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的力量优秀经典美文

2024-08-08

仁心的力量优秀经典美文(精选8篇)

仁心的力量优秀经典美文 第1篇

三国时,吕布与刘备交恶,便用武力赶跑了刘备。这还不能令他解气,他想找个文笔好的人,写信辱骂这个织席贩履之徒,以出出他胸中的一口恶气。想来想去,他想到了袁涣。

袁涣是当时有名的才子,原在袁术手下干事,在阜陵之战时为吕布所擒。

吕布认为现在给他这件差事,等于是给他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他一定求之不得。

令吕布始料未及的是,未等他把要求说完,袁涣连眼都没眨一下就断然拒绝了。

怒火中烧的吕布拔出剑,架在袁涣的脖子上,威胁说:“如果你依照我的命令写信辱骂刘备,我就会放你一条生路,否则你将死于我的剑下。”

面对吕布的威胁,袁涣只是微微一笑,说:“我听说世上有以德行使人感到羞愧的,却从未听说有谩骂能使人受辱的。假如刘备有君子风度,接到您的辱骂信后,会非常鄙视将军的行为;倘若他属小人之辈,就会像您那样,回敬一封辱骂您的信。那样招来耻辱的是我们,而不是刘备。我以往曾侍奉刘备,他有恩于我,我是不愿写信辱骂他的。您让我写信骂他,就像我现在跟随将军,他日一旦离去,别人命我写信辱骂将军一样,这很不妥当。还望将军三思。”

袁涣宁死不肯骂刘备是有原因的。当初刘备任豫州刺史时,曾举荐他为茂才(即秀才)。东汉时期,刺史、郡守的幕僚多由他们自己挑选,被郡国保荐的孝廉、秀才,即使日后任职于朝廷,官当得很大,他们也会在过去保荐过他们的郡国守相面前谦称“故吏”。袁涣承蒙刘备的举荐,出来做官,所以一直视刘备为故主,始终对他心存感激。

吕布虽然喜欢逞匹夫之勇,但明白话还是听得懂的。袁涣的一番高论,让吕布一下子低下了头。他不仅撤回了手中的宝剑,还惭愧地向袁涣道歉,写信的事就此罢休。

后来袁涣为曹操所用。曹操偶然得知袁涣坚决抗拒吕布的无理命令之事,就问袁涣的堂弟袁敏:“袁涣勇敢时是什么样子的?胆怯时又是怎样的?”

袁敏说:“袁涣给人的印象是平易近人,非常柔和的,但是一旦到了关乎名节的时候,他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就连战国时的勇士孟贲和夏育也未必有。”

这一番话听得曹公不禁神往,对袁涣不由得更加敬重。

一介书生,何以面对锋利的刀剑时能够谈笑自若?这是因为在他的心中,有远比强悍的武力更厉害的东西,那就是一个人的仁爱之心。袁涣曾经对热衷于穷兵黩武的曹操说:“武器,是一种凶器,在万不得已时才能使用。一个人应该用高尚的品行来影响他人,用仁义的思想来感化他人。这样,百姓才会和他同生共死。”

袁涣的勇气,其实是一种仁心的力量啊。

仁心的力量优秀经典美文 第2篇

那天,将写满了一张毛笔字的毛边纸拿给内行的同事看,他指了指前两行,赞叹说:“瞧这几笔,像模像样,可圈可点,一看就知道是心静时写的,看从这个字开始,你的心就乱了!”末了,他意味深长地说:“想啥?心不平静,下笔就无力无神。毛笔字练的就是静心!”

听了这话,我暗暗惊诧:刚才因为一些繁琐小事搅得我心慌意乱,那份平静的心态倏忽之间便消失了,所以字迹大变,形容溃散,而不能守一。再看字帖上的字,越看越爱,那力透纸背有棱有角好像要立起来的字,分明是空明的平静汇聚在笔端,那静似乎嘀嗒嘀嗒敲着写字人的心,从笔尖流溢出来。所以练书法功夫日久,练的就是深水流渊的平静。

看《艺术人生》,当红青年演员陈坤说了一句话:“一个人引起别人注意,不是你伸长脖子,瞪大眼睛,张大嘴巴,吸引别人的注意,而我想做一个坐在人堆里,不说一句话,别人也能注意到你的人!”虽然他说的只是很表象的东西,但是说来说去,不说一句话坐在那里就能引起别人注意的,就是平静的吸引力和穿透力,那就是平静的力量。而这种平静不是乏味,不是空洞,不是苍白,而是丰富内心的秩序井然,是对自我的一种自觉的控制,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做人境界。

