了读懂他们生命的情感,他探索着自身生命的潜能,希望能够超越时空的阻隔,给予他们所寄寓的文化灵魂以安慰。余秋雨在面对历史人物时的忧伤,在于他感同身受的苦涩,也在于对先辈文化灵魂难得安慰的愧疚。余秋雨的“苦旅”情结在这里因为文化的遗落而痛心,他找寻并试图解读文化灵魂,这在安慰文化的同时,也安慰自己忧切的文化良知。

《文化苦旅》中的苦涩情怀,写到这里,已绝不仅仅止于它的表面意思,而这“苦旅”的深义,欧阳子女士从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是观照个体的生命,一是观照中国文化的生命。就前者解,作者(一个现代中国文人的代表)的这一旅程,是他本人对于人类的生命以及文化走向的问题,由困惑而至感悟的心路历程。这历程相当辛苦,故谓之‘文化苦旅 ' ;就后者解,这辛苦的旅程,不再是作者的旅程,而是中国文化的旅程。我们中国文化,在时间的长途中,已跋涉了数千年的路,其间所见证的天灾人祸,沧海桑田,岂是言语所能说尽!而数千年所积累下来的旅行包袱,变得如此沉重难荷,今后还走得下去吗?”[14]在这个层面上来讲,亦谓之“文化苦旅”。

余秋雨感知着大地的温度,在山重水复、苍苍莽莽的大地上,寻找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他在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中抚慰文化灵魂的同时,立足并守望今天的文明。所以我们常常感到在他用生命与历史对晤的时候,充满了忧伤的叹息、沉思与反省。他在挖掘自身生命潜藏的同时,也在一路苦苦探寻着我们古老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新鲜血脉。他渴望促膝长谈,他渴望用生命交流,他渴望成为祖先流浪长途中的一个留驻点。对笔墨的祭奠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祭奠,而是借以祭奠的形式,牵连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宏阔整个历史文化长河,将中国文化推上一个逐步进化的台阶。

小学作文题目设计中的激趣之法 第4篇

【关键词】小学作文;题目设计;策略:泛生活化;材料作文

小学语文课程中,作文教学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师最“头疼”的教学内容,且不论习作的完成质量,单就习作的题目的理解和解读都存在着不小的难度。分析其原因,不外乎题目太深奥、解读不得法、没有认真思考等,而这几个原因之中,学生不认真思考向来被教师认为是学生态度问题。从教学实践来看,小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本身就有限,他们更多的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投入百分之百的认真,如果作文题目本身比较生硬、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经验作支撑,而且学生也不能从题目中找到自己可以表达、感兴趣去表达的东西,那么必然在习作中东拼西凑、记流水账。那么,如何才能让作文题目吸引学生?让学生能够由作文题目出发,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我手写我心”呢?本文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让作文题目“泛生活化”,拓展学生提取素材的范围

由于小学生的作文一般都难度不高,限定的范围也会比较小,如果不能让作文题目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那么学生的习作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基于教学实践来看,作文题目越灵活,越能够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有东西可写的素材或者感悟。经过尝试之后,笔者发现,一旦作文题目能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的表达就会比较丰富,语句也更有表现力。所以,教师在设置作文题目时,要尽可能的让作文题目“泛生活化”,所谓泛生活化,其实是要让作文题目的设计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学生能够从自身经历中找到素材,才有可能产生表达的兴趣,也有可能让习作内容更完美。以《瞧,他笑了》这一作文题为例,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无数开心快乐的事件,而且这个题目学生能够想起的有很多、能够表达的有很多。学生拿到这个作文题目之后,想起了很多这样的瞬间,教师指导学生对素材加以甄选,选择那些对自己有深刻触动的、自己有把握能够写的生动具体的内容。有些学生选择了父亲的笑、有些选择了同学的笑、有些选择的是老师的笑……可以选择的内容非常丰富,学生也有兴趣表达这些东西,习作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2.拓宽作文题目的辐射范围,提示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习作