但是平静的功夫并不仅仅是沉默,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审时度势,是一种气韵,是一种智慧,经过你时,便赋予了一种力量,一种可以战胜一切,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力量。出租车女司机遭遇劫匪,当刀顶在她的腰间时,她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平静地用温和态度应对,硬是用平静的`力量让穷凶极恶的劫匪自动放弃犯罪。被捕后,一名劫匪道出了女司机征服他的原因: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平静的被绑架者。这平静到让他们慌了神。这种平静就是机智,就是临危不惧,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英雄气慨。

平静更是一种高贵。曾经看过龙门石窟的雕像,最吸引我的便是卢舍那的表情,据说是模仿女皇武则天的表情雕刻的,慈眉善目似有若无的笑容像是从骨子里流出来的,那笑容就是居高临下涵盖万物的平静,是一种让人大气也不敢出的尊贵。

然而,大多的时候,平静的力量表现在一种常态中,临窗独坐,静心听得风在吹,树在摇,是一种悠闲的平静;身处喧嚣,毅然稳坐茹素,面对噪杂的你争我抢,弱水三千,我却只取一瓢来饮,是一种淡泊的平静;居高临下,俯瞰世事如常,如过眼云烟,是一种泰然的平静;面对挫折,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向目标挺进,是一种坚韧的平静……

仁心的力量优秀经典美文 第3篇

什么是“经典诵读”呢?即指在人生记忆中的黄金时代, 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 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积淀的大国, 在灿若星河的历史长河中, 孕育了不可枚数的文化巨匠, 他们用思想和智慧凝聚成一部部不朽的经典, 弘扬和传承了中国最优秀的文化精髓, 为我们留下了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这些经典, 蕴含了古人洞察天地、感悟自然的心得和处世为人的哲学, 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诵读这些经典诗文, 对于拓宽学生的眼界和胸怀、提升其气质和品格具有深远影响。

一、诵读经典,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中国文化经典博大精深, 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 学生诵读经典, 能加深其对祖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认识, 体验和感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由于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训练、养成阶段, 座椅很合适“熟读”成诵。时间长了, 相信他们势必会达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而文言与白话, 是母子关系、根叶关系、源流关系。培养语感是小学阅读之关键。比如诵读历史故事, 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之源远流长, 体会中华文明之灿烂辉煌, 了解中华文明对全世界的深刻影响, 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诵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篇章, 可以让学生体会古人的“仁爱”思想;诵读《老子》《庄子》, 又可让学生体会古人的博学和深邃;诵读唐诗宋词, 可让学生在体悟古人忧国忧民情感的同时, 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通过诵读经典, 可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对人生进行定位, 建立个人理想信念、人生价值与社会的联系, 从小树立要通过从事某种事业为祖国、为社会民众服务的思想, 明白奉献社会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职责, 懂得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这既是国家对自己的要求, 也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二、诵读经典,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污染前, 善言易入, 先入为主, 待其长大而不易变, 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质须在幼小时培养。纵观历史上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 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饱经磨难?孔老夫子自幼失怙, 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 最终成为至圣先师;文天祥从小刻苦研读, 历经艰辛, 最终高中状元, 成为国家栋梁, 舍身救国的美誉流传至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更加富裕, 多种因素造成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选择经典名篇让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与历史文化名人对话交流, 从字里行间体会古人的成长历程,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染与熏陶, 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敢于成功不骄傲、面对挫折不气馁、适度表现不自负、学会宽容不嫉妒的优秀品质, 从而形成健全人格, 树立坚定信念, 立志做一个追求真善美、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三、诵读经典,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是在长久的感悟和熏陶中逐步形成的。一方面伴随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推敲、运用, 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修炼, 而且在无形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诵读经典不仅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还能丰富人的内心世界,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实践证明, 诵读经典可以对培养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中逐渐感悟“做人”的道理, 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四、诵读经典, 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经典诗文所具有的大境界、高品位, 无疑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 还是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 类似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再者, 传统的经典诗文, 穿越时空, 却历久弥新, 其语言表达上的独特魅力, 让学生在朗诵中既能感受其语言之美, 又能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审美情趣自然会生成。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和推进, 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部分, 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不是复古, 而是一种真正有效的教育手段。诵读经典, 以多种形式引领儿童在轻松愉悦、和谐温馨的氛围下唱念背诵, 在不知不觉中识字、拓展知识、陶冶情操, 以中国文化宝典开启学生的纯洁心灵、开发学生的心智, 让学生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完美人格, 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育人工程。我们坚信, 通过我们的努力, 中华古代的圣贤品格必将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复活,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必将在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中开花结果。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积淀的大国, 在灿若星河的历史长河中, 孕育了不可枚数的文化巨匠, 他们用思想和智慧凝聚成一部部不朽的经典, 弘扬和传承了中国最珍贵的文化精髓, 为我们留下了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这些经典, 蕴含了古人洞察天地、感悟自然的心得和处世为人的哲学, 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诵读这些经典诗文, 对于拓宽学生的眼界和胸怀、提升气质和品格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诵读经典,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裴丽丽.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21) .

仁心的力量 第4篇

袁涣是当世有名的才子,原在袁术手下干事,在阜陵之战时为吕布所擒,现在给他一件差事,正是立功赎罪的好机会,想来他一定求之不得。令吕布始料未及的是,未等他把要求说完,袁涣连眼都没眨一下就断然拒绝了。怒火中烧的吕布拔出剑,架在了袁涣的脖子上,威胁说:“如果你依照我的命令写信辱骂刘备,我就放你一条生路,否则你就死于我的刀剑之下。”

面对吕布的威胁,袁涣只是微微一笑,回答说:“我听说世上只有以德行使人感到羞辱,从未有谩骂而使人受辱的。假如刘备有君子风度,接到您的辱骂信后,会非常鄙视将军的行为;倘若他属小人之辈,也会像您那样,回敬一封辱骂您的信,那样招致耻辱的是我们而不是刘备。况且我以往曾侍奉刘备,他有恩于我,我不愿写信辱骂他。您让我写信骂他,就像我现在跟随将军,一旦离去,别人命我写信辱骂将军一样,很不妥当。还望将军三思。”

袁涣宁死不肯骂刘备是有原因的,当初刘备任豫州刺史时举荐他为茂才(即秀才)。东汉时期,公府以至州牧、刺史、郡守,他们的幕僚椽属,多由自己挑选,被郡国保荐的孝廉、秀才,即使其后任官朝廷,不管官当得有多大,都对过去保荐的郡国守相称“故吏”。袁涣承蒙刘备的举荐,出来做官,一直视刘备为故主,始终对他心存感激。

吕布虽然喜欢逞匹夫之勇,但明白话还是听得懂的,袁涣的一番高论,让吕布一下子低下了头,不仅撤回了手中的宝剑,还惭愧地向他道歉,写信的事就此罢休。

后来袁涣为曹操所用,曹操偶然得知袁涣坚决抗拒吕布无理命令之事,就问袁涣堂弟袁敏:“袁涣勇敢时是什么样子的?胆怯时又是怎样?”袁敏说:“袁涣给人的印象是平易近人,非常柔和。但是到关乎名节的时候,在危难关头,其勇气就连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未必有。”听得曹公不禁为之神往,对袁涣不由更为敬重。

一介书生,何以面对锋利的刀剑能够谈笑自若,因为在他的心中,有远比强悍的武力更厉害的东西,那就是一个人的仁爱之心。他曾对热衷穷兵黩武的曹操说:“武器,是種凶器,万不得已才使用。用高尚的品行来影响他人,用仁义的思想来感化他人,这样,百姓才可以和他们同生死。”

袁涣的勇气,其实是一种仁心的力量啊。

经典美文:相信的力量 第5篇

前两天把经典电影《廊桥遗梦》看了一遍,如果《泰坦尼克号》带给我们的是毫无杂质,忘乎所有,只有你我的爱情;那么《廊桥遗梦》就是另一种爱情,只有四天的爱情,却让她回味一生;任何一种爱情,在来的时候我想它都是纯洁如水,美好如月吧!而不论它最终的结果是擦肩,还是相守,我想只要是彼此认真对待,它都会有一种力量,一种长久的永驻心间的温存。

和一个女朋友聊起她的感情,是一种不能被所有人看好的爱情,而我能理解她,更能理解所有不同形式的爱情。她说了一句话,让我觉得很暖,她说不论最终的结果怎么样,她相信他会给她最好的处理方式,爱情不是靠嘴巴说,耳朵听,而是用行动来表示,用心去感受,而她从很多细节都感受到他的在乎与真诚。因为她这一番话,突然对这个男人有了一点敬重,这个世界上男人滥情又多情,而能让女人如此坚定的爱他,信任他的,我想定有他的人格魅力存在,而最终的结果,就真的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不论他们身在何处,心都是在一起的,然后想起对方,心里都是暖的。