有些作文题目看似非常宽广,但是实际习作过程中却会让学生无从下手,一方面是这样的题目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也是作文题目中无法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拓展空间。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来看,他们更多的是倾向于形象思维,对作文题目的理解首先对题目进行形象创造,比如写人他们就会先对号入座,选择自己的母亲等。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教师在设计作文题目时,必须要拓展作文题目的辐射范围,让学生能够在作文题目提示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多的产生联想和感悟,从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习作内容。以《试卷发下来之后》这一作文题目为例,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而且试卷发下来之后发生的事非常多,能让学生进行无穷的拓展,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表达,再加上适当的语言组织,很快就能够完成一篇高质量的作文。

3.尝试材料作文,给学生自由表达提供素材和平台

小学生的材料作文一直使用的并不多,究其原因要归结于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拟定题目联系在一起提高了作文的难度。但是材料作文能够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的自由表达提供素材和平台。因此,教师在编制作文题目时,要适当的尝试材料作文,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材料,挖掘能够让学生产生感悟并且有话可讲的关键内容。以“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宽它的宽度。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请依据材料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确定中心,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这个材料作文为例,学生对容貌、笑容、心情、把握今天等都有比较丰富的认识,而且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内容来写,拓展了写作范围,创造了自由表达的条件。

可见,小学作文教学中,作文题目的设计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也是解决小学生作文质量不高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研究作文教学的方法和原理,不断挖掘教材和生活中可以进行习作联系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只有让学生能够对习作充满兴趣,习作教学才能够获得质的飞跃。也只有教师掌握了从题目设计到评改各个环节的有效教学方法,才能够确保学生习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玲.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浅析如何让学生在小学作文中获得乐趣[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3.12:32

[2]王正祥.兴趣 积累 练笔 评改——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7

[3]徐桂兰.谈农村小学作文兴趣教学[J].学周刊,2013.32:153

[4]卜娟.培养兴趣 教给方法——浅谈小学作文有效教学的策略[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0:31

[5]王莉.兴趣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催化剂[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3:27

小学三年级题目为风景的写作作文 第5篇

周末返校来得早,这炎热的天气逼迫的我不得不开窗通风。

窗外的风景,一下子把我怔住了,浓浓的一片绿意扑面而来,夹杂着不明来意的花香、草香、泥土香,好久不见这番景意!

匆忙的晚自习总是让人忙的不可开交。每次做的都快“钻”入作业中,再抬起头来,总会不经意朝窗外望一眼,或是因为看的那些数学、物理题让人头疼,觉得邻家芳草绿,风景在别处。

仰望初一教学楼,思绪不经意间被拉回了那段时光,那初次接触交流本时的紧张,那初次感叹银杏叶的妙美,那初次欣赏校园绿意的欣喜,那初次仰望初二教学楼时的崇敬。

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时,也许他还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或许这扇窗,窗外的风景,也是如此得来。

窗外的风景,是我的回忆,是一番美好景象。

微风吹过,不愿它带走一丝清香。

以我的变化为题目小学生作文 第6篇

今天晚饭后,我到小区的健身区走走,看看有没有认识的小朋友也在。我慢慢散步过去,远远的就发现那里的新变化,那里好像变大了,大人的健身器材和小孩玩的娱乐器材也多了一些。

我走近一看,果然如此。场地扩大了好几倍,玩的项目也多了好多,好多都是新颖的东西,我都没见过。场地上的人也比平时多了一些。我发现一个新的秋千,不是像往常一样的铁链,而是用粗绳子和旧汽车轮胎做成的。

我赶紧过去坐着荡秋千,感觉很舒服。比以前的秋千好玩多了。我荡得飞快,只听见耳边呼呼的风声。玩了一会儿,我又去像一只铁马的器材上玩。我骑上铁马,握住缰绳,扭动身子,铁马就前后上下动了起来,像真的骑马一样。后来我又去新安装的一个攀岩那玩,那里建了高高的一坐木头墙,木墙上都是一些凹凹凸凸的小疙瘩。我顺着小疙瘩尝试得向上爬,我爬了几下,就感到很吃力,爬不上去了。我跳下来后,认为这个要身体协调好之后才能爬上去。我又玩了其它一些项目,天色渐渐黑了,我就走回家。做路上,我想到:由于天气热,我很少出门,所以就不知道小区里的变化。今后还是要多出去走在,多了解外面的变化。

上一篇:氢能源产业发展形势下一篇:北平的春天答案训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