怀颗仁心上路美文 第6篇

这样的一种心得,其实无所谓正确与否,我不提供任何答案,只提供一种感知的方式。我所完成的是对文化基因的唤醒,而不是任何知识、道义的灌输我想说的就是在一个多元的、变化万千、价值断层的社会形态中,我们每个人如何从仓皇中找到镇定,从变动中发现自我,于这样的一种忙碌迷惑之中拥有更多轻盈和快乐,让自己生活得更有效率。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我觉得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中央电视台每年都有一台大型的节目叫《感动中国》。这几年来,我一直是这个节目的推选委员。在2006年的材料中,我看到了一个叫林秀珍的农村妇女,河北衡水人,终其一生,她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她从二十多岁嫁到这个村子,就义务抚养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她作为一个新媳妇去认人的时候,看到刘爷爷刘奶奶这样一户人家,很穷,她就说我婆家也不富裕,那我吃窝窝头,你们也跟着吃,我喝粥你们也喝粥,但我保证你们不断炊,这样说过以后,她就每天去给人家做饭,天天做,一直做了八年。这就是林秀珍被推荐的全部理由。如果不是《感动中国》这个节目发现了她,她也许一生都不会走出那个村庄。

当时的推荐语是我写的:“如果富人做这样的事叫做慈善,那穷人做这样的事,她就是圣贤。”我看她的材料的时候,就想到了“仁”这个字,二人成仁,仁爱之心,永远是从与他人的关系中生发出来的,区区两万字的《论语》,“仁”字被提到109次,“仁”可以说是中国儒家思想核心中的核心、基石中的基石。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在世界上安身立命,那么,就用树立自己的心去帮助别人去树立,将心比心,将自己的心去与同类的人做一种心灵的模拟,这就是仁义最基本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后来被孟子推演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非是讲眼前人、身边事,当下完成,把它推广开来,不需要多么远大的理想,也不需要位高权重。

经典美文,让学生的语言美丽起来 第7篇

一、指导学生晨读, 背诵经典美文

写作离不开语感, 语感的形成离不开积累, 没有词语的积累, 就不可能造出精彩的句子。前期, 全校语文组老师集思广益, 精选经典美文, 每篇文章都配上诵读提示, 分年级编成校本教材《李子风》, 并分发给每位学生。然后, 每天早晨, 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晨读, 背诵对应的经典美文, 积累写作素材。我所教学的七年级学生背诵下来的美文包括:《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传统经典著作的节选内容;《满江红》、《春江花月夜》等经典古诗词和卞之琳、冰心、汪国真等人的经典现代诗歌。此外, 还要求他们熟读林清玄、张爱玲、毕淑敏等的经典散文, 背诵他们作品里面的一些经典段落, 及时摘抄好词、佳句, 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词汇的丰富, 语感就会不断加强, 很多词汇便会慢慢积淀在脑海中, 日积月累, 一旦需要, 就会“脱口而出, 信手拈来”。

二、把握词语特点, 有序进行造句专项训练

造句, 即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 是学习和掌握规范化语言的重要途径, 对巩固所学词语、发展思维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 造句训练是受教师重视的, 然而进入初中后, 造句却遭到冷落, 很难看到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专项造句训练, 以致学生对很多词语的意思理解不透, 不懂运用。为此, 我将每天课前口语训练的时间用来进行造句专项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 紧扣词义, 造完整的句

《李子风》挑选的是经典著作, 里面有很多的好词, 这些词汇就是很好的语言训练资源。例如, 诵读了冰心小诗“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笑了。”后, 学生接触了“惊羡、明艳、浸透、泪泉、孤芳自赏”等词语, 我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上下文, 把这些词的意思弄明白;然后指导学生紧扣词义, 运用单个好词分别口头、书面造句, 并根据学生表达情况, 及时反馈矫正, 直至熟练运用为止。

(二) 多词组合, 造通顺的句

每篇文章接触的好词都不止一个, 除了单词造句外, 有时我还适当增加难度,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 把几个美词进行组合, 连词成句, 造通顺的长句 (复句) , 表达一个相关的主题。如把“惊羡、明艳、浸透、泪泉、孤芳自赏”等词语先不按顺序, 优化组合, 融入一段话中;然后再提高要求, 教师指定词语出现的先后顺序, 再让学生按序造句。由于难度的增加, 学生不仅要考虑单个词语的意思, 还要统筹考虑部分与整体的协调, 考虑词语出现的逻辑顺序。这样既训练了他们的词语运用能力, 又提高了布局谋篇的能力。由于这种连词成句 (特别是不按顺序的连词成句) 造句的方式, 能造出许多不同效果的优美句段, 所以学生很是欢迎这种造句方式。

另外, 造句时难免出现造出病句的现象:有误用词语的、有成分残缺的、有搭配不当的等。通过诊断、修改病句, 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所在, 找出补救措施, 在纠错中提升词语运用能力。由于, 形式多样, 难度不大, 很多中下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所以,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对作文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

三、拓展思维, 仿写出精彩的句子

使用好词, 仅仅造完整的句、通顺的句是不够的, 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精彩的句子。在实践中, 针对七年级学生实际, 我分课时引导学生选择那些语言优美、运用修辞、难度较小的短句进行分类仿写训练;然后由句的仿写提高到段的仿写。每次, 注重一种修辞手法的仿写。

首先, 挑选学生们最熟悉的“比喻”入手:比喻能使语言生动、形象, 恰当的比喻会使你的语言文采斐然。例句:雨, 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 织成一片轻柔的网, 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了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 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 (P27, 张爱玲《秋雨》)

学生仿句:雪, 像无数各具特色的花, 连成一条洁白的帘, 盖住了整个冬的世界。路也是白花花的, 像刚刷的墙壁涂满了还未干的白漆。那些在树梢的淡白色雪花, 就像夜晚天空中的星星。

其次, 是学生们比较容易上手的“排比”:排比就是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在一起, 用以增强语势, 抒发感情, 给人以整饬美。例句:忘记是一种记忆的洒脱, 一种胸怀的和境界的开阔, 一种绅士的风度和勇气的超脱, 一种对过去和成功的淡然处之, 一种对痛苦和忧愁的嘲讽和不屑, 一种对人生轻轻松松处世之真谛。 (P60, 《忘记是一种风度舍得是一种智慧》) 学生仿句: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理会嘲讽的微笑,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再次, 还有拟人、对比、对偶、反复、引用等, 每次仿写前, 我先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佳句妙处所在, 撷取语言精华, 推敲句式, 品味修辞妙用。然后, 再由学生自主进行分类的仿句训练。很快, 学生们就能仿写出不少精彩的句子, 如上文所示。

仁心的力量 第8篇

袁涣是当世有名的才子,原在袁术手下干事,阜陵之战为吕布所擒,现在给他一件差事立功赎罪,想来他一定求之不得,令吕布始料未及的是,未等他把话说完,袁涣眼睛都没眨一下就断然拒绝了。怒火中烧的吕布拔出宝剑,架在了袁涣的脖子上,威胁说:“如果你依照我的命令写信辱骂刘备,我就放你一条生路,否则你就死于我的刀剑之下。”

面对吕布这凶神恶煞,袁涣只是微微一笑,回答说:“我听说世上只有以德行使人羞辱,从未有谩骂使人受辱的。假如刘备有君子风度,接到您的辱骂信后,会非常鄙视将军的行为;倘若他属小人,也会像您那样,回敬一封辱骂您的信,那样招致耻辱的是我们而不是刘备。况且我以往曾侍奉刘备,他有恩于我,我不愿写信辱骂他。您让我写信骂他,就像我现在跟随将军,一旦离去,别人命我写信辱骂将军一样,很不妥当,还望将军三思。”

袁涣不肯骂刘备是有原因的,当初刘备任豫州刺史时举荐他为茂才(即秀才)。东汉时期,公府以至州牧、刺史、郡守,他们的幕僚椽属,多由自己挑选,被郡国保荐的孝廉、秀才,即使任官朝廷,不管官当的有多大,对过去保荐的郡国守相称“故吏”。袁涣承蒙刘备的举荐,出来做官,视刘备为故主,始终对他心存感激。

袁涣的一番高论,让吕布一下子低下了头,不仅撤回了手中的宝剑,还惭愧地向他道歉,写信的事就此罢休。

后来袁涣为曹操所用,偶然得知袁涣坚决抗拒吕布无理命令之事,就问袁涣堂弟袁敏:“袁涣勇敢时是什么样子的?胆怯时又是怎样?”袁敏说:“袁涣给人的印象是平易近人,非常柔和。但是到关乎名节时候,在危难关头,其勇气就连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未必有。”听得曹公不禁对袁涣更加敬重。

一介书生,面对锋利的刀剑能够谈笑自如,在他的心中,有远比强悍的武力更厉害的东西,那就是一个人的仁爱之心。他曾对热衷穷兵黩武的曹操说:“武器,是种凶器,万不得已才使用。用高尚的品行来影响他人,用仁义的思想来感化他人,这样,百姓才可以和他们同生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仁心的力量优秀经典美文】相关文章:

医者仁心经典语录08-12

友善的力量经典美文06-28

医者仁心范文05-20

药医者仁心范文05-26

医者仁心护士范文06-10

仁医仁术仁心范文06-05

医者仁心大爱无垠05-11

为什么说医者仁心08-03

医者仁心不忘初心08-13

医者仁心观后心得体会05-31

上一篇:创卫组织领导机构下一篇:行政助理毕业实习报告